改文风

2024-06-13

改文风(精选十篇)

改文风 篇1

一、改文风, 走群众路线

改文风, 重在转变作风, 多接地气, 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心里有群众, 文章才能言之有物, 才能打动人。2012年, 镇江广播电视台所属各单位根据镇江的各种区域、类型, 选择了30个长期“走转改”的基地 (联系点) , 如句容的戴庄、丹阳的金桥村、丹徒的五塘村等。《走基层听民声》反映了茅山老区丹徒上党镇的五塘村面临发展的困难。台党委一班人带领全台一批“走转改”骨干记者来到五塘, 调查了解五塘村的现状和发展思路, 和五塘村干部促膝谈心, 走访结对帮扶的刘小祥残疾贫困家庭。台里在五塘村里举行了台“走转改”基地的揭牌仪式, 台后勤中心党支部与五塘党总支也共建揭牌。不到两个月, 先后有30多人次的记者来这里蹲点采访, 采发了30篇各类稿片, 其中新闻频道《今晚九点半》播出的“秋收走基层”五篇系列报道, 从不同角度展示五塘村秋收的场景, 20多篇采访手记, 篇篇接地气。

镇江台民生频道《看见大市口》栏目, 每天时长一小时, 是镇江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2011年荣获“全国十大创新栏目”。在这个为民鼓与呼的栏目里, 最为百姓关注的信息量最大的子栏目是《走转改—基层手记》, 传达的是民生、民声、民心。子栏目《小梁帮你忙》是党员示范岗、小组先锋岗。“走转改”活动中, 栏目组沉在群众中, 老百姓有事有难, 他们用心用情, 能帮则帮, 一帮到底。《看见大市口》成了镇江百姓看得见的“民”牌栏目。“走转改”不断深化, 培养了记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发声疾呼, 担起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改文风, 用群众语言

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 用鲜活的事例, 有生命力的语言, 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有看头。

巧妙选择采访人物的“独特”语言。电视新闻比较注重画面选择, 选择访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产生共鸣。赵亚夫是镇江的名人, 在国内享有“北有袁隆平, 南有赵亚夫, 一个抓高产, 一个抓高效”的美誉。“这是我的事业, 我经历了失败、挫折、再失败、再挫折, 可以说是农民们支持了我的事业”, 镇江台的记者把采访点放在田间地头, 更精心选择了赵老这朴实无华的语言, 把一个“以土地为伴, 以农民为亲, 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 把效益装进农民的口袋”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

本土化的包装“此时无声胜有声”。镇江台民生频道的栏目, 无论自办还是剧场, 均以镇江市民口口相传的当地知名场所命名。“大市口”、“五条街”、“大华电影院”、“人民剧场”、“江天一览”、“保和堂”、“尚清戏台”, 这些镇江市民耳熟能详的地名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栏目中, 体现了土生土长、扎根镇江的本意, 传递出浓郁的城市气息。

三、改文风, 传播正能量

《新闻镇江》是镇江台新闻频道主打新闻栏目, 是一档以时政要闻为主的综合性新闻栏目, 坚持“公共视角、公正报道、公众信任”的节目定位。栏目提出了“走出空调房, 走入百姓家, 走进心坎里”的“三走”行动, 推出一系列“走基层”新闻行动, 组织记者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 把时政要闻与民生话题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会议报道, 放大和解读会议中的民生话题, 赢得了百姓的了解和支持, 为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镇江台民生频道新闻主打栏目《看见大市口》, 致力于“镇江人民所关心的, 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镇江市委市政府所倡导的, 就是我们所弘扬的——土生土长, 扎根镇江, 全心全意, 倾述民生”的发展理念, 开通24小时新闻服务热线, 凸显为民服务的理念和意识。精心安排《小梁帮你忙》子栏目, 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构建频道的“爱心品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篇2

2011-08-22 23:45: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有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记者朱竞若)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总体部署后,北京市委高度重视。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专门对北京市新闻、理论、文艺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指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闻战线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北京市新闻战线要认真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总体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感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冷暖,更好地履行职责、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讴歌伟大的时代。

刘淇在批示中希望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积极报道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伟大实践,采写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反映火热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精品力作。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全市新闻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努力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也要积极响应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和要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当今伟大时代的传世佳作。

改文风的关键就是改作风 篇3

文风不是小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民群众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文风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垂范、勉力而为,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项重要任务。

改进文风,切实解决好学风问题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的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处事之源。广大领导干部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切离不开学习,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和学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工作思路,认真履行党和职工群众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刻苦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着眼于解决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把握新规律,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改进文风,切实解决好谏言问题

改进文风,就是要广开言路,广纳民意,敢于讲真话,善于听真话,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道德和品格。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自己善于纳谏听真话,要鼓励、支持下级和群众讲真话、实话、心里话,批评、纠正下级和群众讲假话、大话、逢迎话,坚决防止和纠正那种“表扬和自我表扬”以及“报喜者得喜,报忧者得忧”的不良现象。对待批评,要有共产党人的党性觉悟和宽广胸襟,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好话、坏话、正确的话、错误的话特别是那些反对自己的“逆耳忠言”,都要耐心听人讲完。别人讲得对,就虚心采纳;讲得不完全对但有合理的内容,就认真参考;即使讲得不对,也应该引以为戒,防患未然。只要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群众的利益,就应该允许别人讲出来,不能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怒形于色、拒之耳外或者以權以势压服甚至打击报复。实践告诉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敢于讲真话,善于听真话,必然导致正确的东西得不到支持,错误的东西得不到反对,正气得不到弘扬,邪气得不到惩治,扭曲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削弱了领导班子凝聚力和职工队伍战斗力,给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带来严重危害。只要我们认真坚持敢于讲真话,善于听真话的优良作风,经常清除思想灰尘和观念病毒,党的肌体就会更加健康,党群关系就会更加紧密,干部队伍就会更加纯洁,企业改革发展事业就会更加顺行。

改进文风,切实解决好宗旨问题

改进文风,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宗旨观,深入基层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实情,要牢记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走出“文山会海”,访民生、问民情,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呼声,提高工作中的针对性、实效性,想职工群众之所想,急职工群众之所急,解职工群众之所难,办职工群众之所需,得到群众认可。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走在群众中、干在群众前、利在群众后,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工作中,多深入生产一线,深入职工群众中倾心尽力地解决好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维护好、落实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树立和谐就是创造力、和谐就是生产力,和谐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思想上尊重职工群众、感情上贴近职工群众、行动上深入职工群众、工作上依靠职工群众,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改进文风,切实解决好实干问题。

改文风 篇4

改文风塑造媒体新形象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需要靠文化铺就, 而电视文化在这当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讯息“碎片化”的时代, 在人们获取讯息的渠道更多, 速度更快的今天, 年轻人关注电视的黏度正在下降, 百姓喜欢电视节目的要求正在提高。这是摆在电视人面前的真实问题。我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方法, 一种途径———做好的节目, 做好的让观众喜欢的节目, 做让百姓信任的媒体。改文风就是我们的方法, 就是我们的途径。我们相信, 只有不断改进文风, 受众才会信任我们。

从2012年开始, 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让我们重拾老一辈新闻人的优秀传统, 使百姓成为了主角, 把来自普通人向上、向善、朴素的力量, 送到了公众面前。走基层, 让我们贴近了人心;转作风, 让我们沟通了人心;改文风, 让我们抵达了人心。

空话连篇、夸张浮泛的不良文风, 受众自会生厌。我们要力避“长空假”, 践行“短实新”, 只有群众愿意看、看得懂, 愿意听、听得进, 观众满意, 观众认可, 宣传报道才会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才会不断增强;为受众提供的精神依存空间才会越大。

“从百姓的角度出发,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真话、实话, 说老百姓的心里话。”不是刻意取悦受众;“在群众中”也不是一种形式;“改文风”更不是一句口号。改文风, 重在转变作风。在路上, 我们亲眼所见, 亲身所感, 我们更会理解这个时代, 这个社会;在百姓中, 我们自会懂得“我们是一家”的真实内涵。深入浅出、入耳入心的好文章, 出现在现场;好的创意, 在生活中。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工厂、学校农家……了解人们真实生活的苦与乐, 从百姓生活的真实需要出发, 我们的选题就不会枯竭, 我们的形式就不会重复, 我们的语言就不会无力。

受众自己会分辨真实抑或虚假。百姓会选择真正的“为百姓服务”的媒体和节目。改文风是我们重新建立自己形象的一个契机。观众只有信任你, 才会选择你。

改文风助力新闻人的成长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于新闻媒体人来说, 专业知识是基础, 心性胸怀、生活阅历才是根本。改文风, 不仅会让媒体的形象得以塑造, 更重要的是, 改文风, 让每个新闻人得以更快地成长。

有时候, 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冗长, 缺少有效信息?是因为对事实的不了解、不深入。有时候, 电视节目为什么会曲高和寡, 脱离生活?是因为不懂百姓的需要, 闭门造车, 依靠网络。有时候, 媒体为什么会缺少公信力, 曲意报道?是因为媒体人缺少专业报道能力。有时候, 电视活动为什么会哗众取宠、形式大于内容?是因为缺少对社会话题的真实把握和判断。有时候, 媒体人为什么很难平等地与百姓对话?是因为媒体人缺少基本的职业素养……

改文风, 为所有的新闻媒体人, 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舞台———向生活学习, 向百姓学习, 向我们曾经忽略了的事物学习。

改文风, 为新闻人提供了一种思路让我们思考———什么是该舍弃的?什么是要重新建立的?摒弃假话、大话、空话, 官话、套话、废话;倡导真话、实话、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不逢迎取悦, 不孤芳自赏, 不从自己利益出发;而是从事实从现实从真实出发, 这样才能不辱自己的职业使命。

改文风, 为新闻人提供了需要回归的具体要求———回归常识, 回归职业传统, 回归百姓, 回归内心。不断改进文风, 是新闻人对于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建立。在学习中、在审视中、在建立中, 新闻人继续成长。

电视节目的样貌取决于电视人的思考思想初衷, 人的成长, 必定会为电视节目注入新的生命力。站在新闻媒体这个平台, 一个人的思考有时候会成为大多数人信赖的信条。我们要慎用我们的话语权, 同时更要珍视自己的位置。传达对大众有引领性和建设性的信息, 这是受众给予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只有通过一篇篇好的报道, 一个个好的节目, 一个个好的频道, 才能向受众表达我们的感恩。

改文风新闻战线发出“中国好声音”

《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说过:“让传统媒体释放自己的专业报道能力。把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和具体的操作权归还给媒体, 回归媒体的专业性, 媒体才能摆脱过去长期受指令性报道指挥养成的程式化偷懒, 这无疑会解放媒体的生产力。允许媒体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业务素养,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固定程式, 其传播效果必然会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如此, 媒体才能真正成为政府、领导人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有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作为中国的一个窗口, 新闻媒体向世界传达着中国的声音。改文风, 使新闻战线集体发出“中国好声音”。“中国好声音”就是“中国真声音”, 讲述的是百姓的真生活, 中国的真状况。真实、客观、负责任的报道不仅使受众对媒体产生了新的认可, 更是缩小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也密切了百姓之间的信任, 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向世界讲述着让人信服的发生在“美丽中国”的故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心得 篇5

如果说,在通讯设施匮乏的年代,靠脚底板跑新闻或是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在通讯便捷、信息极易复制的当今,新闻工作者还需不需要亲自扎到基层去“掘金”?

高校新闻研究和教育工作者,为记者揭示出答案。“记者从其他媒体过滤和稀释的信息中找新闻,远不如亲身到基层来得真切和鲜活。也只有亲历基层,记者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国情、民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晓红表示,“只有到最贴近生活、最贴近实际的地方,去了解中国的现实及其人们生活状况,才能在今后的新闻报道,甚至国际传播中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

而众多新闻一线编采人员,对此感受甚深。

2011年1月开始,读者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个崭新的栏目:“求证”。它的宗旨十分鲜明,即“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求证”栏目编辑白真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微博等自媒体涌现,大众常常成为信息第一发布者或者是现场新闻发布者。在“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专业媒体从业者的职能必须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新闻现场,接触新闻当事人,准确、完整呈现事实全貌,并对新闻事件作出分析。

经济日报“走转改”栏目“蹲点笔记”“基层见闻”刊发了一组组来自基层第一线的鲜活报道。作为这些稿件的编辑和第一读者,经济日报要闻版编辑刘志奇对记者说,最深的感触有两点:第一,“活”的文章多了,编辑的选择也多了;第二,语言与文风更加清新了,读起来也更加有滋味了。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杨华介绍说,央视将在“走基层”总栏目下,开设“蹲点日记”、“第一手调研”、“劳动者之歌”和“我在基层当干部”等子栏目。目前已派出八九十路、200多名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报道。杨华说,目前将报道对象概念化、格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利用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真正了解、展示不同社会群体生存状态,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最终起到平和社会心态、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改文风 篇6

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11日在京召开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新闻战线要深入总结“走转改”的成功经验,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刘云山指出,“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深刻认识新闻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人民,只有深入人民群众、贴近普通百姓,才能赢得广泛共鸣、发挥应有的作用;深刻认识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深刻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做好新闻宣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要注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把好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工作遵循,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指导实践。

总署要求6月前完成省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

新闻出版总署版权管理司副司长王志成在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截至2011年5月底,中央和国家所有的政府机关全部完成了软件正版化的检查和整改工作。省级政府机关的软件正版化工作将于2012年6月底之前完成,地市和县一级的工作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

王志成说,截至3月31日,已经有北京、上海等11个省区市完成了省一级政府机关的软件正版化工作。其中上海、北京、广西、浙江已经全部完成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截至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共采购软件131.73万套,采购资金已经达到10.6亿元。

全国首家新媒体出版社揭牌

由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更名的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4月7日在合肥正式揭牌,这是我国首家主动战略转型至新媒体出版领域的音像电子类出版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明在揭牌仪式上表示,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创新发展是时代出版的重要发展战略。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成立后将拓展产业链,开拓一条转型发展的全新道路。

据介绍,转型后的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将以“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链”为经营方向,以手机出版、网络出版和应用出版为三大主攻方向,借力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新兴的传播手段,立足多媒体教育,实施立体化、跨媒体、多元化经营。

十年铸造中国出版集团六大成就

4月9日,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周年庆典上,集团公司通过对孙绳武、牛汉、屠岸、朱谱萱等人授予编辑名家荣誉称号和对一大批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创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干部职工表彰,拉开了十周年庆典序幕。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主持大会。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集团在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实现了新跨越,在文化创造和文化导向上作出了新贡献,在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实现了新发展,在经营管理和内部建设上开创了新局面,用六大成就为中国出版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是顺利实现体制转换,成功组建全国大众和专业出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出版产业集团。二是精品力作硕果累累,充分发挥了出版“国家队”的示范作用。三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四是走出去工作成效显著,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五是“三支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六是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2011年美国报纸广告总收入减少19亿美元

据美国“波因特学院”网站报道,美国报业协会(NAA)近日发布了2011年报纸广告最终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去年较前年减少19亿美元。

改文风 篇7

一、走是前提

“走基层”, 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走, 一个是基层。先说走, 走是行动, 是前提, 不亲历新闻现场, 不能保证消息来源的正确性, 就可能造成虚假失实报道, 必然误国害民。再说基层, 这是走的方向。不走基层, 不能深入群众, 就只能在书斋写新闻, 编新闻;不走基层, 就有可能在高门大院听指示, 转述新闻。新闻报道, 应该身在现场, 亲历, 亲见, 亲访, 亲查, 才能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 才能体现新闻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走基层, 对应的是脱离群众, 隔靴搔痒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恶习。在实践中, 关键是要明白, 基层的标准是什么?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一些记者的确深入了基层, 但是, 摄像机、话筒对准的是领导, 因此, 即使深入工厂、企业、军队、街头、学校、孤儿院……但是, 因为眼光向上, 群众疾苦被领导干部送温暖所遮盖, 采编报道的重点是领导的亲民作风, 目的是为了突出领导的光辉形象, 而不是要让人们看到群众疾苦。因此, 虽然身在基层, 但临事不问真相, 定性先入为主。为了政绩工程, 身在基层, 却不反映报道基层的真实情况, “形势一片大好”, 成为某些新闻媒体的共同声音。

走进基层只是前提, 一些人身在基层, 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而是把镜头对准领导, 用版面突出领导。由于身在而心不在, 纵然身在沟壑田垄, 一心全系政绩官运;因此, 本来是群众正常上访, 可能视为聚众闹事, 甚至视为冲击权力机关。本是正常申诉请求, 可能视为无理取闹;所以导致“走进基层, 不见民生”、“走进基层, 不听民声”、“走进基层, 忽略成效”种种怪现象。

因此, 走基层, 更重要的是“心”在基层, 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在基层发现最美丽的风景, 寻找最感人的故事。带着责任走基层, 了解改革发展的关节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 更好地体现媒体责任。网络上有一句话, 叫无图无真相, 要拍摄到真相, 摄影机就必须到基层。比如写矿难的报道, 不妨写一些带有矿井下的毒气, 霉气、臭气的作品, 因为真实, 更加感人;而写农村的报道, 不妨写一些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 写一些带着露珠的稿件。新闻记者, 应该身在基层, 心系百姓, 扎根基层, 胸怀天下。见微而能知著, 每字未尝忘责。媚俗之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平庸之作经不起岁月的涤炼。唯有发人深思、启人深省、感人至深的作品, 才能利国利民。

二、转是关键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 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因此, 不转变作风, 不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群众路线就无法贯彻落实, 在新闻工作中, 一些记者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 即使身在基层, 仍然是只见领导光辉, 不问群众忧喜;走在基层, 听的是领导指示, 写的是领导行踪。结果是只有领导指示、文件语言, 不见民众疾苦, 刻板生硬, 隔靴搔痒, 于事无补, 于民无益。还有一部分媒体人, 用精英的眼光看待基层的生活, 从概念到概念, 或者从观点到观点, 对基层的情况并不是非常准确。

因此, 不能把“走转改”看成一种任务、一种号召, 而要看成记者的需求。记者要沉下去, 将“死”的史料变成“活”的新闻, 锻炼能力, 调整心态, 更新思维, 实现从接地气到增底气的转变。能够接地气, 才能揭示事实真相, 才能增加底气。

转变采访作风, 既要转态度, 又要转行为。否则, 就会变成一场“秀”。这种转变不是一种应景式的、可以走过场的主题活动, 需要长期坚持, 并有一整套长效机制作保障, 使之成为媒体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让职业精神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并得以固化。

转作风不只是一个下基层、进农户、访百姓“到达率”的简单统计数字, 需要真心实意地想其所想、知其所需, 然后再做我能做、给我可给。要想百姓所想, 而不是想领导所想;当遇到问题, 百姓所想与领导所想不一致, 面子与肚子有冲突, 一些记者总是鲜花献给领导, 棍子打向民众, 久而久之, 必然导致新闻为领导服务, 报道秀领导功勋。

转作风不是一阵风, 而是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并且应该让这种效果持续长久, 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 首先应该彻底改变“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然后针对特殊人群、特殊事件给予特殊的关照和解决办法;针对基层反映的问题应该能迅速作出反应并落实以及跟踪回访;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也应该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改“只听楼梯响, 不见人下来”的拖沓懒散为雷厉风行。

转作风,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制度。要发动群众的监督。“四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寒”, “四风”问题的解决务必下大气力, 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第一, 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引导, 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第二, 扎扎实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的精神, 剖析解决突出问题。一是认真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务求实效。二是查摆问题, 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整改落实, 要虚心向群众请教;评估结果, 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对照“四风”问题, 一条一条查摆、一项一项整改。要完善制度, 建立机制, 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 把党的群众路线更加自觉地贯彻到实践中去。第三, 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牢牢抓住反对“四风”这个重点。

三、改是目标

文风是党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指出, 我们党的作风,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两条最根本的东西。作风决定文风, 文风反映作风。改变文风, 就是要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能够更好地服务群众, 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此, 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深入新闻现场调查研究, 充分了解事实真相, 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反对“长空假”, 倡导“短实新”。

“长空假”的根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长, 就是长篇大论, 面面俱到, 文章动辄过万字, 讲话动辄数小时, 像懒婆娘的裹脚布, 又臭又长, 既乏新意, 更无深度, 耗费时间, 浪费资源。

空, 就是空话、大话、套话, 上下雷同, 左右雷同, 不同场合、不同问题的讲话、文件大同小异, 没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不解决实际问题。

假, 就是夸大其词, 言不由衷, 虚与委蛇, 文过饰非;掩盖存在问题, 浮夸政绩业绩;说的, 仁义道德, 做的, 相去甚远。“长空假”的效果与危害:不能入耳入脑入心。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优秀的新闻作品应该是以史家精神书写的客观、公正且有丰富内涵的作品, 惟如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假新闻经不起事实的推敲, 误导群众, 危害社会。近年来, 不少媒体不经核实, 刊发虚假失实报道, 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对此, 要及时严肃处理严重虚假失实报道并公开通报, 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公信力。

不良文风的总根源, 主要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充分证明, 文风就是党风;“长假空”不整治, 党风好不了。所以, 要整治文风, 就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针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 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短实新”的要求, 从开会、讲话、文件和新闻报道的文风抓起。记者只有真正“弯下腰”, 唠嗑中学说家常话, 田野里感受百姓情, 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编辑记者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善于用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 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 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 务求最佳的宣传报道效果。切实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冗长空洞、言之无物”“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等突出问题。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

“短、新、实”为新闻报道添“魅力”

短, 就是简短精练, 直截了当, 观点鲜明, 突出重点。

实, 就是讲符合实际的话, 不讲不着边际的话, 讲管用的话, 不讲没用的话, 讲经过自己消化理解的话, 不讲照本宣科的话。

新, 就是思想深刻, 富有新意:新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前人没有讲过;新在解决问题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在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新在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

浅析新闻报道“改文风”的有效手段 篇8

所谓同期声, 就是客观存在的真实音, 是记者在新闻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表现新闻现场主体的各种声响, 包括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采访等, 它以生动、真实、活泼的特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所以, 用好同期声, 坚持“原生态”, 是充分发挥电视之优势, 展现新闻特有魅力的途径, 运用同期声毋庸置疑地成为新闻报道“改文风”的有效手段。

一、改内容:用好“同期声”, 增强新闻生动性

内容是同期声的灵魂。电视新闻独特的优势恰恰在于现场的状态, 在于现场真相的传达, 绝不是一系列安静的画面所能比拟的, 同期声的运用, 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新闻背后的内容。在《朝阳新闻》“感动在基层”板块中, 曾发过这样一条片子《“水蜡”在泥土中成长———记青年法官唐晓东》, 采访一位成长在农村多年扎根于基层的人民法官, 不论民事调解, 还是法律纠纷, 凡是他经手的案子, 总能迎刃而解, 记者采取跟踪采访的形式, 采制了大量的现场同期, 法官的现场调解、当事人的以理据争、众多现场声和画面交织在一起, 形象、生动地交代了案件调解的整个过程, 使观众直观地了解了当代人民法官人性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把同期声改成解说词, 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电视新闻报道的“改文风”重在改内容, 要言之有物, 同期声的有效运用, 让新闻真正做到了报道不脱离实际、内容完整具体, 主题生动鲜明。

二、改作风:用好“同期声”, 增加新闻真实性

在采访中, 记者把现场当事人、目击者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语言, 用同期声表现, 原汁原味的事实比单纯的解说词更令人信服。同期声作为现场报道的一种手段, 以形象、直观的特点, 达到让电视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中的感觉, 这种“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深化了主题。“眼见为实”是每个观众的普遍认识, 记者将现场拍摄的画面和采录的同期声原生态剪接好同步播出, 恰好满足了广大观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2012年11月11日, 朝阳遭受五十年一遇的暴雪, 整个城市笼罩在白茫茫积雪之中, 交通阻塞、电路受损、乡镇大棚压塌, 面对险情, 各部门和市民急需了解全市的雪情动态。我们的记者迅速赶赴一线, 制作了新闻特写《大雪封城, 全民打响防御战》, 记者运用了大量现场同期声———积雪覆盖的车轮声、被压折的树干声、呼啸的风声、救援声等各种现场声的素材, 真实地再现了暴雪场景。这条电视新闻适时地使用现场同期声, 不仅见其人、观其物, 而且闻其声, 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貌, 使新闻更贴近观众。新闻播出后, 不仅向人民群众传递了具体详实的有效信息, 为各相关部门救援开展提供了帮助, 还减少并不同程度避免了暴雪带来的损失。

好的新闻内容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采访中来, 从工作中来。“改文风”也是改作风, 好的新闻是写出来的, 更是干出来的, 报什么、怎么报、货真价实、贴近群众的报道就会受欢迎, 我们的收视率自然就高。

三、改态度:用好“同期声”, 增强新闻现场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感情, 表达思想, 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人物的情感通常受到当时所处环境和心理活动的制约, 当人物被带到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时, 其声音就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既表意又表情。在新闻报道中, 如果恰如其分地把同一现场的同期声和画面有效地结合, 让它们互相呼应, 能使画面的表现力得到拓展, 丰富新闻的内容, 增强新闻的现场性。在朝阳市一年一度的“凌河之夏”活动的报道中, 记者在编采时, 配以现场的音乐、歌舞的声效以及观众的欢呼声、掌声, 无疑把这项群众性文化盛事的可视性和参与性, 展现得淋漓尽致。要知道, 美轮美奂的演出画面如果没有这些热情、高涨的现场同期,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营造出这么强烈的现场气氛的。

总之, 好文风必须接地气, 接地气才会有灵气, 有灵气才能吸引观众。成功的新闻报道特别要保持群众原生态的语言特色, 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 更能贴近观众的心, 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好的态度是新闻记者“改文风”的境界和情怀, 只要沉下心, 走近百姓, 在原生态的生活里把握时代的脉搏, 感悟生活的真谛, 我们的文风就会焕然一新。只有如此, 改文风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谈。

从新近微博热点说改文风 篇9

自微博诞生以来的这些年, 我们无法指出哪一起新闻热点的形成不以微博爆料为先导。微博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新闻主渠道和集散地。

一、新闻如何“改文风”

新闻如何改文风?其实,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 是老生常谈的一个新提法而已。新闻的“假大空”表现由来已久, 记者可以不去事发现场而写出“现场报道”;一有领导出行且不管他干了什么, 一律打上“走转改”标签;遇到灾难性事故发生, 媒体抢眼的提法一定是“领导充分重视、抢险救援及时、群众情绪稳定”……新闻常常虚假得如同注水猪肉, 败坏读者胃口, 自毁媒体形象。此类虚假之风危害甚烈, 至少是让新闻丧失了社会公信力, 改文风其实是一个积重难返而又极其迫切的事。

为了避免记者成为“文抄公”, 以文为源, 依样画葫芦, 懒得深入第一现场, 回避舟车劳顿之苦, 寻根溯源之累, 所以, 必须强调新闻的“第一现场”。没有新闻源的可靠保证, 新闻就可能流于虚假, 或陷入片面, 就不可能有好新闻的产生。好的新闻只能产生于获得第一手材料之后的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甄别与提炼。没有这样的功夫, 新闻就不能抵达事件的本质与真相。而改文风, 不就是要去掉又臭又长的王大娘的裹脚布吗?改掉新闻叙述的文过饰非, 空洞无物之风。以140字为限的微博 (或可扩展的“长微博”) 必然杜绝言不及义的空话、套话, 正是这短小精悍的文风助长了微博的清新脱俗, 单刀直入, 直达内里的品性, 这也是微博广受青睐和得以普遍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走转改”的提倡说明我们日常所见的新闻已多受被水浸泡之害。与民生疾苦无涉, 与百姓痛痒无关, 重大新闻断尾, 动辄洋洋洒洒数千上万言不过花拳绣腿作秀一番;无视事件真相的假新闻, 掩盖社会矛盾的伪报道……所有这些, 都败坏着读者胃口, 丧失了新闻的公信力。新闻人倘无视诸如此类新闻怪相, 新闻无望也。改文风, 势在必然。

二、微博热点已开先河

2月1日河南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垮塌引起网络围观, 媒体聚焦, 一时火爆网络, 而河南的官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就广受批评、质疑, 不能令人信服。博主@范炜称, “河南官媒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1300字, 提到16位省市领导的重视, 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其中褒扬用语25处, 如——“迅速、立即、有序、精干、全力以赴、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 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 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新闻以如此面目问世当无地自容, 读者会买他的账?已经是信息时代了, 传媒安能掩耳盗铃!

对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 当地政府给出的答案也引起一片非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月3日凌晨做出反应:“一座大桥垮塌, 引发争议连连。爆竹真能炸塌桥?钢筋为何那么细?质疑背后, 反映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鸿沟。与其委屈抱怨, 不如深刻反思:正是类似事件的长期封堵隐瞒、自我粉饰, 才造成信任坍塌、猜疑弥漫。修补透支的政府信用, 请从每次真诚面对开始。”可谓切中要害。

博主@周泽律师意味深长, 话外有音地指出, 此前, 河南曾发生多起交通厅长落马事故 (曾锦城被判刑15年, 张昆桐、石发亮、董永安分别被判无期) , 原因均非烟花爆竹车辆爆炸。

关于河南塌桥, 博主@作家-天佑看到了个神评:货车运的是鞭炮, 则是鞭炮炸塌的;如果拉的是一车猪, 可以说是猪拱的;如果是送水车, 可以说是水冲的;如果车里坐着苍井空, 可以说被色诱的……

事件还在蔓延。无论如何, 1300字的灾难性事故报道, 用“1134字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是极其荒唐的。新闻“走高层”违背新闻规律, 下场难免失信于民, 遭人唾弃。

1月23日, 湖北黄石市的《东楚晚报》第三版有条出彩的新闻:《距国家暗访组来黄检查只有98天……》。“暗访”被挑明了时间表, 这个新闻很喜剧。被检查一方“作风务实”, 报道的前一天, 在黄石市创卫专项工作会议上, 该市市委副书记要求针对相关工作, “各专班小组要重视、密集行动起来。”并成立12个小组, 明确奖罚细则。这则报道同时透露了来检查的一方, 其实是假装暗访——不然, 为什么时间表清晰可循?里面的猫腻居然被当地媒体公开报道!造假已经不需要遮盖了?这样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改文风任重道远啊, 政府的工作作风必然影响到媒体作风、文风。作风不正, 危害一方;文风浮夸, 落人笑柄。关于公开暗访的报道在网上热传, 新闻成了笑料, 难道媒体人只是供料人, 报纸不是可怜可笑的对象?当日下午, 该报电子版把这则报道的标题打上马赛克;次日, 除封面外整个电子版无法正常查看;之后, “暗访”的位置换成了广告。一条见诸于报端的新闻在微博围观之下居然变得如此地羞涩起来, 东躲西藏, 怕见阳光, 岂不是咄咄怪事。

看来媒体还是知羞知耻的, 这个应该是改文风的契机。

三、改文风, 大势所趋

微博接地气, 近民意, 传播迅捷, 要言不烦, 直逼事件真相, 应该是新闻改文风的样本。

网上有个笑话, 讥讽时下套话、空话、废话、大话连篇的怪现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 领导对秘书说, 把这次会议讲话材料修改一下, 去掉套话空话废话大话, 留下实话就行。秘书仔细斟酌推敲, 去掉了套话500字, 去掉了空话400字, 去掉了废话300字, 又去掉了大话200字。改完后交给了领导。领导一看整篇材料就剩一句话:“会后, 请大家到三楼餐厅用餐。”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改进文风的反面教材。此风盛行日久, 从老八股到党八股, 面目着实可憎。

针对官场奢侈浪费吃请风, @人民日报1月29日发出的官方微博一语中的:避开星级酒店, 潜入驻京衙门, 年底吃请风正与中央政策“躲猫猫”。这让人担心:一时高压, 换不来风清气正, 却很可能压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应景敷衍。也让人警醒:权力不会自我设限, 只有靠制度和监督, 将权力关进笼子, 让官员不能贪、不敢贪, 转作风才不会转成“低调腐败”。

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得力新兵, 异军突起, 纵横捭阖, 叱咤风云, 它给新闻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南方都市报1月27日官微爆料:网友微博说去北京南站买高铁车票被告知已卖完, 只能四处求人买票, 终于买票上车后, 他却发现全车厢竟然只有三人!此博引起轩然大波, 北京南站官方微博回应称, 售票员操作不熟, 通过机器查询误认无票。网友惊疑:这个是冷笑话吗?卖票的居然不会卖票!

“卖票的居然不会卖票!”新闻越来越离奇了, 常常让人活见鬼。网友逼问穷追不舍, 真相毕竟纸包不住火。有微博称真要破解“火车票究竟卖哪儿去了”的谜底其实并不困难, 就在网友的微博发出后, 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去年从一个熟悉铁路内部操作的黄牛 (处) 得知, 这种事情大致是铁路系统内部早已把票用空身份证锁定, 因此放票的时候根本就没票可放;本想倒卖给黄牛的, 哪知道 (日期) 太早了, 有这经济承受能力的还都在上班。结果砸在自己手里了, 又忘记放票出来了。”一个并不复杂的事儿, 被相关方的回应把水越搅越浑, 公众有理由, 也有权利质疑铁道部, 希望对此有个回应。

微博作为一种新闻载体, 它的监督功能日益强大, 社会效益显著, 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它的贴近性、即时性、互动性、广泛性及其社会监督功能越来越被传统媒体、社会大众和政府部门看好。草根微博、名人微博、政务微博一再涌现, 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刷新着国人的新闻视野。从陕西表叔杨达才的落马, 到重庆淫官雷政富的下台;从神木房姐龚爱爱被曝光, 到中央编译局高官衣俊卿去职……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例无不与微博围观相连。这些活生生的新闻事件, 最好地体现了新闻短平快的精神, 体现了媒体的担当和社会正义与良知。新闻不能无关民生疾苦, 不能无关时代痛痒, 不能无关世界潮流。

事件还在发酵, 新闻继续跟进, 微博大显威力。《京华时评:是谁在放任房姐玩失踪》咬住事件不放松, 避免新闻烂尾。该时评2月2日在新浪微博上高频率转发:在全国舆论关注下, 房姐却能“金蝉脱壳”, 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难免引发猜想, 眼下就有传言称其用假身份证办护照外逃。扑朔迷离的表象背后, 其实是执法调查的断档与迟滞。房姐一案自曝光以来, 涉嫌多起犯罪案件, 当地执法部门真会坐等房姐出逃?时评直达事件要害, 逼问执法失职。

2月5日@财经网官方微博又爆出新料:“房姐”龚爱爱2月3日在京被抓获, 4日被神木警方刑拘。神木警方经榆林市、神木县人大常委会许可, 按程序依法对龚爱爱刑事拘留, 在榆林市境内异地看押。事件大抵有了个了断。

此前, 1月24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此重磅出击:房叔房婶层出不穷, 又曝各地现豪宅抛售潮。令公众难免生疑:冰山之下, 还有多少“房族”未曾露面?贪腐背后, 必有权力与资本的联姻。不管打“苍蝇”还是打“老虎”, 根本之道在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权力不会自我约束, 让权利监督权力, 让权力害怕他的人民, 则清正清廉中国可期。

习近平去年11月中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 新浪微博账号“学习粉丝团”于该月21日在新浪微博亮相, 不时张贴习近平罕见旧照, 更在视察广东时领先新华社、人民日报、CCTV等官媒, 贴出不少现场照片, 且频频作出注解, 该微博从此被认为是外界了解习近平动态与想法的“窗口”。自去年开博以来, 该账号一共发出了300余条微博, 绝大多数与习近平相关, 且习近平的家庭生活和各个时期办公与考察照片为其独家发布, 这也是该账号的最大特色。该博主习惯性地称习近平为“习总”、“习大大” (“大大”, 据称是陕西方言里“叔叔”的意思) 。

继“学习粉丝团”后, 2月7日, 在腾讯微博突然又出现一个注册为“学李标兵”的微博, 博主自称是李克强的粉丝, 同时发布一张李克强和夫人的黑白旧照;同一天新浪微博也有“向李学习”的账号开通, 并配发多张照片, 引发各界关注与猜测。仅一天该博主就发了32条博文, 而且大多配有图片, 其中也有一张是李克强和夫人的早期黑白照。@向李学习称李克强为“强哥”, 意在拉近国家领导人与百姓的距离。

新近, 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戈壁深处的空军某基地, 慰问部队官兵和科技人员。此一消息, 仍由“中国军网官方微博”及“中国军网记者频道微博”于2月2日中午发布, 这是军方首次通过微博报道领导人的视察活动。微博俨然已登堂入室, 风头盖过了曾经一统天下的传统官媒, 大有新闻舍我其谁之势。

“博风”劲吹, 已然上下贯穿, 形成全民互动, 官民互动, 所有这些无不透露出重大而新鲜的信息, 关于新闻, 关于改进文风, 务实精神和抢占先机理念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展开, 世界性潮流正向我们涌来。改文风正在摒弃标签似的命运而向纵深挺进。

改文风 篇10

一、《人民日报》版面内容安排的改进与创新

新闻报道变短, 版面的信息量变大。由于报纸的版面容量有限, 不可能做到有闻必报, 更不可能做到事事详细报道, 必须按照新闻规律选择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而新闻报道的长短又和版面的信息量呈负相关, 即每篇新闻报道越短, 则该版可以报道的新闻数量越多, 版面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 一味求短也是不可取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长短搭配、点面结合, 做到广度和深度的完美统一。

改文风以来, 《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出了适当调整, 在确保不影响报道深度的前提下合理增加版面的信息量。2013年3月21日头版上《习近平将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李克强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刘云山会见坦桑尼亚客人》这三篇时政类报道都比较简短, 用精简有力的话语表达出核心内容, 因此头版上放了7篇报道, 整个版面的信息量变大。2013年3月22日头版上一共有9篇文字报道和一篇图片报道 (见图1) , 更是显现了现在时政类新闻的短小精悍。而对比2012年3月21日的头版 (见图2) , 我们可以看出头版上一共只有5篇报道, 信息量相对较小。

时政新闻报道规模压缩, 民生新闻规模变大。党报是党的喉舌,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党报对时政新闻报道规模进行压缩, 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 这正是党报党性性质的集中体现。从近期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中央领导人出席活动和参加会议的报道所占比例适当减少, 来自基层、贴近民生的报道越来越多, 而且内容涉及广泛, 比如对雾霾天气的连续报道等。这种变化符合大多数受众的需求、习惯和爱好, 也使得《人民日报》的面貌焕然一新。2013年2月13日, 《人民日报》头版就报道了方方面面关乎民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 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少数民族住进新房、农民工免费体检、春节期间的消费问题等民生话题, 民生新闻几乎占据了整版80%的篇幅。又如2013年2月22日的2版要闻版上, 几乎一半内容是民生新闻, 内容涉及环境污染、雾霾问题、吃水难问题。其中只有两篇时政新闻报道, 一篇是《在澳门社会各界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20周年启动大会上的讲话——吴邦国》, 另一篇是《吴邦国出席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20周年启动大会》。可见, 《人民日报》在版面内容的安排上加大了报道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和遇到的难题, 心系民生, 使得版面看起来更有亲和力和贴近性, 更得人心。

头版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增多。十八大以来, 《人民日报》头版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越来越多, 做到了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平衡搭配, 这是一种全新的改变和尝试。2013年2月1日, 《人民日报》头版上出现了一条国际新闻《以色列轰炸叙利亚目标阿拉伯国家联盟强烈谴责》。2月2日头版上同样刊登了一条国际新闻《墨西哥石油公司大爆炸已致32人死亡》。另外, 批评性报道也有所增多, 并按其新闻价值和重要性放在头版。比如, 2013年1月21日的头版上《汽车文明, 我们差在哪儿》对见黄灯就闯、有缝就拱、狂按喇叭、开窗吐痰等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批评, 提醒人民群众:人人有“车德”、讲文明, 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道路使用者本人。这一变化是《人民日报》在版面内容安排上的一大新亮点和新突破。

头版头条打破常规, 依据新闻规律来编排。《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也有了很大变化。比如, 2013年1月22日的头版头条是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狠刹浪费之风》, 文中写道:“对公款浪费, 奢侈之风, 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这不仅是败坏社会风气的顽症, 更是污染政治空气的‘痼疾’。”对公款浪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提倡厉行勤俭节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 培育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2013年3月1日, 头版最上方刊登的是《50年, 雷锋一直在身边》, 推出“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专栏,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广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 深入总结学雷锋实践活动, 以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3月21日头版头条刊登的是《时刻准备上战场——记广州军区某特战旅二营一连连长刘珪》, 对这一时代先锋的形象进行了宣传:特战连长刘珪用如火如铁的战斗激情和卓越成绩, 给祖国和人民带来了一个强烈信息——当代官兵正在践行一个属于这一代人的强军梦。这些都体现了头版头条敢于打破常规, 依据新闻规律来进行版面编排。

二、《人民日报》版面形式安排的改进与创新

增加评论版, 开设多样化的专栏。《人民日报》从2013年1月4日开始增加了评论版, 力求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 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 社会各界对此反应良好。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新年第一天就表示:“新一年, 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 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更具亲和力、感染力, 更有可读性、可视性, 实实在在服务读者。”《人民日报》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承诺。2013年3月21日的5版评论版上一共有6篇评论, 都针对各种典型的社会问题作出了一针见血的深刻评论。其中, 《用法治擦亮美丽中国》呼吁法制不能独行, 需要法治精神、文明风尚的推动, 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朝“美丽中国”目标迈进;《公益慈善不能代替公共服务》的新论指出政府不能用公益慈善来简单替代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更不能把公益慈善作为新的“钱袋子”工程来运作。又如, 2013年3月22日的评论版中《“大众召回”能否让权利归来》就汽车召回问题对消费者不断觉醒的权利意识进行了深刻评论,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汽车时代, 也是权利时代。成熟的市场经济, 讲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关系的平衡与对等。从单向度的‘产品供给’到多元互动的‘权利供给’, 时代发展的高速路上, 系好权利安全带, ‘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才会愈行愈稳健。”

评论版的设置使得党报的观点和立场有了自己的阵地, 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保持原有风格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在保持指导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了党报的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性, 使报纸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使得报纸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温度。除此以外, 《人民日报》还增设了《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新春走基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国梦赤子心》等专栏, 通过专栏里的一系列报道, 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具有连续性、对比性的报道形式,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也使得版面更加有系统性。

稿件与图片、漫画等的巧妙配合美化了报纸版面, 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当今社会, 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改文风以来, 《人民日报》上稿件配合图片和短评的形式更加多见, 而且文字与图片、图表的搭配更加巧妙、浑然一体, 图片报道进一步增多, 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视觉元素, 美化了报纸版面。比如, 2013年2月18日2版上就一共运用了四种不同类别的图片, 丰富了报纸版面, 摆脱了以前枯燥沉闷的感觉, 使得版面显得更加活泼, 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 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具体来说, 《陨石离我们有多远》中的示意图“图解俄罗斯陨石坠落”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过程, 便于我们理解 (见图3) ;《千年陆巷太湖畔》则用素描和照片向我们展示了鲜活的画面, 配合文字使得我们顿时被太湖畔的美景所吸引, 传播效果更好, 报纸版面也更加生动活泼。

2013年3月22日5版上用一张漫画生动地展示了办酒席成为“收入来源”这一社会普遍现象 (见图4) , 作者写道:“请帖纷飞如雪片, 宴席聚散似轮转。忧贫哪堪酒风盛, 陋俗不除戒奢难。”表达了对这种陋俗的担忧和对奢靡之风的批判。2013年2月12日头版上用了一张图表显示了“去年个税收入同比下降3.9%”这一问题, 非常清晰明了。2月25日4版上的《雾霾发难, 油品难逃其责》中也用表格清晰展示了全国汽柴油标准升级过程, 一目了然。可见, 新闻图片、新闻图表、漫画等插图恰到好处的运用, 可以极大地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 美化报纸版面, 提高新闻的可视性、易理解性和视觉传播力, 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更加有助于受众理解。

视觉上突出重点, 兼顾各方, 间接进行议程设置。尊重视觉规律, 按照人的视觉习惯, 把重要的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 间接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 合理引导舆论。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传播心理实验工作室于2006-2007年在国内首次运用眼动仪进行了中文报纸版面的实验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知, 读者在阅读报纸时是有一定的视觉轨迹规律的, 在接受同等视觉信息刺激的情况下, 人在阅读报纸时的眼动轨迹呈现顺序性的阅读规律:即从左到右, 由上及下。[2]改文风以来, 《人民日报》在版面形式上也作了很大改进, 在兼顾各方的前提下利用视觉规律突出重点内容, 在编排中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以突出版面的中心和重点, 进而凸显版面的审美亮点。比如, 2013年3月20日头版在左上方这个显眼位置刊登的是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雅各布·卢的新闻, 以此来显示这次会面的重要意义。这篇报道对于中美经济关系进行了合理的议程设置, 而且报道中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亲切握手图片, 更显二者追求合作共赢的姿态。

三、结语

对于报纸而言, 版面风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在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前提下不断创新, 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最佳的阅读效果。具体来说, 《人民日报》在版面的内容安排和形式安排上均有较大改进:在版面的内容安排上, 新闻报道变短, 版面的信息量变大;时政新闻报道规模压缩, 民生新闻规模变大;国际新闻和批评性报道增多, 并开始上头版;头版头条打破常规, 依据新闻规律来编排。在版面的形式安排上, 增加了评论版, 开设了多样化的专栏;稿件与图片、漫画等的巧妙配合美化了报纸版面, 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视觉上突出重点, 兼顾各方, 间接进行议程设置。这些都是值得各地方党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当然, 改文风并非易事, 版面的改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的过程。各级媒体都应与时俱进, 按照新闻的重要性和新闻的传播规律来进行版面安排,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版面设计, 为读者呈现全新的风貌, 在改文风的实践中走出创新之路。

摘要:《人民日报》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版面风格, 庄重严肃、大方得体。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中宣部关于“改文风”的相关规定, 按照新闻的传播规律和新闻的重要性来安排版面, 增加了评论版, 开设了多样化的专栏, 内容“短”“新”“活”, 版面信息量变大, 创造了新的视觉体验, 体现了报纸的宣传报道意图, 树立了清新的舆论新风。

关键词:改文风,人民日报,版面变化,新闻规律

参考文献

[1]王武录.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 :102.[1]王武录.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 :102.

上一篇:粉煤灰处理含氟废水下一篇:下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