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显性成本

2024-06-03

物流显性成本(精选四篇)

物流显性成本 篇1

根据“物流冰山说”, 有相当一部分物流成本都隐藏在水面下, 导致企业难以有效开展物流成本的核算与管理工作, 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自营或外包的决策。长期以来,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 物流成本能真实地反映物流活动的实态;另一方面, 物流成本可以成为评价所有活动的共同尺度。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成本的界定、核算与控制工作确实关系到很多重大问题的决策, 甚至企业的发展。而目前, 很多物流成本仍然无法露出水面, 不为人知。原因来自多方面, 有“企业成本核算意识缺乏”等主观因素, 更有“核算方法难以统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针对这种现实情况, 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次倡导, 也提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 如北京物资学院的于向云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中系统阐述了传统的营运成本法、任务成本法和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M-A模型法、T-A模型法等。她指出, 这些方法都给物流成本核算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核算对象不明确, 物流成本定位不清楚, 方法无法统一导致物流成本的核算理论实践仍然严重脱节。因此, 在物流成本核算领域, 一方面, 学者们不断探索, 可另一方面, 企业却各自为政, 导致很多方法无法实施, 没有明显的效果。

二、物流隐性成本持续性分析

早在2006年, 有关部门经过研讨, 发布了国家标准GB/T20523—2006《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 (下称“标准”) , “标准”由初稿, 经过反复论证研究, 最后得出第四稿。“标准”中明确规定物流成本的含义, 即“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此外, “标准”中还明确规定了物流成本的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支付形态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 并编制了生产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三个类型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的实际案例。可见物流成本的核算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也有相应的案例可以遵循, 但对于企业而言, 有效实施此项工作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

1. 倡导部门与考核部门缺失

1998年, 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21%左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此数据于2011年降至18%左右, 但此水平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宏观上, 我们给予不断地跟踪、探索与总结, 但是具体工作上, 却未见成效。在这个问题上, 缺乏有效的倡导部门与考核部门, 因此, 由政府建立专门的考核部门, 引领企业进行这项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动力不足

在繁杂的企业经营活动中, 很少有人专门对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 也鲜于尝试学者们所提出来的各种核算方法, 大部分企业依然遵循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 对企业而言, 总成本的多少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把物流成本从总成本中分离出去, 进行单独归集核算是耗时耗力的工作”。因此, 相当一部分物流成本仍然混淆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 这是导致物流成本冰山说的根本原因。

三、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对策

1.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

由政府出面, 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专题项目组, 联系物流成本核算的理论学者与企业核算的工作人员, 召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讨论会, 共同研讨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与方法, 制定本区域内物流成本核算的工作方案、流程和具体制度, 在区域企业内实施并反复论证, 最后统一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使物流隐性成本显性化。

2. 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

对于有效核算物流成本的企业给予表彰,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倡导, 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年度业绩的指标之一, 逐步加强区域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 以点带面,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逐步实现物流成本的显性化。

3. 建立物流成本核算小组

各类企业在积极配合区域项目组工作的同时, 应建立属于自己的物流成本核算小组, 培养专职人员, 从物流成本内容的确定、科目的设置到最终的成本归集与分配, 最终形成一套明晰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四、结语

作为第三利润源, 物流过程不容忽视, 在主观重视的同时, 必须采取具体的行动。从物流成本核算入手, 统一核算方法, 使隐性成本显性化, 有效降低和控制物流成本, 最大限度的争取第三利润源, 已刻不容缓。

摘要: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物流成本内容、范围的不确定以及核算方法的缺失, 导致成本管理与控制无法有效实施。这也是部分物流成本长期隐性化的原因, 本文分析了物流隐性成本的成因, 并提出了成本显性化的对策, 希望对有关部门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流成本,隐性成本,显性化

参考文献

[1]吴晓光.浅谈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1年8月 (上旬刊) 总第655期[1]吴晓光.浅谈物流企业的成本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1年8月 (上旬刊) 总第655期

[2]曹霁霞.物流成本核算程序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 第4期[2]曹霁霞.物流成本核算程序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 第4期

[3]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 2011年10期[3]于向云.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 2011年10期

物流成本――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 篇2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有关物流成本的阐述和探讨见诸于各种文章和书籍之中;企业在物流管理的实践中,也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首要任务。但是,如果细心观察一下便会发现,我们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和不全面的,用以指导物流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十分缺乏,对于物流成本的某些认识存在偏差。鉴于此,本文拟围绕物流成本概念和物流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物流成本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物流成本的涵义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其由三部分构成:① 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 ② 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 ③ 对上述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

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如何将物流成本准确的计算出来,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操作经验。

由于缺乏对物流成本的准确把握,给企业的物流管理带来许多障碍,不利于发现企业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非效率活动,也难以对物流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此,把握物流成本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本身的理解上,还必须对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以及物流成本分析方法等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二、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流是经济的黑暗大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以及“物流成本冰山说”等观点都说明了物流成本问题是物流管理初期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是指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继降低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另一种观点是:降低制造成本和扩大销售)消耗之后企业获取利润的第三种途径。正是由于在物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降低成本的空间,物流问题才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物流管理可以说是从对物流成本的关心开始的。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降低物流成本与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

从企业微观的角度看,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由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成本,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了利润水平。在销售收入和其他成本及费用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因此会得到增加。

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知道,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价格背后体现的还是产品的价值量,即产品中所凝聚的人类抽象劳动的数量。商品价值并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由行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当某个企业的物流活动效率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物流活动效率,物流费用低于所属行业平均的物流费用水平的时候,该企业就有可能因此获得超额利润,物流成本的降低部分就转化为企业的“第三利润”;反之,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下降。正是这种与降低物流成本相关的超额利润的存在,而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导致企业积极关注物流领域的成本管理,致力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

2、降低物流成本后,企业具备了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可以利用相对低的价格销售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降低物流成本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全行业的物流效率普遍提高,物流费用平均水平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将会得到增强。

2、全行业物流成本的普遍下降,将会对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导致物价相对下降,这有利于保持消费物价的稳定,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水平。

3、物流成本的下降,对于全社会而言,意味着创造同等数量的财富,在物流领域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得到节约,资源得到节省。

四、物流成本水平的衡量指标

1、 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微观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不同的行业,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有差距的。一般说来,制造业的物流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高于非制造业,运输费用所占的比重居于所有物流费用的首位,其次是保管费用。

企业微观物流成本从物流活动的领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费、工厂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返品物流费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费等。

按照商业习惯,采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商业企业的采购商品)一般由供应商支付运输费用,并不计算在采购物流费用中。但是,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来,从而影响到物流费用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物流费用应加以特别关注。

要准确反应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并且使不同企业之间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制定出统一的计算标准;其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2、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社会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

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永恒课题,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手段以及范围有所不同而已。在PD(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物流成本管理局限在销售物流领域,进入Logistics阶段,物流成本管理扩展到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领域,物流总成本的意识得到增强。而到了供应链物流阶段(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对物流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已经超过个别企业的边界,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说,物流管理到了高级阶段,同样离不开成本这个主题。只要价格还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物流成本就仍然是企业物流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正是企业物流管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被陆续发掘出来,企业物流成本水平的降低直接导致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业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经营的新兴产业,它的出现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是企业物流合理化的要求。现代物流业凭借其专业化的运作方式,在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活动规模化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采用外包方式推动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继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数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国家,总体的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降低,以服务业为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同一产业内部的结构同样也在发生变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中,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大。这种变化,导致物流量与GDP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那种同步、同力度增长,转向物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放缓,甚至出现与GDP增长相乖离的趋势。换言之,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社会经济增长对物流量的拉动作用在减小。

体现在物流成本方面,同样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我们在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即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够忽略产业结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注意来自不同主体的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避免简单地比较和轻易地下各种结论。

除了以上因素导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下降之外,物流服务本身的质量也会影响到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的高低。

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二者之间不能割裂开来,物流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准之下的物流费用支出。物流服务水准越高,支出的物流费用自然也就越高。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是在保证所规定的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标准的前提下,使物流成本最小化。

高度化的物流需求,需要高水准的物流服务做基础才可以得到满足。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度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变化,对于物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订货周期在缩短,物流的批量在减小、物流作业频率上升,物流成本也会随之加大。此外,消费者对于物流服务本身的需求量也在增多,这也会导致物流成本的上升。

根据资料显示,美、日两国的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在近一、二十年中,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库存规模下降带来存货持有费用的节约。

我国由于在物流成本计算和统计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完整的体系,因此,目前很难准确说出社会物流成本的规模。自己还搞不清的事情,由别人推断出来,显然缺乏可信度。当务之急,是规范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健全物流成本统计指标体系。

五、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物流管理体制

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首先要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进行,要有专司物流管理的部门,实现物流管理的专门化。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增强全员的物流成本意识

现代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物流总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点对于企业构筑和优化物流系统,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和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和来自降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开始把降低成本的眼光转向物流领域,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只是停留某一项功能活动上

,而忽视了对物流活动的整合。其结果,一是由于忽视了物流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效益背反关系,虽然在某一项物流活动上支付的费用降低了,但总体物流成本并没有因此下降,甚至反而出现增加;二是将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变成只是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向物流服务提供商提出降低某项服务收费标准的要求。如果物流服务供应商无法承受、而又可以拒绝的话,降低物流成本的努力便无功而返。

(3)加强物流成本的核算,建立成本考核制度

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物流成本计算的难点在于缺乏充分反映物流成本的数据,物流成本数据很难从财务会计的数据中剥离出来。因此,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整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物流成本的可比性,需要确定一个物流成本计算的统一标准(例如,日本原运输省在1977年制定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用以统一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按照运输费、保管费、包装费、装卸费等功能类别统计,并没有与物流服务水准联系起来,也没有按顾客类别和销售业务人员类别计算物流成本,以至于物流成本上升的责任不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采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物流作业成本法(物流ABC――Activity-Based Costing)。

传统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虽然通过展示成本的大小来说明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在强化物流管理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成本数据在物流管理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把握了物流成本,但如何在物流管理中灵活应用这些数据却遇到了难题。这说明,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得到的成本数据在解决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上,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高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推进物流管理方面十分有效的数据,按不同的服务水平区分的物流成本,按照原先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无法得到的,而利用ABC则可以掌握这个数据。通过不同作业环节的作业成本的计算获得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物流成本增加的具体原因,从而为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思路,明确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部门。

例如,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物流服务水准的上升,而物流服务水准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来自于销售部门的要求。销售部门出于获得用户的需要,会在物流服务上作出高承诺或者满足用户提出的苛刻要求(如提高配送频率等),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上升。物流部门担负着降低物流成本的使命,但是,对于自身以外原因造成的物流成本上升无法控制是物流管理上的一个大问题。在物流部门更多的时候只是物流服务的执行者的情况下,物流部门在物流管理上要做的工作是,提供不同服务水准下的成本数据,说明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清部门责任,而最终的决策由销售部门作出。

按照物流理论,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物流管理部门的任务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但是,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大可能的。物流部门的任务是满足销售部门提出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水准的决策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这里的问题不是费用的大小,而是上升的这部分物流费用是由于什么原因、哪个部门的责任导致的。物流部门具有降低物流成本的责任,但是,引起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简单的讲来自于单价和数量两个方面。物流部门只能对单价,即单位作业成本负责,而数量责任则应归咎于物流的需求部门。物流部门虽然无权干涉销售部门的决定,但是可以通过向销售部门提供详实的成本数据来促使销售部门考虑物流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而能够影响销售部门的就是成本数据。销售部门根据物流部门提供的成本资料,会重新考虑物流服务水准的设定,或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维持现在服务水准,或是出于盈利的考虑降低物流服务水准。

(4)优化企业物流系统,寻找降低成本的切入点

对企业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就是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企业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企业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优化物流系统不仅是物流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到生产、销售等部门,物流部门在企业的地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系统化工作的质量。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篇3

全球知名企业主动召回可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或不利的产品,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无论他们是否曾购买过产品召回责任保险,召回自己产品就意味着企业将蒙受一定的损失,有时候这个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但是,作为有责任感的企业,并不害怕公布这样的召回声明,也不害怕为此可能要面临的巨大损失。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不付出这样的产品召回风险。一旦给消费者造成更多的伤害与损失,企业将承担的成本一名誉上和消费者信心的损失,会更巨大。这或许是出于“两害相权择其轻”的考虑,但更是出于对自己企业品牌形象的爱护,是一份真正想做“百年老店”的诚心。

在国内重大疾病险定义已经被证明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中国保监会虽然发出了《健康险管理办法》作为今后健康保险的规范性文件。可是,面对之前数以百万份计已经生效的重疾险保单,监管部门却不愿意也不敢补上一句“老保单重大疾病保险金给付规则自动按照新办法执行”。因为他们知道,补上这一句话,整个保险行业今后可能将多增加数百上千万元的理赔金额,本来就不乐观的健康险利润将可能更少了。

但这利润的减少可能是精算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问题导致的。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已经花钱购买了重疾险,也已经知道了其中隐藏的一些理赔隐忧,可是却无法享受帕罗迪玻璃花瓶那“自愿退货”的待遇,只能独自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理赔风险。

就像贝政明律师所谈,作为一个行业的监管者,本该是独立的,本该最大限度保护投保人的合理权益,但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思路下,在所谓“政绩”的要求下,却把自己放到了与广大投保人对立、矛盾的那一面,转而寄希望于通过投诉、纠纷、司法诉讼等等隐性社会成本替代保险行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本该自行承担的“成长、成熟”的显性成本。

这一次,重疾险老保单是不用被“召回”了,保险公司今后在这部分保单上可能或可以少付出很多理赔款。可是,如此这般对待投保者,投保者未来对保险业的信心何在?保监会是否计算过这份信心价值多少?如此这般处理行业矛盾,又如何谈得上“又快又好地发展中国保险业”?又如何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中国保险业”?

物流显性成本 篇4

(一) 保险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指出, 生产或提供商品服务的活动从技术上可分为一系列独立的活动过程, 每个在技术上不可分的活动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过程, 它们是属于整个活动的一个阶段。当一项物品或劳务从一个阶段移交到下一个阶段时, 则会发生交易, 就会产生交易成本。

保险交易成本是指投保人承担的超过保险精算公平保费的资源消耗定义为保险交易成本, 包括时间和财富的消耗。包括显性交易成本和隐形交易成本。 (欧阳冬青, 2008) 显性交易成本指保险费中超过精算公平保费的保险费支出, 包括签订及执行合同的成本、中介服务的成本和保险业务监管费和其他显性交易成本。具体数额等于附加保费。隐形交易成本:投保人购买保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总成本与保险费的差额。包括保险的挑选成本、健康及财产检查、达成交易后投保人按照保险人的要求增加安全保障的支出等。 (姜岩, 2010)

隐性交易成本在经营中是较为确定的但是由于不能在保费表现出来, 所以难以进行统计和分析。所以本文分析的是农业保险的显性交易成本。

(二) 基于显性交易成本的保险供需分析

需求方面

在保险交易中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更了解保险标的风险状态, 所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的造成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投保人为了以最少的保费得到最多的保险保障, 会尽可能的隐瞒危险事实, 使保险人加大调查取证的力度从而增加了显性交易成本。显性交易成本表面上看是由保险人承担, 但是保险人会将这部分费用加到附加保费中, 所以显性交易成本是由投保人实际承担。过高的显性交易成本或者显性交易成本占保险费的比例 (以下称显性交易成本占比) 会降低消费者的投保积极性。当农业保险的显性交易成本过高时, 由于农户存在侥幸心理, 保险消费过程中的正外部性作用以及农户收入中种、养业收入水平及份额的急剧下降, 农业自然风险在影响农户正常生活的各种因素中不够显著等原因, 就会减少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量。

供给方面

当显性交易成本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时, 保险人消耗在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时间和金钱不多, 并且保险人可能会获得适当的风险溢价收益, 这不仅能提高保险人的工作效率也能增加保险人的供给积极性。但是当交易成本维持在过高的水平, 保险人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了解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和投保人的信息, 保险人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 保险费率大幅度提高, 会导致投保人的需求减少, 这最终也会降低保险人的供给欲望。在农业保险中, 有些地区由于存在农户分布分散、农作物或者牲畜饲养规模小、损失难以统计等原因, 导致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较高, 保险人工作效率低, 缺乏提供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二、基于显性交易成本江苏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江苏省自2007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的试点。试点以来, 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加, 保险公司用于风险保障的保费收入也逐步增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江苏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总体呈以下三个特点:

(一) 江苏省农业保险的总体情况

1. 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增加, 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占总保费比趋稳。

从图1可以看出, 从2005年至2011年江苏省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每年都以一定的比例增加, 由最初的0元上涨到12.77亿元。但是显性交易成本占比在经过几年的显著增加后涨势明显降低。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 增长为负。笔者认为, 由于2005年之后江苏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保费收入飞速增加, 而显性交易成本在数额上等于附加保费, 所以显性交易成本总额每年增加。但是由于江苏省在农业保险试点中采取的“联办共保”农业保险模式和模式中的一些激励制度起到了很好的降低显性交易成本的作用。具体的制度设计如下:1.政府主导农业保险。政府成立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调查, 编制财政预算方案、建立灾害评估体系, 为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政策等方面的服务。由于参与调查的政府工作人员是乡镇或者村干部, 他们大多是当地的住户, 对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和农户比保险公司更为了解和熟悉。他们的调查不仅可以起到更为全面的宣传作用, 提高农户的投保主动性, 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保险运营中的道德风险。如生产者故意欺骗以从农业保险中得到不应该得到的额外利润, 或者通过伪造受灾信息增加赔偿的可能性, 使用不当的农作物经营措施以期获得保险赔付, 受灾后不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等。2.政府为农户提供保费补贴。2008年开始, 江苏省对主要种植业参保品种, 财政补贴不低于70%;能繁母猪保险, 财政补贴≥80%。省级财政补贴为:苏南20%, 苏中30%, 苏北50%。差额由市县财政部门补贴。对年投保超过5万头的县, 省财政再增加10个百分点;奶牛保险, 财政补贴≥60%。省级财政补贴为:苏南20%, 苏中30%, 苏北50%。对于参保品种, 政府也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由于江苏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比例较大, 分担了农户投保的大部分经济负担, 增加了农户的投保主动性, 农业保险覆盖面显著提高, 在苏北地区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了100%。大规模的承保率减少了农户只选择受灾可能性大的地块进行投保的可能性, 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 最终导致显性成本的下降。

2. 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占总保费比高于一般财产保险。

从图2可知, 自2006年起, 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占保费比均高于一般财产保险。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农业保险和江苏省农业发展的特殊性造成的。农业保险由于其保险标的、保险风险和保险商品的特殊性, 导致保险人在交易时需花费大量的交易费用。另外由于江苏省不是农业大省, 农业相对较不发达, 特别是苏南地区, 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且分布分散, 导致保险人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了解保险标的的状况、受灾的可能性和受灾的可能原因等等, 所以江苏省农业保险的显性交易成本占保费比一般财产保险要高。

3. 苏北地区显性成本相对较低。

如将江苏化为苏南 (常州、镇江、苏州、无锡、南京) 、苏中 (泰州、扬州、南通) 、苏北 (连云港、宿迁、盐城、徐州、淮安) 三个地区, 分别对三个地区的农业保险交易成本占保费比进行统计, 通过数据得出, 苏北地区只有56.5%, 苏中和苏南地区都超过了70%。苏北地区显性交易成本占比相对苏中和苏南地区较低。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特殊性造成的。苏北地区农业相对较发达, 农户规模相对较大, 农户也较集中, 保险人查勘保险标的、调查农户额成本相对较低。而苏中和苏南地区则与之相反。另外, 苏北地区由于农业发达, 农业收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大, 所以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很高, 大部分地区都达到了100%。高参保率也减少了保险人面临的道德风险, 降低了显性成本。

(二) 典型地区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及存在的问题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显性交易成本占比要比苏中和苏南地区低, 在苏南地区常州最高, 苏中地区泰州最高, 苏北地区淮安最低。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分别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地区的市的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占比形成的原因, 发现他们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借鉴的成功的措施。

1. 常州

从图3可知常州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占比达到了80.88%, 在苏南五市排首位。常州经济以工业为主, 农业较不发达, 农业保险的发展也相对落后, 近四年农业保险保费平均只有1800万, 由于农业保险的参保率不大覆盖面不广, 不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从而导致在近几年出现农业保险低赔付的现状, 另外农业的不发达也使显性交易成本处于高水平。低赔付率和高显性交易成本造成常州高显性交易成本占比的现状。

常州农业保险的问题较为严重亟待解决。由低赔付率和高显性交易成本占比造成的高显性交易成本占比, 一方面会降低农户的投保需求, 从图6我们可知, 常州近四年农业保险保费均值只排在江苏省13个市的倒数第二, 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保险人的工作效率和供给欲望。不仅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也使农户不能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2. 泰州

泰州的显性交易成本占比是苏中地区最高的, 达到了82.51%。泰州农业相比苏南地区较为发达, 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较快, 所以不存在农业保险不符合大数法则的问题。但是由于泰州处于江苏的苏中地区, 自然灾害较少, 另外泰州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比较发达, 2012年泰州高效设施农业保险保费占农业保险保费达到四分之一, 这都使泰州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较低, 导致了泰州农业保险的高显性交易成本占比。单由低赔付率造成的高显性交易成本占比说明保险公司面面临的道德风险不高, 保险公司获取信息和监督的成本不高, 所以保险公司不需要太高的风险保障, 保费中附加保费应该降低。

3. 淮安

淮安的显性交易成本占比非常低, 只有41.56%。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 淮安采取了采取了“低保额、低保费”的保险方式导致赔付高。淮安对三麦、水稻的保险, 每亩保费定为5元、10元、15元三个档次, 费率5%。农民选择缴纳40%即2元、4元、6元。在保险范围内因灾绝收 (减产70%以上) 的, 可获得200元、300元、400元或500元的赔款。淮安境内河湖交错, 水网纵横, 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就位于淮安内, 近几年洪水频发, 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减产, 虽然保额不高, 但是由于赔付率高, 导致淮安地区农业保险赔付很高。由图5可知淮安近四年农业保险损失率达到了58.44%, 是江苏省各市中最高的。其次政府的扶持力度大。一方面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试点之初, 市、县 (区) 财政共同对保费补贴50%, 农民缴纳50%, 2007年农户只需承担40%的保费, 到了2008年农民缴纳的保费比例又降为30%。另一方面, 市、县 (区) 都成立了由农工部、宣传部、农业局、财政局、气象局等涉农部门参加的“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委员会”。从试点开始, 就明确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 指定乡镇农经站为牵头部门, 各乡镇有专人负责农险协保工作, 农民参加保险以村为单位统一投保。这些措施缓和了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了显性交易成本。高赔付和低显性交易成本降低了淮安农业保险的显性交易成本占比。

虽然淮安的农业保险显性交易成本较低, 赔付高, 但是这些却和淮安较少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相称。由图6可知淮安近四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4697万, 只排到江苏省各市第六。笔者认为, 之所以淮安的农业保险没有高速发展, 是由于费率制定的太低造成的。保险的费率包括纯费率和附加费率, 纯费率太低会让保险公司承担过高的赔偿风险, 附加费率太低, 也就是显性交易成本占比过低会降低保险人的工作效率, 提高保险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减少保险人的风险保障, 从而减少保险人的供给欲望。这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三、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启示

(一) 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机制

印度将《农作物综合保险计划》与农户的短期农作物贷款紧密相连, 要求贷款的农户必须购买保险, 对于没有贷款的农户则采用自愿的形式。保险范围限制于农作物贷款的100%, 每个农户最多为10000卢比, 谷物和粟的保险金比率是2%, 油料作物等为1%。保险金和风险索赔按2:1的比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承担。农作物保险计划由中央政府、邦政府、银行系统和保险总公司共同承担。这样信贷+保险的互动机制在降低交易成本和转移农户风险方面是有效的。首先, 由于贷款的农户都投保了保险, 这不仅缓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也有利于农户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其次, 由于银行发展的一般比保险公司更全面, 分布在农村的网点也比保险公司多。通过银行可以缩小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距离, 减少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调查和监督的费用。有效的降低了显性交易成本。另外, 实行这样的机制也不需要将现有的机制做出太大的改变, 只需将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合作就行。

(二) 相互制保险

相互保险制度在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农业保险领域被广泛应用。相互保险制度有以下优点:1.有效防止来自保险人和投保人两方面的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公司会员身份的双重性, 是保险人与投保人的统一体, 会员之间是利益共享, 风险共济的, 所以外部问题的内部化, 消除了一般保险形式中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道德风险现象的减少, 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 同时保障投保人的保险利益, 促进农业保险规模的增长。2.降低保险人调查成本。相互保险公司一般都是在一定区域内成立的, 并根据区域内农业产品特点及特有的灾害风险, 对于区域内的被保险农作物和养殖牲畜以及保险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理赔程序严格按照约定的保险责任进行。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理赔纠纷, 使会员之间互相监督, 而且可以降低相互保险公司的调查定损成本, 扩大相互保险公司的供给。3.精算成本低。由于相互保险公司会员缴纳的保费不固定, 可以根据相互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整, 因此, 对于相互保险公司最初为会员厘定的保险费率, 没有类似其他保险公司那样严格的要求, 降低了公司精算成本。道德风险的减少、调查成本的降低和精算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的减少显性交易成本。

(三) 指数保险

指数保险是根据某地区农作物的产量或某些目标天气事件 (如农作物特定生产期的气温和降雨量等) 进行赔付的农业保险产品。印度天气指数保险的起步早于农业收入保险, 它被誉为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按照发展顺序和产品运行特征, 印度天气指数农险分为两类, 一类是是嵌入式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 这种产品不仅选择能更贴近农业风控需要的降雨量指数, 而且将银行和保险一体化。另一类是纯保险型的天气指数农保产品。

指数保险的优势是:第一, 不存在逆向选择。由于指数保险依据的是公开的信息, 损失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与私人信息没有关系, 从而也就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第二, 不存在道德风险。由于指数保险最终的赔付与实际的指数有关, 与单个农户无关, 人为也无法控制或改变, 所以指数保险不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第三, 监督和理赔简单。与传统的农业保险不同, 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农场进行监督, 也不需要逐村逐户进行地头查勘定损, 而是根据政府代理人或其他第三方组织所测定的指数来支付赔偿金, 有效降低了业务成本, 同时可以迅速进行理赔。这些都能降低农业保险的显性交易成本。

四、基于显性成本的完善江苏省农业保险的措施

(一) 大力推广农业保险

首先江苏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在宣传中要注意以村委单位进行宣传, 创新宣传方式, 抓宣传重点, 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增加农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其次, 要因地适宜的进行保费的补贴。在补贴时应该重点补贴承担保费能力较低的农户和经营高效设施的农户, 另外还要考虑不同参保品种的风险频率和损失程度, 不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等因素。另外, 在苏南农户分布较分散的乡镇, 要利用好乡镇和村委会的宣传动员作用, 投保时以村为单位, 提高投保率, 减少显性交易成本。通过有效的措施使类似于常州这样的农业保险不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 覆盖面大幅度提高, 减少由于不符合大数法则而引起的赔付过高或过低, 使显性交易成本维持在适当的水平。

(二) 因地适宜的调整费率

江苏省有些地区为了在短时间内使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快速增加, 降低费率, 比如泰州, “低费率、低保障”的缴费方式, 虽然提高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但是这不仅让保险公司承担了过高的赔付额, 农户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补偿。所以在这些地区应该适当的提高保险的附加费率, 减少了保险公司的赔付负担, 也让保险公司可能获得风险溢价收益, 提高保险公司的供给积极性。

(三) 苏南地区采用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机制

苏南地区由于农户较分散且以小规模为主, 保险公司在农村的网点数量有限, 所以保险公司调查、监督和赔付的难度较大。但是苏南地区银行业较发达, 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 截至2010年底, 江苏省共有10家农村商业银行, 其中有9家在苏南地区,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更是乡乡有, 村村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户的往来很频繁, 他们对农户的信用状况和经营状况也比保险公司更加了解。所以苏南地区可以借鉴印度的做法, 建立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机制, 对于在银行贷款的农户强制要求投保农业保险, 对于非贷款农户采用自愿的形式。通过这种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借助银行的信息和平台对农户进行调查和监督, 减少了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了道德风险, 减少了显性交易成本, 提高保险公司的供给积极性和农户的投保需求。

(四) 试点相互保险与指数保险相结合的机制

苏北地区农业发达, 农业保险发展的较快, 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总是不能避免。可以在这些地区试点相互保险雨指数保险相结合的机制。比如可以在淮安这样的农业发达, 农户较集中, 自然灾害多的地方进行试点。让某区域内有保险需求的农户作为会员设立相互保险公司, 为其会员提供农业保险, 当发生洪水、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损失时进行赔偿。更加有效的降低道德风险, 减少销售成本, 从而减少显性交易成本。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农业保险快速发展, 但是在有些地区农业保险发展速度滞后与全省的发展速度。本文从显性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当前江苏省农业保险的模式, 结果表明过高的显性交易成本对农业保险的发展起到了显著地抑制作用。江苏省自2007年开展的“联办共保”的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有效的降低了显性交易成本, 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国际上农业保险+信贷、相互农业保险保险以及指数农业保险的模式创新也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显性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姜岩.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农村保险研究——以江苏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10 (6)

[2]刘妍.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办共保”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和科技.2010 (8)

[3]金永利.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状况简析[J].南亚研究.2007 (2)

[4]邱昊颙.印度农业保险发展研究及启示[J].上海保险.2012 (10)

上一篇:人工关节感染下一篇:选择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