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2024-06-04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精选十篇)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篇1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由零星的、分散的研究到制度化研究的发展过程。该书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并以丰富的史料全面呈现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图景。

19世纪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 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初创期。为了国家救亡图存, 一些“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有识之士, 开始对西方的教育制度和内容进行大量的考察。他们著文介绍西方的教育情况, 对中国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主张和建议, 这可以认为是中国早期具有现代性的教育研究之发端。这既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研究的前奏, 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

1912年至民国时期, 已有大批在国外学有所成的新型知识分子回国从事教育事业。他们不断吸收、借鉴外国经验并予以本土化改造, 积极开展教育研究, 出版教育研究刊物, 从而促进教育研究向制度化发展。同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也发展了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事业, 创造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论述。这些都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宝贵遗产。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是创建新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探索期。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 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 缺乏独立自主的研究意识。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高等教育研究和论述, 但基本上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做的政策性阐述。尽管在教育实践方面也曾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 但缺乏科学的研究和总结。

1977年至20世纪末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共同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经过对“文革”的拨乱反正, 人们获得了极大的思想解放, 迎来了教育研究的春天。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既立足于本国的实际, 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而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逐渐融入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体系, 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该书有两大基本特色:其一是对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实践活动, 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除查阅了已有的各种文本资料外, 特别向全国600余所本科院校、部分专科学校及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出了有关情况的调查表, 得到了各院校和机构的积极反馈, 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承担项目、研究成果、学术组织和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从教育研究史的角度看, 这些资料和统计数据是很有价值和珍贵的。

其二是首次以高等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为框架, 整理、介绍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情况及成果评价。尽管学界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发展程度尚存有争议, 但高等教育研究由单纯的教育学方向逐步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向各领域延伸, 从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则是不争的事实。该书所撷取的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包括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教学理论、高等学校德育、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和财政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当然, 高等教育研究还有其他方向, 但相对而言上述分支是比较成熟和成果较丰富的领域。这样的叙述可以说是关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呈现。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这样划分分支学科是否科学合理尚需要研究, 而且由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存在不平衡, 使得按分支学科呈现的内容也很不平衡, 甚至遗漏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在所难免。这是需要后续的研究进行收集、整理和发掘的方面。但该书在学科梳理方面毕竟是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中国梦宣传教育研究 篇2

关键词:中国梦 宣传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363-02

回望过去,近代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为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为了这样一条道路,中国人民付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代价。如果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苦难有多么深重,就难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难以理解国强民富的梦想,在中国人的心中为何如此强烈与持久。正因为来之不易,我们对于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道路就应该倍加珍惜、绝不能轻易放弃。展望未来,我们要把整个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宏伟蓝图变为活生生的美好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华民族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民族。有些梦想,亘古至今,穿越时空,深深融铸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之中;也有些梦想,成为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民族梦想的主题。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中国梦”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说明,当一种梦想和理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昭示着党和国家走向美好未来的宏伟图景。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在不断深化上下功夫。深入研究中国梦宣传教育的规律,探索进一步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创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局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要在扩大宣传范围、创新宣传手段、发挥党校功能上下功夫,持续不断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

一、广泛宣传“中国梦”精神,让中国梦凝心聚力,成为华下儿女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1.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梦”精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当中形成的工作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守住了这个根本,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兴,背弃了这个根本,我们党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正因为我们党长期坚持这一工作方法,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74149546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这50.32%的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每天辛勤工作,对于中国梦这一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了解接触非常少,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但他们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搞好这全国50.32%人口的宣传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向广大领导干部宣传“中国梦”精神。广大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光荣使命,只有广大领导干部深刻把握了中国梦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才能真正做到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带着深厚的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加体现群众利益,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才能主动积极担负起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向各高校大学生宣传“中国梦”精神。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良好的宣传学习环境,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只有让他们深刻理解把握了中国梦精神,坚定中国梦必然实现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充满信心,自觉投身到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中,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实现国家和自我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创新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效果,让“中国梦”的宣传更加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1.利用我国传统节假日通过文艺表演活动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基层群众宣传“中国梦”。基层群众工作繁忙,文化基础低,平时学习时间和机会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基层群众的特点和性质,将中国梦的宣传通过相声、小品、京剧、戏曲、歌曲、舞蹈这些群众喜爱文艺表演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广大基层群众的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3.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等广泛宣传“中国梦”。当前广播、电视的大部分观众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和孩子学习理解能力相对成人要低,针对这两类人群,需要用简单通俗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画去让他们了解中国梦,用中国梦精神去去浸润他们的心田,提升梦想的美好与世界的温度,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4.利用广场、大型游乐场、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的电子屏进行“中国梦“的宣传。这些场所人流量非常大,宣传覆盖面广,能取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充分发挥党校宣传培训功能,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培训

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战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宣传的主阵地,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增强党性的大熔炉。党校主战场、主阵地和大熔炉的职责、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党校在干部中国梦和理想信念教育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要把“中国梦”教育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

1.通过入学教育加强“中国梦”的教育。要让学员清楚认识党校学员无论来自那个工作岗位,是什么领导干部,到了党校就是普通学员,任务就是进行理论学习,接受党性锻炼,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政治灵魂,是共产党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梦”的提出是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坚定理想信念是成为一名好干部的首要标准。

2.通过专题设置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将中国梦融入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开设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弘扬延安、红岩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的解读”“形势教育”等专题讲座,从历史发展和中外比较的视角深度解读中国梦,增加学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理论上明确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特别是要让学员对“中国梦”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解析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印度梦、土耳其梦的何异同,为什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学员中国梦必然实现的信心,防止在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言论的鼓噪下迷失方向,在封建迷信和宗教的影响下失去自我。

3.要通过现场教学加强“中国梦”的教育。现场教育是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让学员联系实际、亲身体验,能充分调动学员主观能动性、拓宽学员知识面、开拓视野,深受学员喜爱。党校要充分利用现场教育开展中国梦和理想信念教育。比如:组织学员去革命老区延安、临沂、重庆红岩、白公馆、渣滓洞等地去领悟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的精髓,感悟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感悟沂蒙精神“爱党爱军、无私奉献” 所体现的坚定立场、崇高政治信仰和陈毅同志说的“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所体现出的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感悟周恩来等同志在生活环境极度艰苦白色恐怖笼罩的南方局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白公馆、渣滓洞感悟广大革命者为革命的胜利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宝贵的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现场,学员通过看实物、文字、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听报告和讲解等方式重温党的光荣历史,深切感受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刻体会人民对党的忠诚和党对人民的热爱。现场教育还应该涉及到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基地,比如说江苏昆山市、九阴华西村等经济社会高度发展,提早进入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那里人们学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增强了学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信心和信念是支撑一个民族奋发向上、追求进步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每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努力。作为一名党校教师,要担负起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研究这一光荣使命,不断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国梦的科学化水平,坚定中国梦必然实现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中国梦学习读本

[2]十八大报告简明读本

美国人怎样研究中国教育 篇3

最早对中国的“全国统一教材”“全国统一考试”产生兴趣的是布什政府。他们开始对中国的“高考”产生了强烈兴趣:为什么中国要举行这种统考?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录取不是像美国那样做?这种考试形式可以引进到美国吗?产生这个兴趣的原因是当时美国的公立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很多人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也不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已经无法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甚至,大学招进来的新生,很多人还要补习高中数学和英语阅读。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科技领域代表对此非常不满意,甚至要求美国国会开放更多的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程师的H1签证名额,以填补美国本土培养的工程师不足的窘境。他们认为,造成美国学生学术能力低下的原因就是美国没有考试,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谁都不知道。

于是,美国的教育专家们首先对中国的高考进行了科学研究。他们发现,原来中国的高考是既没有什么“效度”,又没有什么“信度”的考试。没有“信度”,指的是在难度和题目的一致性方面,每一年的高考都不一样。于是,有时候难,有时候容易,因此,无法知道这一届录取的考生跟上一届录取的考生,在能力上是不是一致的。“效度”是指考的题目,究竟跟课本要求,教师教的内容,吻合度有多大。假如考的内容跟上课的内容没什么关系,这份题目的“效度”就差了。假如“效度”不好,我们就无法知道这一届的学生究竟懂的东西跟上一届是否相同,换句话说,我们招进来的学生,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学生?“效度”不好,就没法得到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在得到这个结果以后,专家们给行政部门的意见是:中国的高考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考试,然而,像“高考”那样的统考,在修改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科学的考试的。比如说,可以用高考那样的统考形式,设计几套“信度”和“效度”很好的题目,来考查美国的公立学校的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于是,“无一孩子落后”的法案就产生了。这个法案要求各地的公立学校参加以州为单位的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来给学校排名和拨款。

到了奥巴马政府时代,奥巴马一直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要成功得多。他根据的并不是研究结果,而是表面的道听途说。他认为中国中小学教育比美国成功的理由是:第一,中国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比美国学生长得多。美国学生一年才上180天课,寒暑假没有补习,每天才上5小时的课,这样少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学到跟中国学生一样多的东西。其次,目前在美国硅谷的工程师,基本就是中国人和印度人,肯定是中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比美国好,才会让中国那么多工程师能有资格在美国工作,否则怎么不见美国的工程师充斥中国的中关村。最后,中国为什么能举办全国性的统考如高考那样的考试,肯定是全中国的高中生都学同样的课本。

于是,教育专家们又开始认真研究中国的这些传说。他们研究发现,原来中国已经没有全国统一课本,也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了。但是,这样做似乎弊大于利。美国要改革教育,应该采用中国从前使用过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的做法。

于是,在各州的州长协会的推动下,美国的全国统一课程标准陆续推出,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美国人是非常认真地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并且很认真地汲取中国教育经验教训,采用合理的方面来做行政上的推广。这一点,值得中国教育界的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人员认真学习。

中国动画教育研究浅析 篇4

动画教育的“大跃进”, 一方面为迅速改变我国动画业落后面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在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下, 无计划地大规模建院设系, 盲目地大批招生, 也不可避免地给动画教育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主要体现在动画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脱节;教学指导思想上, 普遍重视技术培训, 轻视史论教学重视三维动画, 轻视手绘动画;教育质量良莠不齐。

针对目前国内动画教育的种种弊端, 作为动画从业者及教育者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是我们要不断研究探讨的严峻课题。

第一是匮乏的师资。对于紧缺的师资力量问题, 我们目前可以解决的是一方面把同性质专业人才转化为动画动漫专业人才。当然在这种转化中要注重同性质专业人才的质量, 除了具有设计从业人员的所有必备条件外还要有具有从事影视方面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扶植高等院校发展动画专业, 培养专业动画人。在这方面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重视, 各地纷纷建立动漫产业基地, 各媒体开始重视动画动漫的宣传等等, 都在表明我国动画发展正在步入春天。

第二就是在硬件逐步完善的这个漫长时期内,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动画人才去支撑起中国动画发展的担子。这也是我们动画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急需明确的。动画本身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 但随着美术、文学、哲学、音乐、戏剧、计算机技术等各种艺术的介入使它变的不再简单。“一部优秀的动画是多元产物, 它兼具电影艺术与平面视觉艺术 (即我们常说的美术) 的双重特性, 但它比美术与电影包含着更多的信息量, 要求有文学、戏剧学、视觉原理、美术、音乐、表演等各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要求创作人员具有动画人特有的内在修养。” (1) 因此, 动画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在动画教育中应该明确以下几个目标。

首先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因为画面是影视作品展现给观众的最基础也是最为直接的媒介, 所以动画从业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图形画面语言表达基础, 也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及到的美术功底或是美术基础。在动画创作中, 创作者的造型能力, 色彩感觉, 设计思维都决定了动画作品的优劣。在造型能力上, 要求创作者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这也是目前动画专业招收学生要求较高专业课成绩的重要原因, 只有善于描绘不同物象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结构, 才能直接呈现角色造型, 空间环境以及动态、透视、空间、节奏等画面所涉及的绘画语言, 用最简单的线条加上自己的想象, 勾勒出具有“动画感”的适合制作的非现实形象及背景。

在色彩感觉上就不必细说了, 不仅对影视作品, 其他美术设计类专业同样异常重要。不同的色彩在带给受众的感觉和传达作者的情绪上是完全不同的。我也曾就动画造型的色彩做过一些浅泛的研究, “可以说动画的色彩是一门高度概括、高度夸张、高度写意的高级色彩样式”。因此在选择和培养动画从业者时我们就应该重点培养并善于发现那些对色彩异常敏感的人, 建议他们在选择从事动画创作的时候发挥其特长, 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 比如就色彩感觉来说, 女生的色彩往往比男生运用的到位。

造型能力、色彩感觉, 这两方面其实或多或少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但接下来我们谈到的设计思维则是要通过不断积累和本身的意识所决定的。设计思维是什么?简单来说, 就是你如何将假定的, 非现实性的东西用自然的, 可见的物象呈现给受众。那么这样一来, 平面设计, 服装设计, 工业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等都要有所涉及, 无论功能的, 美学的, 心理的, 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所研究, 有所涉猎。所以动画人才的培养要涉及多个专业层面。

那么是不是只要大杂烩式的全方位灌输, 全方面涉足就满足了所谓动画人才的打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上谈到的只是作为动画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掌握影视创作规律和制作方式才是学习动画的开始。

电影语言、影视美学都是动画创作者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向学生不断灌输这个概念, 让学生在初期就以电影语言的角度去考虑图象、造型、色彩等美术范畴的视觉元素与声响、音乐等听觉元素的结合形式, 从而对动画的内在结构有更深的了解与思考。有了对动画内在结构的充分认识, 才能开始动画的创作与制作。镜头设计, 表演技巧, 运动规律, 时间节奏, 声音设置等都是动画制作的必要环节。而目前各院校动画专业都已经对这几方面有了比较系统的培养计划与目标, 但是具体实施中可能还暴露出了许多不足, 当然这与开办专业过晚, 经验不足有直接联系。当前院校都开设了电脑技术相关的课程, 动画专业本身也应该时刻与领先技术相结合, 但不应该过重的将精力放在电脑技术上的培养, 应该首先把动画艺术表达的创作方式深刻理解并掌握, 再通过不同的模式呈现出来。

“动画作品作为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媒介, 所反映内容跨越不同历史时空事件, 因此, 要求动画创作者应具备除美术电影本身之外的多种学科的综合素质。”除了培养学生以上基本素质, 还应该着重在哲学、文学、音乐、心理学、漫画语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在这几方面的修养, 注重多层面、多角度的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就此提出疑问及不解, 在剧作课程中学生就曾认为我们是否真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和写作文一样, 我会告诉学生剧本的重要性, 或是直接可以先让学生出一部小片子, 再从实际的角度分析它的文学可塑性和可制作性, 让学生从侧面了解文学在动画中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篇5

对1980~中国作者在美国<化学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年度与地区分布、作者单位与作者合作情况进行了统计,并对发表论文内容的范围进行了总结,揭示了中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的特点,旨在促进我国化学教育研究进一步面向世界、关注国际交流,加速其发展.

作 者:彭琼 尹笃林  作者单位:彭琼(广东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510160)

尹笃林(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1)

刊 名:化学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10) 分类号:G63 关键词: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中国作者   发表论文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第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物质条件有限。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在外打工,收入来源比较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很多知识与互联网有密切联系,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等,更不用说熟练使用网络来教导孩子了。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就成为了这些孩子学习能力增强的一大障碍。

第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环境现状。

受制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基础环境设施依旧不完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当我们走进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时,会看到坚守在那里的一些农村教师还是当地的一些老教师,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教授多门课程。

第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国家政策教育环境现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有,却落实不到位。就如中国的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农村地区根本无法完全得到落实。并且也是由于在农村,很多政策实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没法得到相应的落实。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改善的相关对策

第一、改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

首先,父母需要进一步增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意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辛苦打工的同时,需要经常通过一些方式多与孩子交流,把在城市的所见所闻与孩子一起分享,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和动力。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在学习上多加监督,不要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而不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应该经常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共同分享学习的过程,父母可以适时指出孩子需要进步和改善的地方。只有父母不断增强家庭教育意识,父母一旦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让那些留守儿童不迷失学习的方向,不断进步。

在关心照顾之余,父母需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社会资源不断在丰富,他们既然能够走出去进行务工,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不断改善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在孩子的学习上能够去帮助和辅导他们。比如,在城市中有很多学习机会,在如今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所以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需要去接触和学习一些先进的互联网知识。父母的知识能力和文化水平提升上去了,就能够带动自己的孩子不断努力更加进步。

第二、不断改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

完善中国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基本的教育环境设施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进行中,特别是网络的覆盖使得学习更加便捷。首先就是这条网络之线需要通到那些地区,有了网络才能进一步为他们配备一定的电脑设备,这样他们就能够与外界相连在一起。不仅仅他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外界提供他们的一些信息,使得外界能够及时地帮助到他们。

努力培养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师资力量也是十分关键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环境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师资力量。所以社会各界需要依靠自发和社会培养相应的人才,加入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去。我们可以借助“支教活动”来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将培养留守儿童师资力量作为一项真正长期实行的事业来做。鼓励更多的人长期加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去,而不是仅仅就为了短时间的锻炼参与一些表面的支教活动。国家需要给予那些支教的老师一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这样那些师资力量就能够更加稳定。

第三、切实发展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国家政策教育环境。

在中国,为中国留守儿童教育制定独立的方针政策是目前需要进行努力的。目前有关中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都是包含在其他法律中的,比如青少年的相关法律中,却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单独的立法,没有单独的政策,很多方面就很难管理。所以,需要我国切实发展一定的政策环境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相关政策可以从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各个方面入手,比如教育年龄,教育程度,教育经费等,以确保这些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时拥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作为后盾。具体的政策需要进行论证研究后制定出来,再经过一些试点试行,根据试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改善,最后再形成一定的体系,一步步全面因地制宜地开展施行。

政策制定之后,需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管理。这种管理过程可以通过定期监督检查,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真实的落实情况,对于违反相关政策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和整治。确保拥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就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监督力量需要有法律作为保证,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民群众也能够知法懂法用法,利用相应的法律手段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媒体力量需要加入到监督工作中去,很多教育问题上面的政策落实程度还是需要媒体进行监督报道,才能更好的落实。

三结论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篇7

由中国教育研究网主办的“2012中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在京召开。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周年之际, 由民间教育力量发起的一次旨在探讨中国教育如何创新、如何切实改观的高峰论坛。一百多位教育界相关权威人士参加论坛。

该网立足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科学教育, 秉持“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的理念, 网站目标要成为全球最大的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为主, 最具实效性的垂直互动型网络平台。在本次论坛上启动的“黑板擦行动”以“教育无痕”为理念, 通过触动心灵的情智培养、科学探索等形式将教育目的隐藏在孩子喜闻乐见的实践背后, 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 自觉获得心灵感悟与收获, 并将其融入生命成长之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2-2-20)

中国动画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篇8

一、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我

国,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并发展起来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 在新世纪初, 又重新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事实上, 动画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是一种产业, 都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足够多的重视。美国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 成为世界动画发展的领头羊, 他们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动画人才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平台, 创作出了大量制作精良的动画, 美国动画的艺术特色和他们完整的动画经济运作体系, 一直被世界各国广泛借鉴。日本在动画的发展方面进步的很快, 其动画业已经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他们所创作的动画作品及动画的衍生产品受到各国的欢迎, 日本动画以其特有的、成熟的艺术风格, 在世界动画发展中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动画事业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赶上世界先进动画水平,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 首要任务是解决中国动画的人才培养问题。随着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兴起, 动画人才的大量需求成为必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力量的介入, 动画教育正在以难以令人想象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1999年, 中国仅有两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2004年年底, 我国已经有将近两百所高校设立了动画学院或动画专业, 在校生达4万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我们认识到, 对动画人才培养的模式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动画教育将如何发展?怎样的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目前中国最需要的动画人才?诸如此类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

二、动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实现多

样化要探索动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思考目前我国动画教育中仍然存在的相关问题, 我们首先有必要对动画这一学科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首先,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美术、电影、文学、音乐和戏剧等各种艺术学科相关, 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往往都是文学、美术、视听等各种艺术形式高度融合的结晶。

动画有着无限广阔的表现领域, 它不仅能够表现上述各艺术学科的艺术内容, 甚至在很多方面, 动画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然而, 正是由于动画是一门综合的、涵盖面很广的艺术学科, 因此它对从事动画业的人员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动画制作前期的文学剧本创作是整个动画制作顺利进行的依靠, 它是确定动画主题与艺术层次的基础, 显然, 一个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动画编剧对于创作出一部令人心动的动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动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称为美术片, 在动画制作的中期, 场景设计、角色运动等各方面的制作, 每个步骤都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有着较深厚的美术功底的动画人员, 无疑会对提高动画的艺术价值有着很大的帮助。这足以证明, 动画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是综合的、多样化的。

动画也是一门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学科。动画的制作需要艺术的指导, 同时也需要高端的技术作为支撑, 不同的制作环节都需要熟练掌握该环节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动画教育的培养方向应该是将动画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紧密结合的, 艺术型的动画人才和技术型的动画人才在动画的整个制作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动画人才主要集中在中期制作环节上, 这使得我国的动画水平一直停滞在加工层面上, 而动画前期策划和艺术型人才缺口很大, 这种人才结构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画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仅仅培养只懂艺术而不懂技术的人员, 或是培养只懂技术而不懂艺术的人员, 对于动画的稳步前进都是不利的。

与其他顺利发展的产业一样, 动画教育仅仅培养从事制作动画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了解我国动画业的人士都明白, 中国动画发展的缓慢, 一方面与缺少优秀的原创人才有关, 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动画的产业链中, 前期市场调研和动画片营销人才严重不足。纵观发达国家的动画产业, 他们普遍的特征是具有一个完善的、健全的、积极的产业链条。按照国际动画产业的惯例, 动画产业一般由动画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动画片生产、动画片营销 (发行) 、动画片播放、动画片衍生产品营销五个部分组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成败。显然, 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立一个成熟的产业链, 同样需要动画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样化, 以多样的层次、多样的方向培养出真正懂得动画制作, 懂得动画的策划与营销的人才, 实现动画的真正稳步发展。

三、动画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系的构建教育本身首先是动态的、多样的, 而绝非静止的, 单一的

教育多样化的核心是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它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以发展的观点认识教育形式、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教育的多样化是社会的要求, 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动画教育事业兴起并突飞猛进的今天, 动画人才培养的模式多样化, 符合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 也是动画教育的必然趋势。

1. 动画专业研究指导型人才的培养

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 对于动画专业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探索和拓展动画学科的重要条件。动画研究型人才已经掌握了动画专业的各项基础知识, 他们有能力对动画艺术展开研究性的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的研究性学习, 是向着动画艺术的观念层面进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将已有的知识背景与他们通过研究学习获得的新观念、新思想相糅合, 从而思考动画的本质, 开拓动画的空间, 由本质上提升动画的艺术价值。我们的教育已由过去的从知识传承型为中心转向以创造力培养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了, 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不能继续停留在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性问题的传授上, 我们应该注重对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思想的培养。在动画这样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学科中, 创作者的文学修养、绘画素养、音乐品位乃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直接影响动画整体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而提升动画中的艺术价值又恰恰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强化这一部分研究型人才的艺术修养的培养, 充分激发他们高水平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 是解决我国目前动画中缺少原创性、民族性与艺术性的根本的途径。

不可否认, 研究型动画人才的培养周期长, 难度大, 但是相关的教育机构应该本着对中国动画负责, 本着对中国动画教育负责的态度, 充分认识到这一部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以求从根本上治愈制约中国动画发展的顽疾。

2. 动画专业制作传播型人才的培养

动画是一门艺术, 但又不仅仅是艺术。动画的发展需要传播, 动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需要最终传送到众多的观赏者面前, 这就需要一批专业的动画制作人才。动画的制作人才与动画的研究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是不一样的。动画的制作传播型人才考虑更多的是将他们所学到的动画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际操作中去, 他们需要有能力准确地把动画艺术家的艺术思想转换为现实, 需要有能力完善动画产业链条, 发展和推动动画产业。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具有这样的能力呢?通过学校的动画知识基础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无疑会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动画的制作, 了解动画经济的运行状况, 成为动画的制作传播型专业人才。

学生在接触动画学科的初级阶段, 学校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可以为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这个阶段, 学校不仅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课和专业的知识传授, 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认识, 开拓自己的眼界, 为后期的实践运用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后, 由学校与社会共同对他们进行动画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社会生活中有学校所无法具备的大量的专业资源, 安排学生在社会上, 比如在一些动画公司中实习, 让学生参加动画生产实践环节, 参加动画产业的管理和经营, 可以有效地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到的专业知识, 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与研究, 真正掌握过硬的、切合实际的动画专业本领。

3. 动画专业其它相关环节人员的培

养动画的整体流程除了创作型人才和制作性人才之外, 还有其他大量的、重复性的工作, 例如原画扫描、描线、清洁画面、上色、运用软件加中间画等等, 这些环节的工作在整个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同样具有相当大的份量, 整个社会对这些人员的需求量也很大, 我们不能忽视对此类人员的教育培养,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动画公司或职业学校的短期培训以达到需求水平, 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使之熟练, 并学会与制作人员的有效沟通。

在我国动画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动画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向应该是一种较为全面和立体的动画教学体系, 是动画产业启动和正常运行所必须的人才需要的保证。这样的大结构是社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决定的, 也是动画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不被眼前的复杂的局面所迷惑, 不停滞在目前的一些微薄的利益上, 宏观的考虑目前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 准确的定位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模式, 才能真正的使我国的动画事业健康地、稳步地发展起来。

摘要:动画产业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新发展起来的较热门的产业, 动画专业人员也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然而, 由于历史、经济等各种原因, 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仍处于一种刚起步的状态, 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不平衡的, 不完善的。本文通过分析动画专业的特性, 考察动画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结合教育模式多样化的相关知识点, 尝试构建我国当代动画人才培养模式, 以促使我国动画更健康、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动画,动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 (修订本)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2[1]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 (修订本)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4.12

[2]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孙立军.动画艺术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刚.动画美术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5[3]王刚.动画美术史.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5

[4]李时耀.动画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7[4]李时耀.动画艺术.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7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篇9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教育问题作为热点话题倍受瞩目。1999年我国研究生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招生人数由全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正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在短期内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近年考研报名人数急剧攀升的情况, 录取比率也一定程度上升, 然而录取人数上升的速度却远不及报考人数上升的速度。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风险还是很高的, 激烈的竞争中很多同学极可能会落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研究生教育投资属于一项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为研究生教育投资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周群英 (2004) 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将心理成本定义为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 完成一项任务或达成一个目标所投入的情感与人格。把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分为四个方面, 即较高的收入、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心理收益。由于心理成本的无形性、临时性、价值性和非量化性, 未能合理量化心理成本, 同样后三种收益也难以量化, 这些无法量化的成本和收益相互抵消, 不予考虑。赵恒平 (2005) 、吴旭华 (2010) 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将直接成本又划分为考研阶段的直接成本和读研阶段的直接成本。认为机会成本就是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包括了在校研究生估计自己如果不读书可能获得的年收入、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工作经验和晋升机会的损失、风险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吴旭华认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则来源于预期未来增值收入、学术能力提升、奖学金收益、社会认同感等。在估算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时周群英和吴旭华都只考虑了直接成本、可量化的间接成本以及可量化的收益。李妍 (2010) 在分析研究生教育投资的过程中, 在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基础上还考虑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风险成本, 以同期银行存款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采用传统的差额净现值法估算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上述文献在分析学费支出时未能考虑到国家资助部分即公费对学费支出的影响。然而, 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公费比率是比较高的, 这部分对直接成本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生教育投资是一项高度不确定性的投资, 这种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投资价值来源。采用传统的差额净现值法, 低估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本文采用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 以估算这部分不确定性的价值。

二、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差额净现值

(一) 差额净现值法的思想和合理性

差额净现值法用于长期投资决策的互斥方案选择中, 通过计算两个互斥方案的差额现金流量现值, 并判断该差额现金流量现值是否大于零, 从而判断两种互斥方案的相对优劣。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面临两种互斥方案即为:研究生教育和直接参加工作。净现值法引人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分析的可能性在于, 研究生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在未来一定的期间内是可以预测和量化的, 计算简单直观。考虑了教育投资的时间价值, 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考虑了整个教育投资收益期的全部净现金流量, 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估算不精确所带来的误差。

(二) 成本收益曲线

于谨凯和单春红 (2002) 提出了博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曲线, 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和其类似, 其成本收益曲线如图 (1) 所示。硕士研究生OA阶段主要产生现金流出, 即初始投资部分的现金流出。而在此阶段, 本科生则已经产生了现金流入。这一阶段本科生的收益大于硕士研究生。在AB阶段, 硕士研究生开始产生现金流入, 形成一个跳跃式的发展, 而本科生的收益维持在原有的稳定增长的阶段。AB阶段两条成本收益曲线的关系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初期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就高于本科生成本收益曲线, 在之后阶段硕士研究生累计现金流入和本科生累计现金流入差额不断缩小, 直至超过本科生的累计现金流入, 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价值部分;二是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曲线在AB阶段初始过程低于本科生的成本收益曲线, 这个过程中本科生的累计收益和硕士研究生的累计收益差额还在不断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反超本科生的成本收益曲线, 这样便会缩小累计差额直至零, 然后硕士研究生的累计收益会超过本科生的累计收益。综上, 硕士研究生的投资价值为图 (1) 中硕士研究生成本收益曲线和横坐标之间构成的面积总和减去本科生成本收益曲线与横坐标之间构成面积, 也就是 (Ⅲ+Ⅳ-Ⅰ) - (Ⅱ+Ⅳ) , 即Ⅲ-Ⅰ-Ⅱ。

(三) 成本分析

一般来说,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投资”是通过教育培训获得的技能和学识的提高。按照这般定义, 可选择人力资本作为参考的计量对象。普遍认为, 教育投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教育的直接成本, 二是教育的间接成本。 (1) 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指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劳务, 它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设施建设与配置费用、教师工资、学习费用、图书资料等费用。其来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 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学习费用。个人支付的直接学习费用是从受教育个体出发确定教育投资直接成本中货币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杂费和住宿费部分, 这是个人直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学杂费和住宿费外, 直接成本还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其他开支及考研期间额外生活费。 (2) 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的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就业薪金收入、因投资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利息收入、工作经验和晋升机会的损失、风险成本、就业成本、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在采用折现率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过程中考虑了一部分风险成本外, 间接成本中存在一些难以量化的部分, 这部分和一些难以量化的收益相互抵消, 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本文的间接成本研究生教育投资的个人如果不选择考研可获得的薪金收入, 即以本科学历参与工作的收入。这部分具体数据将在分析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的过程中予以介绍。

(四) 收益分析

教育投资收益是由教育投资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增量收入, 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经济体现。它一般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本文所说的收益不包括社会收益部分。一般认为学历越高收益越高, 较高学历与较低学历收益之间的差额是决策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是由教育投资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增量收入, 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经济体现。不考虑研究生期间兼职等收入以及一些难以量化的和一些见解成本相互抵消的收益, 研究生获得收益主要指个体研究生毕业以后参加工作获得的工薪收入。本文采用JOB88 2011年度薪酬调查报告, 将应届毕业生的职能划分为销售类, 技术类、行政后勤类、客户服务类、设计类、市场策划类、生产制造类、财务会计类、采购类及其他, 各职能分布比率分别是60%、30%、29%、29%、20%、17%、15%、13%、9%、13%。根据2011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职能分布情况数据和对应各种职能部门平均工资水平数据, 然后以各职能分布比率为权数, 计算出各学历毕业生起薪数额。在此基础上根据收集到各工龄阶段的工资水平, 根据2011年各学历水平应届毕业生起薪状况和本科生各工龄工资增长比率计算得出2011年各工龄阶段的人员工资。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折现最后得到数据如表 (1) 所示。其中:贴现率的确定。通常不同于无风险利率r, 据统计1999/2000年欧盟各国高等教育私人回报率平均在8%左右。而我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范先佐 (2003) 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资的贴现率略低于一般社会贴现率10%的水平。云南师范大学对此做出研究, 确定教育投资贴现率在9%-10%之间, 这里采取9%的水平。无风险利率的确定:以同期 (2011年) 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即采用5.18%作为贴现率。预期工作年限的确定:不考虑退休后的退休金差异。假设参考个体22岁本科毕业, 25岁研究生毕业, 60岁退休。则可以推算本科毕业生预期工作年限为38年, 硕士毕业生预期工作年限为35年。由此, 中国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净现值为:NPV=[392977×32.76%+261363× (1-32.76%) ]- (261363+1964.8×PVIFA9%, 3) =38144, 即中国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净现值大于0, 值得投资。

三、基于实物期权的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价值

(一) 实物期权的内涵

在做出两个互斥项目的选择决策时, 最常用的方法是差额净现值法。在不确定情况下, 差额净现值法会大大低估投资价值, 对一些战略性投资来说, 差额净现值法缺乏让投资者把握决策的灵活性, 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由此诞生了实物期权, 而实物期权是由金融期权演化而来的, 20世纪70年代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哈佛商学院教授莫顿也发现了同样的公式。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对实物期权的价值计算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在此之前, 实物期权的定价都是采用二叉树法, 按照不同期数进行划分, 计算得到的实物期权价值是一个近似的价值。交易期数较多甚至是连续发生时, 无法继续采用二叉树法对实物期权价值进行衡量。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用于金融期权则假设所有的证券交易都是连续发生的, 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 有效弥补了二叉树法的不足。

(二) 引入实物期权的合理性分析

运用净现值法计算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时假设研究生按照既定方案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进行重要修改, 并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能够实现, 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预定贴现率借入的。然而,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总体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 价值变动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 存在知识老化, 机遇, 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可以得出结论, 研究生教育投资价值是随时间上下波动, 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通过教育投资研究生个人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预期能提高自身价值。因此, 研究生教育投资相当于购买了看涨期权。研究生投资和实物期权各变量对应关系如表 (2) 所示。研究生教育投资对应B-S定价模型:C=S·N (d1) L·e-rtN (d2) ;S=G×p+1× (1-p) ;d1=履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和社会才会进入到良性互动的状态。 (2) 通过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各利益相关者, 才能体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质量和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明确各利益相关者, 企业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履行社会责任, 并能够区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因此,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时, 应界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最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企业文化驱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必须实现动态管理, 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不仅要在对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方面实施动态管理, 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内容具有动态性;而且企业次要利益相关者获取的社会责任信息也应该具有动态性, 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也具有动态性。深入的了解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他们更够最快的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尽管次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不那么重要, 但次要利益相关者必定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必然会多于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一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 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这些利益相关群体中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最敏感的就是投资者。因此, 通过了解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信息的动态需求, 可以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

摘要:本文以传统的差额净现值为基础并结合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研究了不考虑实物期权时中国硕士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价值, 考虑期权价值后中国硕士研究生个人教育投资价值, 以期为研究生个人投资价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净现值,实物期权

参考文献

[1]徐凯猛:《常州供电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应旭婧:《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中国教育督导研究 篇10

一、新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考察

新中国成立后, 于1949年11月设立教育部, 内设一厅五司, 其中就有视导司。然而在1951年教育部机构改革中, 取消了视导司, 专门的视导工作开始不受重视。1952年, 高教部设立教育指导司, 教育部则设立教学指导司。1953年, 教育部撤销教学指导司。1957年, 高教部撤消教育指导司。当时的教育指导司、教学指导司仅负有教育、教学指导职责, 已不负视察、监督之责。此后, 从中央到地方的视导机构也陆续撤销, 有关的视导工作交由职能司、处去负责。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受“左”的思想影响, 教育督导工作全面停顿, 教育督导业务被其他教育行政部门所代替。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中, 教育视导组织及工作遭到了严重破坏, 直到“文革”结束才开始恢复一般视导性工作。因此, 从1958-1977年间, 教育督导工作几乎完全崩溃, 既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也没有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

20世纪80年代,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各教育行政部门逐步恢复教育视导制度或督学制度, 恢复设置巡视员, 并开展教育视察工作。为进一步解决教育视导中存在的问题, 1983年, 教育部在《建立普通教育督学制度的意见》中指出, 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督学机构, 要求各地试点实行, 取得经验, 逐步完善。1984年,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增设视导室, 草拟《中小学和学龄前教育视导工作暂行章程》 (征求意见稿) , 对教育视导的性质、范围、内容以及视导员应具备的条件做出明确规定, 并于1985年6月聘请了第一批12位视导员。至此, 新中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已基本形成。

二、新中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立的历程, 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督导走过了一条屡经变革, 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道路。然而,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尽完善之处。

(一) 教育督导的“寻租”。

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督导中的“寻租”问题, 当然, 与教育督导的“人治”因素有很大关系。中国教育的管理工作主要重视领导者个人的作用, 而不是法律、规章制度的作用, 因此, 容易滋生教育督导的“寻租”问题。

(二) 教育督导标准模糊。

教育督导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被督导单位进行评价, 然而, 由于教育督导评价的标准适用性不足, 针对性不强, 指标缺乏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不会产生预期效果或达到理性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 教育督导理想的指标不一定就是完全科学或合理的。此外, 当督导指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时, 教育督导工作往往让位于行政手段, 难以开展。

(三) 教育督学的“钦差意识”。

由于督学的待遇较高, 可以外出视察, 使得这一职位成为许多人争夺的目标。有些不学无术者往往盛气凌人, 以“钦差大臣”自居;而被视导单位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辩解。此外, 视导者和被视导者还存在一种天然的矛盾关系。对于视导者来说, 他们试图全面地了解真实情况, 以便提出合理的指导和改进意见;而对于被视导者来说, 出于种种顾虑, 他们呈现给视导者的往往是他们希望的, 而非真实的, 于是还会出现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的现象。

三、新中国教育督导研究的理性思考

总的来看, 由于涉及因素复杂, 参与群体多元, 使教育督导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屡屡陷入困境, 那么, 教育督导的开展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困境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 引入教育督导激励机制

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自己的调控手段、制约机制。尤其教育督导队伍, 要将教育督导与利益分配挂钩, 就是把教育督导的结果作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依据, 用来激励单位更好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 在引入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强调集体的功利, 与单位荣誉息息相关。

(二) 建立教育督导自评制度

新中国的教育督导完成了由视到导、由导到督的过程, 一定程度上促进督导工作的改革, 但是, 强制性的督导缺乏后续的活力。所以, 建立并完善教育督导自评制度, 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 督是为了不督, 从督到不督, 就需要督导对象自觉地自评, 真正做到教育督导工作的自我完善。

(三) 坚持教育督导创新精神

教育督导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 焕发崭新的面貌, 就需要坚持创新精神, 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督导道路。新的形势下, 如何打破传统的政府行政督导为主的格局, 建立社会性的、中介性的教育督导机构, 解决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是我们最迫切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府以教育政策、教育经费为推手, 可能是我们教育督导制度健康发展的最好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导司.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垃圾下一篇:润湿性梯度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