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价值观

2024-06-11

农业职业价值观(精选十篇)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1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1]它与个体的择业行为密切相关。国内很多学者探讨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含义、结构、特点、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等内容。[1,2,3,4,5,6]这些研究中, 鲜有把农业院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其职业价值观既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有着共同性, 又有其独特性。其中, 低年级大学生还未面临择业选择, 探讨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可以了解在无就业压力的情况下,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标准。因此, 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 探讨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选取

本研究随机整群选取某农业院校大学一年级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 大学二年级两个文科班和两个理科班, 共8个班级, 有效被试212人, 男生55人, 女生157人;大一97人, 大二115人;文科102人, 理科110人。

(二) 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金盛华、李雪 (2005) [1]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共34个项目, 包括目的性价值观 (16个项目) 和手段性价值观 (18个项目) 两个分量表, 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 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四个维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 包括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六个维度。量表采用五级评分, 1=非常不重要, 2=比较不重要, 3=一般, 4=比较重要, 5=非常重要。该问卷目的性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76和0.813。

(三)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同一时间, 由一名主试 (心理系研究生) 施测大一和大二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 答完现场收回, 答卷时间为10分钟左右。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涉及T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 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描述分析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就实现 (4.10±0.57) 、家庭维护 (3.97±0.66) 、地位追求 (3.63±0.67) 、社会促进 (3.51±0.71) 。低年级大学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6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 (4.13±0.55) 、规范道德 (4.05±0.57) 、兴趣性格 (3.93±0.58) 、福利待遇 (3.52±0.67) 、轻松稳定 (3.15±0.65) 、薪酬声望 (3.13±0.63) 。

(二) 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1. 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 男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0±0.64、3.63±0.76、4.14±0.59、3.45±0.84、3.02±0.77、3.86±0.61、4.01±0.64、3.10±0.68、4.15±0.49、3.32±0.63;女大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9±0.67、3.63±0.63、4.09±0.56、3.54±0.66、3.19±0.60、3.95±0.57、4.06±0.55、3.14±0.62、4.12±0.56、3.60±0.67。经T检验发现,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仅在福利待遇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即女大学生在福利待遇上的期望非常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t=2.729, p<0.01) , 其他9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 不同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 文科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8±0.69、3.65±0.68、4.06±0.58、3.47±0.72、3.11±0.69、3.88±0.62、3.96±0.59、3.16±0.63、4.09±0.52、3.56±0.58;理科大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5±0.64、3.61±0.66、4.16±0.56、3.56±0.69、3.18±0.61、3.97±0.54、4.12±0.54、3.11±0.64、4.16±0.57、3.49±0.74。经T检验可知, 不同专业的低年级大学生仅在规范道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即文科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 (t=-2.062, p<0.05) , 其他9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

在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发展、福利待遇10个维度上, 大一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8±0.54、3.53±0.66、4.07±0.51、3.49±0.61、3.10±0.60、3.86±0.59、4.02±0.59、3.06±0.60、4.04±0.50、3.40±0.64;大二学生在上述各维度上的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3.96±0.76、3.71±0.66、4.13±0.62、3.53±0.79、3.19±0.68、3.99±0.57、4.07±0.55、3.20±0.66、4.21±0.57、3.62±0.68。经T检验, 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中, 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t=2.006, p<0.05) , 在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中, 大二学生在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t=2.170, p<0.05;t=2.461, p<0.05) , 在其他各维度上, 大二学生和大一学生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 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总体分析

研究发现, 低年级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注重成就实现和家庭维护。相比而言, 社会促进重视度最低。这一研究结果与曲媛媛 (2009) [6]研究相一致, 表明农业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上的选择倾向趋同。低年级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外在标准中, 最重视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规范道德, 兴趣性格和福利待遇次之, 相比而言, 最不关注工作中的轻松稳定和薪酬声望。本研究中, 规范道德维度得分高于兴趣性格, 而曲媛媛 (2009) [6]兴趣性格维度得分高于规范道德, 其他排序均与本研究一致。这表明,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更重视工作带来的社会利益, 重视社会道德。

(二) 低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具体特点

本研究发现,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诸多标准中不存在性别差异, 仅在福利待遇维度上, 女生期望值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 女大学生在择业中更看中工作带来的相关福利, 希望工作带来更多的回报。文科大学生在规范道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这是因为, 相比文科专业, 理科专业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因此, 理科大学生更重视实际工作带来的社会利益, 更重视自身的价值实现。由此, 理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注重职业选择中的社会利益。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究其原因, 随着年级的增长, 大学生的个人定位越来越明确, 越发看重个人的职业发展。此外, 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 个人的专业能力逐步提高, 自信心随之增强, 因此, 大二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逐步关注个人的发展平台和相关待遇问题。

五、结论

农业院校低年级大学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4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成就实现、家庭维护、地位追求、社会促进;手段性职业价值观6个维度按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发展、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女大学生在福利待遇上的期望非常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规范道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理科大学生;大二学生在地位追求、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参考文献

[1]金盛华, 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报, 2005, 37 (5) :650-657.[1]金盛华, 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心理学报, 2005, 37 (5) :650-657.

[2]阴国恩, 戴斌荣, 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38-43.[2]阴国恩, 戴斌荣, 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4) :38-43.

[3]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 1999, 31 (3) :342-348.[3]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心理学报, 1999, 31 (3) :342-348.

[4]黄希庭, 张进辅, 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13-18.[4]黄希庭, 张进辅, 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13-18.

[5]王金梅, 李德波.从云南农业大学看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6) :32-34.[5]王金梅, 李德波.从云南农业大学看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及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6) :32-34.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2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一、学院概况学校全称: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1313校 址:江

苏省南通市青年东路148号办学类型:公办普通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层次:大专学

制:三年

二、学院简介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45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南通市市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占地面积658亩,建筑面积20.2万m2。设有生物工程系、园林园艺系、环境与资源系、机电工程系、经济贸易与管理系、人文科学系、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开设专业(方向)59个,各类注册在籍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有实验实训室69种93个。建有国家级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省农村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科技平台”4个。学院坚持“双证书”制度,以保证学生毕业时除获得相应专业毕业证书外,同时还可获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院建有近300个校外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学生毕业即就业,涌现出不少成功创业典范,是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升学渠道广泛顺畅,在校生可参加全省专转本、专升本考试,录取后即可转入有关本科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继续深造学习。另外我院已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院校构建了“专接本”渠道,在校二年级学生即可报名免试入学本科院校,全日制攻读本科课程,获得相关本科院校文凭。在校生还可通过成人高考等途径升入其它本科院校继续深造。部分专业的在校生还可到我院的国外友好大学短期留学。

三、招生专业计划及收费标准招生计划以江苏省教育厅核定公布信息为准。

四、报考条件

1、符合中职注册入学报名基本条件,参加中职注册入学报名或者参加了对口单招考试且未被对口单招录取的考生。

2、考生必须参加中职注册入学体检,其身体

健康状况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标准执行。

五、录取办法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1、凡符合注册入学条件的中职考生,通过网络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中职注册入学网上管理平台,向我院提出注册申请。

2、我院根据考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专业培养、技能学习情况或对口单招成绩择优录取。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考生可以优先录取,考生须在中职注册入学开始前,将有关证书的复印件等证明材料报我院审核。(1)参加对口单招文化统考和技能考核取得成绩的考生。(2)参加校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的考生;(3)具有人保部门签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

(4)有艺术或体育特长的考生;(5)思想品德有突出表现的,经所在学校推荐,并经我院招生领导小组认定的考生。

六、学历证书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成绩合格者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毕业证书。

七、收费标准及奖励措施 1、收费标准:待定2、奖助措施:设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学院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3000元/生.年,学院奖学金600元/生.年。学院还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协助新生在生源地申请办理助学贷款。

八、联系方式招生热线:0513—81050555,*** 0513—81050666, *** 传 真:

0513—81050666 学校网址: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定位 篇3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特点、分类、测试和职业定位的概念、分类、要点、原则。

关键词: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 职业定位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1.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指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是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它决定了个体在面临选择时对事物取舍的优先次序,是个人评估成就和效能的标准,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是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每种职业都有各自的特性,不同的人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对职业好坏有不同的评价和取向。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

(二)价值观的特点

1.价值观的特点。(1)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3)价值观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随之改变。

2.职业价值观的特点。(1)意识的倾向性。职业价值观在职业心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职业倾向性的核心。它规定了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标准。(2)评价的主观性。职业人有各种职业需要,但是对于各种职业需要重要性的衡量,是由职业人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的。(3)行为的选择性。职业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职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透过人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可以窥见人们的职业价值观。(4)观念的一致性。由于职业价值观系统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便反映出人的观念的一致性。

职业价值观念的自我性、职业评价标准的现实性、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职业选择行为的自主性、职业期望目标的理想性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三)价值观的分类

1.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的分类因划分标准不同而不同。类型林林总总。美国职业学家萨伯将其分为十四类:(1)助人。(2)美学。(3)创造。(4)智力刺激。(5)独立。(6)成就感。(7)声望。(8)管理。(9)经济报酬。(10)安全。(11)环境优美。(12)与上级关系。(13)社交。(14)多样化生活。

2.职业价值观分类。

我国学者阚雅玲将其分为十二类:(1)收入与财富。(2)兴趣特长。(3)权力地位。(4)自由独立。(5)自我成长。(6)自我实现。(7)人际关系。(8)身心健康。(9)环境舒适。(10)工作稳定。(11)社会需要。(12)追求新意。

(四)价值观的测试

1.价值观测试。价值观测试,一般选用不同的量表在电脑上进行。例如,某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测试,就使用某种价值观测试量表。价值观测试,既可以对某一群体的又可以对某个体的进行测试。在电脑上有许多测试量表,还有各种“价值观”在线测试,只要输入相应的网址,你就可以很快地完成个人价值观的测试。

2.职业价值观测试。同样,职业价值观也可以用自测量表来进行测试。例如,输入网址:http://www.apesk.com/careeranchor/就可对自己的职业锚(职业价值观) (CareerAnchor Questionaire)进行在线测试。

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大致包括说明部分、答题部分和评分与评价部分。目前网上有许多的职业价值观自测量表,通过测试,你可以大致了解自己职业价值观的类型、倾向和主要价值取向,从而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职业定位

(一)职业定位概念

1.职业定位的内涵。职业定位是指人们以具体的知识能力准备、生活重点安排所趋就的、关于未来职业的意识倾向。是定位者根据自己既有的自然条件、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人文条件、价值取向,根据关于有关职业与社会生活对人的知识要求,通过系统的决策思维而建构起来的并采用权威的职业定位系统,在多种职业优化设计方案的数据库中,寻找、匹配最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的职业活动。一个人拥有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将其最强的竞争优势发挥最大效应,他的成功率将比他人至少多出5-10倍。

2.职业定位的作用。(1)定位准确,就会持久地发展自己,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会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2)定位准确,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3)定位准确,就会集中精力地发展,就会抵抗外界的干扰。(4)定位准确,就会善用自己的资源.就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心无旁骛地去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5)定位准确,就会坚守,即使选择了短期内看似不好但更适合长远发展的职位,绝不会轻易地放弃。

3.如何给职业定位。(1)商业价值为支持。商业价值包括能力、学力、经历、天赋以及资源等内容。一个人要想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做最擅长的、最喜欢的、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2)职业机会是基础。通常在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后,还需要对职业机会进行评估。(3)职业取向作决定。职业取向包含的关键因素有个人的兴趣、性格、价值观、需要以及愿景等。我们要充分地了解和发掘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专长,将自己尽可能地切入到感兴趣的行业领域中去。

4.职业定位的因素。(1)个人需求。需求不同,决定着人们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定位不同。(2)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某一职业高低贵贱和成败得失的价值判断。(3)职业期望。是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从事某一职业希望得到的回报。(4)受教育状况。受教育程度、专业种类、所在的院校不同,都会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5)家庭环境。家庭的环境氛围和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6)社会环境。宏观因素,它决定着人们职业选择与转换的自主权与相关决策。微观因素,它决定着人们职业选择和转换的具体情境。

(二)职业定位分类

1.自由型。特点: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受人干涉,想充分施展本领。相应职业类型:室内装饰专家、图书管理专家、摄影师、音乐教师、作家、演员、记者、诗人、作曲家、编剧、雕刻家、漫画家等。

2.经济型。特点:认为世界上的各种关系都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也带有金钱的烙印。这种类型的人确信,金钱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幸福。相应职业类型:各种职业中都有这种类型的人,商人为甚。

3.支配型。特点:飞扬跋扈,无视他人的想法,为所欲为,且视此为无比快乐。相应职业类型:进货员、商品批发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等。

4.小康型。特点:追求虚荣,优越感很强。很渴望能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常常受到众人尊敬。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由于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很自卑。相应职业类型:记账员、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核算员、打字员、办公室职员、统计员、计算机操作员等。

(三)职业定位要点

1.职业定位要与职业方向匹配。即要挖掘自己的职业气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找到自己的职业潜力集中在哪个领域,把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与自己的性格类型、兴趣爱好、职业价值观、自身需求及梦想相匹配。

2.职业定位要与行业定位趋同。即看清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

主动、全方位地了解目标行业现状和前景,朝阳行业才更有前途,也能给人更多的机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定要睁大眼睛看清楚未来目标行业的大势与走向。

3.职业定位要与商业价值关联。即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可利用的资源状况。

4.职业定位要与职业环境协调。即要考虑经济大环境、行业发展状况、地域环境等。

5.职业定位要与制约因素妥协。即要考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自身的局限性。然后再确定其定位方向、定位行业等。

6.职业定位要与自知自明为伍。即要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自己的优势是否足以帮助我在新的行业站稳脚跟,自己的弱点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快提升。我喜欢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职业定位原则

1.择己所爱。职业定位首先要想到自己喜欢哪种职业,或者对哪种职业比较感兴趣。一般来说,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感兴趣的工作,工作本身才能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变得妙趣横生,因此择己所爱是做好未来职业定位的首要原则。

2.择己所长。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中,求职者必须善于从与竞争者的比较中来认清自己的所长和所短,亦即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择己所长、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具体的职业定位。

3.择市所需。在进行职业定位时,不仅要了解当前的社会职业需求状况,还要善于预测职业随社会需要而变化的未来走向,以便能使自己的职业定位富有远见。

参考文献

1.衡书鹏著.《大学生人格特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2.丁静、刘宁.著《“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2期

3.段维轩、黄钰锋.著《警院大学生职业认知与价值观分析》《科技资讯》2013年第13期

4.林艳艳.著《职业价值观研究理论综述》《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第27期

职业价值观下的职业选择 篇4

生活中, 人们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千姿百态的价值观。例如, 有人注重职业活动的结果;有人注重职业活动的过程本身;有人注重职业活动的环境。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价值观不同, 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也就不同。

一、职业价值观

研究发现, 职业价值观是个多维度概念,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下定义。例如, 从工作结果的角度看,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认为的某种工作结果的重要性程度 (Elizur, 1984) ;从信念和终极状态的角度看,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 (比如与同事一起工作) 的信念 (Ros, 1999) ;从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看,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 是个体的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 (Schwartz, 1999) ;从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需要的角度看,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现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 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1]。如果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则可以把职业价值观理解成人们在人生道路、职业定向与选择、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根本性观念 (刘广珠, 2000) 。西方学者基本上以工作价值观 (Work Values) 来定义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这两个概念。他们所研究的职业价值观既指学生的择业观, 也指已工作人员的工作价值观。这也许和国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关。

简而言之, 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在职业选择时的重要性标准。无论把职业价值观看作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还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 它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 又表现在人们在具体任务中的工作态度上。

二、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1、职业价值观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

罗克奇 (Rokeach, 1973) 在研究中发现, 职业价值观影响个体行为, 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方式。伊丽莎白·然威利 (Elizabeth C·Ravilin, 1987) 考察了职业价值观与不同任务和情境中的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职业价值观既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解释, 也影响选择行为的本身。另有研究表明, 个体更可能选择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工作。[2]

国内学者也发现, 在不同情境下大学生体现的职业价值观不同, 而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又对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明显地影响其职业选择行为, 是其进行职业选择行为的内心指导棒。[3]凌文辁等 (1999) 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

总的看来, 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受其内在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2、职业价值观对职业选择的作用模式

(1) 一般模式

罗 (Roe) 等提出了一个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关系的一般模式。[4]一般模式认为, 职业行为是一般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三个方面不是单向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 一般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之间、一般价值观与职业选择行为之间、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行为之间都是双向影响的关系。职业价值观并不直接影响行为, 它规定了行为的目标和标准, 可以诱发和指导行为, 但个体最终会表现出怎样的职业行为, 还要取决于个体对待职业的态度及其所处的外界环境 (国家政策、社会意义等因素) [5]。

(2) 效应模式

塞吉 (Sagie) 等提出了职业价值观的效应模式。[6]效应模式认为, 背景 (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等) 可以直接影响职业行为, 同时背景还可以通过影响职业价值观进而影响职业行为, 另外, 背景也可以通过相关变量 (包括态度、动机、道德规范等) 对职业行为起作用。可以看出, 与职业价值观影响行为的一般模式不同,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效应模式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职业价值观的成分对职业行为的指导作用。

3、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认为, 背景变量对职业选择行为的中介作用, 必须通过个体的职业价值观来起作用。在职业价值观对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中, 态度、动机、道德规范等相关变量在其中起中间变量的作用。背景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对职业行为发挥作用, 但它可以改变相关变量及职业价值观对职业行为的影响[7]。综合模式显示了职业价值观在背景因素和职业行为之间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 比较恰当地表达了职业价值观应属的层次和地位。

摘要:本文首先对职业价值观文献进行梳理, 回顾和总结了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选择的作用模式, 并针对职业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指明研究方向和大体趋势。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职业选择,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2][4][6]郑洁、阎力:《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 《理论研究》。

[3]龚惠香、江益民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对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青年研究, 1999年。

[5]蒋阳飞:《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44-46。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 职业指导 就业

中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学生自己正确的就业观念密切相关。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的涌起和思想观念的碰撞,对认知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其职业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对中职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一、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现状

1.中职学生的价值取向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学生主体意识日趋增强。但他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却不能正确把握应有的尺度,是非观念不明,识别能力不强,追求个人利益的功利取向较为普遍。他们有追求道德理想的愿望,但又未把它纳入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这种自我认知心理,成为了职业价值观引导的阻力。

2.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帮他们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当前,中职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较为随意,课程安排也很不规范;职业指导的具体内容不够全面,在就业观念、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等方面指导做得较好,其他方面较为欠缺;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职教师极少,且业务素质不高。

二、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取舍关系,即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理性地排序,分清主次,根据当前的实际条件进行取舍;二是社会关系,即在社会生活中要与人和谐相处,做到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多做贡献;三是名利关系,我们应该以一流的标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用出色的成绩获得社会的荣誉和名利,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追名逐利,但不能唯利是图,为了个人的名利而不择手段。

三、中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对策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除专业技能外,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较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在短期内获取,而职业能力的提高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转变观念,在做好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统筹兼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体系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学生的方方面面相结合,需要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每位教师的专业教学之中。在内容上,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低年级时,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注重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范;高年级时,重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精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形式上,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社团、职业测评、职业咨询室、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的个性化职业指导与服务。

3.建设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并纳入职业指导范畴

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应将企业文化纳入到职业指导范畴,作为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4.用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观是职业学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在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出表现,理应成为职业学校开展职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在校园内营造学习模范精神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5.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职业指导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职业学校要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安排专项经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将社会上科学的职业测评工具、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网络课程和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引入校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面向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与测评服务,使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专家化。

浅议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 篇6

1 搞好农业职业教育, 适应农业产业化需要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 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 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 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2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 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目前,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 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 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市场信息闭塞, 农业生产管理落后, 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农民, 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 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 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 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 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 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 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 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 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 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 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3 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3.1 明确培养目标, 调整专业设置

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要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农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 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 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 以“通用工种”为标准, 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 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 使之与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相联系,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从总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 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3.2 改革课程结构,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 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 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 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 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 有选择性地开设课程, 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自主选择能力, 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3 加强实践教育, 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实践教学中, 通过师生共同承担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 产教结合, 教师既传授知识, 又作为师傅传授技能, 实地指导生产与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 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增加感性认识, 掌握生产技能, 使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 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因此, 农业职业教育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 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去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 并加强考核,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3.4 推动教师深造,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农业职业教育中的教师, 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 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目标,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 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 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 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专业学术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农业科研活动, 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努力学习, 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历和职业技能。

3.5 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输送的新型劳动者, 应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因此, 农业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使学生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一专多能、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能力;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 能经受挫折和承受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摘要:农业生产管理落后, 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业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本身优势, 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养出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 为提高农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7

1 农业价值链融资

1.1 农业价值链与价值链融资

“价值链”最早由迈克尔·波特于《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 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1]”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也被认为是传统的价值链理论, 主要是用于分析企业间的竞争力, 认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仅是某个或者某些环节的竞争, 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价值链理论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 “价值链”被一般化的定义为:产品通过加工和商业化, 从生产到消费的一系列的价值增值活动[2]。农业价值链是价值链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是指农产品从田间生产到餐桌消费的一系列价值活动, 农业价值链主体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商、农产品经销商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等。

价值链融资即指价值链上各参与者的融资过程, 也就是资金流入价值链各环节的过程。农业价值链融资是价值链融资理论在农村金融中的发展和应用, 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是指价值链内部或外部资金供给主体从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角度出发, 将农业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 将资金投入给农业价值链上资金需求主体的一种融资方式。

1.2 农业价值链融资分类

根据农业价值链参与主体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可将农业价值链融资分为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和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3]。农业价值链外部融资是指,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通过对整个农业价值链的考察, 将价值链上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 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例如, 仓单质押贷款、应收款融资和保理。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是指, 农业价值链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融通, 即价值链上一个参与者向另一个参与者融资。如, 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种子、农药等物资支持或直接提供资金支持。

2 农产品购买方驱动的农业价值链融资与订单农业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农业价值链, 农业价值链包括[2]:农业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 如,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 如, 订单农业;政府推动者价值链模式;垂直一体化价值链模式。

订单农业是指农户依据其自身或其所在的农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的订单, 组织生产农产品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订单农业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购买者驱动的价值链模式, 购买方通过订单农业能确保农产品的收购, 保证公司的稳定运营;农户通过订单农业能有效避免盲目生产, 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基于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 不仅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中的信息不对称, 也有利于整个农业价值链的稳定和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业价值链融资, 一种形式是, 农业企业直接向订单农户提供信贷, 如赊销生产资料 (种子、农药) , 提供预付款或是直接借款[4];另一种形式是, 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基于订单抵押向订单农户提供信贷[4]。订单农业的这种制度对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激励可通过图1表示:

3 三种订单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比较

3.1“银行+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订单农业形式, 农业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 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结算等环节完全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完成。采取这种形式, 农户不必担心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也可以避免盲目生产, 能更好的实现增产增收;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农产品, 不必担心农产品原料不足, 影响加工生产。

依托“公司+农户”的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 主要是银行对其认可的与农业价值链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的农户发放农业专项贷款, 专门用于农户组织生产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中要求的农产品生产。该种贷款要求贷款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业生产订单, 并由签订农业订单的龙头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 龙头企业也必须是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且在银行信用评级为A级以上 (含A级) [4]。

这种贷款的具体流程为:首先,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订单;其次, 企业根据订单的原料需求情况, 为订单农户做信用担保, 向银行提出农业贷款申请;第三, 银行对企业申请的农业贷款进行调查、审批、核定金额, 确认后向订单农户发放贷款;第四, 订单农户向龙头企业出售订单中规定的农产品, 企业从农户出售的农产品销售总额中扣除银行贷款和贷款利息还给银行, 并将剩余的金额发给农户。

3.2“银行+合作社+农户”模式

基于“合作社+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类似与“公司+农户”的价值链融资, 在这一模式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合作社, 而不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自发的组成农业合作社, 由合作社代表农民行使权力, 与农产品购买方谈判, 不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也实现了规模生产, 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 农村经济的发展。

“合作社+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 是银行向信用良好的合作社提供农业资金融通, 专门用于农户生产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签订的订单中规定的农作物、林作物、禽类及水产等。这种模式中, 与合作社签订订单的农业企业不再必须是龙头企业, 向银行作信用担保的是合作社, 合作社作为社内农户代表者, 代替农户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职责。

这种融资模式的贷款流程是:首先, 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 并签订授权合作社代为行使权力的协议;其次, 合作社代表农户, 与价值链上游的农业企业签订农产品订单;第三, 合作社整合所有订单, 以订单为媒介, 作为信用担保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第四, 银行对合作社申请的农业贷款进行调查、审批、核定金额, 确认后向合作社发放贷款, 合作社将贷款拨放给农户;第五, 合作社将从农户收购来的农产品交付给农业企业, 将获得的销售额扣除贷款和利息, 把剩余的资金拨放给农户。

3.3“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价值链融资属于价值链外部融资,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价值链融资是价值链内部融资, 是资金在价值链各参与者之间流动。这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和发展, 公司通过与合作社签订订单, 不仅降低了签订订单的成本, 而且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 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提升和订单的履行, 较前两模式更为稳定, 更有利于价值链的稳固[5]。

“公司+合作社+农户”价值链内部融资模式, 是位于价值链上游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与其签订订单的农业合作社提供种子、农药等物资支持或是预先支付部分款项的一种融通形式。在这种模式中, 龙头企业是与有农户自发组织的农业合作社签订订单, 相比直接与农户签约有了更多的保障, 可以大大降低合约的违约率, 龙头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 有利于资金在价值链内部循环流动, 从而稳固整个价值链的发展。

这种融资的具体流程是:首先, 农户自发的加入合作社, 并签订授权合作社代为行使权力的协议;其次, 由合作社代表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业订单;第三, 龙头企业基于订单向合作社提供种子、农药或直接提供预付款, 再由合作社将物资或资金发放给农户;第四, 合作社将从农户那里收购的农产品交付给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扣除物资费用或预付款, 将余款转到合作社的账户上;第五, 合作社将龙头企业发过来的余额发放给农户。

4 结语:基于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价值链融资的两点建议

4.1 建立风险基金,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降低订单违约率

基于订单农业发展价值链融资, 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农产品, 降低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农户获得资金支持, 避免盲目生产, 实现增产增收。但是利用订单农业这种模式, 也必不可少的承担订单的违约风险, 降低订单违约风险就成为重中之重。

企业与农户合约关系的核心是农产品收购价, 为降低农户违约风险, 订单的履行必须实行保护价:在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 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在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 收购价随行就市, 使农户切实得到一体化经营的好处, 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6]。然而采用保护价, 企业就必须建立风险基金, 企业在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订单时, 以适当的比例提取风险基金, 在市场价格下降时, 企业可以启用风险保障基金, 以订单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不仅维护了企业的信誉, 也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同时增加了农户对公司的信任, 有利于农户来年继续与企业合作。

4.2 促进更多产业链主体参与价值链融资, 完善价值链内部融资

农业价值链内部各参与主体通常是通过合约联系在一起, 每个参与主体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让更多的产业链主体参与价值链融资, 不仅有利于资金在各参与主体中的合理流动, 也有利于整条价值链的稳定发展。加快完善以农业合作社为核心,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为依托, 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 促进资金在价值链内流动, 推动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发展[3]。

完善价值链内部融资发展, 推广“公司+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价值链内主体之间互相担保的信贷模式, 建立一套解决价值链上融资主体资金缺乏的融资模式。完善价值链内部融资, 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龙头企业有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资金, 在农业价值链内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农户在面对大市场时, 不仅因信息匮乏承担巨大风险, 也面临生产资金短缺等问题。农户通过与龙头企业的签订合约, 农户可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 资金在价值链内的流动, 有利于价值链内各主体集约化发展,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摘要:农业价值链融资虽然起步晚, 但是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关注。订单农业在国内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发展, 将订单农业与新兴起的农业价值链融资相结合, 不仅是对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创新, 也是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对价值链融资及订单农业进行相关研究, 重点报告了三种基于订单农业的价值链融资模式的现状, 并根据研究结果, 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订单农业,农业价值链,价值链融资

参考文献

[1]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5-25.

[2]宋雅楠.农业价值链融资特征及国外经验启示[J].中国物价, 2012 (11) :53-56.

[3]赵磊.我国农业价值链融资问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 2012.

[4]马九杰, 张永升, 佘春来.基于订单农业发展的农业价值链金融创新策略与案例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7) :11-17.

[5]郭红华, 蒋文华.“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专业农户”订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4) :48-52.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8

一、职业院校职业价值观的目标

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1963年,职业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问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一文中,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道德观念、社会和职业的价值观及责任心的培养等方面”[2]。其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职业教育中心专家组编写并出版了《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一书,指明了将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方向,并从认知、概念、情感、活动层面具体描述了如何进行职业价值观教学[3]。

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既有与普通教育一致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教育对象、方式的差异性,需要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维度。一般而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对职业价值观的整体性分析,受到职业发展社会背景和教育主体职业意识的发展状况的影响。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所处社会背景的快速变化,学生主体职业意识的日益增强,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目标探讨的复杂性、可变性。从当前的情况看,笔者以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目标应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等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从不同方面回应职业生活的生动现实。

1. 立足职业道德,回答“做怎样的人”。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需要遵从的道德准则、情操与品质的结合体,既是对从业人员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职业本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人身上的体现。因而,职业道德也构成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国内外对此都有论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教育的使命应解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感受能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公民,输送“准职业人”,需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但重点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具体讲,就是需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进而强化内心的价值追求,成为合格的公民。

2. 强化职业认知,成为“合格职业人”。

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的职业认知,是对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能力,它是对未来从事职业的主观态度和从业行为的内在依据。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已经进行相应的职业认知教育。反观国内,传统的教育观念却认为学生的本职是学习,职业是学习结束后的任务,所以大多数学生对社会相应的职业情况了解甚少。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更要求强化职业认知。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总结、提炼适合不同专业的价值表述,明确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让他们尝试用“价值”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从而践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

3. 探求职业发展,培养“和谐职业人”。

如果说职业认知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当前的参考依据,那么,职业发展是从未来的维度为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从学生主体的价值成长教育与发展轨迹出发,引导学生在职业行为过程之中以至于今后的职业工作领域中表现出“经过了自身体验”的理想和价值观。因而,这就需要加强职业规划设计,通过职业价值观量表,分析学生的职业兴趣、自我导向,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职业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特质

从本质上来讲,职业价值观作为存在于内心的一种评判尺度,支配着人们的态度,牵引着人们的行为,它是对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反映了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对待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信念和态度[4]。但是,当前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往往忽视了它作为一种“内心”的评判、一种对“职业生活”的理解,而变成了灌输的、强制的规范或者统一的规制。

从教育研究范式来看,当前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往往重视政治化研究范式、科学化研究范式等,却往往忽视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造成了主体的缺失。打破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范式的路径依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重视职业生活中的日常叙事研究,通过叙事研究让职业价值观教育回归到活生生的职业人。美国的教育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研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了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5]。

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发展来看,也日益突出了对个体职业生活体验的重视。为适应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价值澄清学派(又译为价值观辨析法)于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产生。它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所以,正如价值澄清学派的基尔申·鲍姆所说的,价值澄清可被定义为利用问题和活动来教学生评价的过程,而且,帮助他们熟练地把评价过程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6]。因而,它主张价值观教育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或灌输,不是教给学生一套概念体系让学生去背条条,而是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尽可能不被学生觉察是在进行严肃的价值观教学。

从智能结构看,职业院校学生属于形象思维结构类型,具有在专业学习上重技轻文,在职业发展上思前忘后,在个性表现上好动厌静,在行为表现上善习恶学等个性特点。整体上而言,目前职业院校开展的价值观教育的深度不够、协同力不足、持续力不强,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综合以上情况,在职业院校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迫切需要通过创设可以激活学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使他们在亲历中产生内心触动,进而导引学生认识生活、生成价值、付诸行动。这一教育的方法,笔者将其命名为:职业院校体验式职业价值观教育。从其理论的假设分析,其应具有如下特质:

1. 体现开放性。

体验式职业价值观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获得体验,改变传统教育重内容、重认知,向重过程、重评价转变,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开放性[7]。通过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渐进式途径,可以建构全新的教育模式。正如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主席卢德斯·R·奎苏姆宾博士建议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知晓-理解-评价-行动,通过四个环节的反复循环,将价值观教育纳入到知识技能、通用能力的培养中。同时,职业院校的体验式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面向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教育因而也实现了空间的多元化,涵盖学校、企业、社会,包含了课堂教学、生产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针对不同的特点精心设计目标、环境和内容,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提升教育实效。

2. 彰显实践性。

实践是体验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源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更是需要研究行业、企业的需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通过“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教师与技师零距离、学生与职业人零距离”,引入行业、企业的标准,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与体验式教育的参与性特点相契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通,将体验式教育渗透在学生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之中,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对职业内容、职业角色、职业环境的体验中,领悟操作方法、职业技能,践行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素养。

3. 着眼发展性。

体验是动态、持续的过程,学生带着原有的观念和态度,进入职业生活体验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优化其感受、理解和行动。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注重人格化和社会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验教育中,强调的是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心智训练;“由技入道”强调的是作为实践性和技术性统一的职业教育,要着力于实现职业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从实践层面上升为审美层面,从“技道分离”上升为“化技为艺”[8]。

三、职业院校实施体验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基于体验的特质,需丰富和发展其教学和实践,探寻相应的实施路径。

1. 价值引领,在专业教育中认同职业价值观。

在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学生特征,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育人的各环节,尤其是在专业教育中突出价值观的导入,使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内化成为学生行为习惯。

一是职业价值观的凝练。突出“爱、学、诚、敬、新”等职业价值观核心词,引领专业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个专业,提炼和践行符合专业特点的专业价值观。如,会计专业将“诚实、守信、笃行”作为专业价值观,倡导“人先信而后求能”等。

二是职业价值观的渗透。完善将职业素质纳入专业评价系统的机制,健全专业教学渗透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体系,激励教师挖掘专业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在专业教育中认知、体验、内化职业价值观的内涵,使价值观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有成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通过双向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开设职业价值观专门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使职业价值观更加人物化、具体化、显现化。

2. 校企互动,在工学结合中感悟职业价值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学生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实践,需要构建“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职业价值观体验场,推进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内容方法互补、资源共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9]。

一是企业文化的融合。职业教育要导入优秀企业价值观。通过开展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巡回演讲,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职业导师,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调研,树立行业标杆,引导学生树立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在校园内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浸染中找到目标,厚积薄发。

二是企业实践的历练。试行职业导航工作站,以工学结合的区域或企业为单位,由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企业员工组成,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进入该工作站,接受指导和服务,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场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

3. 载体创新,在主体实践中化育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教育需通过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对信仰的追求、对责任的坚守、对奉献的执着,使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落地生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共同的规范准则。

一是通过主题教育内化于心。围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开展主题活动,如“敬”的主题教育,提炼“责任·勤奋·乐业·改善”核心词,通过“认知敬、体悟敬、践行敬”三大模板,设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大平台,开展优秀校友报告会、“我心中的职业价值观”研讨会、“身边的技能大师”访谈等活动,将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内化于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使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和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真正具备“敬”的能力和素养。

二是通过社会实践外化于行。挖掘地域文化的优势,了解浙江商人创造的光辉业绩,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解读成功浙商语录,领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对成功职业人士的经验剖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从确立职业价值观的目标出发,立足职业道德,回答“做怎样的人”;强化职业认知,成为“合格职业人”;探求职业发展,培养“和谐职业人”。分析职业院校学生智能、思维结构类型,厘清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的特质,强调其对主体的重视,对个体职业生活体验的重视,对作为一种“内心”评判的重视,作为一种对“职业生活”理解的重视,从而创设可以激活学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探讨在回归职业生活、回归内心体验情镜下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职业生活,体验,职业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美贵.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当代解读[J].沧桑,2009(04).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奎苏姆宾.利奥.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袁继道.论我国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J].继续教育研究,2011(07).

[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6]姚俊红.价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01).

[7]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章仁彪.职业教育与职业人格、职业精神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01).

农业职业价值观 篇9

一、农业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关系

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是一种“互动关系”, 所以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之间表现为一种协同关系。

(一) 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 同时兼具科技创新职能。具有人才特征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升级的动力, 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紧密、服务最贴切的教育, 通过对接农业产业, 培养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现代农业提供长久的技术人才支持服务。区域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直接研发和创造新的科技成果, 农业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加强与区域农业企业合作, 针对企业的技术难题重点攻关, 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与引导

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职业教育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 涉农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应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出的积极反应。一方面,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变化, 从而通过影响人们选择专业来实现农业专业的动态调整;另一方面, 农业产业的水平高低引发的人才数量、类型、水平需求变化影响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定位和规模。同时,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有效需求, 一方面影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另一方面影响政府、行业与企业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力度。

二、湖南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 加快湖南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仍然艰巨

“十一五”以来, 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 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 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 一直是呈下降趋势, 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同期相比, 2012年仍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 (0.48%/年) 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0.17%/年) 。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 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3) 。

(二) 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从表1可知, 2006-2012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虽然下降了5.2%, 但全国同期下降9%, 仍然与全国平均水平有7.8%的差距;2012年湖南省乡村人口比重仍高出全国平均5.92%, 而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6%,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41.4%, 两者相差27.8%。这些数据首先表明了湖南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严重偏差, 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过大导致了劳动生产率较低;其次表明了湖南产业的非农化并没有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有限, 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上看,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速率应该大致接近, 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将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

湖南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万多家, 其中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47家, 省级龙头企业382家, 但是平均资产仅20多万元, 规模普遍偏小, 技术水平落后。从表2可知, 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8.03亿元, 比湖北省多198.73亿元, 居中部第2位;但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却比湖北省少330.26亿元。数据表明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各环节耦合乏力, 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拉动作用不够。在发达国家, 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产值比例已达1:5左右, 我国这一比例为1:1, 我省仅为1:0.92。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和2012年湖北统计年鉴。

三、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 农业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相配套

2011年湖南省大、中、专在校生137.2万, 毕业生34.5万, 农林牧渔类专业分别是6.3万、1.2万, 分别占总量的4.6%与3.5%。而2011年湖南省第一产业占GDP14.1%。表明了湖南省农林牧渔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比例存在严重的失衡, 反映出涉农类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协调, 印证了农业人才紧缺的现实。

(二) 人才培养规格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 从表3可知, 2011年湖南省农技推广队伍缺编1596个, 缺编率4.0%, 缺岗2148人, 缺岗率5.3%。表明湖南省的农技推广力量不够。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湖南省乡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需要达到32000人, 总量增加9700人, 年均需增加1200人, 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 每年培养的1.2万名农林牧渔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就业的不足2%, 进入农业企业的约在60%, 大学生“下不去”的现象相当突出。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看,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农业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专业培养定位, 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会带动”的21世纪新型“大学生农民”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资料来源:2012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

(三)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反映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要求

从现代农业的生产载体来看,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三次产业集成的特点。在传统农业中主要是种养业, 而现代农业则是三次产业的集成, 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 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层面, 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纯技术型人才, 应该培养成“懂经营、会管理、能操作”的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基本要求, 同时要包括成本效益、环境生态、人本至上等现代管理理念的教育。

(四) 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而制约当前湖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作用不强, 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被动地留在农业行业。因此, 湖南农业的产业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随着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都要求农业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培训。同时也要求农业职业院校更多元化地参与区域经济活动, 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服务, 以及人才流通等服务。

四、促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 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

2012年湖南省农业厅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 (湘农业发[2013]17号) 等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 虽然体现了政府、行业对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但是“行指委”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善。在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不够。

目前, 湖南省涉农高职院校中只有“园林技术”“畜牧兽医”2个涉农专业普遍保留, 其他专业均在萎缩, 新专业少之又少, 近几年仅开发了“休闲农业”专业, 专业类型没有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步优化升级, 不能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要。因此, 需要强化农业职业教育行业的指导作用, 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建立形成与我省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 才能使学校专业建设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二) 完善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农业职业教育是一项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 必须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才能推动其大力发展。因为承担大量产业人口的转移就业培训, 需要促进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本科的人才衔接培养体系的建立;要吸纳毕业生到艰苦的农业一线就业, 就有必要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严格执行农技推广人员进岗准入制度;要解决涉农专业招生困难问题, 就需要放宽涉农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只有不断完善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 推动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 才能实现专业链、人才链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同发展。

(三)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农业行业部门、农业企业和涉农院校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农业行业、企业要通过参与农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 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等, 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推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 在资源共享、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人员交流互聘、联合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努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 积极推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打造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2008年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自成立以来, 为推进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 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集团运行机制、集团化办学政策环境、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集团必须明确“依托农业行业、服务农业产业、实现校企共赢”的建设理念, 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和参与集团的工作, 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这个平台, 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 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纽带, 积极吸收农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集团成员携手培养农业行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打造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品牌, 提升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J].湘政办发[2012]27号.

[2]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J].湖南日报, 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4]栗劲松.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互动理论研究[J].新西部, 2012.

[5]张晓刚.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 2013 (2) .

农民职业化破解老人农业 篇10

如今,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原来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现在也只种一季,“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看来,农业劳力老龄化亟待关注和破解。

其实,务农人口严重老化,不只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这个问题要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是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从现代农业发达国度的历史进程看,培育职业农民是共同的路径。

从我国实践看,培育职业农民宏伟工程已有良好的开端。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河南省近日启动了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安徽从2009年开始,全省各级财政3年共投入7.5亿元,培训新型农民162.9万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浙江省不仅开办了农业“MBA”班,在全国开创了培养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先河,而且还出台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政策,最高每年补贴1万元,连续补助3年。这样,到“十二五”末,就能达到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名大学生,浙江现代农业主体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当然,要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短缺,除了培育职业农民,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之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并扎实扶持引导,采取加强农业组织化、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体说,要完善国家的农机具的购置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对人工的依赖程度;把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简单易学的适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构建人力资本面向农业、农业园区经营、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农业金融和保险等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配套工程。据报道,安徽霍邱县一次性安排2000多万元,建立了32个植保服务大队、682个村植保服务队,形成“县中心-乡大队-村植保服务队”的植保统防服务网,服务队员们像“职业农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种地不专业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胡总书记的要求,大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政策和策略,就能破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这道难题。

上一篇:回注处理下一篇:富勒烯C60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