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与改革

2024-06-28

课程建设与改革(精选十篇)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1

为响应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 乳品工程学院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教学组全体老师也积极努力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1 组建教学团队

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教学团队实行负责人制, 课程教学团队的均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组成, 该教学团队目前共有专任教师7人, 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同时吸收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 定期对校内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参加的课程团队不能超过2个。课程团队负责人对每一位成员进行合理定位、分工, 确定成员在团队中的角色, 使得课程教学、建设、改革各方面的任务能够落实。

2 教材建设

为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应对企业的需要, 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教学组全体老师不断进行教材的更新与完善, 2009~2010年编写了《乳品分析与检验》一书, 并于2010年8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为适应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需要, 教学组老师通过去企业参观学习、并且与企业领导交流探讨, 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并且为使学生学以致用, 近期教学组成员正在编写十二五规划教材。

3 精品课程建设

高职精品课程的关键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 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 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基本特点, 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 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 教学效果显著,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 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1]。

2010年教学组全体老师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 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录像、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作业习题等一并上网, 以达到资源共享, 并且每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2012年为响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需要, 又重新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 又新增了任务单、考核单、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知识及相关国标等。下一步教学组成员会力争申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精品课程。

4 改变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 而且高职学生更需要掌握的是技能知识这一特点, 教学组成员将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主要有如下:

4.1 教学地点由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

4.2 每节课上课教师人数由原来一人授课改变为现在的两位教师同时授课, 一人主讲, 另一人辅助主讲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4.3教学方式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辅助结合实验的方式, 转变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主讲老师总结、两位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任务结束后老师进行考核的方式;

4.4 整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也由以前的纯理论考核转变为现在的理论和技能同时考核, 而且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的比例为4:6;

教学模式的改变,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强化过程和细节的考核, 最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5 注重师资培养

教学形式的改变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 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宽, 对教师的适应性要求更广, 这就使得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更加紧迫和繁重。教学组老师为应对课程改革, 统一参加了包头蒙牛检验事业部组织的检验技能培训, 学习了原料检验方法、常温液奶的检验、低温产品的检验、奶粉产品的检验、冰淇淋产品的检验、微生物项目的检验、微生物鉴定及识别、液相检验方法、生鲜牛乳掺杂的检验、原奶掺假检验方法等。部分老师还外出参加企业培训、仪器培训、新国标培训、食品安全管理师培训等。同时也组织有条件的老师们深入行业 (企业) 参加实践锻炼, 如骑士乳业, 蒙牛包头分公司, 伊利包头分公司等, 通过一线的学习与锻炼, 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6 注重工学结合

在教学内容改革上,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 岗位和工作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重点是把课程对应的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引入教学, 以真实工作项目为主线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 并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为及时在教学内容中补充专业技术领域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变化, 该教学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进一步突出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将该课程内容与乳品检验工考核内容整合,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 对核心技能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提高核心技能内容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符合度[2]。

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改革, 通过老师的总结与学生的反应, 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教学效果更好了, 动手能力更强了, 这也突显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 我们还会继续探索并完善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摘要: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响应我院“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转型”的需要, 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教学团队积极从多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并初显成效。

关键词:乳与乳制品检测技术,课程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艳娥.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8) :22-26.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 篇2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实施好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树立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精神,以《武汉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的有关要求为指针,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原则

1、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2、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重点课程为支柱,校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和突破口。

3、课程建设工作的优劣与各系教学工作状况相联系,是评价各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系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三、课程建设的内涵

本规划中的课程建设涵盖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环节、网络建设及教学管理等七个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保持课程发展的后劲;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心得。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是课程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环节;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应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丰富教学方法、关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上狠下功夫,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逐步掌握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4、教材建设。提倡选用近三年的优秀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公认较好的适用性强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实验实习资源与环境,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根据课程类型开设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6、课程网络建设。网络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逐步实行课程上网并逐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平台的效果,使课程的网络平台具备学生自学、教师备课、师生互动三个基本功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全面实施学分制、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及攻读双学士学位服务。

7、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按照“七有”(见下文)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文件;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建设,逐步完善适合我院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建设目标

1、我院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做到课程有明确的带头人、门门课程有标准、主要课程重点建设,分批分级建设好我院的本科课程。

2、我院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全院本科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在开课三轮之后,要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评估验收;特殊情况下,可给予一年的延长期。在取得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院级优质课程。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或公共选修课中规划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扶持性建设,每年立项建设2门左右院级重点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积极组织院级精品课程、院级重点课程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未,使我院校级优质课程达到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门左右。

(二)课程建设要求

1、不断树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

2、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院所有本科课程都必须要完善并达到“七有”的标准,“七有”建设是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的教育实践,确定近期的“七有”建设内容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趋势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要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等引入进来,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教材;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日历和讲稿,制作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内容充实的授课教案;制定作业规范和实用有效的课内外作业及实践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题库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考核方法(包括考试大纲、命题与参考答案、评分、试卷分析与总结等整个考核过程),建立试题库(或至少要建立起试卷库),实行考教分离。简述为:有经过革新的教学大纲,有优秀的教材,有较充足的教学参考书,有规范的教案、内容充实的讲稿或课件,有教学日历,有作业规范和习题,有考核标准和试题库。

3、我院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要求:经院立项建设的课程,必须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含实习与课程设计)、参考文献目录、考试大纲及试题(卷)库(试卷要20套以上)、参考答案、课堂教学录像等,按规定上传到学院主页,实现上网免费开放,同时要确保该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并在网上建立良好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抓好课群课程建设。各本科专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立学科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构成知识、能力、素质系统考虑的大模块课群结构,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课群建设是一项更具创新意义的课程建设工程:包括课群内课程内容的真正整合或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整体安排,特别是综合训练目的的实现;包括课群整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心理的树立、创造技能的掌握等等。

5、加强选修课建设,使选修课程系列化。一是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把一些前沿性强、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选修;二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国内、省内大型竞赛开设一些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选修课;三是着力从各系的专业主干课、重点课程、和拟将要申报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中,选择开设出一批选修课。

五、课程建设的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

我院建立以分管教学院长为领导的,以教务办为职能管理的,以各系为具体负责的,以各部门积极配合的,以本科各专业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组织体系。

1、教务办的职责:负责制定我院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申报书等;组织专家组开展院级课程建设立项审批、合格验收、成果鉴定;组织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指导、协调各系的课程建设工作;负责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编写课程建设简报,发文公布课程建设结果。

2、各系的职责: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本系课程建设评委会(不少于5人),督促、检查指导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为各课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制定本系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一门课程如有两名以上主讲教师都在开课,从中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习实践计划等)、考试大纲、试题(卷)库和参考答案等课程建设文件的编写与修订;组织各项初评工作并负责向教务办推报;负责将本部门优质课程的网络课件上传到院网页内;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提出建设措施。

3、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还与院办、学办、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有关。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学校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理学院精品课程网”建设,保证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上网免费开放。各教学系应加强和完善本部门网页的建设,保证本系的优质课程能上网免费开放。

2、学院将积极改善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条件。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落实单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的繁重任务,且需要存档大量相关资料。因此,切实做好教研室建设和管理,是课程建设工程中非常关健的基本工作。学院将逐步配齐各教研室的固定教研活动场所、电脑、打印机等,以便于教研室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4] 西安交通大学项目组.数学系列课程的综合改革与整合实践[M].发展、创新、改革(第2集)[G].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4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即“高级蓝领”) 的总体规划。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 其技能能够符合企业和社会对个人的需求, 这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生存于社会的基本内容。因此, 高职课程的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 紧跟社会经济发展, 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而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差异, 追根究底还是没有以就业为导向, 融“教、学、做”为一体。分析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本科压缩型, 未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

即对普通本科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部分删减和压缩, 其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体系严、难度大、内容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靠向本科, 势必造成实际培养效果与本科趋同, 导致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在相同就业领域竞争, 其劣势则不言自明。而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差距, 毕业生很难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 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

2. 实践不足, 不能紧跟市场变化。

高职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市场需要什么就什么, 学什么教什么的模式, 强调实际、有用的专业知识, 强调技术的力量, 但是很多时候, 高职课程授课模式缺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实践课程也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 按照预定程序对所学知识进行的简单验证活动, 学生缺乏独立操作和自己摸索、体会以解决问题的机会。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等文件的通知, 就现阶段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以市场需求为主设置课程。首先, 做好市场需要调查, 确定课程设置方向。市场需求调查, 不仅是针对当前市场需求的调查, 更重要的是使人能够从中发现未来市场的需求, 这样才能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去精选合适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 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很强的行业或岗位针对性, 但也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 将相关知识有机地组合。最后, 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相适应。由于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 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形态的不断出现就会对职业岗位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因而, 高职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 适当地引进新内容。 (2) 注重技能的培养, 加大课程中的实践内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加大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中进行模拟操作, 更要注重在产业部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与社会、企业、当地行政主管部门联系,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 实现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

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改革实践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课程应用较广, 不仅涉及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房屋建筑基础施工、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路基处理、桥梁基础施工, 其中基坑工程施工更为地下工程专业的重点学习内容。在课程改革之前其主要内容涉及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分类、地基土中的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等内容, 虽说为高职高专类教材但其实质无疑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此次《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保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 采用真实工程项目, 着力体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学什么就教什么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在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时,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 按照职业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将原来的“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质量验评与事故处理”等学科课程按照基础工程施工时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构建。根据职业能力形成要求, 我们把整个课程按施工过程分成六个单元, 分别是基础职业情景建立、基础施工图识读、基础施工测量、土方施工、垫层施工、基础施工。每个单元对应于基础工程施工的某个分项工程的工作过程, 每个单元又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基础施工工序为导向编排教学内容。 (2) 课程和课程内容工序化,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 以个人职业成长和个人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成长规律作为参照。 (3) 采用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其核心是根据工作过程确定学习单元及其对应的工作任务。从基础工程施工全过程分析出发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改造, 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4) 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景和组织结构 (环境和角色) ,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组织和管理能力。 (5) 课程教学载体源于真实, 高于真实, 将真实的基础工程施工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 真实的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任务。课程以框架结构房屋基础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为主、以基坑支护结构的模型制作为辅, 突出技能培训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结合。 (6)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在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上的指出, 职业技术教育要以掌握技能为根本, 突出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掌握技能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掌握技术技能。《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课程的设置符合职业教育要求, 以职业岗位为核心, 以行动为导向,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希望对其他课程的设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民利.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热中的冷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8) .

课程特色与改革(共) 篇5

课程特色

1.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新颖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新型教学模

式,建立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用性和职业性的有机统一。

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利用“项目教学”,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带着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学习,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做到

规格与特色的结合。

2.教学手段先进,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 本课程建立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教学

体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除主教材外,还配有电子教案、助学课件、试

题库、实验指导等内容,形成了立体化教学包,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现代化。根据

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

中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紧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内容,积极整

合优秀教学成果,始终保持先进性。

3.实践教学规范 本课程实践教学规范,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考核标准、技能训练

与实习指导,使学生准确规范地掌握各种制备技术的操作要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注重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严

抓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课程改革措施

首先,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1)

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

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其次,大胆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动讲授式、讨论式、启发式、计划内自

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制剂实际问题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例如在课堂上增加了

学生自学自讲、讨论药学热点事件等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主动性强,课堂

气氛生动活泼。

此外,加强与科研单位、药厂、医院的合作,组织学生到本校药学综合实训中心、药厂、医院制剂室等进行现场教学、观摩,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互印证的深刻印象。

通过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改革,本课程教学效果获得较高评价,学生们的综合应用水平得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初探 篇6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课程体系 改革与建设 探讨

1 独立学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对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独立学院学生是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与二本录取线相差几十分,且学生个体之间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同一专业学习,对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这类学生具有怕吃苦、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不够、学习习惯养成较弱等特点。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应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在较突出的位置。

(2)独立学院的师资特点对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独立学院的师资由外聘教师和自有师资组成。外聘教师来源复杂,自有师资队伍年轻,数量上外聘教师往往超过自有师资。外聘教师来源主要有: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在职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高校或科研构退休人员。在职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因有着自身的本职工作,独立学院的教研工作作为兼职很难全身心投入,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退休返聘人员因为年龄大,精力不足,很难完全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此外,独立学院自有师资主要是高校毕业直接来应聘的年轻硕士、博士,由于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必须注重对自有教师的培养。

(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要求。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以技能提高为原则,“应用”是独立学院课程的特点。独立学院大多沿袭母体高校的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脱节。作为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三本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特色办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要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有别于研究型和学术型大学,改变纯理论的课程性质,把理论学习和社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加强技能训练。

2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总的来说,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就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院发展为出发点,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1)课程设置整体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独立学院课程设置需注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组成、课程之间的衔接配合、课程学时分配等等都必须考虑到位。第一、二批次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侧重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进行设置,独立学院设置则侧重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技能知识课程建立紧密的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避免发生脱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尤其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依据与其他院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适当增加选修课程,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世界一体化的形势。课程体系的个性化要求日益凸显出来。要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根据生源特点、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为各专业构建符合专业基础要求、具有独立学院特色区别于母体院校的课程体系。以专业为类别,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分类设立。通过必修课构建学生基础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选修课构建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对未来的预期,以就业和考研深造两大趋势为导向,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制度。针对以就业为毕业目标的学生,根据具体岗位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相应的课程,科学构建就业岗位指向型的课程体系,但要避免盲目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针对以考研为目标的学生,根据考研要求,尽可能开设更多的理论知识选修课程,以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

(3)建设独立学院校本教材。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还是要通过教材建设来实现,因此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独立学院专业教材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符合校本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独立学院的教材主要是借用母体高校教材,其弊端是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不足,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因此,独立学院要编写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有别于研究型、学术型本科教育教材,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教材理论深度。此外,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把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知识编写进教材。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在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构建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加强校内实验教学。建设校内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改变以验证为主的实验,强调基本技能与基础理论的结合,使学生掌握运用理论验证和探索新知识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做好实习实训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社会关系资源,寻找实习单位,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好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到指定的实习实训基地集中实践教学;三是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实践技能,鼓励学生创新;四是职业化教育融入实践课程,把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相整合。

(5)完善课程评价制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同时评价结果又能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课程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动手能力的考核,主体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传统考核形式是建立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之上,考核形式为书面考核,考核内容以理论知识为重点,考核范围有限,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可以尝试多样的考核方式,对纯理论课程,主要采取书面笔试形式;而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需采取书面理论笔试和实践动手能力测试两种方式进行考核,尤其侧重考查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其次,评价主体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课程体系的质量如何,直接从毕业学生的身上得到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用信息最有发言权。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来到同一单位工作,经过横向比较,人才的实用信息清晰明了。用人单位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程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使学校获得课程改革信息,使课程建设与社会需要结合得更紧密。因此,独立学院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以往的评价方式,不应该是固定的,而是根据独立学院课程目标来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7

关键词:水工程经济,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

1 背景

给排水工程项目属于土建项目的一类,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必须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而随着水行业的市场化,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意味着给排水工程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基本的工程经济方面能力。工程经济学作为土木建筑专业的主要选修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通过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有关经济类的课程开设较少,且大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事实上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格局。因此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来看,《水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提出以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环节,以期提高其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在原来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中,有关工程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仅有《水工程经济》这一门课时,且课时量短,因此教师在有限时间内仅能讲授理论知识部分,缺少实践环节的训练,造成诸多问题。

2.2 教学内容陈旧简单

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市场现有教材存在着内容滞后和课后习题拼凑等问题。教材缺少可读性,新颖性不够,在授课时经常需要调整,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同时这些教材在内容上重点讲理论,在工程应用上介绍得较少,实际案例不够典型,不适应当前给排水工程领域的发展。

2.3 教学方法照本宣科

现在《水工程经济》的课程教学,教师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工程经济”基本理论、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在课堂上以讲授工程经济原理、原则为中心的课堂理论教学,灌输现成的内容,再经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来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式实施后,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较低。

而现行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自己的主观片面性,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人能力,结合本学科特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1]。

2.4 教学手段生搬硬套

传统的黑板教学已逐步减少,而多媒体教学因其传递信息量大,图片内容丰富等优点,其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但存在一些使用误区,只有大段的文字,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学生往往感觉上课速度较快、重点不明显,学习效果反而削弱了。

2.5 师资配备不合理

据调查[2],现在高校教授《水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由经济类教师兼任。经济类教师一方面对给排水专业的工程经济学教学不够重视,同时对工程领域的认识不够深入,在讲专业案例时候效果不佳。二是由给排水工程教研室教师兼任,这类老师对相关经济财务税收等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许多知识点只能照本宣科,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6 考核模式僵化单一

传统的水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通过开卷或闭卷的考试形式,结合出勤,平时作业情况来给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不能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亦容易助长学生投机取巧,养成考前靠突击、考场靠舞弊的坏习惯,不利于真正考察学生。

3 改革举措

依托湖南省特色专业的建设,以实践创新作为水工程经济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推动水工程经济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优化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的优化与革新。

3.1 确定总体培养目标框架,规范教学管理

针对课时量偏短和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确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重新调整了教学大纲,加强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如表1。

同时以水工程经济课程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试点,将教学管理模式规范化、规格化,即建立了以教学组织功能为主的课程教师负责制,习题库、案例库、考试库由课程教师负责,实行专人审核,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由教研组统一组织制定,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并建立考核体系进行反馈。

3.2 梳理教学内容,形成多层次教育

针对当前水工程经济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将章节内容的主题鲜明化,把其中的重点深化,既有利于教师的备课,又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首先将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分为几个明确的主题,加强章节间的联系。

(2)突出重点,专题阐述。譬如在水工程项目的财务评价中,将水价的制定联系当前水行业的发展来阐述。

(3)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专业期刊、专业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其创造性潜能尽量地发挥出来[3]。

3.3 教学手段立体化,案例教学多样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对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起到了积极作用,水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以工程为依托的应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较紧密,具备案例教学的基础[2]。因此,为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单纯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要逐步改进,逐步试行理论教学加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但案例的运用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支撑,则需要创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第二课堂。

3.3.1 教学素材的立体化[4]。

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资料库,由教师主导开发,部分内容由学生参与创作,主要是生活中的实例或调查报告,将其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这样的传统教学资源,也可将专业文献、工程案例、行业前沿资讯等内容放到网站上,后期可上传课堂教学视频等,真正形成了立体化教学资源,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3.2 师生互动的日常化。

充分利用建立互联网技术,将互动的课堂往课外延伸。开设一个工程经济学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上答疑,网上交流,形成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使整个教学符合学生的要求,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

3.3.3 案例教学的灵活化。

。在课程讲授中,案例既可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在理论内容中进行,达到深化拓展的效果;又可独立成章,将所讲的理论知识做一个总结提升。譬如在价值工程这部分内容,在讲授其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小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选派代表到课堂上去讲,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使学生认识更深度;更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挑选资料,制作讲授软件的能力。

3.4 外部提升和内部挖潜,提高师资水平

3.4.1 外部提升。

要坚持“要当先生,先当学生”的原则,学院为教师搭设平台,让教师到一些重点高校的名师那里去取经,实地听课,课后交流;也可鼓励教师多参加工程技术资格考试,鼓励其成为双师型的教师,如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等的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并参加工程实践,通过自学与观摩学习更深入和系统地理解水工程经济的相关知识。

3.4.2 内部挖潜。

内外结合,有效推进水工程经济的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

(1)积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2)实行教研室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相互听课制度,并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定点定期听课,形成教学指导记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在学校层面上,请学校领导多重视工程类经济学教学,支持其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可考虑将此课程调整为必修课,亦可由经济类专业统一教授基础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由本专业工程类教师承担。

3.5 改变考核模式,创新学习评价方法[5]

在考核模式上,应当有所突破,创新学习评价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课堂奖励机制,以提问和课堂练习的方式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上的加分;

(2)课后多布置设计性题目和案例题,以小组为单位,研究问题多选择学生身边的现实经济问题,较易收集到数据。

(3)在每一个大的主题结束后,安排一次短时间(如1课时)的课堂小考,试题中应尽可能以实践性、趣味性的客观题为主,配之思考性的案例分析题,并将其成绩纳入最终成绩的评定。

按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占20%,课程实践表现和课堂小考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50%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复合式的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在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更为合理,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学习效果更好。

3.6 突出课程特色,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3.6.1 课程实践。

在一周的课程实训中,选择与本专业方向的课程题目,让学生就实际工程项目做出经济评价,从而达到加深对工程与经济的认识的目的。

另外将水工程经济学的考核纳入到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设计中,要求毕业生做项目工艺方案的经济比较,找出经济性和技术性最佳结合的方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考核体系。

3.6.2 课外实践。

依托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这个平台,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建设。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活动:

(1)聘请知名的企业管理决策者就实际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作专题讲座。

(2)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学院应当积极联系知名企业,创建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案例学习。

(3)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行业的问卷调查及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形式调研,以完成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加深认识。

4 结语

水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水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还可以对专业的后续课程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婷华,梁振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1):37-39.

[2]詹朝曦,张向前《.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2):210-212.

[3]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等.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3):56-58.

[4]鲍学英,王琳,王恩茂“.工程经济学”重点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30(23):177-178.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8

第一部分、中职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领导者理念滞后

二、管理粗放

第二部分、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课程

1、课程目标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劳动世界提供培训, 而且必须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体现了“终身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从“职业人”向“社会人”转化的思想。我校在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走出一条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的路子。

2、课程内容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着重实际技能训练, 加强创业能力等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我校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 学校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以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也随着发生了很大变化, 课程体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更加适应工学结合、产教结合, 更加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融“识、学、教、做”为一体, 加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

3、课程设置注重模块化和整体优化。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教学, 完善以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 既可以使课程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 又可以避免重复和脱节。打破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 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进行设置, 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 突出课程的专门化、综合化和职业的定向性。

4、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 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能力目标体系教学计划。项目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等有效实施,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使得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注重“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工作本位学习具有下列四个优点:

(1)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2) 有利于在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建立一种机构上的联系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有助于发展作为合格雇员所必需的成熟与行为

第三部分、产学合作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 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坚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 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积极与区域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课程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 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 将工作任务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交替开展,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制定培养目标, 调整课程设置, 修订技能考核标准等教学文件。通过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与生产岗位对接。建立“识、学、教、做”一体化教室, 增加实习实训工位, 促进师生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实现工学结合。

调研结果表明

(1) 通过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 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2) 指导教师现场的及时指导对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3) 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 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4) 教师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自己对工作过程的自我反思

第四部分: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 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强

二、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一) 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要搞好实训教学, 必须遵循实训教学规律, 完善相关的管理, 最为重要的是创立一个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加强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和办学模式创新,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质量评价体制与机制, 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做好培养工作, 制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定”, 抓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按照“新理论、新课程、新技术”要求, 改革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更新改造实验实习实训设备, 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2.“请进来”, 它是指从企业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聘请农业、农机专家型兼职教师, 充实教师队伍。

3.企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 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 专业带头人培养。采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主持或承担科研课题、参与新技术推广、主持编著教材等措施。骨干教师培养。采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国家、省骨干教师培训、定期到企业锻炼、参与新技术推广等措施, 青年教师培养。采取多途径、全方位培训,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引进优秀毕业生。

(三) 校内外资源的综合配置

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资源, 有些资源是学校具的, 有些资源是学校所不具备的。在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上, 需要政府做一些协调工作。对于一些涉及面广, 投入力度大, 技术要求高的实践教学, 政府应加大投入建立一些公共实训基地, 供当地的职业院校使用。教育部门已经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 正在加大力度进行建设。

(四) 加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把工作重点放在校企合作上。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构建“教学、育人、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 开发服务项目, 拓展服务范围, 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五) 加大投入

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9

《企业财务基础》课程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言, 是不可或缺的, 它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使用者对重要财务信息的分析和运用。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目的在于如何获取必要的财务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 在工作中能合理运用财务信息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目前, 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开设的是《会计基础》课程, 直接移植会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 沿用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而忽视不同专业的差异, 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尚未形成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以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满足不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自2010年以来,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院”) 面向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了《企业财务基础》课程, 旨在改革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一直以来开设《会计基础》课程及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着重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财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帮助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成为主动的财务信息使用者,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重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经济管理类职业岗位对财务知识的需求, 以及重在财务信息运用的教学理念, 体现“立足于管理”的特点, 我院进行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按照“以能力为核心, 以应用为主线, 以项目为载体”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 以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促进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 立足调研, 明确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确定高职就业面向岗位,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宗旨, 强化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的紧密联系。一是深入企业调研, 与企业专家座谈, 对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能力、企业需要的人才特征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形成了对各行业企业对管理人才财务知识能力培养目标的一定结论, 以此作为《企业财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从经管类专业就业岗位调研着手, 分析各岗位的职责和专业职业能力养成的要求, 分析职业岗位与财务信息的关系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征, 制定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和学习领域设计 (见图1) , 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符合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二) 以项目为载体,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 以“特定情境企业财务信息的阅读与分析”项目为载体, 采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式”教学单元, 每一单元设计了任务书、知识准备、典型任务举例、项目训练, 展现了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分三个学习情境, 每个学习情境分若干子情境 (见表1) 。学习情境1“财务报表的解读”:从公司的财务报表 (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的基本结构入手, 对每一张报表的各个要素及其所属项目进行深入解读;学习情境2“财务报表数据信息来源分析”:基于数据信息生成过程深入了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能看懂账簿并透过报表数据, 理清会计要素及其所属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情境3“财务报表的分析”:通过计算分析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指标, 能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课程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彰显了“教学内容职业化”特征, 突出了对学生财务信息使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三、深化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教材改革:构架理实一体化情景式教材内容体系

理实一体化情景式教材内容体系构架 (见图2)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特定的学习情境, 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典型任务与业务操作相关的技能, 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与传统章节体例不同的是, 新教材立体化描述了完成一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情境、岗位要求和典型任务, 职业涵义更加丰富。

教材的编写充分吸收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成果, 并有企业专家高度参与, 职业情境设置、典型任务举例选取企业真实素材, 实用性、针对性强, 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需求。教材各任务、学习情境之间知识、技能关联化、顺序化, 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设计的载体, 较好地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 落实“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的教学理念, 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会”的学习观, 使学生在“学”与“做”的体验和感悟中, 夯实基础, 培育思维, 掌握方法, 形成能力, 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职业人。

(1) “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以学生“乐学”、“会学”、“会做”为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确立了“学”与“教”的对应策略, 构建“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见表2) 。

(2) 学生认可, 实施效果显著。在实验班进行“学、做、会”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实施效果抽样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统计 (见表3, 列出了几个主要项目数据) 。统计结果表明,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在“很好”的比例均在30%以上, 70%以上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改变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和实操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自我评价很高。

通过表4学期综合考核成绩对比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班营销1121 (11级) 合格率为100%、平均成绩77.06分、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44.68%;与 (对照班) 营销1021 (10级) 合格率为97.92%、平均成绩71.79分、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33.33%相比都有所提高;随着教学环节的不断完善, 实验班营销1221 (12级) 均分达到了80.63, 良好以上学生所占比例为60.42%, 较11级又有了提高和进步, 由此充分表明了“学、做、会”相融合教学模式和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三)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基于本课程操作性强, 项目成果便于展示, 课程教学完成的过程就是财务信息资料获取、分析完成的过程, 因此, 该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学习过程评价”与期末“项目化”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见图3) , 着重学生学习过程实操能力的考核评价。 (1) 平时: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组评价———小组间的互相评价, 有效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 以及小组完成的任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2) 期末:项目化考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综合性项目任务。教师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 其中过程考核占60%、结果考核占40%。 (3) 最终考评成绩=平时考评 (60%) +期末考核 (40%) 。

四、结语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课程建设与改革已初见成效, 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不断提高, 学生“学知识技能、学方法策略、学实践创新”的学习氛围日益浓厚, 有效地促进了我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世海:《高职管理类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探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 《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期。

[3]刘盛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探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7期。

[4]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8期。

传统金工实习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 篇10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源于《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历史最为悠久、面向对象最广、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伴随着学校的成立诞生, 随着学校的发展完善。从最初的《金工实习》到如今的《机械制造工程训练》, 大约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发展阶段。

(一) 一个环节到一门课程———《金工实习》课程的诞生。最初的《金工实习》是作为于《金属工艺学》课程一个实践环节出现在教学系统当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填补学生学习金属工艺学课程时感性认识的空白, 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只是看看、了解了解, 体验性的动动手。

《金工实习》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出现在课程体系当中是缘于对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应用性的呼唤。培养实践性人才需要实践性课程, 培养应用性人才需要应用性课程。《金工实习》特有的实践性、应用性,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方面的潜力受到普遍重视, 作为一门课程一出现其地位就得到了巩固。

(二) 从专业基础课到综合性技术基础课———从《金工实习》到《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金工实习》最初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出现在课程体系中的, 其课程任务主要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金工实习》课程是随着金属工艺学系列课程及教学方案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发展完善的。

1.课程特征与存在的问题。《金工实习》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出现时的金工教学方案从总体上表现为与现代高等工程教育“摈弃了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 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摈弃了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 强调培养分析、启发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强调对学生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其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课程分解而忽视综合。在传统的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把专业人才的培养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适合于不同学科或课程等部分来处理, 然后分别由每个学科或课程去解决属于自己范畴的问题, 把这些部分的解组合为整体的解。

(2) 注重系统要素内涵而忽视系统的结构内涵。严格地说原金工教学本身就不是一个系统, 只有一些孤立的知识点。金工教材也只是一些孤立知识点的简单堆集。如《金工实习》教材一般都包括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热处理等几章, 虽然在编排上也有第一章、第二章……之别, 但在教学中从任何一章开始、按照任何的顺序讲授和学习都没有任何差别。章和章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3) 注重言语信息的学习而忽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在完整的学科内容被分割、体系和结构内涵被剔除后, 学生的注意力被局限在印刷符号上, 学生学习的仅仅只有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断片, 至于这些断片与断片、断片与现实生活以及与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则被忽略了, 导致在知识的掌握上只能以无意义的“机械学习”为主。

2.课程的发展与改善。对金工教学方案所进行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局部改进方案。实践效果:一是对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修改的结果只是解决了教学文件相互矛盾的问题, 对解决应学学科知识内容的不合理重复和遗漏有效果, 但从总体上看仅仅只是使教学在文件层面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教学在实际层面上的改进效果不显著。二是由于原金工教学方案对金工课程的分割是纵横交错而非单向的, 所以“按学科内容之间的自然逻辑关系排序”的计划一般都没有实际的效果。这种方案多见于早期的金工教学改革, 一些本科院校和专科学校仍在采用。

(2) 分散实习方案。基本特征:一是部分的维持被分割的金工教学的现状, 在形式上有局部改进, 主要表现在拉近了工艺基础知识点与相应的具体技术点在学习时间上的距离。二是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 以理论教学教程为主线安排实践教学, 像原方案中安排实验教学那样安排实习教学。三是按学科内容之间的自然逻辑关系决定教程。

实践效果:一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但仍然没有将金工课程按照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体系对待。二是按学科内容之间的自然逻辑关系决定教程在单元教程教学上取得成效但在课程总体上没有实质性进展。该方案基本是现阶段高等工程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

(3) 集中安排、穿插进行。基本特征:一是将热加工工艺基础及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与相应的实习实验在时间上集中安排、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宜的教学形式、穿插进行。二是按学科内容之间的自然逻辑关系决定教程。一般是: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基础及实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及实习, 实验安排在其中。三是实践教学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四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效果:一般都能取得较前两种方案好的教学效果, 也能为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提供条件, 完成相同教学任务较前两种方案节约课时约1/8———1/6。该方案自1996年原国家教委对高工专金工实习教学进行评估后在一些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中开始采用。

(三) 专业技术课到综合性实践课———从《金工实习》到《机械制造基础实习》。《金工实习》课程在一开始就有两个分支, 一个是面向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 另一个是面向非机械类工程专业的《金工实习》。在面向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走向《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同时, 面向非机械类工程专业的《金工实习》则发展成了《机械制造基础实习》。从“金工”到“机械制造基础”不论是教学内容、课程任务、课程性质、课程地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 从单纯的学科课程到综合性的工程训练课程———从《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到《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进入新世纪, 工程素质成为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建立一个集工程教育、学习指导、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于一体的系统教学方案成为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工程素质就是工程技术人员在他们提出, 承接, 规划, 决策, 实施与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 应该或必须具有的素质, 这样的素质能使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处事的完整思维方法, 使他们在考虑与完成工程任务时, 不会陷入单纯业务与技术的范畴, 而能从复杂事物发展的整体与相互联系上去把握工程。

二、结语

《机械制造工程训练》是对《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在新理念下的整合, 主要的特征是学科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由目的变成了手段加目标, 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工程教育成为更为重要的目标。由于集体的长期努力, 本课程从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训练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总之, 对我国现有的金工实习进行改革, 建立科学的工程体系, 是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转型势在必行。

摘要:金工实习是工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效果应以分层教学为抓手、创新训练为载体、素质教育为目标和金工文化为示范,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同时, 还需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工程训练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探索工程实践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卫民.工程训练通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孙振忠, 陈海彬, 陈盛贵.金工实习教学项目工程化研究[J].2010, 17:112~11

上一篇:沉桩施工下一篇:房屋产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