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以期将《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也为国内相关史论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參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以“实践”为导向的《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摘要】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结合课程性质及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本研究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导向,探索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从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两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实践 城市建设史 教学改革

“外国城市建设史”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国外城市的起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国外经典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等几大焦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中西方城市建设方面的差异,将国外城市规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之中。然而,当前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均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教学效果欠佳,结合课程性质及当今社会发展要求,本研究提出在“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而以专业基础理论讲授为基础,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相关规划项目实践为平台,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1.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国外城市的起源,外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背景及城市建设成就,学习外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欧、东罗马、俄罗斯等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以及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绝对君权时期欧洲的城市建设特点,另外,学习国外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涌现出的一些经典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以及一些优秀的城市建设案例。整个课程体系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被动,遗忘快,教学效果一般;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教材内容略显单薄,因此在教学内容深度上有所欠缺,加之教学内容多为国外案例,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只能采用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导致学生的掌握程度一般;再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缺乏与具体规划实践项目的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没有有效结合,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及目标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了提高“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是有重要意义并且十分迫切的,需从教学內容、教学方法和实践训练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改革目标,以教学体系整合为手段,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并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外经典城市规划实例的认知、分析、解读能力,并将其精髓融入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培养创新型思维。

3.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采取多种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从国外城市空间空间认知,到经典城市规划理论的理解,对比我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方法与技巧,将其融入各类规划项目之中,指导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提升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采取以下改革路径:第一,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讲授为主线,并辅以专题讲座,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研究型内涵;其次,可以结合规划行业前沿热点问题,与教材原内容相融合,将教学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条理化,搭建知识框架,利于理解与记忆;第三,采用多元的理论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电影教学等多种手段,如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电影,通过电影取景片段,更加直观的了解国外城市的风貌、布局及建筑特点,提升学生兴趣。

同时,在提倡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下,为了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重点加入实践环节的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读书报告的撰写,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国外城市规划原著,学习国外经典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理论,并组织分组讨论,得以启发;第二阶段为国外著名城市规划实例方案描摹与模型制作,对国外历史发展中经典规划实例,如雅典卫城、圣马可广场、大伦敦规划等,通过对其规划布局特征的研究,以图纸或模型的方式,精准的表达其规划方案,加深记忆;第三阶段为相关项目训练,开展如欧式小镇、欧式特色风情街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设计项目,将所学理论运用到课程之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晶晶.“外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模块的建构[J].中国林业教育,2015,(6):62-65.

[2]陈超.外国城市建设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系列课程改革初探[C].2010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2010.

作业简介:

高丹(1991年11月-),女,陕西西安人,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作者:高丹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性质和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以期将《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也为国内相关史论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參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思政;创新方法;案例

0 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材。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工作反复强调的核心要素。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课程思政”工程的实施,为高校专业教师如何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急需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1 研究现状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有很多,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文献一万五千多篇,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微观的个别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两个方面。部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结合园林史类课程,主要从文化自信、文明互鉴、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方面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对史学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数量较少,在中国知网以“园林史、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找到6篇相关文献。当前的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挖掘等方面并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仍需进行深化研究。

2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性质及教学方法

2.1 课程性质

《中国古典园林史》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发展史中主要理论、主要设计思想、风格和流派及主要设计师。通过对古典园林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系统掌握景观发展史中主要理论、主要设计思想、风格和流派及主要设计师;(2)通过对园林美学的学习提高其美的鉴赏能力;(3)通过对古典园林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本课程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主要理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主要设计方法、典型案例及主要设计师、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教学难点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2 教学理念及思路

2.2.1 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2.2.2 思路

(1)打破传统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答题测试、绘制平面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并增强其设计思辨和团队合作意识。

(2)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传统园林空间,打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打破史论课程沉闷的课程印象。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结合网络慕课资源,在课前向学生发布预习内容,使学生提前对知识点有一定把握,课堂时间重点讲解难点部分,并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

2.3 教学方法创新

本门课程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案例理解并不深入,也无法正确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手法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打破传统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设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教法和三个学法。教师教法主要有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和游戏互动法。学生学法包括体验法、讨论法和默图法。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引课—共建—内化—展示—评估反馈五个部分。通过答题测试、绘制平面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并增强其设计思辨和团队合作意识。

2.3.2 调研学生对课程想法和需求,使学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

课程开始时询问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想法和需求,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到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合理需求适当调整讲课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给学生自由讨论和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起到把控和引导作用。在课程内容设置、考核方式、期末成绩比例分配等方面,征求学生意见,让其有参与权和自主权。

2.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互动环节

传统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不强,学生很容易分神。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使用卡酷、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现代化教学软件设置问答题目,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使其积极参与互动。同时,利用网络媒介,带学生浏览一些相关园林的VR实景图,让学生可以接近真实的体验案例空间效果,对园林设计手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2.3.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内容体量很大,只有32学时,为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课前使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结合网络慕课资源,向学生发布预习内容,使学生提前对知识点有一定把握,课堂时间重点讲解难点部分和案例分析,并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的空间。

通过课堂习题、随机点名、弹幕、投稿等的课堂互动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听课专注度,让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从课堂习题作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准确率较高,平均在80%以上,证明学生听课效果较好。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历程的梳理,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特点,并掌握中国风景式园林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及后期课程作业的分析,发现其在课程作业中可以有效地将中古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运用于设计中。整体来看,本门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效果良好,完成了课程教学目标,达到了课程教学要求。

3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3.1 在原有课程案例讲解中引入课程思政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史》在讲授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结合课程原有设计的案例,在讲授过程中加入思政育人知识点,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强其品德修养。例如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的过程中,通过中外园林史比较的形式,突出我国园林发展历程的独特性以及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再如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及特点的过程中,通过对四大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特点的分析,引出中国传统园林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育自然美的融揉、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蕴含四大特点,增强文化自信。

3.2 引入历史故事

史论课程本身就涉及很多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插入一些历史小故事,使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有趣,也通过历史故事向学生传递传统美德。例如通过讲授明代园林时,引入明代著名学者宋濂的故事,教导学生要言而有信,真诚待人。再如讲授清末园林发展过程中,通过圆明园设计手法的分析和被损毁历史的讲述,让学生記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3.3 利用现代化手段

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课程授课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在课堂和课后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也使得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例如在讲解园林案例时,带学生通过百度全景地图参观园林,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空间环境,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在讲授宋代园林时,通过杭州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案例,让学生感受数字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要学会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

3.4 引入经典名文

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者密不可分、和谐发展,通过引入经典名文,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例如通过道德经中的故事,启示学生“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进而引申教育学生我们做人、做事,眼睛不能只看到自己,不能要求别人给自己提供多少空间、多少方便,而更应该看看自己能给别人提供空间和方便。

3.5 引入名人事迹

结合理论知识点引出名人事迹,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如在讲授狮子林时,引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故事,倡导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讲授唐代建筑时,引入梁思成等人探寻中国古建筑的故事,教导学生应具有不畏艰辛、用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匠人精神。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课程思政建设要拓宽教学手段,结合时下热点事件、时政新闻等,引导学生具有正确分辨社会现象、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推动思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应君,张晓静,张一奇,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0,43(23):189-191.

[2]战冠红.《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1):58-59.

[3]刘东兰.例析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0):44-46.

[4]汪洋,刘振林,赵会芝,等.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史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探索[J].绿色科技,2020,(19):236-237.

[5]罗淞雅.课程思政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中的探索[J].福建茶叶,2020,42(02):114.

[6]李妍,张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之课程设计——以“园林名胜欣赏”为例[J].亚太教育,2019,(12):50-51.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9D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418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151)。

作者简介:林慧颖(1988-),女,吉林长春人,博士,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棕地改造。

作者:林慧颖 王雪微 姚璐

中外城市建设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寻找史料和遗迹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启示

档案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是传承文明最好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其它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它记录着过去,服务于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档案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本门学科学习兴趣。怎么办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呢?结合“泉州地方史走进校园活动”,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结合本地的乡土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实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知识的传授是为了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只能培养出“满腹经纶、百无一用”的“书生”。所以,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档案知识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例如,旅游、商品流通等。

二是联系生产发展、经济建设的实际,结合档案促进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功用,以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为社会产业服务、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服务,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例如,对外交易、经济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创收等。

《档案基础》课程是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这门课程与学生们未来的工作有关联吗?教授给学生们的知识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吗?这里我尝试以泉州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档案史料进行挖掘、开发,引导学生了解泉州利用史迹遗存、历史文献开发乡土资源,成功发展旅游产业的事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档案作用的认识。学生们也在学习中,变课堂理论讲授为趣味性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三是通过了解档案学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架起了古今文明的传承,是人类记忆的物化和延伸,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通过档案,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业绩,感受到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顽强拼搏精神,是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服务的宝贵财产。在档案教学中,我通过档案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熟悉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档案传承文明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解档案工作的“八个业务环节”,传统教学法就是讲授什么是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以及八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书面理论很多,但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档案有什么好学的?没有可利用的价值,都是一堆过时的东西罢了。”为了生动有趣、学以致用,我是这么安排教学的:借助开元寺这一档案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1 收集档案史料

我先布置学生通过档案史料,了解泉州历史。利用课外时间,学生通过采访乡村老人、图书馆阅览、资料查询、网络搜索等多种方式,收集汇总的文献记录是:

泉州历史悠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它有十分兴盛繁荣的光辉历史。史称:“海滨邹鲁”、“泉南佛国”。唐代中期,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北宋时期,泉州经济更加繁荣,是全国丝织中心之一,与杭州并称一时之盛!造船技术更加精良,已能造出远洋大海舶。南宋时期,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有很多外籍商贾巨富与皇族绅贵择居泉州,繁衍生息。元代,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1]。

很多学生面对这些历史档案记录,难以置信,“老师,那个一滩淤泥的后渚港,居然曾是世界级大海港?太夸张吧?”“老师,我们天天生活的城市,居然曾是国际大都市?太神奇了!”“老师,真的假的,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城市有过这么辉煌的历史?”……带着好奇,带着疑问,于是我顺理提出第二个问题,布置学生完成。

2 寻找档案证据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历史讲求真凭实据,刚好作为史迹遗存和实物档案的历史见证—— 开元寺,离学校不远,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我们师生一起来到千年名刹开元寺,借助这一浓缩的历史精华,来揭开历史的真实面貌。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

(1)开元寺的山门,有一对唐朝石柱,悬挂“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对联,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宗教文化色彩的真实写照。

(2)山门后是拜亭,有两座南宋时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大雄宝殿殿后廊檐间有一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都是从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庙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3)殿的后侧西边,是千年老桑树,它已有一千三百多岁高龄了,是目前世界上树龄最长的桑树,也是泉州丝织业曾经兴盛的有利见证。

(4)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戒坛在全国是目前仅存的三大戒坛之一了。

档案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字材料,它还包含各种历史遗迹、图像等实物。通过开元寺这一活生生的“实物档案”、史迹遗存,学生们心服口服、满心欢喜地满载而归。原来,在历史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的确是中国其他城市无与伦比的:

(1)宋朝时,海外贸易发展中,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2)宋朝时,造船业最发达的有:泉州,广州,明州。

(3)两宋,元朝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此时海外贸易中出口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进口以香料,象牙为主。

(4)元朝,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

看到东西宝塔上那一幅副精美的浮雕,看到陈列室内那一艘巨大的古船,看到大雄宝殿月台上那72块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同学们都折服了,大家都感慨道:“没想到我们的家乡这么美,这么丰富多彩,这么多引以为豪的东西。”

那么,挖掘、考证这些古老的历史档案对今天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呢?这就是我们学习《档案基础》这门课程的原因和目的之所在。

3 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泉州市经济总量得到较快增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致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进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十五”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减少,从1999年的1.5%降到2003年的0.9%。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均接近或超过6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低于第二产业,占30%左右,而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浙江这一比例都达到50%以上。[2~3]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泉州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很大的,可在保持第二产业对泉州经济的贡献作用下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泉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结构层次,带动全市第三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大力发展旅游业。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甚至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力军,比如:希腊、西班牙、巴黎、意大利……在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着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宾馆餐饮、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等近50个行业的发展。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是泉州可以借鉴、参考的。“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近年来,泉州借助丰厚、悠久的历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从而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这其中,历史档案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们了解到正是借助文献档案和实物档案,泉州市才能充分挖掘、考证历史资源,并打造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比如推出专项旅游线路,包括泉州名胜古迹游、宗教朝圣游、古建筑文化游、戏曲文化游、海上丝路史迹游、风俗风情游……形成以“海丝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为特色的名城旅游区,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各方面共同发展。通过史迹遗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通过实物档案—— 开元寺对地方产业的贡献,《文书与档案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性地认知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

总之,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它培养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是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作为职业教育中的商务文秘专业,档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教程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还应寻求多种教学形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服务社会经济、知识转化为产能的过程,从而既培养学生对课程和专业的兴趣,又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做到教学创新和理实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志[Z].1999,12.

[2] 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3,4.

[3] 程跃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J].浙江统计,2004,3.

作者:林建青

上一篇: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处理论文下一篇:绩效审计的道路运输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