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2024-06-27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精选8篇)

篇1: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本文是达县师专省级重点课程《哲学》课程建设的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总结了该课程组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一、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突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三、突破难点,深化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四、围绕中心,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加强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五、抓住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 者:《哲学》课程组  作者单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四川,达州,635000 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X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3(3) 分类号:B0 关键词:哲学   课程建设   结题  

篇2: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胡集镇陈集小学 孙秀海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496名学生,25名教职工。

近年来,我校秉承“让孩子的人生更精彩”的办学理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在反思中求改进,在改进中求突破,在突破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创建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四是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大进展,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教学示范学校”、县“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水平优胜单位”、市“普通话示范学校”、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示范学校”,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于年前接受了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借此机会,现将我校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仁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在开全、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悉心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薄弱学科的建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我校先后开发了国学经典、艺术素养、民俗传统、阳光体育、德育、身心健康、人文历史、英语等八大类三十五种教材。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必修课是学校按照校本课程计划,分年龄段对学生实施系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在本班上课。

选修课则是本着师生自主的原则,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志愿学科,再由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选择任教学科,然后学校对师生选课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编制课程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重新组班上课。

为促进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加强了各级课程的融合,力求各类课程相互拓展和补充。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课程间的联系,既不能相悖,又不能重复,既源于国家课程,又要有别于国家课程,使其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

为提高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我校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评价方案》以规范课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课程实施水平,成为实现 “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成长节奏,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和成才之路”办学目标的重要平台。

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构建校本研训新模式 网络教研是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站、论坛、博客和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的一种校本研训活动。我校建立了学校网站,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分设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尝试了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和接力棒式课例研讨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在教研平台上发布一篇教学案例或课例视频,本组教师观看后,将自己的分析与体会在评论栏内发表。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研平台上都建有个人博客,每周需发表2-3篇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传2-3篇比较深刻的教学反思或素材性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及时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借助“网络教研” 这一平台,我校还探讨了网络集体备课 “三结合五环节”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以线带面,整体推进,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三结合是指集体备课与教研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相结合。五环节是指单元集体研讨、个体分工主备、课时教案研讨、个性渗透、教后反思等备课流程,切实提高了备课的有效性。

为规范网络教研,提高研训实效,我校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网络教研管理考核办法》与《教研组网络教研评价标准 》等制度。各学科组也分别制定了《网络教研计划》与《教师网络教研评价标准》。各教研组长负责审查评定本组教师资料上传和在线交流情况,评定结果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汇总,期末纳入对教师的个人考评。学校则依据《评价标准》对各学科组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作出评价,并纳入相关考评。以上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网络教研的有序开展,也保障了网络教研的实效。网络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先后有20多篇获县级以上奖励,并先后推出近20节县级优质课。

三、积极探索学科教学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1.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关键,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更好的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不再仅是一种口号,而转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

二是建立了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学习制度、全员培训制度、拜师学艺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学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轮流讲座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和学历进修制度等。通过全员培训,教师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使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更加浓郁。

三是积极开展有效性教学研究,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课堂教学的新方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优化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推门听课、巡视查岗、学生监督等方式,督促师生落实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推行作业改革,构建“师生对话、家长参与” 交流模式。我校在《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作业布置、批阅、反馈以及质量检测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师生对话式、学生及家长参与式、等级加评语式的批阅方式,为师生及家长搭建了交流平台,所有教师都能按要求、按规定布置、批改作业,进行质量检测。

3.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我们强调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多维化与激励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情商因素,不放松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课内外作业的评价,又注重对学生日常观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他们自评、互评、师生评相结合,自尊心得到极大的尊重与呵护,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四、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内部活力

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为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我校积极尝试“以人为本、分层评价、契约管理”模式,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特点,将教师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制定了分层次、契约式目标管理考评方案。

由教师自己制定本学期工作发展目标,与学校签订《教师发展目标责任书》,并按时进行阶段性自查。学校根据教师自查情况核实计分,形成月评估结果,并以此作为阶段性评估与期末的终结性评估以同等的比例作为教师本学期考评成绩。

本,我校将在不断改进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推动我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加强薄弱学科研究,进一步探索各级课程的深层融合,以完善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3.加强网络教研管理,进一步推进主题式校本培训与网络教研一体化模式研究。

4.加强课题管理工作,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以上是我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点滴尝试,有些工作缺乏深入的论证和扎实的推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能及时为我们指正,以帮我们少走弯路和错路。

篇3: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一、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多,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如期完成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就必须结合不同专业和教学要求, 精心筛选教学内容, 做到轻重有别, 按需取舍, 有目

*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有重点地传授知识, 以保证它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机衔接。首先, 精简课程内容, 做好与基础课的衔接。在教学计划中物理化学是设在无机化学后面的课程, 在内容上与无机化学有一定的重叠。例如, 化学热力学中的热和功;化学平衡中的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速率;电化学中的能斯特方程等知识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均有介绍。对此我们根据不同的专业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调整, 讲授时注意重点的把握, 避免照本宣科, 低层次重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重点介绍以前未学的知识点, 将无机化学知识很自然地融合到教学中,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 弱化推导, 强化应用, 做好与后续专业课的衔接。比如分离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主要是研究物理化学有关知识在化学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处理好物化知识与这些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与渗透,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激发了学习热情。如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相平衡与化工原理在内容上联系很紧, 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和应用方法, 后者对前者进行应用, 并根据前者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对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所以在相平衡一章略讲相律的推导, 重点放在相图的应用。解决了以前学生觉得相平衡内容抽象, 无用的问题。再如, 在讲完“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后, 仔细讲解精馏原理, 由所学理论可知, 液体经过反复的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 最后蒸出的气相组成接近于易挥发的纯物质, 剩下的液相组成接近于难挥发的纯物质, 从而使混合物得到较为完全的分离提纯, 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分馏的概念[3]。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平衡的理论知识, 又突出了相平衡理论的应用, 处理好这些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渗透, 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诱导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推导多, 学生学习会有畏难情绪, 导致学习兴趣不强。针对这些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而言, 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联系实践进行教学, 如从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讲述胶体的聚沉作用, 从城市晚上的霓虹灯现象引出丁达尔效应, 从水分能轻易到达树干的顶部引入渗透压的概念等;开展课堂讨论, 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部分设计问题, 比如“氢气与氧气生成水的反应, ΔG远小于零, 反应却不能立刻完成”、“Qp=ΔH”的使用条件等。因材施教法, 比如工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相比较, 感性认识与感知能力较强, 培养目标偏重于技术, 因此对系统而理论性较强的物理化学课程, 学习起来感到十分枯燥, 兴趣不浓。对于工科教学, 在推导一些热力学基本公式和一些实际方程时, 我们改为先讲结论, 甚至先介绍其应用, 再作推导, 这种方法可能没有充分发挥热力学运用方程式推出新关系的优势, 但对工科学生非常有效, 有的公式还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推导证明,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场教学法, 针对我校应用化工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化工企业的特点, 我们安排一定的时间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 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学习,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如有的化学反应釜是用水蒸气加热的, 水蒸气的流量和温度是需要控制的, 这涉及到热力学中相变热计算的理论知识, 虽然热力学计算复杂, 但实际生产需要该理论解决问题, 所以学生觉得学习该理论非常有用。

三、教学手段

因为物理化学课程的特殊性, 所以初学者学习起来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作为物理化学教师, 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探索, 我们教研室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手段。

1.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日常教学, 让学生直观

地学习物理化学, 改变以往物理化学教学枯燥的特点, 让一些抽象模糊或需学生想像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和生动, 这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加深记忆, 从而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4]。

2. 充分利用校园互联网进行教学, 通过校园

网, 将授课内容和测试内容与校内其它计算机联网共享, 这样学生只要有一台计算机, 就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 为学生构建知识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同时利用互联网上的交互功能与多种交流手段, 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 加强交流, 合作攻关, 使学习者集思广益, 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 从而提高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效率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3. 加强学术讲座活动, 当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物

理化学课程学习任务后,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开展一系学术列讲座, 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5]。

4. 增设综合性实验,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 大

多局限于验证原理和单纯掌握操作技术, 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种错觉, 那就是物理化学实验的单一性、验证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 我们结合系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实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模式。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处理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开放实验室, 以前的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指

定时间内进行, 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为了更好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们对学生开放了实验室,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时间, 选择实验项目。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实验或发现实验结果有问题, 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重新进行实验。在保证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 我们还增开部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如“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的测定”和“溶液吸附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等。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实验项目研究, 为培养其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青年教师培养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学科的发展其实是人才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青年老师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校物理化学教研室根据学科和课程建设的需要, 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制定了一系列培养计划。比如专人带教制度, 规定青年教师来我系工作后, 教研室要为其配置1-2名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带教。跟班听课制度, 新进年轻老师先要跟随本科生再完整听一次物理化学课, 并参加考试。教学培训制度, 青年老师上岗前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岗前培训。试讲、查课制度, 青年教师上岗前必须试讲, 合格后方能正式上课。教研教改活动, 在进行完一轮教学后, 鼓励青年教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写教学体会和教学论文, 参加教学研究, 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和学术研讨会。攻读学位制度, 鼓励教研室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 我校物理化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学历较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

五、教学效果

我校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三年来, 通过建立适应不同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体系, 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研讨, 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方法, 实现了物理化学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反馈系统, 编著了物理化学习题集和学习指导书, 建立了物理化学试题库, 完善了物理化学实验室的软硬件等, 使教学资源、人员配置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统一管理, 并建立了校园局域网,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而在学生培养方面, 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教学实践表明, 我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主要体现在:克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无用和难学等偏见,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学生对物理化学的教学效果普遍满意;教学成果显著,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次;在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3次;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次, 优胜奖1次等。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12-29.

[2]张文华.高职高专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5) :10-12.

[3]郑桂富, 唐化梅.物理化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4]赵艳茹, 赵建勋, 温亚丽.多媒体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2, 17 (2) :74-75.

篇4: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关键词:渗流力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渗流力学课程性质

渗流力学是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理论基础,《渗流力学》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弹性驱、水驱以及溶解气驱方式下地层流体的运动规律、产能的计算和通过不稳定试井方法确定地层参数。为学生毕业后正确根据地层性质、流体性质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进行动态预测作准备。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实施教学改革,使得教学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主要任务之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是教师的學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在课程组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聘任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广泛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由2人次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人次后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一等奖,4人次出国进修。在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材建设与更新。自“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以来,课程组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1963年,李璗教授参与编写了我国石油高校第一份《地下水力学教学大纲》;1991年,在李璗教授等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油印讲义基础上,由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合作编写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内部教材,经过连续9年的试用,2001年8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本科教材。由于该教材发行量大、使用效果良好,经石油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委员会评选推荐为石油高校“十一五”行业特色教材,经过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第四次修订的新教材《油气渗流力学》已于2009年1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充实了“非牛顿流体渗流理论”,为聚合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实用的理论基础。新编教材结合课程组老师在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裂缝渗流理论”和“水平井渗流理论”等章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渗流力学理论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0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有陈军斌教授、黄海博士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学习指导》辅导教材。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实验室投资力度,自行设计开发实验项目,于2001年编写出版了以渗流力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材《石油工程实验》。

3.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课程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娴熟,重点突出,课堂内容能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信息量大,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特别是在势的叠加、压降漏斗、水驱油理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FLASH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单纯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日常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共6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实验教学环节,课程组精心安排了4个渗流力学实验,包括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其中通过水电比拟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径向流、井间干扰和水平井段的渗流规律;水力积分仪实验模拟地层条件,展示井的产量或压力恒定条件下,油藏内压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直观、生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设备不断完善,设备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作到每人独立完成或两人合作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设了“渗流力学”虚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渗流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

虚拟实验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平台仿真)之上,而注重的是实验操作的交互性和实验结果的仿真性。虚拟实验的实现有效缓解很多学校在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而且开展网上虚拟实验教学突破了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无顾虑地随时随地上网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渗流力学”课程虚拟实验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对“渗流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对石油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课程实验具有借鉴和辐射作用。

2008年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室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的学科专业,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专业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多年来,石油工程专业以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井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西部特别是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使用机制、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确定了着力培养符合石油工业发展和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西部经济崛起紧缺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能力、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分别从2002年和2004年开始为石油企业进行“定向复合人才”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其中,“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2001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石油工程专业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在200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扩招形势下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评估)体系的建设”在200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2009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特色

本课程是经过50多年的积累,精心打造的优质品牌课程。

1.师资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一脉相承至今,形成了一个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

2.教学内容历经多年凝练,丰富全面,重点突出,注重结合西部低渗透、国际合作开发等实际问题,更新及时,并且伴随优质教材的不断推出。

3.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及现场实习的紧密结合,通过与油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丰富网络课程资源达到辐射共享。

四、渗流力学精品课建设成效显著

渗流力学课程组长期不懈地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课程成员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渗流力学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5).

[2]牛淑珍.《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经济,2009,(12).

[3]李孟辉.精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4]李志国.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5]崔树清,王伟华,陈国强.石油地质基础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9,(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开放式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点09BZ28)

篇5: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一、从本学科内开发哲学案例资源

学科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载体。 除了《生活与哲学》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都有集中体现。 开发运用这些学科教材资源, 一方面学生因熟悉教材而容易理解, 提高学习哲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重温学过的知识, 使学生体验到哲学知识的有用性。

以“矛盾观”为例, 简要分析政治学科内的哲学资源开发。例如可以使用《经济生活》教材第31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说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40页“一家企业能否经营成功, 取决于很多因素”, 第43页“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的表述说明矛盾的特殊性, 要求企业和劳动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62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二者又存在矛盾”和第94页“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的表述说明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第82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表述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政治生活 》教材第59页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伟大创造……” 可以用来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77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性情况决定……” 的表述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文化生活 》教材第31页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同时,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第62页“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的表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等等。

二、从相关学科中开发哲学案例资源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对具体学科有指导作用。 教师要善于从高中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 开发哲学教学资源, 做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下面, 以高中语文、物理和地理学科教材为例, 抛砖引玉, 简要分析哲学案例的开发。

例如, 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劝学》段落:“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诵读经典时, 引导学生思考“跬步”和“千里”、“小流”和“江海”是什么关系? “千里”是“跬步”开始的, “江海”不断由“小流”汇集而成, 又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进而理解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物理》第六章第1节“行星的运动”段落:“在太阳系学说的发展中, 哥白尼推翻了托勒密关于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的错误学说, 但是并不是全盘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同样, 开普勒是对哥白尼学说也是批判和继承……牛顿的力学学说和开普勒学说之间也是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教师可以用课件呈现案例, 引导学生思考哥白尼、 开普勒和牛顿的理论提出是不是对前人认识的完全推翻和否定? 学生思考后很快认识到, 新的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全盘否定, 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过程。这样理解教材关于“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它的实质是扬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段落:“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太阳直射点) 是有变化的。 北半球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 到了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 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 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 太阳直射赤道。 到了夏至日, 太阳再次直射北纬23°26′。 ”教师可以根据材料设计两个问题: (1) 结合自然地理知识, 画一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曲线; (2)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在画图中, 既感受到趣味性, 又理解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三、从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用书中开发哲学案例资源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备课的配套用书, 开发利用教参资源, 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明确教材编写目的。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资源链接 (包括名词解释、理论动态) 和补充资源都是最直接的教学案例资源。

例如《生活与哲学》教材89页对“经济基础”的表述, 只有一句话:“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对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区别, 学生很难理解, 可见这是一个难点问题, 而《教师教学用书》第257页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第261页教学资源链接都对经济基础做出详细的解释:“经济基础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所谓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这个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现实基础。 ”教参中对于经济基础的解释突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具体教学操作中, 教师可以把教学参考关于经济基础的解释作为哲学案例呈现给学生。

总之, 开发哲学案例, 提高《生活与哲学》教学实效, 教师应善于从高中课程资源中获取灵感和汲取营养。 我们相信, 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学科内、学科间的哲学案例, 教师和学生将在哲学的殿堂里探寻世界的奥秘, 点亮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周红, 何顺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浅谈其他学科知识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5年第4期 (下) .

篇6: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摘 要】根据新形势,社会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经验,从授课模式、实验考核、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提出新的改革措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示范中心建设;改革措施;能力培养

1.实验教学在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地位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相关文件精神中,将“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更加突出了当今形势下,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所以各应用型高校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2.应用型工科院校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各层面已经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体现为旷课、迟到、不认真操作、抄袭实验报告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因素:①由于实验成绩只占总成绩中很小一部分,所以学生普遍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部分,②课堂纪律,实验教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比在课堂上更加自由,从学生心理上,也会产生一些松散变化;③环境因素,机械类实验课程都离不开机械设备(实验台),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弄脏手或是衣服,有些学生就会刻意的去逃避实验。

(2)受时间和实验设备的限制,演示性实验项目通常为一个班分成几组进行,一般每组的人数都不少,学生观看效果不好,致使大部分学生游离在人群外活动。

(3)实验成绩虽然根据不同层次的的实验项目建立了实验教学考核体系,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困难,成绩的评定缺乏合理性。

(4)实验内容老师灌输的过多,详细到每步应该做什么,缩小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

3.1改革授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打破传统的“喂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在实验课中教师只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而不要把整个的实验步骤从头到尾讲一遍,这部分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换句话说,教师只需告诉学生,我们要做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做,得出什么结论,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学生才会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实验,去思考一些事情。

以往由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的实验,一次课(两学时)分成两个组进行,即一半学生上一学时实验课,改革后由两名教师参与指导实验,即同一实验项目分两组进行,对内容进行有机的分解,从而提高了授课质量。例如,我中心《液压传动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液压元件拆装实验,一个班分A、B两组,一名教师指导一组,再将每组分成若干小组,将实验内容分解成液压泵的拆装和液压阀的拆装,然后两组对调进行,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实了实验内容,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3.2健全实验考核体系,严把出口关

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实验作为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的过渡环节,作用至关重要,所以要加强实验内容考核,同一个实验项目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考核,摒弃“南郭先生”,不达标者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待实验的态度。科学的设计实验成绩考核标准(如图1所示),废除以一纸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做法。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受时间、设备、人员的限制,在90分钟内(两小节课)不可能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都能考核,在课时压缩的大环境下,一门课程中要增加实验学时显然很困难,所以增加一些弹性学时,即做实验室开放,学生如果在实验课中没有完成实验内容,可申请开放性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利用课余时间向实验教师申请考核,这样有足够的时间去考核,学院根据开放学时数,调整教师的工作量。

图1 实验考核评分标准

3.3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中心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实验室开放的相关管理制度,实施了学生实验助理管理模式,制定了实验助理相应的考核和管理制度,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作为实验助理,加入实验教师队伍,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指导。中心为实验助理免费提供研究、(下转第368页)(上接第363页)学习条件,而实验助理则无偿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及部分实验的指导,既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又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保证了实验室的有序开放。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实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将各个创新研究室的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引进到实验室,因为这些项目都是实体项目,需要加工实物或是做相关试验,如果在实验室开展,更有利于项目进行;②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实践创新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科技竞赛、实践课程修习创新学分,必须修满4学分的创新学分,学生修不满不能毕业,利用实验室开放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成为一部分同学修分的途径。

4.实验教学改革展望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的辐射作用,成为课堂和工厂的桥梁,培养的应用型工科学生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 [科]

【参考文献】

[1]梁迎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88-90.

[2]初汉芳,李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27-129.

[3]元泽怀.开放式设计性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20-122.

[4]田克纯,覃远年,王吉平.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81-182.

[5]刁鸣,董国强,潘信吉等.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74-76.

[6]毕丽娜.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7-89.

[7]郑春龙,胡惠君,蒋联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73-76.

[8]王松武.适应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39-141.

篇7:提高认识 深化改革 加强哲学课程建设--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哲学》课程建设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高中课程改革正在按照全市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北京市召开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工作部署会,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课程改革进程中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充分、全面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很大创新性、开放性的新型课程。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北京市一些区县、学校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建设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这门课程管理与指导的力度。

今年以来,结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北京市教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倾斜力度:一是在对课程改革统筹规划下,市教委相关处室和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增强了对这门课程的行政管理力度;二是教研部门加强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指导,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室;三是尽快制定并颁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和《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点》、《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发充分体现了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着眼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思想,体现了对这门新型课程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致力于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探索。下一步,北京市各区县、学校及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

一、加强学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完成国家课程计划三个方面上来

首先,要充分认识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把树德育人作为根本任务,不仅要重视学科性课程的教学,还要重视非学科性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学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现代教育的大课程观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和树德育人的高度抓好这门课程;要规范教学行为,整合教育资源,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均衡发展;要统筹考虑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学实践的现实性以及教学效果的滞后性。

第二,要充分认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以实践性学习为基本特征,以联系生活、主动探究、学习方法、积累经验、丰富人生阅历为价值取向,为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因此,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习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多年来,党和国家一再强调“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第三,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树立开好这门课程是严格、严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要求的意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设置方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它与地方和学校课程共占到总课时的16~20%”。《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占23学分”。北京市也根据教育部的精神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学时达到630学时,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总学时为162学时,并有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和10天的社区服务。

二、切实贯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落到实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育价值,对课程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都作了系统的规定,是一个体现继承性、反映时代性、实现宏观统筹的指导性文件,对区县和学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现在起,市、区县和学校都要以贯彻《意见》为中心任务,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各区县和学校要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学习《意见》,将《意见》精神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相关教师、每一个环节。要在市、区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力争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建设起具有北京特色的,既体现课程管理的规范性又体现课程开设的创造性,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有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北京市教委将采取六项举措,以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工作力度:

1.建立全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台账;

2. 建立40所北京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基地学校;

3.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库,建设市级学生课程实践资源平台系统;

4. 启动对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的培训,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对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进行一次学习培训;

5.组织各区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的展示交流;

6.市政府督导室2008年启动对各区县贯彻《意见》情况的专项督导。

各区县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实际,努力做到“四有”,即:有资金、有教师、有场所、有内容。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各区县要摸清所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方案,做到心中有数。

2. 区县和学校都要配备管理人员、教研人员,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确保有机构、有人抓;因地制宜,做好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并且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稳定性、系统化。

3.要着力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的问题,结合区情、校情,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整合利用区域内学校和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实践体验的需求,确保有场地、有教学资源。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有力的保障条件。要在统筹课程改革支持性经费投入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资源建设。要把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实情况、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实践情况列入区县和学校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全面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方面。

三、加强研究,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模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平台

相对于学科课程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过程中。它在给教师提供更大的创造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市、区县教育科研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研究,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要研究如何认识和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把它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一个有效载体和有利契机。

2.要研究如何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系: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关系;与学科中综合性学习的关系。

3. 要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有效的教学模式、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4.要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将社会生活作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载体与服务对象,纳入到教育的视野中来,实现社会实践资源的课程化。

5.研究如何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把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作为自我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篇8: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07-02

“新课改”,就是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它涉及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和准备,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12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之前,广大的高中教师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已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培训,许多教师在学习中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初步建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在全广西开展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每一个老师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太复杂,操作困难太多,难以推行,因此消极等待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工作布置;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最终还会回到原来的教学老路上来。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心声,本人尝试从高中政治的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即将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简单改变并不是新课程改革

不可否认,“改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门名词,没有改变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我们有些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很简单,只要简单地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课改。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时,由以前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现在学生的“满堂练”,由以前教师个人的“满堂讲”变为现在对学生的“满堂问”,实际上这些改变都是没有真正领会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表现,只改变了教学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没有触及到教学实质的内容,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高中新课程改革早在外省陆续推行,但是无论对已进行课改的省份,还是对我们广西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仍然属于新事物。一是它符合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于人本,回归自然;二是通过其他省份几年来的探索,已充分表明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真正具备时代需要的人才;三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虽说已在许多省份推行了多年,但真正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不少。 要想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以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那种仅改变形式,不改变实质的做法,那种只会应付检查,不做深入工作的做法, 那种“穿新鞋,走旧路”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

二、高中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纵深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发展而去。同样,当前要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依然无法割裂与传统教育教学的联系。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之上的,可以说,没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就没有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因为正是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弊病,才引出了课程改革的话题。同样,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一些优秀的传统做法。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样重视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培养;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风向标,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不能轻视考试的重要性,因为在目前,依然以高考成绩为主来选拔高校人才。所以说,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全盘否定,它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优秀成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病进行的一次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老师用批判的眼光来辩证地对待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审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全面总结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特点,不可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教育教学风格和做法。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发扬光大,违背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坚决地摒弃。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是不可简单复制的

早几年,我国有些省份已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一些地方已收获了丰硕果实,总结出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10”/“三步六段”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课堂法则”特色课堂模式、枝江一中423模式等。但是,我们广西能够照搬那些地区和学校的做法吗?笔者认为不行,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矛盾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构成、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文化底蕴不同,致使我们不能复制某一学校的新课改经验。有的学校为了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外出学习名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些学校的出发点没错,错在不加思考地把自以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照搬回来,忽视了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是否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做法,对自己的学校而言,也只是具有借鉴的作用。

在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但前提是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以笔者的教学体验为例,在我校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我看了不少别人的上课录像,觉得别人上的课很精彩,于是,便想搬进自己的课堂。但是,当我把别人的方法搬到课堂后,却发现出现了不少问题:课时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无法自主探究,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我认真反思,意识到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大多数人没有预习习惯,在课前大多数都没有看过书,他们连一个简单的概念,如货币、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都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会去自主探究?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本人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把一节课划分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知识运用。上课时,本人的主要精力是组织课堂,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把每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本里寻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师生共同探讨的环节,笔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先做学生的朋友,再以一个高中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敢于跟我争论一些问题,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良好课堂氛围。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比如,设置生活情节或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难题。通过实践检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不仅让教师本身感觉良好,而且学生认为学有所用,喜欢上了高中政治课,真正体现了高中政治知识的价值。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注意出现的两种思想倾向: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简单易行,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展,甚至不需要学习与培训,不需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一种是悲观消极,认为我们还没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土壤,很难进行,认为我们的课堂无论怎么改革,教学质量都无法提高。我们知道,但凡是新事物,其成长的路途都不会一帆风顺,它要经历许多的挫折与磨难。高中新课程改革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但是,在许多高中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学生没有新课改的意识、社会还没有完全具备新课程改革氛围的条件下,注定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注定了我们在高中新课程改革道路上会遇到重重阻力,甚至是反对的声音,所以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课改中出现的困难,做好思想准备,认识到这些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我们要在新课改的挫折面前不低头,在困苦之中多想办法,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地总结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及时地修正我们课改的道路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坚信我区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一定可以成功,因为新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既然别的省份和学校可以将课改进行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我们也一定可以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结下高中课改的新成果。只要我们开拓进取,团结共进,一定可以到达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彼岸。

上一篇:社区综合治理管理制度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