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

2024-06-22

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精选九篇)

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 篇1

工会计从业人员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他们处于国家、企业及个人利益的交汇点当中, 尤其在涉及到三方利益方面的分配时,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利益的分配者, 被法律赋予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地位。从既往及当前资本市场出现的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情况来看, 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已经成为了会计界、经济学界以及整个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部分人错误的认为会计人员的造假水平成为了衡量其会计水平的一个标准。这些会计造假事件给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不断质疑。针对这些现象, 如何从根本上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成为了当前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下面将就构成会计职业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会计职业风险的若干途径。

二、构成跨级职业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 客观存在的风险

1、社会环境方面

从会计的行业构成来看, 会计属于一门社会科学, 会计从业人员是构成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就从客观方面说明其职业道德建设、修养以及工作环境等都将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由于会计活动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当中, 而会计从业人员的需要在整个活动中应付各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这就从客观上对会计经济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2、法律法规建设方面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是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及法律体制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各种法律法规都还亟待健全。而各种法律、法规及制度等对会计人员的从业状态又有重要的影响, 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给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存在造成了客观方面的条件。这时会计人员就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方面的经验做出职业判断, 给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一个决策依据。

3、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

从总体上来讲, 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已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方面的影响, 会计人员的执法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 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被弱化, 影响到了会计人员基本职能的发挥。

(二) 主观行为方面存在的风险

1、政治素质方面

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不重视自身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完善。因此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正确的对待会计工作, 导致工作上不负责、工作原则性差, 更加缺乏对“三个代表”方面的实践。这就造成了部分会计人员参与到假账的制造当中, 给会计信息的失真创造了土壤, 进而形成了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专业素质方面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综合管理工作, 它从主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有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管理知识。但是, 由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些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也在从事着会计相关的工作。同时, 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不正当利益的驱动和干扰, 导致会计人员发生一些不合法的行为:不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来对会计账簿进行设置、私自设置会计账簿、任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等, 这些都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同时由于自身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存在。

三、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策略

(一) 进行自我职业分析, 增强风险意识

会计从业人员, 选择了会计作为自己的职业, 首先就要对会计的职业特点加以充分的了解。会计工作具有专业性、规则性及职业能力都较强的特点, 同时会计工作相当的繁琐。由于会计的所有工作都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程序的各个环节当中, 会计工作中的任意细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企业的整个管理程序紊乱。

一旦出现问题, 会计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小则参与调查协助, 大则需要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从整个角度来讲, 会计工作产生的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重要决策, 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否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稳定性, 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产生直接影响。

不管是从会计人员自身出发, 还是从会计信息的相关者出发, 会计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从业人员应该认识到其风险性, 树立起职业信念, 以诚信的态度参与到会计工作中来, 通过多种手段来对会计职业风险加以合理的避免。因此,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分析, 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以此来最大限度的预防会计职业风险。

(二) 充实专业知识, 拓宽业务面, 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除了应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诸如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会计规范文件,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税法、公司法、经济法、证券法和审计相关的法律之外, 还应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等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积极的充实和学习, 努力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这对于提高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准确的对经济业务的真伪进行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三) 完善会计体系, 规范会计执业行为

会计的执业和理论体系与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方都应该从会计的具体实践出发, 对既有的会计理论和体系进行规范性研究, 不断的突破其局限性, 积极的与国际会计体制接轨, 同时还应该保持有中国自身的特色。从法律法规等方面来尽量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 提高会计处理的可靠程度。同时还要加强会计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 使得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能真正的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来。

摘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复杂化, 会计工作所面临的职业风险不断增加。文章就构成会计职业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会计职业风险的若干途径, 以期对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提高会计业界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会计,会计风险,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桂艳.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7 (12)

[2]曹健.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风险[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12 (2)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防范 篇2

[关键词] 会计人员 职业风险 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也日趋复杂化,会计人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也在不断提高。由于会计理论和技术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可能导致错误的会计信息,给会计人员带来风险;会计是一门有规则、有逻辑的学科,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知识面、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性,很可能造成会计业务处理的错误或者不当,导致会计信息的错报、漏报,给会计人员带来风险;由于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的缺失,受利益驱动,主动或被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给会计人员带来风险;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导致经营失败给会计人员带来风险。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会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会计人员如何能适应环境变化,防范职业风险呢?笔者从事会计工作近20年了,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就防范会计职业风险进行探讨。

一、进行职业分析,增强风险意识

选择了会计职业,就要充分了解职业特点。会计工作专业技术性强,规则性强,职业能力要求高,工作忙碌。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任何一个控制环节出问题,财务会计人员都多多少少会沾上“光”。

小则协助调查问题,大则负连带法律责任。会计生产出的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可靠与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影响着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不管是从会计人员自身,还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分析,会计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选择了会计职业,就要认识到它的风险性,树立职业信念,以诚信为本,合理定位。时刻牢记会计人员职业风险的客观存在,通过各种手段在合理的范围内规避会计人员职业风险。

二、掌握相关的会计规范,使业务处理依据充分

会计规范是制约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的总称。它既是约束会计行为的标准,也是会计实务工作的指南,更是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我们常用的会计规范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规范性文件,以这些文件为依据来处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确保账务处理及时、准确、合法、合理。熟知会计人员的权力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理、有据的拒绝违规行为。

三、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拓宽业务面,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除了掌握足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规范性文件,还要学习税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审计的相关内容,更要掌握计算机和其他基础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强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准确地判断经济业务的真伪。

四、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强化会计监督

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将不相容职务分离,遵循相互制约的原则,明确部门业务范围和责任范围;在会计人员的配备上,注重人品的同时,要考察综合素质。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同样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在实物控制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由非保管人员参与清查。

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自觉接受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间接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会计人员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尽量影响企业、政府、社会,使他们更关注会计职业风险,通过实行一些制度、措施来降低会计职业风险。

五、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律的有效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的准则。它既是对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定,同时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我们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正确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不断提高技能,积极参与管理。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敢于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在执业行为中,免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有效实施道德自律,

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规范会计执业行为

政府、理论界、实务界都应从会计实践出发,对现有会计理论、会计规范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其局限性。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保留中国特色,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技术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不确定性,提高其可靠性,加强应用性理论的研究,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使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减少会计处理中的偏差上。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复杂化,风险性也在逐步提高,这是由于会计人员、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降低会计职业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靠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努力。作为会计人员要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和提高,加强防范与控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企业要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重视会计工作,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作为社会要加强监督,抑制潜在会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娟:会计行为中的道德冲突及原因剖析.财会月刊(理论).2007;1

[2]孙勤海:我国会计人员的社会定位研究.财会月刊(综合).2006;8

[3]王东艳: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财会月刊(综合).2007;1

金融会计风险形式及预防对策 篇3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形式,预防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面临了来自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危机和市场挑战, 这种危机和挑战尤其体现在金融会计层面。金融行业作为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活跃市场经济、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合格的金融会计风险又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会计结算、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经营、会计决策以及财务成本六个方面, 本文立足于风险形式提出预防风险的对策。

二、金融会计风险表现形式

(一) 信息失真带来的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最基本的工作, 是反映整个金融行业资金流通信息关键环节[1]。倘若在会计核算环节出现核算方法不当、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低或者核算失控等情况, 极易引发金融风险。有些银行盲目追求利益, 肆意篡改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资料失真或不充分, 掩盖了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数据, 虚账假账、随意调整收支报表等现象屡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银行经营效率的综合客观评估。

(二) 违规操作带来的会计结算风险

由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 不能满足金融会计核算工作的现实需求, 加之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修养不能符合银行结算工作中对于严谨、认真、负责的要求。有些会计从业人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在金融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出现大量违规操作, 为会计结算埋下重大风险隐患。

(三) 监管不当带来的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监督是金融行业中至关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于提高金融会计业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银行金融领域中会计监管制度并不健全, 监督工作不被重视, 监督检查工作没有做到位, 加之奖惩制度不明确, 惩罚力度不强, 从而加大了金融会计行业的人员风险。监管不当会滋生更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结算方面的违规操作, 诱使有不良企图的会计人员做出损害行业利益的勾当, 给金融行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 制衡效应差带来经营风险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集合体, 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的驱使下, 金融犯罪现象屡禁不止,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实施金融犯罪, 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与金融行业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制衡系统有关, 核算水平偏低, 给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2]。

(五) 信息更新滞后带来决策风险

金融行业会计部门没有行驶管理和监督职能, 金融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们没有及时向决策部门提供真是科学的数据信息, 从而带来决策风险。加之世界经济环境下滋生了各种无须竞争, 各种违规违法操作肆意横行, 金融范围现象屡有发生, 从而带来财务成本风险。

三、预防对策

(一) 完善会计内控制度, 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监管模式和内控制度不健全, 不能强有力地抵御金融风险。金融行业必须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构建独立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 制定严格的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明确规定资金收支账面信息填写规范、改革固定资产拆旧方式、真实核算资产质量, 严格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 从而提高银行内部风险抵御能力[3]。完善会计内控制度首先要从财务制度着手, 制定严格的会计工作章程, 降低会计从业人员编制, 合理调整财务报表的编写和记录工作, 减少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其次要重视会计金融行业内部的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 引导员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综合分析在、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制定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管细则, 强化岗位责任机制, 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会计内控制度。

(二) 健全核算会计制度, 构建统一高效的核算体系

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是规避风险的关键举措, 是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办事的纲领性文件。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首先要从财务状况着手, 解决财务信息和数据的随意性问题, 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 从而构建统一高效的核算体系。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会计管理制度, 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扩展会计电算化在快捷核算中的应用, 构建统一高效智能网络会计核算系统, 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精准度和效率。二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事前事后风险修复体系, 提高风险防御和解决能力。

(三) 强化会计监管工作,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银行要构建会计监管系统, 严格监督审查会计核算和会计结算等环节, 加强与会计从业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明确奖惩制度, 对于违规违法操作、假账虚账、挪用公款等行为研加大惩罚力度。会计金融行业中会计从业人员是中坚力量, 负责会计金融事务中的各个环节, 因此金融会计企业要避免人员管理疏散带来的金融风险, 就必须为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机会和环境, 确保会计工作顺利高效、安全有序进行。因此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定期举行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加强对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 让他们遵守会计准侧, 实现自我约束和提高。另外企业要制定奖罚分明的激励政策, 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自身的才能。

(四) 构建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行业内部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构建统一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制定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范对策, 提高解决风险的能力。此外银行要完善自身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机构要向企业提出报送注册会计出具的审计会计报表, 积极核查和检验资金收支报表的真实有效性。银行金融行业在与有贷款融资需求的银行接触时, 必须要详细按照信贷业务流程进行, 要严格审查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财务比率, 考核现金流量相关指标, 科学评估企业的资本风险比率。

(五) 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

现阶段,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强化, 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面临世界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所承担的风险系数和市场不稳定性更大, 金融行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是确保金融会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银行要致力于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坚持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基本原则。此外银行要引进现代化智能信息系统, 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失真、滞后等问题, 加快金融信息的更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安全稳定的金融市场是维护市场经济和谐高效发展的前提基础,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诸多金融风险问题, 严重危害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金融会计行业要不断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强化会计监管工作,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构建科学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力图营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解决信息部队称问题, 从而提高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秀中, 杨占军.基层央行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 2010, 18 (03) :259-261.

[2]刘晓刚, 贾懿楠.浅析信用卡套现行为对金融安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2, 20 (05) :12-14.

会计职业风险规避与稳健性原则 篇4

一、会计稳健性源于会计人员规避风险

会计职业风险是面对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人员由于会计信息披露没有客观公允地表达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的可能性。会计信息一旦误导了投资者,其产生的索赔损失的数额有可能是巨大的。而且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的信息优势,决定了其在法律诉讼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1.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性,会计反映是有风险的。会计风险的根源在于经济环境和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会计不仅要反映过去,而且要反映未来,不仅要反映已实现的会计事项,还要反映未实现但是已发生的会计事项。未来的会计事项以及已发生的未实现的会计事项不是市场交易的结果,需要借助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所以难免与事实不符。

2.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会计反映的“公允性”是相对的。 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会计信息需求是无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勿需为会计信息支付对价,会计人员只能按成本效益原则处理会计实务,造成会计信息供给的有限性。会计信息需求的无限性和供给的有限性,造成了会计信息供给不足,因而信息披露很可能是不充分的,由此,因为没有给予充分的信息提示,可能会而造成错误决策。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安排解决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

3.会计信息是不对称的,会计人员的风险高于投资人的风险。投资者没有参与生产经营,其对企业情况的掌握远没有会计人员多,在司法实践中,立法意图是保护弱者的利益,以维护社会公平,在会计人员主宰着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理应比投资者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从国际范围看,会计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鉴于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倾向于选择稳健性原则,以避免从业人员卷入诉讼案件。

二、会计稳健性与会计风险规避

1.稳健性原则有助于会计人员规避会计风险。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从业人员在长期会计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条重要会计原则,其可以使会计人员免受法律诉讼的损失。会计信息是用于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只要投资于企业,即可以推定是根据会计信息做出的决策,会计便有责任对其决策的正确性提供信息保障。由于证据方面的原因,司法实践中也往往强调对投资损失的补偿而不支持对机会成本的补偿。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公允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特别是未实现收益和或有收益信息,由于证据的原因和会计人员自我保护的需要被规避掉了。

2.股东对损失的感知不同,决定了会计人员寻求稳健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上所述,如果股东的投资失误是由于高估了企业价值的信息造成的,其投资损失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往往会要求予以补偿。而股东根据低估了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做出的不予投资的决策而失去的机会投资成本损失,是不容易感知到的,不会要求予以补偿。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看,增加一元钱对股东的边际效用显然不及减少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增减一元钱在心理上的感受能力也是不同的。由于股东对不同损失的感知能力不同以及不同损失效用不同,促使会计准则采取稳健性的精神,充分估计不确定的损失而低估不确定的收益。

三、会计稳健性与制约机制

1.过度稳健性与制约机制。除了会计规范之外,管理者出于融资便利考虑和管理报酬的原因,普遍倾向于高估资产、多计收入、低估负债、少计损失,对过度稳健形成制衡。所以,稳健性原则产生的经济后果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

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过度稳健性的谅解,是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抚慰。稳健性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夯实资产和收益,消除潜在亏损,挤干股市泡沫,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而且如果所有企业都能够客观而充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而低估企业的价值或收益能力的话,那么投资者对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和业绩的评价以及投资决策是不会受影响的。

2.稳健性的滥用与制约机制。稳健性原则要求充分估计不确定的损失而不要估计不确定的收益,而且如果当资产的价值降低到了历史成本之下时,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恰当地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时将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中心由利润表向资产负债表的回归。所以,当资产的公允价值回复时,应当允许对原来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转回,同时将转回的减值损失增加当期损益。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人为调节利润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所以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禁止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在制度安排上制约了稳健性原则的滥用。

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 篇5

会计, 首先是道德的会计。会计职业道德, 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之所以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就在于会计信息作为产品, 其使用者包括现实与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一旦会计人员道德失范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征兆, 会计信息失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必将损害社会公众额根本利益, 颠覆社会发展的信用基础, 进而干扰乃至动摇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人员因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重大失误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会计风险是会计机构或人员在进行工作时, 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 使财务会计报告失实或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给其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风险源于会计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也使得会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 还会给社会公众带来严重的损失。错误的会计信息会使资源配置机制缺乏效率, 误导资源流向, 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 加强政治学习,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努力学习政治, 提高思想觉悟, 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 学习时事政治, 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 要掌握时代的脉搏, 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改革的大潮, 不要迷失方向。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 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 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 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首先, 要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 降低名义上的要求, 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 解放大多数企业;要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第一责任人, 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 集中打击关键目标, 并加大打击力度;要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瓦解欺骗联盟, 分化打击目标。同时, 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 需要研究制定司法会计, 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其次, 从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 需要解决监管部门无作为的法律责任问题, 或者明确监管不力的责任问题。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进行监督的财政、审计、税收等政府有关部门, 必须按照法律及有关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及时发现不诚信的行为, 并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严惩, 加强对会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加大处罚力度。

3. 完善会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行机制, 构建行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 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 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 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 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4. 组织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是爱岗敬业, 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前提, 会计人员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有明礼诚信的思想境界, 热爱会计工作, 与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的行为做斗争。二是诚实守信, 这是会计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讲求信用, 保守秘密,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不搞虚假;不为利益所诱惑;执业谨慎, 信誉至上。三是熟悉法规, 廉洁自律, 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础, 它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私分明, 不贪不占;遵纪守法, 尽职尽责。四是坚持准则, 依法办事, 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重中之重, 按照《会计法》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规定, 会计人员必须依法办事, 敢于抵制歪风邪气, 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五是客观公正, 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 是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 应当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这是一种工作态度, 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一种境界, 离开了实际发生的客观经济事项去进行会计处理只能是造假帐。

5. 提高技能, 参与管理, 这既是会计人员的义务, 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会计人员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具有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通过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业务技能, 才能为参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计人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 经常主动地向领导反应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财务工作的综合信息优势, 积极参与预测。充分利用会计工作的优势, 积极协助, 参与监控, 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6. 强化服务, 这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 它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文明的服务态度,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良的服务质量。会计人员服务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全行业运作的效率, 会计人员服务态度好、质量高, 做到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讲诚实, 坚持原则, 严格执法, 服务周到, 就能提高会计职业的信誉, 增强会计职业的生命力。会计职业强化服务的结果, 就是奉献社会, 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归宿点。

三、结语

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 篇6

关键词:数据挖掘,预防职业腐败,科技手段,信息平台

0 引言

在云计算和信息时代, “大数据”对于公共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有效的公共管理和权力监督, 越来越依赖于公共部门对来自外部世界各类信息数据可靠的、高质量的解读。在预防公共职业权力腐败方面, 如何充公运用GB或TB数量级庞大、海量的公共权力运行信息数据进行分析, 实现对公共管理腐败风险的实时监测、预警纠错、动态跟踪,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风险发生, 已经成为纪检监察机关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1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防职业腐败风险系统的构建

预防职业腐败风险系统, 就是将公共权力运行和监督数据全部集中统一起来, 形成公共权力运行与监督数据仓库,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建立综合分析和预警功能模块, 对权力运行实行网络化监督监察, 保证公共权力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

1.1 预防职业腐败风险数据的准备

数据选择。预防职业腐败风险系统是基于公共权力基础数据库和舆论监督数据库挖掘的预警平台。其中, 公共权力基础数据库主要是面向电子政务的大型公共权力运行数据库及相关文件, 具体包括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征收、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管理、行政确认、行政裁决、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与运行、基层农村“三资”管理等数据库, 涵盖各类公共权力事项、流程、时限、结果等权力运行要素信息;舆论监督基础数据主要指与互联网交互的投诉举报和舆情监督数据库, 具体包括效能投诉、行风投诉、信访举报以及网站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社交网络等基于Web的分散的网络舆情数据库。在上述两类基础数据库中, 有的属于关系型数据库, 有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还有的是Web数据或TEXT文本数据源、多媒体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等。根据预防腐败风险知识发现的实际需要, 可以选择以上各类基础数据库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备选源数据库。

数据清洗、抽取、转换。在弄清公共权力源数据的信息及其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清洗, 去除或修补公共权力运行源数据中那些不完整、不一致或含有噪音的数据。然后界定所选取的公共权力数据源及数据抽取规则及新抽取数据的数据库结构, 建立抽取数据库与公共权力基础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和装载机制, 以便让系统能够自动、实时、准确地从每个公共权力数据源中抽取纪检监察机关所需的风险数据。这些被抽取的风险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数据转换规则等信息应当作为元数据 (Metadata) 被封装、存储起来, 以便将来根据挖掘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在数据抽取过程中, 应当全面掌握公共权力数据源的详细结构及特点, 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职业腐败风险数据抽取的失败。由于各类基础数据库一般来自不同公共权力运行部门, 这些数据库往往具有异质异构的特征, 而数据库基础信息的完备性直接影响预防职业腐败风险系统平台的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因此, 需要按照统一确定的基础数据库标准, 将各部门的异构异质数据库转换为符合统一标准要求的数据, 最后集成到待挖掘的目标数据库中。

1.2 预防职业腐败风险数据的挖掘

结合预防腐败风险系统建设, 根据数据类型、特点, 选取特定的挖掘模型与算法, 运用数据挖掘Saa S云服务部件, 对清洗、抽取和转换后的数据进行挖掘, 对规格化的目标数据集进行知识提炼, 分析出腐败风险发生的趋势、规律、特点、关键部位、关键点行业, 以量化或图线等形式生成数据结果, 形成纪检监察人员关心关注的风险数据集, 用于实现不同抽象层次、适应于不同维度的风险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对系统预警风险或违规问题, 按照相应的工作程序进行查处。具体地讲, 预防职业腐败风险系统通过数据挖掘算法, 一是对各类公共权力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和偏差分析, 及时识别各级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行为是否正确、及时、公开、公平、公正, 发现依法浪费或权力滥用问题;二是发挥预测分析功能, 找出职业腐败风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加强监督, 帮助公务人员及时规避错误;三是汇总反馈公众对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新诉求, 引导和督促公共管理领域加强严格自律, 更加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从而构建起预防职务风险的前期预警机制, 使反腐倡廉工作从事后监督向风险防控等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在预防职业腐败风险平台建设中, 主要应用到以下数据挖掘算法。

(1) 关联规则 (Association Analysis) 。通过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等方法, 找出预防职业腐败风险数据库中不同数据变量之间关联的规律性, 即一种腐败行为与另一种腐败行为发生的支持依赖关系, 建立腐败风险数据的频繁项集。例如行政审批环节过多、服务质量差与行政审批效率低之间的关联关系;不依法使用规范票据罚款收费与私设“小金库”之间的关联关系;不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度与“三重一大”事项管理混乱之间的关联关系等。通过对这些关联关系进行分析, 帮助有针对性查找分析影响腐败风险的关键因素。

(2) 分类分析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包括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算法。其中, 决策树方法适用于对数据分类进行分析和预测的领域, 比如若将所有部门工作人员发生的腐败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按照违规问题情节轻重进行分类, 可将其分为严重型、较重型、一般型、较轻型、苗头型等多种类型的违规行为。针对不同类型的违规行为, 纪检监察机关可采取相应的防范或惩戒措施。神经网络法适用于识别哪些部门属于重点防控部门、哪些权力属于重点防范的权力, 例如运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SOM) , 通过输入某部门的公共权力运行种类、权力数量、行使频度、公开透明数量、电子监察发现的违规问题数量、被投诉举报的信访数量等信息, 系统根据事先确定的各个参数重要性的权重 (Wi) , 最终计算并输出该部门发生腐败风险的机率, 从而通过该机率和相关标准, 判断该部门应当属于严密监察部门或重点监察部门, 还是一般监控部门, 从而帮助纪检监察机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加以防范。

(3) 聚类分析 (Clustering Analysis) 。根据监察监督数据的相似性, 从公共权力、行业部门、监察类型等不同维度, 对监察监督数据进行归纳, 聚合为若干未知类别, 帮助纪检监察机关揭示隐含在监察监督数据背后的风险分布模式、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发现腐败风险集中的部门、风险集中的环节、风险集中的问题, 增强预防腐败的针对性。例如, 在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中, 通过对工作流程监察事项的聚类分析发现, “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阶段办事效率太低是造成办案“时限超期”的重点因素, 那么, 就应当在这些阶段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提醒, 防止执法人员在这些环节上发生效率低下、吃拿卡要报等风险问题。

(4) “预测”。运用该算法, 可以在对已发生的腐败问题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腐败行为的变化规律, 据此对权力运行及腐败风险突出问题及未来发展态势进行研判, 为纪检监察机关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蔓延提供决策依据。在预防腐败风险系统建设中, 可采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算法, 对过去几年或十几年发生的信访举报、网络舆情、电子监察异常等腐败风险数据进行分析, 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某领域、某部门或某项公共权力发生腐败风险的趋势进行预测, 使纪检监察机关更有针对性地明确监管重点, 防患于未然。

(5) “偏差分析”。就是充分运行计算机高速、高效的特点, 通过记录搜索等技术, 从大量的公共权力基础数据库中, 对照正常运行的规则进行“偏差”监测和分析, 找出各项权力存在的异常、异动、违规情况的“偏差点”和“独立点”, 为查处腐败风险问题提供案源线索。目前, 在已建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中, 多数都采用了这种算法, 发现了诸多电子监察预警信息, 为促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预防职业腐败风险模型的评估

会计职业道德及其风险概述 篇7

一、会计职业道德

1. 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 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 体现一定职业特征, 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整个道德体系中, 职业道德的地位十分重要, 正如恩格斯说, “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 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职业道德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统一的准则和规范。

2.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1) 公正性。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 1941年在《会计原则的基础》中将会计的公正性表述为“会计原则、程序和技术应该公正, 不偏不倚, 它们不应该服务于特殊的利益”, 并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概念, 即:“ (1) 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集团; (2) 财务报告应保持真实和准确; (3) 会计数据应当是公允、无偏见的。可见, 会计公正的目的, 就是要平等地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位会计信息使用者, 无论他们是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

(2) 真实性。会计公正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真实, 没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就谈不上公正。公正与真实互为表里, 相互支撑, 真实性就成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 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早在1939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肯列.麦克尼尔 (Kennth Macneal) 在《会计的真实性》中就指出“财务报表只有在它们揭示资产的现行价值以及由于价值变动所发生的利得或损失时才显示出真实性, 虽然价值的增加是应该标明为实现或未实现的”。由此可见, 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 是会计存在的价值所在。失去真实性, 也就是失去会计存在的意义, 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和动荡。因而保持会计的真实性, 就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范畴。

(3) 忠诚性。忠诚性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要忠心耿耿, 尽心尽力;其二是诚实, 全心全意, 实事求是, 表里如一。即忠诚性也是双面的:一方面是对管理当局的忠诚, 即内向忠诚, 完成管理当局所委托的责任, 提出合理化建议, 严守商业秘密;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委托人的忠诚, 即外向忠诚, 表现在公正、客观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人的内外忠诚, 是统一的, 相辅相成的, 两者不可或缺, 否则就不成为忠诚。

(4) 勇敢性。会计职业道德的勇敢性, 是指会计人员的勇气、胆量、无惧无畏。这一道德范畴的意义在于会计人有正义感, 勇于坚持原则, 实事求是, 不畏强权, 不谋私利, 敢于直言, 勇于披露真实信息, 它是实现会计公正、真实、忠诚性的必要条件。无私才能无畏, 无畏才能勇敢, 勇敢才能坚持原则, 才能追求真理。

3. 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 政治性和原则性。市场经济越发达, 职业越社会化, 道德信誉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注重的是“诚实守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既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 又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一定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 应严格按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办事, 做到清正廉洁, 大公无私。否则, 不仅害了自己还会给国家、集体造成损失。因此, 政治性和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

(2) 稳定性和连续性。会计职业道德在内容上与会计工作的要求和会计工作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在长期的会计工作中, 会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品质, 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这些道德的性质和方向会保持不变。会计人员这种行为方向的稳定性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表现为世代的会计传统、会计习惯和会计风格, 正是这种稳定的连续性使会计实现由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和演进。

(3) 自律性和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会计人以职业良心为核心, 在履行义务时, 把应负的职责转变为内心道德感和道德行为准则, 形成会计人员的职业良心, 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并能从遵守这些规则中得到激励。而他律性是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 是社会对会计行为个人的“防范”, 理性对欲望的“束缚, 要依靠外力引导和约束而起作用。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构成了会计人的独特世界观和职业品格, 也正因为如此,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才处于会计规范体系结构中的深层, 具有非凡的意义。

(4) 职业性和专业性。会计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将会计人员自身品德的完善和会计职业的存在和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与社会道德的形成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与会计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培育会计道德品质不仅具备道德形成的特点, 还具有会计职业的特点, 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会计是一门技术应用科学, 具有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 因而会计职业道德的技术性要求, 表现在会计人对会计方法、政策、程序的选择都应体现出公正性、真实性的道德精神。

4. 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的意义

(1) 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的行为主体是“会计人”, 会计人作为会计职业者, 其行为依据不仅依赖于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规范, 更要依赖于道德规范。因为它是处于会计人内心的自我规范, 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尺度, 具有较强的自律性, 只有自觉遵守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才能将外在于会计人的会计法律规范、准则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慎独, 创造性地完成会计工作。

(2) 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会计关系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会计与企业外部委托人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会计与管理当局的直接委托代理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会计与企业内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会计人只有在职业道德的规范约束下, 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摆脱其各种关系的束缚, 消除私欲和自利, 公正地开展会计行为, 积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达到信息传递与效用的优化。

(3) 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 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 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 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4)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 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队,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1.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 从而导致获利的可能性, 属于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的基础概念。会计的职能是向企业外部提供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客观和相关的信息。由于企业越来越社会化,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 会出现大股东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损害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 从而出现道德风险。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内部人员, 在大股东出现道德风险时, 会计人员往往受到他们的压力使披露的信息不能客观或相关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这就产生了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2.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分类

(1) 主动风险。主动风险是在会计从业人员在没有明确的行政指令的情况下, 背离会计法规和财经制度。违反工作条例和操作规则, 引起不良后果应承担的风险。

(2) 被动风险。被动风险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行政指令下非自愿地或由于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意识地背离会计法规、财经制度和会计工作操作规则应承担责任的风险。

3.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特征

(1) 客观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性表现为会计系统的固有风险, 它受制自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限制风险, 会计环境的压力风险, 会计人员主观行为的道德风险。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性表明,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只是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种终极目标。

(2) 潜在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潜在于会计工作中的一种可能性, 是否发生以及风险的程度大小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会计信息因故意或技术差错存在错报、露报, 但没有被发现, 或虽被发现但未被追究, 那么会计人员就不会承担损失或不会承担全部损失。只有会计人员的错误被追究时, 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3) 危害性。无论何种风险一旦变为现实的损失, 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源于会计工作, 它不仅给会计人员带来经济损失或使其承担法律责任, 还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是会计的生命,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坏企业形象, 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4) 可变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由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决定的,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 有可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其可变性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随着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改进, 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的风险变为可控的风险;另一方面, 客观环境的变化又会导致新的风险的产生。

4.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的意义

(1)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控制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密切相关。会计信息失真, 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 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环境。鉴于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可变性特征, 可以对其加以控制, 将会计职业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保证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安全, 发挥会计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设作用。

(2)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这些综合因素必将对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产生影响, 如果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利用一切积极因素, 就能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 反之, 则会加剧风险, 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使会计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经济转型期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理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处于薄弱环节, 由于过去会计信息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性尚未显现, 对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不太苛刻, 同时, 以前运用会计职业技术判断不多, 因此,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未受到关注。当前, 会计行业面临来自行业内外的压力,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应该纳入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从而寻求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充分发挥会计行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

[2]O R Scott.The Basic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12, 1941, pp.25-28

[3]谢诗芬: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方法论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年第10期

[4]郑大喜: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财会月刊, 2003年第4期

[5]莱昂纳多.J.布鲁克斯著刘霄仑叶陈刚主译:商务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中信出版社, 2004年第324页

浅析会计职业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风险,防范

一、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涵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立信会计学院创始人潘序伦先生在我国早期会计教育中就已经指出, “夫学识经验及才能, 在会计师固无一项可缺, 然根本上究不若道德之重要”, “苟有不道德行为, 而自丧其信用, 则此项职业, 即失其根本存在之理由, 殊背国家之职业道德之愿意, 可不慎哉。”由此可见, 它既是会计行业对本行业的规范, 又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所谓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 在得到来自第三方面保障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决策及行为, 即将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 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 这将“激励”其倾向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 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由此可见,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指会计从业人员丧失职业规范、违背职业道德而蒙受职业损失或受到职业惩戒的可能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成因分析

1、道德和利益的逆选择

利益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 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利益, 其中经济利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利益。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道德与利益谁占统治地位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与非个人利益问题, 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从业人员与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会计从业人员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在既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下有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动机和倾向。当预期利益等于或大于坚持职业道德规范所带来的利益时, 会计人员就可能在道德和利益之间进行逆选择, 从而引发职业道德风险。

2、会计独立性缺失

我国会计人员与其服务的会计主体是不可分离的。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职务升迁等依附于为之服务的单位。在单位会计工作中, 会计职业道德能否发挥作用、作用大小, 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而是从属于所在单位的价值取向、文化层次及本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会计人员在单位的从属性地位, 也会带来职业道德作用的从属性。这种从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制约会计独立性的根本原因。会计独立地位的缺失, 使会计人员陷入“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怪圈。即使是相对独立的会计中介机构, 因市场和生存的压力, 同行恶意竞争而丧失中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3、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会计监督是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的有机统一。要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 必须综合运用这三种形式。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国家监督滞后, 财政、税务、审计等国家监督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实施监督, 不能形成监督合力, 并且偏重于“灭火”式的事后监督, 达不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二是社会监督低效。会计中介机构还未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同行恶性竞争和生存发展的动机, 使其一味迎合客户需求而丧失客观、公正立场, 社会监督的中立作用难以发挥。三是单位内部监督失效。内部会计、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监督的主体, 由于内部监督主体的依附性和从属性, 决定了内部监督缺位, 导致监督失效。四是会计监督往往停留在行业监督的范畴, 全社会监督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不健全的会计监督机制, 为选择不规范会计行为提供了契机, 也为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能。

4、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本低廉

从某种程度上讲, 会计造假是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最直接表现, 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可能产生的职业道德风险。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除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谋求自身最大利益外, 会计造假成本低廉也是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公司、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方, 信息优势和专业优势使会计造假活动本身的支出低廉。

另外, 我国对会计造假的处罚也极不到位。处罚手段上, 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及法律处罚;处罚对象上, 偏重对单位处罚, 轻于对个人处罚;处罚效果上, 偏重内部处理, 轻于外部曝光。造假成本与造假预期收益的严重不对称, 使会计造假趋之若附, 客观上加剧了会计职业道德风险形成的可能性。

三、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对于理顺社会经济秩序极为重要。虽然道德风险是无法根除的, 只要我们能把防范道德风险的着重点放到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消除不确定性因素, 就会减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

1、加强会计职业诚信建设

虚假会计信息泛滥在某种程度上与会计失信休戚相关,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既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又是防范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重点。

首先, 注重信用环境支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大力发展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政府、单位及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其次, 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倡导并利用好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能使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会计诚信是会计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条件和生存发展的关键。

再次, 加强职业诚信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各级会计责任者开展职业诚信教育, 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 形成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 使职业诚信内化为会计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信念。

2、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 我国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 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 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没有单独成文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199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实现了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规章中的成文规范。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 “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 以倡导性条款首次将会计职业道德提高到法律规范的地位。现阶段比较公认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遵守准则、提高技能、保守秘密和文明服务”。无论在哪一个发展阶段,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仍然都是原则性规定,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操作性, 不利于评价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 在实践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约束力不强。针对这一现状, 应当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惩戒规范,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3、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在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下,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具有双重性, 宏观上体现国家法律意志, 微观上服从单位授权者的管理旨意, 但代表国家意志的监督作用是微小的。规范会计职业行为, 防范职业道德风险, 应当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 会计管理体制应向多元化发展, 对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财务总监制、代理记账制等多种形式, 改善会计人员的附属地位, 逐步突出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

其次, 明确会计责任主体、会计行为主体的职权范围, 明确各主体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再次, 治理会计执业环境, 将社会中介会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防止会计中介机构间的行业恶性竞争, 保证社会中介会计的客观、公正。

最后, 建全会计行业监管组织,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逐步实现行业自律。

4、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 依照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 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及时地监督。按照授权意志不同, 会计监督区分为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国家会计监督三个层次, 三者在监督对象、内容、重点等方面体现不同的权利与责任。

首先, 完善会计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会计监督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政府、单位或组织应健全以权责划分、激励、监督评价为核心的会计治理结构, 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机制。

其次, 建立合适的会计控制制度, 形成设计合理、运行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等一系列控制程序在内的防范机制。

再次, 完善会计控制检查和评价机制, 及时发现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纠正, 不断优化会计控制制度。

最后, 完善会计控制执行的保障机制。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会计控制内化为不同责任主体的行为规范, 强化其执行意识。

5、完善职业道德失范惩戒机制

在当代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 新旧价值观交替, 符合社会公众利益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准则一时难以建立, 多元价值评价标准冲击着每一个社会人, 道德的社会控制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经济行为价值的过度推广, 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迷失, 预期利益的驱动和低廉的失范成本, 使会计人在处理国家、集体及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往往陷入道德失范的困境。从行为论的角度讲, 以诚信为特征的社会道德, 仅靠制度和教育规范, 不能长久保持理智, 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社会人的诚信义务和非理性选择。

首先, 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修改《信用法》、《商业欺诈法》、《反不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社会信用保障制度。

其次, 综合运用行政处罚、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等手段处理失范行为, 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成本

再次, 加大对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个人的惩罚力度, 有效遏制会计人的非理性行为。

会计职业风险的预防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职业判断力,企业风险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日益进步与发展,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复杂, 随之企业的会计人员负担压力也随之增涨, 新形势下, 企业的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变得更加棘手, 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 企业风险的防范意识也要随之加强, 只有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判断力才能有效缩小企业风险的危害程度。

一、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现状分析

1.自身原因

首先,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 直接关系着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会计从业人员要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准则, 熟练掌握会计职业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如今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只有加强重视财务会计人员的技能扩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方可避免会计职业判断力的缺失, 才能促使会计人员有效利用职业判断力, 给企业领导提供科学依据, 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判断。其次, 企业未能正确重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 而一味地强调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中的专业技能, 忽视了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判断能力的育成, 从而致使会计人员未对企业有可能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和防御, 缺乏事先认知感, 将会影响企业合理地制定防御对策和正确鉴别风险的能力, 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判断力的发挥, 从而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

2.外界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竞争越来越激烈, 竞争的激烈迫使企业扩大营销, 扩充销售渠道, 从而使企业陷入了各种复杂的环境, 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障碍, 一方面, 经济市场不断变化, 如此的不稳定性给企业带来了动态的市场信息, 影响着会计从业人员未能及时有效地发挥职业判断力;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复杂化, 企业面临着大量的信息, 直接关系着企业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 遏制了企业决策的制定,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3.管理者的原因

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意识, 加之企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会利用自身的关系和职务之便, 多方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未能使会计信息与企业的经营成果相关联, 从而扩大了企业风险的可能性。

二、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1.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1) 加强会计专业的知识学些和技能培训

首先, 要夯实专业的理论基础, 丰富专业知识, 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 熟悉掌握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准则, 与时俱进, 与世界接轨, 熟悉国际的经济法, 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知识的更新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周期缩短, 从而促使财务会计人员要不断更新, 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 更加充实自己。其次, 要注重会计工作过程中实战经验的累积, 养成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的习惯, 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也可以通过不同岗位的锻炼, 提高综合水平, 扩展专业技能, 可以不定时地参加会计人员的学习交流会, 共享各自的执业经验, 共同探讨, 深层挖掘, 共同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工作能力, 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台阶。

(2) 转变观念, 提高认知

一直以来, 会计从业人员循规蹈矩, 对号入座, 根据会计制度, 进行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 限制了会计职业判断力的发挥, 随着市场前沿竞争激烈, 新形势下, 财务会计人员要转变观念, 从本质上、思想上提高认识, 提高职业判断力, 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有效增强判断意识。

2.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事先的应用

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事先的应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 整合流程, 使得业务和管理相结合, 建立管理体系, 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估, 梳理有用信息, 帮助企业制定不同的方案, 实施分层分重点的有效管理,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完善的监控机制。另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应根据新的政策法规和企业的战略方针, 对企业财务管理上的风险进行有效分类, 预估各项风险, 依据大小进行分类整理, 为企业风险防范和经营预测提供支持。

3.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事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日趋复杂, 企业的风险防范迎来了新的挑战。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 会计人员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包括资产和合同, 选用适合企业经营的会计准侧和计量方法, 关注账面的价格波动, 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 加强财务会计核算, 对异常状况及时指出和上报, 为企业的经营赢得信息, 防范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

4.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事后的应用

财务会计要及时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跟踪和评估。首先是对于经营上可能出现的亏损, 财务会计人员要及时提醒预警。其次对于资金方面的业务板块, 要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汇报。最后对业务和内控方面的完整性, 要全面检查, 及时提出整改方案。

三、结束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 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变得复杂化和多样化, 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提升对信息的灵敏性判断, 灵活运用职业判断力, 协助企业为风险防范提供决策和支持, 有效促进企业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勇.浅析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J].会计师, 2013, (3) :5-6.

[2]李春霞.会计职业判断力在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 2014, (14) :212.

[3]尹红.刍议企业风险防范中会计职业判断力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8) :21, 22.

上一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下一篇:HPLC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