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标准化

2024-05-26

工业标准化(精选十篇)

工业标准化 篇1

1“十二五”期间工业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党和政府、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 社会各界对标准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对先进标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 工业标准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通过不断提升我国工业标准的先进性、创新性、国际性可以有效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标准早已超越技术范畴, 而是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标准更多时候扮演着一项公共政策的角色, 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 迫切需要我们站在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战略高度, 通过解放思想、创新工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工业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技术保障作用。

(2) 标准化工作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一方面, 将标准视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明确指出, 未来国际上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应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的科学判断。这表明标准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场争夺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关键点和制高点的“标准”竞赛已拉开帷幕。我们要站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 把握当前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合作与竞争, 为我国工业行业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另一方面, 将标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中, 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绿色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科技创新等多处都提及了标准, 并将其与法律法规相并列, 足见其重要性。这些规划在为我们指明今后五年工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与核心的同时, 也表明标准化已成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以传统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体系中, 各行业之间边界划分清晰, 这是我国现行工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组成的主要依据。但近年来,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加速, 新兴技术和产业不断兴起, 使得行业间的界限不断改变和演进, 行业间交叉融合现象日益显著。

因此, “十二五”期间的工业标准化工作需打破传统的行业局限, 要在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标准体系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等方面突破传统观念, 向技术融合、组织融合、体系融合方向发展。

2“十二五”期间工业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1) 工业转型升级要求标准提供全面的支撑和保障

转型升级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途径, 标准化工作要紧密贴合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与产业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及时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总体上看:一是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品种质量改善以及落后产能的淘汰等方面需要标准发挥技术标杆和标尺作用;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需要通过标准融合相关技术、联合产业链各方, 加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三是绿色低碳发展需要通过及时制修订和严格实施标准, 建立绿色门槛, 规范行业发展;四是两化深度融合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需要标准在各应用系统、功能之间发挥“无缝”衔接、顺利融合的关键作用。

(2) 标准是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 标准是行业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政府部门实施行业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市场取向和资源流向, 从而推动产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实。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在行业管理中通过引用和使用相关标准, 规范行业秩序、营造产业环境、引导发展方向,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择需发展, 从而达到有效实现行业调控的目的。

另一方面, 标准是政府部门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政策和管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技术依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聚集产业链各方力量, 引导和调整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从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 标准代表着产品符合国家要求, 产品质量或技术水平值得信赖, 产品标准是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

(3) 标准是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近年来, 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 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而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企业纷纷将标准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市场日益全球化和高科技化的今天, 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往往表现为标准之争, 标准之争的实质是产业利益的分配、产业链的分工。国外大公司或企业联盟通过制定标准、纳入相关技术专利, 占据了产业链高端, 虹吸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的大量利润。

当前, 发达国家已经主导并完成了传统工业领域专利和标准布局, 进入了“再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全球传统产业的分工和价值链的格局已很难改变。而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 全球性的技术标准尚未形成, 各国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尚未完成。因此, 在我国具有传统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 形成具有我国自主技术标准, 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 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4) 标准是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分工越来越细, 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地区间大幅流动, 对当前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决定了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国际性, 也反映了国际标准体系结构将处在一个持续调整和发展的时期。技术标准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日益直接, 而我国工业行业,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早已融入国际大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不仅仅是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维护我国产业利益, 带动国内优势技术和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

3“十二五”期间的工业标准化重点工作建议

(1) 构建和完善适应工业转型升级的标准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要以企业技术改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依托, 重点突破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现有工业行业标准技术水平, 建立起结构合理、技术水平较高、符合产业优化与调整要求的标准体系, 促进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的提升。同时, 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通过提升重点领域的标准技术水平, 推广先进管理标准, 树立行业发展标杆, 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进一步强化标准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依据和标尺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抢占下一代互联网、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阶段就通过标准化平台尽早积聚产业各方力量, 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提升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同时, 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布局, 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采购、标准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途径, 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推广速度。此外, 我们还应注重新标准制定与现有标准体系的优化相结合, 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绿色低碳发展

要着眼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绿色”标准制定, 进一步加大在环境意识设计、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 开展工业节能、节水、节材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 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 为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的分类指导提供支撑。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强对“两化”融合标准体系的研究, 统一步调, 合理调整资源配置, 保证标准制定的同步与协调。同时, 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所涉及到的大量信息技术应用, 要做到支撑技术融合和产品标准先行, 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做好国际标准化工作, 同步参与国际竞争

要跟踪掌握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和重点, 了解经济全球化对标准的需求, 准确分析相关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一手抓国际标准的采标工作——主要是基础通用和方法标准的接轨;另一手抓国际标准制定——在我国优势领域和重点发展领域, 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时, 要加强国际标准和主要贸易国家技术标准的跟踪和预警, 及早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并充分利用标准这个手段, 合理保护我国消费者和产业利益。

(3) 改革和创新现有的工业标准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十二五”期间, 标准化工作要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破除现有工作中不适应不协调的症结, 营造有利于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机制环境。

●改变现有标准化工作中各行业分立的局面

伴随着技术的融合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各工业行业之间原有的边界日益模糊, 建议试行“双编号或多编号”制度, 从管理模式打破工业行业内条块分割的局面, 优化工业标准体系, 解决行业间、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标准协调配套问题, 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 建议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考核等手段, 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的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 鼓励各方共同开展重大标准的制定工作, 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标准的配套协调。

●加强标准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

建议采用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各方参与的形式开展工作, 避免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工作脱节。要将标准化工作与重点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积极发挥标准在企业技术改造、行业准入条件设立、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技术指南编制、质量信誉建设、公共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行业管理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加大工业标准化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鼓励标准投融资的多元化

加大财政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渠道, 重点扶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标准、自主创新标准、基础性和公益性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在产业化专项、科技研发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设立标准化专项经费, 通过税收政策支持企业从事高新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同时,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化标准资金投入渠道, 鼓励社会团体、银行、企业等主体投资标准化工作。

●打造一批实力强, 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服务机构

安全标准化烟草工业论文 篇2

一、完善烟草工业公司安全基础

完善H公司安全基础状况的优化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从公司领导到车间工人建立层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责任制中将每名车间工人的安全职责、安全任务在责任书中表明,使每一名员工能够了解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安全职责。这样才能够将安全责任与考核指标有机的结合。第二,完善烟草工业公司内部基础材料。成立专项的安全标准化制度及考评小组,结合烟草行业特点,以及烟草工业公司实际情况,编制符合烟草工业公司实际情况的各项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第三,完善烟草工业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二、加强烟草工业公司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

(一)把班组安全建设和安全活动纳入年度目标管理

岗位达标的对象是作业性岗位,因此车间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和安全活动计划,把班组安全建设和班组安全活动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车间对本年度班组安全活动内容和方法作出指导性规定,下发各班组,并结合“三标一体”工作,在生产现场和班组开展标准化班组、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的活动。

(二)贯彻落实安全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到班组

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要重新完善和建立《卷接包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多项车间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合生产部重新修订28大类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新增加岗位危险源的识别和控制措施,并装订成册后下发到各个岗位,力求做到现场有版本,员工熟悉。其次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车间建立以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在班组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职责和奖惩考核办法。再次车间实行安全责任签约制度。车间主任与各班线长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班线长与本班组员工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安全责任与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三)建立岗位达标检查工作制度

烟草工业公司开展岗位达标工作,要以基层操作岗位达标为核心,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规范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岗位操作标准化,保障企业安标化达标,而且烟草工业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岗位达标工作检查,做到“岗位有职责、作业有程序、操作有标准、过程有记录、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提高达标质量,确保岗位达标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抓好班组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

车间要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除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公司举办的全员安全培训,配合公司安保部做好新员工“三级”教育培训,配合人事部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定期培训外,还要通过车间内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

三、建立安全绩效奖金管理制度以增强职工参与的主动性

工业标准化 篇3

“行业ERP厂商和客户都已经认识到,产品成熟度、易用性,快速部署能力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但是,双方的理解并不相同。”王兴山说:“ERP厂商追求产品复用最大化,而客户追求的是高度行业化、个性化,双方的需求都无可厚非,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惟一的解决办法是尊重事实、彼此让步、互惠互利。”

如何协调产品化与客户化的矛盾是王兴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却是第一次,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多年来,业界就这一困扰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一直苦苦探索解决良方,王兴山预计今年各大厂商会陆续提出解决方案,由此必将产生路线的分化。

“产品化是一条路线,客户化又是一条路线。两条路线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厂商与客户就需要在产品化与客户化之间定一个‘黄金分割点’,这个分割点的比例一旦形成共识,就很容易形成规范与标准。”王兴山提出,这个“黄金分割点”所确立的模型可以称为“ERP工业标准”。他解释,这是一个概念性的提法,是一种解决客户个性化需求与产业规模化发展矛盾的方法;是一个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一种实现知识沉淀和转移的机制;是一种快速部署的实施方法论,因此,不能与“ERP国家标准”相提并论。

王兴山提出的“ERP工业标准”黄金分割点为6:4,其基础结构是浪潮ERP在2002年针对行业ERP提出的“631X”应用模型。经过与会专家的深入讨论,浪潮ERP确定,将在制药、化工、快速消费品、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重点领域试点,以631X模型为基础,导入“ERP工业标准”,并在“ERP工业标准”的指导与共识下,推进行业ERP的产品化、标准化,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成熟度、易用性以及快速交付能力。

3月下旬,浪潮ERP宣布启动“行业ERP升级计划”,其核心内容即为提出“ERP工业标准”,并逐步在绝对优势行业进行试点。

支持ERP国标、行标

转轨时期的中国市场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加之缺乏法制基础和统一的市场规则,导致厂商和客户都有可能成为利益的受损者。

在国内ERP领域,厂商因为缺乏对客户的深刻理解、创新能力和成熟的产品,而导致无法按照普遍商业规则为客户提供快捷、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客户也处于不断变革与成长过程中,个性化和灵活性往往成为其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有力武器,导致通用标准化ERP产品无法满足所有企业客户的需求。

在市场缺乏有效准则指导的情况下,客户追求自身利益的本能被无限放大,致使供应商不得不迎合客户无休止的个性化、灵活性需求,结果是在产品和服务上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产生法律纠纷。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演变至今已经非常严重。3月10日,浪潮、用友等国内主流ERP厂商,美国恒瑞股份公司、燕京啤酒等客户代表,以及ERP标准工作组负责人齐聚一堂,探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ERP标准”。

当时,浪潮集团副总裁陈明忠代表浪潮参加了会议,深受启发。“ERP有个标准,无论对于政府、厂商还是客户都有好处。但制定ERP标准难度很大,因为ERP是技术、管理高度结合的形态,集合了应用思想、行为、流程在内的复杂统一体,而并非纯粹的产品。”陈明忠在与ERP标准工作组负责人交流时表态,浪潮一定全力以赴支持标准组的工作。但是如何支持?陈明忠回来后和王兴山商量,认为厂商应该先动起来,与ERP国标、行标建设形成呼应。

这样的想法在王兴山的脑海中早已反复酝酿。他认为,3月初ERP产业工作会上讨论的针对行业的“ERP工业标准”可以公开提出来。建立ERP标准是政府、产业、企业、客户共同的心愿,但是鉴于国内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的复杂性,ERP标准问题一直十分棘手。但是,厂商可以从实践出发,从其他角度入手探索ERP标准之路,为政府建立ERP国标、行标趟出切实可行的路子和有价值的支持。

谁的“ERP工业标准”?

“‘ERP工业标准’以成功奉行多年的631X模型为基础,并得到实践的检验。浪潮ERP的企业客户认同这个模型,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王兴山研究并实践ERP管理软件十几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在呼吁搞创新、立标准,但对于如何创新产品,如何立标准却很茫然。政府、企业也曾经尝试过、努力过,但结果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王兴山表示,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处于成长和快速变革状态,管理模式基本处于流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普适标准的适应力极为薄弱。因此,国内ERP可以遵循“工业”原则,从“工业”所普遍适用的诸如标准模型、标准组件、管理标准化(如标准成本计算方法、杜邦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等)入手,建立以“普遍认同”为主诉求的“广义标准”。王兴山强调,现阶段的关键是树立“标准”意识,而非技术、体系角度的“标准”。

“‘广义标准’是粗线条的结构,更容易被行业客户接受。”王兴山认为,“广义标准”是ERP标准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出去了,后面的事情就比较容易了。而需要重视的是,“广义标准”的主导者应当是用户而非厂商,这是因为631X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源于客户,服务于客户。只有“广义标准”为客户带来的效益和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明确和巩固,并作为“行规”写入合同,最终为厂商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也就是说,“ERP工业标准”的受益方首先是企业用户,其次才是厂商。但是,厂商在其中要发挥推动作用,并通过成功案例增强客户信心,巩固客户认知。这样才能够进入ERP发展的良性轨道。

实际上,在工业时代,标准的产生基本遵循着这样一个轨迹:某种逐步被确定的规范在客户与厂商之间产生,厂商进而发现由“共同规范”到“工业标准”是产业飞速发展的客观路径。由此产生了标准组织——在规范被提交到一个公认的标准组织,并被广泛接受前,它都不是正式的工业标准。尽管如此,规范可以被具有影响力的厂商发布,并随之被这些厂商实现,通常会进一步成为非正式的工业标准。这种标准与其说是一种以追求共同利益为准则的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用以沟通和合作、交易的语言。

王兴山相信,ERP产业以及“ERP工业标准”必将重复着类似的轨迹。

工业标准实践创新路径

在提出“ERP工业标准”的同时,王兴山还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ERP自主创新之路》的文章,提出了中国ERP自主创新的四条路径。文中指出,ERP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服务的客户,而不完全在于ERP厂商自身。高质量需求的客户是ERP创新的动力之源;高端和行业市场是中国ERP自主创新的最重要阵地。

对此,王兴山解释说,631X既是“ERP工业标准”的核心模型,也是浪潮ERP客户协同创新模式。60%的标准化应用平台体现了中国企业管理的共性,蕴涵着管理思想的精华;30%的行业化体现了行业特色及其最佳业务实践,是标准化诞生的源泉以及发展的基础;10%的个性化则体现了适应快速应用需求的创新能力。浪潮ERP在集团和行业客户的实践中发现,631X模式基本上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而且,这些客户在发展、完善631X模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浪潮ERP的战略是“引领高端、专注行业、突破渠道”。实际上,无论是其集团管理、行业ERP、中小企业产品,具体到不同客户的应用时,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标准化、行业化、个性化问题,区别只是轻重程度的不同。这就意味着,631X“ERP工业标准”已经成为ERP和谐发展和创新的目标。

“从研发的角度看,将客户纳入631X客户协同创新体系是‘ERP工业标准’能够确立的根本,缺乏客户的深度参与,一切标准都无从谈起。”由浪潮倡导的这个标准是否会得到业界的认同与呼应呢?我们注意到,今年有越来越多的ERP厂商也产生了类似的共识。尽管对于行业ERP的标准化、行业化、个性化,大家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基本思想已经不谋而合。 由此,有业界观察家惊呼,中国ERP进入工业标准时代。

工业标准化 篇4

一、围绕产业发展重点, 加大标准制定力度。

根据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产业发展需求, 按照“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自主制定、适时推出、及时修订”的原则, 围绕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9大产业振兴规划, 重点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创新与产品质量、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标准的研究制定。

特别要求石化和化工行业研究制定国IV车用汽油的行车试验、国IV车用柴油、燃料乙醇和脂肪酸甲脂 (车用乙醇E10、含5%生物柴油的柴油机调合燃料) 等标准。着力完善基础化学品质量规格、安全、卫生、环保、化工机械、设计、工艺等标准体系;开展危险化学品的检测和评价方法、高性能复合材料、工程塑料和有机硅、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食品接触性材料中物质迁移量的检测方法、有害物质限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方法 (饲料、化肥、农药) 、轮胎安全性能、涂料和胶粘剂有害物质限量、橡胶塑料和工业循环水再生利用、废弃化学品处理和处置、合理用能设计导则等标准的研究制定。

二、着力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开展标准复审工作。

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现行工业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清理工作。标龄5年和10年以上的工业行业标准分别占总量的74.21%和57%, 2009年重点对标龄10年以上的16774项行业标准开展复审工作, 其中:化工行业364项、石化行业76项。通过标准复审, 废止一批水平落后的标准, 着力解决标准老化问题。

三、做好我国相关领域国际标准提案的推进工作。

务实做好相关领域在研80余项国际标准提案推进工作。

四、探索构建新的工业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 强化工业标准化管理与协调。

一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标准化工作, 积极发挥各行业协会 (联合会) 、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二是加大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商力度, 建立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部际会商”机制;三是结合地方发展需要, 构建“部省合作”机制, 加强在标准制定、标准宣贯、标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加强标准制定过程的规范管理。注重标准制定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政策的衔接, 坚持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结合。突出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处置、产业化推进、应用推广的统筹协调, 保证标准质量。

五、推进工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

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方案 篇5

为推进全区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引导、鼓励企业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我委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 全生产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加快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鼓励企业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树立一批安全生产样板企业,为全区企业的安全管理起到示范作用,以提高全区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目标

随着全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将逐步向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较差的企业覆盖。目前全区大部分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初、中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品高质量、管理上台阶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为此我委将按照“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提质扩面”这一工作原则,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通过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力求在今后的几年时间里,使全区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达到安

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

三、实施对象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对象为全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点行业为机械制造业、轻工企业、纺 织企业等。

四、实施方法

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 机制。各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监督和检查企业安全条件的具备等情况。我委根据标准化创建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对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各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计划和评定标准,成立达标组织,明确达标目标,开展动员培训。要从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设备实施、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以及事故报告、绩效评定等方面入手,严格对应本企业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自查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企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 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推动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转型升级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企业要帮实施安全生产的工作要

工业标准化 篇6

会议回顾了省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以来五年的工作,分析了饲料工业标准化现状,谋划了未来标准化事业的科学发展。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湖南省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一批新专家的加入为饲料行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次大会由陈志军主持,杨建武同志作了标委会工作报告,各与会代表结合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踊跃发言。发言代表肯定了委员会为饲料行业发展做出的各项工作,同时也提出,标准化发展对于养殖户、饲料企业以及整个饲料行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标委会各成员要高度重视,扎实T作,为饲料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代表发言后,第二届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选举随后展开。省饲料工业办公室主任陈志军报告委员候选人产生的经过后,宣读了第二届标委会委员候选名单,通过举手表决选举产生了标委会委员。在随后召开的第二届标委会委员大会中,再次选举产生了以杨建武为主任委员,王光媛、方热军、王顺其为副主任委员,盛利斌为秘书长,曾小明为副秘书长的标委会领导班子。会议在审议通过标委会工作报告后,还审议通过了湖南省饲料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库。省质监局领导向第一届标委会老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并对新产生的标委会各委员颁发聘书。

至此,第二届湖南省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大会在全体与会人员的集体合影中顺利落幕。

工业标准化 篇7

这次会议是针对当前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全面地回顾了2007年轻工业标准化工作, 客观地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对如何做好2008年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会代表普遍认为, 今年轻工标准工作会议开得早, 内容实, 重点突出, 要求具体, 表现出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标准化工作的空前重视, 同时感到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

潘蓓蕾副会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轻工业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目前轻工有标准3816项, 其中国家标准1365项, 行业标准2451项, 基本覆盖了轻工所有行业, 满足行业发展, 市场运行和保障消费需求。她对2007年完成标准制修订计划比较好, 成绩突出的造纸、家电、塑料制品、照明电器、玩具、酿酒、食品添加剂、制鞋、皮革、烟花爆竹、洗涤、电池、香化、牙膏、乐器等行业的标准化中心、标准化委员会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对工作在一线的标准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在谈到标准化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 潘蓓蕾副会长说,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就关于农业标准化、节能减排标准化和自主创新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作了重要指示。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质检总局制定发布了《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的实施细则》, 加大了对重点领域开展标准科研活动的支持, 推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科研成果转化。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十一届一中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 新组建部门的职责里, 标准化工作被明确的提出。标准化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 使我们感到标准化工作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国家标准委针对采标提出了三个100%的工作目标, 即出口产品100%采用国际标准, 并符合进口国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食品、消费品等领域安全性能方面的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进出口贸易和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检测方法标准100%采用国际标准。今年底, 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要达到75%;到“十一五”末, 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85%, 重点领域主要工业产品国家标准的采标率达到95%。全面提升我国标准总体水平,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她指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一些主要贸易国和地区越来越多地以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非关税手段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保护本国产业, 限制我国商品出口。今年3月份以来, 境外媒体对中国出口食品及其它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炒作, 制造中国产品威胁论, 把中国产品妖魔化。无论是媒体恶意炒作, 还是各国的制裁措施,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我国标准水平低, 与国际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努力, 尽快提高标准水平, 消除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间的差距。同时, 还要更多的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国际上掌握标准制定的主动权。

潘蓓蕾副会长强调, 200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 轻工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两会”精神, 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落实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实施标准战略, 努力发挥标准化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以提高行业竞争力为核心, 全面提升标准化在提高轻工产品质量水平, 实现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是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 国家标准制修订任务异常繁重。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工作力度, 全面提升标准水平, 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升级, 保证食品和消费品安全,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克服技术贸易壁垒,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她要求各级标准化组织和参与标准制修订任务的企业,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本着为国家分忧、对人民负责的态度, 又好又快地完成今年标准制修订任务, 完成新筹建的标准化机构的组建工作, 为开创轻工业标准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工作。

会议传达了国家标准委有关领导在“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国家标准委《2008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关于加快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报送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进展月报的通知》三份文件的精神。采用国际标准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 是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我国标准总体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我国产品标准采标率不足60%, 许多工业产品采标率低于50%, 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 轻工标准采标总数985项, 主要集中在国家标准。轻工对口的国际标准数1297项, 标准转化数875项, 国际标准转化率67.5%, 另外, 已批准立项正在转化的有213项, 两项之和转化率达到84%。轻工标准数量大, 涉及行业多, 其中多数为食品和消费品, 采标比例要求高, 采标工作难度大。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跟踪, 开展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比对、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 在标准化研究科研项目和国家标准的计划项目立项方面应优先考虑采标项目。在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过程中, 也要考虑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联的国际标准。

会议介绍了近年来轻工业标准制修订的情况。进入“十一五”以来, 轻工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明显加快, 2007年是历年来报送标准较多的一年, 标准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对轻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从我国轻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来看, 标准中存在的老化、滞后以及基础工作不足等突出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与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今年标准的制修订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轻工业正在制修订的标准1635项, 其中国家标准1003项, 行业标准632项。工作力度是空前的, 对各级标准化组织来讲, 是对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一次检验。要紧紧抓住为国家、为行业、为企业服务这条主线, 突出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和标准的国际竞争力这个工作重点, 落实标准的平均标龄控制在五年以内, 制修订周期控制在两年的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队伍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 充分发挥参与标准制修订单位的作用, 加快步伐, 确保这一艰巨任务圆满完成。

崔毅主任作了总结发言。他结合2008年工作实际, 就组建新标准化机构, 标准制修订的任务和方向, 加大国际标准采标率, 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 发挥《轻工标准与质量》杂志在推进行业标准工作中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强调指出, 今年标准化工作形势严峻, 任务繁重。要抓住工作重点, 加大工作力度, 整体提高行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他说, 加快新建标准化机构组建工作政策性强, 任务重。他要求各行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及秘书处从全行业发展大局出发, 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 形成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合力。新组建的标准机构要吸收业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专家参加, 落实国家标准委提出的技术委员会中企业成员比例不少于1/2的要求。要保证进度, 按期完成机构组建。

针对今年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他强调指出,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下达的标准制修订任务。同时, 不仅要适应标准制修订数量的要求, 还要把握标准制修订的方向和重点内容, 要把食品安全、消费品安全标准和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作为重点, 要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的标准制修订工作, 促进技术成果推广。他要求各行业协会、各级标准化机构要密切关注本行业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动态和成果, 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标准, 提升产业竞争力。

他要求各级标准化机构, 要进一步提高对采标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 增强采标工作有效性, 努力做到科学采标、合理采标, 在整个标准制定过程中始终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促进轻工标准采标率的总体提高。

加强标准化机构自身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保障。近期国家标准委将出台《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办法》对标委会产生、日常运行、管理、监督、考核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规定, 清晰地划分了权利和职责, 是今后标委会开展工作的主要政策依据。他要求各级标准化机构认真组织学习, 对照检查工作, 提高人员素质和综合能力, 努力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做好服务。

他对《轻工标准与质量》杂志社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希望各行业协会、标委会和标准化中心秘书处积极参与杂志的培育, 并成为编委会的成员, 全面提升杂志的质量水平, 充实和丰富指导性、有效性内容。杂志社的同志们要以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为目标, 改革创新, 积极配合在座各单位的具体工作, 加大编辑、采访力度和信息量, 努力体现为领导决策和推动轻工行业、企业发展的宗旨, 更好地为政府、轻工行业、企业、轻工各标准化机构做好服务。

工业标准化 篇8

杨学山副部长充分肯定了标准院为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标准院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提升标准化工作整体实力,将标准院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标准化综合研究机构,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由大变强等各个中心任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学山副部长对标准院的发展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标准院要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基础性、公益性、综合性研究院。要制定一流的标准,具备一流的试验检测能力,提供一流的服务。第二,围绕需求和重点,提升能力,加快发展。特别要增强把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标准,并通过标准占领市场、培育产业的能力。第三,要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为标准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标准院要成为吸聚人才的洼地,也要成为人才展示能力的高地。

标准化与石油工业安全生产 篇9

关键词:标准化,石油工业,安全生产

自从我国加入WTO, 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逐步向着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使得我国石油工业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是石油工业技术标准发展的重点领域。本文就当前我国石油工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为建设石油标准化文化, 促进石油工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一、标准化在石油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提升石油工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 是实现石油工业生产操作规范化和技术工艺规范化的重要途径, 也能够有效保证石油企业职工安全与健康, 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 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石油工业生产较为复杂、特殊,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 一旦发生意外, 就会引起巨大火灾和爆炸, 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工艺条件上来看, 石油工业具有高温、高压等特点, 高压会增加可燃物料的活性, 扩大火灾和爆炸范围, 加快物料的分解和燃烧速度。这些危险因素均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对石油工业生产技术工艺按照标准化流程去规范。

石油工业生产工艺复杂化、多样化, 生产所需机械设备大型化, 生产过程连续性强, 原材料和产品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放松安全管理, 就会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导致人员伤亡或环境污染。因此, 标准化对石油工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石油工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石油工业安全生产现状

当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石油工业安全生产需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切实为企业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着想。近年来, 我国石油工业法律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加强, 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职工安全责任意识, 消除安全隐患。但是, 从全年石油工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来看, 我国石油工业安全生产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任务相当艰巨。

2. 石油工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首先, 安全生产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石油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将“安全第一”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首要位置。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

其次, 安全生产责任与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些石油企业重效益、轻安全, 重生产、轻环保,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使得安全生产责任与措施无法有效执行和落实。另外, 在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于基层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尚不够健全, 企业员工缺乏安全责任意识, 对于安全生产, 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强。

再次, 很多石油企业没有建立应急体系, 在遇到事故时, 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 导致事态发展严重, 在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救援队伍及环保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最后, 标准化与石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石油工业安全生产标准落实不到位, 执行不规范, 致使石油工业安全生产出现诸多不规范化、不严格化的安全问题。

三、落实标准化, 建设石油工业安全生产文化体系

1. 加强标准化执行力度

一方面, 完善各项制度规定及应急措施, 在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 强化施工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 巩固基层建设, 落实基层工作任务。倡导和巩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提高全员在思想上的认识, 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明确岗位职责, 对石油工业生产过程加以控制, 切实落实各项措施要求。

另一方面, 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全面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风险管理和薄弱患者的监控。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有效落实并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 使全员熟练掌握自身岗位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水平。

2. 加强石油工业标准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企业标准是在人机完美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这一情况, 将以人为本作为安全生产的理论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将职业安全与健康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将规范化、标准化作为安全生产的主要依据,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其成为企业员工实现安全生产的共同目标;要始终把“安全第一”放在首要位置, 安全与标准化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就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全员价值的统一, 以此保护人的生命健康, 并使其逐步成为企业全员的共同行为准则。

企业安全生产要与重视人为基础, 只有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 才能提高企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 才能真正将安全、标准、规范、健康等各项工作要求与任务落实到位, 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标准安全文化体系。

三、结语

总之, 石油工业标准化建设, 必须将制定标准化逐步演变为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 切实将标准工作落实到位, 强化石油工业标准化工作的执行能力, 将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紧密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将“安全第一”放在首要位置, 并以标准化为依托, 建设石油工业标准安全文化体系, 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石油工业安全生产形式。

参考文献

[1]鲁长青.加强石油工业建设, 保证生产安全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6) .

[2]韩春光.HSE管理体系在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实施[J].科技与企业, 2013 (11) .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化 篇10

IP协议设备在工业控制系统 (ICS) 中广泛应用, 既推动了企业业务系统的关联性和访问能力, 也增加了网络安全脆弱性与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 (security) 问题造成的危害, 并不像生产安全 (safety) 直接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风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而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关键信息和指标的篡改、误发等造成生产安全风险, 进而导致生产安全所能带来的危害。近期专门针对工业控制系统造成破坏的“震网”病毒, 其作用原理就是如此:通过入侵控制计算机, 利用控制计算机对离心机发出调速指令, 在离心机已经超出安全运行速度时, 在控制计算机显示一切正常、从而导致离心机因为长时间超速运转而“烧”坏。

所以,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属于生产安全问题。遗憾的是, 生产企业将生产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而对信息安全问题却并不重视, 甚至忽视。

2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

2.1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威胁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主要防止非法或不必要的渗透和干扰对工业控制系统正确、预期的操作造成影响。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源自外部威胁和自身漏洞。

外部威胁有多种来源, 包括敌对政府、恐怖主义组织、恶意入侵、偶然事件、内部人员的恶意或无意行为、自然灾害和设备故障等。针对外部威胁主要通过纵深防御策略来应对, 包括防火墙的使用、隔离区的建立、入侵检测能力、人员培训计划、应急响应机制、产品的采购等在内的防御策略, 使任意一项安全机制的失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影响最小。

自身漏洞则包括策略和程序上的漏洞, 平台、软硬件和防护软件缺陷, 配置或维护的漏洞, 以及网络同其他网络连接的错误配置或不善管理的漏洞。针对自身漏洞则主要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来对某种漏洞对某个特定设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客体是工业控制系统的资产, 包括物理资产、逻辑资产和人力资产。通过评估, 资产的价值可以定量或定性表示。评估完成后, 识别消减每项风险的成本, 将其与风险发生所付出的代价加以比较, 明确风险消减手段。需要注意的是,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 必须意识到评估可能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应保证相关控制人员全程在场。

针对我国的工业控制系统现状, 还存在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在我国某些工控系统采用了国外的产品, 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种情况, 主要通过加强管理和提高自主安全可控产品的研发能力来解决。

2.2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目标

通常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指标和系统功能的设计上, 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化。为了保证工业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首先是确保信息的及时、完整、可用, 而对系统信息的保密性要求并不高。因为在工控系统的生产中, 可用性的问题会导致决策的延迟, 完整性的问题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保密性的问题则似乎不会带来直接的危害。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工业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也具有很重要的保密价值, 如关于国家某个特种钢材的产量, 直接反映国家的坦克、飞机、军舰的产量, 这一数据的泄漏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而传统的信息安全则是为了实现三个目标: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其中对保密性的要求最高, 其次是完整性和可用性。由此可见, 如果将传统的信息安全要求完全放在工业控制系统上, 并不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研究

国际上已有标准化组织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标准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主要包括NIST、IEC等。

NIST SP 800系列系统安全指南, 报告了关于NIST信息技术实验室 (ITL) 的研究、指导和计算机安全的外展性工作, 并且包括与工业界、政府以及学术机构的协作活动的文件。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加密技术和应用、认证、公共关键基础设施、互联网络的安全性、标准和保障等。其中SP 800-82 (工控系统安全指南) 专门分析了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漏洞, 说明了如何开发和部署一个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项目, 并基于SP 800-53 (联邦信息系统推荐安全控制) 针对FIPS199所定义的不同级别系统推荐了不同强度的安全控制集 (包括管理、技术和运行类) 对工业控制系统提出了建议和指导。

IEC/TC65/WG10致力于解决跨共同自动化联网情况下的安全标准, 基于ISA99的系列标准, 结合工控界相关国际标准 (如NERC-CIP标准等) , 正在起草IEC 62443“工业控制过程测量和控制的安全性网络和系统安全”。该系列标准从通用基础标准、系统安全程序设计要求、系统技术要求和系统组件技术要求做出了规范。目前,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24) 正在对已经发布的IEC 62443的部分标准进行行业标准转化工作。IEC/TC57则关注于电力系统管理和相关信息的交换, WG15负责制定系统的数据和通信安全方面的标准, 已经被我国电力系统转化为行业标准。

美国化学理事会的化学信息技术中心针对化工行业的网络安全制定了战略计划, 旨在关注化工行业的风险管理以及尽量减少对商业和制造系统进行网络攻击的潜在影响。

201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指出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若干问题,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相关标准规范缺失, 技术防护不到位, 安全防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不高等问题, 并明确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抓紧制定工业控制系统关键设备信息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 明确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TC260) 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009年信息安全技术《工控SCADA系统安全防护管理指南》立项, 2010年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国标制定计划 (计划号20100384-T-469) 。2011年安全可控信息系统 (电力系统) 安全指标体系立项, 并报国家标准委。

4 我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作

4.1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作思路

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标准化应同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相结合, 紧密结合工业控制系统的特点来开展, 当前, 针对我国的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 (也可以看作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需求)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风险评估发掘漏洞隐患、进行工控系统安全加固和推进 (工控系统) 产品研发。

因此,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作,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对不同特点的工控系统进行调研, 针对工控系统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各类:以石油化工、发电为代表的连续流程类DCS系统;油气管道运输、水利监控的远程SCADA系统;城市交通、铁路运输为代表的调度系统;食品生产等其他类型的工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调研, 总结出清晰的工控系统总体框架及路线图等。当前,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正在开展相关工作。

(2) 在调研过程中, 对发现的信息安全问题, 基于信息安全的已有技术, 进行一定整改, 本着保核心、保要害的原则, 先改进能改的信息安全漏洞。

(3) 抓紧制定相关标准, 搭建标准验证测试环境, 并研制开发相关工具、产品。

(4) 推进标准示范工作, 依据标准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定级、安全加固等工作, 并规范工控系统所用产品的开发、采购等过程。

4.2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化策略

工业控制系统制定信息安全标准, 需要一个抽象的、具有代表性的参考模型。参考模型试图描述一个集成制造或生产的通用系统, 采用一系列的逻辑层次进行表示。工业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第四级业务规划和物流系统, 包括业务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功能:整个企业或区域的财务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企业网站的管理和维护的基础设施组件。

第三级运营管理系统, 包括生产出最终期望产品的管理工作流程的相关功能、生产调度、详细的生产进程、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保障。

第二级监控系统, 包括监测和控制生产物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功能。

第一级分为安全和保护系统、基本控制系统。安全和控制系统, 是确保自动生产过程中相关状态不会超出安全生产阈值, 一旦超出, 将发出报警或自动使生产系统返回安全状态。基本控制则包括传感、操作生产物理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设备, 如DCS控制器、PLC、RTU等。

第零级实际的生产物理过程, 包括所有部门的生产设施, 如与生产设备直接连接的传感器和驱动器。

从第三级到第零级的相关系统、设备构成了工业控制系统。

在明确了工业控制系统模型后, 建议依据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思路和工业控制系统的行业需求, 制定如下标准:

(1) 提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架构、信息安全标准的术语等基础标准;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关系生产安全, 甚至国家安全, 体系架构规划意义重大, 是一个系统工程。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建立在IT技术的信息安全等基础性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与重点领域的典型应用相结合, 总结分析安全风险, 及其风险缓解方法与技术。

(2) 提出工控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指南;

以支撑国家管理为目的, 为主管部门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管理提供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程序等, 可用于企业自查, 以及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抽查。

(3) 提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测评、风险评估标准;

从工控系统的重要性、所面临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以国家标准GB/T 188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价准则》为基础, 并参考国家标准GB 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制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评标准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4) 提出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指南。

通过对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 提出相对应的安全防护控制措施, 包括管理、技术、运行等多方面, 为建立立体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框架提供指导。

5 结语

在工业控制系统的生产过程中, 生产安全是第一安全, 信息安全作为生产安全的一部分, 其解决方案同传统生产安全的解决方案完全不同。通过单一的安全产品、技术或解决方案无法有效保护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 所以需要一种包括两个或多个不同安全机制的纵深防御策略来抵御外部威胁;通过风险评估明确自身漏洞, 提出风险消减方案;通过提高自主可控产品的研发能力解决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标准将为政府、企业建立多层防御策略架构, 进行风险评估提供指南和方向, 相关安全标准的建设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NIST.SP800-82“Guide to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CS) Security”[M].Gaithersburg:NIST, 2011.

[2]NIST.SP800-53 (Revision 3) “Recommended Security Controls for Feder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M].Gaithersburg:NIST, 2010.

[3]IEC.IEC/TS 62443-1-1 (Edition 1.0) , “Indust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Network and system security–Part 1-1:Terminology, concepts and models”[S].Geneva:IEC, 2009.

上一篇:弱者与强者下一篇:功能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