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2024-06-21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精选十篇)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1

一、传统教学评价的特点与缺陷

传统教学评价注重教师的教, 轻视了学生的学。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教学评价中侧重于教师是否掌握了学习的重点、难点, 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有序, 教师讲课是否清楚、明白, 学生上课是否听懂、记住。正由于这样, 造成了教学中的种种弊端。例如,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就一直成了制约语文教学的“瓶颈”, 难以突破。因此,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有益的学习、借鉴和探索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祖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有益的可供学习、借鉴的先进学校的经验。

金昌市第三中学是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现有教职工118人, 其中高级教师18人 (已取得高级及格的41人) , 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作为一个新办学校,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怎样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几年来, 我们坚持“全面育人,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加强课堂教学”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为保证,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注重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 相互听, 共磋商”等多种办法, 积极学习、探索兄弟学校有益的教学经验, 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根本转变, 实现“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效果好起来, 质量硬起来, 能力强起来, 素质高起来”的课改目标。

我校从2007年新招收的初一年级中, 首先安排了两个班级进行试点, 大胆借鉴山东省荏平县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改革经验:完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封闭型管理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 基本上把课堂教学分为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板块”:学生通过学案, 明确学习内容、了解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形成学习目标, 在此基础上分配任务, 搜集、准备材料。“展示板块”: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板块”:教师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让学生通过说、谈、演、写, 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将这一课改在全校推开。至今, 我校实行课改已经历时三年, 此间, 全校教师将课堂教学改进研讨、校领导和教师推门听课、青年教师赛课暨优秀教师献课等活动紧密结合, 全校上下都深入到改革课堂之中。通过实地观察、操作、研究、探讨,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完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那种旧的教学模式, 是有益的, 是真正的课改。我们认为:我校的课改总体趋势是有成效的, 不论是教师的灵活教学, 还是学生的主动学习, 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今年中考, 我校的学生取得了全市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 我们的课改也得到了初步检验。

三、发现问题,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几年的研究探讨, 我们也得到许多启示:总体感到学生展示能力差别很大。初一时羞怯、娇弱、欠条理;初二时胆大、开放、有条理;初三时自然、有序、能到位。我们的课改就必须遵循这一特点,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进行, 最终水到渠成。初一应着重观念的提高、教学的组织和技能的训练。即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开放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注重如何预习搜集材料, 如何展示等习惯的开发和培养。初二应着重知识的增多、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也就是加大课堂的容量, 提高展示问题的难度, 注意知识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初三则要求各方面都上档次:活动的人员更广泛, 内容解读的更深入, 问题展示的更到位, 细节注意的更恰当, 知识掌握的更系统。

四、当好主导, 用好主体

1.具有坚定的理念

新课改特别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理念, 我们的课改必须顺应这一理念而运行。

2.熟练的内容作保证

“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课改要运作得好,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对探究的内容相对熟悉。教师内容熟悉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指导有序;学生内容熟悉就能心中有度, 展示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扎实备课, 充分准备;学生扎实预习, 有的放矢。

3.主体和主导有机结合

展示课学生居于主体地位。解决问题主要是学生完成。教师必须当好主导的角色。要切实安排好课堂流程和环节设计, 保证课堂的完整性;要切实把握好设计问题的多少和难易适度, 这个度就是要适合课节时间、学生实际水平和解决能力;要切实掌握好探究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在学生展示中关注细节, 适时恰当地让学生明确这些内容;要善于合理的做好提示、点拨、归纳、总结, 做到要言不烦, 画龙点睛。

4.科学操作、因材施教

新课改与传统的教法也不可能绝对分开。不同的课型, 不同的内容必须区别对待, 绝对不可千篇一律。关键是找准不同课型的合理结合点。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 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合格人才。

五、教学评价也必须科学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2

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质,构建知识与技能、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进步的理念,改变现有的课堂和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相融合而形成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实施,引起了社会、家长的广泛关注。

其次,新课程改革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然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法改变,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最后,新课改之后所学知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立足于开拓创新 篇3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同所有的体制具有惯性一样,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也像是无形的手,促使人们渐渐习惯于相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学院一直以国家计划和统招统分的方式运营,许多传统的东西仍然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使高职院校在拟定学校发展规划时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手脚。

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将作为新生产物延续高校的本专科教育。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尚未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主题。着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它的主体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另外,还应当研究如何把终身教育思想体现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的办学体制。应当逐渐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把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要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是要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要打开思维空间,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国情、省情、市情、校情与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将我们面临的情况与昨天、今天、明天联系在一起,思考发展的思路。要把学办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兴奋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灵活地设置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将目前社会的需求同长远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以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为前提来探索学校发展的方向。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去思考其它行业、岗位以及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动因,用以启发自己,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地全面思考本校的发展大局。在决策、用人、协调、激励及现代领导活动的关键环节方面,创造性地探索新机制、寻找新出路。

其次,多采用非线性思维,少采用线性思维。避免亦步亦趋,按部就班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代表的非线性思维,是以联想、形象、典型化等手段为其思维特征,不因循守旧,极易撞击出灵感的火花,进而形成创新的基础。如专业设置,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去设置,条件可以慢慢去满足,甚至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先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去借、去租、去与同等情况下的兄弟院校“等价交换”。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

充分认识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是改革学校育人模式的根本。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主要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知识评价,发展为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综合教育和综合评价。即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为适应工作需要发展的新技能。例如:与人协同工作、批判性地思考、有效地交流等方面的技能。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再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还要从生活对未来人的要求,以及人面对未来生活的要求出发,系统地研究和设计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基础能力、新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成为不会因社会的发展而“贬值”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要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高职教育又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突出的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此教育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来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可以说,极大地提高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培养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民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则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将会提高能力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培养人才改革的重点,即要普遍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着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开创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各个领域创业领头人。高职院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不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制度安排和教学组织上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例如:学院对特殊才能学生和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上,都应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和制度,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创造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前提,抓住技术人才全国化,国际化的机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打破消极平衡的传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制度创新对于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具有特殊重要性。教育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与体制相关的制度,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宏观领域;后者侧重于微观领域。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任务主要在于后者。所以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讨论高职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

1、入学制度:开放与选拔并举。入学制度的开放度和选拔方法,无疑会影响能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作为高职院校,能否在入学制度上加大创新,实施开放与选拔并举的形式呢?也就是在招生考试录取学生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落榜生,接纳一批推荐上来的中专生,在选拔标准和方法上,以能力考核为主,尤其是发现和选拔一批具有学院所设专业和具有专长的学生,挖掘培养他们的专业才能,从而为人才搭建起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2、教学制度:规范与选择兼备。作为高职院校,又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教育基地,在教学制度上要实施规范与选择兼备的形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例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分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选修的内容和学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在教学安排上,学院设置了不同进度的快慢班,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甚至可以为特殊学生,如牧区学生,单独制定计划。在教学进度上,要打破原来的“三段式”,提倡“倒推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标准设置学习进度;按照国家紧缺人才规划的要求,适当缩短学制,灵活制定学生学习周期,像有些特殊专业,可以搞两年制办学;学院在教学管理上还实行学分制,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开放学生在校时限的自由度。

3、合作教育制度:学院与企业联手。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可在学生上岗前对其能力有所了解,像我们学院就与TCL集团、中国海尔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TCL集团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及岗前培训提供场所,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外,学院还与海尔集团建立起了培养售后服务人员的用人关系。

4、多种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多证通行。实行多种证书通行制度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随着我国对知识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必然会在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制度等方面更加完善,如果提前作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能力为本”的制度提供了保证。学院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发证率,还与北大青岛等集团建立了岗前认证培训制度。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4

我院成立以来在体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体育教学的模式创新不够, 体育项目单一, 教学时数有限, 机械呆板等, 学生们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教师的积极性和才智也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老一套体育传统做法, 我们无法立足于高校之中, 终将被历史所淘汰。

1 领导体制改革的完善与落实

虽然我院某院长监管体育工作, 但还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学院教务处应有一名副职监管学生的体质健康, 各分院应考虑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保障和重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并有效的开展课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基层包系, 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地指导, 学校团委、学生会监督检查学生们的出缺勤情况, 医务室和体育部加强合作联系, 我想这样做就会对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体质状况、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大的有好处的。

2 抓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体育部老教师的逐渐退休, 其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院体育发展的需要。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院不断壮大,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原有的知识面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体育教师应该在全面发展自身的需求同时, 加强体育理论方面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增强业务能力, 学校应该给予支持。体育部虽然也组织过业务学习、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 我认为这还不够, 还要建立起体育资料室, 买一些体育杂志、书籍等刊物, 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以便更好地掌握体育新知识, 新观念、新趋向, 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 才能更好地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为教学服务。学院应该把思想作风好, 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 这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整体水平, 为工商学院长远目标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3 建立完善的体育科学体系

在体育教学管理中, 必须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育理论, 才能使“健康第一”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目前, 我院体育课的教学学时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大一上、下学期平均十五周体育教学课 (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为十二周课时) , 每周一次, 每次2学时。大二上学期十六周体育课时, 每周一次, 下学期没有, 共计每名学生接受在校的体育教学课时为90学时 (二年) , 平均每年45学时, 单纯从这些学时来看, 要想完成足球、蓝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教学计划, 那只能说是蜻蜓点水, 样样品尝, 学而不会, 浅尝而至, 如果我们像其它兄弟院校那样增加体育教学学时, 在开设一些选修课、提高课, 务必使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改善与提高, 这样虽然班级打乱了, 但只要是教师分工明确, 共同配合, 就一定能够上好并完成好体育课教学任务, 这样做, 还有利于发挥教师们的业务专长, 调动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各体育代表队的选拔, 为各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教师要把“教育”始终贯穿于学校体育中去

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地改善与提高, 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 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方法,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才能上升。

4.1 教师要把“教育”贯穿与体育内容中去

教师在上体育课时, 要始终贯穿于“教育”。比如说, 上球类课时, 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上田径课时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意志品质等。

4.2 教师要把“教育”贯穿于体育的组织形式中去

上体育课时, 整队人数, 组织布置, 收拾器材等, 这一系列在形式上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 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等。

4.3 教师要把“教育”贯穿于体育竞赛中去

在体育教学上, 往往采用比赛的性质,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而且还能够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等。如, 教师在讲解奥运会比赛时, 同学们能够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 对中国队在奥运会取得的优异成绩, 能够带来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从而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们学习体育, 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

5 体育课的评定

在体育课评价中, 应改革过去的由运动技术, 评定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做法, 建立以素质教学为核心的考试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 区别加以对待。学生可按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 根据自身的特点, 设计经过努力可实现的目标。

6 开设体育保健课迫在眉睫

体育教学要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要把健康放在首位。很早以前, 国家教委就针对大专院校部分学生体弱多病、身体有缺欠的部分学生专门设立了医疗体育 (即体育保健课) 。我认为, 这种做法极大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使那些因患慢性病或外伤以及体质极差等原因而完成不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的的学生, 通过体育保健课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与锻炼, 达到身体机能全面恢复和锻炼的效果, 保证了身体素质的提高, 增强了体质, 以适应现代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以我历来的经验看, 这样的学生不少, 都为体育课不合格而犯愁, 在当前大力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设立体育保健课, 我建议应该立刻开设体育保健课, 同时也是顺应当代社会高校的潮流。

7 学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化

申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我们应该选1-2项体育项目作为学校的传统和重点项目, 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有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实现, 目前我们做到了一些, 如无线电、滑雪、乒乓球。如果我们在校内在开展一些体育比赛活动, 选择1-2项成为体育的“传统”项目, 长期开展各系学生之间的升降级的比赛, 坚持下去, 这样就可以充分活跃校内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们的身体健康, 还能加深各系之间相互了解, 增进友谊, 增强凝聚力。

目前, 全国各校正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增强其体质, 我们要认真做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教育评价要立足于师幼的共同发展 篇5

俞老师:检查组成员总是拿着教材进班级,对班级各领域教学情况进行抽查,这样导致我们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地依样画葫芦,把教材相关的内容都完成下来,不去想内容是否切合本班实际,是否促进了孩子成长。有的儿歌篇幅比较长,孩子一时背不下来,于是有老师就将儿歌打印出来,带回家让家长配合指导,无意中加重了家长的工作负担。

潘老师:感觉我们学校流程检查环节,类似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测评,孩子们必须整齐划一地朗诵儿歌,如果抽查中有哪个孩子背不下来,就是该老师教学不够扎实。我们是不是违背了每个个体都允许差异存在的原则呢?这样的检查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每个个体(教师和孩子)不够尊重?

陈老师:有时遇上天气不好,刚好又排了户外游戏活动,于是只好等到天气好的时候,两个游戏一并进行。我们也不想这样,但关键是没时间补,所以也是任务性质的,如果这游戏不玩,万一抽到检查,教师不敢有侥幸心理,确实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和思考。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教育评价存在问题,如果园部指挥棒没有转换,教师就是高压下的陀螺,忙于应付,忽视了人本的真正需要,发展更无从谈起。针对教师们的心声,我们进行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改进。

一、需要转变观念——评价即研讨

我们带着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心态走进每一个班级,检查与被检查者都是平等的,检查即研讨,把检查这个概念淡化,当作一次观摩研讨活动进行。明确最终目的不是给教师排名打分,得出一个什么等级,而是注重在观察的过程中,肯定教师做得好的方面,进一步查找问题,针对有些不足之处与老师共同商讨、沟通,共同出谋划策来调整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评价的着眼点不是评价本身,而在于后续的调整与跟进,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任何脱离孩子实际,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行为和方式都是不值得倡导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关注孩子的需求作为第一要素,只有心中有孩子,才不会被所谓的考核牵绊。如果是因为评价这把尺子导致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教育行为,那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一起来完善科学的评价制度。

案例:大四班

现状描述:每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过程就像赶鸭子似的,因为有很多的操作材料,教师的关注点不是采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指导幼儿学习,而热衷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操作材料,也不管孩子是否消化,因为一日活动整个流程安排很紧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付幼儿园对教师流程工作的考核。

园部建议:我们对教师提出的一些困惑进行讨论,针对数学活动中幼儿操作环节过于复杂,而导致教学环节走过场的现象,明确集体教学的落脚点是落实教学目标,寻找有效策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习得数学知识并加以应用,建议将操作环节作为课后延伸,放到区域活动中去完成。

效果反馈:教师能够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完成相应的操作练习,在教师无法顾及的情况下,幼儿跟幼儿自主交流探讨的机会大大增加,增强了幼儿合作的意识,体会到同伴相互帮助的快乐。

二、需要评后指导——评价促提高

通过研讨我们发现,其实教师们并不是害怕评价,而是怕“为评价而评价”。因为有很多幼儿园,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每个学期、甚至是每个月都会进行大大小小的评价,评价方式千篇一律。今天检查主题墙创设,明天检查区域活动,一学期下来,所有指标都必须考评完毕,然后把资料整理归档。反馈时要么草草敷衍了事,要么絮絮叨叨说上一大堆大道理,而真正对教师有价值的指导帮助却很少。

案例:中三班

现状描述:走廊区域柜下面,放着家长配合自制的十几种的体育器械筐,晨间锻炼时,老师请幼儿自主选择一件器械自由玩耍。很多孩子懒洋洋地站着不动,有的孩子还抱怨:“今天又玩××啊,没意思。”于是几个孩子没带器械,站着看人家玩。

教师自我反思:开学初,孩子对新投放的器械积极性很高,经常争先恐后地要这个要那个,一段时间下来,对器械兴趣不大了,可是借助器械进行晨间早锻炼是我们幼儿园规定的一项制度。怎么样才能使孩子保持持久的兴趣呢?

我班孩子们在美术方面发展比较好,我通过美术和体育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孩子们锻炼的兴趣。我把自制体育器械的玩法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告知小朋友,投放于运动区,让幼儿进行游戏、操作,并启发幼儿探索出其它的新玩法,学会通过绘画进行创新玩法的记录,便于下一次区角活动时幼儿尝试与创新,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我还设计了“我喜欢的体育项目”,让幼儿通过各种手法如炭条画、水彩笔画、撕纸等形式进行自由创作。

园部建议:自制体育器械是我们幼儿园一项传统,旨在通过低成本的投入,增强幼儿的体质,习得一些运动的技能。教师在组织孩子玩器械的时候,存在“放羊式”的管理状态,认为只要在教师视线范围内活动就可以。中班孩子需要提供情景性的场所,投入其中,快乐运动。建议教师每天利用器械,创设一个游戏场景,比如同样是踩高跷,今天踩高跷钻山洞,明天可以是踩高跷过小河或过独木桥,渐渐增加难度,给幼儿一些挑战,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效果反馈:通过一段时间尝试,场景的提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锻炼的积极性,对器械的兴趣又重新调动了起来,大家不但争着探索新玩法,还争着把活动的体验用涂涂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创作绘画来源于生活,更灵动。

我们不定期进班看活动,活动结束,先让教师进行自我剖析,针对活动现场情况,说说自己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具体哪些细节或薄弱环节需要加强。教师必须在一周内写好反思,然后集中周五中午进行交流反馈。园部认真听取教师的反思后,提供给教师活动现场薄弱环节可操作性的有效建议,得到教师认可,并提供相关的实施策略,在获取教师认同的基础上,给教师一个调整期限,并继续跟进了解调整效果,将调整、跟进、再调整、再跟进作为教师期末考评的指标,力求每个教师保持优势、弥补不足,纵向提高。

三、需要成长平台——评价搭舞台

作为管理者,充分尊重每个教师的特长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全体老师各尽所能,学习别人的优势和长处,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整个团队的工作才会蒸蒸日上。我们每个学期结束考评时,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亮点工作介绍”,教师可以结合一学期工作情况,总结自己主要的亮点工作,凡是班级管理或教育教学方面认为好的都可以推介。期末总结表彰大会时,我们根据教师介绍的内容,让部分工作创新、成绩丰厚的年度亮点人物进行典型发言,许多好的方法直接用观摩的方式开展。

案例:小二班

现状描述:在班级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家长热衷于到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这样一来,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家长生怕孩子在幼儿园被人瞧不起,宁可委屈自已,也不委屈孩子,导致家长跟家长、幼儿与幼儿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

展示花絮:教师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幼儿过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日派对。

制作生日贺卡:全班幼儿一起动手,给当月过生日的孩子制作生日贺卡,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并送上简短的生日祝福语。还在班级门口开辟一块“当月小寿星”园地,贴上当月生日孩子的照片,将温暖的祝福张贴在照片四周,感觉特别温暖。

开生日派对:教师要求幼儿园为她们班级当天点心安排一个大蛋糕和蜡烛,利用餐点时间,给孩子过一个简短的生日会,了解生日的来历,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请生日孩子吹蜡烛,参加生日活动的每个人说一句好听的话送给好朋友等,整个活动温馨感人,这种教育是最本真的教育。

效果反馈:活动得到全体家长的一致好评,自主的集体生日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了快乐,并懂得分享,使原本压力重重的生日变成了家长和孩子都深切期盼的日子。

这种亮点展示的评价方法,极大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的考核为主动的亮点展示,其参与评定的实际性和绩效性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在纷繁复杂的评定标准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同时,通过聆听教师的亮点介绍和展示,园部也获取了很多来自于教师群体的信息,看到了教师个体或是小团队的优势和成绩,为进一步引领提升提供了参考。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6

一、培养信息检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 信息检索本身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心智活动, 难对此发生兴趣。即使有了兴趣, 也会因为兴趣不稳定性而昙花一现, 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发。在语文教学中, 不要把全部的知识告诉给学生, 多留一点空白, 让学生查阅;不要把所有的问题说穿, 多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通过信息检索去解决,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 学生便会主动去寻求知识、解决问题, 一旦获得成功, 便会产生愉悦感, 久而久之会产生并保持对信息检索的浓厚兴趣。

二、了解信息检索的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爆炸, 信息资源愈来愈多, 检索愈来愈便捷,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解决”, 有目的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求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了解信息检索的路径。例如, 教学《奴隶英雄》时, 我让学生去图书室借阅《斯巴达克斯》, 有效地解决了对奴隶社会形态、起义原因的认知问题, 学生懂得了知识在浩瀚的书海里;教学《第一朵杏花》, “竺爷爷通过观察杏花, 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那么, 气候变化与花儿开放究竟有什么联系?我又组织学生专访学校花木工, 问题迎刃而解了, 同时让学生知道, 知识就在社会生活中……

三、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

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检索到的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必须进行一番加工、处理才能保存和运用, 教师有责任教给一些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一是分类方法。鉴于小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指导学生设置以下栏目:“词语集锦”, 又分描写人物和描写自然二类;“名言欣赏”又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若干小类;“自然景观”, 收录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的文字图片资料;“历史小知识”, 又分为人物小传、历史小故事等。二是整理记录的方法。 (1) 文字记录, 指导学生制作“信息卡片”。 (2) 图片记录, 让学生剪贴。 (3) 文字图片式, 或是以图为主, 文字注脚;或是以文为主, 配予插图、图文并茂。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师要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 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 让学习尖子先行一步, 而后在班内展示其“成果”, 让学生模仿, 可采用“一帮一”的方法, 让掌握方法好的同学手把手地教, 慢慢地, 班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之下, 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

四、运用信息检索的成果

(1) 小小讨论会。让学生围绕问题找信息, 解决问题。如教学《凡卡》一课, 学生对九岁的凡卡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想不通, 我们就启发学生去看一些涉及十九世纪俄国社会情况的资料, (包括小说, 历史知识) 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了那段时期的黑暗, 从而知道凡卡的悲惨命运在那样的历史时期是必然, 是制度造成的。在写读后感时, 好多同学都能联系现实与凡卡比童年, 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现有制度的优越。

(2) 小小故事会。教学《大禹治水》第三自然段, 学生读懂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为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所感动。学生问:“三过家门”是哪三次, 怎么路过而不入?我见学生处于强烈的求知状态, 故意避而不答, 要求学生去图书室借连环画, 而后开个故事会。下课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借阅, 并记录在信息卡“历史人物小传”栏目中, 班会课上的故事会有声有色。

(3) 小小汇报会。上文所述,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查阅记录文中列举的景观, 有不少同学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文资料, 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汇报会上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教室内掌声不断, 那情景着实令人兴奋不已。

(4) 小小展览会。教学《东方之珠》时学生被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深深吸引住了, 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香港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明珠”, 我让学生寻找介绍香港的文章、画报, 下载网上图片, 班内举办“东方之珠”展览, 学生兴致勃勃, 从中了解到香港的许多知识信息。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7

《中国教师》:杨校长, 您好!我们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 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 对于校本教研, 您认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杨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校推进校本教研以后, 其研究理念和形态到底应该怎样变化, 才能突破原有的学科教研活动, 实现备课、观课、议课等的超越?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 要实质性推进校本教研, 超越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学科教研活动, 体现校本教研与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区别, 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功能提升。学科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功能是“备课”, 其核心是在教研活动中确立“教什么”“怎么教”或“学什么”“怎么学”。我校曾经确立了“三定、四备、四统一”的学科教研活动要求。“三定”, 是指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 是指备课标和教材、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和学法、备资源;“四统一”, 是指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我们认为, 有效推进校本教研需要不断拓展学科教研组的备课功能, 除备课外, 还应跟踪课堂现场、推进课堂变革、整合校内外资源、规划和促进教师的差异发展、提升整体育人质量。从这一角度看, 校本教研具有综合发展功能, 我们只有在备课、上课、改课、资源、教师、质量等方面整体着力, 综合推进, 才能超越学科教研活动, 发挥校本教研的应有功能。

二是愿景聚焦。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要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首先要清楚学校的“本”到底在哪里。从教研的角度看, 学校的“本”就是学校的发展愿景。因为学校的发展愿景是学校所有师生的共同追求, 是学校“要到哪里去”的方向与蓝图设计, 校本教研必须以这一方向和蓝图为指引, 将各种活动聚焦在学校的发展愿景上,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务好学校的发展之本。“愿景聚焦”也是校本教研和一般性学科教研活动的分水岭。一般性教研活动只关注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 较多关心本学科的学生发展与成绩, 很少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活动兴奋点很难聚焦在学校愿景上, 其特点是“科本教研”, 以学科为本, 而不是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

三是学校特色。校本教研的重要追求是突显学校特色。我们的课堂特色在哪里, 我们的学生风貌有何独特之处, 我们的教师发展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何优势, 这都是校本教研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学校课堂、学生和教师的特色发展方向, 并在一次次教研活动中努力靠近, 学校特色才能逐步得到彰显, 以校为本的学校发展思路才能得以落实。一般性的教研活动主要思考“教什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或“学什么”“如何才能学得更好”等问题, 对“如何才能教得更有特色”或“如何才能学得更有特色”缺少必要关注, 从而使教研活动缺乏“校本”特点, 难以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课堂变革。

四是学科开放。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是引导教师从“学科”走向“学校”。一般性的教研活动只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与课堂变革, 难以从学校的整体发展层面思考本学科的建设, 更难以把其他学科的有用资源整合进自己的学科。校本教研则要求学科教师立足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注其他学科的变革走向与资源建设, 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发展之中, 以开放的心态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谈谈您对校本教研中“校本”含义的理解吗?校本教研的“校本”之特点有何?

杨斌:对校本教研中的“校本”内涵已有诸多探讨, 但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校本”的主要内涵应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依靠学校”“发展学校”。这一内涵要求校本教研至少应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引领未来的教研。“校本”, 首先是以学校的未来为本, 以此为依托的校本教研, 必然是引领未来的教研。这一教研应在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展开, 是为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未来而教研。我校在推进校本教研时, 首先和全体师生一道, 探讨了学校朝何处去、师生的未来在哪里等问题, 基于成都七中初中的高平台定位和西蜀大儒杨雄的学校渊源, 提出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的校训, 我们的教研就是要帮助师生和学校形成未来发展的这种卓越品格。由于有了全校性的讨论, 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树立了引领未来的意识, 从而使教研活动具有未来发展价值。

二是立足现实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的现实为本。“引领未来”不是空谈理想, 更反对不切实际、夸夸其谈, 而是在关照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扎根学校的现实土壤, 分析学校基础、师生现状与需求, 才能在教研活动中解决师生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我校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对全体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摸清现状之后, 才提出课堂改革理念、思路和措施, 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针对性。

三是依靠师生的教研。“校本”要以学校师生为本。要相信、发掘师生的发展潜能, 调动本校师生变革课堂、提升质量的积极性, 促进师生以主人翁的心态与姿态关注学校的发展愿景, 并为之全力以赴。从我校的发展情况看,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能围绕学校提出的发展愿景与课堂变革方向, 主动研究, 投身实践。学校充分依靠师生的力量, 构建教研机制, 提升教研合力, 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四是促进超越的教研。“校本”还要以持续超越为本。持续超越主要指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迈向学校愿景的路途中, 不断向前向上的发展状态。没有学校的持续超越, 校本教研就失去了意义。因此, 我校的校本教研一般以年度为节点, 清点我们在这一年发展了什么, 下一年需要继续发展什么, 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2008年, 建校四个月后, 我们21名开拓者以“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 举办了学校第一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力求以常规的重建引领课堂改革, 以课堂常规的优化实现师生的品质发展。2009年, 我们立足“常规优化”与“常规重建”,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研究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召开了以“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为主题的第二届教育教学研讨会, 这一年, 我们认识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2010年, 我们根据2009年的反思, 向中央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申请, 获得批准后, 提出了“建设‘创生型课堂’, 在特色课堂的创建中提升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基本思路。这一年, 我们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主题召开了第三届教育教学研讨会。2011年, 我们开始研究“创生型课堂与学习设计”这一问题;2012年, 我们以“课堂创生的智慧”为主题展开了全校性研究。一年一个主题, 一年一年超越, 在持续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价值。

《中国教师》:贵校的校本教研现在形成了哪些特色?

杨斌:我校的校本教研不敢说有特色, 但我们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说, 就是以文化为引领, 以课题为推手, 以学习为基础, 以课例为载体, 以持续跟进为方式。

首先是以文化为引领。“审是迁善, 模范群伦”是我们的校训, “自信自为, 追求卓越”是我们的校风, “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是我们的办学追求。根据学校文化的主要指向与文化对师生素质的要求, 我们将师生素养锁定在了“创新”一词上, 没有创新, 就难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 更难以自信自为、追求卓越。但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而学习是不断创生的过程, 只有培育出良好的创生品质, 才能较好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了融合学校文化与教研文化, 我们提出了“培育‘创生型教研文化’”的校本教研追求, 力求以教研文化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以课题为推手。为了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凝聚全校师生的教研目光, 形成学校的教研特色, 培养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 我们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这一课题, 以此为龙头,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均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展开, 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研究创生型课堂的建设问题, 既聚焦全校教师的研究目光, 形成全校师生的研究方向与特色, 也推动各教研组逐步形成创生型教研文化。

以学习为基础。校本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提出落实“生态取向”的学习理念, 建设和谐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高效能发展”的学习理念, 建设富有实效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型教研组;落实“后喻学习”的基本理念, 建设适应学生变化的学习型教研组等教研文化的理念、思路与举措, 力求在生态取向的学习氛围中推进深度学习和后喻学习, 实现高效能发展。

在课例研究和持续跟进方面, 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抓实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范式, 在叙事研究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在研究“关键教育事件”时, 我们要求各教研组从紧扣“课堂素养”、关注“创新能力”、强化“高效学习”和突出“课堂创生”四个方面入手, 以提高课例研究效益。二是抓实“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 在课堂的持续改进与创生中建设研究型教研组。我校的链式课例研究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内确立一个研究主题, 在这个研究主题的统领下, 根据现阶段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确立若干个研究专题。这些专题围绕同一个主题形成课例研究的“问题链”, 由一个备课组在不同时段依次研究和讨论相关专题, 或由不同备课组承担不同专题, 共同研究, 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这种课例研究的操作方式, 就是“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范式。

从总体上看, 我校主要采用“两维互动”的发展思路推进校本教研。所谓“两维互动”, 是指综合考虑“团体学习”“专项研究”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研究”两个维度的互动推进, 把教研组培育成“学习型教研组”和“研究型教研组”, 促进教研组的知识共享与不断创生, 实现“在学习中研究, 在研究中共享, 在共享中创生”的教研文化建设目标。其中, 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是基础, 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是载体, “知识共享”与“创生”是目的。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斌:从我校的实践情况看, 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具备五个条件:一是学校文化的明晰度。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发展灵魂, 是学校的精神之本, 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的发展灵魂为指引, 为积淀学校的文化精神服务。只有这样的研究, 才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感。即要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确立与之匹配的教育教学变革方向。校本教研必须根据这一变革方向, 发现、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校的各种变革朝着既定的大方向前进, 才能逐步形成校本教研的特色与学校发展的特色。三是教研活动的文化力。即是否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教研文化, 不同的教研文化会形成不同的教研特质与效果。四是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力。即学科教研组的研究成果是否在校内及时、积极推广, 在发挥研究成果效用的基础上是否激活了教师团队的研究动力。五是多样态学习的保障。即学校是否能够根据教研的需要, 提供多种形态的学习条件与资源。在这五个条件中, 学校文化和教研文化引领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 教育教学变革方向固化校本教研的前行目标, 教研成果的校本转化是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 多样态学习是校本教研的有效保障。

根据以上的条件分析, 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方向不明。即学校文化、教研文化和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总体方向不明朗, 教研各自为阵,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就学科谈学科, 就课堂谈课堂, 缺乏学校整体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感, 教师无法从“学科”走向“学校”, 开展的是学科教研,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二是转化不快。即教研成果不能很快在校内转化与普及, 教研组不关注学校需要, 学校行政不关注更不引导学科变革, 学科和学校隔膜, 学校的发展缺乏学科变革的依托, 学科教研组的变革“自娱自乐”, 学科教研与变革处于自发与散乱状态, 削弱了校本教研应有的学校发展价值。三是保障不力。特别是在多样态学习与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保障上缺乏必要力度。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 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杨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大课题的浅研究不如教研, 小问题的深研究就是科研, 其目的是把基础教育的科研和高校的纯学术研究区分开来, 促进教研与科研的有效整合, 以解决教研与科研脱节的问题。科研的确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但虚假的、口号式的、胡编乱造的、不融入教育教学一线的科研, 改变不了学校发展的现有样态。

几年来, 我们一直坚持“以科研的思路推进教研, 以教研的视角落实科研”, 即用课题研究的思路、策略与要求, 开展专题性教研, 一次或连续几次教研解决一个问题, 或突破一个专题, 在教研中强化“研”与“变”。我校科研的主阵地是教研活动和课堂, “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 分解到了不同的教研活动与课例之中, 教师们从有效教研的角度, 审视科研是否落到实处, 是否变得有用, 以不断调整科研的方式与步伐, 在科研中强化了“实”与“用”, 这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教研与科研的整合。

校本教研和科研是否能够合为一体,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就我校而言, 教研的基本主题是“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 核心内容是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这些内容是全校性课题的基本内容;就课题研究而言, 我们围绕创生型课堂的设计、实施、评估与资源等多个方面, 系统化地研究了创生型学习设计和不同类型的创生型课例, 将课题研究的点落实在备课、上课上, 实现了科研与教研的整合。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 贵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杨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是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重要条件。但我在前面没有专门提出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因为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校本教研的质量取决于团队的整体发展质量, 个别教师的教研能力或许比较薄弱, 但他在分享团队智慧与成果中也会得到发展。所以, 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团队, 就会有什么样的校本教研质量。因此, 近几年来, 我们在提高教师个体校本教研能力的同时, 就提高团队校本教研能力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提高团队学术力;二是整合校本教研资源;三是建设创生型教研文化。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上述三个方面既推动了团队校本教研能力的发展, 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师个体的校本教研能力。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新课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 您认为校本教研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杨斌:我认为接下来的校本教研应把握好四个重心:一是解读学生。学校教育的一切目的是孩子, 校本教研要从关注教材、教学和学科转向关注学生,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研究学科、教材和教学, 这就需要提高解读学生的能力。二是反思价值。我们的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学校教育的最大价值, 是帮助学生学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教育教学有这样的价值吗?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价值?我们还能不能做得更好?这是今后校本教研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把握本质。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本质是什么?是促进师生更好地发展。可不少地方和学校生搬硬套某些改革经验, 结果水土不服, 效果不好。我们在教研中关注了形式, 忽略了其他地区或学校隐藏在改革经验背后的本质。抓住形式而忽视本质, 降低了改革效益。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 如何把握教育教学本质提高改革效益, 是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四是善待质量。“善待质量”即全面把握质量, 发展经得起未来考验的质量。但是, 不少地方将质量等同于分数, 有的地方高举“绿色质量”的大旗, 骨子里或制度上依然停留在分数质量的单一杠杆上, 甚至走火入魔, 丧失了教育的本义。如何全面理解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质量, 仍是接下来需要在校本教研中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 您有何建议?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8

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面临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央企扩张发展、中央对试验区的倾斜支持、贵州强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等难得机遇。近一年来, 试验区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 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 在七星关区小坝镇和金沙县分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引进了力帆骏马振兴汽车有限公司和兴国实业等多家公司, 加速了七星关区的工业发展。同时试验区从河南、山东等地引进多家大型煤炭公司。这些公司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 同时积极收购小煤矿, 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一生产实习的作用与意义

生产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 是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中, 生产实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及意识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感性认识,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

者、参与者, 使彼此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使体育教学变成动态的、发展的个性化创造过程。学生选课、择师也是动态的,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随机的, 学生的满意度就是考核教师的最好尺度。这将给体育教师带来职业危机感, 促使体育教师为了不断地完善教学、提高水平而参加继续教育, 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而这一动力可以直接体现出体育教师积极、向上、团队向心力的面貌。

七体育俱乐部能合理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设施

意识是人类的认识活动, 它依赖于物质条件, 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增强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现在多数高校采取普通体育课教学模式、专项体育教学模式等, 这些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教学知识系统全面, 学生便于管理, 教师重复教授内容, 教起来得心应手。另一方面, 由于上课时间固定, 而如果某项运动选的人数过多, 势必造成某些场地紧张, 有些设施闲置, 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俱乐部模式的教学是时间灵活、所选项目灵活, 这样使场地、体育设实的基础。

毕节学院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 “服务于试验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办学目的,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是毕节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 推动试验区经济发展也是该院的发展目标。作为毕节试验区工科类学校的龙头, 培养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性人才是该院的办学目标。因此, 对生产实习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分析

1. 企业不愿接收, 缺乏良好的外部实习环境

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剧增, 大量学生安排在同一企业、同一车间进行生产实习, 生产场地显得过于拥挤, 这就势必分散操作工人的注意力, 并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企业是经济利益的创造者和获得者。出于对关键技术的保密和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的考虑, 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学生的生产实习。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很难联系到实习单位, 就算勉强联系上了, 企业的接待热情也不高, 导致学生接触的东西非常少, 根本达不到生产实习的质量要求, 严重影响了实习的作用。

2. 实习经费短缺, 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随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学校对学生实习经费的投入有所增长, 但也相对缓慢。随着物价的升高, 交通、食宿等费用也随之增长。同时, 许多企业对待学生的生产实习由

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应用。

八结束语

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顺应时代潮流, 与时俱进, 群策群力, 将高校体育俱乐部切实落实到操作层面上来, 营造一个健康蓬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2]吴维铭.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J].中国学

校体育, 1992 (2) :61

[3]尹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J].体育学

[4]姚毓武、张大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研究综述[J].天

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责任编辑:王以富]“欢迎”到“不热情”, 再到“谢绝”, 对学生收取的实习费也逐年增加, 甚至超过学校的投入。这些因素造成实习经费的短缺, 导致实习时间的压缩, 学生难以深入到实际生产岗位, 对生产流程了解模糊, 从而使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无法保证。

3. 指导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毕节学院的工科专业属于新建专业, 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较大比例。虽然青年教师的增多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进一步优化, 但大多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一线生产工作的经历, 独立指导生产实习的能力与水平相对较差。同时, 学生人数的增长也使得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组织难度增加, 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4. 实习内容单一、枯燥

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是: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在车间里走马观花式地参观, 同时对学生讲解相关的流程和操作。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厂级安全教育、生产与技术发展概况和车间实习参观等内容。这样的方式, 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看、记录, 不能亲身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单一、枯燥的实习内容不但影响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还滋生了他们应付了事的态度, 从而影响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 在21世纪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 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四种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 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及工程实践活动。加快生产实习内容的创新研究的步伐, 加速对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 尽快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多方努力, 实现多元化的生产实习模式1.建立校内实习基地, 实行“小班化”教学

良好的、稳固的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针对当前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情况, 毕节学院大力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从小做起, 争取学校下属企业化, 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外部环境, 还能节约实习经费, 同时还能增加学校教学经费。学校逐步增大对学生实习基地、实训中心建设的投入。目前, 学校对实训中心的建设又投入了42万元的采购经费, 另外还有约80万元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采购项目近期拨款。

校内实习拟以“小班化”进行教学, 每班15~20人, 由1~2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管理、指导, 由于管理的人数少, 教师巡回指导到位, 示范演示容易组织, 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2.建立校外实习合作, 实现“实习+就业”

为了较好地贯彻学校“服务于试验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主, 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 组织专业教师先后前往七星关区各县市的煤矿公司以及力帆骏马振兴汽车厂等公司进行考察、调研, 与许多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就业”的合作关系。

对于部分有条件和能力的学生, 采用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方式, 让学生在实习期间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发展前景和个人职业提升空间, 同时企业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是否符合自己的人才理念要求。如果企业和学生双方能成功达到双向选择, 不但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同时企业也可以避免招聘一些企业不需要的人员, 减少对人才的浪费。

3.争取政策支持, 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在实习环节, 学校和企业之间是自愿结合, 相互之间没有权利和义务的制约, 这往往导致学校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地位。立足于“服务试验区工业发展”的目标, 就试验区的经济现状, 建议政府在政策上向高校学生生产实习倾斜, 在经济上加大对生产实习的经费投入, 并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鼓励相关企业配合学校的生产实习实践活动, 以此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配合、互惠共赢”的生产实习良性发展。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实习质量

由于青年教师缺乏一线生产工作的实践经历,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生产实习能力的提升, 可以在实习中进行老、中年教师带青年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实行“一帮一”的帮带分组, 还可以派遣青年教师下基层, 在实际的生产岗位上锻炼、提升自己的动手应用能力。指导教师队伍能力的提高, 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更多,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以及从事工作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5. 修改实习大纲, 实现实习内容的多元化

以往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工艺硬性地确定实习大纲, 指导人员讲得多, 学生思考得少, 不能将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个性有机结合。传统的生产实习的内容比较单一、枯燥,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实习大纲进行修改, 去掉死板的内容, 添加有益的元素, 对推动试验区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摒弃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模式, 用真正的实际动手操作取代参观了解。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实习, 都应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生产的环节中去, 在实习活动中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通过教师在旁指导生产, 也可以让学生给车间加工师傅打下手的方式参与到生产中, 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加工过程及工艺流程, 学会机器的操作方法。

在学校, 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3D软件制作3D动画, 将生产流程、重点机床或关键部位构造实体模型, 也可以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加工的操作过程, 并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 共同查阅文献资料和探讨生产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制作中加深对实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摘要: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立足于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 毕节学院工科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着很多问题, 造成实习效果和质量较差, 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符。本文针对传统的生产实习模式, 提出了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争取政策扶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修改实习大纲, 对实现多元化的生产实习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工科生产实习,多元化,改革,教改

参考文献

[1]杨连发、周娅、廖维奇、陈小勇.工科类生产实习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 :90~92

[2]李大磊、李锋、张建立.机械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科学版) , 2011 (7) :26~27

[3]高理福.基于创新能力的生产实习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2 (10) :423

[4]冯永政、陈勇.大学工科生产实习方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9) :16

[5]李晨希、王宏、曲迎东.关于建立地区性生产实习基地的研究[J].高教论坛, 2008 (4) :106~108

[6]郑秀英、张进明、白守礼、郭广生.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47~49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9

一、任务引领兴趣激发, 知识技能双重并进

自2004年课改至今, 最为深入中职教师之心的或许就是“任务引领”、“项目驱动”这八个字了。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 这八字精神几乎已充分渗透到了笔者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是, 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是否也正是由于我们过于注重这八个字, 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本体成长?我们是否在用一种新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取代过去的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授金融事务的教学过程中, 发现如果仅单纯以某一业务为背景条件讲授课程, 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但如果在该业务流程中加入若干和本班同学有关的元素, 就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在该业务场景的设置下, 教师设置若干模拟情境问题, 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强烈地激发出来。因此, 任务引领并不是课程的真正目的, 课程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把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激发到最大化, 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效率达到最大化。我们应该以任务为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扮演的角色是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在课堂中解答问题的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后, 才会成为真正的知识和技能的主宰者。试想, 如果学生仅仅是一个在被动的“任务引领”模式下培养出的“统一”模式的一线操作工, 那他能实现真正的终身发展吗?因此, 我们应当以任务为抓手, 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 发现问题, 探索答案, 从而摸索出完成该项任务的真正方法。而真正的方法, 笔者想并不会是一个纯粹的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技能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的原理。作为教师, 我们要做的就应当是以任务为载体, 最大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这种良性循环下, 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的能力。

二、深入行业广泛调研,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众所周知,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收入行业。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在过去的三年中, 金融行业的人均收入一直在所有行业人均收入中排名前三位。在这样的情况下, 该行业的求职情况自然是一个供大于需的状况。因此, 如何使中职学校学生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要找到答案, 就必须对整个行业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 尽可能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实现“零距离”岗位对接。下面我们以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业来做一个分析, 见表1所示。

从表1中,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对于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 其经营的对象并非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 而货币本身并没有差异性, 那银行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呢?其实, 作为顾客来说, 最大的消费体验的区分点就在于银行的服务上。当然, 服务它应当是一个立体的呈现方式, 包括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态度等。显而易见, 如果我们的学生仅仅只能熟练地点钞、录入, 这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实际的工作需求。如今, 许多商业银行正在逐步朝着“全能金融超市”的目标进行网点转型。作为一名银行一线工作人员, 必须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利用自己不断更新的金融产品知识, 为客户提供一流的银行服务体验。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仅一味追求技能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 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如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依据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笔者想借用这个观点做一个引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采取一种最有利于学生学的办法来教, 我们还要站在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就我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情况来看,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完成中专学业后, 选择升学。当然, 这不仅是由于这些学生本身有进一步深造求学的需求, 也是因为金融行业进入门槛高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1. 革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 中专学校培养的就是规模生产情境下的操作工。只要这些操作工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相应的工作要求即可。但是, 在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试想, 如果只是日复一日地反复机械作业, 我国的金融业能在近些年中发生那么多的新变革吗?因此, 我们必须革新教学理念。其实, 当学生选择中专学校的时候, 他们的年龄才只有15岁;哪怕到他们毕业的时候, 也才只有18岁左右。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而言, 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没有办法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规划的;进一步说, 其实他们并不十分确定自己和该职业的匹配度。这个匹配度不仅是指自身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的缺口, 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和愿意从事该职业。因此, 我们应该革新教学理念, 教学宗旨, 明确让学生了解该行业, 认识该行业, 从而通过这样的认识过程, 发现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和愿意从事该行业。

2. 重整教学内容

在完成了革新教学理念后, 就要重整教学内容。既然我们的教学是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的, 那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不应过分注重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基础知识的补充。因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一个纯粹的操作工人是非常容易被替代的, 而一个能够通过不断反思而不断革新的技能人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那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能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

3. 强化实践活动

我们要培养的是实际操作人员, 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中, 他们会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自我学习状态。例如, 在笔者教过的“银行柜面业务”这门课程中, 设置了三节银行参观课程。在这三节课中, 学生带着问题 (笔者在课前先进行问题设置) 去参观, 参观后, 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 (以PPT方式) 和解释问题。学生的小组展示非常出色。他们不仅能够出色地回答相应的问题, 而且还主动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对实际参观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了独到的阐述。在此之后, 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份无记名调查问卷, 结果约有99%的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上课模式, 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学习, 很明显, 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化地激发出来了。当然, 在校企合作下的顶岗实习中, 学生更能够实现与岗位的“亲密接触”, 也只有在多次不同的接触后, 学生才更能确定其真正的发展需求。

作为教师, 应当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 真正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各项需要。只有社会中的人发展好了, 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进辉.中职人本教育新理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朱孟楠.金融事务专业教学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立足于发展的银行监管 篇10

1. 发挥集体智慧, 当好农机局的“参谋”

当前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 喜的是有了监管条例和队伍参公管理的良好局面, 忧的是条例贯彻过程的举步维艰, 监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断档。这就需要发挥监理队伍现有成员的集体力量, 不等不靠, 勇于担当。面对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 面对难以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做到三个争取:一是争取领导支持。如在路查中发现各地环卫站雇用的拖拉机存在较多无牌无证或无保险的现象, 对于这类拖拉机, 是扣不得又放不得, 故将此类问题以信息形式报送市政府, 得到了市长的批示, 最终使各地的环卫运输车辆合法合规, 难题迎刃而解。二是争取资金保障。俗话说得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的点子、方法没有资金的保障, 推广是难以实现的。2011年从事故分析中发现, 慈溪市近两年因拖拉机夜间作业时可识别性较差, 导致其他车辆与其追尾、刮擦等事故发生概率较大, 由此想到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开展拖拉机粘贴农机安全反光贴工作, 但开展此项工作要近8万元资金。于是把“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措施, 提高农机安全技术状态和防护性能, 促进农机安全生产”的建议提交给局党组, 局党组马上采纳了建议, 报市财政局并得到认同, 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 保障了安全生产措施的长效性。三是争取政策扶持。长期以来, 农村普遍存在着上路拖拉机超期“服役”的现象, 直接影响作业安全, 导致交通事故多发。为加快老、废、旧拖拉机的更新换代, 慈溪市学习兄弟县 (市) 、区经验, 出台了慈溪市《拖拉机报废补贴实施办法》。《办法》规定, 慈溪户籍农民手中已达到报废年限、符合应当报废情形、通过农机部门注册登记的上道路拖拉机, 都可以申请报废并获得补贴, 最大限度地消除报废拖拉机的安全隐患。

2. 发挥职能作用, 当好镇农机站的“指导员”

农机监理工作的落脚点在广大的镇 (乡、街道) 一级组织, 镇 (乡、街道) 农机站作为农机安全管理的最基层单位, 虽然存在着执法地位不明确、人员年龄老化且缺员、农机化工作任务繁重、在编人员兼职现象普遍、专业技术参差不齐等不利因素, 但他们却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的基础, 是全面了解本辖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最有发言权的队伍。认真做好对镇农机站的业务指导工作,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积极做好“四勤”工作:一是做到“口勤”。勤商量, 在商量中落实工作。除了出台平安农机建设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确立“政府主导、农机主抓、部门协同”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外, 还引导重点镇 (乡、街道) 积极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从“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变。相比前几年, 近年来从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来看, 慈溪市基层农机站的农机安全生产信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光是2011年宁波农机网发布的有关慈溪市各镇农机站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报道就有30余篇。二是做到“腿勤”。勤入基层站和他们打成一片, 既要落实工作又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安全宣教工作, 基层站缺的是宣传的素材和资料。2011年安监科就为基层上安全教育课20次, 累计受教育机手1 800人次, 提供宣教资料15 000份。三是做到“眼勤”。勤看各辖区内存在的安全死角, 力求长效治理;镇农机站和镇交管站、镇安监所建立了横向联动机制, 每年安监科和每个镇 (乡、街道) 农机站联合开展不少于1次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实现安全成果的共抓共享。四是做到“手勤”。勤记录各项开展过的工作。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不但要落实到实际工作, 而且要做好资料的存档工作, 便于工作落实和开展, 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要求市、镇两级台账档案中应包括农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方案、各类会议记录、排查记录表、排查治理表、排查资金预算表、联合整治记录、安全宣教记录、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原始的签到册、隐患排查后的整改措施等多种材料。经过两年的规范, 慈溪市20个镇均建立了安全生产工作台账, 个别镇的台账资料质量较高, 如新浦镇、掌起镇等。“四勤”工作使得市、镇两级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齐抓共管, 2012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 安监科就收到了很多镇上传的春节期间农机安全生产情况的汇报材料, 这在前几年是没有过的。

3. 抓好规范化, 当好机手的“勤务员”

上一篇:围产儿死亡率下一篇:服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