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2024-04-28

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精选7篇)

篇1: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泰宁县第三中学

泰宁三中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社会满意”为办学理念,以状元文化教育为载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扎实做好初中的壮腰工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今天,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来谈谈我校“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些做法。

一、以状元文化为载体,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臻于至善。1.传承乡土文化,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状元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我校广泛搜集资料,从当地历史上状元成长、成才、成功的非凡历程中,挖掘其丰厚内涵,归纳提炼出状元的优秀品质为:“仁、善、礼、越、博”,打造出“肯于拼搏、敢于争先、勇夺第一、永争一流”的状元精神,构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状元文化教育”。

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良好的育人效能。所以我们积极营造浓厚的“状元文化”氛围:精心构建“状元文化”长廊,设置“状元寄语”、“状元心声”专栏;精心打造状元亭院文化,设立状元邹应龙塑像和状元精神的雕塑,在校园绿地点缀观赏石并雕刻上“礼、仁、博、越、善”状元优秀品质的五字内容,构建“惜石(时、食)亭”和状元广场;积极培育“状元班级文化”、“状元餐厅文化”、“状元宿舍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教学楼构 建传统文化宣传长廊,为“状元文化”输液。浓厚的“状元文化”氛围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师生的修养。

我们还通过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状元节活动,学习状元优秀品质,培养“向善、向上、向尚”精神。每年3月份和9月份是“向善节”,对学生进行“善心、善言、善行”教育,教育学生积德行善、乐善好施;4月和10月份是“礼仪节”,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节、礼貌”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知礼仪、明礼节、懂礼貌;5月和11月份是“仁义节”,对学生进行仁慈、仁爱、仁义等教育;6月份是“卓越节”,对学生进行“跨越、超越、卓越”教育;12月是“博学节”,对学生进行“博学、博雅、博爱”教育。坚持每月一主题,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让状元的优秀品质在师生们身上焕发光彩。

为了进一步让状元文化深入人心,我校精心编写状元文化校本教材,开展了《依托状元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研究》、《以状元文化为依托,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探究》等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努力将状元文化教育落实在课堂中,落实在班级管理中。

2.成立多个社团,多元培养,张扬学生个性。学校搭建发挥学生特长,成立了学生会、文学社、读书会、广播站、艺术团、篮球队、田径队、钢琴(古筝)演奏等十几个社团。一年一度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合唱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每年的“春节送春联活动”,是泰宁三中书法社团系列活动之一。我校的山歌社团,指导老师黄晓丹作为泰宁县山歌协会的副会长,近十年致力于山歌的研究与传唱。2016年,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启示录”播出纪录片:泰宁——留住泰宁山歌的根,其中山歌进校园部分,以泰宁三中为背景,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泰宁三中山歌社团活动开展情况。

3.展示才艺,表彰美德小状元。每年11月中旬,泰宁三中“状元文化秀”---校园吉尼斯PK大赛拉开序幕。学校以“学生有多少才能,学校就提供多大舞台”为理念,设置书法、画画、跳绳、下棋、骑自行车、写作、演讲、球类、音乐等几十个“校园吉尼斯”项目,激励学生要激流勇进,开拓进取,勇夺第一。

每学期开学仪式举行“美德小状元”颁奖仪式,表彰各类“美德小状元”,向美德小状元颁发奖状,佩戴状元帽、授予“美德小状元”奖章。

状元文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2014、2015、2016年,福建电视台陆续播出了我校“状元文化”专题节目。

二、精细管理,落实教学常规,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认真落实开学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把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以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十届4次教代会重新修订通过了《泰宁三中出勤考核奖惩制度》、《泰宁三中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泰宁三中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办法》 等相关文件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强化常规落实,加大教学常规各环节的检查力度。例如,教务处制定了《泰宁三中考试常规实施细则》,对班主任、监考老师、与考学科的课任教师、巡查领导等岗位的分工作职责做了明确的规定,做好考试的各项准备和组织工作,规范考试各个环节,杜绝一切与监考无关的行为,切实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成绩的考核更加准确,质量分析做的更加实实在在。

2.加强巡课、听课检查工作。严格落实《泰宁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行政班子成员深入课堂抓教学的有关规定》,校长及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带头深入课堂抓教学;教务处组织了“泰宁三中随堂听课领导小组”,每学年除参加常规的教研组听课外,郑绵兴副校长带领的理科听课领导小组和姜莲凤主任带领的文科听课领导小组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听课并评价,对个别课堂教学效率不佳控堂能力较差的教师进行个别交流和帮助,评价结果纳入考核。

3.严格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为了更好地开展和落实校本教研活动,在教研组活动层面,教务处在在每周的教研组长例会上布置本周的相关活动,教研组长提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大家共同商讨解决。严格规定各教研组每周教研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二节课。教务处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先学后教,提升能力”教学案编写研讨会,各教研组组织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编写导学案,提高了导学案的质量,当然,教师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二次备课,进行反思。这样使导学案不断完善,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组活动层面,加强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共同成长。首先要求各年段办公室以备课组为单位安排教师办公桌,以利于备课组活动;其次每周活动时间由一节课延长为两节课;第三要求每周的备课活动要定主讲人,活动中备课组长要做好活动记录;第四各备课组做到“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练习和课后作业、统一阶段测试。做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第五校行政领导积极参与备课组活动,并起带头和引领作用。

4.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骨干教师。

鼓励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计划,学校以“优质课”、“教学技能”比赛为依据,以质量检测为标准,评选“优秀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康惠群名师工作室”、姜莲凤和伍东日分别担任的语文和数学名师工作室副领衔人及兰照福、饶妃霞、吴允明等十几位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的辐射作用。鼓励年轻教师参加省、市、县级“优质课”、“教学技能”比赛活动。2016年,我校梁爱兰、林春艳、庄丽三位老师的课在“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被评为“省级优课”; “康惠群名师工作室”工作考核获得优秀。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四课”(见习课、达标课、创优课、示范课)活动为抓手,开展新老教师教学结对子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强化校本教研,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为我校提供可持续的后备发展力量。

6.年段工作精细管理,常规工作不懈怠。每学期年段先制 定出周工作安排,经段委会研讨后公示,而且每周一年段把本周要做的事情及时通知全体教师,挂班行政领导自己带头,带领教学小组成员把年段工作落实到位。各挂班行政领导分工明确,注重对各班级的出勤、课堂纪律、两操、卫生、课间秩序、学生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评比。因此,段风、学风成良性循环发展。

7.增强目标意识,强化毕业班管理。

学校成立了初三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毕业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协调各班各学科的平衡;落实导优辅短以及班主任跟班等情况,加强毕业班教学的有效监控,为提高中考质量保驾护航。

增强毕业班的目标意识和管理,制定一中上线目标和激励措施,让全体教师即有压力,也有动力,促成全体师生凝成一股绳,奋力拼搏达成目标。

组织各备课组认真研究课标和《福建省初中语文等九学科教学语考试指导意见》,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定期召开由教学骨干和九年级任科教师参加的毕业班教学研讨,认真落实备课、选题、讲解、训练、评讲这几个环节,对各种复习资料、试卷,做到精做、精讲、精练,努力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

三、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德育渠道,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以《学生综合素质千分制评定方案》为标准的学生管理新理念,优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成效。

《泰宁三中学生综合素质千分制评定方案》对学生在校德 智体美劳和衣食住行说等方面的操行表现进行量化考评,期初给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分1000分,在管理过程中对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奖励分,对表现差、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学生予以罚扣分,做到奖罚分明,有效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同时,将考核结果做为学生毕业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方案的推行,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提高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意识,使学校“三风”出现明显好转。

2.落实生活导师制度,师生共建温馨寝室。我校有400名左右的寄宿生。每个寝室安排一名生活导师,要求做到“1、2、3、4”即:每月组织寝室成员召开一次创建温馨寝室总结会;生活导师每周至少深入寝室2次,面对面、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当好生活向导、学习指导和品德引导等三方面的导师;做好“内务整洁、团结互助、文明言行和寝室文化”四项检查评比工作。通过师生共建,营造了团结互助、健康文明、优雅温馨的氛围。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党建品牌特色“弘扬状元文化,提升办学品味”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支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行党员“亮岗履职”,以“三亮三比三评”和“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勇挑重担,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以暑期培训、教师例会为载体,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每学期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 教师培训任务明确。每年8月份底进行师德师风和专业技能方面的集中培训,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教职工专业技能;教工例会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修养。

3.坚持开展“道德讲堂活动”等师德师风教育系列活动。正教育之道,德育为首,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校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活动,展示最美教师等道德模范的风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坚定职业信念,使“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爱自己”成为每个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自觉行动。

回首过去,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12月获得首批的“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的荣誉称号;面对未来,倍感压力很大,在抓管理、抓质量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我们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泰宁三中将不忘初心,进一步树立信心,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让初中的“腰”更加壮实。

泰宁县第三中学

2017年2月28日

篇2: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赵县职工子弟学校暑期快报

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稳中求进,二是内涵发展。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做政绩冲动的事,不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依此,我校确定2017年发展主题为: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质量。上半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步入暑假,全体教职工抓住有利时期,认真总结、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一、主动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创城工作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省级文明城通知》精神,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一是积极发起号召动员。向全校师生印发《关于积极投身创建文明城活动的倡议书》,充分发挥作为市级文明校园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号召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精神,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文明言行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弘扬文明的引领者。二是积极营造创城氛围。在校门两侧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利用学校网站、电子屏、橱窗等宣传文明主题;教学楼前脸统一颜色、提档升级;铺设楼体亮化轮廓灯,体现学校发展主题、美化县城夜景;在前院东墙绘制“核心价值观”“祖国在我心中”“奔跑”主题作品各一面,增强文明感染力;开通楼顶活动平台和书吧,既可以美好楼顶,增加绿化面积和学生阅读场所,又有利于学生疏散和课间活动。三是积极完善人文环境。今年我校被评为全县唯一一所“石家庄市最美校园书屋”学校,下半年将迎接省级评比验收。学校利用暑期,抓紧布置图书馆、规范各班书吧、借助过厅走廊和楼顶平台设置书屋,努力达到全校师生开放式阅读,用读书引导文明风尚。

二、认真按照要求,稳妥开展分流招生工作

学校按照赵编办[2016]7号文件和赵教字[2017]32号文件《关于规范石塔学校、李春学校、职工子弟学校各校区管理的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设置,严格落实学校工作“四统一”要求,即:教师统一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统一管理、学生统一管理、财务工作统一监督管理。学校本着自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七年级生八年级、六年级升七年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流本部和子弟中学区,既满足了住宿生的需求,又实现走读生的意愿。分流后,及时召开新七、八年级学生动员会,宣讲政策、布置假期作业,加强了学生加强精细化管理,给予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同时,根据县教育要求,对一年级新生实行网上报名、面试验证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子弟校区、苏村校区、南三相校区辖区内适龄 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

三、抓住有利时机,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格执行县教育局有关工作纪律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放假初,学校召开教职工专题大会,传达上级精神要求,明确相关规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要求,全体教职工签订承诺书,杜绝有偿补课等违规现象。二是根据学校培训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国培,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参加培训,接受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三是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开展庆祝建党96周年“六个一”系列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收看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凝聚思想共识,筑牢理想信念,最大限度的汇集改革能量。四是认真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暨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规定动作,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限时整改到位,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及时总结反思,认真谋划学校发展

篇3: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一、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主题活动, 强力推进内涵建设

进入“十二五”以来, 学院领导班子认真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形势, 结合学院实际, 研究确立了“夯实基础, 注重内涵, 提高质量, 打造特色, 树立品牌, 提升层次”的24字工作方针,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 连续3年开展了质量提升主题活动。质量提升主题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有效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学院高水平通过了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标准完成了省级示范院校建设,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理念探索取得新突破, 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新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 办学条件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学科研取得新进步,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日渐彰显。

一是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得到了持续提升。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专业建设更加彰显了高职教育特色。目前, 学院共开设43个高职专业。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师资队伍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200多名教师在国家、省、市技能比赛中获奖。三是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在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建立了学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院系结合、重心下移、分级负责的工作新机制。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工作, 着力加强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学院学生在河南省科技文化艺术节上获奖百余项。四是科研工作水平持续提升。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工作制度体系, 推进了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高职教育研究和学报出版发行等工作, 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新的突破。五是校企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 (校中厂) 、进企办学 (厂中校) 、订单培养 (订单式) 等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六是办学条件改善工作迈上新台阶。建成了国家一级图书馆、现代化的实训中心, 建成校内实训室162个, 启动建设了职教园区, 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七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师生在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奖励150多项。

二、持续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质量提升平台

学院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 科学谋划发展新途径。围绕如何办好高职教育, 突出办学特色, 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学院实施了五大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示范建设工程。2008年, 学院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几年来, 学院共投资近2亿元, 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成为河南省品牌示范院校。二是实施质量建设工程。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 学院建有国家精品教材1门,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 河南省改革试点专业3个, 省级特色专业4个, 省级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试点专业3个, 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 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 质量工程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三是实施基础建设工程。在济源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投入2亿多元, 建成了2.1万平方米的图书信息大楼, 4.3万平方米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 4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和师生服务中心。2012年又启动了职教园区建设工程, 其中高职校区一期占地427亩, 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概算投资3.6亿元, 本学期已投入使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 建成校内实训室162个, 其中, 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 (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 , 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 (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类综合性实训基地) 。四是实施人才强校 (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学院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目前, 学院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所占比例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五是实施党建保障工程。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不断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专项活动。全院上下风清气正、心齐劲足, 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 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 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1.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 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四对接、四强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冶金技术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双主体三阶段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形成了“三位一体、三实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形成了“学训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 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 率先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 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 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 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这一模式可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2. 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产学无缝对接。

学院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 以校企共建为途径, 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 规范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构建了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三个层次, 认识实习、项目实训、专项实训、核心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五个环节的“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生的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50%以上。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成了60多个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 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 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下,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 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在全国有色行业技能竞赛中, 荣获金属冶炼 (黑色) 、金属冶炼 (有色) 两项个人第一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全国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 荣获护理技能个人二等奖。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达97%。

四、持续深入强化校企合作, 彰显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 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作法, 学院主动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强合作, 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

1. 引企入校, 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 (校中厂) 。

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 由学院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产品和订单, 共同组建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的生产性实习工厂, 工厂在生产的同时, 也承担了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

2010年10月, 学院与苏州凯斯美公司合作, 由学院提供2000平方米的厂房、企业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和技师, 共建了数控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该基地在生产的同时, 每年承担1000多名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

2011年8月, 学院与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由企业投资20多万元在学院建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网络实训室, 自2011年起每年联合举办一个冠名班, 企业每年提供1万元奖学金, 共同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012年4月, 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校企共建校办工厂合作协议。第一期, 由企业提供价值4000万元的设备以及产品订单、学院提供5000多平方米的车间, 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 预计2013年7月份可投入生产。该车间在加工生产车制件、跳线和陶瓷等光通信零配件的同时, 将承担学院机电类专业学生顶岗实训实习的任务。

2. 进企办学, 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厂中校) 。

2010年以来, 学院深化与济源钢铁公司、清水源科技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的合作, 在济源钢铁公司建立了烧结杯实验室, 在清水源科技公司建立了工业循环水处理中心, 在富士康晋城工业园建立了“模具加工实训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 将培养学生的课堂延伸到企业培训中心和生产车间, 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 在企业设置课堂, 按照企业的要求,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课程, 开发教材, 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订单培养, 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订单式) 。

学院先后与济源市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河南豫光集团、济源钢铁公司、洛阳永宁金铅冶炼有限公司、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浙江上虞国际大酒店、河南丰源石油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业签署协议, 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 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共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学生6000多人。2011年, 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 先后组建6个模具人才定向培养班, 1个机器人定向培养班, 共培养学生310人。在富士康科技集团2011年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交流大会上, 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达成了共建机器人应用实训室和共同培育机器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意向, 签订了“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议”, 学院被富士康科技集团确定为“模具人才培训基地”“机器人人才培训基地”, 并被授予“优质合作学校”。

篇4: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彰显教育灵魂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是育人的根本。学校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师生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加强德育常规制度建设的同时,着力搞好“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充分发挥了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开展了法制教育,做到了家校共建,警校共建,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

创新促进办学大发展

学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学校管理就愈加显得重要。综观学校每日工作,管理无处不在,领导对教师,教师对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显示着学校管理的文化内涵。

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靠创新促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进行大胆改革,实行民主管理制度。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征询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学校的各项经费支出、重大活动、主要决策等,都要通过会议的讨论研究后执行。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制定《定边三中绩效工资考评方案》,并严格按制度奖惩。积极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项教育教学指标,并层层落实各项工作目标。实行领导值周制度,通过值周检查并及时总结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新课改

定边三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规范选聘程序,吸纳了大量优秀师资。每一位教师都期盼着成为学生们课前期待、课中享受、课后敬仰的优秀教师。为了教师的更好发展,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制度,还制订了全面、规范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专业发展上不断进步。

学校实行领导下教研组制度。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研讨新教材。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反思和研究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并积极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使教师队伍逐步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发展。充分利用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和其它学科的教学设施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枝繁叶茂育桃李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2年—2D09年连续八年的全县中考中,定边三中升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荣获省级“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法制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校园”、市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级“卫生单位”、“德育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在县上举行的艺术节演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篇5: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是“双百”工程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提升科技内涵发展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1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要实现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从过去的注重数量扩展,切实转变为提升内涵质量,切实转变到加强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上来。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创新传统、创新优势和创新特色,在水稻、 油菜、柑桔、茶叶、烟草、马铃薯、生猪、棉花、葡萄、苎麻等主要农业领域,已形成一些优势和特色。但是, 目前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不适应内涵质量发展的要求。

1)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方面。一方面,许多青年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找不到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找不到差异化、特色化的研究方向,找不到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牵头的研究领域和重大科研项目, 却又往往找不到青年团队成员,青年教师与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联系沟通不够,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科技创新优势和特色方面。在湖南省农业产业的某些领域,或者在一些农业产业领域的某个环节,学校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传统特色,但是放到国际国内的广阔视野去比较,或者从全面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这些优势显得并不太“优”、特色不并很“特”,整体竞争力不强。如在柑桔产业的品种选育和栽培领域,科技创新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在加工领域跟进不够;在茶叶产业产中、产后环节,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在产前的基础研究领域,创新优势和特色尚未充分显示出来。

3)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大农学优势学科领域要做强做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 食品科学等学科介入;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实现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优势学科来带动。这种学科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形势和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跨学科的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和科技项目资源整合难、共享难,科技人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严重。

4)经费投入方面。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主体,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周期长、公益性强,农业高校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主要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和企业稳定的支持,目前在这方面尚缺乏完善的机制。

5)科技评价体系方面。目前,高校学术发展评价重论文成果、重项目经费,轻产品开发、轻专利转化; 对教师评聘职称,重视项目论文和成果奖励,忽视成果开发和转化工作业绩和效益,阻碍了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推进。

2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统一科技创新思路

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要想有所作为,应要加强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对接。只有从地方的优势和特色出发,才能在全国实现显示度和竞争力。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校科研力量分散,科技人员科研方向多而杂的问题,从而凝聚全校科技人员的思想,有效整合全校的科技力量,围绕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工作,做大做强,以争取国家和湖南省的重点支持,从而使研究特色更加鲜明,研究优势更加凸现。

2.2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凝练优势研究方向,构建产业技术链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在农业产业领域形成了一些创新优势和特色,但还不能全面支撑产业发展。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不仅可以集中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的智慧,找准各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明确各产业创新重点,还可以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技术链的构建,促进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如油菜科研团队通过构建油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链,不仅有效地支撑了全省油菜产业化发展,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农业工程与生物等学科的发展。

2.3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

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可以在青年教师与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找准科研方向,进入科研团队, 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为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牵头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以实现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2.4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

农业科技的根在基层,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基层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的要求。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可以促使科技人员下基层、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科技创新课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大项目、好项目,将科研论文写到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带进农民家。

3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3.1强化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执行力度

1)形成强大合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建设好产业技术联盟,必须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是各学院与有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强大的配合力,科技、人事、教务、 研究生、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应加强配合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把人才建设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等与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合力推进技术联盟基地发展;建立有效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单位之间的协调问题;建立有效的检查考核制度,将各单位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情况纳入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的考核范围。二是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产业技术链,产业链有多长,构建的技术链就应有多长,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就应该有多大。单靠一项技术、一门学科、几位专家已无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所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无法支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因此,在建设进程中,首先应在产业技术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凝聚以3个以上核心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凝聚形成以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团队集群,同时探索和完善合同制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建设机制,促进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之间实现真正的紧密结合[2-3]。

2)提高三种能力。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每个建设团队既要有善于发现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更要有突破关键技术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与运作能力。 科研人员应善于与地方政府打交道、与企业打交道、 与农民打交道、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打交道,通过联盟建设,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善于把他人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把他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善于对产业品牌、产品营销、 产业科技合作项目等进行运作,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总结提升能力。善于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建设机制、建设模式,提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扩大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3.2提升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管理水平

1)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未来2~3年,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任务的份额,将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后劲。如何多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已成为今后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 必须把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摆到重要位置,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举措。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应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锻炼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提升学校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2)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目前,农业科技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研究目标过多、研究内容太杂、考核指标无法量化。二是找不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报一个项目,从头到尾没有搞清楚究竟要干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三是不善于提炼项目标志性成果。一个项目几年实施下来,最后总结的时候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科研工作业绩到头来几乎等于零。因此,科学研究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能认为“我个人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要转变为“国家和当地产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做什么”。农业科技人员应通过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平台,了解国家发展政策以及科技发展形势,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工作的战略思考与战略研究,努力成为务实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务虚的宏观科技战略家。

3)深入思考科技事业发展。对于科技领军人才、 学术带头人和高层科技管理工作者来说,应善于从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思考科技发展的深层问题,捕捉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把握科技创新的最优方向,广纳科技创新的有用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方面,想大事,办大事,办成大事。 3.3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保障能力

1)围绕创新链构建,按照基础类学科、核心学科、 配套支撑学科等三大类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调整学科归属和管理体制,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学科支撑链。

2)通过推进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要平台、重大重点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跨学科、跨学校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共享与整合,从而组织大团队、搭建大平台、设计运作大项目。

3)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把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分配体系。同时, 加大对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的奖励。

3.4大力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引导。特别是应将农业高校纳入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的范畴,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给予稳定支持[4]。

2)重点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科研项目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产业,引导科技创新由出论文、出成果重点转变为出产品、出产业、出效益,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企业的科技意识,把科技创新实实在在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投入主体地位。特别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每年在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研发经费。

摘要: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针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强化执行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篇6: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关键词:学校规模;教育现状;心理辅导

教育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兴国之本。其中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基础,它关系着农村和社会的发展,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小学教育现在处于落后状态,主要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导致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落后和学校规模小等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所以,我们应该发展和建设农村小学教育,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向社会和国家输送大批优质型人才。

一、扩大学校规模,改善教育设施

由于农村小学建设规模小,学生上课的教室少,很多农村的孩子不管年级的高低,全都因为教室少的原因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导致小学生学习没有规范性,教育质量也普遍较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农村小学教育设施落后,由于经费不足,很多教育器材都无法正常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也很难实现。很多农村连最基本的黑板、粉笔都没有充足的资源,更何谈一些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所以,扩大学校规模,让农村的学生能在干净敞亮的环境下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改善教育设施,为农村小学提供充足的资源,提供像电子板等的多媒体教学器具也是现在农村小学教育的重点。国家和社会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让农村的小学有足够的资金来扩大学校的规模,改善他们的教学设施。农村小学教育只有在这些资源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的发展。

二、整合教师结构,改善教学方式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职,只剩下一些年龄较老的教师。而且有一些贫困山区的学校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就在农村附近找一些识字的村民进行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比较差,导致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有的农村小学由于是一些年龄较老的教师教学,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学习,教学方式也呈现单一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正确地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国家应该多鼓励和支持一些年轻的、专业的小学教师前往农村,同时也应该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年轻专业的教师走进农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分配,防止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和单一化。同时也要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的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媒体展示或者是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三、规范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水平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非常松散,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严重不足,很多农村教师工作的评价都无法正常运行,普遍都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进行评定。学生分数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好,学生成绩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就差,不能正常评价出教学的综合能力。还有就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非常欠缺,很多学生在学校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和教师也不给予管理和帮助。

规范教师的管理制度和交流制度,每个教师的评定和考核都能正常进行,而不是单一地按照学生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应该从单一的评价转变成多样性的评价,从重教学成绩转向重教学思想的评价。同时,要保证每个农村教师能正常和外界大城市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经验。还有就是学生的规范和管理。每个农村的学校都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在有制度、有纪律的学校里正常学习,提高教育水平。

四、加强心理辅导,增强教育程度

农村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孩童,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父母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正因如此,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因为长期地思念父母,不能和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他们产生自闭心理和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常规和法律法规的事情。

还有因为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劳动力少,经济上不能得到满足,很多农村的孩子就因为不能正常地提供费用而辍学,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导致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个人素质也因为无法正常上学而有所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一个无忧、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国家也要增强他们的教育程度,让他们不用因为经济的紧张而辍学,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

农村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中心。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次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发展小学教育,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昌伦.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

篇7:立足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泰宁三中经验)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实践,校园文化

一、龙港的自然地理背景

龙港高级中学位于浙江温州龙港镇。龙港镇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光照充足, 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 平均气温7.6℃, 七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27℃, 全年平均气温18℃, 无霜期约280天, 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土壤呈酸性, 适合植物生长, 植被资源也比较丰富, 林木种类较多。综上所述, 我校的植物生存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学校投入了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植被, 校园物种也比较丰富, 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二、联系实际, 引出课题

呈现我校校园绿化的图片 (如文化走廊、校门口、操场边等) 。让学生认一认, 说一说在哪里?照片上显示的是什么植物?它有什么特点?……激发探究热情。

自古以来, 人类与植物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植物不仅可以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 而且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了乐趣。说起植物, 人们的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各种画面———牡丹的华贵、玫瑰的芳香、荷花的高洁、腊梅的不屈、松柏的坚挺、杨柳的悠扬……植物给我们以视觉的享受, 给我们以嗅觉上的愉悦, 甚至还丰富了我们的食谱, 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没有植物的世界是不能称之为世界的。所以我们把研究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校园植被鉴赏与规划”。

三、立足实践, 以生为本, 研究课题

根据问题类别, 学生自由选题, 成立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鉴别植物?植物有哪些功能?”等等。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 分为3个子问题:植物的鉴定、植物的功能、校园绿化的规划。学生成立几个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 并且推选一位组长。由组长带领各组员进行活动方案设计, 各组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 各小组展开调查和研究活动, 并及时做记录。汇总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小论文、写活动体会。

四、研究的主要成果

使学生掌握了植物的鉴别方法, 认识了许多植物, 并且初步了解了校园的绿化规划。经调查统计, 已知校园中共有30科60多种常见植物。大部分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树种。其中木本植物有39种, 分为乔木19种, 代表物种有苏铁、香樟、玉兰、木兰、桃、榕树、松等;灌木18种, 代表物种有大叶黄杨、山茶、茶梅、桂花、小叶黄杨、紫荆、火棘等。栽培的草本植物有7种, 主要有银边吊兰、黑麦草、一串红、睡莲等。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功能区, 大部分植物长势良好, 植物层次较为明显。

校园绿化总体布局较能体现整齐划一的特点。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校园绿化布局模式。以沿学校外围墙东、西、南三线的黄杨、女贞为外环线条, 以沿学校主干道的香樟、棕榈等为中心线, 以中心花园的紫藤、月季、红花继木、松等为主要功能区, 以沿教室杜鹃、山茶为辅线, 形成绿化带, 以小型同类植物种群为面的点线面格局基本成型。

一些树种进行组合配植, 形成一定的群体效果。如, 在校园中部的花坛利用杜鹃、火棘、红花继木、含笑、小叶黄杨等小灌木组成不同图案, 给人以明快、活跃、生机勃勃的印象;水池旁是以枫树、桃树、皇后葵等乔木为主, 再加上池中点点的睡莲和菱, 显示出一片幽静、安详的美好景色, 收到良好的效果;操场旁则是一片紫藤和柳树, 是学生体育课后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带来的收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面对传统的课堂, 学生往往感到厌烦, 而校本课程开发则避免了那些形式, 学生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体。他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情感体验, 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所以他们就能把自己放到实践活动当中去, 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 学习真正的知识, 获得真正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他们改变了对学习原有的态度, 变得积极主动, 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

校本课程开发, 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板的知识, 而是鲜活的能力。例如, 在进行采访活动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真正的采访要求, 编写科学的采访提纲,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整理的能力, 最后还要写出采访报告, 锻炼了写作能力。这样, 一个活动使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能力素养。

2.增强了学生的爱校意识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接近、了解了学校, 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更为深切的感知, 产生了强烈的热爱学校的感情, 激发了学生的校园意识, 拥有了对学校的热爱, 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说话。”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激发灵感, 启迪智慧,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 遵循高品位原则, 尽量做到:设计式样新颖, 制作工艺精细, 布局合理, 格调高雅, 赏心悦目, 寓意深刻, 美观实用, 便于教学和维修。从每幢建筑物的外观形状到每间教室的内部装修, 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要精心设计, 艺术构思。教学设施尽量包含较高知识量的艺术水准, 从中渗透出学校高雅的文化品位。使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 集中反映了我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 心灵得到净化, 道德得到升华。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积极性不高, 缺乏动力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技能。而校本课程的开发, 特别是学校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它侧重于学生的活动, 这对习惯于自己教学的老师就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 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开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压力, 加重了自己的负担。所以, 他们就失去了应有的热情。还有一些老师, 他们能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 有志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 由于被所遇到的难题吓倒, 就打了退堂鼓。

2.学生基础的良莠不齐, 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不均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在学校学生的基础出现了两极分化, 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基础好的学生活动时计划详细、方法多样、针对性强, 效果也非常明显;基础薄弱的学生活动时计划紊乱、方法单调, 有敷衍了事的迹象, 活动效果差。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 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 有校内资源中的教师、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等, 校外资源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区资源等, 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存在的资源, 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

参考文献

[1]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03.

[2]田冬.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M].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4-08.

[3]方凌雁, 俞晓东.地域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思路与案例剖析[J].教育管理, 2005 (6) .

上一篇:说上我爱你爱情诗歌下一篇:单片机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