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闻专业主义

2024-06-20

构建新闻专业主义(精选十篇)

构建新闻专业主义 篇1

新闻专业主义所追寻的是简单的事实 (facts) ———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客观性是一种使从事新闻的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 或机制, 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 (neutral) 立场上, 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细化了来说,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自律, 客观的立场。

新闻专业主义不同于律师、医生这样对专业资格要求如此严格的职业, 新闻可以说是一种低门槛的职业, 如何创作新闻可以说是件很容易上手的事, 但善于采写新闻编辑稿件并不代表就具有了新闻专业主义, 这是内化在新闻从业人员内心的专业主义, 单靠技术性的学习是无法真正把握的。

要构建新闻专业主义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李大同说:“我们报道, 我们记录。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一些好事之徒, 仅仅因为, 这是我们对公众, 对国家, 对历史, 对未来, 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我觉得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 一味地接受, 人云亦云, 对不公现象熟视无睹的“记者”, 即使他文章写得再好, 从业再多年也只能称之为“写作者”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不断地“审查”, “管制”之下, 一批原本热血, 具有责任感的新闻人逐渐被磨平了棱角, 他们的新闻理想也逐渐隐没在了一次次的审查中, 剩下的只有新闻职业主义而非新闻专业主义。读了《记者的职业尊严从哪里来》更是感慨颇深, 如果做新闻不仅能作为一份谋生的职业, 更能保住记者的尊严和话语权, 又有谁会背弃自己的初衷, 背离新闻专业主义呢?这是媒介的大环境所致, 绝对的话语权不在媒介手中, 而掌握在原本应该被媒介监督的优势集团手中, 就像生产粮食的农民却挨饿, 做衣服的手工业者却受冻, 优势群体却悠闲地享受着他们所生产的衣食一样, 无解。

其次, 从业者的自律也是构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方面, 作为新闻人应该不断追求真理, 追求新闻自由, 用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来监督自己, 勇于揭露报道“禁忌话题”, 监督政府, 为社会公众服务, 而不能“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 只求按时有稿交便OK, 甚至不惜制造假新闻, 利用煽情、甚至是下流的手段来吸引读者, 更有甚者, 打着新闻的旗号收取“灰色收入”, 为人掩盖包庇或宣传。

最后, 作为新闻人应该时刻站在客观的角度报道新闻, 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要求。新闻人应该担起社会责任, 扮演好“社会公器”的角色, 正如定义所说:“它最突出的特点, 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 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冰点》创刊时的定位便为“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事”, 从市场角度看, 只有以公众的视角看问题才能切合大众的口味, 毕竟媒体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公众而非政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 新闻只有作为“公器”, 为普通公众仗义执言才是其存在的初衷。

同时, 要构建新闻业全行业的新闻专业主义单单靠从业人员的自律是难以实现的, 还应该要有适合专业主义发展的媒介环境, 市场的竞争机制将会促使市场中的媒体更加关注于新闻本身, 对于社会现实勇于揭露报道的媒体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一味宣传政府政策没有自身立场的媒体是无法迎合受众的。

新闻专业主义 篇2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和专业控制模式,19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美国独立报刊开始盛行时就已初露端倪。从最初的“新闻精确性”报道的要求,到1986年阿道夫·奥克斯掌管《纽约时报》之后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可以看作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的信念。

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其中包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独立自主的传媒,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和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它是商业媒体赢利和服务公众利益这两个动因的矛盾和张力的产物。

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特点有三个:专业性、服务性和客观性。

新闻专业主义还不能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意义,它的应用好包括特定的前提和条件:(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从于公共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官员;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利或权威的控制。

在新闻业务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是记者该如何面对风险。众所周知,随着新闻业竞争的加剧,千方百计地获得独家新闻早已成为各大媒体的追求,然而在获得独家新闻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如何保护为媒体提供线索的“线人”,已成为检验新闻专业主义的“试金石”。竞争中,无论中外许多媒体都开始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考验体现在:

(一)政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

由新闻与政治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政治对媒体具有决定作用。因此,作为新闻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专业主义必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这种制约是决定性的。

(二)经济因素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

(三)暴力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

暴力威胁是新形势下新闻行业面临的一种新的形势,从现实来看,这种威胁对记者的个人伤害程度已经超过政治和经济因素。

(四)“人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

尽管政治压力、经济诱惑和暴力威胁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此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已经有了思想上的准备,处理起来可以说并不突然。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当面对亲戚朋友的人情、说情,许多新闻人却有说不出的苦衷。“人情”正成为冲击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大因素。

曾庆明

浅论新闻专业主义 篇3

【关键词】战时新闻传播 爱国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爱国主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对祖国忠诚和热爱的思想。”但实际上,爱国主义是一个很难给出确切定义的词语,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侧重点和侧重面,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她不为国别、种族、阶级、职业、种族和信仰所限制而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尊崇、认同。

一般说来,爱国主义是指一国国民对本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自我肯定和钟爱,对自己祖国存在价值的肯定和推崇,是一切国民精神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宝贵的一种,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

爱国主义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情感,一种改变面貌和捍卫祖国权益需要和努力的统一体。在国家的对外战争中,爱国主义常常被用来整合国民意见,凝聚国民精神,团结国民力量,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士气鼓舞人心以求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事实报道与评论的相分离,强调要报道可以验证的事实,以及消息源的多样与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息,一系列规范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全面、真实、客观、公正、服务”五个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并且从来都是无条件的。在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更是鼓舞士气,团结人民奋起抗击敌人最有力的精神武器。无疑,媒体是宣传爱国主义重要的载体,而新闻报道又是舆论宣传最主要的方式。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不做虚假新闻,恪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而当爱国主义这“公民最基本的品质”和记者最基本的“专业精神”发生冲突时,理智的天平似乎从来都是向爱国主义一边倾斜的。专家认为“这是由于战争引发了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从而导致了新闻专业精神的失落与萎缩。”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然而郭镇之教授在通过大量研究后证实:“很多客观报道本身便是有偏见的,尽管这种偏见往往是隐含着的,不易察觉的。”实际上,新闻事实也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对真实世界的纯客观反映。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这种独立性并不像媒介人所竭力表现的那样真实。

拿中国崛起这一历史进程作为报道,我们应该如何报道评价才是新闻专业主义,才能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呢?我国记者肯定是选择正面的报道为主,而国外记者,则有很大一批是带着警觉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因为谁都不能预料到中国真正崛起后对本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改变又会产生哪些影响。从客观上讲,这里其实就已经产生了专业化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类型事件的报道,中外报道的情况有时相差很大,只不过人们平时并没有注意到报道的真实性和其潜在的价值判断而已。而战时新闻报道就不一样了,因为战争是人类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所以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问题也一下子显露了出来。战争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特殊类别,因为它不再仅仅限于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它更牵动的是种族、民族或者国家之间的神经,它关联到的是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在这类事实的新闻报道中,不仅涉及新闻工作者个人安危的不可知,更有国家利益的平衡和较量,一篇新闻报道不只是一个人、一个集团的“所见所闻”,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不自觉地明示或暗示的立场,因此专业主义和爱国主义冲突的问题便凸显了出来。

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客观的报道,记者都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以一定的价值判断去看待某一事件的,新闻工作者不可能“超然世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我们不能指望记者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局限性,新闻报道要经过后期的加工和取舍,以符合社会的正常需要,要知道国家机器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左右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否则二战德国“集体的疯狂”便是无法可想的神话。新闻报道,它不可能脱离某个价值体系,完全中立,它也是处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大众舆论控制左右着人的思想,但人们的“喜好”也常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舆论在事实上的判断。因此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从某一个价值判断上来真实反映的一个事实,而专业主义是为了与这个事实进行更好磨合的一种规范化要求。专业主义更注重的是职业操守,操作的规范,这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公平客观全面反映现实的目的而设定的必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不仅不冲突,反而还会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可以从新闻的真实性上对专业主义做进一步的剖析。真实分本质真实和细节真实,新闻专业主义,追求更多的是细节真实,但细节真实,报道出来的事件本质就真实吗?(假如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放大某个细节,或者说选择某个细节,那本身就不真实了)它能让具有一定价值判断的读者真正感觉到一种原味的真实吗?抑或这种真实性根本就已经不存在了,要么就是新闻媒体以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的思想灌输,要么就是读者所看到的真实与事件的所谓本质真实根本不一致。即使有时新闻行业会提供一个完全“自然”的产品,社会也会因自己的需求来改变这个被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真实”,然后再公之于众。总之,满足社会需求的就加以接受,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就会利用多种手段,加以改造。

因此,笔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只是从手段操作上持续保证新闻对事件的还原度和透明度,防止新闻报道卷入不尊重事实的不良风气,让社会和决策者对事件有更正确的反应和控制,为了让读者接触最真实的事件而出现专业性的需求。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在普法战争期间愤然拒绝普鲁士一家著名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最后套用他的这句话,笔者也想说:虽然新闻无国界,但新闻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祖国!□

参考文献

①张昆、蔡鹏举:《战时报道中爱国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冲突》,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②《异化了的爱国主义和被戕害的新闻生命——试论美伊战争中的美英媒体报道及反思》,http://www.qdmm.com/

BookReader/8638,253009.aspx

③陆晔等,《成功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传媒学术网

(作者单位:枞阳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 篇4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 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那么, 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

黄旦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一文中这样说到, “尤其是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 (Adolf Ochs) 掌管《纽约时报》后所基本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 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即不走煽情主义, 坚决反对新式新闻事业的通俗化特色, 抨击黄色新闻记者。

很多学者认为,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 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一战后, 专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美国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二战结束, 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专业主义在多种力量的博弈中逐渐确立。从此之后, 记者走街串巷的“包打听”形象得到了改观, 跟律师、医生一样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媒体也有了尊严。

2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媒体为了摆脱政党控制, 免于沦为政党政治工具, 而借助技术进步与商业的兴起之机重新定位、谋求新发展的基础, 是西方媒介去政治化的集中表现。于我们而言,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品”, 它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 且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它坚守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和他律的原则体系, 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 挖掘事实的真相, 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2.1 客观性理念

客观性理念, 就是指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原则。它要求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 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要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中要做到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不牵涉个人利益、只相信事实。

2.2 自由与责任的观念

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起步晚、发展缓慢, 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而今对自由的思考更多的应该是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即报刊的自由理论以及社会责任论的思考。报刊必须是有责任的, 报刊必须自由地致力于保持和发展一个自由的社会, 必须承担满足公众的需要和保持市民的权利, 并且保持几乎被遗忘了没有报刊发表自己意见的人的权利。

2.3 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和他律的原则

公共服务涵盖了竭诚“公共服务”、守护“公共利益”和建筑“公共领域”, 这些内容表明营利并不是媒体的全部, 它还是“群众的口舌”。这就意味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为公众服务的决心和不受利诱的公益心, 还需要不畏强势, 根据公众的需求提供客观、准确、生动的新闻评论。自律和他律, 关系到的主要是新闻道德问题及新闻专业的伦理问题。

3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在中国可追溯到近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于1926年接办的新《大公报》时期。1942年, 《解放日报》改版标志着党的新闻事业的完善,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群众办报”和“政治家办报”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后, 建立了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体制, 建立起了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和国家通讯社网、国营广播电视台。自此,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无疾而终, 在随后30年的发展中被置换为苏联的党报思想。

改革开放后, 政治环境较为宽松, 呈现出“政治家办报、企业家办报和专业主义办报”交错的局面。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 新闻从业者建构专业主义话语面临“党对媒体的控制、市场对媒体的诱惑和支配、专业服务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三股相互推拉的力量, 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话语实践中只能具有“局域化和碎片化的呈现”, 尚未形成符合国情的、成熟完备的理论框架。

4 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事业单位, 企业化运作”是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该模式造就过中国传媒业的繁荣, 也深深地困扰着它的发展。李良荣对中国新闻体制改革进行了突破性的构想:中国的新闻体制改革应该形成“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和非“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两大阵营。而新闻专业主义要想在中国开花结果, 就必须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他认为, 当今的“喉舌论”适用于“小圈”, 即对党报党刊实行特殊的政策并给予保护, 以充分发挥“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而其他媒体则应进入市场接受洗礼。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因。媒体经济独立则是新闻专业主义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纵观中外新闻发展史,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存在的事物, 主要得益于市场化经营在新闻业中的运用。市场化的经营帮助新闻业实现了经济独立, 使其摆脱了其他利益集团的束缚, 保持了媒体的独立。

参考文献

[1]陈文高.《论新闻专业主义及其本土化策略》.《求索》.2007.2.

[2]胡辉平.《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寻》.《巢湖学院学报》, 2011.5.

新闻专业主义的文献综述 篇5

【摘要】: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加布里艾尔在其名著《模仿律》中指出:“一切事物都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模仿潮流;历史事件是这些潮流的交点,这些交点本身注定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模仿。”新闻专业主义在全球的扩散,正是这种模仿与创新的交点。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在西方的提出已经有半个世纪了,近十几年来,这一理念对中国的新闻事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到底是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其基本内核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各个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面对中国的传播环境,未来前景如何?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实践;内涵;未来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由来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言论批评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然而,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美国报业从一开始就不是理想的公共精神载体。最初,为政治偏见所左右。后来,它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广告,越来越注重经济利益。媒介的经济独立和市场运作,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公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或者在更多的情况下,不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这是说不通的。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闻工作者开始寻找适当的专业规范。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几十年来,虽然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伦理和规范的研究文献日有所增,但至今为止,新闻专业主义的含义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是基于我们对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的,而传媒的作用和地位又是基于我们对社会结构的总体认识,基于我们对国家——社会——公众这一社会模型的设定,基于我们对于社会管理方式的设定。但是,人类至今还没有就社会结构、社会体制和社会管理手段达成共时性的观念。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及概念形成一个体系,新闻专业主义大致可以有一下几个内涵,这就是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和他律的原则体系。

客观性理念,指的就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对目前新闻的报道主要存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认为现实中得新闻报道不客观;二是认为新闻报道难以客观;三是认识新闻报道没有必要客观。新闻报道的不客观也可以认识是新闻报道是不可能客观的,理查德得森认为,在当代美国,被称作“新闻而的东西,既不是对事件的客观表达,也不是媒介所有者的信念的忠实反映,因为“新闻”是报纸,新闻周刊和电视新闻部门中的道,以及编辑的例行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意外结果。新闻报道的难以客观,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从社会体系上来看,社会对新闻界存在着多方面的控制。政治势力,商业势力都对新闻的客观性存在着控制。其二,从人类的认知能力来看,新闻报道也难以做到客观。媒体批评者曼罗夫认为:新闻出现在事件与情境的交接处,而当时间创造了新闻时,新闻业同样创造了实际事件。记者并非单纯的把世界“照”给人看,读者看到的只是记者看到的那一部分世界。其三,从新闻媒体组织的权利结构和文化角度来看,客观性也是难以做到的。从企业组织理论来看,新闻并不能完全客观的反映事实。从编辑室决策来看,大多数发行人尤其会关注足以影响报社收入的论题。新闻报道不必客观是多讲新闻媒体看作是国家或者政党利益的维护工具。所以当国家与国家,党派与党派之间有冲突时,媒体被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不允许媒体有半点的独立性。

自由和责任,首先谈到自由,中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相对于中国的发展已经是相对成熟,西方的媒体报道享有更大的言论自由,但是在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是舶来品,才是刚刚起步阶段,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还没有很好的实现。为中国的言论自由发展做出贡献的有梁启超,胡适,严复,李大

钊等。现在对自由的思考更多的事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这同时也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也就是报刊的自由理论以及社会责任论的思考。报刊有不受„„的自由,有做„„的自由。就对报刊的这种自由而言,社会责任很有效的平衡了这一自由。报刊必须是由责任的,报刊必须自由的致力于保持和发展一个自由的社会,必须承担满足公众的需要和保持市民的权利,并且保持几乎被遗忘了没有报刊发表自己意见的人的权利。报刊自由只有作为一种负责任的自认菜能够发展一下。

公共服务,何为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竭诚“公共服务”是,守护“公共利益”,建筑“公共领域”,这些内容表示了媒体虽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但是营利并不是全部,它还必须是“群众的口舌”。这就意味着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为公众服务的决心,还需要不畏强势,不受利诱的公益心。根据公众的需求提供客观、准确、生动的新闻评论。这其实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大的考验,也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要要具备职业操守,也就是记者精神。

自律和他律,关系到的主要是新闻道德问题及新闻专业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指出:“在了人类社会中,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新闻传播业需要一个伦理道德进行限制,比如现在的炒作,假新闻,狗仔队,以及一些以侵犯别人隐私来谋取利益的新闻工作的新闻人士或新闻组织,违背了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道德,根本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没有做到自律。

三、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现状及未来

中国的传媒业本身起步的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主义主要还是舶来品,是借助西方的新闻主义在我国进行实践套用以及改善。但是以本身只发展磨合了了几十年,依旧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中国人缺乏公色,表现为公共观念、几率习惯、组织能力、法律精神的缺乏,原因主要在与中国人偏重家族生活,二缺乏西方式的集团生活的传统。中国的传媒业,一方面面临着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自身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媒体一改过去的单一的宣传角色,而集体宣传、社会工期和文化产业等多重角色与一体。

如果将不同的角色归结为不同的场域的话,着就意味着媒体需要遵守更多的种冉场域的游戏规则,则自然又会导致其轮地道的秩序的紊乱。目前的中国主要缺少一个有效的道德体系包括明确而清晰的道德条文,组织监督机构,社会监督体系。以这三个方面来观中国内地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发现中国建设新闻专业体系任重而道远。

四、如何让实现新闻专业主义

大力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最终是希望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能够实现,那么如何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就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点。试着从四个方面来努力地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其一,要弄清楚何谓专业,何谓专业主义。其二,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首要的是考虑让新闻职业成为专业。其三,在实现新闻专业主义时,最主要的是从新闻从业人员入手。在专业学校学习时,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端正对工作的态度,确立为大众服务的目标,培养行为自律的觉悟,充分认识自我充实的重要性。虽然现在很多学者都十分重视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在中国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建议,但要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即使在号称“新闻独立、自由”的美国,新闻媒介也没有实现完全独立,没有获得绝对的新闻自由。所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飞, 《新闻主义专业研究》P25~100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与消解》P36,126~131

[3]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新闻记者.2004年5月

[4]程道才,《西方客观报道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传播,2003年6月

[5]陈涵,《浅谈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 2010年8月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 篇6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历史发展;本土化探索

在西方新闻行业中,新闻专业主义是其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业规范。在我国新闻界中,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第一是娱乐化泛滥,第二是职业道德缺失。重新树立新闻专业主义这面旗帜,对专业主义的理论进行改良,并且对其实践进行探索,重新构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功能,有着“解放”的意义。

一、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发展

(一) 20世纪初期,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启蒙

20世纪初,我国受到了西方新闻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新闻学者和报刊已经出现了较重的专业主义成分,例如邵飘萍与邹韬奋等人认识到了“受众本位”的观念,并且将为读者服务作为其报刊的理论基础。认识到了要客观公正的去报道新闻,认识到了记者的作用,认识到了记者的责任,以及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并且对这些认识都加以实施。邵飘萍的特殊贡献在于认识到了新闻的主体地位,将其作为改革报纸的重要条件,认识到要改良新闻要依靠记者。而首先将新闻作为学问来加以研究,并且提倡培养新闻人才的,在我国当属徐宝璜[1]。在1918年,其回国之后向中国新闻界介绍了美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现状。在接下来的十年,我国新闻业主要借鉴美国的新闻业的运行方式。

而这一时期,张季鸾在新闻实践方面进行了专业主义的探寻。他在主政《大公报》时,提出了著名的四不主义,第一是“不党”、第二是“不卖”、第三是“不私”、第四是“不盲”,表达了媒体一定要独立和中立的理念。

(二)我国党报体系的专业主义探寻

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党报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体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新闻改革,改革内容中提到要将新闻实践纳入到新闻传播体系当中。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第二次新闻改革,改革体现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长期受到制约的新闻观念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在1990年之后,新闻事业一方面属于上层建筑,另一方面又属于第三产业,而这一双重性质得到了新闻理论界的一致认可。新闻专业主义进入到了新闻人的视野当中。随着多年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在1991年,央视对《焦点访谈》进行了定位[2],第一,时事追踪报道;第二,新闻背景分析;第三,社会热点透视;第四,大众话题评说;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报道原则:首先,要确保事实准确无误,新闻记者不能够先入为主,在新闻报道时不能偏听偏信。记者在发掘新闻时,要冷静的进行观察,切忌感情用事,将主观意识渗入其中。针对一些争议性的采访时,要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能对问题进行轻易的下结论。其次,在进行评点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够扩大批评面。第三,要尽量去争取一些权威人士的表达,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第四,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普遍性,要为受众所关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要有结果,给受众一个可以进行回味的空间。

二、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探寻

(一)中国新闻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与企业化运作模式,是我国传媒业的具体运作模式。该模式使得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一度繁荣,但是也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我国新闻体制改革中,李良荣教授对其进行了突破性的构想[3]。他认为,我国新闻体制要进行改革,就需要走“双轨制”之路。他将我国的媒体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新闻媒体是属于党的喉舌,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党委机关报,第二是新闻中和电视频道,第三是新闻综合电台频率等等。另一类的新闻媒体不属于党的喉舌,其中包括各种都市报,各种电台。我国的新闻媒体大多具有双重属性,属于党的喉舌的媒体具有更多的事业性质,而那些不属于党的喉舌的媒体具有更多的企业属性。

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的功能一般是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传达,将国家的一些重要新闻进行发布,此外,其主要是以宣传为主,接受我国全体党员的监督。而那些不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其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对它的间接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非党的媒体管理委员会,第二是媒体的行业协会,第三是政策通气会。非党媒体拥有以下几种权利,第一是独立的人权,第二是独立的事权,第三是独立的财权,而在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两种权利,一种是相对独立的编辑权,另一种是相对独立的经营权。

(二)开展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媒体的机构设置中,可以在其中增设独立的主管媒介素养教育部门,定期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专业素养培训。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具有较为专业的新闻理论知识,有着丰富的传媒业务尝常识等等。要不断的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4]。美国的新闻业能够转件发展成为一种专业,主要受到了普利策在20世纪初期所推行的新闻教育的影响。今天,我国新闻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同样需要新闻教育的的培训发展。

(三)建立职业规范

对新闻工作者的准入制度进行广泛的推行,对于一个职业来说,获得职业资格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其意味着专业的学问,应该获得劳动市场竞争的重要保护。这也从侧面上反应了其树立壁垒权力的合法性。故此,有着专门知识技能应该立刻纳入到职业机构当中,成为职业制度维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建立新闻自律机制

新闻专业主义有着其独特的核心内容,那就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来求得自由,可以为媒体赢取更多的活动空间。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他律,那么就需要自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新闻自律机制[5]:

1.完善与新闻传播有关的相关法规,在时机来临时建立新闻传播法。

2.成立专门的机构,就如同媒介道德委员会一般,以达到加强对我国媒体道德规范的约束。

3.对违规的新闻从业人员或者新闻媒体进行通报批评,并且做出相应的违规处理。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一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那么它的职业行为才会受到更多的外部控制,而不是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一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如果较高,那么它的职业角色往往会通过职业理念形成,被每一个从业个体所自觉履行。

【参考文献】

[1]张小玲,王玉琪.探索自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解困之策[J].新闻研究导刊, 2016(11):64-65.

[2]陈致中,雷册渊.党报新闻专业主义之探索研究——基于8份党报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11):60-66.

[3]王璐.试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我国的实践与探索[J].新闻世界,2014(07):368-369.

[4]胡辉平.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寻[J].巢湖学院学报,2011(05):54-57.

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篇7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教育,发展,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新闻专业快速发展, 新闻单位的人员变动较为频繁, 给新闻专业管理上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在全球市场经济化发展的方向下, 怎样去管理新闻专业, 如何让新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自我定位。新闻工作对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去解决的问题。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新闻教育在新闻从业者中起到什么作用, 新闻教育对新闻专业有多大影响力。新闻工作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重,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发展的观察者, 是社会上的事实报道和跟踪者, 新闻工作者以真实的、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来判断事实的真伪。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分析新闻从业者对新闻传播教育作用、价值的评价, 认真总结和反思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建构的模式, 为建构一个清晰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职业理想与新闻教育

职业理想促进新闻从业人员产生从事新闻业的想法, 使得新闻教育专业毕业生走向了这些新闻岗位上, 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新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高中时候就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构想, 他们在中学时代就有职业理想, 这既是自己人生的职业设计, 也是从现实社会中考虑自己以后的就业前景, 所以选择了新闻教育专业来学习, 并接受新闻教育专业, 为以后的工作和时间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新闻教育专业背景对新闻专业主义构建进行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新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没有在学习中接触到真正的新闻工作内容。那是什么因素影响他们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呢?我们通过对现在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新闻从业者进行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 大部分从业者是因为自身比较喜欢写作、摄影和编导, 这几种因素使得新闻毕业生走向了新闻工作岗位, 这也体现出来新闻工作者的兴趣与理想抱负是密切相关的。

三、职业社会功能评价与新闻教育

职业社会功能决定着职业的生存与发展, 同时社会的优良效益和社会价值对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对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的社会功能认识进行详细分析, 着重调查了社会功能与新闻教育、新闻从业者的关系, 主要是在于对社会团体和政府的作为等进行相关分析。中国的媒介机构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极大的政治权威, 并被赋予代表政府监督社会的责任, 这些简单的元素影响到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

四、新闻专业化程度评价与新闻教育

一个好的职业评价对于专业发展是很必要的, 同样, 新闻专业也是需要专业评价和专业训练的。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很有必要进行专业训练和长时间的新闻专业研究的, 然而, 我国目前新闻工作者并没有经过新闻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 大多数新闻从业者对我国现有的新闻教育专业不是很认同, 对于新闻教育与他专业没有太大的分界, 认为自己通过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专业新闻工作者水平。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对新闻专业技能的评价上, 大多数被调查的新闻工作者都忽略了专业技能理论学习, 大部分新闻工作者比较认同的是党的路线和理论学习, 大多数新闻从业者比较认同新闻总署颁发新闻记者证, 这可以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认同, 对新闻工作者以后从事新闻工作起到了一定保障性作用, 同时也能对新闻工作起到规范作用。但是我们对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学生对新闻教育专业认同感较低, 这可能与新闻教育和中国新闻生态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有关, 即新闻教育基本上是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作为主要目的的。

五、结论

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教育并没有给予很高的评价, 新闻教育专业对他们从事新闻工作没有太多帮助, 他们关心的是新闻务实操作能力。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想表明, 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专业训练还不够深入, 媒体的社会实践与新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 应该讲新闻从业者从高校新闻教育中学习专业知识很必要。新闻教育专业同样也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体现在新闻专业还不成熟, 新闻专业主义还在建构, 新闻受到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基本问题的发现, 就需要我们新闻媒介与高校新闻教育相互联系, 让高校为我们定期输送人才, 新闻教育对当前新闻传播实践来说很有必要, 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晔, 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新闻学研究, 2002, (71) :17-59.

[2]陈力丹.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J].新闻界, 2003, (6) :3-6.

浅析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公民新闻,新闻专业主义,影响

一、公民新闻的崛起及其积极作用

(一) 公民新闻的崛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 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技术优势和传播方式多元化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环境, 包括传播者与受众的边界模糊、受众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各类媒体的数量与传播者总人数的增加等特点。公民新闻 (1) 的兴起备受关注, 使一般的公民能够参与到新闻生产流程中去。在某种意义上, 公民新闻冲破了传统权威媒体之于新闻及对于新闻话语生产之垄断, 同时给传统新闻生产内容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定程度上, 在新媒体上与他人互动的普通公民即受众, 其也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职业新闻传播者数量毕竟有限, 而媒介素养日益提高的普通公民却是潜在的传播者队伍。普通市民曝出“天价烟”“表哥”“红十字捐赠账户”, 且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通过网络发布, 打破传统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界线愈来愈模糊。

(二) 公民新闻诞生的积极意义

第一, 公民新闻满足了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的需要, 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传受关系。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根蒂的公民新闻, 能够满足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公民参与的需求, 同时也提高了公民生产和传播新闻的热情。

第二, 公民新闻促使来自传统、权威媒体的信息组成有所转变, 同时也扩展了新闻报道的领域, 推动了新闻报道更加多样、真实。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大力支持, 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 每一个市民均可使用手中的电子设备充当“记者”, “记者”们所拥有的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材料大部分可作为传统权威媒体独辟蹊径的新闻线索, 有的可以直接被当作报道的内容。

第三, 在某种意义上, 公民新闻的出现和发展, 击破了传统媒体关于新闻及其话语生产的垄断权。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整个新闻行业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新闻职业规范及运作流程, 这在具体的新闻生产机制上表现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技术设备和新闻职业素质的传媒组织掌握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权。然而, 公民新闻的出现, 使公众可以参与到此前不能也无法触及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去,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 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紧闭的。

麦克卢汉认为, 如果任何一种新兴媒介一旦出现, 无论它传递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该媒体本身可以带来某种信息, 并能在社会中引起一些变革。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到底带来多大影响, 只有回归新闻行业所提倡和奉行的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社会实在的专业意识形态上来, 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二、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极影响

公民新闻时代, 大众传播打破固定、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 讯息的传播具有双向传送模式, 也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信息的互通与传播。由此, 进一步弱化了传统信息的主导性, 并慢慢显现出新闻虚假性、新闻伦理的丧失、主观报道等弊病, 对恪守自律、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形成冲击。

(一)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降低了新闻的权威性

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公民, 包括广大网民等发表公民新闻, 此类普通市民的发布行为, 多为偶然。作为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则属于全日制的职业, 信息的收集、生产与发布便是谋生的手段。因此, 可把公民新闻看作是兼职化的、权威性较弱的新闻类型。

(二)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公民新闻的实践主体多为个体化公民, 专业新闻的生产者却是拥有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资源的组织化媒体。相比于个体化的公民新闻, 就新闻生产的把关而言, 组织化的职业新闻常常有多重性, 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公民中的一部分媒介素养低下, 无益于有效信息的传递。

(三)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兼职性削弱了新闻的深度

因普通公民进行新闻生产的兼职化、个人化的身份, 与专业的新闻传播组织相比, 通常缺乏时间、精力、专业性知识, 无法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类专业知识和资源深挖新闻, 而捕捉到的只能是浮于表层的新闻, 无法像专业传媒那样进一步深化新闻内容。

(四)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降低了新闻的延展性

新闻事件是经常发生变化的, 普通公民只可发布定格化消息, 因特定的原因无法像专业媒介组织那样追踪报道接连发生变动的新闻事实, 因此公民新闻大多无法给予受众相关新闻事件的延展性信息。

(五) 公民新闻传播主体的个体性削弱了新闻的系统性

普通公民进行新闻信息生产时, 一般来说, 具有明显的表面和固定的特点, 所以, 新闻信息传播也只能是零散化的、零碎的, 不可能像全职化、组织化的新闻组织那样根据组织的目标, 开展深入化、延展化的系统性新闻生产。

三、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相互整合、共同发展

(一) 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互补关系

公民记者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工作条件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 大部分注意力被集中于身边的微观新闻, 以此来展现公民的个性、精神和生活百态。这就需要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对其进行检查、把关、过滤、加工, 最终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新闻产品。

同时, 公民新闻也需要借助大众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进行大量复制使讯息广为传播, 形成最大效益传播。公民新闻之于新闻专业主义, 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的发展也必须要有专业的媒体理念作为支撑。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也不是一个有关专业意识形态问题, 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唯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仍然是结构调整、体制改革, 重新调整新闻事业的社会角色。

(二) 新闻专业主义促进公民素养提升

只要有新闻生产, 只要社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的基本需求, 那么, 新闻专业主义仍是一个有效用的分析性概念。公民新闻中屡见不鲜的虚假新闻、主观新闻多是由公民自律性不够, 即媒介素养欠缺造成的。

首先, 公民要增强主动接触媒介的意愿、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在各种新颖的媒介技术面前, 要能够根据积累进行科学使用, 远离错误使用技术的区域, 以免造成技术误人;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 要能够运用储备的知识对其进行评判, 增强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其次, 政府作为加强公民媒介素养的主导力量, 应该在主观上鼓励公民多接触、多使用新媒体技术, 扩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客观上完善公众传播设施, 给公民提供良好的传媒环境。另外, 政府还应制定法律措施, 对新闻媒体的“失律”现象予以法律形式的界定, 让公民有基本的判断准则和依据。

第三, 作为主要的提升媒介素养的力量, 传统媒体将继续坚持新闻媒体的自律精神, 坚守媒体的道德底线;用他律的手段对公众进行指导和监督, 让公众更直观地明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差异。公众和传统媒体更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以更负责的态度、更专业的手段使用新媒体。

四、结语

公民新闻应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核心精神, 使经典和新事物结合, 新生事物将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健;反过来, 新事物的成长, 也有利于丰富经典的内涵。公民新闻这一新事物的发展将使这一理念更充实, 促成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新闻场里, 新闻专业主义不单单是少数人的职业追求, 而应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 即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所以笔者认为, 新闻专业主义应引领一种人人对自己传播的信息、知识担责的风尚。只有处理好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冲突, 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才能更好地引导公民新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与传统媒介共同构建和谐的新闻生态圈。

参考文献

[1]芮晗.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J].传播与版权, 2014 (08) :11-12.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27.

[3]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56.

[4]胡德慧.中国公民新闻探析[D].武汉:湖北大学, 2008:20-21.

[5]范以锦, 霍慧.“转型期”的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与道德底线把握[J].新闻与写作, 2011 (04) :17-20.

[6]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 2013 (03) :6-11.

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 篇9

一、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问题

1. 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整合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代表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利益主体进行发声。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关系权力不再集中化, 而是呈现权力利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新闻媒体仅仅代表利益主体进行发声的特点很难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我国新闻专业主义中存在的片面性对社会的整合存在一定的影响, 从而导致近几年报刊的销量不断下降。

2. 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宣传

在现在的新闻媒体行业中, 新闻媒体主要是作为官方的发声器进行交流宣传, 但是在国际交流中, 除了政府之间进行官方的政策交流之外, 来自民间的基本交流也很重要, 甚至能起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作用。但是新闻媒体行业严重影响了民间的国际交流, 导致许多重大问题缺少关注度, 不利于国家的对外宣传交流活动的开展。

3. 不利于媒体及其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建设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原因, 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 特别是在整个新闻采集以及撰写过程中, 着重强调对人民群众负责。在过分强调对社会负责的情况下, 往往会忽视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现在很多新闻工作者依旧为了自身利益, 歪曲新闻事实, 编撰虚假新闻。甚至导致, 一些新闻记者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取得一些公众人物的隐私时, 向相关涉及人员索要封口费,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4. 依附行政权力的媒体容易产生“权力寻租”

在我国, 权力寻租就是利用自身的权力为自身谋取一定利益的过程,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 权力寻租的对象已经由一般的编辑、记者等变成了有一定行政特权以及经济权利的新闻媒体行业干部。其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媒体行业领导阶层利用自身的经济特权开设官办商业传媒, 利用自身特权对传媒产品进行控制, 从而获得一定的利润或者通过自身的新闻引导得到一定的舆论效应。

5. 新闻媒体仅作为党政权力的延伸具有片面性

在我国, 宪法有专门的条例对公民的言论自由进行保障,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也得到了自由实施。但是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利益单位的发声代表组织, 在进行新闻出版时必须要考虑自身言论是否得当、是否会对某些政府部门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新闻工作者甚至在发表某些影响公众形象的新闻后遭到了严厉的打击报复, 这就造成新闻媒体遇事不敢自由发表言论, 无法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二、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

1. 规范新闻专业主义的其他成分的传播

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概括来说就是一套在新闻行业中运用的专业理念和操守原则。虽然在新闻专业的传播中, 应当将其专业理念以及表现技能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传播, 但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其他成分, 特别是涉及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部分也不能忽视。从而导致现在社会甚至出现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进行扭曲的现象, 十分不利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健康传播, 因此为了推进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时间进程, 必须规范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其他组成部分的传播, 加强新闻媒体对自身责任的认识, 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道德。

2. 加强新闻专业主义中言论自由的施行

虽然近几年, 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迅速, 但是由于新闻媒体仅代表有关的政府行政部门以及有涉及的利益部门进行发声, 因此其言论自由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真正地做到完全的言论自由, 全心全意地为群众发声。一些新闻工作者因为惧怕遭受到打击报复, 对一些违法现象选择从轻报道甚至忽视, 从而使违法人员没有得到应得的惩罚甚至逍遥法外。因此在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中, 必须做好言论自由的宣传, 向新闻工作者普及言论自由的法律依据, 减轻新闻记者的压力, 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推进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进程。

3. 在传播中, 丰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新闻专业主义传播调查数据可看出, 即使在新闻媒体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依旧没有取得突出的进展。但是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在新闻记者自主的工作情况下, 人们对其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因此在进行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实践过程中, 应该适当地融入新闻媒体专业知识分子的新型理论内容丰富新闻专业主义内涵, 并且采取鼓励群众关注新闻工作者实际工作的方式, 推动专业主义的传播。

构建新闻专业主义 篇10

影片《晚安, 好运》根据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真实新闻事件改编, 再现了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新闻记者爱德华·罗斯科·默罗同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矛盾冲突。上世纪50年代, 美国在国际上与苏联冷战, 在国内清除所谓“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以反共、排外为主的麦卡锡主义应运而生。1950年2月9日, 威斯康星州参议员麦卡锡宣布, 他手上已经掌握了国会内部共党奸细的大批材料, 由此发动了一场对共产主义者的政治迫害运动。而默罗和他的同事们却不愿屈从于政治和舆论压力, 揭露了麦卡锡是如何利用谎言和暴力手段来愚弄、蒙蔽公众并试图控制美国政治走向的种种劣行。他们的行为成为美国新闻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时刻。影片《晚安, 好运》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次灵魂洗礼, 笔者结合影片谈一些在特殊年代新闻专业主义带给我们的思考。

政治压力。在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到来时, 同为新闻人, 其表现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做了吹鼓手, 有些人则干脆保持沉默, 只有默罗这样的人选择站起来。然而站起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铝业公司撤出节目的赞助广告, 空军方面的威胁摆在面前。经济和政治的压力高悬在头上, 这就是大多数新闻人被迫选择沉默的根本原因。

客观报道与社会责任。此外, 选择站起来, 立刻就要面对一个新闻职业伦理的悖论。影片中有大段关于职业操守的辩论。选择揭露海军意味着在未掌握足够证据的情况下, 对事件作出有倾向性的判断, 且另一方的声音缺失, 这等于是放弃客观和中立的原则, 在传统的新闻职业理念中是不被允许的。所以, 默罗的一位同事坚决反对以编者意见的方式做单方面的报道。而军方作为另一方意见上节目发言又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 默罗认为证据的缺失不应该成为放弃报道掩盖真相的理由。即在客观中立和社会责任的矛盾面前, 记者应该有节制地选择后者。正如默罗所说:“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来说, 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 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一个共和国的公民是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

新闻伦理与爱国主义。在默罗眼中, 爱国主义和报道真相之间是不矛盾的, 因为自己和自己的团队并非共产主义者, 并没有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举动。正像默罗所说:“作为一个正直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和忠诚的美国公民, 对于共产主义带来的危险和恐怖, 我不需要一个来自威斯康星州的下级参议员的说教。”所以说, 遵循爱国主义原则并不妨碍对反对性的意见作出自己客观的判断, 这种理念也是我们目前的新闻报道很难做到的。

媒体——斗争的场域。接下来我们看到, 尽管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 节目还是得以顺利播出。影片安排了一段在咖啡馆中阅读报纸评论的情节。《纽约时报》是一片赞扬和声援之声;相反, 赫斯特旗下的媒体则表现了一贯亲麦卡锡主义的立场, 对默罗做了极其负面的评论。很明显, 这一事件在媒体中形成了一场论战, 在同一片新闻场域中, 不同的媒体出于不同的目的, 发出不同倾向的声音, 而这些声音无疑都会影响到公众的认知。这恰恰证明了媒体是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battlefield出现的, 而并不是简单的主导意识形态宣传的机器。在这一过程中, 各媒体的编辑方针显然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这也说明了在社会责任理念面前, 纯粹的客观中立原则必然会捉襟见肘, 难以适用。在这里, 真正对公众发挥作用的是对新闻的不同解释, 即评论版面, 而不是新闻本身。

难以到达的乌托邦。影片的最后, 虽然默罗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麦卡锡垮台, 然而CBS的老板比尔佩利却因为默罗带来的麻烦和政客施加的压力, 准备削减他的节目。资本与新闻理想之间的矛盾是永远难以调和的。老板需要电视带来的是消遣和娱乐, 给大众提供一个社会以外的虚幻世界。而默罗则固执地追求着他心中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准确、客观、及时、简明扼要。他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者, 精确地遵循着历史, 坚持着“事实胜于雄辩”。然而, 默罗这个新闻原教旨主义的斗士, 在现实中只能落得被老板斥为“你该去教新闻学”。“新闻自由”光环照耀之下的残酷现实, 为默罗的经历涂上了一层悲壮的迷彩。

记者之死?50年前的电视新闻曾是传达社会舆论和呼声的利器, 而现今却与商业和娱乐为伍。与此同时, 今天的新闻报道方式正在经历一场质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拍照上传、用博客在网上书写自己的新闻、用Podcast制作自己的广播、用新闻组和SNS进行交流和讨论。技术革命似乎昭示着新闻作为一个职业的消亡和受众作为主体的解放。难道“记者之死”真的会是我们未来的去向吗?其实, 在一个信息海量、混乱和破碎的时代, 对信息的有效选择、聚合和解释才更是受众需要的稀缺资源。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花花世界, 我们更需要有人为我们分辨是非, 帮我们看清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职业不但不会消亡, 反而会焕发新的活力。

上一篇:清水混凝土发展及应用下一篇:行为文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