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024-04-22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 __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x万平方

米,年产蔬菜x.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

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

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09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农业总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7元,比上年增长11.2%;粮食总产值达到12.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

(二)、农村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实现总产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41%;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2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新增劳务输出7,400人,新增劳务收入1.1亿元;特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农民与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联合,引进高科技农业技术,发展全绿色农业,如**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高级农业技术人员与部分**镇**村和**镇**村农民联合创办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这个绿莹高丽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村农民***、***等人发起,由**镇**村、**镇**村、**乡**村等70户农民(20,000亩水田)共同组建的集服务、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合作实行“六个统一”的规划管理,即:统一加工、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态供应、统一销售。合作社投资50万元(占总股资金30%),农民投资35万元(占总股资金70%)。通过调查了解,在**镇**村,全村有130多户,共560多人口,外出打工人员200多人,人均土地150亩,全年依靠土地总收入7--8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村村长***将外出打工户承包田集中起来,依托专业合作社,引进韩国的水稻“二段育秧”技术,集约整合闲臵的土地,统一水稻购种、统一水稻栽培技术、统一管理、按股份统一分配收入,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投资兴建的大棚进行育苗,两段式育苗,苗秧质量好,分蘖进程快,光和能力强,与普通育苗方式相比,提高了水稻苗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水稻品质好,稳产高产,亩纯增收120元以上。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有***乡和***乡分别依托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造了**农家游示范区,还有***乡***村和***村养殖户己达到500多户。

(三)、农村环境有很大改善。为了全面营造农村新环境,投入资金**亿元建设通村公路***公里,有15个乡镇、54个行政村、174个自然屯受益。

***乡通村公路66.5公里,实现了***乡路村村通。积极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对村镇2300公里的砂石路面全面进行了修整,清理了村边沟16万米,清运垃圾4万平方米,标准化厕所达到70%,开展了绿化,栽植绿化树20万株,多种花卉160万株,种草坪4200平方米。还积极组织实施了饮水安全工程。投入资金276万元,新打机井10眼。农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3%,积极组织实施了康居工程,新农村新建住宅576栋,4.6万平方米,其中样板房80栋,砖瓦化率可达70%。

(四)、民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农村目前己全面推进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大病救助,全市共有3.9万户,12.2万户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面达40%。同时,全面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全部实行奖励,投入资金,2,788万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农村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了100%,贫困家庭学生“两负一补”面达到100%,全市农民有线电视入户新增5,000多户,入户率达76%,农村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投入资金400万元,新铺设光缆300多公理,宽带己通达100个行政村,建设信息服务站93个。

(五)、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建全。积极开展了村级党组织“五个好”标准评选活动,村委会的群众率达85%以上,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土地绿色、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建全了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杜绝了村级新增债务,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六)、农村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己达到20%以上,建立建全了农村治安联防组织,实行了群防群治,防火防盗措施,实现了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二、存在问题:(一)、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影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截至2008年底,我市己有14个村完全摆脱了村级债务而且有了一定的存款,但是,仍有140个村负债,债务涉及范围广、额度大、结构复杂,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虽然“三补贴一

减免”给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大幅涨价,影响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民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程度不足,“一事一议”活动开展难。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建农村公益事业中,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等、靠、要”思想浓厚,按照要求收取的每人12元活动经费更是难上加难。有的行政村领导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一事一议”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搞不起来。形成了事难议、钱难筹、事难办等现象。

(四)、村风民风亟待改善。一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二是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在农闲季节农民赌博;部分子女不行孝道,不赡养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的乡村求建新村而忽视老村改造,重新房建设而不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养殖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垃圾、粪便和废弃的农药瓶,乱堆、乱放,在改造猪圈、牛栏、厕所、柴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人居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六)、农村土地纠纷问题有时还比较突出。由于近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积极性,加上一、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较多,由此引发了一些农村土地纠纷,造成农民因为土地问题上访的数量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

(七)、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三、几点建议:

(一)抓好农村经济建设,增加村级资金积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的战略升级,全力推进兴畜富民战略,加快养殖业基础规模扩张;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扩大务工收入;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彻底清理村级债权债务,运用法律手段盘活村级集体资产。

(二)、抓好农村基础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和家机化建设,以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重点,积极引进大中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综合水平;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宽带村村通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三)、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农村环境建设。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坚持以房为基,以路为纲,以水为本,以新兴能源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的环境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农民自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五)、着力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肋资金,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推广裴德镇德兴村“水稻两段育苗”技术,二是继续培育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场乡共建生态示范基地,如华香肉联深加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三合公司等,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专项资金,继续实施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三是加强设施建设。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抓好农村体制与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充分调动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 下页

篇2: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党委安排,我们的调研中实际出发主要是对现在的农村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与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至XXXX年,由于国务院下达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农民减税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福音和实惠。通过与农民面对面地座谈我们了解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非常拥护和支持的。下面介绍一下更新村的经济状况,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970元,全乡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瓜菜、中药材、经济作物和畜禽养殖为支柱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全村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全村有机电井39眼,小井48眼,人畜饮水5处。产业格局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了从农作物单一型向多样性效益型转变。今年主要的农作物有瓜菜1600亩、万寿菊700亩、药材900亩、甜菜1500亩、芝麻200亩、玉米6500亩。而其中西瓜的种植已有了一定规模,今年有65户种植西瓜面积580亩,总产1700吨,总收入100万元。畜牧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初具规模,今年养殖大鹅8000只、生猪2200头、存栏黄牛50头、家禽16000只。

虽然有好的政策但作为自然条件较差的更新村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更新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基础条件看,目前农村的贫困问题还较为突出,配套基础设施和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普及率低,基本上还是要靠天吃饭。虽然全村瓜菜和中药材种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但是技术的盲区与信息的闭塞严重阻碍了发展步伐。根据了解更新村现在全村还没有一台电脑,农业信息只能到很远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在与当地农民的座谈会上了解到更新村现在的贫困人口数占人口总数20%左右。贫困家庭还比较多,贫困户在发展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难点:

1、贫困户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人口老少人口数量多,有专长和一技之长的人缺少。二是家庭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普遍缺乏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三是家庭居住条件简陋、屋内摆设简陋,占全村一半的农户还住在土房中。四是家庭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少、现金纯收入比重少,收入主要来源和支柱还是单靠纯农业的收入。五是家庭消费食品消费支出偏高、人均食品消费量偏少,不少家庭开支入不敷出,而尤为明显的事如果有学生要供养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外债累累。

2、贫困户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生产能力较低。贫困户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很少,比全村户均平均值低很多,同时又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观念淡薄,制约生产发展。二是缺乏增收渠道,结构调整进程较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另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落后,限制了其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少数贫困户既无劳动力,也无特长,只能靠政府和其他乡民的救济。三是经济效益较低,抗灾自救能力很差。在有天灾的年份很多农户都无法偿还生产贷款,而这样又为第二年的在生产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根据对更新村的调研发现农民贫困问题主要有几个原因:

1、思想上,小乐即安的思想严重,阻碍发展步伐。农民对现有的生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固步自封、不求进展的思想,认为命是天生的,没有明确的家庭发展思路,更没有远大的目标,潜意识地认为有吃、有穿、有住就知足了。

2、文化程度和法制意识较低,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3、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是低收入家庭返贫的经济原因。农业是贫困家庭的主业,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变化快,最让农民头痛的是不知道种(养)什么才好。在生产和出售农产品中,只有踏准了价格波动的节拍才能获得较多的盈利机会,而这恰恰又是低素质的农民所难以把握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低收入家庭返贫的一个环境原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户稍有决策失误或遇到自然灾害就容易返贫,加上资金不足,土地经营相对独立分散,制约农民增收。部分人均收入略高于1500元的农户,往往是因为遇到旱涝灾害而返贫。乡、村干部普遍反映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而乡、村财政资金都比较困难,无法增加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篇3: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在目前经济形态下, 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 绝大部分地区的基本养老模式还是“家庭养老十社会救助供养”, 这种状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一)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家庭养老, 即以家庭为单位, 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供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法, 是一种传统的反哺模式。养老内容, 主要是经济上供养, 生活上照料, 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作为家庭养老, 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 有二个基本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 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 二是自身的一些因素, 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

(二) 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 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以下形式:1.五保供养;2.优抚对象中部分老人的优待抚恤;3.农民退休养老制度;4.养老储蓄或商业养老保险;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上我们通过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考察, 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 供养渠道单一, 供养类型不够完善, 传统的养老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严格意义上讲, 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

二、分析当前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法律法规的强制、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原因, 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 许多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被隔离在养老保障这个对社会中所有老年人的生活起保护作用的“安全网”之外。

(一) 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 “土地养老”功能弱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条件的迅速变化, 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 农民养老负担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的费用也不断上升, 农民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其次, 人口流动的加剧, 使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 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更多的老年人被游离在他们子女的家庭之外。

(二) 农村养老保险停滞不前

第一, 管理水平低。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大多地方由政府委托当地的民政部门管理, 征缴、管理和使用权集于一身, 缺乏有效的监督, 往往出现挪用、贪污、挥霍等非正常现象。第二, 可持续性差。第三, 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大多地方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农民投保的保费很低。这样, 农民老年时得到的养老金也很少, 要解决老年生活所有所需及应对整个社会的老龄化就存在隐患。第四, 农民养老参保意识观念淡薄。

(三) 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 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市场的冲击强化了农村中青年人的独立意识, 常常出现“娶了媳妇忘了娘”、“只顾小家不管老家”、“宠幼轻老”的现象。人们赡养意识的薄弱化现象己非罕见。

(四) 法律保障不力

现代社会完全依靠道德约束的家庭养老已难以真正实现。我国的宪法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老年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和国家承担的权利保障的义务, 但是在农村没有得到具体法律的确认。我国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 有关养老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之中, 在与老年人权利关系最密切的养老保险问题上, 现有法律没有切实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政策方向和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具体步骤。我国现有法律对养老问题的规定, 不仅分散而且多数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 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做到农村养老工作有法可依, 需要加快其相关的立法工作。我国不仅应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农村保障法, 还应当有单独的各项立法和规章, 如农村养老法、农村合作医疗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医疗救助制度、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等等。通过立法, 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确定下来, 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和维护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 通过立法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保障形式的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作出明确的规定, 将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障的运行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外, 修改现行的有关老年人赡养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家庭规模的变化。

具体实施办法应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 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 我国农村养老法律体系可按以下思路构筑:第一, 尽快制订农村养老基本法———《农村养老保障法》, 农村养老保障法可以作为我们正在制订中的《社会保障法》的部门法。第二, 根据《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制订如下部门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法》、《农村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第三, 制订农村养老的行政法规。

(二)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可能同时一步到位, 关键是要根据我国农村的现状建立适合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 即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 分层分类解决农村劳动力养老问题。一是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不可能全国统一, 体制问题、基金来源问题、管理问题等应该有差异;二是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的养老保障, 应该按照其身份不同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实行分层分类解决的办法;三是在制度设计时, 既要考虑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本身的特殊性, 也要考虑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来的衔接。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农村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并加大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

(三) 多渠道筹措农村养老资金

为解决目前农村老年群体的资金问题, 在短期内我们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

1.改革分配制度, 扩大再分配系数。2.建议政府计征“养老税”。“养老税”的计征对象为全体有劳动能力并有收入的人员, 征收税率可以采取低率方式, 作为政府对农村养老资金的补充。3.发行农村彩票。倡导专门设立“农村彩票”, 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包括农村养老在内的各种农村问题。4.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 充实个人、家庭的自养能力。

(四) 促进养老观念的转变

在积极广泛地开展对青年和子女尊老、爱老、养老教育的同时, 也要对老人进行相关养老观念转变的教育。要有意识地、主动地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为“依靠自己”, 在思想上、精神上树立起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养成并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来完成老年生活中的各项任务的习惯, 逐步形成一种“自养”和老伴间的“互养”。当然, 与此相配套的是, 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提供各种物质的、制度的、舆论的社会化服务。

四、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刚开始, 小康目标还未实现, 虽然我国农村老年状况是“国未富民先老”, 需要积极应对, 但也不能急躁冒进。

(一) 我国是个有着50多个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文化习俗多样化, 社会养老途径和办法也应该符合各民族特点。

(二) 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养老途径、目标、规划, 应有差异, 不能一个模式一刀切, 不要生搬硬套一个模式。

(三) 农村城市化建设推进速度和力度参差不齐, 养老途径和模式的制订应具有统筹性、前瞻性, 不要只考虑解决眼前某个区域的困难。

(四) 坚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和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 在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完成和发展下去。

总之, 农村养老问题不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家庭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政府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共享改革成果、以及“银色浪潮”带来21世纪养老危机这四个宏观经济运行背景下, 只有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整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农村经济才能得到更加稳定、持续发展, 也只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了, 才会有更大的财力来对农村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 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至2000年前后, 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普遍的话题, 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 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 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 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新农村建设,探究,农村养老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杨中新.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1.

[2]李小珍.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思考[J].大众科技, 2006, (2) .

[3]李小珍.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 被中国知网收录为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7.

[4]周绍斌.农村养老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中国社会学年会2001年论文集, 2001.

[5]赵立新.居家式社区养老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甘肃社会科学, 2004, (12) .

[6]中国老龄协会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02-24.

篇4: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农村文化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强调文化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双为”方针。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农村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农村文化机构从无到有,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由少到多,活动日益丰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电影放映活动,戏剧演出活动,曲艺说唱活动,田间地头展开的劳动比赛,科技咨询、示范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团结,使整个农村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文革”开始后,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村文化也未能辛免于难,机构被砸烂,队伍被解散,整个农村文化活动被引入歧途。“文革”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农村文化工作也逐渐走上了正轨。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将文化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农村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农村文化打破了官办的传统体制束缚,农民成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农村文化设施与场所也得到了发展,乡镇基本上设立了电影院,文化室,体育场所等。电视、音响、图书、报纸等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农民了解外界的渠道不断扩大。这个时期的农村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的流动性加快,城市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融入城市,农村开始出现衰败的景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投入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现在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没有资金的注入逐渐消失,农民的文化活动更多表现为看电视,上网,赌博、宗教等形式。农村文化建设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先后出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来推动、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7年6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中主要是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面临以下困境:

(一)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落后。虽然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改善基层文化设施,也曾建设了一批文化设施,如文化站、电影院、图书馆等,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文化设施极为简陋,甚至是空白。目前大多数农村缺乏足够的场所和设施来开展文化活动,很多地方的文化活动场所被占用,农民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中指出,农民期待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文化活动站或服务中心、图书馆(室)、农民技术学校或培训班、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青少年活动中心(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后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

(二)农村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1年至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基本上在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0/0左右徘徊,而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其中的20%到25%之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文化馆、文化站由于经费紧缺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

(三)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才能的青年农民纷纷涌人城市并期望扎根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也同时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主体的缺失,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很多乡镇缺乏专职的文化工作人员,尤其缺乏专业科班出身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缺乏创新,不仅不能开创新的文化形式,而且导致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四)现行农村文化形式单调。由于农村文化缺乏创新和发展,农民可供选择的文化休闲方式非常单一,大多数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首先选择是看电视,其次是进行一些打麻将、玩扑克等赌博活动,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则是更多的从事一些宗教活动。还有就是一些婚丧文化,尤其在丧葬文化,大有攀比之风,偏离了原来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意,越来越具有低俗之嫌。而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次数较少,难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传统的露天电影、马戏团表演、说书唱书等形式则难觅踪影,即使偶尔有这些演出,也因为观众太少而不了了之,这些文化形式已经不像原先那样受欢迎,相比于室外,农民更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

(五)传统农村文化不断流失。随着农村人才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文化无法开展,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以前颇受欢迎的说书唱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年纪轻的农民可能都没有见过。还有一些传统的地方戏曲和手艺,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农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已经销蚀殆尽,也使得农民无从选择,最终转向了赌博、低俗、封建迷信活动。endprint

三、重建农村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持。作为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乡镇、村、农户的积极性,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建设乡镇的文化站、村的文化活动室,使之具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功能。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并且把农村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注重建设一些老人、妇女、儿童需要的文化活动设施。加强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农业信息。

(二)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创造各种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吸引青年农民回归农村,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繁荣包括农村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在打造农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在农村制定一系列政策,吸引城市人才投身农村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创造出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作品,使农村文化能够真正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三)丰富农村文化形式。要改变农村文化形式比较单调的问题,将农民从“黄、赌、毒”中解放出来,必须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定期进行读书阅报活动,农村图书室要多选择一些符合农民需求的书籍,如有关动植物的养殖、防治、增产等方面的书籍。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多宣传党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在农村要推广信息化建设,教农民学会通过网络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要防止农村传统文化过度流失,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时机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活动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新面貌。政府要加强引导,通过制定财政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另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物质文明进步了,才能有更多精力进行文化继承与创作活动,才能产生符合社会进步需求的新文化。

总之,通过政府、社会、农民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目前农村文化逐渐衰落的现状,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花开惹人爱,却无奈花落去”,数天的寒假社会实践生活犹如闪电刹那间划过苍穹的的优美的弧线,一闪而过。回味中,不禁感言: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课堂;实践,是一种无形的磨炼。它让我们今天付出,明天收获金黄!

春节将至,忙碌一年的人们开始坐下来休整。同时也忙着准备红包,礼品等等表达心意的物品,然而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开始发放“礼品”——扶贫基金。对于这个加快这个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政策,激起了我的好奇性,随之我走门串户,在我们村做起了调查。经过一番询问,我发现这些“礼品”都是以实际的钱物发放的,而且发放的对象也是不尽合理的。然而,审视贫困农村和农民现实情况,立足于深刻变化了的农村社会现状,这种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不仅不能治标,更不用说治本了。

就我对村里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初步得出了这些老大难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至今无村医疗机构,看病难依旧。村级公路年久失修,以致车辆通行难等等。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文化娱乐设施与人员匮乏。

3.弃农转为在外务工过于迅猛,农地荒芜,农业产量下降。

5.无教育机构和设施,受教育程度低。

6.相关农业科技人才缺口大,干部群众关系冷淡。

基于对我们村的现状分析,引发我对我村的扶贫模式的考虑。针

对问题我的一些解决方法和相关想法:

首先,从整体着手,整体规划。村委会可以以村的名义将那些扶贫钱物建立村基金。然后用这些钱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a.合理规划村舍建设,规范农村房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与精神文化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好更漂亮。尤其要加强普及科学,遏制迷信,彻底扭转村风村俗。

b.加强交通、通讯设施的建设,切实地保障村民与外界的联系,获取新的致富信息,改善落后的面貌。

c.大力覆盖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建设,不仅要耕者有其田,还要耕者有其医,使广大农民各方面的生活都有一个全面的详细的保障。

d.加强农村教育系统建设,多从农民实际出发,多办夜校和业余性质的培训班,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尤其要教育引导农民破除自我封闭的山沟意识、望天哀叹的自卑意识、满足现状的小农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意识,帮助他们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鼓励他们自重、自立、自强。

e.要建立新的农村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从制度这个根本入手,加大财政投入,结合农村科技人才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次,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针对各户的不同情况,先让勤劳、有创业想法的人,但是致富起步资金不足、技术差等问题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采用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实现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短期性扶贫为长效性扶贫。而不是把钱物给那些懒惰的贫困者。最后,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一是用科技扶贫项目带动优势产业,把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高、能尽快提高贫困群。靠产业促进贫困户脱贫,靠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靠产业兴一方百姓。

篇6:加强工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们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它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

上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80年代和90年代,部分中央文件也有过类似的提法

。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历史上多次提过的话题,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课题。

今天,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有着新的实际意义。

首先是新在“背景”上。以往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多地强调要“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就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其次是新在“目标”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村的具体反映,是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使得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和合理。

第三,是新在“方式”上。中央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明确要求要加大国家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突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把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连续稳定的支农政策和制度。

可见,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则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建立起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加大支农力度。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坚持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三化”中,工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集中人力、财力、精力建好经济开发区,突出招商引资的“重点、中心、重头”地位,运用重奖、重罚、紧逼的手段强力推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投资环境,全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招商引资项目入园,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三产发展,促进城乡繁荣。

二是加快发展乡镇工业。乡镇工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各乡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各有侧重地抓好本乡镇工业突破。要抓住土地审批越来越紧,县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难以接收中小型工业项目的有利时机,建好乡镇工业集中区,主动出击,大力招商,促进乡镇工业集约、集中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三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强县要靠招商引资,富民要靠全民创业,作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大,要充分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强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大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活力

篇7: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句半

敲锣打鼓台前站,今个就说三句半,讲讲农村的新变化,可赞 党中央、发号召 新农村、建设好 农民们、同心干

劲头高 免公粮、搞低保 免学费、办医疗 五保户、有关照

拍手笑 咱县委、支高招 “三包一联”真是好 干群近、党群亲

顺民心 镇领导、领导好 建农村、抓得早 样样事、头前跑

不落后

你建房、我建房 新楼房、真漂亮 家家乐、乐洋洋

心欢畅新社区、真辉煌 照明灯、挂路旁 广场舞、跳得忙 心敞亮 水电暖、样样全 黄河水、送灶前 烧水饭、不见烟

真方便 打锣鼓、咚咚响 三句半、快收场 年龄大、演不好

篇8: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新农村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 地势西高东低, 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 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 800mm, 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年平均总量为28, 100亿m3, 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 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 南方水多而耕地少, 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 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 耕地占全国的67%, 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 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农田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综合多方面因素, 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设标准偏低, 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且排灌标准很低, 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 农田积水无法排出, 又导致滴灌能力差, 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 保护意识淡漠, 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 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 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 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 重经济轻水利, 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 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 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 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 筹资筹劳总量有限, 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 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粮价已经放开,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 加之农民增收缓慢, 种田的积极性不高, 民间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 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的财力有限, 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 通过利益诱导, 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 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 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 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 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 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 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 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 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 便于管理的优势, 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设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 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 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 使人才和技术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四、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 2005

上一篇:养宠物英语六级作文练习下一篇:似水流年殇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