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2024-06-11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精选十篇)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1

南华大学于2006 年获首批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学校在该领域最早开展铀矿山通风与辐射安全、核电安全人因可靠性分析研究,形成了以铀矿冶通风与辐射安全、气载放射性安全监测技术、核电站安全人因工程、核电建设安全技术管理等具有核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校拥有“国家核应急教育与培训基地”、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实验室”,“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4]。该专业领域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合作,每两年联合培养40 名左右的安全工程在职硕士研究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近年来,学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虽然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5]。

二、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流程,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6]。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近年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其中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创新基地着重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要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研究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处于培养模式的核心地位[7]。本学位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前后经过两轮的修订和优化,修订过程中主要调研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及结合了南华大学的实际情况,使该目标能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特别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需求。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安全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工程应用研究、安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人才。

第二,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火灾与爆炸、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各类安全机构服务。

第三,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拥有扎实的安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多种能力:(1) 有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 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安全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3) 有进行安全系统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4)有根据安全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5)有多种安全科技训练的综合能力;(6)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7) 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深层理解;(8)有很强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包括外语能力;(9)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知识;(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研究生的培养要实现以上全部10 项能力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要求学生达到以上大部分要求,或者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相关方注意培养学生以上能力。

(二)课程体系设置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修订,形成了如表1 所示的课程设置。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修满不低于32 学分,其中实践环节为必修,不计入总学分。总体上来说,课程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南华大学的核特色。

注:1.选修课每年根据学生的实际选课人数进行确定,选课人数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则不开课;2.本科补修课针对本科阶段非安全工程专业而设置,即面向跨专业考研的学生。

此外,学院定期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近年来,学院先后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作了“台湾核电发展与核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夯实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铀矿通风技术体系”、“大气扩散物理模拟技术与进展”、“人因安全工程”、“现代安全管理概述”、“铀矿开采中的辐射安全”和“安全核能源的发展与可替代前景”等学术讲座,这些学术讲座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补充,进一步彰显了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的办学特色。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包括研究生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含校外导师),文中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展开讨论和研究。

在近年来,安全工程系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先后从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和培养了数名安全工程专业以及相近专业(如安全技术及工程、矿业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核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博士。安工系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超过80%,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接近50%。毕业于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博士加入可以优化研究生理论课程的教学队伍,增加师资的多元性,改进教学效果。

在校内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比如学校在岗位津贴的评聘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导师有一定的要求,学校的关键岗位中的第九级、第十级岗位都要求是硕士生导师,且必须领衔指导一名以上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安全工程系先后有四名年轻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进一步充实了导师队伍,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年轻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要求[8]。安全工程系近年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如中核272 有限公司、中建一局等,经费由学科建设平台经费进行资助。近年来,有两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七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六位教师取得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资格证书,五位教师取得高、中级爆破工程技术人员作业证。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核272 有限公司、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和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多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指导十余名硕士毕业,成效显著。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三个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与中核272 有限公司建设的“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AP1000 建造安全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与中核北京化冶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铀矿通风与安全环保技术中心”校级研究生创新基地。近年来,有10 名学生在基地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且情况较好。近三年来学生在基地完成的论文情况如表2 所示。

三、成效

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表现在:

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优化,能满足国家发展和核工业发展的需求。第二,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明显的核特色,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对课程体系形成有效补充。第三,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硕士点办学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目前,安全学科领域现有教授10 人,副教授18 人,硕士生导师15 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项目20 多项,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横向科研项目近30 项,年均科研经费600 余万元。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50 余篇,出版专著6 部。第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基地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系统内就业渠道拓宽。2014 年有2 名学生分别就业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2015 年有3 名学生分别就业于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中核深圳凯利集团有限公司和国家核电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四、建议

第一,文中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必须结合国家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进行改革。

第二,结合学校的核特色,对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习基地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三,该学位点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1)课程库的开发与建设;(2)实习基地的拓展与巩固;(3)提升导师的科研能力,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为培养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2]杨国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浅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

[3]崔华华,刘信鹏,施晓娟.权力制衡理论视角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

[4]李向阳,蒋复量,旷梅华等.“铀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5]蒋承,罗尧.专业硕士的就业意愿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4).

[6]别敦荣,万卫.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

[7]杨秋波,陈金龙,王世斌.职业能力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生成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2

一、专业介绍 本学科以材料工程为基础,主要研究工程学上各种材料的属 性、制造及其使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铸造材料工程、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加工技术、纳米材料与功能 材料、焊接新工艺与质量控制等。本学科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 队伍,实验室设备优良,具有良好的从事本领域研究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对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通过校企联合 培养,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以下要求:

1、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本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扎实的专业理论知 识。

3、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 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和正确理解相关工程 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课程设置 工程领域名称: 工程领域名称:材料工程

分 类 学 公 位 共 课 课

课程 代码 S0900 2

课 程 名 称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

学 时 3 6

学 分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2

1

经政学院



践研究

S0900 1 S1000 1 S1000 2 S1100 2 S0100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1 S0104 1 S0104 3

自然辩证 法概论 综合英语 英语视听 说 数值分析 面向对象 的程序设 计(VC)高等金属 学 金属材料 强韧化 材料热力

1 8 6 0 4 0 6 0 4 0 4 0 4 0

1

1

经政学院 外国语学 院 外国语学 院 理学院

3

1

2

1

3

1

2

1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S0104 2

学、动力 学及材料 设计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4 4 S0000 专 非 学 位 课 业 技 术 类 课 程 S0104 8 1 S0104 5 S0104 7

固态相变 原理 科技论文 写作 材料疲劳 与断裂 现代材料 微观分析 技术 材料加工 新技术及 理论

4

0 2 0 4 0 4 0

2

2

机械学院

1

1

期刊社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4 6 S0105 0 S0105 2

焊接物理 冶金 粘接材料

4 0 4 0

2

2

机械学院

2

2

机械学院

焊接力学 及结构失 效分析

4 0 4 0 4 0 6 0 4 0

2

2

机械学院

S0105 3 S0104 9 补 修 课 专业 实践 与考 核 S0105 4 S0105 5

实验优化 设计 金属凝固 理论 金属学原 理 材料成型 原理

2

2

机械学院

2 不 计 不 计 3

2

机械学院

2

机械学院

2

机械学院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考核

3

1.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非 要 求 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2.专业实践及专业实践考核6学分。

注:专业技术类课程需修满8学分

四、论文评审与答辩(1)论文基本标准

1、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 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2、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处的规定执 行,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 式;

3、学位论文撰写内容要求精练,一般包括理论分析和试验 分析两部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4、学位论文严禁抄袭、剽窃。

5、工作量要求: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 少于25篇),论文正文部分不少于2万字。(2)论文答辩基本要求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必须有正式刊号)上发 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有接收函亦可),作者排序: 第一作者或者除导师以外的第一排序署名。

2、有1项专利申请受理证明或1项经厅级以上(含厅级)主持 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研究者排序:前六名。以上条件只需符合1项即可。

提升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研究 篇3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021245)资助

摘要:从梳理培养环节着手确立了全日制艺术硕士质量标准,其次通过对用人、实践单位调研为切入点,提出了几个提升培养质量的原则及其具体的办法。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一.背景

1.学位点背景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现称艺术设计)是陕西省最早创建的该类本科专业,2002年开始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教育,是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9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依托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获准設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确立了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学科间相互支撑,以特色求发展的宗旨,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位点获准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艺术硕士学位点,申报伊始在专业学位领域进行,即通常讲的在职单证(学位证)序列;申报获准后,适逢国家启动专业学位全日制招生以及调控专业学位(单证)招生规模,因此我校艺术硕士学位点自2010年第一次招生起即实施全日制招生,同批获准的全国其他高校并未进行在职招生。

2.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优化硕士生的类型结构,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转变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并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性转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未来一阶段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其培养质量的保障自然成为核心内容。我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系列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其中之一。

二.明确的几个问题

1. 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质量标准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并针对各项质量指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实践,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除了在培养的框架、流程有相同之处外,在课程的内容、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授位考核存在侧重。

与此同时,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项目组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导向性(仅指艺术设计领域):①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创业能力;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即工作后较短的适应期、较少的培训);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能力。

2. 解决质量提升措施的突破点

上述观点中,对于独立创业能力、适应性好等,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实践技能即包含独立的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得到学习、提高;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存在隐性的困难,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对于未来发展的预判等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均衡性,目前来看,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广度以及学习习惯的锻炼较为贴合实际。

三.展开的几项调研工作

1.实践环节调研

在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环节中,我校设定为第二学年参与实践,在第三学年结合实践完成毕业、授位等相关条件要求。

2015年4月,针对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展开专项研究,向实践单位主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负责人发出调研问卷,总体发出54份,回收50份。根据初步统计,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94%对专业学位了解;②81%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并指导;③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满意度提升了26%左右;④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各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出现2%的增长;⑤96%认为通过实践可以胜任该单位工作;⑥88%认为实践前应当掌握业务相关知识。

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本次调查的实践单位主体基本覆盖了各领域、各类型、各规模,从认同度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达到了较为全面了解层次,对研究生能力水平的认同是在完成实践之后;其次,我校对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论文选题坚持走来源于实际案例、结合实践的路子,通过调查的②项结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最后,实践单位对于研究生参与实践前的行业知识学习要着较为普遍的要求,这是在提高质量措施中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毕业生工作情况调研

对2014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后留陕工作的学生较多,占67%,其他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地区。详见下表:

表3.1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

区域陕西华北

地区华中

地区华东

地区西南

地区西北

四省华南

地区

比例66.67%10.10%9.09%6.06%4.04%3.03%1.01%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高校从事科研、教学13%,设计、施工单位56.6%,自主创业17%。详见下表:

表3.2毕业生工作领域分布

单位

类型设计院高校房地产

公司工程建设

单位自主创业转行为相关工作

比例37.37%13.13%11.11%8.08%17.17%13.14%

通过对工作地域及行业分布的统计,分析认为:首先,源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原因,毕业生的工作范围陕西占一半以上,这是特性,基于此项特性,在培养环节中考虑地域性特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毕业生直接专业对口单位接近70%,这一比例在设计类学科专业来看存在提升空间。

四.确立的几项原则及解决办法

通过梳理以及基本的调研,项目组认为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指导原则及其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简单的压缩招生规模或者提高免试生比例是解决生源质量的一种途径,但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不存在必然联系,也不具备推广、研究价值。

第二,重视实际技能,不代表放弃理论基础;不能单纯的压缩课程学习,提高实践环节的时间或强度;应当调整理论基础的宽度和先进度。具体来看,应当借助我校多门类、多学科的优势基础,向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搭建课程平台。

第三,一般形式的专业课程授课不能满足需求,适当引入实际应用型课程;改变课程授课方式,引入讨论、实地授课等。

第四,通常所用的申请授位条件不具备导向性,将论文发表等条件向学科竞赛获奖等价。

五.结束语

生源质量、培养的硬件、师资等是显而易见的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条件,挖掘培养方式、透彻用人需求、建立人才长期发展策略才是质量良性提高并达到一定层次的根本。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4

一、目前工程硕士培养中的普遍问题

1.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比较晚, 学生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导致专业学位尤其是我校正在大力发展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存在生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现状。典型事例表现在: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和一些考研专业户, 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比较低、整体素质普遍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加强学校、学院层面的宣传力度外, 同时还可以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依此吸引本校或外校中等成绩以上的毕业生报考, 提高专业学位第一志愿报考率。同时, 还可借鉴职业院校“就业为导向”办学思路来进行宣传、培养。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招生计划与招生方案, 聚焦企业需求与发展, 量身定做他们需要的学生。可选择的途径如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招生。

2.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 是在参考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 很大一部分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致, 教学大纲也基本相同, 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偏理论教学, 没有突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教学特点。由以上现状总结, 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理论适度化。要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构建合理的理论教育课程。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不断创新课程体系。第二个方面是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达到既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又加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 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 采取讲授、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 (可聘请企业中技术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 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案例教学。再次, 必须突出实践教学模块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重要模块, 我们要保证校内、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生产实践技术运用并且培养其创造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落实、完善“双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我们必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思考,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就是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学术含量, 又有明显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 也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培养过程中校内的导师要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而校外的导师则以培养技能, 指导实践为主, 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校内外的导师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然而, 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外教师选聘困难、校企之间导师合作机制不完善、校外导师“有名无实”等现象。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了解企业对学校的技术需求和合作需求, 真正做到服务好企业发展这一方针政策。通过签订“产、学、研”双向合作协议, 校内教师走出去多服务企业, 校外专家多走进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利。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要建立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库,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广纳本行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校外导师。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凭优厚的待遇吸引人, 凭优良的条件留住人。第三方面是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导师管理制度。制度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良性发展的前提。学校层面应建立导师选聘、教学管理、导师酬劳、教学考核监督等制度。通过制度来确保专业硕士导师队伍的质量、教学授课的质量, 最终保证培养质量。同时, 学校要积极打造校企导师的沟通平台渠道, 以便两位导师各凭所长, 共同探讨研究生的培养以及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等。第四方面是要明确校内外导师各自的职责。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等偏理论的指导, 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际问题、实践操作等偏实践的指导为基本原则, 因为只有两位导师通力协作, 才能使研究生能够将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并在实践生产中加以解决。最终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合格工程硕士毕业生。第五方面是要加强对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实行相应的导师遴选和考核的动态管理方式, 对校内外导师的师德、课堂教学效果、科学研究成果、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措施, 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园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 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 利用学校、学院资源, 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通过与学校、学院的友好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此平台上还可与共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学校教师可利用企业委托科研课题来为学生选题;企业导师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 给学生拟定课题;通过工程硕士这根桥梁,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最终使学生成为合作的受益者。

2. 各专业领域可利用学科资源, 建设校内实践基地。

各专业领域可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资源整合建设成为校内实践基地。

3. 将导师的横向项目作为载体, 促进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导师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学生参与横向项目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以分散的形式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 就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以期达到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和要求。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5

模型研究

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就提出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和规模。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高低对我国工程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都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所以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目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质量保障机制的实践和研究都处在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借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经验的同时,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应在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创新培养模式和吸纳社会资源的方式,切实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1]

综上所述,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各方面能力,则是各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了。

1.2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现代研究生教育始于19世纪的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其教育方式进行效仿和改进,取得了快速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成为各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

1.2.1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现实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模型产生于西方,同样的,研究生乃至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评价模型也是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而且,在西方国家盛行通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共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工程硕士的培

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西方国家客观上积累了较多此方面的经验[3]。

1.国外高校,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校,有关工程硕士培养方面,不仅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评价目标上较为科学。在有关工程硕士的专业设置方面,工科系列较多,在以重视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的评价占据巨大的部分。例如: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自80年代实施“丹顿计划”后,加大了设计和实践环节的比重[4]。在它的4年制工程硕士课程计划中,有这样一些内容:(1)一年时间在欧洲大陆学习和见习;(2)必修的设计课程有“创造设计Ⅰ”、“创造设计Ⅱ”、“结构设计”、“个人设计项目”、“小组设计项目”、“毕业设计”;(3)选修的有“混凝土结构与设计”、“刚结构与设计”等;(4)在研究生课程计划的10个方向都有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有的甚至列为核心课程[5]。

2.西方高校普遍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与潜能。以美国为例,其高校基本上是自治机构,因此具有较大自主权,在研究生评价工作中较多采用自我评价。而且,社会机构也广泛参与了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价。

3.西方高校包括亚洲的日本普遍重视综合指示的掌握和运用,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模型。德国的工程硕士教育向来重视设计,以理论联系实践著称,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跨学科教学与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瞄准世界和欧洲的三大办学方略。日本的工程教育一向秉承德国的专业教育传统。20 世纪90 年代日本终于抛弃了二战后被迫接受的美国(通才)模式, 取消了人为硬性划分的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的界限(在日本叫做“ 教养部撤消” 或“ 学部贯通”)。把科学理论、专业技术、人文修养、专业伦理按“ 并行工程”的理念,落实在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中[7]。

1.2.2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发展基础,已逐渐成为所有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所进行的基本评价标准是 :研究

生一般应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熟知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学科的进展、动向和最新发展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理论或实践上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但同样存在其不足之处,如一些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多侧重对研究生某个方面的因素评价等[8]。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上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但研究生质量评价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领域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及其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9]。

各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从而提高研究生水平,达到对研究生的质量评价标准。

1.3主要研究内容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价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果[10]。

但是,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缺乏科学性,从入口方面看,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中专业课的考核内容随意性较大,面试环节,主观随意性较大;从过程评价看,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对学员的课程考核不严现象;从出口方面,答辩组不能客观评价论文质量的情况[11]。所以建立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对工程硕士工作成果的一种认可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模型,主要内容包括:

1.工程硕士学术能力的评价

学员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需要针对以下能力培养进行评价,包括科研能力、自学及思辨能力、知识的自我完善能力、发现及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等。

2.工程硕士社会能力的评价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社会越来越急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能力评价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的评价等。通过这些能力的评价从而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一批批真正的高质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3.工程硕士思维能力的评价

工程硕士既是国家现实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思维的中坚力量。因此要科学评价工程硕士思维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辨识能力、逻辑能力的评价等。

4.工程硕士个人修养能力的评价

包括领导能力、科学文化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应变能力的评价等。[12]

参考文献:

[1]周益兰,刘华奇,刘浩然.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分析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3

[2] 董晓惠,徐晓明.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5,(05)

[3]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46-49.[4]王沛.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16):55-58.[5]徐森.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素质与能力测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0(Sup):87-90

[6]李敏.浅析新形势下研究生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5,(1):72-74.[7]傅国.浅析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建立和培养的良好素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2):61-64.[8]韩银安.新形势下构建我国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的若干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

[9]袁海庆.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桥梁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96-98.[10]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11]车诚,李雷鸣,王军会、魏嫚.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165-169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6

【摘 要】根据我国制药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广西师范大学制药工程学科建设情况,具体指出其在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 硕士 培养方案 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47-02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是与医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关系密切的专业性学位,其从我国制药工程的实际出发,为医药行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自教育部2009年扩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收范围以来,越来越多院校开始招收制药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审时度势,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于2015年首次招收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培养方案。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制定好培养方案是关键之一,然而这方面各院校大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故其中不乏不足之处。笔者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指出其在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对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提高硕士培养质量等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特色不足

制药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反映当代制药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并突出层次高、知识宽、工程强等特点,因此课程设置上就要突出学科特色,具体表现在发挥资源优势和突出工程硕士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必修课程集中在有机波谱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等传统的化学基础理论课,未能结合学科发展,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开设一些前沿、有特色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偏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工程应用的课程偏少,专业基础课共5门课,只有制药工艺1门是工程应用课程;专业选修课共9门,只有制药设备与设计、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础等4门是工程应用课程,不能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实践应用性强的特色。

(二)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广西师范大学培养方案中主要采取“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小学课堂上,也是目前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其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效率低。讲授法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并不适用。

(三)学位论文要求宽泛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系统完整训练,是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广西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对于学位论文内容上的要求仅仅提出“体现本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力求与国家、省的重大研究项目挂钩,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接轨”,概括过于宽泛,对于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及提交形式未做详细要求,没有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实现提升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失去学位论文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改革建议

(一)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课程是制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为充分体现学校培养特色,培养有特色的制药工程人才,应重新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培养全日制制药工程硕士服务。广西拥有丰富的药用资源,是中国的四大药材基地之一,若加上北部湾的海洋药物资源,广西的药用资源位居全国首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已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制药工程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同时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该校可在药物、人才和实验室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合,以化学、药学、工程学为基础,开设有特色的课程,培养有特色的人才。并根据学生兴趣、教师个人特长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等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与工学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具有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因此学校应在原课程基础上重新设置和调整,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工程应用课程增加到2门,专业选修课中,工程应用课程增加到5门,使之更为切近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也做相应调整,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整合,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

(二)促进校企合作,丰富教学模式

鉴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定性,目前国内均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由于企业导师科研实践经验丰富,校内导师理论水平高,两者合作相得益彰,从而能更好地提高制药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截至目前,广西师范大学已经与20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天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并与其中5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校可制定严格的遴选机制从企业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从而实现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校内导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科研水平高;企业导师实践能力强、市场嗅觉敏锐,他们共同担负对学生的教育职责,各有侧重。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导师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明确其工作职责,可提高其教学效率,从而建立长久高效的培养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为突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应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可通过硕士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模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制药设备与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中实地观摩考察,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三维仿真动画,来增强其对仪器设备的直观感知。课堂实践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企业实际生产中的设备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增强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能力,强化问题解决意识,促进实践与理论有效对接,为后期科研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应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并通过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最终实现培养优秀制药工程硕士的目的。

(三)规范学位论文,提升培养质量

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必须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其选题与工学硕士强调论文的学术性不同,要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需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以联合培养基地制药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课题为主,形式不限于研究性论文,既可以是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技术问题攻关,还可以是新工艺的研制与开发,或者是药材、药品质量标准、社会调查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课题的研究背景明确、目标清楚、内容充实,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和应用并重的学科特点。这样严格规范的学位论文要求,才能更好地督促和指引硕士研究生努力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使学校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在全日制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正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固然难免不足之处,这也是从学科建设走向学科完善的必经过程。相信其能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促进校企合作,丰富培养模式;规范学位论文,提升培养质量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翠,仇昭君,唐燕辉.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实践与认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2]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邵维生.制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探索[J].药学教育,2003(19)

[3]韩娜,张兴祥,刘海辉,赵义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J].广州化工,2015(2)

[4]蔡成涛,梁燕华,张雯.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制度优化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7

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工程硕士也分为了在职工程硕士和全日制工程硕士两种培养方式。2009年以前我国只培养在职工程硕士,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往届毕业生,自2009年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统考,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其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别于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和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因此探索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其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亟需研究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现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和控制工程3个专业领域的工程硕士,根据《关于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定位,制订了总体的培养目标,即:根据3个领域侧重的不同,为本领域涵盖范围类的工业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确立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课程设置模块化,使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有机结合,通过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三重师资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既突出了电子信息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又强化了相关学科的横向联合和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教师各自在专业上的优势,促进了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紧密结合。

1. 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彰显工程应用特色

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实践原则上不少于1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学生入学的第1个学期就确定导师。在攻读相关课程的同时,要承担导师分配的项目设计任务,这种“多学多练、在练中学”的方式将会在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除了依托现有的省级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外,积极谋划创建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的实践和实习环境,比如建设适合3个专业领域学生共同使用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作为电子工程师的基本开发能力。

(3)积极建立密不可分的校企关系,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工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而工程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院现已联系了多家对口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了解目前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和能力要求,使学校培养具有更好的目的性;又有利于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和工程难题,提高效益。

2. 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在课程设置的环节中,我院注重强化相关学科的横向联合,加强相关知识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积极探讨跨学科选修课程设置及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构建各专业领域合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的有机组合,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领域的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以我院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为例,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为使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及要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介绍及考核方法等信息均上传到网上,增加教学信息的透明度。另外,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研究方向,将所需要学习的相关课程给予一定的指导,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导向性。

3. 三重师资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院采取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由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三重师资构成。

任课教师主要负担工程硕士的课堂教学,因此我院选拔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而且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校内导师来说,必须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熟悉当前相关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而且本身应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能够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课程模块的选择、研究方向的确定以及学位论文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校外导师则注重于其自身应具有丰富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相关领域的对口企业中长期从事具体的技术及应用研究,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对实践实习环节、学位论文的工程技术环节作相应的指导工作。

任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三重师资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不同教师各自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结束语

探索和研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有效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院将针对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更好的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摘要: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并构建了一种“一条主线、两个模块、三重师资”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电子信息,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军,熊伟,王钧.信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浅析[J].教育管理与研究,2009,12:51~52

[2]黄声琴,马桂敏.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9,5:16~20

[3]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8

一、目标明确的课程及实践培养环节设定

目前, 我国各高校对工程硕士的培养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常见误解体现在将全日制工程硕士等同于在职工程硕士, 或者认为工程硕士在各个方面上低于工学硕士等方面, 甚至研究生本身也存在工程硕士在就业机会及能力提高方面会比工学硕士要差的错误认识, 这些错误认识必然导致了工程硕士在生源、报考热情、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天然缺陷[7,8]。同时, 大多数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 其研究活动空间范围仍然聚焦在学校, 研究专业领域聚焦在导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 缺乏专门针对性课程设置。另外,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 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 多数导师科研任务繁重, 社会活动较多, 精力有限, 常常疏于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培养, 也有的导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学术理论知识深厚, 但工程背景欠缺, 不能很好把握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上述原因直接导致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只有指定了明确、合理、可行的工程硕士课程及实践环节, 保证课程环节和实践环节两者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使课堂授课知识具有明确的应用性, 实践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的直接检验, 这样才能够实现工程硕士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 使其在社会就业、工作能力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 从而得到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这将从根本上改善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必然从研究生生源、培养过程质量提升、工程硕士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取得优异表现。通过对企业需求及工程硕士研究的走访调研, 实践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及实践培养体系, 从工程硕士的培养出口出发, 在工程硕士入学之前, 通过举行一个意向性双向选择招聘会, 实现硕士生带着工作单位入学, 这样工程硕士的入学后就顺理成章的具备双导师, 一个为校内的导师, 另一个为工作单位接收部门的主管, 即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知识课程培养, 校外导师负责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环节, 校内外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本身定期进行座谈, 不断修正课程方向和研究重点, 这样学生目标明确, 学习动力十足;校内导师指导学生重点突出, 课程知识安排有的放矢;企业导师技术导向方向性强, 并能够提供和校内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工程课题和场所, 这样工程硕士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校内导师的传道授业的针对性、企业导师的技术需求积极性都得到加强, 三方互动, 目标明确, 理论与实践结合, 校内知识和校外实际结合, 必能够使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二、工程硕士三阶段学制体系构建

目前, 在国内众多高校中, 对工程硕士培养追求了一种短、平、快的模式, 一般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学制为两年。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年的时间安排。假设一名工程硕士研究生于2014年9月份入学, 在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 一直按照常规的课程安排进行理论课程学习, 期间要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 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准备课程考试, 也就是说研究生的第一学年主要是进行课程研修。到了第二学年开始, 也就是2015年8月, 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始其研究工作,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的科研研究往往建立在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 通常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软件应用和软硬件基本功底, 为了达到此要求, 在2015年8月到2015年10月甚至11月这2到3个月内, 往往都在进行基本技能的学习, 而无法在实际工程实践活动中进入角色, 而此时, 正好是研究生就业双选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举行的时间, 一般会持续2个月左右。工程硕士由于其科研活动从事的少, 在就业双选会上并不占有优势, 必然延迟就业双选的时间, 也就是会到2016年2月份。工作签订完后, 距离2016年7月份毕业也就剩余5个月的时间, 这期间还要撰写硕士毕业论文, 同时还要完成个别学校要求的发表学术论文等任务。这样算下来, 其研究生阶段真正在做研究、发挥创新能力的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 在这样短的时间, 谈何创新, 谈何科研成果, 更不用说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其他科研产出。面对这样的状况, 可以考虑将工程硕士的学制定位3年, 结合本文第2部分所提出的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三方互动模式, 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 可以根据其意向工作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 承担培养工程硕士的高等院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学生自身各自的特点, 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 实现课程开放, 学生自主选课的创新教学模式, 并注重改善教学方式, 开展师生互动。在第二学年, 工程硕士重点在导师所在实验室, 进行科研课题研究锻炼, 提升其本身的科研素质。在第三学年, 实现完全走出校园, 走进企业, 走向意向工作岗位, 将工程实践和提前入职进行有效结合, 这也是实现工作体验和职业生涯锻炼的有效途径, 并结合企业实际工程课题, 进行科技攻关活动, 同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由于具有典型的工程背景, 其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的解决都会做到目标明确、言之有物, 在创新能力的提升的同时, 必将产出高水平的硕士毕业论文。

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及多样化的论文选题

众所周知, 任何一项学生培养体制的改革, 首先都必须了解清楚培养对象的基础水平、个性化特点, 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 防止培养过程缺乏创造性, 工程实践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工程硕士的培养也应该是一个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施教过程, 应是一个创新规划、挖掘、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通过在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多样化课程设置, 学生根据意向单位工作技能需求及个人兴趣进行课程选修, 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 才能够激发其创新及创造能力。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上, 也可以实现多样化模式, 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工作生涯规划为牵引, 以企业实际科技问题为基础, 以校内导师理论知识为指导, 以企业导师技术应用为目标, 同时通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课题协同合作, 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升华为科学问题, 通过这样的学位论文能够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 应用背景明显, 课题的研究及开展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这样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在校内外双导师的协同指导下, 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下, 必然能够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强化,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摘要:本文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内容脱节、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联合培养分工不明确、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实践搭配不合理以及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 从构建合理且可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实践体系视角出发, 从明确课程及实践培养环节目标、建立三阶段工程硕士学制体系以及个性化的灵活培养方案及多样化的论文选题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及学制设置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硕士,课程实践体系,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林予松, 樊波, 齐鑫焱.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关键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 (高教) , 2014, (02) .

[2]屠远, 李蔚, 罗胜利.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 2013, (09) .

[3]何欣娟, 贾凯斯, 于庆东.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与保障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 2013, (12) .

[4]王锐, 徐文.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4, (01) .

[5]庞洪江, 陈欢.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考[J].教育探索, 2013, (10) .

[6]赵茜, 程文, 薛小杰.基于工程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12) .

[7]吕璞, 陶玉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02) .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9

从2009 年教育部在全国增加了5 万个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名额以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驶入了快车道, 到2015 年, 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总数将占当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总数的50%以上。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 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是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 具有深远的影响[1]。 但是,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起步晚, 对该部分硕士生的招生方式、特色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建设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措施。本文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为例, 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在生源质量、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及学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与毕业答辩等方面开展的实践,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 创建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1 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总结

1.1 重视招生, 确保生源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一种突出应用性、以全日制方式培养的硕士生类型, 它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 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学制、学费标准等方面与全日制学术硕士不同, 如, 电气工程领域有些高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学制2 年, 而全日制学术硕士学制2.5 年; 又如, 2014 级以前在全国统考生的录取过程中, 有些高校录取全日制专业硕士是非定向自筹生, 意味着需要交学费;再加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不清晰等种种原因形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比学术硕士“ 差”, 以致报考考生人数不多, 录取需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中调剂, 生源质量堪忧。

针对以上情况,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时, 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加大接收免试生数量, 从2009-2015 年逐年增加接收免试生人数, 目前已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60%左右;其次, 对申请专业学位的考生, 面试复试部分重点测试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 在本校接收的免试生中, 对参与本科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名额倾斜政策, 接收名额单列, 如2011年秋季 ( 2012 年秋入学) 的推免中, 符合学校学院推免条件的6 名卓越计划本科生, 均接收为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以上这些措施, 有力保障了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生源质量。

1.2 注重应用, 特色课程教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意识和能力[2]。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在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工程应用, 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以有利于构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图1 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修最低总学分为26 学分, 比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多2 学分。 在课程设置方面, 涵盖了数理基础知识类课程、专门知识类课程、工具性知识类、职业素质类课程四个方面的基本课程。 必修课是《 数值计算方法》 和《 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 。 限制性选修课必须选修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公共素质类课程2 学分。

为加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应用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自2011 年冬学期起, 每学年学院都聘请浙江省电力公司、英飞特电子 ( 杭州) 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在电气工程领域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企业高层次专业人员共同讲授《 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 , 授课内容包括:大型发电机组调速和自动发电控制、特高压电网和浙江电网发展及其规划、电网安全稳定预警、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新型永磁电机研发、LED照明与驱动综述等20 几个专题。

此外, 为进一步加强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 学院从2011 年10 月起面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展课程建设,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实践环节, 至今已建设课程六门。学院还聘请了德国科学院院士Leo Lorenz教授开设《 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设计》 全英文课程。

1.3 建立实践基地, 构建“ 双师型”师资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建立实践基地, 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专家、 学者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2]。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全日制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突出专业实践。 学院陆续与浙江省电力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2 家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 聘请了43 人为企业特聘研究生导师, 聘请了7人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导师。 制定了“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要求学生填报“ 全日制专业学位计划表”, 按“ 总结报告要求”完成专业实践总结。 后又陆续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等鉴定了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 各年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都得到较好的落实, 部分学生成果显著。 例如, 2012届毕业生陈宏伟在校期间, 在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参加专业实践时, 从事“ 含风电等非线性负荷的电力系统仿真平台”的开发, 对衢州电网等实际电网进行电能质量区域评估并开展非线性典型负荷和电源接入预评估等专题评估。 研究成果提高了非线性负荷、新能源电源接入电网电能质量评估置信度, 在缩短电能质量治理的工作周期、 提高电能质量治理工作效率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他本人被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一届“ 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1.4 重视选题, 严把学位论文出口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 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2]。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两个方面。 目前已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239 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毕业生中, 学位论文为应用研究的有139 篇, 占53%;学位论文为开发研究的有72 篇, 占30%;学位论文为基础研究的有27 篇。 学位论文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占总人数的83%。 为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毕业要求有专门规定, 严把论文出口。 电气学科学位委员会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时必须有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因为学位论文相关成果发表情况是社会对学位论文水平的直接检验, 这种训练和技能的掌握对工科研究生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 随机抽取20%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双向隐名评阅盲审制度, 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1 需加强专业实践性教材的编写

对于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在课程学习时, 应着重加强应用性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课的学习。 虽然电气学院也做了这很多的努力, 如建立了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引入由数十位校外专家共同讲授学位课《 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 , 并聘请德国科学院院士Leo Lorenz教授开设“ 功率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设计”全英文课程, 开展适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建设等等, 但至今还未全面建立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也缺乏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特点的教材, 因此需进一部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教材建设。

2.2 需加强专业实践过程监督

教育部《 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强调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指出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 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者则不少于一年[2], 并鼓励到企业实习, 未明确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要求, 但将其限定为专业实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不同于本科和高职的实践教学, 它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种类型, 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 实践与研究构成了在实践中研究、 研究型实践的双向构建关系[3]。 因此在实际实施中, 专业实践完成得好的, 往往是专业实践阶段与学位论文阶段相结合, 且导师本人与高科技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具有横向研发课题, 也就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 在此种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课程结束后, 半年、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企业。而有些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导师提出专业实践学院解决, 对于学院联系的实践单位, 有些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这个行业, 专业实践过程马马虎虎;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 专业实践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实践不能交了实践计划表和实践总结就了结, 需要加强专业实践过程监督。

2.3 需加强校外导师的参与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大量需求, 实际情况是很多研究生导师早就已开始实践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办学模式, 很多导师也已经派研究生入驻企业, 参与与企业合作的高新技术项目, 以此方式合作的校外导师参与度较强。但对于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不曾结合的专业硕士生来, 学位论文的完成校外导师的参与度不高, 甚至没有校外导师的参与。 因此需出台制度, 在研究生入学双向选择校内导师时, 与高新企业没有横向合作项目的校内导师不宜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3 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其培养环节超出了学校范围, 包括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都需要相关领域企业共同参与, 即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教育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个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突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 建立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环节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 营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忠, 熊玲, 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www.jyb.cn/info/jyzck/200903/t20090326_258511.html.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 篇10

专业型硕士学位是继学术型硕士学位发展起来的新型学位类型, 是我国教育制度深入改革的新生事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职业分化愈来愈细, 技术含量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来说, 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人才战略不仅要培养高、精、尖的学术型人才, 从社会就业的趋势来看, 更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大量应用型、职业型的一流人才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顺应潮流, 是教育结构的历史转型和战略调整的必然[1,2]。湘潭大学是湖南省唯一一所没有经过大规模合并的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地处“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地域优势得天独厚。为了探索改革之路, 笔者从剖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 积极转换视角, 在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寻求突破, 探索建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986年, Glanzer[3]认为, 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以专业教育为主导, 以终结性教育为主, 以实践为导向。长期以来, 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土木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缺乏成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培养模式, 存在以下一些共性的问题:

1. 社会认知缺乏。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晚、时间短、规模较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 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缺乏认识。一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难度、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 优秀学生报考缺乏积极性。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较, 学生和家长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低人一等, 学业含金量不足。二是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认可度不够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一般认为, 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没有什么强项,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比专业硕士研究生扎实, 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给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带来障碍。

2. 课程独立缺乏。

实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 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 没有形成分类、独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两者大同小异, 教材内容陈旧, 教材与工程实践脱节, 偏重理论讲学与计算, 专业课授课内容不够直观, 适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材少见,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无优势、无特色、无创新, 有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导师转型缺乏。

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上是学术型学位指导老师担任, 局限在学校, 缺乏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经历, 没有实践工作经验, 在专业知识方面能满足学生需求, 但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和技能型教育的需求, 不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

4. 校企合作缺乏。

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 高校与合作企业联系不紧密, 配合不默契。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 有的合作企业热情不高, 学校缺乏高质量的实践依托平台, 实践环节效果难以保证。

5. 管理到位缺乏。

研究生管理包括校内和校外管理两部分。校内管理存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 质量评价监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校外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企业一般不设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

三、改革思路及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 研究生培养目标正处在从培养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期。2010年, 国家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此, 在现有条件下, 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大胆创新, 构建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对策是:

1. 正确引导, 转变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 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和公众的认识度提高了, 就会满腔热情地接纳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确定“宽口径、严要求、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加大力度, 改革创新, 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培养机制, 以优异的教育成果消除社会和公众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疑。

2. 优化课程, 分类培养。

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背景, 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紧扣职业需要。现有教材偏重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适应的知识体系, 注重实际不够, 脱离实践, 缺乏应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因此,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关键, 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有区别。

3. 注重实践, 建好基地。

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Julie等人[4]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团队学习, 只有在实践训练中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而且必须配合默契。

首先, 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在学校原有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 加大投入, 增添仪器设备, 全天候开放,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教学实验的需要、着力培养认知和动手能力。

其次, 努力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经过考察了解, 认真协商, 在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条件下, 学院与湖南省六建公司、三建公司、湘潭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实践基地的协议,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 共同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每年定期输送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学习, 在校外导师的精心指导下, 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的研究, 结合工程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毕业时, 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安排毕业生到实践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学生知根知底, 乐于使用, 学生也愿意到人熟地熟的单位就业。

4. 导师转型, 双向互动。

当前, 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术研究型的, 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为此, 高校应加强对学术型导师的培训, 改变“学术至上”的教师考核方法, 制定区别化的考核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制度, 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导师学术创新水平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此外, 进一步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 落实校企共建机制, 为培养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5. 双证通融, 提升能力。

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在土木建筑领域实施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土木建筑企业 (包括设计、监理、检测等单位) 为了资质达标、升级, 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获得本领域各类执业资格证书,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对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办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它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能够相互通融的。在教学改革中, 以行业的准入性和资质性为核心, 将注册执业工程师考试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有机地融入理论与教学过程中, 进行注册执业工程师学识的基本训练, 使学生牢固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在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 又得到获取执业工程师资格证所需能力的培养, 为尽早具备本专业的“上岗证”———国家注册执业工程师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应用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开展教育改革以来, 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呈现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仍存在社会认知、课程设置、导师队伍转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为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转型, 本文试图从宣传教育入手, 改变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设置, 实行校内校外导师双向互动, 加大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实行“双证通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不断改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 促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摘要:本文以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为例, 剖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宣传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双导师互动、加强实验、实践基地建设、试行“双证通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寻找改革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云峰, 詹界东, 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3) .

[2]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9) .

[3]Judith Glanzer.The masters degree:tradition, diversity, innovation[M].Washington D.C.: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1986.

上一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预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