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会计硕士

2024-05-28

全日制会计硕士(精选十篇)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山东省2008年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山东省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依然存在许多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水平学科少;学科结构及学位授权点结构不尽合理;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数量偏少,结构也不尽合理;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弱,尤其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偏少;研究生总体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山东省将在研究生培养和研究生导师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与改革,其中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行双导师制或多导师制。2010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虽然在教育部及山东省的有关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要实行双导师制,但对于为什么实行、如何实行、实行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并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二、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特点决定了双导师制的必然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正常的运营,财会人员是企业核心人员,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但会计是一个敏感的职业,涉及到钱,涉及到单位很多私密性的事情,有很多实践性的内容在课堂中很难学到,因而做好会计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另外,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需求。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而现实中,很多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都要求具有一定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欠缺使他们在与在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中存在很大的劣势,因而就业渠道的不同使他们必须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实施双导师制的主要流程和职责分工

双导师制指的是学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外,还要有一名校外指导老师。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介绍会计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丁佩芬,2007)。

校内导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选聘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要求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校外导师从实务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中(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选聘,大部分校外导师都是作为学校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科长(处长)及一部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师。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丁佩芬,2007)。

四、全日制会计硕士双导师制的优势

双导师制的实行可以算是一条沟通学校和企业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企业可利用高校的设备和人才资源,高校可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将产、学、研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双赢。实行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探索推行双导师制,可以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其一,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比较优势;其二,有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三,有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这样做是为了让研究生不仅仅是偏重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应对就业。

校外导师对本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可以引导学生在该领域发现问题,或是用更好、更新的方法来解决领域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针对性地在读研期间培养他们的业务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在新岗位的适应期。双导师制为提出更好更深的理论找到实践和基础,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双导师制为师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也能使两个导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双导师制可以弥补单一导师所带来的知识结构欠缺。在双导师培养模式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都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即两个导师都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姚世军等,2009)。

五、实施双导师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双导师制应力避形式化

我们从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院校了解到,很多学校都已实行双导师制,但有的双导师制并没有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双导师”制推行的“真”“假”,不要“赶时髦”、“走过场”,校外导师应该承担起实实在在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举行一两次讲座或在开题答辩时参加有关的会议。特别是在第二年的会计专业实习中,研究生要到校外导师的单位实习,作为校外导师的助手,以切实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二)专业学位教育应力避学术化倾向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具有与会计学术型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要求。但在我国的会计教育实践中,会计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区分不明显,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在入学者条件设定、指导教师选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和教材体系、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老套路(陈恒、胡体琴,2010)。而2010年新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中明确提出要具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已招收、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并已授予学位;或者,具有会计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且是2003年第九批或之前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而且授课教师中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达到40%以上,学术化倾向非常明显。

(三)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校内导师走出去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形成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是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保障。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正是长期在大学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在现代高校中,由于评价机制及评聘机制的原因,教师中具有会计实践经验的越来越少,很多都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很少具有实践经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而且还应该是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内部审计师等资格并从事会计实务操作,要求校内导师走出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2

北京考试报讯 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招办获悉,该校的`材料工程等10个工程硕士领域今年将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据介绍,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工程领域包括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航空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航天工程、仪器仪表工程等。

提升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研究 篇3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021245)资助

摘要:从梳理培养环节着手确立了全日制艺术硕士质量标准,其次通过对用人、实践单位调研为切入点,提出了几个提升培养质量的原则及其具体的办法。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一.背景

1.学位点背景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现称艺术设计)是陕西省最早创建的该类本科专业,2002年开始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教育,是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设计艺术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9年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依托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获准設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确立了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学科间相互支撑,以特色求发展的宗旨,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位点获准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艺术硕士学位点,申报伊始在专业学位领域进行,即通常讲的在职单证(学位证)序列;申报获准后,适逢国家启动专业学位全日制招生以及调控专业学位(单证)招生规模,因此我校艺术硕士学位点自2010年第一次招生起即实施全日制招生,同批获准的全国其他高校并未进行在职招生。

2.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为了优化硕士生的类型结构,将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9年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转变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并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性转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未来一阶段内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其培养质量的保障自然成为核心内容。我校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开了系列的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其中之一。

二.明确的几个问题

1. 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质量标准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各高等院校已确立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并针对各项质量指标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实践,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而言,除了在培养的框架、流程有相同之处外,在课程的内容、实践环节以及毕业、授位考核存在侧重。

与此同时,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项目组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导向性(仅指艺术设计领域):①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创业能力;②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即工作后较短的适应期、较少的培训);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能力。

2. 解决质量提升措施的突破点

上述观点中,对于独立创业能力、适应性好等,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实践技能即包含独立的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得到学习、提高;对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存在隐性的困难,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对于未来发展的预判等存在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均衡性,目前来看,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广度以及学习习惯的锻炼较为贴合实际。

三.展开的几项调研工作

1.实践环节调研

在全日制艺术硕士的培养环节中,我校设定为第二学年参与实践,在第三学年结合实践完成毕业、授位等相关条件要求。

2015年4月,针对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展开专项研究,向实践单位主管研究生实践工作的负责人发出调研问卷,总体发出54份,回收50份。根据初步统计,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94%对专业学位了解;②81%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了解并指导;③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的满意度提升了26%左右;④实践完成后,对研究生各方面的不满意程度出现2%的增长;⑤96%认为通过实践可以胜任该单位工作;⑥88%认为实践前应当掌握业务相关知识。

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本次调查的实践单位主体基本覆盖了各领域、各类型、各规模,从认同度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达到了较为全面了解层次,对研究生能力水平的认同是在完成实践之后;其次,我校对全日制艺术硕士的论文选题坚持走来源于实际案例、结合实践的路子,通过调查的②项结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最后,实践单位对于研究生参与实践前的行业知识学习要着较为普遍的要求,这是在提高质量措施中应当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毕业生工作情况调研

对2014年毕业生进行了调研。从就业地域分布来看,毕业后留陕工作的学生较多,占67%,其他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地区。详见下表:

表3.1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

区域陕西华北

地区华中

地区华东

地区西南

地区西北

四省华南

地区

比例66.67%10.10%9.09%6.06%4.04%3.03%1.01%

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高校从事科研、教学13%,设计、施工单位56.6%,自主创业17%。详见下表:

表3.2毕业生工作领域分布

单位

类型设计院高校房地产

公司工程建设

单位自主创业转行为相关工作

比例37.37%13.13%11.11%8.08%17.17%13.14%

通过对工作地域及行业分布的统计,分析认为:首先,源于我校地理位置的原因,毕业生的工作范围陕西占一半以上,这是特性,基于此项特性,在培养环节中考虑地域性特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毕业生直接专业对口单位接近70%,这一比例在设计类学科专业来看存在提升空间。

四.确立的几项原则及解决办法

通过梳理以及基本的调研,项目组认为对于全日制艺术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其指导原则及其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简单的压缩招生规模或者提高免试生比例是解决生源质量的一种途径,但对于培养质量的提升不存在必然联系,也不具备推广、研究价值。

第二,重视实际技能,不代表放弃理论基础;不能单纯的压缩课程学习,提高实践环节的时间或强度;应当调整理论基础的宽度和先进度。具体来看,应当借助我校多门类、多学科的优势基础,向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搭建课程平台。

第三,一般形式的专业课程授课不能满足需求,适当引入实际应用型课程;改变课程授课方式,引入讨论、实地授课等。

第四,通常所用的申请授位条件不具备导向性,将论文发表等条件向学科竞赛获奖等价。

五.结束语

生源质量、培养的硬件、师资等是显而易见的与培养质量相关的条件,挖掘培养方式、透彻用人需求、建立人才长期发展策略才是质量良性提高并达到一定层次的根本。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篇4

一、全日制专硕培养背景分析

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如下图) 。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培养政策, 是以学习理论为主, 培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或者是高等学府的教师为目的。从文革初期到文革结束, 研究生的数量大约2万3千人, 培养质量、就业途径都符合精英教育目标。但从90年代以来, 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到2013年,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 其中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6.9万人, 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9万人。从就业市场来看, 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显然更青睐博士生, 而企事业单位则要求研究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高等教育面临着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已经从本科生蔓延到研究生, 就业困难已经从本科生扩展到了研究生 (学术型) 。针对市场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考虑高校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 从2009年起, 教育部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 决定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全日制的培养, 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 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 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问题

认识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 旨在改变以往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 推动高水平大学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预计到2015年,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将各占半壁江山。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 而非权宜之计。目前, 学校还没有把专业学位教育纳入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中进行统筹安排, 未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 目前仍存在过多的借鉴甚至照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 未能突出专业学位基础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等“知行统一”的特点。此外, 相当多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不多或信心不足, 宁可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 也不愿意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 部分考生甚至不接受全日制专业学位, 选择明年再考全日制非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的担心、顾忌和犹豫, 代表了学生、家长、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普遍认知, 也从侧面反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主管部门、招生单位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具体来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不规范。

目前全日制专硕培养问题较多, 已直接影响到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 主要表现在:全日制专硕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 辅助教学、试验教学、调查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少, 教学效果欠佳, 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培养模式;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 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 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 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 配套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 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程设置急待完善;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型硕士导师兼任, 由于这部分导师长期受传统学术型硕士教学和指导方式的影响, 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而校外导师存在职责不明、待遇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水平不高等问题, 许多校外导师只是挂名而已, 导师结构很不合理, 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全日制专硕培养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以学术型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 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和职业特色等, 与学术型学位的论文区别不大, 工程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践总结等类型的论文数量偏少, 论文环节急待规范;由于政府、学校统筹协调不够,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 急需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

2. 质量得不到保证。

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 既有与从事的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 也有与从事的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学习目的也多种多样, 既有真心想学点知识的, 也有纯粹来拿文凭的, 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全日制专硕生源成分复杂, 学习基础不一, 学习目的多样, 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和管理难度, 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 专业学位实行全成本收费制度, 这就迫使培养机构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 使得办学宗旨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等热门专业存在着生师比较高, 导致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 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 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 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 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

广泛开展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 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 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 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 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 (或执业) 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 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 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 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 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

加快导师队伍转型, 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 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 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 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 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 在条件成熟时, 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 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 接受实践检验, 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 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 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 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 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拓展办学平台, 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 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 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 整合资源, 加大投入, 提升实训实践水平, 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 培养专业硕士, 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 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 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 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 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 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 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 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 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招生计划, 完善培养模式, 重视能力建设, 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 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 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 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 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 (12) .

[2]郭时印, 贺建华, 李阿利, 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综合大纲 篇5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1、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1、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启示。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

3、私塾与蒙学教材

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5、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5、1922年“新学制”

“新学制”的产生过程;“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新学制”的特点;“新学制”的课程标准;“新学制”评价。6.收回教育权运动

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收回教育权运动。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2、教育制度改革

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

3、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训育制度;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

4、学校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校西迁。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工农教育;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3、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4、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群众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群众办教育。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外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外国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4、通过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 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围

一、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2、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

3、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

4、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二、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1、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2、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二)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2、骑士教育

3、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4、中世纪大学

(三)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1、主要教育机构

2、历史影响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家

1、弗吉里奥;

2、维多里诺;

3、伊拉斯谟;

4、莫尔;

5、蒙田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2、加尔文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二)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学校

六、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一)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巴尔福教育法》;《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费里教育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

(三)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四)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民学校章程》;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五)美国教育的发展 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六)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七、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活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六)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七)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课程论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十二)苏联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主要参考书目: 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及其理论

(一)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三)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五、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三)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六、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三)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四)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遵从、认同、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北京海淀区学院南路04号北京师范大学正南门对面鑫荣泉写字楼118室 但凡参与全国333综合统一大纲命题的学校均可参加勤思的333综合辅导------老师QQ1508477034(勤思考研金老师)电话***

十、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实质、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专题训练;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主要参考书: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6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王丽娟(1980-),女,河北唐山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黄琳(1979-),女,江西宜春人,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0101、200902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9-0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于2009年设立的新的专业学位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石家庄铁道大学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学校的总体办学特色

石家庄铁道大学创办于1950年,现有学科设置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的办学层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优秀,建成2门国家精品课,主持项目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科研工作重点服务于工程建设,完成的重大课题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

学校的办学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为国家铁路工程建设输送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在京九铁路、南昆铁路、朔黄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4万多名毕业生担负着重要的工作。

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三方面,石家庄铁道大学在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为积极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工程硕士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及与董事单位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实践。自2005年开始招生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以来,现已获得10个授权领域,覆盖了学校所有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专业,现有学科设置下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完善,累计招生1215人,已授予学位273人。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223人。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成果

1.建立了优秀的导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导师队伍的建设关系研究生教学的成败。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建立健全了校内外双导师制,建成了一支优秀的导师队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相关工程领域的专家,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目标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学生只有首先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指导其实践工作。因此,学校对校内导师的选聘,首先要求其必须具有扎实的工学理论功底,并指导过学术型研究生,熟悉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要求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过大型工程的技术服务工作。对于工程经验有所欠缺的年轻教师,学校尽可能提供机会使他们进行工程实践,尽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工程硕士校内、校外导师队伍规模已近400人,另有校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各200人,导师及教师队伍的规模与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相当,基本了满足培养环节对教师的需求。

2.设置了专门的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实践等五个模块。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外语课,重在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工程硕士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尽相同,由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转移到强调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知识的具体运用;专业技术类课程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职业素质课程包括行业讲座与职业道德、管理类、知识产权、人文课程、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

3.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实践平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研究,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充分利用与董事单位的天然联系,大力建设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学校已在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各铁路运输局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20余个,充分保障了工程硕士实践环节的顺利展开。

除与大型企业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还提倡导师自主开发实践资源,充分利用面向应用的科研项目,与企业展开多层次的科研合作,吸收工程硕士参加科研实践,让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企业解决了工程中的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三方共赢。学校在校外建立实践平台的同时,也注重整合校内的科研生产平台,不断提高层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已建成的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工程硕士的实践提供支持。

4.强化了实践研究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和重点组成,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虽然目前在国内没有直接经验可供借鉴,但石家庄铁道大学在多年本科层次办学的基础上逐渐探索了“3+1+1”培养模式,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本科阶段“3+1+1”培养模式为基础,将教学成果进一步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深入探索,提出了本硕贯通的“3+1+1+1”培养模式,即本科课程学习3年,研究生课程学习1年,企业专业实践1年,研究生论文设计1年。

校内学习过程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了案例丰富的案例库,学生可实时查阅、学习、研究,设置开发了项目研究型和实践训练型课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个工程领域开设3门特色课程,另由校外教师开设2门专业技能课。充分利用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多年来坚持组织举办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竞赛,积极引导工程硕士研究生参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5.逐步探索了管理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学校设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定、质量保障体系和培养机制的确定。研究生学院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公共课程教学安排、培养质量监控以及学位授予;具体的专业教学安排和培养过程管理由所在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学院设专人负责专业学位管理,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目前正酝酿成立“工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委员会”,隶属校董事会。委员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共同制定各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商讨、协调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施方案。董事单位提供企业人才需求、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参与专业课程授课、参与学生工程实践环节的指导和评价,参与学位论文的评价。同时,建立良好的机制和平台,把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参与授课、指导实践。

三、结语

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应国家要求及人才培养规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加快学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的号召,学校将继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刘智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何跃,张伟,郑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

[3]季永,曾因明.中国特色麻醉学研究生开放式教育模式新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篇7

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对提高研究生质量, 促进专业硕士教育改革, 以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为应届本科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亦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招收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给更多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满足了学生个体及家庭的需求。同时, 由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知识文化素养要求日益提高, 应届毕业生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除了可以暂时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 从长远看也是增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增强就业竞争力, 为日后的求职就业做准备。

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学位, 进行全日制培养, 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深造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数量, 而且有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质量, 克服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2) 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也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职业种类越来越多,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 其吸引力也不断增加。因此, 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的, 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失衡的问题。同时, 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 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 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应该抓住机遇, 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扭转。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政策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的重大改革。通过招收并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 结构优化, 调节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并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从而, 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3)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是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创新、解决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契机。通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 试图解决当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存在的生源对象复杂, 起点低;学校类型单一, 培养模式不够多元化;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软硬件条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重学位论文轻工程设计;社会对专业硕士认可程度低等问题。遵循专业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 科学定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力求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更加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并通过结合学位硕士的日常管理模式, 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探讨和实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 让应届生接受专业学位教育, 旨在培养出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 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但应该突出专业性, 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

2.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不同的生源特点, 为达到培养目标, 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与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 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招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有一定工作经验而此次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主要是针对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首先在学习动机上, 以往的专业硕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发展。因此对学习的评价着眼于专业学位学习是否促进了他们的工作, 文凭是否给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带来实惠。而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毕业后还要去找工作, 因此他们的评价更多在于文凭和所学能否给他们的职业带来好处以及带来多大的好处。并且他们不明确今后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自身缺乏怎样的相关知识, 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必须针对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特征, 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教育规律, 创新培养理念, 改革培养方式, 确保培养质量。

2.2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关键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 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学校选拔该方向的学生, 并与校方签订协议, 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提供合作与资助, 包括研究生的经费支出, 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产出等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可自己送往该企业工作与科研。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配合, 调整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 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 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一, 在教学方面。

教学过程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生源的特点, 改变以往专业学位硕士重实践轻理论, 学术学位硕士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 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互贯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聘请优秀的教师, 提高师资水平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 并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评价, 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获得较好的成绩。其次,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 开设校内外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 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 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

学生管理体系, 要加速建立完善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奖励、资助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管理、学生权益、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上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对待。加强学校与企业“全程合作”的实施力度。首先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上, 可采取学校, 个人与合作企业共同担负。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费都很高也不存在公自费之分, 大多由学生的所在单位承担。但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没有单位为其支付学费, 可能导致学生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去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因此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 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真正实施可行。其次,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 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模式相结合, 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 增强二、三级单位即院、系的职责。在招生入学、学籍档案管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资配备、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上更加规范化。加强对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与党支部建设, 让学生受到正确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 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丰富研究生生活, 增强身体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第三, 在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控制是以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无任何质量监控措施, 就难以确保其培养质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 考察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应强调实用性研究, 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以往具有工作经历的生源在工作期间接触过或自己参与过以各种职业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论文, 因此他们的职业公文观念比较强。而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则不具备这一条件, 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 将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 引导他们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为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也为他们提前进入职场设计了场景。实行的“双导师制”, 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可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 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 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通过论文工作, 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 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摘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因此, 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 分析了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依据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 提出了从教学、日常管理、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程合作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1) :35-38.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9, (6) :79-83.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北京教育, 2007, (11) :57-59.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8

一、地质灾害防治优势学科平台

我院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创新方法体系, 推动了该领域学科发展和进步。重点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 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康定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400余项, 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 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独立单位) , 二等奖2项, 部省二等以上奖励30余项, 出版专著50余部, 国内外发表论文1200余篇。此外, 我院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省部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11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 在地灾防控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 为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二、面向行业开设应用型创新课程

为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和社会需求, 我院立足自身地学优势, 面向行业狠抓专业硕士类课程建设, 在课程改革上将学硕与专硕分离, 力求使专硕课程改革符合行业需求, 更加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行业—实践—案例”为理念构建以工程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 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 并根据行业和相关企业实时需求进行动态更新, 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观念转变, 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如, 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更加注重工程地质、铁路和公路行业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点, 因此我院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值模拟和地下结构工程等课程中进行了教学点更新, 不断强化考点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 研究生的注册岩土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 使课程教学与行业有效结合起来, 突出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应用创新特点。

三、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导师

我院作为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 承担着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利用我校地学优势学科平台, 建立“工程实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双体系创新培养模式, 以工程应用创新建立良好企业合作关系, 以模式改革谋专业硕士培养上台阶, 为此, 我院聘请了既有扎实理论基础, 又有丰富工程经验, 并且了解企业亟需创新技术的高水平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及论文指导。这些导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 能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 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我院在对地学类专业硕士的双体系培养过程中, 邀请在全国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训指导, 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卫东教授级高工、中国中铁二院集团屈科教授级高工、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李永林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王联教授级高工等参与专业硕士生论文选题和指导工程。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 以及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院总工等称号, 具有创新能力, 能启发学生进行应用型创新, 有力推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该培养模式将学校、学生与企业融合到一起,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 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又为企业挑选了适合人才。

四、面向西部环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后, 再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为研究生提供地学类实践基地和平台。选择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生产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高标准、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 我院投入100多万元与水电、交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内企业共建了“大型水电工程实训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大光包滑坡研究基地”和“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这些实践培养基地既可以进行野外地质技能训练, 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能承担工程建设和科研任务, 又可让学生按行业要求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难题攻关。这些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地质素养、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 实现野外认识能力强、重大灾害问题能独立与创新性思考的目标, 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难点问题, 可为我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质量和效果

为使企业始终保持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培养的热情, 我院主动为用人单位着想和服务, 在基地建设、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先后赴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院校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学习交流与调研工作, 加强了与各联盟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 获得了宝贵的信息资源, 达到了“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推动发展”的目的。在专业硕士考核质量方面, 摈弃传统的专硕“差生论”观点, 对专硕毕业论文的考核, 重点考核毕业论文是否有对实际工程“应用创新”的内容, 推进应用创新和服务社会。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张岩同学经过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实践培养, 先后申请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一种液胀式让压抗震抗高地温锚杆》、《一种高地温隧道支护的桩型预应力锚索》和《内置式全长防腐锚杆》等多项发明专利, 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为西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研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 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效果显著, 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成都地区其他“985”、“211”高校生源竞争下, 我院地学和土木类专业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 培养质量受到了同行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白冰, 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 2012, 20 (5) :18-21.

[2]张胜, 杨慧丽, 许燕, 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277-278.

[3]孙凯, 曾庆吉.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以教育硕士实习为例[J].成功 (教育版) , 2012, (3) :6-7.

[4]陈国庆, 查凤妹, 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 (8) :179-181.

[5]章小莉, 张克君, 刘歆, 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 :225-228.

[6]符建云.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3) :10-11.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9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同时以工科为主体的高校, 面临着原有部属院校资源优势逐步丧失, 需要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诸多困境。而扩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然结果。本文从重庆邮电大学两年多的实践为基础, 对以深化产学研方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探析。

2 形成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指导原则

探寻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原因, 形成工科院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原则。遵从现代大学融入社会、面向世界、学以致用、资源共享的主流观念, 在服务地方、推进产业的过程中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既要考虑学校、企业等单位利益, 更要努力成就导师的事业、学生的学业, 解决“主角”的各种困难,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积极搭建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平台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探究其内在的本质, 深入研究与实践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 结合学校自身在科技领域的优势和长期行业办学的背景, 主动适应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积极构建有助于其成长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平台, 创建有利于其成才的氛围和环境。

3.1、组织重点科研团队的导师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主动

地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新兴园区靠拢, 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和创新互动, 形成人才和技术的有效交流, 在联合项目开发中促进研究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高

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而高校科技骨干和研究生更是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力量。推进特色优势学科与相关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校企“强-强”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 形成较稳定的合作领域、较稳定的双方合作团队和较稳定的科研合作课题, 从而为高校提供行业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和条件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3.3、利用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厚实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

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 与政府投资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家, 联合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 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并为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研究生创造更直接的、更贴近市场的高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平台。

4 建立并完善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和措施

4.1 建立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体系

保证培养质量是这一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严把“入学考试、导师遴选、授予学位”三个关口, 注重“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论文评阅与答辩”五个环节,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形成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规范体系、监控体系和奖惩体系,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

4.2 创建有利于团队成长和个人成才的环境

努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团队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硬件设备和学习生活条件, 尤其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从事高水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克服多方合作、组织松散的弊端, 为导师和研究生创新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与企业共建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必须要有若干名教授带领的合理的人才队伍, 有明确的研究任务, 有导师或导师组的组织结构, 有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 实行研究生指导老师和项目组指导老师的双重负责制, 既有严格的过程管理, 又有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的空间。

4.3 建立“学校-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奖助体系和激励机制

研究生奖助经费实行每年一评或两评,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作出创新成绩;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通过努力获得资助、完成学业;资助研究生申请校内富有创意的科技课题, 培养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企业以项目费、工作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方式,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研发项目, 为企业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5 结语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年左右, 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占硕士总量的60%的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现今各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根据全日制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现阶段人数相对较少的状况下, 遴选更优秀的导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搭建适合其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形成有利于其成才的良好条件, 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模式。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一种国家大力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本文从两年多的深化产学研实践出发,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探析。

全日制会计硕士 篇10

一、目前工程硕士培养中的普遍问题

1. 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比较晚, 学生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认可度不是很高, 导致专业学位尤其是我校正在大力发展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存在生源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现状。典型事例表现在: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和一些考研专业户, 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专业技能比较低、整体素质普遍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加强学校、学院层面的宣传力度外, 同时还可以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依此吸引本校或外校中等成绩以上的毕业生报考, 提高专业学位第一志愿报考率。同时, 还可借鉴职业院校“就业为导向”办学思路来进行宣传、培养。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招生计划与招生方案, 聚焦企业需求与发展, 量身定做他们需要的学生。可选择的途径如采取“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进行宣传、招生。

2.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 是在参考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 很大一部分课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致, 教学大纲也基本相同, 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偏理论教学, 没有突出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教学特点。由以上现状总结, 笔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课程设置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理论适度化。要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构建合理的理论教育课程。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不断创新课程体系。第二个方面是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达到既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又加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 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 采取讲授、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 (可聘请企业中技术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 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强化案例教学。再次, 必须突出实践教学模块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重要模块, 我们要保证校内、校外导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生产实践技术运用并且培养其创造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落实、完善“双导师”制的几点思考

我们必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刻思考,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就是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学术含量, 又有明显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 也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培养过程中校内的导师要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 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而校外的导师则以培养技能, 指导实践为主, 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校内外的导师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共同承担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然而, 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外教师选聘困难、校企之间导师合作机制不完善、校外导师“有名无实”等现象。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了解企业对学校的技术需求和合作需求, 真正做到服务好企业发展这一方针政策。通过签订“产、学、研”双向合作协议, 校内教师走出去多服务企业, 校外专家多走进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利。另一方面作为高校要建立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库,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广纳本行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校外导师。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凭优厚的待遇吸引人, 凭优良的条件留住人。第三方面是加强和完善校内外导师管理制度。制度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良性发展的前提。学校层面应建立导师选聘、教学管理、导师酬劳、教学考核监督等制度。通过制度来确保专业硕士导师队伍的质量、教学授课的质量, 最终保证培养质量。同时, 学校要积极打造校企导师的沟通平台渠道, 以便两位导师各凭所长, 共同探讨研究生的培养以及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等。第四方面是要明确校内外导师各自的职责。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学术前沿、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等偏理论的指导, 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际问题、实践操作等偏实践的指导为基本原则, 因为只有两位导师通力协作, 才能使研究生能够将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并在实践生产中加以解决。最终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合格工程硕士毕业生。第五方面是要加强对导师尤其是校外导师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实行相应的导师遴选和考核的动态管理方式, 对校内外导师的师德、课堂教学效果、科学研究成果、实践教学指导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措施, 最大限度地调动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

三、加强校园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 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是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 利用学校、学院资源, 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通过与学校、学院的友好企业、科研单位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此平台上还可与共建单位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学校教师可利用企业委托科研课题来为学生选题;企业导师也可以根据行业发展需要, 给学生拟定课题;通过工程硕士这根桥梁, 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最终使学生成为合作的受益者。

2. 各专业领域可利用学科资源, 建设校内实践基地。

各专业领域可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资源整合建设成为校内实践基地。

3. 将导师的横向项目作为载体, 促进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通过导师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 通过学生参与横向项目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以分散的形式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从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 就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以期达到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和要求。

上一篇:外资在华并购下一篇:情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