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功能

2024-06-11

预算功能(精选九篇)

预算功能 篇1

关键词:全面预算,功能,战略定位,标杆管理

预算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未来期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详细计划, 是企业行为计划的量化。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构建现代预算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对预算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以此为基础, 构建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1 企业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将全面预算误解为财务预算

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以至于很多企业误认为预算只是一种财务行为和一系列的财务表格, 应当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 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然而, 全面预算管理是与日常管理过程互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 是全面整合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系统管理工具。财务部门在预算中的作用只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 它并不能替代各业务部门自行编制预算。

1.2 将费用控制误为预算管理的目标

预算起源于美国的政府开支, 始于企业的费用管理。目前已发展成为战略管理工具。但是不少企业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费用控制阶段, 尽管建立了预算体系。其导致的结果是, 有些管理部门为了节约费用, 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

1.3 预算目标受领导人主观意志的左右

预算审批是实施预算管理的关键之一, 人们通常将其误解为只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因此。在实务中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 大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批准预算的主要依据。不重视对预算编制依据、假设、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的审核。

1.4 预算的功能定位模糊

预算的功能是预算管理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认为预算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每一分部每年度经营目标与高层管理部门目标的比较, 以便管理当局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控制经营运行;可以使管理层用统一的业绩标准在各部门之间分配资源。由此可见, 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 一是计划功能, 二是控制功能, 前者是分配财务资源, 后者是控制经营活动, 计划是基础, 是目的, 控制是为计划服务的, 是手段。所以, 在预算的两大功能中, 应当将规划置于核心地位, 而不是仅仅把预算视为一种管理手段。因为如果以控制为主导, 那么预算就成为下级单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拥有信息优势的下级单位就会在编制预算时有意识地压低预算目标水平, 即所谓的“预算松弛”, 从而使预算目标严重偏离实际。“预算松弛”的直接后果是:如果预算目标偏高, 下级单位可能无法完成预算, 那么则会主动放弃努力;或者预算目标偏低, 下级单位在完成预算目标之后, 也会放弃努力。反过来讲, 如果弱化预算的控制功能, 实施“柔性预算”, 也会产生一一些负面后果, 如难以设计出有效的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 削弱预算的执行力。

1.5 对预算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预算目标有多大的难度才算是科学合理的, 对此自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 企业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 进而确定预算目标的时候, 应当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比规模和速度更加突出的位置。因为目前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在一个高速度和高风险的发展环境, 企业会受到很多发展机会的诱惑, 容易产生盲目扩张的冲动, 使自身的发展速度超出企业资源能力。

1.6 全面预算管理存在先天的不足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方式, 有着自身的不足:全面预算一般是针对比较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设计的, 由于内外部条件复杂多变, 全面预算管理的不确定性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与预算编制关键假设、预算标准以及预算主体执行预算的努力程度关系重大, 如果关键假设发生偏差、预算标准不切实际、预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甚至背离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目前, 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主要有:第一, 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经营策略已经进行了调整, 全面预算编制依据的关键假设不再适用, 预算所体现的资源配置策略与企业战略不匹配, 而预算却没有得到及时调整;第二, 由于预算目标偏离了企业战略或者不切实际, 预算执行的结果, 无法成为业绩考评的依据;第三, 由于预算评价和考核一般只关注预算执行结果, 不关注预算执行过程管理, 以及对预算本身的合理性缺乏一种反聩机制, 预算责任单位在无法完成预算目标时, 有可能采取造假行为, 使全面预算管理失去意义。

2 有效实施全面预算应采取的措施

2.1 准确进行功能定位, 把握预算战略重点

如前所述, 预算有规划和控制两大功能, 完全实现二者的绝对平衡是不可能的, 企业只能根据预算环境状况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事实上, 制订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 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即规划的过程。目前, 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 应当强化预算的规划功能, 规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以及自身资源状况进行战略分析和决策的过程。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 预算管理侧重于规划功能, 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 预算规划的制定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 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而不是围绕最终预算目标的讨价还价的过程, 只有预算形成了共识, 预算管理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才能避免预算松驰现象, 才能凝聚人心;二是有利于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快速地响应市场的变化, 将决策功能放在首位, 实际上是通过预算帮助企业搜集信息、分析环境、应对环境的变化, 这样就实现了预算功能与企业战略目标的高度一致。就预算方式而言, 应当通过采用滚动预算等方式, 使企业能够灵活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预算的控制功能可以由行业标杆等其它工具来代替。

2.2 实行参与性预算, 提高预算执行力

参与性预算观认为, 预算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预算控制的每一步都包含了人的行为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人的行为。所以, 在预算控制中贯彻参与性预算原则, 促进企业预算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

2.3 合理确定预算目标, 控制增长速度

企业在经济上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在于保持“增长”与“风险”之间的均衡。合理的预算目标首先要确保必要的增长速度, 因为增长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基础;其次要关注资本结构、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和内部流程的持续的改善, 以控制风险。目前预算管理已经完成了从财务预算到战略预算的转型, 战略预算要求企业抓住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 建立关键业绩指标 (KPI) 体系。KPI指标的选定要遵循SMART原则, 即要有可行的 (Specific) , 可计量性 (Measurable) , 可实现性 (Achievable) , 与责任相关性 (Related) , 时间限定性 (Time Lbased) , 否则预算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2.4 标杆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点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 是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 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使自身得到不断改进、创造优秀业绩的循环过程。其实质是通过树立目标、发现差距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施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卫·柯恩斯认为, 标杆管理就是“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产品、服务以及管理实践活动与最强的竞争对手或那些被公认为是行业领袖的组织的产品、服务以及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首先是建立标杆信息平台, 多渠道收集同行业先进指标数据,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可以将一些标杆指标直接设定为预算指标, 或者作为预算编制的假设或者参数。然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开展“追标”活动, 推动预算的全面实施。标杆管理引导管理者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目标的达成, 还将关注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以及企业在外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5 实施预算考评, 提高预算的控制力

预算管理系统是一种闭环控制系统, 将以预算目标为起点, 经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业绩考核, 最后又回归到预算目标。对于闭环控制系统说, 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预算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 只有将战略规划与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玉梅.大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和战略定位分析[C].煤炭经济管理新论 (第7辑)

[2]黄锦亮.浅析军工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功能和目标问题[J].管理学家, 2012 (01)

预算功能 篇2

摘要:当前,预算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尤其是预算管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是企业做为成本控制,实现利润的有力保证。而预算管理中有两项基本职能:决策和控制。如果在实际应用中,不加以关注预算的职能,忽略了企业的决策管理与控制管理,则会弱化预算的功效,无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本文对预算管理及现状做了简单的分析并结合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谈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决策与控制功能。

关键词:预算管理 决策功能 控制功能

一、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预算管理及观念意识

在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我国,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是在上世纪未90年代才被我们所认识。预算管理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包括;特种决策的预算,日常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统称为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也就是用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中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在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大多数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对于经济管理还留有计划经济下的印迹,显然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背离,这会导致预算管理难以实施。这种现象是基于两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一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使得管理层缺乏采用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能够运用预算管理的企业唯数不多,晓通预算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科学地认识预算管理的知识缺乏,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运用平台。这些都是导致运用预算管理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实施的又一原因所在,因此,制约了预算管理的发展与发挥。

(二)预算管理在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参与预算管理的程度不高,从管理阶层到基层员工普遍缺乏极积参与意识。在整套预算管理中,从方案的设计到组织实施,都会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影响,也会对日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的作业流程产生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也被称为“一把手”的工程,这也就意味着在此管理中需要管理阶层的直接参与领导。并且,广大的基层作业人员也应极积的参与配合。而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阶层参与程度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片面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单纯的财务或计划部门的业务。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的流程中,注重指标的完成情况,忽略各环节中的执行情况。也大大削减了预算管理的效果,也降低的其权威性。二是预算管理机构建设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与沟通。发挥预算管理的效率,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机构,做到动员企业的各部门,各类成员都进入到预算管理活动中,通过预算管理组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相关的利益。预算管理具有很强专业性,权威性,与代表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财务上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以专业的预算知识将数据转变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动因,是一种期望值,通过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编制,执行,评价与考核制度等环节来完预算机构的建立,保证决策与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加强预算管理,平衡与协调预算各预算的职能,提高决策与控制功能。

(一)预算管理的功能

当前预算管理已被许多企业广泛的应用,对于预算管理在实际中将给企业哪些效益,这还得从预算管理的最基本的功能说起,预算其本质是一项工具,它是用于协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制定决策的工具。也是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控制的一项工具。而这两项工具即为预算管理的职能或功能:决策与控制。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就是加强企业的决策功能的管理以及控制功能的管理。

(二)决策的功能

决策通常是指在预算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制定的规划与计划方案,以便能够实施落实的活动。这是利用沟通与协调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决策功能中也包含着三项功能,一是沟通功能,二是协调功能,三是计划功能。沟通功能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它是一个交换信息的环节。比如上下级之间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产生的信息不对等,通过预算管理中参与决策的制定,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各方,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等的作用。协调功能则是预算管理中的一种活动,它是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合理地进行分配与安排,达到平衡各部门间的利益。开展良好的协调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计划功能,在决策中制定的计划是企业将在某一时期内实现完成的目标,也是经营预算,它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的希望和途经。也是预算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控制的功能

控制是指以企业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给予监督评价与考核。在控制功能中有三项内容,一是经营控制,二是业绩评价与考核,三是激励机制,在经营控制中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期望与要求,通过预算起到对所有部门及人员之间管理沟通作用。业绩评价与考核则是通过会计数据实现预算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相应的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各部门及人员的业绩,或是存在问题,从而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激励机制的功能,是为了鞭策员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将激励的政策编制成预算管理中,以量化的数据形式,赋予某一部门或人员的期望值,对员工而言,这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景。激励员工努力完成预算目标,对预算管理起着积极参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夏平,李世新.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与创新[J].企业经济,2011年第9期

预算功能 篇3

关键词:政府预算制度;产生原因;功能运用

政府预算的本质是政府财政收支的计划,它随着政府的产生而产生,并在政府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当今世界各国在各自的政治体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府预算制度,使公共财政在今天更加的公正、透明、合法。纵观世界历史,现代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13世纪初的英国。本文从英国预算制度的起源出发,对英美中三国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做一个横向及纵向的对比,探讨三国预算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三国对政府预算制度功能的不同运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英美中三国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

(一)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

英国的预算制度的演变就是一部记载着议会制度发展的历史。英国的预算制度是伴随着议会与王权的权利斗争而不断发展的。议会通过立宪确立“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原则,利用对税收的控制紧紧抓住君王的要害。伴随着议会最终战胜封建势力取得财政大权,英国的政府预算制度也由此建立。

纵观英国预算制度的从萌芽到初步确立的历程,可以发现三个因素推动着英国预算制度的发展:一是贵族与国王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的激化;二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国家职能的变化,财政分配功能扩大要求建立预算制度;三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内在要求。

(二)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

1789年美国通过立宪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由此形成了行政部门与立法机构相互制衡协调发展的格局。早期国会拥有完全的政府预算权。随着美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行政预算对于财政管理的重要性,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预算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今天国会与总统共同影响政府预算的局面。美国政府预算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国会主导时期(1789-1921年)、总统主导时期(1921-1974年)、国会和总统共同作用时期(1974年至今)三个不同的时期。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经济社会背景变化的情况下,政府为调整自身职能的需要;二是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联邦预算制度做出的贡献;三是以国会为代表的立法机构与以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机构的权力制衡。

(三)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

中国第一部拥有现代意义的政府预算当属1910年清政府制定的预算章程。虽然清政府于1911年被推翻,预算并没有真正实施,但这部预算却被永远记载在中国政府预算史上,它标志着中国现代预算制度形成的开始。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封建势力为缓解民众的不满,实施表面上的政治和财政改革,这是中国预算制度产生的直接诱因。除此之外,列强要求清政府公开财政,以确保其债务清偿也是催生中国第一部预算法案的重要因素。

二、英美中三国政府对预算制度功能的不同运用

预算制度产生的不同原因也揭示了各国对预算制度功能不同侧重的运用。政府预算功能有:计划、管理、控制、沟通、协调、激励、公开、监督等等。其中计划、管理和控制功能为政府预算制度最主要的功能。

分析英国预算制度产生过程,不难发现,英国政府更侧重于对预算制度协调功能的运用。通过对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产生内在原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预算制度的建立在协调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财政问题上的分歧,导致议会与国王之间产生多次矛盾和斗争,而每一次矛盾的化解都是以新的财政预算法案的签署为前提。从《大宪章》到《权力法案》,预算控制权的改变不断协调着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利益分配,最终议会战胜王权获得国家财政大权,而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也在不断发挥协调作用的过程中最终建立。

在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充斥着国会与总统对于预算控制权的制衡和较量,预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协调、处理立法与行政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这一点上与英国的情况类似,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的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共同对人民负责,他们并不像英国的议会和君主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因此,美国预算制度的产生从根本上出于美国政府对于预算制度最本质的控制、管理和计划功能的运用。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政府不断转型,制定合理化的预算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预算制度的计划、控制和管理的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使政府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更加有效和合规。而美国正是在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预算制度,发挥预算的计划、控制和管理的功能,才得以建立起今天高效运作的财政体系。

而中国预算制度产生更多的体现的是政府预算制度的公开功能。清政府之所以颁布预算章程,编制全国预算,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为对内安抚国内民众、对外缓解列强对于公开财政的压力是导致我国第一部预算案产生的最直接的推动因素。对于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这部只有预算没有决算的政府预算只有形式上的统一,没有完全包含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与基本属性,更不用说体现了政府预算制度的控制、计划、管理等等功能的运用。因此我国第一部政府预算的意义仅在于体现了预算制度的公开功能。这里的预算公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公开政府收支状况,接受民众的监督,有利于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缓解国内要求立宪变法的舆论压力;二是对外公开政府财政计划,在外债规模庞大的历史时期,依照列强的要求公开财政,接受债权国的监督并向其展示本国清偿债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俏彬.美国预算过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财政研究,2007,(6).

[2]乔立宁.浅谈英国政府预算的民主与法制环境[J].华商,2008,(10).

[3]彭健.政府预算理论演进与制度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袁星侯.中西政府预算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篇4

预算会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 它是反映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 它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最终结果的一种会计体系。作为政府部门核算的会计, 它区别于一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首先, 预算会计是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预算的意义在于规定了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职能, 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其次, 预算会计是一种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它综合地反映了各级政府在日常事务中的预算制定与实施过程, 以及反馈的结果, 从而对宏观管理提供必要的、及时的信息。最后, 预算会计联同企业会计一起, 构成中国会计的两大分支, 从而构架出中国会计全貌。中国现有的预算会计, 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结合, 虽然有诸多协调上的不匹配, 但是比较符合中国目前基本国情。财务会计方面主要提供政府各种财务信息, 包括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的管理水平等等。而预算会计提供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法定预算, 它强调了立法机构对各级政府资金使用的控制。预算一旦被相关立法机构批准与制定, 适用单位就必须强制实行, 调整空间较小。所以, 两者是反映不同方面会计信息的系统, 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结合、发挥以上两种不同系统的优势, 是中国预算会计的优越所在。

二、预算会计抑制腐败的功能

(一) 预算会计抑制腐败的功能

1. 预算会计的事前控制功能

在预算的编制和审批过程中, 预算的项目必须具有具体的资金用途方向以及数额的大小,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与法规编制预算, 使预算符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从而从源头抑制腐败的发生。当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拿在手中的钱都规定好了具体的用途, 资金的非法挪用于占用发生的概率就会相应减少。并且预算的制定过程就是政府资源分配于各种政府活动的过程, 为政府活动提供满足群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打下基础。公共资源配置是否有效, 结构是否需要优化, 都可以从预算的方面得到衡量。因此, 建立民主、适当、科学的预算制度是建设阳光政府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要条件。增强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力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积极构建反腐倡廉的长效工作机制。预算经过编制确定下来, 调整的空间较小, 如需其他的特殊情况的支出, 必须经过专门机构和法制程序的审核, 进一步加强了从源头抑制腐败的功能, 使政府资源都分拨有因, 让贪污与占用难度增大。

2. 预算会计的事中监督功能

预算制定之后, 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都必须按照预算的规定使用政府资源, 使得资金的使用都有一把无形的尺子衡量着, 到点到位, 让公职人员在发挥政府职能的过程中, 无法利用职位之便, 谋取自身利益。政府活动发生过程中, 预算会计强调事项核算与记录, 以及原始凭证的运用, 为事后监管提供基础。预算会计消除了预算之外的收入与支出, 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没有预算没有支出。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是弱化了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使用权利, 使政府权利在资金使用方面上得到制衡与监管, 发挥了预算会计的事中监督功能。

3. 预算会计的事后反馈功能

在财政年度末, 编制事后预算报告, 把本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政府活动与事项拿来和预算相对比, 以便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评价, 评价在财政年度中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用状况和业绩水平。资金运用状况与预算规定项目大致相同的或者略低于预算的, 考虑是否可以减少预算开支, 防止资金预算偏多引起腐败;资金运用多于预算的事项, 仔细考察去资金流向, 以防其中存在贪污现象。

编制事后预算报告, 把本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政府活动与事项拿来和预算相对比, 并公之于民众, 让人民大众都知道政府机关花了多少钱, 怎么花的钱, 办了多少事, 让人民群众一起来监督政府部门, 让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在拥有花钱的权利的同时, 也需要意识到自己在履行一种义务和责任, 使得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抑制腐败滋生。

(二) 政府财务会计抑制腐败的功能

政府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的只要是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财务的财务信息, 全面地反映政府控制的资源、承担的债务以及其政府部门日常事项中发生的成本。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产的管理水平等等都会成为考核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业绩的因素, 从而激励着公职人员合理利用资源, 抑制腐败的滋生。

三、中国预算会计在抑制腐败的功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

(一) 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

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标准不完善。现行部门预算编制方法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方式进行预算编制。这样编制的预算只能发挥财政总量控制的作用, 也会产生财政资金安排中的预算与执行环节脱节的问题。而预算编制的科目也不完整, 事后需要很多追加支出项目, 严重影响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都认为既然可以有这么多的额外项目, 也就对预算的执行不这么严格, 也容易滋生腐败, 造成财政资源的个人占用情况。有的内容界定不清, 会出现资金使用的重叠或者二次转移, 模糊了资金的使用去向, 容易引起贪污。

预算编制的标准不完善体现在:一方面, 定额标准偏低。例如, 现行的交通费定额标准是购置费在25万元以下的车辆每年3.22万元, 购置成本位于25万—35万元区间的车辆每年3.7万元, 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大超出了预算, 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 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又如, 招待费的标准是按一般商品和服务支出中人均定额相关项目支出预算的2%编制预算, 实际并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是标准不全, 导致预算在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

(二) 预算监管力度缺乏

由于监管和处罚力度的缺乏,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大量存在着与规定的数额脱节的现象。监管的缺失, 导致许多制定好的预算规定被架空。例如交通费用标准大多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都大大超过了预算, 但是却成为机构之间的普遍现象, 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 使得预算管理缺少强制性。也就增加产生腐败的可能性。

(三) 预算信息不透明

财政预算信息的不透明, 不能有效地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 使得之中滥用、贪污的空间变得很大。中国频频发生的贪污腐败现象,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资金是使用权利太过于集中, 没有公开财政预算与资金的使用信息, 没有对权利形成有效的约束。而财政透明的目的就在于把看不见的、权力过于集中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和被束缚着的政府。只有这样, 人民群众才能对他进行监督;也只有这样, 政府才能更好地完成受托的责任, 减少发生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四、完善预算编制, 实现抑制腐败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 完善预算会计体系

更好地协调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与协调关系, 使两大各有优势的会计系统一起更好地为政府会计服务。科学制订预算编制方法, 加快推行和落实零基预算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的运用。零基预算并不像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法, 是以0为基础, 而没有所谓的基数来观察和分析各级预算单位的业务活动。这样的方法制定出的预算更能切合实际, 也会对预算的执行起到更好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完善预算制定标准, 使得预算的制定过程不至于散漫自由, 没有依据。让标准更加切合实际, 也增加了制定出来的预算的可行性。不能脱离实际, 以政府财力为基础, 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依据, 加强预算的指导性作用, 抑制公务人员的腐败动机。

(二)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首先要求参加经济事务的部门全责分明。内部工作人员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权利与义务清晰。对于重要的经济事务和重大决策, 必须有一套符合规定于法制的程序, 使权利相互制约。并要联合纪检委、监察部门共同参与, 形成多方面的内部监督体系。

加大监管力度, 最主要的在于加强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使政府机构的资金运用按着预算的规定进行, 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 以及原始凭证都受到监督, 在过程控制中抑制贪污腐败的发生。加大处罚力度, 对于违反预算法的现象, 予以坚决的处分, 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以及预算在政府机构经济事项中的指导作用, 才能高效地运用预算会计, 从源头上遏制贪污腐败现象。

(三) 改进会计信息体系, 推进预算公开透明

改进会计信息体系, 发挥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的功能。加强各环节的信息提供作用, 及时反馈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政府机构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披露财政年度预算报表, 也要披露财政中期预算报表, 并严格把关, 防止贪污腐败滋生。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和政府运用资金情况公开。具体说来, 就是完善预算报表的披露内容、程序和审计。内容确保向公众披露的信息都包含了公众想知道的, 如政府到底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程序使得披露合理合法、有序发布。而审计确保向人民群众公开的信息是真是的、可靠的。

摘要: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最终结果的一种会计体系, 本身就意味着管理国家财政、抑制贪污腐败的作用。严格意义上的预算会计对腐败的抑制功能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反馈之上, 而财务会计对腐败的抑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职人员的激励之上。现阶段, 中国预算会计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推进预算会计的发展和发挥其抑制腐败的功能, 还要不断完善预算会计体系, 加大监管力度和改进会计信息体系, 推进预算公开透明。

关键词:预算会计,抑制腐败,完善体系

参考文献

[1]雍渠.对预算会计发展的展望[J].中国市场, 2014, (14) .

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研究 篇5

一、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要素分析

1.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生态预算系统建立的主体。所谓主体功能区是为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秩序,根据区域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一定指标划定的在全国或上级区域中承担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地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到空间管理的要求和能力,以及相应地区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国土利用等要素的实际情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弥补各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不足,促进主体功能区内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生态预算。生态预算是由地方环境举措国际理事会 (ICLEI)研究设计出的,旨在通过生态预算保持各个地区的生态收支平衡,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预算是一种沿用年度预算平衡原理,科学设定环境资源的实物量指标和阶段目标,在预算年内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在预算年末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并制定下一轮预算的环境管理制度。生态预算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预算过程,而是以管理为基础的,充分运用管理学理论的管理模式。同时,生态预算是一种动态的宏观调控系统,它包括生态预算编制、生态预算执行、生态预算决算,并运用经济预算理论对系统要素进行及时监督和调整,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

3.系统。系统是指将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在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同时在一定环境的作用下,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衍生出个体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和性质。系统功能并不简单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其功能往往大于功能之和。系统一般包括目标、责任、环境三个要素。目标主要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各个组成部分共同追求的目标,分目标则是为实现总目标各组成部分所要各自达成的目标;责任是各个部分所要履行的职责,在系统中,责任的划分是影响系统运行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责任划分有助于系统的良好运行;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内部环境是指系统各自组成部门运行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因素。

二、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理论分析

1.府际关系理论。府际关系理论即政府间关系理论,是指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网络,它涉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权力分工关系。分为横向、纵向、斜向和网络型几种类型。在主体功能区内,政府之间的关系属于横向府际关系。学者普遍认为在横向府际关系之中最重要的活动为“竞争”与“合作”。府际关系理论重在动态研究各级政府间为了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而形成的互动运作关系,为研究政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主体功能区建立在多级政府基础上,政府间的关系是关系到主体功能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涉及到财政部门、国土部门、统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不同部门,而目前在主体功能区内充斥着各种制度的交叉与制度的空档,因此只有加强各地政府以及部门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实物与资源、信息的有效利用、才能促使生态预算系统的有效运行。

2.戴明循环理论。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戴明博士认为,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一个闭合的环,他将管理程序分为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因此,戴明循环又称为pdca循环或戴明环。戴明环是按pdca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戴明环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通过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为下一个阶段目标的运行指明了方向,并提高了每个阶段的起点,促进了整体系统的向前发展。

生态预算的整个运行系统便是一个戴明环。以生态预算编制为起点,为生态资源和生态财政确定了方针和目标以及活动计划;生态预算执行则通过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最终由生态预算决算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考察,核实各指标的完成情况,并提供结果反馈。生态预算的整体循环提高了政府对生态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控性。

3. 生态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不损害自我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提供的生态效益的阈值,只有在阈值范围内,生态系统才能稳定运行持续供给人类生态效益,超出阈值范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失去调节资源和环境容量的能力。生态承载力理论限定了生态预算的支出限额,为生态预算提供了参考。生态预算所规定的资源使用量不能超过生态承载力,即城市生态效应的支出量要小于供给量,避免出现生态负债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生态承载力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生态预算的支出限额一段时间内也是相对固定的。生态预算支出限额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态预算的配置效率和运用效率,有效提高政府环境管理的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预算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生态承载力理论所规定的限度,以避免生态预算不当所带来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耗,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促使政府环境管理的失灵。

三、构建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模型分析

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模型的建立是生态预算程序和环境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产物。笔者在对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等要素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模型,如图所示。

1.主体责任划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主体责任划分是指各地区政府、专家团队、社会公民等不同主体在生态预算系统中所承担的权力与责任。政府是生态预算政策的制定者, 在生态预算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政府负责生态预算政策的制定以及生态预算指标的建立。根据府际关系理论,在主体功能区内,各政府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制定生态预算政策时要清晰划分各政府间的责任,通过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实现各政府部门的良好协作。生态预算是一种科学的经济方法,在生态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专家学者对生态预算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使生态预算系统顺利运行。社会公民则应对以生态预算报告为核心的生态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监督,注重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有效监督。

2.生态预算指标体系。生态预算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资源指标和生态财政指标。生态资源指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景观环境等指标。如对于城市大气环境的指标设置,可以通过当地大气中CO2、SO2、TSP等污染物的浓度表示。生态财政指标主要指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各科目的资金投入。生态预算指标必须建立在对主体功能区的各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生态承载力的考察与评价的基础上,并参考各个地区环境监测数据的指标体系。生态预算指标的确定不仅包括对指标科目的确定还包括对指标体系的考核。生态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指标应该将实物量与货币量资源环境的结合起来,既要考察污染物排污放达标与总量削减、环境质量的等生态管理指标,也要对政府环保专项经济资金等货币量进行评价。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内各分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建立差别化生态预算绩效评价考核指标。

3.生态预算运行流程。生态预算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决算。生态预算编制是要确定年度内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的各级指标和权重,主要包括生态资源预算和生态财政预算;生态预算执行主要指在战略目标及绩效目标拟定后生态资金的投入及运用;生态预算决算是指通过生态产生绩效编制生态评价报告,对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生态预算是一项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的因果链,并由决策、执行、总结和反馈组成的动态控制和协作的系统工程;并且它还是一种正反馈机制,这种机制既为编制生态预算提供了基本依据,又为检验预算效果、不断改进和提升预算水平打通了有效渠道。

预算会计发展对抑制腐败的功能初探 篇6

1 、 预算会计的内涵

我国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国家的预算管理服务的,通常我国的预算可明确划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两类,所以相应地,预算会计也可以分为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两类。所谓的预算会计,是指对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各级行政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映和核算,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是我国会计体系在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延生出来的一个分支。

2、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资金运动过程与结果。目前随着政府资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加上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求不断提升,已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应政府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举例说明:其一,目前我国的总预算会计对固定资产净值的反映没有做出全面严苛的规定,这就导致有关部门固定资产折旧的记录十分地不及时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记录,这会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发生较为严重的背离,不能够准确地反应固定资产的真实账面余额。其二,目前的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政府的债权性资产,包括国外的债权性资产和国内的债权性资产,这使得政府的资产反映不够准确与客观。其三,目前的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对于有价证券、国有股权等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以上几个例子都可以说明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2)预算会计的报告体系存在不足。目前按照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仅仅只反映的是政府收支预算和决算情况,不能够对政府财务资产、负债和权益等作出全面的反映,也不能够以统一的形式来完整地提供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粮食风险基金、国债转贷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与结余结果,不同的资金分类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此外,预算会计的报告还存在着报告内容不够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等情况。例如有关国债未来需要偿还的本金与利息、社会保险基金所需要承担的负债等等这些都是数量十分可观的隐形负债,不仅在预算报表上没有得到体现,在附注中也没有对有关信息进行披露。由此可见,目前的预算会计报告制度依然不能够帮助信息需求者全面地了解政府的财务状况。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行政单位存在的腐败风险

1、制度外资金腐败风险

我国早在2011年就全面地取消了预算外资金,同时规定将所有的政府收入都统一地纳入预算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但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地方政府上依然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制度外资金,例如“小金库”等,这些制度外资金主要的来源是没有被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事业单位性质的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地方土地财政收入。这部门资金是预算管理系统之外的,所以存在着较大的腐败风险,尤其对于地方性政府而言,大大增加了其寻租的空间。为了抑制这一腐败,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

2、“三公经费”支出的腐败风险

从目前社会媒体对于政府及行政事业性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关注力度上可以看出,“三公经费”支出科目是滋生腐败风险的“温床”。长期以来,政府及行政事业性单位通过“公款接待”、“公车消费”、“出国旅游”等来为单位领导或员工提供隐形消费的现象十分地普遍,并且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的具体途径与金额等信息也没有得到公开的披露,这也为“三公经费腐败”的产生提供创造了机会。从目前已有学者的统计数据来看,通过“三公经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有部分企业的浪费金额甚至可以占到单位总经费的50%以上。

3、“政府采购支出”的腐败风险

政府采购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活动之一,政府采购主要是对于公共产品的采购。政府采购往往金额较大,有时动辄几个亿,并且由于我国的制度背景下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都较低,所以往往也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传统的政府采购流程往往是由财政部门按照既定的配额、采购计划和采购时间来对有关部门划拨采购资金,然后由该部门的采购部门安排具体的采购人员来实施采购行为。从以上的采购流程来看,财政资金在采购花费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受到严格的第三方监督,这就会导致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出现寻租的现象,导致腐败发生。根据已曝光的采购腐败丑闻,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采购支出腐败主要是政府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会根据双方的利益进行“暗箱操作”,例如进行虚假竞标、非法“围标”等,对国有资金造成侵害。

4、“转移支付”带来的腐败风险

转移支付指的是国家在实现其职能时,对于已形成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适时缩短贫富差距,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在我国,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专项转移支付,另一个是财力性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力,但是专项转移支付则会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在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税源收入大大减少,加上全国各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度不断提升,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可见地方财政的收入入不敷出日渐严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这往往体现为地方政府在申报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时候,会采用瞒报或者虚报的形式来增加资金的申请额度,过度地夸大地方性资金困难,以此来争取中央财政的更多支持。但是争取到的额度其实只有部分是有真实的预算需求在的,剩下的部分就会成为腐败的耗用资源。

三、预算会计抑制腐败的功能体现

预算会计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联合制定经济计划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编制财政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同时需要相关人员对预算的编制、计划和决策等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对预算执行加强事中控制与监督,在事后也需要对预算活动的执行情况加强考核与评价。预算会计的监督功能需要体现在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

1、预算会计参与经济决策抑制腐败

参与预算的编制和经济决策的制定体现了预算会计的事前监督功能。预算会计会直接影响到决策者做出最后的选择,尤其是在方案决策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一般来说,预算会计往往是根据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进行适当的会计论证,并以此来对决策有关方案的实施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发挥好经济参谋的功能。预算会计在事前的预算编制和决策环节就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可以从源头上抑制腐败的滋生,对于那些明显的虚增或者瞒报的事项可以及时地进行识别和纠正,将某些违规违纪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大大降低了腐败得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2、监督重大经济活动抑制腐败

通常情况下,往往大项目上的腐败收益要比成本大得多,小腐败被发现后带来的损失可能比收益来的更大,所以腐败的发生数量尽管较大,但是往往有效控制好腐败已发生或者是腐败金额较大的几笔事项,就可以将腐败的消极效果降到最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的类型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经济活动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这都为腐败的滋生创造了条件。预算会计要在履行好对日常预算收支的监督职责的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增加预算管理的宏观意识,针对性地将管理重点转移到专项重大的预算项目这类相对而言比较重大的经济活动上来。对于这些重点的项目加强预算会计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3、监督绩效履行情况抑制腐败

绩效监督往往包括经济效益监督和业务绩效监督两类。预算会计不仅在事前的预算制定和决策阶段可以加强监督抑制腐败,在事中的经济活动发生过程中可以加强控制抑制腐败,在事后的绩效考核阶段,还可以进行查漏抑制腐败。在绩效的考核过程中,预算会计能够对经济活动实施结构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分析,对于实际发生额和预算之间出现的差异,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使得腐败行为尽管在行为上得逞,但是在最后的结果检验阶段,依然可以被查验出来,这就会大大提高有关人员的腐败暴露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能够降低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4、内部预算会计制度抑制腐败

所谓内部预算会计制度,是指预算会计制度中对内化的那部分制度保证,主要是针对政府或者行政性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流程或者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等腐败防控措施而设立的。设计和实施良好的内部预算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使得其经济活动彼此之间达到更好的制约,防止舞弊等风险的发生。内部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是能够在财务会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预算管理和稽核制度的管理等方面加强对于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与控制,并且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通过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来抑制腐败的产生。

我国的预算会计以政府预算管理来作为管理的核心,能够更好地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对腐败的发生产生一定的控制和约束。预算会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从立法层面上对各级政府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预算会计的执行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产生得以产生的条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腐败产生的原因往往十分复杂,既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随着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腐败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目前学者对于从源头上抑制腐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腐败产生的原因往往是腐败动机加上腐败机会,由于动机往往不可控,所以从机会上加以抑制就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预算会计作为集反映、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为一体的会计工具,对于从源头上抑制腐败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单介绍预算会计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目前行政单位腐败的表现形式及预算会计对腐败的抑制功能的体现。

关键词:预算会计,腐败,抑制功能

参考文献

[1]孔艳华:研究预算会计集中核算问题[J].黑龙江科学,2015(5).

[2]刘海丽: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预算功能 篇7

一、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分析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事前激励作用;二是事后激励作用, 这充分体现了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性。所以, 在新的历史时期, 充分认识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重要性与具体体现, 是更好落实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那么, 具体而言, 其激励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

(一) 预算管理的事前激励作用。

基于明确的预算指标, 便于预算执行前各方关系的了解与建立, 尤其是奖励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了解, 有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 将工作目标与预算目标紧密相连。对此, 企业职工基于各方关系的明确与了解, 及时调整工作行为、工作状态, 促使自己朝着高效率、高效益的工作目标前进, 更好完成预算指标。并且, 不同人所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不同的, 给企业职工恰当合理的目标, 不仅规范引导了职工的思想行为, 而且提高了职工执行预算的有效性, 这充分体现了预算管理所具有的事前激励作用。

(二) 预算管理的事后激励作用。

事后激励指向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旨在优化已有的工作形态。通过预算执行前后的比较分析, 不仅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及改进, 而且是电力企业奖惩的重要依据, 确保了企业奖惩实施的公正性与高效性。所以, 预算管理的事后激励作用, 是将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更是电力企业上下构建统一战线的重要基础。新时期的电力企业, 需要预算管理的事后激励, 让企业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纵观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制度, 仍存在激励不科学、依据不完善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体现。所以, 清楚的认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预算管理激励功能的优化。

(一) 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缺乏足够重视, 企业上下思想认识不统一。

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显现是一个过程, 需要各方工作的认真落实。但从实际而言, 企业缺乏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认识, 以至在工作落实方面, 缺乏狠抓落实。与此同时, 企业职工缺乏预算参与的积极性, 无论是参与意识, 还是参与行为, 都表现出滞后的思想认识。正是由此, 预算管理激励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短斤缺两”的激励形态, 势必影响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功能。

(二) 预算管理激励缺乏科学性, 难以充分体现其激励作用。

企业预算管理所设定的目标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以至于激励功能难以发挥。尤其是企业职工业绩与绩效考核不同步, 导致预算激励机制难以形成长期而稳定的激励功能。职工的付出与回报 (薪酬、晋升) 不匹配, 激励以隐性形态出现, 导致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不足, 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纠结控制激励功能的发挥。此外, 由于企业职工思想意识的缘故, 显性预算激励的不足, 势必会削弱预算激励作用, 进而表现出职工思想行为不积极性, 企业与职工难以形成命运共同体。

(三) 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缺乏完善而系统的激励依据。

从实际而言, 企业在预算激励考核体系的设计时, 缺乏系统的完善性。简单的考核设计无益于预算管理激励功能的发挥。首先, 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成形, 在激励功能的发挥方面, 仍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现实窘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 具有显著的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 应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其次,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 过分的或单一的强调某一预算指标, 进而导致企业在长足发展的背景下, 出现经营发展的不均衡的现实问题;再次, 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表现出“重短期轻长期”的情形, 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处于短期化的状态。

其实, 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 上述的三点问题早有所暴露。可以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 电力企业要想稳固发展的根基, 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仍需进一步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问题、创造好良好的外部环境, 才能确保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 推动电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优化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功能的策略

新时期优化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功能, 不仅是解决预算管理激励制度的内部需求, 也是电力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重要举出。对此, 新时期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功能的优化, 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 重点在于思想观念的更新、预算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职工的预算参与意识。

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体现, 在于企业上下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重视预算管理激励作用的落实。首先, 企业领导要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狠抓落实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其次, 企业职工要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参与到企业预算管理中来。此外, 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培训工作, 树立职工良好的思想意识, 进而确保每一位职工在其中的作用。

(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预算体系, 形成稳定的企业薪酬制度。

企业职工的有效激励仅仅依靠单一的激励模式是无济于事的,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预算体系, 才是工作的重点。对此, 薪酬预算体系在公正性、人性化的基础上, 注重薪酬制度的完善, 进而最大程度的开发人力资源, 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将各方关系明确、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 才能形成稳定的企业薪酬制度, 更好激励企业职工。

(三) 建立预算业绩评价体系, 提高预算的执行效果。

当前, 电力企业预算业绩考评体系相对比较单一, 旨在突出财务指标的评价。对此, 在新的时期, 电力企业应完善预算业绩评价体系, 形成以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更有助于电力企业的管理。并且, 预算指标中各元素应有机结合, 以建立以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实现预算考核激励效能的最大化。所以, 建立完善的预算业绩评价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实现业绩考评体系的完善。

对于传统财务预算而言, 全面预算管理无疑是是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为促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应基于战略、全面预算、业绩, 构成有机的管理系统 (如图1所示) 。

从图1我们知道, 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 基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可实现对业绩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但是,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强调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 并切实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预算规划与预算控制两大内容。其中, 预算规划旨在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量化, 并细化到每一业绩评价单位。而预算控制再在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并与考核机制、激励制度相衔接。只有这样, 才能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发展应该是长足的, 以确保企业在“谋发展、求共存”中处于主动状态。当前,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制度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这也强调电力企业优化预算管理激励的必要性。只有建立科学的薪酬预算体系、完善的预算业绩考评体系, 才能确保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好事前激励与事后激励的作用, 推动电力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 新的历史时期, 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且扮演的社会角色日益重要, 如何在推进改革发展的同时,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也在于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充分发挥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 电力企业构建良好的发展势头, 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也是适应市场环境的表现。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阐述了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新时期优化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功能的策略, 促使电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本文旨在强化预算管理的认识, 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晶晶.大型集团公司预算考核激励机制改进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2 (14)

[2]曹玉芹, 陈怡娟.浅谈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与激励机制[J].煤炭经济研究, 2011 (10)

[3]袁光华.关于大型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 2012 (08)

[4]张鸣, 张美霞.预算管理的行为观及其模式[J].财经研究, 2009 (03)

预算功能 篇8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范畴

财务风险概念产生于企业财务管理领域, 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 鉴于企业财务活动包含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 相应地财务风险可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高校的财务本质和具体财务活动环节与企业并无差异, 为了维持组织的运行, 高校同样需要开展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和分配活动,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必然会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 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 高校的财务风险范围应涵盖整个财务活动过程, 即在高校资金运动过程中相关财务活动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风险, 基于这种全面的认识, 才有利于我们在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中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机理

结合高校的制度文化及资金运动特征, 对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机理进行分析, 对下一步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沿循高校资金运动的轨迹和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

(一) “被动”筹资及筹资能力不足是筹资环节的主要风险

当前我国高校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能力不足引发的教育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受国家政策限制, 我国高校资金来源单一, 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尚未市场化, 处于一种“被动”筹资的状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表明, 2005年到200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历教育学生规模总量不断扩大, 其中毕业生数、招生数及在校学生数分别增长了74.43%、27.66%、37.69%, 同期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数及收入数也呈逐年增长趋势, 但收入增长数低于支出增长数, 如2008年教育经费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65.09%, 年增长率为21.7%, 同期教育经费支出增加了76.7%, 年增长率为25.57%。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来源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事业收入 (主要是学杂费收入) 占绝对数量, 两者比例基本持平 (2007年事业收入甚至超过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 合计占到每年高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的90%以上, 社会办学经费来源仅在2005年达到了7.06%, 其他几年均不足1%, 社会捐赠一直未超过1%。

(二)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高校投资及运营环节的主要风险

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资金配置效率及运行效率低下两方面。对于任何组织来说, 资源都是有限的或者说稀缺的, 因此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是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高校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表现为学科设置上“热门”专业泛滥, 基础性的“冷门”专业却不断萎缩, 一味追求“大”而“全”的办学模式, 低成本专业无序扩张,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究其根源, 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战略性思维是导致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 高校普遍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使资源内部配置功能缺失, 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同时办学质量下降, 这必将对高校未来的发展带来致命的后果。同时, 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和缺乏资金使用效率考评机制, 使资金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少监督与控制机制, 也是高校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 薪酬体系不合理导致组织满意度低是收益分配环节的主要风险

高校是一个以支出为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 其收益分配主要体现在校内教职工的薪酬分配上, 这也是高校经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也是一个人力资源聚集的地方, 大量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汇聚形成了一个最具思想活跃性的群体, 这一群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完善的激励机制。当前高校收益分配风险主要表现为教职工对薪酬分配方案的公平度意见大, 满意度低, 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的质量, 原因主要就在于激励机制不完善, 缺少一个合理的人才 (质量) 评价机制及与之匹配的薪酬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高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

三、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中的功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能力不足和资金使用效率 (包括配置效率及运营效率) 低下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源于高校资金来源单一, 政府投入又没有完全到位, 后者则源于高校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使资源内部配置功能缺失, 同时,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控制与监督。由于前者更多属于高校无法控制的制度性因素, 因此, 以战略性思维对高校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是目前保证我国高校发展的一种更为现实性的选择。

从预算管理的基础功能来看, 是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的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 其核心在于调动资源的配置及运用, 从而使得组织内部资源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率。高校作为以支出为主要特征的非营利性组织, 预算管理是其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它对规范高校财务管理、调节高校财务收支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预算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 本质上是以货币数字来传递组织政策和行动计划的一种表达方式, 是实现组织内部资源配置以适应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关键性的制度保障。实践中, 预算管理可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的综合贯彻高校战略方针的运行机制, 以高校的战略目标为起点, 将其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 明确界定各个管理部门及层次的权限和责任, 并具体通过预算目标的分解、编制、执行、控制、评价与考核等业务流程, 来实现高校的战略和计划目标, 化解高校财务活动各环节中的财务风险。

四、基于财务风险控制的高校预算管理改进

从预算管理的具体流程来看, 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与评价和预算活动的组织四个主要环节, 本文从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 对这四个环节的改进进行分析。

(一) 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是预算活动的核心环节, 首先, 高校预算编制应体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的目标,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绝对规模在增长, 但增速却在趋缓, 我国高等教育向买方市场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高校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在这种宏、微观背景下, “特色办学”将成为我国大多数高校战略定位的主要选择, 高校应采取差异化的战略, 在未来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市场结构中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与此相适应, 高校预算编制应在特色化办学战略的指导思想下, 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配置。其次, 预算编制应引导资源流向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地方, 建立一种基于价值链分析的预算编制方法, 对学校内部的价值创造性活动进行分析, 高校内部存在教学、科研、教辅三种活动, 每种活动又包含了更多具体的基本活动, 资源的配置应基于各项活动而非某个部门。

(二) 预算执行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资金控制与数据的采集, 通过对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减少资金的运营风险, 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在执行中, 要严格控制实际支出项目, 减少与预算项目的偏差, 建立预算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流程, 例外支出审批要建立交叉控制, 杜绝越级审批, 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执行的合规性要求, 更应成为高校日常的一项内在管理要求。另外,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是事后进行资金使用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 构建一个安全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必须的。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和网络办公系统, 在这一平台上搭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 但信息的安全性风险将成为一个新的风险源, 需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支持。

(三) 预算评价与监督

建立以绩效审计为基础的预算评价与监督制度。长期以来, 在高校预算管理实际应用中往往只重视预算编制, 忽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评, 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绩效指标与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缺少财务指标这种量化指标, 同时高校的产出目标更多元化, 很多活动是非商业性的, 之间缺乏可比性, 简单照搬企业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并不可取, 因此, 在绩效审计中关键是如何定义“绩效”并设计量化指标。由于产出指标往往是长期活动的结果, 并具有时点性, 作为日常的或年度的评价指标并不可行, 针对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及评价则更符合高校的运行特征,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各个环节都控制到位, 则课程的质量是可以保证的。并且这种基于过程 (或者说活动) 的评价模式也与预算编制时按活动来进行资源配置相匹配。

(四) 预算活动的组织

预算活动的组织包括预算组织结构的设计及预算组织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 可以降低预算活动中的运行风险。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关注预算组织结构的设计问题, 但很少人考虑预算组织的运行机制问题, 如组织绩效的驱动力问题。在考虑组织的驱动力时, 除了检查目标、流程、工具、结构方面的问题, 还应检查组织的心态和角色要素, 如态度、信念、激情等, 而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的文化。高校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组织, 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一种清晰的组织文化, 能有效地降低组织的运行成本, 更好地达成战略目标, 并且这种文化的沉淀还可以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另外, 在构建预算组织系统时, 严格划分预算管理活动中每个职能部门及人员的权责, 是组织有效运转的保证, 避免因为对权责的界定不够清晰, 造成有问题难以追究责任, 也难以进行日常的业绩评价。

(注:本文系湖南省财政厅项目“地方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1C0279;湖南省教育厅委托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09W14)

参考文献

[1].彭韶兵, 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预算功能 篇9

企业预算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许多国家企业的广泛调查显示, 9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实行预算管理, 它们并非由于外界压力 (如管理部门和政府指令) , 而是自愿这样做的, 至今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仍然把全面预算作为内部管理计划与控制的重要工具 (Horngren, C T, G Foster&S M Datar.1997) 。预算管理的方法不但仍然在实践中应用, 并且其运用范围越来越扩大, 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从制造业扩展到非制造业和非营利组织 (张朝宓, 熊焰韧, 2006) 。

在学术研究方面, 我国学术界对预算管理的关注在上世纪末出现大幅度升温, 这一方面源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源于政府的推动力。如2002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全面预算模式的扩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启动新一轮政府预算改革, 从部门预算、国库改革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广泛推行预算管理。2006年2月, 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 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 执行新的有利于提升公共资金使用绩效的政府收支分类方案, 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管理的功能, 提高了预算管理的实效。但是, 在预算管理方面, 我国的公共资金预算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如预算功能不明确, 预算编制不细化, 预算资金效益低下或无效益等 (郝振平, 2009) ,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公立医院其预算功能将如何定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理论分析

Hansen and Van der Stede (2004) 认为, 应该以实际工作者为主, 兼顾学术和教科书来确定提出一个预算功能清单。他们选择11个CAM-I成员和二个学术研究人员, 经过多次反复, 确定预算功能为以下四项:综合计划功能:预算将各项非财务计划综合起来, 形成总的预算, 发挥平衡作用;业绩评价功能:预算作为业绩评价的标准或标准之一;目标沟通功能:预算将各层级目标传达给各管理层;战略细化功能:预算将战略细化到年度甚至更短的时期。郑石桥等 (2008) 认为, Hansen and Van der Stede (2004) 确定的预算功能清单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曹建文、陈英耀 (2002) 分析了16个欧洲国家的卫生技术政策, 其中比利时、芬兰、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国这11个国家均实行了预算管理政策, 且大多数实行的是前瞻性预算, 其次为医院总量预算, 着眼于发挥医院预算在费用控制、特殊目的的定额补助、控制药品与新设备的补偿、建筑投资的审批、建立区域化医疗发展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所以, 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成果, 结合新疆部分公立医院院级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情况, 设计公立医院预算功能清单, 并对新疆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预算功能的定位及其各功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 变量设计

根据前述的理论分析, 本文对公立医院政府预算功能设计了15个变量, 即控制地区医疗卫生费用;重要专业与技术的配置与数量控制;调控医疗设备的布置与数量;评价医院社会效益;合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医院建筑投资控制;控制医生收入;卫生技术评估;安排特殊目的的定额补贴;增强上级与医院的沟通与了解;预测医疗卫生需求与供求;控制药品价格和医院收费标准;评价医院经济效益;评价医院遵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情况;防止医疗卫生技术的低效率与滥用。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新疆公立医院进行的问卷调查。由上级主管部门在每家医院选出院级代表进行问卷填写。问卷调查是为了获得大量变量信息, 是更多研究的一部分 (Abernethy, 1988) 。问卷共发出80份, 回收有效问卷34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42.5%。由于公立医院的选取具有随机性, 所以, 从整体上来说样本是具有随机性的。样本量满足极限误差10%, 置信度95%的条件要求, 可以说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采用利克特七级量表对15个预算功能进行了调查, 分级数字代表的意义为:1很不重要, 2较不重要, 3稍不重要, 4不能确定, 5稍微重要, 6较为重要, 7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

四、统计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15项预算功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表1所示。

(二) 因子分析

目前因子分析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来确定因子的维数, 此时称为探索性因子分析。当研究人员根据某些理论或其他的先验知识对因子可能的个数或者因子结构做出假设, 此时就是验证性因子分析。由于先根据问卷结构把15个指标分成综合计划功能、业绩评价功能、目标沟通功能、战略细化功能4个因子, 结果发现这种分析方法行不通;因而直接进行因子分析, 确定因子的维数。因此, 本文主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1)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本文采用KMO和Bartlett检验的方法对问卷数据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KMO的值是0.714, Bartlett检验结果显著, 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

(2) 建立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

(3) 根据相关系数矩阵求出R的特征值与贡献率, 如表4所示,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样本的相关矩阵中提取相关因子。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 前面的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5%以上, 能解释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4)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进行解释, 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发现, 负载矩阵很复杂, 很难对因子进行解释, 必须对因子进行旋转, 旋转后的负载矩阵及因子贡献分别见表6、表7。从表6可以看出, 旋转后的因子结构得到了简化, 因子1对控制地区医疗卫生费用、预测医疗卫生需求与供求、控制药品价格和医院收费标准三个变量的载荷值较大;因子2对合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卫生技术评估、医院建筑投资控制三个变量的载荷值较大;因子3对调控医疗设备的布置与数量的载荷值较大;因子4对控制医生收入载荷值较大;因子5对评价医院社会效益、防止医疗卫生技术的低效率与滥用两个变量的载荷值较大。将上述5个因子分别看作费用控制功能、规划功能、设备配置功能、医生收入控制功能、效率评价功能。

根据表7计算出因子1的贡献率为24.942/85.659=29.12, 因子2的贡献率为19.734/85.659=23.04, 因子3的贡献率为17.669/85.659=20.63, 因子4的贡献率为13.261/85.659=15.48, 因子5的贡献率为10.052/85.659=11.73, 得出预算功能重要度综合测评指标为:

五、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新疆公立医院预算功能的特点是:费用控制功能最重要, 其次注重的是规划功能, 然后是医疗设备配置功能、控制医生收入功能、效率评价功能。这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功能重点在于控制医疗费用, 以缓解“看病贵, 看不起病”的问题。但在卫生资源的配置方面, 区域卫生规范才刚刚提上日程, 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方面还存在问题, 还存在医疗服务供求失衡, 医疗资源浪费, “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因此, 本文建议:一是进一步在财政预算投资和卫生政策方面平衡医疗资源余缺, 从待遇、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对医疗人员进行引导, 鼓励医疗卫生人才到社区、乡镇、农村交流工作, 培训基层医疗人员。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分层次就医体系, 逐步解决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三是加强公立医院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 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管理, 重大投资应该组织专家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防止重复建设、重复购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四是重视医院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 并追踪下去, 防止出现预算松弛、预算失控的问题, 并将预算审计结果与医院综合业绩考核挂钩, 作为政府卫生资源预算监督和政策指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朝宓、熊焰韧:《当代管理会计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郑石桥等:《预算管理实证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Epstein, M.J., Manzoni, J.F., 2002.Reconciling conflicting roles of budgets:review and survey of corporate practices, Working Paper, Rice University and INSEAD.

[4]Fisher, J.G., Maines, L.A., Peffer, S.A., Sprinkle, G.B., 2002.Using budget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effect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orizont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budget proposals, budget slack, and performance.Acc.Rev.77, 847–865.

[5]Luft, J., Shields, M.D., 2003.Mapp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graphics and guidelines for theory-consistent empirical research.Acc.Organ.Soc.28, 169–249.

[6]Shields, J.F., Shields, M.D., 1998.Antecedents of participative budgeting.Acc.Organ.Soc.23, 49–76.

[7]Barrett, M.E., Fraser, L.B., 1977.Conflicting roles in budgeting for operations.Harvard Bus.Rev., 137–146.

上一篇: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下一篇:海派剪纸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