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

2024-06-11

中小河流(精选十篇)

中小河流 篇1

1河流生态治理的含义

河流生态治理是在维持河流一定的自然结构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下,采用科学、生态的治理措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和相应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北美和西欧国家最早提出了生态健康河流的概念,其河流治理方案注重河道的生态结构,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典型成功案例为1987年欧洲各国启动的莱茵河行动。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了“多自然型河流河川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1—2002年,日本60% 以上的河流治理工程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工程[2,3]。

目前我国的河流状况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无疑也是在走一条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河流治理必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开展生态治理,达到人水和谐、人水共同发展的目的。

2河流生态治理设计理念

河流生态治理宜建立在对河流生态环境历史资料和现状监测数据全面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工程学等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设计工作。

首先,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河流治理大多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域,治理工程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

其次,河流治理应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工程水利强调“兴利除害”,多以快排、速排为目的,治理后河道河槽渠化,河岸硬化,边界整齐,走线笔直,虽满足防洪安全,但忽视了人水和谐的需要。

生态水利岸线基本保留原有自然形态,形成蜿蜒曲折、深浅不一、高低错落、急缓相间的河流形态。岸坡采用生态护岸,将水、岸滩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河流治理应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力求将生态理念与传统地域文化完美结合,保护生态河流,做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支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实践

3.1合理确定河流防洪标准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河流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需根据每条河的现实情况确定其防洪标准。例如: 北京市某河地处浅山区与平原交接段,山区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各乡镇,人口不足5万,以农村人口为主,且涉及的企业均为小型企业,防洪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 平原段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某城镇组团,人口达21. 5万,沿线为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防洪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

湖北省某河道规划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河流经过某中等城市城区,且有大型企业防护需求,防洪标准定为50年一遇比较合理。但河流出城后进入山区后, 两岸为天然林地,河滩地上有少量耕地,如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堤防需加高4 ~5m。基于这种现状,工程防护设计按防冲不防淹设计,主要以防止岸坡崩塌、减少两岸淘刷冲蚀为主,允许洪水短时间浸泡农田、林地。

3.2河流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河流生态破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河流生态恢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设计人员要与业主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其充分理解河流生态治理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程建设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要经过长时间的管理和养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受工程投资及占地条件限制,仅允许在河道范围内进行生态治理,这不能满足河流生态恢复及沿河居民对河流周边生态绿化景观的需要,因此,河流生态设计要统筹考虑,为今后流域生态恢复及景观环境建设打好基础。

3.3生态设计理念及工法的使用

河道岸线布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基本保留河流自然形态,顺应河岸的基本走势,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尽量避免人为改变河势。在河流治理工程设计中,为便于说明或定位设计河岸线,可布置五条导线,即: 河流中心控制导线、两侧坡脚控制导线和两侧上口控制导线。其中,中心控制导线便于总体设计说明,两侧坡脚控制导线和两侧上口控制导线有利于施工中进行放线定位。

河流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然缓坡,以利河流的自然修复,同时也可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若河流两岸土地紧张,采用较缓的岸坡难度较大,就需要设计师提供多个经过经济技术比较的治理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在河流设计中尽量减少硬质材料护砌,避免自然河流渠道化。可结合河流及周边场地条件,选用生态材料护坡。生态护坡具有岸坡稳定、透水透气、固土护坡等特点,有利于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常用的生态材料有格宾石笼、生态袋、三维植被网、活木扦插、联锁砌块等,既可强化河道的安全功能,也可为景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4结语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收到工程投资、占地拆迁等条件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生态治理效果,需要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逐步推进。决策部门也应逐步转变观念,适当调整有关规定, 如打破河道蓝线与绿化边界的隔离关系等,使中小河流治理不局限于工程水利的束缚,推动生态河流建设。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财政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R].2011.

[2]河道整治中心(日本).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周怀东,杜霞,李怡庭,张祥伟,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中小河流方案 篇2

一、基本情况

××河属××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市××区××镇赵家山,自北向南流经××区、××区,于××注入渭河,流域面积427.1km2,干流全长55.0km,其中××区境内37.86km,河道平均比降7.4‰,××河为××河二级支流,河长11.4km,河道平均比降49‰,流域面积28.4km2,在××镇××村汇入××河后于××镇上游汇入××河。

长期以来,××区河流治理重点都是以渭河为主,而中小河流至今无统一的规划,无统一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治理总体滞后,投资严重不足,流域内屡遭洪水袭击。本次项目治理的××河干流段现有堤防标准低,工程质量差,水毁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频发的暴雨洪水给两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而××河××村为××市移民安置区,该段仅有少量堤防,×年×月×日遭遇较大洪水灾害,损毁严重,急需进行灾后恢复建设。

二、工作目标、指导思想和编制原则

1、工作目标

金陵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治理范围为:金陵河干流县功段××km,二级支流××河××村段××km共计治理河段长××km。工程实施内容为:(1)金陵河县功镇城区段新建堤防工程长×m,新修护岸长×m ,修复加固水毁护岸×m,共长××m;(2)××河支流××河××村段新建防洪墙长×m,原防洪墙加高工程长×m,共长××m;(3)修复上堤路1条,长×m;(4)管理及监测设施。

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堤防级别为4级。工程实施后可保护耕地1.88万亩,保护人口1.21万人。通过××区中小河流治理,使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损失较大、严重影响县功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等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今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针对中小河流防洪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中小河流防洪保安为重点,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管理并重,提高重点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作为中小河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要在流域防洪规划指导下,与干流、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处理好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山洪灾害防治相衔接。

3、坚持注重实效。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治理方案,注重治理效果,治理一条、竣工一条、见效一条、销号一条,提高治理整体效益。

4、坚持明确责任。中小河流项目建设管理健全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和实力强的承包商承担建设任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严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5、坚持建管并重。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建后管理,克服“重建轻管”和“重建轻养”,根据各级河道管理范围,做好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管护资金的落实工作。加强河道监督管理和水行政执法,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安全。

三、工作方案内容

1、前期工作

××区高度重视中小河流前期工作。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牵头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和固定工作人员,抓紧做好地形、地质、社经等基础资料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配合做好相关协调工作,选择专业技术力量强、勘察设计水平高的××设计院对××重点段防洪工程进行勘测设计,并跟踪和督促设计单位勘察设计进程,并积极主动和省厅相关处室联系,加快推进各阶段工作。

2、建设管理工作

中小河按照××省水利厅×水规计发××号文要求,我局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验收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①项目法人组建 先成立××区××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项目法人,确定项目法人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②招标投标 中小河流治理施工招标确定,为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监理队伍。对工程施工、监理进行招标,吸引有实力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积极参与。为保证招标质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陕西金合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招标,工程划分为一个监理标项、两个施工标项,通过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向社会招标,最终确定建设单位为××工程局、××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监理单位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③建设监理 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规定,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监理管理工作。为保证监理工作规范,监理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建设领导办公室严格要求监理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组建现场监理机构,履行监理职责,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总监理工程师和各类监理人员要按合同约定到岗到位。对监理工作不规范,影响工程建设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④质量安全检查 项目建设办公室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邀请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采取经常性检查、随机抽查、挂牌督办等形式,强

化中小河流治理的监督检查,积极推行工程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强制性检测和第三方检测。监理单位应按要求配备现场检测设备,认真落实旁站、巡视、跟踪检测和平行检测措施。工程建设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要求限期整改;对于安全存在问题的,要求停工整改。

3、资金管理工作

按照《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地方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中小河流治理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防洪主体工程建设,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建设、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部门对本辖区中小河流治理预算执行和资金监管工作负总责。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的堤防新建加固、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支出,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4、竣工验收组织工作

××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组织做好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验收工作。针对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规模小、建设周期短的特点,在符合国家有关验收规定的基

础上可适当整合简化程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制定专门的验收管理办法。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应在各地收到建设资金之日起一年内按批复的初步设计建设完成,并在完工后一年内完成竣工验收。

5、建后管护工作

工程完工后,切实做到有管理责任主体、有管护人员、有管理经费。成立以工程所在镇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后管护责任主体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管护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护队伍和经费,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划定河道管护范围,强化中小河流河道管理,严格依法加强水行政执法,杜绝挤占、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河道功能和防洪安全。

四、工作方案实施保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市水利部门要求,我区水利局成立了陈仓区金陵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建设办公室,由区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任副副主任,为成员。××重点段防洪工程项目办公室全面负责领导和协调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处理××河重点段防洪工程有关重大问题,部署加快××河治理的监督检查、专项稽察、环境保障等工作,加强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管理,指导和督促施苦于工单位、监理单位、质监做好中小河流金陵河治理工作。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和问责制,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中小河流治理责任体系、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水行政

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土、环保等有关部门认真做好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落实每个部门、环节和岗位的责任,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所确定的治理任务。

(二)切实落实资金。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需投资多,除中央资金支持外,按照已明确的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规划治理项目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同时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三)抓好前期工作。中小河流治理涉及防洪、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特别是要加强方案比选,××局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加大对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保证前期工作的投资需求。二是统筹勘测设计力量,择优选择实力强、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初步设计编制工作。三是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审查、复核、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坚持专家审查制度,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市县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治理项目所涉及的征地、移民等问题,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保证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四)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建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机构, 项目法人由区水利局组建,以确保项目实施的组织

能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要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要严把监理单位资质关,按规定程序确定监理单位。要强化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项目管理监督工作,切实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具体监督检查职责。要统筹安排好汛期、非汛期的工程建设工作,做好度汛预案。治理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竣工验收,做好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加强项目档案的建立以及管理工作。

(五)强化监督检查。水利部门除配合省、市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和专项稽查外,我局项目办公室邀请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等采取经常性检查、随机抽查、挂牌督办等形式,强化中小河流治理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项目的审计工作,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效益,区项目办公室加强资金监管职责,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确保资金安全。

(六)建立月报制度。加强信息跟踪反馈,及时了解通报治理项目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七)注重建后管理。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建后管理,克服“重建轻管”和“重建轻养”,区水利局在抓建设的同时,根据各级河道管理范围,做好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管护资金的落实工作,建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效运行机制,做到工程有人管、责任

有人负、经费能落实,建成一批、验收一批、管好一批,巩固治理成果,长期发挥工程效益。加强河道监督管理和水行政执法,严禁非法围垦或以其他形式侵占河道,杜绝乱采、乱挖、乱堆、乱建等现象,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安全。

对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策略

中小河流的治理与建设是解决河道淤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性举措,中小河流工程项目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河流治理的质量,由此可见,当前探讨中小河流工程项目的治理建设已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态环境理念的不断提出,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与建设,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但是在治理的过程中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为之不断的探索。

一、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河道於塞严重

目前,我国能够看到一些中小河流大都集中在县城以及一些重要的集镇上,河流处于这些地方,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这些地方河流的防洪设施相对比较少,标准也比较低,而且一些地方还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这些实际情况使得这些地方一旦遭遇洪水,便会形成较大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如若处于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方,那么,河流中堆积的泥沙是十分多的,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以及居民垃圾的倾倒很容易致使河道於塞。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淤泥的堆积,往往会使得河道萎缩,如若得不到及时的改观,那么河流的行洪能力会大大降低,对所在地区的防洪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会使得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遇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2、河堤年久失修,防洪排涝标准低

研究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中小河流河堤均为土堤,存在年久失修的严重问题,即使有少部分河堤经过加固处理,但由于没有对进行河道统一规划,加固后的防洪标准仍然偏低。加之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行洪能力进一步降低,绝大多数中小河流防洪标准都是3~5年一遇,遇到常遇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直接影响沿岸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河流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从整体上看,中小河流的治理以及建设所需的资金来自三方面,70%由中央与各省承担,30%的资金由地方各级进行筹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河流在治理与建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项目建设资金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不仅是地方各级筹集的资金不能够足额及时到位,而且上级拨付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不能及时到位的现状,资金的不及时到位,会使得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比较紧张,从而导致施工设备的短缺、无法及时支付工人工资人,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下降,甚至还会因资金不足出现“半拉子”工程。这些问题的存在无形之中,会影响我国河流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

4、河流项目存在抢工赶进度的问题

河流建设项目在开展之前,往往会遇到项目批复不及时以及招投标拖延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批复,致使河流治理与建设工程的开工晚,为了预期完成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者往往会压缩工期,出现抢工赶进度的现象,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的维护,同时对工程中的一些工序的重视度也表现的不够。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过度的赶工期,会使得河流项目的仓面存在清理不彻底,混凝土铺筑过程中少铺或是漏铺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会使得工程的质量受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河道於塞等问题的治理。

二、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有效策略

1、建设生态河堤

研究调查显示,由于土地的原因,我国在一些中心河道采用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者是水泥堤岸,这样的做法更多考虑了防洪的基本功能,缺乏生态理念。因此,河流治理与建设应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在河道的治理上,对生态河堤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的实践表明,生态河堤确实比人工混凝土和浆砌石河堤具有优势,首先,生态河堤适合生物的生存以及繁衍,而且它能够将河水、河道以及河内生物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在河道内构筑一个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往往会在其坡脚护底处,设置一些生物生长带、流速变化带以及鱼类的巢穴等等,以便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以及繁衍场所。同时生太河堤由于能够生长水生植物,有净化水质,减轻河道污染的作用。总而言之,生态河堤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小河流的治理,而且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美化环境、解决部分环境问题。

2、实现中小河流的生态建设

要想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河流的治理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依据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学等原理,实现河流的循环治理。在实现中小河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意味着完全摈弃混凝土以及石质材料的应用,更多情况下是指防洪排涝措施与生态建设措施的有机结合,自然河流的生态建设有助于实现河流的自然景观。在中小河流治理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者应采用砌石以及抛石的措施来加固河流岸堤,与此同时,再在堤岸上构筑自然植被,在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实现自然和谐的景观河流。

3、保护河流水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淤塞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河流周围以及河道内堆积着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河道内的淤泥,垃圾以及淤泥的堆积将会严重影响河道的生态环境。且生活垃圾在河流周围的堆放,会无形中抬高河床,致使水流不畅,河流内部将会滋生大量的蓝藻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他们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河流的水质。因而,必须改善河流周围的环境以及河道内的环境,以确保河流水环境处于良好的状态。保护河流水环境,就应该及时的处理河道的淤泥,将河道底部的淤泥彻底清除,严格禁止居民在河流周围堆放生活垃圾,或是将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中。长期的发展实践表明,及时清理河道淤泥,禁止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排放,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善河流的水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河流的治理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河流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河流沿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因而,做好河流的治理与建设工作,对维持河流地区的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陈规划,张强玲.《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适宜模式与推进机制探讨》.中国防洪抗旱,2012-06-01

【2】王明龙,赵建民,候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中国水利,2013-06-30

中小河流 篇4

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保障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和生态保护要求, 2002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15号令发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揭开了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序幕。

水资源论证工作经过3年多的探索和总结, 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 水利部为规范水资源论证工作, 指导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 2005年5月12日发布水利行业指导性文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 明确提出建设项目取水应保证河流生态水量的基本要求:①“建设项目取水量占取水水源可供水量比例较大时, 必须定量分析取水对河流生态基流量的影响”;②“对引水、蓄水等水利水电工程的论证, 必须分析对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并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需要的最小流量”。以文件形式提出“河流生态基流量的概念”, 水资源论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1 云南省水资源特点

云南省有1 000 km2以上河流103条, 100 km2以上河流306条, 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径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仅滇西北有少量融雪补给,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河川径流的变化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汛期 (5-10月) 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80%, 7-8月份为主汛期, 其中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有大、小雨季之分和少量春汛 (3-4月份为小雨季)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258 mm, 但降水地区差异较大, 金沙江河谷局部地区最小降水量300 mm, 伊洛瓦底江的昔马平均年降水量4 000 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雨季5-10月份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5%~95%, 旱季11月至第二年4月份降雨量仅占年雨量的15%~5%, 其中3-4月份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2%~3%, 麻栗坝大 (二) 型水库水文站44年实测最枯日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2%;达号中型水库实测最枯日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冬春连旱比较严重。

2 云南省水资源论证河流生态流量控制

云南省水资源论证工作始于2002年, 由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云南省德宏州麻栗坝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为云南省第一个水资源论证报告, 同时也是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第一批评审通过的水资源论证报告之一。德宏州麻栗坝水库工程位于陇川县陇川坝子首部的南宛河干流上, 水库控制灌溉面积1.512万hm2, 水库蓄水通过输水隧洞出库后直接进入灌区。下游南宛河西岸沿河片0.8万hm2农田灌溉通过南宛河输水, 考虑上述因素和区间不断有支流和灌溉回归水的汇入等情况。麻栗坝水库枯水季节非灌溉时段坝址至第一条较大支流处的生态流量, 以麻栗坝水文站44年实测最枯日流量考虑。

云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 210亿m3, 居全国第3位。根据水能资源普查资料, 云南水能资源蕴藏量103 640 MW, 可开发水能理论蕴藏量71 168 MW, 可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20.5%, 居全国第2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国民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 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 关注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对区域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颁 (发) 布实施后, 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综合考虑辖区内的资源优势、环境制约因素, 强化了经济增长, 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力度, 努力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水资源开发项目论证、审批 (核准) 环节, 河流生态流量采取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相互协调的双控措施, 从源头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的环境影响, 基本实现了有保护的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目标,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河流生态流量是近年环境影响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关注重点, 河流生态流量如何确定?鱼类学家、植物学家, 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等业内人士均有不同见解。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先后推荐了多年平均流量法、多年平均枯水时段法、Tennant法、生态基流Q95法等近10余种计算方法, 但经多年实践争议仍很多, 为此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曾在南昌组织过研讨会, 力求通过研讨制订合理的控制标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气候多样, 要对各省 (区) 河流生态流量提出明确的控制标准是困难的。各省 (区) 根据各自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 按《导则》基本要求综合分析论证确定所在区域河流的生态基流控制标准是必要的。

云南省水资源论证根据本省的地理条件、气候特征, 水资源特点, 主要采用多年平均流量法、多年平均枯水时段法、设计枯水年时段法、Tennant法等4种方法, 现状云南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无规范明确规定、又缺乏合理论证情况下, 基本认同河流生态基流采用多年平均流量法控制。

3 云南省中小河流水资源开发生态流量探讨

云南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4%, 平坝占6%, 地处我国空中水气走廊通道地带, 水汽条件充足, 受孟加拉湾暖湿汽流、北方冷空气入侵和局地地形抬升影响形成降水。云南省是我国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的省 (区) 之一, 全省年平均降水量1 258 mm, 为全国平均降水量的1.9倍, 水资源尚称丰沛。

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900~2 740 mm之间, 相对湿度约80%左右, 属水资源丰沛地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对河流生态流量影响分析, 影响最大的是水利、水电工程, 水工程拦河筑坝取水, 使枯水期坝址以下一定距离的河段出现减水现象普遍存在。因此, 水工程取水对河流生态流量影响分析重点时段是枯水期。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要求, 地表取水可以不同时段 (枯水期、最枯水月、最枯水日) 的取水量占相应时段径流量的比值, 定量分析取水前后水功能控制断面相应时段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 提出满足下游生态保护需要的最小流量。《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对“北方河流生态基流指标原则上不应小于多年平均流量的10%, 枯水时段不应低于同期流量均值的20%;水资源丰沛地区建设项目取水可控制在规划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范围内”的最低要求[1]。研究水资源丰沛地区中小河流水资源开发生态基流适度下泄,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提出区域态流量控制最低要求是必要的。

针对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河流生态基流争议的热点问题, 结合云南水资源丰沛、时空分布不均, 湿度大, 年径流具有丰、枯悬殊的特点, 本文着重探讨4种常用生态流量法在云南资源论证中的适宜性。

(1) 多年平均流量法。

多年平均流量法采用河流取水口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控制河流生态流量, 对于控制径流面积、径流量较大, 有国家级、省级保护野生鱼类, 狭域特有种和重要的经济鱼类等敏感保护目标的大型河流、重要的中型河流, 河流生态流量最低标准应采用多年平均流量的10%控制。但对一般无重要保护对象, 3-4月份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2%~3%的中小河流, 枯水段径流量很小, 不可能满足多年平均流量的10%控制要求, 不符合云南省径流量丰、枯悬殊特点。

(2) 多年平均枯水段法 (11-4月) 。

多年平均枯水段法采用河流取水口断面多年平均枯水段 (11-4月) 流量的20%控制河流生态流量。多年平均枯水段法基本符合云南省径流量丰、枯悬殊, 湿度较大特点, 绝大部分中、小河流水文分析成果表明枯水段径流能满足此方法的基本要求, 业内人土普遍认为此方法更符合云南省无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型山区性河流特性。从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角度看, 云南省中、小河流生态基流宜参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河流生态基流指标原则上枯水时段不应低于同期流量均值的20%”的最低要求执行。

(3) Tennant平均流量法 (10-3月) 。

Tennant平均流量法一般以10-3月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0%控制生态流量, 与多年平均枯水段法 (11-4月) 相近, 分析结果云南省中、小河流下泄生态流量一般要比多年平均枯水段法 (11-4月) 小15%左右。分析认为, 此方法时段跨度不符合云南省径流量丰、枯悬殊特性;下泄该时段多年平均流量10%生态流量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程度一般、较差同列为一个层次, 不易判别对河流生态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下泄生态流量小于“北方河流生态基流指标原则上枯水时段不应低于同期流量均值的20%”的最低要求。

(4) 生态基流Q95法。

生态基流Q95法采用设计保证率P=95%最枯月 (日) 径流量控制。此方法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 但将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经济发展置于次要地位, 立足点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民生水利”有一定差距,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 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现实生活中是在水资源最枯的年份或月份, 人类生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大, 并且是越枯的月份 (栽插、保苗) 越是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竭尽全力取水。目前生态基流Q95法不具可操作性, 现阶段不可能实现。

4 结 语

水资源、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者联系非常紧密, 一旦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就丧失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这是全社会所关注的。在水资源开发中, 河流生态流量标准越高, 水电站经济效益、水工程供水效益降低幅度越大, 电力供应不足, 不仅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纯公益型的水利工程投资也将较大幅度增加。寻求水资源合理开发、探讨河流道生态流量的适度下泄, 保护河流道生态基本平衡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有益的。经多年实践分析认为, 云南省一般无重要保护对象的中、小河流生态流量采用多年平均枯水段法 (11-4月) 控制较为适宜。

注:Q为多年平均流量;q为生态流量。

参考文献

[1]SL/Z 322-2005,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试行) [S].

[2]周振民, 李素平, 陈朝阳, 等.河流生态需水及其健康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11) :31-36.

[3]云南省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协调管理[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4]罗波.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7) :22-23.

[5]韩玉玲, 邵利萍, 章胜军, 等.浙江省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8) :25-28.

[6]刘章军, 叶燎原.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7) :1-5.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篇5

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中央关心、人民期盼的重要民生工程,成为水利的重点工作之一。山区河流坡陡流急,洪水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和因灾损失严重。以往人们注重河段防洪和水资源开发,忽视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建设与维护,不从根本上整治水患,必将导致严重后果。只有认清河流在防洪、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用新的治水思路、先进的理念来规划设计,才能高效推进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泰顺是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0km以上的中小河流有司前溪、洪口溪、三插溪和仕阳溪4条,控制县域面积达1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山区中小河流受地形影响,河床峻陡,源短湍急,洪水涨落迅速,对两岸村镇和农田危害极大,以此造成的损失一直是我县灾害的重点。“十一五”以来,我县对流经人口密集区的河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在防洪保安和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但局部挡墙式的治理存在褚多不足,未能从根本上防治较大河洪灾害。因此,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必须探寻一种适用于自身的科学治理模式。

一、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治理任务艰巨。山区中小河流分布范围广,洪水峰高量大,暴雨后一般2-5小时即出现洪峰,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泰顺由于各河流上游缺乏较大洪水拦蓄调节作用的控制性工程,中、下游未建较高标准的防洪堤,且河道淤积严重,90%的河段行洪能力为5-10年一遇,有些河段甚至达不到5年一遇,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二)缺乏系统规划治理。一是县内需治理的河道长,缺少资金,使河道治理缺乏系统性。二是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它功能被严重忽视。以往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建设了一些临时防洪工程,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防洪问题突出,许多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的自然状态。

(三)管理薄弱,河流功能衰减。西部山区的仙居溪、察溪、横溪等河流,流域内岩石裸露,堤防单薄,加之水土流失严重、不合理采砂、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较多,洪水来时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而南部的东溪、仕阳溪等河流沿岸群众在河道内耕种、弃渣堆土现象严重,造

2成河道萎缩严重,一遇大雨,极易发生洪灾。且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增加,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垃圾直排河道的情况相当突出,河道生态破坏严重。

(四)长期投入不足是中小河流治理的瓶颈。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面广投入大,由于群众投劳减少,加之我县属山区欠发达县,中央、省对水利项目采取的是补助政策,地方财力无力配套投入,给山区项目包装、资金争取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影响河流治理项目推进积极性。且我县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大建设的需要。

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一)当前河流治理的误区

1、河流认知上的主要误区:山区河流防洪排水和取水功能成为河流治理唯一目的,舍弃河流其他功能;山区多系贫困或欠发达地区,河流水资源被作为经济商品严重透支开发,水空间被挤占;河道被当作纳污排污通道,忽视水陆生态循环作用。

2、河流治理工作存在误区

①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尤其是山区水电开发梯级建设浆砌石坝,河床淤积,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且破坏河流连续性,导致水生态失衡。

②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虽便于村镇建设规划和排水,但河道变形调蓄能力降低,加快洪峰叠加,不利于河床和堤岸安全,增加下游防洪压力,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③采用浆砌或砼挡墙硬化平整河床河岸。虽利于行洪,却破坏河道生态功能,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水生物无法依存,加剧污染,切断地表水和地下水沟通,增加洪灾总体风险。

④束窄河道加高河堤。受两岸已建民居或已垒护田堤限制,采取加高河堤的方式解决,形成高大的人工筑体,变成单纯的防洪工程。

⑤城镇建设用地挤占河道。城镇建设将部分河道改为暗涵封盖甚至直接填埋,带来生态破坏和防洪排涝隐患。

⑥堤岸建设工程措施单一。工程粗直线化破坏自然和文化景观,河流失去生态廊道和绿色休闲空间的功能。

(二)生态治理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改善水环境要求日益增强,必须加快转变认识误区,重新认知河流,探讨新的治理模式,抛弃防洪和资源开发的固化意识,营造资源、生态、景观等多功能河流,还河于自然,服务于社会,实现人、水、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此,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治河要求,结合泰顺山区实际,提出“流域统筹、重点防护、生态优先、兼顾风貌”的治理思路,在治理形式上坚持工程水利与生态水利有机结合的原则,采取了多项措施。具体如下:

1、全局规划,有机融合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不能局限在河道范围内,而以河流流域综合考量,将区域内气象水文、地质、水资源和人口、产业、经济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结合“生态县”和“美丽乡村”等主题,统筹协调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改造、农村河沟整治等项目布置,强化规划蓝线运用,保护河流生态用地,退还被占用滩地,逐步恢复河流健康。要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在满足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遇山体段及满足防洪要求的公路段,原则上不采取措施,保持原貌,尽可能减少对河流生态及当地环境的影响。在适宜节点建造亲水平台,休闲设施,活动空间等,更多的实现了水利建设与山区城镇建设、环境整治、人文休闲、交通物流等相融合,即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

2、修复河流

由于山区河流中上游截流水资源利用,尤其小水电梯级开发致使中下游部分河道基流难以满足自身生态用水需求,甚至某些河段经常干涸。为保障河道水源,必须多渠道开源,要求电站保证下泄生态流量,还要充分利用区间水资源、再生水资源提供补充。首先应拆除废旧的坝堰,改跌水为缓坡,改全隔断坝堰为橡胶坝、翻板坝等可控拦水物,恢复河道连续性。其次要遵循“宜弯则弯,宜宽则宽”的思想,用蜿蜒、曲缓代替直线,因势导流,回复自然河态。再者要营造多样水域空间,后撤堤线,清除底泥,改良急流浅滩、深潭、湿地等多样水环境,为多种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重建河流生态系统。

3、防止水土流失

山区河流大都河道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河流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沉沙池等以减少泥沙入河,利用水保工程削减洪峰流量,减低冲刷强度。

4、控制水环境污染

治河先治污,工农业和生活污染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最大因素,必须有效控制污染源,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防止农田面源污染,建设两岸植物缓冲带,有条件的可营造小型人工湿地,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

5、建设生态岸滩。岸滩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护坡堤防尽量采用柔性材料,利于水土渗透交互,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抛石、石笼等,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利用浙南本地水杨梅、青砾等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既可达到防洪目的,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6、注重景观效果,结合景观学建设绿色廊道,与山区植被、村镇绿化带、田园作物交错融合,形成多级生态河岸,满足民众亲近河流的需求,以安全性、开放性、舒适性为原则,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如泰顺泗溪上的缓坡仿古碇步、橡胶坝已成了廊桥文化园的两道独特风景线,将河流整治与泗溪镇生态景观轴、城镇交通复合轴建设有机结合,形成贯穿镇区的连续水面,提高了泗溪镇品位。

三、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的推进与前期工作力度。要加强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以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贯彻实施,充实调整中小河流治理领导小组,明确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完成时限、工作责任等,建立健全中小河流治理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强度大,安排建设内容多,前期工作是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必须认真抓好。首先要确保前期工作投入。其次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择优选择有实力、资质高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编制工作。

(二)抓好建设管理。抓好项目法人组建、招投标、项目管理、项目验收等

各个环节工作,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及时竣工验收。同时,加快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建后管护责任、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等。要建立河道综合治理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有效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减少污水入河,加大无序采砂整治力度,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项目建设。要针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的特点,积极创新建管模式,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三)强化监督检查。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要在开工前、竣工后公示,县水利局应组织力量全过程跟踪监督、检查和指导项目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推进治理建设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实施。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出台的《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在项目全过程贯穿绩效管理,作为加强管理的重要抓手,实行绩效评价结果的报告和公开制度,既为决策服务,又增强政策的社会公信力。

(四)加强协调。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必须加强协调,同心协力,广开门路,多渠道筹资,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受益单位自筹,社会集资,群众投劳等多层次、多渠道筹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保障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所需资金。要针对项目特点,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政策处理机制,充分调动乡镇、村干部群众参与河流治理的积极性。

四、结语

生态护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篇6

摘要: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的大力开展,人们在充分利用河流并使社会繁荣兴旺之后,面对的却是河流污染、洪水泛滥的危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而河道护坡的治理是生态河道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护坡;中小河流;治理;应用

前言:中小河道治理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地制宜地进行河道生态护坡是至关重要的,生态护坡技术涉及土工、水利、生态、环境、生物等众多因素。在河道护坡上,不能一味地要求“绿”,生态护坡技术要和传统护坡相结合,合理选用当地植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逐步构建自然生态优美的河流,达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目标。

1、生态护坡种类与应用方式

生态护坡在实际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一般根据实际的水文情况以及总投资计划来进行相应的应用方式选择。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与应用方式层面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草皮护坡。此种应用方式无论是从施工方面还是从应用成本而言均是最为简单的,也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

在具体的应用实践环节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需要根据河流治理方式与途径修筑坡度适宜的护坡体系,其角度范围在30°~50°之间,具体情形根据河道的实际条件而定;其次,在护坡的基础上铺筑表层植被土壤,一般采用喷施的方式来进行,部分工程中采用草皮草籽混合喷施或者直接铺设草皮的方式来进行;最后,对草皮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修剪。此种方式利用了草皮发达的根部系统与生命力,构建长期且稳定的生态护坡,能够有效的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增添沿岸景观。

第二,网垫护坡。此种护坡方式主要是利用人工添加的方式对护坡上人为设置网格,并采用在网格内种植植物的方式来进行护坡的生态改造。此种改造方式主要根据不同的河流冲刷强度来进行确定的,与上文探讨的草皮护坡相比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汛期,此种生态护坡模式不容易因水位的上涨而遭到破坏,可重复使用,实用性较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根据网格材料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土工网垫护坡、混凝土框格护坡、中空预制块护坡、混凝土浇筑护坡等多种方式。土工网垫护坡主要是指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此种结构相对表面积较大,能够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其施工成本较低,且植被之间的联系与传统根系联系相比更为紧密。但是网格强度角度对于汛期水流冲刷的适应性较差。混凝土框格以及中空预制块护坡施工难度较高,尤其是中空预制块护坡结构,施工周期长,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较大。但是,上述的两种方式能够为植被提供更为牢靠的支撑体系,有助于后续的生态护坡维护。生态混凝土浇筑护坡施工成本较高,但是由于其采用现场浇筑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由于其在混凝土内添加了特殊骨料,使得植物能够直接在其上生长,并为植被提供良好的通气与渗水环境,与上述的其他护坡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扩展空间。此外,网垫护坡模式属于建筑工程范畴,具有规划科学、铺设灵活等特性,对于护坡的景观功能以及休闲功能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生态箱(袋)护坡。此种生态护坡形式与网格相比,其采用箱体的形式对护坡植被进行固定。其主要的功能是通过箱体的灵活性能够随时的拆卸与搬运,并能够通过自我繁殖的方式形成长久的经济效益。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相应材料对箱体进行布置,其中应主要以透气性与渗水性为主导,在护坡的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规划生态箱(袋)的布局来形成不同的效果。此外,此种生态护坡施工方式还能够通过不同网箱内的植物搭配来使得生态护坡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特性,在植物的生长周期内还可以通过移栽等方式产生更多的网箱适宜于多次施工或者长期逐步施工的河流治理工程。在生态箱(袋)的生态护坡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箱体材料分为土工格式、生态格式、生态袋等多种形式。

2、生态护坡应用模式的选择

河道护坡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水流冲刷、岸坡地形、生态景观要求和工程投资等因素,经充分比选后再确定。首先从防冲、边坡稳定要求出发,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性能较弱,适用于冲刷较小、边坡平缓的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生态格网护坡、生态袋护坡的防冲、边坡稳定性能较强,能用于冲刷较强、边坡较陡的护坡。生态景观方面,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等绿化效果较好,而中空预制块护坡坡面硬化率较高,绿化效果相对差些。工程投资方面,草皮护坡、土工网垫护坡造价较低,生态袋护坡造价较高。河道护坡既要避免“硬化、白化、渠化”,也要防止生态护坡的滥用。有些地方对生态护坡认识片面,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不管什么部位一律采用生态护坡。在迎流顶冲等冲刷严重的险工险段采用生态护坡,不仅投资浪费,而且带来工程安全隐患。

此外,生态护坡的建设应该与沿岸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匹配,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沿河风景带规划较为完善,则生态护坡可以从美观的角度出发采用生态箱的方式进行施工,一方面增加了生态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同植被的配合带给人们更多的视觉审美冲击。而当河流治理目的较为单一,且属于非过境城市河流时,则可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选择成本更为低廉的草皮生态护坡施工方式来进行。

3、生态护坡綜合效益分析

3.1河流生态效益

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护坡将整个河道岸坡的表面封闭起来,使土壤生态与水体生态之间无法进行物质交换,整个生态系统的连续性被破坏,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剧减。而生态护坡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了水的渗透和良性循环,提高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抑制和降低了水质的恶化程度。

3.2净水效益

生物净化是水体自净的主要方式,其中好氧生物的降解功能起到了主要作用。未污染的河流都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好氧生物需要溶解氧对有机污染物进行自净过程,一旦所需的氧得不到及时地补充,生物自净即停止,水质就要恶化,最严重的将导致鱼虾绝迹。而生态护坡水位变动区的水生植物,不仅能从水中吸收氮、磷,还能有效降低BOD、COD等水污染含量指标,如高羊茅因为有发达的根系与较大的根比表面积,吸收氮、磷的能力强,对污染水源有很大的净化作用,定流速定水利量的情况下,高羊茅对5项污染指标的去除率能达到31%。

3.3防洪排涝效益

常见的混凝土河堤是一个封闭系统,水体与土壤因其阻隔作用无法进行渗透交换,丧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调蓄水量作用。生态护坡的护坡植被具有很强的保水作用,当洪水来临时,坡面植被对洪水进行有效地渗透储存。同时,存在于岸坡土壤中的大量生物使土壤拥有较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岸坡渗透储存;枯水期,蓄水反渗入河或者蒸发,起到了滞洪补枯作用。

4、总结

本文以生态护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其施工建设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的目的与意义,为生态护坡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建设与施工方式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现阶段主要的三种构建模式,并对其具体的应用与应用条件及范围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为后续的实际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对现有的生态护坡应用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最后,对具体的生态护坡施工选择依据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的实际施工应用与选择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冬莲.江西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防洪工程及生态护坡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2,06∶120-121.

[2]赵文龙.生态水利理念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2013,01∶50-52.

[3]何晓源,邱玉,牛壮.生态护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14,10∶61-62.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问题的探讨 篇7

一、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典型问题

我国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5万多条。由于河流两岸水土资源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大多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许多工矿企业、城镇也都是傍水兴建。一旦江河洪水泛滥, 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 有史以来, 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河流的治理, 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畅通, 确保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以来, 我国开展了以河道堤防治理为重点的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 以长江为代表的七大江河的防洪抗灾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随着大江大河建设的日益完善, 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则日益突出, 约有2/3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常遇洪灾以及诱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约占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同时, 许多中小河流存在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 山区中小河流防洪排涝基础设施薄弱

就拿河南省的北部城市安阳来说, 这个地方的中小河流呈现出源短流急, 洪水总是暴涨暴跌的特征。而西部山区的桃园河、露水河以及珠泉河等流域内大多是岩石裸露, 提防也达不到防洪的标准。甚至少数地段根本就没有提防, 更不要防洪排涝的功能了。再加上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程度较重, 侵占河道的现象比较多。长时间没有清理河道使得其行洪能力一年不如一年, 洪水来的时候常常会造成洪涝灾害, 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城市东部平原区的某些中小河流排涝标准不达标, 居住在河流沿岸的居民在河道内植树、耕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河道萎缩现象比较不堪, 沟河断面不仅窄小, 而且淤积相当严重, 每次遇到暴雨的时候, 总是会涝灾一遍。

(二) 山区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不及时

当前我国对一些大河大江的治理工作非常重视, 针对性的专项规划如生态水土保持、流域防洪及水资源的利用等已经出台, 有的规划则正在加紧建设。但是在中小河流治理的问题上, 则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中一个是:因为中小河流量大与面广等的自身原因导致相关部门对其管理的权限较为分散, 所以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就会缺乏全面而又系统的规划。按照我国河道管理的相关规定, 中小河流应由省市或者是县乡级河道管理处对其实施管理。大多数的山区中小河流都缺少前期系统规划, 譬如前期调查和勘测设计工作没有做到位, 十分薄弱, 基本情况、治理目标、治理任务模糊不清。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水利行业的发展对防洪保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前期工作已经难以满足河流治理、河流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 更不用说对河流存在问题的治理和保护了。由于水资源滥用和过度开发, 再加上周边污染物大量排放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河流污染加剧不少, 引起的类似河流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给河流的健康生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也使得河流基本功能日益衰退。譬如河南安阳市近期水资源公报结果显示, 除了恒河小南海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外, 其余的河流水质都是Ⅴ类。

(三) 山区河流治理不够重视

对山区河流治理不够重视集中表现在对其的投入严重不足, 使得问题日益突出, 影响河流健康生命。一直以来, 中小河流不管是投资机制还是投资渠道方面都存在治理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尤其是“两工”政策的取消, 直接影响了农村水利投资机制、组织方式的运作形式, 农民在财力物力精力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 更不用说清理河道淤积和堤防加固治理工作的开展了。

二、深入开展山区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议

(一) 强化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

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切实按照基本建设程序, 不断建立与健全中小河流建设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在治理项目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分析特点, 探索出创新、行之有效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尤其是在项目法人组建上, 不仅要保证项目实施组织能力, 还得促进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在招标投标上, 可以采取捆绑方式招标, 譬如规模较小的中小河流治理, 这样也能将建设能力强的施工单位吸引过来。与此同时, 还得加强现场监管和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措施, 以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进度

一般来说, 大部分山区中小河流的治理前期工作要始终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和突出重点的原则。首先, 强化前期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前期工作组织建设, 不断建立和健全专业、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 落实好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中小河道前期工作。其次, 明确责任。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前期的工作的任务进行细化, 落实责任到人, 责任倒位。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和协调工作。再次, 要做好指导工作。换句话说也就是前期工作各阶段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要做好, 促进前期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最好, 质量上不可小看。编报治理项目不能过于随便, 加强研究和咨询, 从而提出系统的中小河流治理方案与对策, 确保前期工作成果的高质量。

(三) 要高度重视山区河流洪涝灾害防治工作

现阶段, 不少山区河流防洪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俨然成为了沿河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阻碍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 水利局相关部门首先要在意识上增强和提高对河流洪涝灾害的治理紧急性的认识, 明确指导思想, 坚持防洪优先、兼顾抗旱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其次, 还得进一步加强资金筹措力度, 对投资计划做强化管理。那么这就要求其能够抓住国家政策, 明确本地资金配套比例,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方面的投入, 充分发挥各项专项资金的作用, 坚决抵制因资金缺少而出现的不良工程。与此同时, 水利局还得深化投资计划管理, 对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加以分析和了解, 在督促项目单位采取实际行动的同时确保投资计划的预期完成。

总的来说,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措施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知道原则, 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突出的问题强化治理力度,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指导思想, 提高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保障区域安全,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小河流治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难点, 近年来由于中小河流治理不得力而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 中小河流治理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大多数山区中小河流存在的典型问题, 从强化建设管理、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和高度重视这三方面针对性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中小河流治理的实施效果评价 篇8

随着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在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小河流治理处于初始阶段过程中, 水利部等相关部门按照实际的治理进展, 相继出台了部分相关管理规定及文件, 对治理工作的规范性给出参照, 但是, 在治理工作呈现出效果的同时伴随着一些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 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宜模式

2.1 不断创新治理机制, 结合实际科学设防

在治理中小河流的进展中, 各地方应以建立人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环境为本, 根据各地环境特点定制适宜的应对方案, 采取合理的科学对策。对于价位复杂的治理项目, 需拟定多种方案, 通过对项目的实用性、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收益等综合的对比, 进而挑选出最合理方案, 获得最大效益。另外, 可尝试采用一些例如生态混凝土挡墙、生态混凝土护坡之类的新型技术, 采用生态护坡的优点是为河流附近居民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 可使得城区建筑或景观形成较好的结合。位于丘陵山区地段大部分采用堤防加固和护岸护坡方法, 采用这种方案, 可以使河道的防洪标准和耐冲刷力都得到增强;而在平原地区, 由于地形平整, 为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多采用堤防整体维修加固, 清淤疏浚。现如今许多地方在中小河流治理中, 与中小河道整治, 农村小流域治理等联合开展, 统筹安排, 河流的供水、防洪、灌溉和生态等多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治水、亲水、兴水有机融合。

2.2 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经费筹集

由于县水利局多为中小河流之力中的业主, 而县资金财政较紧张,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前期进度和工作开展质量。这时县水利局通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多方筹资、融资, 利用各种渠道来筹集前期治理工作经费, 并通过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来吸引社会各类资金, 最后, 可利用财政贴息贷款的方法应对资金短缺问题。然而, 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合理利用所筹集的资金, 创立并完善资金的投入机制。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相应的工作即可得到顺利开展, 确保了治理进度, 工程质量也相继得到保证。

2.3 维护河流生命健康, 科学确定治理模式

中小河流的治理涉及的范围广阔, 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 应在保证最基础的防洪前提下, 选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在保持河流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做到治理工作与生态美化和谐共进。在开展河流治理工作时, 既要考虑清淤疏浚和堤防等工程实际项目。也要考虑采用新型的治理模式, 尽量不采取传统方案, 例如直接渠化和硬化, 首先选用先进复合材料和绿色环保材料。

3 中小河流治理高效推进的做法和成效

3.1 做好相关基础项目资料的整理工作

项目主管部门一般在采用集中招标投标方式选用设计单位。签订中标合同后, 要对现场进行认真的勘察并且做好记录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为以后设计交底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 项目负责人会与当地城市建设相关部门、水利部门、还有一些技术人员一同对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等进行仔细的勘察;至于勘察水文资料的工作, 要严格调查该区域历史发生洪水的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到各地方相应的部门去收集整理与专业相符材料, 不仅可以加深施工项目对当地的影响, 还能提高收集资料的准确性和效率。要想提高办公效率和节省时间就要在工程所在地集中办公。在比较地勘资料后, 明确几个设计合理的方案, 由于任务繁重, 设计周期也相对较短, 主要设计人员在项目所在地要封闭的进行工作。结合前期工作来确定工程治理方案的规模和范围, 积极地与地方的建设部门展开沟通和讨论, 达成初步的治理建议。在建设征地阶段, 首要处理好移民的安置问题, 鉴于涉及资金配套问题, 做好工程方案占地指标调查并与当地水利局及相关部门做好确认工作。该方式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成本, 但提高了工程设计质量, 加快了工程进度。要协助项目业主与部门的联动。要牵头组织县政府协助水利局、环保、国土、发改、林业及气象等部门召开堤型堤线成果汇报会, 按会议提出相关问题进行修改, 确定内容修改完整无误后, 取得相关政府部门关于其方案的书面同意书、超出规划批复投资资金的承诺函及工程移民征地资金配套的承诺函。做好对接与宣传工作, 切实解决项目移民安置、征用土地、维护生态和治理方案论证, 从而避免因配套投资不完善, 导致治理过程中断, 最终造成设计变更的情况发生。其中类似事件在一些中小河流的抽查中发现较多。

3.2 工程设计方案方面

对前期工作的重视是对按时按量达成治理目标的保障, 设计单位按相关规则并依照工程的实施境况, 在此基础上参照各省根据审查情况制定出一些审查要求和一些指导意见, 依此编制初步的设计报告。如今各地在中小河流规划治理范围和建设投资及工程规模的前期报送过程中缺乏工程设计依据, 往往是通过粗略的估算来得出所需数据, 且项目不同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当项目的具体工作开展后, 设计单位可能会面临项目实际规模和项目起始阶段的估算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 应对其进行修改并加以合理论证和充分的说明。中小河流的治理要始终以防洪减灾为原则, 同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 与自然的生物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通过科学创新的规划设计来发现河流治理新构想和新理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并生成相应的治理措施。在修建堤防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开展过程中, 参与设计的有关人员应扩展视野、学会运用新的科学理念, 积极参与设计创新和实践。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要体现生态, 但应有别于市政美化靓化的工程, 生态堤方案工程投资不能超过前期规划过多, 因此应做好投资估算。如超出过多, 则应在汇报堤型堤线的时候征集各部门的合理建议, 看能否有多余资金进行配套, 如不能, 需对生态堤型进行修改和优化, 以免最后由于只有设计方面的方案但因缺少资金导致整体治理进程的延后。优化生态堤的过程的设计工作开展要跟实际地质因地制宜, 优化断面;或与规划部门及保护区部门进行沟通, 优化生态堤治理范围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考虑, 仅对生态效益大的地段采用生态堤型, 既可降低投资到允许的范围, 又满足了人民的生态需求。

4 结束语

各有关部门 (财政部和水利部等) 需和各级政府, 发挥其组织领导能力, 增加检查力度, 强化监督, 采用创新的治理模式, 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迈出了重要的步伐。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已经不再是起初的地方试点, 而是已经全面进入了项目实施阶段, 伴随中小河流全面大范围治理的推进, 过程中的各项治理工作也表现出了新阶段所具有的新特性, 相关部门要对此进行重视, 认真的处理对待新的问题, 不断探索中小河流新的治理模式, 完善相关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机制, 依据中小河流治理的要求来完成治理任务, 对小河流治理的科学发展进程给予支持。

摘要:目前中小河流治理已成为我国水利投资建设的重点之一, 但其量大面广监督管理难度大;同时,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主体建设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施工阶段出现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文章针对如何高效高质量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工作, 提出一些规范化的指导措施, 为中小河流治理适宜模式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指导措施,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武亮.生态理念在云南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应用[Z].2012.

[2]李钧.贵州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总结与思考[Z].2014.

[3]向立云.中小河流治理应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Z].2010.

中小河流 篇9

1 凌河流域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1. 1 河流规划工作滞后

对凌河流域干流目前已经编制了治理保护规划,但对支流尚没有完整的规划。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崛起、旅游产业不断开发,以及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周边的水环境亟需得到改善,这些都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 2 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污染严重

辽西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人为活动( 采砂、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等) 的干扰,目前河道水边环境脏、乱、差,垃圾遍地,植被退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 3 河道污染严重

大量的建筑、民用垃圾堆放河道中,工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水受到污染,水环境恶化。

1. 4 河流形态改变,生态链遭到破坏

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

2 凌河流域中小河流的水环境特点

辽西地区属于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中小河流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a. 径流的年际间差异较大,丰枯悬殊。

b. 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河流产流区一般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

c. 洪水陡涨陡落。汛期多由短时暴雨形成洪水,强度大,产流快。

d. 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对降雨及土壤颗粒的拦截作用微小。

e. 河流悬浮物含量高,水体浑浊,河流溶解氧含量低。

f. 河流环境容量小,稀释纳污能力较弱。

3 适应凌河流域河流特点的湿地建设技术

随着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深入理解,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理念也发生着改变。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河流回归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河道治理“以水生态保持和恢复建设为主线,综合防洪、环境整治、水生态恢复为一体”的科学治理模式。针对朝阳市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征、河道特性及存在的问题,可采用适宜朝阳市中小河流的河流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河流旁侧湿地修建技术。

3. 1 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

此项技术主要为老虎山河制定,由于老虎山河横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内蒙古境内矿山开采产生的尾矿矿渣随着降雨径流进入老虎山河,造成下游辽宁省境内老虎山河段悬浮沉淀物含量严重超标。

当水流速度较大时,水流挟沙能力较大,悬浮物随水流向河流下游迁移; 当水流流速较小时,水流挟沙能力显著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悬浮物受重力作用做垂直运动,向河床迁移,产生沉积。针对此问题可采用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

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即利用悬浮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运动特性及与河流水的关系,通过潜坝等措施降低水流速度,促使悬浮物沉积,从而减少河流悬浮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采用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要在河道中新建多道潜坝,减缓水流速度,为悬浮物的沉降提供空间。当悬浮沉积物填满悬浮物拦截沉淀池后,采用人工清除的方法。

3. 2 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

朝阳市气候干旱,非汛期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陆地湿生条件较差; 汛期虽然降雨量和径流量大,但由于河滩地植被稀疏,对径流的截流作用很小,使河道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污染物直接通过径流进入河道,造成河道砂化,成为不毛之地。针对该环境特点,可采用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

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即通过新建潜坝、跌水抬高河流水位,从而产生湿地,改善河滩地湿生条件,在此基础上人工种植湿生植物,形成自然湿地。

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主要包括生态潜坝、跌水、湿地岛、生态护岸、河流湿地等。

a. 生态型潜坝、跌水。作用为: a以局部壅水来减小水力坡度,使流速变小,减小水流冲刷,稳定河势b抬高河道的侵蚀基点,减小河道底坡,限制河道的进一步下切变深; c增加水面,形成跌水,或呈现景观瀑布,丰富河流地貌形态; d增加溶解氧含量,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b. 湿地岛。湿地岛顺水流方向布置,不影响主河道的行洪及生态安全,突出自然与整体生态效果,形态各异,适宜鸟类栖息,利于河道长远规划。湿地岛以湿地植物、水中植物为中心,能够形成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等小动物的自然生育繁育环境。

c. 生态护岸。为了维持河流沿岸护岸稳定,在堤防或岸边带的堤脚部位,构筑护脚及护岸石笼,在其上部覆土,并种植各种适应性植物。在河道护脚外侧沿主行洪线全线栽种乔木与灌木,形成植被护岸,延缓洪峰流速,保护岸坎和堤防。

d. 河流湿地。利用潜坝、跌水拦截水流,形成湿地,利用湿生植物等生物措施构建湿地环境消除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以提高河道生态用水量,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特性,进一步净化水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湿地植物的选择应遵循适应性、本土性、强净化性和鉴赏性的原则。适宜朝阳地区的湿地植物有芦苇、水葱、千屈菜、香蒲等。

3. 3 河流旁侧湿地修建技术

河流旁侧湿地修建技术是运用生态稳定塘等和表流人工湿地组合技术,削减河水污染物来净化河水,使水质达到预定目标。该技术的工艺过程是在工程区河道内修建一截流坝,拦截河水抬高水位,并形成湿地缓冲区和沉沙区。在截流坝的下游修建二次沉淀区、缓冲表流湿地、生态稳定塘湿地、滞留塘湿地、功能表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末端表流湿地。末端表流湿地末端出水直接进入原河道。

在工程区河道的中间修筑分隔堤,该分隔堤将河道分为两部分。右侧河道为湿地区,左侧河道为行洪区( 可以种植水生植物) 。截流坝在右侧湿地区的顶高程低于左侧行洪区的顶高程。河水直接经右侧坝顶流入下游水塘。水流通过二次沉淀区、缓冲表流湿地、生态稳定塘湿地、滞留塘湿地、功能表流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末端表流湿地时形成串湖,末端表流湿地的出水直接通过原河道流向下游。

4 结语

通过采用上述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能够提高河道的自我修复能力,有效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有效提高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净化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水生态系统功能增强,使河流水质和水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使河道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通道,为人们提供一个水清、滩绿、景美的亲水休闲娱乐场所。

摘要:本文针对辽西地区朝阳市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征、河道特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宜朝阳市中小河流治理的技术措施。通过实施河流悬浮物降速促沉技术、河道截潜抬水湿生条件改善技术、河流旁侧湿地修建技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清、滩绿、景美的亲水休闲娱乐场所。

干旱内陆中小河流洪水资源化研究 篇10

干旱半干旱内陆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河流分布于各盆地周围, 由山区流向内部平原区构成向心水系, 绝大部分属于内陆河系。河川径流量年际变化幅度差异较大, 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多数河流具有“春早、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

1.1 洪水类型与成因

干旱半干旱内陆区洪水类型较多, 按成因和灾害特点可分为6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洪水因其成因机理不同在时间、空间上分布差异很大[1,2]。一是春季融雪洪水。由于气温急剧回升, 地表土层尚未解冻, 融水入渗较少, 造成前山区和冲击扇平原区积雪积聚消融, 集水汇流后形成融雪型洪水。二是暴雨洪水。入夏后, 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频繁, 局地暴雨集水汇流形成洪水且引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危害。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5—8月, 该类洪水分布范围较广, 受天气过程和环境背景影响最为显著, 主要分布于山区及其冲击扇平原区。三是夏季融冰雪洪水。由于高空气温的持续升高, 零度层上升, 致使高山积雪及冰川大量消融, 大河水量猛增形成洪峰。四是冰川湖溃坝型洪水。河流源头冰川融化形成的冰川湖发生溃坝, 形成溃坝型洪水。该类洪水主要发生在高山冰川作用区, 主要出现在夏末和秋季或冬初。五是冰凌洪水。在冬季受气温骤降等因素的影响, 上游河面出现大量冰凌, 堆积后形成冰坝阻塞河道致使河水上溢漫滩造成危害。六是混合型洪水。夏季冰雪融水洪水和区间暴雨洪水叠加形成混合型洪水;其次是升温融雪洪水和上游冰川堰塞湖、泥石流、滑坡阻塞河道溃坝洪水遭遇后形成混合型洪水。

1.2 洪灾主要特点

沿河谷及山前冲积扇平原区, 因纵坡较大, 致使洪暴雨增强, 积雪消融迅速, 径流形成快, 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来势凶猛、破坏力大、洪峰持续短等特点;夏洪因在主汛期, 河水基流大, 洪水起涨快、洪峰高, 具有洪峰流量大、峰流多、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等特点。

2 洪水资源化

洪水资源化古已有之, 如今人们正在用科学全面的发展观, 探索有效的洪水管理和资源配置。洪水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 其成因主要是暴雨或急剧融冰融雪, 其表征为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流量明显增大、水体总量明显增多。洪水应该按照重现期、发生时间等划分成不同等级标准、类型。

2.1 洪水资源属性

洪水具有水资源的一般属性, 但是洪水作为水源不具有长期利用特性, 供水保证率低, 又不是一般意义的水资源, 具有水害、兴利的双重属性, 而且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的难度、风险比常规水资源要大, 甚至易造成灾害, 具有超越一般意义水资源的特殊性。

2.2 对洪水资源化的争论

对于洪水资源化的利用, 一种观点认为, 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开发利用水资源, 包括对洪水调控、水能资源开发, 不存在洪水资源化的说法。另一种观点认为, 现今提出洪水资源化是因为过去考虑防洪安全多, 考虑利用洪水兴利少。还有一种观点以为, 洪水资源化是针对传统水利做法提出的, 是兴利与除害、防洪与抗旱并举在新时期的体现。洪水资源化是按新时期治水思路和理念, 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转变“入海为安”的思想, 统筹防洪减灾和兴利, 综合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理论、管理方法、科技手段和利用工程措施, 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 对洪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 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洪水资源化不仅是拦蓄更多水源, 更是强调洪水的资源特性。重点加大调蓄洪水的能力, 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地区利益, 又可服务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4]。

2.3 洪水资源化的生态环境修复

洪水资源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做好滩区、行蓄洪区以及农田的文章。如对蓄滞洪区进行合理分区管理, 如对中小洪水引洪蓄水, 部分修复与洪水相适应的生态环境, 则将有利于维持蓄滞洪区的分滞洪功能, 减轻分洪损失与国家补偿负担, 并形成蓄滞洪区自身适宜的发展模式。

在一些中小型流域洪水发生过程中, 存在部分蓄滞洪区与农田受淹后地下水得到明显回补, 农业反而丰收的事实, 这证明主要的问题不在于如何确保不淹, 而在于如何有效控制受淹的范围、水深与淹没历时, 以减少淹没损失与不利的影响, 同时促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 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淋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2.4 放弃自身利益最大化

实现洪水资源化要与洪水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 做到风险分担, 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是相对于确保安全而言的。无论是将洪水全部拦蓄起来确保供水安全, 还是处处严防死守确保防洪安全, 都不利于洪水资源化的实现。水少时, 该放的水要放;水多时, 该淹的地要淹。对难以避免的损失, 可通过风险分担的模式使其降低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而利益共享是相对于“不顾他人或生态系统的治水需求”而言的, 尤其是面临目前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现状, 洪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这一矛盾必不可少的途径。

摘要:在干旱内陆区中小河流经常性地发生洪水, 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该文在总结洪水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力的基础上, 就洪水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讨, 以为解决内陆地区中小河流洪水危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旱内陆区,洪水资源化,中小河流

参考文献

[1]杜丽杰, 郭青春.基于风险管理的洪水资源化效益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239-240, 246.

[2]徐世鹏, 韩伟庆, 公臣.临沂市洪水资源化利用探讨[J].山东水利, 2010 (10) :29-31.

[3]安莲花, 潘洪来, 石小蒙, 等.黄河洪水资源化现状分析及新措施的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1) :I0058-I0059.

上一篇:钢结构的防腐与验收下一篇:剖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