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与河流

2024-04-11

池子与河流(共9篇)

篇1:池子与河流

8.池子与河流

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利用随文识字法会认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划、难、应”,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理解课文讲述的勤快才能永远进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理解课文讲述的勤快才能永远进步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堂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回顾学过的内容,将新旧知识更好的衔接。】

【多种形式检测字词,夯实学生的字词基础。】

【初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课外文章,迁移本课学习方法,做到一课一得。】

【巩固运用,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一、导入:

回顾什么是寓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

二: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仔细辨一辨,选一选。

三、主问题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个?

四、阅读链接《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1.那里种子是什么职务的种子?

2.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作业设计

运用下列的修辞手法说话:

1.我安闲的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2.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

六、课时检测

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你认同池子说的话吗?为什么?

一、导入:

预设: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二: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yīng

②yìng

(1)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2)每位同学都应()该拟定一份学习计划。

2.仔细辨一辨,选一选。

(1)学习语言必须()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爱惜粮食就是()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三、主问题

预设:

1.我赞同河流的观点,人要勤劳,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2.我赞同河流的观点,因为“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并会逐渐磨灭”,懒惰只能使人一无所有,一无所为。

四、阅读链接《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五、作业设计

六、课时检测

预设:

不认同,因为生命是需要运动的,河流也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那么,在它的人生中,它就必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天碌碌无为,只能是白费一生,滞留一生。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池子与河流

池子——代表懒惰的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河流——代表勤奋的人(永不满足,负重前进)

教学反思

篇2:池子与河流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1

《池子与河流》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经过老师们的评课,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关注目标的扎实度

本节课我设置了两个目标,第一认识淘、涯等8个生字。第二个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目标,我仅仅让孩子们把这些生词读准、认识,却没有落实在字形、字意上。比如“蜿蜒”有些孩子可能不理解字意。第二个目标,分角色朗读,为了赶时间我仅仅抽查了一组,读得还不太好。为了整节课的设计,我没有把这个目标学扎实。孩子们读不好,怎谈他们对寓意的理解?关注目标的扎实度就是关注差生,关注学生的学习。

二、关注课堂上的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

(1)学会倾听,发现生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去获取来自孩子们的一切信息,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这些“意外”才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主动去读、去思,这一个个“意外”会让许多精彩不期而至。

(2)巧妙预设,激发生成。我们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预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这节课寓言,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课前我先用勤奋和懒惰的名言做了铺垫,然后体会第十小节时,我让孩子们用“不要怎样要怎样”这样就有备而来,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惊喜不断”,这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这才是精彩的课堂。

三、关注语文要素

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目标。重视语文要素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总之,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为我的成长之路再一次添瓦。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2

《池子与河流》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讲述了池子嫌河流太累,常常背着沉重的轮船,一会儿又要负起长长的木筏,小船、小艇就更不用说了。池子还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但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这样迟早会被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河流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流着,但可怜的池子却一年年地淤塞起来,整个池子积满了青苔,长满了芦苇,最后,完全干涸了。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天才不利用是要磨灭的,它会一天天地衰萎下去。当它被怠惰所支配的时候,它的事业就无法恢复起来。所以做人应该像河流那样勤快,不怕艰辛;不应像池子那样贪图享受,安逸生活。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池子和河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池子与河流对话内容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3

《池子与河流》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经过张自福主任和老师们的评课,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关注目标的扎实度

本节课我设置了两个目标,第一认识淘、涯等8个生字。第二个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目标,我仅仅让孩子们把这些生词读准、认识,却没有落实在字形、字意上。比如“蜿蜒”有些孩子可能不理解字意。第二个目标,分角色朗读,为了赶时间我仅仅抽查了一组,读得还不太好。为了整节课的设计,我没有把这个目标学扎实。孩子们读不好,怎谈他们对寓意的理解?

关注目标的扎实度就是关注差生,关注学生的学习。

二、关注课堂上的生成

教学已有七、八年的时间,却没有把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当成一回事。总觉得只要能够顺顺利利地把我自己的思路讲下来,就万事大吉。殊不知,生成,让课堂更精彩。《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

(1)学会倾听,发现生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去获取来自孩子们的一切信息,这样才会发现学生制造出来的一个个“意外”,这些“意外”才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孩子们主动去读、去思,这一个个“意外”会让许多精彩不期而至。

(2)巧妙预设,激发生成。我们在备课时,要悉心地钻研教材,预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这节课寓言,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课前我先用勤奋和懒惰的名言做了铺垫,然后体会第十小节时,我让孩子们用“不要怎样要怎样”这样就有备而来,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浮想联翩,让老师“惊喜不断”,这正是身为老师所希望看到的的场景,这才是精彩的课堂。

三、关注语文要素

不知“语文要素”为何物,真为我的无知可笑。回去后我就查了资料。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目标。重视语文要素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总之,这节课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为我的成长之路再一次添瓦。时刻对自己说“不惧怕才会成功”。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有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展开叙述,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从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中感受它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池子与河流是什么关系?它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潜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用心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2)“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3.演一演、编一编相结合,内化语言。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设计了演一演的环节,希望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能内化文本语言,带上自己的理解演绎文本对话。但由于自己的指导和示范不够到位,学生在演绎池子与河流对话内容不明确,有学生直接将旁白都读了出来,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有老师建议演一演可以在分角色朗读环节就开始指导,我想也是,这样肯定会比朗读结束后之间就演一演更自然、顺利。

4.延伸文本、体会道理。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自主解决一些疑惑。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品味它,让学生畅谈收获,学生渐入佳境,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三、不足之处

1.重点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入。有很多句子、词语应该再深入体会一下,但我没有做到,总是在赶时间。

2.朗读的方式太少,一直在齐读。应该用多种方式(比如开火车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朗读,等等。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运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设立谈话情境,带学生由课题入手,引向文章的主题,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的情感得到调动,学习兴趣也更浓厚。接着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先熟悉文本,以池子与河流的对话为主线,理清文章线索。然后深入研读课文,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并体悟作者的手法以及独特的思想感情。最后拓展延伸:以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谈一谈学完这篇课文所体会的道理。并说出来互相讨论交流,最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5

本课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寓言故事。课文内容主要是由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构成的。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自然法则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

3。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在你生活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要做怎样的人?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由课文引向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自觉受到感染和熏陶。

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6

《池子与河流》一课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寓言故事。课文内容主要是由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构成的。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3、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思考“池子”和“河流”各比喻什么样的人?在你生活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要做怎样的人?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由课文引向生活和学习,使学生自觉受到感染和熏陶。

篇3:池子与河流

北京“南池子”历史街区的改造“轰轰烈烈”的结束了,可围绕它的争论、围绕“历史街区”该如何保护与改造的争论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从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历史街区”这个词就标志着历史街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历史遗存已经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对“历史街区”存在概念性的误解,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一直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观点视“历史街区”为“死”物,纯静态的保护方式,凡是古的都是好的,凡是古的都不能动。

历史街区和文物建筑都有相似的一面,但本质完全不同。文物建筑首先是纪念物,而历史街区是生活场所。保护文物可以追求见物不见人、见古不见今,要以物为本;而保护历史街区则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见古更要见今,要以人为本,直白的说即让它带有“性格”的活着。历史街区的灵魂是历史文化的定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而不是文物的定性和文物的凝固性。之所以把“历史街区”称为“历史文化街区”,而不是“老建筑区”“老生活区”之类,就是承认它首先是一处现代人生活的场所,只不过这个场所包含着深厚或比较深厚的历史沉淀,保存有比较多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风貌。

对待历史街区我们的目标是让它“活”着,而且很好的、有个性的“活”着,显然视历史街区为文物的做法是在用“死”的方式对待历史街区,是很不可取的。

另一个极端的观点是只注重发展,完全忽略了保护。对历史街区大拆大改,很多历史遗存被无情的破坏。

如果以上两种观点事出有因、事出“无知”,那么我们最多是“恨铁不成钢”“教育以改之”;而如果本身就有很多自恃“受教育”的人参与,事出好意的“破坏性的改造”就只能用“遗憾”与“心痛”来形容了。而这种现象正在成为上述两个极端后的新趋势。

2“历史街区”的保护内容———“场所”与“精神”

将历史街区抽象为:具有历史特色的人的活动+物质空间的结合体,而物质空间作用于人的活动产生“场所”,人的活动作用于物质空间产生“精神”,“场所”与“精神”反映了历史街区全部的信息。

继而保护历史街区应从场所、精神两方面进行。而以往的做法,如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987年发布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中这样描述历史街区和地段风貌保护的内容:“(一)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二)建筑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三)用规模、大小、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建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四)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五)长期以来该城镇和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这样的做法更多的是在强调对于特色物质空间的延续,然而很多时候得到的却是简单的仿古、建筑外观的模仿,使人很难体会到历史感的厚重与悠长,甚至会感觉奇怪,究其原因,正是精神的缺失。

这里的“精神”并不是遥不可及、存在于主观世界的“精神”,而是人的活动作用于物质空间产生的,空间的“精神”可理解为:空间的“表情”、空间的“性格”等。而活动的主体是原有空间的使用者,他们使这些具有历史特征的物质空间真正“活”了起来,所以保护当地人的人文活动是历史街区真正得以延续的关键,正如日本学者早川和南认为的那样“保存、保护历史环境就是保存、保护从古至今的人的关系。”

综上所述,“场所”即通过场所特征得以延续;“精神”通过原有居民的生活得以延续;此外两者又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关联。所以,保护并延续“场所特征”“居民生活”“人的活动”即延续了历史街区的历史信息。

3 反思“南池子”改造过程

同样是改造的试点,“新天地”褒奖之词明显胜过“南池子”。然而笔者认为“新天地”无论从场所还是精神都不具有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示范的意义,更适合于有历史特色区段的旧区城市振兴开发。因为它仅保留了场所的物质特征:石库门里弄格局。而人的生活、人的活动被替换了,场所原有的精神被替换了,正如其设计者本杰明·伍德所说:“我所做的就是新开一扇门、扩大窗的面积、加一个屋顶平台或在一个小天井上架天窗等。我们不是作为原封不动的保护主义者来完成这个项目的,我们要营造一个在上海最有创造力、最有活力、最具娱乐性、最善于应变的环境。”

保留了场所特征,而内容由新的人为活动所赋予的精神再定义。对于振兴开发,这样的做法是十分有益的,不需要对历史的延续负责。

但是,“南池子”的改造就显然不同了———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靠近皇城且对其他保护区有示范作用的改造试点。历史的延续是其改造的主题。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南池子”的历史特征主要为:

1)“胡同”式的空间布局。

2)“胡同”文化。

3)“四合院”式的建筑组合形式。

4)“四合院”文化。

5)延续至今的居住功能。

6)青砖灰瓦、朱门粉墙。

而现有的改造还仅仅停留在对于“四合院”式的建筑组合形式的模仿上,结果并不理想,把原有的传统住宅大部分都拆除了。而最能体现“胡同布局”的“胡同”不是消失就是被人为拓宽,机动车也进了胡同,直接的后果是场所特征的丢失。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估计:2 000个老胡同中的300个已经消失了。

而能体现其历史特征的另一空间形式“四合院”也遭到破坏,“四合院”被“四合楼”所代替,由于两者在体量尺度上存在差异,原有的院落空间改变了,与街道的关系也随之改变。北京旧城是历经元、明、清各个时期发展而来的,胡同内分布着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标高的院落。经考古调查证实,旧城内长安街以北至北二环地区,除了紫禁城及其邻近区域在明朝初期经历过大规模改造外,其余城区仍保留着元大都的街巷胡同格局。胡同之内的四合院住宅,数百年来又多是渐进式地发展的,虽时有翻建或改建,但在院落格局等方面仍多留有较古的特征。因此,不同标高的院落实为历史的“年轮”,保留它们,就能够让人们真实地触摸到一个街区以及一个城市的成长历程。然而这样的“四合院”在这次改造中也一并被填平了。

改造以后尽管有一定比例的回迁居民,但由于产生回忆与产生活动的地标没了,人们交往的属性改变了不少。我们的设计既应引导活动又要让活动来启发设计,然而就目前“南池子”的做法还很难达到这一点。

4 结语

南池子的改造原本打算对其胡同、四合院实行“微循环”再造,一个一个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但最终实施起来基本上还是按照后者进行,即大面积“拆旧建新”。从结果上看由于“场所”与“精神”的双重缺失,“南池子”改造的做法认为已经危及到历史街区的延续性,不应提倡。然而,“微循环”再造,个体区别对待等实施原则,抛开实施过程,还是有可取之处,值得以后的类似改造工程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蔡凯臻.建筑的场所精神——西扎建筑的诠释[J].时代建筑,2002(4):74-81.

篇4:南池子与多尔衮

南池子里曾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就是明景泰八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夺门之变”,让明英宗(朱祁镇)摇身一变由阶下囚又变成了当朝的万岁爷,而曾经软禁过英宗的小南城也拨开了愁云惨雾,成为了一处离皇宫最近景色雅致的离宫。另一件就是清朝初年,那位战功赫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多尔衮,将府宅建于此地,从此这里便成为了清初实际权力的中心,文武百官每日会集于此,协同摄政王处理朝政,府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但随着多尔衮的获罪倒台,这里的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同时期的诗人吴梅村,看到这些后便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松林路转御河行,寂寂空垣宿鸟惊。七载金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为大妃乌拉氏所生,初封为贝勒。天聪二年(1628),因其勇猛善战,被皇太极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主。崇德元年(1636)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入关之前,又授多尔衮奉命大将军印,征战南北。太宗皇太极去世后,他扶立幼主福临即位。十二月,与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四月,多尔衮率清军取得了山海关大战的胜利,为清定都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月,多尔衮进北京城主持大局。六月,决议定都北京,并派大臣前往盛京接顺治帝入京。八月,清廷迁都北京,十月,顺治皇帝(福临)在京问鼎登基;多尔衮也因战功卓越,劳苦功高,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赐予了大批的金银珠宝,并且建碑纪功。顺治皇帝入京前,多尔衮一直住在紫禁城内的武英殿处理政事。福临登基后,为了掩人口实,多尔衮并没有答应众多追随者,让其住在紫禁城内的要求,而是将王府建在离皇宫不远的明南宫旧址之上,其府修建得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以至于多年后多尔衮因谋逆获罪时,其中就有因“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的罪状,由此可知其府的豪华程度。在多尔衮摄政的七年里,他独揽军政大权,成为了清朝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为了与权力相符,他的封号也越来越尊崇,由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他排斥异己,逼死政敌肃亲王豪格,强纳其妃,收其家财,并培养了大批的党羽,根本不把慢慢长大的顺治帝放在眼里,这也为他死后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多尔衮素患有风疾,身材细瘦,长年的戎马生涯和繁忙的政务,使之不堪重负,加之其喜好女色,使孱弱的身体每况愈下。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初九,因病发坠马,死于塞外的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其灵柩运回北京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并于太庙之内。本已是风光无限走完这一生的摄政王多尔衮,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心腹苏克萨哈、詹岱等人于顺治八年(1651)二月,告发其生前曾私制御用服饰,并率军驻守永平准备阴谋篡逆,经查人证、物证俱实。受了多尔衮这么多年窝囊气的顺治,终于等到了清算的这一天,他诏告天下多尔衮犯有谋逆大罪,削其爵,撤庙享,黜宗室,籍没财产与人口,平毁陵墓,将其养子多尔博与唯一的亲生女儿东莪俱交给信王多尼看管,并对依附、追随他的朋党给予了彻底的剪杀。死后仅两个多月,权倾一时的多尔衮就摔下了“神坛”,弄得是家破人亡,身败名裂。一百多年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才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并以多博尔五世孙淳颖承袭睿亲王这一支,世袭罔替。乾隆帝评价其为“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岁月流转,世事变幻,睿亲王多尔衮是否真是谋逆大罪的策划者,终不可得知,但那座王府却依然留在原地等待着世人的评说,只是在经历各种磨难后,它也已经改变了当初的模样。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篇5:《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自然法则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法则”指什么?

篇6:池子与河流的读后感

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池子与河流对话中,池子嫌河流太累,常常背着沉重的轮船,一会儿又要负起长长的木筏,小船、小艇就更不用说了。池子还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但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这样迟早会被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河流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流着,但可怜的池子却一年年地淤塞起来,整个池子积满了青苔,长满了芦苇,最后,完全干涸了。

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我知道河流代表生活中那些有才能有远见,不怕艰辛,勤加磨砺自己的智者;而池子却代表生活中那些有一定的才能,但因贪图安逸和享受,不勤加磨砺自己,最后导致才能干涸的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班就有几个特别聪明的同学,但他们的聪明都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傻玩上,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差。因此,我要做一位像河流那样不怕艰辛、勤加磨砺自己的智者。

篇7:池子与河流的读后感

读了池子与河流之后,我发现池子是贪图安逸,而河流却是勤奋刻苦。池子是在睡梦中推究哲理,而河流则是遵循着自然规律,光荣无比。

池子和河流相差很大,一个贪图安逸,死于安乐,一个勤奋刻苦,生于忧患。

我还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篇8: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

1国际河流对地区安全的影响

国际河流因其合理开发和协调管理的困难, 流域国往往各自为政, 在河水的利用上竞争激烈, 极有可能发生冲突而导致地区安全局势的动荡。国际河流冲突主要涉及边界划定、河流航行安全、上下游国家间的水资源分配、水资源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等方面。产生争端进而引发冲突的原因主要是资源供应和需求发生矛盾以及在资源上的不平等分配或占有, 而不平等分配明显地经常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水资源稀缺引起的各种矛盾越来越严重, 地区、国家间对于国际河流共享水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甚至引发国家、地区间的冲突和战争。据统计, 在1947年到1997年50年间发生的因为国际河流引发的地区武装冲突就有近20起。国际政治现实中的很多冲突, 均与国际河流有关, 国际河流有时甚至成了国家间战争的直接原因, 如伊拉克不满阿拉伯河划界, 撕毁《阿尔及尔协议》为起点发动了两伊战争[2]。

国际河流虽然可能引发冲突、恶化地区安全局势, 但国际河流也给流域地区各国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是地区安全合作的纽带。流域地区国家间通过合作展开良性互动, 不但可以解决国际河流冲突, 淡化彼此间意识形态、宗教和民族及对国际河流认识等方面的差异, 还可以促进流域国家间更广泛深入的经济合作, 从而促进安全方面的相互信任关系, 使冲突国家从竞争对手转变为潜在的合作伙伴。据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统计数据来看, 在1945年到1999年之间, 发生了507起有关国际河流的冲突事件, 而与此相比, 却同时存在1 228起合作事件, 全球国际河流沿岸国之间的协作大大超过了冲突, 其比例约为5:2 (图1) , 发生国际河流冲突事件多的年份, 合作事件也相应增多。说明即使在冲突高发的国际河流流域, 合作也是可能的。

冷战结束后, 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际河流合作逐渐成为地区安全的重要促进因素, 国际河流合作更是大势所趋。以非洲为例, 在尼罗河流域, 历史上虽然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为尼罗河水冲突不断, 但是与冲突相伴的是国家间的不断协调与谈判。经过尼罗河流域国的共同努力, 1999年2月商定了关于尼罗河流域的合作框架, 达成了“尼罗河流域倡议” (Nile Basin Initiative, 以下简称NBI) , 以此促进公平利用共同的水资源, 消除该地区的贫困, 并刺激经济发展。2001年6月, 尼罗河国家合作国际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与会10国决定建立尼罗河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伙伴关系。此后, 有关国家还进一步制定了利用尼罗河水、开发尼罗河的各种具体规划, 为流域内国家通过合作解决水问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NBI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一份题为《用水安全:对里约会议以来政策发展情况的初步评估》的报告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NBI将水资源管理和分配目标同消除贫困、经济一体化以及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等更大的问题成功地结合在一起[3]。

在南部非洲地区共有15条大的国际河流,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以下简称南非共同体) 于1995年8月在《赫尔辛基规则》基础上签署了《关于共享水道系统的议定书》, 宣布:在公平利用河道系统的资源方面, 要遵循利益一致原则;在研究和实施可能对河流系统产生影响的项目方面, 要遵循密切合作原则。南非共同体国家于2000年签署《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关于共享水道的修正议定书》。修改后的议定书旨在推动南非共同体关于区域一体化及消除贫困的议程。南非共同体各成员国采纳了有关水资源的协议和体制, 提倡协作、立法和政策一致, 并促进研究和信息交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对南非共同体的水资源合作的总的评价是:自结束种族隔离以来的10年里, 南非利用水资源促进了区域一体化[4]。

2国际河流流域国的观念因素是影响地区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一直以来, 随着全球淡水资源的不断紧张, 有一种观点认为, 物质因素尤其是地区水危机导致了地区冲突。这种观点认为, 造成有关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国际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区水资源缺乏程度以及有关国家对河水的依赖程度, 如中东的有关河流安全问题。近年来, 随着学界对国际河流冲突数据化研究的深入, 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 即制度因素影响地区安全。国际河流地区冲突和合作的关键在于有无水务管理机构、有无公平分配水和有关水利益的法律、有无建立解决冲突的机制等。其代表人物有沃尔夫和约菲等[5], 我国很多学者也从西欧莱茵河的流域制度化管理, 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关于哥伦比亚河的条约化进程得到启发, 认为, 要想实现国际河流和谐秩序, 必须首先缔结河流条约, 建立一套详细的流域管理制度。物质因素和制度因素固然是影响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它只是某几条特殊河流案例的描述, 不能反映全球国际河流安全问题的实质。

国际河流安全是国际河流流域地区内国际安全问题, 是国际流域地区国家间关于共享水的国际冲突与合作。一条国际河流最少涉及两国的国家利益, 有的国际河流则有若干个流域国, 所以, 有关国际河流的问题, 绝不是某一国的国内问题。笔者认为, 在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的关系问题上, 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国际河流流域国的观念因素, 即有关国家在处理国际河流问题时, 是否具有善意合作的观念。各国能否树立将竞争所致的负面作用降低到最小, 而将合作所得的利益上升到最大的整体观念, 才是影响地区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河流的共享性意味着要实现地区安全秩序, 善意合作的共同观念至关重要。国际河流在水文上表现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当两国以河流为界时, 维护河界稳定, 利用河流水能、航运, 在河岸建造港口、码头、桥梁, 对河流的污染防治、水土保护等, 无一不需要国家间的共同协商、善意合作。当国际河流以上下游形式流经数国时, 共同沿岸国之间应采取同样的善意合作观。一方面, 如果上游国自持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实力, 肆意改变河流水文特征, 损害下游国重大利益, 短期的河流收益也会因为地区经贸、人员、文化等领域交往断绝而大打折扣, 边界问题、邻国紧张关系可能随之出现, 本国国家形象也会受到损害。如20世纪下半叶, 土耳其不顾下游国利益而单方面开发河流, 就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 下游国如果凭借历史上的优先利用, 限制上游国对河水的合理使用 (埃及曾经独占尼罗河水并阻止上游国发展水利) , 也同样会造成地区安全动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经常出现国际河流冲突的原因多是相关国家短视自己的国家行为, 注重眼前利益的博弈, 而没有看到互信合作将会给各方带来的现实好处和潜在利益。这样的流域国家, 即使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合作处理一些危机, 但由于缺乏“善意合作观念”, 短暂的合作没有保障, 也会重新陷入危机之中。

3善意合作促成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的良性互动

国际河流安全是地区安全问题, 借用国际关系理论者对 “安全复合体”的概念, 在国际河流安全复合体的分析框架下, 国际河流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呈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复杂态势。流域国家在边界问题上达成合作、形成共识并不能解决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的冲突, 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形成的合作也解决不了河流环境安全问题。在实践中, 只有通过善意合作, 才能全方位的顾及与国际河流相关的诸多问题。

3.1因国际河流的善意合作实现国家利益

合作进行河流洪涝、污染等灾害的治理, 可以为流域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如印度与尼泊尔1966年的合作条约中, 印度在尼泊尔境内植树以保障自己作为下游国的水供应。1987年《莱茵河行动纲领》标志着莱茵河流域国家改善河流水质的合作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6个流域国之间 (不管是上游国还是下游国) 逐渐产生了为共同利益合作应对河流污染威胁的观念。

有关国家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可以做大整个流域地区的利益蛋糕, 实现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利益共享。在南亚, 印度资助了不丹的塔拉水力发电厂, 印度得到了一部分能源, 而不丹得到了印度能源市场准入的承诺。在南美洲, 巴西和巴拉圭1973年的伊泰普协定在两国界河——巴拉那河上联合建立庞大的伊泰普水电站, 共有18台发电机组 (每台70万kW) , 总装机容量1 260万kW, 年790亿kW·h发电量由两国均分, 两国均从合作中受益匪浅[4]。

3.2因国际河流的善意合作形成睦邻关系

由于国际河流争端引起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会制约很多的发展机遇, 使得本来唾手可得的利益目标变得遥不可及。而流域国之间通过国际河流的善意合作可以减弱邻国间的紧张和冲突关系, 促进国家间各种关系的正常发展。1992年以来, 我国参加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国际合作, 增进了我国与东南亚一些流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流域国之间不但开通了湄公河交通航线, 陆上交通、边境贸易也如火如荼地进行[5]。

3.3因国际河流的善意合作带来无形的政治利益

国际河流的善意合作不但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与安全利益, 而且各国是否能公平、公正地与弱邻共享河流, 也影响着他们的国际声望。许多国际河流流域国家的实力对比悬殊, 这种不对等的实力关系可能削弱流域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但倘若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动积极地倡导公平合理的流域国合作, 不但能提升该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甚至可能构建出朋友式的地区安全共同体。NBI从经济和政治上将埃及与一些撒哈拉的贫困国家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能够产生溢出效益, 埃及通过NBI获得的政治声望可能会增强其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中非洲代言人的地位[6]。

4结论

国际河流合作不但是解决国际河流争端的最佳途径, 而且还可以成为通往全面合作的桥梁。历史上国际关系不睦的地区, 达成国际河流上的合作往往是实现地区国际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不同国家在国际河流问题上表现的国家意愿不同, 国际河流安全的情况就不一样。如果流域国善意地制定国际河流政策, 国际河流的长期合作就能实现;如果流域国自私地看待河流利益, 即使合作也是权宜之计, 流域国之间的各种纠纷将是常态。冷战结束后的20年来,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化发展使得各国际河流流域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利益观念, 从流域整体利益以及地区长远的安全利益角度综合考虑国际河流合作, 已越来越成为多数国家的对外政策, 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的良性互动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河流流域国家只有善意合作, 才能最终维护国家利益, 实现地区安全。

参考文献

[1]POSTEL S.Dividing the waters:food security, ecosystemhealth,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scarcity[R].Washington D.C:World watch Institute, 1996.

[2]GLEICK P H.世界之水:1998~1999年度淡水资源报告[M].左强, 林启美, 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106-10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水安全:对里约会议以来政策发展情况的初步评估[R].波恩:UNESCO, 2001.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R].纽约:UNDP, 2006.

[5]邢鸿飞, 王志坚.我国际河流相关政策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1) :61-64.

篇9:池子与河流

说起我与何其巩后人的交往,不得不提我新出的书《民国遗迹在北京》,这是一本通过北京现存的名人故居、大事件发生地,让人们感性地了解民国历史的书。前几天,一个陌生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对方自称是这本书的热心读者,从大连打来长途。特别让我意外的,她说自己是何其巩的三女儿何嗣珈,看了书有些感想要找我谈谈。至于细节,可以跟她大姐何嗣琼面谈。

过了两天,我又接到一位姓何的女士打来的电话,她自我介绍叫何韶,是何其巩第二位夫人的女儿,知道我在了解何家的事,准备把她手头上关于何其巩故居的材料,以Email的方式寄来供我参考。没想到,何家人这么重视与我的这次接触,让我受宠若惊,也更加看重我与何嗣琼的这次见面。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何嗣琼像许多名人后代一样,做事谨慎,说话很小心,再加上她长着一张国字脸,嘴唇使劲往下抿着,看上去异常严肃。可她天生自来卷又梳理得非常齐整的花白头发,鼻梁上架一副眼镜,又显得很有教养,颇有大家闺秀的范儿。

何嗣琼从帆布口袋里拿出一个薄薄的塑料夹,里面是两份报刊的复印件和六张照片。前三张是现在拍的,北池子大街外面看到的何其巩故居:一段长长的青灰色砖墙,分列南北的两座大门,南面那个有漂亮斗拱和垂花柱的应该是它的正门。后三张照片就非常珍贵了,那是小时候的何氏三姐妹。

“我亲生的母亲叫龙芗畹,1939年因病去世。1940年父亲又娶了继母,叫杨珍瑛。我三哥的本名叫嗣瑛,父亲看他与继母同名,才给他改成嗣珑的。我三哥是2002年走的,大哥是2000年走的。照片里的另一个女孩,是凹妹嗣玫,也在2001年去世。所以,现在何家人只剩下我、嗣珈、何韶三姐妹,还有一个小弟弟嗣珌。”

这次会面,我们聊了足有一个半钟头,虽然何嗣琼并不善谈,又加之过于谨慎,许多话题还未完全展开就匆匆结束,但我已感觉收获不小。我终于能够还原北池子大街原88号的真实面目,终于能够向世人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出何其巩所走过的不平凡的一生。

北池子南口88号

何其巩是安徽桐城人,在1928年担任了北平第一任市长,时年仅29岁。那时候他在北平还没有购置房产,和家人一起居住在中南海醇亲王南府内(即府右街北口路东),那也是历任北平市长办公的地方。1929年5月,他因病辞去市长一职,回到安徽老家养病,这中间曾在安徽省教育厅担任厅长等职务,还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

1933年,北平政委会成立,邀请何其巩担任行政院北平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何其巩又一次回到北平,为解决一家大小居住问题,就在同年购得北池子南口88号这处房产。1935年,何其巩因与何应钦等亲日分子产生矛盾,辞去秘书长一职,不久出任中国大学代理校长。

北池子南口88号与大多数老北京四合院一样,坐北朝南,东临北池子大街,西挨护城河与故宫,地理位置非常幽静秀美。它又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院落,院门朝东开在北池子大街上。一进入北池子大街南口88号的院门,是何宅的前院,呈长方形,在它北端有一堵高大的北墙,墙中央有个大型门洞房,何家人管它叫“宫门”。穿过这座“官门”,就来到硕大的中央花园,地上一条用方砖墁成的中央大道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边种的葡萄,西边长的藤萝;花园中心是一个松树围成的树圈,周围种植着西府海棠等鲜艳花木。花园正对正院南房的背面,东侧还有三间小屋,被改造成车库,何其巩乘坐的小轿车可以穿过中央大道,直接开到作为大客厅的南房前。

何宅与何其巩后代的命运

何其巩自从1933年搬进北池子南口88号,居住了近20年。直到1950年,我国与匈牙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当大使馆,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就找到何其巩,商议能不能将何宅租给匈牙利。何其巩一家就离开了北池子大街,搬到天安门广场路西的西皮市胡同租住。何其巩得肝癌去世,也是发生在搬家之后。1957年,因为要修建壮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西皮市胡同及附近的房屋都要拆,何家人又一次搬往别处居住。

匈牙利大使馆盖好后,政府并没有把何宅返还给何其巩的后人,而是让一家捷克商务处搬了进去,说是办公方便。1958年,国家大搞公私合营,批斗房产主,说他们是吸血鬼,超过15间的房子都要上交。北池子南口88号的大院,连花园带房子全部充公,成为房管局名下的公房。说是公房,时任公安局局长的冯基平却住在里边。

“文革”开始,红卫兵抄家,让交私房的房产证。那时何宅的房产证上还写着何其巩原配龙芗畹的名字,由续弦杨珍瑛掌管。在红卫兵的威逼下,杨珍瑛只好拿着房产证到天安门广场上交。改革开放以后,何宅的主人更是辗转沉浮,几经变迁。开始是由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后院居住,朱镕基搬走后又换成另外一位国家领导人。前院则住着中南海的一个警卫团。门牌号码也由原来的88号变成现在的85号。何宅面向北池子大街原只有一道正门。冯基平搬进来后,在正门北侧开了一扇旁门;朱镕基进住后又把旁门拓宽成一座大铁门,以方便汽车进出。说到何宅里面的变化,后院的后覃房已被拆除,原地盖起一栋两层小楼,花园和正院的建筑还算保持完好,依然保留住难得的中西合璧式的格局。

因为何其巩与蒋介石、国民党有扯不开的这层关系,即便他生前为北平、为共产党、为普通百姓做过很多有益的事,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不可避免给何其巩的后人带来很深影响。命运多舛,经历坎坷,应该是何其巩这些子女的共同遭遇。

何其巩的大女儿何嗣琼,上的是圣心女校,与何思源的女儿何鲁丽是校友。1951年,圣心女校只准外国孩子在那里上学。恰巧此时,何嗣琼体检查出肺结核,在家疗养三年。1954年,何嗣琼身体康复,经同学介绍成为外交人员服务处的一名正式职工,工作地点就在东四礼士胡同。“文革”开始,何家被抄家,何嗣琼被送到密云学习班。三个月后,外交服务局又起来一批造反派,以参加运动为名,把何嗣琼她们接了回来,一边接受改造,一边参加劳动,每天还有1块多钱的工资可挣。1978年,何嗣琼被调到赞比亚大使馆工作,直到2002年才退休。

何其巩的三女儿何嗣珈在北师大附中上的高中,在山西工学院读的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工作。何其巩的五女儿何韶,原名何嗣瑁,按照家谱也应随“王”字旁的名,只因赶上“文革”,她在清华大学学建筑,为了能找工作方便,就自己做主,把“嗣玿”改为当时时髦的韶山的“韶”字。何韶毕业后如愿分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

其实,在何氏三姐妹心目中,最看重的是她们的三哥,即何其巩的三儿子何嗣珑。何嗣珑在辅仁大学读的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中学教书,后又调到包头一中,一直没能回北京。他教了一辈子的历史,老实本分,是一名优秀的中学一级教师,曾帮父亲抄写过自传,只可惜于2002年去世,无法使人们了解到何其巩更多的历史。

据何其巩几个女儿回忆,父亲平时在家都是说得少,做得多,主张身教胜过言教,非常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由于工作繁忙,她们早饭基本和父亲碰不到面,只有中午饭和晚饭一家人才有可能在东屋饭厅相聚。但在她们心里,无一例外,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热心的人、爱国的人。后人在给何其巩的评价中,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解放前与何其巩有过接触的公安部部长罗青长,曾经评价他是“高级民主人士”。

2000年12月,北京为申办奥运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百年回眸”的大型图片展览,一进大门口,墙上挂着三张对北京这座城市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大照片,第一张就是何其巩,其他两张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可见何其巩在北京历史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上一篇:一半作文550字下一篇:给买卖合同做批注修改的详细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