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2024-05-27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共8篇)

篇1: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加快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适当支持。专项资金建立责任状制度,实行区域推进、以奖促治,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第五条 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奖补结合。按照突出重点、逐个销号的原则,集中资金安排灾害较重、治理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好以及示范作用明显、地方配套资金有保障、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的项目。

第六条 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西部地区所需地方投入资金应主要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七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管理单位,按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省际河段的建设项目,须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征地、环保等,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八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管理,保障前期工作投入,严格把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九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年度项目计划。

第三章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原则和标准

第十条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治理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其中,未履行审批程序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安排。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集中支持、绩效考核、滚动销号的原则安排,鼓励地方早治、快治、治出成效。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在第一年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安排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奖补标准,按照对东部地区引导、中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政策地区倾斜安排的原则,按不超过规划投资额30%、60%、80%的比例控制。

第十四条 除第一年外,专项资金按照以下顺序安排:

(一)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实行相应的奖补。即根据上年治理完成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扣除启动资金部分后,确定补助金额。

(二)对于地方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基础好、建设资金能落实、项目管理水平高、组织实施工作有保证的地区,采取中央与省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中央集中资金加以支持。鼓励地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早日完成规划任务。

第十五条 项目绩效评价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地方投入指标。主要考核该地区上年已完成项目实际到位地方投入。

地方投入包括地方财力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

(二)治理效果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防洪(除涝)是否达到设计标准。

(三)生态环境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生态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四)努力程度指标。主要考核地方开展治理工作努力程度(包括前期工作深度、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建设验收管理等内容)。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下达和使用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后,由省级财政、水行政部门负责按照规定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将专项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轻重缓急原则。优先安排能提高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的防洪能力等急需治理的项目。

(二)统筹兼顾原则。优先安排对粮食安全、水环境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综合效益较好的项目,并向国家级贫困县、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收到专项资金后两个月内将专项资金分项目安排清单(含地方投入情况)和实施项目情况表(详见附表1)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堤防、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允许在项目间调剂。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年使用。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建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机构。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按照工程项目等级和重要性控制建设管理人员数量。

第二十四条 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承包商承担建设任务,严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五条 严格监理单位资质审核把关,按规定程序确定监理单位。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资格管理,监理人员必须全部持证上岗。选配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监理力量承担项目的监理任务。

第二十六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要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竣工验收,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2007年水利部令第30号)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并将竣工验收结果报送水利部和财政部。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落实各项管护措施,保证建设项目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及时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重点对资金到位及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资金使用安全和投资效益。

第三十一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项目的相关文件、阶段性总结、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资料等要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三十二条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表(详见附表2),由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审核确认,作为今后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水利部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不定期或重点监督检查,并组织相关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第三十四条 对于“报大建小”、虚列支出、进行虚假绩效评价等弄虚作假的项目和地区,财政部、水利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相应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对于专项资金不能按规定时间落实到具体项目、地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以及未按要求报送专项资金细化预算和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等情况的地方,中央财政将扣减其专项资金预算。

第三十六条 对于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一经核实,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八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

附:

1、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实施项目情况表

2、_____年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绩效评价表

篇2: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财建[2009]8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务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为加快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中央财政决定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为规范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我们制定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加快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适当支持。专项资金建立责任状制度,实行区域推进、以奖促治,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 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奖补结合。按照突出重点、逐个销号的原则,集中资金安排灾害较重、治理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好以及示范作用明显、地方配套资金有保障、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的项目。第六条 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西部地区所需地方投入资金应主要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七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管理单位,按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省际河段的建设项目,须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征地、环保等,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八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管理,保障前期工作投入,严格把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九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项目计划。

第三章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原则和标准 第十条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治理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其中,未履行审批程序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安排。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集中支持、绩效考核、滚动销号的原则安排,鼓励地方早治、快治、治出成效。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在第一年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安排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奖补标准,按照对东部地区引导、中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政策地区倾斜安排的原则,按不超过规划投资额30%、60%、80%的比例控制。

第十四条 除第一年外,专项资金按照以下顺序安排:

(一)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实行相应的奖补。即根据上年治理完成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扣除启动资金部分后,确定补助金额。

(二)对于地方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基础好、建设资金能落实、项目管理水平高、组织实施工作有保证的地区,采取中央与省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中央集中资金加以支持。鼓励地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早日完成规划任务。

第十五条 项目绩效评价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地方投入指标。主要考核该地区上年已完成项目实际到位地方投入。

地方投入包括地方财力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

(二)治理效果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防洪(除涝)是否达到设计标准。

(三)生态环境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生态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四)努力程度指标。主要考核地方开展治理工作努力程度(包括前期工作深度、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建设验收管理等内容)。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下达和使用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后,由省级财政、水行政部门负责按照规定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将专项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轻重缓急原则。优先安排能提高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的防洪能力等急需治理的项目。

(二)统筹兼顾原则。优先安排对粮食安全、水环境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综合效益较好的项目,并向国家级贫困县、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收到专项资金后两个月内将专项资金分项目安排清单(含地方投入情况)和实施项目情况表(详见附表1)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第二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堤防、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允许在项目间调剂。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年使用。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建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机构。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按照工程项目等级和重要性控制建设管理人员数量。

第二十四条 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承包商承担建设任务,严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五条 严格监理单位资质审核把关,按规定程序确定监理单位。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资格管理,监理人员必须全部持证上岗。选配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监理力量承担项目的监理任务。第二十六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要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竣工验收,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2007年水利部令第30号)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并将竣工验收结果报送水利部和财政部。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落实各项管护措施,保证建设项目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及时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重点对资金到位及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资金使用安全和投资效益。

第三十一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项目的相关文件、阶段性总结、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资料等要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三十二条 终了后三个月内,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表(详见附表2),由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审核确认,作为今后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水利部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不定期或重点监督检查,并组织相关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第三十四条 对于“报大建小”、虚列支出、进行虚假绩效评价等弄虚作假的项目和地区,财政部、水利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相应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对于专项资金不能按规定时间落实到具体项目、地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以及未按要求报送专项资金细化预算和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等情况的地方,中央财政将扣减其专项资金预算。

第三十六条 对于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一经核实,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第三十八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附:

1、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实施项目情况表

篇3: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关键词:新沂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

沂市土地总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万亩, 其中山丘、平原、圩洼地各占三分之一。现辖16个镇、2个开发区、马陵山风景区、253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4.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82.16万人, 非农业人口22.54万人。

1 中小河流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现状。新沂市境内有流域性河湖“四河一湖” (沂河、沭河、中运河、新沂河、骆马湖) 等, 有黄墩河等16条区域性河道, 中小型水库30座。境内有县级河道29条, 乡级河道377条, 相连水塘76座, 水面积920亩。按照省、市部署, 已实施三次农村河道河塘疏浚规划整治, 初步形成防洪、除涝、降渍、灌溉体系。

(2) 存在问题。一是河道整治频率有待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加之农村河道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 农村河道淤积日趋严重, 引排功能日益衰减, 灌不上, 排不出、降不下。二是水利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 建是基础, 管是关键, 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 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 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内渠道淤积严重, 引排水能力下降, 而且面上农田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 灌溉泵站设备老化, 效率低下, 抗排体系与设施建设不完善, 与保证粮食安全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明显短板。四是水质污染。农村垃圾缺乏有效管理, 部分涌入河道, 致使河道淤积, 环境污染, 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关心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 治理标准

(1) 灌溉、防洪除涝标准。灌溉保证率:平原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 丘陵山区亩均蓄水能力达到300平方米, 或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泵站装置效率达到部颁标准。

防洪除涝:骨干河道防洪20年一遇;农田除涝, 1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 (日雨200mm) , 雨后1d排出, 排涝模数达到0.95m3/s/km2;城镇圩区除涝, 2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 (日雨240mm) , 逐时段产汇流调蓄计算, 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河道控制水位。

(2) 水质、环境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0%, 水面率保证不下降, 农村水面率达到8%以上, 河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不下降, 做到河道内基本无漂浮物, 河道两岸无直接排入河道的露天粪坑、家禽冲粪池。河道堤岸堤坡水土保持良好, 防护率95%以上,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 无翻坡耕种、堆放垃圾、违章搭建现象。主要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 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农田林网网格小于200亩。

(3) 河道建筑物配套标准。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 中沟级以上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100%, 小沟级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涵、闸、站、护坡、跌水等全面配套。

(4) 河道管理标准。工程产权明晰, 责任主体明确, 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工程建设规范率100%, 工程竣工验收达标率100%, 骨干水利工程运行完好率100%;田间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护普及率达到100%;水管单位管理经费落实的工程数占工程总数的比例80%以上, 县乡级河道划定蓝线, 建立轮浚制;规范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落实管护经费, “河长制”工作覆盖到村级以上引排河道。

3 项目建设管理

(1) 加强组织领导。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把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试点项目纳入各级领导的考核内容, 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试点项目建设程序管理。

(2) 资金筹措。一是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以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沂市水利建设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和《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专项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支撑, 以“新沂市新源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 积极与银行洽谈水利贷款融资, 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整合涉水涉农建设资金。将水利、农业、林业、农机、土地治理、农村公路、扶贫等涉水涉农资金捆绑使用, 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 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实现部门聚集、形成合力, 地域聚集、形成规模, 项目聚集、整体推进, 资金聚集、发挥优势的新格局。

(3) 质量管理。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制定《新沂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试行) 》和《新沂市水利 (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稽查办法 (试行) 》, 成立新沂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和新沂市水利工程质量建设项目稽察办公室, 规范项目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质量监督小组、项目稽查办公室随时对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进行督查, 发现问题既是整改。同时聘请项目当地有责任心的群众代表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管理。形成监理监督、质量督查、建设稽查、群众参与、施工单位保证的“五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 较好地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4) 制度保证。一是专门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 由市领导、水利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 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 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 市、镇、村及部门层层分解工作任务, 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 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三是组建督导组, 对项目前期工作深入一线督促检查, 做到“一周一督导、半月一通报”, 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

(5) 多渠道争取支持。一是抓组织领导, 确保责任“落得实”。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发挥行政指导作用;二是抓配合协调, 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密切联系设计部门, 深入现场, 科学确定治理方案, 严把技术审查和规划编制审批关, 确保前期工作质量。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群众“真支持”。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方式, 大力宣传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 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形成齐心协力抓建设、鼓足干劲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全市迅速掀起大干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建设高潮。

(6) 落实管护。一是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二是加强行业管理, 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重点县工程均实行属地管理, 由受益村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

4 结束语

篇4: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 建设质量 管理 思考与探索

一、我省中小河流治理的紧迫性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多种灾害频发的省份,其中水灾主要是频繁发生在各中小河流的山洪。贵州境内长度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就达984条。由于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形成河道坡降大,弯道多,加上山区暴雨集中,洪水暴涨暴落,冲刷力强,造成河流两岸的城镇、村庄和农田灾害频发,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极大,发生在2011年6月6日的望谟特大洪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因此,我省的中小河流治理对于防洪减灾形势紧迫。

二、中小河流治理的简况

2009年,水利部针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相对滞后,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治理投入不足,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对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问题,出台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同年11月水利部启动2009年中小河流试点项目并落实了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作了工作部署。

自2009年大规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来,贵州在“十一五”期间已实施46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再实施334条中小河流的治理,总投资达70多个亿。总体投资规模较大,治理项目数量多,建设类型多样化,建设管理难度大。

三、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相对较小而分散,因此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重大项目轻小项目,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重视或投入技术力量薄弱,加之项目法人普遍不熟悉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从而形成总体建设队伍力量弱,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建设质量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项目规划薄弱

个别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随着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土地开发利用的项目和类型越来越多,对防洪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出现已有的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防洪保护。

有的河流规划时未与城乡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等统筹结合,未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城市建设、土地开发、道路等规划晚,但实施时间短,速度快,出现城镇土地开发与河流治理工程争地的问题又抢占先机,建成在先。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河流规划虽早但实施晚,不得不为已建成的其他建设项目让步、改线,甚至修改方案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二)前期和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成果粗糙

前期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如初步设计方案质量较差,深度不够,设计成果粗糙,造成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个别项目初步设计审定方案,没有严格依据原批准的规划等相关要求开展前期工作及审查,造成城镇土地开发与河流治理工程争地的问题,未达到中小河流防洪保安全为主要任务和重要城镇水源地保护要求。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设计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未认真履行职责,未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图设计工作,造成实施中为赶进度采用初步设计图进行施工,而实施中变更较大又无变更手续。个别项目是在跨河公路桥梁下新建堤防,缩窄公路桥孔过水断面,造成河道行洪不能满足要求。

(三)项目法人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管理水平低

建设管理水平低主要是建设管理普遍薄弱、个别建设管理混乱,未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如项目法人组建机构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未经专业技术培训对建设管理程序不熟悉,不满足项目建设管理的需要。个别项目未办理开工报批手续情况下就擅自组织施工,个别项目无施工图的情况下按初设图进行施工,但防洪标准、堤线、堤距、堤型与审批的初步设计不符,也未严格执行审批概算等。

(四)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个别项目的现场监理人员与投标及合同签订的人员及数量不符又无人员变更文件,个别项目未按规范要求组建工程监理部,个别项目无总监理工程师资格、监理员执业资格的监理人员在现场执行监理。

部分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不到位,或总监理工程师未履行职责,未制定监理机构的规章制度,未组织监理例会,未签发监理月报,未进行工程施工图的审核,监理单位未采用跟踪监测、平行检测方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个别项目的现场监理形同虚设,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未对施工质量进行复核随意签字认可等。

(五)施工质量不规范

有的项目未按图进行施工,还存在个别项目擅自更改设计图纸,如某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压顶混凝土改为压顶砂浆,某河道治理工程的护坡混凝土网格改为浆砌石网格。个别项目的堤身浆砌块石变成了浆砌毛石等。

施工中未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试验。未对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进行取样检测,或检测的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个别项目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如堤防工程的堤身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砌筑质量较差。个别项目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不规范,项目未完成就进行施工质量评定,在不具备验收条件下进行了完工验收等。

四、应对措施探索

(一)科学合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规划应针对河道比降陡、洪水来势迅猛,冲刷能力强、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充分考虑与上游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进行综合治理,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基础上,坚持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使二者融为一体。

(二)提高项目前期及设计质量

项目法人要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河道保护对象结合治理任务,确定堤防等级和设计洪水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合理堤身结构和型式,达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的要求。项目法人还需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设计单位做好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作和项目设计的报审工作,加快前期工作的同时,确保前期设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建设质量管理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按照规范设置项目法人机构,通过招标投标确立施工和监理单位。对重要隐蔽工程部位和关键工程部位必须进行监理旁站监督,重点部位进行监理平行抽检。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对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进行取样并送有资质单位进行检验,且检验结果必须合格。质量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地现场进行检查和抽查。工程项目验收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评价;同时项目法人把好质量评定和验收关,对达不到合格的工程不评定,达不到验收条件的工程坚决不验收。

五、结语

篇5: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流域内现有的中小河流多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陆续开挖形成的,后期进行了阶段性的疏浚治理和建筑物工程配套建设,各河道的实施情况不尽相同,多数河流从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疏浚治理,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河床淤积严重、防洪排涝能力明显减弱等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防洪排涝压力,流域内还有许多中小河流由于水资源过度无序开发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的大量增加等,在频繁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还存在着水污染加剧、河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已造成河流基本功能衰退及其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当前中小河流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这些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并且也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2008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将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的要求,切实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以“办规计[2008]211号文”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总体思路、规划原则和主要任务,并同文下发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根据“办规计[2008]211号文”的要求,山东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水规计字[2008]143号),对我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布置,并对各市上报项目进行了汇总和筛选,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抓紧开展我省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及做好2009年治理项目储备的通知》(鲁水规计字[2008]162号),山东省海河流域初选了52条中小河流,根据该通知要求及各地市上报的各河道的规划报告,我院对各河道指标进行了汇总,并负责《山东省海河流域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1.3.2灾害程度和成因分析

山东省海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以及风暴潮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给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灾害程度

1、灾害特点

篇6: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5-01-15 15:36:54 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

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落实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4-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本办法所称煤炭减量,是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消费。

本办法所称煤炭替代,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煤炭消费。

第二章 目标与方案

第三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负总责。具体目标是:到 2017 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比 2012 年减少 1300 万吨,天津市减少 1000 万吨,河北省减少 4000 万吨,山东省减少 2000万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人民政府要于 2015 年 6月底前,研究提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备案。

第四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煤炭减量年度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县和重点耗煤行业、企业。

第五条 工作方案要提出煤炭减量具体措施和相应的削减数量,主要包括:

(一)淘汰效率低、煤耗高、污染重的项目,重点是电力、钢铁、水泥、炼焦等行业落后产能项目。

(二)节能重点工程,余热余压利用、燃煤电厂升级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

(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燃煤锅炉改造和分散落后锅炉淘汰项目。

(四)“煤改气”、“煤改电”项目。

(五)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项目。

(六)其它减量措施。

第六条 工作方案应提出能源替代供应方案,确保合理用能:

(一)因地制宜,优先利用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费。创新城镇用能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以及热电冷联供。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或集热系统。加快新能源示范城市及其供热供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在工业供热和民用供暖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利用风电供暖。

(二)“先规划、再发展”,积极协调落实气源,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优先利用背压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分散燃煤锅炉。

(四)加强散煤治理,逐步削减分散用煤或用优质燃煤替代劣质燃煤。

(五)其它替代措施。

第七条 工作方案按年度进行滚动调整,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12 月底前将工作方案调整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八条 新建燃煤项目在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前,应满足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要求。在建燃煤项目将产生的煤炭消费要纳入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计划统筹平衡。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重点地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章 协调机制

第九条 国家建立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重点地区人民政府组成,负责审议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年度调整计划和年度自查报告,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拟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十条 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和掌握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跟踪相关工作进展,提出拟请协调小组研究解决的事项。

第十一条 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目标和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重点地区煤炭减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和督促重点地区做好重点高耗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国家统计局负责煤炭消费统计;财政部负责指导实施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有关油气、电力等企业要积极落实“气代煤”和“电代煤”等配套工程,确保天然气和电力供应。

第四章 支持政策

第十二条 加快电网通道建设,提高对优质电力的消纳能力,保障重点地区新增用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外来电比例。

第十三条 适当提高能效和环保指标领先机组的利用小时数。燃煤机组排放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应适当增加其下一年度上网电量。第十四条 完善环保电价政策,鼓励燃煤机组按照燃气轮机组排放水平建设或改造。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在消费侧积极推行季节性价格、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促进节约用气。

第十五条 支持跨行业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将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和小锅炉等产生的减煤量用于支持煤炭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燃煤发电项目等。

第十六条 对列入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可再生能源代煤项目,可在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年度规模安排上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 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快相关能源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报送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五章 监督考核

第十八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6 月底前编制上一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自查报告,报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每年 7-8 月会同协调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对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结果报告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对未完成煤炭减量年度目标的地区要给予通报批评,暂缓审批其新建燃煤项目,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减量目标继续计入下一年度进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非重点地区参照本办法合理控制煤炭消费。

篇7: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

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一、总则

(一)为指导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明确编制内容和治理标准,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提出本技术要求。

(二)本技术要求所指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河道综合整治(以下简称县乡河道整治)是指对流经或分布在县域内的河道、小型湖泊淀泖所构成的水系(河道集水面积一般为50km2~200km2,水网地区一般为县级以下管理的河道)所开展的综合整治。与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范围与建设内容不相重复。

(三)县乡河道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在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的基础上,突出解决县乡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集中投入、整乡推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四)县乡河道整治应与流域、区域规划和区域治理相衔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五)经批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

试点县(市、区)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中一般包括若干项目区。单个项目区,应分别编制《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县(市、区)项目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项目区实施方案》)。《项目区实施方案》要把建设内容落实到具体河道、建设方案、工程量和投资。

《项目区实施方案》的整治范围、整治主要内容、工程投资应符合已批复的《县级规划》。如需调整,可在不同项目区之间平衡调剂,调整后的河道整治长度和投资原则上与《县级规划》确定的长度和投资基本一致。《项目区实施方案》总投资应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六)县乡河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在编制实施方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现场调查,补充必要的测量与勘探。《项目区实施方案》应对各河道的现状、整治任务及主要措施进行描述,必要时应配照片说明。

(七)应对河道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分析,重视综合整治的整体设计。河道平面形态尽量维护河道蜿蜒、自然形态;河道断面尽量体现形态的多样性,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维持原有浅滩、深槽和植物群落等。

(八)《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应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DL5021-93)(以下简称《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设计深度一般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根据县乡河道整治工程的特点,可结合本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简化。

二、基础资料调查

(一)拟整治河道现状:县乡河道面广量大,存在问题及成因较复杂,需深入对拟整治河道进行现场查勘和调查,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二)水文资料:对区域内曾出现的较高洪水位及最低枯水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调查;有现成相关河道水位成果,经分析合理可直接采用;缺少水位成果,可利用已有水文成果经分析后,合理计算河道水位;对有防洪除涝要求的河道应分析计算其洪水流量和排涝流量。

(三)测量:对于拟整治河段和重要建筑物,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四)地勘:尽量利用已有地勘资料,确定各河段的地质条件,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对水系连通、岸坡整治、堤防、交叉建筑物等工程需补充必要的地勘工作,以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污染较重清淤工程量较大的河段,还应调查或通过试验探明其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并提出处置建议。

(五)相关规划:县乡河道整治与流域、区域规划,以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农村环境整治等规划紧密相关,应对相关规划进行收集分析。

三、整治目标与标准

(一)整治目标

应根据项目区县乡河道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提出不同河道的整治目标。应针对不同河流的特点和功能定位,突出重点,提出河道行洪、排涝、输水、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二)整治类型

项目区要根据《县级规划》,结合所采取的治理措施,进一步确定整治类型(如水环境改善为主、行洪排涝为主或综合整治等)。

(三)整治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项目区内河道整治要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整治内容,同时突出治理重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水环境治理,优先治理项目区内以行洪排涝功能为主和流经人口聚集区域的河段。

2、综合整治,协调推进。综合考虑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功能,注重整治方案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衔接,各类项目协调推进,集中发挥整治效益。

3、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根据当地河道特点,尽可能就地取材和减少土地占用;注重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避免河道渠化、减少河岸硬化,恢复和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4、勤俭节约,讲求效益。整治措施和标准要与河道实际情况

以及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治理。同步建立河道日常管护机制,确保整治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总体规模

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项目区内河道整治的具体措施及其规模。

1、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和水源干涸的河流提出水系连通和改善水体循环的指标。

2、对河道淤塞严重、过水能力衰减的河道,要提出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过水能力的指标。

3、对有防洪除涝要求的河道,应依据防洪标准、排涝标准、相关设计规范等,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以及流域和区域的防洪除涝要求与规定,合理确定拟治理河段的防洪排涝标准。

4、根据河道供水、灌溉任务要求,提出河道供水和水质保护的目标。

5、根据河道水资源和水生态条件以及维护河流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提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四、治理工程措施

(一)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是指通过工程措施沟通水系,使得水流畅通,改善水质和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要根据水系的自然状况和水资源条件,河道功能定位和水系布局,在有条件地方沟通河道,增强河道之间的水力联系,改善水动力条件。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对存在水体淤滞、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断头河等问题的河段,应通过拆除堰坝、拓宽河道卡口段、增大过水涵洞、新增引排水河河道、沟通断头河等措施,促进水体流动。

2、扩挖或新开河道河底高程应与相沟通的河道衔接。

3、利用闸、坝等工程进行水系沟通的,应合理确定闸、坝高程及其调度原则。

4、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尽量少占土地。

(二)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

清淤疏浚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或者机械将河道内阻水的如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以恢复或扩大过水断面,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等。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对存在明显淤积的河道,通过分析河势变化以及实测断面情况,根据河道输水和防洪除涝要求,结合航运、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的要求,确定疏浚范围和规模,做到成片推进。

2、对以除涝为主的河道,应根据两岸地面高程及排水要求,合理确定除涝水位线,并根据除涝流量相应确定河道清淤疏浚的纵横断面。

3、疏浚后河底高程要与上级河道河底高程相衔接。

4、应根据淤积的类型和疏浚的规模,合理选择清淤疏浚方式。

5、对河道内影响防洪、航运、景观的障碍物,应提出清除方案。

6、对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滩地应尽量予以保留,有利于不同生物的栖息。

7、应尽量采用环保型施工方式,妥善处理清淤的淤泥,防止对河道产生二次污染。

(三)岸坡整治工程

岸坡整治工程包括岸线梳理、护岸修整、新建护岸、植物护坡等。一般可分为以结构加固为主类型、以生态修复为主类型、以营造景观为主类型、综合类型等。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应根据河流和地形的自然特点以及生态的要求,合理确定河道岸线的走向,尽量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避免裁弯取直、侵占河道。

2、因地制宜的选择岸坡型式。可根据整治河道所在区域划分为生活区护岸与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等人口聚居区域的河段划为生活区护岸,流经农田、林地等无人或少人居住的河段划为生产区护岸),并提出适宜的护岸形式。

对崩岸、塌岸、迎流顶冲、淘刷严重河段的堤岸,采取护坡护岸措施;对岸坡垃圾堆积、杂乱的河段,采取河岸整坡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有预留用地的堤岸,采取植物护坡措施;对人口聚居区域,应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和便民。

3、在选择岸坡型式和材料时,应充分利用当地原有材料,在满足结构及防冲安全的基础上,宜尽量选择生态护岸,满足环境美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要求。

(四)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是对标准偏低的防洪堤采取防渗、加高、加宽等加固措施。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合理确定堤防标准。堤防标准的确定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合理确定,综合考虑现状与规划的人口、经济、用地性质等情况。

2、加强堤防方案比选,选取安全、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并满足抗滑稳定、抗冲稳定、渗透稳定、沉降等要求。应重点考虑堤防的险工段,避免过度加固。

3、新建堤防要进行充分论证,并符合相关规划,严禁占用水域和缩小河道断面。

4、堤防加固要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人口聚居区域,可因地制宜地适当设置亲水平台等设施。尽量体现堤线自然化、堤身断面富有变化、结构材料生态化,防止渠化河道。

(五)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

1、应根据河流地形的自然特点,水生生物和动物的习性,维护河道的栖息地,合理布置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

2、为减轻内源污染,除了实施清淤措施外,对河道、湿地、坑塘等可因地制宜地通过放养菌种、水生动物,种植水生植物、人工水草,放置生态浮床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改善河道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生物与植物物种应尽量选择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3、将河道治理和景观水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体现当地水文化特色,统筹考虑,统一设计。对于河道管理范围以外以及超标准部分的景观工程投资,不计入河道整治工程投资。

(六)交叉建筑物

1、对于水系沟通或改善亲水性需修建的堰、闸、坝,应进行防洪影响分析,尽量降低顶面高程,避免阻水。

2、根据防洪安全要求,对阻水桥梁、堰、闸、坝等工程应依法予以拆除重建或扩孔处理。

3、根据堤防、护岸现状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者适当新建部分建筑物。

(七)其他工程

1、应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和水质目标保护的要求,提出雨污分离、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等截污治污方案和措施,投资不列入。

2、水源区内排污口应一律取缔。

3、为保持县乡河道综合整治效果,可列入必要的清淤设备、保洁船、保洁船、水面打捞等运行管理设备,投资不列入。

五、施工设计

(一)对于有通航、行洪功能的河道,应提出施工导流方案。

(二)对于产生大量弃土的项目,要提出弃土处理处置设计。

(三)应合理安排施工总进度,并提出分实施计划。

六、占地补偿

占地补偿原则上由县级或乡镇政府组织处理。需明确占地范围、实物调查成果及补偿标准,宜按工程项目分别列出。该部分投资单列,不计入项目区概算投资。《项目区实施方案》中应明确占地补偿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七、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

(一)简要分析评价项目区治理工程对附近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分析评价工程施工排水、弃渣、噪音、粉尘等对环境的影响。

(二)简要提出为减小不利影响相应的和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

(三)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所需投资单独计算,纳入项目区概算投资。

八、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

(一)应根据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工程建设管理要求。

(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县乡河道的长效管护宜充分发挥乡镇、村的主体作用,并建立政府主导的监督考核机制。初步制定长效管护的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人员编制、管理范围、任务、职责、管护经费的来源,制定考核办法、村规民约。

九、设计概算

(一)根据各省的工程概算编制规定和要求,按照当地的定

额标准,以最新的价格水平,进行设计概算编制。

(二)工程量和投资应落实到具体河道和具体工程,应按治理工程措施分别计算各类工程量及投资。

(三)对工程投资影响较大的工程量项目应进行详细的单价分析。

(四)独立费用中不计列开办费。

十、方案实施效果

根据受益人口、受益面积,分析项目区综合整治后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

十一、目录及附图

(一)《项目区实施方案》的编写章节依次为:综合说明、基础资料调查、整治目标与标准、治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占地补偿、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设计概算、实施效果分析。

(二)附图

1、项目区县乡河道整治方案工程总布置图

2、项目区主要建筑物地质剖面图

3、项目区县乡河道整治及堤防建设工程平面布置图和典型断面设计图

篇8: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关键词:北方河流,治理目标,生态修复,城镇河道,运行管理

1工程概况

1.1汾河流域概况

汾河为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山西省中部的一条大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脉南麓的雷鸣寺泉。千百年来在山西社会发展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北向南,流经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6个城市、41个县(市区),在运城市万荣县庙前村汇入黄河,全长716km,河道弯曲系数1.72,流域面积39 471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 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山西的米粮仓、生命线。

临汾市位于黄土高原、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中下游,辖17个县市区。汾河在我市霍州王庄入境,流经霍州、洪洞、尧都、 襄汾、曲沃、侯马6个县(市、区),至侯马市张王村出境,区间干流全长173.5km,流域面积为10 310km2,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2。沿河主要支流有南涧河、团柏河、洪安涧河、涝巨河、仙洞沟、豁都峪、浍河等20余条中小河流。汾河在该段可分为灵霍峡谷段、柴庄以上平原河段及柴庄以下至河口段。该段河道具有我国北方河流中明显的冲积平原河流特征,河床由灵霍山峡的单一河槽形态变化为下游的复式断面形态,滩槽逐渐分明, 主槽游荡,蜿蜒曲折,除局部河道受坚岸节点和护岸工程控制外,河道在平面上呈连续弯曲形态。主槽宽度在80~260m之间,河床比降为0.2%~0.3%,河床多为不抗冲刷的粗砂。区域汾河干流上共有曲亭、涝河、巨河、七一、小河口、浍河、浍河二库等7座中型水库,以及56座小型水库。

1.2汾河生态治理工程

汾河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是对沿汾河的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六个县市、总长116.28km的汾河干流两岸进行河道治理、生态绿化等,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稳固河槽、两岸堤防、沿汾河提水泵站取水口改造、生态绿化、支流入汾口治理和景观建设等。工程始建于2008年,2014年底基本完工,共完成投资43亿元,完成河道疏浚158.3km,新建和加固堤防263.8km,完成绿化和种植防护林29.91km2。

2治理模式

汾河临汾段为全市经济和政治中心,两岸有40余万亩滩涂,有占全市70% 的经济总量。该段河道为汾河中下游,属弯曲型河道天然河道形态下,时常发生大水刷岸,小水淘弯,平面变化较大。传统的河道整治是为防洪、航运、桥渡等涉河建筑物及航道整治的需要,按河道演变的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以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而采取的工程措施。不同的滩区治理目标导致不同的工程治理方式。汾河治理也由最初的单纯的防止塌岸的防洪治理,变化为滩涂开发治理,到现在的生态修复治理,达到河道治理的最终目的即滩区的高效利用。

m

2.1治理背景

历史上汾河曾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治理,简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以防洪减灾为目的的治理方式,主要工程措施是修筑堤坝,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高堤坝抗冲刷能力、开发滩涂,修建护堤护岸坝的方式。

这两个阶段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发了汾河滩涂21.5万亩,改善了两岸2.67万hm2中低产田的灌溉条件,同时也恶化了两岸生态,也带来了致命的恶果:一是由于区间洪水挟沙量大,造成河床连年淤高,临背差增大,内涝概率增大,土地呈现盐碱化趋势;二是渠化河道使原有的缓滞洪区失去作用,洪水期堤坝的防汛压力加大,极易形成决口漫溢;三是渠化河道使河道流程减少、洪水的动能得不到削减,给下游河道防洪带来更大压力。

为巩固前两次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解决汾河生态问题, 把汾河“排洪渠”“排污渠”打造成为临汾的风景线、美丽长廊。 进入本世纪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研究,结合2008年全省汾河清水复流行动,开展了“建设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2.2基本思路

我国北方河流的特性基本以降雨补给为主,年内分布严重不均,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泥沙含量大。为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河道环境治理问题,在设计中采用了“疏浚河道,固槽护岸,绿化美化,窄槽宽滩,多蓄少泄,内外相济”的原则,按照城市段50年一遇、农村段20年一遇设防标准,全河统一规划,丰枯调剂,农林水路坝林六配套,以达到生态修复, 汾水长流的治理效果。

2.3工程措施

以河道现状为基础,以河床演变规律为依据,因势利导,统筹兼顾,尽可能利用天然节点和经多年治理加固的控导护岸工程,作为治理工程的主要依托,以保证河势稳定,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防冲固脚工程与绿化美化工程相表里。

(1)疏浚河道。河道经过几十年的整治,两岸修筑了长达200余km的堤坝。由于多年未发生大洪水,河道中淤积物造成滩面淤高,河槽萎缩,严重影响了河道泄洪能力。治理中采取人工和机械方法,挖深、刷宽河道,恢复自然泄洪能力。

(2)固槽护岸。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堤坝工程, 引入当前流行的生态建筑材料,采用格宾石笼护基护脚,生态坝袋护坡、抗冲生物毯护面,表层覆盖种植层,达到坚固基础、 美化工程的效果。

(3)筑坝蓄水。在城镇段河道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橡胶坝袋、潜坝等工程,拦蓄河水,生成人工湿地工程,同时结合城市建设,在涝巨河、涧河、南涧河等近城的支流入河口规划人工湿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绿化美化。根据本地环境条件,在下游的复式断面河滩上,播撒草籽,种植矮化灌木,在近堤侧种植美化树种,达到绿化美化效果。

(5)内外相济。对沿河的中小型泵站进行改造,结合城乡规划设计,预留进排水涵洞、涵管;充分利用流域内水库泄水, 建设环城水系,实现河库联通,内外勾连,把过去城区的死水沟变成活水流;同时在沿河38处中小型泵站取水口下游修筑了防止河道正切、改善取水条件的潜坝工程,有效提高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保证率。

(6)窄河宽滩。按照规划,通过堤坝退建和人工清理削滩, 切除河道中畸弯,扩宽河道行洪断面,将原有狭窄的河道按照规划断面拓宽,形成窄槽宽滩的模式;在支流入河口建设与干流河道相匹配的防护工程,达到主槽流水、宽滩行洪的目的。

3建设情况

根据科学规划,实行城市段深度治理、城镇段中度治理、农村段一般治理的三级治理模式。对汾河穿城而过的霍州、洪洞、尧都、襄汾4个城区段共24.78km进行深度治理,拓宽河道,筑坝蓄水,铺筑园路,建设景观,绿化美化,打造城市滨河生态公园。对沿河小城镇区段共27.18km进行中度治理,筑坝蓄水,硬化堤顶,深度绿化,打造城镇亲水景观走廊。对其他农村河段共64.28km进行一般治理,加固堤防,进行绿化,建设生态湿地。

4运行效果

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使两岸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沿河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使汾河及其沿岸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和全面提升,在百里汾河上形成了城市滨河生态公园、城镇亲水景观走廊、生态湿地三级生态网络相互衔接的生态示范区,“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蓝图基本实现,为全面实现“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全市生态水系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区域内“五库联调”打造的环城水系,为区域水环境改善提供了可靠支撑。

5存在问题

汾河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由于一些配套设施不完备,非工程措施不到位,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配套设施不完备,入河污水不能彻底解决。通过环境部门水质监测,近城段河道水质偏恶化,主要原因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远远超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规模,致使部分企业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水质整体下降。

(2)由于汾河生态修复修复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多部门建设造成多头管理的局面,管理权限有交叉,管护责任不明确,出现管理真空。如企业污水入河排放水质监测原由环保和水利部门分别管理,位于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天然湿地由林业、水利共同管理,管理权限的交叉造成责任不能落实。

(3)库河联合调度没有落在实处,河道淤积趋于恶化。由于上游和支流水工程管理单位从属不一,为保安全随时蓄泄, 加剧了次生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市在建的引沁入汾工程枢纽和川水库管理属省级,不易协调,直接影响引沁入汾工程的生态效益的发挥。

(4)河道生态工程是纯公益工程,需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不精心管护,经过连日的风吹日晒,不到使用年限就会破败不堪,失去原有的设计功能。缺乏充分的资金支撑,再好的工程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普及公民的节水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意识、水忧患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情宣传教育,让社会各界都自觉参与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中来,共同保护、节约和利用好临汾的每一滴水资源。

(2)利用现有水源节点工程,组建跨流域调节工程。组建汾东水利管理机构,将沁河和川水库、洪安涧河五马水库、曲亭河曲亭水库、涝巨河的涝河水库和巨河水库等5座中小型水库作为联合水源,利用已有的连通渠道,进行多年调节,提高区域内水利用效率。

(3)构筑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建立汾河生态调度系统,通过流域内输配水与排水、污染处理、中水回用、水土保持、 防汛调度、水文观测、气象信息等硬件系统的构建,统筹信息对接,实现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洪枯相济。科学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充分使用生态除污设施,保证河流清洁,形成自然完整的水陆生态系统。

(4)划定水工程保护范围,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资金。 全面实行市县河长制,落实河道水事管理、水质监测、工程养护、河道保洁、绿化美化、水体调度等各项责任,实现管养分离。 应成立专门的河道工程养护机构,补充完善现有河道管理队伍。把养护经费纳入本地财政预算,保持工程运行良好,确保永续利用。

(5)实施全流域水生态保护工程。通过汾河堤坝闸门与河道外湿地连通,一定程度上恢复汾河自然生态,形成蓄滞洪区, 减小河道洪水危害。水利、林业、土地、住建等多部门配合,按照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工程、城市水保工程,使汾河水生态得到进一步改善,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市。加快区域企业转型,引导发展高效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商业,以高品质的生产体系支撑高品质的生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平衡较快发展[J].中国水利,2012,(5):1-6.

[2]匡少涛,马建新,雷俊荣,等.河道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Ellen E.Wohl.内陆洪水灾害[M].何晓燕,黄金池,梁志勇,等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上一篇:我学会了坚强学生500字作文下一篇:职场奋斗励志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