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体系

2024-06-06

图书馆服务体系(精选十篇)

图书馆服务体系 篇1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一切为了读者, 一切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为读者服务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标尺。

我国现有的图书馆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 按照图书馆的领导体系组合成的。在这一体系之下, 我国图书馆主要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图书馆三大系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为各不相同的读者群提供服务, 但是由于所处的时期不同, 各类型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然而他们“一切为了读者, 一切服务读者”的宗旨不会改变。因此, 图书馆的一切中心工作, 都是围绕服务读者来进行的。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图书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等方面研究如何加强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 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 服务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世界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 图书馆也从书籍的海洋进入到信息化世界。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逐渐摆脱了笨重的纸质阅读模式进入到电子阅读模式。

(二) 图书馆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和服务层次不断深化。

在网络环境下, 无论是信息资源的承载形式还是传播方式和内容范围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这就使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的需要, 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方式也要不断开放创新, 服务层次要不断深化提高。

(三) 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一些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的改变, 服务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通过开展定时服务、专题服务、专业数据库服务等不同形式, 不断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服务品牌, 为广大读者提供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二、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图书馆服务网点少, 图书馆的覆盖面小。

由于各级图书馆的建设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 而政府的资金有限, 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又多种多样, 而政府对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 对图书馆的服务网络设计就只能满足共性的需求, 而不能完全照顾到一些个性的需求问题。政府投入巨大的资金建设的图书馆, 对于百姓来说只是一个点, 而这个点对于大部分有需求的百姓来说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由于图书馆的网点较少, 这就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使用率, 老百姓要查一点资料, 或看看书、读读报, 要走很远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 大多数县级城市仅有一个图书馆, 这都阻碍了图书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二) 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我国目前都是把县级图书馆作为最基层的图书馆, 这种设置不仅使人们在文化学习上对图书馆的要求无法满足, 而且提高了人们在图书馆使用上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使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图书馆的利用率很低。另外, 由于我国的图书馆归不同的部门和系统管理, 主管部门只是在经费和人事方面对图书馆进行领导和管理, 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如何, 知之甚少, 而且重视不够。

(三) 各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需要提高。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因此,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 我们必须时刻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真正做到“把读者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读者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 这也是我们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亲切温暖的话语, 会让读者产生亲近感, 缩短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距离感, 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近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尤其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各图书馆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部分馆员的个人素质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所学专业与从事的专业不对口, 业务水平难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工作要求;一些馆员由于长期从事单调、乏味的工作, 缺乏进取心, 思想意识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个别人员学习观念不强, 满足现状, 没有也不想自觉地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一些图书馆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解决办法

(一) 提高服务意识。

图书馆的基本任务与根本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上广大的普通读者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他们的个人素质不同, 个人需求也不同, 因此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 一切为了读者, 把满足读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网点建设。

图书馆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 它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 而非经济效益, 因此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投入, 只有国家和政府的投入多了, 建设了更多更好的图书馆, 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好的社会服务。

(三) 全面提升图书馆员个人综合素质。

要全面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

(1) 加强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图书馆员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 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 (2)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使馆员可以更好地开展深入的文献资料收集加工工作, 与外国读者更好地交流, 为外国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3) 高校的图书馆馆员应该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 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2、在业务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

教育他们要讲究职业道德,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行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知识的再培训, 加强外语知识的培训, 准确熟练地编译整理文献资料, 促进国际信息交流服务。现代图书馆已经不同于以往纯手工操作的时代了, 仅仅依靠馆员耐心、细致、热情的服务已经无法胜任现代图书馆的工作要求, 现代技术的掌握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必备条件。

3、在学历层次方面:

在提高现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的同时更要引进适合图书馆发展的高学历人才, 引进的人才除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备其他的学科专业知识。既要重视专才, 也要重视通才, 各类层次人才之间应该相互补充, 互相配合, 形成多元化的人才结构体系。

四、结语

图书馆在我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级各类图书馆发展的好坏,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把图书馆的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而各图书馆在提供社会服务和图书馆自身管理方面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 因为只有将图书馆中为读者服务的潜力发挥到最好, 充分重视提高人的积极因素,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管理和服务, 提高图书馆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为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服务,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萍.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4.

[2]杨玲.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9.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2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免费为大众提供服务,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己任,所以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服务性。基于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建设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基层服务功能则使其成为了各类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总之,不管是在公益性还是服务性方面,图书馆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从全方位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等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主要通过报纸、书籍、电视、文化活动等进行体现。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的,并且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能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体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可小觑。想要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号召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加快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想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图联中的定义为:通过国家、政府机关或社区组织建立或资助的图书馆,向每个社区成员开放,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提供,使社区成员平等的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图书馆内的公共设施将全部免费开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民众进入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这也为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只有充分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既是信息资讯中心,也是文化资源宝库,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因为图知识对人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民众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树立学习意识。政府建设免费图书馆是对公民纳税的回馈,也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公共图书馆比起盈利的图书馆,则更具有利国利民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的部门机构,也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社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对于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向人们传递文化知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宝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文化的产波载体,其提供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图书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学习知识、接触文化的机会的同时,还能积极引导公民不断汲取知识、使民众了解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文化教化公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们搜集资料的时候,促进知识的传播。另外,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观者的进入无门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提倡全民学习,引导公民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实现民众的终身学习。公共图书馆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便捷、开放式的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公民不分贵贱地给予开放,提高了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意识,促进了民众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民学习的浪潮。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供这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为文化的传播机构,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馆,是政府对公民纳税的反馈,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现,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民提供获取文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共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也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平台,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公民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在为民众提供学习文化途径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者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知识获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百姓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先到化的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进行扶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实现资料共享

图书馆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 省级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 服务体系 读者服务

分类号 G252.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8.005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Zhu Zhiwei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rvice models of branch library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the ideas about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and innovations in the reader servi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irteenth five-year’.

Keywords 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Branch library system. Service system. Reader service.

省级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职能,它的定位应是一个以馆藏文献为支撑,依托现代技术,融合众多文化内容,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的文化综合体,并通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服务举措的不断创新来实现服务工作的转变和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提供的图书馆服务的总和。放眼当前国际社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总分馆制。

1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主要模式对比

1870年,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开放了世界上第一座分馆,此后总分馆制作为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波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推广开来。我国大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末,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总分馆制、区域图书馆服务联盟等多种模式。各国、各地区政府和图书馆界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探索总结出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1.1 国内外的总分馆制模式

1.1.1 美国模式

总分馆制是构成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式。各县、郡和市的公共图书馆都在辖区内设立了许多分馆,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按照预算下拨所需经费,同时也接收各类公益捐款。总馆承担统一管理和协调职能,分馆实际上是总馆的一个分支或派出机构,总分馆之间组成高度统一、协调、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统一管理设备、人员、经费、文献、检索、流通、咨询等,实行通证通借通还服务。

1.1.2 日本模式

日本公共图书馆按照都、道、府、县立和市、区、町、村立两级来设置,相关经费由政府承担,并在各个社区建立起下一级地域馆或借阅点,确保市民步行20分钟能见到一个图书馆。为此,日本各地区建立起由“中央图书馆(总馆)”“地域图书馆(地域馆)”“图书停靠所(巡回借阅点)”和“汽车移动图书馆(串联补充)”等组成的总分馆制体系。同一服务体系的不同图书馆,设置主体和资金来源相同,采取集中调配、统一管理。

1.1.3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担任总馆,下辖3个区域图书馆和21个社区图书馆。总馆负责整个系统文献资源的采编配送、读者活动的策划和参考咨询服务,社区图书馆主要负责文献借阅服务。读者通证通借通还,全国各地的邮筒可作为还书箱。

1.1.4 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模式

上海是由市馆担任总馆,各区(县)馆作为分馆而形成的服务体系。各分馆保持原有的行政、人事和财政关系不变,由上海市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服务平台、技术设备、规范标准和协调管理,各分馆与总馆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共同搭建一个全市范围的图书馆合作协调服务网络。读者凭“一卡通”在全网内的任意一个图书服务点,享受均值的通借通还服务。

1.1.5 杭州“中心馆——总分馆”工程

杭州市在充分考虑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与公共财政投入方式的前提下,设计了“中心馆(杭州市馆)——总(区县/市)馆——分馆(乡镇、街道)——亚分馆(村、社区)”体系作为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立起覆盖城乡、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文献资源统一调配、服务质量基本一致、运行高效节约、服务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读者可持统一借书证到服务网内任何一个图书馆或服务网点借还文献资源。

1.2 国内外总分馆模式对比总结

国外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建设主体,人财物统一调配管理,服务网点统一规划建设,业务活动统一策划组织。统一的管理机制是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国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各馆基本上都保持原有的行政关系,人事和财政都在各自原有的框架内,彼此之间通过协议,以总分馆制或区域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共享文献资源,特别是牵头馆在文献资源、技术设备和协调管理上,提供更大的支持和共享。由此可见,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财、物的隶属关系以及统一的管理机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总分馆制模式对于目前省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

nlc202309091012

2 未来几年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2.1 坚持惠民服务导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各省域范围内藏书、目录、馆际互借和业务研究、交流的中心,与其它层级、类型的图书馆拥有不同性质的使命和职能,理应秉持“以人为本”“公平均等”的服务理念,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全省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推进公共文化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充分发挥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公民。

2.2 实现单体图书馆服务向总分馆体系服务的转变

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省域范围内最大单体的公共文献信息集散地,也是最大的文献信息研究所和咨询机构,只有坚持共建共享,实现省域内资源、服务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各省级公共图书馆要吸收采纳国外发达国家总分馆服务体系的优点和长处,结合中国各地分级财政的客观实际,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形式,以省级馆为基础,构建全省各地级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搭建服务平台,规范业务管理,融合各馆资源,编制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实现互联互通,从根本上提高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本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合作,形成省域范围内完整的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多功能、多载体、多元化、网络化、公众化、全开放、全免费、全时段的公共文化共享服务空间。

2.3 积极推进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服务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实体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开始向“互联网+图书馆”的数字时代快速转换,也推动了图书馆存在实体的逐步虚拟化。图书馆不再单单以实际馆藏为主要评估指标,其获取网络信息的权限和能力及特色数字资源的开发水平和成果,将成为衡量馆藏含金量的重要参数,因此要逐步树立重视虚拟馆藏使用权,淡化实际馆藏拥有权的理念。图书馆在增加印刷型文献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数字类文献的开发与收藏,通过连接Internet、DIALOG等联机检索系统和OCLC书目服务机构以及网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内容广泛、虚实结合的文献资源服务。在专业网站导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网上资源的价值和分布,对网络信息整序、分类,使其有序化、系统化,并与实体馆藏文献相融合,共同构建一个覆盖面广、保障力强,适宜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馆藏结构,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未来几年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创新举措

3.1 建立健全“一卡通”管理服务和自助服务

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龙头,要充分借助“一卡通”服务来实现区域内的集中管理,借助统一的采购、编目、配送的文献保障模式,建立起包含通借通还、信息资源共享、数字服务等内容的读者服务保障体系。让读者无论在何处,均可以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查询服务网络的文献资源,并通过实体传送或网络传递,便捷地得到所需资料和信息。各成员馆应广泛采用RFID技术和手机自助智能服务系统,不断加大自助借还服务、图书智能分拣、图书智动盘点、图书智能定位和安全防盗门禁等设备的投入,积极开设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助服务区,实现阵地服务各环节的机械化、智能化和全时化,有效地节约读者操作时间,方便读者检索查找,减轻工作人员压力,提高架位的准确度,加快图书的流通速度,真正实现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变。

3.2 藏用并举,构建分层分线相结合的藏书体系

省级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类:①按文献收藏和使用的层次分为:保存本书库(闭架)、基藏书库(闭架)和流通书库(全开架);②按照藏书的利用率分为:一线书库(满足读者总借阅量的60%左右)、二线书库(满足读者总借阅量的30%左右)和三线书库(满足读者总借阅量的10%左右)。分层构建的缺点是重藏轻用,文献的使用价值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分线布局的不足是重用轻藏,削弱了省级公共馆在文献保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藏”与“用”是始终图书馆面临的一对矛盾。对此,可以采取分层和分线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藏用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其中,保存本书库相对独立,功能上偏重于典藏,承担起当地文献资料的收集和保存职责。其余各类文献按照读者利用率高低和到馆年限,分为流通书库(全开架)和储备书库(开架与闭架相结合)两个层次,两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开放、既相互独立又互为流动的整体,对读者实行“藏、借、阅、检、咨”一体化的服务,充分发挥馆藏各类文献资源的作用。

3.3 逐步完善流动图书点(站)建设

省馆应当充分发挥在文献资源、服务手段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实施面向全社会、跨行业间的流动图书点(站)的建设工作,重点考虑在特殊人群、弱势群体和城市边远地区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站),将省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省馆根据各流通服务点(站)的自身条件、人员组成和阅读倾向,针对性地组织书刊资源和数字资源,使用统一配置的管理系统和服务规则,按时汇总流通数据,定期进行效益考核。省馆对各流通服务点(站)的文献资源应定期更新调配,对管理人员要不断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和宣传讲座,提升各流通服务点(站)的活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省馆的服务延伸能力,扩大读者服务的覆盖面。

3.4 加强与实体书店联合,创新读者选书荐购模式

借鉴内蒙古图书馆实施的“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我的图书馆我做主”读者服务创新思路,各地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各自馆藏采选政策和读者需求,加强与实体书店的合作,再造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借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发由读者、书店和图书馆共同参与,集“借、采、藏”为一体的共享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需求共享、渠道共享。打破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壁垒和通道障碍,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员”,实现读者参与文献资源的建设工作,带动图书馆服务核心指标——目标人群覆盖率、持证率、到馆率、点击率的跨越式提升。给书店带来图书馆的读者,给图书馆带来书店的顾客,给读者创造选书的便利,为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条件,实现多方共赢。

nlc202309091012

3.5 利用新媒体技术,倡导泛在阅读

泛在阅读是指社会公民以终身学习为目的,凭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流行的传播媒体,随时随地开展阅读活动,获取有益信息的过程。高科技数字载体(如电子书、手机等)正在不断地引导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专家预测,到2030年,90%的人将持有E-book,阅读趋势的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和泛在化必将给出版业和图书馆界带来深刻地变革。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紧跟数字阅读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机地将传统图书馆的“实”与泛在图书馆的“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数字文献资源的采购量,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简化读者利用的手续,为读者提供即时便捷、周到细致的阅读服务和信息服务,让实体图书馆成为市民获取泛在化阅读服务的首选窗口和通道。

3.6 打造“创客空间”,营造亲民、开放、互动的学习交流空间

积极打造符合地区实情、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图书馆这座知识之城里成为创造者,已成为当下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所在。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当搭建以馆藏文献、数字技术、创新工具为支撑的复合型学习创造空间,不仅要有服务于产业、学习和研究的理念,还要提供用于创造的专用设计软件、制图设备、多媒体触屏、3D打印等设备平台以及沉浸式的数字技术互动空间,更要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展览、讲座、沙龙、竞赛等交流活动,激发创意灵感,引发思维变革,开启头脑风暴,形成专家、馆员、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推动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知识服务”和“万众创造”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十三五”时期,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馆,其服务功能定位就是要以“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为原则,重视载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和办馆效益,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和象征。

参考文献:

[ 1 ] 程琼,傅佳颖.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伦理困境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15-19.

[ 2 ] 吴自勤.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学习论坛,2014(3):63-65.

[ 3 ] 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新馆综合服务水平[J].新世纪图书馆,2007(1):3-4.

[ 4 ] 郭海明.“普遍平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74-77.

[ 5 ] 黄体杨.我国农村图书馆(室)界定初探[J].新世纪图书馆,2008(2):86-89.

[ 6 ] 方标军.南京图书馆战略定位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5):3-6.

[ 7 ] 梁亮,冯继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要素探讨:以“大杭州”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4):29-33.

朱志伟 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收稿日期:2016-03-20 编校:曹晓文)

浅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篇4

1 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服务质量评价的话题在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升温。受国外高涨的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活动的影响,2002-2006年间,与服务质量有关的如“信息用户服务体系的质量研究”、“用户满意度研究”、“我国学习型企业信息消费的满意度研究”、“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相继立项,国家图书馆学会于2005年举办了以“信息用户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些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和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正处于由引进、感悟、消化逐步转向深入研讨与应用的过程中。各种技术如网络技术定量分析技术等的运用在完善服务质量评价过程、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概念与发展状况。

我们知道,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是以服务为评估对象,以服务质量为评价内容,采用某种方法或标准对服务工作及其服务产品进行优劣评判和价值估算。重视与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与现有的以馆藏为中心的评估相比,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更为关注图书馆服务的价值与内涵,关注图书馆用户的真实感受,体现出图书馆为提升组织形象、增强组织吸引力的主动性。在国外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下,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综观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及实践,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断将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图书馆,并不断“图书馆化”,例如,顾客满意理论(CS理论)、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TQM),SERVQUAL等。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管理领域的理论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深刻影响。

目前,国内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正处于由引进、感悟、消化逐步转向深入研讨与应用的过程中。各种技术如网络技术定量分析技术等的运用在完善服务质量评价过程、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目的

首先,评价是为了认识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其次,是通过评价使客体或评价对象对主体的价值尽量达到优化或满意;再者,是为了更好地决策,也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依据和必要的决策管理程序。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目的具体可描述为:其一,宣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其二,通过反馈获取用户的进一步需求和潜在需求。其三,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方案。其四,争取用户的积极参与,使服务针对性更强。其五,最终使服务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争取超出用户的期望值。

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原则

1973年,奥尔在《测度图书馆服务的好坏:探讨定量评价的一般框架》一文中指出:“评价服务质量的最终标准是它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几十年来,图书馆学家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各种理论引入到图书馆质量评价之中,形成了评价图书馆质量的各种不同理论,如莱恩的知觉理论、巴克兰德的3个悖论及其理论等。其中,20世纪90年代末SERVQUAL的提出及其在图书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其理论基础是“服务质量差距理论”。他们认为,最终的服务质量取决于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期望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差值。即服务质量=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一用户所期望的服务水平。SERVQUAL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用户的主观感受(知觉),提出了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5个层面理论。这5个层面理论包括:

可靠性:可靠而准确地开展承诺服务的能力。

反应性:帮助用户并提供快捷服务的意愿。

保证性: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礼貌及其传达信用和信息的能力。

移情性:对用户寄予关切和个别的关注。

可感知性:物质设施、设备、人员和通讯资料的外在形式。

5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解析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服务质量有别于有形产品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许多学者基于对图书馆服务产出、服务过程的分析,从服务的特征、属性及影响因素来论释服务质量的概念和服务质量构成层而,使服务质量与服务机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可观察的特性形成相关关系,以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和读者满意度评价指标。其中一些研究者对SERVQUAL和Li BQUAL+TM进行了修正性研究,提出了修正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不同的机构确定的指标体系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研究者建立的指标体系也不完全一致。其中,研究者以层面说、因素说、要素说、指标说等概括多个研究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构成的分析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多数指标体系是基于作者自身对图书馆服务的理解而构建,缺少实际调查数据的检验与证明,更缺乏对己有指标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研究。服务质量是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单凭逻辑思维设计的指标有人为性,其说服力与可信度值得商榷。

6 评价标准

图书馆的服务大部分是无形的,涉及的因素是复杂的。服务的效果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潜在的。因此,服务评估的标准应该有多种,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如果以满足读者需求为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6.1 读者满意度是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

读者满意度是客观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指标体系,是对图书馆当前服务状况来自读者方面的一种评价,将这种评价经过一定的方法处理后,把单个读者的客观评价进行汇总,其汇总的结果就形成了读者满意度。读者的这种评价,其实质就是读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和实际经历之间的总体差距。

6.2 吸引读者率

6.3 文献利用率

6.4 主观努力度

读者满意度、吸引读者率、文献利用率、主观努力度四个因素不是等值的,有一定的比重权数。

参考文献

[1]方丛惠.服务质量评价: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一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8):19-4

[2]王真.谈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

[3]张晓葵.图书馆服务评价标准浅探.图书馆学刊,2003(3)

[4]张卫群.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进展与分析.现代情报,2007(8)

[5]肖蕾.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01):20-01

图书馆服务体系 篇5

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构建

图书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彻执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措施.

作 者:刘燕 刘懿 LIU Yan LIU Yi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200939(4)分类号:G252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均等化 残疾人 服务体系

西部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探索 篇6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理论创新

创新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一个组织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图书馆而言关系到它的服务是否与时俱进,关系到它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能否进一步提升,还关系到它的持续发展。当代图书馆服务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需求,其服务必须创新。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读者的需求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跟着转变,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管理模式、空间用途和技术装备都要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一、当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正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读者到馆率下降。当前,读者到馆率下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据统计,1997-1998年英国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数是355973677人,2002-2003年是323048108人。1997-1998年大英图书馆到馆人数是430887人,2002-2003年是407729人。数字阅读的影响是使读者到馆率下降的最大原因,如今大量的文献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展示的,有的从一产生就以数字资源形式存在。因此,图书借阅量在数字时代将不再是衡量图书馆功用的唯一标准。现在的“80后”“90后”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代人已经习惯了计算机和数字阅读方式,图书馆要适应他们的需要。

2.阅读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传统阅读减少,网络阅读增长。由传统阅读构成的国民阅读率从1999年调查的60.4%下降到2005年的48.7%,而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加,已经从1999年的3.7%增长到2005年的27.8%。另一方面,读者走进图书馆的目的不仅仅是看书,而是可以进行知识和信息交流,借助图书馆实现从静态信息到动态知识的交流。

3.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深度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具体到对图书馆的挑战而言,大多数读者在查找某个所需知识点时,首先想到的是直接利用网络搜索即可满足要求,而不再是亲自到图书馆查询,公共的网络搜索引擎和相对专业的数据库基本上可以满足了读者绝大部分对于知识的需求。传统意义上读者对于图书馆的知识依赖正在被网络所逐渐取代。

二、图书馆服务理论的创新及实践

1.图书馆服务理论的创新。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931年提出的著名的“五定律”,被作为图书馆事业的总原则,实际上这五定律主要是关于图书馆服务的阐述。 “书是为了用的”,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收藏为使命的观念,确立了以用为根本的服务宗旨。 “每个读者有其书”,是要求图书馆为每一个读者提供图书,强调服务对象。 “每本书有其读者”,要求图书馆藏书发挥作用,强调服务的针对性。“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从根本上确立了图书馆服务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基本思想认识。 “节约读者的时间”,强调图书馆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作用就是节约读者的时间。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概括了图书馆的发展观,馆藏在增长 ,需求也在变化,因而图书馆服务也需要不断发展。虽然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图书馆的中心任务仍然是服务,读者服务这一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只是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发生了变化。1995年,学者戈曼提出新的图书馆事业五定律:图书馆服务的使命是为人类文化素质服务;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尊重过去,开创未来。突出了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对创新图书馆服务极为有利,尤其是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知识服务提供了根本保障。

2.图书馆服务创新

(1)参考咨询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针对用户提出的咨询问题,利用手工式半自动方式,通过个别解答提问,向用户提供具体的文献、文献知识和文献线索。随着知识经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范围。 除解答读者提出的事实性咨询服务问题,开展专题咨询服务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咨询服务。

(2)检索服务。文献检索是利用特定的工具书,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为用户提供检索结果的服务。现代化图书馆的检索服务的发展方向是超文本、多媒体、智能化,检索服务凸显个性化、多元化,除提供检索传统文献,图书馆员还要经常上网浏览,熟悉各种检索技术和检索工具,更要注意网络知识资源的特点,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收集有关知识资源,以提高查全率,同时注意提高检索速度,注重检索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为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3)互动服务。如今,网上图书馆已成为现实,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过程中,在网上充分征求读者意见,使相当数量的网上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通过信息的不断发布吸引更多读者关心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伙伴关系。图书馆创新服务远不止这些方面,借阅流通服务、专题服務、定题跟踪服务等方面仍待拓展,关键是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要求去积极探索新服务方式。

服务是一种社会教育,读者从服务中提高素养是一种能动的力量,它与服务本身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服务越好,越能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反过来,读者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信息素养越高,服务也就越好。有了图书馆服务,知识和信息得以传播,知识信息可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而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从长远来说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当代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改变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理念,还要改变读者或用户的理念。改变全社会的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服务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肖东发.用大出版的视角认识新媒体[EB/OL] . http://www.edu.cn/renwu_6123/20071106/t20071106_263432.shtml.

[2] 杨琳. 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 出版发行研究, 2012(3):47-49.

[3] 程莲娟,寿叶丽,丁夷. 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6(2): 113-116.

[4] 唐秀峰. 数字出版与图书馆新服务模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8(35):47-48.

[5]张树华,赵世良,张涵。图书馆读者工作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5.

[6]顾健。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数据及其启示。大学图书馆学院,2005(3):84-85,78.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7

一、服务工作的内涵

对图书馆而言, 应时刻体现“一切围绕读者这一主体”展开工作。图书馆工作者通过热情、全面、主动的服务, 体现人文关怀, 尊重读者的情感, 满足读者的需求, 提高读者的素质和能力, 把“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这句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口号变成自觉的行动, 与此同时, 图书馆的服务、规章制度、服务方式、阅读环境、日常管理等都要充分体现以读者为本的人性化理念, 在处理与读者的关系中, 应融入尊重、理解和信任, 从读者的利益与愿望出发, 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 以服务读者为荣, 以服务读者为乐。通过图书馆人精诚合作和不懈的努力, 把图书馆办成真正公共文化服务乐园和人材成长的摇篮, 不仅仅是单纯借书的地方。

二、环境建设体现以人为本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 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知识的喷泉, 环境对读者的潜移默化做用是非常大的。因此, 图书馆要精心设计和营造有个性和特色、充满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1. 馆内环境建设

内部环境建设, 如果说外部环境是图书馆的躯干的话, 那么内部环境建设则是它的大脑和灵魂, 它体现一所图书馆的追求和理想。内部环境建设, 是图书馆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包括馆员的素质、馆风的培育、制度的建立、人际关系的形成等等。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精神文明服务的窗口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 如何把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到塑造人格, 培养人才, 化育人性的高度。在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十分重视读者的心灵情感需求, 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充分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

2. 优化馆员的素质

馆员的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 是图书馆在服务工作中能否为创造优良内部环境的重要前提。馆员和教师一样, 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肩负着社会教育的重任。要通过“微笑耐心、轻声细语、竭尽全力”地为读者服务, 才能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环境优势。铁岭市图书馆从2007年下半年通过举办馆员职业道德规范讲座、文明服务培训班, 循序渐进地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通过培训、学习、外出参观, 不断提高了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今, 对“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的口号已经变成了职工的自觉行动。

3. 培育优良馆风

优良的馆风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岭市图书馆新的领导班子从支年8月分开始, 树正气, 讲和谐, 弘扬图书馆精神对职工天天讲, 周周学。馆领导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让部门主任、馆员参与图书馆重大事情的决策;认真听取和征求馆员对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给予馆员充分的信任和必要的权力;为馆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及时与馆员沟通, 理解和尊重馆员, 努力改善了馆员的工作环境等等。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 基本做到了大事共同商量, 小事互相提示, 馆员独立思考, 逐步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部门之间精诚团结, 上下形成了和谐、进取、创新的工作状态。通过督促、检查和适当奖惩, 开成了有民主、有集中、有自由、有纪律、有章可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馆内的良好风气形成了, 带动和影响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馆员之间配合默契、协作友好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为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人性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公共文化服务要体现公众化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应以平等、尊重的立场、开放主动的精神作为服务读者的原则, 实施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管理, 进而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

1. 服务社会多元化

对文化、教育、社区、农村服务是充分发挥了图书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使远离图书馆的居民、少年儿童对图书的可求不断得到满足。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 大部分社区、学校、农村在短期内很难建成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且大多数在远离图书馆广大公民, 是非常缺乏知识, 渴望知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 铁岭市图书馆主动承担起对社区、学校、农村及特殊人群文化服务的重任。在融入社会、服务社区、辐射农村的过程中有效地缓结了文献资源的有效性与广大公民对知识信息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使馆藏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2. 共建“农民夜校”

图书馆根据目前广大农民都有所提高, 科技兴农、信息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共识。因此, 不能坐等农民上门寻求帮助, 而应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提供信息服务。今年上半年图书馆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铁岭县熊官屯乡与他们共建一所农民学校, 我们定期提供书刊、光盘等多种信息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为广大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和农民综合素质培训上加大了服务力度。使广大农民通过夜校的培训学到了以前不懂的新知识、新技术。

3. 服务工作要有深度

当今, 读者对信息的检索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有时不满足于整篇原始文献的检索, 而是希望能得到文献中的经典内容。要满足读者这方面的需求,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除了要考虑到服务的广度更要考虑服务的深度。图书馆人根据读者的这种需求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在大量的文献信息中去粗取精, 挖掘精品, 开发有用资源。将有用资源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并建立各种数据库, 如:书目、专题索引、题录、文摘等数据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极短时间内索取大量的宝贵信息。

结束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文化建设的举措, 也是图书馆展示自身, 扩大社会影响, 提高社会地位的良好机遇。图书馆在抓住机遇,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 要积极进行新型的、健康的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完善, 把长期传播先进文化的丰富经验与方法运用网络建设与服务中去, 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少宽.黄晓斌《论图书馆与社区建设》.图书馆学研究, 2000 (2)

[2]刘亚斌.《图书馆人本服务与规范管理》.图书馆学刊, 2005 (6)

[3]刘岚.《图书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4 (1)

[4]尤新民.《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学习时报, 2005—7—18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篇8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组建的阐述

(一) 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建立健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体系, 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公民知识文化修养进入一个更高层面的体现, 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 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 更多的使书籍的作用得以呈现, 使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实现最优化,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图书馆中电子借阅设备的安装应用, 极大方便了公民对书籍的阅读, 简化了借阅的形式和流程, 实现借阅方式的多元化, 使知识的传播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力量, 得以更好的实现。使其与网路发展有机的结合, 逐渐完善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机制, 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多的利用, 而不是仅仅摆在那里浪费优质的资源。逐渐提高基层图书馆的人员管理素质, 使公民能够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对知识加以学习, 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水平, 从而推动广大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基层图书馆在我国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事业进展的主要动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阅读兴趣, 拉近了与知识的距离, 使得比较贫困的地区, 因为没有钱看书的人们可以免费的获取优质的资源, 满足其对文化的渴求, 彻底扫除文化的盲区, 提倡全民读书, 落实贯彻八荣八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精神, 更快的加速镇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二) 基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发展局面,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位于通商口岸, 人口非常密集, 交通线路比较齐全, 也是人才的主要聚集地, 所以经济发展的速度也非常的迅速,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非常的发达, 设备也是趋于完善, 但这只是在少数发展较为快速的大城市地区。在西北偏远地区, 以及其他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比较特殊, 造成交通的阻塞、通讯设备的不完善, 无法带动起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基层公共体系的建立也就相应的得不到很好的开展与实施, 文化普及率不够全面。虽然在个别的地区设有基层图书馆的服务项目, 但图书资源的共享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只是作为乡镇的门脸, 成了面子工程的一部分, 没有形成一定的开放性, 其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再加上地方财政比较吃紧, 后期的维修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图书更新周期较长, 无法保障人民能够及时的读到最新的书籍, 使得文化普及工作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很多最基础的问题都需要政府人员及时的去解决, 这也为基层图书馆体系的建设, 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这就需要国家要将地区的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起来,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为我国公共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和政策的鼓励。

二、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

(一) 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特点就是公共性, 也就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服务资源者是社会中全体人员共有。其具体体现在公共图书馆不是作为私人机构存在, 而是一种公共部门, 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服务于社会大众, 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存在于社会中, 因此, 这个特点很容易凸显出来, 但是社会上的人仍然对其公共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 要提高其大众的思想意识, 实现社会共同监督和共同管理。

(二) 公益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本质特点就是公益性, 即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它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 以满足其文化需求,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 同时以不同地区、不同团体的文化需求满足为主要出发点, 更重要的是确保城乡的人民都可以享受到这个待遇, 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三) 均等性。

均等性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所针对的对象是所有人民, 每个人都享有均等的服务权利, 不会有任何条件限制就是剥夺其享受服务的权利, 这是一种公共的文化服务。

三、基层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体制建立中的作用

(一) 基层图书馆的地位确立。

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免费开放的公共读书场所, 它是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条文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基层服务体系, 每一个个体的公民都有权利去享用这些资源, 也对其都有一定的保护和监督的责任。基层图书馆的日益普及, 是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的表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是我国国民整体文化修养进入一个新的层面的标志。基层图书馆建立的价值就是为广大的图书爱好者提供一个可以免费获得知识的平台, 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为人民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读书渠道, 做到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政府要积极的筹划利民项目, 基层图书馆具有全面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征, 这也是作为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所在。基层公共图书馆直接隶属各级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分配, 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主要构成部分, 作为最基层的服务项目, 其面向的群体也多数为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 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 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承载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 是目前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实施策略之一, 其惠民的程度是任何教育途径无法达到的。

(二) 基层图书馆的建设性作用。

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 在整个社会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力进步的阶梯。”由此可知,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对一个民族的兴亡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教化意义。所谓教育, 它不仅仅是指在学校学习而接触到的文化知识与德育常识, 这只是狭隘的教育范畴。作为更为广义的教育范畴, 教育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书籍不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是生活当中的良师益友, 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纵观古今中外, 凡成大事者, 皆是饱览诗书的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毛泽东同志, 虽然在动乱的年代却一日都不会忘记读书, 甚至看作是比吃饭更为重要的事情。所以说, 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对国民整个文化普及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倡导全民读书, 是促进我国文明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只有人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满足, 一个国家的公民幸福指数才会得到提升, 基层图书馆体系的建立, 就是国家提倡全民读书迈出的最为关键性的一步, 它对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加强,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 完善基层的公共服务设施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 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日益普遍, 已经成为基层基础设施完善的一个重要项目, 并取得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各地方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也呈现逐年加快的步伐, 依靠网络化的普及优势, 各种电子图书体系也相继成立, 其样式与功能也越来越齐全, 方便民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读到自己需要的刊物, 极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的办公效率。

摘要: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立, 可以方便市民的日常读书生活, 加强文化普及有利于城市文明的提升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我国用于公共文化系统建设中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举正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尤其适用于文明开化较晚的郊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本文就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立的意义和成功范例, 及其所拥有的具体特征和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和说明, 并将其中做的较为突出的典型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阐述文化资源共享建设工程的实施措施, 同时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机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做出了列举式分析, 提出来一些简要的解决对策, 为促进我国的镇村一体进程, 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建设,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苏燕玲.镇村一体化: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与情报, 2013 (3) .

[2]沈红梅, 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 2008 (9) .

[3]王夏.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0.

[4]程孝良, 孙全力, 阮菊红等.城乡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 (2) .

图书馆服务体系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新时期新任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其具体手段就是建设能基本覆盖社会生活主要方面和全体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各地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更是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向了高潮。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图书馆事业发展

2.1 图书馆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1)。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2]。图书馆不仅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更是满足社会文化需要的一种社会机制。图书馆事业在文化事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图书馆事业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图书馆通过对文化的载体———书刊资料,以及数字资源的搜集、整理、保管,为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的文化是对过去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文献是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各种机构中只有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其次,图书馆通过对文化信息资源的整序使文化信息资源由分散无序归为集中有序。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信息资源逐年增加,近现代以来更是以几何级数飞速增长。社会文化信息资源出现了分散无序的状态,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能够有效方便地利用资源,就需要图书馆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专业化的整序,图书馆是一种能够对分散无序的文献信息进行整序的社会机制。

第三,图书馆通过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服务部门的工作实现了文献的传递,它不仅传递的是文献的载体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文献的内容,实现了知识的传递,实现了知识的传播,进而为知识创新,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第四,图书馆通过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提高了国民素质,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并参与开发网络信息资源,还对用户进行各种图书馆教育,包括书目知识教育、文献检索方法教育、阅读方法教育。图书馆这种智力开发的作用是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取代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社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学校教育仅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图书馆则为用户提供了自学的场所,为用户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实现机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图书馆这种功能会日益彰其在文化活动中的价值。

最后,图书馆还承担着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现如今,休闲娱乐已经逐渐成为更大多数人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形成了履行社区文化娱乐中心作用的新职能。图书馆除提供具有娱乐休闲内容的文献信息服务外,并举办各类活动,为繁荣文化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2 图书馆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进展与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1]。

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东风,图书馆事业也迎来了新世纪以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据文化部透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84个,文化馆(含群众艺术馆)326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118个,村文化室20余万个,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为切实解决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设备落后,不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等问题,中央财政从2009年开始,两年共投入58222万元,对全国面积不达标的447个公共图书馆、1147个文化馆进行修缮,使其具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条件,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有效的文化服务。

社区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央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2009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用于全国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截至2010年底,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4.59亿元,对全国1092个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602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进行补助。

“十一五”期间,中央实施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投入39.48亿元补助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截至2011年6月30日,需要中央补助投资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3746个(不含黑龙江农垦项目)中,有16731个建设项目竣工,占项目总数的70.5%。剩余项目也在积极建设中,预期今年年底能够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并投入使用乡镇文化站,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空壳”问题,财政部2008至2010年连续三年安排乡镇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11.6亿元,为已建成且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和开展文化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器材,以改善其设备状况,完善其服务功能。从硬件上保障乡镇文化站活动的正常开展。

目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修缮专项资金、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3]。

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开展之初,没有做好足够的理论准备,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得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情况不一,差异较大。涉及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

在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项目存在着建设压力较大,后期运行困难的问题。

因此,面对问题首先必须在国家层面全面部署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建构起清晰、完整、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和制度框架。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和善于运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律,探索和找寻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我国东、中、西部和城乡不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有效措施,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对于一些命题要重点研究,比如: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研究、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与公益性服务研究、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社会文化活动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参与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研究、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等。

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要进一步研究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根据其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人员构成等因素,研究制定财政补助定额标准,充分保障人员开支和日常运转所需经费,同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开展业务活动、改善设施设备条件,促进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4]。

3 结束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项目,图书馆建设是其一个举足轻重的子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是时代的机遇,要求图书馆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光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纲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文化部.我国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EB/OL].2011-09-14.http://www.gov.cn/gzdt/2011-09/14/content_1947319.htm.

图书馆服务体系 篇10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由政府兴办, 进行收集传递文化的非盈利性体系, 是保证群众享有文化需求与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体系。公共图书馆是保证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的途径,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保证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内涵丰富, 其服务体系涵盖我国省市自治区, 直辖市, 各级县 (乡镇) 村等。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概念与特征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 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方式为群众提供图书馆服务, 其建设目标是建立普及涵盖我国省市自治区, 市, 县 (乡镇) , 村各级地区服务体系, 为当地群众提供公平, 平等的图书馆服务。其具有公共性, 公益性, 公平性, 开放性特征。

1.公共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主旨就在于其具有公共性特征。其公共性主要指, 公共图书馆的设备, 文献, 信息的使用, 具有公共使用属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体现于,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群众,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为了满足我国群众对文化, 信息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面对我国所有公民, 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2.公益性, 公益性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表现为, 为广大群众提供无偿文化、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满足社会群众文化需要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其服务对象是全体群众。公共图书馆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公平配置公共文化产品, 保证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众享受到相同的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

3.公平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其公平性体现在, 享受服务的主体不社会地位, 宗教信仰, 政治面貌等各方面因素限制。

4.开放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服务主体是广大群众, 以及其上述特征决定其必然具有开放性特征。

5.创新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其创新表现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机制创新,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创新, 构建服务体系网络平台。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 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策略。

三、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相应政策力度不断加强, 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 逐渐形成了:国家级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市级图书馆、县 (乡镇) 图书馆, 四级服务网络框架。

1.国家级图书馆, 国家级图书馆是国家图书、文献、信息的总库。是国家最主要的文化信息中心, 其具有保护文化信息以及提供公众文化信息服务的只能。国家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 其主要体现在:国家级图书馆的服务体现建设直接影响、引导省市自治区等下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 同时起到各级图书馆间的协调作用, 是国家实施相关文化工程的组织者、实施者。

2.省级图书馆, 省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反应该地区的科教文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 各地区对省级图书馆建设十分重视,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各省级城市图书馆相继开放, 经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基本完成框架建设, 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为良好。

3.市级图书馆, 市级图书馆是与省级图书馆联系的纽带, 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县级 (乡镇) 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许多市级图书馆规模较大, 现代化科技含量较高,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县级 (乡镇) 图书馆, 县级 (乡镇) 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新建或扩建的县级图书馆多大1200多座,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 为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做到良好示范。

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步伐较快, 形成了多元化的建设模式, 如:深圳的图书馆之城, 广东的流动图书馆, 东莞的集群图书馆等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较为稳定, 但是某些地区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图书馆发展均衡问题

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馆际之间、公共图书馆水平差距较大,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较大, 设备设施齐全。而西部地区, 经费不足, 导致县级图书馆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 对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 图书馆建设规模问题

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具有原则性, 杜绝面子工程, 攀比工程, 但各地区集中建设大型图书馆, 形成攀比风气, 而中小型图书馆建设不足, 不能满足地区发展需要。从建设部提出的建设理论而言,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应根据当地情况、地区经济、人口数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立足于国情, 同时考虑长远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不尽如人意。

(三) 农村图书馆建设

目前我国实施的“送书下乡”“文化共享”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实施较好, 但某些地区对此关注不够, 支持力度不强, 管理工作不到位, 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理想。

五、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应当注重原则, 要建设符合, 层次建设合理, 各地区平衡发展, 设备设施配置齐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服务群众, 公益性前提, 全社会参与, 建设公共文化产品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当注重各地区间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均衡问题, 加大对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量, 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完善其基础设施, 提高其办馆条件, 建设高素质图书馆队伍。各地区主管部门应当合理调配当地资源, 根据本地情况经针对性的经济支持, 缩小地区间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差异。加强扶持“送书下乡”“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力度, 加强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扶持, 提高公共图书馆科技中的科技含量建设, 加强偏远地区网络建设投入。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营, 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设施、服务作用, 以人为本, 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加强文化立法, 建立政策支持体系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主体行为。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服务指标体系, 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顺利建立。

参考文献

[1]蒋永福.论图书馆治理[J].图书馆论坛, 2008 (12) .

[2]李鸿翔.基于县域公共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构建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11) .

上一篇:小型音乐工作室下一篇:情景熏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