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配

2024-05-28

股权分配(精选五篇)

股权分配 篇1

股权激励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 其目的是通过一定形式给予激励对象部分公司股权或有价证券, 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刚开始时, 股权激励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高管, 在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方面尚无政策支持。实际上, 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对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使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很多发达国家企业股权激励范围逐渐扩大到经理人以外的普通员工层面, 其中也包括科技人员。基于此, 对于科技人员股权分配问题, 前人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对于公司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全面。针对前期研究的不足, 本文将重点分析公司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问题。

2 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必须系统、全面地考虑对股权分配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 为企业科技人员设计出针对性较强且具科学合理性的股权分配方案。论文在对众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科技人员现有股权激励实践经验, 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对科技人员股权分配影响因素分类的相关文献, 对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2.1 影响因素的选择

公司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必然涉及到科技人员的工作经验、教育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它们分别对科技人员股权分配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影响。参考相关文献, 本文将对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会产生影响的主要重大因素进行了筛选、概括和分类, 具体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先决条件。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科技人员工作时间越长, 实际操作经验就越丰富, 进而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 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产出, 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股权。

(2)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是科技人员进行股权分配的基础。科技人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了理论知识、技术能力, 从而增加了对科技成果研发的适应性, 能够更好的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才能, 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做贡献。这就是科技人员受到教育的最大体现, 因此会对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产生较大影响。

(3) 职务。职务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最直接的因素。科技人员在企业中职务的不同决定了股权的实际分配。一般而言, 职务等级越高, 获得的股权越大。

(4)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企业中,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决定了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出, 进而掌握着整个企业的经济命脉。因此, 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参照标准, 必须在企业科技人员进行股权分配时予以重点考虑。

(5) 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必要条件。对于科技人员来说, 理论知识主要指专业知识。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才能对技术操作游刃有余。因此, 理论知识对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也会产生影响。

(6) 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特殊因素。科技人员对企业目标的实现会产生风险偏好, 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产出的成功率和使用率。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追求风险, 也可能会害怕损失企业收益而规避风险。不同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企业的最终效益, 进而影响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

基于上述分析, 将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因素概括如表1所示。

2.2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由以上分析可知, 科技人员受多方因素的影响, 并且由于其各自影响程度的不同, 导致股权分配的结果也不同。因此, 有必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 以便对决定性因素加以控制。对于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一般依据其量化后的权重大小进行确定。因此, 研究拟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评价, 从而找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理由如下:这些影响因素中, 大多都属于定性因素, 而层次分析法能够依据相应的评价标准将定性因素转化为定量因素进行考察, 并且能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出理性的判断, 从而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重要性进行判断并对其排序, 确定出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1) 综合判断矩阵构造。

在对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1-9标度法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初始评价, 得到各因素重要性比较的初始判断矩阵, 然后通过访谈不同企业的高管人员以及科技人员, 对判断矩阵进行了修正, 最终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2) 一致性检验。

根据一致性检验公式:

计算得CR=0.0521<0.1, 符合一致性检验标准。最终, 得到其权重如表3所示。

由以上权重分析可知, 与其他因素相比, 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对其所持有股权份额影响最大。因此, 主要从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去建立科技人员股权分配模型。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程度与其所持有的股权份额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现为:

(1) 企业科技人员所持有的股权份额是随其技术创新程度的不断提升而增加的;

(2) 当科技人员和其他员工拥有同样的创新能力水平时, 科技人员持有的股权份额远远大于其他员工;

(3)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更重要, 且在不同阶段其持有的股权份额都大于其他员工持有的股权份额。

可见, 科技人员持有的股权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事实上,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 它决定着企业职务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出,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因此, 对企业科技人员进行股权激励, 目的是充分调动其技术创新积极性,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要授予科技人员较高的股权份额已达到激励目的。为此, 企业通过不断地沟通协商, 重新定位科技成果的真正主导者, 考察科技人员和非科技人员在整个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作用大小及创新程度, 从而决定出可以拥有企业更多股权份额的具体人员。研究表明, 在科技成果进行研发和生产的整个过程中, 企业科技人员所持股权份额与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要比其他普通员工的创新更多一些, 相应的科技人员拥有的股权份额应该多于其他员工。

2.3 案例验证

华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国内知名的一家非上市公司, 全球共有大约9.5万名员工, 其中有至少6万名员工持有华为公司股份, 约占员工总人数的65%, 持有股份总数达98.5%以上, 其中持有公司股份的各类科技人员占持股员工总数的大约七成左右, 粗略估算一下, 华为公司科技人员在员工持股中所占的股份在68%以上。由此可见, 该公司科技人员所拥有的股权份额远远超过了其他员工所持有的股份。当然, 作为最重视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及新成果转化的国内信息技术行业领头羊, 华为公司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 同时, 也非常注重根据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来进行公司股份的分配和授予。华为公司一直认为,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 从华为公司近几年在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 这种做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和经济效益。

3 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 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科技人员持有的股权份额是随着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 且在企业内部员工股权分配中占有绝对优势, 这为最终的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论文是站在科技人员的角度去研究股权分配问题, 与其他研究不同, 因此,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 该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1)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仅考虑企业内部员工以及他们的创新程度, 未考虑其他企业内外部因素; (2) 科技人员持股份额仅是在企业内部员工中考虑, 未涉及经营者, 不能直接计算出科技人员的总持股额。因此, 该研究结果在企业实践中可能缺乏客观性, 对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可能产生偏差。所以, 要想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来探讨科技人员股权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参考文献

摘要:股权激励在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 通过分析企业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研究科技人员股权分配问题, 为进一步设计企业科技人员的股权分配方案提供依据。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科技人员股权分配的重要因素, 且科技人员所持有的股权份额随着其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能力,股权分配

参考文献

[1]胡君晖, 吴克保, 李享.行为金融视角下的风险投资基金与中小企业之间股权分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10) :120-125.

员工股权分配协议 篇2

甲方:

乙方:

本协议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订,此协议是为了更好的建立健全公司的利益分配体系,响应公司发展理念,为公司人才提供同等事业发展的平台,激励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收入,使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利益共担。经公司董事会研讨决定,准许分配

员工 %公司原始股,甲乙双方均按以下条款执行双方职责,履行本协议:

股权分配时间: 年 月 日

一、原始股分配条件与对象

1.必须是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2.必须为公司服务满一年及一年以上。

3.对公司有突出贡献,工作积极向上者,个人自愿申请,上机领导审批同意,董事长认可方可入股。

二、员工内部持股股份的性质

1.该股份为年度分红股,员工本人可以继承,自分配日期开始,三年内不可以转让。2.该股份可享受本公司年度“净利润”的分红。3.该股份享受企业经营状况的知情权。

4.该股份不享受企业的管理权,企业管理权由公司董事会按职务分配。

三、入股政策

1.所入股的结算单位名称:

2.所入股为公司奖励性质,无需其他费用

四、分红政策

1.年度净利润的计算方式:年度总收入-年度总成本=年度总利润。成本包括:工资、佣金、房租、经营费用、税收、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等其他开支。此金额以公司财务数据为准。2.分红的计算方法:分红按年度净利润的100%来计算,股东按入股比例计算分红。公司亏损时,股东不享受该年度公司分红。

/ 2

3.分红的时间及次数:按公司财务季度结算,一季度结算一次分红。4.每年开一次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及利润情况。

5.该股权仅在现有股东共同持股的份额下完成相应比例,后期发生股份变革,所持股份比例将按变革后比例重新分配。

五、退出原则

1.该股份为分红股,股份持有员工离职时,根据其实际情况,分以下两种: A.自离职之日起,未在公司服务满一年时间,视其自动放弃公司分配股份。B.自离职之日起,在公司服务满一年时,保留股东所有权利。

2.股份持有员工离职后,一年内不得在同区域参与相同或相似行业的投资或工作。否则当期分红金不予退还,公司可按国家相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3.自分配股份日起,三年内股份持有员工不得出售或转让股份,三年内转让或出售所签订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应,如有违反则视其自动放弃公司股份,并公司有权追究相应责任和损失。

4.自分配股权日起,三年后股份持有员工若要出售相应股份,必须上报董事会,董事会有优先收购权,经董事会同意后方可对外出售或转让。

六、保密协议

本协议书为公司最高商业机密,所有股东必须遵守保密责任。一旦发现漏密,将追究法律责任。

七、协议修正

以上协议若有修正,按甲乙双方同意后改正。

八、争议解决

其余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经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决。

九、协议生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应。

甲方: 乙方: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附身份证复印件)通讯地址: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股权分配要掌控有方 篇3

《乔家大院》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历史剧,描述了烽烟战火弥漫的晚清社会,一代晋商闯荡天下,开辟商路,为追寻“汇通天下”的理想而积极奋斗、永不放弃的历程。剧中,弃儒经商的乔致庸,以“义、信、利”为本,将其所主持的家业发展到了极致,达到了“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的时代盛况。但是,即使乔致庸做得很好,但仍旧没能解决“人事管理难”的问题。

当乔致庸看着最能干的伙计马荀递过来的辞呈时,他对人才的流失同样是百思不得其解。起初,因为马荀不太愿意透露辞职的实情,乔致庸在马荀一直强调“想走”的情况下,便同意了他的请辞。后来,想到马荀在全包头算是位很抢手的人才,乔致庸便让孙茂才努力留下马荀。经过孙茂才一番劝说之后,马荀说出了实情,他解释说,他的走代表着一种惯例,徒弟滿师后都要离开,因为其他雇佣者给的薪金更高。但是,作掌柜的在生意里顶着一份“身股”,不但平日里拿薪金,到了四年账期还可以领一份红利,所以,当掌柜的就没人辞号。

乔致庸从马荀那里了解到实情后,遂大刀阔斧地重修店规,并破天荒地决定:以后凡是学徒四年出师,愿意留在店里当伙计的,每人“顶”一厘的“身股”,也就是说,年终可分得120两银子的红利,以后逐年按劳绩增加。这一招很管用,辞职风波彻底解决了,不但稳住了伙计,留住了人才,有的还替“东家”想出了赚大钱的主意。自那以后,乔家的生意蒸蒸日上,这与伙计们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

乔致庸的“身股”变革,成功解决了员工四年学徒出师后就走人的恶性惯例,不但马荀不走了,大家都不走了。他们为什么又不走了?就是因为“身股”的吸引,伙计干活不仅是给东家干,也是给自己干,员工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作为东家,乔致庸之所以愿意把一部分的利润分给部分伙计,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可以获得更长远、更多的利润,为利润而让利润,他是非常乐意的。所以,虽然在工资成本上增加了,但是乔致庸得到的更多。

乔致庸用“身股制”保证了伙计的忠诚,把一批一批的优秀伙计变成了“外姓的自家人”。这种“身股”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长期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它调动的不是一阵子的积极性,而是一辈子的积极性。因为员工一旦有了股份,员工的利益就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企业效益好了,员工才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便有效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这方面,慧聪国际资讯公司就做得既“慧”又“聪”。在掌门人郭凡生看来,现代企业不应由一位企业家来掌控,而应该由一个企业家团体来掌控。所以,中国的家族企业应该学习乔致庸,给非家族员工“身股”,让不是“亲人”的职业管理人胜似“亲人”,与企业共成长。慧聪国际资讯公司在香港上市之前,郭凡生就启动了“身股制”。他规定,在受益方面,任何股东的分红不得超过红利总额的10%,并且所有股东的分红总额不得超过总红利的30%,而每年70%的红利都要分给公司内不持股的员工。

当然,也有做得不好吃了大亏的。当年的“标王”胡志彪,创立了爱多VCD,贡献最大。但是,贡献大不等于权力大,陈天南的发难就证明了这一点。陈天南很少参与爱多的经营,但却能发难胡志彪,为什么?因为陈天南在爱多占有45%的股权。爱多的股权太集中了,这“爱”反倒不多了。当陈天南与益隆村联合起来的时候,所持股权远大于胡志彪手上45%的股权,胡志彪除了愤怒别无良策,最终被迫让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子。

从中,我们会看到,不管是乔致庸,还是郭凡生,乃至胡志彪,股权对他们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显然,乔致庸及郭凡生虽然分散了股权,但却促进了对企业的掌控,让所有的员工都能齐心合力,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胡志彪虽然也是分散了股权,却给了别人以可乘之机,篡权夺位,结果败在了股权上。所以,解决好股权分配问题,一好百好;解决不好股权分配问题,一损俱损。

作为企业的一把手,都希望能够掌控企业的未来与发展,而不希望被架空。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篡权”呢?其实很简单,权力就是实力,股权就是实权。没有股权,生存能力都有可能被夺取,更谈不上怎样去慑服别人,胡志彪的失威就在于他没有手执利剑。所以,如果说商场如战场,那么,拥有股权就是手握兵权。要想掌控有方,就要懂得股权设立的原则。那么,都有哪些原则呢?股权设计要懂得五个法则。

2+3﹤1法则,即控股法则。即一个企业领导人在分散股权的时候,必须要让二股东、三股东也分散股权,就算他们两个加起来,也没有大股东的股权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

高吸低出法则,即入股法则。企业在高利润回报期间,吸纳员工入股,在亏损期间不宜吸收入股。

两权分离法则,即赠股法则。赠股有时也叫干股,采取低价卖给员工的办法,员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分红。在这里,占有权和分红权是分开的。

大股优先法则,即决策时,大股东具有优先决策权。

小股优先法则,即利润分配时,小股东具有优先获得利润的权利。

我们常常说“谈虎色变”,令人闻风丧胆,靠的就是万兽之王的威慑力。敬而生畏,需要实力;威而不怒,需要实力;摄服于心,需要的还是实力。在企业里,有的领导很柔和,有的很霸道,有的很独裁,有的却很民主,那么,到底是做善良的羊,还是做残暴的狼呢?都不对,要做仁慈的狮子,它能吃人,但它更能威慑。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这种威慑不仅仅来源于他的职位,更源于他牢牢控制着这个企业的实力。所以说,股权即兵权,有了实权,兵能为将,将能为帅,帅能为王,王则不怒自威。

股权分配 篇4

创业投资是指投资机构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 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 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5]。由于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创业参与者 (创业者、投资者) 之间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从而影响到创业企业的成长。

信息不对称是形成双边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较早研究双边道德风险的学者是Reid (1977) 。后来, Cooper和Ross (1985) 正式对双边道德风险进行了定义, 从而为双边道德风险在经济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2]。Repullo和Suarez (1999) [20]将双边道德风险应用到创业投资研究领域后, Casamatta (2003) [11]和Houben (2002) [15]分别从创业投资家的作业和信息暴露角度来深入分析了双边道德风险及契约设计问题。Houben (2002) 认为, 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双方的信息不是共同知识, 并从双方是否愿意诚实披露自己信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15]。他将技术质量、经济质量、信息披露水平和双方的努力水平作为决定因素, 并使它们内生于项目盈利前景之中, 证明了债券契约不能披露双方的真实信息, 信息的隐藏导致对双方的激励不足。Casamatta (2003) 把创业投资家的作用分为融资和咨询两种, 把投资额内生化于契约设计的过程中, 并且发现投资额会影响契约工具的选择:创业投资家投资较少时, 倾向于持有普通股, 而创业企业家则倾向于持有优先股;当创业投资家提供巨额资金时, 通常拥有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11]。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双边努力激励问题上。例如, 陈永庆和王浣尘 (2002) [2]、杨青和李珏 (2004) [7]以及唐伟 (2005) [6]等构建了关于创业企业股权结构与双边激励问题的关系模型, 同时还考察了防范双边道德风险的最优契约设计问题。由此可见, 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局限于将道德风险笼统归因于激励不足, 从而建议用股权或可转换债券等契约工具来激励双方努力, 以防止双边道德风险, 而忽略了参与双方对于努力互补的时间延续性和动态变化[9,16]。

前面学者对于创业企业道德风险的研究已经不断拓宽衍生到很多方面, 本文就是在上述基础上着重从创业企业参与双方互补的角度来分析互补强弱对于双边道德风险的作用。 努力互补一直是创业企业参与双方所追求的效果, 因为相比于个体效应, 互补效应对于创业者、投资者的努力投入具有放大作用, 起到1+1>2的效果, 至于放大的程度则由互补系数决定。 前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创业企业中, 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互补系数是由双方的处境和所拥有的资源而先验决定, 这样互补系数可以通过量表测出;也有研究者认为互补系数一个动态变化的用来刻画创业者和投资者合作进程的变量, 它与创业进程中参与双方对于互补性的认识以此由此支配的努力投入行为及时间延续性息息相关。在这里, 本文更偏向于后者, 认为互补系数最初是由双方自愿匹配性决定, 由此形成一个双方追求的良性循环。

2 基本模型描述

考虑一个具有盈利前景且具操作性的可开发创业项目, 创业者e掌握着该项目的原理及技术因素, 但由于受到资金约束无法开展创业项目, 需要向投资者i融入一笔资金来启动创业项目。现创业者与投资者签订合作契约, 双方均投入创业资源来共同开发创业项目, 并规定了项目收益的分配方式。

2.1 双边激励机制的理论分析

激励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以利益为引导, 激发和鼓励人从事符合激励主体所希望的活动; 其二是约束, 对被激励人的行为加以事前限制和事后处理。 激励与动机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 激励实质上就是动机的激发过程。如同风险报酬作为创业者的激励因素是由于风险报酬可以作为创业者努力和贡献一样, 把控制权作为创业者的激励约束因素, 就是把企业控制权授予与否、授予后控制权的制约程度作为创业者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的相应回报。风险报酬机制的激励有效性取决于创业者的报酬和创业者贡献的正相关程度, 同样, 控制权机制的激励有效性和激励约束强度取决于创业者的贡献和他所得的控制权之间的对称性。然而, 在创业投资过程中, 投资者为了减少企业运作风险, 防止创业者为追求私人价值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他们往往在投资起始阶段想要争取绝对的控制权[8]。

这种情况下, 参与双方都受到控制权分配的激励而为企业做出努力, 同时也受到控制权的分配约束而付出正相关的努力水平。在两者合作过程中, 参与双方都将努力投入到企业发展中, 势必会对对方的努力水平造成影响, 本文将此情况称为努力互补效应。随着参与双方的合作深入, 且均有希望企业走向良好前景的想法, 双方努力互补效应进一步加强, 由此形成一个双方追求的良性循环。

为开展分析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条件下, 创业企业参与者 (投资者i、创业者e) 对于创业项目的收益的最优分配比例, 特做出如下假设。

2.2 创业双方的模型假设

假设1:创业企业参与者 (投资者i、创业者e) 在资源、努力行为等方面存在互补性, 这是投资者和创业者开展合作的基石。

假设2:创业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分享权是可分离的 (金永红 (2002) ) , 基本模型分析中不考虑控制权的状态及其对收益分享权的影响[4]。

假设3:创业企业参与者都是风险中性的, 且在短期内不考虑参与约束, Innes (1990) [17]认为, 创业项目本身所蕴含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对创业项目参与者要求短期内的参与约束 (机会成本) 有现实的障碍, 在基本模型分析中本文先不考虑参与者的参与约束来进行简化分析。

假设4:Cooper和Ross (1985) 指出, 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 双方采取的行为是不合作的, 以谋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为行为选择的依据, 为次优努力水平[12]。

假设5:DeMarzo和Fishman (2007) 在由于不可观测的潜在的努力而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 分别表示了最优长期融资合同在离散以及连续时间里的特性[14]。本文研究通过给予利用内源性确定的努力成本的企业家非线性回报函数, 从而假设创业企业参与者投入的努力具有不可观测但可证实的特性。

2.3 模型描述与求解分析

创业企业的互补效应是指靠创业企业参与方双边努力投入的合作效应所带来的创业绩效。资源、优势互补是创业企业参与双方追求的效果, 本文把这种创业企业中基于资源、优势互补, 参与双方努力投入所产生的互补效应称为创业企业互补效应。 这里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互补效应行为努力水平分别用mtnt表示 (t=1, 2, …表示期数) , 则创业企业的产出函数为: Ut=cm1-λtnλt, 其中互补效应中创业者、投资者的边际贡献能力分别为λ和1-λ (λ∈[0, 1]) , c为实际互补系数。创业企业参与者的努力成本C (mt) 、C (nt) 可以等价于货币成本, 遵循de Bettignies (2008) [13]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假设C (mt) =12qemt2C (nt) =12qint2, 其中qe, qi代表成本系数, 并且都大于零。

设定β (β∈[0, 1]) 为投资者对于企业收益的分配比例, 此时创业者对于企业收益的分配比例为1-β, 则创业者和投资者的收益函数如下:

Ue= (1-β) cm11-λn1λ-12qem12-β0Ui=β0+βcm11-λn1λ-12qin12

这里β0理解为投资者在初期预计回报的固定收益, 在此模型中并不做硬性约束。

上述模型表达式中的指数部分整体体现了互补效应, 互补效应收益函数为

U2=cm11-λn1λ-12qem12-12qin12

则不完全信息状态下, 互补效应最优模型表述如下:

maxβ2U2=cm11-λn1λ-12qem12-12qin12s.t.m1argmaxUen1argmaxUi

3 互补效应内生化的创业投资股权分配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 本文认为互补系数最初是由双方自愿匹配性决定, 但在后面的创业合作过程中, 互补系数并是静止不变的, 它是跟创业者、投资者的努力投入相关, 因为双方基于互补性而产生的努力投入也促进了互补系数的增长, 使得双方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 由此形成一个双方追求的良性循环。

创业初期, 是以创业者为中心, 创业者的努力对企业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相比于投资者, 创业家的努力是基础性的, 投资者所带来的资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 (努力投入) 只是帮助创业家突破从努力投入到收获绩效的瓶颈。因此, 互补效应是以创业家努力投入为基础, 这样更切合实际 (即互补效应更多的是对创业者努力的放大效应) 。

所以, 将上述基本模型分析中U2=cm1-λ1nλ1的互补系数c进一步内生化, 令c=mφ-11 (φ≥1, 为创业者利用投资者生产要素投入积极程度因子) , 则互补效应产出U2=cm1-λ1nλ1=mφ-λ1nλ1, 根据前面的互补效应分析, 互补效应的最优分配比例与互补成本系数无关, 这里为分析简便, 令qe=qi=1来简化模型, 此时创业者、投资者的收益分别为

Ue-2= (1-β) m1φ-λn1λ-12m12-β0

Ui-2=βm1φ-λn1λ-12n12+β0

则不完全信息状态下, 互补系数内生化的互补效应最优模型表述如下:

maxβU2=m1φ-λn1λ-12m12-12n12s.t.m1argmaxUe-2n1argmaxUi-2

模型中创业者、投资者对于个体效应和互补效应努力投入m1、n1都是从自身收益UeUi最大化条件下得出的, 再代入不完全信息状态下互补效应目标函数, 由一阶条件得到:

β′2 (4λ-2φ) +β′ (-2λ2+2φλ-4λ) +λ2+2λ-φλ=0

观察上面式子:

(1) φ=1时, c=1, 上式化为β′2 (4λ-2) +β′ (-2λ2-2λ) +λ2+λ=0, 解得:

β2={12λ=12λ (1+λ) -λ (λ-1) (λ+1) (λ-2) 4λ-2λ12

上述结果验证了陈永庆 (2002) [2]的结论, 得到了互补效应中关于边际贡献的最优收益分配比例:

①互补系数对于互补效应最优分配比例并没有直接影响。

②当互补效应中, 创业者、投资者的边际贡献均为12, 即创业者的项目技术、开发能力等资源与投资者的资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等资源对于创业企业同等重要的时候, 那么对于互补效应的最优分配比例则是一分为二, 各占一半。

③当互补效应中, 创业者、投资者的边际贡献不同等重要的时候, 互补效应最优分配比例关于投资者对于互补效应边际贡献的函数图像如图1所示。

上图绘制结果与党兴华 (2005) [3]的结果一致, 验证了投资者、创业者对于创业企业收益分享比例是随着互补效应边际贡献λ增加而增加的, 但不是直线形式的增加, 在图形的两头单位边际贡献的增长带来分配比例较大的增长, 而中间部分单位边际贡献的增长带来分配比例增长幅度减小。

(2) φ>1时, 对上式求解得到

互补效应的最优分配比例

β=λ2-φλ+2λ- (λ2-φλ+2λ) (λ2-φλ+2φ-2λ) 4λ-2φ

接下来通过数值举例的方法, 通过图形的变化趋势来探讨分析互补系数c关于创业者积极因子内生化后对于互补效应最优分配比例与边际贡献关系的趋势影响。 分别考察φ=1、1.25、1.5、1.75的情况下, 互补效应分配比例与边际贡献的关系变化。

图2显示, 随着创业者积极因子的增大, 投资者对于互补效应的分配比例与其边际贡献的关系逐渐有平滑向上的曲线逐渐逼近一条直线, 并且斜率逐渐降低。

图3显示, 在φ=1时, 互补系数创业者边际贡献 (1-λ) 弱于投资者时, 互补系数关于创业者边际贡献的增长趋势弱于创业者边际贡献 (1-λ) 强于投资者时, 并且这种比较弱势随着创业者积极因子的增长而加大。 发现创业者在创业积极因子和边际贡献之间并不是取一就可, 因为互补系数对于创业者的积极因子和边际贡献是同向要求的。

这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以创业者为中心的创业活动中, 当创业者的积极因子和边际贡献同向增加即创业者愿意投入更多努力且努力的边际效益增大时, 互补系数出现水平不变甚至下降的现象, 让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这里忽略了投资者对互补效应的贡献, 因为在创业者调整合作意愿, 增加积极因子及边际贡献时, 极大程度的压缩了投资者对于互补效应的分享比例, 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 因此这个时候创业者能适度让与投资者部分互补效应分享比例才会保证投资者的投入, 因为投资者的投入也是互补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以创业者为利润活动中心的创业活动中, 创业者应该适度让予投资部分互补效应分享权。

4 结论

实际上, 在创业资本投资的企业中, 控制权的问题非常复杂, 企业控制权在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 取决于信息不对称、技能、参与约束、努力和控制权收益等诸多因素。 本文将创业企业参与双方的努力因素引入了企业收益函数, 建立了在创业者和投资者共同努力情况下的最优股权分配模型。通过求解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 当互补效应中创业者、投资者的边际贡献均为12, 即创业者的项目技术、开发能力等资源与投资者的资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等资源对于创业企业同等重要时, 那么对于互补效应的最优分配比例则是一分为二, 各占一半。

② 当创业者、投资者的边际贡献不一致时, 创业者所持有的股权比例β是随其努力重要程度λ的变化同向变化的, 而不是绝对地不变、递增或递减。从模型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在创业投资中, 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最优股权比例应根据参与双方的边际贡献能力和其他内外部因素来共同确定, 从而使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都投入最优的努力水平, 以达到更好的激励和减少道德风险的作用。如第3节末所述, 在创业者拥有控制权时, 应给予其较低的控制权收益, 以促使其选择最优行动, 最大化创业企业价值, 从而使控制权能够很好的激励创业参与双方。

③ 针对结论②, 也可以推论出另一结果。当创业者投入过度努力的成本小于创业投资者努力投入不足的损失时, 将控制权授予创业者, 当创业者由于投入过度努力引起的损失超过创业投资者努力投入不足的成本时, 则需要将控制权从创业者转移至创业投资者, 并在收回控制权的同时, 给予创业者一定的补偿, 这就说明控制权同样能够约束创业者避免其发生有损创业投资者的行为。

当然, 模型的分析基于许多的假设之上, 例如:风险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是风险中性的, 且在短期内不考虑参与约束;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之间, 除双边激励问题外, 没有其它委托—代理问题;最优股权结构能满足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盈亏平衡要求等等[1,10,18,19], 如果放松这些假设, 则模型的分析会非常复杂, 具体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摘要:创业企业的发展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基于资源互补开展合作共同倾注努力的结果。由于风险企业特殊的信息结构特征, 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而双边努力互补效应是其中一个主要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参与双方的努力互补效应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收益分配模型, 从解决激励创业者、投资者为创业企业做出努力的互补效应问题出发, 确定最优的风险企业股权结构。

股权分配协议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我们各股东经过慎重研究,一致同意按照该法律规定,自愿出资申请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特制定协议如下:

一、申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名称拟定为“

******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名称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准的为准。

二、公司主要经营*********

行业。公司地址:***

市**区***

****号。

三、公司股东共***个,其中自然人**个,企业法人**个,社会团体法人**个,事业法人**个。

分别为:

XXX〔自然人〕,现住址,身份证号为。

XXX〔自然人〕,现住址,身份证号为。

XXX〔自然人〕,现住址,身份证号为。

XX公司,住所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为*****,住所在****。

第一章

公司投资资本

一、公司投资资本:“火锅〞投资资本0万人民币

二、公司增加或减少投资资本,必须召开股东会并由全体股东通过并作出决议。

第二章

股东的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

一、股东的名称、出资方式及出资额如下:

××

出资额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000%出资方式

货币

××

出资总额000万,占注册资本的000%其中:实物出资000

万元,货币出资000万元、××

出资额0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000%出资方式

货币

二、公司成立后,股东资金到达指定账户,应向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

第三章

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一、股东享有如下权利:

〔1〕参加或推选代表参加股东会并根据其出资份额享有表决

权;

〔2〕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选举和被选举为董事或监事;

〔4〕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获取股利并转让;

〔5〕优先购置其他股东转让的出资;

〔6〕优先购置公司新增的注册资本和工程投资;

〔7〕公司终止后,依法分得公司的剩余财产;

〔8〕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报告;

二、股东承当以下义务:

〔1〕遵守公司章程;

〔2〕按期缴纳所认缴的出资;

〔3〕依其所认缴的出资额承当公司的债务;

〔4〕在公司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后,股东不得抽回投资;

第四章

股东因故转让出资的条件

一、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局部出资。

二、股东转让出资由股东会讨论通过。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置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置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

三、股东依法转让其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名称、住所以及受让的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

第五章

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方法、职权、议事规那么

一、董事会会由全体股东组成,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行使

以下职权:

〔1〕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方案;

〔2〕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长、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董事长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的方案;

〔8〕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资本作出决议;

〔9〕对发行公司股份作出决议;

〔10〕对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出资作出决议;

〔11〕对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

作出决议;

〔12〕修改公司章程。

二、董事会的首次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三、董事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四、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并应当于会议召开十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

定期会议应每半年召开一次,临时会议由代表四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董事长、董事或者监事提议方可召开。股东不能出席董事会议也可书面委托他人参加董事会议,行使委托书中载明的权力。

五、股东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并主持。

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书面委托其他董事召集并主持,被委托人全权履行董事长的职权。

六、股东会会议应对所议事项作出决议,决议应由代表二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但股东会对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分立、合并、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修改公司章程所作出的决议,应由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表决通过。

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出会议纪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七、公司设董事会,成员为000

人,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董事长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对公司股东会负责。行使特别裁决权和处置权,但这类裁决权和处置权须符合公司利益,并在事后向股东会和董事会报告;

八、财务、会计、利润分配及劳动用工制度

九、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并应在每多会计终了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国家成认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据书面报告,送交各股东。

十、公司利润分配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十一、劳动用工制度按国家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公司的解散事由与清算方法

一、公司的营业期限为000年,从?企业法入营业执照?

签发之日起计算。

二、公司有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解散:

〔1〕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解

散事由出现时;

〔2〕股东会决议解散;

〔3〕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

〔4〕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5〕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时;

〔6〕宣告破产。

三、公司解散时,应依?公司法?的规定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

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

第七章

股东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一、公司根据需要或涉及公司登记事项变更的可修改公司章程,修改后的公司章程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修改公司章程应由全体股东表决通过。

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座送原公司登记机关备案,涉及变更登记事项的,同时应向公司登记机关做变更登记。

二、公司章程的解释权属于股东会。

三、公司登记事项以公司登记机关核定的为准。

四、本章程经各方出资人共同订立,自公司设立之日

起生效。

五、本章程一式000份,股东各留存一份,公司留存一

份并报公司登记机关备案一份。

全体股东盖章:

公证人、公证机构:

上一篇:影视翻译的方法下一篇:现浇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