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2024-05-15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精选十篇)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小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得到启发、促进, 并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从而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而推动数学教学效率的切实提升, 而情境创设工作, 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便是多媒体。下面就分析一下多媒体应用于情境创设的作用。

1.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立体可感的特征, 它

可以将教学情境以视频或PPT图示的方法, 组织展现出来, 进而为小学生营造出充满画面感、色彩感以及声音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有助于激活小学生玩闹的天性,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 进而调动自身的潜力, 对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加以学习和掌握。

2. 多媒体技术及其灵活, 可以动态连续地展现某一图形图像的变化状况, 或者是某一理论公式形成的过程。

教师借助于此技术创设情境, 可以直接模拟出相关理论知识的全景图,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趣味, 进而帮助小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掌握。

二、小学数学教师以多媒体创设情境的几点策略

1. 打造动态空间

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要充分挖掘多媒体的空间感与动态性, 将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 以空间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 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的直观深入掌握。以“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情境创设为例, 教师在上课之前, 可以首先借助于多媒体的自动播放功能, 向学生展现一系列的可以进行变形重合的图形,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再将桌椅、板凳、书本、门窗等各种图形的平面图直观展现在大屏幕上, 引导学生在脑袋中对图像进行抽象的对称变形, 再以多媒体的空间立体动态绘图功能, 对图形进行各种形式的轴对称变化, 以提高小学生的空间动态思维能力。

2. 模拟客观世界

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往往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而难以生动地模拟客观世界中的某些变化, 从而无法直观地向所有的学生展现相关教学知识, 而教师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情境, 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模拟运行功能, 对各种变化进行分层次、放大、重点突出等的演示, 以帮助所有的小学生在视觉与思维的配合下, 在生动的模拟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以“角的度量”这一问题的情境创设为例,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 对某一个角进行全方位的变动, 进而为学生变化出不同的角, 以及量角器展示的不同角的度数, 引导学生达到对锐角、钝角、直角等概念的认识, 然后, 再借助于五角星等具有规则性的图形, 让学生找寻其中各种角的数量, 以及角的度数之间的关系, 并在多媒体上借助不同的颜色将各个角标出, 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兼声音、画面为一体, 具有立体感与灵活变动的特征, 其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化、生动化, 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教学水平得以提升。所以, 数学教师在当前教学中, 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于应用此技术创设情境策略的研究。

摘要: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大,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尤其为优化数学的现状提供了帮助。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创设小学数学的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 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 着重探讨了教师借助此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策略, 以期为其他数学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参考文献

[1]闫春阳.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J].科教文:下旬刊, 2011 (18) .

[2]马东艳.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D].辽宁师范大学, 2008.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2

摘要: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媒体课件

教学情境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高科技为学生们创设了仿真数学学习环境。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有机融合,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辅助教学手段,它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只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助手”。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便抛砖引玉。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一开始我就说:“同学们,大家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吗?”,六年级孩子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也讲得很好,接着我又说:“兔子输了后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比赛一次,这次兔子选择了一个圆形的跑道(多媒体动画演示龟兔的比赛起跑线),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比赛公平吗?”学生看了跑道后一致认为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个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自然引入圆的周长,让学生在情景中进一步探索圆周长的相关知识。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形象生活的故事情景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探索相关知识。

在上《分数的意义》一节课时,课前,我播放《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课件,引起了学生对分数的浓厚兴趣;课中则以“孙悟空考小朋友”为主线设计课件,把学习新知的过程分为几个板块,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数的意义;反馈练习时,则以“我与孙悟空比高低”为主线设计层次不同的反馈题课件,让学生应用分数的意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时,我播放了《蚂蚁王国》的课件,提出了蚂蚁王国的房子有多高?浮桥有多长?等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兴趣和欲望。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一定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客观生活中建立起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知识。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画面、文字于一身,它既可以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再现,比如现实生活的录像,又可以对客观现实生活进行加工和提炼,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生活情境,既可使生活情境不失真实性和艺术性,又可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将它应用于教学,其作用勿庸置疑。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实物情境。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圆柱形物体,教学《角的认识》时,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角的课件的播放,能让学生对圆柱或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中的圆柱体和角。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节课时,播放“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录像课件,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收集到活动的数据,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教学《体积的认识》一课中,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一首《乌鸦喝水》的儿歌,儿歌是用Flash制作的MTV,动画短片生动有趣,一只乌鸦把小石头撞到瓶子中,瓶中的水面逐渐升高,最后乌鸦喝到了水,配上儿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生动的展示了小石头占据了瓶底的空间,迫使水向上占据上面的空间,为学生学习理解体积的概念做好铺垫。看完动画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进而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体积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时为学生创设鲜明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摹拟情境。有的情境,如果教师要将其照搬进课堂,则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并且有些情境,则是根本没有办法照搬进课堂的。这时候,我们就只有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摹拟了。如:教学长方体六个面的大小关系时,借助课件演示:将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三组相对的面分别移动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演示,学生直观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教学相遇问题时,借助课件演示两位同学同时从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在学校相遇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发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性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有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制作课件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疑难点、模糊点创设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新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教学有关“闰年”的知识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四年一闰” 的道理,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红色的太阳、兰色的月球、灰色的地球按自己的规律不停的运行着,这时可配上轻松、柔美的音乐,温柔、亲切的解说,仿佛将学生置身于浩渺、奇妙的宇宙中。拟真的画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从画面中知道了地球自己旋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月亮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地球绕太阳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年大约少算了6小时,过了四年就少算了一天,把这一天加在二月份,这一年就有了366天,叫做闰年。通过这种生动、拟真的演示,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道了其所以然,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个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了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查资料,上网求解、讨论等,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等,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实现多方互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会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综上所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3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建立生活与知识的链接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生活情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创设直观性情境

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現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事物的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一手段,收益无疑会更大。

2.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时,师:古时候人们怎么来掌握时间的,谁来介绍一下。生读收集的资料。师:下面来欣赏一组古人计时的图片(原始人用太阳和月亮来掌握时间、立竿测日影、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古代人们计时的方法,学生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了解了相关数学文化。在学习《图形分类》时,我组织学生欣赏了许多雄伟的世界著名桥梁的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

3.创设体验性情境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变“大课堂”为“小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生活化的练习,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课教学效率”是一个大课题。只有高质、高量、高速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算是真正的高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多媒体教学。

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就可以提高课堂容量,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例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我用白板课件制作了活动的七巧板,把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学生觉得有趣。在玩时,我让学生亲手操作课件,从用两块拼,到用三块拼,再到用4~6块拼,最后用7块拼美丽的图案,学生在动手中品尝拼图的快乐。这不仅让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业的独特性。

我还用视频展示了学生调查到的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情况,调查各银行的利息情况,自己身边的亲人在1分钟里、1小时里都能干些什么,进一步感受1分钟、1小时的时间概念,充分体现了多媒体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是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数学课堂的枯燥和沉闷,让数学课堂更具生命力。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4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动机。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关键。而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恰好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授《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晴朗的早晨,孙悟空在花果山给猴子们分桃子。它对猴王说:“给你1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5只小猴吧。”猴王一想,一只小猴只能得到两个桃子,连忙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那给你100个桃子平均分给50只小猴子怎么样?”猴王还不甘心,挠挠头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显出很慷慨的样子说:“好,本大王给你1000个桃子,平均分给500只小猴子,这总该满意了吧?”猴王听到要给它们1000个桃子时笑了,众多小猴也笑了,孙悟空也笑了。动画片中,机灵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猴王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有悦耳的童音出示数学问题,学生闻其声,观其形,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其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来。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恰当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化难为易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差,对某些教学难点难以理解。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点的生成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讲授《圆柱的体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时间和学具的限制,无法把圆柱等分16份、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此时,我运用课件展示,把圆柱等分16份、32份、64份,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并将近似长方体的上边设置闪烁特效,突出弯曲感。引导学生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课件的完美展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并轻松地掌握了圆柱的相关知识。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课件突出了其优势,弥补了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的重难点轻易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且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精心打造精讲精练课堂

精讲是提高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方法。课前,教师在全面把握知识的情况下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简洁明了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练则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并分门别类地存入计算机,让学生逐项练习。同时,在达标练习中运用多媒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练习题,教师则可以利用反馈信息及时点拨评价,更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篇5

一、引入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引入阶段是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的情形和思维活跃程度,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应用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发孩子思考的作用。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孩子兴趣

对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情形容易拨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学的来劲,所有信息技术要发挥它的功能,促使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成为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

例如:一年级的长度比较,创设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这对刚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对童话世界充满了好奇,引发他们的兴趣,从而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个实践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电脑这个课件的呈现能够与传统的课堂中的手法相比较表述更简洁,效果更形象,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进入状态,关注要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孩子思考

引入阶段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悬念,这样能够引发孩子好奇的心里,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悬念设置把握的度非常重要,不悬学生一眼望穿、食之无味、无念可想,太悬了孩子们无从下手、望而生畏,同样也是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遇实,使学生运用门路,才可以使孩子们学的兴味盎然。信息技术在引入教学阶段,教师切记过度应用信息技术,如冗长的童话故事或复杂的动画画面,这些虽然能够印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容易孩子们的兴趣偏离,思维游离本课学习的主题。

二、在探索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在探究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是摆设,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应该是传统的手段方法无法媲美的独特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诠释分解难点,虚拟现实情景,模拟数学实验,使孩子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关键,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1、通过逐步演示诠释分解难点

用课件演示过程,例如除法的竖式计算:35除以2,把35平均分成2份,现分整十的,每份得到1个十,分掉2个十还剩一个十,这一个十和剩下的5个一合起来形成15个一,把15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7,分掉了14个一还剩下1个一,通过竖形结合,操作与书写一一对应,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再次清楚理解了算式中每个数字的由来与正确的位置,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对不同与加、减、乘竖式不一样的除法竖式的难度,利于孩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而且这个信息技术可以无数次不懈怠的重复,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学会、学好除法竖式计算。

例如:长度的比较:出示红黄蓝三支笔,用叶子遮住下半部分,让孩子们猜哪支笔最长,当孩子们猜红笔最长时,结果是绿笔最长,当孩子们猜绿笔最长的时候,结果是蓝笔最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操作信息技术,让学生们边看边猜边活动,孩子们兴致当然很高,结果都是猜错,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感觉了看事物的一端进行猜测是不靠谱的办法,于是就想到必须看事物的全面,如果两个物体三个物体在长度上比较接近,用眼睛看不出长短的话,就必须看事物全面,让它们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但是很多时候物体并不能移动,那又该怎么办呢?就这样教师通过课件逐步演示,让孩子们在边看边想边说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逐步感受到比较长度的方法。这样,教师借助课件的逐步呈现,使得学生学习不仅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难以理解的逻辑关系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通过问题的解决,难点分散,学生们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了,获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2、通过虚拟情境再现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不可能完全就搬到我们课堂上来,但这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模拟现实生活,使得学生即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又有可以排除现实生活实际中对学习产生的干扰因素,使学生学的有趣、专注、有效。

利用多媒体创设高等数学教学情境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教学情境

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气氛民主、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要使学生始终如一地在高等数学课堂上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高等数学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本文就运用多媒体创设高等数学教学情境的时机进行了探讨。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切入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借助于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绘图、动画等功能以及图像、文体、声音、视频、三维动画并茂的特点制作而成的。好的教学软件不是一块“电子黑板”,它蕴涵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带有启发性,适合课堂教学使用。要达此目的,必须找准高等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切入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显示出教学课件的强大功能。高等数学课件的切入点包括函数图像的呈现、几何意义的介绍、基本概念的引入和高等数学的应用,等等。

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演示和交互两种类型的课件。演示课件是将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形象直观的动画配以清晰的讲解表现出来,能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和理解,节省大量的书写、绘图、计算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交互式课件则借助计算机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呈现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自由探究,更易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在新课导入处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声、形、情、境融于一体,能够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讲授导数的定义时,通过曲线在某点处的割线向切线的转化,引出切线的斜率是割线斜率的极限,从而引出函数在某点处导数就是因变量增量与自变量增量的极值。这样,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形象直观地为他们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感性材料。

三、在教学重点、难点处创设情境

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利用计算机的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借助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靠文字描述,解题思想主要靠教师讲解。如《微积分》中数列极限存在的ε-δ语言、三元方程在三维空间的曲面表示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令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而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制作图表,从量与形两方面使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一个知识点可用多种方式表示,教师同时进行评点与注释,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激发他们学

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教学过渡处创设情境

过渡即承上启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过渡,给人以行云流水、朴实无华的感觉。由于情境的创设,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断层”,而是从一个知识点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的知识点。例如,由“微分”到“积分”,由“平面解析”到“立体解析”,学生往往有过渡中的迷惑,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数学方法与相关学科研究的结合,降低了学习的梯度,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在巩固练习处创设情境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练习时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情境,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尽可能地使他们产生发散性思维,采用多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辅导软件把计算机变成了教师,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文、图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进度,个别系统逐步深入地学习,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这种课件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就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智能地调节题型、题量,并能在线调出相关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及时得到指导。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考察。

六、在发展延伸处创设情境

传统的教学观点是教师在一堂课上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学,以成功完成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后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书育人外,应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能,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在课堂延伸处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从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向无限的课外探索,真正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是多样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借助多种手段,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斌.多媒体课件辅助高等数学教学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2]赵小云,沈陆娟.问题情境的设计——高等数学教学创新的手段[J].大学数学,2008,(02).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7

一创设动画情境, 引发学习动机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特点: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持久性差等。但是他们对于鲜艳的色彩和动态事物的注意力也是很强烈的。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一年级加法实际问题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河里有8只鸭子在游泳, 接着动画出示, 又游来5只鸭子。此时, 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 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 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计算, 而且还感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解决了身边的问题, 孩子们很有成就感, 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看到数学, 接触数学, 探索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认识角”一课时, 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常见的“做手工”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接着用课件演示打开的剪刀、打开的扇子、三角板等,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引入角, 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 同时局部放大, 让学生进行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 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 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 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 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 降低了认知的难度, 从而保持并促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的结尾, 我还设计了“伴随音乐, 欣赏图片”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缺乏稳定性, 集中注意的时间短, 持久性较差, 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讲解,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我经常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 把游戏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进入多彩的数学世界。如“认识方向”这一课, 我带领学生们参观美丽的方向王国, 在方向王国里住着四位方向王子, 每个王子都给学生们出了一道谜语。猜谜游戏开始, 我先配乐播放一段由许多宫殿和城堡组成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其兴趣, 随后王子的谜语映入眼帘, 学生们兴致勃勃, 迅速猜出了谜底, 找到了王子的正确位置。被猜中谜底的王子便会伴着欢快的乐曲出现在他的城堡前, 开心地和大家打招呼, 并介绍自己的姓名和喜好。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等四位王子都现身后, 王子们邀请我们一起去参观他们的果园, 在果园的门口设有管卡, 只有顺利回答出王子的问题, 才能进入果园采摘新鲜的水果。本节课通过猜谜游戏让学生与王子进行对话,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模拟现实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从生活中来的道理, 更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如在教学元、角、分时, 我创设了文具店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 多媒体出示各种文具的图片和单价, 分组请学生来当售货员和购买者, 用讲台当柜台, 柜台上摆着与画面上相同的文具, 要求购买者说出自己要买的文具并提出问题, 如:我想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售货员”很快算出结果告知购买者。通过几轮扮演活动, 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种带着真情实感来参与学习, 学生感觉轻松愉快, 效果极佳。

五创设儿歌情境, 巩固学习效果

儿歌深受低年级小朋友的喜爱, 因为它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能在儿童思维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下进行, 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 在课中加入了一首儿歌《神奇的手指》, 通过歌曲, 不仅让学生理解了1~5各数的顺序, 还学会了用手指变出各种不同的动物, 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愉悦, 学生刚要分散的注意力也瞬间集中起来, 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8

一、少一点盲目的情境,多一点生成性的情境

创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刺激学生主动摸索未知的主动性。但是有些教师把其看成是一种潮流,为了“包装”课堂教学,一律采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然而细细品味,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如“小统计”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动物园场景图,然后问:同学们,在动物王国要举行生日晚会,看有哪些小动物来了?(课件演示),动画一会儿出现小猴,一会儿出现小兔……小动物的出现很乱,于是让学生需要整理统计,因此将刚才的画面又一次播放,花去10多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安排是否高效?这样的情境是否学生喜欢的?静心反思,这样的多媒体情境除了外表华丽,吸引无意注意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低段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内容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电教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电教媒体。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师:“你们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三角形面积=底×高÷2。”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书上看到的。”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该生摇头。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这样,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这种以学定教的生成性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向纵深方向推进,生成性的情境更具有活力。

二、少一点华而不实的情境,多一点“悬”境

许多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动画效果,为了追求生动形象,使用大量的声音、视频、图片素材,使一些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华美的外表,怪异的声音,炫目的视频,导致喧宾夺主,使得学生上课时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本身,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找规律”这一课中,一位教师精心做了一个课件,按流程放出了,看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漂亮,小卡通 “活蹦乱跳”。学生虽然兴致很高,却很难专心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学习情境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素材的选择上要适当,界面的设计要注意布局合理,文字规范,色彩协调,主次鲜明,界面清新,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效果。

数学教学情境要结合生活实际,简洁开放,激活思维。比如,在“圆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课一开始结合生活中实际,出示三种不同车轮的汽车正要进行赛车比赛,他们分别是正方形、椭圆以及圆形的车轮。首先让学生猜猜哪种车轮将会获胜,然后运用媒体直观地演示出来,多方面地刺激学生感官,这时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就能获胜?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呢?”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创设具有悬念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少一点被动的“电灌”,多一点做中学的情境

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是单纯地用多媒体投影代替黑板,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被灌输者。如教学“圆周率的认识”这一节课,教师把有关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圆周率的发现过程,圆周率的来历介绍,做成了非常形象、生动的动画,让别人一目了然。整堂课中学生就是通过看这一课件学习有关圆周长的知识,生动而形象地看到古人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探索,然后得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掌握的的确不错。但是我们想一想,这和教师“满堂灌”又有什么区别呢?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非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的,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有时用实物展示比用课件的效果好,有时看了、听了不如做了印象深刻,如动手量一量周长与直径关系。因此教师我们要知道,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它并不能代替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多媒体使用得当可以极大提高教学的效率,使用不当,就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来为教学服务。

数学多媒体技术创设 篇9

一、再现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这已成为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共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必然可以改变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与呆板,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生活现象或是展现极其有限的生活实物来引出问题,这样的教学并不能向学生展现更多的生活事物与现象,相对来说是封闭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生活化教学的不足,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通过其图文声像效果来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搬入课堂,引出问题,引向特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更能增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气息,拉近学生与数学教学的距离,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同时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与基础知识来展开主动探究。

如在学习圆的基本性质时,我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公交车、工程师等。熟悉的生活画面自然可以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此时让学生观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换成其他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是否可以。这样由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出问题,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模拟将车轮换成长方形等上路的颠簸情形,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展开主动的思考与探究,进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运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通过趣味故事来引出问题,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热情,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快乐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教师正可以利用其特殊功能来将文字或语言描述的故事转换成动画视频,让可爱的人物活跃于画面,让生动的情节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样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然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可爱的猴子活跃在屏幕上,这样的故事更加立体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此时让学生思考,早上三个桃,晚上四个桃和早上四个桃,晚上三个桃,猴子得到的桃子是多少个?这样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直观而有趣的故事之中,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从故事中获取形象认知,并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达到对这一定律的本质理解,自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学生所喜爱的各类动画人物来自主创编趣味故事,这样的故事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人物与画面时更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带着问题来展开独立的思考与主动的探究。

三、设计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主动学

数学游戏活动集智力、游戏与活动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以改变以往机械而枯燥的数学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游戏,一种乐趣,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设计更为丰富的趣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来为学生创设记录时间与事件的游戏,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钟表的学习热情。此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获取丰富的认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在表盘上亲自操作。这样的问题情境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将演示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33-02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电脑程序处理图形、图像、文字、影音等的电脑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就是将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能用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表达书本中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一节课的开始几分钟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看一遍课文,然后标注下段落,教师再带学生读一遍课文,提问学生哪些是文章中心句、文章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让学生讲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读后感之类的。这样的语文课毫无生趣、枯燥乏味,也难怪学生一上语文课就昏昏欲睡。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智慧碰撞的地方,只有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大家的智慧才能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让学生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目的,试问大家上课只听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一言不发,或者单纯的一问一答,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开发学生的智慧了。

教师把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配上优美的讲解或者音乐呈现到学生面前,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技术更能创设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更能扩大知识面。

2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前正处在一个积极创新的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多媒体技术正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让学生的思维激情四射,形成一种亢奋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如临其境。这样更能触发学生的想象,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

多媒体技术更能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对一件事物感兴趣了,才会自主去探索去了解,不然只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学生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语文学习中确立,所以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运用生动有趣的画面、悦耳的配音让学生在有兴趣地观看丰富多彩的课件的同时记住了教师想传授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生动性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相比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更能增加讲课内容 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想要扩大知识面只有利用课后阅读课外书,但是现在的学生的课后多被家长安排去上舞蹈、钢琴之类的辅导班,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课外书,因此更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无需在黑板上书写,整篇内容也不用带学生朗读,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已理解大意。这样就节约了课堂时间,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就能更多地增加课堂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能减轻学生负担 现在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后会为学生安排各种辅导班,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

3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中的应用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感到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

教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教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笔者至今对中学学过的一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记忆尤深,那是因为语文老师在教这首词的时候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的开场先缓缓响起安静柔和的曲调,让听者一下子就能沉入其中。安雯用温柔细腻的声音配合复古的乐调反复吟唱李清照的这首词,整首歌婉转动听,惹人怜惜,让人沉浸在李清照思念丈夫的感情中无法自拔。教师用一首歌曲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下整首词。不用多说,学生已经在听歌的过程中明白了词人是出于何种感情写下的这首词,也明白了词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还有一次对语文课记忆尤深的是有机会听到一位教师的讲课,他讲的是《罗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船长在遇到海难的时候,临危不乱地指挥船上乘客和船员逃生,自己却和心爱的船沉入大海的故事。这位教师没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轮船进水快要沉入海底时的一段影像。学生明显都很感兴趣,在整个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都专心致志地观看视频。在播放到灾难来袭时,船上有的乘客胆小惊慌想要先逃走时,学生会露出鄙夷的眼神,影片的音乐更加渲染了在大难来临时人们高度紧张的气氛。

播放完后,学生再对比罗曼底号的这位船长,更被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所折服。笔者也深深钦佩这位教师的智慧,因为对于有些没坐过甚至没见过轮船的学生来讲,单纯地给他讲在海难面前这位船长多么多么的大无畏,想来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他才会知道海难的可怕,才会深刻理解这位船长的精神是多么的大无畏。

4 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把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应用到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中,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一枝粉笔打天下的教育模式,在讲课的过程中利用符合课文内容的图片、视频、语言、音乐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罗静兰.浅谈信息技术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2(5):15.

上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下一篇:洪堡特的语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