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法

2024-06-17

中药保留灌肠法(精选十篇)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0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均经妇科及B超检查, 明确诊断, 为已婚妇女, 其年龄22~48岁, 平均年龄34岁, 病程最长8年, 最短2个月,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4例采用改进法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两组病例在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观察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治愈率、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等治疗指标上的差异。

1.2 方法

1.2.1 药物主方

赤芍15g, 当归10g, 红藤15g, 白芍15g, 蓄苡仁20g, 败酱草15g, 牡丹皮10g, 延胡素15g, 莪术10g, 三棱10g, 乌药10g, 木香10g, 小茴香10g。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随症加减。

1.2.2 治疗方法

两组灌肠所用中药方剂相同, 均采用医院加工部全自动煎药机专人煎制, 纱布过滤取汁80~100mL, 每晚1次在门诊观察室灌肠, 10d为一疗程, 月经期停用, 月经干净3d后再开始第2疗程。观察组采用改进法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法保留灌肠治疗。两组观察灌肠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

1.2.3 操作方法

(1) 用物准备:对照组灌肠筒一付、一次性12号导尿管1根, 10cm高软枕一个、石腊油、水温计1支;观察组除上物外肠道冲洗袋一付、输液加温器一个, 20cm×40cm (依部位大小及个人情况而订) 纱布袋1~2只, 保鲜膜、药渣、毛巾、玻璃接管等。 (2) 操作方法:每晚入睡前保留灌肠, 传统法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即姜安丽主编《新编护理学基础》介绍的保留灌肠法实施灌肠[2], 对于观察组患者, 使用改良的点滴式中药保留法进行灌肠, 加热敷治疗, 就是把配好的灌肠液放置于输液架上, 进行常规排气, 防止加热夹,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屈膝, 为患者的臀下垫10cm高的软枕, 让患者充分放松, 感觉舒适, 先将肠道冲洗袋管端用40℃热水浸泡后, 用腊油缓慢插入肛门, 如遇阻力, 可以打开调节夹, 放少量的灌肠液, 使患者的肠道充分润滑, 继而顺势插入25~30cm, 打开电热夹, 以40~60滴/分钟的速度滴入, 灌肠完毕轻轻拔出肛管, 继续垫热枕休息30min后平卧位, 取煎煮中药的药渣放置在纱布袋中, 温度保持在40~45℃, 将其敷于患者的病患部位, 药袋上敷盖保鲜膜, 盖被保温, 热敷时间为30~40min, 每晚1次。如治疗部位有恶性肿瘤或未经确诊的腹痛, 不可热敷, 如感觉热可掀开纱布袋一角散热, 冬季热敷完后注意保暖, 防止受晾。

1.3 护理方案

患者多数表现出焦虑、恐惧, 这是大多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对治疗不了解, 担心效果不佳, 操作前应主动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灌肠的目的、过程以及效果等注意事项, 予以患者安慰和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疗效的判别

判断标准分为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四种。痊愈:症状和体症消失, 经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显效:体征消失、症状减轻, 妇科检查附件的包块明显缩小。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 妇科检查附件包块缩小不明显。无效:体征和症状有所改善, 盆腔炎性包块仍然存在, 压痛明显。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数据对比示意表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临床已使用多年, 方中经藤、败酱草、苡仁、牡丹皮有清热解毒化湿之功, 当归、赤芍、三棱、莪术具有活血化淤之功, 小茴香和木香有芳香透膜的功效, 延胡和乌药有中止痛的功效, 这些药物的何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以及营的效用, 使用该种治疗方法进行灌肠具有几点优势:利用12号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 可以减轻导管对直肠壁的刺激, 导尿管插入的深度控制在25~30cm, 药液直接注入直肠以上, 延长药液在肠内的存留时间, 增加药物的吸收, 提高疗效;灌肠完后继续使用垫热枕30min, 可以促进药液向结肠的深部流动, 扩大药液和结肠接触的面积, 这就有利于药液吸收, 保证药液快速在盆腔中弥散, 促进血液的循环, 改善患者组织营养, 降低患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少炎症的发生, 促进炎性包块吸收[3]。

总之, 使用中药热敷的方法, 可以通过局部热刺激, 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 加快新陈代谢, 促进增生组织的软化, 有利于炎症消退以及炎性物质的吸收,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二者结合使用, 相辅相成, 显着提高疗效, 具操作简单安全, 不会增加患者额外经济负担, 患者也乐于接受, 可以坚持治疗,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娟, 曾莉琴.中药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22 (16) :46.

[2]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2

药液是根据医嘱。100例病人方药主要是银花、地丁、天癸、蒲公英、甘草煎成水剂,经纱布滤过备用,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

1.3 具体方法

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灌入方法。其中50例按照传统法进行保留灌肠,另外50例按照改进法进行保留灌肠。传统法是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两组患者在接受保留灌肠的同时常规服用甲氰咪呱。

1.3.1 做好灌肠前病人心理护理

护士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讲明中药保留灌肠的目的、过程、效果及要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密切配合。

1.3.2 用物准备及操作方法

(1)热水袋1个,250ml无菌输液瓶1个,细肛管1根,常规灌肠用物一套。

(2)中药煎剂100~200ml,药温为39~41℃。将药液倒入无菌输液瓶内,加1%奴夫卡因20ml;

(3)用一次性输液管连接肛管,将莫菲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盘成环状置于热水袋下保温(水温60~66℃)。

(4)治疗安排在病人晚间睡前进行,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

中药保留灌肠辨证治疗盆腔炎体会 篇3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慢性盆腔炎;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76-02

慢性盆腔炎系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延误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主要症状为下腹及腰部酸痛,常伴有月经不调和带下增多。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还会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各种宫腔操作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患病率更是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专业精心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依据凡妇女常感下腹坠胀、隐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性交后加重。伴带下色、质、量的改变或妇检宫颈举痛,宫体及附件区压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压痛明显,可诊断为盆腔炎。

1.2方剂组成我科常见的盆腔炎有以下四种症型,具体用药如下。

1.2.1寒湿凝滞型黄柏20g,赤芍20g,败酱草20g,大血藤20g,苦参20g,丹参20g,百花蛇舌草20g,炒苍术20g。

1.2.2湿热蕴结型大血藤20g,败酱草20g,丹参20g,赤芍20g,香附10g,延胡索10g,当归10g,柴胡10g,鸡血藤10g,皂角刺10g。

1.2.3湿毒蕴结型银花15g,鳖甲15g,连翘10g,蒲公英10g,红藤10g,升麻10g,椿根皮10g,紫花地丁10g,大青叶10g,桔梗10g。

1.2.4气滞血瘀型当归10g,川芎10 g,赤芍10g,延胡索10g,桃仁10g,枳壳10g,五灵脂10g,丹皮10g,香附10g,甘草10g。

1.3灌肠液的配制方法将以上对应中药第一次煎煮加水300ml文火煎45min,得药液150ml,第二次加水200ml,文火煎30min,得药液100ml,合并2次药液浓缩至150-180ml,过滤得中药灌肠液,药液温度在38~41℃之间备用。也可中药代煎成200ml/袋,灌肠时温热药液即可。

1.4灌肠方法每晚一剂,9日为一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每晚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左侧卧位屈膝成80°,臀部用枕垫起且抬高10~20cm。医务人员靠近床沿,取中药灌肠液150ml加入灌肠器中,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用消毒甘油润滑肛管前端,缓缓插入15~20cm,将药液缓慢灌入,调节滴速60~80滴/分。灌肠完毕保持臀部抬高,尽量卧床休息2小时以上。

1.5心理护理慢性盆腔炎的病人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多数病人虽多方求治,但效果不佳,以致沉默寡言,忧伤自卑,影响工作。因此对病人要耐心、细心、有爱心,切不可说出消极及刺激的语言。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经常巡视病房并与病人交谈,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疑虑,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中药保留灌肠的优势及操作方法,灌肠时应指导患者张口深呼吸,以减轻灌肠时的不适感,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疑问,让患者能够配合灌肠治疗,并帮助她们保持乐观情绪。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6饮食护理患者在整个灌肠治疗期间要做好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富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禁食生冷、寒凉、香辣、油煎、肥甘厚腻之品。以避免引起肠蠕动次数的增强,影响中药保留灌肠在患者肠内停留的时间。具体饮食如下。

1.6.1寒湿凝滞型患者可常服羊肉、猪腰、狗肾、动物胎盘等,忌食酸冷、肥甘厚腻之品。

1.6.2湿热瘀结型患者平时可饮用绿茶或用苡仁煎汤代茶饮,多食清热利湿的蔬菜,如扁豆、芹菜、冬瓜以及新鲜水果,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1.6.3湿毒蕴结型患者宜食清热利湿、解毒、养阴生津之品,如苦瓜、车前草煎水代茶饮,冬瓜排骨汤,山药瘦肉粥。

1.6.4气滞血瘀型患者宜食行气导滞,化瘀通络之品,如当归瘦肉粥、香橼煮水代茶饮。

1.7健康教育加强健康卫生宣教,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洁具要清洁干净,不可混用洁具,保持外阴清洁,内裤宜用棉质,勤换洗,太阳晒。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月经期禁止盆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勿久卧久坐潮湿之地,适当进行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2结果

使用对证的中药灌肠液进行慢性盆腔炎的保留灌肠,辅以辨证饮食护理治疗后患者下腹坠胀、隐痛、腰骶酸痛明显缓解,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妇检宫颈举痛明显减轻,未触及增粗输卵管。

3体会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粘膜直接吸收药物进入盆腔从而达到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的目的,在灌肠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肛管插入前应充分润滑肛管前端,插入深度应在15~20cm,同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如出现不适则应立即停止灌肠。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故灌肠后应嘱患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尽可能选择在排便后、晚间或临睡前进行灌肠治疗,至少2h以上再解便,应嘱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医食同源”,辨证食疗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患者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饮食不

仅供给人体生理所必需的营养素,而且还能够调整机体内信使平衡,纠正人体内信使的病理状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分型指导患者或帮助患者饮食,对患者疾病康复或治疗大有帮助。

盆腔炎性疾病在我科收治患者较多,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盆腔炎性疾病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输卵管、卵巢粘连,形成肿块或盆腔的粘连,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因此患者很痛苦,思想负担很重,易导致失眠、多梦、不思饮食、神经衰弱等表现。我科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施护,采用有针对性的灌肠液,指导患者饮食,能迅速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6~12月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为观察组,采用传统中药保留灌肠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42岁,中位年龄33岁;身高1.53~1.65m;学历含括初中及本科;病程9~16年。对照组年龄23~44岁,中位年龄34岁;身高1.50~1.68m;学历含括高中及大专;病程8~15年。2组患者在年龄、身高、学历、病程、护理措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统一中药保留灌肠方剂,方剂由红藤、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三棱、白芷、莪术、土茯苓、野菊花等药物组成,每天1次,每次120ml灌肠,10d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2组分别治疗3个疗程。将灌肠液加热,温度39~41℃,观察组选用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次性吊瓶式输液器;如皋市贝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吸痰管(14号);用剪刀将输液管、吸痰管剪成斜角,连接起来,取得患者合作,指导松—缩肛方法,将加热好的药液倒入吊筒中,按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法,嘱患者放松肛门,将吸痰管自肛门插入25~30cm,灌入中药液,这样可让药液到达乙状结肠中段,延长药液在盆腔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其充分吸收[1]。根据患者耐受度调节药液滴入速度。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疗效判断标准[2]。(1)痊愈:腹痛、全身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均正常;(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B型超声检查附件增粗有所减轻,盆腔炎性包块缩小;(3)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液肠内保留时间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36.7%和9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3%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学带下病、小腹痛、症瘕、积聚等范畴,多由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及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治则以通调冲任气血为主。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坠胀、腰骶部酸痛,可伴有低热、月经和白带增多,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3]。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炎症反复发作[4],对妇女的生殖健康产生影响,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困扰。慢性盆腔炎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是将中药熬制的药液,从肛门灌入肠道,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达到活血化瘀、消瘕散结、改善组织营养、减少炎症渗出、行气止痛的目的。

灌肠护理注意事项:(1)在进行中药保留灌肠之前,观察患者的“七情”状态,向患者介绍灌肠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灌肠方法,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2)灌肠液的适宜温度为39℃~41℃,过高会损伤肠黏膜,使肠黏膜水肿,影响药液在肠道内吸收,达不到治疗的效果。温度过低则使肠管收缩,腹痛加重,不利于药物的吸收。(3)中药液面距肛门<30cm,插管动作轻柔,忌暴力插管,减轻插管对肛门的刺激。(4)操作中询问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给予全程的情志干预,减轻疼痛和各种不适症状,操作完成后,嘱患者卧床休息30min。(5)在饮食方面,指导患者避免生冷、辛辣及寒凉之品,食用富含营养及易消化之品,保持大便通畅[5]。嘱患者勿搬重物、长时间站立或下蹲,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部位在盆腔,直肠黏膜与盆腔器官相邻且管壁薄,中药灌肠时药物可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吸收,直达病变部位[6],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被直肠黏膜吸收并与盆腔组织及器官直接接触,充分发挥其杀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祛瘀的作用[7]。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不仅避免了中药口服对胃肠道的刺激,还减轻了对肝脏的毒副反应。中药方剂中红藤味苦,性平,归大肠、肝经,具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功效;败酱草性微寒,味辛苦,性辛散善降,其效可达上、中、下三焦,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静等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散结,具有抗菌作用;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8]。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传统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由于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有报道,药液保留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药液在肠道保留时间与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呈正相关,保留时间愈长,则疗效愈佳[9]。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经临床实践观察表明,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具有患者接受度高、舒适度增加、满意度提高;灌肠速度可控;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治疗效果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和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观察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及疗效。结果 中药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长,2组保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英,金哲,王丹.不同插管深度中药保留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止痛效果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9(2):48-50.

[2]李祥云.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56.

[3]杨晶,黎志远,王妮.中药三联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2):44-45.

[4]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

[5]李国华.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1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37-38.

[6]窦海丽.抗生素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1804-1805.

[7]王进云,刘艳,张坤.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3,33(8):118-119.

[8]王秀丽.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对慢性盆腔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3):2008-2009.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5

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85-01

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并对36例患者进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0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8 a,均为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致放射性直肠炎。其中30例为子宫颈癌,3例为子宫癌,3例为卵巢癌。其中10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放疗,26例为未切除肿瘤行局部放疗。电子结肠镜或直肠镜检查:直肠粘膜溃疡、糜烂者19例,黏膜充血水肿15例,纤维组织增生2例。临床症状:肛门灼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日约5~30余次不等,粘液血便,有些伴有下腹部疼痛。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组成 本组灌肠液由白及30 g,黄柏6~12 g,地榆15 g,仙鹤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马齿苋15g组成。黏液脓血便重者,加白头翁15 g;体质虚寒者加干姜15 g;腹痛重者加白芍15 g。

2.2 灌肠方法 上药泡水浓煎3次取汁,混匀过滤后共300 mL,分5次灌肠,1日2次,每次60 mL,加温至35~38℃,15 d为1疗程。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灌肠管插入肛内约20~30 ㎝,灌肠药液保留30 min以上,在30 min内嘱患者做左右侧卧位、俯卧及仰卧位。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电子结肠镜或肛门镜见肠黏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镜检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镜检均无明显改善[1]。

3.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治愈12例,占33.3%;好转23例,占63.9%;无效1例,占0.28%,总有效率为97.2%。

4 讨论

放射性直肠炎是由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直肠黏膜的灼伤,多数是由于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后发生。子宫颈癌的患者就诊时已非早期,手术治疗受限,因此放射治疗是最常见的手段,但直肠组织对放射线敏感性高,故经常并发不同程度的直肠炎,使病人长期处于痛苦之中。有部分患者经过西药保留灌肠效果不佳又转而寻求中药保留灌肠,取得了满意疗效。

中药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药物利用率高,且副作用少,所以临床应用较多。灌肠只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能改善肠粘膜组织的微循环,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再生更新能力,加速损伤粘膜的修复,从而使溃疡愈合,粘液血便消失。[2]

放射性直肠炎属于中医“肠澼”、“泄泻”、“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弱湿阻、气滞血瘀之证。患者久病体虚,脾胃功能较差,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白及性味苦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溃疡性出血有独特功效。白及含丰富的白及胶质,能被组织吸收,对溃疡面有修复作用。配合其他中药共煎取汁使药液粘稠,吸附性强,延长药物附着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效[2]。黄柏、地榆、马齿笕善入大肠经,清肠道热毒,共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效。仙鹤草性味苦涩,凉血止血,具有收敛、消炎的作用。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清热解毒、散瘀除湿、消痛散结,对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干姜性味辛热,有温中祛寒、固阳通畅的作用。白芍性味苦酸,凉,缓急止痛,还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白头翁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逐瘀血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消肿止痛、清热祛湿之功效。本方药物用量小,浓度高,组方合理,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无副作用,效果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4.

[2]张有生,通灌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1,31(4):56~57.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8年1月我科对均诊断为慢性肾衰竭需要中药保留灌肠的379例病人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进组。传统组181例, 男63例, 女118例;年龄19岁~68岁, 平均49岁;改进组198例, 男94例, 女104例;年龄21岁~73岁, 平均51岁。

1.2 方法

1.2.1 传统组用传统灌肠筒灌肠方法

备灌肠筒1套, 筒内盛所需灌肠药液, 肛管、弯盘、血管钳、液状石蜡、棉签、卫生纸、橡胶布、治疗巾、便盆、输液架、屏风、水温计、毛毯等。用物备齐后, 让病人做好灌肠前准备, 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 液面距肛门40~60 cm, 肛管前端用液状石蜡润滑, 排气后用血管钳夹紧, 插入肛管所需深度, 松开血管钳, 使药液缓缓流入[2]。

1.2.2 改进组即用YS-GC型灌肠器灌肠法

备YS-GC型灌肠器一个, 肛管改用一次性14号导尿管1根 (或吸痰管) 。剪刀1把, 量杯内盛所需灌肠药液, 其余同传统组用物。用物备齐后, 让病人做好灌肠前准备, 用灌肠器抽取药液, 灌肠器的乳头连接导尿管, 润滑导尿管前端, 排气后自肛门插入管道的深度为5 cm~35 cm, 推注速度以病人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明显便意感为宜。若需灌入的药液量大, 可用血管钳夹住靠近灌肠器导尿管的末端, 重复注入药液[2]。

1.2.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病人的心理反应是否紧张和对灌肠器的接受及直肠异物刺激症状的轻重。操作护士对其操作的接受程度。评估标准:轻为有刺激但可以被轻易忽视;重为有刺激无法忽视但可以忍受;较重为有刺激无法忽视不能忍受。

1.2.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病人的心理紧张率、对灌肠器的接受率及直肠异物刺激程度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保留灌肠效果比较 (见表1)

2.2 两组保留灌肠操作护士应用评价 (见表2)

表2可见, 两组灌肠操作护士比较:操作时间、操作程序、控制药液温度及注入药液速度的比较, 差异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慢性结肠炎[3]、慢性肝炎等重要的一种辅助治疗 , 也可用YS-GC型灌肠器直接注入开塞露, 帮助便秘病人软化大便, 比直接用开塞露挤入肛门效果更佳。目前, 医疗市场新型的护理产品在不断更新, 因此, 快速更新传统的护理产品, 掌握简单、方便、易操作的灌肠技术, 可减轻病人痛苦和护士的繁重工作。就病人方面来说, 用传统的灌肠筒方法灌肠, 管道较长较粗, 肛管为硬塑质, 病人从心理上就易产生恐惧感, 容易紧张。加之其质硬插入直肠异物刺激感较重, 如果护士又缺少对直肠生理弯曲的了解, 就有可能损伤病人直肠黏膜, 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改用新型灌肠器的灌肠方法, 恰恰克服了以上这些弊端, 其所用的一次性导尿管 (或吸痰管) 的管质也较软较细, 缓慢插入所需长度, 能顺应直肠的生理弯曲, 不会损伤直肠黏膜, 从心理上消除了病人的紧张恐惧感, 降低其直肠异物刺激感。护士操作程序较少、时间短, 药液温度和注入药液的速度可根据病人的需要容易控制。病人感觉温度差异性小, 比较舒适。我们改用YS-GC型灌肠器、一次性导尿管或吸痰管成本低, 能减少科室的支出和减少病人的药物浪费, 特别适合小剂量的保留灌肠。新型灌肠器采用单支吸塑包装, 经EO灭菌, 无菌、无毒、无热源, 3种规格可供选择, 比传统的灌肠器体积小、易取放, 价钱便宜, 减少了科室的支出,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减轻了工作量。

总之, 我们通过1年多的临床运用和观察, 改用YS-GC型灌肠器, 实用、安全、快捷, 笔者认为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41.

[2]楼方岑.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5:164-165.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7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入院的腹泻患儿45例,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10个月~5岁, 平均年龄为3.5岁;患儿的病程为5 d~20 d, 平均12.5 d;患儿的大便次数>6次/d, 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改变。经诊断后所有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儿科学》中腹泻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生理性腹泻以及影响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其他疾病。所有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并予以精心的护理。

2 保留灌肠前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腹泻患儿的年龄多较小, 在入院后表现哭闹和烦躁不安的情绪, 有很多患儿由于平时在医院里打针疼痛, 所以入院后对医护人员表现出恐惧的心理, 见到医护人员情绪更加不稳定甚至拒绝医护人员靠近, 这样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还对以后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医护人员首先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通过各种交流技巧与患儿进行沟通, 然后对患儿进行耐心引导, 通过讲解患儿熟悉喜欢的动画片或英雄人物来安慰和鼓励患儿, 提高其治疗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让家长给年龄较小的患儿多买一些玩具来转移其注意力, 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焦躁的情绪。有些家长由于溺爱孩子, 对中药保留灌肠不太了解, 所以对治疗存在很大疑虑, 医护人员在治疗前还要向家长详细介绍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和疗效优点, 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家长配合患儿接受治疗。

2.2 保留灌肠前准备

在患儿入院后, 首先做各项常规检查, 检查患儿脱水程度和营养状况, 确定是否有保留灌肠的禁忌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确定灌肠剂量和正常补液量, 灌肠前保证排便干净, 这样可以减少灌肠过程中的污染, 温度应保持在38~40℃。最后护理人员准备和核对灌肠所用的各种装置, 并做好消毒处理工作。

3 中药保留灌肠方法

所有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将水煎好的中药汤剂进行滤渣和消毒处理, 然后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选取合适剂量并吸入注射器内, 将注射器接入适当型号的导尿管, 将导尿管头端用石蜡润滑。让患儿去枕并取侧卧位, 充分暴露臀部, 医护人员将注射器内气体排尽后将导尿管慢慢插入肛门, 然后将药液以8~10 m L/min的速度注入直肠。注药完毕后将导尿管慢慢拔出, 并用纱布或卫生巾保持患儿肛门洁净, 每天灌肠2~3次。

4 保留灌肠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4.1 灌肠时的护理

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时, 尽量选择在患儿精神状态良好时进行, 在灌肠过程中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来引导患儿, 尽量分散其注意力防止在治疗时哭闹而发生意外情况。灌肠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 若出现皮肤苍白和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终止灌肠。当灌肠完毕后, 医护人员应将导尿管及时拔出, 在拔管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 不可快速将管拔出防止损伤患儿的肛门和周围皮肤造成不必要的感染。拔管后医护人员应嘱咐患儿家长用拇指、示指和中指捏住患儿肛门并保持5 min左右, 同时将臀部抬高一定角度并保持15 min~20 min, 以利于药液充分吸收。

4.2 臀部护理

腹泻时患儿臀部每天多次受到大便的侵蚀, 由于大便内含有很多碱性或酸性消化液, 所以很容易使患儿肛门部的皮肤发生溃烂;还有很多患儿家长在擦拭患儿臀部时用力过大, 可导致皮肤受损, 若不及时治疗会发生感染, 给患儿带来痛苦。所以医护人员每天应对患儿的臀部进行护理, 每次排便后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使用温水清洗臀部, 用柔软的毛巾轻轻将臀部擦干, 然后涂以油类护臀膏并保持臀部皮肤周围清洁干燥;若臀部皮肤出现损伤和溃烂时应充分暴露臀部, 每天大便和灌肠后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涂抹达克宁软膏, 同时每天服用消炎药防止发生感染。

4.3 生活环境护理

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生活护理应按照肠道传染病的相关要求去执行, 每天医护人员应将患儿的生活用品按类别分开, 并做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发生交叉感染, 同时患儿病房内应按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洁, 每天对地面用消毒剂消毒并拖洗2次, 同时应嘱咐患儿家长在患儿活动时尽量少去人多的场所。

5 护理体会

临床上腹泻患儿由于年龄多较小, 对疾病不能够很好地认识, 对医护人员在心理上存在恐惧感, 所以入院后大多数会发生哭闹, 拒绝检查和治疗, 心理护理工作在临床上显得十分重要。本组45例患儿入院后有3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的心理护理后, 所有患儿均改变原来的心理状态顺利接受治疗。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不能正确向家长和医护人员传递病情变化和身体的不适感觉, 在治疗过程中给医护人员对病情的判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治疗中的各项护理工作, 包括治疗过程中的生活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以及预防交叉感染等。本组45例患儿通过全面精心的护理, 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均顺利康复出院, 达到了临床护理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 在小儿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中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不但能够与患儿和家长进行沟通, 增强患儿治疗疾病的信心, 还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 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腹泻患儿45例, 所有患儿均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在治疗前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工作, 包括灌肠治疗前的护理、准备工作和灌肠治疗中的各项护理。结果 经过精心的护理, 患儿在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均顺利出院。结论 在对小儿腹泻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时进行精心护理, 不但能够增强患儿治疗疾病的信心, 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儿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保留灌肠,中药,护理

参考文献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慢性肾衰住院患者, 男47例, 女51例, 年龄26~69岁, 其中69~61岁27例, 60~51岁19例, 50~41岁17例, 40~31岁12例, 30岁以下23例;病程3个月~10年。200μmol/L≤血Cr<300μmol/L者19例, ~400μmol/L者29例, ~500μmol/L者50例, 血肌酐小于200μmol/L或大于500μmol/L者未列入观察范围。98例中60例有慢性肾炎病史, 38例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 (用规范后的灌肠法) 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对照组 (用一般保留灌肠法) 48例, 男、女各24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无统计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金水宝, 每次5粒, 每日3次口服, 静点丹参注射液及中药 (生大黄30g、制附片10g、蒲公英30g、牡蛎30g、地榆30g、泽兰20g) 浓煎保留灌肠;治疗组采用规范后的灌肠方法, 即: (1) 中药浓煎成150~200ml, 应用纱布滤去药物残渣, 药液温度37~40℃; (2) 灌肠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 取右侧卧位; (3) 选用细肛管, 用石蜡油润滑管端, 缓慢轻柔地插入肛门20~25cm; (4) 灌药时速度要慢, 压力宜低, 药液平面不宜高于肛门口25cm; (5) 药液灌完后, 慢慢拔出肛管, 嘱病人平卧休息, 用一小枕抬高臀部10cm。对照组采用一般的保留灌肠方法 (见西医护理学教材) 。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0、20、30天分别进行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1]

按全国第一次中医肾病会议讨论制定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症状基本缓解, 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血肌酐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可改善, 生化指标改善, 血肌酐下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 生化指标无改变, 血肌酐不下降;发展:症状及生化指标变坏, 血肌酐升高。

2 结果

治疗30天后, 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发展8例, 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11例, 发展14例, 总有效率70.83%。经Ridit分析, 两组R差别显著 (P<0.05) , 说明治疗组 (用规范后的灌肠法) 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虽然肾移植手术和血液净化技术给慢性肾衰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但由于其费用昂贵、技术复杂, 难以普遍推广, 广大的慢性肾衰患者将依赖内科非透析治疗。在我国, 慢性肾衰的治疗对中医药寄予很大的希望, 综合现代文献, 其思路集中于:保护残存的肾功能, 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 改善机体中毒症状, 即中医的扶正、排毒、化毒疗法。本文采用金水宝口服, 金水宝具有补肺益肾的作用, 可提高慢性肾衰患者的抵抗力;丹参注射液能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增加肾脏的血流量。规范后的中药保留灌肠法能使中药药液在结肠停留2h以上, 使中药的有效成份最大限度地从结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 发挥最大的“排毒”及“化毒”作用, 一方面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 即发挥其泻下祛毒的作用, 即“排毒”作用, 另一方面促进代谢废物分解、转化的作用, 即“化毒”作用。我们临床观察到一些患者用药后并无泻下反应, 但肾功能也得到了改善。因为国外也有人发现大黄及大黄鞣质能降低BUN、Cr, 影响血浆游离氨基酸谱, 抑制肝脏和肾脏合成尿素, 降低血氨, 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从而促进机体氨质的再利用过程, 降低血中甲基胍和GSA水平, 改善氨基酸组成比例, 纠正低钙高磷血症, 从而达到降低BUN、Cr和缓解尿毒症症状的目的。由此可见, 在护肾及充分改善肾循环的前提下, 采用正确的灌肠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关键。

综上所述, 规范后的保留灌肠法合并金水宝口服、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 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同时由于本方法使用方便、价廉、安全、无副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2]。

摘要:对98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规范后灌肠法) 与一般保留灌肠比较, 疗效有显著差异, 且使用方便、价廉、安全, 值得推广。

关键词:保留灌肠,中药,慢性肾衰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16.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与疗效标准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二版所制定标准,修改如下:(1)常有分娩、流产、宫腔手术操作或经期卫生和性卫生不良习惯史。(2)下腹或腰骶疼痛不适,伴有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3)妇科检查有阳性体征:宫体活动受限,有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有包块形成,有压痛。(4)血常规和血沉、B超有助诊断,分泌物涂片和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5)除外阑尾炎,结肠炎等可引起下腹不适的疾病。

1.1.2 疗效标准

根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制定的标准,并用积分法来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积分下降2/3以上。

(2)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明显改善,评分下降1/2以上。

(3)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积分下降不满1/3者。

积分在20分以上者为无效,10-19分为好转,0-9分为治愈。

1.2 病例选择

选择符合标准的病例共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所有病人均来自我院妇科病房,其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9岁,治疗组平均年龄3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3.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年,治疗组平均1.24年,对照组为1.45年。其中有盆腔肿块23例,治疗组13例,对照组10例;子宫肌瘤7例,治疗组4例,对照组3例;支原体、衣原体感染16例,治疗组7例,对照组9例;淋球菌感染各1例。两组年龄,婚育等情况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5%GS250ml加入头孢呋新0.75g及0.5%甲硝唑100ml每天两次静脉滴注。另予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方药:蒲公英30g、红藤30g、败酱草30g、生米仁30g、泽泻30g、丹参30g、三棱15g、莪术15g,上方日一剂,水煎30分钟,取汁100ml,每晚保留灌肠(阴道出血期间停用),一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

1.3.2 对照组:

单用西医治疗,药同上,一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

1.3.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的腹痛、腰骶疼痛、月经前后腹痛变化情况,并通过妇科检查了解子宫附件压痛等体征改善情况。

2 治疗结果与疗效分析

2.1 治疗结果

(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根据积分评定,治疗组痊愈12例,占32.4%,有效24例,占64.9%,无效1例,占2.7%,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痊愈8例,占21.6%,有效14例,占37.8%,无效15例,占40.5%,总有效率59.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变化比较:如上表所示,治疗后二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但对附件增粗或增厚的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散见于祖国医学“带下、痛经、瘕、不孕”等门类中。前贤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述颇多。其病因如宋。陈自明所云:“……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其病机如金·刘河间所谓:“结热屈滞于下,故女子脐下疼痛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也……虚热郁结不散……。”由此可见,本病病因一为正气虚,二为外邪入侵。病机总以湿热邪毒蕴结下焦,壅遏气机,邪气留恋,以致气滞血瘀,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充任受损为主[1]。因此,其治疗大法以清热利湿祛邪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之剂。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是指在经期、产后或宫腔操作后,机体抵抗力减弱,各种病原菌经生殖道入侵,引起盆腔生殖器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炎症改变。而慢性盆腔炎则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开始发作即呈亚急性表现,症状不明显而被人们忽略,或由于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2]。研究证实本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其处于非急性期,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等常无明显改变,单用抗炎药效果常不够理想。中医中药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有一定优势。本文作者在传统抗炎治疗的方法上用蒲公英、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生米仁、泽泻利湿以助清热之功;丹参、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行气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等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力。而红藤、败酱草、莪术亦有抗菌作用[3]。并且由于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药物不经过肝脏代谢也减少了它的毒副作用,患者更易接受;且药物通过直肠直接作用于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炎症组织,保留时间长,能够充分吸收,从而提高了疗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摘要:将7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采用5%GS250ml加入头孢呋新0.75g及0.5%甲硝唑100ml每天两次静脉滴注。治疗组再配合中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剂保留灌肠,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有效率为59.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关键词:盆腔炎/慢性,中药/保留灌肠

参考文献

[1]高春媛.陶广正主编.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2]叶显纯主编.中药学.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年7月.

中药保留灌肠法 篇10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25-0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直肠炎性疾病,多数专家认为与感染,精神因素,免疫调节失衡有关,属中医“久泻”“久痢”“肠风”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多见于青壮年,国内近几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因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棘手。我科从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口服柳氮磺吡啶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53例,并对其加强临床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3例患者均经电子肠镜及病理诊断结果确诊,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44岁;病程1—20年,平均12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常规口服柳氮磺吡啶

1.2.1 灌肠液的配制 中药方组成为白及、白头翁、公英各20克,苦参、地榆、赤芍、黄柏、云苓各15克,木香10克,加水400毫升,煎煮20分钟,取汁150毫升,冷却至38—40℃备用。

1.2.2 操作方法 于每日晚睡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用一次性输液器弃去针头,连接一次性灌肠管,嘱患者取左侧卧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后,缓缓插入约25cm左右深度[2],打开输液调节器使药液滴入结肠内,90滴/分,灌肠后嘱患者采取膝胸卧位,20分钟后仰卧休息。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症状重患者治疗二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充血。无效: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经中药保留灌肠5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愈4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其中有2例患者焦虑紧张严重,经耐心解释沟通,最后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3 护理体会

3.1灌肠时的护理 小剂量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简便的方法[3]。护士为病人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插管时分散病人注意力,减轻不适感。还要注意以下因素,如药液滴速不宜过快,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药液的温度要适宜,否则这些因素控制不好,都容易刺激肠粘膜,减少药液在肠腔内的停留时间[4],影响肠粘膜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影响灌肠的效果。

3.2心理因素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因此病易复发、病程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应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解释不良情绪对治疗的影响,尤其是每天必须灌肠病人易产生厌烦情绪,护士在灌肠前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方法、效果,如局部用药优于全身用药,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等,让患者明白主动配合能提高疗效,最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饮食护理 饮食不节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或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应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嘱病人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清淡,少渣少油,富有营养的食物,禁食生冷辛辣冷刺激性食物。可喝酸奶,帮助肠道有效菌群的工作,尽量食用烹调过的食物,注意食品卫生。

3.4向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告之病人一些与本病有关疾病常识,如生活作息时间规律,避免劳累和紧张,平时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减少肠道感染,加强锻炼身体,定期复查,及时复诊,减少复发。

总之,通过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可靠,有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祖国医学有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论 ,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熟练到位的操作技术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成功的重要环节。中药灌肠,安全简便,相信随着对中药保留灌肠的研究,这种给药方法将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正煊.Probioltics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2007,17(4):CD005573

[2] 曹育新,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J].青海医药,2005,35(2):60

[3] 冯丽娟,段艳萍,王云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20-21

上一篇:乡土传统下一篇:网络分销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