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占款

2024-06-11

外汇占款(精选七篇)

外汇占款 篇1

我国1994年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 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 我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说, 在理论上我国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 对资本流动严格控制。这样可以避免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利率的影响, 降低汇率风险。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 即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 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严重削弱。也就是说, 我国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 (流入) 的政策组合。这一组合造成了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大量被动投放。在开放型经济中, 外汇市场运行与整个经济运行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 外汇市场的波动能够影响到经济运行状况和趋势;另一方面, 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波动趋势。为了实现预定的宏观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走势来间接地影响整体经济状况。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行为就具有比较强烈的宏观政策意义。

1 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外汇储备增长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根据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 我们得出:MS=D+R, 其中MS是货币供给, D是一国国内基础货币 (国内信贷) , R为一国来源国外的基础货币 (外汇储备) 。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条件下, 外汇储备增加, 那么国内信贷必然收缩, 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由于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回来, 这就形成R增加, D也增加的情况 (以外汇占款形式) 。如果央行放任R增加, D也增加, 那么货币供应量MS也将成倍增长, 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减轻外汇占款货币投放对通胀的压力, 控制货币发行, 央行一方面通过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 办理特种存款, 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债券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 另一方面, 压缩财政和信贷渠道的货币发行。这样做虽然控制住了货币投放的数量, 但同时也造成了货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外汇占款的数额因外汇储备的剧增而增加, 另一方面国家实行了类似于“冲销”的紧缩国内货币的措施, 使得人民币投放总量的增长在预定计划之内, 但基础货币中, 外汇占款这一部分的比例急剧升高, 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 也就改变了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这意味着由原先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渠道, 即在财政透支、对专业银行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民币外汇占款的渠道。至2006年6月, 外汇占款人民币挤掉了国内信贷80000多亿元。据有关分析, 因外汇占款发行挤占正常的财政信贷渠道货币发行, 使占国民经济大约60%的国有经济和很多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丧失了基本资金来源。而且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余地越来越小, 难度越来越大。

2 外汇占款增加对央行货币调控的影响

2.1 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

在封闭经济中, 基础货币的投放可由中央银行较独立地决定。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国际收支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却是中央银行所不能独立决定的。自从汇率并轨以来, 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失去了自主性, 变成了主要受控于国际收支的“被动积极型”货币政策。之所以这么说, 在于目前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中, 外汇占款发行变成极其重要的渠道。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 净出口和外资净流入最终会体现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 而中央银行是一定出面释放人民币以收购这些外汇的, 概括起来, 就是目前外汇市场的供给无条件, 需求有条件, 央行是最终的市场出清者。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外贸的逆顺差不是由央行可以决定的, 外资流入中国的规模也不是央行所能控制的, 结果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就顺理成章地也接近于央行所不能控制, 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决策层面丧失了独立性, 在执行层面也基本丧失了独立性。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净顺差时,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 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 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净逆差时,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减少, 基础货币投放中的外汇占款减少, 货币供应量减少。对于国际收支, 中央银行己基本不能直接控制, 国际收支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进出口状况和资本流动情况。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利率、汇率来间接影响进出口和资本流动, 从而间接影响国际收支。

2.2 货币政策目标增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均衡。但是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 中央银行面临双重困境, 要么让人民币升值, 国内企业及外贸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大为削弱, 要么使国内外汇储备激增, 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导致货币的超量发行, 出现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在资本管制下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中央银行为了稳定经济, 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当外汇储备增加, 为了避免外汇供过于求, 导致本币升值, 进一步影响本国国际竞争力, 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使用公开市场业务等对冲操作, 大量购买外汇, 结果是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供应增加。例如80年代的日本, 面临同中国一样的问题。1985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4倍, 日本经济过热, 银行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大量放贷, 房地产市场、股市出现了泡沫, 也为日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埋下了伏笔。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中央银行不能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任凭人民币升值, 也不能在干预了外汇市场后, 让经济出现无序膨胀。

2.3 外汇储备激增, 货币供应增加, 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在目前的汇率机制下, 外汇的供大于求造成外汇占款的增加, 进而是外汇储备的激增。在一个追求出口创汇能力而不是按比较利益原则和追求出口效益的国度中, 在地方政府片面追求高速度, 而国内人民币资金难以获得之下, 通过大规模和毫不比较地引进外资, 曲线取得人民币资金的情况下, 出现了所谓的“货币替代”的现象 (在我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 银行对企业的结汇渠道是畅通无阻的, 企业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运用不受信贷规模、贷款投向的约束。因此, 企业就会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渠道获取资金) 。这样, 外汇储备必然大幅增加, 外汇占款也将随之增加。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 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必将使得基础货币面临着高速增长的压力, 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增大。

3 一些相关的政策与建议

3.1 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适当放开汇率波动幅度

加强资本项目的管理, 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比资本自由流动更为重要, 因此有必要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持更谨慎态度, 以有效管理国际游资在我国的流动, 防止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及有可能造成的货币危机。

改革结售汇制度, 增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主动性。首先, 允许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 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的情况灵活调整这一比例, 防止外汇风险过于集中在央行。其次, 继续放宽对内地居民和企业购买外汇的限制, 扩大结售汇的参与者范围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覆盖面。这样有助于改善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增强央行对外汇调控的主动性, 弱化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3.2 拓宽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1) 积极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

在当前中国的客观情况下, 应当大力调整社会信用秩序, 严格结算支付制度,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用和管理能力, 提高商业银行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的积极性,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同时也减轻银行过重的承兑压力。

(2) 加强本币公开市场操作与外汇市场的协调。

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虽然己于1996年4月9日正式启动, 但还很不完善, 规模较小, 还不足以在对冲外汇占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今后要进一步培育和健全国债一级、二级市场, 增加国债的种类, 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大面积操作创造条件。首先, 要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宏观金融调控工具, 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需要较为完善、发达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作基础, 因此应当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按市场规律发展市场。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制度建设, 严格监管和执法。其次,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为了稳定市场而进行的操作, 同时也会影响到市场上的货币供应关系, 其发生作用的机理与中央银行在国债等公开市场上进行操作而对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因此, 需要全面把握中央银行在国债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进行操作对宏观金融运行, 尤其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并协调二者共同为宏观金融调控的总体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宪.流动性过剩的盛宴[N].金融投资报, 2006-6-3.

[2]姜波克, 陆前进.开放经济下的货币市场调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3]谭曙娟.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下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 (4) .

[4]侯杰, 雷日赣.“三元悖论”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5) .

[5]洪涛.“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金融政策搭配的启示[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4, (6) .

外汇占款大幅下跌之谜 篇2

外汇占款减少让市场人士感到不解,市场普遍预期11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会大幅增加,原因是,美国推出QE3;热钱大量涌向香港,金管局频频入场抛售港元抑制本币升值;人民币逾一个月陷入涨停僵局。

外汇占款数据包含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但主要反映央行的外汇交易情况。

一般认为,外汇占款的增减是衡量海外资本进出中国的替代指标。

其实,外汇占款数字诡异,在10月份就有体现,10月外汇占款新增216.25亿元,环比少增1000多亿元,这一数据也让市场人士感到极为疑惑,此前的预期是10月新增外汇占款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

11月外贸顺差达196亿美元,尽管比10月的320亿美元有大幅下降,但也是增加的;商务部12月18日公布数据称,11月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82.9亿美元,同比下降5.4%,而10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1亿美元。看来这两个月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变化不大。那么,巨额资金进入后去了哪里?

一种观点认为,当月人民币升值并出现多日涨停,外汇占款却下降,可能是干预减少,致使外汇市场“有价无市”。

但央行并没有进行干预,也没有购买大量美元,因此没有向市场投放外汇占款。那么,进入国内的资金要么在居民手上,要么在商业银行。

难道是外汇存款存放在商业银行?先看贷款,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6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当月外币贷款增加166亿美元。按照贷款创造存款原理,11月存款应该大幅增加,但当月外币存款减少19亿美元。这样看来,11月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还是减少的。

还有一种猜测,去年以来,企业进口通过海外代付等方式尽量延迟付汇,在贸易项下积累大量美元空头,其到期集中偿付会致企业购汇增加。

其实,企业购汇后,也不会把外汇拿在手里,只能存放在银行,或者出境运用,既然银行外汇存款减少,资金只能是出境了?

外汇存款利率被压得极低,企业不可能把外汇存放银行,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资金流出了。这也部分印证了一种极端看法,一边是人民币升值,一边是热钱流出,这种矛盾现象造成的原因是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升值的假象,使得流出的热钱收益大大增加。

7月、8月间,四大行先后把外汇存款利率直接调降80%以上,这使得企业居民不得不开始结汇。

终于9月份出现了净结汇。9月开始央行已经基本停止了购买银行间市场因净结汇产生的超额外汇资金,造成人民币结售汇需求突然失衡,驱赶境内居民企业所持外汇加速结汇。

银行拿这部分结汇资金,不能出售给央行,只能开始限制结汇,或者将这些外汇在市场上换成人民币,这导致人民币汇率随之上扬。这就是这轮人民币连续几个月直逼涨停的原因,也就是说,人民币的此轮升值并非热钱流入所致,而是央行政策转向,并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紧缩。

11月外汇占款减少,主要是由于央行减少购汇,而居民和企业持有外汇,在境内银行很难结汇的情况下,资金被调到境外使用,这部分资金尽管不能断定为热钱,但也不能断定为不是热钱。

另外,11月外汇占款减少除了进入的资金被迫流出之外,很有可能是境外企业利润等资金正在持续流出。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

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银行收购外汇形成本币投放, 而外汇资产形成银行的外汇储备。在我国外汇占款有两种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二是统一考虑银行柜台市场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两个市场的整个银行体系 (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 收购外汇所形成的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资金投放。其中前一种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购汇行为, 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后一种外汇占款属于整个银行体系 (包括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的购汇行为, 反映在“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与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相对应, 在严格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 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形成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 而整个银行体系收购外汇资产形成全社会的外汇储备。全社会的外汇储备变化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下的“外汇”一项。我们日常所说的外汇储备是全社会的外汇储备。

两种含义的外汇占款对国内的人民币货币、资金各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 中央银行购汇→形成央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投放基础货币;第二, 整个银行体系购汇→形成全社会外汇储备→形成社会资金投放。本文研究的是第一种含义的外汇占款。

一、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内在联系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就是基础货币, 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故可以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项目来分析基础货币的构成问题。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如下:

资料来源: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整理编制

根据会计记账原则, 资产与负债相等, 故由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可推知:

根据货币经济理论基础货币 (B) =RM

由此可以看到基础货币有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可以表示为国内信贷, 第二部分可以表示为国外净资产, 于是:

基础货币 (B) =国内信贷 (NDC) +国外净资产 (NFA)

其中, 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由外汇占款、货币黄金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三个部分构成。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所投放的资金, 是因国外净资产改变而产生的货币供给。我国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由外汇占款构成, 货币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仅占了很小一部分,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外汇占款占国外净资产的比重超过90% (如下表) 故可将第二部分视作外汇占款以便分析。即:

基础货币 (B) =国内信贷 (NDC) +外汇占款 (FE)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其中以2011年9月的数据来代表2011年的数据。

二、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在保持货币乘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是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而导致的。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两个渠道, 即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从以下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形成的。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编制, 2000-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数据均为年末数据, 处理后均保留一位小数。其中用2011年的数据是2011年9月份的数据。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到了2000年我国的外汇占款就达到了14814.5亿元, 从2001年开始, 外汇占款呈现强劲增加的趋势, 2003年和2004年, 我国外汇占款分别增加了7734.4亿元、16098.2亿元。2007年, 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 达到115168.7亿元。到了2011年9月份外汇占款总额已达到了233853.6亿元人民币。

外汇占款的逐年递增导致基础货币不断增长, 从而我国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呈数倍的增长, 进而加大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两者间的存量比不断攀升, 从2000年的40.60%上升到2006年的108.49%, 首次突破100%并且从2006年至今这一比例一直在100%以上。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基础货币=国内信贷+外汇占款, 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故外汇占款的数额应该小于基础货币的数额。但是通过上图, 我们发现近年来, 外汇占款的数额已经超出基础货币的数额, 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原来的分析不正确, 而是因为中央银行为了防止发生通货膨胀, 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 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手段回收了一定的流动性, 这使中央银行负债方“发行债券”项目增加, 负债方的“基础货币”项目自然相应减少。由此看来, 外汇占款不仅扩大了货币供给总量而且对影响了货币供给结构。

三、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外汇占款不仅扩大货币供给总量而且影响了货币供给的结构, 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差距。

为了清晰地分析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结构的影响, 我们把我国经济部门分为外向型部门和内向型部门。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的, 国际收支不平衡也必然通过基础货币渠道影响部门间的资金供应。具体表现为:对外部门的资金丰裕程度受到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当国际收支顺差时, 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 反之则资金紧张。随着我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为了维持货币供给总量相对稳定, 央行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如:抛出政府债券、发行央行票据、减少再贷款等。但是, 冲销操作往往会扰乱央行对各银行原有的贷款计划, 使货币供给结构发生变化。人民币资金分配在内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之间、在内外型程度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和企业之间不平衡。外向型出口创汇的企业通过结汇可以轻松拿到人民币资金。由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回收, 内向型企业资金需求可能因此而无法得到满足, 从而承担了部分对冲成本。

四、外汇占款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降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被动地取决于客观经济变量, 央行不能完全自主地控制货币供给总量, 因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都受到客观经济变量的制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宏观经济平衡的等式为: (S-I) + (T-G) ≡ (X-M) 。其中, M为进口, X为出口, I为国内投资需求, S为国内储蓄, T为政府税收, G为政府支出。可见, 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主要由国内投资需求、国内储蓄、政府税收、政府支出等多种因素所决定, 因而是内生于经济的, 由此可认为外汇储备是内生变量。在我国持续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 由于银行结售汇制的刚性约束, 外汇市场出现持续供过于求的局面, 央行无法事先预测与控制外汇占款, 只能被动地适应外汇占款。近年来,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例逐年升高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不断增强, 央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独立性大大削弱。

外汇占款所致基础货币扩张问题的根源在于国际收支失衡, 外汇储备逐年攀升。由上表可以看出, 外汇占款是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而持续增长的。短期内的冲销手段可以缓解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供给压力, 但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的局面, 从根源上解决外汇占款问题, 需要从现行的外汇形成机制和汇率体制入手, 这才是在长期内解决外汇占款问题的根本措施。

在本文前面的论述中已知, 国际收支失衡是通过现行的外汇形成制度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如果现行的外汇形成制度不改变, 这种传导途径就会一直存在, 中央银行也就会一直处于购买外汇, 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流动性, 然后再通过冲销操作回收流动性这一困局之中。因此只有对我国目前的外汇形成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路程.外汇占款问题对我国货币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西部政法论丛, 2008年第10期:352

[2]罗书嵘.外汇占款增加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及其对策[J].网络财富, 2008, (9) :122-123

[3]黄晓东.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4]黄达:金融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

论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篇4

(一)我国外汇占款情况

外汇占款是指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1994年1月1日,我国进行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4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并运营,中央银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干预。近年来,由于我国长期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双顺差,外汇流入急剧增加,央行用人民币买进的外汇增加,外汇占款越来越多,截至2009年5月我国外汇占款已达157638.26亿元,是1993年(875.5亿元)的180倍,占货币供给量M2的28.75%。

(二)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1、外汇占款影响货币供给的机制

一国的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它必须等于中央银行的资产。央行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国内信贷和国外净资产,则有基础货币=国内信贷+国外净资产。因此,基础货币是通过国内信贷和国外净资产两条途径投放的。我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国外净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三部分。中央银行收购的外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表现为外汇,根据历年数据显示,我国外汇在国外净资产中占了绝大部分,其他两种仅占很小一部分。所以,我国的基础货币主要是通过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投放的。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造成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通过M=m*B中的货币乘数效应,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成倍上升。因此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越快,表明人民币的投放量增加就越多。

2、 我国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1994—2008年的人民银行的数据(包括外汇占款,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给量M2),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它们的相关矩阵(见表1,表2):

表1.我国外汇占款、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相关性

表2.我国外汇占款增量、基础货币增量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量的相关性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货币B与货币供给量M,以及基础货币增量Bzl与货币供给增量Mzl之间都存在很高的相关性,这符合货币供给乘数效应M=m*B。同时可以看到我国的外汇占款Ex与基础货币B以及货币供给量M都存在高度的相关性,表2表明我国外汇占款增量Exzl与基础货币增量Bzl以及货币供给增量Mzl也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经过显著性分析,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呈显著相关,且货币乘数较大,約为3.93;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与货币供给量,外汇占款增量与货币供给增量也是显著相关的。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外汇占款的使我国货币供给量大大增加。

二、 我国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增强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导致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当前汇率形成机制下,在外汇市场上,净出口和外资净流入成为了主要的外汇供给,而央行又必须买进这些外汇,从而相应地投放人民币。但是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净流入的规模都不是央行所能控制的。所以央行不能控制外汇占款的规模,也不能控制由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的规模,从而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在决策和执行方面都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丧失了独立性。

(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缩短了货币供给的投放时滞

过去央行主要是通过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来投放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须经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体系的存贷业务来实现投放和扩张,因而货币供给的投放时滞较长,而且商业银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基础货币投放的传导链条进一步加长。由于我国实行结售汇体制,巨大的外汇占款能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将基础货币迅速转化为企业存款,不再经过上述过程,这将使货币供给的投放时滞缩短,不利于货币政策正常地发挥作用。

(三)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使中央银行陷入两难困境

我国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并实现准资本流动,必须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中央银行要维持外汇市场汇率的稳定,又要维持我国货币供给的稳定,必然陷入两难困境。此外,大量的外汇占款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利率政策相冲突。

(四)影响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使其由直接调控变为间接调控

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构成了我国的主要基础货币,随着外汇储备逐年增多,外汇占款也越来越多,成为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最初,我国央行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等国内信贷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如今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抛出本币以购买外币,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由直接转变为了间接,而且这种调控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三、 结论及建议

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央行不能控制外汇占款规模,这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和传导机制,使央行的货币调控方式由直接变为了间接。由于近期外汇占款还在增加,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采取多元化的外汇储备,减少贸易顺差

应改革现行的外汇储备制度,通过增加战略物资储备,促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同时鼓励国内企业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降低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以促进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从而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轻外汇占款压力。

(二) 完善外汇占款的冲销策略,增加冲销工具

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由政府拨出一定的本币和外币资金设立外汇平准基金账户,由财政部来控制,中央银行作为账户的代理人对账户进行管理。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入市干预汇率,这样只影响外汇平准基金余额,不会影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也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在稳定汇率的同时避免了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

(三) 放松汇率管制,扩大汇率波动幅度

放松外汇管制,使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可以自由兑换,从而可以扩大外汇市场上的外汇需求,缓解央行购买外汇抛出本币的压力。我国应扩大汇率波动幅度,以削弱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外汇占款 篇5

关键词:外汇占款,金融监管,影子银行

一、引言

2008年,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枯竭, 并冲击全球经济, 由此影子银行问题受到学界和监管层重视。根据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发布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 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 。”实际当中, 由于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不同, 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存在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从广泛意义上来讲,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银行同业业务以及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国内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李波, 2011;王力, 2013) , 而实际上, 美国和我国的影子银行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主要研究最受关注的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始于2004年, 近十年间中国的影子存款体系发展程度接近于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规模和功能, 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理财业务发展一方面是缘于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传统存款利率较低;另一方面, 在效益目标的驱动下, 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绕开信贷规模管理的重要通道, 借助理财业务, 以及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平台, 商业银行将表内的信贷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2010年8月, 银监会为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要求商业银行将2.3万亿的表外业务并入表内管理。但此后, 商业银行又对银信合作业务进行创新, 使得表外的资产规模不仅没有缩减, 反而出现明显增长。截至2012年末, 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近7.6万亿元。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杠杆比率高。正规银行体系受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的约束, 但影子银行体系并无此约束, 从而存在很高的杠杆。二是期限错配严重。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短期的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 支持中长期的融资项目, 在负债和资产的期限匹配上有较为严重的错配, 远过于银行类机构。从发展趋势来看, 理财业务在长期内可能都会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对金融监管来讲, 对于我国影子银行成因机制及其风险的研究都是必需的。

二、我国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 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货币供应受限

最近两年我国外汇占款投放的趋势性下降和商业银行贷存比等监管约束的强化制约了我国的货币供应能力, 货币供应受限加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

1. 国际收支新平衡影响2005年后外汇占款主导的流动性创造机制

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贸易盈余下降, 金融与资本项目波动增加, 并引致国际储备增速放缓。实际上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美国、还是从处于相似阶段的韩国来看, 这一现象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过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的“新平衡”使得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投放模式出现相应改变。

我国外汇占款在2005年后出现趋势性流入, 贸易盈余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在稳定汇率渐进式升值的政策目标下, 央行通过结汇渠道形成被动货币投放, 尽管部分资金通过央行票据发行、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了对冲, 但是国内流动性环境一直较为宽裕。自2005年以来, 中国基础货币供应几乎唯一的渠道就是外汇占款的高速投放。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相对均衡, 私营主体使用外币数量增加, 这种外汇占款主导的流动性创造机制也已经发生改变。对于企业、居民而言, 在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时会加速美元的结汇, 避免贬值带来的汇兑损益, 但是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时, 企业再配置美元比例明显回升, 这也减少了外汇占款积累。如图1所示, 自2010年以来, 外汇占款增速开始大幅度下降到经济名义增速附近, 2012年以来更是下降到个位数的水平。这无疑显著低于合理的基础货币供应增长水平, 从而要求通过货币乘数的上升来维持合理的广义货币增长。

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调查统计数据整理。

2. 贷存缺口扩大削弱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

由前文分析可知, 外汇占款增速趋势性下降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受限, 从而要求通过货币乘数的上升来维持合理的广义货币增长。但是, 实际上贷存缺口扩大已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方面, 在金融自由化等制度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 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和可贷资源下降的问题。由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货币超发双重因素引发的通胀压力使得我国通胀中枢走高, 较低的存款管制利率迫使居民寻求债券、股票等具有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分流了部分存款, 使得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经营压力增加。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倾向来提升货币乘数的能力也受到制约。2008年下半年以来, 为避免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 我国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 之后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提供大量中长期贷款, 为基础设施、重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尽管“短借长贷”带来的“期限失衡”长期存在, 但前几年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高速扩张, 隐含的风险增加, 其存贷比接近监管法规要求的上限。

我们以存、贷款缺口来勾勒正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融资中面临的制约, 如图2所示, 其中稳定存款代表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 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表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存贷款缺口在2005、2006和2008年后均有所扩大, 但前两次缺口在较短的周期内得以调整。2010年后, 尽管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条件下中长期贷款迅速回落, 但存款回升却相当乏力, 缺口收窄的周期大幅拉长, 另外考虑到比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和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银行信贷对于实体经济支持也持续弱化。

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调查统计数据整理。

总的来说, 在外汇占款趋势下降和商业银行放贷受限的背景下, 中国的货币供应受到了系统性抑制, 一方面带来了利率中枢的上移,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因此, 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本质是在信用供应受到抑制和对信用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的条件下, 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之外去发展一个新的融资体系, 以满足信用供求之间所出现的供求缺口。

(二) 金融监管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影子银行存款建立的原因之一都是为了避免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把负债转移到表外以后, 其表外的放贷行为规避了贷存比、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等监管约束, 这样商业银行就提升了其贷款倾向和信用供应能力。

如前文所述, 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和可贷资源下降的问题。居民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选择债券、股票等具有更高收益率的直接融资工具, 它们分流了部分存款, 由于受到监管部门贷存比的约束, 商业银行提高贷款的倾向与能力也受到制约。另一方面, 除了贷存比之外, 资本充足情况也会对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形成约束。20世纪90年代初, 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经济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更是导致该领域的研究大量出现, 主要关注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根据MM定理, 在资本市场完美的假设前提下, 因为银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无摩擦地筹措资金以满足贷款的需求, 所以银行的资本水平对贷款没有任何影响。由于MM理论关于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过于严格,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 所以更为接近实际的分析认为,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本市场摩擦, 银行资本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 这也是资本充足率影响银行信贷和经济的理论基础。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资本约束对贷款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资本约束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 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Peek, Rosengren, Kishan (1995) 和Opiela (2000) 认为, 资本不充足的银行由于资金限制而没有能力获得更多的非存款性融资, 因此,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 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更倾向于削减它们的信贷供给。

总体而言, 作为传统业务渠道之外的银行活动, 影子银行不仅可以避开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的约束, 而且也可以减少法定准备金等监管成本。因此, 无论是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影子银行, 还是当前中国的影子银行, 均存在监管套利的特点。

(三) 影子银行兴起的结构性因素

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国有垄断成分性过强, 产生相当程度的资源配置扭曲, 降低了民营经济资金的可得性。通过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 我们发现,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与经济周期呈现一定的同步性, 在经济周期上升的时候负债率上升, 经济周期下降的时候负债率下降。然而, 如图3所示, 2008年之后, 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却在逆势上升。这暗示民营企业的负债率应该在下降。从微观层面来看, 在全社会资金供应既定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等高杠杆部门的扩张, 不可避免地会严重挤压其他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 迫使大量的民营企业, 以及受到政策限制的行业 (比如房地产行业) 的资金需求更多地转向了影子银行, 这也是结构层面上影子银行体系加速兴起的重要原因。

注: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理财产品是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通常会将资金转投新的理财产品。银行通过短期产品结构化确保其在季度存款-贷款审查时到期, 以满足监管部门贷存比的要求。但是实际上这些资金已经不属于传统存款, 而成为了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滚动储蓄。

我国商业银行于2004年开始销售理财产品, 起初外汇理财产品最受青睐。2008年开始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2004年至2008年期间, 银行年度发行理财产品数从127个增加到6, 753个 (CN Benefit 2012) 。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 理财产品的发行总数已经达到22, 907。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08年底, 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规模只有1万亿人民币。到2012年年底, 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7.1万亿 (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3) 。另外, 信托公司和经纪人发行的非银行理财产品约有1—1.5万亿 (Yan, 2013) 。银行和非银行理财产品加总后的规模相当于中国GDP总额的17%。由于存款利率受到限制, 中国的理财产品仍在迅猛增长, 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吸引和留存资金的重要方式。2012年, 由18个大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回报率高于传统一年期存款利率111个基点 (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3) 。理财产品的高回报率使得很多存款人将资金长期留存在银行, 从而银行可以将这些资金结构化后应付定期的存贷比审查。总的来看, 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融资中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理财产品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融资中传统贷款的比例下降。

图4给出了理财产品发行只数以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图中左轴表示理财产品的发行只数, 右轴是利差数据。结合图4分析我们发现, 2010年之后, 银行体系发行理财产品的绝对数量陡然增加。2010年之前保本型理财产品与同期限存款利率之差大约稳定在70个基点附近波动;而2010年以后, 理财产品数量迅速膨胀, 同时利差扩大到110个基点以上, 并在2011年和2012年继续上升。从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角度来分析上述问题, 保本型理财产品形成了对定期存款的替代, 但成本更高, 我们认为这一替代过程发生的关键原因在于理财产品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在均衡条件下, 定期存款在表内产生的利差收入扣除拨备和资本成本后形成的净收益应该等于保本型理财产品在表外形成的净收益。因此, 前述利差的存在与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密切相关。2010年以来利差的显著上升可能缘于商业银行资本成本的增长, 其中主要的原因显然是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以及准备金率形成的限制。

注:安信证券宏观研究报告, "关于影子银行、壳价值及经济恢复等的分析"。

近三年来, 我国信托公司业务规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 2010年, 信托公司资金信托总额为2.8923万亿元, 截至2012年12月, 资金信托总额增加至6.9849万亿元。从信托资金运用方式来看, 贷款占比最高, 其中2010年这一比例高达54.37%, 2011和2012年贷款占比分别为37.40%和42.94%。由于贷存比以及贷存缺口的原因, 传统贷款扩张受到限制, 信托公司贷款替代传统的贷款业务。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 主要投向基础行业, 另外2010年和2011年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比例高达14.95%和14.83%。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网站。

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可能在于两个层次, 第一, 资金来源、使用方面的错配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这是一种“流量”风险;第二, 抵押品价值下降引发的资产负债率被动上升, 这类似“存量”调整引发的风险, 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溢价跳升。

我国以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投资标的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融资性产品, 主要为房地产、基建项目提供资金, 大致涵盖在信托、理财产品中的其他投资中, 且占比较高 (理财产品中达到32%) ;第二类是投资性产品, 如挂钩股票、债券、商品、私募股权等。与投资标的相对应, 两者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有所不同:融资类产品风险在于企业经营现金流枯竭产生的违约风险, 该类产品透明度较低, 资金来源期限较短, 但对应项目回款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投资类产品中存在资金来源不足风险, 这类产品的风险在于金融机构资金池运作期限较长, 但融资却依赖于短期资金, 较大受到短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影响。

随着理财产品资产池膨胀, 这种“发新偿旧”的发行模式所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增加。从数据来看, 在2008年后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断攀升, 且短期化趋势明显, 1—3月期的发行占比从2007年的20%, 大幅上升至目前的60%。资产池资产质量较差、短期融资困难导致资金链紧张均增加了理财产品风险, 后者可能反映在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的跳高, 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已经显现。2013年6月份以来, 国内市场流动性紧张, 国内银行间人民币市场表现较为异常, 利率大幅上升, 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度突破30%, 当日加权平均利率和波动幅度均为近十年来所罕见。当然, 上述产品期限失衡的风险目前依然可控, 因为央行会通过频繁逆回购资金投放来稳定短期利率, 同时央行和政府对于整个银行体系仍存在隐形担保, 这均降低“短借长贷”的风险;作为低收益存款的替代, 理财产品的发展本身是趋势性的, 资金回报仍较管制利率存在溢价, 使得资金来源会相对稳定。

五、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 外汇占款增速下降是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 贷存比、资本充足比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等方面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本成本,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发展。我国以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期限错配严重, 因此, 影子银行体系中的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就影子银行本身而言, 我们认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影子银行的发展是中国金融深化的体现。从长远来看, 作为通胀背景下低收益回报存款的替代, 理财产品的发展将是趋势性的。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 首先, 拓宽了微观主体的投融资渠道, 体现出金融创新;其次, 也导致央行在经济调控中逆周期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弱化。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信用创造避开金融监管, 企业通过信托等渠道获得融资支持, 这些因素均降低了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2010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这一问题, 2010年央行上调准备金后, M1迅速回落, 但通胀下行有限。最后, 影子银行发展为企业、地方政府等经济主体提供了信贷外的融资渠道, 在金融创新中, 活期存款将不再反映狭义流动性的全部, 这使得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流动性管理机制以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变得十分迫切。作为金融监管部门, 银监会需关注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不透明的资产池构成, 注意防范表外风险资产膨胀带引发的经营风险;央行则需要通过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鉴于M2的涵盖面有局限性, 无法反映银行信贷外融资规模的拓展, 以利率为主导的价格类指标将逐步取代M2, 成为市场观察流动性变化的主流;与M2相比, 社会融资总量因其涵盖面广、涉及主体多更应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Ruby P.Kishan and Timothy P.Opiela, Bank Size, Bank Capital 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0, 32 (1) .

[2]Peek J, Rosengren E S.Bank lend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policy[J].FederalReserveBankofBostonConference Series, 1995 (6) .

[3]李波, 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 2011年 (12) .

[4]王力, 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风险评估与监管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 (5) .

外汇占款 篇6

近年来, 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和大幅增加的外汇占款, 将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带入到了学者的视野。理论上, 外汇占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物价指数产生影响:1.在商品市场中, 市场中的交易货币量增加, 导致通货膨胀。2.在货币市场方面,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市场利率下降, 鼓励了居民和企业将储蓄转为消费, 引起物价上升, 转向通货膨胀。3.在资金市场上, 由于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引起利率下降, 证券价格随之上升, 从而资金就会转向实物资产投资, 则相应的劳动需求增加, 工人工资增加, 进而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虽然外汇占款和通货膨胀有着理论上的相关性, 但国内学者对外汇占款与通货膨胀关系做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袁征、周淼 (2006)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外汇占款与物价的因果关系, 认为外汇占款和物价指数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但外汇占款对物价指数的影响更大些;宋彩平 (2010) 选取2001~2008年的季度数据对外汇储备和物价指数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与物价指数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并指出了其原因。综观上述研究, 都采用了2000年到2002年通货紧缩时期的数据, 因此结论欠佳。本文将对2003年以后的外汇占款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以提高其准确性。

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应用AR模型对外汇占款和物价指数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 分析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贡献。然而引起国内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重的, 外汇占款也只是其中之一, 因此我们选取其他几个对通货膨胀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如实际GDP, 广义货币增长率, 以及物价指数本身加入到VAR模型中, 以确定各个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相对作用, 最后给出计量结果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计量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本文将选取季度数据进行分析, 且各变量均为同比增长率, 因此不存在季节调整的问题。由于2000年到2002年为通货紧缩时期, 为了更准确的探讨各变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我们选取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 共32个样本点。数据分别来自CEIC、《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新浪财经网站。本文所使用的计量分析软件是EViews6.0。

(二) 外汇占款和通货膨胀的相关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3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 外汇占款的同比增长率与物价指数的关系不太明朗, 但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后, 外汇占款的同比增长率与同期的通货膨胀率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这主要是因为在2007,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值达到了126.42%, 对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而言, 这样大的比重足以左右通货膨胀率。因此, 本文倾向于认为当今的外汇占款的增加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且随着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 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三) AR模型

鉴于图1中2007年之后外汇占款与物价指数的高度相关性, 我们选用2007~2010年外汇占款和物价

被解释变量:物价指数 (CPI同比增长率)

指数的季度同比数据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 表1为回归结果。回归发现在此期间外汇占款同比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同比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外汇占款增加一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增加0.13个百分点。从此AR模型来看, 拟合优度已经很高, 校正的拟合优度达到0.96, 而D.W.值并不能完全完全反映残差自相关情况, LM检验也不能拒绝残差无自相关的零假设, 可以认为此AR模型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效率。

(四) VAR模型

在采用VAR模型对外汇占款作经验考察之前, 有必要先确定所选取的变量。借鉴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2008) 对变量的选择, 我们对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外汇占款和广义货币的关系进行实战检验。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来分析 (张晓晶, 2008) , 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通货膨胀率也会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八年中, 我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1%, 这无疑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因此把实际GDP的增长率加入到VAR模型中。通货膨是由于货币过多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全面大幅度续上升, 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 需要加入货币供应量指标以衡量货币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数据区间为2003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由于各增长率均为同比数据, 因此不存在季节调整问题。单位根检验表明, 各变量为平稳序列, 由此可构造VAR模型。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 可以分析各个变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 各变量的排序很重要, 根据相关文献的传统, 我们采取以下的顺2序0:1实1际年G第DP 5增期长中率 (旬GD刊P) , 通货膨胀率 (CPI) , 外汇占款时增长率代 (F (E总XA第) 和44广4义期货) 币增长率 (M2) 。根据AIC、SBC指标并T结i合m模e型s的经济学意义, 本文选择向量自回归最优滞后阶数为3阶。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反映图 (图2) 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在前5个季度对实际GDP的增长表现为负响应, 在第5到第10个季度表现为正响应, 并在第8个季度左右达到最大;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本身的响应在一开始表现的很明显, 这既反映了通胀预期, 也反映了制度因素决定的价格黏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影响逐渐降低;通货膨胀对外汇占款的响应在前5季度为正, 这反映了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 在第5至第8季度变为负响应, 在第10个季度之后仍为正, 并逐渐趋缓;通货膨胀对M2的增长在最初的6个季度响应为正, 此后为负响应, 这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为应对通货膨胀而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研究各变量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相对强弱 (见图3) 。对通货膨胀而言, 最初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实际GDP的增长金率和通融货膨胀本身。实际GDP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N开O始.5不, 如20通1货1i膨n胀an本c身e, 但是在经过一个短暂的 (下C降u之m后ul, a从ti第v 5e t季y度N开O.始4, 4实4际) GDP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增强, 在第10个季度之后达到了70%, 相反通货膨胀本身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开始为55%, 但之后影响不断的下降, 在第10个季度之后维持在了10%的水平。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也是有这显著的影响, 虽然在最初表现的不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不断扩大, 在10个季度之后维持在了18%的水平。M2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呈现出与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同的路径, 但是影响不如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大。这说明了同为货币增长的外汇占款和M2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普遍存在一个大约为4个季度的滞后期, 也说明了外汇占款相对于国内信贷而言更不容易控制。改变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外汇占款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顺序, 对方差分析的结果无本质影响, 说明结果还是比较稳健的。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对CPI影响最大的还是GDP的增长率, 这表明, 如何运用各类政策工具 (包括加息) 控制总需求的上升, 防止经济过快的增长, 仍将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根本途径。

其次, 通胀黏性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通货膨胀, 为了尽可能减小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政府应该采用有效的货币政策坚决的打击通货膨胀, 以达到修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 抑制通货膨胀黏性。

此外, 外汇占款的增长对通货膨胀有着直接的影响, 并且如果不加控制的话, 随着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重不断增加, 外汇占款将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是由于中国汇率弹性的不足造成的, 因此在适当的实际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 不但会使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更加富有弹性, 也会使商业银行等微观经济主体处于更好的经营和规避风险的目的而持有更多的外汇, 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汇占款增长过多推动通货膨胀的压力, 也为更独立的货币政策创造的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陶士贵.《影响通货膨胀的新因素:外资流入与外汇占款》.《财经研究》1995年03期

[2]马小军.《开放经济下外汇占款管理的探讨》.《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06期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4]袁征, 周淼.《2000年以来外汇占款与物价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外汇占款 篇7

关键词:外汇占款,存准率,货币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5月18日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在2012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 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的规模远远小于往年。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未来五年, 中国进入外汇占款增量锐减时期是大概率事件。牛晓健、陶川 (2011) 认为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而不断扩大, 从而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量, 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朱蕾、刘丫丫 (2008) 认为由于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过多, 频繁调整存准率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抑制通胀以及紧缩泡沫经济市场的作用十分有限。

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理论逻辑分析认为外汇占款增长会加大流动性的对冲压力,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准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这一说法进行实证验证补充, 并对存准率的走向进行预测。

二、实证研究

(一)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选取变量外汇占款FR及外汇占款的月变化VFR (单位:亿人民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实证中变量都采用月数据, 时间区间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RESSET数据库。

为了避免数据的波动性和尽量减小误差, 对RR、FR两个变量的数据取对数, 记为LRR、LFR。另外, 存准率数据均为离散数据。对RR进行如下处理:将调整利率数值填充至下一次调整前, 从而构成连续的月数据。

(二) 实证分析

1. 数据基本统计描述

2006年下半年以来, 央行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图1可知存准率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08年9月达到高点17.5%后小幅下降, 2011年7月又达到峰值21.5%, 紧接着2011年底至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有三次下调。图1外汇占款的变化显示我国外汇占款自2002以来, 2007年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 之后保持三年正增长, 2011年10月打破正增长, 接连三个月负增长。

2. 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检验法对变量LRR和LFR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得出: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3. OLS回归

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变量进行回归拟合, 根据Eviews得出拟合方程为:

拟合方程各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且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数值均较高, 拟合方程比较好。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实证表明,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外汇占款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 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能从侧面帮助推测其是否存在真实的因果, 进一步说明存准率与外汇占款之间的长期关系。由于上文提到变量LRR、LFR均为I (1) 序列, 这里采用它们的差分序列来做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外汇占款LFR对存准率LRR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而存准率LRR则不是外汇占款LFR的Granger原因。即外汇占款对存准率的调整存在单向的传导关系。

三、实证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论:外汇占款的变化与存准率的调整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外汇占款增加对存准率上调存在单向的传导关系;如果外汇占款低于预期, 下调准备金率的次数会增加, 反之亦然。外汇占款减少将会减少基础货币的供给, 进而减少经济中的各种货币类别。为保持经济中货币数量的稳定, 需要通过增加货币乘数来对冲, 而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降低存准率。前文已指出, 2011年最后一个季度, 外汇占款连续3个月下降, 从该逻辑来看, 2012年降准主要动因是冲销外汇占款减少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 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主要和外汇储备增加或减少所产生的对冲要求有关。一方面, 2013年外汇占款数据分析显示, “热钱”流入较为强劲, 新增外汇占款连续三个月增加, 流动性过剩压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 2012年4月, 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适时调整并废止强制结售汇制度。取消强制结汇可能导致存准率有一个很大的下调空间。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企业不会把外汇留在手中, 而倾向于像往常把外汇卖给银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不限制结汇的制度与以往的强制结汇并不会有太大区别。因此, 结合上述两方面, 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大幅下调。

参考文献

[1]牛晓健, 陶川.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11.

[2]方先明, 裴平, 张谊浩.外汇储备增加的通货膨胀效应和货币冲销政策的有效性—基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 20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汇占款】相关文章:

第三章 外汇汇率与外汇制度05-03

3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作业带答案04-27

外汇报价06-14

外汇申报06-25

外汇收入05-18

外汇融资05-25

外汇制度06-07

外汇客户问答05-24

外汇客户范文05-17

外汇问答范文05-17

上一篇:社会工作与管理下一篇:实际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