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培训

2024-05-25

农技培训(精选十篇)

农技培训 篇1

一、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

我省是农业大省, 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 农业技术专家相对短缺。尤其是乡镇一级, 普遍存在农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后备队伍匮乏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 学历不高、专业技术职务偏低、非农口专业人员较多

据统计, 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占60%, 非农专业技术人员占40%。具体到每个乡镇, 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学历结构很不合理, 主要以中专和大专为主, 高学历人员奇缺。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 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困难, 技术职务以初级职务为主, 中高级技术职务者少。

2. 知识老化、队伍老化, 人员断层现象明显

当前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基层农技人员, 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分配到岗, 工作后长期扎根基层, 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知识更新滞后, 知识结构严重老化, 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 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新生力量难以充实到基层。在年龄结构方面, 基层农技队伍整体年龄偏大, 老龄化现象凸显。此外, 由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差, 晋升难, 农业院校毕业生大都不愿融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 涉农农技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

在基层多数农技人员能熟练掌握大田作物栽培技术, 能轻松胜任普通家畜的疾病防疫工作, 然而能掌握高新栽培和特色养殖技术的人才却很少。面对当前农民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 绝大多数农技人员显得无能为力, 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更是稀缺。

综上所述, 目前我省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更新滞后, 已不能适应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发展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要求。因此, 采用政府主导的方式, 加强对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这是促使农技人员更新观念、改善知识结构, 从而稳步推进我省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四川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培训人数每年都有突破, 培训方式每年都有创新, 但同时也反映出以下一些问题。

1. 培训周期短、内容多, 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7天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 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 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的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的学员来讲, 本身专业知识老化, 更新严重滞后,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 又要学习新品种的推广、新机具的使用和急需掌握的新技术、急需了解的新方法, 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 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 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2. 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 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 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当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综合培训多, 专项培训少;理论培训多, 技能培训少;课堂教学多, 现场考察少;概念化内容多, 新技术培训少;满堂灌输多, 交流研讨少;短期培训多, 系统学习少。

3. 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5~7天学习时间的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 培训内容的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 对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新机具、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培训计划中一般很少专门安排学员与教师的讨论交流活动, 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加工等领域, 在产前信息引导, 产中技术指导, 产后加工环节遇到的问题, 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 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参加1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 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三、对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模式的思考

1. 集中办班

根据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服务产业, 分期分批定期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承担培训的高等院校选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熟练实践操作技能, 最贴近农技人员, 最了解农民需要的专家、教授授课, 通过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 让学员不仅感受到高等学府的学习氛围, 还能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农业新技术、新技能、新模式和新方法。在7天的培训时间内, 学员们还可以结合各自的工作, 交流心得和做法, 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在课堂上, 每讲完1个专题, 学员与老师应进行互动交流, 学员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 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 又相互提高的效果。

2. 现场实训

通过集中办班, 农技人员可以系统学到很多有用的理论知识, 但由于内容比较多, 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学员其学习效果可能不太理想。现场实训就是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专家教授针对不同的地块, 面对面、手把手地为基层农技人员“现场直播”, 做到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现场传技, 让学员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 从而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现场, 专家教授还能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难问题, 使农技人员学得快、易接受。

3. 异地研修

异地研修主要是将县级农技人员和乡镇骨干农技人员选送到农业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进行研修, 以提高农技人员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水平、农技推广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4.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有着特殊的优势: (1) 不受时空限制。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培训, 主动地接收知识。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 适应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经济、高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 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 多次使用、长期受益, 费用分摊下来, 培训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又能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通过远程培训, 可以使广大农技人员都有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 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 扩大培训的受训率, 节约培训经费, 缓解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通过远程培训, 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等互动平台, 实现专家与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 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发布信息随时请教, 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 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 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效的措施建议

1. 深化思想认识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相关主体, 包括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构等, 都应当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把握机遇, 乘势而上。基层农技人员不能仅仅把培训作为晋升职称的手段, 要正确明了自身科技素质状况, 增强竞争意识, 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及时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素质。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及时调整知识结构, 加速知识更新, 拓宽知识的视野,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各级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深入乡镇、农户、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就培训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 开展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3. 强化培训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予以保障。要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和管理办法, 规范教学行为, 明确教学目标。在组织安排上, 选择认真负责的人员、优秀的师资具体承担和实施继续教育工作, 力求把工作做实做细。在每次培训结束后, 必须根据讲授内容和农技相关知识, 组织测试, 成绩合格者, 方可颁发结业证书, 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凭证。要建立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 继续教育证书一人一证、统一编码。继续教育证书由人事管理部门与农业主管部门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统一签证验证, 统一发放, 以规范农技人员继续教育管理, 保障继续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

4. 加强宣传引导

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积极培植和挖掘典型, 认真总结经验, 利用各种媒体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扩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社会影响, 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创造性,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促进科教兴农。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培训模式的创建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 需要不断完善、提高。通过各级农业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构等继续教育主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努力, 各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培训模式将会日益成熟, 从而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农技培训 篇2

团县委邀请中国农机协棉委会专家为农民群众进行农技知识讲课

成安县是我省的主产棉区,由于今年气温偏低,棉花生长发育偏晚,为了能提高棉花产量,使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团县委进一步推进“三下乡”工作,开展“送农技促增收”公开农技传授活动,邀请中国农技协棉委会专家到柏寺营乡下河町村为乡亲们进行棉技授课,给乡亲们提供了专业的棉花养殖技术。7月19日,在团县委的组织安排下,棉委会专家李志铭一行来到下河町村进行授课。专家分别从种植化控、追肥浇水到治虫、打顶等方面,详细讲述了棉花种植相关技术知识。随后专家带领乡亲们一同走进棉地进行考察,为大家进行现场打定操作演示,并传授了一些相关小窍门,切实保证乡亲们听得懂、看的准、学的会。尽管天气很炎热,但乡亲们都学得非常认真,讲课中还进行了互动,棉农纷纷提出种植过程中施肥、株距等相关问题,专家都一一做了回答,并为现场听众免费发放了技术资料100多份,为大家的棉花种植提供长久的技术支持。

农技培训 篇3

这是2013年12月13日,在商丘市民权农场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班开班前,高级农技师郭家义和该场科技示范户老黄的一段话。

为了强化小麦冬季管理,提高小麦产量,增加职工收入,为来年夏粮的丰产丰收打下扎实基础,这个场结合当前小麦管理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了这次培训班。来自全场的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和基层农技人员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专题培训。在培训班上,高级农技师郭家义、解厚轩分别就小麦的冬季管理、节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讲解。与会人员听的仔细,记的认真。有不明白的问题,会后又在三分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田间进行了交流互动。郭家义、解厚轩等专家围绕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最为关心的小麦长势、田间管理等“把脉问诊”。

在这次培训班上,该场总农艺师刘少新表示,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全场职工的农技水平,今后,还将不定期地举办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他殷切地希望参加培训人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全场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商丘市民权农场)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实效分析 篇4

1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基层农技人员的实际需求

基层农技人员在参加的培训过程中, 所处的培训机构所教授的内容部分都是按照各级政府所制定的培训任务所进行的, 缺乏针对性, 不会去考虑基层农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培训内容大多是介绍农产品的种植和栽培技术, 深层次的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讲解是非常少的, 培训机构还重视对培训内容和农事结合部分的内在联系, 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农技培训工作的意义和真正目的。培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灌输内容非常多, 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授课教师和学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培训结束后只有小部分学生会跟授课教师保持联系。而培训机构农技培训的培训方式非常单一, 实践内容准备的不足, 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所以大部门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不能满足农技推广人员的实际需求[1]。

1.2 管理体制的束缚培训的实效性

农机培训培训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部分农业管理部门对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程度不够, 安排培训的人员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甚至为了弥补人数的不足会出现一个人重复进行培训、冒名顶替的情况还存在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农技人员进行培训。农技人员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除此之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齐, 不论是对培训知识的理解还是基础知识的认知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整个培训工作来看, 实际培训效果不理想, 缺乏成效性。

2 如何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实效性

2.1 依托政策、把握机会

要提升农业技术工作的推广能力, 就要认清楚推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健全机构体系, 稳定工作人员的构成力度, 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走创新发展的路线, 这样才能从跟本上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 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校成为公益性的农机推广力量, 加强和科研院校以及高新技术机构的沟通和练习, 增加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支持力度, 鼓励各行各业创办领班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在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中要注重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的培养工作, 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2]。

2.2 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

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的重心要放在乡镇和农村地区,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思想认知存在局限性和资金问题不能保障等, 使得实际的农业局技术培训的覆盖面始终得不到增加、农技人员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实效性, 主要体现在从事农技人员推广工作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应用科技难以普及。整体来看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 而且工作待遇低, 农业推广人员流失严重, 以至于现有岗位的农机推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 受到编制的限制较多, 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农业院校的毕业生, 以至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队伍不能得到满足和补充, 基层农技人员的队伍断层严重。低文化素质人员的影响就是有些相关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较低, 导致农村科技水平一直难以提高;政府拨款和乡镇投入的农技培训经费投入一直不足, 难以满足实际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具体需求。农技培训经费挪用现象严重。

2.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在开展培训工作前, 就要主动参加到培训地区的考察工作中, 和当地负责农技推广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认真听取意见, 了具体的培训方向。针对性的开展和制定出严谨的培训计划, 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对于培训的内容要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提高对培训管理的力度, 培训机构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明确教学内容, 保障培训的质量。

3 结束语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的实效性和力度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力度, 农技人员的培训工作能够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力度和水平。所以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充分发挥培训作用, 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摘要:我国基层农技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 专业化水平也不高, 有技术和能力以及先进理念的农技推广人员较少, 长此以往, 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所以要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我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力度和实效性。

关键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实效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郑佩佩, 马辉, 陶佩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 (7) :1-24.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 篇5

一、知识面不断拓展,自身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我对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互联网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科普文章写作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储备了一定的农业互联网信息、现代农业知识,掌握了科普文章写作的标准和技巧,为下一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培训意义重大,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通过学习,我发现平时知识储备甚少,经验积累不够,从而深切地认识到这次学习培训的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知识、新科技更新速度很快,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因此,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提高业务技能已经迫在眉睫。我的家乡乐山市犍为县是丘陵地貌的农业大县,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对于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深感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观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交流、引导、咨询等方法传播给农民朋友,使命重大,责任重大。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有效地查漏补缺,不断更新知识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农技推广任重道远,学习是势在必行之事。

三、群策群力,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合力。虽然这次培训学习的时间很短,但是学员们团结奋进,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使我拓展了思维,锻炼了意志,完善了自我,同时也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思想上同心,知识上互补,能力上增值,性格上互容的团队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和信息每天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在这个竞争激烈社会大环境下,大量的工作都需要团队共同协作完成。在群体、群策、群力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不断向老师们请教,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借助团队的力量把工作做

得更好。

农技培训 篇6

关键词:推广行为;农技员;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9-01

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管理是一种能够对人力、财力及物力有效进行协调的方式,那么从这点上来讲在农技员推广行为当中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基层农技管理制度的范畴

在基层农机管理制度当中针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农技员所开展的管理,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具体的管理内容涉及到了对农技员的招聘、发展、评价等;财务管理设计到推广费用的分配和管理方面,主要指的是推广总经费及分配的经费。既然本研究是从制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那么其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制度的功能应该主要表现在激励及约束两个维度,其中约束表现在了管理制度当中对农技员行为的准则,也就是对农技员应该做什么的要求,对其行为指明了方向;前者指的是利用工作环境和推广条件的改变实现对农技员的激励。所以从上面的分析,笔者将构成农技推广管理制度的要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

二、推广管理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的作用

在新疆地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的职责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及农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农技员是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承担着农技推广任务实现的主要工作,技术推广行为的发生和玩完成对于整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和组织职能的发挥飞铲关键,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起一定的制度和管理规程来对农技员推广行为进行激励及约束。

农技推广工作面向的群体基本上都属于分散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户,这样的散户农业经济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也使得对农技推广员行为发生的监督难度加大了,而管理制度等的不完善使得农技员推广中出现懒惰的行为概率相对也就增加了。

三、基层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完善措施

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了对资金投入、人员安排、技术信息交流等各个环节,作为农业推广机构为了使得这些推广环节的有效保障,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及方式来充分的调动起技术推广主题—农技员的推广潜力,从而使推广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那么就需要从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分别的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

1.经费保障制度的完善。

在农技推广的过程当中经费是保障推广效果保障的重要因素,其不仅会对农技活动开展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农技员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影响,经费的短缺会造成在推广的时候无法使得农技员无法使信息沟通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故笔者认为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经费保障制度,在制度当中应该从事业经费投入强度上进行规定,将推广费用不断加大,从而有效的保证对有限经费资源的利用、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2.工作设计制度的完善。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当中,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属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当中的基层部门,所以实际上农业推广工作是由其来完成的,那么基层工作的性质就是琐碎和繁重,并且在推广当中经常性的出现临时任务,故在制度应该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员的工作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例如农业部在“科技入户工程”中就指出了,各个示范单位需要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进行相应农技推广方案的制定,在管理制度当中要对农技员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要在农机指导方案当中对农技员所开展的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等内容进行明确,同时还应该在管理制度当中规定农技员要做好推广记录工作,另外还需要结合每个推广点的特点对不同的农技员设定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在管理制度层面上做到合理和公平性。

3.人员管理制度的改善。

农技员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对于农技员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决定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功与否。故建立起抑制健康、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农技员队伍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上存在着定位不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对其开展的管理采用的是公务员管理模式,在制度上明显的有所不足,所以笔者建议应该对人员管理制度上应该加强,通过制定出有效行为约束制度、人员进出制度、激励管理制度等来实现对人员管理的加强。

4.对外合作管理制度的改善。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参与社会化服务的机会也是角度的,并且参与社会化服务也是一种提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发展的有效之路,当前国家公益职能下农业推广机构主要是围绕着化肥、种子、农药等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进行经营,将代耕、代管等作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内容。那么要想实现农业推广的不断渗透和创新发展就需要在对外合作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完善,建立起政府干预和市场运行机制相结合的制度管理新模式。

总结:

在农技推广过程当中制度管理对农技员推广行为的发生的效率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费保障制度、人员管理、工作设计及对外合作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进行制度层面的完善措施。这些完善措施能够保证基层农技员行为懒惰性的有效降低,同时制度当中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的发挥能够对农技员在农技推广过程当中的行为发生有着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蕾,陈超.农户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渠道与需求状况分析一基于个粮食主产省份个县的抽样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78-83.

农技培训 篇7

1 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参训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培训虽然尽量选择农闲时, 避免与农事操作发生冲突, 但农民还是不愿意参加培训。 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有一定的物化补贴措施, 如发放化肥、种子等农业物资, 这对他们参加培训有一定的吸引力。 但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分析发现, 参加人员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占60%以上, 40岁以上的占90%以上;且文化程度较低, 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占到较大比例。

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农村劳动力, 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从事非农行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趋于老龄化。 然而, 农民培训是为了提升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解决未来农业“谁来种地”的问题, 如果不能吸引文化素质高的年轻农民, 就达不到农民培训的最终目标。

1.2 农民培训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 覆盖面低

农民培训主要通过政府组织, 然后逐级委派至基层组织执行。培训信息发布的渠道主要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 其次是政府部门委托的相关组织。 农民培训信息不够畅通, 即使参加培训, 对于“什么时候举办培训”、“培训哪些内容”、“培训教师是谁”等问题都很少知道, 总是到了培训地点才有什么听什么。

由于农技推广项目对培训人数的要求、基层农技人员的缺乏、资金不足等实际条件的限制, 能够参加农民培训的人数只占很小的比例。 2015年河北省大城县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 科技示范户数量占农村总户数的1.05%, 接受培训的农民人数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0.3%。另外选择培训人员时一般优先考虑种植或养殖大户、合作社组织成员等, 而那些生活贫困、消息闭塞的农户实际上更需要通过学习新技术来实现脱贫致富。

1.3 培训内容单一老套, 与农民实际需要脱轨

农民参加培训班的热情不高, 是不是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不感兴趣呢? 其实并不是这样。 一方面农民是担心误时误工, 即使不进行农事操作, 也更愿意将时间花在打工等增加经济收入上面;另一方面, 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技能和收入, 农民也普遍认识到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性, 迫切希望掌握新的技术, 获得更高的农业收益。 但当前信息发达, 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了解他们想要关注的信息。

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繁复、待遇低、培训机会少, 知识更新困难,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当前农民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差距, 同时基层农技人员中也存在仅仅完成技术推广任务, 工作应付懈怠的思想, 对农民最关心的技术需求重视不足。 因此, 当前农民培训内容单一老套, 不能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是导致他们对培训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2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队伍建设, 重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把先进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农民, 把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首先要有一支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农技推广队伍, 因此全面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非常必要。 为此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配合省、 市部署的知识更新集中培训, 安排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及时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手段, 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是经常开展农技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和法律法规等培训活动, 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鼓励农技人员参加高等农业院校的在职学历教育, 继续深造,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四是鼓励并支持农技人员发表专业论著和进行职称评聘, 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五是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农技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自主学习, 增强交流, 学习先进经验。

2.2 树立农技人员服务意识, 发挥纽带作用

农民培训不仅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更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客观需要。 针对农技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进取精神不足的现状, 可着重抓好农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对培训工作的认识, 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使之自觉地把做好农民培训当做工作的重要内容, 把新技术、新观念带给农民。 农技推广人员向农民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主力军, 在农业科技和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因此每一个农技人员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2.3 多措并举, 做好农民培训

在培训开始前, 要深入调查研究, 掌握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情况, 广泛征求农民意见, 对所提建议进行汇总, 再综合考虑并合理确定培训内容, 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在培训内容上, 要以实用为目的, 努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尽量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农事操作时节, 不仅满足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 也要考虑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灌溉等投入不合理、成本高、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重点抓好新的实用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上, 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确保培训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改变单调乏味的灌输式的培训方式, 以田间为课堂, 直接面对农户, 现场示范, 现场实践操作, 现场解答疑难问题, 这样群众接受快、看得懂、记得住、效果好。 突出抓好分类培训, 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在培训方法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农技云平台等, 积极引导农民使用互联网查找农业技术信息, 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将网络科技用好、用实、用出成效。 建立农业技术服务群, 如qq群、微信群等, 由科技示范户、农户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 农民在生产中遇到问题, 可及时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咨询, 农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向农民提供作物栽培、 肥水管理等实用技术的信息服务。

在培训语言运用上, 要注意做到言简意赅, 通俗易懂, 使农民一听就懂, 一学就会。 农技推广人员在做农民培训时, 要多站在受培训者的角度, 感同身受地多运用农民习惯认知的通俗性语言, 把难懂的科技术语、深奥的理论知识、复杂的管理措施转化为通俗、明了、大众化的语言, 让农民听得懂、愿意听。 多理解农民的难处, 做农民的朋友, 拉近和农民之间的距离, 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2.4 依托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发挥示范效应

农技培训 篇8

关键词:基层,农技,培训

1 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学员专业水平参差不一, 需求不同, 培训内容设置困难

学员来自不同县 (市) , 既有高级、中、初级职称的学员, 也有没专业职称的学员;既有专业技术岗位的学员, 也有管理岗位的学员;既有来自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学员, 也有来自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学员。学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基础不一样, 培训需求也不一样, 很难做到在每期的培训班上对每个学员培训辅导的针对性、实用性, 无法避免培训内容设置中顾此失彼的情况。

1.2培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 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带来困难

培训中学员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中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 但由于培训班培训时间集中, 产业多而分散。加之在这个培训时段, 往往不一定是每个作物的生产关键期, 从而不能很好地开展有些作物的实践教学活动, 培训实效受到一定影响。

1.3培训经费有限, 因此培训实效受到限制

根据培训工作的安排, 每个学员1000 元的培训费, 由于培训经费紧张, 很难做到培训期间的教学、考察、食、宿、行的完全满意, 特别是学员很希望增加的实践教学和考察学习部分就很难得到有效的经费保障, 这为保障培训取得实效带来了很大的经费压力。

1.4培训缺乏特色, 培训时间短

近几年基层乡镇农业技术员培训机会比以前增多, 但培训班主要是针对云南省情况, 没有地域特色, 没有也无法根据学员所在地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每次培训时间较短, 多为5d, 培训效果不明显。

2 解决办法及建议

2.1加强调查研究, 建立长效机制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即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一项长效工程。要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培训工作开展前,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应于所有涉农培训的整体规划, 避免盲目、重复和浪费的组织投入。各培训基地应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深入乡镇、农户田间地头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就培训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等问题, 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征求意见,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2.2适应社会发展, 创新培训模式

在现有“专题讲座, 分类培训;互动交流, 解惑培训;教学参观, 现场培训的基础上, 对有条件的县市开展远程教育, 网上培训。让学员根据所选专业, 按照规定的课程和课时, 通过网上视频学习, 掌握学习内容。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建立培训内容选修制。培训前, 培训基地将培训内容和计划征求相关受培单位, 通过信息反馈, 确定培训内容、层次、人数。根据培训对象的专业水平基础和培训需求的不同, 将培训分为高、中、初级培训班;根据培训对象岗位和工作性质不同, 将培训分为管理、专业班, 努力做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注重实用性, 调整培训内容

基层农技人员最迫切需要的是实用技术的培训, 特别是作物的植保、施肥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因此在培训中尽可能地增加实用技术和现场指导的内容。

2.4及早下达计划, 合理安排时间

建议省的相关培训计划早下达, 以便各培训基地能根据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能充分结合相关作物的生产关键期, 使培训人员在实践教学中能更好地掌握作物的生产关键技术, 提高培训效果。

2.5重视培训效果, 延长培训时间

普通班的培训时间5d, 很难做到较为完整地学习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培训内容的辅导许多情况都是点到为止, 培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够, 影响了培训效果, 建议普通班的培训时间为10d, 其中实训3 ~ 4d。

2.6采用优选法则, 打造品牌培训基地

重点选取、重点建设条件较好、师资队伍强、培训规范、有特色的培训基地。并给予资金的投入和设备实施的完善, 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培训基地, 这样既可保障培训质量, 又能很好地管控和打造品牌培训基地。

2.7雪中送炭, 增加就地、应时应季培训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长期服务基层第一线, 工作量较大, 脱产学习困难的实际, 开展就地培训, 节约培训成本, 增加培训受众面。根据不同时令适时开展培训, 预防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推广适用新品种、新技术, 助推产业增效, 提高指导生产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2.8加强带头人的培养, 致富典型的宣传

农技培训 篇9

1.1 研究背景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依据该规划, 我国西南石漠化区属于典型的限制、禁止开发区。这里集生态脆弱、极端贫困、民族矛盾交织为一体, 农户原有生计难以持续, 生计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强调滇桂黔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2012年后再次锁定农业科技, 加大科技驱动力度,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如何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石漠化区农户生计顺利转型,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课题, 研究石漠化区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有效提供科技支撑。

1.2 问题缘起

(1) 西南石漠化区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近几年, 我国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可观的成就, 但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至2011年8月, 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 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如回良玉所说:“滇桂黔石漠化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 贫困与石漠化交织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 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 区少数民族农户面临艰难的生计转型。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 西南石漠化区低效的、不适应环境保护的传统农业生计难以持续, 农户生计转型迫在眉睫, 但转型难度大且风险高, 特别是对于生态极端脆弱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户来说, 生计转型犹如更进一步靠近“绝境”。

(3) 科技采纳状况事关农户生计能否顺利转型。Theodore Schultz (美·舒尔茨·西奥多) 在人力资本论中认为, 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投入,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连续发布9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可见, 科技的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农户生计转型的成败, 是生计转型的核心支柱。

(4) 晴隆模式: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该模式把石漠化治理、生态调节和反贫困扶持有机结合, 成为西部地区治理石漠化的一面旗帜, 吴邦国、曾庆红、范小建和一些国外研究学者都给予了“晴隆模式”极高的评价。虽然“晴隆模式”走出了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 但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仍然面临着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双向缺位”等严重的现实问题。为了能让现代科技服务于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 对转型农户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重要而且紧迫的。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农户价值观、性格特点、经营能力、认知水平等;外因主要指技术供给、技术价格、信贷条件、自然资源、商品市场价格、商品运销条件、政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因素等。[2]Khanna、Atanu Saha以及Green、林毅夫、孔祥智等人认为, 经营面积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3~7]这就意味着种植面积、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家庭, 越有可能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另外, 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传播途径、家庭资源禀赋等也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年龄, 不同信息渠道等因素将会影响转型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8]

以上研究多是在常规农作物区进行的, 主要涉及到水稻、棉花、蔬菜等种植区, 或者常规的草场养殖区等。但在石漠化区, 生态脆弱、资源稀缺、人口众多、极端贫困, 普通的科技支撑往往难以凑效, 农户科技采纳需要考虑灾害风险、生计风险、环境保护、民族地区发展等多重因素, 因此, 本文便被赋予了研究意义。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 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主体, 其行为可以用行为理论理论进行研究。关于农户科技采纳行为的研究, 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两种:一种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小农学说”, 认为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到收益的最大化;[9]另一种是以蔡雅诺夫为代表的“自给小农学说”, 认为农户在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时组要以满足自家生计为目标, 不存在或者存在非常不明显的“理性”行为, 主要决策标准是“规避风险, 安全第一”。[10]

本文基于这两种观点, 假设农户是“相对理性”的, 具有有限的理性, 即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消费平滑或者收入平滑, 常常会选择放弃最优决策, 表现为:理性但缺乏效率。另外, 本文还假设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 科技培训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完全;在短时间内, 农户的行为是相对稳定的。最值得一提的是,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本文也假设石漠化区农户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减少农业经营风险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 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西南石漠化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一个二元问题 (0-1类型) , 因变量值为“参加培训”或者“不参加培训”。本文运行SPSS19.0软件, 使用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不断踢出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最终得出石漠化治理背景下影响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在此将“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1, 将“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0, 作为二元因变量。将可能影响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尽可能列举定义为Xn, n为1、2、3···。具体的模型式子如下:

其中, P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 (即概率, 在0~1之间取值) ;ei表示随机扰动项;α表示回归截距;β表示影响因素的系数;X则表示影响因素 (自变量) ;n表示自变量的个数, 当n较大时, 一般令Z=- (α+βnXn) , n=1、2、3···, 通过比较βn的大小以及符号, 便可知道各种因素对石漠化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3.2 数据来源及实证过程

根据统计学原理, 本文将可能成为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的变量设置如表1。

通过比较各变量的Wald值, 踢出影响程度不显著的解释变量, 循环进行回归, 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 最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4 回归结果分析及所得结论

依据模型估计结果 (表2) , 结合实地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户主个体特征中性别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较明显的影响。分析发现, 男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 这跟农村中传统的男女分工和男性心理、生理特征等有关。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科技需求更为迫切。通过调查发现, 文化程度高的一般的村里是有所作为的, 他们属于弱势中的强势群体, 在科技的采用上处于领先地位, 般会考虑靠科技技术的潜在利益, 就会考虑到相应的较为高层次的科技。

第二, 村里是否有中心示范点 (典型户) 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显著影响。在调查中发现, 参加培训的养殖户有一定的比例, 但是非养殖户几乎没有参加过培训, 这也可能是现代农业模式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农户通常都有害怕承担风险的心理, 因此不敢尝试新的科技。中心示范点或典型户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农户在“看到他们成功了”的情况下, 对科技的信赖度和采用度急剧上升。这说明示范点或典型户的示范效应越大, 越能够降低农户科技采用的“试错成本”, 农户对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第三, 农户转型运作模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重要变量。在晴隆县的种草养羊项目中有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集体转产模式、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自我发展模式。不同转型运作模式对农户转型中的科技需求及采纳有不同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 基地带动等四种模式均比自我发展模式更利于农户对科技的采用。作用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 能够有效带动转型农户对科技的采用, 扩大农户的科技需求。

第四, 政府资金扶持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具有重要影响。依据结果分析, 是否有小额信贷、是否有补贴及补贴的金额与农户各项科技需求均成正相关。这表明, 资金的扶持对农户采用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转型中遇到很多困难,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不足。可见, 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户转型中对科技的需求和采纳的重要因素, 农户往往对科技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 但购买力却很有限。

第五,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传播途径直接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情况。实证结果显示, 科技的推广机制和传播途径与农户对科技的需求及采纳息息相关。调查发现, 通过自己主动了解科技信息的农户往往主动采用科技, 与此具有相同现象的是:技术专员的科技推广对农户采用科技也有较大的影响。农户没有采用自己有需求的科技, 多数原因是对该技术不够了解、不信任而不敢去尝试。经调查发现, 信息来源离自己越近、传播的机构越权威, 农户对该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农户更相信专家、媒体或专业机构的权威信息。这一结果反映出了不同的科技推广需要采用不同的适合的宣传方式, 科技需要更专业的推广机制。

摘要:本文基于对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晴隆模式”的调查, 借助SPSS19.0软件, 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400户“农转牧”家庭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 深入研究了在石漠化治理背景下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户主个体特征中性别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较明显的影响;村里是否有中心示范点 (典型户) 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显著影响;农户转型运作模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重要变量;政府资金扶持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传播途径直接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情况。

关键词:西南石漠化区,晴隆模式,Logistic模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舒尔茨, 吴珠华.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2]池泽新.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3, 24 (5) .

[3]Khanna A.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J].Adou-ble selectivity model.Amer J AgrEcon, 2001, 83 (1) .

[4]Atan u Saha, H.Ala n Love, Rob eitSchwar.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Amer.J.Agr.Econ.76 (November) 1994.

[5]Green G.Explain irrigation technol-ogy choices:Amicropa-ramete rapproach[J].Amer J Agr Econ, 1996 (78) .

[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孔祥智, 方松海, 庞晓鹏, 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2) .

[8]韦志扬.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0) :9714-9716.

[9]西奥多,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3.

农技培训 篇10

为了实现双峰县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 沙塘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结合自身的实际, 深化内部改革, 创新推广思路, 探索走出了一条依靠体制创新, 强化科研基础, 重视成果保护, 加大开发力度, 增强自身实力的发展模式。沙塘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按照省市农业局《关于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具体要求, 对来自下属单位基层的农技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并根据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服务, 现已圆满完成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

1 高度重视, 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进行全面协调组织

沙塘乡农技推广中心按照上级农业主管部门指示, 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 学习文件精神, 领会文件内涵, 落实文件部署, 成立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领导小组。在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师选聘、培训地点、基地考察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考察、论证, 以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民服务能力, 发展粮棉菜等的生产, 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严格按照省农业厅文件要求, 周密部署,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落实到培训班的各个环节。

2 严格要求, 遴选优秀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

通过预测、调研, 主动与各县市沟通联系, 遴选出一批优秀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培训。培训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 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面向学员需求, 适应学员特点, 设置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时间, 选择培训方式, 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启发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热情。

3 精心组织, 选聘知名专家编写教材

根据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需要, 结合双峰地方农业发展实际, 组织市县有关专家, 成套编写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教材, 并在总结去年培训经验的基础上, 邀请了省内资深农业专家教授为主要撰稿人, 课程安排上新增加了现代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常用农业新机具以及农产品营销等培训内容。

4 完善制度, 确保培训质量

4.1 建立了优秀学员评选制度

按照参训学员10%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 对出勤率高、笔记记录完整、回答问题踊跃、考试考核成绩优良的学员进行表彰奖励, 并颁发优秀学员荣誉证书, 计入学员档案。此制度既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又在学员中形成了比、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4.2 建立了24h值班制度

建立值班室, 保证24h专人值班, 随时处理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学习上帮助学员, 生活上体贴学员, 情感上感动学员, 使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将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

4.3 建立了学员本人签字及课堂抽查制度

选聘责任心强, 工作认真, 敢于负责的同志担任班主任, 负责学员签到和课堂随机抽查。此办法不但提高了学员出勤率, 还保证了课堂授课纪律。

4.4 建立了学员评价教师制度

对于教师的授课水平, 学员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媒体利用、互动效果、授课质量、实用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次, 对于学员评价不满意的教师, 直接解除聘用合同。此办法增强了授课教师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促使他们不但要备好课, 还要上好课, 更要保证授课质量。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考察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员互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好, 希望今后多办这样的培训, 我们受益非浅。

5 严格考核, 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结束后, 针对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对学员进行了统一结业考试、考核。通过考试、考核, 广大学员均一次性通过, 确保了培训质量, 达到了预期目的。

为规范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管理, 沙塘乡农技推广中心及时登录并填写基层农技培训的信息, 认真记录培训过程, 完善培训档案, 尤其注意影像、图片资料的留存。按学员所属乡镇村组建立了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台账, 保证培训台账的真实和完整。

6 结语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对双峰县进一步更新基层农技人员知识,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进村入户指导能力, 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 确保粮棉菜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双峰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我中心的知名度。为此, 我中心将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为双峰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尽管科研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激烈的竞争形势, 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今后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进程中,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新.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吉林农业, 2011 (3) .

[2]唐萍.探讨解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有效途径[J].湖南农机, 2012 (03) .

上一篇:赶工措施费下一篇:景观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