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合理化机制

2024-05-15

善用合理化机制(精选七篇)

善用合理化机制 篇1

《吕氏春秋·察微》有一则“子路受人以劝德, 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子路救了一位溺水者, 被救者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子路收了。孔子对“子路拯溺得牛”事件如是评论:鲁国人从此将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无独有偶,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因为替一位奴隶赎身, 得到政府奖励, 他却拒绝了, 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孔子却这样评说:鲁国将不再有人愿做这种替人赎身的好事了。从孔子的评价来看, 更赞成以“受人”的方式来“劝德”。这种方式对于倡导大学生行善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但是其“受人”的方式和标准应该恰当运用, 正确引导, 这也就是运用合理的鼓励机制, 来倡导学生的行善行为。

一、正确认识“受人”与“劝德”

1. 当代大学生对付出与回报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 也正是人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的阶段。当今社会各种不正确的利益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 很多学生认为有付出, 就必须要有回报, 认为大利大为, 小利小为, 无利不为, 凡事都要追求实际利益目标。作为辅导员,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比较多, 在我们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种思想在学生们当中是存在的, 特别是在评奖评优保研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时候, 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2. 大学生对利益观的误解

当代大学生, 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 应该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并以国家的利益为主导, 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是, 仍有一部分学生, 却是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无论是为集体, 还是为他人, 其所作的一切最终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的实现。他们的做法, 是一种无法使行善行为得到正向扩散的行为, 反而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以此来看, 当我们对行善行为进行奖励的时候, 很有可能会被这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种追求利益的直接有效的途径, 于是, 便改变了行善的性质, 也错误的理解的奖励的本意。

二、合理运用“受人”鼓励机制

1. 以思想教育为基础, 发挥大学教育功能

首先, 要培养大学生对利益追求的理性认识, 树立正确的利益追求观念。树立正确的利益追求观, 需要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清楚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实现人生目标, 杜绝通过不正当、不光明的途径来达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应该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运用自己的真实技能和综合能力,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 一步一步地奋斗。

其次, 要让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少数唯利是图现象, 认识到这并不是主流现象, 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方法获得的利益或荣誉, 都只是暂时的、没有根基的, 是无法长久, 更是无法获得他人认可的。

第三, 个人利益的获得, 必须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 也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而作为在校大学生, 自己的每一次成功, 都应该是在自我付出之后获得, 而且在获得成功、收获以及荣誉之后, 更应该积极向上, 使这种正能量能够得以传播扩散。比如自己因为成绩的进步, 获得了相应的奖励和荣誉之后, 应该以此为激励, 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进步。

2. 制度化管理行善奖励机制

第一,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 我们不能认为学生的自愿行善行为是不需要进行介入的, 也不能单纯地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不采取鼓励措施的。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主行善的优秀品质, 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行善行为都有一样的看法。现在高校的志愿者队伍比较多, 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 但是总体来说, 很多志愿者活动都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宣传和鼓励。对志愿者类似的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 将这种正向的能力传播开来, 特别是让那些行善动力或是意愿不足的学生们, 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可取之处, 也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会得到社会、学校以及他们各方面肯定的。

第二, 高校不仅仅要有对行善行为进行奖励的意愿, 更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行善行为的奖励, 一定要有相应制度的支持, 不能让一种积极的鼓励行为, 变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同时, 要让这种奖励制度公开透明化,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 学校对于这种行善行为是大力支持、绝对鼓励的。此外, 建立这种奖励制度, 也是为了避免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在做了好事之后被误解, 能够有继续行善的信息和动力。

第三, 要充分保护行善学生的利益。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听取有关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不能强人所难, 特别是内向、不喜外露的学生, 更应注意他们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 要注意学生对受到鼓励的行善大学生的评论和看法, 要全面深入宣传奖励措施的本意, 不能让其他学生对其产生误解, 更不能让行善的学生受到他人的猜疑和排斥, 因为不清楚奖励措施真是用意的学生, 有可能会认为行善的学生在行善之处就是有动机有目的的。

三、高校大学生的行善奖励机制应与社会宣传相结合

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生活范围是大学校园, 但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出校园, 步入社会。社会应发挥其拥有的职能, 对这种行为进行鼓励支持, 进行宣传, 以实质性的奖励或是精神层面的鼓励, 来激励更多的在校学生, 树立模范作用。我院一名学生, 在去年参加的一档成都电视节目中, 将获得的高额奖金和募得捐款共计37万元全部捐给了一对患病的新婚夫妇, 这种行为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赞扬, 许多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通过对这种善行的宣传鼓励, 无论是学生自己, 还是周围同学, 或是社会人士, 都受到了很好的鼓舞与激励, 能够形成很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年1月

[2]阮博.《当代大学生利益追求偏差及其教育引导》.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年6月

善用保健品 合理“第四餐” 篇2

编者按:崇尚养生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潮流,保健食品几乎是不少人每日的必需品,根据卫生部门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在服用维生素补充剂。但有人指出,保健食品市场混乱,虚假宣传、违法添加药品等情况屡禁不绝。这不但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因为听信保健食品的宣传造成贻误疾病正常治疗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那么,保健食品,我们到底该不该吃呢?

正方观点:现代社会,因为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保证营养素的摄入,所以应该适当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

民以食为天,均衡的膳食和营养是健康四大基石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人人都知道均衡膳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又有多少人的每天饮食真能按照“营养膳食金字塔”的标准来执行呢?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也不例外,现在90%的美国人都有服用营养补充品的习惯,健康补充品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第四餐”。服用营养补充剂可以说是现代人类的无奈之举。让我们从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说起。

2007年,根据中国居民生活和饮食的改变,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目的就是让中国居民都能够按照均衡营养调整膳食结构。但是很多研究发现,现代人的实际饮食结构正好与膳食宝塔相反,是一个“倒宝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饮食失衡呢?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原因。

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改变。30年前,大多数人以体力劳动为主,出行都是步行、自行车,体力消耗大。现在正好相反,脑力消耗大,体力消耗小,大都以汽车代步。这样的改变就要求我们的饮食中能量减少,维持精力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却要增加。可自然界中,能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日常的营养调查中就会发现,能量营养素摄入比较合适的人微量营养素就不足,微量营养素摄入充足的人能量营养素就会超标,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

食品来源的改变。以前,没有冰箱、农业大棚,很少使用化肥,长途运输也不方便,人们只能吃到新鲜、天然、应季、当地的食物。那时我们的食物营养素流失很少。而现在,加工食物越来越多,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蔬菜水果大都经过储存和运输,很少吃到新鲜和应季的蔬菜水果,营养素大量流失。

生活环境的改变。过去,人们生活在几乎没有污染的环境中,水质好、空气好、食物新鲜。但在当今,污染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开的问题,尤其是水和食物。

有的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每天吃得都很丰富,还会缺乏营养素吗?让我们从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三个方面一一道来。

人体每天需要多少蛋白质呢?有一个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摄入的蛋白质量为1.2克/公斤体重。也就是说,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约70克蛋白质。蛋白质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鱼、肉、豆、蛋和奶,另外谷物中也还有不少的蛋白质。简单看来,我们应该是不缺乏蛋白质的。但事实上,长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人的蛋白质摄入都达不到建议量的80%。在这里我们还忽略了人体对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吸收率,如果算上吸收和利用率,摄取量就更加不足了。长期蛋白质缺乏会导致容易疲劳、免疫力低下、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水溶性维生素由于不能在人体中储存,所以必须每天补充,因此这类维生素极易缺乏。第一类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就是B族维生素。这是一个维生素族群,有十几种之多,主要食物来源是肉类、动物内脏和未经过精加工的谷物。但是,谷物经过精加工后,80%以上的B族维生素都会流失掉。B族维生素对于抗疲劳和抗压力都很重要,如果缺乏,反应出来的就是容易疲劳、抗压和抗打击能力差,容易发火、脾气大等典型特征。

中国营养学会把另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的推荐量从过去的每天60毫克提高到了现在的100毫克,如果要达到预防慢性病的标准则每天需要500毫克,相当于27个半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如果人处于压力状态下,每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会增加8倍,通过普通饮食就很难达到。

最后来看看矿物质。以最重要的一类矿物质——钙为例。国人的补钙意识比较强。每天我们会通过汗液、尿液流失800~1200毫克钙,于是需要从骨骼中抽取同样数量的钙到血液中保持血钙的正常浓度。如果每天不能摄入同样数量的钙,日久天长骨骼中的钙就会越抽越少,出现骨质疏松等疾病。调查显示,现在中国人每天通过食物摄入的钙平均为391毫克,也就是说,存在600毫克空缺。

从这些简单的计算和评估不难看出,营养缺乏是很容易出现的,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某些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低于每日推荐量50%的现象也非常多见。虽然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建议人们摄入充足的蔬菜水果,但是大部分成年人的蔬菜摄入量达不到推荐水平。事实上,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来获取充足的营养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国为此进行了20多年的努力,但居民膳食的改善仍不能令人满意。相比之下,通过服用“第四餐”——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以确保营养及维持健康,则比较容易实现。

幼儿园需要合理的安全机制 篇3

面对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 幼儿园迫切需要制定相关的安全机制以确保幼儿的安全。这些机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一些可能引发危险事故的因素, 但在保障幼儿生命安全的同时, 却又造成“保护过度”, 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一、安全机制过度的表现与不利影响

1. 安全机制过度的表现

(1) 三重门卫。幼儿园已经配置了专门的保安员进行门岗保卫和园所巡逻、出入登记、周边定时检查、物品器械的安全和维护等工作。但是, 当地的派出所直接到幼儿园安排任务, 明确表示由于公安部门人力不足, 在入园与离园时间不能到幼儿园维持工作, 要求幼儿园在门口对面再建一座治安亭, 请一位专职保安值班, 确保幼儿入园和离园安全。这样, 幼儿园的保安就变成了巡逻、门岗、门亭的“三重保卫”。

(2) 过度喷杀药物。在登革热防疫期间, 防疫部门通过上级部门不断强调:学校、幼儿园一定要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 并且做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幼儿园不出现传染病, 除了每日常规的紫外线消毒、消毒液浸泡消毒、高温消毒之外, 每周一、三、五在幼儿离园之后还要在教室内外喷洒灭蚊药水。

(3) 严禁家长进园。由于社会上出现校园袭击事件, 上级部门要求幼儿园禁止家长入园, 因此, 幼儿园就更改了相关的接送机制。晨间接待要求教师七点半就列队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家长和孩子, 从家长处接过孩子后认真观察孩子的情况, 然后孩子自行到校医处进行晨检, 最后自己走回教室;离园的环节中同样如此, 家长在幼儿园门口列队, 孩子在幼儿园内列队, 由老师一个个带出校门, 直接交到家长手中。

(4) 环境材料的过度。幼儿园为了安全, 把草地或花园改建为塑胶地面, 再铺上安全垫, 代替原来的草地和土地;教室内外所有的墙角、桌角、台阶边角等也都进行了“圆润”处理, 即用软包条、软包角给予包边处理, 做到幼儿园无坚硬棱角。

除此之外, 过度的安全机制体还体现在消防物品的配置、视频监控的安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机制及动态监管、检查、公示等方面。一定的安全机制是幼儿园安全的必要保障, 但过度的安全工作就变成幼儿园的工作负担。

2. 过度安全机制的不利影响

幼儿园安全机制的存在为幼儿园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 但目前安全管理上的“过度保护”, 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园教育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过度的安全机制会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 走平衡木, 跳房子、踢毽子、蒙眼走路、踩小高跷等游戏活动, 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灵敏度。相关管理部门一直向幼儿园教师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在组织活动时, 老师为了确保不出现意外, 为了顾及幼儿的安全, 忽视了对幼儿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的锻炼。

(2) 增加幼儿园不必要的成本。民办幼儿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 而在成本核算中, 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已经占了每月收入的70%, 剩下的30%还要维持幼儿园正常的运作, 如办公费、维修费、物业管理费、电费、设备购置费、培训费、财务费等开支;然而由于安全机制的规定, 幼儿园必须添置一些不必要的材料, 这就导致幼儿园的支出大大增加。例如, 门口保安的费用、园内地面软化费用、消毒器械的购置费、安全用品 (所有1.2米以下的墙边贴上防撞条) 费用等,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幼儿园支出。

(3) 阻碍了与家长的正常联系。从幼儿园禁止家长进园这件事上看, 幼儿园忽视了“为家长服务”的办园宗旨。其实, 家长在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和离园时, 都是一个和老师简单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孩子的一个有利时机, 可是幼儿园硬性的接送机制减少了家长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阻碍了沟通联系。

二、幼儿园安全机制过度的原因

1. 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在幼儿阶段,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 爱玩、好动、好奇的特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爱跑、爱玩、爱探索, 对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在活动中他们难免要奔跑、跳跃、钻爬、攀登等, 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安全。然而, 由于孩子动作灵敏性和协调性比较差, 在活动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闯祸甚至是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例如, 幼儿在活动中突然跌倒、因争抢玩具打架、从秋千上摔下来、抛接的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等情况。当处于危险时, 幼儿又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这就导致老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畏手畏脚, 甚至拒绝户外活动。

2. 家长的过多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紧张与过度保护是造成幼儿园“过度保护”的另一项重要原因。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经常会担心孩子在意外受伤时要如何对家长解释。在日本, 小朋友在幼儿园受伤了, 家长会对老师说:“对不起, 老师, 让您担心了。”而我们的家长则会要一直追问孩子受伤的过程, 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教师组织活动。

3. 政府施加的压力

安全事故的出现, 同时带来的是家长甚至媒体的关注。家长的口碑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生源, 这是民办幼儿园生存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按上级部门要求开展安全工作能减少负面因素, 那他们只有服从, 因此, 为了更好地维护幼儿园现有的口碑, 幼儿园也从不说“不”。教育部门定期到幼儿园检查校园及周边安全, 规定幼儿园每月按时上交安全排查资料, 街道民警每周到幼儿园进行安全及消防物品的检查, 每学期至少两次的消防、应急预案的演练等。每次检查结束后, 检查部门都会提出整改建议, 幼儿园必须根据建议整改, 否则就会受到处罚。在这样的情况下, 幼儿园如何能对整改建议说“不”呢?

三、解决幼儿园安全机制过度的对策

1. 引导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儿园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例如, 为了教育幼儿“不玩尖利的东西”, 教师可以设计进行“手指划破了怎么办”的活动, 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 然后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 学会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利物。此外, 幼儿在活动中玩得高兴时, 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 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 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 在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要求幼儿按秩序游戏, 遵守游戏规则, 这也是提升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幼儿懂得游戏规则,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如讲故事、游戏模拟等, 让幼儿判断是非, 知道遵守规则、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又比如, 幼儿在走路的时候喜欢几个人手拉手一起走, 一旦有人摔倒, 其他人也很容易摔倒, 导致几个人同时受伤。根据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明确要求幼儿不要手拉手走路, 并请幼儿回答为什么老师这样要求他们, 以此提高幼儿思考的能力, 从而使幼儿学会主动地规避风险。

2.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 减轻家长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疑虑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生活在娇宠中, 缺乏独立、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家长能给予孩子在危险中自我锻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那么当孩子在面对危险时, 就不会手足无措, 而是会想方设法地自我救护。因此, 幼儿园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家长改变以往的那种过度保护的模式, 给予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针对家长对幼儿园安全机制要求过多的问题, 幼儿园要做的就是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安全理念以及采取的相关措施, 帮助家长树立对幼儿园安全机制的信心, 减轻家长对安全的疑虑和担忧。比如, 通过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安全理念、安全机制、安全工作, 对家长所反映的安全问题和困惑进行解释, 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赞同。幼儿园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平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 并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 了解监督幼儿园的各项安全活动, 增强家长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信心。

3.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部署和检查, 定期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要求按时提交安全工作资料等。幼儿园往往“疲于奔命”, 对其提出的整改建议也是“照做无误”, 并没有对相关部门提出的疑虑进行解释和阐述, 也没有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思考和考察, 而是盲目地根据整改建议提出整改措施, 以达到相关部门的要求。幼儿园应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邀请相关部门到幼儿园进行安全检查, 详细介绍幼儿园的安全保护工作, 耐心解答检查部门的疑虑和困惑, 使其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有足够的了解, 避免因了解不足而产生的误解。此外, 针对检查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 幼儿园也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并且召开全体会议以及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讨, 在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提出合理的整改措施。

幼儿园应时刻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 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仅仅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再加上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 如因为过度关注安全而阻碍幼儿园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与相关部门以及家长的沟通联系, 争取他们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追求三方共同满意的结果, 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愉悦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邹慧敏.浅论幼儿园安全管理[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9) :34-35.

[2]张少莹.浅议幼儿园日常安全管理策略[J].教育导刊 (下半月) , 2011, (4) :54-56.

[3]刘馨, 李淑芳.我国部分地区幼儿园安全状况与安全教育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12) :15-18.

[4]曲正伟.论民办幼儿园安全事故中的制度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9) :31-33.

国企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 篇4

一、国企人才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存在人才内部流动困难的问题。一方面, 许多企业基层单位都是把人才当作提高本单位高层次人员统计数量的工具或私有财产, 设置重重障碍阻碍正常的人才流动。人才本身无权决定自己的流动, 这样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人才的心理障碍, 常常感到怀才不遇, 最终只有选择离开企业, 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另一方面, 国企现有的人才组合不能达到最优, 许多专业人才都被分配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上工作, 专业特长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 而一些非专业人员或者是水平本来就不高的人却凭借各种关系在一些专业化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 造成工作延误和人、财、力的浪费。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留住人才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他们的工作不满:包括增加职务深度, 实现工作丰富化;进行工作轮换, 使得员工的活动多样化;解决人才角色超载、角色模糊的问题, 减少角色冲突现象;加强团队建设,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改革工资及福利制度, 增强人才满意度等。因此, 国有企业建立合理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 可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如今, 人才的就业选择目标已经从“选择终身铁饭碗为主”转变为“选择具备终身就业能力的岗位”。因此, 只要企业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内部人才流动机制, 也就是建立了“竞争上岗, 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机制, 让员工有机会选择符合自己职业生涯设计的岗位, 工作可以带来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样的激励形式, 比单纯的物质激励更有效。

其次, 可以减少人才流失。员工最关心的并不只是工资, 还有工作满意程度、职业发展前景、升迁机会、成就感和人际关系等。如果能够让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起来, 使员工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自己的目标, 那么由于向外“跳槽”会带来一定的机会成本, 人们必然会权衡得失, 选择在企业内部重新流动, 企业人才流失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

再次, 可以实现高效人才组合。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是相互交叉的, 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都不一样, 企业只有按照和谐互补、高效精干的原则, 动态地配置现有人才, 达到有效的人才组合, 使每个人在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 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三、对国企建立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几点建议

国有企业在建立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中, 一定要做到有针对性, 切合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特点和发展实际, 不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 为人员流动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而且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配套措施, 为人员流动提供合理、健康的环境, 解决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一, 建立企业内部跳槽制度。建立内部跳槽制度是破除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壁垒的一项重要举措, 可以让职工找到比较中意的岗位, 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而企业则能够从中及时发现人才、提拔人才, 克服埋没人才的弊端。企业要定期开展人才交流会, 促进人才内部流动。同时要专门明文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采取任何不正当手段强人所难、卡压阻挠人才正常内部流动, 更不允许任何领导或单位歧视自愿流动的人才。

第二, 对企业人才进行周期性的盘点。周期性的人才盘点是指定期对人力资源状况摸底调查, 通过绩效管理及能力评估, 盘点出员工的总体绩效状况、优势及待提高的方面, 做出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动态地对员工进行管理。通过人才盘点, 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数据资料明确目前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更好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使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

第三, 建立详细有效的企业人才数据库。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人才数据库, 但这个数据库内容并不详细, 而且没有做到常规动态化。人才数据库中的人员信息表应该增加两类基本信息, 即:员工的“直接负责人”认为该员工最适合干什么工作、适合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干工作、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员工个人感觉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最希望自己在什么样的单位干什么工作、最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同时, 人才数据库基本资料要做到有限度地公开化。可以采用编号的方式, 在不公布当事人姓名的情况下, 在企业各二级单位人事部门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中公开, 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随心所欲的寻找人才。

第四, 构造企业人才流动信息链。人才流动信息链的构造开始于企业产生人才需求时, 经过招聘、考核、薪酬等环节, 直到员工离职。一条完整的人才流动信息链包括“岗位需求-资源计划-员工招聘-绩效考评-薪资福利-员工离职”等六个环节的信息。这六个环节全面覆盖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能有效帮助企业整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流动信息链的作用, 坚持不间断地、详尽地、多渠道地公布全油田各基层单位人才需求信息, 使所有的人才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选择。

摘要:文章针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与闲置问题, 对岗位轮换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新的评价, 论证了建立合理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的重要意义, 并对国有企业建立人才内部流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合理使用机制砂提高混凝土性能 篇5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 混凝土用量越来越大, 现有的天然砂已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尤其是优质的天然砂更是缺少, 应用机制砂作为混凝土细集料己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1,2,3]。机制砂特性与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密切相关。与天然砂相比, 机制砂存在级配较差, 细度模数偏大, 表面粗糙, 颗粒尖锐有棱角等特点。最重要的区别是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数量的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4,5,6]。由于机制砂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尽相同, 所制备的机制砂品质差异较大, 单纯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质量波动较大, 再加上工程界普遍对机制砂性能缺乏了解, 对采用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心存疑虑[7,8,9]。因此有必要研究利用机制砂与偏细的河砂合理搭配所得混合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解决工程面临的用砂难题, 也为推广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2 试验原理及方法

2.1 原材料

所用水泥为华润牌P·Ⅱ42.5R型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符合Ⅱ级粉煤灰的要求, 密度为2151kg/m3;矿渣为广东韶钢嘉羊矿渣粉S95, 密度为2895kg/m3, 胶凝材料的化学成分见表1所示。广东东江产河沙, 表观密度为2643 Kg/m3, 细度模数为2.2, Ⅲ区级配;广东省惠州市惠亚水洗机制砂, 细度模数3.1, 石粉含量5.0%。粗骨料为最大粒径25mm的复合级配碎石, 表观密度2665Kg/m3。外加剂用科之杰聚羧酸减水剂, 固含量14.5%。

2.2 试验方案

将试验用机制砂和河砂进行筛分试验, 其结果见表2。

由表2试验数据可见, 该机制砂级配区属Ⅰ区, 级配不良, 细度模数Mx=3.3, 为粗砂, 而天然河砂细度模数Mx=2.2, 为中砂且偏细。因此, 通过合理搭配机制砂与天然河砂, 使所得混合砂的颗粒级配达到Ⅱ区中砂的级配要求, 按不同搭配比例所得混合砂的级配见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机制砂与河砂的混合比例在3:7~5:5的范围内, 混合砂的级配均符合要求, 可作为混凝土用细骨料。试验采用混凝土配合比参数见表4所示。由于机制砂棱角较多, 且吸水率比天然砂高, 不利于混凝土工作性的改善。在配合比都相同的条件下, 随着混合砂用机制砂的比例提高, 适当提高外加剂的用量, 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200~220mm和扩展度600~650mm, 保证良好混凝土和易性, 满足施工要求。实验试块规格为100mm×100mm×100mm, 试件成型24h后拆模, 然后置于混凝土标准养护室内进行标准养护, 至规定的龄期后开展相应的试验。

2.3 试验测试方法

对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 根据《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0-2011) 测试其坍落度;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2002) 测定;对于孔隙结构, 采用压汞仪法测试;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按照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的要求进行。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机制砂比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砂混凝土和纯河砂混凝土不同龄期时试件的抗压强度见表5所示。

由表5可见, 随着机制砂取代率的增大, 混凝土抗压强度基本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但都高于天然砂混凝土, 且在取代率为40%左右时强度较佳。

3.2 机制砂对混凝土试件孔隙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的孔结构包括了孔隙率、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等参数, 如凝胶孔 (<10nm) 、过渡孔 (10~50nm) 、毛细孔 (50~100nm) 和大孔 (>100nm) 等数类。不同机制砂与河砂搭配后混凝土试件的孔结构见表6所示。

由表6可见, 合理地搭配机制砂与细河砂, 使得混凝土内部孔径减小, 平均孔径及空隙率均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机制砂的石粉粒径接近水泥颗粒, 能较好地填充在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中, 改善内部孔隙结构,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3.3 机制砂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是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 很有必要研究机制砂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影响。将不同比例机制砂混凝土28d龄期时试件放入饱和硫酸钠溶液中浸泡24h, 再烘干24h, 反复循环。经过9次循环后, 试件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见表7所示。

由表7可知, 在掺加了粉煤灰和超细矿粉后, 纯细河砂混凝土与不同机制砂比例的混凝土试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均良好, 都没有明显的破坏。其中不同比例机制砂与细河砂所得混合砂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比纯细河砂的更好。混凝土受腐蚀损坏的速率取决于混凝土的密实度。随机制砂与河砂的合理搭配, 获得级配良好的细骨料, 且机制砂中的细石粉起着填充作为, 进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 不利于SO42-离子扩散渗透进混凝土内, 耐硫酸盐腐蚀能力因而得到有效改善。

4 结论

⑴合理搭配细度模数较大的机制砂和天然细河砂得到级配合理的混合砂, 可作为合格混凝土细骨料。

⑵随着机制砂的使用, 可适当增加外加剂的掺量来保证混凝土具有相近坍落度和扩展度。合理搭配使用机制砂与细河砂, 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⑶合理搭配机制砂和细河砂, 使得混凝土内部孔径减小, 平均孔径及空隙率均降低, 从而改善混凝土内部孔结构, 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稷良.机制砂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谷月兰, 贾鹏.人工砂高性能混凝土和天然细砂混凝土的性能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 2009 (01) :12-13.

[3]Dong Zhang, Xiaoming Huang, Yongli Zhao.Investigation of shape, size, angularity and surface texuresproperties[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34 (2012) 330-336

[4]郑鑫, 李炜珂, 王军, 等.机制砂石粉末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影响[J].商品混凝土, 2014 (12) :38-40.

[5]叶建雄, 廖佳庆, 杨长辉.细集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开裂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 2009, 32 (2) :168-172.

[6]胡晓曼, 董献国.机制砂和细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2, (1) :13-16.

[7]高楚文, 张金海.混合砂在中、低强度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J].混凝土, 2008, (10) :87-89.

建立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国际指标,药物利用,现场调研

合理用药是以现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合理地使用药物能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WHO报道,全世界>50%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方、调配和销售的,同时有50%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1]。全球死亡患者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2]。为促进合理用药,WHO于1985年启动了全球促进合理用药行动,于1990年组建了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 2005年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成立。于2007年5月1日实施的新《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要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已成为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笔者组织项目小组,参照WHO推荐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和《处方管理办法》,对我院门诊患者的处方指标和患者关怀指标进行现场调研,以了解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情况,同时采用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使用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从而分析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和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探索建立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对本院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在规范用药行为的同时加强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用药教育,提升服务意识,促进医患沟通,以期逐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在2009年7~12月(干预前)和2010年7~12月(干预后)门诊处方中,以月为单位,每月将处方按1~7日,8~15日、16~23日、24~30(31)日分为4份,每份处方充分混合后随机分成5份,每份随机抽取处方75张,每月计300张。干预前后各抽取1800张。如果含有抗菌药物,则进行登记。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每周周一上午内科门诊就医患者5人,每月20人,干预前后各调查120人。

1.2 调查方法

1.2.1 处方指标:

将随机抽取的处方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容包括:处方日期、患者姓名、年龄、诊断、药品品种数、处方金额、抗菌药物(有/无),注射剂(有/无),药物通用名数、基本药物种数、医师签名、审核调查药师签名、是否合理,存在问题。

1.2.2 患者关怀指标:

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逐项填写: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医师、就诊时间、是否开具药物;药房调查内容:药品调配时间、处方药品数、药品标示完整性、患者是否了解使用剂量和方法、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满意度。

1.2.3 抗菌药物利用指数:

筛选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局部用药除外),依据说明书上的适应证与临床用药指征(诊断)是否相符,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先进行相符性判断;剔除适应证与临床用药指征(诊断)不相符的处方后,再按使用药物名称登记剂型、日剂量、用药天数。

1.3 统计学方法

人工统计和Excel电子表格统计相结合的方式。

1.3.1 处方指标:

(1)每张处方的平均用药品种数;(2)处方药物使用非专利名的比例;(3)每百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4)每百例患者应用针剂(不含预防注射/计划免疫)的比例;(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比例。

1.3.2 患者关怀指标:

(1)每例患者接触医师的平均时间,即平均就诊时间;(2)每例患者接触药师的平均时间,即平均调配时间;(3)药物标示(药名、用法)完整率;(4)患者了解药物正确使用的百分率。

1.3.3 补充指标:

根据处方指标调研内容统计:(1)每张处方平均药费;(2)抗菌药物占全部药费的比例;(3)针剂占全部药费的比例。根据患者关怀指标调研内容统计:患者对医疗全过程的总体满意率。

1.3.4 抗菌药物利用指数:

根据相符性判断结果计算适应证相符率,适应证相符率=符合说明书适应证的处方数/使用抗菌药物总处方数;采用WHO[3]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作为抗菌药物使用分析的测量单位,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抗菌药物是否合理用药的指标,DUI≤1为基本合理。用药频度DDDs=处方总用药剂量/DDD,DUI=DDDs/总用药天数。统计内容:DDDs、DUI。本文中DDD值来源于《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及规定日剂量》(2003版)。按DDDs排序,选取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分析。

1.4 干预方法

1.4.1 确定存在问题,制定干预计划:

由于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病情的因素,还有药品政策、药品供应、药品价格、患者经济状况、医师用药习惯、广告促销行为,乃至院方的绩效考核方法等。针对不同因素要采取不一样的干预措施,如:针对医师、药师,以培训学习为主,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临床用药指南;针对患者,以宣传教育为主;针对广告促销,以加强管理为主。从而制定不同的干预策略。

1.4.2 抓住主要问题,实施重点干预:

以“容易做的先做、突出问题先解决”为原则,确定阶段干预重点,实施重点干预。从规范处方行为,如患者年龄、诊断等前记填写,药物通用名的使用,处方药品的品种数,处方剂量,医师签名,审核调查药师签名等;规范发药行为,如规范药品调配流程,规范药品标示的方法,向患者交待药品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完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修订医院基本用药目录;编写处方集;加强药品供应等事情先做起,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如规定平均就诊时间,落实处方金额控制等,分阶段实施重点干预。

1.4.3 健全规章制度,建立长效干预机制

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建立健全合理用药管理的规范制度,特别加强对抗菌药物、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大处方、不合理处方;开展不良反应监测,编印《药品通讯》,定期通报临床用药中存在问题等。以行政干预为重点,逐步建立促进合理用药的长效干预机制。

2 结 果

2.1 处方指标

干预后平均用药2.58种、应用抗菌药物比例为25.94%、应用注射剂比例20.89%、每张处方平均药费98.36元、抗菌药物占总药费比例22.80%、注射剂占总药费比例17.80%均低于干预前,使用非专利名的百分率为95.30%和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比例为88.50%高于干预前。见表1。

2.2 患者关怀指标

干预后平均就诊时间11.3min、平均调配时间35.2s、药品实际调配比例为98.7%、药物标示完整率为100.0%、患者用药知晓率为98.6%、总体服务满意率为98.6%均高于干预前。见表2。

2.3 适应证相符性

干预后处方适应证相符率为92.72%(433/467),干预前为85.66%(448/523)。

2.4 药物利用指数

干预前阿莫西林DUI值为1.57均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居第1位,干预后DUI值下降,为0.98,但排序仍居第1位。见表3。

3 讨 论

建立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旨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其核心是保障合理用药。如何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个领导能够满意、医师能够接受、患者愿意配合、药师又能承担得起来的长效干预机制,是医院药学部门必须思考的实际问题,它影响干预机制能否长期运行的重要标准。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基本用药政策的实施,合理使用药物已得到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加强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药学人员开展相关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5]。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谈谈几点体会。

3.1 结合国家政策开展工作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要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是医疗机构的法定义务,作为医院药学人员应该自觉地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近年来,国家对合理用药工作十分重视,修订出台了《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多项药事管理政策,颁行了抗菌药物、精神药品等项的药品临床指导原则,为干预不合理用药的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3.2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合理用药涉及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做好这方面工作,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

3.2.1 争取领导支持:

这是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前提,争取医院管理者的支持,才能做到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执行有力,奖惩兑现,才能真正把促进合理用药行动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3.2.2 保证多方参与:

这是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基础,制定工作方案时,要保证医、药、护等医务人员都有适当的位置,都有恰当的工作可做,并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工作成绩,成为促进合理用药的生力军。

3.2.3 取得患者配合:

促进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减少和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避免不合理用药给患者带来的伤害,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取得患者的参与和配合,才能普及合理用药的科普知识,提高患者安全用药的意识。当患者的合理用药知识和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后,又能反过来促进合理用药工作。

3.2.4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这是这方面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保证。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医院药学人员尙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才能担当得起这项工作。

3.3 客观展示干预成效

定期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客观展示干预成效,可赢得医院领导和各类参与人员的信任和支持,为建立长效干预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可促进药学人员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增强做好这方面工作的信心。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不合理的用药行为,源于医务人员的工作习惯,只要医务人员重视此项工作,调整一下工作方法,改变一下工作习惯,多与患者讲几句话,就可使一些调研指标得到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定期通报干预情况,客观展示干预成效,能取得各方支持,可促进干预机制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Word Health Organization.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core components[J].Geneva:WHO,2002.

[2]李青,曾繁典.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紧迫性及其建议[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281.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4]魏建英,虞璧丹,杨悦.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的调查[J].医药导报,2009,22(3):372.

医院如何建立不合理用药干预机制 篇7

1 我国不合理用药的表现与问题

WHO认为全球有1/3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 与发展中国家缺医少药、有限资源严重浪费有关。我国不合理用药 (irrational use of drugs, IRUD) 的问题比自认IRUD普遍而严重的美国更严重。肺部感染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 成本效果差, 耐药菌问题严重, 用药者中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的病例不足10%。疾病平均误诊率高达27.8%, 恶性肿瘤、肺外结核误诊率占40%。医保覆盖面不及总人口一成,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对初级卫生保健与RUD重要关系的认识比较薄弱。宏观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用药系统。我国常见IRUD主要有:适应证不明确, 用药禁忌, 剂量过大或过小, 疗程过长或过短, 用药种类与复方过多, 用药不计成本效果, 随访与遵从医嘱差。抗感染药合理使用率不足50%, 大医院药费开支前50位半数为抗生素, 甚至前十位全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适应证不符, 疗程过长, 低热或已退热仍在用药者普遍存在。激素适应证过宽, 不良反应偏多。抗高血压药使用不规范。抗癌药的使用合乎治疗规范者也仅占两成。注射剂使用过宽, 合用配伍禁忌者多 (10%~30%) 。中草药处方者懂中医者少, 中西药合用情况混乱, 用药品种过多。我国住院者因IRUD导致或促成死亡者占住院死亡的比例, 据武汉、北京及长沙等地医院报告各为11%、17%及5%。常见的致命原因有:水及电解质紊乱, 急性肺水肿, 消化道出血, 肝肾衰竭 (异烟肼、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四环素、神经节阻滞药未减量或停用) , 心血管并发症, 抗感染药滥用致二重感染或致命性相互作用, 低血糖昏迷等。不少是因抗感染药物使用不合理而引起。美国1966—1996年30年间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及致死者平均占住院患者的6.7%及0.32%, 居美国死因第4位, 占人口的1/2200。

2 对策

2.1 制定国家药物政策 (national drug policy, NDP)

NDP是政府给医药界提出的目标、行动准则、工作策略与方法的指导性文件, 以利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协调行动。目前151个国家已有66个制订了官方NDP文件。我国尚未制定NDP, 应尽快安排, 加强立法与监督保障RUD。

2.2 加强执行《药品管理法》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的力度

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针对药品购销中收受回扣或其他利益做出了禁止性规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按规定报告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国家鼓励报告者, 惩罚知情不报者。

2.3 完善基本药物政策

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治疗指南是推动基本药物政策、实现RUD的3种配套工具。最重要的是落实以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处方集为基础的国家治疗指南, 提高遴选基本药物与编写指南的水平, 遏制回扣决定选药的歪风。

2.4 落实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

IRUD最严重问题是滥用抗生素。各部门制定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办法应得到落实。对广大处方者的用药水平与知识应定期考查, 实施有期限的处方权证书制度。

2.5 推行国家药品采购管理规范与药品调配管理规范

这两个规范从源头 (采购) 和出口 (窗口发药) 上为合理用药把关, 前者在我国还刚开始, 应迅速推广;后者尚未出台, 应及早制定, 认真执行。

2.6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与德育措施

医疗卫生工作是以社会人群为对象的工作。我国社会医学 (包括药学) 的研究与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 甚至没有明确医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的学科。要倡导无德不为医, 大力进行诚信教育并加大对无诚信者的惩戒力度。医务人员首先应是有良好教养的人士。

2.7 在校教育与继续教育要增补合理用药课程

卫生教材普遍缺乏RUD的内容。药学教育除应按临床药师、社区药师、制药工程师进行面向医院、社区、药厂的定向培养外, 医学院校的教学、各级医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中都应无例外地加大合理用药课程的比重。

2.8 积极参与改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将使合理用药大环境得到改善。改革目的是造福患者、让利于民, 废除以药养医, 以利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2.9 建立完善的用药系统

目前只有极少数患者能受到从就诊到随访诸环节连贯的RUD服务, 绝大多数看病过程以开处方为结束。应逐步实行一、二、三级医院有机组合的医院集团, 以建成完善的合理用药一体化服务系统。

2.10 依托信息技术

在电脑处方网络上设置合理用药监测及指标系统, 能减少IRUD, 对管理者也很有帮助。

上一篇: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下一篇:农药管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