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革新

2024-06-24

会计理论革新(精选五篇)

会计理论革新 篇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枯燥, 学生兴趣淡薄, 缺乏学习动力; (2) 中医学思维方法比较特殊, 新生思想转换存在障碍; (3) 近年来中医学发展速度的缓慢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形成强烈反差, 使学生信心不足; (4) 对于中医“取象比类”等独特的研究方法难以认同; (5) 传统而封闭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对《中基》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总结如下。

1 教学改革内容

1.1 改革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入门课程,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直接影响到其余课程的学习。新时代的学生学习传统而古老的中医基础理论难免觉得枯燥乏味, 思维方式转换上也存在障碍。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其学习主动性,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教学改革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医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 使学生对中医课程产生兴趣, 能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能力, 为培养新时期中医药高级人才奠定基础[2]。

1.2 改革措施

1.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基》第一堂课 (绪论部分) 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甚至会产生引导性作用。因此, 为避免枯燥的知识对学生兴趣造成不良影响, 教师在讲解时可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尝试结合病案, 加以生动的描述。向学生讲述中医学的特色所在, 并配合多媒体图片、影视资料, 加深学生印象。除介绍中医学的悠久历史外, 还应阐述中医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 如中医药的广泛应用、针灸康复的养生作用、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中医的优势病种等, 以树立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1.2.2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信息量大, 教学面宽, 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教学辅助手段也越来越多, 借助幻灯片、投影仪、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时, 可通过图片资料的动态演示, 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 加深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突出重点, 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 造成内容过于繁杂, 影响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

1.2.3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外, 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教学, 适当安排讨论环节,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在选择案例时需注意, 一定要符合讲课内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切忌选择疑难杂病, 也可引入生活中的常见病症来进行分析讲解, 如感冒的临床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通过病案举例,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下一阶段其余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4 加强教程内容建设

教材的编纂应适应教学改革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教材内容仍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应强调中医特色, 补充反映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容, 充分重视各学科间关联部分的合理安排, 避免出现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现象[3]。还应该减少有争议的内容, 减少古籍引文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的内容, 注重实用。

1.2.5 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不同, 学生已有的数理思维模式很难用来理解中医的内容。《中基》中阴阳五行和整体观念的学习是转变思维方式的重点。因此, 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 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 将整体观念、五行学说细化, 多举些实例;采用太极图的运动说明阴阳的关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比较、类比、反证等思维方法。在后续教学中应加强深化该部分内容,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

1.2.6 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中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其可增加学科实用性, 避免理论课枯燥、生硬的情况。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注意: (1) 通过实验, 使学生看到中医基础理论的特色和优势; (2) 实验工具应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实验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2 教学改革结果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明显提高, 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并讨论解决, 学习水平大大提高。

3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更是培养创新型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举措。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需要人才, 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教学的重要基础课程, 地位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较低, 学习效率不高[4]。因此, 笔者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 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增强中医学的生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中医思维模式, 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学会思考中医学问题并关注中医发展。只有这样, 课程的教学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教学改革目标才能达成, 中医基础理论才能得到不断发扬和创新。

综上所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者的基础入门学科, 对今后各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其课堂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大有裨益, 应积极重视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郅琳, 胡久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5) :1043-1044.

[2]黄岩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1 (1) :81-82.

[3]陈晓云.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5 (1) :48.

会计理论革新 篇2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一、引言

二、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⒈ 关于学习的含义

⒉ 关于学习的方法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⒈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⒉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⒊ 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⒈ 传统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⒉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⒊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六、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的革新

会计理论革新 篇3

1967年哈佛大学启动一项研究———《零点项目》, 其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该课题主要围绕着艺术教育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其之所以称之为零点项目, 是因为古德曼认为人们对艺术教育了解得很不系统, 所以要从零开始, 弥补科学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平衡。1972年纳尔逊·古德曼退休, 《零点项目》便开始由霍华德·加德纳和戴维·帕金斯负责, 他们主要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开发这一重大课题。1983年, 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 在该书中, 加德纳认为, 所谓“智能”, 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他从这一定义出发, 提出了人具有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 这八种智能都是相对独立的智力。它们错综复杂地、有机地按不同程度, 以不同的方式组合, 而每一个体的智力所具有独特的组合形式和表现方式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各具特点。历经十几年的研究之后, 加德纳对多元智能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并于1999年出版了《智力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 他说, 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所处理信息的生理潜能, 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文化所珍视的产品。”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新”

传统的智商 (IQ) 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都认为, 智能具有单一的性质, 主要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传统的智能观其实是否定多数人、肯定少数人, 它将人才的定义限制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之内。相对于传统的智能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有以下“新”:

(一) 多元智能理论拓宽了智能的范畴

加德纳认为, 传统观念把智能主要局限于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方面,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智能的结构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每个个体至少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因素, 即智能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着的一组智能, 其内涵扩展至音乐、人际交往、肢体动作等, 也就是说智能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多种智能组合。

(二) 每个个体的智能具有差异性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七种智能的某几种, 只不过在某些智能上表现出高水平 (智力强项) , 在另一些智能上表现出低水平 (智力弱项) 。个体间的差异就在于个体所拥有的多种智能在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上的不同。

(三) 个体智能的发展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

加德纳认为, 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每个个体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至少七种智能, 但这些智能能否被激活与挖掘还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的发展方向之所以有着鲜明的差别, 很大程度上说明智力的开发程度和培育方向受到了个体所处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

三、成人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普通高校中, 一些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 重视不足, 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没有摆上学校的工作议程, 没有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他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校成人教育, 认为高校成人教育冲击了普通高等教育, 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还有些人把高校成人教育视为创收和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来源, 只重视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二) 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

知识经济时代, 成人教育的生源主要有三类, 一是各类换岗、转岗的在职人员;二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重新需要“充电”的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工作人员;三是为适应知识更新速度而接受技能升级与培训的技术人员。他们多是业余学习, 不少人成家立业负担重, 加上企业定岗、定编与效益挂钩, 学习精力不足, 受到干扰很多。因此要求成人高教内部结构和办学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 成人教育的教学运作模式不科学

1.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直接导致课程设置弊端重重, 课程内容陈旧, 缺乏对新的科技成果的吸收。

2. 教材滞后。

这将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理论知识偏多, 实用知识太少;传统知识太多, 成人特色太少。

3. 教学模式陈旧。

目现存的评估体系和应试评价指标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忽视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陈旧, 忽视对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 缺乏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方法, 以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仍是成人教育的一般教学模式。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新”对成人教育革新的价值所在

多元智能理论为科学、完整的认识人力资源提供了新的视野。其实, 加德纳等理论学者所用的很多证据就是成人社会生活的例子, 因此,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其所说的智能主要是正常发展的成人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教育革新具有诸多启示。

(一) 成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终身教育势在必行, 成年时期的智力需持续的开发。成人教育应该是多元智力的全面开发, 不能草率地混同于职业教育。普通大、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其主要实现的是多元智力的基础性开发, 充分的开发要靠成人教育。

(二) 改革教学方式, 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 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程度组合。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要摒弃以往那种“教师讲, 学生听”的填鸭式被动教育方法和“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向教学形式, 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 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

(三) 在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应用主动的、多样性的智能模式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拥有多元智能, 并且都有相对而言的优势智力领域, 那么对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仍然套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 应该采用区别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学标准, 树立多元的智能教学模式, 把教学重点放在成人上, 把培训他们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另外, 在招生计划及招生对象上必须明确、清晰、有针对性, 摸清他们的知识背景、教育需求、接受程度等个性因素, 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培养, 不搞一刀切、一锅端, 不盲目, 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持续性地、阶梯性地推进教育层次。

摘要:面临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成人教育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与此相适应需要引入新的理念为指导。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值得成人教育重视的崭新理念。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创新之处出发, 以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存在问题,成人教育革新

参考文献

[1]张婷婷.用多元智能而教[J].安徽文学, 2010, (3) .

[2]何艳梅.多元智力理论与成人高教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

会计理论革新 篇4

1 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

1.1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又称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的理论都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 即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分离, 欠缺实际指导意义;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时期被称为行为科学阶段, 这一阶段管理学的特点是注重以人为中心, 并对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予以充分肯定;二战到至今被称为近代管理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开始引入数学模型论证, 并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验证。计算机在这些管理学理论中为其提供运算统计、数据传递、数据存储和管理、对各种数学模型和方案进行处理等, 并支持最终决策,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管理学的范畴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几乎涉及各行各业, 常见的管理学科有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管理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工商管理、社会保障、未来学等。可以说, 小到一笔款项入账, 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如何治理, 都需要运用管理学。

2 管理学运行环境的变化

所谓管理学运行环境就是指管理学在各行各业应用中的背景环境, 比如不同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商品需求水平、产业发展状态、教育水平、企业管理风格、传播媒介发展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程度以及人文精神发展趋向, 不同地区的民族构成、产业构成、文化习惯等要素。从管理学诞生以来, 其运行环境一直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当前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也为管理学基础理论更新提供更多机遇。跟随着管理学运行环境的变化, 管理学基础理论发展也呈现出迭代更新的特征。

迭代思想来源于迭代算法。迭代算法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一定步骤进行重复执行, 在每次执行这些步骤时, 都从变量的原值上推出一个新值。换个说法, 也就是说迭代思想是指针对一个问题多次执行各个工作流程, 不断实证, 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得出更好更优的结果, 每次按顺序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流程就叫做一次迭代。[1]有学者提出, 迭代创新的特征有四点, 即开放性、持续性、加速性和双重性。[2]从管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 这门学科针对一个问题, 即实现科学管理不断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从而得出一代比一代更加科学的结论, 历经多次迭代后, 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学基础理论。随着运行环境中各个要素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迭代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 新理论不断出现也使得迭代更新过程从不间断, 且带动分支理论更加成熟。可以说, 管理学基础理论的迭代更新充分体现了这四点特征。当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 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快速扩张,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管理学运行环境发生巨变, 这也意味着新一轮的迭代更新开始了。

3 数字时代管理学的迭代探索与更新

3.1 互联网思维与管理学的融合

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管理学需要先将互联网思维融入自身, 然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互联网思维并非一种固定程式的思维模式, 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切入方式。以企业招聘为例, 过去企业选拔人才需要发布招聘通知、招聘会、挑选简历、面试, 粗略算来挑选一个较为合适的雇员, 最快也需要一周或者是半个月。而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现在, 有可能上午发招聘通知, 下午就能招到合适人员, 不仅缩短招聘时间, 还能节约成本。当然, 互联网的便捷性也是一把双刃剑, 企业招新固然方便, 也有可能人才流失也很“方便”。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敢于打破当前理论的限制, 着力构建一种开放、平行、以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 来实现企业的稳态运行。

3.2 构建管理学的“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社会形态, 其代表“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3]具体来说, 就是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传统行业, 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和优选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各个领域深度结合, 从而创造新型发展模式, 提高社会生产力。

在“互联网+”潮流的影响下, 管理学也针对自身特点进行了“互联网+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建构。当前已经有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被大力推崇, 即依托于网络技术建立共享服务中心, 使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核心管理, 强化服务理念, 追求价值实现, 从而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共享服务中心可以提供一切和管理相关的业务, 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客户管理与服务、法律事务、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因为互联网的存在, 共享服务中心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科学配置要求, 还能使管理行为透明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提高服务质量, 在集中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实现成本削减、风险控制等, 从而提高管理实效。

3.3 数字时代科学管理的“度量衡”

尽管“互联网+”模式已成为管理学探索更新的主要目标, 但任何事物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犯矫枉过正的错误。有人甚至提出, 互联网时代管理学要发展, 那么就将过去那些来源于工业管理中的思想、经验和方法统统抛开, 创造新理论。但基于试验数据和事实进行理性分析和精细管理的传统管理方法真的已经没有可取之处了吗?任何环节和流程都能被计算机和网络所取代吗?答案是否定的。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形态, 但世界本质从来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在数字时代, 管理学应该坚守科学的“度量衡”, 大胆使用互联网来改善管理, 探索新手段, 丰富管理学, 但要防止过度“革新”。

3.4 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学实践新探

之所以将互联网称为数字时代, 是因为基于互联网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以数字组成的数据来实施。随着互联网全面普及, 管理领域受到极大影响, 管理学基础理论在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通过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来总结经验, 凝结新理论来丰富自身。比如, 在财务管理领域, 新型财务管理开始注重对网络风险进行安全防范, 采用信息技术统计数据, 提高准确度和工作效率;在管理模式上开始应用多种结构和流程来实现集中式高效管理, 通过运用“水平总线型组织结构”“星形组织结构”以及“虚拟组织结构”等新型管理学架构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合三为一”, 既能保证高度的财务控制, 提高工作成效, 又为企业节省成本。这些创新都是基于功能强大的互联网进行的, 而且创新不会就此止步, 会随着更多新信息技术的出现继续下去。

当然, 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只是管理领域创新的冰山一角。当前, 借助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危机管理、供应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管理等的创新, 都正在逐步完善和成熟, 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也会随着这些管理实践经验的增加而增加, 成为一门更具有研究价值的实用学科。

4 媒介发达时代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 互联网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和高度覆盖, 将这个时代称之为媒介发达时代。结合当前媒介的发达程度, 从管理的理念、组织、功能和方法方面来看,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4.1 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高

媒介越发达, 开放程度越高, 管理就越重要。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自然也会提高, 只有管理学高度发达, 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 才能使各行各业维持稳定。未来, 管理学教育将会更加普遍, 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的更加充分。[4]

4.2 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随着传播媒介愈加发达, 管理学将不可避免地和更多学科产生交叉融合, 尤其是和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当然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独立体系, 其发展成果都将成为管理学的借鉴对象。

4.3 管理学的分支发展程度越来越高

管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程度越来越高, 管理学的分支发展也将趋于独立, 各分支在其单独应用的领域中也将面临更多实际问题, 经过对这些复杂问题的分析、探索、应用和解决, 各分支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逐步形成独立体系, 从而壮大整个管理学体系。

5 结语

管理学之所以会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快速发展, 是因为管理实践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 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媒介愈加发达, 各种组织结构都会产生更多变化, 管理对象类型和范围也呈现出海量爆发的趋势, 如果管理不进行创新, 就无法实现发展。总而言之, 随着迭代革新速度加快, 管理学必将迅速壮大, 从而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摘要: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掀起一股革新风潮,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管理学也坚持与时俱进, 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新内容、新思想、新手段以丰富自身, 使这门学科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经过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中的探索与实践, 管理学基础理论开始进入一个迭代革新时期, 各种新理论和构建模式不断出现, 并在具体应用中取得相应成效。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来临, 传播媒介也将更加发达, 迭代更新速度加快, 管理学基础理论也必将快速壮大。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学基础理论,管理实践,迭代革新,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翟小静, 赵捧未.基于迭代思想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J].情报杂志, 2009 (1) :133-135.

[2]惠怀海, 梁工谦, 马健诚.迭代创新模式与流程研究[J].软科学, 2008, 22 (1) :117-121.

[3]何瀚玮.《管理学基础》课程如何应对“互联网+教育”浪潮[J].新课程, 2015 (6) :6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思考 篇5

一、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指导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学总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 它所把握的是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1.总体目标全面化

所谓“全面”, 是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教学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 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在设计思想政治素质目标时, 考虑政治素质目标、审美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等, 并依据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 从而形成一个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根本目标的纵横交错的目标序列。

2.学科目标系统化

所谓“系统”, 是指学科教学中考虑教学目标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其子系统包括:教学 (知识、智力、能力) ;教育 (思想、心理、审美) ;发展 (个性、全面、和谐) 。教学目标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有序的:从前至后, 从“标”到“本”, 即要实现发展的目标, 就必须在实际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 把教育和发展融化, 并贯穿在教学中进行, 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作用, 完成“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任务。

3.课时目标具体化

所谓“具体化”, 是指在制定某一节课 (或某一章节) 的教学目标时, 都必须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因此, 课时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把教学目标任务具体化和细化。

4.具体目标行为化

根据行为学的定义, 认为教学目标是学习终了时学生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 因此,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目标描述的行为化, 如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时, 要考虑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与荣辱观密切联系的具体目标行为。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

1.牢牢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三个主义”, 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认识论角度看, “三个主义”思想教育统一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历史观角度看, “三个主义”思想教育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价值观角度看, “三个主义”思想教育统一于“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有以“三个主义”教育为灵魂, 才能具备一种广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 才能使理论教学具有时代感和说服力。

2.优化处理课堂教学内容

(1) 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明确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并依据大纲要求挖掘其内涵能体现全面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教育和发展目标及任务的内容所在。

(2) 反复钻研教材, 区分出其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 选择能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突破口, 并给学生讲深讲透。

(3) 选择合理的逻辑形式和教学方法, 或者用提出学习重点和难点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之形成求知的欲望。

(4) 对于比较重要而又比较难懂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 难点分散。以便让学生既掌握重点, 抓住关键, 又能排除不易排除的障碍, 帮助其弄懂弄通。

(5) 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 紧扣教学内容, 有选择地补充讲解一些有关必要的、新的科技知识, 时事政治及现实生活的事实、事例, 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6) 注重各学科之间协调, 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注意本学科的某一专题与其他学科的相关联系,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

1.优化融合教法与学法

(1) 优化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通过借鉴教学方法的分类,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 将其概括为:一是语言性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二是直观性教学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三是实践性教学方法, 包括调研法、实习法、练习法;四是研究型教学方法, 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

(2) 优化指导学生学法。

多年的教育研究证明, 要真正搞好教学, 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 也要重视研究学法。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了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2.联系实际, 抓住热点, 剖析难点, 解释疑点

在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时, 要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 即问题本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生关注的程度、对解决其它问题的意义。讲授这些问题时, 一方面可依靠课程把握的综合性优势分别给予解答,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大原则问题, 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越性等, 应协调该课程各专题之间的关系, 从不同角度综合给予解答。

四、加大教学载体的改革,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时效性

1.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载体的整体系统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对各局部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同时,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又具有很强的层次性, 必须考虑其中每个环节的相互关联和整体推进。因此, 在构建教学载体时, 要注重其系统性和方向性, 认真做好课内与课外各种载体功能上的互补及衔接, 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2.借助高校发展规划, 抓好基地型载体建设

基地型载体建设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 需要有一个建设周期。高校可借助“十一”发展规划, 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购置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CAI课件, 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培训中心等, 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基地型载体建设。

3.协同校院各级组织, 抓好阵地型载体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协同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以及各院系党团组织, 积极开展高品位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此应做好:一是在思想文化建设中, 加强对大学生学马列主义小组、学党章小组的引导;二是在学术文化中, 加强对学术论坛的正确引导;三是在娱乐文化中, 引入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的娱乐活动;四是在寝室文化中, 倡导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日常生活;五是在信息网络文化中, 倡导网上德育,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等。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各种现实问题,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在必行。应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明确指导性;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突出科学性;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加强针对性;加大教学载体的改革, 提高时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载体,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国建.树立大德育观念, 完善高校德育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 1999 (3) .

[2]胡克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革[J].探索与争鸣, 2004 (12) .

上一篇:开花结实下一篇:编辑行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