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2024-06-17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精选七篇)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篇1

行为会计是会计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行为科学原理与方法逐渐向会计领域渗透并相互融合的产物。“通俗的意义上说,所谓行为会计,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行为会计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管理当局内部的行为个体、外围的各个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权益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如何生产、传递、利用、分配会计信息。

概括地说,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①人类行为对设计和构建会计制度的影响;②会计对人类行为的影响;③关于改变不协调行为的方法研究。

二、行为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比较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传统的管理会计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在会计管理中的运用。它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通过生产经营“一切标准化”,组织管理保持动态的生产力“优化组合”的管理方式,将工人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转化为以完成标准生产量为基础的积极奖赏,将业主、股东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转化为企业目标既利润最大化;同时,以经济激励机制产生管理权威,实现集权制的自上而下管理。

行为会计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它是行为观的组织行为理论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行为理论认为,企业成员是具有感情、思想、需要、爱好和主动性、积极性的“社会人”,组织是一个社会单位,一种社会性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联合体中,并不存在“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普遍适用的总体目标。组织的目标应是其长期的健康发展。为达成这样的目标,管理上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发生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因此,除利润外,还必须同时兼顾科技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生产安全、产品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福利设施等全方面的发展。

(二)管理方法的差异.在古典管理理论指导下,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总体目标,将经济激励作为激励组织成员的基本或唯一手段。在会计预算中,其目标函数就是“经济最优化”或“价值最大化”(包括“成本最低化”),预算的执行使得企业成员完全变成了“经济动物”,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成员也是以经济成果为标准进行评价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或惩罚。

而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行为会计,并没有根本否定古典管理理论下的传统管理会计方法,而是对前者的延续、丰富、发展和提高。在决策会计方面,由决策目标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在执行会计方面,充分发挥多种激励因素(物质和精神)的作用,依据“激励——贡献”之间的最佳关系,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刺激、引导企业各级各部门以至各个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贡献,并使他们同时感受到他们各自的个体目标(需要)也得到了满足,由此充分调动了企业各级各部门以至各个成员的积极性。

三、行为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一)预算编制。在运用行为会计思想进行会计预算的编制中,首先,会计目标将由最优化转变为目标满意或可以接受。其次,行为会计将实行“参与性预算”,实际实行过程中一般有一个“协商”阶段,在预算指标的制定、分解、落实等方面充分尊重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同时,制定的指标水平将会切实可行,执行者经过努力完全可能达成,使执行者在不丧失信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潜在的智能。

(二)预算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行为会计思想强调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及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力求实现“目标一致”;强调多目标之间的配套协调,避免顾此失彼。例如,短期盈利性指标与长期技术开发之间的协调;强调依靠执行者本身自觉评价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主动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从而形成一种“自行调节”、“自行控制”机制;强调按“激励——贡献”之间的最佳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激励因素,促进按预算的目标完成预算。

制定预算目标时,其中有些指标是难以数量化的。对这些非数量化指标进行业绩计量的方法,在理论上尚待专门研究,但在事务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变通办法,将非数量化指标数量化.如,我国实行的“百分计奖”等方式。

(三)成本控制。成本控制过程中,行为会计思想主要运用于成本标准制定。制定成本标准,除必须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还实行广泛的“参与制”。“严密的科学计算”制定的标准通常只有在执行者尽了最大努力,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超出计算者预料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而很多时候这种标准很难与现实情况相符,因此必须在这个基础上留有一定的余地,即所谓松弛.“松弛”是保障标准顺利完成的“润滑剂”,但“松弛”的幅度以多大为宜,很难找到客观地衡量标准,从而需要“参与制”,使标准制定者与执行者共同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标准。对执行者来说,通过“参与制”制定的成本标准不是强加的,因而更容易接受,即使完不成标准而受到惩罚,也会“心服口服”。因而,在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其潜在能力。

四、总结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篇2

[摘 要]科学技术在不断更新,信息化水平也在加快发展,对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生产模式,逐渐打破传统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新的会计分析。网络平台下,电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网络平台下,分析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影响,以期推动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电算化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基于计算机技术平台下,开始实施电算化的记账模式来管理会计工作,财务人员通过计算机取代了手工记账,算账、汇总、账簿编制以及财务分析等管理工作。通过使用网络技术,采用专门的财务软件来处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在系统化的模式中,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需求理论分析会计人行为 篇3

【摘 要】本文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基础,将需求理论与当前现状结合,利用二个典型案件,分析了会计人在工作中对应心理需求层次及表现行为。通过对案例存在问题的分析,有利于会计人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企业的发展有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需求理论;会计人;行为;案件

一、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在这经典理论中,把人的所有需求都归结到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生理、安全、情感与归属这些需求依次实现后,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大相对高级的需求才能真正起到激励行为的作用。对于会计人而言也同样适用于这五大类需求。每个会计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需求也不一样,而且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相对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影响会计人行为的主要因素。

我们把需求理论与当前会计人行为结合可以发现:

1、生理需求的激励作用已经大大降低

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一种需求,表现为会计人对于温饱方面的物质需求。这类需求也是最根本的需求。就如今的社会环境来看,每个人的工资绝大部分可以保证这方面的需要。因此生理需求已成为一种潜在的需求。

2、安全需求基本已经满足

如今国家都处于和平年代,冲突较少;国家的法律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社会稳定。不用太过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因此安全需求影响会计人行为的可能性不大。

3、情感和归属需求可能被忽略

由于翻译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把情感需求表现为与同事领导之间的感情或友情的需求,即归属感和认同感。但我们发现这层需求还没有引起社会广泛的认识。社会关注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对于会计人工作上的情感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4、正确的尊重需求不能忽视

对于尊重的需求也不可忽视,这包括了自重。当今社会对于尊重的理解有些偏离,会计人也不不例外。尊重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势上的,钱和权成为了成功的标志。拥有了钱就可以被瞧不起受众人羡慕。这样的误解,往往会导致不良行为(会计)的发生,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5、自我实现是最终目标

只有在前四项需求同时被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真正发挥其在工作中的激励作用。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会计人会真正热爱上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敬业和乐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案件回顾分析

1、上海银行柜员“借鸡生蛋” ——情感和归属需求欠缺

从《案件聚焦》这档真实的法制节目中,我们找到这样一个案例。女大学生傅某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某银行工作,可以说工作体面,工资可观,并且在工作中认识了某贸易公司的会计李某,成为男女朋友。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的情况下,两人却选择利用双方职务之便,内外勾结,通过傅某编制虚假的银行进账单,“借鸡生蛋”,转移公司400万资金据为己有。最终案情被识破“鸡飞蛋打”双双入狱,大好前程断送。傅某在狱中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些话,“岗前培训三个月后就独自工作,没有同事和师傅的帮助”,“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内心非常孤独,没人认同”等等。虽然傅某认罪态度较好,但是其行为已经对企业和银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触犯了法律。

我们从傅某认罪的这些语言里可以发现,傅某作为一个会计人,看似拥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且薪金报酬方面都很可观,但是她却是一个“孤独”的人。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同事、领导的关心帮助,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对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在银行里均得不到满足。这时男友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需求的空缺,傅某开始被男友影响走向犯罪道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情感与归属感的缺乏,小之可能影响会计人工作心情,大到可以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对于这一类需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的。

2、绿大地财务虚报——尊重需求的偏颇

云南绿大地公司成立于1996年,其主要的业务是设计及施工绿化工程。2004年到2007年之间,公司就涉嫌虚增资产和利润,06年虚增的银行存款金额就占货币资金余额的一半多。该公司上市后也是周而复始,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通过银行回款的方式虚增收入。08年公司三度更换财务总监与变更审计机构,导致内部混乱人心不稳;09年公司的业绩报告五度都一致;10年涉及更严重的违法行为,例如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凭证、隐匿并且销毁会计证据等等。造假案发生后,股价暴跌导致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绿大地是国内的一家大公司,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谋求更高利润,提升公司在整个市场的地位。以为达到此目标就会得到同行或社会的尊重。但该公司并不是通过正当手段来获取盈利,而是利用不良的行为来谋取。如果该公司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得到所谓的尊重,那么,该公司也不会落到如此地步。所以,公司应该正确地理解尊重需求,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总之,从小的方面讲,人们都有各自的心理需求,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努力方向,企业应多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增强员工的满意度,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舒适的环境。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培训机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再就业渠道,让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有就业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从大的方面讲,企业也有自己的需求,一般都是对尊重需求的渴望,都想获取更高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盈利方针,脚踏实地把企业经营好,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另外,政府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监督机制。监管部发现虚假会计信息要及时纠正并制止,对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孙冰峰.浅议财务人员心理需求——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应用的分析[J].现代业,2013,02:194-195.

[2]刘晓波,王玥.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13,05:62-65.

[3]蔡继红.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述评[J].理论界,2011,05:86-88.

[4]刘永.上市公司绿大地造假案例分析[J].中国市场,2013,45:76-77.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篇4

中国加入WTO后, 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正在不断迈进, 企业对现代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不仅重视职业基本能力, 而且强调关键能力——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脱节, 不同专业与不同课程的横向渗透不够, 我们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目标已难以实现, 只有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与之相关的考试方法及教材,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理论探究

1.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定义及其特征。

行为导向 (Handlungsorientierung) , 又为实践导向, 或者行动导向, 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为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各种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定义为: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 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 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活动模式组织教学;能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熟悉生活和学习技能, 而且也能让学习知道它们之间充满着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允许学生犯错误, 而且允许老师犯错误, 以激发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 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或感到惊讶, 要求学生用脑、心、手和所有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学习。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局面, 其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的有机结合,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能力素质,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2.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常用方法。

(1) 模拟教学法 (Simulationsme thode)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 且成本较低。

(2) 案例教学法 (Fallstudiensmethode)

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 达到为今后职业作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从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 项目教学法 (Projektmethode)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 方案的设计, 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 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三、实践应用

《电工工艺·电工材料·安全用电》是将《电工工艺学》、《电工材料》、《安全用电》三门电工专业课的内容进行组合,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 使学生掌握低压电网的组成, 掌握照明电路的组成;掌握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维修;掌握安全用电等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特点是, 既有理论知识要求, 又有技能的要求。

1. 通过模拟教学, 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1) 具体安排

学期开始进行两周的电工技能实训。

(2) 地点

学校电工实验室。

(3) 学习内容

电工常用导线的连接方法, 包括单股线芯的直线、T字分支连接。学会电工常用各种导线, 包括单股线芯、多股软铜线分别与各种接线端子包括柱形端子、螺钉压接端子、瓦形端子的连接方法。之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安装、维修照明电路的学习, 所选择的照明电路,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日光灯、白炽灯、双联开关电路及两孔插座、三孔插座。安装完照明电路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组为单位, 通过讨论、分析, 画出教室所处楼层的电路图。在实训中, 同样强调学生学会电工常用仪器表的使用。包括用万用表测量交流220V电源、检查电路正常与否;使用兆欧表检查所使用元件及电路的绝缘电阻;使用钳形电流表在不断开电路状态下, 直接测量电路的交流电流;使用电度表测量灯具在一段时间内所有消耗的电能;使用接地电阻测量仪测量楼房的接地电阻等。

实训结束后, 我们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进行评定。

2. 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理论教学, 将学生在实训得到的实践体验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来。

(1) 具体安排为

十五周, 每周两节课时, 共30课时的理论教学。

(2) 地点

校内本班教室。

理论教学课题认识各种导体材料, 以铝、铜为主;认识电工常用的各种导线材料, 以室内照明常用的单股铜芯线、单股铝芯线、软线为主:学会如何根据已知负荷的参数, 计算导线需要承受的电流, 从而学会选择导线;认识电力电能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变、配电所;认识安全用电的措施, 带领学生参观保护接零、保护接地电网, 用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 对学校各栋楼房的接地电阻是否合格进行评估;认识人体触电时, 可能出现的对人体的各种伤害, 用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学生练习, 教会学生触电急救的技能。

理论教学建立在技能学习的基础上, 主要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完理论课以后, 进行闭卷考试, 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定。

3. 通过项目教学法, 一方面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的完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1) 具体安排

在假期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

(2) 地点

各个同学自己家所处的电网及自己的家。

(3) 作业

(1) 必做题

Ⅰ.认识自己家所安装的所有家用电器及灯具;分析电路走向, 进而画出电路分布图。

Ⅱ.评价自己家所安装电路的线头是否规范。

Ⅲ.通过计算, 评价与自己家安装的家用电器及灯具所配套的导线、插座、开关、熔断器等是否合理。

Ⅳ.认识自己家所的低压电网情况, 画出电网分布图;分析判断该电网是保护接地电网, 还是保护接零电网, 评价接地电阻是否合格。

Ⅴ.评价自己家所处的电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有, 应该如何改善。

(2) 选做题

Ⅰ.如果假期中参与了照明电路的维修, 写出维修总结。

Ⅱ.如果假期中参与了照明电路的设计、选材, 写出设计总结。

Ⅲ.如果假期中参与了触电事故的救护, 写出救护总结。

项目完成以后, 教师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 进行成绩评定。

4. 总评成绩评定方法。

按实训分数占30%、理论分数占30%、评估项目的必做题占30%、评估项目的选做题占10%的方法计算后, 确定该门功课的成绩。

四、教学效果要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是把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组合, 把学生放在“操作技能—理论—更高层次的技能”这样一条线上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的全过程, 学生的注意力一次次被教师紧紧吸引, 不断地处于兴奋状态。首先, 学生在学期开始, 进行两周的技能实训, 实训的项目总是包含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 体现现实世界中学生关心的问题。导线线头的处理方法、照明电路的安装和维修、交流电的测量、接地电阻的测量等, 这些都是同学们平时接触较多的, 他们非常乐于去掌握,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理论教学建立在实训的基础上, 一方面, 由于学生有了实训的经历, 在实训中产生了很多疑问, 使他们的理论学习更有目的性。另一方面, 在理论教学中, 教师紧扣实训, 以实训的项目为案例, 在开展各个理论课题教学时紧密地与实训内容相结合, 从实训如何做入手, 讲解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得到激发, 较好地完成理论教学。假期安排的项目对象是自己的家, 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 对自己的家进行评价, 这是学以致用, 是一种成就的体现, 学生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同时, 通过项目研究体会到学习技术与自己今后成长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实训的过程中, 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单股线芯与螺钉压端子在连接时, 线芯的绕行方向一定要与螺钉扭紧的方向一致?为什么多股软铜线在连接前必须进行绞紧?在三孔插座的安装中, 学生会提出:为什么地线一定要与其它两根电源线相区别?等等。对这些问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然后用答疑、设问、点评等灵活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导。

学生只操作技能是不够的, 他们还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比如, 在实训中, 学生使用教师发给他们的导线, 但有的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这导线;有的知道三孔插座内有一根接地线, 但不知道接地线的原理, 等等。通过学习理论, 可系统学习和牢固掌握。

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服务的, 学生在具备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后, 只有把技能和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才有意义。因此, 第三步让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实践中, 通过对自己家所处的电网、自己家的电路进行评价, 使学生对照明电路的整体有了完整的认识, 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动手能力, 而且需要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电工工艺·电工材料·安全用电》的学习再一次达到高潮。

3. 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实训的过程中, 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 提升了职业技能;实训采用分组进行, 遇到问题, 小组采用讨论的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善于合作, 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科学精神, 形成了严谨、务实, 求真的科学态度。在完成评估项目的过程方面, 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 而且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4. 学生的成绩评定跟合理。

该门功课的总评成绩由四个小项目 (即:实训分数、理论分数、评估项目必做题、评估项目选做题) 组成, 避免了以往一次理论考试的决定成绩的情况。同时, 这样的评定办法促使学生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个小项目的学习, 评估项目中的选做题, 为学生积极探索、实践新的知识开辟了道路, 鼓励学生向更高的领域发展。

5. 教学成本低、效益高、易操作。

一种教学方法, 如果长期占用教师、占用实验室, 在目前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下, 必然会导致办学成本过高, 学校难以承受, 是不可取的。利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除了两周模拟教学必须使用实验室外, 理论教学和后面的项目教学都不再占用实验室;把项目教学安排在假期进行, 一方面学生和教师有充足的时间,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家庭资源, 学校只需要派教师, 这样一来, 节约了许多开支, 从而降低了成本。

某种教学模式的生命力还在于易操作、效益高。行为导向教学法后期应用项目教学法, 在技能和知识方面,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进行了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 对于所评估的项目, 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太多的技能和知识方面的辅导, 从根本上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对于组队, 可多人一组, 也可以单人一组, 由学生根据家庭住址地的不同、彼此性格的差异等自由进行组队;在教师辅导方面, 师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在组织和管理方面, 则可以放松一些, 只要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 就可以选择假期内的任意时间来做, 效果更好。

6. 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又是知识的传授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 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行为导向教学要求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他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更多地传授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 要求教师不仅有精湛的理论功底, 而且必须有相当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实训时, 教师是一个熟练电工, 每一个动作要力求规范、准确;在理论教学中, 教师应是能把“之所以然”分析透彻、讲解清楚的理论高手;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假期实际运用时, 教师又应有足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能够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很好地解决, 帮助学生完成项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规律和原理对日常教学活动有不少的启发。由于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所以它在体育教学中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结性学习是借助于练习、强化,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牢固联结而实现的学习。如:学习广播体操,篮球的运球教学过程等等。这些动作技能都是联结性学习。

下面是我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1、在给学生讲授新动作时,要尽量借助于直观手段,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尽量多的直观信息,使新动作与旧动作形成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动作的重现。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篇6

【关键词】言语行为 翻译 教学

一、引言

翻译就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是在保持原文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的精髓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述的过程。翻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流交流活动之一。为了情感的需要,为了经济的发展,翻译成为世界上不可缺失的一项重要活动。

长期以来,国人都尊崇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奈达也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这些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在翻译时所遇到意义和形式上的对等。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词汇、语法和语音等等基本技能都已经掌握,需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巩固和加深。经过5年的准备,作者在学校开设了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通过计算机翻译辅助软件,作者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篇章性的实战训练,在进行英汉互译,特别是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时候,往往遇到中文的四字成语,比如“招兵买马”,“首屈一指”,“打入冷宫”等等译文的时候,常常要进行降格处理,笔者在进行导入的时候,就采取了言语行为理论让学生来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方法。

二、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提出并创立,塞尔(John Searle)对其理论进行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奥斯汀认为,语言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言内行为 (the locutionary act) ; 第二,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 ; 第三,言后行为 (the perlocutionaryact),也就是摘要里面提到的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言内行为”,就是直接从字面表现出的意义,就是直接发出的声音和组成的词语。“言外行为”,是指的那句话的言外之意,也就是画外之音,往往将会以语境为转移,理解起来要费力一些,这是说话者关注的中心。而“言后行为”,就是通过说话而产生的结果或后果,就是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的画外知音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手段。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说:“It is hot here.”。从言内行为角度来看,说话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其字面含义,而没有任何实际的交际意图。而从言外行为的角度来看,说话者有可能对房间的温度表达抱怨,而不直接说出来,而用了一种委婉的说话。从延后行为来看,听话者如果回答:“Yeah, it is hot here.”。这就有可能没有读懂说话者的画外之音,就会闹出笑话和尴尬。听懂了的化,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实施相应的动作行为。

三、汉英翻译降格处理中的言语行为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特别是汉英翻译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比较华丽的中文表达,四字成语如:“招兵买马”,“首屈一指”,“打入冷宫”等等,请看下面在进行翻译训练时候的一个小例子:

得病以前,……宠爱,在家中横行霸道,……,我顿感打入冷宫,……,窥见园中大千世界,……,禁不住痛哭起来。

在这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横行霸道”、“打入冷宫”、以及“大千世界”等各种表达,如果全部按照字面意思,也就是“言内行为”来进行翻译,就会出现“bully”、“cold palace” 和“great and prosperous world”种种表达,就把一个小孩子的情况完全扭曲丑化,并且翻译得生硬,让母语的人一读会感觉到完全误解原文的意思。

所有在充分读懂原文的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对之进行了降格处理,将之处理成了“like to get things my way”、“find myself abandoned”和“a colorful and joyful world”,这样就真正还原了作者的本来意图,把原文字降格后实现了真正的言外行为,进而产生一系列正确的言后行为。

四、结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语学习和文化交际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翻译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掌握这种语言学的理论,将会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实践朝着透过字面看内涵的道路。也是指导我们判断自己的译文是否标准和合规的重要原则。

在遇到汉语翻译成英文的情况,汉语多一些修饰性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独处他们的内涵,读出里面的画外之音,对之进行降格处理,才能翻译和写作出符合母语思维的句子结构,真正实现翻译的“信”,进而实现雅的展现。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20 - 426.

[3]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T.Brill.1974.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 篇7

【关键词】认知行为;个案工作;行为矫正

随着农村困境儿童的不断增多,他们因缺失正常家庭生活等原因对性格和行为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社工必须积极高度重视这部分孩子的现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介入措施,而认知行为理论正是从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分析孩子面临的困境,正确协助和引导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一、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理论简述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行为理论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关注。该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状态塑造出来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和个人的信念等”。

(二)干预技巧及其应用

1.在行为方面,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和行为训练法等。例如,针对在日常生活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来说,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服务对象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评估指标,逐步缓解他对蛇的恐惧程度。

2.在认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到引起服务对象出现不良现象的诱发事件,以及该事件让他产生了什么样负面的信念;第二,通过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初步预估;第三,协助服务对象驳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最后评估是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二、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案主个人情况:今年10岁,现就读于某村小学三年级,个子不高,肤色白皙;比较懂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喜欢跟身边的几个小伙伴玩耍,但是也经常和弟弟产生矛盾而发生打架的现象。其寄养父母反映:经常调皮捣蛋,还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如偷偷拿家里的玩具和钱。

(二)案主的家庭情况:其寄养家庭是一户农民,有10口人,有父母、大哥、大嫂、小侄子和三个同为寄养儿童的兄弟。二哥一般很少回家,因为要外出工作。案主最喜欢大嫂,因为她对他很好。妈妈经常会因为案主做错一些事情而责备他,他明白这是在教育他,但是也觉得妈妈和严厉而不喜欢妈妈。爸爸则是不会太责备他。他最喜欢和三哥、五弟一起玩耍,最讨厌四哥,因为他比案主大,经常会打案主,而他又不敢反抗。

(三)朋辈关系:在寄养家庭中总是喜欢和三哥和五弟一起玩耍,案主活泼开朗,在小组活动中表现较为活泼;在学校里,喜欢和同为寄养儿童的孩子玩耍。

三、预估即问题分析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分析

针对案主的这种情况,应采用认知行为理论。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社工更像是一位引领者、指导者,引领服务对象理清自己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他的认知过程,指导其学习新的认知技巧,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在该案例中,社工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引导他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缓解长期以来的压抑感,重构认知信念,产生一些正向情绪与行为。

(二)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缺乏安全感,行为习惯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撒谎、偷偷拿他人财物等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无法完成,这种被阻断的欲望会被压抑下来,并会在今后的某个发展阶段重新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该阶段的顺利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不擅长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家人误解,造成案主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身为寄养儿童的四哥经常以暴力的方式欺负他,而他却一直不敢反抗,这也一直抑制了案主内心的愤怒情绪。

3.案主的人际支持网络薄弱,除了仅有几个关系较好的人外,案主和其他人很少沟通交流,这也使得他有些内向和腼腆。

4. 案主因是寄养儿童,常常被标签化,在学校会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排斥,缺乏同辈支持和安全感,且对于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更能让案主打开心扉。

(三)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1. 案主存在的一些偏差行为需要解决,这是他现在在寄养家庭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若这一步得到很好的解决,以便于为案主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2.引导寄养家庭的父母采用较为温和方式教育他,不要一直使用强硬手段,避免案主造成叛逆的现象。当案主做错事情时,寄养家庭的父母总是揍打他,平时说话的口气也比较强硬。

3.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一个温馨、和睦又幸福的成长环境。不仅在家庭层面,也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层面,不要给这些孩子贴上标签,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关心。

四、制定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协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行为矫正,例如设定寄养家庭成员的角色扮演,增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和发展潜能的,社工要做得就是要充分发挥案主这种潜能,协助他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让案主与家人、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正面沟通、交流,缓解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安全感,帮助案主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学校和社会。

3.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技巧,与案主一起有意识得讨论今后的生活状况,协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合理的生活计划。案主不能决定自己能否回到福利院,“福利院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他们是留在福利院还是被送入寄养家庭,甚至有机会被家庭正式收养。”

(二)服务计划

1. 与服务对象每周一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交谈过程中运用尊重、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等专业技巧,让案主发泄压抑许久的愤怒情绪,放松心态。

2.定期进行探访调查,协调案主与寄养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间接修复这些关系之间的矛盾,促使案主认知到自己处于幸福的成长环境。

3.确定服务目标后,引导案主制定自己恰当的生活计划,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且按照案主规定的要求按时完成,表现得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五、介入策略

认知行为理论应用到个案中的步骤大致分为接案、搜集资料、问题诊断、具体行动、结案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建立关系。在接案之前,社工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如何与案主产生相互影响的,进而对案主的行为作出如实的评价,并给予有益的帮助。”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注意察觉服务对象的情绪反应及其变化,可以通过与案主玩一些小游戏,增强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使服务对象有接受社工帮助与服务的意愿。

(二)搜集资料。社工全面收集案主的有关资料。直接资料可以通过与案主会谈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在与案主访谈时使用宣泄治疗法,鼓励服务对象向社工吐露心声。间接资料在访视案主家庭时间接搜集资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等,能够搜集充分的案主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问题诊断做好准备。

(三)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兴趣,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话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对于案主自己生活的困难与问题,工作者在面谈中有意无意地谈及,让服务对象讲述自己的生活计划。

(四)具体行动。在具体行动过程中,社工比较重视案主过去和现在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采取更为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行为,鼓励案主在面对问题能够勇于回答,接纳自己并且社工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五)个案结束。当案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时,可以进行结案。在最后的两次访谈中,要谨慎处理好与案主的离别情绪。经过社工与案主一个多月的努力,服务对象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个案目标,后期仍会继续进行回访跟进。

六、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1.社工运用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等技巧,鼓励案主与家人沟通,打开了困扰许久的心结,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得到了缓解,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在后期跟进的探访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多次探讨今后的计划,并给予鼓励与支持,使他有了更加明确的生活计划。

2.在后期的跟进过程中,通过对案主家人的交谈,了解案主近期变化,同时也通过填写评估问卷认识寄养家庭对服务对象新的转变,邻居也对案主近期的表现表示了赞扬。

(二)社工工作情况评估

1.从服务目标方面,服务目标基本达到。案主的一些行为问题基本解决,也改善了他与家人的关系,让他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

2.从社工专业方法方面,这次的个案采用常用的认知行为理论,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尽心进行预估,制定了适合案主的服务目标与计划。

3.从个案跟进方面,定期对案主进行回访,及时跟进,巩固服务对象的改进效果。在基本结束跟进任务时,社工可以拿出与案主签订的第一份协议,让案主看到自己在个案后的变化。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基本达到预期个案目标,个案结束。通过社工的介入,案主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回应社工的意见与建议,努力改变自己,案主家人很满意近期案主的改变。

(二)结案处理方式。由于社工所在的地理位置与案主家距离较远,选择定期回访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进,与服务对象协商最终结案。此外,案主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工尝试通过其他的专业机构进行转介。

(三)服务对象对结案的反应及处理。案主已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最后一次会谈中工作人员肯定其在个案期间的努力与改变并告知其结案时,案主表示接受。第一次跟他解释结案原因时,他显得有些情绪低落;再一次次回顾在个案中的收获,他慢慢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接受了个案结束的事实。

八、个案社工的专业反思

(一)社工的个人反思。工作人员很顺利地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但是一开始时,案主并不完全信任工作人员,在会谈中有时会左顾右盼,不去正面的回应。针对这一情况,工作人员与案主签订了保密协议,告知其会谈的所有内容工作人员将会保密,同时也向案主表示若工作人员的问题,其不想回应,可以直接说“我不回答这个或我们换个话题吧”,但不能撒谎。在消除了案主的顾虑之后,案主与工作人员进行之间的交流是真诚的,在介入案主问题时,效果较为明显,案主更愿意与工作人员分享自己在寄养家庭中的事情以及在小组的感受。

(二)注重社工的自我调适。在本个案中,案主是一位10岁的孩子,一些事情没有明确的定位,社工在做个案访谈准备工作时,经常会受到案主个案情况的感染,如容易出现移情与反移情的情况,过度运用同理心,所以,身为一名社工,需要自身有很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本案例中,社工不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适:与一起做个案辅导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实习之外,回归生活,调节情绪;向有经验的社工请教。

(三)理清社工的角色定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第一次面谈是以社工的身份介入,可是他在和社工交流的过程中会询问社工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社工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案主,不定期分享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后的几次面谈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自我认识原则要求个案工作者对待案主有一个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不把个人的主观偏见或其他印象等不恰当的带进同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

九、结语

一直以来,认知行为理论受到很多社工的青睐,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被其他个案工作理论广泛采纳,但是认知行为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认为案主的问题是自我效能不足或原来自动化思考形成错误想法和错误决定,均可能对外在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产生扭曲。”所以在以后的个案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并不是“万金油”,需要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M]. Martino Pulishing,1927(136).

[2]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大型农机下一篇:病理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