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2024-05-19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精选6篇)

篇1: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

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直被认为是会计的重心所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现有的收益计量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未来收益会计应向哪个方向发展呢?笔者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收益内涵上,借鉴经济学收益的观点

尽管收益是会计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但什么是收益却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总体来看,这种争论主要在会计收益概念和经济学收益概念之间展开。

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主要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通常是指来自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并由此形成了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基本特征的收益确定模式。有的学者将会计收益的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基于企业实际已发生的交易,是一种交易观的结果。这样,企业一些资源或状况已发生变化,但同时没有确切的交易与之相对应的。就不予以反映;第二,依据会计分期假定。代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个既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或财务业绩;第三,应考虑收入实现,任何收入都必须是已实现的结果;第四,按历史成本来计量费用;第五,收益是收入和费用正确配比的结果。

在经济学中也有很多学者论及收益概念,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费雪(Irving Fisher)和希克斯(John.R.Hicks)的论述。费雪认为,收益具有三方面的涵义: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收到现金的货币收益。希克斯认为。收益是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而非可能支出的最高数额。由于费雪定义中的心理收益主观性太强而无法客观计量。相比而言。希克斯的定义更容易被会计界所接受。同时,在完全封闭环境下,该概念还与会计收益相吻合。

从二者的概念可以看出,会计收益与经济学收益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收益是否一定要基于明确可辨认的交易的存在。会计收益往往与交易相联系,而经济学收益则既要考虑交易的影响,也要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经济学收益倾向于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就确认收益,而不要求等到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时确认:而传统会计收益则特别强调对收益的实现测试,即只有当价值变化在某项交易中确实发生时才加以确认,即将收益确认的时点推迟到有更实质性的.证据表明收益已经实现或赚取之时(如销售成立)才予确认。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会计收益概念进行反思。现在,会计学界在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以揭示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显然,确认和报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资产利得和损失,必然要求突破传统会计收益确定模式以实际交易活动为基础、只确认已实现收益的观点。目前,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借鉴经济学收益概念,逐步改良传统会计收益,并提出了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收益概念,如英国提出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美国提出的全面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全部利得与损失等。都代表了这种会计收益向经济学收益发展的倾向。这一发展趋势又进一步引起了下文提到的其他方面的变化。

二、在收益确认上,突破实现原则的束缚

实现原则是目前收益确定最为重要的惯例。传统会计观念认为,收益只有在实现时,才能够客观地计量,因为它代表企业实实在在已经赚取的收益,是确定的收益,而对于可能的、未实现的收益,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保证计量的可靠性,因此会计人员应一概不予确认。可见。依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保证收益确认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同时,传统观念还认为,将收入和利得的确认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之上,也有利于企业应对现实经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

然而,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角度考察,实现原则并不是确认收入和利得的理想方法。因为它具有导致价值增值期间和收益报告期间相分离的内在缺陷。一些对投资者评估企业业绩以及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能力极为关键的信息,如资产增值(房地产增值、证券投资的价格上涨等)、汇率变动形成的折算调整等,根据实现原则都只能等到相关交易实际发生时才能加以确认,使得企业当期的收益信息发生扭曲,揭示的信息不全面。随着经济环境日趋不稳定和企业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实现原则的局限性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篇2: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一、单选题

BCBADCCBADABDCCABADDADDCB

二、多选题

1.ABCDE;2.BCD;3.ABCDE;4.ABCD;5.BCD

6.AD;7.ABD;8.ABD;9.ABCD;10ABC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篇3:会计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一、会计改革的目标与成就

讨论会计改革的目标与成就, 不能把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割裂开来。应该说, 我国三十年来会计改革的目标, 既根据我国经济对外开放进程参照了会计国际协调与全球趋同的政策和走向, 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

(一)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的进展与成就

从国际层面来看, 我国改革开放之际, 适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运作初期。IASC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虽然在国际会计准则 (IAS) 的制定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还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 特别是在财务报表可比性方面。为此, IASC旨在提高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可比性改进计划》于1987年立项, 又于1989年7月发布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 1990年7月发表了《意向说明——财务报表可比性》。这样, 会计准则从国际比较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阶段自然而然地递进到国际协调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阶段。

IASC积极主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迅速提升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声誉, 也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 (IOSCO) 的密切关注。IOSCO作为观察员介入IASC的工作五年之后, 核心准则的制定提上了议程。1995年, IASC与IOSCO签订制定核心准则的协议, 标志着国际会计准则即将为国际资本市场所广为接受, 推荐作为跨国上市和证券发行的报表编制所依循的国际准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为了提高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 美国国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开始推动美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动作迟缓, 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争论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IASC的重大改组则显示着美国政府管理层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一改不闻不问的态度, 转而相当积极的参与乃至主导。2001年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正式运作, 标志着会计准则进入全球趋同 (Global Convergence) 阶段。

关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 其基本理念是:本质上相同的经济业务, 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 会计处理方法都应该相同。这样, 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就可以方便地据以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 从而减少乃至避免由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重大差异而增加的潜在决策风险。同时, 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主体自然也由此可以极大地节省重述财务报表的时间和成本, 提高运作效率, 避免相应的风险。因此, 一些国际组织、国家的政府及民间机构积极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随着IASB2001年开始运作以来, 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重大进展。

自2005年1月1日起, 欧盟上市公司合并报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1) , 澳大利亚和香港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自2007年11月15日起, 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要求按照美国准则进行调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甚至把本国公司是否可以采用IFRS纳入议事日程。迄今为止, 全球已经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采用IFRS。

(二) 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化进程及国际趋同的成就

中国会计改革本身就显示出国际化的特征。1985年发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了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国际惯例。1992年发布的《基本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以及《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1997年以来发布实施的16项具体准则较多地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 虽然仍然采用会计制度的形式, 但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更为接近, 而且大量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较之国际会计准则更为稳健。同时, 发行B股的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按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也使得国际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得以进一步推广。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充分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并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6年以《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指南以及后来发布的解释为表征的会计改革, 形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整体系, 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因此, 实施新准则的企业结束了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局面, 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价值。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正如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 (2006) 司长所概括的, 顺应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 奠定了基本准则的基础地位,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建立了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 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了便利, 也为大中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应该看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 是一次重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本次会计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趋同路子。王军 (2005) 副部长多次强调中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项基本主张:第一, 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第二,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 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 趋同是一种互动。我国作为转型经济国家,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技术路线, 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特殊情况和环境的客观要求。经IASB确认的与IFRS存在实质性不同的一些会计处理方法, 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也为IASB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帮助。

我国的会计改革, 不仅在国际趋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而且在参与会计的国际规则制定、提高话语权方面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包括派专家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担任理事, 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工作, 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修订提供技术支持等。而且, 我国的一些做法也正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影响。如IASB拟就中国的三点改革予以借鉴:豁免披露不具有控制、重大影响和共同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交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限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是我国会计改革的跨越性一步。然而, 趋同毕竟不是等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国际层面的最终目的是使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准则获得重要经济体的认可, 实现会计准则之间的等效认证。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在当前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条件下, 会计准则等效意味着一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 按照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 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 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

我国财政部在会计准则等效方面已经作出积极努力, 积极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会计合作并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展等效认证, 并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12月6日,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香港会计师公会会长方中签署内地与香港会计审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 宣布内地企业会计、审计准则分别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欧盟委员会2008年12月12日决定, 自2009年1月起, 承认中国等6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欧盟实行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这意味着, 执行等效准则的外国公司在欧盟上市时可按照其等效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而不必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中美会计等效也已列为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对话的重要议题。2008年4月18日,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签署了中美会计合作备忘录。

二、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与目标定位

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 使传统财务会计面临全面冲击。传统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被认为是历史成本基础、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国内外会计交相呼应的渐进式改革, 从根本上动摇了财务会计的上述三大支柱。笔者认为, 当前财务会计的理念, 主要表现为多重混合计量属性、广泛使用估值技术、逐渐弱化配比。这一理念与原有的理念有着重大区别。

(一) 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

从收益观来说, 新的财务会计理念正在逐步抛弃传统的会计收益观, 而向经济收益观转变。从会计恒等式可以看到, 资产是来自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资源。依据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 原本将会计收益理解为收入扣减成本 (费用) 之后的余项。但这样的收益计量, 清晰地体现出配比原则, 是以经济和物价稳定为前提条件的。

我国目前所处的市场是开放的市场, 所处的市场阶段是买方市场阶段, 竞争带给厂商的是更为不利的供货和结算条件, 商业信用的广泛使用使得赊账交易盛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在秉承历史成本基础和配比原则的财务会计体系下, 企业往往在损益表中显示着巨额利润, 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新存货和重置设备及房屋建筑物等设施。与此同时,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使得企业所持有的具有科技含量的资产的价值不断贬损, 加之相当长时期以来全球性的持续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化对会计计量单位和金额的累积影响, 进一步加剧了历史成本计量和配比原则下财务会计利润虚计与资本自我蚕食的过程, 使企业长期处于隐性自我清算的过程之中。新近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若干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急剧下跌, 则对企业的资产计价、收益计量以及资本评价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按照经济学的思想, 从亚当·斯密 (1776) 到希克斯 (1946) , 都强调收益是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期初净资产之后, 当期可以消费的财富 (2) 。这样, 就为将资本的分类与收益的计量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进而, 可以将财务资本与实体资本相区别。财务资本所表达的资本是业主投入的货币资本或业主投入货币资本所形成的购买力。实体资本表达的资本是业主投入的资本所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二者的本质差别在于:购买力和物价变动影响是否予以确认以及是否将其计入损益。根据经济学的真实收益观点, 利润只能是期末净资产较之期初净资产增长的部分, 也即可以消费的部分, 因此自然是秉承实体资本观, 从而任何物价变动的影响都不能确认为利润, 而只能确认为股东权益的调整。这就为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使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也为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提供了客观和适合的会计计量基准。

根据经济学的收益概念, 就要把着眼点集中在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维持, 而淡化历时久远沉积的原始成本情结。进一步, 实体资本的理念可以扩展到资产范畴。资产作为资本的现实载体, 其价值变化, 以及由此决定的企业净资产的价值变化, 顺理成章地应当在会计范畴予以反映, 由此必将强化财务会计在评价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这样, 资产负债表地位的提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 也就为当前的财务会计理念及其对应模式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二)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是财务会计 (报表或报告, 下同) 目标诸多观点中两个最具竞争力的观点。然而, 纵观颇具影响的会计职业组织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文告, 不难发现, 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取决于一国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换言之, 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决定着财务会计目标的取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界定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此处, 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列在首位, 而帮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则列为其次。当然, 也许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准则制定者的本意是要把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分出主次, 而可以将准则条文的这种表达理解为评价受托责任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但从IASB的目标表述来看, 问题则没有那么简单。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2005年6月21日修订稿中, 关于IASB的目标中就提到且仅提到准则服务于经济决策。 (3) 毫不奇怪, IFRS主要是为规范发达市场国际层面的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提供财务信息服务的, 而上市公司资本的筹集和股东的变动大多是在股票市场的交易中实现的。这样, 决策有用观居于主导就很好理解了。

再看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历史最为悠久、经验极其丰富、处于发达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下、当前在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作为国家准则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的立场。FASB早在1978年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 也是主要强调决策有用思想 (4) 。FASB的第1号概念公告中六条关于信息要求的陈述中, 只有第5条直接涉及受托 (经管) 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 笔者认为, 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 (5) 。财务会计的目标, 主要反映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但对于特定法律管辖区的经济体而言, 企业究竟是否主要处于资本市场环境之下, 即是否上市, 决定了其财务会计目标应以何者为主。换言之,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应当以决策有用为主, 但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则应当以受托责任为主。正如同我国改革开放之前, 会计目标主要服从计划经济要求一样易于理解。当然, 不能否认, 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会计监管问题

确认与计量, 是财务会计的核心, 也是财务信息生成的关键所在。构成会计计量的要素无非是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环境下, 传统的名义货币会计计量单位不会遭受质疑。但通货膨胀仅仅表达一般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之下, 往往存在个别 (具体) 物价的频繁乃至剧烈变动, 诸如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和我国最近几年房地产价格以及证券资产价值的大起大落。因此, 计量属性的取舍, 主要决定着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应当看到, 无论是IFRS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在会计计量属性方面都在与历史成本渐行渐远。这是在物价变动环境下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一种自然选择。会计是理念与技术并重的职业 (6) 。IFRS作为国际主导的会计准则, 是公认的原则导向 (principle-based) 而非规则导向 (rule-based) 。因此, 与之实现了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原有会计实务规范相比的一个显著变化, 是留给企业管理层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由此, 如何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是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会计人员面临的关键性挑战。毫无疑问, 交易和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 必然导致会计更多的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确认和计量的几乎所有环节。

(一) 财务会计的确认问题

从会计确认来看, 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是明确的数量界限正在减少 (如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数量界限, 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数量界限,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数量界限) , 由此可能带来财务会计确认的诸多问题, 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确认中确定运用职业判断的合理界限。但这个“合理”究竟应当如何把握, 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2006) 第二十一条规定, 确认资产的其中一个条件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那么, 什么是“很可能”, 是否可以参照英文关于可能性程度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取舍, 诸如确定无疑 (Certain) 即100%, 很可能 (Likely) 即75%, 可能 (Possible) 即50%, 不大可能 (Unlikely) 即25%, 不可能 (Impossible) 即0%。即使选定很可能 (Likely) 即75%, 那么对于具体业务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而言, 怎么衡量一项业务发生与否的可能程度是75%而非74%呢?类似的判断, 不但使企业会计人员感到费解,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判断时同样感到困惑。尽管如此, 涉及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编制、确证、评价的任何机构和人员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类问题。由此, 传统上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评价的方式便可资借鉴了——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结果, 如果两个有资格的会计人员可以得到大体一致的意见, 就应当认为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

(二) 财务会计的计量问题

财务会计计量, 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渐行渐远。尽管公允价值等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诸多缺陷, 但任何倒退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企图都是脱离现实的。可以看到,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较多地背离了历史成本原则:除了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一些特定交易或事项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增减值等) 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外, 也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进行其他一些交易或事项的计量。这样的处理, 正是体现了会计计量的与时俱进。

然而, 必须了解, 在当前阶段, 权威、系统和持续可获的价格信息资源尚待开发, 因此会计人员特别是企业管理层面对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深刻感受到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困难, 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风险。会计多重计量属性的应用, 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并且掌握物价、汇率、市场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具有风险预测、评估和控制能力 (7) 。同时, 也要求尽快建立一个权威、及时、客观、高效的定价基础平台。

笔者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计量观, 已经从收入费用观过渡到资产负债观, 显示了资产负债表导向的立场, 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突出了决策有用观, 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价值, 进行相关决策。显而易见, 由于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加大, 估值手段和条件亟待加强, 会计操纵空间和报告、确证及评价风险同时加大。因此, 需要辨证阅读会计信息, 以全球化的国际视野, 多元化的市场理念, 趋利性的资本运营, 动态的币值、物价及汇率因素, 兼及政府及行业监管和契约限制的考量, 兼顾企业内部预测、决策和激励, 据以评价企业价值和受托责任。

(三) 会计的监管问题

经济开放、两权分离、环境多变、市场竞争、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物价变动、国际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会计准则的频繁变更、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加大, 凡此种种, 必然导致会计和审计的难度与责任的加大。与此同时, 行政部门多头监管现象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与空位。相关法规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尚待发展, 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笔者认为, 我国的会计改革与国家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相适应, 也与国际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相适应, 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结构模式已经与国际主流模式趋同, 即由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转变为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应该主要基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趋向, 财务会计的确认将更为深度地与估值相结合, 财务会计的计量则因在属性上更多背离历史成本原则而融入更多职业判断, 会计的监管亟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毫无疑问, 发展资本市场的本意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发展国际资本市场的初衷应该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然而, 参与国际经济的每个主体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经济利益诉求, 国际资本市场的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外交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国际资本市场监管所必需的信息编制依据, 理所当然受到各方密切关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目标因而仍在博弈。IASB与FASB在合作中相互竞争, 在竞争中共谋发展, 各个国家在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慎重考虑服务本国经济, 并且努力争取国际准则制定话语权。

但还应当看到, 全球会计准则必将走向高质量、易理解和强制性, 以实现财务信息高质量、透明和可比, 有助于经济决策特别是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方面的决策和监管。促使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高质量趋同, 是IASB的最终目标 (8) 。为此, 准则制定者、资本市场监管者、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并应当积极参与和贡献。同时, 在削减个性以突出共性的过程中, 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博弈各方必将酌情做出适度让步, 甚至涉及主权方面或多或少的让渡。而且, 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也必将在这样的趋同过程中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 会计基本理论方面也将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摘要:鉴于会计准则走向全球趋同和国际准则制定权博弈的现状, 本文基于资本市场国际发展的环境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会计发展的现实, 探讨了我国财务会计改革在会计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的若干重大进展。本文论题涉及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和成就、财务会计结构模式的转变与目标定位、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会计监管问题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希克斯著, 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 (1946年版) , 商务印书馆1982版。

[2][英]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 (1776年版) , 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玉廷:《在“会计准则发展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 2006年7月13日 (厦门) 。

[5]曲晓辉:《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若干问题的探讨》, 《财会通讯》 (综合) 2007年第7期。

[6]曲晓辉、齐平茹:《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原则》, 《会计研究》1999年第2期。

[7]王军:《顺时应势, 加速构建会计准则体系——在第22届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的发言》, 2005年11月21日。

[8]FASB, 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1,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s, Nov.1978.

篇4:浅析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指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所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以及怎样服务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投资者及债权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国有企业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其中,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政府并不是会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税务部门利用企业信息收税,央行通过底下机构统计报表数据得到信息,银行、保险监管部门通过企业信息进行业务。银行是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之一。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财务状况,以此来确认所发贷款能否按时追回和贷款利息能否收到,主要使用的会计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指数、资产负债率等,要求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和完整。

实际上,会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个体化生产是一大缺陷。站在需求者的角度看问题,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通过充分、及时的披露向外部需求者传递有助于其决策的内部信息,以提供一种平等的交易环境。然而,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他们的需求点是分散的、动态变化的。什么会计信息是有用的,要由每一位需求者自己来判断。这种会计信息需求社会性和会计信息生产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信息披露不足甚至虚假的现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目前世界上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供给需求观。当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它服务于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投资者投资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债权人的目的是及时收回借款和取得利息等,这些信息使用者都需要帮助他们作出相应决策的会计信息,而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而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信息量充足,而外部信息使用人如投资者、所有人、债权人获得的信息相对不充足,他们需要可靠的信息作出决策,虚假信息非常有害,因此,可靠性是决策有用另一重要特征。

可靠性是指企业主体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为依据,进行会计计量、确认、报告,根据事实发生情况反映企业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有效性就建立在可靠性上,如果财务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指导。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状况作出判断。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基础。在进行会计计量工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在两者直接进行选择,满足决策有用的信息需求。在可靠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努力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有许多因素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1)现代企业机构是两权分离,就是所谓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种代理制度可能就会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部对称,而且无法消除。经营者可能会利用会计信息核算中的漏洞,为逃避经济责任或展示自身业绩,进行财务舞弊。(2)我国目前有很多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想方设法上市。改制后的上市公司只是有股份公司的形式,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利己动机的驱动下,企业股东、管理者等各利益集团,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往往会产生财务舞弊行为,由此产生的企业财务信息就会失去真实性。(3)会计实务本身具有复杂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中还将产生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理解。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很可能为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不同的会计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是指会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及状况与会计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会计环境不同,导致会计目标也不同,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直接的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导向,以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的概念体系。没有财务会计目标,就不可能制定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引导财务会计框架的制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计量和信息都为财务会计目标服务。

总之,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所有者及各个需要披露会计报告信息的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與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草专卖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任延辉.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期.

篇5:第一章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基本前提是()。

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C.货币计量D.会计分期

2.下列选项关于资产的定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B.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C.由企业拥有或控制D.现在就应该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的是()。

A.所有者权益B.负债C.利润D.资产

4.下列各项资产中,企业不能够确认为资产的有()。

A.已经付款并收到发票,但尚未到达企业的原材料B.经营租入的设备

C.融资租出的设备D.预付的购货款

5.下列各项收到的款项中,不属于“收入”的有()。

A.出租固定资产收到的租金B.销售商品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

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D.提供劳务收入收到的价款

6.根据负债的基本特征判断,下列不是负债的是()。

A.应付账款B.预收账款C.其他应付款D.预付账款

7.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会计主体必然是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8.A公司2007年9月销售商品一批,增值税发票已经开出,商品已经发出,已经办妥托收手续,但此时得知对方企业在一次交易中发生重大损失,财务发生困难,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为此A公司本月未确认收入。这种处理依据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

A.实质重于形式B.权责发生制C.谨慎性D.历史成本

9.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其会计计量属性是()。

A.现值B.可变现净值C.历史成本D.公允价值

10.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相关性B.可靠性C.重要性D.可比性

1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体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及时性B.可理解性C.相关性D.可靠性

12.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

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体现了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相关性B.可靠性C.可理解性D.可比性

13.强调某一企业各期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可靠性B.相关性C.可比性D.可理解性

14.企业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这是为了满足()要求。

A.可靠性B.可比性C.相关性D.重要性

15.下列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起着制约作用的是()。

A.及时性B.谨慎性C.重要性D.实质重于形式

16.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体现的是()。

A.相关性B.可靠性C.及时性D.可理解性

17.如果会计信息的表达含糊不清,就容易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歧义,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这违背了()的要求。

A.可理解性B.相关性C.及时性D.可靠性

18.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其所体现的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是()。

A.及时性B.相关性C.谨慎性D.重要性

19.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为基础。

A.权责发生制B.实地盘存制C.永续盘存制D.收付实现制

20.企业确认资产或负债应满足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条件。

A.可能B.基本确定C.很可能D.极小可能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组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有()

A.集团公司B.分公司C.销售门市部D.车间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资产会计要素定义的是()。

A.计划购买的原材料 B.待处理财产损失C.委托加工物资D.预收款项

3.下列各项会计处理方法中,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有()。

A.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B.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作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C.无形资产期末按照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价

D.固定资产期末采用成本计价

4.下列各项,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有()。

A.商品售后租回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B.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

C.计提固定资产折旧D.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

5.以下事项中,属于企业收入的是()。

A.销售商品所取得的收入B.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

C.出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流入D.出租机器设备取得的收入

6.以下属于企业的资产的有()

A.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B.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C.企业申请的专利D.持有至到期投资

7.下列属于利得的是()

A.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净收入B.出售原材料

C.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入D.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收入

8.在有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下列事项符合谨慎性的做法是()。

A.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B.充分估计可能取得的收益和利润

C.不高估资产和收益D.设置秘密准备

9.可比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A.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B.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C.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D.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0.企业会计计量属性除历史成本外还包括()

A.现值B.重置成本C.公允价值D.可变现净值

1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可比性要求()。

A.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B.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C.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D.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2.下列各项中,属于利得的有()。

A.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

B.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金额

C.处置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益

D.出售无形资产取得的净收益

13.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收入源于日常经营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经营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不一定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14.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A.服务对象B.工作侧重点C.依据的规范不同D.提供信息的精确程度

15.我国会计的法规体系通常由()组成。

A.《会计法》B.《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C.会计基本准则D.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三、判断题

1.发生利得和损失一定会影响当期损益。()

2.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就要求企业不能变更会计政策。()

3.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应充分估计资产和收益。()

5.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仍可以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编制财务报告。()

6.可靠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7.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8.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9.重要性认为金额较大的会计信息是重要的,而金额较小的会计信息是不重要的。()

10.甲企业和乙供应商签订了一份购买原材料的合同,但合同尚未履行,甲企业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第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B5.B6.D7.C8.C9.A10.A

11.D 12.A13.C14.B15.A16.D17.A18.C19.A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 B C D2.A B D3.A C4.A B5.A B D6.B C D7.A C

8.A C9.A B C10.A B C D11.B C12.C D13.B C D14.A B C D

15.A B C D

三、判断题

篇6:会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

【引言】(第一部分)

一群人坐在桌前闲谈起来。话题是有关会计的。政府官员肯定地说:“会计是什么?是政府征税的依据。”企业家辩解到:“我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会计学家一本正经地说:“准确地说,会计是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连续地、全面地、系统地记录企业经济活动,为股东、债权者和政府提供……。”统计人员不耐烦地打断,”会计不就是一种统计方法吗!”股东插话到:“会计能反映我的投资动态情况。”银行家补充道:“会计也能反映我的客户的偿债能力。”最后,经济学家清了清噪子总结到:“你们要知道,会计已成为当今工业化社会的一种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那么,会计到底是什么呢?

【重要概念】(第二部分)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

●会计目标●会计假设

●会计原则●会计概念

(第三部分)正文

1.1 会计的概述

1.1.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的实践行为伴随着经济组织的出现而产生,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而会计形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其历史却很短,只有数百年的时间。大教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本节将简要回顾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使读者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会计的本质。

建议阅读书目和文献(第四部分)

1、吴水澎,《会计学原理》(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2、朱小平,肖镜元,《初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本章小结】(第五部分)

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尤其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促使迅猛会计发展。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首先对会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了解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第二节对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会计原则进行系统论述;第三节讨论了会计人员与会计组织结构;最后,第四节介绍本书的编排结构说明。

【本章思考题】(第六部分)

1.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那些主要的特征?

2.现代会计应包括哪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会计理论结构?论述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概念的具体内容?

4.会计长与财务长工作职责的区别?描述一家上市公司会计组织结构。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体育活动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