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4-06-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选十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1

1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定

市场社会主义概念是相对于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和苏联的“计划社会主义”而产生的,它以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将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应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即强调市场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主张公有制形式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社会公正、平等、民主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在经济学上,市场社会主义被进行广泛的定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因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作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对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1]英国索尔·艾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等人则侧重于市场这个手段和社会主义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指的市场社会主义。”[2]面对多种多样的定义界定,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把市场当作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而不具有社会制度性质,将市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本利用效率的优点与社会主义制度融合,可以促进社会的完善和发展。《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界定,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者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下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对生产力水平的阻碍,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道路,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改革实践,在经济领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

2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2.1 出现背景差异

市场社会主义,特别是当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新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制度环境有着本质的差别。

市场社会主义处于私有制和发达市场经济制度之上,其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本质在于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弥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社会主义作为目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目的是为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指巨变和解体后的苏东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里特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型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建构的理论,因此其背景都建立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之下。由此可见它们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非是如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而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价值目标,比如关注如何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微观体制,在不问背景及效率的条件下,实现其“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与此相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张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地配置资源,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成果,是一种力图运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优势的经济体制,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2.2 经济基础差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其他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它的控制上,可以有效地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于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稀缺资源和关键领域显示出其特有的地位,为更好地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保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这一“中性机制”对各种经济信号进行及时、灵活、准确的反应,提高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而市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有学者对它进行了精辟的概括,称其为“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用劳动为特征的市场经济”。[3]由此可见,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经济制度特征。这些特征也构成了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各种理论思想所面临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制度下,竞争性市场是经济的调节者,价格在市场上自发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法则运行,这些都应该是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如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严重弊端和矛盾,如何缓解资本主义经济所造成的剥削、压迫以及所导致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2.3 宏观调控的差异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机制是一种整体性的资源配置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排除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涉及国家宏观经济的问题都需要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去调整、弥补和克服。社会主义是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不可能通过市场经济的自我发展最终实现,必须通过宏观调控,运用政府的财政、货币和收入等措施和手段,调节社会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但是,市场社会主义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作为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是由资本家进行调配,对于宏观调控的作用仅仅局限在解决市场带来的种种弊端,市场社会主义发展到当代,其各种理论模式对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都做了严格的界定,例如其明确指出政府只能通过指导性计划对某些信息失误和协调失误进行补救,再如约翰·罗默曾经说过:“必须区分两种类型的经济计划:用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计划和在市场还不失灵时用于取代市场的计划。”[4]不仅如此,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强调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态度不同,市场社会主义在其发展不同的阶段各种模式对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强调程度有着逐步缩减的趋势,这更体现出两者在宏观调控上认识的差异。

2.4 根本目标不同

不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必然存在本质区别: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力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以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社会主义,则着眼于追求“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们认为,之所以将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追求更大范围内的平等和公平。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由于资本主义的自身弊端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们试图通过“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不良现象。

与此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共同富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公从来就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5]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明确把共同富裕作为必须坚持的两条原则之一。

除此之外,两者在分配制度的观点和理论实践结合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以上的诸多差异才让我们对两种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坚定信念。

3 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的意义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观点,但是两者共同追求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以及不同的思想观点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促进共同发展。有借鉴才有超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自党和理论界的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教训,同样我们更可以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模式中得到大量的启示。

3.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早期市场社会主义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国家的实践中已经证明,“计划—市场二元机制”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并不存在,只有充分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机制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比如作为市场社会主义标志性开端的“兰格模式”,其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模拟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在此模式中,只存在“一个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真正市场。但在劳动以外没有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源的市场,资本货物和劳动以外生产资源的价格因而是广义的价格,即只是为了会计目的确定的现有选择的指数”。[6]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不存在真正的市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中央计划局模拟市场机制来完成资源的配置规划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在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前提下,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中,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还是仅限于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没有根本改变。这启示我们吸取早期市场社会主义的失败教训,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转变,也证明我国成功找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点。

3.2 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前文提到,市场社会主义对于公有制的态度随着理论的发展逐渐弱化,并且问题在各国的实践中逐步凸显。比如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实践中,由于普遍弱化甚至是放弃公有制这一根本经济制度,导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陷入了生产持续大规模滑坡,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等。私有化导致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外资涌入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出现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比如,匈牙利在私有化的过程中。1990年1月至1996年6月间获得了9400福林,但其中只有一半真正上缴国库,另一半都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流失,由此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重,所以私有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会是产生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虽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更强调公有制,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将它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中国吸收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的积极成分,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我们希望并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将取得更多喜人的成绩,我们将继续以强大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它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提倡和探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道路和模式的笼统称谓。无论是市场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都经历了一段计划和市场不断较量,最后选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思想有很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似的地方,当然两者也存在着差异,通过对两者的思想进行比较,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其不断完善提供借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可否认,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在建设市场经济中是不可或缺,他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和公共性领域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等。然而,当今社会,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却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从改革开放初延续至今的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思想导致了经济资源按照政府的偏好而非市场的要求进行配置,结果往往是一届政府一个思路,就使得资源严重浪费。此外,政府过大的权利还导致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等多种问题。

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系列潜在规则帮助市场本身合理调配资源,就如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有时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现有的市场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篇3

市场经济顾名思义是市场在经济生活中起主要协调作用的经济。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而且在数理经济理论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效率较高。

社会主义一词在英语中首见于一八二七年伦敦出版的《合作社杂志》。到一九二四年英国学者格列非已能举出二百六十多个不同的定义。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进步思潮,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它的影响。顺便提一下,孙中山提倡的民生主义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社会主义有不同的设计思想。马克思不愿对此多谈,以免空想社会主义之嫌。可是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思想家不可能不憧憬未来;在第一国际的活动中不可能不参加有关未来社会的讨论;对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不可能没有观感。

马克思称资本主义以后的生产方式为“联合的生产方式”,而合作社和股份公司是向联合的生产方式过渡的良好形式。一八六八年第一国际布鲁赛尔代表大会有一项决议:铁路矿山等大企业属于社会财产,应委托职工组成的合作社经营管理。政府与合作社之间订立协议,明确权利义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企分离,全员承包,民主管理。首都钢铁公司这样办了,其效率居国有企业之首。国有企业效率低是许多国家的痼疾,首钢何以能例外?当年马克思已观察到英国的合作社盈利比相似的资本家企业多。他认为资本家企业的工人有异化思想,倾向于浪费生产资料。合作社工人没有异化思想,愿意节约生产资料。在合作社中不存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国有企业与资本家企业不同,每个工人作为一个公民分享一份所有权。在这个意义上首钢职工在改革前已是企业的主人。但是只有改革之后,政府把企业委托全体职工经营管理,职工才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首钢因而萌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接管一些私营工厂,按照第一国际的上述决议委托职工组成的合作社经营管理。有一个工厂的章程被保存下来,厂长和委员会都由职工选举,委员会集体决策,厂长组织执行,类似首钢的方式。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加以首肯,并进一步确认一个由合作社组成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那时西欧已有一些合作社的联社。联社与基层社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它是合作社的合作社。联社的理事会由作为社员的基层社选举产生。联社与基层社同样是企业法人,平等交易。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合作社可以联合为联社,乃至全国性联社。他希望全国联社能起计划协调,克服经济痉挛(振荡)的作用。联社并非政府机关,而是民间团体。政府只有为数不多的重要职能。这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思想。马克思设想的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苏联经济体制与马克思的设计思想有很大不同。企业国有国营,政府委任经理,在企业中实行一长制领导。政府的职能无限扩大,企业的许多决策权被政府越俎代庖。特别是企业不能自销其产品,自定其价格。横向经济关系受制于垂直的行政干预。市场在经济中的协调作用受到极大干扰。苏联经济显然不是市场经济。如果未经实践,不能先验地判断苏联经济体制与马克思的设计思想之间的优劣。经过长期实践苏联才出现自己的设计是行不通的。

如果认为只有苏联经济模式才是社会主义,则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互不相容的。如果承认其他社会主义思想家,如马克思,孙中山,奥斯卡·朗格,邓小平,也有设计社会主义的能力,则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一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农村土地村有民营;国有或集体企业由承包人经营,承包人可能是一位经理,也可能是全体职工。并且涌现一大批民有民营的企业。乡镇企业有完全的产品销售权,国有企业的销售权不断扩大。中国已是一个准市场经济。取得的优异成绩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和高效率。

一九二○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冯·麦昔斯说社会主义国家是生产资料的唯一的主人,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迄今许多为苏东国家出谋划策的西方学者仍坚持私有化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中国的实践证明在实行国有民营之后,承包人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在市场上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国有企业在家电市场上的竞争是有目共睹的。不必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也能实现市场经济。

中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在孩提时期,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很多。兹不揣陋,提出两项改进意见。

马克思没有提过“计划经济”,但强调社会主义须有计划。他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法,而提出对计划的两点希望:按需要生产和稳定经济。苏联的计划方法繁琐到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须等上级通知的程度,却并未达到按需要生产的要求。多年处于受压制通货膨胀之下的经济也是很不稳定的。水利工程缺乏系统观念,造成黑海水位下降和威海即将干涸的严重问题。那种“计划经济”只有扬弃。但是按需要生产和稳定经济是全世界经济学家的共识,为此仍需有一定的计划方法。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须有计划地供给货币,稳定经济。运用浮动利率及公开市场运作以平衡货币的供求和匹配储蓄与投资。民营企业加强自身的计划工作,按需要生产,按需要投资,否则将蒙受经济损失。马克思设想一个全国合作总社,已故波兰经济学家朗格建议在国会中增设一个由各个产业的代表性人物组成的经济院,起计划协调作用。他们的建议似有考虑的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4

关键词:市场,市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学者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理论观念, 这一思潮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西方思想舞台上没有处于显要的位置, 直至80—90年代得以重新兴起并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而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经济理论思潮;而历史的同期,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对传统经济体制的变革业已展开, 并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事实证明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同或相似, 那么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究竟有着何样的内在联系, 我们可以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定

分析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 首先需要对二者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相对于美国的“市场资本主义”与前苏联的“计划社会主义”而言的, 顾名思义, 市场社会主义具有生产资料归公所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但是, 它同时又利用市场作为资源的配置手段。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出发, 给出了各自的回答:以经济学专业视角来看, 市场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稀缺资源配置的经济学;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按照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激励机制四个因素, 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就是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为特征的经济体制, 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 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 (1) ;林德布洛姆采用消费者主权与生产者主权为划分标准, 将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公有制和消费者偏好的混合型市场导向制度, 即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 (2) ;英国学者埃斯特林则以市场手段与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的关系去界定, 认为:“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 (3) 。从以上几种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定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但是归根到底都包含两个要件, 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以市场为手段进行资源的配置与调节, 因此, 可以说市场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关于经济体制的理论范畴。美国权威性的《新帕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 (或模式) , 在这种经济体制中, 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 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 (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 规律” (4) 。对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 不同的理论家界定各不相同, 但遍观这些定义, 他们都认为市场是一种配置手段而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 认为市场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效率, 这两者的融合能够产生更好的社会。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众所周知,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带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我国逐步摆脱了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搞计划经济这种陈旧观念的束缚, 形成了全新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 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党的十三大提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新的运行机制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改革和建设,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体制, 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另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宏观调控上, 以实现最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之处

1、二者出现背景不同

市场社会主义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 其本质在于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替代资本主义社会, 实现社会公平, 事实上这种思想来源于西方左翼思想家对苏美两国经济体制进行分析批判的结果,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产生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是对现代化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从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主张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导入市场这一资源配置手段, 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而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不是对旧有理论与观念的改良。

2、二者经济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 其它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很明显, 不仅具有量的优势, 还有质的提高, 它能够有效地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就为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保障;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在这种经济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私有经济, 公有制处于次要地位, 在他们看来, 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成份是私有经济, 但是这样一来, 这些市场社会主义者所拥护的公平则无从谈起, 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的形式, 没有一定形式的公有制, 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平等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3、二者运行机制不同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这是一种全新的并且是整体性的经济机制, 尽管确立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排除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整, 涉及到全局的战略性经济问题, 都必须由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调整, 这就克服了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的盲目性状态, 就能够更好地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市场社会主义并没有找到使用何种可以使用的途径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从本质上而言, 这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 每个生产者生产什么, 怎么生产, 都由资本家个人说了算, 而这些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必然会在个别部门加强生产的组织性提高生产技术, 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却是生产的无组织状态, 没有宏观上的控制, 这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从而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破坏, 历史业已证明这一点的存在。

4、二者根本目的不同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提出, 将市场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结合起来, 在形式上他们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平等和公平, 但是无论如何, 市场社会主义者所说的“平等和公平”只能是少数人的“平等和公平”, 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根本不会允许实现大多数人的平等与公平。然而,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追求共同富裕, 它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这句话言简意赅的道出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谛。在引入市场手段的同时, 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牺牲暂时的平等来获取真正的效率与更高的富裕, 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不同

市场社会主义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从没有在任何国度加以实践, 这也就无法依据已有的经验去检验它的成败得失,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理论的支持, 更有强有力的实践行动, 既借鉴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 又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 迅速的推动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而言,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性,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 成为世界所瞩目的经济中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都是对传统认识的突破与创新, 二者都主张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把市场导入社会主义之内, 作为提高资源配置的手段与方式, 因此而言, 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同点。

1、 两者都认为市场是手段

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所有的市场社会主义者都赞同市场不是资本主义的专有法宝, 计划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市场和计划均为资源的配置方式,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承认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从80年代到90年代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代领导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找到了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关键点, 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从而在理论上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有计划, 也可以搞市场;资本主义有市场, 也可以搞计划, 这两者与各自的社会制度无关, 这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奠定了基础。

2、 两者都注重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

市场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主张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持有的观点, 市场社会主义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既采纳了市场配置资源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又吸纳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本质, “他们主张以企业为单位, 利润为导向参与市场竞争, 保持高效率, 倡导某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公有, 关注收入分配的平等” (5) 。而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十分重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公平问题不仅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 在初次分配中同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事实上, 实现社会的公平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 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 坚持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两者都赞同市场与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不等同作用

市场不排除计划, 计划也不排除市场, 两者共同为经济服务, 市场社会主义者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同时, 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不可或缺;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与计划两者之间必须结合起来, 使之形成优势互补, 但仍是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 宏观调控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

三、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的意义

尽管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是两者之间毕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正确认识二者的共同与不同点, 对于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引向深入, 促进其完善与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让我们纵观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的市场社会主义建设, 尽管当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但最终却走向了失败, 究其原因, 在于上述国家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形式上, 未找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方案, 从而也未能发挥市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导致了最后的瓦解, 这些国家的反面教训启示我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仅仅是从理论上确认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简单的将两者一融合就大功告成, 而需要深入进去, 解决那些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才能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第二, 有利于我们借鉴市场社会主义的有益成果,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人类的历史上,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 我国的市场经济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矛盾仍较多, 在解决矛盾方面, 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参照, 他们所设计的一些运行模式, 可以同时满足市场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两者的要求, 我们通过认真辨别, 祛除其非科学的成分, 吸收其合理有效的部分, 为我建设所用, 从而更好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5

预习案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是什么?

2、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指出,无论是克服当前困难,还是谋求长远发展,关键是在调结构、促升级上要有新进展。调结构,关键要让市场发力,“主引擎”永远在市场,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和当好“助推手”。

那么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些?二者应以谁为主?

3、什么是市场经济?(请在课本上标出)

4、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其实质是(起作用。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有哪些?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6

1. 资源意识

资源意识是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也是经济生活复习中的一条主线。资源意识在本专题复习中体现在:在什么经济制度下配置资源、如何促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如何节约资源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国内国际资源。

2. 注意区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①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是指商品生产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利益,它会导致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的产生。商品生产者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小矿主只顾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等都是市场经济自发性的表现。

②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是指单个商品生产者没有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信息和长期发展趋势而作出盲目决策。“跟风种地”、一哄而上盲目投资等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③市场经济的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它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 市场秩序

①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②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第一,依赖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第二,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第三,从主体看,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维护。

因此,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信用经济、竞争经济。

4.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计划(如“十二五”规划),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保护价、税率调整)。它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间接调节。

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如合同法,劳动法等。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指行政机关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审批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直接、迅速的特点。主要包括行政审批、许可和直接对市场主体进行处理(如查封假冒伪劣产品)。它具体涉及: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特别许可证、公交、通信的收费标准等。

重点提示 经济手段的关键词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经济利益的调整、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数量,税收,税率,国债等)、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法律手段的关键词有:经济立法、经济司法、依法查处、依法打击等。

行政手段的关键词有: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

经济手段主要用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主要用于解决市场秩序问题。市场对资源的调节是直接的,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对资源的调节一般是间接的。

5.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是指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是指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怎么办)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7.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原因

①必要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②重要性: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措施

①基本格局: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③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④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

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⑤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8. 归纳提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面临两个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全球化。

2. 坚持一个指针:科学发展观。

3. 结合两个手段:市场调节、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4. 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国际。既要扩大内需,又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目前,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电动自行车等产品的“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在全国深入推广,效果显著,获得了老百姓们的广泛欢迎。推广“家电下乡”( )

①直接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 ②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能够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④可以扩大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误区提示 该题易错选①。误认为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解题技巧 “家电下乡”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不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调节。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B项。

正确答案 B

例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下列属于其特征的是( )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④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误区提示 该题易错选③。误认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nlc202309032159

解题技巧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因此,③④都是市场经济的共性。

正确答案 D

例3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

A. 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 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 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 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误区提示 该题易错选B项,误认为只要涉及到价格就是经济手段中的价格政策。

解题技巧 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公共交通的收费标准,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C项属于法律手段,D项属于行政手段。A项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价格政策)。

正确答案 A

例4 下列做法属于宏观调控行政手段的是( )

①2009年8月18日我国正式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国家发改委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各地招标采购的药品零售价格不应高于指导价 ②政府开通价格举报电话 ③今年国家将提高水价以促进节约用水 ④政府临时价格干预 ⑤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⑥信息产业部发放3G牌照 ⑦购买1.6升以下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 ⑧2009年10月1日,我国实施新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

A. ①②③④⑤⑧ B. ①②④⑤⑥⑧

C. ②④⑤⑥⑦ D. ①③④⑤⑥⑦⑧

误区提示 不能正确地区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容易错选A、D项。

解题技巧 题干③属于经济手段(价格政策),⑦属于经济手段(税收政策),①①②④⑤⑥⑧均属于行政手段。(请参看本专题重难点提示有关宏观调控手段的相关知识),故选B项。

正确答案 B

[【考题预测】]

1. 2011年H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到2016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H省推进三网融合( )

①就要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促进H省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优化 ③发挥了新兴经济对H省经济的拉动作用,但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④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2. 为了鼓励居民和单位采用节能灯,国家财政对居民购买节能灯补助50%,对单位大宗采购节能灯补助30%。这是国家运用 手段调节经济,这种手段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 ( )

A. 经济 直接关系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B.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C. 行政 以政府的强制力为坚实后盾

D. 财政 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3. 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观察家们普遍认为,这将是中国为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难题而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再次向外界释放出开发西部的重大信号。西部地区要落实科学发展实现新超越,必须( )

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品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 ②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参与企业经济活动 ④发展附加值高、消耗低的高科技经济,发展循环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由华尔街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世界。例如,冰岛正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儿童在内的每名公民身负20万美元债务;9月底以来,英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布破产,每天平均有104户人家被迫变卖房产还债;巴基斯坦经济的种种数据显示,国家也正面临破产的危机。这告诉我们( )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全球化” ④必须重视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这是中国商务部会同中国4家行业协会共同委托制作,在美国等西方主流媒体上播放的广告片的镜头。广告片呈现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身影,传达了“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主题和理念。该广告片的推出( )

①展示了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的事实 ②有利于宣传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③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和认知度 ④说明打造中国产品形象,政府是关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列措施中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 )

①着力探索经济发展规律 ②以经济建设为核心 ③创新发展理念 ④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 为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国务院提出,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等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需要( )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④加大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 2011年3月11日,世贸组织发布裁决报告,支持中方有关主张,认定美方对中国产钢管、复合编织袋等产品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与世贸组织的规则不符。中国诉美“双反案”的胜诉启示我们,作为中国企业应该( )

①熟悉并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 ③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保持贸易平衡 ④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 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 )

①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③使所有贫困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认为通货膨胀了,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说严重的通货膨胀来了。事实上,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通胀形势仍较为严峻。2011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9月CPI涨幅达到6.1%,超过去年11月份的5.1%的当年新高。同时,物价的轮番上涨使民众生活成本显著增加。

与“涨”声一片对应的是政府的调控不断,从2010年5月的“打击投机”到2010年8月的“投放储备”,从2010年11月的“国十六条”到2011年4月的“ 央行年内二度加息”,多部门“补贴、限价”的联控旨在给“菜篮子”“米袋子”减负,保证基本民生需求。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回答:

(1)阐明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调控物价的。

11. 材料一 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但低排放的新能源车却没有这么辉煌。以杭州为例,杭州机动车持有量从2000年的39.6万辆一路飙升至2010年11月份的170万辆,但截至2010年8月,杭州运行的新能源车只有369辆。

材料二 据2010年北京车展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国内不少厂家已经或准备进入新能源车的研发与生产。对于新能源车的购买可能性,有七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不一定或有可能,具体要看价格和性能,只有两成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太可能或根本不可能。

材料三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2011年8月,国家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央财政下拨千亿元分批投入新能源车发展,并通过税收、购车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国家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义。

(2)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还只是蹒跚起步,但前景看好。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加以说明。

12. 材料一 第十五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于2011年4月在西安召开,本届西洽会的主题是“深化区域大合作,推进西部大开发”。对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已作出了全面部署,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方向。

材料二 随着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开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进程得到大大推进,国家从2009年起陆续出台的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1)结合材料一,请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就如何建设一个新西部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2)请你谈谈国家陆续出台区域发展规划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就需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来分清。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不明确他们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也就不能明确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由此可见,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也就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相异和相同的首要问题。

二、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相异和相同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母腹之内。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有产者剥削,无产者贫穷,生产盲目和经济危机等。但所有这些都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所以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灭生产的盲目和经济危机等等,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同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区别,首先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私有;其次就是有无剥削,有无贫穷,有无生产的盲目和经济危机等等。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呢?首先在于他们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次就是无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活着的人来组成的。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生活,生活着的人都要活动,每一个人的活动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面向富裕,背对贫穷。富裕使人安定,贫穷使人不宁。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内容上的相同。

三、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

那么他们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异和相同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他们在内容上的私有和公有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所决定。所谓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公有生产资料,只有私有生产资料。所有生产资料都为个人和国家所占有,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生产资料可使用。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第一,没有生产资料的人,迫于生活,不得不去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就给私有生产资料者的剥削造成了条件。由此可见,私有生产资料者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一种形式。

第二,任何产品都有更新换代或不再为社会需要的可能。因此,减产或停产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减产或停产后的工人,由于自已没有生产资料,所以也就不能不失业和贫穷。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二种形式。

第三,为了消灭贫困,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社会保险。可是社会保险却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又一种形式的剥削。正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所指出的“社会保险总是依赖于年轻一代人的纳税,一般退休人员在不到六年的时间内就能收回他或她所支付的所有保险税。但是,此后,他还要继续领取这笔保险金。那么现金从何而来?实际上政府一直靠借贷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而把债务转嫁给纳税人。”由此可见,社会保险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三种形式。

第四,对失业者劳动力的浪费,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体形式中的第四种形式。

通过上述四种形式,我们可以看见,剥削、失业和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以美国为例,号称富甲天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现在就有“1200万户人家为柴米发愁”。设每户有人三口,为柴米发愁的人就是3600万,这在美国两亿四千九百五十一万人口中,要占13%左右。这就是剥削、失业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失业和贫困的条件下,由于剥削和被剥削的对立,富有和贫穷的不同,失业者的生活没有保障。这就使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进行科学组织的可能。正因如此,所以社会的负面现象,如:民族纠纷、宗教矛盾、贸易摩擦、资源分配、生态平衡、财政赤字、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伪劣假冒产品等等,都如影随行,成了不可避免的事。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和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形式,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决定的。所谓公有,也就是说,这些生产资料是用于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的。正因如此,所以社会中也就没有了没有生产资料的人,从而也就没有了有人迫于生活去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这样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也就可以得到了避免,失业和贫困的现象也就可以不再发生。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话虽如此,可是要把公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产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等;一类是“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如: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在这两类生产资料中,前一类是可以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的。后一类则不能。因为式样繁多,用途不同。每一个人需要的也不一样。所以是不能为每一个人平均去分配的。这该怎么办呢?方法是:用“公有生产资金”去代替对这类生产资料的公有。为每一个人分配一定数量的公有生产资料的“贷权”,让每一个人自已去购买这类生产资料去使用。这样,这类生产资料也就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去使用了。

在每一个人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公有生产资金“贷权”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组织了。

首先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培养和教育。在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公有生产资金“贷权”的条件下,他们也就有了储存自已养老基金的能力。这时国家也就可以把他们储存的养老基金转变为每一个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贷款,从而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培养和教育。

在这个方法下,设每一个人的儿童期为19年(包括胎儿期),偿还儿时贷款期为12年,那么每一个人一生的贷、还、存、取过程就会是这样的: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到18岁成年的时候止(19年),每年从银行(或专设机构)贷取一定数量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从19岁起,到30岁止(12年),每年向银行偿还一定数量的儿时贷款;从31岁起,到49岁止(19年),每年向银行储存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从50岁起,到61岁止(12年),每年从银行取回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

具体实施方法是这样的:

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设某单位有儿童(胎儿-18岁)1000名,有壮年男女(31-49岁)2000名,儿童基本平均每人需要生活和学习费用1200元,那么每一个壮年男女本年平均各向银行储存养老基金600元供儿童来贷用。

青年人(19-30岁)本年各向银行偿还一定数量的儿时贷款;老年人(50-61岁)本年各从银行取回一定数量的养老基金,年年如是。

在这个方法下,社会也就可以组成这样三个组织和系统:

1. 抚幼组织和系统

包括计划生育、产院、孕妇、乳母、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技和职中,是生育,养育和教育儿童的组织和系统。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中为孕妇、乳母、保育员和教师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把年满18岁的儿童转入青壮年男女的劳动组织和系统。

2. 青壮年男女的劳动组织和系统

接收抚幼组织转来的男女青年,为每一个人平均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和贷权,让每一个人自主去劳动。组织青壮年人的进修,培训和生产;监督他们偿还儿时的贷款和储存养老基金;回收老年人的土地和贷权,把老年人转入老年人的组织和系统。

3. 老年人的组织和系统

接收青壮年组织转来的老年人,为老人年提供保护和服务。

接收死亡者的遗产,用遗产为夭亡和残疾者偿还不能和无力偿还的儿时和公有生产资金的贷款。保证每一个人储存的养老基金和公有生产资金的放贷得以如数回收。把所剩遗产转入公有生产资金之中。

随着公有生产资金的增加,每一个人对公有生产资金的贷权也就可以扩大到生活费用之中,如住房和家庭用具等等。从而让每一个青壮年男女都有条件组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使他们得以愉快生活,安心劳动。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情形。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下,由于抚幼组织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中支付了教育经费;劳动组织为每一个青壮年男女分配了土地和贷权。使他们不被剥削、失业和贫困;老年组织用老年人自己的养老基金保护和服务了老年人,所以国家财政开支中的教育经费和社会保险费用也就不再需用。这对节约国家财政开支,精简国家管理机构,消除民族纠纷、宗教矛盾、贸易摩擦、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生态平衡、财政赤子、老年生活、儿童教育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走向统一,都是十分重要的事。

不但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组织下,由于每一个人从被孕育的时候起,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止,都生活在三大组织的关怀之中,接受三大组织的管理,所以,他们的言语和行动自然也就会高尚和文明。正因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现象,如诈骗抢劫、恐怖暴力、贪污盗窃、赌毒娼妓等等,在这里也就不会发生。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形式。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呢?

第一,生产资料私有的相同。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是私有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把公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去使用之后,这是的生产资料也是私有的。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生产资料上相同。

第二,私有生产资料的作用相同。私有生产资料有保持和发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也是这样。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生产资料在作用上完全相同。

第三,总体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是这样一种情形,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公有。它的作用是让每一个人都有生产资料可使用,消灭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失业和贫穷,使社会得以科学地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现象不再发生。换句话说,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和公平。第二层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之后的私有。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和发挥每一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则不同。它只有生产资料的私有,没有生产资料公有一这层。所以,它只能保持和发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能消灭剥削、失业、贫穷和社会和负面现象。换句话说,它不能保证社会的平等和公平。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上相异和相同的根本情形。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看见,社会主义社会较资本主义社会前进了一个时代。它前进的标志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诞生。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下,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剥削、失业、贫困和社会负面的现象的不可避免,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就难于顺利发展和运行。

第一,由于生产者不知道社会对产品所需要的数量,反之,消费者也不知道社会中有什么产品可供自己计划来使用,这就使社会中产品的过剩和短缺都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换句话说,盲目生产和盲目消费所产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社会产品过剩时,物价下滑,生产者受损;短缺时物价上涨,消费者负担加重,加上投机倒把,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垄断操纵,从而使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这就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时常都处于惶惑不安的生活之中,精神压力沉重。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以新奇刺激消费,以炫耀购买使用,这不仅浪费社会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使不能再生资源的节约使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这就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特征。

通过上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已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在社会主义社会形式下,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三大组织系统中人员的年龄和需要基本相同,所以各系统也就可以统计本系统人员的需要,然后报请国家招标定购生产来供应。这样不但每个人的需要都可以得到了满足,而且盲目生产,盲目消费,换句话说,社会产品过剩和短缺的经济危机也就可以不再发生。与此同时,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所以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买空卖空、垄断资源以及伪劣假冒产品等等,也就没有了产生的可能,这就使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现象也可以不再发生。在招标生产中,国家还可以把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条件列入中标条件之中,从而使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到节约,生态得到平衡。不但如此,由于夺标的竞争,还会使物价合理,市场稳定,人民生活康乐安宁。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

1. 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要遵守价值规律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是这样的。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能消灭剥削,这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的内容不能相容。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遵守价值规律性上是相同。

2. 市场中运行的都是私有资金

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行的是私有资金,社会主义市场中运行的也是私有资金!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生产资金的作用在于为每一个人平均去分配,以便消灭剥削、消除失业、消除贫穷。使社会得以科学的组织,社会的负面现象不再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和公开。所以不会直接进入市场中去运行。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把公有生产资金平均分贷给每一个成年人去使用之后,这时的公有生产资金也就成了私有生产资金。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运行的也只能是私有资金。而不能是公有资金。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行的都是私有资金的原因。

3.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中运行的都是私有资金

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活力上相同。因为私有资金有保持和发挥个人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的作用。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两个不同的名称。由于名称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也不会一样,这是明显的事情。但是由于都是市场经济,所以内容和形式又难免会有些相同之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情况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把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异和相同来分清。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早已形成,若分不清,我们也就难免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建成。这就是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异同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异同

参考文献

[1]拉开距离的两代人.参考消息,93-4-4(4版).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8

1. (2012·浙江文综卷·26) 2008年金融危机

以来, 浙江民营企业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尤其是一批龙头企业从2011年开始集体发力参与国际并购, 有的还把工厂开设到欧美国家。浙江民营企业上述举措的意义在于

(1)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2)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 加快产业转移,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4)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意义。材料中参与国际并购、到欧美国家办厂, 这是我国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 主动“走出去”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 既有利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也有利于防范国际风险。故本题选 (1) (2) 组合。解答本题主要围绕经济全球化、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意义进行选择, 还要注意不能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混为一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 这些都与我国实施的“引进来”战略有关。另外, 材料与产业转移无关。故 (3) (4) 不选。

2. (2012·安徽文综卷·1) 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A.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 以及经济手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 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行政手段是国家采用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是国家通过计划调节经济的表现, 故A符合题意。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运用的是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 不是行政手段, 故B不选。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 一般与税收有关;而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利率、信贷等方面的政策, 一般与银行有关。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 这与货币有关, 故属于货币政策而非财政政策, 故C不选。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这属于财政政策, 故D不选。

3. (2011·广东文综卷·26) 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 称之为私人收益, 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亿元, 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 在同样情况下, 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0.4亿元罚款, 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 此时的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 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解析: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也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但在市场竞争中,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市场主体有时会做出违法违规、道德缺失、损害社会利益的事, 造成资源浪费, 故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材料反映的就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行为进行调节。故本题选C。解答本题还要明确以下知识点: (1) 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计划和市场。故A不选。 (2) 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 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显然污染不是公共物品, 应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治理。故B不选。 (3) 区别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滞后性。简单讲,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做坏事;滞后性是指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 因此市场主体可能会做错事, 但不是做坏事。材料体现的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而非滞后性, 故D不选。

4.[2012·山东文综卷·30 (1)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

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 2001年为17.5%, 2011年为28.9%。

材料二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 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同时, 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解析:解答图表题, 主要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一般是通过纵比看成绩, 通过横比看不足。对本题中的图表主要是通过纵比看成绩。注意, 有几个比较的项目, 答案一般就有几点。解答第二个问题, 首先要审清设问, 设问的立足点是“经济措施”, 设问的类型是“意义类”;然后阅读材料, 找出经济措施, 最关键的是能结合具体措施,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运用“意义类”试题的答题方法组织答案, 通常使用“有利于”的表述方法。

参考答案:与2001年相比, 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5.[2012·安徽文综卷·39 (1)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 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 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 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 扰乱了市场秩序, 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 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 扶正自应祛邪!

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 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解析:首先要审清设问, 设问的类型是“认识类”, 故应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做”两个方面回答。然后阅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是食品安全涉及三方――国家、企业、人民群众, 这实际上已经暗示了答题的角度, 但材料中没有更多的有关诚信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考生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诚信的知识来回答两个小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要呼唤道德诚信, 一个是如何维护诚信。最后围绕“三个角度、两个设问”具体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 (1)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 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 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维护市场规则, 规范市场秩序。 (3)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 遵守市场道德。 (4) 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情分析】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相继打压下, 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 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平衡进出口贸易等, 都会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专题汇集了和经济热点关系非常密切的众多知识点, 故本专题也是高考高频考点的密集区。从考查的角度看, 可以联系食品安全、规范资本市场等热点问题, 考查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及其重要性;可以联系我国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措施, 说明国家是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可以结合国家或地方稳增长的措施, 具体说明国家或地方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以结合我国部分产品对外依存度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贸易摩擦剧增、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情况, 具体说明如何更好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或单独说明“引进来”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可以联系我国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等知识, 理解国家为稳增长而采取的具体举措;可联系《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矛盾的特殊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知识理解国家各项政策的调整;可联系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等知识, 说明如何解决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文化难题, 等等。

从命题趋势看, 对本专题考点的考查坚决执行迎着热点上的命题原则。2012年高考题中说明对外贸易的意义、分析吸引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意义及对诚信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等, 均体现了这一点。

【考点精讲】

1.市场调节

(1) 市场调节的地位。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实现资源的配置。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2) 市场调节的优越性及其发挥。

(1) 市场调节的优越性: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 传递市场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 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 市场调节优越性的发挥, 必须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3)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其危害。

(1)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第一,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如公共物品的供给就不能让市场调节。第二,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 如果仅由市场调节, 会导致源配置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 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 收入差距拉大, 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 国家的宏观调控

(1)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 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2)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3)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规范市场秩序。

(2)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 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 行政手段是辅助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 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见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 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 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逆向调节, 即当经济过热时, 一般采用紧缩性政策;当经济疲软时, 一般采用扩张性政策。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也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回答如何做)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 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要做到:坚持“一条道路”和“一个方针”, 促进“三个转变”。 (这是“重中之重”的知识, 必须对照教材熟练掌握)

(4)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1)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1) 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2) 使一国经济波动殃及他国, 甚至影响全世界,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表现 (或“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

(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 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世贸组织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发挥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走出去”———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 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3) 我国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 不是盲目排外, 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新题速递】

1.2012年3月以来, 生猪价格一路下跌。黑龙江省“大学生猪倌”董彦龙告诉记者, 目前全国猪肉价格下降, 生猪补栏量不足, 这时候应该补栏。董彦龙有一本信息账, 账本上不但详细记录了从2006年至今的3次生猪价格变化, 还有每年种猪配精、仔猪销量及价格等数据。材料说明

A.只要研究市场信息, 就能控制市场变化的趋势

B.只有强化宏观调控, 才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C.生产活动必须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根据价格信号调节生产规模就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 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 将此称为“中国之谜”。中国独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2) 我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在一起 (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4) 我国市场经济能把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长处相结合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3.漫画《真相》中企业的行为

(1) 说明市场不能优化资源配置 (2) 有损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3)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4) 背离市场交易的诚实信用原则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4.2012年是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20年来,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1) 经济活动参与者要树立法制观念 (2) 政府采用行政命令来规范经济行为 (3) 国家通过经济法规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4) 通过诚信确保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5.2012年5月1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在“十二五”时期促进节能汽车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 决定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材料表明

(1)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2) 国家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 (3) 国家倡导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理念 (4) 政府消费是稳增长、扩内需的立足点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6.来自20家金融、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 2012年6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上涨的预测均值为2.3%, 较5月回落近0.7个百分点。结合下图反映的经济现象, 下列选项的应对之策正确的是

A.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B.运用行政手段———大幅度提高企业出厂产品的价格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D.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7.2012年7月3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发布, 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 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用5年左右的时间, 使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该决定首次明确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国务院的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

A.第一要义B.核心

C.基本要求D.根本方法

8.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中,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011年第三产业仅占全部GDP的43%。这与发达国家73%左右、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比例差距不小, 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材料启示我们,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要

A.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B.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坚持扩大消费需求的方针

D.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用途日益广泛。回答9~10题。

9.稀土资源丰富的江西省, 2011年稀土主营收入329亿元, 利润为64亿元, 然而仅赣州一个地区因为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 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可见

(1) 我国稀土开采得不偿失 (2)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3)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4)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10.2012年6月27日, 美国、欧盟和日本提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专家组, 调查中国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6月29日,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指出, 中方已收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有关请求, 中方将认真研究起诉方提起的专家组请求, 并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处理。材料说明

A.世贸组织是一国对外贸易规则的制定者

B.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立足世贸组织的规则

C.世贸组织为成员方提供解决贸易摩擦的场所

D.我国的贸易规则必须与世贸组织的规则接轨

11.欧盟领导人同意放宽对西班牙的援助条件, 并就设立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构和允许欧元区救助基金购买受困国家债券达成一致, 投资者受此鼓舞, 2012年6月30日全球股市涨声一片。这体现了

(1)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2) 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更加不稳定 (3) 股市是经济风险的避风港 (4) 股市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12.2012年1~4月,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同比增长17%;同时, 我国多地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也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 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材料表明, 我国

(1) 利用外资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 (2) 利用跨国公司努力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3) 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回避全球化风险

A. (1) (2) B. (1) (3)

C. (1) (2) (3) D. (1) (3) (4)

13.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11年1季度到2012年1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二现阶段, 我国科技人员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劳动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合理、科技人员的工资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拉开应有的档次等问题, 这势必挫伤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科技人才流失, 不利于我国实现科技复兴计划。对此, 要确定合理的科技人员劳动价值衡量标准, 完善原有的科技人员薪酬制度。

材料三八年磨一剑, 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 到2012年终于进入收获季节。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 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其中, 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是未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

(1) 材料一反映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哪些积极变化?

(2) 综合上述材料, 简析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1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2012年前5个月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

材料二2012年6月7日联合国发表的《2012年年中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 2012年世界经济将继续放缓。报告指出, 欧债危机依然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威胁, 欧债危机恶化将诱发金融市场的严重动荡。

材料三2011年,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9起, 涉案总金额约59亿美元;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17起, 涉案总金额约7亿美元。

(1) 有人说, 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是“冰火两重天”, 结合材料一对此作简要说明。

(2) 结合材料二, 简要列举我国利用外资出现图1情况的原因。

(3) 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 分析说明我国对外投资出现图2情况的重要意义。

15.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 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需求拉力减弱,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成本快速上升、税费负担偏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三是企业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协作配套差、创新能力弱等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材料二近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将清理取消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1) 联系材料一,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说明我国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2) 联系材料二, 运用宏观调控的知识, 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

参考答案:

1.C材料反映的是, “大学生猪倌”董彦龙依据市场上的价格信息调整生猪养殖规模, 故选C。A、D说法有误, B不符合题意。

2.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特殊原因, 故选 (1) (4) 组合。 (2) 说法错误, (3) 是市场经济的共性, 故不选。

3.B本题考查诚信的重要性, 故 (2) (3) 符合题意。 (1) 说法有误, (4) 与题意无关。

4. B (1) (3) 符合题意。 (2) (4) 与题意无关, 且 (4) 说法有误。

5. A材料反映的是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促进节能汽车等产品消费, 故 (1) (2)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适度消费, 故 (3) 不选;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立足点, 故 (4) 表述有误。

6. D图表反映了一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走低, 故近来应该适当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 所以选D。联系题意, 其他选项均是错误选项。

7. B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是国务院坚决维护人民利益的表现,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故选B。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8. B材料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 故选B。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合。

9. C稀土开采造成环境污染, 既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也说明了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故 (2) (3) (4) 符合题意。 (1) 表述错误。

1 0. C中方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予以妥善处理”说明C正确。A、B表述错误;D与题意不符合。

1 1. B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带来全球股市的上涨, 体现了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性, 故 (1) (4) 符合题意。 (2) 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 (3) 表述错误。

1 2. B材料中对外承包工程属于“走出去”, 利用外资属于“引进来”, 故 (3) 可选;由“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 说明 (1) 可选。材料没有涉及跨国公司, 故 (2) 不选;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无法回避, 故 (4) 不选。

1 3. (1) (1) 2011年1季度到2012年1季度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2)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3) 2011年1季度到2012年1季度,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超过了同期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也在2012年1季度超过了GDP增速。这些都说明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正在不断改善。

(2)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不断缩小, 这有利于提高我国总体消费水平, 落实扩大内需的方针,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会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1 4. (1)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冰火两重天”是指, 一方面, 1~4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持续下降, 仅5月份同比微长0.05%;另一方面, 1~4月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持续大幅增长。

(2) 我国利用外资持续下降的原因有:欧债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供应趋紧;人民币持续升值;等等。

(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持续大幅增长, 这有利于: (1) 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2) 我国企业获得发展先机, 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3) 我国企业规避贸易摩擦,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4) 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 5. (1) 从材料可以看出, 我国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有: (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 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加重了企业负担; (3) 企业发展方式落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 分工不明确; (4) 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 (5) 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

(2) (1) 国家通过法律手段重新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 为中小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提供法律依据。 (2) 国家通过经济手段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出台税收优惠的财政政策, 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 国家通过行政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通过清理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 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浅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篇9

1、市场机制也称市场运行机制或者市场调节机制, 是指竞争、市场价格波动、供求变化的内在联系机制。

竞争、价格和供求与之联系的风险隐患构成了市场机制的主要要素。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有如下积极作用:一是可以调节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可以调节微观经济运行, 在大多数领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可以实行优胜劣汰,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 价格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是通过价格信号的功能来实现的。价格机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用, 是因为:第一, 它来自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供求双方稍有变动就会在价格上反映出来, 价格机制及时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 就像一个钟摆, 指示着资源配的方向。第二, 它来自价格变动的结构性。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形成相互联系的相对价格体系, 相对价格反映着不同商品的相对稀缺程度, 市场的资源配置就是在价格的比较中进行的。第三, 它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关心与运用价格信号的人。所有者根据价格决定投资方向;生产者根据价格生产产品;消费者根据价格决定消费结构。

2、市场和市场体系

市场从侠义来理解是指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广义来理解是指市场各主体进行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地理位置, 可以划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城市和农村市场;从流通环节, 可以划分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从流通时间, 可以划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市场体系通常是指各种不同功能的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市场体系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部分构成。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的意义在于:第一, 是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前提条件;第二, 是企业转建机制的必要条件;第三, 是政府转型,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全过程需要市场来实现, 所有企业之间的经济来往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是经济联系的纽带, 资源配置的载体。在市场运行中, 各种资源都直接进入或者间接进入市场, 由供求关系形成价格, 反映着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变化。企业在进行决策时, 主要依靠商品的价格, 生产什么取决于商品的相对价格, 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生产多少取决于商品和需求之间的相对价格。这样, 资源通过市场在各个企业和部门之间流动, 使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

2、宏观调控间接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营者做出的决策是依据市场价格变化、相关利益和消耗预测等。市场把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连接起来, 使供求平衡。但是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惯性和滞后性, 仅靠市场不能解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 难以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需要宏观经济调控的介入才能顺利进行。

3、市场体系完善化。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市场本身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开放的、复杂的、国际化的, 参与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增加, 市场运行的效率提高, 交易成本减少, 这样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各种市场经济机制形成合力,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

1、合理地分配社会劳动, 使资源配置优化。

通过市场商品和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来导致价格的变化, 价格变动引起利益变动, 利益变动引起生产要素变动来实现市场经济。这一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如果商品供小于求, 价格就会上涨, 当超过本身价值时, 就会获得超额利润, 利益将会引导生产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这些部门, 供求就会趋于平衡, 当生产要素越过平衡点的时候, 价格又会下降, 这将导致生产要素会从这些部分撤出去, 供求又会平衡, 价格上涨, 当越过平衡点, 又会出现供不应求, 从而新的一轮资源调节又重新开始。因此, 资源配置的曲线就会围绕着供求平衡线上下浮动, 从而调节着资源配置。

2、传递经济信息。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自动汇集到市场中, 经营者根据信息做出决策。市场信息不仅影响经营者的决策同时也影响该国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 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因此, 正是市场经济的信息作用, 把国家、企业、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收集整理收到的信息, 反馈给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依据这些信息面对市场, 围绕市场, 依据市场进行决策, 组织管理经营自己的生产活动。

3、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如果某个商品想要获得超额利润, 那么这个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 科技竞争已经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这种外在压力和利益的刺激使得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另外, 想要企业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 做出正确的决策, 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

摘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党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大胆创新。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引导、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蓝图。

关键词: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市场体系,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卫兴华, 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10

一、自由化市场经济的弊端

所谓“小政府、大市场”的主张, 单从规模上说, 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小政府、大市场, 政府规模再大, 也比不上市场的规模。显然, 它这里指的是作用, 政府作用越小越好, 即所谓的“有限政府”和“无限市场”。实际上, 政府和市场都是有限的, 市场也不是什么都覆盖, 而政府的作用则是要跟随和引领市场, 还要涵盖市场所不能涵盖 (失灵) 的广大领域。就此而论, 政府主导的范围要比市场大得多。从世界范围看, 许多国家的重大决策都是靠政府引领市场 (包括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 ,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要占主导地位, 它以社会主义的性质和要求来规导市场, 不仅从宏观上调控市场, 而且在微观上要用规则管理市场。政府的作用一旦削弱, 市场的缺陷和副作用就会放大。所以, 它应当是放活市场和管好市场的主力。

我们分析一下历史的教训。先从欧美说起, 在长达100多年的自由市场经济时代, 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虽然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带来的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大约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现在欧美都陷入严重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 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一筹莫展。欧洲欧元货币区还要求建立经济政府。这说明所谓“小政府、大市场”, 即全靠市场机制发展是不行的。现在连美国学者也认定不能“总是沉溺于已千疮百孔的自由市场极端主义”, “它正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并称赞“邓小平制定的政府主导和增长导向的改革”。

再看发展中国家。最突出的是拉丁美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那里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 结果造成经济大波动, 下滑严重, 尤其是阿根廷, 几乎陷入经济崩溃状态, 并引发了政治动乱。还有更多的国家进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这实际上是自由化市场经济两极分化、内需不足和粗放式经营造成的, 这个路子是走不通。现在看来, 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依靠所谓“小政府、大市场”来摆脱经济困境的。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经验也有教训。从经验上看, 凡是正确运用“两只手”的领域, 经济发展就比较稳定, 特别是几个大的五年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几年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实现平稳发展, 最重要的是实施了正确的宏观政策, 也发挥了市场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 有些领域放任市场, 即所谓的“无为而治”, 其结果是市场混乱,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既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又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当然也有体制问题, 但更重要的还是放任市场的自发作用作祟。

从驱利的本质上说, 市场经济并不可能像新自由主义所讲的人人都可以公平自由“参与市场竞争”, 因为市场本质是以钱为本, 参与市场经济的自由权大小则一定是由资本拥有者的资本数量多寡决定的。真正在市场经济中拥有自由权的是那些大资本家, 特别是金融资本家, 但就是他们也经常因为客观规律的作用而碰壁, 有的甚至陷于破产状况, 如美国的雷曼兄弟。这些现象说明,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赚钱, 不是什么“无治之手”在起作用, 而是“无治之手”造成的乱象, 使少数人火中取栗。

从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上说, 也不完全归之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无为而治”。这里要甄别真市场价格与伪市场价格。真市场价格, 即客观上由价值量和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水平 (所谓均衡价格) , 这是必须尊重的。但即使是真市场价格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尽可能顺应价格规律加以弥补、矫正, 设法减少其震荡和损失。至于伪市场价格, 那就是打着市场旗号制造高价或低价, 利用巧妙的促销手段误导消费者, 实际是少数人图赚钱所为。目前伪市场价格比比皆是, 动辙打出“听市场的”挡箭牌。为此, 必须甄别真伪, 该处置的要处置。还要说明的是, 企业或经营者作为市场的主体, 其定价不能完全与均衡价格画等号 (如制造虚假成本信息) 。现在的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放松了对市场的规导, 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造成的。与此相联, 还有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 有人也以此作为价格形成和运行的机制, 并以此为理由排斥政府对价格的监管和疏导。

从经济学创新的视角看, 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纷杂多变的虚拟经济来说, 确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 必须明确信息不对称不是客观规律, 而是一种经营行为和价格现象, 主要是人为因素, 即卖方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垄断信息手段, 有意加大营销中不透明度, 误导交易对象, 可称为“信息垄断”。从根本上它是违背等价交换和诚信交易原则的。一旦出现绝对强势的买方市场, 这种信息泡沫会立刻破灭, 或者发生道德风险。加之金融等虚拟经济增大, 催助了投机性、垄断性和信息不对称, 使得经济泡沫纷扰, 假象丛生。所以, 这也不能依靠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

从市场经济的分配职能上说, “小政府、大市场”非但不能减少两极分化, 恰恰相反, 它正是加剧两极分化的主因。的确, 市场有一定的分配职能, 主要是通过价格波动、各种竞争手段和信息不对称进行投机 (所谓机会收入) 造成的。应当说消费品的分配制度首先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即西方所说的产权决定分配。比如, 按劳分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按资分配或按要素分配则是以私有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为基础。因为初次分配都是在企业内部, 占个人收入的80%以上。而市场对分配起辅助的推动作用, 主要是对产品、资产的拥有者之间以价格形式调整分配。不过,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与市场关系往往纠缠在一起, 二者的结合更加剧了两极分化。比如, 即令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拿到一定的工资, 但由于市场通货膨胀, 它手里的货币就减少了购买力, 这就影响了基本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而那些大资本拥有者却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大发其财,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所以说, 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非但不能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即所谓“让财富流向百姓”, 反而“最大化”地进入富人的腰包, 产生和加剧了两极分化;而且由此导致内需不足, 发展的内在动力减弱, 经济更加依靠外需拉动, 形成了外部通胀输入与内部购买力不足的矛盾现象, 使得价格更加扭曲。

由此看来, 所谓“小政府、大市场”的自由化市场经济既行不通, 更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反而造成许多深层次的矛盾。

二、“强政府、旺市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计划和市场都得用”, 强调“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 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 把它纠正过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讲话中特别指出:“我国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就是说, 我们的政府应当强有力, 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概括起来说, 就是“强政府、旺市场”。政府以正确的决策调控、管理来引领市场, 以强有力的手段纠正市场失灵和种种副作用, 让它在国家意志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引领经济发展, 在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市场的活力, 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还要随时对市场进行监督、规导和纠偏。

从生产社会化的规律来看, 市场经济具有两重性特征:它饱含活力, 又充满矛盾;效率高, 但缺陷大、变数多。二者往往相伴显现。它的活力在于具有联系机制 (供求关系) 、核算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连动机制 (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优选机制。同时它的缺陷也相当广深, 表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它涵盖了商品生产、流通和经营等领域, 如工业品、服务行业等, 包括日益庞大的金融领域, 但它又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周期性、波动性, 会引发许多严重后果, 如通货膨胀、过度竞争、投机滋扰、垄断价格、浪费资源、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等。解决这一大领域的矛盾需要政府的作用, 有时还需政府起主导作用 (如对各类安全的监督治理) 。二是还有市场所不能涵盖的广大的区间 (虽然有联系) , 例如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架构、生态环境的优化、节能减排、居民健康与各类安全、新资源的开发、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建设、自然灾害的救助和防治、对落后地区的支持、社会治安、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高新技术的研发 (如宇航) 、国防建设与军事安全等等。这些领域不能单靠市场就能发展和解决矛盾。如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正关系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 自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以来, 大工业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 造成了许多生态灾难。2010年和2011年出现的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和日本福岛核泄漏说明, 市场经济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再如农业, 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产业, 但农产品价格偏低, 没有一个国家单靠市场调节能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美国的农业补贴占农户支出的40%。这一领域如果靠市场而不靠政府主导, 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所以,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上述两类领域都要用好“两只手”协调耦合共同发挥作用, 这是生产社会化规律所要求的。就连资本主义国家日本、韩国, 当它们由政府主导时经济发展就快速平稳, 而转入新自由主义政策后经济发展立刻缓慢甚至停滞下来。

历史和现实证明, 要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克服其缺陷, 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 市场机制到哪里, 政府管理就到哪里。从宏观上说, 市场的波动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调度、规制、矫正乃至化解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后果;从中观上说, 政府要管理各级市场, 保护资源, 维护公共利益, 稳定社会;从微观上说, 企业的市场行为也需要政府来管理, 包括产品质量的监管、环境污染的防治、职工收入分配的政策, 以及各种税收政策等, 都随时需要政府来规导。这是客观需要, 也是生产社会化运行的要求。人类社会和社会化大生产都必须有序进行, 政府须不断解决市场的无序所产生的矛盾。现在, 西方所谓现代发达市场国家, 从亚当斯密开始对市场都有一定管理和各种经济政策, 后来日益加强。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把垄断资本与政府直接结合, 有的甚至直接形成国家资本主义。再后来, 他们虽曾以放任为主, 但1929—1933年发生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大危机背景下产生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 西方称之为“经济学革命”, 明确提出政府干预, 这是对自由主义的矫正。二战后美元垄断世界, 凯恩斯主义先后坚持了40多年时间, 也正是美国经济发展比较稳的时期, 但终因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质而陷入“滞胀”的两难境地。到了本世界头十年, 又发生了始无前例的金融危机, 反过头来又得乞灵于凯恩斯主义。上述历史事实说明, 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只是时而此强、时而彼强的轮流主导。所以, 市场经济并不能离开政府的作用, 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应有之义。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政府主导是其制度的内在要求。因为单纯的市场经济是以钱为本,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经济要稳定发展, 需要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 但是必须克服它的重大缺陷, 使经济有一个稳定发展的机制, 才能使其真正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例如,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就是利用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应对而在世界上率先复苏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 社会主义要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必须靠政府主导。例如, 我国在30多年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 、最大的跨区域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最长的西电东运和西气东输工程 (8000多公里之长) 、海拔最高的铁路 (青藏铁路) 等等, 这都是任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无力做到的。还有, 像应对地震、泥石油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 行动之速、恢复之快也是世界仅有的。如果没有政府主导, 市场经济就无法实现年均10%的GDP增长率, 使贫困的中国能够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运行中, 政府应当处理好“发展”与“服务”的关系, 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沟通应通过一定的信息机制, 形成一个输入、传送、输出的循环系统。从哲学的高度看, 国家的作用包括计划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但它不是随意, 而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包括市场的信号。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 对于加强计划的问题, 有人曾认为意志和意识因素要起更大的作用, 列宁则认为, 这是“国家的‘意志和意识’而不是个人的”, 它应当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客观规律。当然, 这里有一个“两只手”互相耦合沟通的渠道, 需要把“自觉”和“自发”两者统一起来。比如, 解决通胀问题与两极分化问题, 都要靠政府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两只手”的协同功能, 整个经济转型更需要“强政府、旺市场”的互动作用。

三、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

我们主张“强政府、旺市场”, 并不是不要改革, 而是要在深化改革中不断优化。比如, 政府怎样去调控市场, 当然不能主要靠行政干预 (如稳定市场价格) , 而是要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但有时候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 关键是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有利。我们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既不是重返计划经济体制, 而是发挥它的合理有效的功能;也不是不进行政府改革, 而要继续深化并不断完善政府的改革, 尤其要克服官员腐败、机构低效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端, 加强制度建设;更不是完全照搬凯恩斯主义, 乃是按社会主义宗旨解决缺位、错位、越位问题。重要的是科学地理解它的含义, 既要深化改革, 扫除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障碍, 又要防止放任失控, 不能取消政府的主导作用, 而应强化合理规制, 把整顿市场与政府转型结合起来。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 改革政府职能不是改掉政府的主导作用。

就市场经济来说, 它是一个很好的机制, 需要发挥它的优点, 克服它的缺陷, 要建立市场的规则, 加强市场的管理。尤其近年来物价波动较大, 农产品价格像“过山车”一样上下摆动,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完善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对于市场的各个主体而言, 要学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善于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要追求合理的利润, 另一方面要多尽社会责任, 把遵守宏观调控的要求和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统一起来, 包括分配制度的改革都要运用好“两只手”的协同功能。

从目前来看,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运用好“两只手”耦合作用的经验和机制, 寻找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不过, 我们决不能误入新自由主义的陷阱, 不能走欧美式自由市场经济的路子。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在‘四个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政权、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 , “‘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这就是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由公有制经济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和基础, 政府的调控和管理起主导作用, 同时还包括上层建筑 (党的领导、国家的作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的保证功能, 并组成一个共同起作用的完整体系。总体上说, 社会基本制度整体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 需要充分发挥“两只手”的协同作用。此外, 还要特别注重加强防范国际各种风险的能力, 抵制种种西化、分化和颠覆活动, 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 这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综上所述, 构建和完善“强政府、旺市场”的制度模式,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95.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 2008 (24) .

[4]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M].人民出版社, 2009.

[5]杨承训:论“市场调节、调节市场”双导向机制[J].当代财经, 2009 (8) .

上一篇:打造记叙文凤头下一篇:情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