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置换

2024-06-20

双重血浆置换(精选九篇)

双重血浆置换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病人男1例, 女3例;年龄38岁~63岁;原发病中1例38岁女病人是肾移植前群体抗体升高 (Ⅰ类抗体升高达80%) , 1例55岁女病人表现为急进型肾炎Ⅰ型病人 (抗基底膜抗体肾炎) (肾穿诊断) , 1例63岁男性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进展型病人, 1例39岁女病人为狼疮性肾炎表现为急性新月体肾炎的病人 (肾穿刺诊断) 。

1.2 治疗方法

采用旭化成IQ-II1型机器做双重血浆置换。抗凝剂采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加曲班, 治疗前先给予股静脉双腔置管, 常规做机器的自检冲洗流程, 待自检通过后即首先肌肉注射苯海拉明20mg, 接通管路后从动脉段给予地塞米松5mg, 以防止变态反应。血流量开始控制在80mL/min~100mL/min, 此时血液首先经过血浆分离器 (旭化成) 分离出血浆 (每分钟30mL) , 然后再以30mL/min的速度将血浆引入到血浆成分分离器中 (EC-2A, 膜孔径0.01m, 蛋白筛选系数0.25) , 最后分离出大分子球蛋白, 而白蛋白等又回到血液中。这样共进行置换出含以大分子球蛋白为主的血浆成分1 000mL为1次治疗的总量。

2 结果

共进行了12次双重血浆置换治疗, 其中成功进行肾移植1例, 治愈1例, 好转1例, 稳定1例。详见表1。

3 讨论

在我国最近几年, 对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已经开展了双重血浆置换的治疗, 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其具有选择性清除大分子的致病性免疫球蛋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而保留了有用的白蛋白, 置换液用的血浆和白蛋白均较单纯血浆置换要少, 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置换液引起感染的风险[1]。过去所做的双重血浆置换, 置换的大分子血浆的量是500mL左右, 而最近根据文献报道我们也改为了1 000mL, 这就增加了大分子致病性球蛋白的清除效果, 即1 000 mL的大分子弃除血浆中的IgG, 相当于单纯血浆置换4 000mL中的量[2], 这样既减少了异体血浆和蛋白输入, 同时还能有效起到祛除致病性免疫球蛋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尽管以往的经验是不需要输血浆的, 但是体会是在第3次以后就需要输入一定量的血浆防止出血的情况发生, 因为1 000mL的弃浆中仍然有许多凝血因子也丢失了, 如果不及时补充血浆会有出血的危险, 我们在做第2例病人时, 做到第3次后病人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经止血、输血和输血浆后才控制, 以后改为阿加曲班抗凝并在第1次以后的双重血浆置换时补充了600mL的血浆结果未再出血。体会抗凝剂在双重血浆置换时给的剂量要大于血液透析的病人, 一般我们首先用低分子肝素60U/kg静脉注射, 然后用肝素10mg/h维持, 在透析结束前30min结束, 同时间隔30min冲管及血浆分离器1次, 如果发现静脉压>200 mmHg (1 mmHg=0.133kPa) 及时增加肝素用量。阿加曲班在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中使用首剂5mg静脉注射然后以5mg/h~7mg/h维持 (根据冲管情况和静脉压情况来定) , 提前半小时停止维持量。总之抗凝剂使用非常关键, 因为分离出的血浆以30mL/min的流量流到血浆成分分离器中, 如果抗凝剂使用量少, 会发生纤维蛋白的凝集而造成双重血浆置换的失败或置换量不够影响疗效。在血浆置换前要查凝血系列, 如果其抗凝血酶Ⅲ小于50%就不能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3], 而应该用阿加曲班或枸橼酸钠抗凝[3], 在血浆置换开始30min从静脉采血急查凝血系列,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激活全血凝固时间 (ACT) >基础值的2.5倍,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基础值的3.0倍是抗凝剂剂量偏大应相应减少抗凝剂剂量, 如果PT, ACT和APTT<基础值的1.5倍提示抗凝剂量不足应该相应增加抗凝剂剂量, 在结束治疗时应该在静脉及动脉处分别采血做凝血系列检查, 从动脉段采的血反映其体内凝血情况, 如果PT, ACT和APTT>基础值的1.5倍应该注意体内出血的风险, 如果从静脉段结束时的凝血检查可以决定下一次抗凝剂的剂量[3]。临床上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做几次血浆置换, 应该根据化验检查抗体的转阴与否, 临床症状改善和实验室检查是否正常以及循证指南来决定。当然由于目前这种治疗费用较高, 尚未能进入医保报销, 因此也影响了疗效。

摘要:[目的]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行双重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病人进行12次双重血浆置换治疗, 其中成功进行肾移植1例, 治愈1例, 好转1例, 稳定1例。[结论]加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双重血浆置换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双重血浆置换,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凝,护理

参考文献

[1]黎磊石, 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588;1599.

[2]野入英世, 花房规男.血液净化疗法袖珍手册[M].第2版.任庆华, 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96-99;104-113.

双重血浆置换 篇2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血浆置换,双重膜滤过式;血小板减少;临床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小板减少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亦是SLE预后差的危险因素。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采用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DFPP)辅助治疗SLE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15例,并对其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纳入SLE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15例,其中男3例,女12例,年龄20~52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例,对照组8例。狼疮活动评分—SLEDAI评分:治疗组 7例,SLEDAI评分10~23分,对照组8例,SLEDAI评分10~20分,两组具有可比性

(P > 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血小板计数在(15~35)×109·L-1之内;③所有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除有关节痛、蛋白尿、发热、浆膜炎、脱发外,均伴不同程度皮肤紫癜,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现象;④入院时凝血功能正常。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醋酸泼尼松1 mg·kg-1·d-1治疗、生理盐水150 ml、环磷酰胺0.5 g静脉点滴,连续2天,间隔2周后再重复使用一次。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行DFPP治疗。治疗用仪器:①血液透析机(由日本东立公司生产);②血浆分离器及血浆成分分离器各1付(由日本旭化成医疗公司生产);③血透管路2套,1套与血浆分离器相连,另1套与血浆成分分离器相连。操作方法:应用血液透析机,选择患者右股静脉临时血透导管建立血路,启动血透机血泵,血液引出后进入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的血浆经另一血泵进入血浆成分分离器,分离出致病物质和白蛋白等物质后,滤出白蛋白与原有形成分(血细胞)合流输回体内。血流量约100 ml·min-1,

血漿滤过流量约35~50 ml·min-1。为避免出血风险及对血小板(PLT)影响,过程中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一般每次分离血浆2.5~3 L,治疗2 h。丢弃血浆约500 ml,同时补充与丢弃血浆等量的置换液(一般选择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及复方林格液)。

2.2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有无改善(SLEDAI评分情况-病情活动:SLEDAI大于 10分;病情好转:SLEDAI评分较前降低大于3分;病情持续活动:SLEDAI较前增加大于3分)[2]。观察两组治疗1天、1周、2周后的血小板(PLT)计数及治疗前后2周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 抗体(ds-DNA)、补体C3、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

3 结 果

3.1 不良反应 28例患者DFPP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经予以回输林格氏液后症状均可改善,未中止治疗。

3.2 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皮肤紫癜及女性月经量过多现象均有好转。15例患者治疗前ds-DNA均阳性,治疗2周后,对照组8例患者ds-DNA转阴2例,转阴率25%,治疗组7例患者转阴5例,转阴率71%,治疗组与对照组ANA滴度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治疗前15例患者ANA滴度均大于1∶160,治疗2周后8例对照组患者ANA滴度小于1∶40者3例,好转率37.50%,治疗组7例患者ANA滴度小于1∶40者4例,好转率57.10%,治疗组与对照组ANA滴度好转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治疗组PLT计数(治疗2天后)复查已经有所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治疗2天后及治疗1周后患者PLT计数较前稍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nlc202309030554

对照组治疗2周后血小板计数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复查血Ig下降,ESR、C3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仅IgA下降、ESR上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前后PLT、免疫球蛋白、补体C3、ESR具体情况见表1、表2。

治疗组治疗2周后IgG、IgA、IgM、ESR下降,C3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治疗2周后仅IgA、ESR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 讨 论

在SLE多器官系统损害中,血液系统损害并不少见,发生率7%~30%[2],其中约5%~8%患者会出现PLT严重减少(<3×109L-1),亦是SLE预后差的危险因素。SLE患者PLT减少与免疫异常有关,免疫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其发病机制是由于T细胞功能紊乱,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作用加强,多种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液中,而使血PLT破坏增加[3]。其直接导致后果即是患者因大出血而死亡,而常规药物: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发挥作用,控制病情需要数日至数周,期间患者可能因为并发症出现而增加死亡率。DFPP系在血浆置换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一种选择性血浆分离技术,利用两个不同孔径滤过器(血浆分离器及血浆成分分离器),治疗时根据致病物质分子量不同选择不同孔径滤过器,既能保证清除体内致病因子,又可最大限度減少机体白蛋白丢失。经过改进后DFPP治疗技术,每次治疗可分离血浆2~4 L,仅丢失血浆大约500 ml,使所用置换液大大减少,从而使输血浆感染等并发症大大减少[4]。本文观察治疗组辅予DFPP治疗后,患者PLT计数(治疗2天后)复查已经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及2周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行DFPP治疗2周后复查血Ig、ESR下降,C3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s-DNA及ANA好转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亦提示DFPP可快速清除患者血浆中异常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等。患者体内致病性抗体,包括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血小板抗体减少,及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减少,故而血小板计数上升,患者出血风险大大降低。研究发现,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CD40配体高于正常,而CD40是体液免疫反应的关键,影响B细胞的增生与自身抗体的形成,从而导致SLE各种自身抗体产生。研究显示经过DFPP治疗后可以降低可溶性CD40配体和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5]。另有研究提示,经血浆置换治疗去除特异抗体后,使促进合成该抗体的B细胞克隆进入增殖周期,易为细胞毒药物选择性杀伤,而使后继进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效果得到强化[6]。DFPP常见的并发症有低血压、过敏反应、发热等[4]。本文治疗组共2例患者治疗中出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均未停止治疗,故DFPP治疗SLE相对安全。DFPP虽可迅速降低患者自身抗体水平,使机体内免疫复合物减少,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但DFPP并不能够减少免疫原性物质的产生,因此,此疗法必须同时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以预防或改善DFPP治疗后体内自身抗体产生反跳。而糖皮质激素和(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可通过单个或多个靶点持续抑制自身抗体的再生过程,而达到病因治疗控制病情的目的[7]。

综上所述,对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病初急性期,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辅以DFPP治疗,可起到短期内迅速缓解症状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为病因治疗创造时机,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5 参考文献

[1]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栗占国,唐福林 译. 8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342-1350.

[2]Gladman D D,Urowitz M B,Kagal A,et al. Accurately describing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J].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0,27(2):377-379.

[3]杨继红,王学文,于亚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相关性血液学改变的探讨[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2):138-139.

[4]杨晓,孙希锋.双重滤过血浆置换疗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1):39-40.

[5]顾勇,薛骏.血浆净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6):502-503

[6]彭小梅,龚智锋,徐壁云.血浆置换并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J].临床荟萃,2001,16(7):320-321.

[7]黎磊石,刘志红.中国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95-496.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 篇3

重型肝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严重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其病死率高, 达70%~80%[1]。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 是国内治疗重型肝炎较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中血浆置换是用得最多的人工肝疗法。血浆置换是通过ALSS装置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体外循环系统, 将人体内含有毒素和代谢产物的血浆分离出来弃去, 补充正常的血浆, 从而代替肝脏的部分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2], 帮助重型肝炎病人度过危险期, 从而获得新生。我科2002年5 月—2008年7月采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216例, 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6例重型肝炎病人, 其中男 175例, 女41例;年龄 23 岁~58 岁, 平均43 岁;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重型肝炎诊断标准,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2例, 慢性重型肝炎 204 例。所有病人入院后常规予以综合护肝治疗, 同时予以血浆置换1次~3次经治疗后, 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乏力、腹胀症状明显改善, 血胆红素明显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1.2 方法

应用北京伟力WLXGX-888型血液净化人工肝支持系统, 股静脉单针双腔管建立动静脉通路, 治疗前管路用生理盐水和肝素化盐水各1 000 mL进行预冲, 动脉血流量100 mL/min, 血浆分离速度为血流量的25%~30%, 术前在留置导管内注入首剂肝素20 mg, 肝素维持量5 mg/h ~7 mg/h, 置换新鲜冰冻血浆3 000 mL。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加强血浆置换术知识宣教, 重视心理护理。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是国内新开展的技术, 病人及家属对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不了解, 加之重型肝炎病人的病情重、进展快、易反复等特点, 病人易丧失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担心等心理。护士应该主动对病人进行安慰, 详细讲解血浆置换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和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介绍成功病例, 消除其负性心理, 争取病人的密切配合, 树立信心, 同时向家属说明治疗所需费用[3]。

2.1.2 病人准备

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 常规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便潜血、定血型。测体重及生命体征, 昏迷病人留置导尿管。

2.1.3 环境和物品准备

人工肝室行紫外线照射消毒1 h, 地面、台面、床头柜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室温调整在-24 ℃, 准备好氧气、吸引器、心电监护仪, 抗过敏药物、抢救药品、术中用药, 以及血路管、血浆分离器、股静脉置管穿刺包, 并检查有效期和包装的完整性。

2.2 术中护理

2.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工作人员穿隔离衣、换隔离鞋, 戴手套、帽子、口罩, 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时严格消毒皮肤, 禁止病人家属入人工肝室。置换出来的血浆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弃去, 用后的血浆分离器、穿刺针、血路管等一次性医疗用品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理。

2.2.2 把握操作要点, 确保治疗安全

护士谨慎操作人工肝机器, 认真观察各种参数, 发现异常及时调节和处理。预冲管路时应排尽所有空气, 管道连接处结合牢固、紧密, 更换血浆要及时, 严防空气进入。操作过程中仔细观察管路有无扭曲、留置管有无引流不畅、血浆分离器有无凝血、排液速度与血浆输入速度是否平衡。发现异常迅速反应及时处理, 保证人工治疗顺利进行。

2.2.3 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由于大量异体血浆输入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和低血钙反应, 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胸闷、气促、口周及四肢麻木、恶心等症状。 应在输血浆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血浆放在37 ℃的恒温水箱中预热, 以防变态反应, 出现症状时给予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抗过敏, 5%葡萄糖加10%葡萄糖酸钙20 mL快速静脉输注及时补钙。置换前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输注, 补充血容量, 开始血浆置换时速度宜慢, 防止一过性血压下降。采用适当的抗凝方案, 防止凝血、出血, 由于重型肝炎病人肝细胞严重坏死,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出血倾向明显, 应根据病人体重、凝血功能准确掌握肝素剂量, 随时注意动脉压、静脉压的变化, 调节肝素剂量, 及早发现体外循环血液凝固危险信号, 及时排除故障, 保证循环通畅。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意识、面色、尿量及末梢循环等[4,5]。

2.3 术后护理

2.3.1 留置导管护理

术后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床上大小便, 避免肢体频繁活动以免造成导管移位。妥善固定留置导管, 以防脱出, 保持局部干燥, 每日换药1次, 并观察局部有无渗血、出血、炎性反应,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果病人不需再行人工肝治疗, 拔除留置导管前嘱病人排便、排尿, 局部压迫止血5 min后, 加压包扎再用砂袋压迫6 h, 嘱病人卧床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6 h, 不要用力咳嗽、用力排便, 以防出血及局部血肿。

2.3.2 饮食护理

人工肝治疗后病人全身中毒症状减轻、食欲明显增加, 但实际上病人的肝功能及胃肠道水肿尚未完全恢复, 告诫病人及家属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避免突然进食过多、饮食不当, 增加肝脏的负担而诱发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指导病人少量多餐, 宜清淡、易消化、低蛋白、低脂饮食。

3 体会

血浆置换术为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重型肝炎治疗方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护士精心准备、熟练操作、掌握机器性能、合理使用肝素、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兰娟, 黄建荣, 陈江华, 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7, 5 (4) :202.

[2]李兰娟, 黄建荣, 朱琼, 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13例报告[J].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7, 15 (1) :47.

[3]伍倩琪.重型肝炎病人血浆置换术的护理分析[J].护理研究, 2005, 19 (5B) :859-860.

[4]肖俊, 谭芳, 黄裕洪.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并发症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1 (1B) :127-128.

双重血浆置换 篇4

【关键词】肝病;血浆置换;护理问题;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8-02

在治疗肝病的临床实践中,血浆置换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血浆置换指引出患者的全血到体外,将血浆在膜式血浆分离器作用下分离出来弃去,将毒素和致病因子清除后,对新鲜冰冻血浆加以补充,从而实现对已衰竭肝脏某些功能的替代,使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更快,促进肝病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和治疗目的的达到。不过这种治疗方式在国内并没有普及,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过敏、出血等不良反应,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来预防或解决。[1]从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对12例肝病患者进行了17次血浆置换治疗,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的接收血浆置换术的12例肝病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6.1±0.8岁;诊断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10例,其中合并肝昏迷患者2例;肝移植术后黄疸1例,重症肝炎1例。12例患者共进行17次血浆置换,平均1.4次。

1.2方法

血浆置换治疗在装置方面对WLXGX-888型血液净化仪加以采用,由北京伟力公司生产。在保肝、护肝、退黄、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下,对12例肝病患者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实施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对ALSS治疗室严格消消毒,对其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对体外循环通路加以建立,并用生理盐水对管路预冲后实施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平卧,对一侧股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加以采用,将血液引出后通过血浆置换装置分离血细胞与血浆,同时对一侧肘静脉留置针穿刺加以实施,在体内输入分离后的血细胞和置换液并将分离出的血浆弃掉。

对血浆置换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100ml/min为血流量标准,2000-3000ml为每次血浆置换量范围,治疗时间维持在2-4h内。

2.结果

在血浆置换治疗护理过程中,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3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经过术中细心护理,及对护理中问题的针对性护理防范措施的落实,除1位患者意识不清外,其他所有患者在治疗中情绪均比较稳定,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血浆置换,促进了病人治愈率的提高。

3.讨论

肝炎的发展很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其治疗方法中,血浆置换成为当前相对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不过血浆置换术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概括来说,本组血浆置换治疗肝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如下。

术前护理中主要内容为心理护理、对周围血管状态的评估及术前准备等。本组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对治疗缺乏信心,对血浆置换治疗知识的认识比较缺乏。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对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个性特征对患者耐心解释血浆置换治疗的目的、方法及可靠性等,也可邀请成功治疗的患者现身说法,从而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不安等心理,使患者从内心肯定并愉快地接受这一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周边血管状态做好评估工作,及时将不适合穿刺周围血管的患者情况通知给医生,治疗前还应对留置管路的通畅与否进行检查。血浆置换治疗对体外循环加以采用,带有一定危险性,所以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进行术前相关检查,对其过敏史加以讯问,嘱咐患者少饮水等,操作过程保证无菌。

术中的护理主要内容为应用患者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枸椽酸钠中毒、增强病人的舒适感等。由于对血浆、异体血浆蛋白的大量输入及对血浆置换耗材的使用,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也能够对患者面、胸、四肢、背部等仔细观察,当患者出现皮肤发红、荨麻疹等情况即为过敏反应,护理人员需立即给予患者5mg地塞米松,同时静脉泵入2040ml 10%的葡萄酸钙。并将血浆速度减慢,将患者指甲剪短,避免患者将自己的皮肤随意损伤。在对大量新鲜冰冻血浆输入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低血钙症状,一旦患者出现口周麻木、恶心等表现,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患者30-40ml 10%的葡萄酸钙,同时将500ml生理盐水加入其中静滴,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及将滴速减慢。[2]整个治疗过程时间长达4-5小时,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多多交流,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帮助其变换体位等,使患者保持最好的状态接受手术。

术后护理主要内容为应对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出血倾向、潜在感染等。血浆置换治疗演唱了凝血酶原时间,会减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加上对肝素的使用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出血症状。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面色、意识、穿刺部位出血与否等注意观察,必要时可对血小板加以输入。在肝素的应用上可用低分子肝素暂时替代,对鱼精蛋白加以使用对管路连接情况加以检查等。血浆置换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血管插管处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护理人员必须对对病室消毒隔离,用含氯消毒擦试床单,同时使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如发现感染情况,应及时对抗生素加以使用[3]。

本组肝病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护理过程十分认真,对治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12例患者较治疗前和护理前心理均稳定很多,除1位患者意识不清外,其他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血浆置换。显示在血浆置换治疗中,规范的护理程序是其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贺春蕾,侯智锐.血浆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1(02):55-56.

[2]王芳.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传染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32-33.

血浆置换在危重病人的应用与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2008年3月, 我院PE治疗危重病患者共70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25-83岁, 平均54岁,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0例, 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17例, 急性肝衰竭7例, 妊娠急性脂肪肝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治疗2-3次。首次治疗前行深静脉置管, 使用日本PLASAUTO-IQ床边血液净化仪, 血浆分离器为OP-08血浆分离器, 血路管及血浆分离器用肝素盐水预冲, 根据病情, 置换液为新鲜血浆2000~3000ml, 血流速度为70~98ml/min, 血浆分离速度20~40ml/min, 治疗时间3~5h, 治疗过程肝素用量视患者APPT时间调整, 治疗结束时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肝素。

2 结果

经治疗后的病人凝血时间缩短, 肝功能明显改善, 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精神好转, 意识转清, 乏力、腹胀、食欲明显改善, 病情好转出院57例, 死亡9例, 未愈自动出院4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神志清楚患者存在焦虑、悲观、抑郁、恐慌的心理, 护士应安抚疏导患者, 消除不良的情绪, 并告知PE治疗的重要性, 意义、操作方法、效果, 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术前签字, 取得病人及家属密切配合。

3.1.2 评估及术前准备术前护士应详细掌握病情, 评估患者

的神志、生命体征、周围静脉充盈度、皮肤弹性、尿色、尿量、中心静脉压、肝功能、出凝血时间等, 对存在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的患者, 术前半小时先从静脉快速滴入代血浆, 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液, 达到快速扩充血容量, 避免PE初期出现血压下降。对血压低经用升压药及充分扩充血容量而血压仍无法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又急需进行PE治疗的危重病患者, 血路管及血浆分离器用肝素盐水预冲后, 引血前排出肝素盐水, 用人体白蛋白预冲血路管及血浆分离器, 引血后将人体白蛋白输入体内, 提高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以保证PE初期血压的平衡。

术前少量输注血浆, 了解患者对血浆的过敏情况。术前常规给予抗过敏药物应用, 预防术中过敏。

3.1.3 血路通路的建立术前常规给予深静脉置管, 多采用锁

骨下静脉, 股静脉置管, 对经济困难, 血管条件好的患者可采用桡动脉, 足背动脉作为引血通路, 静脉多采用正中静脉, 头静脉、大隐静脉作为回路。

3.2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 做好血液、体液隔离, 所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分类放入特殊感染标志的污物袋内, 病人的滤出液消毒后放弃, 污染物品及环境及时消毒。

3.3 加强术中监护,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 是确保PE治疗平稳的关键

3.3.1 低血压

是PE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PE开始5-30min发生率最高, 由于患者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 体外循环后, 置换液补充过慢或滤出液量较多是导致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

护理对策:PE初期, 血容量仍不足, 可采用较低的血流速度及弃浆速度, 加大反浆速度或从另一路静脉快速扩充血容量, 抬高双下肢30度, 快速静脉推注50%GS40-100ml, 以增加回心血量, 经以上处理, 血压仍不回升, 给予升压药微注泵推注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3.2 出血重症肝炎的病人凝血功能差, PE治疗需要药物抗

凝, 创伤性操作易致出血表现, 深静脉置管时损伤静脉或动脉, 易导致皮下出血或血肿, 拔管时压迫时间不够, 易引起皮下血肿。

术中还应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 如病人突然脑疝或呼吸不规则, 主诉前额头部剧痛, 喷射性呕吐, 应考虑颅内出血的可能。

护理对策:对置管损伤血管, 医护人员应严格交接班, 密切观察血肿范围及皮下出血, 血压的变化, 血肿早期马上冷敷及压迫止血, 注意防止冻伤。并观察止血效果, 严防血肿进一步扩大。对颈内静脉置管及锁骨下静脉置管失败, 严密观察呼吸频率, 防止血肿扩大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 备好气切包及简易呼吸器, 以便抢救, 拔管时应延长压迫时间, 防止皮下血肿的发生, PE24h内不拔管。

考虑并发颅内出血, 应终止PE, 严禁头部搬动, 保持呼吸通道顺畅, 急行头颅CT检查, 遵医嘱给予甘露醇、止血剂, 绝对卧床休息。

3.3.3 过敏反应PE使用大量异体血浆, 容易发生过敏, 病人

可表现为胸闷、口周及手指麻木感, 皮疹等不适, 严重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此外, 还有肝素、鱼精蛋白、代血浆、白蛋白等药物过敏反应。

护理对策:术前询问过敏史, 常规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推注, 发生过敏反应, 先判断过敏原因, 再对症处理, 如血浆过敏, 反应较轻, 减慢输入速度, 加用地塞米松及钙剂, 经处理症状不缓解, 应停止PE治疗, 严重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3.3.4 空气栓塞

是PE治疗中严重的并发症。可由于血路管道各接头不紧、破膜、监测装置失灵, 治疗操作失误、断电等原因导致空气栓塞, 若少量气泡进入体内不引起症状, 若一次空气进入大于5ml以上可产生头晕、乏力、心率加快。胸闷及压迫感、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及疼痛, 严重可能出现青紫、抽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心跳骤停。

护理对策:首先操作前检查各血路管接头是否完好状态, PE开始如有破膜, 及时更换血浆分离口, 密切监测静脉壶情况, 有气泡及时排净, 突然断电应专人监测静脉壶, 杜绝空气进入体内。如出现空气栓塞, 立即关血泵, 中止PE, 用手压住静脉穿刺上方的血流以减少空气进入体内, 立即头低脚高位, 去枕平卧, 高流量给氧, 轻拍背部, 鼓动患者咳嗽, 使空气进入肺动脉的入口处, 立即排出原因, 症状严重需快速补液、输血, 必要时应用脱水剂及激素。

3.4 术后护理

未置管病人, 穿刺部位给予加压止血30~60min, 由于术后患者仍全身肝素化, 应密切观察渗血情况及肢端循环, 防止穿刺部位的再出血及皮下血肿发生, 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出凝血情况, 发生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

术后饮食指导:每天PE治疗后, 神志清楚病人可表现为食欲好转, 应指导清淡饮食3d, 少量多餐, 严禁饱餐, 严禁摄入高蛋白饮食, 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不利于肝功能恢复, 多食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4 讨论

重型肝炎及急性肝衰竭患者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 存在着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PE过程易并发低血压, 严重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PE术前充分病情评估及保证有效血容量, 有利于预防PE早期低血压的发生, PE过程严密监护, 有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 确保PE治疗平稳的关键, 为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6月-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148例,均符合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2]。男102例,女46例,年龄14~71岁;肝功能衰竭早期56例,中期42例,晚期50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36例,药物性肝损害1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KM8800型血液净化机,血浆分离器为EC-4A20,血流为80~100ml/min,血流速度为25~30ml/min,每次置换血浆量为3000ml,每周2次,每位患者最少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最多6次;每次治疗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抗过敏;根据凝血功能使用不同剂量的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电、血压监护;每次治疗前后均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好转: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消失或减轻,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降低,PT明显缩短,PTA明显提高,不出现并发症。临床无效: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未减轻或继续恶化,血清TBil未降低或继续升高,PT未缩短或继续延长,PTA未提高或继续降低,出现严重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

148例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92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精神好转,乏力、腹胀减轻、食欲增加,有效率为62.2%;48例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在住院期间死亡8例。

2.2 肝功能指标

治疗后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T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和PT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

2.3 早、中、晚期重型肝炎的疗效

早期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5.7%均高于中期的59.5%和晚期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中期和晚期比较,*P<0.05

2.4 血浆置换治疗次数对TBil的影响

148例患者中连续3次以上(包含3次)血浆置换63例,TBil治疗前平均(512.37±262.71)μmol/L,治疗后为(174.58±94.69)μmol/L,下降幅度为65.93%;连续3次以下血浆置换85例,TBil治疗前平均(457.49±243.76)μmol/L,治疗后为(258.52±136.21)μmol/L,下降幅度为43.4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5 并发症

148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436次,出现不良反应58次占13.30%。其中荨麻疹、皮肤瘙痒35次,留置管处出血11例,出现肝性脑病或加重8例,血压下降4次,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 讨 论

肝功能衰竭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综合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死率高达80%[1];肝移植能从根本上治疗肝衰竭,但供肝来源有限,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已引起广泛重视。

血浆置换是最为常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方法之一[3],其可以清除患者血液中活化的血栓产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大分子物质(如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及中、小分子等有害物质,同时补充因肝功能衰竭导致减少或缺乏的凝血因子、调理素、白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期望在内环境改善的情况下肝脏功能能自发恢复,或为肝脏移植和其他治疗作准备[4]。

PTATBil是评价肝功能衰竭最为重要的指标[5,6],本研究显示,治疗后PTA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清TBil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病程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而发展至晚期时,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衰竭严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此时再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难以达到满意疗效。

虽然血浆置换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内环境,但并不能消除肝细胞坏死的根本病因,血浆置换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在148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中,连续治疗>3次的患者TBil下降幅度65.93%高于治疗<3次的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进行多次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更明显。

在血浆置换治疗的并发症中,血浆过敏最为常见,然而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血压下降,可加重病情进展,危及生命,应密切观察病情,早期预防。

虽然血浆置换对肝功能衰竭有暂时的支持作用,为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有力条件,但其预后仍然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体化治疗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内科综合治疗和防止并发症仍然是提高肝功能衰竭存活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14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48例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62.2%(92/148);临床症状无好转48例;死亡8例。治疗后TBi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PT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和PTA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早期患者临床好转率为85.7%均高于中期的59.5%和晚期的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3次以上(包含3次)血浆置换的患者TBil下降幅度为65.93%高于连续3次以下的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8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治疗436次,出现不良反应58次(13.30%)。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疗效明显,连续多次治疗对降低TBil效果更好,治疗早、中期肝功能衰竭最为适宜。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肝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徐道振.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3.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3]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人工肝学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判断[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10(6):405.

[4]段中平,陈煜.人工肝技术的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13(11):845-847.

[5]Yuen MF,Sablon E,Hui CK,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sever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J].Clin Infect Dis,2003,36(8):979-984.

68例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护理 篇7

关键词: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护理

重症肝炎属于病毒性肝炎中病情最为复杂的一种,由于病情严重,进展快,肝细胞会在很短时间内坏死,并迅速引起肝功能的衰竭,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血浆置换术是采用人工方法,将因肝功能衰竭而在血液循环系统中产生的有害代谢物清除,使肝功能获得一定的代偿,为肝组织再生争取时间[2]。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8例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15.9~76.8岁,平均(41.5±11.8)岁。起病原因:药物性肝炎5例(7.4%),急性肝炎18例(26.5%),亚急性肝炎15例(22.1%),慢性肝炎21例(30.9%),肝癌9例(13.2%),其中4例(5.9%)并发Ⅱ度肝性脑病,并发肝肺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各2例(2.9%)。

1.2 方法

应用复方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思美泰、丹参、还原型谷胱甘肽、人血白蛋白及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支持疗法,在给患者对症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血浆分离和输入流量为30~45 ml/min,血流量为60~100 ml/min;其中单次血浆置换量为2 000~3 000 ml,血浆置换术间隔3~5 d,68例患者均行1~3次血浆置换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准备工作[3]:术前准备工作应充分、细致、到位。行血浆置换术前,应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并嘱其术前进食,防止空腹进行手术。因空腹血浆置换术术中易发生低血糖,导致对病情进展出现误判。术前应指导患者提前学习如何在床上大、小便,穿刺部位应备皮,排尽尿液。术前床旁备氧,并准备充足的抢救药物如多巴胺、地塞米松、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间羟胺等及各种手术器械。术前护理评估充分,掌握患者过敏史、肝肾功能状态、总胆红素、血型、凝血酶原时间及基本生命体征,并评估心理状态。向患者解释说明血浆置换目的,基本程序及相关知识,交代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及配合,对患者采取开导安慰的方法,并采用心理疏导法,让已痊愈的患者与其积极交流,利于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及勇气。事先应与家属签订知情通知书,预防医疗纠纷。(2)心理护理[4,5]:重症肝炎患者病情一般都较重,病程也较长,预后差,患者及其家属均会承受心理压力,长期如此患者易滋生焦虑、悲观等负性心理。另外,患者对血浆置换缺乏概念,不了解其基本疗效及安全性,治疗信心不足。针对这些情况,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血浆置换相关基本知识及治疗目的,对于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预防对策及对症处理措施,对患者及家属疑问耐心解释,帮助他们缓解不安紧张情绪。因此,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心理调整,从而利于患者的配合,增强治疗效果。

1.3.2 术中护理

术中行多功能监护,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面色及肢端颜色。每隔15~30 min观察记录1次,观察皮肤有无斑丘疹、瘙痒等血浆过敏症状,密切关注管路形状,留置管是否保持畅通,血浆分离器是否无凝血,血浆输入与排液速度平衡与否,密切关注跨膜压变化趋势,确保治疗过程中机器的正常运转及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跟踪患者心理变化并适时与其交流。并针对各种并发症如过敏反应、低血压及出血倾向等对症护理[6]。

1.3.3 术后护理

术后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电解质、血氨,防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术后10~30 min,待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及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将患者送入病房。嘱患者绝对卧床,床上行大小便,静脉置管侧肢体保持制动,保持伸直位,避免用力搔抓皮肤,以免皮肤破溃引起感染或出血,协助患者保持口腔、皮肤清洁。由于患者凝血功能较差,因此拔针穿刺部位易出血,应增加按压时间,并覆盖无菌纱布,再加压一个加压橡胶垫,最后用绷带包扎,密切关注患者包扎肢体脉搏情况,皮肤颜色及温度,间隔2 h放松一次绷带,次日可将其拆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警惕出血倾向,加强留置管护理。指导患者多食易消化、清淡低脂食物,多食纤维含量高的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2 结果

经血浆置换术治疗及护理后,68例重症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如食欲增强、腹胀减轻、黄疸消失、精神好转,4例治疗前合并肝性脑病病例。经治疗护理后昏迷症状均减轻,其中,2例昏迷度由Ⅲ度降为Ⅰ度。血浆置换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机制显著改善。本组68例行血浆置换术患者,最终好转出院56例(82.4%),死亡11例(17.6%),101例次血浆置换术中,11例次(10.9%)出现副反应,其中颜面四肢麻木6例次(54.5%),皮疹5例次(45.5)。

3 讨论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人工肝辅助疗法,它在发挥替代肝脏解毒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代替肝脏的部分合成功能[7],临床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缩短了疗程,显著降低了重症肝炎病死率,为延长患者生存期和促进康复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同时也应意识到人工肝血浆置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8],因此,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均需加强对症护理,密切医患及护患配合,以降低风险。本组研究中,经积极护理,血浆置换术后68例重症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腹胀减轻、食欲增强、黄疸等均有所好转,无血栓、感染发生。

总之,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的过程中,术前充分准备、护理人员责任心强、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无菌观念严格、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等高质量护理措施均是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覃雪英,陆启峰,覃后继,等.血浆置换、大黄灌肠及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9):76-77.

[2]金洁,叶卫江,俞海燕,等.血浆置换单用及同步并联血液滤过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3):351-353.

[3]Inoue K,Kourin A,Watanabe T,et al.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using large buffer volumes removes significant glutamine and isan idealbridge to liver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 Proc,2009,41(1):259-261.

[4]赵文霞,马素平,冯宝荣,等.不同方法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22例临床分析[C].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2004:55-56.

[5]Kjaergard LL,Liu J,Als-Nielsen B,et al.Artificial and bioartificial sup-port systems for acute an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 systematicreview[J].JAMA,2003,289(2):217-222.

[6]Takahashi K,Umehara Y,Umehara M,et al.Plasma exchange-based plas-ma recycling dialysis system as an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J].Ther A-pher and Dial,2008,(12):264.

[7]杜磊,王昌源,张立华,等.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2):14-15.

双重血浆置换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 经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诊断及分期标准。其中男35例, 女13例, 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46.5岁;其中乙型慢性重症肝炎27例, 占56.3%、药物性重症肝炎12例, 占25.0%、乙型重叠丙肝亚急性重症肝炎5例, 占10.4%、胆汁淤积性重症肝炎4例, 占8.3%。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住院按重症肝炎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加PE治疗。使用BM-125透析机, PF-2000N血浆分离器。使用单针双腔管进行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置管, 建立体外血液循环通路, 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下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 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质, 同时将同型血浆2000ml与分离出来的血细胞汇合回输体内。

1.2.2 实验室检查。

观察肝功能的主要指标如谷草转氨酶 (ALT) 、谷丙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 (IBIL) 及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 的指标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通过SPSS13.0软件处理和统计分析, 均用 (x¯±s) 表示, 并用t检验。

2结果

48例重症肝炎患者通过PE治疗109次后, 45例患者的肝功能临床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肝功能临床指标:ALT、AST、TBIL、DBIL、IBIL及PT、APT明显好转。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5, # P<0.01。

3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重症肝炎患者病情危重, 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 情绪不稳定, 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 对其耐心介绍PE治疗的必要性、治疗的意义、原理、效果和PE治疗的成功病例、血浆置换室的环境及工作人员, 使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耐心讲解PE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积极配合。责任护士多巡视病房, 多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 给予力所能及地帮助;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 给予患者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在院的PE治疗后效果较好的老患者, 多与准备进行PE治疗的患者交流, 利于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3.1.2 饮食护理。

治疗前1d给予清淡的半流质食物如面条、稀饭等, 并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 如有电解质紊乱者, 低钾者嘱其多饮西瓜汁、橙汁;如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低钠食物;对禁食者, 用药物补足其量[2]。治疗前嘱咐患者进食高质量的早餐, 避免空腹进行PE治疗, 以免出现低血糖反应, 干扰对病情变化的判断[3]。尽量少饮水, 排空大小便。

3.1.3 患者准备工作。

术前常规做术前准备:血常规、电解质、血型、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交叉配血、心电图等等。如有活动性出血、心功能衰竭、肺功能衰竭、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等要暂缓治疗。术前1d再次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等临床指标。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使其习惯在床上大小便。由于血源紧张, 一次PE治疗需要2 000 ml血浆, 必须提前向血库申请血浆, 待备齐同型血浆2 000ml后与血浆置换室的工作人员联系。根据医嘱备齐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低分子肝素钙等药品。由责任护士准备好血浆、药品、病历与家属一起护送患者入血浆置换室并与血浆置换室护士进行交接。

3.2 术后护理

3.2.1 做好交接班。

PE治疗结束后由血浆置换室护士用平车或轮椅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责任护士进行交接班。责任护士立即给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必要时给予上心电监护仪,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2.2 体位。

由于重症肝炎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加上术中应用了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钙等, 所以术后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静脉置管侧肢体制动24h, 保持伸直位6~8h, 静脉置管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避免用力搔抓侧肢体皮肤, 以免皮肤破溃引起感染或置管处出血[4];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本组1例患者不听劝阻, 静脉置管侧肢体随意摆动甚至下床小便, 出现置管处出血导致皮下血肿及出现皮下淤青。

3.2.3 病情观察。

责任护士及当班护士加强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静脉置管侧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 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固定;密切观察静脉置管侧肢体的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如有不正常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如体温过高考虑是否有感染;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倾向, 如有无鼻腔及牙龈出血。本组1例患者出现烦躁不安, 类似肝性脑病前驱期的症状发生, 最终采取了上约束带 (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的方法进行治疗, 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3.2.4 饮食。

在治疗后24~72h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少食多餐,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软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4]。本组1例患者偷吃了2枚鸡蛋, 诱发肝性脑病, 经过降血氨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3.2.5 心理护理。

患者治疗术后4d病情多有反复, 各项临床指标与刚做完PE治疗结束时, 略有回升, 伴随着自觉症状术后比术前重, 患者难免心理有失落感, 情绪不稳定;责任护士要加强心理指导,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解释此症状属于正常现象。并介绍治疗成功的在院患者与此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抑郁心理, 鼓励患者继续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希望家属给予患者精神及物质的支持, 帮助患者共渡难关和重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结论

PE治疗重症肝炎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 提高了重症肝炎患者的治愈、好转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通过在48例重症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整体护理,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体会到整体护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尤其是心理护理。因此, 要加强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 及时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同时做好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其他各项护理包括患者准备工作、体位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等等, 为患者治疗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 (PE) 治疗重症肝炎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重症肝炎患者行PE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重症肝炎患者通过PE治疗109次后, 45例重症肝炎患者的肝功能临床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主要肝功能临床指标:谷草转氨酶 (ALT) 、谷丙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直接胆红素 (DBIL) 、间接胆红素 (IBIL) 及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 明显好转。结论:PE治疗重症肝炎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疗法, 提高了重症肝炎患者的治愈、好转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应用整体护理贯穿在治疗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患者治疗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整体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亦林.传染病学 (M) .第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6.

[2]刑丽.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103例临床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 :71-72.

[3]彭云, 王美玲.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 (J) .全科护理, 2009, 7 (1B) :141.

双重血浆置换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重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4~68(43.52±2.56)岁。并选取30例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内科综合治疗,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其还原性谷胱甘肽、免疫调节剂、新鲜血浆、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支持治疗,并对其水、电解质平衡进行有效的维持,同时对其并发症进行积极的防治;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时运用HF400多功能血液净化治疗装置。每次置换2000~3500(2850±140)ml血浆;保持60~120ml/min的血液流出速度和25~30ml/min的血浆分离速度。并持续监测其心电和血压,且对其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2]。

1.3 观察指标[2]

每次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肝功能、血氨、肾功能等进行化验,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指标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将其在血浆置换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下来。

1.4 疗效评定标准[3]

如果患者临床乏力等症状消失或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发症治愈,黄疸稳定下降,出院时ALT、AST值是正常值的3倍以下,Tbi L值在85μmol/L及其以下,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并发症得到了控制,ALT值是正常值的3倍以下,Tbi L值下降了治疗前的一半以上,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的肝功能衰竭症状体征和并发症均没有变化,甚至出现了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现象,则诊断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 L、ALT、NH3、BUN均较低,CHO、CHE、较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损害,在我国主要诱发因素为肝病毒感染、急性毒物中毒等,肝脏大块或亚大块坏死、黄疸进行性加重、乏力、焦虑、烦躁、严重的肝细胞水肿等是其主要表现。主要特征为肝性脑病伴凝血障碍,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出现脑水肿、全身出血倾向、上消化道出血等致病性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传统的保肝降酶及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具有极高的死亡率,而人工肝血浆置换支持治疗则能够为肝组织再生创造稳定的体内环境,有利于患者肝组织的再生,从而促进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的极大程度降低,且具有相对较低的治疗费用,极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5]。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生化指标,显著提高对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重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临床主要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重症肝炎患者实施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重型肝炎,人工肝血浆置换,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宋卫芹,惠娟,汪素琴.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42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12(9):140-142.

[2]周晓群.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36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3(3):140-142.

[3]向冬梅,郑晓航,盖文元.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1(12):1204-1205.

[4]刘俊杰.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J].肝脏,2012,11(9):78-79.

上一篇:基础会计案例教学下一篇:老年人手术后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