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细胞因子

2024-06-19

血浆细胞因子(精选八篇)

血浆细胞因子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与分组

Wister大鼠,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质量230~250克。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术前12h禁食,自由饮水。2%戊巴妥纳腹腔麻醉,无损伤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60 min后,松夹恢复肠系膜血流,制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夹闭后30 min和再灌注后30min,分别肌肉注射卡巴胆碱(0.1 mg/kg),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夹闭后0、1、3、5及7h分批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上静脉血分离血浆,-80℃保存。

1.2 指标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TNF-α、IL-6水平,试剂盒由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TNF-α含量的变化

由于正常大鼠血浆中TNF-α含量低微,低于实验中所用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故未能测到其正常值。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在肌肉注射卡巴胆碱后,治疗组各时间点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血浆IL-6含量的变化

正常大鼠血浆中IL-6含量较低,再灌注损伤后含量明显升高,几乎达到正常值的3倍以上。肌肉注射卡巴胆碱后,治疗组各时间点IL-6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血浆细胞因子 篇2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孟鲁司特对患有哮喘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92例患有哮喘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常规哮喘治疗方案对对照组患儿实施治疗;在常规哮喘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对治疗组患儿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哮喘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和FEV1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再次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孟鲁司特对患有哮喘的患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 哮喘 治疗 血浆炎症因子

Meng LuSi, plasma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ly meng LuSi especially for the children with asthma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Methods 92 case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an average of 4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asthma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asthma and with meng LuSi sodium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group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diseas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sthma symptoms disappear time and total time hospitalization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lasma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 levels and FEV1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dverse drug reaction rat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llness relapse again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meng LuSi especially for the children with asthma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is very obvious.

【 key words 】 meng LuSi sodium asthma treatment plasma inflammatory factors

兒童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共同参与的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表现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1]。本次研究对患有哮喘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孟鲁司特钠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抽取92例患有哮喘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1例;患儿年龄6-14岁,平均年龄(10.4±1.7)岁;患病时间6个月-7年,平均患病时间(2.8±1.5)年;治疗组患儿中男27例,女19例;患儿年龄5-13岁,平均年龄(10.2±1.8)岁;患病时间4个月-8年,平均患病时间(2.9±1.3)年。本次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指标方面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采用抗感染、止咳、祛痰、平喘、雾化吸入激素等方法进行常规抗哮喘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基础上,口服孟鲁司特钠,每次5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儿哮喘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和FEV1水平的改善幅度、哮喘病情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率、治疗后病情复发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 哮喘症状表现及肺部的哮鸣音等经治疗后已完全缓解,偶有程度轻微的发作,但用药后即可马上得到缓解,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的增加幅度超过35%,或治疗后FEV1水平已经达到预计值的80%以上。有效: 哮喘症状表现及肺部哮鸣音等与治疗前比较程度明显减轻,FEV1水平的增加幅度超过25%,但没有达到35%,或治疗后FEV1水平达到预计值的60%~79%之间,FEV1昼夜的波动幅度保持在20%以下,仍需采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类药物进行治疗。无效: 哮喘症状表现及肺部哮鸣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好转或进一步恶化,FEV1水平没有任何改善或加重[2]

1.5 数据处理

研究期間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采用数加减标准差(x±s)的形式对所得所有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P<0.05,我们则可以认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哮喘治疗方案治疗(7.82±1.95)d后哮喘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9.86±2.01)d;治疗组患儿采用常规哮喘治疗方案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4.25±1.07)d后哮喘症状表现彻底消失,共计住院接受治疗(6.54±1.42)d。两组患儿哮喘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儿童哮喘主要具有起病急,病情治愈后易复发,对患儿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近些年来相关临床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哮喘疾病的发病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哮喘患者的气道慢性炎症发展过程中和免疫反应与气道重构过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采用抗哮喘类药物对该类进行治疗的一个非常理想的靶点[3]。孟鲁司特是临床上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强的一种特异性白三烯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该药物可以通过对白三烯与其受体的竞争性结合过程进行阻断,从而使白三烯的促炎作用显著降低,使炎症介质的释放量减少,并对支气管的收缩起到缓解作用,从而对呼吸道的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进行有效抑制,进而达到使支气管充分扩张和哮喘症状得到改善以及哮喘阶段性发作次数减少的作用。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孟鲁司特对哮喘类疾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安全性高,可以使患儿的哮喘症状及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紊乱有着非常密切的有关[4]

参考文献

[1] 吕广秀,曹勇.口服孟鲁司特预防儿童哮喘发作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294-295.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42(2):105-106.

[3] 王成林,龚放,黄兆敏,等.孟鲁司特钠佐治哮喘38例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9(10):885-886.

血浆细胞因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均选自我院2008年至2013年的住院患者, 均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68例, 女7例, 年龄23~56岁, 平均年龄38岁。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 男30例, 女5例;治疗组40例, 男38例, 女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PA、ALT、AST、Tbi L和TNF-α、IL-18、IL-8、LPS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使用北京伟力血液净化WLXGX-888型血液净化装置及配套的膜式血浆分离器、管路, 在恒温治疗室内心电监护下行股静脉插管, 建立体外循环, 每次分离血浆量2500~3000ml, 血流速度80~10ml/min, 血浆分离速度为血流速度的25%~30%, 并补充等量新鲜冰冻同型血浆;根据凝血酶原时间应用首剂肝素, 治疗中根据血流情况追加肝素, 血浆置换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非那根、钙剂等药物预防不良反应;治疗频率依病情而定, 每周2~3次, 直至病情稳定后停止。治疗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 血浆置换方法同上, 中药主要组方为:茵陈40g、大黄10g、栀子15g、茯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木通10g、柴胡10g、陈皮10g、甘草10g、金钱草20g、赤芍20g、板兰根20g、郁金10g, 随证加药味如腹胀者加大腹皮, 腹痛者加元胡。中药服法:每日1剂, 水煎服, 一日两次。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 绝对卧床休息、支持治疗 (输注人血白蛋白及新鲜血浆等) 、保肝、防感染、补充能量及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疗程15天。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 并测定患者的TPA、ALT、AST、TBi L和TNF-α、IL-18、IL-8、LPS的变化。

1.4 检测方法

TPA、ALT、AST、TBi L和TNF-α、IL-8、IL-18试剂盒:采用ELISA法, 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内毒素鲎试剂盒:采用鲎试剂的合成基质偶氮显色法原理, 试剂由上海伊华临床学院科技公司提供, 按说明书操作。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 两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症状及体征 治疗后黄染、精神状态、消化道症状及乏力的改善情况:治疗组35例 (87.5%) , 对照组25例 (71.4%) , 两组比较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结果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治疗后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2.3 治疗结束后, 两组的TNF-α、IL-18、IL-8、LPS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两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2。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1, *P<0.05

注:治疗前两组比较, ▲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1, *P<0.05

3 讨论

大量证据表明, 细胞因子及机体免疫机制在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重型肝炎大都存在内毒素血症, 有研究表明, 其发生率高达82%~100%[3], 产生的机制为肠道菌群易位、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因为肝功能的明显损害, 导致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 而内毒素可以激活枯否细胞, 其被过度激活后可产生大量的以TNF-α为主的多种细胞因子, 内毒素是TNF-α的强诱导剂, 重型肝炎患者内病毒素的水平与TNF-α呈正相关, 这提示内病毒素的病理损害作用与TNF-α的介导有密切关系[4]。TNF-α是免疫调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 可以诱导肝细胞凋亡, 激发继发性炎症介质的趋化因子, 加重病情。在免疫应答中, 特异性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递呈给Th细胞后, Th细胞由Tho向Th1和Th2亚细胞群分化。IL-8属于Th1型细胞因子, 促进Tho细胞向Th1型细胞分化增殖, IL-8也可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TNF-α, 通过肝细胞炎性坏死和凋亡引起肝损伤, 而且还能激活NK和CTL, 增强其细胞毒性作用, 导致肝实质细胞的免疫性损伤[5,6]。IL-18是由Th1细胞和脾细胞APC在可溶性抗原存在时相互作用内源释放出来, 能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TNF-α, 引起肝细胞坏死和凋亡, 还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及CTL活性杀伤靶细胞, 又是诱导LPS肝损害的重要介质[7]。

血浆置换是以正常人的新鲜冰冻血浆置换重型肝炎患者体内异常的、含有大量内毒素、TNF-α、白介素等毒性物质的血浆, 以改善患者内环境, 使之接近生理状态, 为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创造良好环境, TNF-α、白介素降低可以阻断或逆转多器官功能衰竭[8];本中药方中茵陈有退黄解毒的功效, 木通、茯苓、泽泻等有滋阴利湿的功效, 柴胡、板兰根有泻肝解毒的功效, 陈皮、白术有补脾健胃功的功效等, 故本组方中具有退黄解毒、利湿、补脾健胃等功效, 且中草药价格低廉, 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TNF-α、IL-18、IL-8、LPS均有下降,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治疗组在治疗后TNF-α、IL-18、IL-8、LPS有进一步下降, 两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本文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 治疗后黄染、精神状态、消化道症状及乏力的好转率为71.4%, 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好转率为87.5%,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结果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研究结果说明, 血浆置换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能使临床症状进一步好转, 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内毒素和细胞因子得到进一步清除。

通过本资料发现, 先通过快捷强大的血浆置换清除体内的细胞因子和内毒素, 再应用相对缓慢持续的中药以进一步消除患者体内毒性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 以缓解机性血液净化的快速反弹现象, 使体内毒性物质和炎症细胞因子得以持续清除, 打破恶性循环, 改善内环境, 使患者肝脏得早日修复, 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龙波, 雷学忠.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退的临床应用进展[J].华西医学, 2007, 22 (2) :454-455.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6-327.

[3]艾涛, 田德英.重型肝炎与肠道内毒素血症[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7, 13 (6) :322-324.

[4]杨朝晖, 高峰, 张培会.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3 (5) :516-619.

[5]吴亚斌, 龚作, 杨丽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0、IL-12、IL-18和IFN-r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 2003, 20 (5) :243-245.

[6]唐宝璋, 陈皋, 陈红英.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白细胞介素 (IL) 4、IL-18水平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2) :137-138.

[7]刘晓阳.IL-18, IL-12与乙型肝炎,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2) :21-22.

血浆细胞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是需要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未纳入研究的患者是曾服用消炎痛或硝酸甘油或可的松或任何一种抗凝药物。

患者30 例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 年龄24 ~70 岁,平均( 48 ± 11) 岁。胆石症和胆囊炎24 例,消化性溃疡2 例,门静脉高压症4 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治疗。

1. 2 血液采样和血管活性因子评价

每个患者住院后1 ~ 3 d( T1) ,麻醉后手术开始前( T2) 和术后第1 天( T3) 、第3 天( T4) 和第5 天( T5) ,根据实验要求抽取静脉血液标本备用。

根据实验的规定,用HPLC ( Waters Corporation,Milford,MA,USA) 测定血浆中NO2-、NO3-的浓度。采用RIA( Immunological Institute,Bejing,China) 测定TXB2、ET-1 和6-keto-PGF1α。血管活性因子的平衡用NO/ET-1 和TXB2 /6-keto-PGF1α 率表示。

1.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8. 0 软件( SAS Institute,Cary,NC,USA) 进行统计学处理,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用± 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血管收缩因子( ET-1、TXA2) 水平的变化

手术后血浆ET-1 明显增加[T1 = ( 69. 2 ± 10. 7)ng·L- 1对T2 = ( 82. 4 ± 14. 7) ng·L- 1与T3 = ( 96. 6 ±22. 8) ng· L- 1,P < 0. 05],术后第3 天达到最高值[T4 = ( 105. 3 ± 26. 4) ng·L- 1],ET-1 水平是术前的1. 5 倍( P < 0. 05 ) 。手术后各时间段ET-1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维持较高的水平。术前TXB2 血浆水平明显低于术后[T1 = ( 30. 6 ± 18. 2) ng·L- 1对T3 = ( 157. 6 ± 121. 78 ) ng · L- 1,P < 0. 05]。手术开始,TXB2 水平较基础水平增加了2. 2 倍,但这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B2 水平在第3 天达到了一个高峰,比基础水平增加了5. 8 倍[T1 = ( 30. 6 ± 18. 2)ng·L- 1对T4 = ( 178. 9 ± 21. 4) ng·L- 1,P < 0. 05]。见表1。

2. 2 血管舒张因子( NO、PGI2) 水平的变化

NO基础水平显著高于手术开始后[T1 = ( 2 575 ±50) μg · L- 1对T2 = ( 1 922 ± 44) μg·L- 1与T3 =( 1 692 ± 39) μg·L- 1,P < 0. 05]。术后第5 天NO降低约35% 。6-keto-PGF1α 基础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开始后,手术后的第1 天[T1 = ( 180. 5 ± 17. 8) ng·L- 1对T2 = ( 132. 1 ± 32. 6) ng ·L- 1和T3 = ( 110. 9 ±31. 9) ng·L- 1,P < 0. 05]。手术后第3 和第5 天血浆6-keto-PGF1α 水平持续下降( P < 0. 05) 。见表1。

2. 3 血管活性比值( NO / ET-1、TXB2 /6-keto-PGF1α)的变化

基础水平的NO/ET-1 的值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 T1 =37. 7 ±9. 0 对T2 =23. 8 ±6. 0 和T3 =18. 2 ± 5. 0,P < 0. 05 ) 。术后仍然维持低水平。手术后TXB2 /6-keto-PGF1α 值明显高于基础水平和手术开始( T1 =0. 18 ± 0. 10 对T2 = 0. 51 ± 0. 35 和T3 = 1. 39 ± 0. 96,P < 0. 05) ,该值于手术后第3 天达到了一个高峰,为基础水平的11. 1 倍。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DVT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急性期可引起致命的PE,慢性期常遗留致残性的静脉血栓后遗症,如何预防DVT的发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早在1946 年,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损伤造成内皮细胞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或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引起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而形成血栓[6]。单一因素不易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新的研究认为,DVT的发病机制是反复出现的多种因素,DVT最根本的机制是凝血的级联效应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5]。

目前已经证明VEC不仅是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一个屏障,它们还能够分泌血管活性因子,如ET-1、NO和PGI2,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在不同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TXA2 是血小板一种强效激动剂,它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强效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作用[4-5,7]。目前已证实手术是VTE的常见原因[8]。腹部手术常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增加DVT的危险[9]。并且血管活性因子比例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腹部手术后VTE的形成,但是对腹部手术前后血管活性因子的变化机制还不清楚,分析血管活性因子的具体变化也许能更好了解腹部手术后VET发生机制和更好采取措施预防血栓的形成。

血管内皮细胞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覆盖于血管内表面,与其下一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血管的内膜层。形态学研究表明,内皮细胞为多角形扁平细胞,其大小比较一致,沿血管长轴排列,与血液流动方向一致[10]。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平滑肌之间的重要屏障,有多种生理、代谢功能,主要包括调节平滑肌张力( 通过合成分泌血管活性因子) 、屏障作用、调节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等等。许多国内外专家认为,血管内皮损伤是诱发DVT的病理基础。

本研究分析了在手术前后5 个不同时间点血浆中ET-1、NO、PGI2 和TXA2 含量,结果表明血管舒张因子( NO、PG) 水平术后明显下降,而收缩因子( ET和TXA2) 显著增加,血管活性因子之间的平衡破坏可能会提供有关腹部手术患者VTE发生的基础。

1988 年Yanagisawa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出ET,ET是一仅有21 个氨基酸的肽,它是一种很强的血管收缩剂[11]。ET有3 种同分异构体,即ET-1、ET-2 和ET-3,ET-1 具有最强的血管收缩能力,ET的缩血管作用主要通过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 Ca2 +) 浓度引起,ET激活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促使肌浆网Ca2 +浓度大大增加,最终导致血管收缩。杜珍等发现,硝苯地平通过促进外钙内流和动员内钙释放两种机制能对抗ET-1 离体主动脉的缩血管作用[12]。

本研究发现,术后ET-1 含量显著高于基础水平。这些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11]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下腔静脉内皮受损时NO产生相对减少,而ET产生则相对增多,并且ET与NO具有拮抗作用,二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致使血管平滑肌的张力增加,血管收缩作用会使血流减慢,导致在手术区域的血液凝固,从而增加VTE发病的可能性。

NO是由VEC分泌的最重要的内源性血管平滑肌舒张因子[13]。NO通过激活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 GMP水平提高,c GMP激活其依赖性的激酶,发生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终导致肌浆球蛋白轻链脱磷酸化,在血小板通过c GMP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反应[14],而在血管平滑肌c GMP途径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舒张[15]。NO化学性质活泼而不稳定,其半衰期很短,1 ~ 5 s之间,能迅速与水、氧气和各种氧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可以通过检测血浆中的NO2-和NO3-含量,间接显示体内NO水平。本研究发现,血浆中NO2-和NO3-浓度在术后比基础水平明显降低,这也许与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损伤,致使NO分泌减少及NO拮抗剂ET分泌增加有关[16-17]。NO水平降低血管舒张和抗凝血小板作用随之减弱,这有助于血管收缩﹑血小板黏附,这些变化有利于静脉血栓形成。

PGI2 是在哺乳动物物种的血管壁上由花生四烯酸产生的衍生物,其半衰期为2 ~ 3 min,之后很快转化为无活性的6-keto-PGIα。PGI2 通过增加平滑肌细胞内c AMP的含量而扩张血管,通过增加血小板内c 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18]。PGI2 可减少ET的含量和抑制ET的血管收缩作用[18]。另外,PGI2降低它的拮抗剂TXA2 的产生。本研究发现,术后PGI2 水平低于基础水平。这种减少可能是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的结果。PGI2 下降能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反应,有利于血栓形成。

TXA2 是在血小板上合成具有收缩血管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19]的血管活性因子,它也可以由其他类型的细胞合成[20],抑制TXA2 合成可减少临床试验的缺血性事件,这表明了它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TXA2 的半衰期约30 s,它很快转变为无活性的TXB2。本研究发现,术后TXB2 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其可能与手术损伤血管,血小板被激活,导致大量释放TXA2 及PGI2 和NO合成减少有关。TXA2水平增加促进凝血过程,有利于血栓形成。

NO和ET是内皮重要的血管活性因子,它们具有相反的生物活性并共同精细调节血管张力﹑生长和修复,NO和ET之间的平衡打破致使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21]。一些研究表明,NO是一种内皮细胞血栓调节器,减少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目前的研究表明,术后NO/ ET-1 值降低,表明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

PGI2 和TXA2 都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PGI2 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在PGI2 合酶催化下合成的,而TXA2 是由血小板TXA2 合成酶产生的。在体内PGI2 和TXA2 在血小板聚集性的调节体是相反的,因此,PGI2 和TXA2 之间的平衡调节血液循环中的抗凝与止血状态。PGI2 和TXA2 比例失衡容易导致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22]。据报道,在脐静脉乙醇灌注PGI2 水平降低及PGI2 /TXA2值下降导致脐带胎盘循环血管中断[23]。本研究中发现,腹部术后PGI2 含量显著下降,TXA2 的含量明显增加,导致PGI2 /TXA2 值增加降低,这些变化易促进血栓的形成。

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患者仅有30 例,我们在相对较少患者中观察到血管活性因子水平显著的变化。同时,患者因不同疾病接受腹部手术,即有的病变在肝胆,也有的病变在胃肠,但是在腹部器官的手术过程中血管往往受损害,目前很难评估在腹部手术VTE的发病率、病变与血管相关的不同。

我们假设,由于各种类型的腹部手术都会损伤血管,却都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血管活性因子含量。一些研究报道表明,腹腔镜治疗腹部疾病可减少VTE的发生[24-26]。由于本组患者数量较少,我们没能统计出该类疾病VTE的发生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T2 时间点( 麻醉后手术开始前) 血管活性因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患者的住院和手术之前健康条件恶化,也可能是由于麻醉本身。动物实验表明,麻醉可增加TXB2 生成而不是手术[27]。本研究发现TXB2 水平在T2 点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最后,患者的年龄范围较大,年龄是一个重要的VTE促发因素[28],已证实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预防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29],高VTE风险的腹部状态患者没有采用合适预防措施的VTE发病率高[30]。本研究结果提示腹部手术操作是一个术后血栓形成的因素,使用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血栓形成很重要。

血浆细胞因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ACS患者87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 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3例, 女34例;年龄35~83岁, 平均 (56.7±8.3) 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46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 41例。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和UA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44例, 年龄33~79岁, 平均 (55.9±11.3) 岁;其中根据瑞舒伐他汀剂量又分为瑞舒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2例;阿托伐他汀组43例, 年龄36~85岁, 平均 (57.9±14.1) 岁;另选35例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年龄29~83岁, 平均 (56.4±12.7) 岁。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及瑞舒伐他汀不同剂量组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等一般资料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排除标准[2]

(1) 恶性肿瘤; (2) 甲状腺功能异常; (3) 心脏病; (4) 自身免疫性疾病; (5) 急慢性感染; (6) 贫血; (7) 近期服用降脂药和抗感染药。

1.3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 阿托伐他汀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 每天晚上睡前口服1次;瑞舒伐他汀组加服瑞舒伐他汀10 mg或20 mg, 每天晚上睡前口服1次;连续服用6月。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抗感染、抗氧化、降脂类药物。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细胞介素-6 (IL-6)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 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进行检测, 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3]

(1) 血浆炎症细胞因子测定: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样5 ml,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清TNF-α、IL-6、MMP-9水平和hs-CRP水平, 试剂盒均由上海生物公司提供。 (2) 颈动脉及斑块测定:采用美国多普勒彩超, 对两侧颈动脉检查, 包括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分叉部, 检测斑块的形状和回声情况、大小、数量和厚度, 同时测量分叉内膜厚度 (IMT) 。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患者资料均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MMP-9和hs-CRP水平变化对比

ACS 3组患者在TNF-α、IL-6、MMP-9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 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月后, 血浆TNF-α、IL-6、MMP-9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TNF-α、IL-6、MMP-9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 △P<0.05

2.2 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的变化

治疗前明显存在斑块, 治疗6月后, 瑞舒伐他汀20 mg组、瑞舒伐他汀10 mg组在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厚度、IMT减少, 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 其中瑞舒伐他汀20 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起着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冠状粥样斑块细胞因子在局部之间的协同和诱导作用, 进一步促进斑块破裂, 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和血管堵塞。

3.2 TNF-α、IL-6、MMP-9水平和hs-CRP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血浆细胞因子, 在ACS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NK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 其中活化巨噬细胞是重要来源,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病理变化起关键作用。有研究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与TNF-α水平相关, 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 TNF-α水平也越高[4]。TNF-α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损害血管内皮, 释放胶原酶和组织因子, 下降斑块稳定性, 促使斑块破裂, 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TNF-α水平是冠状动脉独立危险预测因子, 诱发冠状动脉事件呈正比关系。IL-6是由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纤维细胞等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 促使减弱心肌收缩力, 产生局部斑块, 且使斑块易于破裂[5]。MMP-9是由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 能降解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 其激活能使降解基质增多, 从而使基底膜破裂, 产生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塞。hs-CRP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相反应蛋白[6], 是炎症最主要的标志物, 在急性感染和组织受损时浓度会随着升高。在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中, 斑块内生成大量因子, 促使血栓形成, 在斑块稳定性预测上有重要价值。通过颈动脉彩超技术能早期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态和性质, 可以判定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

注: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 *P<0.05

3.3 他汀类降脂药物能控制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具有降脂作用, 还可以具有多效性作用[7]: (1) 抑制血管炎症; (2) 改善心肌缺血; (3) 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4)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5) 具有抗血栓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ACS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浆TNF-α、IL-6、MMP-9水平和hs-CRP的水平;通过颈动脉彩超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状及性质, 治疗后斑块的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小, 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作用。其中, 瑞舒伐他汀相比阿托伐他汀疗效显著;瑞舒伐他汀20mg组与瑞舒伐他汀10 mg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表明应用10 mg瑞舒伐他汀即可取得较好效果。

3.4 综上所述, ACS患者早期服用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浆细胞因子水平, 减轻反应炎症, 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从而降低严重心血管病发生率, 改善ACS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Emiroglu MY, Esen OB, Bulut M.et al.GGT levels in type II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does diabetes have any effect on GGT level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Acta diabetologica, 2013, 50 (1) :21-25.

[2]宋佳贤, 卞叶萍, 陆叶, 等.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3) :210-212.

[3]孟祥雁.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MMP-2及hs-CRP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8) :1054-1056.

[4]Kotani T, Takeuchi T, Takai S, et al.Serum level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9, a risk factor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re reduced independently of serum MMP-3 by anti-TNF-αantibody (infliximab)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J Pharmacol Sci, 2012, 120 (1) :50-53.

[5]盛骏骎, 曲毅, 赵洁慧, 等.CT联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诊断冠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4) :299-302.

[6]Lodh M, Goswami B, Parida A, et al.Assessment of serum leptin,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 and CRP levels as indicators of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ardiovasc J Afr, 2012, 23 (6) :330-335.

血浆细胞因子 篇6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

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是自血液采集后6~8 h之内经分离置-50℃中速冻成块,然后在-30℃中保存1年,其几乎含有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因子FⅤ和FⅧ。FFP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血液成分,在治疗和预防出凝血疾病及大剂量输血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凝血因子的不稳定性及临床时常出现FFP融化后不能及时应用而影响治疗的效果。为了准确了解冰冻血浆的治疗时效性,笔者对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放置不同时间血浆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份新鲜冰冻血浆来自信阳市中心血站,经ACD-B抗凝全血分离制备而成,操作严格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制备。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试剂均为DADE BEHRING公司生产,有标准血浆(Lot.No 502578),凝血酶原时间(PT)试剂(Lot.No 505627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剂(Lot.No 527158),FIB试剂(Lot.No 537511),凝血酶时间(TT)试剂(Lot.No 515465),Coagulation Factors Ⅶ(Lot.No 500780),FⅧ(Lot.No 503872B),FⅨ(Lot.No 500881B),Dade Thrombin Reageednt试剂(Lot.No 500560B)。

1.3 取样方法 随机分批抽取新鲜冰冻血浆(FFP)20份,37℃水浴融化。融化后立即在超净工作室内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抽取血浆2 ml于试管内,随即进行凝血因子测定为0时值,然后把血浆放入4℃冰箱,在6、12、24 h分别进行测定。

1.4 凝血因子测定方法 严格按照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操作说明和试剂要求,采用凝结光学检测法原理,对不同的检测项目利用不同稀释度标准血浆原理,对不同的检测项目利用不同稀释度标准血浆凝结时间与相应的凝血因子活性率取对数后标绘于对数图上,绘制成标准曲线,然后测定受检者血浆凝结时间与相应因子活性率,所获数据按内插法带入回归方程,计算受检者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Ⅷ、FⅨ等。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融化后24 h内凝血因子变化见表1。部分凝血因子24 h衰减率见表2。

注:1)与6 h比较P<0.05,2)与12 h比较P<0.05,3)与24 h比较P<0.05

3 讨论

本资料凝血因子检测指标有PT试验,是用于快速、敏感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Ⅱ、Ⅴ、Ⅶ、Ⅹ、Ⅰ)凝血功能紊乱的筛选,INR是PT用国际标准化比值来表示;APTT试验,是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活性异常的筛选;TT试验,是用于快速评定止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可以定量监测功能性纤维蛋白原水平。

本资料显示:新鲜冰冻血浆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如FⅧ)因其在体外半衰期较短,多为8~12 h,而易使其活性丧失,加之血液离体后血浆凝血因子接触异物表面不同程度被激活,凝血酶和FⅩa也能在此继续裂解FⅧa,使之失活[1]。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新鲜冷冻血浆融化后,FⅧ:C随时间的改变而有明显的降低,由即时的(148.32±47.44)%下降到24 h测定值(84.8±22.67)%;在12 h时,其活性为(87.26±30.15)%,衰减了41.17%,与24 h衰减42.82%基本保持恒定,这与文献[2]报道的FⅧ:C在4℃保持12 h、24 h的FⅧ:C水平,与抽血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结论不同,而与文献[3]测定的新鲜冰冻血浆4℃保存12 h FⅧ:C衰减48.78%和24 h衰减66.77%的趋势基本一致,从而证明,FⅧ的半衰期为12~24 h。

本资料同时显示:观察的凝血指标中,FFP在融化后,6 h有明显改变的有FⅦ、FⅧ(P<0.05),12 h有明显变化的有APTT、TT、FⅦ、FⅧ和FⅨ(P<0.05),而24 h有变化的有INT、APTT、FⅦ、FⅧ(P<0.05),6~24 h无显著变化的有PT、FIB(P>0.05)。APTT的延长与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改变有关,其衰减可能与FⅧ降低有关;而PT时间延长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改变有关,6~24 h无明显改变,证明外源性凝血因子比较稳定或改变小而无影响到其改变。纤维蛋白原因其比较稳定测定结果无明显改变。

由表2可知,FFP在融化后,FⅦ活性在6 h衰减16.29%,12 h衰减18%,24 h衰减36.71%;而FⅨ在12 h有一过性的降低,24 h又恢复到原水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从结果可知,FFP融化后,不仅有FⅧ活性的衰减,同时还有FⅦ活性的衰减。提示笔者FFP在融化后要立即输注,以保证凝血因子的足够疗效。

我院成分输血率已达100%,了解和掌握成分血液的制备过程和血液成分含量,对指导临床用血,计算血浆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冰冻血浆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凝血因子,这是其他血液制品不能代替的。为了保证有效成分的含量,在新鲜冰冻血浆从制备到临床应用整个环节中,都应进行严格的监控,尽量缩短在室温的停留时间,以减少不稳定因子的失活,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李静旗,张丽,宫本兰.冷链对新鲜冰冻血浆FⅧ活性的影响.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193-193.

[2]胡丽华,曹奎杰,陈汉华,等.库存全血凝血因子Ⅷ改变的研究.临床血液学杂志,2000,13:21-22.

血浆细胞因子 篇7

1实验材料

1. 1实验动物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 220 ± 20) g,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 军) 2012-0004。每笼5只饲养于独立通气笼具系统内。 温度( 22 ± 1) ℃,湿度( 50 ± 5) % ,每日明暗交替12小时。实验期间造模、取材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添加饲料、换水等由专人负责管理。

1. 2主要试剂

乌拉坦(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T2011110) ; 注射用青霉素钠(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F3047216) ; 血管疏缩因子内皮素-1( endo- thelin-1,ET-1 ) 、血栓素B2( thromboxane B2,TXB2) 、 6-酮-前列腺素F1а( 6-keto-prostaglandin1α,PGF1α) 、 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AngⅡ) 放射免疫试剂盒,均购自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20131021) 。

1. 3主要仪器

电子秤( 长沙湘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EPS- 2001) ; 小动物心电图机( 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FX-211) ; 动物呼吸机( 上海奥尔科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LC-V9) ; 高速离心机( Perkin Elmer VICTOR X5) ; 超净工作台( 北京长城空气净化工程公司) ; SN-697B放射免疫计数器( 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 。

2研究方法

2. 1造模方法及分组

选取心电图正常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造模30分钟组、造模1小时组、造模6小时组、造模12小时组和造模24小时组。“孙络疏失”大鼠模型参照文献[5],大鼠以20% 乌拉坦按5 ml / kg腹腔注射麻醉后,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设定呼吸频率80次/分、潮气量15 ml/kg、呼吸比1∶ 1。于大鼠左侧胸壁3 ~ 4肋间横向开胸,暴露心脏,撕开心包膜,在冠状动脉左侧主干处,左心耳下方约2 ~ 3 mm处以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左冠状静脉主干为标志结扎( 假手术组只穿线,不接扎) ,进针深度约1 ~ 1. 5 mm,宽约2. 0 mm,逐层关闭胸腔,待大鼠自主呼吸恢复后,移除呼吸机。以室壁运动减弱,结扎下部心肌组织颜色变白,心电图可见胸前各个导联的ST段抬高、T波高耸为造模成功标志,造模后每只大鼠一次性注射青霉素钠40万单位预防感染。

2. 2指标检测与标本处理

各组大鼠于规定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4 ml,均分为4分,分别以放射免疫法测定ET-1、TXB2、6-ke- to-PGF1а和AngⅡ水平。

2. 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各组资料经正态性检验( P > 0. 05) ,符合正态分布; 方差齐性检验( P > 0. 05) ,具有方差齐性; 满足方差分析的条件。两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 1血浆TXB2、6-keto-PGF1а水平变化

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浆TXB2水平在造模6小时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而在造模12小时组、造模24小时组,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血浆6-keto-PGF1а水平, 在各个组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或P < 0. 05) ,并于12小时达到最低水平,见表1。

3. 2血浆ET-1、AngⅡ水平变化

与假手术组比较,造模1小时组、造模6小时组、造模12小时组血浆ET-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造模30分钟组与造模24小时组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变化; 与假手术组比较, 造模30分钟组、造模1小时组血浆AngⅡ水平显著降低,在1小时组达到低峰,此后恢复正常水平,见表1。

4讨论

4. 1关于“孙络疏失”模型

“孙络疏失”是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理论提出的新概念,中医学认为,孙络是人体络脉的最小单位,对应现代医学的小血管、微血管,孙络与微循环在结构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同一性[6]。“孙络疏失”的病变基础在微循环,“疏” 指数量的减少,“失”是“疏”的进一步加重,造成了小范围内的孙络消失,同时“疏失”也指功能的缺失。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制作的心肌缺血模型,已被广泛证实其微血管密度降低[7],正与“孙络疏失”相对应,而孙络渗灌气血、濡养脏腑的功能受损,会导致“心主血脉”一系列正常生理功能受损, 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异常表现相一致[8]。因此选择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来制作心之络病“孙络疏失”的大鼠模型。

4. 2 “孙络疏失”模型微血管疏缩因子的动态变化

心之络病“孙络绌急—孙络疏失—孙络瘀阻— 孙络新生”作为“脉络—血管系统病”提出的孙络病变的演变过程,与“脉络—血管系统病”整体上具有一致性[9],既往对“孙络绌急”的研究中,已证明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其发病基础[10],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孙络疏失”与微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机制,以期为通络药物及应用络病理论治疗 “孙络疏失”[11]提供更全面的机制研究,这对应用络病理论治疗心系疾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血栓素A2( thromboxane A2,TXA2) 与前列腺素I2( prostacyclin,PGI2) 是生物活性完全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TXA2具有很强的诱导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作用,而PGI2是内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血管舒张因子,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 拮抗TXA2,使血管扩张。TXA2和PGI2的性质极不稳定,不易检测,而其相应的代谢产物TXB2和6-ke- to-PGF1α则较稳定,因此测定TXB2和6-keto-PGF1α的浓度,可反映TXA2和PGI2的含量[12]。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 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是强有力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剂。其通过兴奋醛固酮分泌、肾上腺髓质及其交感神经系统作用于其受体,从而发挥增加血容量及升高外周阻力的作用[13]。ET-1主要源于血管内皮,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功能,并可引起血小板聚集、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14]。

注: 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aP < 0. 05,bP < 0. 01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TXB2在造模6小时显著增高,而在造模12小时、24小时则显著下降; 血浆6-keto-PGF1а在五个模型组中均显著下降; 血浆ET-1在造模1、6、12小时组显著升高。表明“孙络疏失”急性期血管舒张因子的变化更为明显,提示 “孙络疏失”急性期是通过减少血管舒张因子的分泌而导致内皮功能的紊乱。血浆AngⅡ在造模开始30分钟、1小时组降低,而后回升至正常水平,这提示RAAS系统在“孙络疏失”急性期尚未被激活,考虑综合其他RAAS系统作用因子,进一步研究血浆AngⅡ及RAAS系统在“孙络疏失”中的作用规律及机制。以上结果表明“孙络疏失”急性期以微血管舒缩因子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为特点。

血浆细胞因子 篇8

关键词:冷沉淀,原料浆,制备时间,凝血因子

输血在现代医学的支持手段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近代医学对于提高输血疗效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一种血液制品, 且在临床中逐渐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产妇大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甲型血友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应用越来越广泛,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现阶段, 我国对于使用采集制备时间在6h以上的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 仍无确切的报道。为了满足临床医学的需要, 必须对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使用全血采集超过6h分离制备的原料浆制备而成的冷沉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及Ⅷ因子含量进行了检测, 以期找到制备冷沉淀原料血浆的最长制备允许间隔时间, 现做如下具体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浆

使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普通四联采血袋, 全血保养液选用的是ACD-B。采集90袋全血, 将其分为3组, 每组30袋, 并在10h内将血浆分离及速冻, 分离时把血浆等量分在3个转移袋内, 再将血浆袋与空转移袋叠好置于血浆冷冻机速冻, 冻结完好后将其放在-20℃以下的低温冰箱保存, 以供备用。

1.2 制备方法

1.2.1 仪器及设备:

本次选用的是Dometic公司生产的MBF-21速冻机, 贝克曼公司生产的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低温冰箱, 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的检测试剂则为贝克曼公司生产的原厂配套。

1.2.2 制备方法:

选取90袋全血 (400ml/袋) 分为3组, 各30袋, 分别在全血采集6h内、6~8h及8~10h制备成新鲜的冰冻血浆, 再将各组血浆分别制备成冷沉淀。在现阶段, 主要有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虹吸法这两种方法可制备冷沉淀[2]。 (1) 改良快速融化离心法:用冰块把水浴箱内的水温调节至4℃, 然后在水浴箱内置入新鲜的冰冻血浆, 等新鲜冰冻血浆融化的量超过一半多时, 把未开始融化的血浆捏散成为碎冰状, 来加快血浆的溶解速度, 并把水温调控在4℃使其继续融化。2h过后, 发现新鲜血浆中只有少量未碎冰块时便立刻取出, 将其离心10min, 温度为0℃, 离心力为3 000g[3]。在净化室内的100级净化台上对上层血浆进行分离, 下层血浆及白色沉淀物则是冷沉淀, 然后快速将其放入低温冰箱进行保存。 (2) 虹吸法:把水槽的水温调节至恒温4℃, 然后把新鲜冰冻血浆置入其中, 在箱外悬挂两个空联袋 (有一定落差) 。待冰冻血浆融化之时, 因为虹吸的力量, 融化的血浆会自动流到空袋, 而余下的呈白色结晶颗粒状的血浆, 就是制备的冷沉淀, 然后将其放到低温冰箱保存。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时间段制备的冷沉淀的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检测, 再对其Ⅷ因子含量及回收率、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 并相互之间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个不同时间段内制备的冷沉淀Ⅷ因子含量比较

经过检测, Ⅷ因子在6h内的含量为 (120.3±31.1) IU/袋, 回收率为 (61.0±14.5) %;在6~8h内的含量为 (104.3±23.3) IU/袋, 回收率为 (60.2±21.0) %;在8~10h的含量为 (112.5±30.6) IU/袋, 回收率为 (58.4±20.2) %。相互之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3个不同时间段内制备的冷沉淀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

经过检测, 纤维蛋白原在6h内的含量为 (344.5±86.4) IU/袋, 回收率为 (58.2±14.3) %;在6~8h内的含量为 (349.6±120.2) IU/袋, 回收率为 (57.4±17.8) %;在8~10h的含量为 (354.7±105.3) IU/袋, 回收率为 (58.2±13.3) %。相互之间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输血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临床界对提高输血疗效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冷沉淀凝血因子作为一种血液制品, 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血浆冷沉淀中有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 称为冷沉淀。它主要用来治疗缺乏纤维蛋白原与Ⅷ因子而出血不止的血友病患者或其他患者。一般而言, 冷沉淀必须以≥200ml/h的输液速度在融化后的6h内输完。

冷沉淀的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纤维蛋白原缺乏者, 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 (2) 患血管性血友病者; (3) 凝血因子Ⅷ缺乏者, 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 (4) 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患者; (5) 患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发DIC者等[4]。

近几年, 随着血液病患者的不断增多, 更多的患者需要输注冷沉淀, 以补充其体内的凝血因子。故现阶段临床对冷沉淀的需求日益增加, 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的相关条例规定[5], 全血必须在采集后的6h内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 再将新鲜的冰冻血浆制备为冷沉淀。然而, 现在大多数全血 (400ml) 的采集均是采取流动车、献血屋的形式, 而这些全血运回血站直到制备为新鲜血浆通常需要8~10h, 很难在6h内运至血站制备为新鲜的冰冻血浆, 这是目前冷沉淀制备的最大难题, 也是制约冷沉淀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国外的相关标准规定, 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原料浆的制备时间, 应在18h内。现阶段, 我国各血站的固定采血点都会有冰箱, 全血采集后可将其置入冰箱, 并可让温度处于2~8℃的范围, 对于凝血因子的保存而言, 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采集到的90袋全血, 将其分成3组, 每组30袋, 并分别在全血采集后的6h内、6~8h及8~10h将其制备成新鲜的冰冻血浆, 再将血浆制备成了冷沉淀。3个阶段制备成的冷沉淀中的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并无明显差异 (P>0.05) , 且血液在采集后的10h内制备成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含量也符合国家要求。因此, 采取这样的制备方法, 使冷沉淀的制备供应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从而满足了临床需要。

综上所述, 随着输血在现代医学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临床上对输血疗效的提高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一种血液制品, 且在临床中逐渐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在治疗缺乏凝血因子Ⅷ及纤维蛋白原、儿童及轻型成年人甲型血友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需求量日渐增多。鉴于此, 本文主要对冷沉淀原料浆不同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在全血采集后10h内将其制备成新鲜血浆, 再将新鲜血浆制备成冷沉淀, 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的含量并无明显的差异, 与规定相符。

参考文献

[1]章怿, 邱颖婕, 金魏名, 等.冷沉淀制备时间对凝血因子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3, 15 (2) :169-170.

[2]邹宗丽, 甘芳香, 车火娇, 等.冷沉淀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放置对Ⅷ因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6) :90-91.

[3]王万仲, 陈文和.40C和60C融化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264-265.

[4]柏则蓉, 梁启忠, 贾红志.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方法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11) :975-976.

上一篇:文化建设路径下一篇:聚合物水泥灰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