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行业

2024-06-04

我国主要行业(精选十篇)

我国主要行业 篇1

一、对纺织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1. 纺织服装业进出口值减增幅度大。

如图1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纺织品服装月度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202.6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76.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7月的19.2%大幅度下降到2009年2月的-52.1%。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31.6%。2009年3月份其进出口值回升至133.4亿美元, 月增长率也由2009年2月的-5 2.1%大幅回升至2 0 0 9年3月的7 3.7%, 3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也上涨了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纺织品月进出口值的变化趋势与纺织服装业变化趋势相似。

如图2所示, 除2008年2月, 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6月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由2007年12月的64亿美元大幅上升为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2008年7月份以来, 我国纺织品月进出口值开始减少, 由2008年6月的129.7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7亿美元。月增长率也从2008年6月的89.3%下降到2009年2月的-35.2%。2月份进出口值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6.3%。2009年3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59.1亿美元, 月增长率由2009年2月的-35.2%大幅回升至2009年3月的65.5%, 但3月份进出口值仍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7.7%。

3. 纺织品进口影响小于出口.

如图2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对纺织品的进口影响较小, 除2009年1月, 进口值基本保持在10亿美元与13.6亿美元之间。对纺织品出口影响较大, 纺织品出口影响及趋势与纺织品进出口总额相似, 2009年2月为最低点, 3月份开始反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4. 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先降后增, 增幅大于降幅。

如图3所示,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波动上升, 由2 0 0 7年1 2月的96.4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8月的125.4亿美元。月均增幅为5.14%, 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下降, 出口值由2008年8月得125.40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1月的105.07亿美元, 月均降幅只有4.07%。说明全球经济放缓对2008年8月~2009年1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影响很小。2009年2月降到最低点, 出口值仅有41.12亿美元, 月降幅为-60.87%, 与2008年同期下降57.93%。2009年3月服装及衣着附件月出口值开始回升, 由2009年3月的74.3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7月的110.50亿美元, 月均增幅为24.78%, 远高于全球经济放缓之前的增幅, 说明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值受影响较小, 回升快。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二、对钢铁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钢材的月进出口值降幅大于增幅。

如图4所示, 2 00 7年1 2月到2008年8月, 全国钢材进出口值都保持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 月进出口值由2007年12月的54.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我国钢材的月进出口值由2 0 0 8年8月的109.8亿美元大幅下降到2009年5月的29.28亿美元。月增长率从2008年8月的9%下降到2009年5的-11%。2009年6月到7月进出口值有上涨趋势, 月增长率分别为3.65%和11.69%, 但进出口值仍低于2008年同期。

2. 钢材进口反弹幅度大于出口。

如图4所示, 全球经济放缓对钢材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的影响, 2009年4月—7月钢材出现逆差, 逆差额分别为1.77亿美元、2.32亿美元、3.61亿美元和1.9 6亿美元, 逆差额有减小的趋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三、对农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农产品进出口额降幅大, 反弹期长。

如图5所示, 从2 0 0 7年12月到2008年7月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虽有波动, 总体均保持上升趋势。由2007年12月的84.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即2008年7月份以来) , 我国农产品月进出口值由2008年7月的92.1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53.8亿美元, 月增长率从200 8年7月的9.9%下降为20 09年2月的-11.1%。2月份进出口值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5.9%。2 00 9年4月其进出口值回升至7 4.9亿美元, 月增长率由2 0 0 9年2月的-11.1%回升至200 9年3月的32.1 6%和4月的5.3 4%, 但20 09年4月的进出口值仍比2 00 8年同期下降了1 3.2 1%。

2. 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最低点不同。

如图5所示, 出口额到2 0 0 9年2月为最低点, 出口额为2 1.6亿美元, 3月出现反弹, 3月~4月份出口额分别为30.4亿美元和31.5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 进口额为29亿美元, 2月出现反弹, 2月~4月份进口额分别为32.2亿美元、40.7亿美元和43.4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 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1) 对大豆的进口影响小。如图6所示, 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439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9月我国大豆的月进口量一只保持波动上升, 由2007年12月的293万吨上升到2008年9月的414万吨。虽然2008年10月其进口量骤降为212万吨, 但之后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月进口量, 2009年1月份略有降低后稳步回升。到2009年7月, 其进口量为4 39万吨。其进出口值可以看出, 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大豆的进口影响很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如图6所示,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从2 0 0 7年1 2月的6 7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93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12月,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较为稳定, 月进口量从2007年12月的67万吨上升到2008年12月的75万吨。2009年1月份进口量却骤降至29万吨, 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48.2%。2009年2月份开始, 其进口量虽有回升趋势, 由2009年1月的29万吨回升至2009年7月的9 3万吨, 高于2 00 8年同期进口量2 7.4 0%, 说明食用植物油的月进口量已摆脱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3) 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如图6所示, 2 0 0 8年7月以前, 我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总体处于下降趋势, 由2008年1月的21万吨下降到2008年7月的9万吨。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仍为小幅下降, 由2008年7月的9万吨下降到2009年1月的8万吨。2009年2月份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开始稳步上升, 2009年2月的27万吨上升到2009年6月的38万吨, 2009年7月又有些回落, 进口值为24万吨, 远高于2008年同期的9万吨。说明谷物及谷物粉月进口量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较小。

(4) 大米出口量处于不稳定状态。如图7所示, 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下降到2009年7月的4.92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都保持较高水平, 月出口量分别由2007年12月的19万吨上升到2008年3月的26万吨。到2008年4月其出口量骤降为3万吨, 此后月出口量一直较低。2008年8月出现小幅上升, 月出口量为10万吨, 之后的出口量又持续放低, 2009年1月我国大米的出口量也仅为4.52万吨。2 00 9年4月, 其出口量回升至1 3.9万吨, 比2 0 0 8年同期上涨了363%。但7月份又回落到4.9 2万吨。说明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我国大米出口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5) 玉米出口量降幅大。如图7所示, 我国玉米的出口量一直较低, 从2007年12月的4万吨下降到2009年4月的不足万吨。其中2008年的5月、9月及2009年的1月~4月, 其月出口量均不足万吨, 全球性经济放缓对其影响亦相当之大, 2009年7月玉米的出口量为1.11万吨, 比2008年同期基本相同。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四、对汽车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全球经济放缓对汽车进口影响较小, 但进口值回升幅度较慢。如图8所示, 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由2007年12月 (包括底盘) 的12.7亿美元, 下降到2009年2月的8.09亿美元。2007年12月到2008年8月汽车的月进口值一直小幅上升, 由200 7年12月的1 2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8月的14.4亿美元。2008年8月以来, 月进口值开始小幅下降趋势。2009年3月汽车进口值开始回升, 但回升幅度较小。2009年3月~6月汽车进口值月增长率分别为16.68%、-1 1 33%、8.2 4%和-0.1 1%, 到2 0 0 9年7月我国汽车的月进口值才有较大增值, 7月进口值为12.24亿美元, 月增幅为35%。但20 09年7月进口值仍低于2 00 8年同期的1 4.1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五、对成品油影响及趋势分析

1. 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影响幅度大且回升幅度小

如图9所示, 2008年7月以前, 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从2007年12月的27.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7月的60.13亿美元, 月平均增幅率为13.03%。2008年7月以后, 我国成品油月进出口值处于下降趋势, 到2009年1月为最低点, 进出口值为13.49亿美元, 月平均降幅为-19.05%。2009年2月成品油进出口额开始小幅回升, 2009年7月进出口值为28.1亿美元, 月平均增幅为14.88%, 高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月平均增幅, 但低于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后的月平均降幅, 说明成品油进出口值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恢复到全球性经济放缓之前的水平。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2. 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如图10所示, 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从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9年7月的595万吨。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的5月, 其进出口量有较明显的上升, 由2007年12月的386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之后其月进出口量又从2008年的5月的605万吨下降到2008年10月的326万吨。在2008年12月其进出口量回升到680万吨。2009年1月开始, 其月进出口量虽又有所下降, 由2008年12月的680万吨下降到2009年3月的474万吨, 2009年7月小幅回升至595万吨。如图10所示, 我国成品油的月进出口量总体水平仍是较为稳定的。全球经济放缓以来, 从2008年8月的471万吨小幅下降到2008年10月326万吨, 2008年11月很快得到回升, 可见全球性经济放缓对我国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影响较小。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六、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 全球性经济放缓以来, 钢铁业、纺织业以及农业中部分农产品如玉米、食用植物油等所受影响较为严重, 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后, 其进出口额均有明显下降;成品油的进出口量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变化不大, 其进出口额却持续下降, 可见其所遭受的冲击也相当之大;汽车与汽车零件的进出口额在全球性经济放缓前后总体变化不是很大 (除2009年2月) 。但我们也应看到, 2 00 9年2月份之后, 我国外贸进出口值及各主要行业内的部分产品进出口仍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 且较为稳定。根据以上影响及趋势走向, 政府可采取相应外贸政策调整不同行业的进出口贸易, 使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曲凤杰张哲人:世界经济走势及2008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J].宏观经济管理 (11) , 2007:68-71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我国电线电缆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困扰着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集中度低、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偷工减料、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受制于新材料的制约,新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等等。

电线电缆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1、行业管理缺乏,协会作用难以发挥

我国在解放后的前30年中,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行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线电缆行业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乡镇集体企业转制,大量民营企业涌现,原有的行业管理体制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而自动退出,但是新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跟上,目前整个行业处于无人管理的现状,虽然有行业协会,但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并没有明确,它的管理是粗放型的,目前只能提些建议或善意的提醒或劝告,无法实行强制性的行业管理和处罚。

从这些年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历程看,在行业的规范管理与治理方面,仍存在大量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对待行业无序的价格竞争,政府的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市场优胜劣汰配置资源的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协会企业的自律缺乏手段和法律依据、诚信意识以及商业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导致对不正当价格竞争、假冒伪劣产品、恶意拖欠货款等不规范、不合法的经营行为等缺乏有效的防范或制约机制,市场上不诚信的机会主义行为盛行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制止。

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经济治理。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调控,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以及市场竞争的法则进行经营活动。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在政府、市场、企业间如果缺失了行业协会组织的沟通、协调、管理的作用,行业的发展也难以健康、有序的进行。

当前阻碍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障碍主要有:政府在体制改革中对行业协会的放权、授权不到位;在相关法律上未给行业协会组织明确的地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环境下,在行业管理上政府该做什么?行业协会该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分工,实际上行业管理目前处于真空地带。

同时,由于行业协会法律地位的缺失和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对协会的认可度比较低,参与性不积极,行业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也难以推进,由此阻碍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行业缺失准入条件

由于电线电缆行业产值高,各地政府为了确保GDP的年增长率,盲目招商引

资,加上缺乏行业的准入条件和行业管理,因此,各地政府大量引进和建立电线电缆生产企业,造成电线电缆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还有部分家庭作坊式企业存在。

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规模以上的电线电缆厂家4290家,如果将小企业全部算上的话,中国电线电缆企业绝对超过1万家,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集中度非常之低,中国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只有2%左右,虽然有部分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但是基本上都是“大而不强、不精”,产品质量、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上都无法在行业内起到引领作用。上海也不例外,至今没有一个能引领行业的龙头企业。

上海市2009年末电线电缆厂家344家,产值319.09亿元,平均产值每家企业不到1亿元,而前十名企业的产值也仅占20%的份额。上海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同行,其产值约占国内线缆总产值的5%左右。

而美国前十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7%,日本前六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5%,法国前五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事实,决定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乏力。

3、观念落后、盲目扩张

电线电缆行业目前民营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多数企业家都是农民出身,喜欢单打、独斗、独大,至使不少民营企业发生裂变,一个企业拆分成两个,甚至更多的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缺乏合作意识,互相攀比,生产规模盲目扩张,造成行业重复投资现象越来越严重,产能严重过剩。绝大部分企业的设备利用率都在30~50%之间。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后,根本就没有生产过一根电缆。以高压交联电缆为例,目前全世界已生产和在建的立塔交联电缆生产线约有70多条,其中,在中国就有60多条,而产能利用率平均仅为30~40%。

4、缺乏创新意识和动能

电线电缆行业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或引进技术,企业根本不注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行业普遍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高端产品主要生产设备和主要绝缘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必然造成国外的设备和原材料,按照国外(IEC)的标准,在中国生产的“依赖”陷阱,名曰“国产化”。由此国内线缆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超低价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生存,不惜牺牲产品质量,铤而走险,在导体材料上偷工减料以及使用劣质绝缘护套材料等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层出不穷,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并且已经演变成整个社会现象和信用问题了。

行业应用性基础研究长期难以有效、系统地开展,许多制约技术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使得国内电线电缆企业只能在加工制造上获取微薄的收

益,而在研发和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难以有大的作为。

这些差距使得我们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高速发展后的今天,仍难以提升水平、转变增长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5、企业管理混乱、落后

总体上国内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停留在落后的、粗放的水平上。尤其在主要工艺环节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管理上根本不到位,甚至于根本没有管理制度。

线缆行业至今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实行家族式管理体制,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家族手中,人治色彩非常浓厚,企业关键岗位一般都由亲族控制,对引进人才缺少信任,优秀的人才难以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作用,造成行业内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流动非常频繁。

6、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质量每况愈下

整个行业严重缺少技术人才,甚至于连熟练工人也十分匮乏。目前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已经70多岁,而在第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主要是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和职工大学(7.21)的毕业生,80~90年代培养的大学生能在线缆企业坚持工作的已经寥寥无几了,由于无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养,以及新产品研制的缺乏,其技术水平也每况愈下。再加上企业大量裂变和繁衍,目前整个行业各类人才缺乏,到了僧多粥少,后继无人的地步,从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相互挖人,造成技术、管理、技能人才的加速流动和年薪的飞涨,这样企业更不愿意在培养各类人才方面进行投入,许多企业大量聘请兼职工程师,小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也没有。操作工人基本上以农民工为主体,招来即用,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又没有老师傅的带教,由此造成整个行业产品质量每况愈下。

7、销售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销售环节是企业与市场及用户之间独特、重要的纽带,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当前各企业主要依靠社会化销售队伍或无底承包方式,对现有销售人员素质及构成缺乏有效地组织保障,他们普遍以推销产品为主、与电缆生产企业基于买卖而不是组织隶属关系的特殊运作模式,使其常以追求销售利润为最大目标,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使得社会化销售人员手持订单游离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这种弱组织、软约束形态,带有极强的趋利“游击性”,最终造成了行业内部的低价竞争和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

8、缺乏新型材料,关键材料仍需进口

电线电缆专用材料是电缆行业发展的基础。原材料新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将直接关系到电线电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电线电缆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拉动,而电线电缆产品的创新,取决

于材料的发展与供给,因此,新材料、新工艺装备的应用与产品结构的更新是推动电线电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电线电缆行业牵涉到许多高新技术和高端材料,目前制约行业新产品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高端材料,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低碳经济、新能源、物联网以及智能化的深入发展,电线电缆企业必须制造适合这些要求的电线电缆新产品,但是由于原材料主要是新型高端绝缘材料国内基本上都不能生产,主要依靠进口,供应商主要是陶氏化学、北欧化工等。电线电缆高端新产品的脖子被无情的卡住了,目前国内高端绝缘材料绝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这样既浪费宝贵的外汇,又拖了国家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材料开发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电线电缆产品的结构调整、创新和发展。

9、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电线电缆行业属于料重工轻、资金占用量非常大的行业,主要原材料是铜,由于电线电缆企业购买原材料必须用现金支付,而电线电缆下游企业则按10:80:10的比例支付货款,而且还经常拖欠,资金被客户大量占用,造成电线电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

2.4近期国内外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趋势

电线电缆产业近期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一)产业进行战略性并购和重组,注重产业集中度和产品规模化生产

(二)产业从欧美往亚洲转移,从大城市往乡镇、小型城市转移

(三)紧跟新兴产业需求,注重环保产品研发和技改投入

(四)专业化生产,差异化发展,配套化供货

(五)重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保持队伍稳定

2.5 国外电线电缆产业优势

(一)(二)(三)(四)(五)(六)(七)产业集中度高

竞争力强,基本占领了世界电线电缆高端市场 研发投入巨大,创新能力强

我国主要行业 篇3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行业进口实际汇率;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15-04

一、引言

经济学家一般用实际汇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并分析汇率变动对一个国外贸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实际汇率又有很多种类,[1]人们常用实际有效汇率来反映国家的总体对外竞争力并认为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升值时国家国际竞争力降低,反之增强。但实际并非如此,如图1所示,2004年以来,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约为7%,比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升值幅度低4个百分点。另外,2004年1月-2007年3月,实际有效汇率总体上没有表现出贬值或升值趋势,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既没有增强也没有削弱,直到2007年4月以后,实际有效汇率才表现出明显的升值态势,即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国际竞争力下降。对比实现情况可见,实际有效汇率并不能反映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和出口不断快速增长的现实。

进一步分析近几年中国行业进出口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在同样幅度的中美双边名义汇率变动背景下,不同行业的进出口表现大相径庭,比如HS17出口增长1.89倍,而HS08出口仅增长0.88倍。这表明基于行业实际汇率深入分析我国各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动的准确性。

就笔者检索到的文献,Goldberg(2004)首先研究了美国的产业实际汇率问题。 国内有关实际汇率的文献较多,但是以行业视角专门研究实际汇率,计算出行业出口实际汇率和行业进口实际汇率指数,进而比较分析实际有效汇率、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自反映的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路径的文献较少。

本文将计算以出口额为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另外,鉴于同一行业的出口目的地与进口来源地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特定双边名义汇率变动对出口商、进口商或进口商品国内替代生产商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比如HS16,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对华有较大的顺差,是中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而美国、荷兰、新加坡、英国、加拿大、印度和西班牙等国对华有较大的逆差,是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因此,本文还计算了以进口额为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此外,本文还比较分析了实际有效汇率、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自反映的国际竞争力之动态变化路径。

二、我国行业实际汇率指数

(一)行业实际汇率的测度公式

本文参考Goldberg(2004)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名义汇率、价格指数、出口额和进口额等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反映不同行业特征的实际汇率指数。一般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行业实际汇率指数之间最大不同之处是前者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总额计算权重,而后者以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特定行业之间的出口额或进口额计算权重。

如果c表示我国第c个贸易伙伴国,i表示我国第i个行业。分别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特定行业之间的进口额和出口额来计算权重,构造出两种行业实际汇率指数。

第一,以出口额计算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

,其中

第二,以进口额计算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

,其中

上面两个计算公式里,RERtc表示中国与第c个贸易伙伴在第t期的双边实际汇率,该指标用直接标价的双边名义汇率乘以贸易伙伴与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之比。Xtic和Mtic分别表示中国与第c个贸易伙伴的i行业在第t期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根据以上行业实际汇率的构造公式可以推知,行业实际汇率指数数值增加,表示行业实际汇率贬值,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反之减弱。

(二)我国行业实际汇率指数的计算结果

本文主要利用我国2004-2007年《中国海关统计月报》19种HS分类进出口月度数据,并根据同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和GDP平减指数做了计算和调整。另外还利用了同期国际金融服务局(IFS)各国名义汇率和价格指数等相关月度统计数据(2007年1、2、12月的数据没有获得)。

根据行业实际汇率的测度公式,笔者得到了以出口额计算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XRERti和以进口额计算权重的行业实际汇率指数MRERti,并表示为以2004年1月为100的定基指数。详见表2、3、4。

三、实际有效汇率与行业实际汇率

计算结果表明,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性都较低。在19个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中,只有HS04的出口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相关系数超过60%,其余18个行业出口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度都低于23%。在19个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中,只有HS13的进口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系数超过60%,其余18个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关度都低于46%。这些数据表明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实际有效汇率反映的总体国际竞争力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因此,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于分析或判断我国不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

但是同一行业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指数与行业进口实际汇率指数之间的相关度却较高,19个行业中,除了HS03、HS04、HS13和HS14等4类行业的相关系数低于42%以外,剩余15个行业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与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60%。其中,HS02、HS09和HS01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位于60%-70%之间;HS17和HS20的相关系数都大于75%;HS12和HS18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都是87%;HS06、HS10和HS11的相关系数高达90%;HS07和HS16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是97%和98%。这表明我国许多行业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与同一行业进口商品在国内的竞争力呈同向变化的趋势。通过分析HS分类商品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比重可以发现,在2004-2007年间,HS07、HS16、HS17、HS10、HS18、HS20、HS12和HS14分类商品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比重超过50%,属于加工贸易特征明显的出口商品类别。因此,同一行业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与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之间普遍存在的较高相关性可能与我国出口贸易中大进大出加工型贸易出口占比过大密切相关。

其次,本文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实际有效汇率、行业出口实际汇率和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变动(该数据根据表1、2、3计算得出)进行对比后发现:

第一,人民币对美元稳步、小幅、高频升值以前,即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实际有效汇率和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行业进口实际汇率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同向变动关系,即三种实际汇率几乎同时升高或降低。2005年7月以后,这三种实际汇率之间没有了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关系。这充分表明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以及后来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

第二,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7%。而19个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全部贬值,其中HS10、HS15、HS13、HS5、HS6等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超过了10%,表明这5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最快。但是,由于HS5、HS15、HS13、HS10和HS06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投入型产品,说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仍属粗放型增长方式,出口商品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HS04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最小,仅为2.1%,即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最慢,这反映了中国食品饮料类产品自身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较快的趋势。HS16、HS17和HS18等高技术行业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在8.5%左右,表明这3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较大提高,没有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遭受较大损害。

第三,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19个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全部贬值,平均贬值幅度为13.69%。HS05的行业进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最大,高达36.2%,HS04、HS02、HS03等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也很大,超过了20%,可见这4个行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最快。本文还发现,这4个行业都属初级型的农产品、矿产品和食品饮料类行业,由此可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有利于初级型产品的进口。HS16、HS17、HS18等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远小于全部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13.69%,其中HS17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最小,仅为4.5%,表明这3个行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速度相对较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它们进口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可能与这3个行业所需的中间品转为国内生产后,进口大幅减少有关。

第四,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为13.69%,大于行业出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8.29%,这表明总体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及后来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进口的有利影响大于出口。

四、结论

实际有效汇率不能较好地解释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与中国贸易顺差和出口不断增长的现实,而基于不同行业的实际汇率指数却能有效地捕捉我国不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较好地解释该事实。因为不同产业往往具有独特的性质和重要性截然不同的贸易伙伴国,也许某贸易伙伴国的某些产业对我国非常重要,但是该国与我国的总体贸易额却较小,因此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为权重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往往不如行业实际汇率对不同行业外贸增长快慢的解释准确。

深入对比分析实际有效汇率、行业出口实际汇率和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大小对于分析或判断我国不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几乎没有帮助。

第二,同一行业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与行业进口实际汇率之间普遍存在的较高相关性可能与我国出口贸易中大进大出加工贸易型出口占比过大密切相关。

第三,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以及后来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

第四,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7%,而19个行业中的HS10、HS15、HS13、HS5、HS6等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却超过了10%,国际竞争力提高最快。但是,这5个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投入型,这意味我国出口贸易增长仍然依赖粗放型方式,出口商品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

第五,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19个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全部贬值,HS05、HS04、HS02、HS03等4个行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最快。由于这4个行业都属初级型的农产品、矿产品和食品饮料类行业,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有利于初级型产品的进口。

第六,HS04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最小,即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最慢,这反映了中国食品饮料类产品自身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较快的趋势。HS16、HS17和HS18等高技术产品的行业出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大于全部行业出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表明这3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较大提高,没有因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遭受较大损害。

第七,HS16、HS17、HS18等高技术行业的进口实际汇率贬值幅度远小于全部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表明这3个行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速度相对较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它们进口的促进作用相对较低,可能与这3个行业所需的中间品转为国内生产,进口大幅减少有关。

第八,行业进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远大于行业出口实际汇率的平均贬值幅度,这表明总体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来,进口受到了更多的有利影响。

鉴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间,面对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出口退税率调低和加工贸易政策收紧等调控措施,不同行业的出口实际汇率和进口实际汇率存在差异较大的动态变化路径,也即不同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和对内竞争力的变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准确识别这些差异对于提高外贸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进一步对实际汇率和其他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提供了较为独特的思路。但是,本文仅局限于计算HS两位数分类的行业实际汇率,没有进一步探讨更细致分类的行业实际汇率,使得分析略显粗糙,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海洋石油行业海陆主要通信方式分析 篇4

1光纤通信

目前, 海底光缆在海洋石油平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用于传输海陆及各海上平台之间的生产及办公数据。海洋石油行业海底光缆大多数应用模式是复合海底动地电缆内部这样既可以依托海底动地电缆增加光缆强度, 同时也可以节省单独铺设海底光缆的高昂费用。光缆的成本很低, 对海底动地电缆的成本影响微乎其微。但光纤通信的优势很大。

1) 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目前海洋石油所用光纤基本为百兆光纤, 这样的传输速率对于海洋石油的数据传输已经绰绰有余了。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THz。光纤的损耗极低, 光纤比目前任何传输媒质的损耗都低。在无中继传输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2) 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

3) 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 电通信不能解决各种电磁干扰问题, 唯有光纤通信不受各种电磁干扰;

4) 光纤尺寸小、重量轻、适应性强、寿命长;

5) 成本低, 光缆的成本相比电缆要低很多。

光纤虽有上述诸多优点, 但在海洋石油这种特殊环境下, 各种外界因素对于光纤通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光纤通信的海洋石油行业的普及程度。

1) 单独敷设光缆成本较高。目前海洋石油的海底光缆多与动力电缆复合, 单独敷设海底光缆的案例很少, 因为单独敷设光缆不但要考虑光缆的防腐保护、配重 (防止密度低出现漂浮) 等问题, 而且考虑海底地貌, 海底挖、填缆沟及光缆敷设的船舶及机具费用是相当昂贵的。

2) 易受外力破坏。除了潮汐因素对光缆的冲击影响外, 近几年特别是在渤海等水深较浅的海域和近海海域, 过往船舶抛锚及船体挂断海底光缆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水深较深的南海深海基本不会发生。

3) 维修困难。海底光缆一旦被挂断, 破损地点的诊断比较困难, 且海底光缆的修复要借助船舶及潜水员将光缆从海底捞起, 进行修复, 在进行保护、配重等, 重新沉入海底。

光纤通信以其优点受到海洋石油行业的欢迎, 人们也在研究各项措施, 减少外界因素对光纤通信的影响。

2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以其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稳定性好、通信频带宽和业务丰富等优势, 在海洋石油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海洋石油每个油田群基本都配备一个或几个与陆地通信的地面卫星站, 好多海洋石油的移动船舶上除了配备海事卫星外也配备了Ku波段的自动跟踪卫星系统。卫星通信在当今海洋石油行业已经成为主要的海陆通信手段, 平台及船舶上的话音、数据信息通过卫星信道实现与陆地的互通。卫星通信的在海洋石油行业的优点有以下几方面:

1) 传输距离远, 基本可实现全球覆盖。适合海洋石油深海作业及移动船舶作业的特点。

2) 不受地域限制, 建站即可进行通信。海洋石油行业由于工作地点处在海上, 使用无线通信比有线通信更具灵活性, 可根据需要建立、拆除链路, 其建设难度相比敷设海底电缆要小很多。

3) 稳定性好, 带宽高, 业务丰富。由于使用高频传输, 人为干扰相对较少, 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带宽, 目前海油平台的语音、邮件、互联网均可通过卫星传输。

卫星通信目前已是海陆通信的最主要链路, 但卫星通信也有他的劣势:

1) 链路租金较高。使用卫星链路要向卫星公司缴纳使用租金, 相对电缆传输的一次建设终身免费的情况, 卫星链路的租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系统的运营成本是使用即发生的。目前每个海洋石油平台鉴于费用原因向卫星公司租用的带宽基本是512K-2M不等。

2) 干扰相对较多。卫星属无线传输, 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有地球站设备的杂波干扰、电磁干扰、互调干扰、交叉极化干扰等

3) 受自然因素影响。除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外, 当雨雪天气还会出现雨衰, 影响系统工作。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 卫星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太阳, 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干扰系统工作, 即日凌。

3 微波通信

点对点的微波通信从九十开始在海洋石油行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微波通信目前在海上已经形成了微波网, 用于填补海洋石油平台卫星带宽较窄的现状。微波通信有优势也有缺点, 但优势大约缺点, 因此得到了海洋石油行业的认可, 首先说一下微波通信的优势:

1) 具有卫星通信建设、拆除链路灵活的特点。微波建站非常灵活且建站成本很低, 即使在陆地建立微波链路有时比建立光纤链路的成本都要低, 加上海上没有任何高大建筑遮挡, 更为微波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具备光纤通信的大带宽及一次建设终身免费的特点。微波通信一般使用4MHz00~900MHz或5.8GHz的免费频段, 即使申请频率也只需要很少的费用即可, 链路建成后即可免费使用, 不会有任何租金等费用发生。

微波通信由于点对点的无线通信原理限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下:

1) 传输距离较短。由于是点对点通信微波通信的传输距离基本为视距, 因此决定了其传输距离有一定局限, 海上点对点距离的传输极限基本为20km, 而海陆微波如将陆地一端天线挂高升高 (架设于高山或高塔上) 可以达到40km。但微波联网可解决距离局限。

2) 干扰严重。由于是免费频段, 使用者较多, 因此互相干扰现象频繁发生, 但微波可以调整参数, 避开干扰。

3)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除了受天气影响外, 平静海洋的镜面反射也会对微波产生影响。

4 其他通信方式

除了上述3种主要通信方式外, 还有比较传统的短波通信等通信方式, 短波通信在八九十年代应用比较广泛。目前由于传输业务仅限于语音, 比较单一, 在海洋石油行业的海陆通信方面已不作为主要通信方式, 但由于其稳定性好一直保留作为一种应急通信方式。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日趋加强。能源公司在开采陆地油气的同时, 也将钻采设备开到了海上。海上油气的钻探、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 与陆地的通信是必然的。海陆通信链路为信息的有效传递提供了保证。下面针对海洋石油常用的几种通信方式, 分析一下各种通信方式的适用环境及优缺点。

我国主要行业 篇5

摘要:

垄断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在一系列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一方面市场竞争开始获得了生存空间,与市场竞争相伴的经济垄断随即得到萌生;但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即原有体制中颇具根基、盘根错节的行政化、官本位权力机制也开始寻找新的环境土壤,原有的行政化垄断势力依托逐步成长、极不健全的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尽可能地、不失时机地为自己营造出了可观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根据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反垄断、反行政化垄断的特殊对策。关键词:垄断行业 成因 危害 管制对策 正文:

垄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必然产生的、与竞争相对立的经济现象,是发源自市场竞争,又反过来否定、限制、阻止市场竞争的一种“异化”力量,因而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极大威胁。简要而言,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势利,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

我国的垄断性行业主要有所有能源行业(水、电、石油、煤气、天然气、核电)、所有通讯行业(有线、无线通讯)、所有军工行业、所有新闻行业(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广播媒体)、所有烟草行业、重要交通行业(航空、铁路、水运)、重要资源行业(煤、铁、贵金属)。

造成我国目前一些行业出现垄断结构的原因大致如下:

1、目前的行业垄断结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我国的行业性垄断的形成严格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观念已对行业垄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历史的惯性使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至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模式,自觉不自觉地青睐行业垄断;

2、行业垄断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产物。建国初期,我国几乎目前所有的垄断企业都是国家依靠其权利形成的,并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由于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垄断行业的利益,通过维持和掌握国有垄断企业,保证其赢利,以直接取得利润。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垄断企业已实现了分离,但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彻底解决;

3、严格的进入管制使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和成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一行业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甚至拒不开放一些行业领域,致使这些行业和领域无法形成新的竞争者,即使偶尔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其间已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有较大的价格承受力,不会因后者的进入而失去垄断地位。

4、在一定行业维持行业垄断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有些行业由于特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资源稀缺性,有天然的垄断需要,适合垄断经营,只是要界定行业范围。

5、国家安危的考虑。

行业垄断企业往往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其相当一部分产品和服务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家需要通过掌控他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世界各国也普遍采取此法。

至于行业垄断行为的成因,大致如下:

1、垄断结构导致垄断行为。

2、体制缺陷导致政府管制不到位。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还普遍存在,再加上政企不分,导致政府错估竞争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垄断的危害从而使垄断行为愈加严重。

3、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加剧垄断行为。

由于利益驱动,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行业主管部门与该行业企业往往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得一些垄断行为在管制行为的保护之下逐步壮大。

垄断的巨大危害就在于,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经济效率,导致经济停滞。其中,垄断行为的最典型之处是,人为控制产品生产和供给数量,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卖方市场”状态,维持大大高于竞争性市场的产品垄断价格,以攫取垄断利润。

垄断的危害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行业垄断拉高整个社会成本。

由于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是与绝大多数人息息相关的,他们的行为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高低就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成本。垄断性行业会通过垄断定价把大量消费者利益转移到自己手中,使特权部门、特权公司拿到远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的利润。但是这种行为的结果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影响了所有企业和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2、行业垄断导致有效资源不足。垄断企业通过垄断行为获得超额利润,却使效率难以提高,妨碍了其扩大业务规模的积极性。因此,在垄断行业中,垄断导致低效甚至亏损一方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又禁止其他投资者进入这些利润丰厚、前景良好的行业,从而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热情,加剧了投资市场的低迷。

3、行业垄断扭曲收入分配,导致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借助垄断权力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转移给垄断部门,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除了上缴财政税收,利益的大部分成为这些部门工作者的较高收入,由此产生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这除了会影响社会的就业选择和一般工人的积极性,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4、行业垄断容易滋生腐败。

部分垄断行业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促使政府帮助建立自己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垄断,以谋求高额垄断利润,政府官员则可以因此得到经济或政治上某些形式的好处,甚至是权钱交易。

5、行业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由于垄断行业的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还导致服务质量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可以说,垄断之手是在向“所有的人行窃”,损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因而垄断势利历来被视为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头号公敌。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定将对市场秩序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构成极大威胁,并阻碍市场成熟化的进程,直至发生“市场变异”,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有的曲折和伤害。当然,在中国,由于经济体制处在行政化、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阶段,情况更为复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垄断现象以外,又有明显的特殊表现。因此,针对中国市场状态变化和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垄断现象的特殊性,需要研究、制定特殊的对策思路。中国特有的垄断现象,存在着一个极其鲜明的共同点,即都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规模集中度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尚缺乏从公平竞争自然衍生垄断的普遍基础。在经济规模集中度普遍不高的场合,能够导致垄断的,只有行政权力这个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者说,中国的垄断主要不是凭借生产集中度,而是凭借行政权力。行政性垄断是对市场秩序的最大威胁,依它特有的“来头”和“背景”,足以击败市场上的任何对手。于是,市场本应具有的资源高效配置功能和公平竞争环境受到损害和削弱,有限资源不再按照效率原则,而是按垄断市场的“权力网”来配置。故此,行政化垄断限制了中国规模经济的健康成长,阻碍了竞争力的普遍提高,因而反行政性垄断是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规范市场秩序的首要环节。这不仅是深化改革、培育国内市场的需要,也是中国与国际接轨,更深融入世界的客观要求。行政化垄断极大地增加了市场“游戏规则”的主观随意性,降低了市场竞争的透明度,因而与市场经济惯例是格格不入的。

具体对策有如下几条;

1、解决反垄断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解决的关键是成功地把握“度”,例如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实行适度集中政策,鼓励按照市场原则,促进企业的规模经济成长;对经济性垄断的限制实行适度容忍政策,即讲求容忍度,避免简单化地在反垄断过程中损害规模经济成长。同时,注意研究界定行业组织自律和行业垄断的区别,行业组织协议定价和操纵价格的区别,制止重复建设和阻止企业正当进入的区别。

2、将反垄断的最主要注意力放在消除行政化垄断上。

要紧密结合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和反腐败,坚决剔除行政性垄断;要改变立法过于依赖行政机关的状况,同时归并执法部门和政府机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反垄断法应当及早出台,反垄断法不仅不应回避行政化垄断,而且要将此作为立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并在条文内容上作出详细的、不致产生歧义的明确规定,以法律手段切实保障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竞争能力。要同时调整各级政府机关的审批权限,清理审批项目,割断部门、行业和地方的机构、人员膨胀与行政化垄断得以强化之间存在着的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3、加快发展名副其实的、非官方的民间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

在机构改革和经济行政化趋势减弱的同时,为避免出现运行机制“真空”,要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和乡村的民间经济组织,不失时机地全面提高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

4、打破行业垄断结构,放松进入管制。

要防治行业垄断就必须打破该垄断行业一家独占或几家支配的局面,取消垄断行业的行政管制与特许经营,放开这些行业的经营与竞争。此外,还要严格限定自然垄断行业的范围;

5、转换政府职能,提高管制水平。

行业垄断与政企不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会使本行业的自由进入与竞争无法进行,所以必须加快政企分离的步伐,彻底隔断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所属关系。只有政府真正从所有者转换成管理者,才能真正破除行政壁垒和不正当的行政保护,实现合乎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管制。

6、完善法律基础。

没有法律依据,就无法确立反垄断的对象,就无法建立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就无法采取合法的反垄断措施,因此,完善反垄断的法律机制是遏制行业垄断的有效途径。

7、加强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权威。

要做好反垄断工作,对于经济领域中的一切垄断行为,要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综合执法。

对于垄断,虽然有些垄断是国家需要不得不采取的,但是对于能够控制的行业垄断政府是需要采取措施防治的。参考文献:

《经济研究导刊》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 《微观规制经济学》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 《中国当代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原则》

万科:下半年压力主要来自行业 篇6

销售“风光”背后

与2008年王石大喊拐点、万科高调降价不同,今年上半年,行业的最红“明星”绝对不是万科,2010年的万科降价低调了很多。

不过,这并不掩盖它的风光。自8月10日公布中报之后,万科A便展开了一轮持续的行情,基金等机构更是大手笔增仓超过近14亿元。万科中报数据显示,其上半年销售金额为367.7亿元,是唯一一家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加之7月份,销售金额已达452.1亿元。而去年1至7月,万科累计销售金额358.7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金额同比上升26%。

万科上半年销售夺冠,与其推盘节奏、产品结构、价格策略密切相关。“万科上半年的推货量与下半年的推货量比例是4:6,而大多数的房企上、下半年的推货比例是3:7。我们在年中曾与万科高层做过一次沟通,万科在六七月份就开始集中放量,而其他很多公司都到了九十月份才集中放量。”上海某证券机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对本刊记者分析说。

根据万科提供的数据,2009年万科的所有住宅产品中,9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占比为57%,144平方米以下的普通住宅占比为86%。但到了今年上半年,万科的这两个比例已经提升至59%和89%。熟悉万科的人讲述,新政出台后,万科的应对策略是用产品线调整代替简单降价。一方面在产品类型方面向针对首套置业的普通商品房靠拢,另一方面向风险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倾斜,同时加快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拓展。

上半年万科在8个城市获得市场占有率排行榜首位。其中,在北京、天津、青岛上升至市场第一,深圳、无锡、沈阳、武汉、镇江等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也受益于战略中心向中西部的西安、成都等二线城市的转移。

拿地“状元”负债上升

销售风光的同时,万科一跃成为上半年土地储备“冠军”。如果说2008年万科错过了拿地最好时机而被冠以“踏错节奏”的评价,那么面对今年的宏观调控,万科深谙低点拿地时机的重要性,以251.44亿元的拿地总价和1040.28万平方米的总规划面积,购入3g幅地,占据上半年拿地总价以及总面积两榜榜首。

如果以7月底的情况看,万科已新增项目42个,新增权益建筑面积1024.6万平方米,首次进入昆明、贵阳、唐山、吉林,继续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而万科董秘谭华杰更是表示,下半年他们的拿地计划并不仅仅是二三线城市,他们认为一线城市有值得出手的地方也不会放过。

拿地扩大、项目增多让万科面临愈加紧绷的财务状况。万科上半年负债水平也开始上升。中报显示,资产负债率为69.83%,较20Dg年年报上升2.8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由19.65%上升~40.76%,达到公司六年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公司上半年三项费用率均有上升,其间费用率为8.53%,较2009年上升1.31个百分点。受土地增值税严格增收影响,公司土地增值税由去年同期的3.86亿元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7.48亿元,同比增长93.78%。

大量拿地是否导致万科财务风险?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分析师多数认为,从中报数据来看,公司持有现金191.1亿元,相对一季度增加11.9亿元。短期有息负债为1.34亿元,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财务仍处于安全范围内。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薛迥文认为,即便万科拿地较多,作为一向注重财务安全的公司,其战略导向决定了不会大幅突破安全底线。

下半年高枕无忧?

在薛迥文看来,现在的市场情况对万科模式绝对利好。“万科快速开发快速周转模式其实在过去10年里并不是和市场最契合,万科模式最适合的行业环境,是相对平缓有一定波动的,而不是单边快速上涨。在过去数年快速单边上涨的环境中,最契合的模式是最大限度追求土地红利,囤地模式是过去10年最好的。而在相对平缓的市场环境里,万科的后劲更足。”

中投证券分析师李少明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万科目前业绩正处于拐点上升阶段。过去两三年,当其经营规模达到500亿元的时候,公司遇到了管理瓶颈,业绩增速有所放缓。现在它新的管理平台搭建基本完成,开始进入新的增长通道。

万科完成全年销售目标是否将高枕无忧?万科董事长王石去年底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经表示:“我们预计2010年销售额在800亿元,市场很好也不会超过30%的增长,不好也不会低于25%。”

从万科上半年的367,7亿元销售金额情况来看,仅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46%,而截至7月份,完成全年计划的57%。万科剩余近432亿元的销售金额在下半年政策调控下的市场是否能得以实现?

国泰君安分析师孙建平分析认为,万科的产品结构加上积极的促销策略,今年全年销售预计可能超过750亿元,而申银万国更上调万科420lO年销售额可能至820亿元。

如果说以往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万科业绩贡献的“左膀右臂”,那么万科在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的销售业绩正呈现较快的上升势头,万科环渤海业绩上半年首超长三角、珠三角。

从万科2009年的年报“20lO年度主要项目一览表”中(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从项目数量上来看,深圳、上海、广州依然位居前列,但是天津、沈阳、成都、武汉等城市楼盘数量都已经达到了10个左右。

在各大城市中,万科目前主要是以郊区或中低端普通住宅来“保量”,低价入市、降价的也多是此类楼盘,而地段相对优势的高端产品依然维持平稳走势。以北京为例,下半年最重要的业绩贡献者之一——中粮万科长阳半岛7月底开盘,首次推出的800余套房源两日售罄,上演了,调控后难得一见的“日光”销售,但是成交均价只有1.35万元/平方米,低于周边在售项目3000元/平方米左右。按照8月29日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该项目一个月网签销售额已达到了1185万元。

不过,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万科下半年并非高枕无忧。“首先,作为行业老大,万科最大的压力就是行业萎缩,比如目前所流传的停止开发贷、预售款监管等消息,一旦下半年调控继续深化,公司就会受到影响。另外,下半年上市公司普遍开始放量,上半年供应量少时,或许降价15%,项目去化率就比较高,但是如果很多房企的项目都降价,那么去化未必就这么高了。”前文中上海某证券机构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对记者分析说。

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 篇7

生态设计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

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社会关注度等因素,选择重点行业或产品,开展生态设计示范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积累、总结相关经验,逐步拓展评价内容和试点产品范围。

按照土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原则制订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使用清洁原料,优先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污染治理装备,推动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营造良好的职业卫生环境。在炼油、石化、化肥、农药、涂料等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和评价工作。

围绕重点行业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突出问题,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开展绿色产品评价,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在化肥、农药、染料、涂料、橡胶、胶粘剂、增塑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剂等行业(产品)率先启动绿色产品评价,组织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发布绿色产品名录,推荐参与国家绿色产品评价,对达到评价标准要求的推荐使用“绿色产品”标识。

(二)加快推进绿色环保产品发展

为加快推进绿色环保产品生产发展,拟以减少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毒有害溶剂和助剂的使用为重点,实施原料替代,鼓励企业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的绿色环保产品。

炼油: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大力发展清洁油品,完善硫磺回收、烟气脱硫脱硝、制氢等配套措施,确保2016年底汽油全部达到国Ⅴ标准,2017年柴油达到国Ⅴ标准。开展高标准燃油添加剂应用试点,制订相关国家标准,推动油品使用端节能减排。

农药:推进农药制剂水基化和固体化,实现农药乳油制剂有害溶剂替代率60%以上;逐步淘汰烷基酚类等有害表面活性剂在农药中的使用,高分子羧酸盐分散剂等环保型助剂在农药中应用率达到40%以上;推荐一批环保型有机溶剂,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引领农药乳油生产企业减少有害溶剂使用。到2020年,绿色农药制剂产品比例达到70%以上。

化肥:重点开发掺混肥、硝基复合肥、增效氮肥、尿素硝酸铵溶液、缓(控)释肥、水溶肥、高效液体肥、土壤调理剂、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包括稳定性肥料所需要的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添加剂和液体复合肥所需要的工业磷酸铵、聚磷酸铵、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优质原料,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染料:重点发展高固着率、高色牢度、高提升性、高匀染性、高重现性等新型活性染料。发展高洗涤牢度、高上染率、高耐晒牢度、高超细旦聚酯纤维等新型分散染料以及高光通量、高颜色饱和值、高工程化的颜料产品。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纺织印染助剂,加速PFOS(全氟辛烷基磺酰化合物)、PFOA(全氟辛酸)、壬基酚(N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等禁用物质的替代。

涂料:重点推广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无溶剂涂料、辐射固化涂料(UV涂料)等环境友好型涂料,加快实现涂装绿色化、清洁化,降低VOCs排放。到2020年,绿色涂料产品比例达到60%以上。

橡胶:研发推广使用新型偶联剂、粘合剂等环保产品,推广使用石蜡油或其他环保油全面替代普通芳烃油、煤焦油等有毒有害助剂。到2020年,绿色轮胎产品比例达到50%以上。

合成橡胶:全面推广环保型终止剂、阻聚剂和抗氧剂等助剂,扩大低多环芳烃环保填充油使用比例;上下游结合,提升国产化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等绿色合成橡胶的应用比例,为绿色轮胎制造提供优质橡胶材料。到2020年,合成橡胶环保产品比例达75%以上。

胶粘剂:加快推广水基型、热熔型、无溶剂型、紫外光固化型、高固含量型及生物降解型等环保产品,限制溶剂型氯丁橡胶类和聚丙烯酸酯类等通用型胶粘剂。到2020年,绿色胶粘剂产品比例达到85%以上。

氟硅材料:根据公约要求,完成HCFCs淘汰第二阶段的削减目标,做好PFOS的削减、管控等履约工作。鼓励发展消耗臭氧潜能值(ODP)为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PFOS和PFOA及其盐类替代品。

增塑剂:限制邻苯类增塑剂,大力发展高碳醇酯类、柠檬酸酯类、环氧类、生物降解类等环保型增塑剂。到2020年,绿色环保型增塑剂产品比例达到40%以上。

(三)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要以化石资源为原料或燃料,化石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不仅对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资源约束也日益显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首先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石油和化工行业要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矿,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节能:围绕炼油、乙烯、合成氨、甲醇、电石、氯碱、纯碱、黄磷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要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产能扩张。要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装备对传统高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强化技术节能。推广先进煤气化、大型密闭电石炉、氧阴极离子膜电解技术、硫酸低温位余热利用、循环冷却水系统节电等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以及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高效换热器、螺杆膨胀机低温余热发电等通用节能装备。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和行业节能标准体系,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提高企业能效水平。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进高耗能行业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对能源的购入存储、加工转换、输送分配、最终使用等环节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节水:对高耗水行业要采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推广干法乙炔工艺、聚氯乙烯母液回收利用技术,以及中水回收利用、蒸汽系统凝结水利用、反渗透浓水回收利用等技术;在电石、黄磷等尾气粉尘含量较大的化工生产企业中推广干法除尘替代湿法除尘;磷肥行业推广酸性废水选矿、高效低成本废水处理等技术,减少废水排放量。

节矿:大力推进煤炭分质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低阶煤分质高效转化多联产技术、粉煤快速加压热解制油与焦末制合成气一体化技术、低阶煤精炼技术等等多项低阶煤利用技术产业化。探索回收磷矿石伴生的氟资源,减少萤石的开采量。鼓励国内企业多渠道回收硫资源,提高硫资源保障程度;加大中低品位磷矿的利用,推广磷矿富化烧结成球技术,争取磷矿入选率提高10个百分点。加强盐湖卤水中锂、硼、镁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低品位资源、伴生资源、副产物的利用效率。

低碳:加强CO2捕集、利用和封存工作,推广CO2驱油、煤基多联产、CO2合成有机化学品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CO2捕集、驱油与埋存示范项目。开发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与天然气化工耦合技术,减少煤化工碳排放。以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化肥、甲醇、电石、己二酸、硝酸、制冷剂生产等为重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四)扎实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以污染物源头削减为目标,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源头减排作为重点,对重点行业实施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三废”产生量,减轻污染治理压力,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炼油:采用加氢精制工艺,发展适应高含硫原油的渣油加氢和大型硫回收技术,提高硫磺回收率。使用低硫燃料油或脱硫燃料气,减少催化裂化装置烧焦烟气排放量。实施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提标技术改造、油气回收技术改造,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

化肥:氮肥行业鼓励实施水煤浆加压气化、干煤粉加压气化、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等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优化原料结构。鼓励煤气化洗涤除尘水闭路循环超低排放、高浓度氨氮COD废水资源化利用、醇烃化醇烷化替代铜洗、尿素水解解吸替代水解、循环冷却水超低排放、中水回用,全面推广污水超低排放技术,减少废水排放。磷复肥行业鼓励实施以“半水-二水法”、“二水-半水法”替代传统二水法技术改造,推进湿法磷酸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氯碱:重点实施汞污染防治技术改造,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全面淘汰高汞触媒,实现低汞触媒全替代,加快无汞触媒研发,力争“十三五”末建成两条万吨级应用无汞触媒的聚氯乙烯生产示范线。

无机盐:铬盐全面淘汰有钙及少钙焙烧工艺,加快推进液相氧化法清洁生产工艺改造。黄磷推广密闭高压水水淬冲渣、机械人排渣及封堵、尾气干法除尘及金属膜净化生产碳一化学品等技术设备。二硫化碳全面淘汰间歇焦炭法工艺,推广天然气法工艺。高锰酸钾行业全面淘汰平炉法工艺。

农药:加快高效催化、高效纯化、定向合成、消旋和转位以及水相法合成、生物酶法拆分等技术的开发,对草甘膦、吡虫啉、毒死蜱、2,4-D、草铵膦、酰胺类除草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以及氯代吡啶等重点产品及关键中间体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改造。

染料:重点开发应用高效催化、三氧化硫磺化、连续硝化、定向氯化等技术,开展DSD酸、CLT酸、H酸等中间体催化加氢工艺的推广应用,淘汰铁粉还原工艺。加快染料、颜料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建立集成控制智能制造生产示范线并进行推广。

涂料:重点研发水性丙烯酸树脂、水性醇酸树脂、水性聚酯树脂、水性聚氨酯树脂、水性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水性有机-无机杂化树脂;高固低粘改性环氧树脂、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和高固低粘聚酯多元醇酯树脂;万吨级丙烯酸叔丁酯、丙二醇单甲醚醋酸酯等绿色工艺。

橡胶:轮胎制造鼓励采用低温连续混炼、辐射预硫化、氮气硫化、连续脱硫等节能环保工艺。再生胶行业全面推广常压连续脱硫生产工艺,彻底淘汰动态脱硫罐,用环保型助剂替代煤焦油等有毒有害助剂。橡胶助剂加快推广次磺酰胺类促进剂氧气和双氧水氧化、不溶性硫磺一步连续工艺以及预分散橡胶助剂等绿色环保工艺。

(五)加快废物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施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快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一是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目标,推广处理量大、运行稳定、经济可行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二是以资源回收为重点,对资源型废气回收利用生产化工产品,提高资源利用价值。三是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对生产过程副产酸、碱、盐等进行资源化利用。

综合利用:磷石膏立足于安全环保堆存,推广大掺量工业固体废物化学法分解生产工业产品及制备建材产品,力争到2020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40%。基础化工大力推进电石渣、碱渣、气化炉渣、钛石膏、氟石膏、磷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铬渣、钡渣等处理处置与综合利用,铬渣处置利用率达100%。推动废橡胶再生利用及规范发展,到2020年,环保再生胶的生产达到100%。

资源回收:原油开采鼓励采用增加伴生气回注、油气混输技术、伴生气凝液回收技术等加强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乙烯加快现有装置的升级改造,降低石脑油、轻柴油、加氢尾油等高品位原料在乙烯原料中的比重,利用炼厂轻质资源、回收干气、副产液化石油气及进口轻烃等优质资源作原料,提高乙烯原料的轻烃比例。积极开展电石炉气、黄磷尾气、焦炉气等资源性尾气生产乙二醇、甲醇等化学品的综合利用。

副产物资源化:在煤化工、染料、农药、医药中间体及环氧树脂、MDI、橡胶助剂等行业推进高浓度含盐废水或废盐渣处理,积极与烧碱装置结合,实现废盐的资源化。推进精细化工生产产生的副产物制备硫酸铵、硫酸钠、硫酸镁等产品并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实现资源化利用。

(六)实施污染源治理全面达标排放

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以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等治理为重点,围绕重点行业“三废”治理困境,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污染治理技术,对重点污染物进行达标提标改造。

炼油及石油化工重点对高浓度难降解含硫含氨废水、含苯系物废水、含碱废水、含氰化物废水、原油电脱盐废水、延迟焦化切焦水等进行处理,以及炼厂动力站锅炉和工业加热炉废气、催化裂化烟气、硫磺回收尾气、炼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恶臭污染治理;全面落实《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开展泄露检测修复和油气回收。针对精细化工行业废水浓度高、含盐高、难降解的特点,重点对含盐有机废液实施高效氧化、蒸发浓缩焚烧处理;采用RTO、RCO、活性炭纤维等技术对有毒有害废气进行收集处理;对高浓度母液、精蒸馏残液等危险废物全部进行安全处置。煤化工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高含盐浓缩水、含酚氨及杂环类难降解废水、多组分有机废气、结晶混盐等重点“三废”治理实施技术提升改造。橡胶行业要突出解决恶臭治理难题,采用RTO焚烧、臭氧氧化除臭、低温等离子、生物法等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行业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在节能技术和装备领域,积极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等先进煤气化技术和装备,推动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各种收率高、排污少的工艺技术和综合利用装置,提升行业资源利用水平。在环保产业领域,重点推广高效、实用的膜材料和膜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焚烧装置、除尘器、高端纤维滤料、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在处理药剂领域,重点推广应用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七)切实保障化学品生产和储运安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园区发展,提升本质安全,降低环境风险,建立化工生产安全环保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化学品安全、绿色、健康、平稳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安全环保的原则,规划区域功能,优化园区安全布局,完善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环保设施,并以此为原则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进入化工园区,重点推动位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内、安全卫生防护距离不能满足相关要求以及因城市规划调整需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二是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安全健康要求,加强源头监管,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和本质安全度。三是深入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化建设和运行(HSE、SHE、QHSE等),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生产制度执行以及考核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及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杜绝违章操作事故发生。四是要以管控储运过程中的重大危险源作为主要抓手,将防范关口前移到排查安全风险,强化储运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使各种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就控制了事故的发生。

(八)提升科技创新支撑绿色发展能力

围绕重点行业的突出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大力开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组建一批创新平台,为行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围绕源头减排,突破一批油品及大宗化工原料绿色制备技术。重点开发汽柴油高效脱硫技术、丙烯直接氧化法制备环氧丙烷技术、煤制清洁燃料及化学品的大型先进煤气化技术、低阶煤清洁高效分级分质利用关键技术、氯丙烯直接氧化生产环氧氯丙烷技术、氯乙烯无汞触媒合成技术、二氯乙烷加成法氯乙烯无汞催化技术、蓄热式电石生产技术、等离子裂解煤制乙炔工业化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

围绕污染治理难题,开发一批先进适用的末端治理技术。重点开发含盐有机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含酸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工业排放气资源化技术、层状多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在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新型烟气脱硝催化剂、磷石膏化学分解等资源化技术、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化技术、失效催化剂安全处置技术、石化污染场地安全处置技术、含油污泥安全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等“三废”治理技术。

围绕能源节约及能效提升,开发一批能量系统优化技术。重点开发大通量空冷、多效节能换热器,天然气压缩机、高压冷箱、大型防爆电机等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高效永磁电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化行业装备健康能效监测诊断和在役再制造技术、石化装置换热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整合优势资源,组建一批创新平台。围绕“生产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工艺清洁化”,积极构建一批引领绿色发展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在工业排放气资源综合利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石化污染场地安全修复、含油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催化蒸馏、汽柴油高效脱硫、工业含盐废水治理、脱硝催化剂资源化等领域,组建行业研发平台。在清洁油品、含氟温室气体减排、VOCs减排与治理、失效催化剂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含酸废水无害化处置等领域,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九)推进化工园区绿色循环发展

化工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不断增强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对园区进行优化布局,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二是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现园区内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产业链接循环。三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利用。四是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实现园区污染集中治理。五是促进园区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六是加强社区沟通和安全环保信息公开,实现园区运行管理规范化。

力争到2020年,培育20个绿色化改造示范园区,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特色的园区绿色化改造管理模式。

(十)完善标准体系保障绿色发展水平

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覆盖相关领域,系统考虑生命周期、生产过程和产业链条,立足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突出对产品、工厂、企业和园区的水平评价,加强现有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协调融合,构建绿色石化产业标准体系。

我国主要行业 篇8

汽车工业是耗能较高产业, 随着产业大发展,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问题越发重要。开展对汽车工业节能降耗的研究, 了解世界和国内能耗的实际平均水平, 掌握汽车企业的能耗状况, 开展节能降耗方面的经验、问题以及国内外汽车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的研究, 确定我国汽车企业今后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 制定汽车生产的能耗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耗能工序

国内轿车生产项目中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其中, 最大耗能工序是涂装工序, 其能耗占全部能耗70%以上, 污染物排放的90%以上;其次是焊装工序。涂装工序主要消耗的包括电、天然气、蒸汽、水, 其电耗主要用于前处理、电泳、喷房、烘房、空调送风系统等各种设备;天然气主要用于涂装车间的烘干、空调系统;蒸汽主要用于涂装车间的前处理 (前处理含预脱脂、脱脂、表调、磷化、钝化) ;水耗主要用于车身车间循环补充水、涂装的前处理和电泳后水洗、制冷站的循环补充水、空压站的循环补充水等。焊装工序中的电耗主要用于汽车车身、总成及其分总成的焊接、修磨、调整等的加工。

2 耗能工序的节能措施

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主要耗能工艺涉及的主要节能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冲压工艺

冲压车间内采用先进的伺服压力机线代替普通机械压力线, 采用机械连杆伺服压力机的能耗是相同输出压力的机械压力机的40%, 油压机的30%;冲压生产采用一模双件形式和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压力机气垫采用交流伺服电机控制系统, 可更好的实现电机高效节能运行, 降低电耗;大型多工位压力机技术以大型多工位压力机集机械、电子、控制和检测技术为一体, 全自动、智能化、操作安全、冲压件综合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节约能源, 满足汽车行业大批量生产和节能减排需要, 是当今大型覆盖件冲压设备的发展方向。

(2) 焊装工艺

焊装工艺主要生产耗能在于焊接, 通常采用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的电阻焊 (点焊) 和气体保护焊工艺;节能逆变弧焊设备采用一体式 (逆变) 焊机, 它将电阻焊变压器与焊钳组合成一体, 节省了传统分体式焊机在电阻焊变压器与焊钳之间的通电电缆所消耗的电能。同时, 焊接采用自动化生产线, 利用焊接机器人, 合理组织生产, 有利于减少焊接辅料的利用, 有利于减少空转和电力消耗。

(3) 涂装工艺

汽车表面, 包括车身、门、保险杠等, 喷漆后需要经过晾干、烘干过程, 才能进入下一道组装工序, 如果采用自然晾干, 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 不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批量化要求。采用高温空气对喷漆后的汽车表面进行烘干, 虽然加快了烘干进度, 减少了涂装车间的占地面积, 有利于组织涂装生产, 但是却要以消耗大量能源为代价。

轿车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燃气加热烘干, 烘干室采用桥式结构, 热风循环利用, 烘干室废气焚烧采用RTO系统;现代轿车涂装工艺, 采用“三湿”涂装技术, 包括3C1B (即中涂、底色漆、罩光三道漆“湿碰湿”后一起烘干) 和双底色紧凑型面漆喷涂工艺 (即BC1、BC2和罩光三道漆“湿碰湿”后一起烘干) 。

采用天然气烘干炉, 利用天然气直接加热, 减少了锅炉、热交换器等能源转换过程, 转换一次损失一次, 减少了热力输送能源过程的散热损失, 同时天然气就近燃烧, 可利用回收热空气的余热和有机溶剂, 天然气烘干炉是节能的涂装加热工艺。

轿车喷漆过程中采用自动涂装机器人, 有利于改善劳动环境, 有利于节约电力消耗;静电喷涂技术可提高涂料利用率、涂装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同时改善了传统空气喷涂漆雾飞溅严重, 作业环境差的现象;烘干室采用桥型结构, 与直通式结构相比热量损失减少;在燃烧装置中设置空气预热系统, 对排放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油漆原料采用环保型的水溶性涂料, 减少了苯类、醛类等污染物的排放量, 降低了环保处理能耗;在油漆烘干工艺方面, 将聚氯乙烯 (PVC) 涂胶工序后的烘烤与中涂烘烤合并, 减少一道烘烤工序, 将烘干室排出的废气送到燃烧装置中进行燃烧后再排放, 简化了烘房废气处理流程, 还对废气中所含热值进行了充分利用, 减少了天然气的消耗量。

(4) 总装工序

总装工序中摩擦式输送系统是利用摩擦力驱动被输送物体的一种输送形式, 摩擦式输送系统与传统的积放链、滑橇系统相比, 具有空间利用率高、低噪声、低能耗、环保、输送速度高等优点;在整车装配过程中采用模块化装配工艺, 有效简化了组装工序, 缩短了装配线, 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装配过程能耗。

除上述四大耗能工序外, 还包括其它一些节能措施, 如空调系统设置室内外温湿度遥测仪表, 可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运行, 实现控制节能;生产、生活用水系统及循环水系统中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器, 实现了节电节水等等。

3 结语

我国主要行业 篇9

1. 在设计方面的问题

暖通空调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一些设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没有对节能采取足够的重视, 加上工程的设计时间普遍较短、一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等因素, 使得设计的工程不仅投资大, 在运行中的消耗也十分惊人。一些公共建筑的暖通空调耗能量可以占到整个建筑总耗能的百分之六十五。总之, 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 存在着不注重节能、空调能源消耗大等问题。

2. 在施工方面的问题

暖通空调设计好以后, 就到了施工环节。但是, 因为目前的建筑施工监理行业中的暖通空调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水平不一, 使得施工的质量受到了影响, 严重情况下还出现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建筑施工机械行业中, 存在着很多人员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甚至一部分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 对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凭经验办事, 使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协调和解决, 给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留下了隐患。

3. 在评价设计方案方面

目前,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体现的是创新性和环保性, 但是, 因为各个设计方案的风格各异, 设计方案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 这就给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设计人员在评价设计方案的时候, 每个人各有不同的评价角度, 评价结果不相同, 这就很难选择出最合适的节能方案。

4. 在运行管理方面

设计施工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非常重要, 同样, 运行管理对于节能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有些业主认为只要设计达标就可以了, 忽略了对操作人员的暖通空调知识的培训。如果不懂得利用必要的暖通空调理论知识, 不懂得对空调系统进行合理调节, 就很难实现节能目的。

分析解决暖通空调节能问题的主要对策

1.将节能落实到设计和施工阶段中去

设计方案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具有重大意义, 而暖通系统庞大复杂, 进行合理设计并不那么容易。在设计中, 要融入节能意识。一般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要做好设计方案的比较和筛选, 确保以能耗作为一个重要评定指标进行筛选。从冷热源的选择上看, 不仅要注重冷热源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还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和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 对能耗大小进行比较。确定设计方案时, 还要注重不同朝向、区域的特征, 将系统分开设置, 以便进行分段控制和管理, 避免能源浪费。此外, 在选择设计方案的时候, 要避免盲目采用新技术, 从技术可靠且节能角度分析, 进而选择出最佳设计方案, 确保系统的经济性。

(2) 要做好设计计算工作, 为系统节能创造条件。在计算时, 要对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季节、运行过程进行分析, 还要对风管、水管阻力做好计算和分析, 选择好冷热源设备、水泵、风机等动力设备, 确保各种设备能在高效率的状况下运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对空调系统各部件的总能耗做好综合分析, 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

(3) 要为国内暖通空调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节能目标得以实现, 提高设计质量, 要为国内暖通空调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设计环境, 让国内外的设计单位得以在公平的条件下参与竞争。为此, 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 工程的设计周期, 让暖通空调设计人员能够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设计, 展现良好的设计水平。

2.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

在暖通空调系统的管理过程中, 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专门培训, 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得以提高。此外, 还要注重其职业道德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利用效率。第二, 加强空调操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上岗的人员必须通过相应的考核, 符合上岗的要求, 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需要进行再培训, 待考核合格后再上岗。只有这样, 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才能最终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3.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考虑, 可以选择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在开发和利用了之后很难再可持续地使用, 而可再生能源不仅环保, 还可以再生, 将其运用到空调系统中来, 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一般来说, 供热可以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热泵等, 供冷可以采用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等。

我国主要行业 篇10

2010年, 主要工业行业生产运行呈现如下变化:

一、装备制造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全部规上工业

2010年, 装备制造业生产增长20%, 增速较上年加快8.7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生产增速的拉动为5.9个百分点, 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7个装备制造行业生产增速均较上年加快。其中,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19.6%, 较上年加快17.6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9%, 加快11.6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7%, 加快10.7个百分点;金属制品业增长19%, 加快9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 加快7.6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7%, 加快6.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4%, 加快4个百分点。

2010年, 装备产品中, 汽车产量1865.4万辆, 同比增长31.9%, 其中, 轿车984万辆, 增长29.2%;民用钢质船舶完工量6698.5万载重吨, 增长47.7%;微型计算机设备24585.4万台, 增长25.6%;手机10亿台, 增长35%;移动通信基站设备6593万信道, 增长4.6%;金属切削机床产量75.5万台, 增长32.7%;金属成形机床25.9万台, 增长17.2%;挖掘、铲土运输机械47.3万台, 增长57.3%;混凝土机械36.6万台, 增长9.6%;发电机组 (发电设备) 12993.2万千瓦, 增长7.9%;房间空气调节器11219.8万台, 增长41.6%。

2010年, 装备行业出口恢复性增长, 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58566亿元, 同比增长26.7% (上年下降8.6%) 。其中,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4350.6亿元, 同比增长25.2% (上年下降5.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060亿元, 增长33.7% (上年下降10.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860.5亿元, 增长24.7% (上年下降4.3%) ;通用设备制造业3300亿元, 增长22.9% (上年下降17.5%) ;金属制品业2801.8亿元, 增长33.5% (上年下降25.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213.3亿元, 增长28.5% (上年下降15.6%) ;专用设备制造业1979.8亿元, 增长28.6% (上年下降12.1%) 。

二、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逐季回落

2010年, 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 但呈逐季明显回落态势。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13.5%, 较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 1~4季度分别增长19.6%、15.1%、10.5%和9.6%。

2010年,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1.6%, 增速较上年加快1.7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645.6亿元, 同比增长74.6% (上年下降67.9%) 。生铁产量59021.8万吨, 同比增长7.4%;粗钢62665.4万吨, 增长9.3%;钢材79627.4万吨, 增长14.7%。

2010年,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3.2%, 较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058.9亿元, 同比增长41.4% (上年下降33.1%)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52.8万吨, 同比增长17.3%。其中, 精炼铜 (电解铜) 产量479.3万吨, 同比增长12.2%;原铝 (电解铝) 1565万吨, 增长19.9%;铅431.6万吨, 增长9.8%;锌526.5万吨, 增长19.7%。氧化铝2893.9万吨, 增长22.4%。铝材2237.5万吨, 同比增长26.5%;铜材1067.1万吨, 增长10.8%。

2010年,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20.3%, 增速较上年加快5.6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1551.8亿元, 同比增长24.4% (上年下降12%) 。水泥产量18.7亿吨, 同比增长15.5%;平板玻璃6.3亿重量箱, 增长10.9%。

2010年,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同比增长15.5%, 增速较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2995亿元, 同比增长31.6% (上年下降17.7%) 。基础化学原料中, 硫酸、盐酸、浓硝酸产量分别为7060.1万吨、839万吨和235.6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18.7%、6.8%和13.5%;烧碱2086.7万吨, 增长12.8%;纯碱2029.3万吨, 增长4.2%;乙烯1418.9万吨, 增长31.7%。农用生产资料中, 农用化肥产量6619.8万吨, 增长2.5%;化学农药原药234.2万吨, 增长20.4%。化学制品中, 塑料产量4360.9万吨, 增长18.3%;合成橡胶310万吨, 增长11.7%。

2010年,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同比增长9.6%, 增速较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42286.8万吨, 同比增长13.4%。汽油7675.3万吨, 增长5.1%;煤油1714.7万吨, 增长15.3%;柴油15887.4万吨, 增长12%。

2010年,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1%, 增速较上年加快5个百分点。发电量41412.6亿千瓦小时, 增长13.3%, 其中, 火力发电量33253.4亿千瓦小时, 增长11.7%。

三、轻工行业生产较快增长

2010年, 轻工业中, 纺织、烟草等行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医药、食品等行业增速较为平稳。

2010年, 纺织业增长11.6%, 较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15%, 加快5.1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增长11.9%, 加快3.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增长15.2%, 加快0.4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增长15.2%, 加快1.1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增长14.6%, 与上年持平;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 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四、部分采掘行业生产增速有所回落

2010年, 采掘行业中,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0.6%, 回落4.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2%, 回落8.6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0.2% (上年增长4.8%) 。

上一篇: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下一篇:涉外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