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单位:专业:学号: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一直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农村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污染治理设施等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远未跟上,导致农村的环境状况显著劣于城市。本文从分析农村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揭示了当前农村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对策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应引起关注的是农村环境恶化、地下水的污染和缺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对农村环境问题能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对农村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环境问题是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水环境恶化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2003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仅为62.1%,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2%,卫生厕所普及率仍不到10%,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成率几乎为0。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源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2500万吨生活污水,且大部分都末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严重的污染,以至于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口喝不上干净水,有1.9亿农民的饮用水是受到严重污染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另一方面农药的使用更是加重了水源的污染,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严重污染了水源。二是工业废水,,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受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污染行业而且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农村水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正常生存。

二、固体垃圾污染

农村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化垃圾,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又相对较差,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如旧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许多天然河道、溪流成了天然垃圾桶。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土地,而且还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烂、发臭以及发酵甚至发生反应,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

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农用塑料薄膜技术自从在我国推广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目前多数农用薄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仍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 kg/ hm2,高者达270 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生量约6亿t,其中稻草1.8亿t,玉米秆2.2亿t,小麦秸1.1亿t,还有苷薯蔓、油菜秸、大豆秸、甘蔗秸、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它们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了千万吨。目前在饲料、还田、造纸、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如秸秆作为饲料的问题是消化率低,只有40%左右,氨化技术氨源损失达70%。秸秆还田腐烂速度和秸秆还田机械问题尚有待解决,秸秆造纸引起的污染难题也需根冶,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挤效益不高等,使每年秸秆利用数量相当有限。另外,秸秆焚烧现象在我国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由于秸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恶英、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农村大气环境,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使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另外,乡镇企业排放的有害固体废弃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三、空气污染

以前,农作物秸秆的焚烧是造成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等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如今,随着秸秆气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政策的推出,由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逐渐消除。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以及粉尘已经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这些废气中的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乡镇企业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断增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农村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近来,很多农村地区提倡开发山区,发展果业,以至无度地砍伐,造成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还有伐木为柴的大量砍树,也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仅有1.59亿公顷,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然而农村森林面积却每年以8.7万公顷的速度剧减。并且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破坏,而大规模地牵移,甚至遭到灭绝。同时,也少不了造成水土流失,蓄水量下降。

五、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农村环境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农村环保监督能力严重不足。3.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到位。4.有关农村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已经刻不容缓,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有关部门应督促指导乡(镇)、村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同时配套环卫等基础公共设施,在一定场所、范围内设置垃圾池,便于集中或定期进行处理;二是切实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的力度。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从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三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坚决制止剧毒污染物、强制癌物和严重污染的生产项目,通过环境规划,使乡镇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合理,“三废”污染得到充分利用与治理,使乡镇企业沿健康的轨道,同时督促乡镇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应引导农民重视使用农家肥,积极推广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模式;五是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意识。五是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规范农村的环境保护行为。

结语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小康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应积极通过包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农村一个碧水蓝天。

第二篇: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浅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取得的飞快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对的对策有很多。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策

一、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 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 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虽然我国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则达到49.9%。一边是相对“冷清”的消费,一边是持续“火热”的投资,消费这驾拉动内需的马车,多少呈现出“不振”之势。

(三) 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 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膨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 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 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 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3、 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二)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

(三)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1、 农业问题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桌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2、 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3、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 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 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 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如下几方面:

(1)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

(2) 大学生就业困难。

(3) 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应的对策:

(一)、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这些对策主要有:

1. 货币政策。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

需求。

2. 收入政策。

3. 对外经济政策。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4. 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5. .降低劳动工资水平。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问题

1.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2.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问题的对策,

1.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室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

2.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应该调整贸易结构,实施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冲击。

3.政府应积极引导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之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同时辅以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4.要充分理解国家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精神

5.企业应提高自身对外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在于对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节上。而对我国结构性流动性过剩的治理重点不仅要全面控制,还应该在结构性疏导上采取一些政策。

1. 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 增加财政收入,完善公共服务。

3. 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

4. 对汇率政策的调整。

另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疏导”对策。

1.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2.加大优质金融工具的供给,拓展融资渠道。

3.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设立投资公司,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服务

5.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

(五) 资源环境问题

1. 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2. 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3. 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和进行能源的勘探和储存

4. 大力宣传节能意识和动员全民进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

(六) 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更快发展

2. 改革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促进公有经济不断发展

3.

4.

5.

6.

7.(七) 三农问题的对策

1. 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3. 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

要防止通货膨胀

4. 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 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

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6.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7. 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8.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八) 就业问题的对策

1. 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 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3. 就业人员应坚持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重塑自我

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就业困难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J】战略与决策研究 ,vol.22,No,4,2007:276-283霍金良

2、

5、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评价朱一鸿

6.刘志英 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典型国家的实践与中国的政策主张【D】。

武汉大学,2004

7 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5

8 滕星均 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大学,2009

9 蒋姣蓉 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J】商业文化(学术类)

2010(7):213-214

壮大。 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 采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健全税收机制,调节过高收入,让个人所得税称为贫富调节器 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扶持。

第三篇: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浅论我国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 1

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第四、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

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第四篇:我国保险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营销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个人代理人制度不过14年。因此,处于处于发展中的寿险营销制度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就几个方面:

1保险营销中的诚信度不够。很多销售人员把保险营销等同于简单的推销,已将保险卖出收取保费最为最终目的。很多时候只注重短期个人利益,功利性太强,从而产生很多不诚实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诱转保,骗转保,加上电视上经常报道因销售问题最后导致被保险人拒赔的情况。所以目前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对保险销售人员存在不信任,对保险公司印象不好,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这也是2005年保监会号召保险业树立诚信大旗的重大原因。

2保险销售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实际上依靠的是亲情关系和人情关系。很多保险销售员都是向亲朋好友推销保险,即为常称的“杀熟”。这样的客户资源用完以后就找不到其他客户资源。最后因为没有业绩达不到公司考核要求被辞退。这样很可能会出现很多孤儿保单。而依靠人情关系推销保险很可能会出现较高的退保率,因为投保人可能并不是需要某方面的保险,当初购买主要是因为人情的缘故。自身对保险并不了解,购买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缴纳一定的保费,自然不愿意,最后只能选择退保。如果仅依靠人情推销保险,不从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的话,实际上是对保险这样无形商品信用的破坏。

第五篇: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大全)

2009学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期末考试论文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2008—----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 出路 措施 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用效率。首先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减少传统种植业,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使大农业内部比例适当、结构平衡。其次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中部粮食主产区抓住主销区腾出部分粮食市场的机遇,扩大优质粮的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避免地区雷同、恶性竞争。

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增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要加大对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使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基础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胜出的新一代农民。再次是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并增加专项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普及推广各种实用技术。

第五、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的速度和农民收入。政府财政可利用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效益低,有示范效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等项目。并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还要关注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积极推行和落实“四民主”,相信和依靠农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第七、可借鉴的国外三农政策

政府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美国现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数量管理与财政补贴相结合。政府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确定目标价格,若当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则向农民补贴二者差价,以保护农民的收入。

政府对农业财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来,日本逐渐调整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范围内,支持本国的农业发展。从过去补贴生产、流通环节转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在农业预算中有明显提高。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需要不断的做研究、不断的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整体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6).

[2]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3,(1).

[3]张振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尝试———改革土地制度、发展建制镇和国民待遇同等化[J].开放导报,2007,(6).

[4]陆学艺.解决好三农问题亟须农村第二步改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7).

[5]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

[6]周毅,徐静.三农问题的根源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9,21.

[7]李景国.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2.

[8]郭宇强.简析三农问题的解决[J].理论月刊,2009,(9).

[9]孔祥智.2009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上一篇:违规补课进行检查汇报下一篇: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