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2024-05-25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通用8篇)

篇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建议。参考文献要3—5篇。

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应对及妥善解决论文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摘 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关键词】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

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

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要求县级以上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将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明确执法地位,严格岗位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要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赵永新.我国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N].人民日报,2005-12-02(6).[2]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3]解振华.为什么要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N].经济日报,2004-12-14(5).[4]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2005-11-17(12).[5]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6]梁沂滨.指导环保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保局长周生贤答记者问.经济日报,2006-02-15(8).[7]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R].2008-01-18.1.城镇绿化规划方案

结合晋江市市区、镇区绿化基础与现状,以及市、镇区性质与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实际情况,近期目标不宜订得太高,以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为宜,中、远期则应与省的指标相吻合。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成熟度的情况下,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绿地建设是否合理。晋江在今后的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中,都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城市的绿地率,至少保持在30%。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物种选择应满足环境美化、污染防治和舒适性营造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结构应以大型带状绿地形成的网络为基本框架,块状绿地尽量与带状网络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大型绿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辅助点状绿化、小品绿化、庭院绿化、墙面和屋顶绿化等多种绿化形式。要抛弃传统的点、线、面结合,见缝插针的绿化形式,通过合理的设计,把绿地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到城市建设中去,使晋江的城市绿地建设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2.市域造林绿化方案 晋江市是一个城乡结合型的城市,目前尚有40%左右土地为有农作物覆盖的农业用地。但是,农作物和林木是两类不同的植物,两者在形态上的差异,使得林木比农作物具有更大的生态振幅,对环境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两者在调节生态平衡方面的功能是不可代替的。结合晋江市实际情况,近期市森林覆盖率达25%,中期达30%,远期保持在35%以上。为实施以上规划目标采取以下措施 ①巩固和完善防护林体系

根据晋江市实际情况,防护林建设应以提高防风固沙,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能力为主。在晋东南海岸新营造防风固沙林,进一步完善沿海“绿色长城”。在今昔丘陵台地重点建设保持林工程,并以九十九溪干、支流两侧一重山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台地、赤土*等水土保持绿化工程为主。同时要抓好老林带的更新改造。②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业

晋江市水果种类多,品种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建设水果生产基地。对于一些严重缺水,土层浅薄,广种薄收的三级台地和沿海沙滩,可通过合理规划,适当地退耕还林。3.自然资源保护 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其永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基础。同时,构成自然资源的各种物质和能量,也是人类生存必须的环境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晋江市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可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资源浪费严重,这不仅导致资源基础不断削弱,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而且也是造成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环境问题。为此,只有坚持贯彻执行“保护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方针,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真正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放在核心地位,才能突破资源条件的限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①土地资源

晋江市土地总面积72165公顷,人均土地0.073公顷。耕地面积262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5.4%,人均耕地0.024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37公顷/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之三分之一。根据晋江市土地局1996年调查资料,全市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利用率达92%,与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龙头,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家到地方,我们都已经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和探索,环境领域在依法治国的支撑下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提升至一个全新水平。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等原则越来越得到认可,越来越成为共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些原则,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篇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篇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 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归纳起来,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与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面对新环境引发的心理焦虑。随着高等院校普及度的不断提升, 大学生人数近年来不断增长且呈现出低龄化。这些学生大多都是90后, 多为独生子女, 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 衣食住行都是由家长安排好的, 每个人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这些学生很多都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因此在大学生活中无法调整好生活和学习的节奏, 学习进度跟不上, 加上处理不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问题的作用下, 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焦虑不安、神经紧张的现象, 严重的甚至还会食欲不振、心情抑郁。

2.人际交往处理不当引发的不良心理。大学是人际交往的开始, 步入大学校园之后, 学生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有很多, 比如说室友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社团同事关系等。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但终归不可能尽善尽美, 总会出现各类人际交往问题, 这个时候,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就会吞噬学生的心理。心理调节能力的强的人会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 找到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 但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严重的还会一蹶不振, 整日与颓废、焦躁为伍。

3.其他方面造成的心理问题。除了上述小环境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之外, 由于大环境变化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十分常见。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急剧变革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无疑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开始焦躁、烦闷、精神萎靡, 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是不同文化碰撞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迎来了大繁荣, 各类思想文化大范围在校园内传播,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这些文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于思想和情感都处于敏感阶段的大学生而言, 这些文化对其造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1.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事实证明, 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几率。因此, 对于高校发展而言,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势在必行。校园环境的优化除了校园设施的优化之外, 最重要的是校园文化优化, 尤其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改善。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校园环境, 才能够为学生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使其可以健康的成长。

2.开展心理测查和心理咨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开展心理测查和心理咨询活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心理辅导的根本目标,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 并以测查结果为依据, 对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对于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开展辅导工作,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学生心理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 所以在对辅导方法进行选择的时候,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措施, 进而达到最佳的辅导效果。

3.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 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产生原因,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需求, 并为其提供相应帮助, 以此来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 辅导员应注重构建心理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 高度重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 高校若想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就必须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 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从多个方面出发,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需要引起众所高校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成, 翟东波.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J].才智, 2015 (18) .

篇4: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营林生产;问题;表现;解决对策

目前,营林生产在我国的林业工程中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社会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营林生产发展情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逐渐的迅速。可是,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我国的技术水平的管理方式都不太全面,从而使得我们在营林生产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因此,在营林生产中,想要提高营林生产效率,加快营林生产发展,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营业企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维持。

1.营林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建,森林资源锐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营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水土保持。树木对水土的保持不言而喻,它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第二,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第三,很好的平衡了生态环境。第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泥石流发生频繁地区营林工作,就会减少泥石流所带来的灾害。

营林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它的重要性,所以营林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始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并且要跟着时代发展赋予其新内容。随着我国营造林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林业的发展。

2.在营林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种子园的建设类型过于单一,母树林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替;第二、营林的管理还是局限于传统方法上,无论是种子的选择还是苗圃的管理方法都没有与实际状况相结合,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管理效率都不高;第三、造林管理水平不高,林木的数量与质量之间出现了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第四、苗木的成本过高,现阶段我国的营林生产过程中,苗木的成本投入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过高;第五、在对种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存在严重比例失衡的状况;第六、营林生产管理人员对利用优良天然苗木和健康苗木的选育、引种以及推广上认识不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七、对营林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多数企业还没有转变传统的营林管理模式,依旧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而不是集约型的经营模式,严重降低了管理效率;第八、在造林时一些造林小班还有短期的行为,没有合理的进行营林管理。导致管理措施实施不到位,不能保证营林的质量等问题。

3.提高营林生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3.1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营林生产要按照林木成长的质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成为产品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有生产技术的措施的全部效果都能反映在林木的生长量上面。要按照经济的规律来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要对造林的成活率、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的统计,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好营林成效的真实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其次,要按照不同树种来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基数。营林成效的取得,可以充分按照林木生产量、造林总面积、林木产量、投资等基本的经济指标来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思路,需要根据经济规律,来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的经济指标。

3.2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切实搞好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林业科技服务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手段和水平,改善职工办公条件.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科技示范点建设,促进科技推广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抓好种苗和良种基地建设。根据林业建设的需要.重点建设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采种基地,逐步实现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化,种源基地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同时.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基本形成种苗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提高国有林场管护站、木材检查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林业调查设计队、乡镇林业工作站办公条件和装备水平.为基层林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3.3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建立健全管护队伍,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维护林区稳定。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3.4建设高效林业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5提升更新造林质量

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重新定位。各大林场要做到积极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好造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好前提。第二,落实好领导责任制。各大林场都需要充分落实好领导的责任制,分清领导的不同的责任,另外党政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做到齐抓共管,赏罚分明。第三,制定好具体措施。各大林场要充分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又好又快的完成造林生成的基本任务。总之,要在以前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善于通过在体制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管理上的加强.确保造林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为培育整个林区后备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3.6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

在森林资源的开发上,要始终坚持立体开发,符合经营一定要按照森林经营的各项基本方案与多种技术的基本规程来执行,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对于限伐区要进行抚育,并且积极进行更新性的砍伐,进一步更新对野生植物方面的采集工作;对于商品性质的林木,则采取“宜抚则抚、宜造则造”的基本原则,积极发挥与利用森林自身所独有的生态方面的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开发。为了继续加快后备资源方面的培育力度,积极改进对天然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抚育林木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封护型、抚育型与补植改造型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林生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在进行营林生产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种子选择还是到木材加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质量第一”的营林生产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营林的生产效率,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J].吉林农业,2010,12:23-25.

[2]何玉香.加强营林生产的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l:18-20.

[3]胡显峰.加强营林生产的几个措施[J].科技与生活,2011,24.

篇5:学校四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形式主义的表现

(1、学风不浓,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流于形式,学以致用有待提高。

2、研究教育教学不深入。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情况和状态了解不足。服务师生意识有待加强。

3、党员干部执行力有待加强。检查落实力度不够,各口规范管理不够。)

二、官僚主义的表现:

1、脱离群众,与群众感情关系淡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够)。

2、(责任心,进取心不强,创新发展意识不够,工作上敷衍塞责,得过且过)。

三、享乐主义的表现:

1、(有些党员干部有慵懒松散的表现,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2、计较待遇,追名逐利。工作多干一些,就有吃亏想法。

四、奢靡之风的表现:

篇6:公司“四风”问题主要表现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摆集团公司存在的“四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主义方面

1、学习不够深入和系统。有的不注重理论学习,学的不深、学的不透,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缺乏理性思考;对相关政策领会不全面,对企业重大问题研究深度不够;学习流于形式,理论学习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文件和会议多。一些会议要求规模,陪会人员多,有的专业(专项)会也要求关联不大的单位(部门)领导和人员参加。会议次数多,视频会议也频繁,不必要开的会开了,应合并开的分开开了。有的会议讲话较长、套话较多,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文件(函件)多,有的指导性不强,短时间内重复发内容基本相同、相近的文件。机关报领导的批件多,要求企业(基层)上报的资料(报表)多且内容繁锁,不仅报机关部门,还要报业务板块。

3.检查多流于形式。基层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迎接各种检查。一些检查形式大于内容,开会和听汇报多,抓问题-1-

注重表面,深入不下去。检查时说好话表扬多、指出问题和不足少,提出问题多、帮助指导少,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有的检查指标设计不够科学,报表资料要求繁琐。有的被检查单位不讲实情真话,报喜不报忧。

4、调查研究针对性不强。一般性调研多,主题不够突出,有的调研前准备不充分,调研中走马观花,调研后反馈简单甚至没有反馈。有的习惯于看二手材料、听二手意见。有的下基层“被调研”,所到所见所闻是事先安排的,看不到真实情况。有的调研只看“前院”不看“后院”,大单位去得多、小单位去得少,条件好的单位先进的单位去得多、艰苦偏远有困难的单位去得少。在一些制订政策的调研中,征求意见走程序,戴着框框征求意见,验证式征求意见。

5、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整合。借鉴外企的个别管理方式方法,偏重体系本身的学习、培训、审核,不注重体系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基层指导性不强,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部分领域信息系统建设相互之间不能实现集成共享,基层要做大量重复的数据填报工作。

6、抓工作落实不到位。有的心浮气躁,对一些决策部署贯彻不坚决、落实不到位,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放松“三基”工作,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部分专业培训流于形式。有的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精神,不分具体情况、不联系实际,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以为开会了、讲话了就重视了,文件传达了、转发了就完成任务了,就没责任了。

二、官僚主义方面

7、管理不够精细。有的管理大而化之,重眼前轻长远、重增长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个别的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忽视了发展质量和效益,一些单位基层和基础工作薄弱。有的重大决策深入调研、科学论证不够,凭感觉、拍脑门决策,一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有的政策和考核不结合各单位实际分类实施,搞一刀切。市场意识不强,有些方面习惯用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方式方法,对市场研判不够深入,反应慢,对策不佳,决策滞后。

8、存在官本位思想。等级观念明显,有的脱离员工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对上曲意逢迎,对下趾高气扬。有的作决策、抓工作只对领导负责,不对群众负责。对一些基层员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没能有效解决,政策向基层倾斜不够。有的心思不用在干工作上,琢磨建“人脉”、找“路子”,总想得到提拔,甚至刚提拔就寻思下一个台阶怎么上。有的选人用人唯亲、唯近,搞“小圈子”。

9、“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不够严格。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到位,有的“一把手”搞“一言堂”,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个别领导干部把自己当“老板”,独断专行,容不下他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行政“一把手”太强势、不讲原则,有的党组织负责人不坚持、不作为。

10、服务意识不强。“大企业病”、“大机关病”的现象比较突

出,行政色彩浓,部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有的存在本位主义,部门之间、部门和板块之间协调难,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有的基层观念和员工群众感情淡化,一些基层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有的机关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想问题办事情闭门造车,与基层实际差距大。有的机关部门摆架子、打官腔,脸难看、事难办,也有的人好见、话好听、事不办。

三、享乐主义方面

11、艰苦奋斗思想淡化。有的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停留在口号上。有的满足于现状,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真抓实干的精气神,碰到难题往外推,遇到矛盾绕着走。有的当“甩手掌柜”,工作让所属单位、基层代干,甚至把自己能动手干的事情也外协了。有的不敢严格要求管理,不敢担当责任,做“老好人”,当“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12、计较名利。有的对个人待遇斤斤计较,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觉得委屈。个别人要荣誉、要地位、要权力,没有得到就闹情绪。在发表论文、专利申报、成果评奖中,有的没有做出实际贡献也要挂名,甚至还要排名靠前。

13、有特权思想。个别领导干部把“职权”等同于“特权”,把“职务”等同于“身份”,搞特殊化,甚至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将权力变“现”,有的利用手中职权打招呼,插手和干预工程招标和物资采购等,谋取私利。一些单位存在帐外帐,甚至私设小金

库。有的把出国当作福利待遇,轮流安排出国。

四、奢靡之风方面

14、办事铺张讲排场。过紧日子的思想不强,认为“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费用控制不严,花钱大手大脚。个别的打着树立企业形象的名义超标准消费,坐车讲排量,住宿讲星级,宴请讲高档。有的比迎送场面、比接待规格、比招待档次。开工、竣工、签约等仪式多、场面大、花钱多。个别单位内部资料、刊物、报纸等过多,使用高档纸张,印制过于精美。

篇7:四风问题主要表现

1、会议多、文件多。存在文山会海问题、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和文件重复,内容空洞、照抄照搬、照转照发现象普遍。要精简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和会议决策效率。进一步加强各类文件、简报统筹和精简合并。文风应更为务实,增强可操作性。

2、检查多、评估多。达标验收、检查评估过多,干扰学校正常工作。有的项目前期、中期、完成都要评审,学校忙于填表汇报、跑专家。评估方式单一,建议不仅要注重对标志性结果的评价,还应该以学术为基础,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对高校进行定期监测评估。要进一步减少专项评审和检查评估。对“985”高校实行免检制度或自查制度,充分相信和授权重点高校。

3、项目多、评审多。人才计划项目、竞争性科研项目、评奖评优项目、示范性学校项目、工程项目繁多,学校和教师跟着项目跑,导致学校风气浮躁。有的高校反映,去年仅差旅费就1、41亿元,大部分是跑北京。建议精简整合项目,对大学实行预算制管理,将“211”、“985”经费转变为经常性经费,改变项目指挥大学的现象。

4、狠抓工作落实不够。花了很多精力,开了很多会、发了不少文,但是抓落实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检查指导,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高教三十条规定的鼓励高校利用自己土地资源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几乎没有进展。

二、在享乐主义方面

5、缺乏苦干实干精神。有些干部工作拈轻怕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争功诿过,不愿意吃苦受累、出力动脑,不愿意深入思考谋划重大问题,工作重点不突出,缺乏方向性、计划性。

6、担当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存在老好人思想,怕丢选票、怕得罪人、怕伤和气。工作中怕冒风险、怕承担责任,胆子小、忧虑多,患得患失,不敢决断、不敢拍板。希望教育部大胆一点,敢试敢闯,勇于突破一些政策规定。

7、改革勇气不足、动力不够。教育改革还需要深化,力度还需要加大。希望教育部抓住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机遇,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8、攻坚克难力度不够大。对群众普遍反映的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工作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敢于攻坚克难,采取有效措施,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

三、在奢靡之风方面

9、铺张浪费比较严重。工作讲排场,追求高规格,为了所谓的“好事办好,亮事办亮”,不计成本,小事大做,追求奢华。开会不注重节俭,滥发公文包、笔、本、标牌,甚至送礼品。机关公文印刷发送存在浪费现象,应尽量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网络等形式传递文件简报,减少纸质公文。有干部反映机关干部办公室很拥挤,但部领导办公室过大。

10、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牢固。受社会风气影响,部分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党性观念不强,自我约束不严。应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视干部的基层锻炼,进行精神“补钙”。

四、在官僚主义方面

11、缺乏与基层群众的密切联系。深入一线、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不够,听座谈汇报多、看媒体反映多,多为接受二手信息,缺乏与基层干部、师生员工、学生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直接倾听基层诉求不够。部领导和机关干部要定点联系省市、高校、直属单位等基层单位,定期与师生、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增进与基层群众的直接感情、直接体验。有机关干部反映,司局级干部和处级以下干部不应划分两个餐厅就餐。

12、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存在深入基层调研少,调研不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不科学的问题。要减少一般性活动安排,更多深入一线蹲点调研、专题调研、现场推进,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重大决策出台前的调研,科学论证政策可行性。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开展调研。调研中要适当增加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改进国外调研方式,将组团短期国外调研、驻外教育处组调研、国内研究机构的课题式调研结合起来。

13、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不到位。存在管得过多、过细、过死,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要加快取消和下放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快落实部领导在中管高校书记校长培训班报告中提出的十个方面的放权内容,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让地方政府承担更多责任,在中高职衔接上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尽快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扶持相关社会团体,建立购买教育服务的机制。

14、司局职责关系不清,工作协调难。存在司局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叠问题,跨司局的政策很难协调,司局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各自为政、相互掣肘。例如硕博连读好协调,本硕连读由于涉及两个司难协调;试点学院改革政策没有落地,具体事宜司局分工不清晰;在医学教育八年制后三年的补贴问题上,几个司局意见也不一致;高校教师人事工作不知道哪个司局归口负责。要进一步明确司局职责,理顺司局关系,加强司局间业务衔接部分的统筹协调,强化综合研究、管理和服务职能。教育部内部机构改革时,要注意听取高校意见。

15、直属单位作用发挥不够。对直属单位重视不够、信任不够、作用发挥不够。要统筹处理好司局和直属单位的职责关系,尽可能把机关某些工作交给直属单位去做,充分依托和发挥直属单位的专业咨询、支撑服务作用。进一步关心支持直属单位事业发展。加强教育社团建设。希望有综合司局统筹做好司局和直属单位的沟通工作。

16、领导亲自动手撰写文稿较少。一些同志反映,部领导和司局领导很少自己直接动手撰写讲话稿和署名文章,要提倡领导干部深入思考,自己动手、亲自撰写。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17、办事办文服务效率低。对基层请示事项存在回复不及时,甚至长期搁置、不解释不批复的问题。个别司局和窗口服务单位,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门户网站“政策咨询”栏目意见不及时回复。要建立限时办理、批复制度,对高校提出的要求要给予明确答复,对不能批复的问题要及时解释、作出回应。要进一步优化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报备环节。建立首问负责制,加强督办落实。

18、布置工作不注意给基层留出合理工作时间。布置工作时间要求过急,基层刚收到通知就要求上报情况和材料,疲于应付。建议给予基层单位留出合理的办理时间。部里派出的访问团组,应尽量较早地确定具体行程,以便教育处组对外联系。

19、有些现行政策标准陈旧过时。现在仍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陈旧过时的政策标准,比如高校办学基建标准、修缮经费申报审批程序、高校编制标准、高校生师比计算口径等。建议要抓紧修订完善。

20、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其它部委沟通协调力度。存在许多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教育部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争取有关部委支持,但力度仍显不够。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委联系合作、沟通协调,为教育和基层单位创造更好的政策支持。例如高校科研经费预算问题、教师人事制度问题、教育电视台的发展问题、传媒集团的税金等问题。

21、与新闻媒体及社会的沟通联系不够密切。与新闻媒体沟通的机制不够完善,主动发声不够,回应媒体反映的问题不够及时。要加强信息交互、定期沟通。建立教育宣传专家库,并与新闻媒体共享,让专家主动发声宣传。建立教育媒体记者行业组织,以团队力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要加强信息公开,构建与群众沟通的平台。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好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篇8: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近几年来, 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 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日益明显, 因此, 加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1 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公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声音环境的影响、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等。

其中, 公路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新建公路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土壤流失的影响、对农作物环境地影响以及公路对水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对饮用水源的影响。

公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公路在建设当中产生的扬尘和在道路通车以后车辆排放的污染。在施工期间, 公路施工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开挖土基, 少则几十万立方米, 多则上百万立方米, 造成的粉尘污染是相当严重的。

在公路运营期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汽车的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CO) 、氮氧化物 (NOX) 、黑烟、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物等。汽车排放污染与车速、运行状态以及车辆位置距受到污染的地点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当汽车匀速行驶时, 一氧化碳 (CO) 的排放与车速成反比, 而氮氧化物 (NOX) 则相反。汽车排放污染与道路服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服务水平较高的路段车辆的排放污染要小于服务水平低的路段。另外, 排放的污染同车辆位置和受到污染的位置距离有关, 例如:一氧化碳 (CO) 浓度的分布与路基高度及到路边的距离成反比。根据资料显示, 当路基高度在3m以下或路堑时, 一氧化碳 (CO) 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路边外, 随着离路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当路基高度在3m以上时, 一氧化碳 (CO) 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离路边20m~25m左右, 然后随离开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道路上, 离路边25m处的一氧化碳 (CO) 的浓度为公路上的一半左右, 而离路边150m处, 浓度则减至公路上的10%~20%。

公路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公路产生的噪声影响。公路产生的噪音来自于两个方面: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和运营期车辆在公路上运行所产生的噪声。公路噪声除发动机和车体所产生的噪声以外, 特别严重的是高速行车时车轮与路面强烈摩擦时产生的声音, 加上路堤提高, 噪声能波及很远的地区。噪声的大小与车速成正比, 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当车辆加速时, 噪音增长约为2dB~9dB, 重型汽车的噪声比轻型汽车大, 因此, 在公路交通中, 噪声随大型车在总交通中的比重增大而增大。另外, 交通噪声还与道路纵坡和交通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当交通量小于1000辆/h, 噪声与交通量近似的呈正比的关系。因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噪声污染是非稳定的、长期的, 其危害也是较大的。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 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或旅游景点时, 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因此, 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 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 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 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减少对原来自然景观的平衡和谐地破坏, 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 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对于平原微丘区, 地势比较平缓, 路基的填、挖不大, 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 因此, 视线不易受到限制, 透视可以很远, 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 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目前, 在我国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 例如在平原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中, 为了便于设置横向通道而将高速公路设置成高路堤, 这就对道路两侧的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破坏。

2 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公路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国家和政府陆续制定了减少公路对环境破坏的政策措施。例如:北京市于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轻型汽车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相当于90年代初制定的欧洲一号标准。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制定了新的尾气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 全国将采取禁止使用含铅汽油等一系列措施, 目的是降低车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另外, 治理环境污染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 例如:在噪音敏感点和噪音污染超标的地段修建隔音墙, 将公路修建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地区。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减少施工机械的噪音扰民问题, 采用多种措施防止扬尘污染等。而在治理各种环境污染的措施当中, 主要措施之一是进行公路绿化。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目前公路设计文件中, 环境保护设计中含有公路绿化的内容, 但一般不尽完善, 还常常出现绿化设计与线路设计不配套的问题, 往往当道路竣工通车时, 线形流畅, 路面整洁, 标志、标线齐全, 惟独绿化工程跟不上。这主要是人们目前对公路绿化的意义认识不足, 认为绿化工程关系不大, 早些晚些完成没什么。另外是公路绿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完善, 也给公路绿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成功的公路绿化, 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 吸收CO2, 释放O2, 有关资料表明, 地球上60%的O2来自陆地上的植物, 每公顷阔叶林 (相当于1km公路两侧单行行道树) 每天能吸收1000kg的CO2, 释放出730kg的氧气, 可以供1000人所需, 一般来说, 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O2, 有10m2的树木或25m2的草坪, 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 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 还会吸收SO2、Cl、FH、NH3及Ag、Pb蒸气等, 例如成片的松林, 每天可以从1m3的空气中吸收20mg的SO2。公路两旁的树木对汽车排放的CO、NOx、HC等有害物质有强烈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因此科学的选择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树种进行公路绿化, 对降低车辆的排放污染, 净化空气是很有意义的。树木能够降低噪音, 是由于树木能够将投射到树叶上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 树叶的轻微震动使得噪声能量消耗而减弱, 据测定, 快车道的汽车噪声, 在穿过12m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dB~5dB, 穿过40m宽的防护林带时, 噪声会降低10dB~15dB公路绿化还可以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树木或草坪通过树冠、根系、地被覆盖等可以固着土壤、涵养水源、阻止或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雨水冲刷路基危害, 在高填方路段, 这种作用更加明显。树木在它的生命活动中, 除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以外, 还可以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 1hm2阔叶林, 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L水, 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 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 茸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 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 因此, 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 而且湿度较大, 且变化缓慢, 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 这样可以调节路面温度与湿度, 对防止路面老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另外公路绿化还可以改善交通条件, 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

1) 可以通过视线诱导来指示驾驶员道路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竖曲线顶部等路线走向不明了地段, 可以使路线走向变得十分明显, 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2) 防眩作用。白天, 树荫可以遮挡阳光, 减少阳光对司机产生的眩光, 而最重要的是位于中央分隔带上的树木、矮篱等, 可以有效地防止夜间对面来车所产生的眩光, 防止由于眩目所产生的交通危险。

3) 调节明暗变化。尤其是在车辆驶入光线很差的隧道中时, 由于人的眼睛不能立即适应明暗变化, 往往会产生短暂的视觉障碍, 因此, 在隧道两侧种植一些树木, 利用树荫来调节隧道内外的明暗强度, 对行车安全十分有利。

4) 可以对车辆及驾驶员产生保护。车辆与路外物体发生碰撞时, 道路两侧的树木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及驾驶员受损害地程度, 尤其是在山区等地形险要地段, 行道树更成为保护生命财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公路进行绿化, 也是美化路容、舒适旅途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公路沿线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花草时, 可以产生与自然交融、气势壮观的感觉, 给人们以优美、舒适地享受, 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公路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懈地奋斗, 因此我们应当倍加努力, 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2】姚先成.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高连亭.公路工程监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毕业作文精选多篇下一篇:检测中心维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