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2024-06-10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通用8篇)

篇1: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暴雨时积水严重,产生洪涝灾害,加剧了城市缺水,水污染以及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等问题。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城市雨水利用UPE管道给排水系统的多层次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城市雨洪利用方面的一些非工程性措施。

理念和方式转变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生的理念,用UPE管道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生态、水安全问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

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UPE管道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需强化源头减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宜型雨水花园。

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UPE管道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多地使用。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

因地制宜,形成弹性城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地质、地貌等条件各异,河流水文的特征、水资源禀赋状况及降雨的规律性不同,内涝防治与水环境保护要求等也不一致,所以应当科学界定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系统组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弹性城市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指城市UPE管道能够及时、准确的影响灾害并能够从灾害中恢复,将自然灾害对公共安全及经济损失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建设理念。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弹性城市就是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多次利用,以此解决水危机。一旦建设起来,每利用一次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水资源,如果通过建设反渗透技术,就可以达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这样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了“水资源的弹性”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指导新时期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海绵城市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当前UPE管道合理使用的实践经验上,长时间的积极探索才能日趋完善。

篇2: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不是农业问题专家,也不是管理农业生产的政府公务员,但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民的甘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此笔者通过此文提出如下建议,供我国各级政府和主管“三农”

工作的领导在制定农业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时参考。

一、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进行修改,将如何优化线路设计从而减少对农田的占用特别是对良田的占用的内容纳入设计规范。

2、严格执行城乡工业用地审批制度,原则上城乡工业用地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

3、严禁中等以下城市占用农田设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已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如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大批农田长期闲置时,应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做好所占农田的复垦工作。

4、中等以下城市严禁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对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建设规模应适当控制。

5、加强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提倡高层住宅建设,控制低层住宅和平房建设,禁止占用大批农田的别墅区建设。对征用土地后房地产开发应有时间限制,对已经征用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土地应坚决收回。

6、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杜绝良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应适当加以控制。

7、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工作。

8、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农民对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荒地进行开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1、尽量推广机耕和深耕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条件。

2、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村民做好已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采用合作、入股等方式兴修水利设施在政策上应予支持,在资金、技术上应予帮助。

3、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其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国家可以采取经济和财政手段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或适度上涨,防止“谷贱伤农”,同时也要防止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与农产品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是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我国经济的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从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减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温家宝总理的郑重承诺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农业税在农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政府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少交几十块钱的税,对农民脱贫致富意义并不大。但我认为,对于富裕的城市居民而言,几十块钱仅仅意味着可以买一条普通品牌的香烟,可以听一场中等档次的音乐会,对富足地区的部分富裕农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而言,几十块钱意味着可以使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可以为整个家庭购买一年的酱醋油盐。更重要的是,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农民需要关心、帮助,农业生产需要保护;意味着政府多年重点宣传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取得了实效。我认为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会受到社会主要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领导广大农民再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短期内增加农业收入的空间比较小,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主要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上来。

1、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现有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现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积极向农民提供有发展前途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产品生产信息,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合作、入股、合伙等方式创办新的乡镇企业,创办初期政府在贷款、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3、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繁荣小城镇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坚决取缔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宏观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能按时足额发放。

篇3:谈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与方法

1 海绵城市的定义

简单讲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将城市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当下雨时吸水并把雨水存储起来;当干旱时再把吸收存储起来的水吐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最大限度的雨水在城市地域的储存、渗透和净化,解决城市出现内涝及干旱时的用水问题,促进中水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如图1所示。

2 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路及途径

怎样能更有效的留住雨水,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把水挤出并有效利用,以下是结合晋城地区的特点提出的几点思路。

2.1 下沉式绿地

所谓的下沉式绿地就是低于路面的一些广场式园林绿地,这类园林景观在国内还不是很流行。由于晋城地区有盆地、中低丘陵及部分山脉,下沉式绿地是最好的雨水分流场地及存储地,对提升城市绿地水文调节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1 下沉式绿地的作用

1)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增加土壤及地下水资源量,减少绿地的浇灌用水。

若把绿地建成深度为10 cm的下凹式,则会把降雨径流大多部分拦蓄在绿地内,大雨或暴雨可拦蓄80%左右。由于下凹式绿地拦蓄了大量的地表水,并随即转变成地下水和土壤水,不仅增加了其水资源储量,也减少了绿地的浇灌用水量。

2)降低了城市水域的污染和淤泥量,为绿地的土壤增加了肥力。

当前,全国范围内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当出现降雨时,大气中的污染物便通过雨水的淋洗带到地表,地表的各种污染物通过雨水的冲洗被带到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不仅影响了水域的生态环境及景观,更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与投入。另一方面,当出现洪涝时,大量的淤积在水域底部会严重影响调蓄洪水的能力及河渠的排放能力。

当降雨时,下凹式绿地可将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净化,并将过滤、净化后的沉积物转变成园林植被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仅肥沃了绿地的土壤、解决了污染物残留给人体造成的危害,还进一步美化了环境,减轻了大气、水资源污染的治理难度及投资成本。

3)减少安全隐患。

目前城市道路的雨水口大部分设在路边,雨水井盖常常被人盗走和损坏,形成人为的陷阱,时常会发生伤人事故。若是建成下凹式绿地,雨水口便可设在绿地内,雨水井盖可以采用一般质地的井盖,不仅减少了井盖被盗的几率,还可以避免伤人事故的发生。

2.1.2 下沉式绿地存在的弊端

1)由于绿地边缘道牙子低于路面易产生不安全感,特别是对于车辆。

2)门市、店面门前的下沉式绿地如排水设施不完善,乱泼的污水会直接流入绿地造成绿地污染,增加了管理困难。

但以上问题可通过一些管理手段避免。

2.2 雨水收集系统

1)雨水收集系统的作用。

a.对于雨水利用,目前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在近几年的汛期,降雨储存水量大大增加,大有利于农业建设,补充农业灌溉用水。

b.今后,中水将成为市政用水的重要水资源。预计在三年以后,大部分地区的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的中水管道会达到90%以上的覆盖率,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增设回收系统,加大建设中水回用系统的力度,使中水成为市政用水、生活杂用、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等主要水源。

c.收集到的雨水还可以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从而解决地面下沉问题。

雨水收集系统见图2。

2)雨水收储、利用的方法。

a.建筑工程类雨水的收储、利用。建筑物房顶上的雨水可通过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备蓄存方式进行收储。地面硬化的庭院、广场、人行道等可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是将雨水引入储水设施或透水区域。地面及道路可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

b.修建地下储水池,来便于收集庭院地面、屋顶、道路的雨水,结合地形、环境、空间也可以修建地下储水宫殿,就如前不久被曝光的北京地下宫殿,它能容纳8 000 m3雨水,这能为市政排水减轻多少压力,不言而喻。

c.把雨水渗透到地面。透水地面渗透可通过对原有地面砖更换成透水砖的方式。雨水通过透水砖的孔隙吸收,并通过透水砖下面铺设的基层反滤层把雨水渗透到地下去。渗水井渗透主要是把雨水管引入到水井渗入地面。草坪渗透方法是围着草坪周围垒砌约10 cm高的边沿,或者把草坪降低,做成凹式绿地,从而承接和回渗雨水。

2.3 透水混凝土的应用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透水地坪,是保护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路面材料,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透水混凝土胶结料是由胶结母料、聚羧酸系等多种助剂组成的聚合物,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透水混凝土砂浆中搅拌使用,使混凝土砂浆中的粗骨料表层上包裹一层薄水泥浆与胶结母料相互粘结,最后形成了一种具有透气好、透水强和重量轻的蜂窝状结构的路面材料。

透水混凝土胶结料主要是提高砂浆的强度,减少细骨料用量及坍落度损失,改善砂浆的粘结性,使砂浆成形后呈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

胶结料∶水泥∶砂石∶水=0.02∶1∶4∶0.1(1包水泥50 kg+1小包胶结料1 kg+1.5斗车石子200 kg+1桶水20 kg)。

搅拌方法:先干搅骨料及胶结料,均匀后加水搅拌均匀便可使用。水要分2次~3次加入,不能1次加完。

2.4 透水砖的应用

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可使雨水能迅速的渗入到地下,补充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土壤湿度。

同时具有吸收水分与热量的作用,从而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并有效的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

可缓解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2.5 珍珠岩材料的应用

珍珠岩是一种火山喷发的酸性熔岩,在冷凝作用下形成的裂隙结构的蜂窝状白色颗粒材料。

珍珠岩性脆,遇热会膨胀,遇冷不收缩。具有珍珠光泽和油脂光泽,有特殊的弧形裂纹。基本特性:轻质、多孔、隔热、不燃、吸音、吸水、无毒、中性、抗腐蚀、无机非金属矿物质材料、物理化学性稳定,是一种高效能、超轻质的保温、隔热、防火、隔音、装饰材料。

由于珍珠岩的特性,其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如建筑、工业、园艺等,一方面可增加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另一方面可保持土壤的温度、湿度。

3 结语

篇4:基于海绵城市实施途径

关键词:海绵喊市;绿地系统;市域绿地;绿地类型;多规合一

1.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绿地

“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是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BMPs是指利用绿地控制雨水径流进行生态维护,保护生态及养分,并减少人为活动污染的综合性保护措施。LID是指以由绿地系统、水系统等要素形成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减少开发影响的开发思路。GI是指自然生命保障系统,是一个由水系、湿地、林地、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及其他自然区。绿色通道、公园以及其他自然环境保护区。农场、牧场、森林、荒野。和其他支持本土物种生存空间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不论从哪种理论来看,绿地都是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的重要对象。

绿地。作为城市中的开放空间体系。其主导功能除了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外,还承担着市民休闲游憩等功能。当下,城市和乡村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在不断上升,休闲游憩延伸至城区外乡村区域,而该区域的绿地由于用地属性复杂,呈现多头管理状态。因此,在城乡范围内进行有效的绿地系统规划关乎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关乎整个城市本身的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类型众多。互为依存限制。各类专项规划从不同部门、不同侧重点约束着各类城乡的建设活动。但是。由于各专业规划的编制依据及技术规范不同。各规划间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规划管理体系和空间资源利用的交叉重叠。由此。规划编制的多规合一应运而生,即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环保、产业、市政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进行融合。

在现有的规划体制下。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而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由于权属复杂、管理主体不明。亟需明确类型及边界。多规合一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各功能空间用地边界一致的基础上。因此需要统一城市绿地的类型以及绿地边界的界定。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对接,推进多规合一的土地利用规划。本文将对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市域绿地类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为市域绿地边界划线提供依据。使市域绿地系统能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发挥作用,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2.市域绿地的核心概念及相关问题

2002年9月建设部下发《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同年10月建设部下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进一步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市域。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制度。市域绿地系统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协调城乡关系。

2.1市域绿地的相关定义

2.1.1市域绿地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将“市域”界定为“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市域绿地作为一种大绿地的概念。是指非建设用地中包含多种不同性质、不具备独立绿地权属的绿化空间区域。并不完全等同于G5。

2.1.2城区绿地与市域绿地

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分为“城”与“乡”,对应的绿地即为城区绿地与市域绿地。城区绿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定的G类用地“绿地与广场”,即城区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而市域绿地则指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即“乡”这部分空间范围内的绿地。

严格来说。城市绿地可看成是城区绿地与市域绿地的总和(图1)。

2.2市域绿地的界定与用地特征

2.2.1市域绿地的界定

“用地”是赋予了一定功能用途的土地。是经目的性改造过的土地。绿地既然具备“用地”属性,则应该是基于绿地主导功能而改造过的土地。因此,绿地是以绿色植物为特征,以土地为承载。拥有明确边界的土地,并具有一定的绿地主导功能。

而非建设用地内的一些林地、农业用地虽拥有明确的绿地特征。却不具备绿地主导功能。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统一划归为市域绿地。

2.2.2市域绿地的用地特征

绿地作为一种用地,以土地为载体,一旦在规划图纸上被划出。须对土地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保留并加强其内在功能。剔除不符合、不适应的功能要素。

城区绿地是需要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地保持平衡占比而存在的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功能性质单一并明确;而市域“绿地”(如林地、农业用地等)在被规划为绿地之前。更多是以多性质多类型围合形成的一定区域,区块形式出现。不具备独立的绿地权属,如风景名胜区、农业观光园等。它涉及多类土地使用性质。因此在规划实施中。市域绿地除了应承载与城市绿地相同的功能外,还要承载一些其他功能。

2.3市域绿地的规划内容与方法

在现有体制下,简单套用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区绿地分类方式而进行市域“绿地”分类的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非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系统往往承担着多种功能。而并不如城区绿地的功能性质那么明确。因此市域绿地规划应该拥有针对性的规划理念。

事实上。市域绿地可以是一个空间区域概念,有别于单个的土地利用类型。并可以是几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同时有着用地载体。可以将其统称为“绿化控制区”,简称绿区。因此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只需基于一定目标,在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基础上以一个或多个用地类型组合出不同的“绿化控制区”并划出空间边界。市域绿地便有了实际意义。成为明确的管控区域。

nlc202309091616

3.市域绿地的类型

城区绿地与市域绿地存在本质区别。城区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类型的一种,而市域绿地大多是非建设用地,并且大部分是农林生产用地。因此,不能简单沿用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方式处理这些农林生产用地的规划问题。

3.1绿地功能发展与功能体系构建

3.1.1市域绿地功能发展态势

绿地有生态安全、防护隔离、风景游憩的功能,这正是与绿化、绿色空间的区别。也是用地跟土地资源的区别。2011年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绿地与广场用地”(G)针对的是城市建设用地,而建设用地以外的绿地都笼统归人非建设用地。对市域绿地而言,非建设用地的绿地占了极大比重,其主要功能包括满足市民活动的游憩功能、防护自然突发问题的防护功能以及维护城市生态循环的生态功能等。

而对于市域绿地生产功能的解释大都指农林生产。同时还包括一定的园林生产。即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苗圃功能。但市域绿地的园林生产功能并非该绿地的主导功能。市域绿地的主导功能将朝着联系城市间绿地系统的方向发展。以形成可控的更大范围的生态区域。

3.1.2构建市域绿地的功能系统

不论是在城市建设用地以内还是以外,绿地本质上都是为城市及居民服务,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作配套。虽然同为绿色空间,但市域绿地区明显区别于某些林地、园地、耕地等。不仅保留着原有功能。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和功能性质不被改变,还承担着游憩等其他功能。

3.2现行各类法规对绿地的分类

从现行的各类法规及规范中的土地分类里。可以获得已有绿地的描述,便于分析其主导功能来进行分类探讨。

1)《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发[2001]255号)2002年元旦开始试行。它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分类。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的地籍调查。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类设15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除田坎)等。三级地类设71个。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于2007年8月发布实施,将现状土地分为农地、林地、耕地、草地以及商服、工矿仓储、居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特殊用地、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4)《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采用大、中、小3级分类。大类2个。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中类9个。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用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实际上,在城区外,还有一些“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也就是“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等。我国宪法和法律还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城区外的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当前城镇化很大一部分难题就出在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过程当中。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后。城市绿化部门无法直接管控使用权流转问题。所以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只能是划线进行空间管制,明确开发限制准则。而具体操作还是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归于各有关部门。

3.3基于主导功能的市域绿地分类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城区绿地类型在2011版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已有了统一的分类:G1公园绿地、G2防护绿地、G3广场用地。对应的主导功能分别是游憩、防护与景观风貌。根据2002年发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区绿地还可继续细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前文对市域绿地功能的归纳,其主导功能主要为风景游憩功能、防灾隔离功能、生态安全功能。市域绿地类型的划分可基于此主导功能进行。

3.3.1风景游憩型绿地

风景游憩型绿地除了具备基本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具有传承历史文化、激发社会活力的作用。风景是吸引游憩活动的关键所在。而绿地常常是风景的载体。市域范围内经常发生观光游憩活动的绿地类型通常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园、郊野公园、野生动物园等。

3.3.2防护隔离型绿地

绿地的防护功能应该包括应对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两方面。对非城区的绿地而言。主要的防护功能为应对自然灾害,减小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侵害。这些绿地主要为:基础设施隔离带、防护林地、公害防护隔离带、楔形绿地、环城绿带、组团隔离带等。

3.3.3生态安全型绿地

拥有生态安全功能的绿地主要承担保护、恢复、整治这三个功能目标,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或能为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这些绿地分属的部门较多。管理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基于该功能的绿地分类可以明确绿地边界,利于划线进行进一步管控。这类绿地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他生态敏感区等。

3.4市域绿地类型细分

基于主导功能对市域绿地类型进行归纳细分。详见表1。

4.结语

学界总认为绿地在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导致其在城市建设用地发展中总是成为被侵蚀的对象。然而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以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域绿地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市域绿地进行了重点研究。归纳了市域绿地的概念与界定。探究了市域绿地的功能与类型。

当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在实施道路上仍然面对着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为统一规划带来契机。在此大背景下。还需要对市域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作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实施途径,市域绿地的系统规划还需在实践中发展与进步。

篇5: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篇,即精炼而突出地表明了改革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所在和紧迫性,特别是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在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以下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在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上,提出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在企业与个人分配关系上,提出平等协商形成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在居民内部收入关系上,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取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过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然而,改革进程不仅没有完结,而是进入更多触及深层矛盾的“深水区”。特别是人们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领域和政府自身的改革任务日益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另一

方面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这一目标出发,(1)要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从目前我国工化所处的阶段来看, 发展很不平衡,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加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要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 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3)要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 , 我国传统工业化仅从单方面考虑工业发展, 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 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走新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4)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我基础的, 通过扩大工业的规模, 提高工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来实现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基础的,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

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进一步扩大内需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

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目前“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模式,推进专业化生产,以产业链整合生产要素,通过联合、重组、股份置换等方式,形成若干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强的配套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集团和一批高技术、专业化的“小巨人”,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低投入、高产

出、低消耗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线;在新建项目中积极推广低消耗、高效率的工艺和设备,严禁使用国家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和产品;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改造提升;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研发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成套设备、生产线的对外出口和转移;采取吸引外资和到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国际贸易与合作;采取联合开发、联合设计、合资合作等多种

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五、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进一步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审计和监测。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节能工程节能技术改造。农业领域要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交通领域要积极组织交通企业参加交通运输部开展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能源领域要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和用能管理,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全市综合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加强对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产品的跟踪监测;积极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太阳能与建筑集成应用技术、中水回用、海水淡化、能源替代与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和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篇6:海绵钛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镁还原

一、Na 还原法

四氯化钛主要用作生产海绵钛、钛白粉及三氯化钛。其制取方法很多,主要有沸腾氯化、熔盐氯化和竖炉氯化3 种方法。沸腾氯化是现行生产四氯化钛的主要方法(中国、日本、美国采用),其次是熔盐氯化(独联体国家采用),而竖炉氯化已被淘汰。沸腾氯化一般是以钙镁含量低的高品位富钛料为原料,而熔盐氯化则可使用含高钙镁的原料。

1、沸腾氯化

沸腾氯化是采用细颗粒富钛料与固体碳质(石油焦)还原剂,在高温、氯气流的作用下呈流态化状态进行氯化反应,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该法具有加速气-固相间传质及传热过程,强化生产的特点。国内外目前沸腾氯化使用的原料有高钛渣、天然金红石、人造金红石等。我国抚顺钛厂和遵义钛厂新建的沸腾氯化炉直径分别为Φ1.4 m与Φ2.4 m,采用独有的无筛板氯化技术,其中遵义钛厂设计日产粗四氯化钛70 t。

2、熔盐氯化

熔盐氯化是将磨细的钛渣或金红石和石油焦悬浮在熔盐(主要由KCl、NaCl、MgCl2 和CaCl2 组成)介质中,并通入氯气,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一般也可使用电解镁的废电解质,在973K~1073K 条件下充入氯气,故氯化反应的速度受到熔体的性质、组成,还原剂的种类,原料的性质,氯化温度,氯气浓度及通入速度,熔体高度,配碳量等因素的影响。独联体四氯化钛生产中最佳的熔盐组成如表4 所示。

熔盐氯化法是前苏联20 世纪60 年代研制成功,用以生产四氯化钛的方法,该法不仅适用于前苏联的原料特点(钛渣含CaO+MgO 约6%),其炉子产能达20 t/m2 ~25 t/m2 四氯化钛,熔盐段截面积为6m2。大型熔盐氯化炉日产四氯化钛为120 t~150 t,原为矩形炉,现改为圆形炉,圆形熔盐氯化炉的尺寸为Φ 5.0 m×8.5 m,内径Φ 内为2.76 m,长方形为4.5 m×3.5 m×8.5 m。圆形炉内无死角,炉体强度增大,3 年大修1 次,比矩形炉使用年限延长近1 倍。熔盐氯化可使用多种富钛物料,除了含钙镁的钛渣外,现广泛使用由红钛铁矿(Fe2O3 3TiO2)熔炼的钛渣(TiO2 87%~91%),亦可使用金红石。

乌克兰采用熔盐氯化生产已有40 多年的历史,不仅适用于该国钛精矿MgO、CaO 含量高的特点,还具有以下优点:1)氯化装置单位生产率高,可达20 t/m2·d ~25t/m2·d TiCl4;2)氯化温度低,为800℃,很多杂质不会因氯化而进入TiCl4;3)从炉料到工业四氯化钛,钛的回收率高,可达95%;熔盐本身有净化TiCl4 的作用,获得TiCl4杂质含量低,钒、氯、硅、碳等杂质总含量≤2%;制得TiCl4 产物达98%以上,可使AlCl3、FeCl3、CaO、MgO 和SiO2 等杂质留在熔盐介质中,然后排出;4)对原料粒度组成要求不高,可利用细小粒度的钛渣;5)反应过程不产生COCl2,废气无爆炸危险。废气中Cl2 和HCl 含量非常小,对环境污染也不大。

3、竖炉氯化

竖炉氯化是将被氯化的钛渣(或金红石)与石油焦细磨,加粘结剂混匀制团并经焦化,将制成的团块料堆放在竖式氯化炉中,呈固体层状态与氯气作用从而制取四氯化钛的方法,也称固定层氯化或团料氯化,该法目前基本已被淘汰。

二、Mg 还原法

镁还原的实质是,在880℃~950℃下的氩气气氛中,让四氯化钛与金属镁进行反应得到海绵状的金属钛和氯化镁,用真空蒸馏除去海绵钛中的氯化镁和过剩的镁,从而获得纯钛,蒸馏冷凝物可经熔化回收金属镁,氯化镁经熔盐电解回收镁和氯气。从精制四氯化钛中制取金属钛,分为还原和蒸馏两个步骤。在较长一段时间,还原、蒸馏都是分步进行的,而目前已趋向联合化、大型化。

1、镁还原

镁还原的主要反应为:

TiCl4+2Mg=Ti+2MgCl2

在还原过程中,TiCl4 中的微量杂质,如AlCl3、FeCl3、SiCl4、VOCl3 等均被镁还原生成相应的金属,这些金属全部混在海绵钛中。而混杂在镁中的杂质钾、钙、钠等,也是还原剂,它们分别将TiCl4 还原并生成相应的杂质氯化物。镁还原过程包括:TiCl4液体的气化→气体TiCl4和液体Mg 的外扩散→TiCl4 和Mg 分子吸附在活性中心→在活性中心上进行化学反应→结晶成核→钛晶粒长大→MgCl2 脱附→MgCl2 外扩散。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结晶成核,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伴有非均相成核。

2、真空蒸馏

经排放MgCl2 操作后的镁还原产物,含钛55%~60%、镁25%~30%、MgCl210%~15%,及少量TiCl3 和TiCl2,常用蒸馏法将海绵钛中的镁和MgCl2分离。

还原产物海绵钛在真空蒸馏过程中经受长期高温烧结,逐渐致密化、毛细孔逐渐缩小,树枝状结构消失,最后呈一坨状整块,俗称钛坨。

3、镁还原、蒸馏工艺及设备

大型的钛冶金企业都是镁钛联合企业,多数厂家采用还原-蒸馏一体化工艺。这种工艺被称为联合法或半联合法,它实现了原料Mg-Cl2—MgCl2 的闭路循环。

篇7: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包括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组织建设是指领导班子成员调整配备和排列组合,而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是指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转变工作作风,求得自我校正、完善和提高,从而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1.思想作风建设的内容。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坚持党性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体到企业,就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全党的总任务、总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

在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里,又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我们的领导干部绝大部分是在群众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先决条件,因此,他们应该是不仅在工作上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在生活上要关心群众疾苦,成为群众信得过的贴心人。

切实克服消极腐败现象,这是搞好企业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又一重要方面。各级领导成员,手里都掌握着一定的人民赋予的权力,权力是人民群众给的,就要正确地运用权力,用权力和工作条件为人民群众服务,绝不能把它当作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任何私利的资本,2.思想作风建设的途径。首先是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虽然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但是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观念和主要精神是要学会、学通的,更不能认为学习是为了教育别人,不和自己的思想对号入座;其次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和执行好的制度。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例如: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有的领导干部强调工作忙,借故不参加,久而久之,自己的思想作风得不到提高,而且在群众中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再如针对领导干部制定的一系列的监督制约措施一般通过检查、考察来实现,可在检查、考察时往往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在无形中就给领导干部提供了犯错误的机会,也就产生了腐败的领导干部。

作为领导,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先天性,但最主要的是后天的实践培养,无论是任何人,只要在领导岗位上,就要具备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不计个人恩怨,善于合作共事,顾全大局的基本素质,只有具

篇8: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绿色建材是指, 采用清洁生活技术, 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农业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 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

绿色建材的主要特征如下。

以相对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生产的高性能建筑材料。在原料选取时, 尽量采用天然材料, 减少矿物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消耗。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使其在生产环节减少或不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以减少环境负荷。

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 从而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及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 可大幅度减少建筑能耗的建筑材料。包括在生产环节, 采用节能技术减少生产能耗;在使用环节, 为建筑物提供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建筑节能。

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的建筑材料, 如抗菌材料、隔音材料、阻燃材料、保温材料、产生负离子的功能材料等。

大量利用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生产的建筑材料。

可充分回收利用的废弃建筑材料。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分拣和再处理, 可重新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

1 我国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1.1 实现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1.1 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状况必须改变

传统建材工业发展, 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来支撑。建材工业资源消耗大, 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行业。根据测算, 2007年建材行业共消耗各种矿产资源46.1亿吨, 其中, 墙体材料资源消耗量24.1亿吨, 占资源消耗总量的52.4%, 水泥资源消耗量17.9亿吨, 占资源消耗总量的38.9%.。仅这两个行业, 资源消耗占建材全行业资源消耗的90%以上。建材工业能耗近年来随着产品产量的提高, 也逐年增大, 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已从2001年近1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09亿吨标准煤。建材工业以窑炉生产为主, 以煤为主要消耗能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排放的污染物有粉尘和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特别是粉尘和烟尘的排放量大, 2008年排放总量达到461.2万吨, 分别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36.7%, 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1%。建材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状况必须改变。

1.1.2 充分发挥建材工业利废潜力

建材工业在生产中虽然对大气环境有较大的影响, 但同时, 建材工业又是工业部门中利用固体废弃物最多的产业, 许多工业废弃物都可用作建材生产的替代原料和燃料。如利用高炉矿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电厂粉煤灰及炉渣用作水泥混合材、砼掺合料、墙体材料原料;煤矸石用作制砖。这三种工业废弃物的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的70%。2008年建材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5.7亿吨, 占当年全国工业部门固体废弃物利用总量的50%左右。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及有害固体废弃物, 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墙体材料, 发展预拌混凝土, 扩大粉煤灰的利用量, 在我国仍有较大的利废前景。

1.1.3 实现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绿色建材

实现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逐步改变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方式, 调整建材工业产业结构, 依靠先进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节约能源, 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而绿色建材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不用或少用矿物资源和能源, 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 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利用,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只有发展绿色建材, 才能实现建材工业在节能、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及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 实现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绿色建材。

1.2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绿色建材做起

绿色建筑正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 ,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在最低环境负荷情况下, 建造和提供最安全、健康、有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绿色建筑主要包括在三大要素:一是资源利用率高, 二是环境染污小, 三是为居住者提供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自2005年以来, 建设部相继编制及颁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文件与规定, 规范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与评价工作, 以绿色建筑为载体的建筑节能工业全面展开, 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1.3 发展绿色建材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3.1 发展绿色建材有助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绿色建材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 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使产品可循环使用或回收再利用, 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产生。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新工艺、新装备, 淘汰高能源、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 研制生产健康节能的绿色环保产品, 发展绿色建材将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3.2 发展绿色建材是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起来越高, 这就要求建筑材料不但要有良好的使用功能, 同时还要具有无毒、无害、节能、环保的功能, 具有有益于人们居住安全和健康的功能, 如抗菌、防霉、除臭、隔热、防火、调温、防辐射、抗静电等。发展绿色建材, 对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生活质量是十重要的。

2 发展绿色建材的途径及政策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材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绿色建材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绿色建材产品发展的经验, 探索我国绿色建材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于引导我国建材工业由传统建筑材料向绿色建筑材料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绿色建材, 必须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密切结合, 材料的发展, 一定要以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为前提。

绿色建材的发展, 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必须从产品的设计、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标准、产品的评价、产品的认证、产品的应用, 建立起完整的体系, 并在政策上对绿色建材产品体系的建立给予必要的支持。

2.1 绿色建材产品的生态设计

绿色建材产品的生态设计就是把生态环境意识贯穿或渗透到建材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中。近年来, 建材主要行业在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 从工艺、设备、生产、产品到产业链延伸做了许多生态设计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绩。我国建材产品的生态设计已进入起步阶段, 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1.1 以全生命周期的理念,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大力开展绿色建材生态设计, 规划和设计绿色建材产品从生产、使用、回收、利废全过程的资源、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2.1.2 大力开展以节约资源为中心的生态设计, 着力

做好矿产资源的科学开采、低品位矿物的合理利用, 研究并开发替代性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的途经, 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矿物资源。

2.1.3 大力开展以节约能源为中心的生态设计, 通过

推广节能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利用余热和低品位燃料、垃圾等废弃物, 开发利用新能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 尤其是优质能源。

2.1.4 大力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中心的生态设计, 通过

新技术开发, 尽可能降低废弃物 (废气、废液、废渣) 产生量并做到达标排放;通过生态设计尽可能提高本行业内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程度, 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负苛。

2.1.5 用生态设计的理念组织新工艺、新设备的开

发, 如加大低温烧成工艺技术、余热利用技术、利废技术及其相关新设备的研发, 以推动绿色建材生态设计方案的实现。

2.1.6 加快绿色建材生态设计的法律、法规建设, 促

进生态设计逐步由指导性变为指令性工作。当前, 对资源、能源消耗大, 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应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形成指令性的生态设计、强制性的法制环境。

2.2 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与制造

我国建材产品的生产与制造, 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政策, 包括《产业技术政策》、《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形成了建材工业较为系统的技术政策体系, 同时为制定绿色建材生产技术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建材工业发展还不平衡, 先进和落后生产方式并存, 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突出, 高能源、高物耗、高污染的企业和产品仍大量存在, 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仍需进一步做好规范和引导工作。

2.2.1 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采用符合绿色生产的当代建材先进生产技术, 包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及装备、优质浮法玻璃生产工艺及装备、高档建筑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及装备、新型建筑材料先进生产技术及装备、玻璃纤维大型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及装备等;强制淘汰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

2.2.2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技术

大力开发推广大型窑炉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其他窑炉余热利用技术;研发、推广窑炉全氧燃烧、富氧燃烧技术;研究、开发高效保温新技术;研究、开发可燃垃圾利用技术及装备;推广变频电机应用技术;推广高效袋式吸尘技术及装备。

2.2.3 积极开发节能环保新材料, 发展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

高品质镁质、铝镁质、镁铬质耐火材料及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高温氧化铝纤维等耐火纤维材料;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玻璃材料;开发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工业炉渣、废渣、农业桔杆等生产墙体材料及其他建筑材料。

2.2.4 发展高新技术及高新材料

努力开发、利用纳米技术、超导技术、超纯技术、界面技术、膜技术等高新技术, 生产抗菌材料、自清洁材料、高纯硅材料、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碳化硅材料、氮化硅材料、多孔陶瓷、结构陶瓷等材料。

2.2.5 全面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

扩大产业间链接, 不断提高综合利用程度及水平, 进一步完善配套的绿色建材生产制造的技术政策及其鼓励政策。

2.3 绿色建材产品的应用及规范

绿色建筑的发展, 对带动绿色建材产品生产具有最直接的拉动作用。近年来, 我国在绿色建材产品的应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加大了绿色建材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 对绿色建材产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绿色建材产品, 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到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 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 有一定的时间周期。作为建筑材料生产行业, 除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外, 要在产品的应用与规范上, 与建设部门积极配合, 在产品应用和规范上, 做更为有效的工作。

2.3.1 进一步提高绿色建材产品质量、产品配套水平

加强生产管理, 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产品标准、质检机构和问责制, 坚持产品检验报告、出厂合格证等一应俱全, 确保出厂产品质量;依据建筑及其他工程需要, 开发、生产满足绿色建筑需要的配套产品, 并逐步提高产品的部品化、工厂化水平。

2.3.2 加强规范建设, 强化应用技术服务

作好施工规范、施工方法、施工图集、施工手册等编制工作, 有条件的企业可开发施工机具等, 实施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的全方位服务。

2.3.3 深入落实既定政策

对于生产和使用绿色建材企业或单位, 各级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已定的支持政策;继续落实国家关于“禁实”和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应用的规划;对于新的绿色建材的开发和在推广应用初期, 国家应予新的政策支持。

2.4 绿色建材产品的标准制订

我国建材产品已经建立起了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结构合理的建材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材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标准和测试标准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指标逐步提高、体系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阶段。但建材产品标准如何更好地与建筑设计标准协调对接, 如何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 制订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及测试方法, 将绿色建材纳入规范的标准管理体系, 还要进一步做好工作。

2.4.1 加强建材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

关联度的研究, 建立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企业为主体的国际标准化、国外先进标准化的跟踪和发布机制, 建设与其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和平台, 确保国际标准化、国外先进标准化信息畅通。同时, 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

2.4.2 鉴于建材产品与建筑设计标准存在不协调与

不对接问题, 建议未来应以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导向发展绿色建材, 实现建材产品的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施工安装标准与建筑设计标准协调对接, 构建以建筑设计为龙头, 从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到施工安装的标准化体系。

2.4.3 虽然随着我国对建材产品标准工作重视的不

断提高, 建材产品的标准及测试方法已经比较完整, 较为系统的建材产品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但是过去制定的标准及测试方法, 往往只重视技术或一般应用, 而对绿色建材的要求未作反映, 所以有必要对过去的标准、测试方法做进一步修定、完善, 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材市场较为混乱, 许多号称绿色建材的产品只是符合了国家的限量标准, 距离绿色建材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为促进我国绿色建材的健康发展, 借鉴国外的经验, 建议制定统一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及测试方法, 将绿色建材纳入规范的程序管理体系。

2.5 绿色建材产品的评价体系

我国对绿色建材的研究较晚, 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尚没有建立统一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体系。为了加快推进绿色建材的发展, 必须尽快着手我国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为实施绿色产品认证标志制度创造条件。

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和其它评价体系相同, 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体系。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评价体系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 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建材品种繁多, 评价指标应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和可量化性, 阶段性既要充分体现国内的先进水平, 又要适当考虑我国现有总体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针对性和可量化性应包括建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产品具有选择性和适用性, 从理论上讲, 绿色建材产品评价的范围应针对所有的建材产品, 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在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方面的工作基础, 首先应选择建筑材料中应用范围广泛、产量大、能耗相对较高、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 以及人们最为关心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进行绿色化评价, 逐步过渡到对所有的建筑材料进行绿色化评价。

建筑材料绿色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必须对每种具体的建筑材料逐一研究, 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数据库, 包括建筑材料资源消耗情况、能源消耗、对环境影响状况、可再生利用程度;对主要建筑部品绿色度进行比较研究;指导、开发新型绿色建材;研究绿色建筑结构体系, 从而对我国各类建筑材料进行系统、科学、准确的评价, 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选用建材, 最大限度地达到能源效率、资源效率和人类健康相统一, 促进我国绿色建材产业有效、健康地发展。因此, 研究、制定绿色建材评价方法和采集基础信息、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库, 在当前是两项同等重要、哪项也不可偏废的工作。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未完全建立前, 使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和多因子评价方法, 即抓住与资源、能源、环境、人的健康最相关的主要因素进行产品评价, 可能更切合过渡期实际。

2.6 绿色建材产品的认证体系

自2000年以来, 我国已有多个部门相继开展了绿色建材产品的认证工作。但在绿色建材产品的品质, 以及绿色建材产品的严格认证与管理方面, 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 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标志制度, 对促进绿色建材产品规范有序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建议加快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标志制度, 促进绿色建材产品的有序发展。由于绿色建材认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所以首先应研究确立绿色建材认证体系, 如认证指标体系、认证方法等, 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体系, 首先应制定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体系的原则, 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生产允许的产品。其次, 评价和认证工作必须符合ISO14020系列的精神, 并根据绿色建材产品定义制定的评定准则或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进行评价和认证。第三, 评价和认证工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性地逐步扩大范围。第四, 评价和认证指标必须量化、可操作并体现行业的技术特点。评价和认证体系应该是动态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同时评价和认证工作应具有科学性和经济性并重的特点, 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要充分在建立统一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加快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标志制度, 坚决杜绝不良炒作和以谋利为目的的认证标志行为。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杠杆, 借助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等规范绿色建材市场, 引导绿色建材的健康发展。

2.7 绿色建材产品的再利用技术

我国建材工业在利用冶金矿渣、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消纳工业固体废弃物数量大, 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 应进一步开发新技术, 开拓利废新领域。开发研究的重点是:

低品位资源利用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技术;

工业窑炉的节能及余热利用技术;

有害废弃物的处置利用技术;

可燃垃圾处理利用技术;

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利用技术;

工业废料及农林业废弃物的处置和应用技术。

根据我国建筑规模总量大, 城市改造规模大, 房屋建筑更新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 要把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再利用, 作为绿色建材产品再利用技术的研发重点。

绿色建材的发展, 代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向, 它的发展, 对节约资源和能源,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利用固体废弃物, 改善生态环境, 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的发信环境, 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新塘商会扶贫沙角村工作汇报下一篇:暑假真有趣作文33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