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

2024-05-31

珠三角(精选十篇)

珠三角 篇1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后, 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近年来, 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在共同推动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 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 引起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 大家多角度地对两地进行了比较研究。这里选取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来展开分析。

1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范围界定

目前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珠江三角洲 (以下简称珠三角) 和长江三角洲 (以下简称长三角) 有不同的划分。其中最重要的划分有广义的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长三角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所有地区;狭义的长三角包括上海市, 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 (即苏南地区) , 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 (即浙东北地区) , 共计15个城市。广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狭义的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2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现状

2.1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 (GDP) 达到52022亿元,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183085亿元) 的28.4%, 比上年的27.8%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大关, 达到33963亿元, 继2003年突破20000亿元后, 再迈上新的台阶。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18059亿元, 比上年增加2730亿元。从总量看, 长三角的经济总量高于珠三角。

2.2利用外资进一步增加

2005年双三角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78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35亿美元;占全国的59.3%, 比上年的53.6%提高5.7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占全国的41.3%, 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珠三角占全国的17.9%, 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双三角地区仍是我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

2.3长三角对外贸易发展以较高速度超过珠三角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以较高速度增长, 2005年, 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为502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5.2%, 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410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0.17%, 长三角比珠三角快5个百分点。2004年长三角比珠三角快18.8个百分点。到2005年, 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长三角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两者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区域规划的目标

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完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的完善、信息产业的发展, 国内很多区域经济规划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与此同时, 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 考虑的不是当地人为的行政区划, 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状况和投资大环境。

国际经验和中国两大三角洲的实践表明, 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并非要求行政一体化。

在布局结构方面, 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都是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龙头, 其他次中心城市服从于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珠三角以香港为中心, 以广州、深圳为亚中心、东莞、佛山、珠海、江门、中山为次中心。珠三角目前的区域规划影响了其聚集力和辐射力的发挥, 所以珠三角在未来应该在东、西、北三个区域内重点建设几个城市, 使他们成为经济发展的次增长极, 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近期来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协同构造“大珠江三角洲”, 努力打造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基地, 并提出包括南方9个省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9+2”泛珠江三角洲概念, 都是市场力量突破行政区划, 进而主导区域分工的典型。通过珠三角概念的扩大, 经济发展能得到有效提高, 珠江三角洲可能会再度迸发出新的活力。

长三角是以上海为龙头, 以苏州、南京、宁波、杭州为次中心。未来的长三角会形成长三角大都市圈, 以河口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为主构成了长三角的广大地区, 包括上海是以及江苏省、浙江省14个中等以上城市。在长三角未来区域规划战略中, 要明确大方向, 第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定位。长三角区域将近有10万平方公里, 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在世界经济发展、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位置, 要有一个思路;第二在这范围里, 有哪些城市群, 功能定位在哪里。例如南京城市群, 它除了江苏部分城市外, 还一定会辐射到安徽, 安徽又会有东拓问题。所以说新一轮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还须更深入思考各个方面的内容, 找准定位, 重点解决长三角区域推进经济一体化货物共同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它们未来发展的空间, 既取决于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关系, 更取决于在全球化的形势下, 它们如何在全球分工中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 两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良性竞争, 才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参与国际分工。

3.2发展模式改革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起飞时的发展条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 发展条件的差异也造就了两个三角洲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珠三角毗邻港澳, 和海外众多华侨联系密切, 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高, 对珠三角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珠江东岸的发展与香港制造业向大陆的扩散直接相关,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叠加了中国台湾等地区的IT产业转移形成了目前的轻型制造业基础。珠江西岸早期的发展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 市场指向主要是国内。产业结构应适应当时中国的市场需求, 主体是轻型制造业。早期的珠三角发展模式在战略上出现了急功近利, 主要是来料加工模式及“世界工厂或车间”, 依赖从农村走出来的廉价劳动力, 维持低成本, 以“赚中国工人的钱”崛起。近年来在政策与地理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 能源不足、环境污染、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等困扰开始出现。

于是珠三角应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改革。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改为外部变量引入型制度创新模式, 是一种通过引入系统外部变量, 打破系统原有均衡, 加速整个系统的制度创新, 实现制度变迁。珠三角最大的特点, 也是最大胆、最成功的尝试, 就是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紧密联系, 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 直接参与了国际产业链的调整与循环。由此引发了体制全面创新, 目前正以海外上市、融资租赁、OEM加工 (如格兰什) 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 逐步扩大外向型比例, 同时它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珠三角还应强化优势、弱化劣势, 充分利用京广、京九铁路扩大与内陆腹地资源和产品贸易。并通过湛江港加强与大西南的联系, 充分利用桂、黔、滇三省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实现区域辐射和横向协作。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中心环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

长三角的发展模式与广东的模式基本相反, 其主体是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直在学习广东的经验, 但由于其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基础, 上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20世纪90年代初, 在中央政府对中国市场经济有了较成熟认识后, 以浦东开发开放政策为开端, 上海开始了一次自上而下的经济革新之路。强势政府提供市场替代的行为, 与上海长期的计划经济传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上海政府得心应手, 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就令一个具有沉重历史包袱的特大城市焕然一新。江苏也是如此,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示范作用对江苏发展有重大作用, 到21世纪初期江苏南部的工业结构全面转向外向型, 江苏取代广东成为中国对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江苏和上海吸引外资的模式, 也成为珠三角学习的对象。

由于自然、经济等原因, 未来的长三角具有潜在的多极化趋向, 广阔的区域会造就无穷的活力, 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 机制灵活, 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周边区域经济规模的扩大, 由于外部经济性和报酬递增, 区域投资环境将有极大的改善。长三角将会形成多点并重快速发展格局。多座城市快速发展, 各自具有叫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发展水平, 是后长三角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

3.3传统产业的改造, 新兴产业的培育

珠三角目前的轻工业和制造业比较发达, 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 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的上游工业部门,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珠三角未来工业的发展要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 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 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同时可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发展物流配送产业、信息服务业、以旅游为龙头的生活服务业, 推进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将成为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 同时布局汽车制造、电信设备业、新材料等七大重点行业。随着本田、丰田、东风日产以及其它汽车基地的相继投产, 广州已成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长三角制造业空间具有均质化格局, 它还具有制造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均质化特点。长三角的高速发展, 是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发展。由于上海的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大批跨国公司在上海落脚, 海外资本市场又吸引江浙企业上市, 替代了上海资本市场发展的部分空间。所以, 长三角的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在不断攀升。据预测, 到2010年, 假定人民币汇率不变, 长三角制造业占世界比重有可能达到2.1%, 到2020年, 则达到4%左右, 20年后可能达到8%左右。长三角制造业依靠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够发展得更加强劲, 培育出更多有实力、有技术含量、有现代管理的制造型大企业。同时, 逐渐成为中国的投资中心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外还应外协同调整产业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应向产业结构的梯度发展、层次开发倾斜, 避免区内的过度竞争。逐步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开发优势。

4结语

当今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理准备, 应对区域格局的重大变化, 在发展规划、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适应变化。

参考文献

[1]杨京英, 郑泽香, 任晓燕.2006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 (10) .

[2]张邦雄, 珠江三角洲区域分析[J].管理科学文摘, 2006.

学习珠三角 篇2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但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把扩大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这是克服面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角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在广东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

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国务院出台《纲要》,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广东省要认真组织实施规划纲要,这对于广东今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有重要意义。这个《纲要》意义重大,能够大大地推进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一是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纲要》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的五个战略定位,从而提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上的地位,这有利于推动珠江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动广东继续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一步向世界展示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强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进行部署,对实现科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将有力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整体经济素质。三是开辟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广阔空间。《纲要》的出台,使广东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港澳台及东盟地区的合作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为珠江三角洲未来的改革发展拓展了空间,必将有力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有力地促进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文化融合,确保“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学习了这份《纲要》,我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意识到广东省发展遇到瓶颈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特别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莞,深圳等地中小型企业纷纷破产,停工,这更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通过一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辅导课,以及通过收听、阅读各种媒体的宣传报导,对科学发展观和

《规划纲要》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学习《纲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解放思想,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纲要》,帮助我们更好地审时度势,促成发展。

作为一名半只脚踏进了社会的大学生,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能抱消极被动的“要我学”态度,而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我要学”。每个团员党员干部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要自觉主动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思考,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提高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更要转变思想意识,要抱着端正的心态去面对广东发展的瓶颈。不能抱着永远的经济经济大省的错误优越感,要认识到当前局势的形势,思考自身的发展的同时,更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多为本省各方面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多深入市场,做分析调查,一味地高叹经济部景气并不能有所作为,也不能悲观绝望,从此认为广东的发展会停滞不前。

珠三角突围 篇3

国务院日前批准了《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这份《纲要》也是中国如何深化改革的一份纲领性的文件。《纲要》将珠三角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将这一定位誉为广东新时期的“尚方宝剑”。他说,“中央给了我们先行先试的权力,会不会用,能不能试,敢不敢闯,就看我们的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只有一个字,干!不干,那些目标措施形同虚设,半点价值也没有。”

“我相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客观分析了广东经济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后,汪洋又开始给大家鼓劲。他再次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广东的掌舵人,面对2009年,汪洋充满信心,

抓住牛鼻子事半功倍

回首向来踏行处,听得风吹雨打声。过去的一年,广东留下了太多铭心刻骨的印记。从年初风雨冰雪中来,自岁末金融海啸中去,阴晴变幻中,南粤尝到转型升级、壮士断腕的苦辣。去年9月以来,广东的GDP增幅创九年夹新低,财政收入连续负增长。但这可能还不是最严寒的冬天,汪洋转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讲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汪洋分析了今年广东经济发展的六点“不利因素”: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增长的外部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和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等。汪洋认为,“描绘这样的一个图景,不是给大家施加压力,我觉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估计得充分,应对问题的工作才能越主动。什么都想到,你才能遇事不慌;想不到,遇事就会慌,就会出错,打乱战!”

六大不利因素摆在眼前,为了帮助大家树立信心,汪洋紧接着又列举了六大“有利条件”: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广东省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应对举措出手快和中央的大力支持等。

谈到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汪洋表示“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带动全局的“牛鼻子”,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重点展开,抓住这个重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汪洋在谈到广东企业时说,“有人说,如果让狼和狗打架,最后肯定是狼赢。因为狗被人类豢养惯了,习惯了安逸的生活,体能退化,不像狼在野外,要经常面对生存的挑战,锻炼出很强的战斗能力。”

汪洋表示,广东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界的狼,早已习惯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搏击。比如说,广东的企业很少找政府,也很少找银行,遇到困难首先自己想办法,靠自己的钱滚动发展,降低财务费用,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经营的风险。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汪洋把广东企业比做“狼”,一贯敢打敢拼,勇于第一个做尝试。这其实也是整个广东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如果哪个部门、哪个地方有问题没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创新还不够到位,或者就是根本没下功夫。”汪洋承认,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

“当年,我们搞基础设施没有钱,逼出了借钱修路、过路收费的创新举措;搞城市建设没有钱,想出了土地拍卖的办法;发展经济没有钱,就实行了引进外资的政策。一句话,就是靠改革创新找到了出路。”所以,他认为,今天在“三促进一保持”、“双转移”等工作中,仍然面临着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征地拆迁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要靠改革创新。“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真想解决问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说,广东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省份,干部群众具有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常常在上级机关还在讨论怎样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基层的干部群众就已经开始创新求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今年要发现并推广这些成功的典型和经验。

看《非诚勿扰》谈环保

过去每当谈及环保课题,汪洋都有很多感触,虽然发展经济是广东的工作重点,但汪洋还是十分郑重的提出了关于环保的问题。

“前几天过节,我看了电影《非诚勿扰》,看到人家北海道山清水秀的样子,我感到压力很大。按说我们广东真要去找,应该也能找出这样漂亮的地方,但问题是我们的这种地方通常是工业不发达,经济很落后,而人家达到这样发达的工业化程度,环境还能保持这样,这让我很羡慕,很嫉妒,也感到压力很大。”

“我们(广东)现在出国考察,看到西方国家的山清水秀,受到的刺激就如同30年前干部出国看到外国富庶景象的刺激。”

“香港从面积上来说不过是弹丸之地,他们的人口密度也很大,但发展了一百多年,居然还有大片的荒野山林,而我们才30年就差不多把地用光了。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几乎什么都有污染问题。”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中心)主任陈晓宏说:“其实广东的情况并不特殊,任何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广东目前的污染情况虽然比较严重,但挽救的余地还是肯定有的,省政府近来就出台了很多(挽救)措施,(广东的)环境仍有希望。”

当然,现在来“秋后算账”说起来很容易,但广东30年前的经济情况确实顾虑不了环保的概念,对此,汪洋也发表了看法。他说:“这也是解决了温饱之后才出现的新追求。欧洲一些国家历史上也曾经污染得很厉害,英国伦敦就曾因严重污染被称为‘雾都’,是长期治理后才有现在景象。”

汪洋也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比较早、制度比较先进,大家统一认识,步子就一定会比他们快!”

广东再出发

汪洋一直强调今年广东经济形势很严峻,但也蕴藏着重大机遇,国务院颁布的《纲要》将给广东最活跃、最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珠三角在30年的经济改革中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作用,提供了外向型导向的经济模式经验。30年后,以外向型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经不符合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需求,如何探索和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央赋予了珠三角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的任务。

必须留意的是,《纲要》中体现的改革,并不仅仅是经济改革,而是综合改革,珠三角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中寻找平衡,

还要建设法治政府,透明性、服务性政府,这也是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路向。

“困难的时候信心确实比较重要。”汪洋举例阿里巴巴的老总马云面对危机的一番思考。他说,马云的网站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马云就说:处理这样的经济问题,我自己有两个体会,第一,中国有句话,叫人定胜天,这个定不是一定的定,是镇定的定,人要镇定下来,是能够应付各种灾难的。也就是说,在所有人头脑发热的时候,你必须镇定冷静下来,所有人恐慌的时候,你也要镇定。第二,任何一次商业危机都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抓住机会的时候,最优秀的机会一定是在危险之中。我是充满着期待,希望把这次危险变成一次机会,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那种既看到危险,又看到机会的兴奋状态。”

讲完后,汪洋感慨:“这都是实践考验聪明人,聪明人想了这么多天悟出来的道理,咱们来分享一下他的经验。我觉得自信和镇定,不要忘却。”(综合《南方都市报》、星岛环球网等)

“不要我每次活动都发稿件,我下去调研很平常,不用每次都文字图片做那么大,有的去了就去了,不用见报。重大的活动可以出个照片,像我下去调研,跟群众交谈,这有什么新闻性?有什么好报道的?也真难为了摄影记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势,我又不是体育运动员,运动员摆不同的姿势还有意义,我拍来拍去不就那个样子吗?不要老报道我。当然报道党的方针政策是需要的。真有新闻性,你放在第八版都有人看,没新闻性,在头版做一个版都没人看。有些报道里,大会才刚开,就说“大会一致认为”。这不是糊弄群众吗?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链接

黄华华:从东莞开始广东经济回暖

广东省长黄华华近日谈到广东经济形势时表示,去年广东确实遭遇“严寒”,“本来有点冷,但经过我们努力,现在暖和了!”他还列举了內销的“一举三得”,兴奋地表示出口转内销给寒冬带来不少暖意,

2004年,东莞就开始搞出口转内销的试点,试了两年,效果不借。2007年年初,国务院有关负责人来广东调研,很着急地提到,外贸顺差很大,怎么办?黄华华就建议,用内销的办法可以大大减少外贸顺差,并表示东莞已经先试了,不到一个月,国务院政策就出来了,允许三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

2008年经济形势严峻,但东莞市的出口转内销政策给皋冬带来了不少暖意,一年完成内销1673亿元人民币,比前年增长了19.9%,实现税收1234~,,增长27%。

对于这个数字,黃华华评价,“这个很重要,因为内销我们走在前面了!”他现场列举了内销的“一举三得”:一是有利于国家,减少外贸顺差;二是有利于地方增加税收,因为内销全部收税;三是有利于企业增加利润,价格比国际还好。

“1600多亿绝对救了很多企业,干得好!不简单!这个亮点很亮,希望可以亮到全省,”他表示,今年要在东莞开现场会,推广东莞出口转内销、加工产业转移升级的经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后集中在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经营困难,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全解决了。企业好了,税收多了,财政也增加了,GDP也上去了,所以关键还是在企业,”他要求,2009年必须把这个重申之重、关键之关键抓住。

据介绍,今年东莞的GDP计划保持10%的增长,去年的经济危机没有让东莞伤筋动骨,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说,“我们有信心渡过难关,这个难关一过,东莞的产业结构真的是重新洗牌,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珠三角 篇4

省委明确提出, 要把肇庆建设成为广东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和能够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 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肇庆发展的重视和期望。肇庆应切实把握《纲要规划》实施的重大机遇, 按照“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努力实现与珠三角各市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肇庆在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晰了肇庆建设成为“代表广东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广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广佛肇经济圈的新兴产业区、广东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和广东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的六大战略定位是非常正确的, 也彰显了肇庆的特色优势。在肇庆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 仍需密切关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认清肇庆作为后发地区的比较优势

1.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凸现。肇庆位于珠三角和资源丰富的西江经济走廊结合部, 史称“当西南之要冲, 扼两广之咽喉”。肇庆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日益显现。肇庆东邻穗、深、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 背靠祖国大西南, 是珠三角通往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 三茂铁路贯穿全境;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 初步形成了陆路、水路、铁路协调互补、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它上通广西, 下连广佛, 广茂铁路、广梧高速、南广铁路、贵广铁路、“珠外环”高速公路、广佛肇城际轨道的交汇点, 公路、铁路、水路与港口构建起立体式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2.在广佛肇经济圈中的后发优势突出。肇庆市面积较为广阔, 相对于土地环境发展已日趋饱和的珠三角核心区, 具有一定的储备土地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产业发展空间还很有潜力, 多土地可以连片开发, 有承接大企业、大项目的空间, 这也是其具备的一个后发优势。仅高要市就有2196平方公里的区域, 已规划90平方公里的“六园一带”的工业园区。肇庆市既有属于珠三角经济区的两市 (高要、四会) 两区 (端州、鼎湖) , 又有幅员广阔的山区四县 (广宁、德庆、封开、怀集) 一市 (高要) , 其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在广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近年来肇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部分还位居全省前列, 引人注目。

3.泛珠合作的重要通道和连接枢纽。肇庆市被整体列入珠三角, 西江黄金水道、肇庆新港、南广铁路、贵广铁路、“珠外环”高速和广佛肇城际轨道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项目将进一步放大肇庆的重要通道和连接枢纽的作用, 完善的水、陆、铁综合交通网络, 使肇庆正逐渐成为联通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西江水路、铁路、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国道等的无缝对接, 实现了肇庆与“泛珠三角”地区便捷的交通转换和无缝对接, 使肇庆成为大西南乃至“泛珠三角”与港澳、珠三角核心区连接往来的重要通道和交通枢纽。

4.工业基础较好, 产业转移成本洼地。肇庆目前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食品饮料、金属加工、机械和汽车配件、林产化工、新型建材、造纸和木材加工、纺织工业等九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 培育出了星湖科技、风华高科、蓝带啤酒、亚洲铝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 星湖科技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肌苷、利巴韦林生产基地, 风华高科成为世界八大片式元器件制造基地之一, 亚洲铝业是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铝板冷轧生产线的重要铝材生产基地。

得益于投资软硬环境的迅速改善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引导, 包括肇庆在内的珠三角环周边地区也是当前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 肇庆毗邻珠三角核心区, 但却拥有低于珠三角核心区的营商成本, 是广佛山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洼地。

对肇庆落实《规划纲要》的几点思考

1.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 和谐发展, 完善“六大”对接和产业配套, 加速融入珠三角核心区, 实现与珠三角核心圈的协调发展。实施珠三角规划《规划纲要》, 对肇庆是一个实现追赶和跨越发展的良机。肇庆要遵循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 和谐发展的原则, 在区域规划、思想观念、交通设施、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生产要素等六大方面实现对接, 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和广佛经济圈。坚持规划先行, 协同编制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有关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五大专项规划”, 共同构建广佛肇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进一步完善各类产业配套,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道路交通和通讯网络等。目前虽然广东肇庆高新区和中山 (肇庆大旺) 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地基础设施较好, 但部分山区县产业转移 (工业) 园的配套基础设施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肇庆要继续提升中山 (肇庆大旺) 、顺德龙江 (德庆) 、中山大涌 (怀集) 等省级产业转移园区的承接能力, 加大力度推进各类工业园区建设, 主动承接广佛产业转移, 重点引进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家电家具等产业, 延伸产业链, 推动产业集聚, 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积极调整优化劳动力培训结构, 为肇庆产业发展和提升提供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发挥珠三角产业转移企业的产业辐射能力, 强化这些企业与本地优势资源的结合度, 提高山区县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 对资源精深加工, 拉长产业链条, 带动山区工业提升, 实现与珠三角核心圈的协调发展。

2.发挥后发有优势, 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骨干支撑体系, 提升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层次。落实《规划纲要》, 肇庆在改造提升林产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肇庆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 应积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现代先进制造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机械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制造、城际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核电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 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链;集聚发展与珠三角核心区主导产业配套的, 以省市共建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载体, 重点发展与广州整车生产基地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 支持发展新能源电动车产业。

肇庆应继续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基础, 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材料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肇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基地、风华高科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巴软件园和端州电子信息产业园, 做大做强肇庆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制造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挥肇庆的医药资源的比较优势, 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大力开发生物工程药物, 配套发展生物工程食品, 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促进新材料的应用开发, 重点推动高性能、高纯度新材料的研发及其产业化, 形成新材料的规模化产业链。

3.培育“两市两区”和肇庆高新区等区域增长极和先导区,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区的形成, 带动肇庆整体发展。培育增长极是一个区域实现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捷径。肇庆东南部、中部、西部分属珠三角核心区向外扩散和转移的不同梯度序列。东南部属珠三角边缘层, 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的技术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其主体是目前已经初具雏形的肇庆经济中心区, 包括高要、四会、端州、鼎湖两市两区和肇庆高新区, 其区域总面积为3923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26.4%;常住人口约为180万, 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7%;GDP约占全市的73%。经过多年规划建设, 经济发展中心区城市道路桥梁、市政设施、供排水系统、通讯、供电、园林绿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核心区的端州、鼎湖已建设成为了城市功能相对完善、经济逐步发展、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对周边地区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继续打造, 把“两市两区”和肇庆高新区发展成为肇庆科学发展的先导区域, 加快金渡、大湾、南岸、金利、白土、大沙、江谷等卫星镇的建设, 在城市的区划功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提升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度,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 辐射带动山区板块和农村板快,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动肇庆融入珠三角, 带动肇庆区域整体发展。

4.积极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协调发展, 提升城市化水平, 建设岭南特色的宜居城乡。相对于珠三角核心区, 肇庆落实珠三角规划《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协调发展。因为肇庆农村地区和山区面积较广, 城乡差异较为突出, 城市与农村区域发展的落差大, 乡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 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肇庆城镇化水平低, 2008年珠三角城镇化水平已达到80%, 而肇庆仅为45%, 几乎只有珠三角的一半, 在珠三角9个地级市中城镇化水平最低。城乡布局分散, 协调建设难度大。城乡居民区与工业、农业区交相混杂, 城中村改造难度大, 城乡新社区建设进度缓慢, 城乡产业需要引导向有序发展, 城乡非农产业空间布局需要协调发展。因此, 能否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是决定和制约肇庆未来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衡量肇庆落实珠三角规划《规划纲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 相对于珠三角核心区, 其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发展的要求也更为迫切。肇庆必须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力争率先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应充分发挥肇庆“一江两岸”以及山、湖、城、江和谐相融的独特优势, 努力打造最适宜人居、最适宜旅游、最适宜创业的“三个最适宜”城市。发挥肇庆“山、湖、城、江”独特自然风貌, 发挥优美山水、良好生态的突出优势, 建设生态性、功能性、休闲性、文化性兼备的环境优美、景观和谐、独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宜居典范。

5.做强做优农业经济, 培育农业主导产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特色农业牌”是肇庆山区增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 大力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 重点抓好一批农业主导产业, 如德庆皇妃贡柑和四会华贡牌沙糖桔等传统名优水果, 林区竹笋、松脂林基地, 高要的果蔬基地等。落实《规划纲要》, 肇庆要加快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加快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柑桔、稻米、蔬菜、禽畜、淡水养殖、速生丰产林、松脂、南药等10大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级西江北岸水果产业带和怀集梁村平原优质稻产业项目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名牌品牌产品, 促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扶持发展农业行业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同时要发展一批有山区特色的资源型工业, 以工业带基地, 促进农民致富。

6.重视环境保护, 打造绿色肇庆, 生态肇庆, 积极发展旅游业, 建设珠三角核心区的生态后花园。肇庆是珠三角核心区的天然生态屏障, 江、湖、山自然资源其他区域无法比拟, 其珠三角生态屏障功能决定其在经济增长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放在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在承接产业转移中, 要高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 发展光电、通讯、汽车电子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 实施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发展。作为后发地区, 肇庆绝不能再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老路, 绝不承接污染转移, 对占地大、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应逐步清理, 严把环评关, 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指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实施生态化发展, 打造绿色肇庆, 生态肇庆。

珠三角考察学习心得 篇5

综合考察活动学习心得

安图县新合乡中心学校 金大伟

隆冬时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课万人”组委会于2015年12月21-24日隆重组织了“千课万人”珠三角小学名校“内涵发展与办学特色”综合考察活动,来自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老师们齐聚广东,考察了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六校的校园文化。吉林省安图县教育局一行13人也位列其中。

全国知名生本教育特色学校——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教学区、运动场布局合理,学校博物馆、“太阳娃”自主广场、校训浮雕、七彩长廊等,美丽的校园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随处可见“以生为本”的理念:严谨的学校管理、多彩的德育活动、优化的课堂教学、蓬勃的教师群体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都为学校增添了亮色。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百川汇海,妙景佳成,在汇景实验学校中,考察团的老师们看到的是幽雅的环境,以“成功教育”为办学方向,壮丽的教学楼,400米环形塑胶跑道、室内游泳池、高标准实验室、电脑室及千兆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无不体现了汇景实验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标准。

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和教育国际化,以“把教育做到孩子心里去”为办学愿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而这也正是国际化日益加强的当前每一名学生都应努力具备的素质。

在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蔡校长详细介绍了学校建设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师团队、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德育途径、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建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和推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阳光评价等践行“适合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给了与会代表们很大的启发。

在考察过程的珠海站,老师们考察了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和第二十一小学。在这里,考察团的老师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校园,更有以学校、家庭、社区为网络,构筑的功能强大的育人平台。他们的建设儿童化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文化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些办学经验和指导意见。

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成功的学校,但成功的学校一定是有特色的学校。

这次我们抱着“踏踏实实学习”的思想,学习他们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严谨务实的发展步伐,令我们叹为观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所学校通过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成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名牌。

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是培育人才的“沃土肥园”。这次学习,我们都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小校园,“大文化”。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这一方面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长效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充满人文化精神和科学色彩的校园文化,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示了当地校园建设特有的风采,学校文化和教育传统是一所学校多年的积淀,是从学校内部不断培植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学校应打造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出名师,育名生,办名校。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感慨颇深。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连当下普及的“班班通”还没有实现。近几年来,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从师资配备上与其他学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生源相对稳定。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我认为对学生的发展制定过高的目标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是对教师评价和学校发展的不负责任。学校管理措施需要进一步进行整改,应明确以下五点要求:

1、准确的设职设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

2、责、权、利三者分明,给予实干、能干的同志充分的权力和信任。

3、科学客观的考核评价制度,让老师们“流汗不流泪”。

4、适度的激励机制,激活全体教职工的事业热情。

5、及时准确的奖惩制度。体现对肯干、能干同志的充分尊重。

珠三角薪酬真相 篇6

在珠三角地区,当前不同工作地点的劳工对加薪幅度的预期大概是多少?沿海企业能满足的加薪幅度是多少?在加薪之外,劳工对工作、生活环境的需要还有哪些?因应这些需要、在为劳动力加薪之外,企业还有哪些替代的方案?

为了了解这些由加薪引发的系列问题以及加薪背后所隐藏的重要因素,由南方都市报区域经济研究院发起,联合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中山大学公共事务调查中心的郭巍青教授,针对“中国制造”的重点珠三角展开了系列调研,以期通过对“珠三角外来工收入支出的调查”来折射出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作为产业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劳工维度的种种问题及核心根源。

此次调研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珠江三角洲最具代表性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5个城市,分别进行了样本量为1500份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以下是此次调研的一些重要成果:

一、企业加薪幅度显著,但未达到劳工心理预期

(一)低收入组劳工收入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佐证劳动力供求关系逆转

在两年的调研中,我们优先考察了一个最具意义的指标,即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幅度。之所以将这一指标作为优先考察项目,是因为这一指标有效排除了因个人能力提升而引致的收入提高,最能体现因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而导致的劳动力要素价格普遍提升。

以整体数据为依据,我们抽取农民工中的收入最低组,并称其工资为“基准工资”。基准工资为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非技工、非管理人员的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从下表可以看出,低收入组的基准工资从2008年以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大。

(二)在加薪时间上,2010年春节过后出现显著的高峰

为了解企业的加薪情况,问卷设置“2009年7月以来你所在单位有给你加薪?”这一问题。四成左右的被访者表示2009年7月以来其所在企业有提薪。其中83.51%的被访者的企业给他们加薪1次,13.62%的人所在企业有加薪2次。为了解加薪时间和幅度,问卷设置“第一次加薪的时间、增加的类型与金额”、“最后一次加薪的时间、增加的类型与金额”等问题,数据显示,企业加薪时间主要集中于2010年上半年(特别是5月份)(参见下图)。此外,加薪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样本数据显示,第一次加薪比原先平均增加236.88元,增长15.65个百分点,最后一次加薪比原先平均增加196.87元,增长17.35个百分点。考虑加薪次数的均值为1.24,粗略估算加薪幅度普遍超过15%。与此同时,我们筛选出2009年7月以来企业有加薪的被访者,发现加薪者人数在600人左右,但其中增加加班费的仅有26人,可见,大部分人增加的是基本工资。

(三)珠三角企业加薪幅度无法达到劳工心理预期

工资期望值是农民工希望通过打工获得的收入,显然,正是这一指标影响着农民工的打工愿景、换工频率、迁移意愿以及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因此,我们在问卷中专门设置了“你希望每个月(打工)能赚到多少钱?”这一问题。我们将“越多越好”、“不清楚”等回答剔除,保留被访者给出确切数额的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农民工希望每个月能够赚到的数额平均在4704.49元,是目前的月均工资收入(1952.21元)的两倍多,63.2%的被访者表现对现有工资收入“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

在期望工资高于现有月工资收入的样本中。用“期望工资一现有月工资”得出工资差距,发现差额的平均值为2414.9元。而根据被访者的回答,“目前跟他们条件差不多的人现在老家一个月能够赚到”平均1760.61元,有57%的人认为在老家能够达到一定的收入就不会外出打工。在这组数据中,我们发现,外来工期待在沿海省份获得4704元的月薪,而在农村仅需241.1元就不愿离乡。这一巨大的差值,显然将成为吸引企业向内陆省份迁徙的巨大引力。

二、比起工资,这些因素也许更重要

“只要政府出地,我们愿意为外来工盖员工公寓。”张华荣——这位被誉为女鞋教父华坚鞋业的董事长,在对我们谈起挽留熟练工人困境时激动地说。为什么外来工在沿海省份与家乡的期望工资有如此大的差异?也许华坚鞋业在江西赣州、湖南郴州所开设车间的故事,能略解一二。

张华荣告诉我们,他们早年在江西赣州和湖南郴州设立的工厂,只是计划生产中低端的产品,但两年之后他逐渐发现,由于这些工厂均是就近招收员工,大大降低了人员的流动性,导致熟练工人越来越多,于是他便逐渐将中高端的生产线转移到内地。

(一)企业无法弥补城市户籍制度欠账,以户籍福利代替涨薪

那么,内陆省份不仅能留住工人,而且能令他们的收入预期远远低于沿海城市的原因是什么呢?经由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比起工资,因户籍禁锢导致的外来工与城市人的权利落差,对其生活质量造成的压抑,更为外来工所在意。而城市化进程欠账,更是企业无法提供的。

2010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工家庭人均住房租金(包括水电、燃料费等)在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分别为110.46元、119.28元,呈增长趋势。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你的住房面积、同住人数、同层住户以及楼间距”等问题,希望以此反映农民工的居住情况。数据显示,39.3%的被访者住在工厂宿舍,其次有33.6%的人住在城中村出租屋,还有20.7%的人住在小区出租屋,仅有极少数人拥有自买房。此外,41.6%的住房租金是由单位或其他人(如亲戚、朋友)支付,因此,农民工的住房支出有被低估的可能。(见下表)呈现了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农民工平均住房面积约为9.61平方米,人,且楼层住户密度较大。我们拿广州2009年的情况与之简单比对,发现2009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93平方米,远高于农民工。

而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从总体情况看,文化教育支出呈减少趋势。在问卷中,我们同时设置了“你有多少个了女”、“其中多少个在城市读书、多少个在农村读书”、“子女城市读书费用多少、农村读书的费用多少”等问题。数据显示,以2010年为例,孩子在城市就读平均每学期需要3955元,子女每月(以一学期6个月计)平均教育支出为659.2元。相当于月均工资收入的1/3强,而在农村就读每学期只需1043.8元,两者相差近3倍。在此背景下,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情况上看,在城市上学的小孩大多就读民办学校,根据调查组先前

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实地调查,这些学校大多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但相较而言不需要交纳(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公立学校所需的赞助费等开销项目。而从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提出的农民工积分落户等户籍政策的调整的效应似乎仍然没有明显显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出场,以人性化管理替代涨薪

所谓新牛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年代甚至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去年国务院发展报告中,已经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探讨,而我们的调研则更多地从量化的角度,描画新生代农民工的面貌。

调研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工资更低,打工年长更短,而且男性、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的比例更低,虽然其具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但是综合而言,在五个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只具备其中一个因素的优势,且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的贡献并不是最高的,因而其工资水平也相应低于第一代农民工。

在家庭城市支出的各个子项目中,两代农民工住房支出、食品支出、交通出行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汪件费支出、罚款支出和其他杂项支出等都不存在差异。但出生年份与每月是否有节余方面存在显著负相关,年纪越小,越少节余。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在总体文化教育支出减少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文化教育支出只在12元左右,而第一代农民工则在50元以上,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支出明显较低的原因,主要是未婚比例增加。从代际差别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无子女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此外,在休闲娱乐支出方面,代际差异非常明显。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支出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且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代农民工:近几年来第一代农民工的娱乐开支无显著变化。

为了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我们对东莞的劳动市场进行的探访,厚街镇劳动市场的黄京经理指出,“新生代”对艰苦生活条件的耐受力明显下降。黄京认为,“90年代到东莞打工的外来工,也就是70后,一般家庭条件非常穷困,他们能承受比较大的工作强度和严格的工厂纪律,80后的外来工由于大多结婚生子,开始有了家庭负担,因此也比较愿意留在东莞,但90后不同,他们有自主失业的倾向,相对而言,新生代外来工已经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获得货币收入相比,他们更倾向于过城市人的生活。在这方面,珠三角传统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生代外来工的心理需要。与追求个性同时存在的,还有生活骄奢以及对工作的无所谓心态。因此,不少台资、港资的企业一改过去严苛的管理模式,开始转为人性化管理,例如,提高休假的弹性安排制度,放宽进出厂的管理。允许甚至鼓励员工恋爱,等等。在我们为陈志武教授安排的富士康调研中,我们甚至发现富士康开始通过举办“超级男、女生”的方式,进行员工才艺选秀活动,并新增了“速配”环节。而“夫妻房”也在各企业普遍发展。

(三)降低土地、社会保障成本:迁往内陆省份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户籍歧视是造成外来工在教育、医疗、居住方面福利损失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在外来工的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心城市则不复存在。不仅如此,在内陆省份,不少地方政府都竞相降低土地和税收成本吸引企业内迁。因此,对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企业来说,在内陆省份开设工厂是非常好的选择。但这一招并非对所有企业都适用。首先,劳动力的成本下降幅度并不会太多,因为对珠三角制造业而言,劳工成本仅占总成本的15%左右,内迁后工资成本下降幅度不过10%~15%。其次,单个企业迁徙往往带来产业链集聚效应的骤降,交通物流成本大幅提升。因此,企业的迁徙往往是全产业链式的,很少有单个企业内迁,如果是单个企业,那就一定是富士康这种,有谈判优势,有集聚效应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大面积圈地,并通过带动就业和当地经济。提升地价,而不会在乎短期内工厂赚多少钱。

关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区域竞争的思考 篇7

衡量和决定未来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1. 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 服务业成为国民财富创造的主要产业,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珠三角、长三角两个区域其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将是衡量他们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形成与先进制造业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如何加快金融、贸易、交通、旅游、科技咨询、教育、卫生、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如何建设成为区域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的经济高地和信息枢纽, 强化其经济服务功能与幅射功能, 带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必然成为珠三角、长三角两个区域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上海确定“四个中心”的发展战略, 其定位的核心就是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 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占主要比重的服务经济;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 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从目前来讲, 长三角服务业发展水平比珠三角略高, 而珠三角制造业的比重更大一点;而整个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 长三角也略胜珠三角。

2. 区域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

从长三角、珠三角规划中可以看出, 两个三角洲在经济发展水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制造业发展水平、对全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两个三角洲的定位也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都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都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但是我们也可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异: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要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大城市群。该城市群由江浙沪三省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在内的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上海作为国家核心城市, 是跨国资本、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聚集地, 其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 突出对长三角以及周边城市的辐射和拉动。而珠三角的战略定位是: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 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广州要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深圳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 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可以看出, 长三角“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 比珠三角的类似定位要稍高。

3. 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发展水平

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育水平, 将是未来长三角、珠三角能否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发展需要和全国需要, 服务于区域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长三角、珠三角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育水平, 是目前各区域突破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资源运作空间、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拓展参与全球竞争的经济腹地的重要衡量指标, 也是未来长三角、珠三角能否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和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关键。

珠三角中以香港、深圳、广州三大港口群, 其航运实力十分雄厚。而上海、宁波、南京、镇江等组成的长三角港口群, 发展前景良好。到2020年, 上海洋山深水港将全部建成, 建成后的集装箱年吞吐量可达到1500万标准箱, 列世界各大港区前茅。国家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将加快推进国际航运枢纽港、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 到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4.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之初, 长三角、珠三角更多关注的都是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 各区域社会事业明显滞后。而未来一段时期无疑将是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和提升期,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是该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推动力量。长三角、珠三角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是未来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 每个区域的社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促进诸如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教育、覆盖城乡居民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城乡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5.行政执行力和协调效率

目前地方行政壁垒是制约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这些深层次问题涉及财政体制和地方利益, 协调推进难度大。主要表现在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地方保护、不良竞争、盲目投资上项目、片面追求GDP, 资源环境过度消耗,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特别是在跨界产业布局调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问题上。各个区域内的合作需要实实在在的推动措施, 需要具有行政权力和执行力的跨地区的行政主体来具体操作, 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政策的扶持以及考核指标的调整。与珠三角不同的是, 长三角涉及两省一市的16座城市, 不同行政区域的城市协调必将大大增加整个过程所消耗的时间成本。两个三角洲都将面对如何在各自的区域合作中突破目前存在的“瓶颈”和“各自为政”等问题。可以说, 谁的行政执行力和协调效率高, 谁就在未来的竞争中略胜一筹。

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思考

1.加快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区域一体化, 加速珠三角九市的融合

虽然珠三角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方面是广东省内9市一省之内的一体化, 相比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跨省一体化相对比较容易操作, 更易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产业转移和产业协同发展也更容易。然而目前珠三角九市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局限和局部利益驱动等原因, 产业雷同、同质竞争、重复建设、行政区划隔离, 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目前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整合和对接难度仍然较大;区域内资金、资本、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跨城流动的限制仍需进一步打破;惠及民生的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合作仍须进一步深化, 卫生资源共享、就业合作力度还要加大。各市在发展规划、政策标准、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重复建设、产业布局同质化以及无序竞争等问题急需解决;推进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完全消除。珠三角应扎实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 努力推动珠三角地区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发展、从城市“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2.加快珠三角区域内的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珠三角机械、五金、灯饰、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建材、食品、玩具、鞋业等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但多是制造业产业集群。如何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形成服务业产业集群, 将是珠三角提升产业层次、完成产业转型的关键。广东打造服务业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进而提升广东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也是未来提升制造类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珠三角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 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广州应突出商贸中心建设, 立足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 加快珠三角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重点建设和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

3. 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水平, 深化与粤港澳、东盟合作

珠三角毗邻港澳, 如何依靠港澳合作, 借助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 是长三角所没有的。珠三角要加强与港澳合作,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加强产业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水平, 加强与台湾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领域合作;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支持与新加坡等东盟先进国家加强经济、技术、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交流等。

4. 继续深入推进泛珠合作、高速铁路沿线区域合作, 拓展经济腹地

珠三角地区陆地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为5000万。而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 陆地面积约为21.1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为1亿5000万。长三角在土地面积、人口以及腹地方面远远大于珠三角。珠三角应积极打好泛珠合作和高铁这张牌, 积极拓展经济腹地。2003年广东提出的泛珠合作以珠三角为枢纽和核心, 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并将港澳纳入。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 (区) 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简称“9+2”合作应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同时应积极利用武广高铁、贵广高铁等高铁时代的到来, 重新定位和整合与周边的区域经济关系, 协调珠三角与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等经济带的关系, 拓展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经济腹地。

5. 加快北优化南拓, 将广州南沙建设成为金融中心航运中心

广州要与香港、深圳错位发展, 形成多赢和联动发展格局, 建设国际大都市, 从“滨江”向“滨海”推进, 突出向北和“向南发展”的战略方向, 重点构筑“空港-南沙港”走廊和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创新区和国际商贸区“一廊四区”的格局, 加快广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广州的资源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将广州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离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位置相差较远, 在香港、深圳已经形成金融中心的情况下, 广州应加快建设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和广州金融创新区, 并积极在中远期谋划在南沙打造一个功能地位独特的金融开放区, 打造广州金融中心新的平台, 影响东南亚、南亚和南太平洋。

6. 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建设小康社会

珠三角降门槛“抢”人才 篇8

数月之前还在为找工作以及落户问题发愁的陈晓霞, 在东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公布了2014年的户籍新政之后, 正处于兴奋之中。

按照已于2013年11月19日公示并将于2014年实施的东莞户籍新政的相关规定, 今年即将大专毕业的陈晓霞完全符合落户东莞的条件。规定提出, 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或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均可以直接提出入户东莞的申请, 资料审核通过后就可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户口迁移。

无独有偶 , 2 0 1 4年1月1日实施的《2014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同样将入户的门槛降低到大专层次。这样的举动在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一线特大型中心城市实属罕见。

然而, 开心之余, 陈晓霞又为接下来的选择发愁。她说, 看着东莞街头来来往往操着不同口音的打工仔和打工妹, 实在难以产生家的认同感。“相比之下, 深圳可能更加适合我”, 陈晓霞说。

在这场关系各个城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决战中, 珠三角各个城市尽管在发展程度、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定位方面各不相同, 但各个城市在吸引人才的政策中几乎都潜藏着高中低端人才通吃的雄心。除了制定针对一般意义上人才入户的积分入户办法之外, 所有城市都毫无例外预备了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的政策上的“杀手锏”。

改革开放以来, 在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急剧消褪, 以及长期以来以外向型为主的珠三角经济亟需转型的背景下,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已经在珠三角各个城市之间打响。

入户门槛放宽简化

珠三角核心城市新一轮户籍新政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入户门槛的持续降低及入户政策的放宽简化。

深圳在2014年仍将继续保持人才引进立户政策, 对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无指标限制的承诺, 同时开放应届大专毕业生入户。

同为一线特大城市的广州市, 在2014年即将实施户籍新政中不乏亮点。自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政策以来, 广州将每年入户人数严格控制在3000人;而在2014年的新政中, 广州将其修改为, 对年度积分入户人数实行总量控制, 年度积分入户指标总量纳入当年人口计划统筹安排, 并通过市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

广州积分入户政策最大的变化是, 把一直以来实行的申请者累计积分分值进行加总, 满85分以上者方可参与入户申请, 申请者按累计分值高低进行轮候的规定修订为:达规定的门槛分数 (60分) 后, 以申请者累计缴纳社保的时间先后排序进行轮候。这样更照顾到长期在广州工作生活者的利益。

一直被诟病户籍政策门槛比深圳、广州更高的东莞, 在2013年11月19日, 推出《东莞市条件准入类人才入户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和《东莞市积分制人才入户实施细则》三个被称为东莞户籍新政的文件, 对原有的入户政策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

针对上述户籍新政,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认为, 最大的亮点在于降低门槛, 而人才准入方面最大的变化则在于, 条件准入人才实现了“即来即办”, 同时相关政策向有技能、有学历的年轻劳动力倾斜。

近年来, 东莞的入户政策趋向于更宽松、更多元化。据了解, 目前除了积分入户外, 还有人才引进入户、纳税大户企业法人代表推荐入户、优秀新莞人入户、技工人才入户等途径。

另外, 东莞户籍新政较之正在实施的2012年东莞积分入户政策, 很多方面都呈现出门槛降低、条件放宽, 程序简化的特点。

以积分门槛为例, 新政将从此前的130分调低至100分。同时积分入户政策加分项将由17项增至20项, 新增了实际年龄等加分项, 同时技术职称等加分项的加分权重也大幅度提高。

在办理程序方面, 新的《实施细则》只规定了“公安部门自受理户籍迁入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对材料进行审核”。没有以前的社区开具允许落户证明, 计生证明也不再需要户籍所在地村镇县的三级公章, 而只需要乡镇以上政府盖章即可。

此外, 此次户籍新政还将原来入户政策中的“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就业、经商的非本市户籍人员, 并已办理《广东省居住证》和缴纳社会保险的, 可申请积分制入户”变更为适应范围更加广泛的“在广东省内参加社会保险”。

按照办理入户时限要求, 今后办理积分入户的时限从递交申请到公示只需10个工作日, 而从申请到拿到入户卡的时间也将缩短至17个工作日。

除此之外, 东莞户籍新政的另一个亮点是, 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或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均可以直接提出入户东莞的申请;年龄限制也大幅放宽, 只要符合相关条件, 45周岁以下的人均可申请入户。

人才政策倾向明显

除了降低入户门槛, 简化入户程序之外, 珠三角核心城市2014户籍新政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吸引所需人才方面, 显露出政策倾向性。深圳的做法最具代表性。

个税积分调整方面, 深圳人力资源部门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调整投资纳税指标分值, 把个人所得税积分项目范围予以细化, 剔除偶然所得等项目。按照新的分值标准, 个人所得税为3.5万到4.6万元, 积分为30分。个人所得税为13.4万元以上者积分为100分。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调配处副处长李小梅解释说:“申报者连续三年都必须要有申报纳税的记录, 通过这样的一个指标和分值的调整, 我们认为更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而夫妻分居方面, 根据往年的情况, 申请人配偶为本市户籍的, 申请人可以获得30分的积分。今年这方面不给予加分。李小梅认为, 评价指标都应该是围绕个人的实际能力, 如果其配偶不符合我们人才引进的条件, 可以通过公安部门的随迁政策加以解决。

在文化程度及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方面, 深圳2014年新的评价标准取消了以往对高中学历的10分积分, 与此同时在对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加分条件中增加了中专学历的要求。初级工和中级工的加分分数均下降了10分, 而高级工以上的技能积分分值保持不变。

除此之外, 深圳推出了“职称与学历组合积分”。按照深圳官方的说法, 据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规律, 以及深圳职称制度改革的精神, 深圳今年调整了专业技术资格的积分规则, 新推出“职称与学历组合积分”方式。

现状反思

尽管珠三角城市以积分入户模式解决户籍问题的思路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然而由于在实施力度以及覆盖面方面的不足, 结果仍然与相关人群的期待存在着很大距离。

作为广东省乃至中国第一个推行积分制入户的城市, 中山市从2010年开始推行积分制入户政策, 按照计划2010年至2012年间, 每年会为外来工提供3000个入户指标, 2013年的入户指标则增加到3600人。

但实际情况是每年的指标都没有完成。相关数据显示, 2010年入户2139人, 2011年2486人, 2012年2539人。

此外, 东莞的积分入户政策由于无法提供入户子女的学位, 加之入户手续的繁琐苛刻, 按照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的统计, 从2011年开始, 申请人数出现下降, 仅有8632人;2012年降至6564人。从2010年实施积分入户政策以来, 共有2.5万人获得了在莞入户资格。据介绍, 申请人中80%的人是为了让子女能上当地公立学校。

以此计算, 平均每年入户东莞的外来人员大约6000多人, 相比东莞600多万非户籍人口实在显得微不足道。即便以入户最多的深圳为例, 积分入户获得深圳户籍的人数也不过十余万, 与深圳上千万的非户籍人口相比, 结果同样让人难以乐观。

据此, 有业内分析人士直指东莞的积分入户已经沦为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更多的成为珠三角城市之间人才竞争过程中, 政府用来引诱紧缺人才的一种手段。

对此, 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研究所所长郑梓桢在接受采访时认为, 多年来政府一直强调要逐渐放开中小城市户籍, 而大量的人流仍涌向北上广深, 其根本原因在于与上述一线城市相比, 大量中小城市始终缺乏人们发展需要的资源。因此, 新一轮城镇化的成败仍然取决于大量中小城市能否真正得到相关的财政安排以及政策的跟进。

一直关注社会问题的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庆国教授则认为,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要致力于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只有在此着力, 才是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陈晓霞认为, 东莞更多方面更像一个工业区, 缺乏城市的多样性。她不明白为什么东莞现在仍然不彻底放开户籍限制, “也许再过几年, 再没有人会要东莞的户口了”。

珠三角企业营销团队建设 篇9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该地区有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位置优势, 有侨乡的优势, 有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 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 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尽管如此, 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发展从目前来看依然不尽人意, 表现在营销方面来说, 团队的建设还存在着尚待完善的发展空间。

一、企业营销团队的建设

优秀团队具有很多良好的特质, 例如努力上进、团结、爱岗敬业、协作、勇于创新等。营销部门就更是如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营销的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企业在进行营销队伍的建设中, 要以先进文化理念为基础, 打造一支业绩突出的营销人才队伍。珠三角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 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一套专业、系统的营销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很不好。各企业在营销团队建设中, 开展了一系列的强化式培训, 逐渐建设了一支符合企业要求和行业要求有战斗力的营销队伍。但是在营销队伍建设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团队成员普遍缺乏主动性、团队管理相对松散、创新性的工作思维等。加强现代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营销团队的文化建设。

首先从领导开始转变思想, 重视营销, 不断更新营销策略, 不断学习营销知识和技能, 不断创新, 提高营销效率。企业营销团队建设的基石是:团队目标和团队文化建设。完善的团队文化是营销团队取得较高业绩的基础。现在的企业营销团队普遍存在“企业文化体系模糊”的现象, 珠三角大部分企业营销人员学历较低、专业知识也比较差、缺少营销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 导致营销人员对市场的把握、营销方式的应用都难以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上述问题的产生, 归根于企业营销团队的文化建设工作没有很好的执行, 这样势必影响到整个企业销售业绩的完成。

2. 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流程。

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管理目标, 无论是在企业的长期营销活动中, 还是在企业的短期营销活动中, 都需要明确团队管理的目标, 这样能帮助企业营销活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而制定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作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最终考核标准, 确定了管理目标, 在团队管理中才能有方向。另外, 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较多, 而且营销活动形式各不相同, 在团队管理中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 对团队成员的活动加强管理和规范, 对营销组织机构的运行进行约束, 从而保证企业营销团队的高效运行。

3. 要培养企业营销人员的团队精神。

现代社会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保证工作质量, 团队的力量不容轻视。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尤其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 营销行业任务重、工作繁杂、需要接触的人和事也很多, 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 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才能做到更快、更好。企业可以通过强化拓展训练的形式, 应用体验式探索学习, 引导团队成员认识到团队精神在营销工作中的重要性, 以达到逐步打造一支团结、友爱、和谐的高素质营销团队的目标。

二、现代企业营销团队中人才激励机制的具体内容

在现代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中, 相关的管理理论有很多, 但是经过实践证明, 最行之有效的就是人才激励机制在团队工作中的运用。我们要用全新的思路和方式解决企业营销团队中的人才激励机制问题。从理论上讲, 人才激励机制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营销团队成员在一定的规则下, 其投入获得预期的回报;二是在所设定的机制下, 每一个团队成员即使追求个人目标, 团队所有成员行为集成的效果, 也能达到机制所要求的预期目标。在企业营销团队中实行人才激励机制, 要以共享原理为基础, 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1. 传统的激励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了。

现代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求将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绑在一起, 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企业营销团队在激励机制制定时, 也要加以更新和完善, 让营销人员将更多热情和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 营销人员的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2. 激励机制的措施。

激励机制除了物质以外, 还有岗位提升, 用工合同的延长以及降级、下岗等方法。在企业营销团队中, 竞争上岗、竞争提升等都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 企业对营销人员要培训与激励相结合, 实行良性循环的人才激励制度。营销人员的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产品的销售上, 薪酬的增加、职位的提升都与销售业绩有直接的关系。

3. 以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营销团队实行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以优厚的条件, 激发营销人员的正确动机, 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治理效应, 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企业与营销人员的双赢。对营销人员实行激励机制, 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的经济收入和职位有所提升, 同时对于企业而言, 营销人员的业绩提升, 自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企业与营销人员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营销人员脱离企业, 就失去了工作和经济来源, 而企业没有营销人员, 就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和自身的发展。

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是体现企业营销团队营销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确定企业营销团队中成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能确定成员的个人薪酬。在建立企业营销团队绩效考核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仅关系到团队成员的利益, 而且对下一阶段营销活动的有效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注重营销过程和营销结果两部分。第二, 在绩效考核中要充分体现出企业营销活动的目的, 使绩效考核最终为营销活动服务。

三、建立严谨的营销制度

如果中小企业缺乏高效的营销团队, 则可以请专业的营销团队帮助营销,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以客户为主体, 体谅客户的需求, 尊重客户的意愿和意见。坚持企业事前的策略制度, 以不变应万变, 综合、灵活地处理客户和制度之间的矛盾, 坚持企业原则, 也坚持服务好顾客的原则。企业营销团队要保持高效的运行完善的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营销管理制度, 对于营销中所有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 让他们营销过程中能按照正确的营销流程进行。另外, 在制定营销管理制度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人性化管理, 制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对一般的营销团队成员进行处罚, 而且要对企业营销领导层进行限制, 制定的约束要保证一视同仁。另外, 在营销团体运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四、重视创新营销

“珠三角”住房价格普遍上涨 篇10

一、住房价格全面上涨

深圳房价的上涨以及利好的政策带动了珠三角地区住房价格的上涨(详见表1)。中金标准数据监测数据显示,除了未监测的肇庆市外,珠三角其余8个城市的住房价格都出现较大增幅。其中,深圳、珠海、东莞的增幅分别高达57.44%、33.81%以及21.83%.

二、投资收益率惊人

房价的上涨带动了住宅投资收益率的上涨。中金标准数据Reivi100 指数显示,2015年,珠三角各城市住宅投资收益率惊人,平均值高达23.16%(详见表2)。分城市看,被监测的8个城市中,除江门和广州的增长率还处于个位数区间,其余各城市的增长率都超过了两位数,深圳、珠海、东莞的增长率分别高达58.78%、40.90%、23.78%。究其原因,除了房价上涨外,这些城市的房租价格同时攀升也是重要原因。

三、房价上涨原因

1.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是此轮房价上涨的最重要原因。其中,2015年的“3· 30政策”影响深远。“3· 30政策”新政从两个方面刺激房地产市场,从信贷方面规定,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20% ;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最低首付30%。而此前,二套房贷款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 倍。从税收优惠方面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2 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 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以上规定,不仅极大的缓解了个人购买住房或者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前期资金支付压力,而且给予允许2 年以上的普通住房免征营业税自由买卖。

单位:%

单位:%

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个重大利好。从需求方面,除深圳外,其余城市解除“限购”政策,极大的增加了非本地居民以及本地居民限购条件下无法释放的需求;从成本方面,首付款政策的改变以及各大银行优惠利率的推行极大的降低购房成本和压力,之前受此困扰的购房需求开始入市。由此,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市场的火热。

2.炒房风气重新抬头

房价的上涨以及税收方面的新政使得以炒房为目的的市场交易行为再度活跃。据统计,房地产交易环节的税收总计占房价比例的10%左右,如果按照各城市2015年房地产市场的涨幅,投资深圳、珠海与东莞的住宅市场,即使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赚得丰厚的利润,在当前全国实体经济普遍下行,各行各业利润点普遍较薄,有些行业甚至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这个利润足以使更多的资金争相进入。

四、市场向好是否长期持续

随着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以及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效应,全国不少城市都有房价重新点燃上涨火焰的趋势。据媒体报道,上海市住宅价格目前已进入新一轮疯狂上涨的行为。与此同时,北京市春节后首周的二手房的网签量也高达6048 套,创2010 年以来的最高值。不仅成交量回升,北京房价也开始上涨。据报道,节后北京东西环某小区价格比节前上调每平方米5000 元。二手房市场,业主开始惜售的现象也日渐增多。不仅一线城市如此,二线城市也上演着同样的疯狂,据统计,进入2 月以来,苏州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上涨142%,创出19 分钟成交1 套房子的记录。

这种情况能否长期持续。如果单纯的从政策方面理解,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因为,目前国家的房地产政策非常明了,通过不断的刺激消化各地的房地产库存,缓解各地方的财政因房价下行或房地产市场销售不畅导致的财政紧张状况。同时,通过房地产市场的提振,带动其他产业以及居民就业的增长。国家的这种政策意图从短期来看具有持续性。因此,从这个方面看,房价上涨可能还将持续。

上一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一篇: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