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6-24

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精选8篇)

篇1: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和服务是生命线。但是许多细微不足道的危机因素在外界作用力影响之下,不断迭加累积最终爆发,可以在顷刻之间毁掉一个产品或企业。近期随着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增长,人民币的升值,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纷纷陷入了成本危机的困境。为此,文章从分析“珠三角制造”出现的危机入手,在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成本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让中小企业关注危机问题,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增强危机管理能力,使之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字:珠三角中小企业;成本危机管理;竞争

近几年,关于我国企业的危机事件层出不穷,许多行业领导品牌都纷纷踏入危机的深渊。2008年是中国企业危机的强力引爆年,三鹿的三聚氰胺危机事件,接下来的万科捐款门,再到康师傅水源门。2009年则更是企业危机爆发的升级年,王老吉夏枯草事件、五粮液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事件、淘宝秒杀门、农夫山泉砒霜门等等。而今年的企业危机更是层出不穷,富士康跳楼事件、肯德基秒杀门、郁美净过期门;家乐福价格欺诈门等等。这些危机的发生,都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重大影响。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注危机,研究危机,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获得关于危机管理的策略,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或者最大程度抑制其负面冲击力。

一:危机管理概述

企业危机管理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深受企业界和理论界的认可。1987年,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英国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经理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ister)首次出版《危机公关》(Crisis Management)一书。它透过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引出企业危机管理的步骤与方法、传播技术、技巧与策略,总结出一份危机管理纲要。危机系指企业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1]一般而言,危机通常具有三项要素:(1)危机乃是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2)威胁到企业组织或决策单位之价值或目标。

(3)在情况急速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所谓危机管理,即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情境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而所从事的长期规划及不断学习、适应的动态过程,亦可说是一种针对危机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应付策略。[2]有效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第一原则。企业危机管理应从事前做起,避免危机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2)快速反应原则。危机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危机处理必须迅速、有效。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资金,以便迅速查明情况并进行处理,实施危机管理计划。(3)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危机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更会给某些社会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危机管理部门以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

(4)真诚坦率的原则。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安慰,尽量避免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护,使社会各界知道企业是要真心真意地处理危机的。(5)主动面对原则。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应该主动出面担负起责任,立即承担第一消息来源的职责,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动权。

二、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危机的新特点

1、企业声誉危机事件迅速上升在企业危机类型中,涉及企业声誉方面的危机事件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在诚信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力度、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企业危机的爆发。

2、网络成为企业危机策源地

中国网民已突破3.38亿,“自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每一名网民都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杀手”。近年的企业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扩散、深化都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网络成为企业危机重要策源地,例如BBS、论坛社区、博客、大型网络社区、MSN、QQ群等方式。

3、行业领导品牌遭遇危机冲击机率大增无论王老吉、万科、康师傅、农夫山泉还是富士康,每一家都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品牌,正是因为这些品牌都是企业标杆,所以媒体关注度以及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企业点滴的失误更容易被放大,危机一触即发。

三“珠三角制造”危机介绍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企业主要聚集在制鞋企业、制衣企业、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现代轻纺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无数生机勃勃的中小企业支撑起了“珠三角制造”这块金字大招牌。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曾独领风骚多年,然而,持续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这个制造业重地最近几年却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飞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战略的珠三角中小企业纷纷陷入了困境。珠三角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受到严峻挑战,一些企业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创业之地,75%的鞋业企业远走他乡。央视《经济半小时》12月11日报道,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然而,当地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上午十点,正是上班的时间,不少工厂的大铁门却紧紧地锁着,零乱的场景表明,这里似乎已经人去楼空。如今在加工制造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像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其中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珠三角鞋业严受重创。据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介绍:在广东总共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关闭的像这种大中型的在广东应该有一千多家,比如像在惠东,有三千多家鞋厂,在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珠三角制造业,如今正面临危机,一度被称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珠三角遭遇到史无前例的重挫。事实上,如今的珠三角选择北上内陆省份或南下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广东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中国内陆省份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只有25%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价格飞涨,总体成本的增加,使珠三角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而与此同时,新《劳动合同法》的执行更是给珠三角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据估计,以不同行业平均来说,《劳动法》的执行,将会令企业增加15%~20%的成本。然而,“珠三角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并不是“珠三角特色”,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很多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也都正在面临着相同的危机。可以说,“珠三角制造”的现状也正折射出了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所处的危机困境。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

四 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管理人员能否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敏锐快速地意识到潜在危机,对于化解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的危机识别能力的国有企业仅为24.1%,合资企业为34.8%,外资企业为25.2%,私营企业为29.4%。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危机识别中还存在着轻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关系的危机,而对于法律诉讼、诚信缺失、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2.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及应对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方案,例如美国强生公司,不但有完善的危机管理方案,而且根据危机的程度,又有不同级别的危机应对方案,保证在危机出现之时能从容应对,有时甚至在化解危机的同时使企业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方案,一旦出现危机,企业决策者手足无措,整个企业手忙脚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危机问题,实际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下次出现危机,同样的情况会再次上演。

五 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管理的策略

1.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决定了随时可能会出现危及企业安全、形象的危机事件,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要有预见危机的能力,要有应对危机的准备。只有这样,才会在危机到来之际,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化解危机,从而化险为夷。

2.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管理体制、危机反应机制、应对计划,也没有危机预警、危机演习、沟通乃至必要的人、物、财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就采取紧急动员的方式,以大规模的人力、财力解决危机。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做到有专门机构负责危机事宜的处理,并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士,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应对方案,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尽快制定应急计划,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确定一个发言人,对内沟通、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外做好与媒体的沟通,事先与可能求援的部门建立联系,需在具体行动中迅速修改预定方案,保证危机事件顺利处理。

3.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对高层领导和机关部门领导进行媒体公关培训,以便在危机公关时,能冷静自如、坦诚大度地面对媒体。同时要对员工进行危机管理知识培训,树立全员防范危机的意识,强调许多大的、灾难性的危机可能仅仅源于小的疏漏,提高对于危机事件发生的警惕性;使员工熟悉危机时企业内部的沟通系统和应急反应计划,了解危机时应该如何与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媒体、政府等群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介绍其他企业危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4.加强与媒体、公众的沟通、联系和协商。做好与新闻界联系,使新闻界能及时、准备报道事情的真相。引导舆论,使一些不正确或消极的公众反映和社会舆论转化为正确的积极地公众反映和社会舆论;组织与公众出现分析、矛盾、读解,甚至对抗的时候,本着以诚待人的原则,运用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隔膜,化解激怒。

5.评估总结,做好善后工作。危机事件平息后,企业一方面要评估此次危机公关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事故处理报告,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危机事件提供参照性资料依据。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危机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切实改进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此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以及提高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此外,企业还要做好一系列善后管理工作,广泛建立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获得相关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危机提高知名度和扩大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刘韵秋,王孟芹;《浅谈企业危机预防及危机公关对策》;20092、邱明静;《浅析串小企业的危机公关策略》;2008;

3、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亟需四大需求;2010-03-05.4、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刑伟,张兆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2-1

篇2: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引言

我们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企业界均认可这样一个难题:如何保持人才的竞争优势。面对愈演愈烈的人力资源竞争,建立完善的企业薪酬制度,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但是目前企业中在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薪酬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对策。

二、薪酬相关概念

薪酬是指员工在从事劳动、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之后所获得的经济上的酬劳或回报。

所谓薪酬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报酬的支付标准、发放水平、要素结构进行 确定、分配和调整的过程。

三、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位价值没有量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

很多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

(二)薪酬制度不完善

首先只有在基本薪酬方面建立了考核,而在辅助薪酬方面却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考核机制,而且既有考核也是偏资历而轻能力的工作业绩。其次考核过程和机构也没有做到透明化.从而使得许多人员靠拉帮结派或者走关系上了较高的领导职务。

(三)薪酬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薪酬体系主要是以岗位为基础,没有和能力及个人的业绩连在一起,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人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人,注意力放在如何谋取更高的职务上,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精力分散。

(四)薪酬的激励作用难以发挥

现行的岗位工资标准起点低,而绝对差额小。岗位之间的差距小,使得责任大、贡献大的关键岗位不能多得,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的确定。

(五)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 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

(六)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首先,绩效指标效度较低。企业绩效评估指标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绩效评估方式陈旧、单一。再次,评估人的非专业化和评估过程的形式化。最后,绩效管理功能严重缺失。

四、薪酬管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薪酬分配体系 许多员工,尤其是对企业薪酬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对薪酬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按劳取酬,不能够理解和接受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能根据实际作用的大小提高到合理的水平,这给薪酬改革带来了巨大的阻力,这样的结果使一些贡献比较大的员工、核心员工失去了积极性。

(二)薪酬管理理念滞后

一些管理者认识不到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三)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

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要管理、监督成倍的员工,面对瞬息万变、难以琢磨的复杂市场,加上他们平日事物缠身及对管理培训的偏见,自身素质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无奈,急需专业人士为其出谋划策,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四)绩效考核的缺失

通过绩效评估可实现企业对员工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又可通过双向沟通找出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缺陷,从而有效地确定企业管理改进的方向和措施,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行为,还可以提升员工工作能力,推动员工职业生涯重新规划,促进员工个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分清职责和权限,各种制度有章可循。奖惩分明,制定公开透明的业绩评价制度,工作评价要科学合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报酬制度才能公平合理。

(二)增加薪酬的透明度 公开的薪资信息,不仅使员工了解薪酬制度和计薪标准等内容,更利于他们判断自身绩效与所获薪酬之间的关系。这种开放式的制度将更容易获得员工的支持和信任。

(三)充分重视薪酬激励的重要作用 应根据企业内外的特点,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富有竟争力的薪酬体系,使其逐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真正起到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四)导入动态的战略导向原则 薪酬上的战略导向,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此原则强调薪酬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性、前瞻性的支撑。

(五)建立“以人为本”薪酬体系

领导者必须对下属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差异,从而实施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领导效果。对薪酬系统的设计也是如此,员工需求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员工或同一员工在不同时候需求都可能不同。

(六)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考核的结果与员工所得的报酬是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平性也就直接影响到薪酬体系的合理性所以要建立公开民主的多重评估体制。

六、结束语

篇3: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现状

1. 资金渠道萎缩, 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不仅能管理好日常运营现金流, 还有从外部融资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内部集资、证券市场以及民间融资等渠道来筹集资金。其中银行贷款一直是中小企业筹资的首选, 特别对于刚从学校毕业准备创业的学生, 亲朋好友能提供的帮助及其有限, 他们除了向相关部门申请创业基金, 向银行贷款几乎是他们筹集资金的唯一渠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融资渠道萎缩、担保困难, 再加上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身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盈利前景渺茫、抵御风险能力差等, 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缺乏信任, 因此, 对他们提出苛刻的担保条件, 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不仅障碍重重而且满足率也很低, 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开展。

另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银行方面缩紧了对企业的贷款额度, 而且与中小企业相比, 他们更热衷于国有大型企业, 这种问题造成了金融危机下, 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力的资金支持, 没有资金就没有了生命, 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起金融危机这个巨大的风险。

2. 财务管理观念滞后, 缺乏抵御危机的风险意识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法人代表往往同时兼任总经理职位, 不仅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还负责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特别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起源于家族企业, 实行家族式管理, 使得企业无法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管理水平落后, 欠缺风险管理的知识, 未建立抵御风险管理机制。中小企业本身就普遍存在很多管理问题, 又往往重视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 财务观念淡薄, 对财务风险管理更是不够重视。

财务风险管理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保障, 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提高决策水平的有力工具。财务部门要提供估计潜在的财产和净收入损失的数据, 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监督要及时发现财务上的漏洞, 可以避免单位财产风险的危机产生。财务管理部门要通过识别和衡量风险管理单位财产损失的风险, 防止企业财产损失。而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面对突入袭来的金融危机时, 缺乏抵御风险意识, 没有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 运用也不严肃, 财务风险控制松散软弱, 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或制度不合理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到来时, 不能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3. 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未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 或者把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 在财务人员的选聘上, 任人唯亲, 普遍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 业务素质低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就是平时记流水账年底结算有无盈利的部门, 他们的作用就是记账和算账。财务部门没有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设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 没有正常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更有部分企业本身根本没有财务机构的设置, 而是从外部人才市场临时聘用财务人员。这些兼职会计平时不到企业去上班, 只是根据月底或月初企业经营者给出的资料做账, 他们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 完全成为纳税申报的工具。会计完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割裂开, 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把财务申报视为企业经营的累赘。

因此, 由于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机构普遍从设置上就不合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形同虚设, 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 即使留住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企业缺乏财务管理能力, 所谓的财务管理部门更无力协助经营者管理资产, 运营资金, 辅助管理决策, 造成了从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机构设置上的严重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是不堪一击。

4. 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资金运营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和财务控制方面就很薄弱, 例如:日常经营缺乏计划安排, 采购销售随意不规范等。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中小企业资金运营水平低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产品淘汰出局, 采取了赊销销售的办法, 使得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加之缺乏合理有效地催收措施, 使得回收资金困难最终形成呆账坏账增加的企业的运营成本。第二、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有的企业在购置时没有及时登记入账, 有的没有按照会计法规要求采取分类折旧、报废、毁损的处理办法清理, 造成账实不符;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项目投资评估机制, 以及规范的实施程序。第三、中小企业在投资中往往只重视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忽略了对远期风险的控制。而企业粗糙的财务管理也难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投资分析和论证, 因此企业经营者常常凭经验进行决策, 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参与, 也缺乏决策的民主氛围。

随着投资环境的复杂、金融危机的加剧、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投资项目的增加, 导致企业的现金账户, 存货管理失控, 无法应付急需的现金需求, 现金流周转不畅, 运作效率低下, 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级, 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败, 使企业陷入困境, 甚至破产。

二、金融危机下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中小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融资困难、库存增加、产品没有销路、资金回收困难等。作为中小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 企业应该迅速的做出反应, 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的战略、减少成本、加强现金管理等, 同时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等。以帮助企业有效的预防金融危机产生的财务风险, 减轻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1. 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面临金融危机, 要想让中小企业能顺利的发展成长下去, 那么政府就要营造良好的便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 政府部门还需加强其与企业的沟通, 提供各种经济信息服务, 在税收征管方面增加透明度和公平性。及时宣传、落实各项政策保障, 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与我国中小企业一起度过金融危机的艰难时刻, 为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做出良好的表率, 引导中小企业走出金融危机, 创建和经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以促进中小企业稳步发展, 提高中小企业的抵押金融危机的风险能力。

2. 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尽快构建以政府担保为引导, 商业性担保为主体, 多种形式并存的信用担保体系, 多种渠道筹集担保基金, 逐步形成地县纵横交错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 为各类中小企业融资牵线搭桥。在金融危机的紧要情境下, 政府应尽快出台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市场准入办法, 并对其担保业务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 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并适时考虑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担保风险管理机构, 统筹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和建立风险抵御机制。

3. 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机制

如果在金融危机这个困难阶段能顺利的度过去, 那么中小企业首先要加强自己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只有自身建立了完备而强大的内部管理机制, 才能由内而外的将金融危机的风险抵制在外。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构建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1) 在危机情况下, 首先要控制成本, 节省开支。金融危机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在困难的阶段, 企业必须控制成本, 节省开支, 因此, 要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机构, 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全面管理, 在完全满足财务基础核算的基础上, 实现集团层面的财务集中、全面预算、资金管理、财务报告的全面统一, 帮助企业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型向经营决策型转变,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

(2) 在危机情况下, 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全面开展对重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并将审计结果作为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依据。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开展对企业重要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工作, 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担保、高风险投资、出借资金、重大合同、资产减值准备财务核销、基建工程、改组改制、股权转让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

(3) 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评价的日常机制。通过对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梳理和评审, 查找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薄弱环节, 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和风险, 提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4. 中小企业要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

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说, 面对金融危机应该转变思维, 强化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很多中小且的老板对如何利用银行金融工具规避利率, 汇率变化的风险知识了解比较贫乏, 对如何在且不同经营阶段借用何种银行产品融资的基本知识比较欠缺。因此, 企业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比较粗放, 资金周转效率低下。金融危机已经使我们进入一个对资金精细化管理的时代, 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方式, 更有利于预防财务损失的发生, 抵制金融危机。

5. 中小企业要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是保持充足的现金, 充足的现金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应付危机, 同时也是企业长久发展重要保障。良好的现金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还能通过适时的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预算, 通过并购、重组等战略手段, 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和扩张, 抓住企业的每一次发展契机。

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尽量减少资金的过分占用, 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以财务部门为主体, 加强对赊销和预购业务的控制, 制定相应应收账。预付货款控制制度, 对应收账款应加强动态跟踪, 严格应收账款账龄的管理, 加大催收应收账款的力度及时收回应收账款, 减少风险, 从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同时加强成本控制, 科学、经济、合理地进行采购, 对存货严格控制, 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防制急、突发事件的发生, 避免资产不必要的损失。财务管理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 构建科学的预测体系, 进行科学预算使企业能预测风险, 及时得到资金的各种信息, 及时采取一定措施, 防范风险, 提高效益。制定科学的预算体系还有利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避免各职能平行部门间的冲突, 提供内部协助的效率, 并且还可以根据预算的指导, 把握市场变化降低风险。

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充分利用商业信用, 解决资金短期周转困难, 与信贷机构、供应商、经销商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开发拓宽自己的资金筹集渠道,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有能力向银行借款, 利用财务杠杆, 缓解资金需求压力, 提高权益资本报酬率。

6. 中小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要想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必须从财务管理的人才抓起。一方面, 要选用专业的会计人员, 不但要求会计专业化程度高, 而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有充分的认知。另一方面, 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充分的风险管理认知, 对于应对各种危机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如何降低财务风险有必备的风险控制技术。总之, 企业要抓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和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 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更加难, 融资渠道更狭隘, 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自身就存在这一些问题, 例如:风险意识较低, 缺乏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资金运营水平低等, 严重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健康、积极的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 尽快制定抵御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战略, 指导其具体的财务活动, 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营, 改善自身的人才结构,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发展成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自己的生存地位。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不仅可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 也促进了财务管理制度更广泛深入的贯彻, 将为建设一个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贡献不可估量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严存宝, 石全虎.金融学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364-385

[2]付卓.《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厦门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3]刘欢.《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何敏超.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 (23)

篇4: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企业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

市场经济不断增长,企业间竞争也不断加大。一些企业为了增加自设的市场份额,增强综合竞争力,通过赊销方式进行经营,这种情况导致企业中出现很多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导致财务出现状况,例如机会成本、坏账成本。我国针对企业的法制建设和信用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如何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避免其出现问题,是企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处理对策。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逾期收取

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会出现逾期收取的问题,这种情况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1]。企业每年都按照应收账款的余额上报管理费用,这种做法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在追收应收账款的过程中,会产生电话费用、差旅费用等,也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应收账款过多

应收账款的存在,能够促进企业资产的流通,但是过多收取应收款项,会使企业的支付能力降低。企业中,工人的工资、购置资产以及维持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销售货款,如果应收账款过多,销售货款就会减少,企业能够支配的资金无法维系企业的正常经营。

应收账款过多还会增加资金的流出。我国目前实行的会计准则是权责发生制,通过这个内容,确定销售情况,然后按照销售的比例,缴纳税款。但是如果赊销过多,销售收入就不能全部流入企业,企业能够得到资金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存在和利息也会变少,所以企业不得不向银行贷款,从而产生更多贷款利益,导致恶性循环。

(三)应收账款形成三角债务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账款会导致三角债务,从而对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造成影响。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赊销行为过多,没有得到妥善的控制和管理,企业不得不向第三方购货。这种情况导致企业本身的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影响了社会的良好发展。

二、处理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财务人员的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给予重视。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一套科学且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从而保证应收账款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一)增强风险防护意识,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

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应寻找合适的产品销路,销售质量上乘的产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通过这种做法,产品无需赊销,客户也会自动上门。所以企业应减少带货拖欠和坏账损失[2]。企业应全体动员,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关人员应对企业出现应收账款发生前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降低这种情况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财务状况比较良好的老客户,其信用度比较高,销售风险比较小。对于经营中的新客户,信用度不明,相关人员应在销售前,进行深入的信用调查,从而防治出现盲目赊销现象的发生。

(二)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

信息政策在赊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人员应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信用政策。在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为了拓展经营市场,增强企业的知名度,一般需要放款信用政策,让企业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市场。企业到成长,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本和利润,应适当调整信用要求,例如针对一些信用较好的老客户,可以增加赊销梁,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企业步入成熟期,已经不需要特意放款信用政策拉拢客户,客户会根据知名度,选取该企业的产品,企业应在稳健中发展,使经营做大做强。企业处于衰退期时,应将应收账款放入收账上,做好资金的回收,确保企业留有偿债能力,准备新产品的开发。所以不同的时期,其信用政策也有一定不同。

(三)认真执行销售合同,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的经济贸易合同,这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赊销没有合同,或是合同不规范,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相关人员必须在发生销售行为之前,签订销售合同,确保双方明确自身责任和货款的支付方式[3]。销售合同需要有健全的手续,符合国家法律规定,从而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出現拖欠,企业能够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利益。

针对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机理机制。首先是销售人员应明确对所售产品的账款回收责任,针对能按时回收的货款,与不能按时全额收回的货款,要给予一定奖罚。然后是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应增加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销售部门发生销售事项后,应将销售合同的副本,及时抄写给财务部门。然后由财务部门定期将资金的回收情况,告知销售部门,从而明确企业的下一步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企业应收款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应收账款的管理情况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情况,应收账款不能过度,会导致企业的可流动资金减少,干扰企业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所以相关人员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莲花.浅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2(22):162-163.

[2]全润贤.浅谈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品牌,2014(11):129-130.

[3]曹虓虓.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4(03):116-117.

篇5: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滕永盛

(广西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百色 533000)

[摘要]提高电费回收管理水平对于实现供电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当前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管理中存在缺陷,如没有很好转变服务观念、对客户电费追收方法单一,电能计量装置故障等。因此,为在电费回收工作中占据有利地位,需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永无止境的服务理念、破除陈旧观念、完善电能计量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管理;对策

一、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电费回收管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有不同的含义。从时间的角度看,电费回收管理是供电企业对电力生产、输电、配电和销售的最后一个环节。从市场的角度看,电费回收管理是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电费是供电企业重要资产,供电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管理中要以电费回收管理为最终目标,通过优质服务等途径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达到让客户满意,强化电力专业营销水平,从而不断提高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率。

从2002年起,电力行业相继出现了“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主辅分离”,到如今的“阶梯电价”改革,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是大势所趋。从客观上要求供电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态度等方面必须尽快做出相应变革。电费回收管理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单纯的大厅坐收,或是不负责任的拉闸断电,而应该依靠其他时代赋予的方法,如营销管理、创新等方面。随着供电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电企业已经步入客户就是上帝的时代。总之,供电企业对于电费回收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并不 断改善电费回收管理方法将有利于电费回收率的提高,实现电费的月清月结和“双结零”,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宝。通过提升电费回收管理和不断利用社会有效资源,对用电市场做出迅速反应,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改善营销服务态度,提高美誉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供电企业当前电费回收管理中存在问题

近十年来,电力行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逐步改变了以往经营和服务理念,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在电费回收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制约着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率的提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未能在实际行动中完全做到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优质服务的重要性,特别是许多边远地区的供电所服务人员服务观念陈旧,而且难以改变,缺少对客户价值全面深刻认识。主要表现在:部分基层供电所人员在实际的抄表工作中存在估抄、漏抄和错抄现象,一定程度上引起客户的不满,产生怨言[1];相应的服务制度和服务承诺已经随供电企业改革应运而生,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服务承诺忽视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承诺的实施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2],一定程度上削减服务质量;部分落后地区缴纳电费仍属于大厅坐收,不能进行网上缴费,不能实现银行代扣,不能充值预付购电,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灵活,谈不上便捷服务。换言之,不能将服务意识全部贯彻于日常业务的开展,没有积极主动的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及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二是对客户电费催收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精神。即缺少专业催收电手段,等到客户欠费了,要么发送欠费通知单,要么电话告知用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客户一旦拖欠电费,供电企业往往是送欠费通知单,内容大概为“再不缴纳电费,就采取停、限电措施”。这带有一定的强硬措施,但是往往效果欠佳。因为这是一种“等靠要”的思想,“等”即坐在办公室等着客户来缴费,一些收费员以为每月已经抄表到位了,电量通知单也已经送达客户,在大厅坐收电费是理所当然的;“靠”即靠限电或停电强制客户缴费,或者靠供电合同约束客户和违约金;“要”即是打电话告知客户要缴费,表明意愿,软磨硬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态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有的客户生产经营如昙花一现,很快凋零,老板跑路,一旦欠电费,就很难追回。而有的客户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一样拖欠电费,也很难追回。归根到底,供电企业对客户的电费回收管理缺乏创新精神。

三是当地政府充当客户保护伞。个别落后地区,仍属于地方电网,个别政府采取行政干预为,迫使供电企业不敢采取停电或者限电手段催收电费。而且该类客户大多为用电能量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又是纳税大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在发展经济中,制定了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当受扶持的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电费就成了这些企业的无偿补贴。在当地经济扶持政策下所产生的电费拖欠额,往往又是电费拖欠款中的大户。

四是电能计量装置不合理或者故障。由于历史等客观原因,供电企业的电能计量装置不合理或者出现故障时,或者巡视维护、轮换管 理不到位时电能计量不正确,造成电量少计或多计。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一旦拖欠电费,就会出现推诿现象,增加电费回收风险。

三、提高电费回收率的对策分析

一是领导重视,成立电费回收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组织,配备能干人员,在电费回收管理问题上尤其是大客户电费催收问题上统一指挥组织协调,针对回收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采取措施。为保证协调、指挥的有效性,应由供电企业分管营销领导直接领导,客户服务中心及收费班相关负责人参加。并明确相应的职责,确保电费回收管理过程中,管理层人员的工作到位。

二是与时俱进,破除因循守旧服务观念,为客户提供优质和高效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大多数商品一样,供电服务这种特殊的商品由“电老虎”变为“电保姆”,开始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前注重与于生产和提供的服务思想。近十年来,双方名称发生微妙的变化,例如,以前供电企业管用电的人或企业叫用户,现在都已经改成客户、重大客户或关系客户等,什么是客户,首先供电企业必须对他们客客气气,要确保供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样,以前的用电管理处或用电科现在叫营销部或市场与客户服务部等,这说明供电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市场经营服务部门。

三是破除“等靠要”观念,积极主动创新,促电费催收。供电企业每月进行营销分析,并针对拖欠电费的客户下发拖欠电费通知单,然而拖欠电费通知单岂能一下了之,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引导广大电力营销人员开拓创新,不断洗涤头脑中旧思想旧观念,鼓励大家大胆 先行先试,制定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机制。首先,通过现场走访等渠道,进行客户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建立健全客户档案,不断地完善客户资料数据,尤其是重大客户资料,资料包含客户信用度、生产经营动态以及交费能力和信用数据库[3],及销量等。其次,对客户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客户具体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电费回收管理现状和风险。最后是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对于等级较低的,增强对其约束力,真正落到实处,要么安装预付费电能表,要么先缴费后用电,要么采用实物做抵押,并利用移动和联通平台,以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剩余电量,大大促进电费催收工作。

四是招纳和培养专业营销型人才。既然供电企业已经变成了市场经营服务部门,我们何不培养专业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呢?目前,在供电企业搞营销的人员,几乎都是电力专业出身,市场营销意识较弱,营销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或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电力营销,若供电企业能大胆招纳并有意识的培养专业性市场营销人才,并赋予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只有供电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商业力量,才能很好的提高电费回收管理水平,对降低电费回收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危机。面对危机,企业在处理过程中又存在许多问题,如危机意识薄弱、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给企业管理者以参考。

[关键词] 危机管理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企业内外部环境在任何时候都是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企业内部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人才流失等的影响,企业外部由于政策法规、社会环境、经济等的变化,都可能引发企业危机。而一旦危机发生后,企业往往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受害者的指责、新闻媒体的热炒、上级管理部门的追查、社会公众的关注等等。

面对危机的突袭,必须导入企业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产生的可能和危害,并保证企业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从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措施的过程。当企业面临各种危机时,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成功地将企业所面临的危机化解,而且还能够通过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种种措施增加外界对企业的了解,并利用这种机会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即所谓因祸得福,化危为机。与此相反,不成功的危机处理,则会将企业置于极其不利的位置,以新闻媒介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压力将使企业形象严重受损。因此,增强危机管理意识,采取正确的危机管理策略,对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而要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首先必须认真分析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危机意识薄弱

2005年,《职业》杂志对我国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危机管理调查”,结果显示,50.4%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危机管理”这个词,25.07%的人对危机管理不清楚,另外还有24.53%的人则根本没有危机的概念。与此同时,零点调查最新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也显示,72.7%的调查对象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的被访者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而仅有18.8%属于高危机识别能力者。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提供危机管理的专业培训,这些都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在危机来临之时应对不利。

2、缺乏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是个系统过程,它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总结。危机预防是指企业对危机隐患及其发展所做的监测、诊断和预防的一种危机管理活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企业危机管理体系中预防危机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仍有很多企业认为“所谓危机管理指的就是危机发生之后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管理机制、危机反应机制、应对计划,也没有危机预警、危机演习、沟通及必要的人、财、物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就采取紧急动员的方式,以大规模的人力、财力解决危机,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且收效甚微,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3、对内、对外危机沟通渠道不畅,手段不当

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当企业陷入危机时,如果没有恰当的沟通,企业决策者就无法获取事件的有关信息,无法评估危机及其影响程度,无法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而与危机有牵连的人及相关组织,可能会因无法获取正确的信息而产生出种种传闻或猜测,从而带来更大的危机。

危机沟通是指以沟通为手段,通过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思想及情感的交流活动,以解决危机为目的的过程。危机沟通可以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可化危机为转机。尽管沟通如此有效,但在现实情况中,却常被误用和冷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新闻媒体未做到及时沟通,往往言而无信,不能以诚相待或者只做表面文章,逃避责任,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得信息在沟通中失真,严重影响危机沟通的效果。第二,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只报喜不报忧,隐瞒事实真相,说裁员就裁员,缺乏与员工的真诚沟通。

二、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

1、防微杜渐,思想上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公关人员来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危机,就要对企业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前就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危机意识并训练危机反应能力,在企业中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危机感,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有些危机是源于企业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不足或失误的积累,因此,应在日常的经营运作中对企业的薄弱环节或潜在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形成正确认识,对危机的苗头高度警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营中的不安全隐患。

2、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企业危机管理的内部组织机制、预警机制和外部公关机制,以提升企业预防和化解危机、变危机为商机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企业危机管理组织机构必须系统化,做到协同作战并且行动迅速、配合默契、职责明确。从机构设置上看,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部门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现代企业,有必要增设企业危机管理部门,调查预测企业危机,制定危机管理方案,增强企业预防、处理危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无论在危机预防时期,还是在危机处理阶段,企业危机管理机构的专业化要求都应很高,而且危机管理组织机制应建立在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之上,使得危机管理机构层次明了,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责、权、利明确。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企业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暴发,是一种对企业危机进行超前管理的系统。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的信息监测系统,随时搜集各方信息资源,及时反馈信息,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监测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危机预警线。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及外部市场环境,制定一条明晰的警戒线,并配以相关的警戒指标,确定在什么范围内企业运作属于正常,一旦超出这一限定的范围,就属于危机状态。第二,成立危机预防小组。全面清晰地统揽全局,在“安”中透视出潜藏着的“危”,处理预防危机的相关事务,灵活制定出决策和计划。

在企业生产经营高度社会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危机事件大多作为一种公共事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企业处理危机的任何行动和举措,都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审视。企业危机处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危机公关的过程,企业如果在危机公关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使企业形象和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因此,建立和完善危机公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3、有效沟通是走出危机的法宝

沟通在管理的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缺乏良好的沟通,任何的管理行为都无法有效地实施。尤其是在危机的情景下,由于危机的破坏性和时间紧迫性,更需要人们之间的团结合作,以共度难关,快速而准确的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构建有效的沟通架构,企业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有利于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与组织成员间的不成文的契约。组织中需要大量的契约来说明组织与组织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组织成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组织文化应鼓励成员创新,因为创新需要与人交流,吸收他人的观点,或者与他人合作才能成功;另外,组织文化不要过于强调权威的作用,从而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在既合作又竞争的文化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尽早地发现和妥善地处理危机。

(2)与利益相关者有效沟通。一是与顾客沟通。与顾客沟通是企业危机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沟通。很多企业认为不能让顾客知道危机,否则就可能失去这些顾客,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如果顾客能从你这里获得有关危机的信息,不仅表现了对顾客的尊重,还会有意识地引导顾客少受流言蜚语的影响。与顾客沟通时还要清楚地表达十分感谢顾客以往的支持,并希望继续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顾客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开设顾客服务热线来解答顾客的疑问。二是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危机是由媒体造成的,同样可以利用媒体来化解。主要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得不到新闻界信任和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大发展的,因此,应与媒体的工作人员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第二,利用媒体,快速、及时化解不利报道。当出现错误的报道时,要采取正确的公关措施,迅速行动,对记者开放企业,实地参观,加强宣传攻势,借记者之口挽回声誉损失。三是与内部员工沟通。危机爆发时,应告诉员工真相,通过内部沟通,让员工及时、充分了解危机情况和企业整体状况以稳定军心,保持员工乐观、积极和忠诚的态度,关心员工切身利益,对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补偿,以使员工空前团结,与企业共患难同命运。

篇7: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其的关键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化,而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是其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及其作用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就企业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员工做出有利于企业的行为、[1] 达成企业目标、取得卓越绩效的管理实践。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使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企业通过对其员工工作绩效的考评与管理,获得反馈信息,便可据此制定相应的人事决策与措施,调整和改进其效能,实现企业目标。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成功的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绩效,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的通过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绩效任务,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提高每个员工的绩效。

二、案例分析

实施绩效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企业对自己目前现状的反思与展望。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

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没有有效的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需要,最终被市场淘汰。以下我通过案例分析来在实践中说明问题:

某公司是一家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销售和二次开发的电脑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五十人左右。随着市场的激烈化,为了继续保持公司快速超常发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该公司总经理对员工施行了绩效管理。公司希望达到第二年实现销售额翻番的目标,因此,将其营业额的预测定位上一年的两倍,并将这一销售额自上而下,分配到每一部门,再由各部门分配到每位头上,取消了原执行的按销售比例提成制度,改为未完成任务时只有极低提成,超额完成任务则有巨额提。表面上看来,如果业绩真的如公司所愿,能够继续快速增长,优秀员工在超额完成任务后,收入将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不合格”员工,公司又降低了花在他们身上的成本,。但员工在仔细分析后发现,由于该公司所处市场环境竞争加剧,公司产品优势逐渐丧失,公司规模扩大、销售人员增加导致每位销售人员所拥有的潜在“蛋糕”变小,并且公司在资金实力、内部管理、配套服务方面跟不上快速增长的需要,几乎无人有信心完成二倍于前一年的销售额。多数员工产生了“被愚弄”的情绪。一年之后进行核算,全公司没有一个人能得到高额提成,核心销售人员流失殆尽。两年后,该公司已濒于倒闭。[2]

从管理学就角度看,绩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企业绩效和个人绩效,个人绩效是企业绩效实现的根基,但个人绩效的达成并不意味着企业绩效的实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绩效是个人对企业的承诺,薪酬是企业对个人的承诺,这种对等的承诺关系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法则;绩效管理的实质是应该是管理者与员工的有着持续性和开放性的沟通,并且个人绩效和企业绩效是同等重要的,而该公司并没有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将企业绩效看的过重,导致该公司绩效管理的失败。

三、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

科学设计绩效指标的前提,必须要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企业发展

战略目标。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标准与相关的工作性不强,指标不明确,含义抽象模糊,操作性差,凭经验或主管意志来确定,不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设定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与公司战略之间没有有效承诺不能解释公司战略,指标与指标之间相互缺乏支持逻辑,用一些模糊不确定的指标来考核指标员工,导致考核者无法进行正确、有效的准确评估。

2、缺乏健全的反馈体制

绩效考评中往往因为诸多因素导致考评误差,影响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客观性,促使员工对考评产生不满的情绪,导致考评目标不能充分实现。

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任凭长官意志得出评论,如进行反馈势必引起巨大争议。

一种是绩效考核无反馈形式,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理解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的结果和能力。[3]

四、加强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1.绩效目标制定

首先确定组织的绩效目标,重点确定关键业绩指标(KPI),重点工作任务和监控类指标。

其次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绩效指标。主要确定岗位关键指标、主要工作任务、履职指标、能力提升指标等。

2.应用战略中心型组织五项原则,确保绩效管理与战略紧密链接

第一项,管理团队推动变革:组织最高领导亲自挂帅,推动全员绩效管理的全面展开。

第二项,把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紧紧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开发衡量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第三项,围绕战略协同组织: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应注重构建纵向一致和横向协同的体系机制,有利于组织形成合力。

第四项,使战略成为每个人的工作:组织应积极拓展绩效管理的深度,将战略层层分解至个人,让员工的工作时刻为组织战略的成功实施服务。

第五项,使战略成为持续性流程:建立一套高效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使战略绩效管理形成一套定期更新、跟踪、回顾并纠偏的流程,确保绩效管理的战略性和有效性。

3.加强有效沟通,统一绩效管理目标。

绩效管理缺乏上下沟通,达不成共识,即使任务分解得再清楚,由于缺乏对方案本身充分理解,并不能根据实际况部应变,目标也难以达成。加强团队横向协调与沟通。让每个团队成员在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以及公司的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自我目标与公司远景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方向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达成一致目标,让主管对工作有明确的了解,以便后期执行阶段的监督、控制与协调。

4.评估方法的创新。

绩效评价阶段,管理者不仅要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公正的评价,尤其是评估者还要科学地搭配绩效评估方法,运用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和方法,根据取长补短的原则,评估者需要做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匹配不同的绩效评估方法。量化评估指标的方法创新。企业在绩效评估时都会遇到评估指标权重如何确定的问题。可观测的指标常常具有相互冲突的多维特性,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特性可能会产生不适当的激励作用,可观测的指标不仅为经营者的决策行为所影响(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还受到许多非经营者所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权重设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不同的企业在同一指标下的权重问题,先对指标进行专家打分,然后将其放在典型行业以统计检验其准确

性,再将其作为行业指标权重运用于相同或相近的行业,避免指标权重确定行为一刀切。

5.绩效管理的奖励机制。

企业仅依靠评估并不能在员工当中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应该配备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对员工业务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的绩效评估,在员工职务晋升上给予照顾,根据评价结果而给予薪酬激励,对整个企业贡献突出的员工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激励其它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企业首先承认员工所具备的潜在能力,使员工清楚的看到达到公司的目标业绩能获得的报酬,无形中起了一个推动作用。

6.重视绩效面谈。

对考核结果必须展开面谈,这是考核结果出来后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考核员工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有双方通过全方位的沟通,对考核结果有了一致的认识,并对改进目标与方向达成共识,员工接受了考核结果,并准备朝着改进目标去努力,考核才真正有效。当然,如何做好绩效面谈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面谈技巧。[4]

五、结论

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有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供遵循,绩效管理在促进组织绩效的持续提高上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应伴之以开放的、持续的、全过程的沟通,同时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应用于员工的薪资分配、培训、岗位变动、职位升迁等。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企业应当把绩效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全面有效的管理员工的绩效,将人这一个企业最高贵的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i

【注释】 iKPI:企业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量化指标,是绩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费雷德·R·戴维/著 《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5 第八版78

[2]《企业战略管理案例点评》李维安/主编对外经贸出版社2008.8第一版96

[3]陈维政等.《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 192

[4]宁建新著.《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篇8:珠三角中小企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物资管理,问题,对策

物资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整个运营过程中所进行的物资采集, 存放储运, 检验, 管理, 指出, 使用等。对这些步骤的设计, 组织, 掌握的总体称谓。企业管理工作中, 物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 物资管理工作的加强是推动生产活动的基本工作, 也是使得企业技术层次得以提升, 达到最好的经济收益状态的必要经历。对物资流程进行计划, 使其实现高效率和科学化的管理, 能够有效降低资金占用, 减少花费资金, 使企业的生产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点所在。

伴随着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加强, 对物资管理中出现的管理工作的加强也在升级。工作任务越来越多, 程度也越来越深, 所涉及的信息传递工作也在增重, 怎样最合理的使用这些信息, 并且进行整理与调用, 这是物资管理一个十分紧要的课题。当然, 传统的人工工作已经相当滞后, 难以满足工作所需, 所以, 使用当前具备的内部网络, 来推动物资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是紧要考虑的问题。

1 我国目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部分文件都是手工编制, 影响管理质量

物资管理会出现很多单据以及文件, 这些单据在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中都发挥很大作用, 并为质量检验所需要的审核工作, 提供相应的证据, 现在这个阶段, 很多文件的产生都是通过人为手工进行操作的, 而电脑的工作是将已经完成的手工单据经过excel软件输入进电脑保存, 而查找对应编号也是通过Excel的功能, 再利用文件盒查找到所需要的文件。然而, 单据的拥有量很大, 通常要几千张, 从这几千张中查找到一张十分浪费时间。

1.2 缺乏数据库管理软件, 加大了工作量

对于入库单以及发料单等的整理都是利用手工一个个进入, 工作量大, 并且库存滞后, 使得会计手里的纸质账本与库存总有差异, 使得查找工作的有效性受影响, 并且, 一年的工作能够积攒几十个账本, 从中找到需要的那一张很麻烦, 尤其是对于各类报表, 找到一张需要几天, 时间和精力都被浪费掉了, 并容易产生错误。

1.3 资源不能共享, 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

工作中含有大量二次以上的劳动, 比如在申请采购的环节, 要手工进行材料的填写, 并输入计算机来存档和方便执行, 计划管理员需要做同样的工作, 使其以编号的形式入库, 这样的重复活动肯定存在浪费资源, 浪费时间, 效率低下, 工作疲劳的问题。

2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2.1 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统计,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概念使得物资采买的流程按照信息化的标准来执行, 不但使采买过程更加规范科学, 并推动资源的数字化, 实现良性共享, 并且对信息的掌握和统计都变得容易, 这样说来, 申请部门能够及时查找仓库的内存状态, 以及采购的执行状态, 而领导对工作的开展和审查也都更加容易, 另外, 还能够利用发布消息的方式, 告知物资申请人来查看已经达到的物资, 按照时间来发布停止生产, 促进换代等工作, 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加合理, 有序, 公平, 以及注重人性化。

2.2 加快信息流通, 实现数据的实时性

当前阶段, 信息完成处理之后, 要经过人和人的交流来形成信息的流动, 这个时间需要的较长。而如果使用网络来进行信息流通和计算处理, 结果能立马显现出来。比如说, 当一项物资到达仓库, 只要管理人员动手确认, 库存状态立刻变化, 现在所香调的库存问题将不复存在。

2.3 无纸化办公, 同时减少人的劳动量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 把人从大量烦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去处理更有价值、更重要的工作, 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 “无纸化”的办公, 也节约了纸张等办公用品的开支。

3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3.1 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系统是一款通用性极强的物资品管理软件, 适用于各类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物资的入库、领用、库存等情况进行管理, 完成企业对物资日常业务的采购入库、退货、领用、退库、盘点、往来账款等管理工作, 全面反映物资的采购情况、领用情况、损耗情况、以及人员和部门的领用情况。同时借助功能强大的查询及报表功能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所需信息, 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正确、便捷的支持平台, 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全面地管理物资。

3.2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实施信息化

供应单位要根据物资的存储和流失状况, 实现对物资的调控, 在网上对库存情况进行掌握, 使得库存能够在网上完成存储和调配, 降低重复存储以及库存过少的情况, 使得库存花费降到最低, 并能保证合理运营。并且, 网络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掌控, 例如, 通过上网发布各项物资及其价格, 并在网上完成价格限制, 根据市场的转换情况, 进行科学调整, 最终达到把成本控制在最佳状态的目的。对于管理、监察部门可以随时网上查询物资供应部门和使用部门所有物资的运作状况, 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总之, 利用网络工具, 可以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 改善企业管理环节, 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3 重点关注采购及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

新的采购管理系统中, 采购订单处理实现全程电子化是关键。另外, 采购环节的电子化使得物资管理系统可与财务管理系统集成, 这样就能随时掌握各项采购业务的财务情况。通过采购管理系统, 经过对各种采购订单、发票、结算单的统计与对比分析, 以其低廉的成本、多元化的选择、端对端的服务、透明简短的过程等显著优势, 实现采购业务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这样就为企业内部准时供货制度提供保障。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中业务量较大的环节。实现物资出入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可以保证在物资库存数量随物资入、出库实时动态变化的情况下, 库存信息始终保持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3年11期.[1]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3年11期.

上一篇:铁路安全宣传标语下一篇:数字10的田字格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