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2024-06-28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精选十篇)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篇1

1 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背景

在今天的历史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这是大气候的影响, 气象部门的后勤保障是整个单位稳定的基本保障, 也是气象部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都能起到辅助作用。气象部门是一个相对科技相对集中的部门, 其技术手段专业方向性无可代替。作为专业部门的后勤保障中心, 专业化、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大条件的影响下, 提出建设气象部门专业节约型后勤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就十分必要。

2 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目的

气象部门的运行目的是为全民服务, 提供气象观测数据, 为农业开发与社会活动提供气象依据。由于气象部门受国家体制影响, 存在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僵化的现象, 没有形成灵活的后勤管理体制, 同时对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有着制约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内部运行机制下建立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节约型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也是在同行业间进行竞争的一种必由手段与途径。

3 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的意义

在社会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气象单位后勤管理也开始了转变。节约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引入到后勤管理体制时, 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重组。提高了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同时对一些问题也产生了新的看法。后勤管理节约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一方面保证了气象部门的整体运行平稳;另一方面也创新了管理形式与维护目的。

4 目前存在的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落后。气象部门的后勤管理体制一直以来存在于计划经济代, 整个机关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供给式的存在, 没有任何的开放式、市场化运行系统存在。我们现行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依然施行以行政管理与行政配给为主要存在目的运行模式。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明显不适应样发展的需求。二是运行机制不畅。在党政与人事上责权不统一, 导致部分干部职工没有竞争意识, 更没有失业压力, 没有工作热情, 在具体的工作中, 只讲服务, 不顾及成本, 与管理后勤的节约型建设相悖。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 使后勤机制的建立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后勤服务欠到位。后勤服务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为整个机关运行提供所需物品的保障性供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整个后勤运行机制只存在于内部的供给中。从领导层面来说, 后勤服务就是水电气的管理与劳动保护及福利的发放, 没有其它的业务技术与技能。于是, 在后勤部门人员素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后勤管理的范畴非常的大、支出范围越来越大, 在成本核算中, 没有对相关预算进行增加, 只能被动的接受。另一方面, 新技术的引入和发展, 也相对增加后勤管理中的工作量。

5 后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勤管理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服务体系, 在管理服务项目上与社会中的服务公司相差不多。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 有着众多的杂项。但是在这些的杂项中, 许多的服务项目可以通过货币购买的方式向社会集中进行社会化采购, 其服务质量比后勤管理更加到位。从管理和服务内容上看后勤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有相对具体的特定服务对象;二是服务的项目复杂而多样;三是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业务无关的项目多。后勤管理的相对特定服务对象是全体职工, 主要服务项目与业务息息相关。在具体的工作中, 许多的事务多为灯管的更换与门锁和开关的维修等, 没有技术难度更没有技术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服务项目的复杂使得我们的后勤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向服务性发展较多, 越来越多的项目涉及到了电路维护、进水管道的更改等事务性较强, 业务性不多的项目。

6 后勤管理将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后勤管理主要的目的是向管理单位提供相关的与业务、生活相关的服务项目。其服务的单一化使得本身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后勤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增加社会服务职能。增加社会化的服务用户, 增加社会化的服务项目, 摆脱单一的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弱化服务职能, 合理的减少内部服务人员。将所有的服务项目直接以货币购买的方式向社会直接购买。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服务质量, 还能有效的降低后勤管理成本。合理的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后勤管理体制将以这二种方式向社会展现更好服务与理念。

后勤管理发展的节约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增加社会化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个方面是要减少后勤管理岗位,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购买相关的本身无法达到的服务项目。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 事物涉及面广、与业务有着秘切的联系。由于有着直接的服务对象, 所以事务性的服务多。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节约型的运行管理机制显得很重要。管理体制的落后, 运行机制的不畅, 后勤服务的不到位, 历史遗留问题多是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原因的主要根源主要是由于后勤体制有着相对特定的服务对象, 服务项目复杂多样, 服务的主要内容多与业务无关等原因。

参考文献

[1]谢春明, 姜春生, 楚立国.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中引发的争议[J].管理与后勤建设, 2014 (12) .

[2]钱秀峰, 孙玉梅, 周淑梅.后勤管理与常见后勤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J].后勤管理与建设, 2014 (10) .

1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篇2

双击自动滚屏 作者: 庄敏

后勤服务集团庄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而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两个重要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管理体制又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决不可能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过了八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体制性的桎梏和深层次矛盾渐凸,目前改革的步伐已减缓,难度进一步增大。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速度有快有慢,有向前走的,也有走回头路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突破点,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和现状

1999年前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多是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中,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经营等高度集中。学校对后勤“统、管、包”,后勤对学校“等、靠、要”。后勤职工端着学校“铁饭碗”,吃着学校“大锅饭”,实行以任务和经费承包为主的目标责任管理,其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1999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在上海召开。2001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确定了改革总体目标,规划了实施改革的步骤。几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告别了旧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需求的新型管理运营模式迈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正积极稳步地实现后勤社会化的预期目标。虽然与最初规划设计的模式和进展速度不完全一致,但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食、宿条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基本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实现了学校管后勤与办后勤由不分到分的转变,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由不分到分的转变;三是社会化手段和企业化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后勤实体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四是市场机制开始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从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看,大体上可归纳为小机关,大实体;甲乙方分开型;社会托管;注册资本、具有法人资格等几种类型。

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及解析

我校自2001年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沿用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学校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权力,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的方式委托给作为乙方的后勤实体承担,甲方对乙方的经

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乙方根据实际劳动和服务质量情况合理收费。本文着重就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大部分高校采用,具有广泛性)谈谈自己的观点。

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作为改革之初的过渡阶段是无可非议的,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肯定的。但通过多年的实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鉴于其存在普遍性,应该引起重视。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分而未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并未真正从学校这个母体上剥离出去。因此,学校领导还不能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另外,作为学校内设机构的乙方,因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因而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仍然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

2、领导环节复杂。一个学校领导主管两个后勤部门,增加了管理跨度;当甲、乙双方谈不拢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找自己的“婆婆”,祈求为己作主,“婆婆”考虑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少不了在双方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这样,既过多地牵涉了领导的精力,又增加了工作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

3、甲、乙方主体不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后勤管理部门是代表学校行使甲方权利,而作为乙方的后勤服务实体本身只是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这种不对等的合同主体,形不成真正的契约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行政上下级关系。因为甲、乙方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

4、甲、乙方关系不顺畅。这主要表现在日常后勤服务收费和其他服务项目委托上。对服务收费来说,客观上,服务收费无据可依,要根据校情而定,可操作性不强,人为因素往往起支配作用;主观上,甲方要维护学校利益,力争使学校花较少的钱,得到较好的服务。乙方首先要保证员工的吃饭问题,再者是考虑维持实体正常运作的经济需求,最后还要考虑实体的发展壮大,迫切希望有较大的收益。就学校其他服务项目委托来说,甲方总担心交给乙方价格不好定(定高了没法给学校交代,定低了后勤服务实体有意见),质量没保证(员工素质低,专业技能差);乙方总认为肥水不能外流,学校应该多为后勤服务实体提供创收渠道和多为后勤服务实体培育经济增长点,有更多的其他后勤服务项目交给后勤实体干,才能锻炼后勤队伍,即便价格算高了,钱也没有让别人拿走。加之特殊的甲、乙方关系(机构同为学校设置,干部同为学校任命),甲方又不能抛开乙方,乙方也不能甩开甲方,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争争吵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为此,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配合欠默契,协调不到位,有的甚至关系很僵、矛盾很深。与此相伴一生的则是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和相互制肘。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影响感情,又影响工作。

总之,甲、乙方分开型后勤管理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肯定的,它所代表的责、权、利关系非常不清晰。甲、乙双方职能相互交叉,管理权与经营权发生混淆,直接影响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三、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后勤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管理体制的改革又是后勤社会化的核心问

题。教育部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目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制。因此,构件科学的管理体制对于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但过程必须因校、因地制宜,就上述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或是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值得探索。

1、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

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对促进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甲乙双方应从学校的发展与需要和后勤的发展为要务,切实做好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等各项服务工作。要正确认识甲乙方的现实存在,正确对待甲乙方的分工和职责,正确理解甲乙方目标的一致性。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规范的、顺畅的甲乙方关系务必做到: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是这样,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甲方要树立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为乙方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甲方还要树立为乙方服务的思想,在做好宏观规划、计划,目标管理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时,也要热心地为乙方做服务工作,要深入了解和体谅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乙方,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市场的特殊企业,应树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占领学校市场和社会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乙方应充分认识到,后勤实体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校内服务市场不断扩大,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发展;挑战是社会服务业竞争激烈和争占校内市场。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

(2)甲方有权不越权

甲方代表学校,属于宏观管理,但不应包揽具体事务,避免陷于琐事杂务,更不能直接参与或成立小实体加入后勤生产经营活动。甲方应慎重用权,把握好政策尺度。甲乙方不是上下级关系,两者从职务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方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跟踪上。

(3)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为了明确双方各自的职责,理顺相互间的关系,学校必须制定甲乙方各自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签订后勤服务目标协议书,以合约的形式规范行为,明确服务内容、质量要求、费用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减少和避免因口头约定而产生的矛盾。

(4)提高素质,强调相互理解和沟通

甲乙方的体制模式,从工作性质上就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如果双方缺少理解和沟通,不讲

究工作方式,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乃至激化矛盾,影响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作为甲方应该认识到乙方存在着资金不足,“养人”任务重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要为乙方创造较好的条件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乙方应该主动做好各项后勤服务工作,提高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让领导放心,这才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对甲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后勤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所谓一体化管理体制即:取消甲乙方,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实体合而为一,成立新的后勤管理处(下设若干中心)或后勤服务集团,就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向学校负责,而机构内部则按照“事企公开、两权分离”的原则,组建下属机构­­­——后勤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或后勤服务集团将学校后勤工作的经营、职能委托其属下的后勤实体承担。这种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是一分为二后,再合而为一,实际上它并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是探索中的一种选择。

后勤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可进可退。如果后勤服务实体能够做大做强,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注册为独立法人企业,实现与学校母体实质的剥离,融入社会市场,与其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后勤服务上,接受学校的选择;否则,随着后勤服务实体中员工的逐渐退休,特别是学校有意识地对后勤服务实体中员工的吸收消化,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弱化,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大门逐渐打开,当后勤服务实体弱化至极限时,学校同时也就实现了“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⑵指挥简捷高效。这种后勤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只需领导一个部门——后勤管理处或后勤服务集团,即领导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全部。再不用在两者之间搞协调、平衡。工作环节简化,领导成本降低,领导效率提高。

⑶后勤运行效率提高。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成了一家人,信息交流顺畅快捷,沟通协调方便有力,从体制上(下属服务部门只是后勤实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人之间不是原来的同级平等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消除了后勤管理监督与后勤经营服务之间的顶牛、摩擦、推诿、扯皮现象,矛盾少了,内耗小了,效率高了。

⑷管理成本降低。具有相同工作性质的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实体的有机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明显的降低后勤管理成本。

浅议新时期高中后勤的管理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后勤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14-02

一、前言

学校后勤管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学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学校基建和维修、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管理、生活物资采购供应管理、师生的医疗保障服务、财务管理和后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等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后勤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学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进行服务。

二、当前学校后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待深化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产权不明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即所有权归学校,经营权归后勤管理部门,二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拓展难。后勤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学生食堂、公寓、水、电、物业管理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管理部门要发展自己,积极应对社会相关行业对学校传统服务领域的渗透,都需要扩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同。然而,因为后勤管理部门的运行机制不灵活,如何开拓服务领域是摆在当前的现实问题。

(二)分配机制有待完善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基本上能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办法,但仍存在急需改革的地方:一是职务的任命和职称的评聘。绝大部分后勤管理部门的职务仍沿袭党委任命制。后勤服务与市场联系密切,工作性质不同于教学和科研,完全按条条框框办事就会阻碍事业的发展。另外,对部分已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多为一评定终身,即只要评上了某一职称,基本上就会被终身聘用。这样,虽然稳定性较强,但长期养尊处优,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使这部分职工滋生船到码头车到岸的思想,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二是未按需设岗,而是按人设岗。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益不高。

(三)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后勤管理队伍是肯吃苦、能干事的队伍,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信得过的队伍。但认真分析,这支队伍还有不少值得加强的地方:一是敬业精神有待强化。有的职工认为:学校的主人翁是指教学和行政管理人员,自己只是“搭头”,自己上班仅仅是混口饭吃,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认为,自己的工资是学校最低的,干活没劲。二是学历、职称有待优化。按传统的观念,后勤管理部门是“大老粗”,文化低、学历低、职称低“三低”照样有饭吃,照旧过日子。长此以往,导致整体后劲不足。三是开拓精神有待加强。传统的后勤管理部门,服务对象局限于师生,服务范围局限于师生的日常生活,增加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的外界动力不强,加上人们普遍具有的求稳怕变的思想惰性,直接导致这支队伍中的不少人缺乏进取心和开拓意识。

三、后勤管理的创新

(一)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决定了其后勤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其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选拔后勤工作人员时,应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实行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双向选择,选择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爱后勤工作,掌握一定的有关后勤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立足本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的人员,择优录用,充分调动全体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加大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

(二)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中学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没有竞争的日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国部分高校已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浪潮势必会影响到中学后勤管理。后勤管理人员要克服简单承包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括服务,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要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必须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的东西,这样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后勤自身的竞争力,有助于应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三)规范后勤工作程序

规范后勤管理程序,首先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单纯的人为管理变为了制度上的规定,真正树立起了制度的权威,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控制体系,有效的避免了人为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工作目标程序的准确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后勤工作程序中,应着重注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的环节。规范后勤工作程序,重视每个环节,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四)推进后勤工作数字化

学校后勤工作数字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变传统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方式,以规范后勤行为,实现后勤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后勤工作能够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师生进行服务。学校应为后勤部门配置性能较高的电脑,通过招、投标方式购进先进的办公设施如投影仪、扫描仪、复印机等,为学校推行后勤工作数字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推进后勤工作数字化,一是要改善硬件设施条件。传统的学校管理把后勤工作长期以来定位于保障性的层面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被人们认可;二是督促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教育教学仪器进行了解和学习;三是在实际应用中推进后勤数字化。

四、结语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篇4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想达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就必须进行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步伐, 使高校后勤不再是制约高校的发展的“瓶颈”。目前,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注重改革形式和经济效益, 缺乏体制内容和育人功能。

高校后勤内部的机构、职能虽说不断更新, 但在体制的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进展, 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混乱, 经营机制不清晰, 物资浪费严重, 商业化气息浓厚, 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进行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时, 应当将其服务育人功能与提高经济效益二者结合统筹发展。但是, 很多的实践证明,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以后, 一些单位后勤实体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了其服务育人的宗旨, 将有偿服务纳入到后勤实体的管理理念,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未能将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2. 注重改革功利, 缺乏长远眼光。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时, 要将解决问题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 使高校后勤实体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就逐渐显得尤为迫切, 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通常, 事物发展的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 常常落后于事物实际的前进步伐,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也不例外。我们在寻求后勤实体管理发展的形式时, 传统的管理理念植根于改革的内核, 很难走出后勤实体的内循环发展状态, 因此,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 转换经营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更新管理理念, 创新发展模式, 这才是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3. 后勤管理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

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 许多同志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认为后勤社会化就是学校甩包袱的过程, 社会化的后勤实体完全脱离了高校体系, 不再接受校方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 校方往往监督不力或者监督不发挥实际作用, 加之管理权限的制约, 后勤服务与学校要求的不协调难以解决。从工作内容来看, 后勤部门与高校其他部门截然不同, 发生工作联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 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基本上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

4. 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首先, 在高校后勤工作中, 管理工作相对滞后, 与高校应有的管理水平不相适应, 突出表现在各项管理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上。时至今日, 我们的许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其次, 高校后勤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职工与职务、职称无缘, 他们更重视物质利益。在学历结构上, 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20%~40%, 甚至更低, 其余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在业务素质上, 能人较少, 个人技能相对单一, 参与社会竞争能力差, 缺乏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加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 正确处理好以下的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改革和管理有相互影响的作用, 改革搞好了会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反之会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革的顺利实施, 反之也会影响到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 改革和管理应协调发展, 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不断强化管理,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促进管理, 特别是要想办法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二是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必须明确, 有了长远目标才有努力方向。但是, 由于各个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不尽相同, 实现途径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模式。目前, 多数高校建立了后勤服务实体, 并在争取效益最优化。各高校在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发展的同时, 要讲究发展的策略性, 这就是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 整合资源, 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在于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可以相互促进, 也可以相互制约。在推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中, 必须协调二者的改革进度和在不同阶段的改革形式, 最终达到和谐的统一。

四是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在高校后勤保障中有些面对学生的服务项目, 既要体现公益性, 还要采取市场机制运作。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体现公益性就无法维持, 市场机制运作就无法实现。因此, 体现公益性的责任在政府和学校, 只能通过政府和学校的优惠政策、投入、补贴体现公益性, 决不能要求企业体现公益性。

五是正确处理依靠自身力量与借助外力的关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 整合、优化后勤资源配置, 但仅此还远不够, 还应当注重有效地借助外力, 通过引入、合作等办法, 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这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 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

三、完善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建议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面临的任务, 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立志改革, 勇于创新, 从后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 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 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努力实行科学管理。

1. 明晰产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现行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下, 大多数后勤管理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 是完成学校行政计划的工具, 也就无从谈起进市场问题和自负盈亏问题,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是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所以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明晰产权。一方面是出资者学校的资产所有权, 即学校以各种形式对后勤投资和投资受益形成的财产所拥有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后勤的法人财产权, 指后勤对学校授权经营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 后勤依其财产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 真正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2. 界定权责, 事企分开。

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分清学校和后勤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作为资产所有者学校的权责范围应该是:第一, 有权对后勤的经营进行决策, 有权对后勤经营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第二, 有权对后勤的经营者做出选择, 有权根据需要选择服务内容。第三, 有权对后勤集体资产的流失进行干预和制止。第四, 学校不直接干预后勤经营活动, 但应当在资金、人员、条件、设施等方面对后勤企业予以支持和扶持。第五, 学校作为股东按资产比例受益, 当后勤企业经营破产时, 亦按比例承担有限责任。作为资产经营者的后勤企业, 其权责范围是:第一, 运用后勤的法人财产,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在国家法律和学校宏观目标的约束下, 追求利润最大化, 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第二, 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经学校批准后方可实施。第三, 有义务在经营服务中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第四, 后勤以其全部法人财产, 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3. 走市场化的道路, 建立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

高校后勤管理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后勤管理制度, 这是高校后勤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在物业管理市场化逐步成熟的今天, 通过市场上招投标, 聘用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对高校后勤进行管理服务, 是一条值得推广的路子。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企业必须面向市场, 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去组织和管理企业。高校后勤管理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科学的后勤组织制度, 科学的后勤领导制度, 科学的后勤人事制度, 科学的后勤分配制度, 科学的后勤财务制度, 科学的监督制度, 科学的保障制度等。

4.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

提高职工素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 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 如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外出参观学习, 利用报刊橱窗进行有关方面的宣传, 进行法律、经济、生活等方面的讲座, 既提高文化素质, 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 仅仅看到学校后勤的服务性保障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看到后勤工作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性。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责任明确, 职责分明, 奖优罚懒, 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 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达到优质服务。

总之,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还存在一些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问题, 我们应当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 依据国家关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与法规, 参照企业改革经验, 以持续发展为主题,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 运用市场化的有效手段, 注册成为市场独立法人, 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建立有效的高校后勤管理企业制度, 共同构筑服务高校、面向社会、参与竞争、富有活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平台。

摘要:高等学校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思想管理和后勤管理, 都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 为提高教学质量、科学水平和培养人才服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最有效地发挥财力和物质设备条件的作用,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服务。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永祥.试论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及模式.湖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7)

[2].倪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意义.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2 (2)

[3].马琪山.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甘肃高师学报, 2001 (4)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篇5

1.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后勤社会化

把医院后勤推向社会化,是新时期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后勤,呈现出“小而全”的畸形管理体制,导致医院后勤队伍素质低,人员臃肿,医院运行成本过高,服务质量低下。

近年来,我院遵照卫生部等《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实施意见》精神,开始尝试将部分条件成熟的后勤服务项目逐步推向市场。具体办法是: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本着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选择公司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信誉度高、价格低廉的公司为合作伙伴。目前已将院内物业保洁、保安、电梯、洗涤推向社会。双方认真履行合同,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

同时利用医院本土资源,引进服务项目,达到为我服务的目的。如我院与大学后勤集团联合开发修建学生公寓及食堂,既满足了病人的营养配餐,又改善了学生及教职工的就餐环境。对已推向社会的后勤服务项目,医院专门成立服务质量监督科,负责对公司服务项目的质量监控和意见反馈。通过近一年的后勤社会化实践,对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可行性、必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而由后勤社会化给医院带来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使医院在后勤管理上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思考医院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

2.转变观念,变后勤为先行

由于长期以来后勤管理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使医院后勤形成那种被动应付、一线要什么给什么、无序采购不计成本、出现问题后突击抢险,事后补锅的被动局面。事实上后勤战线管理着医院全部硬件设施的运作、维护、检修;耗费材料的供应;水、电、气的安全使用。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医院工作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影响。因此后勤工作在新形式下要想成为医院效益的保障,必须要有先行的意识,主动思考设备的运行是否健康;采购的物资成本是否合理;安全是否存在隐患,事前是否有预案,事中是否有措施,各项服务是否到位等。一切为医院提高经济效益服好务。只有在思想上有“先行”的意识,才会有“先行”的行为,也才能逐步养成“先行”的习惯,最后才会获得“先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3.开源节流,注重精细化管理

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是一个好的企业发展和追求的永恒的管理目标。对后勤服务工作来讲,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医院嬴得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服务过程中做到精细操作与管理。精细,如果说是一种态度,那就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如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方法,是对一种工作态度的精细管理。如果说是一种管理方法,那就是节俭。

如美国狮王食品公式“五个周转着的一分钱大于一个闲置着的五分钱 ”的经营理念,则把节俭用到了极至。节俭在家庭中主要是主妇的事,但如果是在企业,那就是全体员工的事。这一理念要渗透到每个员工的骨子里。尤其是对后勤管理人员,精细管理显得更加重要。如

合理的采购,技术革新,废旧利用等。做到低耗高效,勤俭节约,降低成本,压缩库存。所以,各个环节的精细管理无疑会给医院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以人为本,用心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

医院后勤工作平凡琐碎,纷繁复杂。但又是医院实现大目标不可缺少的。医院的大事,就是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是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对于医院管理人员来讲尤其是这样,既要胸中装着医院的大事,英国论文格式在具体工作中用心去做责任范围内的每件小事。

党校后勤管理创新探究 篇6

【关键词】 后勤管理;创新;党校

【作者简介】 王林,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后勤服务中心主任。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6-0038-02

后勤作为党校最主要的部门之一,是促进党校正常运转、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因此,校党委要把后勤管理纳入议事日程,重视对后勤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加大文化氛围、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一、更新观念和提高服务水平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前提

更新观念和提高服务水平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前提,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请进来”、“走出去”调研、学习、培训等做法,做到取长补短,促使后勤管理人员和员工强化服务意识,并引导他们形成创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管理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征求与整理学员、教职员工针对后勤服务保障所给予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问题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时改善服务质量,为学员、教职员工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队伍建设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生命力

对党校后勤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队伍建设则是这项工作的关键。在选拔任用过程中,应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同时还要考虑选拔任用对象在精神层面的韧性以及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同时,队伍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好知识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比例。

针对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应形成优聘用、严管理、重培训等一体化的制度体系。要改善后勤部门的HR工作水平,在选拔任用后勤管理者时,要注重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功底的人才,并通过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帮助他们改善自身工作水平。

三、制度建设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保证

一是要建好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根据科学制度运行,才能发挥好应有作用。而在党校语境下,制度就是老师和学员都认可并承诺遵守的约定。近年来,党校学员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也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而根据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点及学员需求建立完善新制度、调整旧制度,是现代党校提高后勤工作水平的必然途径。

二是要用好制度,要具备行之有效的制度。行政制度的制定要以现实为基础,满足实际情况为需求,并能有效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以量化作为衡量绩效优劣的主要标准,或构建完善、统一的服务评测机制,将工作量、工作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超标额度等作为考核的指标,增强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三是要将制度落实到实处。针对部门内制定的机制制度,要切实贯彻到位。各个机构中设置的行为准则,部门人员要以此为戒,做好本分,真正将其实行下去。实现社会化目的之后,各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优化,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人员自律意识逐渐提高,社会化建设取得好的效果。

四、文化建设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关键

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组织文化,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个组织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更直接影响着该组织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有两大内涵:

一是文化建设工作使得党校后勤在文化上得以和其他单位、部门进行区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便在柳心湖右岸设计建造了四组伟人铜像(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并将之命名为“导师论学”,既突出了党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机构的本质,也体现出了后勤工作者们的精神信仰。南宁市委党校同样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在校门后不远处建立了书有“改革兴校,人才强校,教学立校,科研固校,特色塑校”的影壁,使得后勤文化中有了一座精神丰碑,致力于通过顶尖的管理服务,推动党校发展,为后勤队伍乃至全校建立起了共同愿景。

二是文化建设还涵盖了组织自身的文化建设。在后勤语境下,服务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都是组织文化一部分,而党校后勤部门若要坚定工作队伍乃至整个部门的服务精神,就应该从着装、工作举止都强调“服务”,无论是对学员、教职员工甚至是离退休人员,都要保持着全心全意服务的心态,让后勤部门成为服务全校、凝聚全校的重要力量,体现后勤部门的核心价值观。

五、职业道德建设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动力

作为服务者,后勤部门应该全面改善自身服务实效,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加强职业道德水平。所谓的职业道德,就是履行自己岗位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如:医护人员要仁心仁术、全力救人;食堂工作人员要确保食品及饮食用具的安全;动力保安及其他人员、尽全力保护教职员工学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换言之,无论是哪一个后勤岗位,都应该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建立及运用完善的培训制度,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唱响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六、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是是党校后勤管理的趋势

改革开放来,我国开始实行全面教育改革,而在改革过程中,后勤工作开始从“大包大揽”向社会化发展,这不仅是中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弄清楚下列问题:后勤社会化,并不是将后勤完全交给社会;在强调党校干部教育本质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后勤化发展,是党校后勤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党校的后勤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市场主体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从当前情况来看,为党校提供后勤服务的主体并没有独立的产权,甚至难以界定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由于当前负责党校后勤的主体本身缺乏经营管理能力,所以根本不可能成为独立经济主体。因此,党校在建设后勤部门的过程中,应建立起类似现代企业的制度,并以此开展后勤管理。首先,要做好财产工作,将后勤部门的资产进行评估注册,同时明确学校与后勤主体彼此之间的权责范围与产权。同时,要将提供后勤服务的主体与管理后勤服务的部门独立起来,各自开展后勤服务与管理,并增加后勤主体的容错率。在理想情况下,学校的后勤服务将完全由市场主体提供,同时也引入市场竞争,最终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然而,在我国教育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中,党校成为了一个最特殊的主体。党和政府并没有对党校的后勤社会化作出时间上的要求,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事实上,党校后勤的社会化是其性质决定的;而“为教职员工学員服务”的目的性却又让后勤带有教育性质。抹去教育色彩后的后勤,在党校语境下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后勤服务本身就有着教育性质,是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完成教育活动,而提供服务的地方也是教育场所。对教育本质的坚持,是党校建设者的责任与义务,完全失去后勤服务的管理权,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教育使命,是党校教育者的渎职。

七、胸怀真情做好服务是党校后勤管理创新的目标

情感,是服务主体在产品供给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建立起的联系,也是服务主体获得认可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后勤层面,作为服务对象的教职员工学员,一旦与作为服务主体的后勤部门产生了情感联系,就会形成一定的忠诚度,不但始终选择后勤部门,还会原谅后勤部门偶尔出现的失误。要让教职员工学员与后勤部门产生情感联系,就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始终体贴。例如在学员周末期间,留校学员在就餐时间上,后勤处可以安排专门的假期服务通道,提供便捷的饮食等,同时可以让学员参与到后勤处的假期文娱活动中,在交流中认可彼此,在认可基础上建立情感联系,最终认可后勤文化、尊敬后勤工作、欣赏后勤人员。其次是认真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在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对象的客户体验,要让他们明白后勤处是真心诚意关心、服务教职员工学员。此外,还应该注意到服务对象的情感波动,小心翼翼地呵护服务对象的情绪,照顾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后,要明白服务对象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争取在满足他们现有需求的同时,做到“超前服务”,即满足他们未来可能出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永红.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2).

[2] 尚亚民.党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3).

[3] 高洪章.顾客满意理论在党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 经济,2006,(3).

论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 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社会化,创新

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无法完成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 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

1 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后勤社会化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 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许多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学校, 校园内商业网点增多, 经济活动量增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后, 校园内餐厅、舞厅等营业场所全部承包经营, 有些承包经营者只求生意兴隆, 赚钱心切, 无视学校治安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

1.2 经营与管理处于两难境地

没有经营, 就不需要管理, 有什么样的经营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管理与其相适应。管理既为经营服务, 又驾驭经营。管理从经营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经营, 帮助经营活动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经营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价格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 专门研究营销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正确掌握营销学, 对食堂的生存与发展将起决定性的作用。经营追求的是效益, 要开源, 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 要节流, 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 要积极进取, 抓住机会, 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 要谨慎稳妥, 要评估和控制风险。忽视管理的经营是长久不了、不能持续的, 而忽视经营的管理是没有活力的、僵化的。

1.3 后勤管理不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 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普遍情况看, 只有少数高校的改革实现了质的突破, 大多数高校的改革还处在渐变过程中, 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 后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由于改革不到位, 大多数高校依然没有摆脱办后勤的负担和办企业的风险, 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后勤服务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2 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则

2.1 坚持姓“教”原则和服务宗旨

后勤集团应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 树立起牢固的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发展观, 确立以搞好服务为基础的发展观, 目前还要树立对外开拓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发展观。这是确保高校稳定的政治需要, 也是高校后勤区别社会相关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又是高校后勤服务业发展之必须, 还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运行对高校后勤的基本要求。

2.2 坚持社会化改革的原则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它涉及到后勤职工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 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 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等, 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2.3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使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师生员工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取向, 铸造一流的后勤队伍、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追求一流的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 使后勤员工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

3 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

3.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

从系统范畴考虑, 科学的发展观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空间、制度”五大要素在内的一种整体和系统的发展观;从动力范畴来考虑, 科学的发展观是更加注重持续创新、注重增强竞争优势的一种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空间范畴来看, 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观;从功能范畴来看, 科学的发展观是-种注重空间结构优化、注重非均衡整体协调的发展观;从目的范畴来看, 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3.2 坚持开拓创新, 促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全面推行“ISO9000族”质量管理国际标准,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 实施契约管理, 建立诚信档案, 责任分解到人, 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 努力营造21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实施质量管理认证工作是提升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以及融合校园文化的需要, 是提升管理上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完善规章制度的需要, 是提升质量意识、减少工作重复性和降低管理成本的需要。

3.3 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革新后勤管理的理念

精细化管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精细化的操作。这是指后勤管理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 从而让学校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2) 精细化的控制。它要求后勤管理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流程, 要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的过程。控制好了这个过程, 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业务运作失误, 杜绝部分管理漏洞, 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 (3) 精细化的分析。这是后勤集团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是进行精细化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精细化分析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 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从多个层次去跟踪。

3.4 实施科学管理, 努力打造数字化后勤

数字化后勤应做到“四化”:一是规范化, 即建立起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 管理事务和服务标准都有细则;二是数量化, 做到从定性到定量, 经营服务目标以数据指标体现, 核算体系精确精细;三是智能化, 积极装备和运用智能化的设施和设备, 如电子计费洗浴设备等;四是网络化, 后勤集团广泛地应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大力开发并升级系列后勤管理应用软件, 把校园网作为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工具, 如后勤集团网站开通网上学生意见箱、网上超市、网上报修和网上自动化办公系统。

3.5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竞争模式, 包括机构重组、职能变更, 必然会改变原来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也会造成后勤部门和后勤的干部职工的不适应;同样会造成接受后勤服务的师生员工的不适应, 甚至会影响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后勤单位及工作的评价, 影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政策的执行和对后勤单位及工作的态度。

3.6 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后勤形象, 这是抓好后勤工作的基础。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塑造学校门面、窗口、形象的需要, 是加强校园环境、生活、文化设施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后勤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要在思想上、精神上、道德上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得到服务时, 受到良好的教育, 努力做到以文化的言行影响人, 以文明的管理教育人, 以先进的后勤文化理念感染人, 让师生感到校园文化充满温馨和关怀。

3.7 节约资源, 建设绿色后勤

建设节约型“绿色后勤”, 推行“大后勤, 小环保”的工作模式,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做起, 把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 珍惜一草一木, 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行动上, 搞好“绿色后勤”服务。彻底改变夜间和节假日无人用厕所水照流的情况;调整路灯开关时间, 把由季节变化改为按月份, 避免了白天开路灯的现象。

3.8 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虽说预先识别出危机并将危机“扼杀”于无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 但是, 即便后勤集团的防范措施做得再好, 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保证危机绝对不会发生。因而后勤集团应该“未雨绸缪”, 超前决策、精心策划出全面的危机管理计划, 以便一旦危机真的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不少的后勤集团意识到了危机管理计划的重要性, 在制定年度经营计划的同时会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 但是, 由于危机管理计划与一般计划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计划在制定后就要努力使之付诸行动, 而危机管理计划在制定之后, 人们并不希望该计划有实现的机会, 并且在现实中确实有许多危机管理计划并没有实施。这就使得有些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 不愿意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来思考和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参考文献

[1]朱宝铜.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校后勤改革新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4 (6) .

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创新探索 篇8

后勤管理是指企业内部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对包括物资、财务、环境、生活以及各种服务项目在内的事务工作的管理, 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生活管理和接待工作管理。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后勤管理是企业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

通过对日常事务的管理, 承上启下, 联系内外, 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同其他单位的沟通协调, 通过信息互通, 达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共享、共商、共用信息资源的目的;另外, 后勤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财、物的服务型管理, 而人、财、物是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 这个基本因素管理好了, 其他工作才能切实有序开展起来。

2、后勤管理是企业关心职工的具体体现。

后勤服务工作, 直接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最能直接体现企业这个大集体和领导对职工的关怀, 一旦把握不好、处理不当, 就可能影响职工的情绪, 降低领导的威信, 损害企业的形象, 甚至可能小事变大事, 影响企业工作正常运转。

二、抓好“四个工作关系”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抓大事与小事的工作关系

企业后勤服务工作大大小小事务繁多, 但大体上可分为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两大类。这两大类工作每类都有大有小, 后勤保障部门只有坚持抓住每类中的大事, 为领导出谋划策, 后勤工作才算抓住了主要矛盾。要正确处理抓好大事和小事的关系, 两者要点处理得当, 大小事务处理起来就不会乱, 就会井然有序, 就会促进整个事务工作质量的提高。

2、正确处理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的关系

后勤保障工作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 同时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又有自己的工作, 如日常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等, 这些工作做好了, 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要在工作安排和人员使用上把二者结合起来, 既要集中力量抓好后勤工作, 又要适当分工, 加强和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 做到企业中心工作与后勤工作两不误。

3、理顺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后勤保障部门是企业的综合性职能部门, 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 比如行政管理、车辆管理、后勤管理等等, 它关系到企业日常工作的运转和相关决策的实施, 决不能忽视。但是, 它的内涵决不是纯粹的管理, 这种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是服务的手段和途径, 为领导、为机关、为基层、为业务服务才是后勤管理部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 要坚持优质高效服务的原则, 不断改进管理手段, 促进管理和服务的有序进行。

4、正确把握好参谋与助手的关系

作为企业后勤部门的干部职工, 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言, 是当参谋的, 作为参谋就必须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从全局的整体工作看, 又都是助手, 充当的是配角, 因而就不能喧宾夺主, 必须对领导负责, 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要坚持向领导勤请示勤汇报工作, 并根据领导的意图出主意想办法, 在执行中, 要努力体现领导意图, 严格按照领导意图办事, 规范化运作, 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大局。

三、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后勤管理工作

1、合理配置资源, 打造和谐团队, 为后勤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明确后勤管理部门工作重点、理顺工作关系和发挥部门整体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衡量人力资源配置合理与否, 关键是要看处于该部门组织结构中的各职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否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和高效。二是要在队伍中营造和谐气氛。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和谐、步调一致的工作团队是后勤管理人员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 所以必须营造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 增强成员间的整体意识、协同意识, 培养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 形成团结一致、成就共享、责任共担的工作集体。三要着力提高工作技能。通过专业学习、业务指导、实践锻炼和工作交流等多种方式, 全面培养工作人员处理各类大小事务的能力。

2、做好沟通协调, 加强信息交流, 为后勤管理提供良好工作环境

后勤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 首先必须理顺两个关系, 一是理顺部门内部的关系。使部门内个体行为变为组织整体的系统行为, 提高后勤管理的整体效能;二是理顺与企业其他部门、职工的关系。只有部门内外关系处理好了, 信息才能畅通, 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便于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水平。其次, 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是开展工作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 考虑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顾及到各个部门和基层的情况, 整体与局部一定要统筹兼顾。二是把握好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和为各部门服务这三种关系。不能偏重于对领导的服务或者是偏重于对其他各部门的服务, 要提高为基层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办事的效率。

3、优化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水平上新台阶

优化服务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主动服务意识, 对后勤部门来说至关重要。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服务方式上, 首先后勤管理工作应该有计划地开展,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后勤管理工作应该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不要总处于被动位置。其次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凡事要跟踪到底, 能办的事尽早落实, 不能及时办理的也要说明原因, 有个交待。再就是要杜绝待人冷淡应付的不良作风, 这既是由一般的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的首要条件, 也是后勤管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基本体现。

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创新思考 篇9

一、中小学后勤管理的“五性”特点

1.中小学后勤管理的广泛性。食堂管理、校舍维修、教学设备购置、财务预决算等, 都是后勤管理要解决的问题, 后勤管理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工作量大, 工作面广。

2.中小学后勤管理的适时性。根据学校不同阶段的要求, 适时做好后勤管理工作, 学校教育教学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例如, 新学期开始, 准备教材、学习资料和教学参考书, 班级需要的清扫工具等卫生用品, 寒暑假维修校舍、课桌和其他生活设施, 筹措防寒保暖物质, 维修扩建较大的工程, 保证新学期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节日期间要做好学校的安全检查和防护工作, 把握好后勤管理的时间,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

3.中小学后勤管理的高效性。在数字信息化时代, 要求后勤工作专业化、高效化, 信息化管理更快捷、更便利。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势在必行, 调动积极因素, 发挥教职员工的特长, 科学有效地管理学校后勤工作,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4.学校后勤管理的不可预料性。学校工作常常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偶发事件, 难以预测。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及时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平时做好防范工作, 通过宣传教育, 检查维修, 预防偶发事件的发生。

5.学校后勤管理的辅助性。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是为保证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 是一种辅助性工作。服务是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后勤管理工作高效快捷的服务, 是教育教学的保障,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后勤管理工作的区域统筹新模式

进行“区域统筹”是学校后勤管理的新模式, 是解决学校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区域统筹是指按行政区域, 对学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 县教委管辖下, 成立一个学校后勤管理服务部, 并在其下设立具体部门。如, 建设部、教育技术装备部、财会部等。在具体工作上做到为学校服务、为师生服务, 实现学校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服务,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实现劳务统一管理, 工程统一招标, 物品统一采购, 财务统一管理。

1.非教育系统编制人员由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安全保卫等。不属于教育系统人员编制范围, 有的学校这些工作承包给社会上的相应公司, 临时工工资加大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这些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服务意识淡薄, 服务质量差。面对这一情况, 学校可以根据本地情况, 采取不同形式实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部门通过对社会招标, 学校的财务可以通过学校后勤管理的财务部门全面负责, 另外宿舍管理由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直接招聘劳务人员。统一考试招聘, 签订合同, 统一支付报酬。

2.学校后勤管理建设部门, 统一负责校舍建设和维修, 在工程建设上高标准、严要求。学校建筑具有教育性。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提高一个层次。实行招标, 投标企业资质更高一级, 聘用一批专职人员参与工程管理, 确保过程的安全实施, 专业施工, 专业监管, 还要教育系统建设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建设部必须有懂教育的人管理。

3.统一采购教学物品。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等物品, 要统一采购, 对教育系统购买物品, 应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实行定点供货商机制。对学校自行采购的物品, 实行自行采购机制。学校后勤教育技术部, 必须认真了解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法规, 了解教育教学需求, 利用政府采购渠道, 为学校购置物美价廉的物品, 为教育教学服好务。

4.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学校财务是以区县财政拨款、各校自主支付方式, 让每个人平等享受教育权利。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 要求财政资金管理规范严格, 管理措施相继出台。基本建设工程款、择校费等由学校收取使用改为财政收取, 教育系统资金使用更加合理和规范。教育系统内部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学校后勤管理财务中心的财务人员, 要求业务能力强、了解财政资金使用规则, 对学校财务实行资金统一收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 避免权力的滥用, 实行正规化的财务管理。

5.完善安全管理。学校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而且多是少不更事的孩子, 他们往往安全意识淡薄,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管机制。重点抓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治理、从业人员管理、用水用电安全、加工操作规范、餐具设施消毒等工作, 努力为师生创造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具体管理中, 我们要推进落实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 抓好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安防投入、教育演练重点环节, 实现学生安全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同时, 要把握冬季校园安全的特点和规律, 务必指导学生冬天注意防滑、防冻、防煤气, 夏天做好防晒、防溺水等安全常识普及工作, 以起到防微杜渐, 杜绝事故后患的作用。

三、学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和制度化

在信息数字化的新时期, 信息技术管理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校后勤进行管理, 是时代的要求, 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渐走入校园,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方式, 实现后勤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使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用电脑进行存储后勤方面的资料, 运用计算机核算财务收支, 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学习现代教育教学仪器, 学会安装和调试现代教学设备, 把学校后勤工作纳入信息管理, 服务更快捷更丰富, 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

要实现中小学后勤管理部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的、科学的、合理的制度是学校后勤工作的保障, 科学合理的后勤工作程序、完善的制度是后勤工作的依据, 有效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 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 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后勤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上下紧密沟通, 出色完成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总之, 中小学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后勤工作是后勤人员的职责, 后勤工作具有广泛性、辅助性、适时性和有效性等特点。依据后勤工作的特点,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对后勤管理工作开创区域统筹新模式, 使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和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学生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秋琴.寄宿制中学后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探讨[J].科教文汇, 2012 (12) .

[2]石永超.中学后勤部门育人功能的实践与研究[J].中小学校后勤研究, 2011 (3) .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篇10

一、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部门从其学校属性来说,它是依托于高校的一种非盈利性的后勤服务性组织机构,从其服务属性上来说,它的突出特点是非营利性。但是,从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属性来说,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承担着现代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发展任务,其经营属性是由许多学校的后勤服务承包出去所决定的。因此,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往往要满足高校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其经营发展追求经济利润的经济需求。可以说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兼具教育服务和企业盈利双重发展任务,因此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目标也不是单一性的,单方面决定其发展目标为扩大教育服务质量或者只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是十分片面的。而如果要同时兼顾教育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发展目标,就可能造成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其目标确定上的模糊,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许多高校都以教育目标为主,即以牺牲其经济效益为代价,这是最好的取舍。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那么高校后勤活动就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教育服务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标准化的高校后勤财务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现代高校后勤系统的财务运行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各个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在相应的《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纲要》的大环境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自行管理的,在业内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办法。因此,各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其后勤财务活动的管理办法不相同,对后勤财务管理的核算办法也各不相同,甚至在财务会计的科目设置、账目的结余收入计算、转账、财务报表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高校后勤财务活动的成本核算意识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都是采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但是,从其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完全按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会计人员长久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时之间还难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等。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原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体制的影响,导致许多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并且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也大多不太重视后勤成本管理。

4、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配机制不合理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合理的财务分配制度的建立,它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没有完善、合理的财务分配制度,就很难使企业具有凝聚性。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财务分配机制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合理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利润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相关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我国高校的后勤组织缺乏生机、相关人员的流动性大。而由于后勤企业的交替过于频繁,有时甚至不能保证高校后勤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1、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活动社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要取得有效的发展,首先必须从更新财务管理理念这方面做起,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出发,立足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改革实情,树立正确的高校后勤财务发展理念。尤其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更是要改变其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积极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思想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化财务管理思想。这种财务管理思想的转化要从高校领导、财务管理人员、高校后勤管理及一线操作人员等各个方面来加强。高校决策层和管理人员更是应该积极树立市场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市场手段来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变革和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财务负责后勤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应该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发展,积极更新自身的财务观念,加强学习,熟悉企业经营的特点,使自己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运作环境,并严格按照《会计法》和相关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办法来处理各项高校财务活动。

2、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定、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配制度、会计监督制度等多项内容的确立。建立规范化的高校后勤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等。现代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特点决定了成本和资金核算在其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高校后勤财务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财务会计体系。在高校固定资产的分配上,要综合考虑高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各方面的运营状况等因素,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分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资金能够得到妥善使用。同时,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以及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将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引进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中来,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建立高效的资金管理制度。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财务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资金管理是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核心。保证资金流通的顺畅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能否得到发展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高校后勤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活动筹资以及资金使用这两个方面。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应该制定严格的资金审查现金流量表,以加强高校后勤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现代高校的后勤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以及相应的生产设备,而这些实物资产的购置需要的财务资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加强现代高校的资产管理,必须充分加强高校后勤生产资料、设备等的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资料采购和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实物资产管理制度,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3)建立合理的后勤活动成本管理制度。运行成本的多少是决定高校后勤活动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规范的高校后勤成本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后勤成本的管理范围,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对高校后勤预算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后勤管理活动的进行,并且能够通过预算规划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进而实现用最小的资金成本创造最好的后勤活动质量的最终目的。

(4)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与监督制度。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社会服务性与经营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为了有效解决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和实现市场经济效益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强高校各项后勤活动的财务指标分析,包括高校的整体经营状况、市场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财务指标分析。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了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落实,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监督机制,对高校财务分析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预算、财务监督、会计核算、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就是要使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各项资产得到优化配置,实现高校后勤部门的合理增收与有效节省开支的目标,以此来提升高校后勤活动的经济效益。高校后勤管理取得了社会化发展之后,其后勤管理活动增加了市场性、经营性、服务性等特性。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要有效加强财务预算的发展,要尽可能地细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预算活动。此外,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后勤活动的经济实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考核评定标准,对像高校食堂等以市场经营为目的的后勤实体,要确立以盈利目标为主要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而对其他以教育服务活动为主的实体,主要确立以有效节约运行成本为主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高校后勤财务部门要与各个实体及相关工作人员签订财务目标计划责任书,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执行部门和相关人员身上。

4、实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网络化操作

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是保证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将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其中。通过网络化操作,来有效提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的传递、反馈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汇总和计算。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处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数据信息,能够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既能实现财务信息资料的妥善保存,也能有效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视野,提升其工作效率。

摘要:随着现代高校管理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立足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的内容,探讨了相应的创新措施。

上一篇:社会性别角色下一篇:建构主义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