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2024-04-21

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精选6篇)

篇1: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机关后勤走向市场、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机关后勤走服务商品化、管理人性化、经营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借鉴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探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有效途径,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到省水利厅、省林业局调研后勤服务社会化和物业管理情

况。获得的启示是: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后勤职工的危机感增强,后勤服务必须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勇于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将为气象后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展现能力的舞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

一、调研对象的后勤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局的后勤服务工作情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都将机关办公区的保卫、绿化、保洁工作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各处室每月打分、评价等形式对物业公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物业公司根据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改正和完善;而水电暖维修保障工作仍由机关后勤部门负责。省林业局还将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包括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这种聘请专业公司与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在两个单位取得了成功,他们一致认为,因为有专业公司的介入,机关后勤管理更加到位、更加省心,既节约了资金又提升了保洁和维护的专业水平。

二、省局后勤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一)后勤中心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省局园区的后勤服务工作由省局后勤服务中心承担,中心下设办公室、物业服务部、后勤管理室、综合治理室、招待所、财务核算中心、车队等七个内设机构。主要工作包括:机关办公车辆和办公家具管理,属于单位自行采购的政府采购事宜,省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以及水电暖维修保障、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物业服务工作。

2.职工队伍状况。现有职工97人,其中在职职工56人,退休职工41人,现职处领导3人,科级干部10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43岁。其中:21-30岁6人占总数的10%,31-40岁16人占总数的28%,41-50岁26人占总数的46%,51岁以上9人占总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7%,中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6%。但是缺少精通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3.服务运行情况。省局后勤服务中心的物业服务工作按其岗位划分为水暖工、电工、木工、环卫绿化、保洁等工种,基本形成了面向全局、配套相对齐全的“小而全”式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之缺少专业人员、管理水平有限、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使得物业服务工作仍然局限于零工式的修修补补和粗旷式的卫生保洁模式,只能完成基本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没有发掘并形成有自身特色、多元并存的物业服务机制。

(二)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因素。

1.观念不新。一方面后勤职工在地位、待遇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省局园区内职工和居民一直享受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后勤服务由省局“埋单”的依赖性较强,这种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2.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后勤管理干部是由后勤服务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距离气象业务工作对后勤保障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对后勤建设提出的高标准,现有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能力与各方面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机制不活。现有的一些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鼓励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和提高能力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调研的情况和分析的结果说明,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才能形成具有气象部门特色的后勤产业;只有主动打破条框束缚,建立激励机制,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借助他人之力,才能推动省局后勤服务快速发展,才能有能力为职工工作、生活和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后勤服务。省局后勤服务中心如何实现围绕服务需求走渐进式社会化之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转换服务机制、不断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和多元并存的服务体系,才能为保障机关高效运转、业务安全运行、职工和谐生活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推动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固有观念。

郑国光局长在全国气象后勤工作座谈会暨后勤工作协作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气象后勤工作是气象

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气象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树立气象部门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充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后勤工作在气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队伍凝聚力;要始终紧紧围绕服务于“气象”这一中心,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与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了解实际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后勤业务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也要学习一些气象知识,了解业务发展和需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内容、方式和标准,明确工作程序,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形式规范、层次分明的后勤保障体系。三是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办实事,求实效。四是加强服务,提高质量。做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本职,后勤工作要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工作、服务生活”开展工作,把“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要求贯穿到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始终,不断增强服务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层次,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快捷、便利、优质。

(三)逐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机关后勤服务要坚持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有所转变,打破“小而全”、福利型、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格局,建设开放的社会后勤服务体系。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机关后勤无论是引进社会服务,还是自身走向市场,都面临着改革时机、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的选择。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可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

1.试点阶段。以引进物业公司负责防灾减灾楼的物业服务工作、派员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为试点,迈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第一步,既能保证防灾减灾楼的正常运行,又能学习物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派到物业公司的后勤职工划归物业公司管理、边干边学,物业公司负责对这部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同报酬挂钩并由后勤中心发放工资。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工作是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后勤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推广阶段。适时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范围和规模,将整个省局园区的保安、绿化、保洁等工作,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后勤中心内部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选聘、奖惩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保留精干的后勤管理队伍,负责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与物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保障机关和直属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3.完善阶段。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断引向深入,把搞好内部服务作为走向市场的起点,通过建立有偿服务机制,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将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变为有偿服务、经营性服务,最终把机关后勤服务推向市场,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篇2: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借鉴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经验、探寻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有效途径,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到省水利厅、省林业局调研后勤服务社会化和物业管理情况。获得的启示是: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后勤职工的危机感增强,后勤服务必须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勇于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将为气象后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展现能力的舞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

一、调研对象的后勤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局的后勤服务工作情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都将机关办公区的保卫、绿化、保洁工作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各处室每月打分、评价等形式对物业公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物业公司根据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改正和完善;而水电暖维修保障工作仍由机关后勤部门负责。省林业局还将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包括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这种聘请专业公司与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在两个单位取得了成功,他们一致认为,因为有专业公司的介入,机关后勤管理更加到位、更加省心,既节约了资金又提升了保洁和维护的专业水平。

二、省局后勤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一)后勤中心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

省局园区的后勤服务工作由省局后勤服务中心承担,中心下设办公室、物业服务部、后勤管理室、综合治理室、招待所、财务核算中心、车队等七个内设机构。主要工作包括:机关办公车辆和办公家具管理,属于单位自行采购的政府采购事宜,省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以及水电暖维修保障、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物业服务工作。

2.职工队伍状况。

现有职工97人,其中在职职工56人,退休职工41人,现职处领导3人,科级干部10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43岁。其中:21-30岁6人占总数的10%, 31-40岁16人占总数的28%,41-50岁26人占总数的46%,51岁以上9人占总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7%,中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6%。但是缺少精通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3.服务运行情况。

省局后勤服务中心的物业服务工作按其岗位划分为水暖工、电工、木工、环卫绿化、保洁等工种,基本形成了面向全局、配套相对齐全的“小而全”式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之缺少专业人员、管理水平有限、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使得物业服务工作仍然局限于零工式的修修补补和粗旷式的卫生保洁模式,只能完成基本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没有发掘并形成有自身特色、多元并存的物业服务机制。

(二)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因素。

1.观念不新。

一方面后勤职工在地位、待遇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省局园区内职工和居民一直享受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后勤服务由省局“埋单”的依赖性较强,这种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2.能力不强。

相当一部分后勤管理干部是由后勤服务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距离气象业务工作对后勤保障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对后勤建设提出的高标准,现有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能力与各方面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机制不活。

现有的一些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鼓励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和提高能力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调研的情况和分析的结果说明,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才能形成具有气象部门特色的后勤产业;只有主动打破条框束缚,建立激励机制,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借助他人之力,才能推动省局后勤服务快速发展,才能有能力为职工工作、生活和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后勤服务。省局后勤服务中心如何实现围绕服务需求走渐进式社会化之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转换服务机制、不断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和多元并存的服务体系,才能为保障机关高效运转、业务安全运行、职工和谐生活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推动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固有观念。

篇3: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

1 气象为农服务的目前状况分析

1.1优点

气象服务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根据气象资料显示, 气象的传输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的提高, 对气象卫星和雷达的使用, 以及自动气象站建立, 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提高, 也加大了对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

气象的服务内容多样化, 经常可以看到的, 例如:天气预报、关于农业电视频道、农业的气象预报等等。

1.2缺点

服务系统不健全, 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气象部门, 没有相应的农业服务人员, 也没农业观测的服务平台, 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因此导致了气象为农服务的不足之处。

服务渠道不完善, 虽然气象服务的渠道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但是, 气象的发布和运用之间存在着冲突, 同时, 设施方面也不够完善。因此, 导致了气象服务不能发送到每家每户。这就使气象服务失去了时效性。

2 提高基层气象为农的水平

众所周知, 农业的生产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 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以气象作为保障基础, 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为农服务,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首先, 在上世纪80 年代末, 根据当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气象所需要, 气象部门设计了一些气象观测网和项目设施。但是归根到底, 这些设施技术都不够完善, 不够先进, 很多系统都不到位。因此, 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监测。同时, 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地点。其次,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平台。而气象的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平台构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大型作物生长环境控制模拟平台和精细化作物生长过程农业气象观测平台。接着, 需要增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之前的服务平台比较落后, 基层气象部门应该协助与当地的农作物的生产和规划。不断使基层气象服务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对空中云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例如: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一方面是是减少旱灾, 另一方面也是森林防火所需要的。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建和实施对策

气象部门的服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现代农业设施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增加, 让农业的发展大大的进行了提高。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 随着气象的变化和农业格局的调整, 抵制灾害的程度越来越小, 然而对气象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需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 就需要在服务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3.1更新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 气象为农的服务主要表现在, 气象播报的准确性, 天气和气候都有不稳定性, 随时发生变化, 气象的准确对农作物优势就越多, 影响也会也来越大, 也会给农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 就要求气象服务需要达到定点、定时和定量。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气象服务提出更高、更大的要求。让农民知道什么样的时间该做什么, 减少盲目性和从众性心理。

3.2完善气象服务技术

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 气象服务技术在不断的完善, 基础设施也应该需要不断的升级, 建成新型的天气预报、天气的监测和天气预警体系, 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3.3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想要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 重点是人才培养, 为了不断的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还需要健全气象服务的信息员, 设立专门的为农服务的部门, 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联络员队伍, 这就要求相应人员及时对准确信息的传达, 并到现场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 促进为农服务工作更好的发展, 加大为农服务的质量。

3.4提高气象服务为农服务的效率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化能够得到互相使用, 保证气象服务能够与其他的各行领域相互结合, 作为气象部门, 应该抓紧时间建立气象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的预报模型, 有效的提高气象预报和气象专业为农的水平, 需要不断的改变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全面满足新农村、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民需求。根据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地形, 对农业技术设施进行升级, 进行专业的为农预报。气象为农服务需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 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摘要:在目前城镇化的发展中, 重点是以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为了更高的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就需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的工作,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气象服务, 然而, 从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方面, 来分析了气象为农的目前状况。以及气象在为农服务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侧重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体制建设和水平。对此,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要求, 需要将气象服务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共同进步, 是基层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调研

参考文献

[1]邓年妹.论县级气象部门如何做好为农业气象服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29) .

篇4: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

关键词:气象部门;农业;服务;调研和分析

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气象信息,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基层气象部门要时刻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工作重心,把保障农民利益当做首要任务,农业健康、有序和顺利的发展离不开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把农业气象预警和预报工作放在工作首位,防止和减少恶劣天气和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农作物的破坏。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农业的发展。

一、基层农业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1.1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实时监测气象、环境和地理状况工作,收集整理气象、环境和地理信息,通过电视、网络和无线电等先进的传媒工具,及时有效的将气象信息提供给农民、农产品种植加工厂商和农业部门。做好自然灾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的预警工作,为农民、厂商和农业部门制定应对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保障国家农业工作将抗有序的发展。

1.2整理、汇报灾情信息

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预测,当灾害突发,农业受到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受到危害,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做好灾情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农业受灾状况、灾情覆盖面积,农作物受灾程度,及时做好向上级部门汇报等工作,为农业部门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灾情信息资料,辅助农业部门做好灾情控制和施救。

1.3针对农作物进行调研和监测

基层气象部门要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地域地理特征,对农作物进行生长、产量分析,为农业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气象部门应根据天气、环境和所在地的地理气候信息,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及时提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灌溉时间、施肥时间,以及农作物的发育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长势,气象条件,和种植面积,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农作物的产量预报,避免农作物种植过剩,避免浪费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与农业发展不协调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逐渐步入机械化、智能化时代,传统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农业的发展需求,基层气象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过于笼统,精细度、准确度不够,严重阻碍农业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

2.2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以及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达标,专业人员知识储备过于陈旧,对气象、环境监测方法陈旧、不精细,对气象信息和监测数据不能科学、准确、精确的分析整合,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阻碍农业的快速发展。

2.3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差

基层气象部门在基础设施、设备上资金投入不足,监测手段、方法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导致监测数据模糊、不精准,信息传递速度慢,进而使得气象预报不准确、不及时,无法达到农业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农业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措施

3.1强化意识、统一思想

农业是国家发展大计,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发展农业关乎到国家的兴旺发达。统一思想,重视农业发展,确立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强化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拓宽为农服务的业务范围,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协调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2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引进高学历、高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建立优秀的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队伍;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基层气象部门从业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跟上农业现代化的脚步;相关部门要定期针对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从技术人员软件上保障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质量,保障气象监测、预报的及时性、精准性。

3.3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设备投入

先进的设施、设备保是基层气象部门及时、准确预报天气的保障,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气象部门先进设备的投入;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全面的、实时的监测气象动态,及时收报气象数据,幫助基层气象部门全面掌握气象变化,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状况,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能够高效的、快捷,将基层气象部门所了解的气象状况及时的传递给农民和种植厂商,帮助农户及时、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和极端天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保障农业的顺利发展。

3.4加强政府部门监管职能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基层气象部门时时刻刻为农民着想,时刻警惕、预防自然灾害突发和天气突变,防范于未然;灾害突发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减少损失、控制灾害范围,保障农户利益;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制定相关利农措施,规范针对气象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气象部门要加强为农服务的思想认识,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加强培养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让基层气象部门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农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和难题。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信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部门建设,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基层气象部门工作质量,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情况,高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切实为农,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林 阳原县专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6)

【2】王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对策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01).

篇5: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关于**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研

近年来,**省**市针对本地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地撂荒化越来越严重的实际,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深入了解**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情况,近日,我们专程赴**市开展调研,先后到文登区、荣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区市的6个乡镇实地考

察,并多次组织座谈,有关情况如下。

一、**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做法

从调研情况看,**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乡镇为单位,打造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吸引村级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广泛参与,探索出一条政府领办、市场运作、农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一)打造服务中心,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平台保障

近年来,**市农村普遍存在村庄空心化、土地撂荒、集体经济增长乏力等短腿和问题。为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2017年4月,**市在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取4个试点镇,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探索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服务。文登区高村镇综合服务中心还拓展服务范

围,指导10个试点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农户闲置土地,打包交给服务中心进行生产托管或招商流转。

2018年,**市重点推广高村镇经验,全面铺开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镇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

务中心联合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为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提供农资供应、耕种管收、贮藏、加工、销售等全程“一站式”服务;为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以及农村土地、劳动力、农机服务等生产资源信息。截至2019年6月,**市已建成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65个,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面积3万-5万亩”的标准,服务范围覆盖所有涉农镇(街道)。

(二)强化基层党建,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市把党的建设贯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激励下,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领头雁”作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导小农户集中连

片接受社会化服务,带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各乡镇成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党总支,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途径。在纵向上,镇级服务中心以党总支紧密联结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党组织,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延伸到村组,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横向上,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党组织组成联建党组织,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主体保障

**市依托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汇聚政府公益性服务资源、专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对小农户、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土地整理、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

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闲置的土地集中流转,委托给服务中心进行土地整理,再对外招商流转。对暂未招商成功的土地,由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选择专业服务公司进行生产全托管,确保流转农户利益不受损失。

专业服务公司对农户未流转的土地提供耕种收管各环节的“菜单式”生产托管服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托管服务电子化信息台账,实现机耕、施肥、用药、运输等全过程追溯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四)创新资金支持,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政策保障

为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效快速推进,**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对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有关项目,优先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规模化地块实施。文登区安排镇级服务中心奖补资金,择优奖补

100万元;确定集体经济薄弱村3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捆绑使用,鼓励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培植集体经济增长点。

针对涉农贷款无抵押物和融资难问题,由区财政设立担保风险赔偿基金,牵头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文登区与中国太平保险合作,推出“新型集体化经营最低收益

险”,对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营的土地,由财政给予保险补贴,保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土地最低收

益;同时,深化与农商行合作,支持经营主体以“新型集体化经营最低收益险”保单作为抵押物,申请农业生产贷款,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

二、**市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成效

**市通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从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性服务入手,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民和集体收入,实现了产业融合,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提供了解决办法。各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大量闲置、低效的土地被集中流转经营,重新激发了土地生产活力,目前已有24万亩土地改变撂荒状态。通过推广农业生产托管,为小农户提供了完整的全链条生产性服务,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文登区高村镇成立高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实施全托管服务3500亩,半托管服务81000

亩,土地撂荒复耕面积达到了6000多亩。

二是为“集体增收”“组织振兴”提供了有效抓手。各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积极带动集体发展,提高了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同时突出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党建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文登区高村镇西桥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集体增收

5.2万元,西桥村面貌焕然一新。荣成市上庄镇在镇服务中心内开辟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培养了一批农业能人。

三是为“三产融合”“产业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市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性服务,助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荣成市上庄镇以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连片成方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旅游,挖掘释放农业产业价值。文登区张家产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上集成建设西洋参交易中心,推动西洋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西洋参小

镇”。

四是为“绿色农业”“生态振兴”提供了可行途径。**市依托农业社会化体系,开发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及手机APP,提升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通过专业服务公司开展生产托管,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土壤改良修复,使农药使用总量减少10%、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节约用水40%—50%、节省肥料

30%—40%,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三、相关思考与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处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往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创新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有关做法和成效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挥好村级组织的带动作用,组织引导农民,扩大服务规模。**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村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支部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农民不愿种或地处偏远、耕种不便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进行土地整治和耕种经营,并接受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全程托管服务。二是对不愿流转土地的农民,组织引导其购买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提

供的全程式、菜单式服务。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和组织协调,一方面扩大了镇社会化服务中心的服务面积,放大了适度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为农村基层党建找到了新抓手,为服务农民和村集体增收找到了新路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堡垒,肩负着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开发集体资源等职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统”的重要方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集体经济实力不强、人员力量不足等因素,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和三提五统后,一些地方村级组织在服务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发挥并不充分。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各类新型经营服务主体不断涌现,为村级组织服务农民提供了良好支撑,村级组织并不需要太多直接的投入和服务,但在组织农民、集中土地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挥好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发挥好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有效方式,引导小农户集中连片接受社会化服务,在规模化服务中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以镇为单位建设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吸纳政府的农技推广、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市场化的农资销售、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主体进驻,形成农业类“一站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为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提供生产资料购买、耕种管收、农产品流通等服务。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产业振兴,社会化服务是重要支撑,只有依靠不断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才能克服单家单户经营主体的不足,带动产业发展壮大。但农业社会化服务点多面广线长,涉及环节多、主体多,现实中一个服务主体往往只提供某一环节或部分环节的服务,有的环节因为投入过多或者技术壁垒而根本没有相关服务,给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带来不便。因此,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聚焦秧苗培育、粮食烘干、农产品销售、品牌建设以及地方特色产业的机械化等关键和薄弱环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科

研攻关和应用推广,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搭建有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优势服务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篇6:创新气象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调研分析

一、蓝旗新村社区在打造“为民服务共同体”工作中的基本做法

蓝旗新村社区位于南京市御道街的东南侧, 面积0.6平方公里, 因清朝蓝旗营驻扎在此而得名。社区现有7个居民小区、90幢居民楼, 常住居民3940余户11000余人。

2005年11月成立社区党委, 下设18个基层支部。其中:网格党支部13个, “两新”企业支部2个、青年党支部1个, 特色党支部 (合唱团党支部) 1个, 现有党员518人。近年来, 社区在市、区和街道的领导和推动下, 以“群众工作”为抓手,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社区自治“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了基层服务管理, 不断夯实了社会建设的基础。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中国敬老模范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

社区在努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中, 结合工作实际, 努力在体制机制上求创新、求突破:

1. 统筹总揽, 社区党组织“塑身”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优化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一是超前谋划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党委一班人注重学习, 始终保持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街道工委的领导下, 积极谋划社区的发展, 为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和为民服务载体的打造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在重大事情上发挥模范引领作用。社区党委及各党支部班子成员在重大事情发生时能全部充当骨干和先锋, 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带领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更好地服务居民和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发挥中坚力量。三是全方位协调注重统筹。作为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 党组织统筹协调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站的工作, 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建设合力。社区居委会在完成依法履行职责的同时, 受街道委托对社会工作站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社会工作站通过项目运作对接居民诉求, 探索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区管理服务, 协助做好社区党建和居民自治工作。

2. 服务外包, 社会组织“强身”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从承接公共服务到拓展专业化服务, 从输血到造血, 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根据蓝旗新村社区改革前专职社工职数, 组成不小于6人的团队, 成立专业社工机构, 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不少于50%。按照本社区优先、有职称优先的用人原则, 挑选对社区工作情况明、底数清、业务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社会组织发起人, 注册成立社会组织, 承接社区公共服务。二是社区公共服务整体外包。按照“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程序, 对目前专职社工所履行的职责、承担的工作任务、达到的工作标准等, 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整体项目包装, 界定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站工作边界, 由街道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向社会工作站购买服务。2013年3月18日, 大光路街道与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签约, 由其承接蓝旗新村社区社会工作站工作, 迈出了服务外包的第一步。三是支持社会工作站专业化发展。在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的同时, 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诉求, 在帮扶救助、人文关怀、精神慰藉、矛盾调处等方面, 支持社会工作站运用专业社工理念开展个案服务, “春天里”失独家庭关爱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3. 强化自治, 社区居委会“健身”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的“头”、又是政府的“腿”, 体制的创新优化了政务、居务和服务的结构, 改变了过去头轻腿重身体失衡的问题, 促进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本色。一是做强自治组织网络。以居委会领导班子为主体, 下属委员会为核心, 志愿者为补充, 居民自治组织网格触角延伸到居民楼栋、单元, 为动员居民、组织居民建立了畅通管道。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居民代表结构, 将居民代表、知名人士、驻区单位负责人等充实进社区居委会的下属委员会, 成立各类注册或备案社会组织。二是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坚持关注需求、项目设计、组织推动、居民满意为导向, 健全完善“领导—议事—决策—执行—协助—监督”社区共治体系, 使自上而下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居民参与有机结合, 实现自治、互助、共建、分享。三是做实社区自治服务。今年, 社区以解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为切入点, 在蓝旗六号大院开展居民自治管理, 引导居民广泛参与, 献计献策, 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管的理念, 推动了无物管小区自治管理, 政府满意、居民受益。

二、当前社区社会管理体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街道在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新路径的实践中, 专门就打造“为民服务共同体”的相关事宜, 组织召开了蓝旗新村社区党员座谈会和选民群众座谈会, 了解党员、选民群众心声, 充分听取社情民意。街道要把蓝旗新村社区打造成为环境整洁、管理有序、服务完善、安全稳定、健康幸福、文明祥和的宜居社区。指导思想就是要紧紧抓住居民需求这条主线:始终围绕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不断扩大社区为民服务的阵地和载体, 深化为民服务的内涵和品质, 提升为民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基础,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是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的关节点, 法治保障是新时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式。现阶段社区管理创新实践过程中, 在管理体制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相关法律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加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组织法》) 是居民自治所依据的唯一法律, 但该法自颁布至今已经历了20余年, 许多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因此,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一些相应的充实完善就显得非常必要。如:《组织法》第2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是对社区居委会性质的明确定位。然而, 该法第3条对居委会任务的规定中却涉及了大量协助政府办理的事情 (如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等) , 这实际又把居委会当作城市行政管理的一个层级。居民委员会与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关系界定不清, 给居委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模糊性, 同时为各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做其行政事务的操作层和落实层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2. 社区居委会存在角色扮演上的冲突

依据《组织法》的规定, 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 对全体居民负责, 受全体居民监督, 这是对社区居委会角色的明确规定。但在现实情况中, 社区居委会常常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方面是承担大量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行政性事务, 扮演着政府下派机构的角色;另一方面承担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自治性事务, 扮演着社区居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长期以来, 由于基层政府把社区居委会纳入基层行政系统, 并用行政机构的指标考核方法对社区居委会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行政考核机制作为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挥棒, 使得社区居委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向政府行政性事务上倾斜, 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自治性事务, 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了角色扮演上的冲突。

3. 社区党组织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基层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社区党组织如何介入社区公共事务, 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是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 社区基层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管理“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 一方面, 导致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许多工作领域发生重叠, 整体效能下降, 社区党组织还面临疏于自身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党组织对社区事务过于细致地过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自治进程的深化。

三、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的几点思考

通过蓝旗新村社区近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新形势下的社区社会管理服务, 在强化党的领导、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 应引入社会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参与, 确立城市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这一角色定位, 发展社区自治, 加快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新体制的建构。

1. 创新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应立足于依法管理

法治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保障。完善社区建设法制化体系, 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努力推进社区管理的法制化、系统化、精细化。应加快修订《组织法》, 对城市居委会的性质、地位、任务、组织结构、与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进行重新界定。通过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地位, 对居委会的地位、权利以及相应的责任、义务做出法律规定, 明确居委会与基层政府是法律上的平等关系、行政上的管理关系、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而不是机构上的隶属关系。

2. 探索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应脱离传统思维定式

传统模式下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繁杂的行政性事务, 无法集中精力落实社区自治权, 商议社区发展大计。通过服务外包、主体重塑, 按照“政府购买、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程序, 对目前专职社工所履行的职责、承担的工作任务、达到的工作标准等, 进行定量与定性的整体项目包装, 从而实现由“购岗养人”到“购买服务”的转变, 从而把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行政性事务从社区居委会工作中剥离出来, 进一步缓解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和实现居民自治之间的矛盾。目前, 蓝旗新村社区社会工作站由“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 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

3. 社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应坚持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要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就必须紧紧抓住社区党建这个龙头, 以社区党建引领和推进社区管理科学发展。在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下, 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站各司其职, 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工作合力。社区居委会在完成依法履行职责的同时, 受街道委托对社会工作站进行指导、监督。社会工作站通过项目运作对接居民诉求, 探索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区管理服务, 协助做好社区党建和居民自治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统筹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站的工作, 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优化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 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之基。

上一篇:修饰形容词比较级的副词有哪些?下一篇:斯普瑞公司人才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