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2024-06-23

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共10篇)

篇1: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邹积慧

庄河市气象局

116400 【摘要】: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既是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本文就如何做好汛期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工作目标,并对这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措施,并对增强气象服务,防治气象灾害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汛前;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s one of important signs.Improving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lev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needs.This article on how to do well the preparation work before the flood season presented working target, and on this important preparation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to enha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 before the flood season;meteorological servic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prevention measures;引言

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做好汛期前气象服务准备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建设气象事业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气象工作人员对气象服务工作应当准备充分,充分并及时做好防护措施,防止气象灾害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后果。

一、做好汛前各项业务检查和准备工作

(一)组织准备

成立局汛期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值、带班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各岗位的值、守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及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服务、应急值班工作制度;落实汛期气象服务各岗位的责任人和分管领导;要求全体员工确保电话24小时畅通,坚决杜绝各类责任性事故发生。

(二)人员准备

一是业务骨干人员全部在汛期气象服务第一线上。二是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解除一线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上来。三是遇重大过程,全体人员将全力以赴地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去。

(三)物质准备

对宽带网、电话、计算机网络、区域自动站、电子显示屏等进行检测、维护,确保了信息传输畅通无阻;各种仪器、备份仪器、器材完备无缺,对超检仪器进行了清理;为了确保安全渡汛,照明电路得到了安全可靠地落实,各种后勤供给也已落到实处。

(四)技术准备

1、预报服务。针对重大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形势的特点进行交流学习,并对气候状况、产生降水的环流特点及影响系统进行查阅和收集,对汛期所用的业务系统、预报方法、技术指标等进行学习、演练,做到牢记气象灾害天气发生的背景和分布状况;为汛期决策服务打好基础。

2、监测。认真检查所有仪器的安装、性能、储备、鉴定情况,尤其是自动站采集器和区域站设备不能有带病现象存在,并把自动站设备巡视、区域站网页监视作为每个值班员常规工作内容固定下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迅速解决,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强化提高测报人员对业务规范和汛期业务制度的掌握以及观测员对自动化设备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发报的能力;

3.防雷检测。汛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对全市易燃易爆场所、企事业单位的防雷安全隐患进行检测排查。建立健全防雷检测排查的长效机制,有力的保障安全渡过汛期万无一失。

二、汛期重点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高度负责,把决策服务放在首位

对防汛防旱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把水库、河道、地质灾害易发区、城市、旅游景区、海上运输等做为防汛工程的重点,因此,气象部门要安排周密,准备充分,能参善谋,做好及时主动向领导提供领导想要知道的天气问题。并将保障人民财产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为汛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二)遵章守纪,做好天气监测工作

汛期间,测报的发报种类和发报数量将明显增加,工作任务加重。因此,为切实做好汛期测报工作,首先要做好技术准备到位,测报人员要做好重要天气报、地面天气报、即使天气报的编发,充分掌握本地天气变化的特征现象,提高应变能力。

要切实加强自动站场地、仪器设备的维护、故障处理和在应急情况下人工补测和编发报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要严守工作岗位,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保证记录的真实、有效,确保测报准确无误,坚决杜绝责任性错情和事故。

(三)加强气象信息传播和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在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全体气象助理员和气象信息员的积极性,做好气象预报预警的传播和收集,工作人员要严格按气象局和市局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灾情和气象情报的收集上报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增强情报信息收集的敏锐性,凡观测到灾害性天气或雷达监测到所辖区域出现强回波,或其它任何信息反映有可能出现灾情,均应立即联想到灾情收集;二是要将观测和收集到的气象灾情、气象情报通过灾情直报系统、电话、传真、网络等渠道上报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分析。

(四)加强网络维护,确保信息畅通

实时对网络设备、各自动气象站、电视会商等系统设备及软件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业务人员能迅速接收上级台站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上传数据、灾情,为各级领导和部门工作决策提供保障。

(五)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是汛期气象服务中一项重要工作,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水利、农业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汛期水情、旱情,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科学地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和防雹作业。

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人影工作制度,熟练掌握工作程序和作业方法;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确保人影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三、增强气象服务,防治气象灾害

(一)、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制定发布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着民情,民需,民意,努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在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气象事业的全面科学发展。

篇2: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4月30日,永宁县气象局局领导召开安全专题会议,带领职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区气象局局应急与减灾处《关于2011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安排的通知》(气减函〔2011〕13号)和银川市气象局《关于银川市气象局2011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安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提高职工对汛期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吸取外地安全事故的教训,认真排查汛前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隐患。现将我局自查情况及应对措施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到位。汛前对2011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做了专门安排,成立了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组长:李福生,副组长张建红,成员吕巡均、马海、官景得、陈荣。实行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制定了汛期值班制度。汛期气象工作做到了“三明确”,即明确值班时间,明确值班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了《永宁气象局应急总体预案》、《永宁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永宁县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永宁县气象局内部应急处置预案》等三个专项预案,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了今年汛期气象工作圆满的完成。

二、观测业务运转正常。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自动站设备运行正常,按照规范要求备份仪器,备份仪器正常,没有使用超检仪器情况;汛前单位自己组织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和有关制度,要求观测员学会人工发报,目前观测员具备人工编发报的能力。

农业气象发报系统、农业气象测报系统、信息员预警发布平台,乡村大喇叭信息发布平台、永宁县政府公众网、永宁县天气警报系统、永宁县乡镇精细化预报系统运行正常,汛前农气服务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包括三大作物常规观测、生态观测、预警发布平台的使用,能够保障汛期各项服务及时到位,同时按要求积极做好汛期排班,要求业务人员汛期必须24小时值班,并组织业务人员学习相关应急流程、预警信号发布方法和途径、密切注视暴雨、强雷雨、台风、冰雹等不稳定天气和灾害性天气,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发布网络平台准确预测、预报重要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为县委、县政府提供防汛抗灾决策气象服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为县领导做好灾害性、突发性、不稳定性天气的预警、预防、应急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并组织整理了汛期气象信息员资料,同时进一步核实了县防汛办、应急办联系电话,为做好汛期服务打下基础。为社会各界服务,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平安永宁做贡献,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通信系统安全畅通。经4月20日信息网络中心检查,我局通信网络畅通,防病毒软件定期升级,经查计算机无病毒,电源应急采用UPS、和发电机;业务人员熟悉业务操作,能够处理应急情况;自动站资料上传正常;在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前,观测人员具备按有关规定启动应急加密观测、资料传输的能力;Internet网、宽带网、电视会商系统运转正常;业务服务人员能从内联网信息共享平台调运有关服务资料。

四、气象服务开展情况。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能够满足业务的需求,没有进行修改。新的业务工作流程正在修改中;我局是防汛抗旱成员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县防汛抗旱工作动态情况;灾情的收集上报、气象灾害的现场调查评估严格按照气业函[2005]52号《宁夏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文件和减灾处《关于加强和规范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工作的通知》文件执行;预警信号接收市局发布的预警信号,订正后变为本县的预警信号,通过传真、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媒体向外发布;公众气象服务主要通过电视、电话、短信发布情况;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涵盖天气、气候、农业生态等多轨道业务;县局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升级版运行情况正常。

五、应急处置情况。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领导,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和任务;制定了制定了《永宁气象局应急总体预案》、《永宁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永宁县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永宁县气象局内部应急处置预案》等三个专项预案;与县水务局建立了防汛抗洪突发事件协作防御及处置机制;汛期期间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政务值班)制度和局领导带班制度,确定周新慧、姜志斌为应急联系人。应急联系电话或值班电话24小时保持通畅,传真机、值班email、notes等正常连通;严格执行区局制定的重大事件信息报送制度,今年以来重大事件信息报送无瞒报、漏报、迟报现象。

六、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执行情况。

1、制定了人影事故处理预案;落实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人影作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规范化作业,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第一、安全为天的意识,熟练掌握各项安全规定,决不违章作业,决不慌乱蛮干,确保安全,不留隐患。

2、对各项人影装备进行全面、细致、定量的安全检查及维修,并记录相应的检测数据备查。对火箭弹、火箭发射架等易过期、易损坏老化的设备进行检查,确保作业装备完好,严格管理,严格出入库登记制度,防止误用、丢失、被盗。特别是检查弹药是否安全放置,避免事故发生。

3、对驾驶人员和职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违章开车,不疲劳驾驶,不开英雄车。做好车辆保养,确保交通安全,天天讲,月月讲,时刻念好安全经。

七、安全生产管理。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除了单位职工值班外,还聘请了门卫,加强了安全管理,上半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今年继续完善了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车辆,并按要求进行了车辆安全自查工作;制定了门卫管理制度,杜绝了失盗现象的发生。

篇3: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气象影视,三农,现状,措施

近来, 气象灾害的频发爆发,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高度关注。尤其对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言, 气象灾害的发生就更加引人忧虑了。对广大农民而言, 气象状况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象部门必须树立起服务“三农”的宗旨, 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下, 电视的普及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而广大的农民成为了电视的主要观众。从电视中获得正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已经成为农民的基本需求。因此, 气象影视部门应该通过电视这一媒介, 积极地为“三农”提供服务, 使气象影视工作为“三农”工作的进行发挥最大的力量。

一、气象影视服务“三农”的现状

(一) 气象节目服务“三农”意识不强

国内的电视台虽然都设有气象影视节目, 但是基本上都是仅仅向农民机械地传输未来的天气状况, 并没有结合气象状况对农民生产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节目中丝毫感受不到服务“三农”的气息。这都表现出了气象影视缺乏服务“三农”的意识,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气象对“三农”的影响。

(二) 气象信息的内容和模式皆显单一

纵观所有的气象节目, 所给出的预报仅仅局限于晴阴、风以及空气湿度等, 一些节目也给出了紫外线指数, 但这根本对广大的农民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农民并不能从节目中得到专业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而且, 气象节目中也缺少气象科普知识的推广以及天气气候知识的普及。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在气象知识的把握上得不到实质的提高。

同时, 气象影视节目由于时间和内容的限制, 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和死板, 基本都是主持人和一张卫星云图的搭配。除了天气预报内容有所变化外, 每天几乎是同一模式, 语言上也不能通俗易懂, 气象术语罗列, 并且缺少人文关怀色彩。

(三) 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存在一定的弊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天气预报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气象节目的制作更是受到时间、人员、仪器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在巨大的压力下, 节目制作人员根本顾及不到为农服务的意识, 更别提为农业生产工作提供正确的引导了。而且, 气象节目一般都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播出, 农民们往往因为繁忙而错过收看的时间, 从而不能把握避让和防御气象灾害的最佳时机。

二、气象影视服务“三农”的措施

(一) 气象影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气象信息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这就要求气象部门做到知农时、懂农时、查农需、接地气, 以提高现代农业服务的针对性为着力点, 把气象服务真正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县, 延伸到田间地头, 切切实实地满足广大农民对天气及其相关信息的需求。同时, 气象影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影视气象节目是以气象信息为基本内容的, 节目中对气象信息的分析和把握必须保证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 气象影视部门应加强业务能力, 保障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首先, 气象影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气象节目。比如说, 雨水比较多的地区, 气象影视部门在制作节目时就应该对这方面加以侧重, 有重点、有针对地对农民进行引导。

其次, 应加强节目编导和主持等重要环节的配合, 保证节目制作流程的完备和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节目编导具备发展的眼光和熟练的业务能力, 及时地把新的气象状况及其对农业的的影响, 以独特的视角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气象节目。同时, 节目主持人也应在节目中以形象生动而又不晦涩难懂的语言对天气状况进行解说, 并在解说中融入气象科普知识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引导。

另外, 针对气象节目的播出时间问题也应加以改善。主要的改善措施就是在播放其他电视节目时, 可以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气象信息。

(三) 力求气象影视节目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气象节目的形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 节目形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各大气象影视部门共同研究的课题。现场直播节目也应为气象影视节目发展的趋势。可以想象, 当气象节目主持人站在田地里, 现场给农民们分析未来天气的趋势以及影响, 这样会产生很强的现场感和吸引力, 节目效果也就会更加显著了。不仅如此, 主持人也可以和当地农民进行采访和互动, 以此来增加节目的亲和力。

同时, 可以制作气象服务“三农”专题片, 针对气象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进行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并且运用多种形式, 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及作用。辽宁省气象影视中心制作的《红海滩》就是一档不错的专题片节目。

另外, 网络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也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媒介。广大农民也渐渐成为这个媒介的使用者。因此, 气象影视节目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气象影视如果得到网络的协助, 可谓如虎添翼。气象影视节目可以在网络上开设专门的网站、博客、百度吧、论坛, 让广大农民交流种植农作物和预防气象灾害的经验。在这些网络工具上, 加入每天的天气信息、上传节目内容、增加网友点评的功能、开设互动专栏, 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能为节目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帮助。

(四) 提高气象影视节目内容的指导性

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 对电视气象节目要求更高。作为受众, 对天气信息的了解和需要也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精细, 人们不但需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而气象影视节目除了具有播报天气预报的基本职能外, 还肩负着普及气象知识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在节目中请气象专家和农业专家进行答疑解惑, 解释气象热点, 揭晓气象疑点对农业工作的影响, 是一项重要的手段。气象专家和农业专家可以指导农民根据气候变化, 科学种植;可以指导农民避免气象灾害或者将气象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还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 开展特殊作物的种植。这样一来广大农民通过收看节目, 可以根据指导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产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三、结语

篇4: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 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8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交通的作用不断加强,而公路交通的运营情况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例如:路面积水、路面积雪、路面结冰、大风、大雾和降雨等。一些极端天气事件更是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和塌方,使公路交通受到影响。因此,气象部门有必要向交通部门和政府提供可靠、准确的天气预报,开展个性化的保障服务。

1 我国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的现状和前景

近年来针对公路交通的气象保障工作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气象系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预报方法和服务的手段不断进行改进,在做好恶劣天气监测预警的同时,通过和公路交通部门合作,利用自动站网对道路状况进行记录,最大程度的减少气象因素对交通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运输安全。同时,通过向公众发布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减少因为天气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和交通延误,节约出行的时间。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级公路、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针对公路交通的专业气象服务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涉及到运输、维护和公路建设等多个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针对雾、冰冻、雨雪灾害等高影响性天气,加强对国道和高速公路的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研发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气象信息进行发布,依然是交通气象服务的工作重点。通过开展公路建设气候可行性评估,趋利避害,从规划设计阶段将气象灾害对公路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部门和气象部门合作的不断加强,交通沿线的气象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途径和手段的不断丰富,公路交通的专业气象服务水平必然会不断提高。

2 提高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质量的措施

2.1 明确服务理念

高影响性天气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对公路交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交通气象服务应该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针对性指的是,服务要针对出现频率最多的天气灾害,要针对对交通运行危害最大的天气灾害。例如:大风、雾霾、路面结冰、积雪、高温、低温和短时强降水等,根据区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服务侧重点。及时性指的是对灾害性的天气进行及时的跟踪预报,对预警信息和重要天气报告进行及时的发布,对公路规划建设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气象因素进行及时的评估。实用性指的是通过保障服务,将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交通事故降到最低,减少由于气象原因产生的路面及交通设施的维护费用,对交通干线进行合理的布局,将突发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公路交通的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

2.2 完善服务内容

气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服务內容,着重于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除常规的气象预报预警外,还应着力开发如:公路沿线天气实况产品、高分辨率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短时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路网叠加产品等新内容,提高服务过程中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建立“气象—交通”分类指数,指导交通运行。实践证明,只有提高服务内容的个性化水平,才能够受到用户的欢迎。例如,在交通气象中建立能见度指数、路面积水指数和路面打滑指数,对使用者会有很强的吸引力。路面打滑指数能够准确反映路面积冰情况对车辆行驶的影响程度;路面积水指数指的是综合降水量和排水、径流等情况,对不同路段积水等级进行直观的反应,指导车辆合理规划行驶路线;能见度指数是在浮尘、沙尘暴、连续降雨、降雪和雾霾天气情况下对公路能见度的分级。由于此类指数产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完善服务内容的时候应该优先进行考虑。同时,在开展交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还应该针对驾驶员需求对体感温度、各种生活指数进行预报,并将其作为服务内容的补充。

2.3 优化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

气象部门开展服务时应该重视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在继承传真服务、电话咨询和信函邮寄等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优势。建立专业气象服务网站,通过授权方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为重点单位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设立专用手机群组,实现重要天气情况零延迟发布;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气象系统还将依托ios和android系统,开发出及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软件,使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接受到实时更新的服务信息。

2.4 明确服务流程、建立公路交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相应的突发气象事件应急预案,为公路运输和交通建设提供保障。明确服务流程,保证各项服务合理和科学的开展。

2.5 开展气象服务效果评估,做好用户反馈

开展交通气象服务效果的评估能够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了解用户反馈,能够及时发现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式和对策进行改进,同时还可以转变气象部门的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理清服务思路,改进服务方式,使服务产品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满足服务需求。

3 结束语

总之,重视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质量、服务手段和服务产品,开发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完善服务手段,对降低气象灾害对交通造成影响,减少经济损失,使我国公路交通气象保障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旋惠昌.气象专业有偿服务事例选编[J].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会,2002,22(11):37-48.

[2]林发全,李山.恶劣气象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实时监控系统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篇5: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自查报告

市气象局:

在二0一二年汛期即将来临之际,为了认真贯彻省、市气象工作会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的敏锐性,加强领导,认真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全面完成今年汛期气象服务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安全度汛,现将我局汛前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公共部分

1.我局于3月底成立了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责任落实到了具体人员,建立健全了领导值、带班制度和业务岗位职责等工作制度。

2.通过组织学习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汛期气象服务各单位值守班、信息报送及应急处置相关流程;

3.建立健全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部门内外协作、联动及信息发布机制;

4.完善了应急工作流程及技术装备、物资准备情况;

5.制定了汛期气象服务手册及周年服务方案。

6.基本业务系统供电线路符合技术要求,对安全隐患制定了整改措施;备用电源(油机)可随时启用对基本业务系统供电。

7.基本业务系统设备防雷设施完善,并已进行防雷工程年检(含两室一场,以检测报告为据),结果符合要求。

8.基本业务值班用微机(含备用机)工作系统安全,系统运行正常,业务值班用机不存在加载与基本业务工作无关的网页(站),— 1 —

安装了可随时升级病毒库的防病毒软件等。

9.基本业务值班工作用微机运行状态良好,基本配置满足基本业务服务工作需求。

二、气象探测部分

1、台站业务调整顺利,制定了调整后的业务流程、应急方案。

2、探测设备(自动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自动站、人工观测设备)运行正常,未使用超检仪器,有备份设备,帐物相符。

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情况良好,探测环境变化月报告制度按规定执行。

4、严格按交接班制度执行;完善了业务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存档;主要有:

⑴.探测资料备份及时;工作软件中参数设置完全正确,更换仪器后及时更改相关参数;

⑵.值班日记、自记纸无漏签名和时间的情况,交接班、上下纸时间填写完整和填写到实际分钟数;原始资料交接登记完整,各种记录完整;

⑶.原始记录及报表及时归档,资料入库、借阅登记齐全;

5、观测场:

⑴.观测场仪器布局符合要求,整体效果美观,百叶箱及仪器安装符合要求;

⑵.百叶箱内无异物,水杯水符合要求;

⑶.观测场平整,地沟盖板横竖排列平直、无松动;观测场草层均匀,草高符合要求;

⑷.地温场达到平整、无杂草、土质疏松的要求;地温表及地温传感器安置符合《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相关要求。

⑸.日照计感应部分外部清洁,安装符合规范要求;

⑹.雨量计、雨量器、蒸发器罩无锈蚀且清洁;

6、值班室:

⑴.值班室整体效果良好;

⑵.制度上墙内容齐全且美观;

⑶.值班桌玻砖下各种表格的纸张颜色少于二种,未摆放有规定以外的东西;

⑷.值班桌抽屉、文件柜内整洁,各种文件规定及其他用具齐全;⑸.各种缆线规整,有无杂乱现象;

⑹.计算机摆放位置合理并符合要求。

7、气压室:

⑴.气压室内未堆放气压表以外的物品;

⑵.气压表安装稳固、垂直;

⑶.水银表面无氧化物。

8、气象记录档案检查内容

(1).建立了完善的岗位职责、安全管理、借阅登记、交接班等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按要求上墙;档案管理人员熟悉、严格执行有关档案管理规定。

(2).档案室配备防盗钢门窗;配备专用的含防盗锁的铁质文件柜;配备灭火器、防鼠或防虫药剂;室内无堆放易燃物、杂物或食物。

(3).档案资料无丢失、无损坏;档案资料收集完整、整齐;档案柜上贴有标签;档案室内墙壁、窗户、柜架、地面干净无灰尘。

(4).存放于值班室的资料按《四川省地面、高空气象记录资料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面气象资料备份工作的通知》(广气业函[2008]31号)的要求进行备份和保管。

(5).台站测报业务技术档案(台站沿革、业务技术、测报软件、观测设备等)保存完好。

9、台站报表质量预审工作制度落实。定期组织地面业务学习和考试,业务学习情况良好,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水平良好。

三、信息网络部分

1、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按要求落实专人负责。

2、自动站网络通道畅通,实时地面气象数据传输文件传输正常。

3、省-市-县办公系统畅通,上级下发的文件、通知及时接收并办理。

4、网络系统SDH主干(包括电信和移动)和VPN备份系统都保持良好状态,可以无障碍自动切换;外网ftp备份电路、3G无线备份电路通畅。

5、主用和备用网络通断等状况的监控和检查有专人负责,熟练使用《四川省气象信息中心实时资料统计平台》、《四川省气象广域

网统计信息查询平台》、《西南区域气象中心信息共享应用平台》、《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

6、网络安全防范系统健全。

7、本地MCU、视频终端处于正常开机状态(24小时不断电)。

8、网络设备(路由器、防火墙等)接地,接地电阻是1.9欧;电源、设备有防雷装置。网络设备及机架积尘;网线整齐规范、标识明显;有专人维护。每年定期进行防雷检测。

9、每天各类资料上传严格遵循相应的业务规范,包括:时间、文件名、文件内容等,按规定时段内发报,无提前发报和乱发报现象。

10、资料上传后查看信息中心的监控界面,《新一代气象信息通信系统监控平台》(IP地址:172.24.1.113),杜绝发空报。

11、未出现将自编报和地方报上传省局。

12、业务人员熟知新一代气象信息通信系统业务化方案、《气象信息、产品上行传输时限规定》、《气象信息网络传输业务质量检查办法》;熟知应急传输流程。

四、天气预报业务服务部分

1.业务规章制度

预报业务流程、预报员工作职责明确,相关制度上墙、归档情况。

2.预报预测业务系统运行情况

MICAPS系统数据接收正常。

3.规范了气象灾害预警及预警信号制作、发布、记录、签发、审查等流程。

4.加强了于市气象台天气会商。

5.加强了预报平台信息接收与共享。

6.加强了预报人员对本地气候背景的了解、对各种预报工具和业务系统的操作使用、对预报业务流程的掌握等。

7.建立了预报技术总结制度,通过开展预报技术总结提高预报能力,并建立了预报员学习制度。

8.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运行情况良好;

9.气象服务热线运行情况良好;

10.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机制、信息站、信息员等)建设正在进行;

12.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建设及成果应用情况良好;

13.落实了人工影响天气相关工作准备及安全制度。

篇6: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产业是农业,并且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由于天气对农业环境影响过大,对于农业气象服务,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的农业气象服务现状,总结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业气象;主要问题;处理措施;为农服务

随着各地政府愈发重视“三农”问题,在一些地区,农业生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气象服务的实力。农业气象服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气象服务对从事农业的人员进行预报和指导,引导他们避开气象灾害,更好地种植农作物。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1.发展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新技术。近年来,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湿地资源、草原气候发展示范基地先后建立。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实施应用的服务能力,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给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示范区域农业气候资源为农民提供服务。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生产潜力和优化在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布局,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分类与评价。区域生态农业服务,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给务农人员提供气象服务。

2.加强进一步的农业气象基础理论深入探讨。农业气象相比于大气科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目前仍然是农业气象研究的基本理论,这门学科薄弱,水平低,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今后将根据大量的科学实验,进一步表明,在农业、林业、牧业的生物圈,水产养殖和生长发育等研究对象,生理生态过程、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关系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输,农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各种过程和气象条件的过程,一个正常的数学模型,加上高深的电脑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再现整个过程。这些生物圈气候系统中的生物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气象灾害预估、预警;农业气象预报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加强。

3.加强监测、预警和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积极开展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提高农村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应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必须建立气象站,气象站进行当地气象观测,并通过这一渠道为农民发送气象信息;建立远程气象雨量一定数量的乡镇监测点,获取可靠的本地生活气象数据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服务的开展;提供气候灾害风险评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的对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的基础;建设覆盖全农村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特大气象灾害和突发应急事件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深入研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控制技术。灾前预警,在大面积的灾害,农业气象灾害跟踪、灾后评估和灾害控制;利用气象监测网络的方法和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的气象部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生产潜力农业自然研究区的资源布局优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二、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气象信息不够准确。目前,各气象站建立在人机交互、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预测技术的工艺方法的综合使用,包括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过程。气象预报的精度依赖于特殊气象软件的数值模拟、修正的相似程度和天气预报员的经验,实际情况和计算机模拟并不能完全反映大气运动,也有一些主观的随意性,这就决定了气象信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度。

2.义务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意识较弱。国民经济中农业的基础地位,直接决定了各级气象部门在提供农村气象信息时,必须要重点坚持农业服务,主动承担农村各种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的供给责任,坚持发展公共气象方向,充分知晓供给农村气象信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建立为农民、农村服务的意识,提供气象信息产品更多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这是农业气象服务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气象部门作为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的义务。

3.产品供给不够及时性。气象信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时间,用户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到准确的气象信息,再高精度的天气信息都是无意义的。雷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气象灾害,预警时间短,最关键的就是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用户。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天气灾害的时间和范围,可能只是几分钟前的预警,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的时间。

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对应措施

1.加强安全精细的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农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应该要提倡自动气象监测网络在农村建设和精细天气预报系统中的建立完善,并大力增加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全面普及。加强气象灾害应对,构建农村突发天气预警和抗灾、防灾体系,缩短城市与农村的直接距离。

2.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要在构建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扩大,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认真做好对应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借助于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做到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发布,确保及时、有效气象预警信息可以让每一个农民都迅速知道,为实现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奠定基础。

3.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与紧急救灾组织联动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坚持主导位置,实现多部门联动,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募踉趾图本茸橹?系统。例如,乡镇必须有专门负责管理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参照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应急体系建设。它具有一定的预警信息接收和传输能力,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应急联动方案,将损失降至最低。

4.应该加大县级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力度,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部门的国防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农村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气象防灾规划与设计。例如可以走进农村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深入调查,结合调查结果,进行灾害评估和规划工作;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防灾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建立农业安全生产防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防灾体系建设一直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迫切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三农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气象部门现在唯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代农业科学高效的特点,气象部门必须全面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全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滨海地区气象服务需求浅析

滨海地区气象服务需求浅析

简单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最易发生的.几类气象灾害和常见的气象信息分类.根据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描述了重点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对目前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进行简单分析,对进一步提高滨海地区的气象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卜清军 肖振学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天津,300457刊 名:天津科技英文刊名: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6(3)分类号:P4关键词:气象务 气象信息 灾害

篇8: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北依秦岭, 南屏巴山。汉江横贯东西, 将全市分为南北两部分。东西走向的秦岭南坡、巴山北坡和汉江平原三大主要地貌单元, 形成南北地势高耸、中部低平、向东南略倾斜的河谷地地形。由于汉中市的地理、地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致使暴雨、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天气频繁出现, 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012年7月7~9日, 受副高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和西风槽共同影响, 汉中全市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降水过程。全市216个加密雨量站以及11个自动气象站共出现50mm以上的降水165站次, 其中100mm以上的降水26站次, 最大日降水量176.7mm (南郑县喜神坝站) , 其次为175.9mm (镇巴县三元站) ;自动站最大过程降水量镇巴县为216.9mm。本次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过程雨量多、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局地降水强度大等特点, 与1972年、1975年、1977年、1984年、1986年、1988年、1998年和2005年7月上旬降水相似, 暴雨站次之多, 居汉中同期前列。强降雨造成汉中全市11个县区普遍受灾, 受灾人口达31.18万人, 紧急转移安置3.9万人, 因灾死亡2人, 失踪3人, 受伤3人。农作物受灾35661.3hm2, 绝收4486.1hm2。倒塌房屋2188户5608间, 严重损坏房屋2838户7716间。停产企业28家, 公路中断662条次, 供电中断25条次, 通讯中断10条次。损坏各类堤防239处。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14亿元。

本文针对此次汉中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 提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服务的措施及建议。

2 问题描述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而根据灾害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理, 可将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其中, 自然灾害事件是指由于异常的自然危害事件作用于人类社会,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从而对社会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破坏和广泛损失, 单靠社会自身资源一时难以应对的威胁[2]。

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而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的种类最多, 危害范围最广, 影响深度最大。

所谓的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要素发生变化或是骤变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造成的系列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总称。概括起来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雨涝、热带气旋台风、大风、干热风、冰雹、雷电、寒潮冷空气、低温、霜冻、雪灾、连阴雨、沙尘暴、沙漠化等, 它们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 严重危害工农业生产, 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加剧水土流失, 同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另外, 当某种气象灾害发生后, 常常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这种不同灾害的连锁反应称为气象灾害的连锁性。气象灾害与海洋、洪水、地质等灾害和农林生物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疾病流行等都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某些灾害来说, 有的起着直接作用或触发作用, 有的则是起着诱发作用。因此气象灾害除了天气和气候灾害所带来的危害以外, 还包括一系列的气象次生和衍生灾害, 如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房屋倒塌、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化学污染等灾害, 如图1所示。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 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 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 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 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它涵盖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危机出现时的应对、危机过程中的处置、危机结束后的善后处理等环节。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人类的生命财产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 研究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并结合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和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对气象灾害进行防御, 以及发生气象灾害后如何应对, 引起了越来越多气象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黄莹在总结赣州市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能力建设的针对性措施[3]。范永刚等人阐述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和方法, 为防灾减灾、降低损失,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4]。娄根龙等人在系统分析宁波市50多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 总结出防御重大气象灾害八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5]。

3 气象灾害的防御

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实践表明, 通过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采取科学合理的防御措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危害。而不同的气象灾害种类, 其防御措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012年7月7~9日的区域性暴雨过程, 预报准确, 8日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蓝色、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天气报告被迅速传送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 市政府做出应急部署并启动汉中市 (暴雨) 气象灾害应急Ⅲ级响应。全市相关部门均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市政府组成各防汛工作小组分赴各县区, 检查指导防汛工作。8日晚, 在接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后, 略阳县、宁强县对灾情隐患点及时组织群众进行撤离, 共转移安置群众690人。南郑县组织武警、公安、消防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全力搜救撤离1061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并妥善安置。本次气象灾害的应急反应迅速、处置得当, 为汉中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3.1 加强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暴雨洪涝灾害往往会引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 因此, 防汛、国土、气象和水文等部门应加强合作与交流, 联合开展山洪和地质灾害的预测, 适时通报灾情、水情、雨情等信息, 及时发布预报或警报, 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通知相关地区做好防御工作。

3.2 建立有效的防御联动机制

3.2.1 建立健全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

暴雨洪涝灾害从形成到发展, 其预见期极短, 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 常规的指挥方式可能不适用于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避灾工作, 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因此, 在县、乡镇和村组一级建立起严密、严明的防汛责任制是极为关键的。

3.2.2 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规划

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 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部门, 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规划, 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积极开展暴雨洪涝灾害监测, 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 制定暴雨洪涝灾害防御预案和防灾避灾方案, 积极探索避灾防灾的有效途径。

3.2.3 加强暴雨洪涝灾害跨区域联防工作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 在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4 加强防治暴雨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暴雨洪涝灾害突发性较强, 容易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 对于居住较为分散而且交通和通讯不畅的乡村地区更容易造成危害。因此, 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重点宣传暴雨洪涝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 普及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 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意识以及依法防灾的自觉性, 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3.3 加快建设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3.3.1 做好水土流失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能起到调节气候, 改变产流形成, 增加地表蓄水能力, 延长和调整汇流历时, 减少洪水频率和致灾能量的作用。因此, 必须因地制宜, 有计划地退耕还林, 植草种树,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提高植被覆盖率, 为长期防御暴雨洪涝灾害打好基础。

3.3.2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在洪涝高风险区, 应提高水利设施的防御标准,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降低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性。对防洪工程开展综合治理, 修筑堤防, 整治河道, 大力实施蓄、泄、滞、分等工程措施。

3.3.3 加强水利工程巡查与监控

加强对水利工程地巡查, 密切监视可能引发的小流域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对小流域工程进行整治, 除险加固。加强高风险区建筑物安全管理, 提高小流域山洪高风险区居民自建房符合山洪防御的标准。

4 建议措施

4.1 建设立体的、全方位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经过多年的气象现代化建设,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气象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 目前汉中市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汉中市的气象灾害站网监测密度, 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 尤其是汉中地处秦巴山区, 地理环境复杂, 交通不便, 气象设施的后期维护存在困难, 因此加强对设备的更新换代, 从而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监测装备能力。

4.2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 提高重大突发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过程预报, 针对汉中的地域特点, 重点加强暴雨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精细化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提高市县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精确暴雨落区预报、完善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系统仍将是今后需长期努力的重点。

4.3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扩大信息覆盖面

推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统一、及时发送。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努力实现消除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盲区”的目标。

4.4 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反应迅速、公开畅通的信息平台, 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社会化。健全应急联动机制, 探讨建立以多灾种综合、多机构联合、分阶段响应的早期预警气象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会商和通报制度, 建设部门间资料信息共享平台, 完善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合作, 不断提高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法规政策, 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4.5 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 为防灾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 全面查清汉中境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4.6 加大科普力度, 普及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 面向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 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灾避险知识, 将气象应急知识切实普及到农村、城镇的家家户户, 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莹.赣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50~51.

[2]范永刚, 李俊有.敖汉旗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2 (1) :77~78.

篇9: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常见问题及措施

关键词:气象防雷 监测工作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1-01

我国是地域大国,广阔的地域造成了我国需要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气象灾害问题。在气象灾害中,雷电灾害属于比较严重的一种,每年都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损失,同时雷电灾害会导致火灾、爆炸、电击以及信号传输干扰等衍生灾害,而这些灾害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所以为了避免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的损失,加强气象防雷检测工作迫在眉睫。

1 气象防雷监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1 当前气象防雷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当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电子防雷检测系统是SPD智能防雷系统,虽然SPD智能防雷系统对雷电的检测精度相对比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安装不便的问题,比如必须要考虑到接地和屏蔽等问题,否则一旦没有处理好,SPD智能防雷检测系统本身就会成为一个安全隐患。

1.2 对气象防雷检测存在的认识问题

对于雷电灾害,当前国内普遍的存在认识不足,认识不足带来的问题就是对它的防范不足。当前国内的大多数高层建筑,就大多使用的是一些简单的不具备预防检测功能的避雷针。而且由于对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很多时候各组织团体在引进防雷检测设备的时候会被一些技术不成熟的无良商家钻空子,这些劣质产品非但不能完成防雷检测工作,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1.3 气象防雷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制度问题

当前存在的法律制度问题是指防雷检测部门属于一个比较边缘地位的政府部门,当它发出指令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些压力,这就导致了防雷检测工作不能高效高质的进行。同时人才储备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往往会造成专业水平偏低,提供和分析的一些数据不够权威,不能更准确的预报雷电灾害的强度以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2 对于防雷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2.1 做好监测设备的安装,升级原有检测技术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尤其是在国际化的大都市诸如香港等地,就需要建立起更全方位、更可靠、更系統化的气象防雷检测体系,这就对防雷检测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SPD智能防雷系统所存在的片面性,就是各组织团体需要重视的,不能片面的认为加装了SPD智能防雷系统就万无一失了。要想做好更妥善的防雷检测工作,就要要求对原有的SPD智能防雷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或者做好更完善的安装保护,以便提供更好的现代化气象防雷监测服务,避免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受到威胁。

2.2 加强对雷电灾害以及防雷检测工作的知识宣传

对雷电灾害的严重性是需要有正确的认识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安装了避雷针就高枕无忧,避雷针虽然是最有效也最廉价的避雷装置,但是它毕竟是初级应用,不具备预防检测的功能。所以要加强对电雷灾害以及防雷检测工作的相关知识宣传,国家应当责令相关部门把雷电灾害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雷检测工作纳入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对社会各行业、组织甚至个人进行必要的雷电安全防患知识宣传讲座,加强社会各界人士对于雷电灾害的认识以及对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购买防雷检测设备的时候,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专业设备,正确的应对雷电灾害。

2.3 加强制度管理,健全管理制度

对于目前气象防雷检测工作中存在制度不全、专业不精等问题,应当双管齐下,首先应当由政府牵头,重视气象防雷检测的相关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防雷检测班子队伍,同时加大防雷检测的知识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正确的认识防雷检测工作的必要性,理解和支持防雷检测工作的进行;同时气象管理部门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大人才储备,确保防雷检测工作的精准和权威,从而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防雷检测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多领域多行业的综合性的工作,单靠气象管理部门一家之力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同样,单靠行政手段和先进的检测设备也还远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它需要政府的重视,社会的理解和自身的权威,只有三方互相支持,才能够做好气象防雷检测工作,让气象防雷检测工作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负责。同时,每一位气象防雷检测工作中的工作人员,都要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这项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开拓进取,互相学习交流,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更好的为气象防雷检测工作服务,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做好属于子自己职责内的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庭.试论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8).

[2]金趁意.加强气象防雷检测工作的具体措施探析[J].中国信息化,2013(4).

[3]肖承雄,欧阳帮基.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气象防雷企业竞争力[J].民营科技,2013(1).

篇10:浅析汛前气象服务工作及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摘 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在天气预报、气象服务等气象业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基于此,结合辽宁省辽阳县气象局开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具体情况,对现阶段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要点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整体质量水平。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要点;质量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18-01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天气预报精准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和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其观测质量的指数直接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技术重要性

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主要作用就是做好各类气象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为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给社会公众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做好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工作,并要将观测气象数据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公众手中,提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要点

2.1 应对地面气象变化情况

复杂的天气状况影响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正常开展,特别是在强降雨天气时,应注意避免蒸发器内水分溢出或溅出,否则,势必会影响到观测结果有效性。在日常气象观测业务中,要做好蒸发器维护管理,在大雨或暴雨来临前需在蒸发器旁放置一个溢出瓶,溢出瓶橡胶管要和蒸发器倒水小嘴有效连接,若出现强降雨,蒸发器内多余水分可借助橡胶管流入溢出瓶,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准确。

2.2 温湿度传感器使用

温湿度传感器是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的主要设备之一,环境因素会对仪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1)为确保观测的温湿度的精度和稳定性,应尽可能地让温湿度传感器在比较干净的环境内使用,如观测环境存在灰尘、杂质等,需及时清理干净;

2)为有效反映预测的空间湿度,严将传感器置于空气不流通或与玻璃较近的死角区域;

3)要做好温湿度传感器的日常维护管理。温湿度传感器在实际使用时,会受有害气体或灰尘的影响,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往往会使传感器老化,进而降低观测精度,因此一定要定期对温湿度传感器进行维修维护。

2.3 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分为日数据维护和月数据维护。

日数据维护需要台站对当天所观测的气象要素数据加以维护,即每天20:00 后,汇编整合当天观测数据,随后存储于B 文件内并做好维护。为避免观测仪器故障发生数据丢失现象,需及时储存或载自动站采集器内相关数据信息。在气象观测业务中,月数据维护的主要作用是对每月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检查,查看当月气象要素观测数据是否完整或存在异常情况,随后把B 文件转换为A 文件,利用数据审核功能,详细列出审核出的异常信息,接着对其进行比对、分析。如发现降水观测数据存在异常情况,可以借助于人工的方式进行修正,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的主要措施

3.1 全面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最终的工作效果。因此,要想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整体质量,提升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技能素质是基本前提[1]。首先,气象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人员接受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与时代接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观测技能。其次,从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和一定的操作水平,熟悉并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相关的技术规定。再次,为了提升地面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气象观测站应该为其提供足够时间和足够数量的岗前实践操作机会,通过岗前的实践让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和规避。同时,对于已经在岗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也不可放松,对于老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单位应该及时地予以解决。最后,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兴趣始终维持在一个高位的水平之上。

3.2 建立健全相应的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规章制度

首先,气象观测部门在工作中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个气象观测台站和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观测操作流程,为了今后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建立健全一整套统一的气象观测流程势在必行。在统一规范的流程之下,各项工作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成效自然成果斐然。其次,各个气象观测站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在全站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让全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始终得以保持。同时,在此过程中相应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在一整套严格且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下,整个气象观测站的运作才能始终保持良性,并为社会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气象资讯,方便社会大众的生活。

3.3 严格履行交接班制度

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较重要的环节是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时要细心查看观测仪器设备完好性,保证观测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此外,还应向接班人员详细交代业务完成情况及下一班需要重点注意的相关事项。接班人员在接班后要对上一班交接中的事项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失误。值班期间严谨负责,一旦碰到复杂天气、仪器故障等突发情况,及时有效处理,确保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正常开展。

3.1 建立健全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结合气象部门实际情况,更新先进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对台风、寒潮、暴雨、干旱、雷电、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实施有效监测和预警。通过技术革新方式保证原有仪器设备可用性和先进性,还应同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建立气象观测业务研发部门,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研发工作,提升观测技术科技含量,有效提升综合气象观测水平。

3.3 建立健全相应的各种工作预案

首先,各个气象观测台站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编制一些预警预案。预警预案为了保持其完整性应该保证有手工编制预案和电脑编制预案2 份,以便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应付。其次,气象观测站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故障应急预案。其常见的故障有供电问题、网络通讯问题和硬件问题等。因此,一旦出现上述这些故障问题之后,工作人值员应该及时查明事故原因,并在查明原因之后进行及时进行修复。

结束语:

总之,气象部门想要提升气象观测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就需要从加强人员、设备、技术、制度等各项要素入手,以提高气象数据观测和预测的准确性,进而确保整个气象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开业大吉朋友圈祝福句子(通用70句)下一篇:三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