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服务

2024-06-12

气象预报服务(精选十篇)

气象预报服务 篇1

现代生活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已经引起了气象科技服务形式和方法的变化,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必然会有更进一步的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 需要良好的气象科技服务。这要求山东聊城市阳谷县气象局不但要了解气象科技服务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 还要努力满社会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为公共气象服务健康、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1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1.1 有利于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创建和气象信息覆盖范围的扩大

公共气象服务是各种气象服务的最初目的, 也是最终目标, 而且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共气象服务对社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有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省的公共气象服务才能不断完善。另外,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 从单一的广播播报方式到广播、电视、网络相结合的播报方式, 还有手机的短信气象服务, 都使气象信息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地区能随时随地了解天气情况。

1.2 有利于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入

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气象科技服务部门所能提供的资料少而单一, 而且仅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随着气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气象服务从简单的防雷技术发展到各种防灾技术, 提供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功能, 如大风、霜冻、冰雹、雾霾等。如今的气象科技服务部门不但有了对各种极端天气的预测能力, 而且还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另外, 一些防灾减灾类节目的推出, 不仅对天气变化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

1.3 有利于公共气象服务部门预测水平的提高

2004~2009年,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信设备的广泛应用, 气象科技服务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科技的发展和气象监测设备的不断完善, 使气象预测的准确率不断提高。精准的气象预测, 更加长远的预报时间, 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而且在保护人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方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例如大家都知道台风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台风带来的损失也是不可预计的, 而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对台风的预测, 就能使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台风的准备, 尽力保证人民的安全, 降低台风带来的巨大损失。

2 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和盈利性问题

气象科技服务虽然属于公共气象服务, 但是它并不是无偿的服务, 而是属于盈利性的;而它又能利用各种科技知识, 向社会提供气象信息, 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这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 成了聊城市阳谷县气象局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当然只有尽最大可能地体现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 才能使公共气象服务更加的完善。

2.2 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不统一

虽然气象科技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国家的公共气象服务仍然达不到较高的水平, 其原因在于公共气象服务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平台。我国国土辽阔,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 各省市都有其自己的气象科技服务部门, 各个省市的气象科技服务部门都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特征对气象进行预测, 而且各个地区的设备及服务水平相差较大, 因此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很难达到比较统一的水平。

2.3 缺乏优秀气象服务专业人才

不论什么职业, 专业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 气象科技服务部门更是如此。随着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专业的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 对气象服务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气象服务人员, 要对气象的预测及相对的应对措施有相当熟悉的了解, 由于经验不足、专业知识的欠缺及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 很多气象服务人员不能充分理解公共气象服务, 进而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3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

3.1 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投资, 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

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是建立在其盈利性的基础之上的。想要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和盈利性问题, 就得从资金问题入手, 有了充足的资金, 才能使气象科技服务部门设备的不断完善, 才能确保气象服务人员的基本经济利益, 才能使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更有信心且对工作充满积极性。政府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投资, 满足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盈利性, 其公益性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 才能切实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

3.2加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的管理, 建立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不仅能解决各个省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是气象信息更加准确, 还能将分散建设气象科技服务的资金集中起来, 更加节省投资。

3.3 培养气象服务人才, 投身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气象服务人才是一种要求相对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它涉及到各种领域的知识, 要求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较高, 同时要有良好的专业修养。培养优秀的气象服务人员, 首先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其次要加强其与各个气象领域的人员的交流, 促进其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4 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奋斗的目标, 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说明了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并且提出了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措施。提出的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的在于找出应对措施以提高山东省气象科技服务的水平和预测能力, 进而使气象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促进山东省公共气象服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气象局预报服务总结 篇2

一、天气气候特征

今(2012年11月至今年10月)是我县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7个偏暖年份,年平均气温17.7℃,比常年偏高0.6℃,极端最高气温40.5℃,出现在8月8日,极端低气温-3.6℃,出现在1月1日。极端最高气温创历史新高,极端最低气温比常年略偏高。年降水量1466.6毫米,略少于常年。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暴雪、低温连阴雨、高温干旱、台风、暴雨和雷电。

二、主要灾害性天气及预报服务情况

1.寒潮:受冷空气影响,2012年12月29~30日24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8.1℃,为去年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过程。由于12月下半个月多阴雨天气,影响秋收冬种进度和质量,造成春粮长势差,个别种粮大户12月底还有晚稻未收割归仓,而月末又出现寒潮天气,对农业的影响更上雪上加霜,随之而来的偏北大风给大棚等设施农业也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去年入冬后的第一次寒潮过程,气象台在市台的指导下提前进行了预报、预警,结论基本正确。

2.暴雪:年内出现二次暴雪天气过程,一次出现在1月3到5日全县普降瑞雪,西周山区积雪10cm以上,但本站无积雪。另一次出现在2月8~9日我县南部普降中到大雪,北部普降大到暴雪,丹城站实测过程积雪深度达11cm,创建站以来最大值,由于正值春运期间,社会关注度高,对生产、生活造成明显影响,特别是对交通运输影响严重。预报服务的重点及难点在于降水性质的转变、量级及冷空气的强度的把握,还有道路结冰、雾霾等灾害性天气是否会出现及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对交通运输的安全影响程度等。在市气象台的正确指导下,我台及时发布各类预报,主要气象要素的预报结论基本正确。并分别于1月3日、2月7日提前发布暴雪黄色预警及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局领导提前向县政府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在灾害性天气影响过程及结束后,及时收集、上报全县各地积雪厚度及造成的灾害等重要信息。全局上下各尽其责、齐心协力圆满地完成持续阴雨雪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3.初春低温:2月6~22日气温偏低且多阴雨雪天气,光照不足,田间土壤湿度大,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叶类蔬菜出现黄叶,草莓着色慢,油菜生长偏慢,但没有造成大的损失。4月1~6日和16~24日出现了二段多阴雨天气。特别是4月16~21日连续遭受二次冷空气影响,21日平均气温降至9.8℃,虽然没有出现连续三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1℃的“倒春寒”天气,但20日和22日的日平均气温仅有11.2℃和11.5℃,而22日早晨的最低气温只有4.5℃,4月下旬出现如此低温,为本站建站33年来的第一次。低温使早稻秧苗出现青枯死苗现象,造成部分大户无秧种田,直接影响全县早稻种植面积。对于连阴雨天气灾害,气象台特别注意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工作,除了常规农用天气、气象信息内参、一周预报等常规服务以外,还特别注意灾害性天气出现前及何时转好的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并随时监视天气的变化,及时发布各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及时发布补充、订正预报。4.暴雨:今年入梅首日及入梅后第八天(即6月14日)全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特别是6月14日全县面雨量93.4mm。其中新桥达142、银洋、东陈、昌国也在120mm以上。丹城城区为118mm。气象台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在市气象台的正确指导下,及时发布入梅消息,比较成功地预报了入梅首日的暴雨天气过程,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对于入梅后的第二场暴雨,因天气系统不明朗,气象台短期预报量级偏小,但从14日11时开始实况出现的区域性降水强度远远超过预期,业务局长会同气象台经分析雷达回波等探测资料认为强降水还将持续后,及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正确的气象信息。年内最强暴雨出现在10月6~7日“菲特”台风影响期间,下面台风部分另有说明。

5.高温干旱:自7月1日梅以后,我县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特别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出现长达15天的酷暑天气,期间8月8日最高气温创象山站有气象记录以来新高,达40.5度,打破了2009年7月21日39.7度的历史记录。从7月2日到8月11日共出现27天的高温,接近历史记录,期间降水量仅14.9毫米,不足常年的10%,接近历史最少,随着晴热少雨天气的持续,7月下旬开始,旱情开始显露,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展,到8月中旬发展成中度旱情,局部大旱。8月12日以后城区高温结束,我县西北部仍有高温出现,但旱情继续发展。直到18日夜里受12号热带低压影响,我县出现系统性降雨,旱情才得以明显缓解。面对罕见的强高温少雨天气,局领导及气象台全体值班人员非常重视预报服务工作。在整个高温天气持续过程中,认真分析天气形势,严谨制作各类预报、预警、天气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各地旱情发展影响情况,对重点影响地区开展实地调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对不同对象开展针对性的天气服务。在整个高温天气期间,气象台其发布气象信息内参19期,其中包括农用天气专题服务9期。发布高温橙色预警12期,红色预警2期,内容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即时发布。

在做好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同时,气象局敏锐捕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活动,以解燃眉之急。18日下午16时,象山人工增雨作业小组追云赶赴涂茨镇道人山围垦工程施工塘坝,于18时45分接连发射了数枚增雨弹,象山地区降雨明显增强。截至19日8时,象山面雨量20.5mm,北部降水量都达到20mm以上,其中贤庠镇珠溪测站的雨量最大,达到51.5mm,而中南部也普遍出现10~20mm降水,缓解了旱情。

6.台风:今年台风活动频繁、先后有“潭美”、“苏力”、“康妮”、“菲特”和“范斯高”直接或其外围影响我县,其中“菲特”对我县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影响时段为10月5日夜里到8日上午,全县面雨量293mm,西周一带超过600mm,最大黄泥桥781mm,东部相对较少,但基本也在200mm以上。强降雨主要出现在6日夜里。我县内陆普遍出现7~9级大风,沿海地区8~10级,沿海海面风力9~11级。“菲特”使我县受灾严重。截至8日18时,“菲特”造成全县1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农业、养殖业、渔业损失较大,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据初步统计,我县农作物受灾面积1.32万公顷,水产养殖损失面积0.45万公顷。受灾人口达9.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元。值得庆幸的是,未出现人员伤亡,水库、海塘等重要水利工程未发生重大险情,社会秩序良好。

对于每一个影响象山台风的天气服务,局领导和气象台都高度重视,特别是“菲特”强度强,范围大,又恰逢天文大潮,风雨强,其发展影响期间正值国庆长假。全局人员立即结束假期,于6日全部到岗,上下齐心协力,严阵以待,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报服务任务。局领导高度重视“菲特”预报服务工作,早在10月3日,当“菲特”显露出有向浙闽沿海靠拢的迹象时,张荣飞局长及时向县分管农业的干副县长汇报了“菲特”汇报了“菲特”台风动态,指出“菲特”可能在长假后期对我县有明显影响,建议其终止假期,作好防台的准备。10月4日张荣飞局长在县防汛指挥成员单位防台部署会议上介绍了“菲特”的动态及可能对我县的影响,指出“菲特”主要影响时段在6日夜里,将给我县带来普遍暴雨,但大风影响不严重,渔船可以在石浦港避风,不必转港。10月6日张荣飞局长坐镇县三防指挥部开展面对面实时气象服务,从上午到晚上8时制作了三期“菲特”强台风影响实况、预报及防御知识电视专题并滚动播出。

气象台严密监测,及时发布各类信息。从9月30日到10月7日整个“菲特”强台风影响服务期间,气象台前后共发布气象信息内参17期,传真到县四大班子、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气象工作站,对于特别重要的信息还当面向上级领导汇报;发布台风黄色、橙色预警各1期。台风报告单17期,包括台风消息3期,台风警报4期、台风紧急警报10期。向当地政府、领导当面汇报10余次。接受媒体采访3次。共发布公众气象服务短信30期160000余条。每天至少早晚二次、台风警报发布后每3小时至少一次,在所有的服务终端上发布最新的风雨实况及未来台风的动向。在台风量级发生变化及登陆等主要时间节点上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了让公众更及时地知道最新的台风影响实况及预报预警信息,气象台从6日10时开始到7日凌晨台风登陆后,每小时一次滚动发布最新的台风信息及防御建议。“菲特”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登陆时间预报比较准确,沿海及陆上大风预报完全正确。风雨主要影响时段结论准确,过程雨量预报略偏小,但气象台每小时在电视上及时滚动发布实况信息及短临预报,修正了短期雨量预报的偏差。除了常规的天气服务渠道外,气象台在象山气象信息网上滚动发布台风报告单,累计发布台风报告单17期,并及时更新最新气象及台风影响实况、预报、预警信息。在象山政府网上及时更新“菲特”动态及预警信息。在象山著名网站象山港论坛上和新浪微博上及时发布最新的台风消息。提高了气象信息覆盖面和及时性,也提升了气象局的著名度,受到市民的普遍好评。“菲特”减弱为低气压后,7日夜里到8日上午,其残留云系仍对象山造成明显降水,气象台于8日早晨,根据服务需要,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提醒注意防范城镇内涝和地质灾害。并在8日中午强降雨结束后及时解除红色预警。8日上午,张荣飞局长及时到我县影响最严重的西周地区实地调查灾情。三.预报预警发布情况

2012年11月到今年10月发布各类预警信号49期,其中包括本台气象服务历史上首次发布的三期红色预警信号。分别为8月8月、9日发布的二期高温红色预警和10月8日发布的暴雨红色预警。发送决策内参148期,服务短信200余期,受众100余万人次。所有预警信息都通过广播、电视、乡村应急led及时传送到千家万户,结合决策服务短信,使公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强天气的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气象灾害。四.专业专项服务情况

积极做好为农气象服务和乡村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完善了乡村气象信息预警平台,现已经安装开通了led显示屏334块,一天早晚二次定时发布常规天气预报及森林火险预报,当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不定时发布预警信息,在农作重要时节发布7天滚动预报,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病虫害易发期配合农技部门发布农事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材料。在短信服务方面不断更新、扩展种粮大户及其它种、养殖户名单,将专业服务用户进一步细分,做到按需服务,目前已经有5000人进入短信用户通信录。积极做好重大活动及重要节庆的气象服务工作,对春节、春运、两会、高考、海钓节、小白礁一号沉船考古活动、开渔节、国庆等期间的天气预报服务都主动进行了服务。五.现代化建设方面及非工程建设

1)xx县气象预警中心土建工程即将完工。预警中心工程项目分三个功能区,即气象数据探测功能区(观测场)、科研业务功能区(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信息中心)和生活区。科研业务功能区主要由业务办公、气象信息发布、台风和气象灾害发布平台组成,建成后将成为xx县人民政府防台、防灾减灾的指挥部及气象灾害发布中心。

2)完成预警风球改建。去年8月20日,xx县石浦港预警风球正式建成投入使用,该预警风球塔矗立在海拔128米的东门岛炮台山,面向石浦中心渔港,通过变化风球灯的颜色信号预警沿海风力,为使其视觉感官上更美观,与四周环境更协调,今年对其进行升级改造,8月底完成,为渔民提供更加方便、直观的大风预警预报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3)加强信息员、协理员管理培训工作。3月22日,xx县气象局在象山海洋酒店召开全县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来自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气象协理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优秀气象协理员进行了表彰,对今年气象协理员工作进行了部署,重点是完成xx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的200个村气象服务站建设任务。此次会议,旨在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提升我县防御气象灾害的整体水平。4)xx县村级气象服务站建设工作有序展开。新建乡村气象服务站点200个是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县气象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落实,一是召开全县气象协理员会议,将建设气象服务站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落实;二是将新建乡村气象服务站点任务作为新农村建设对镇(乡)街道的考核内容之一;三是做好气象科普资料制作和建设气象服务站所需经费的落实工作;四是按照“有工作场所,有气象信息员,有联络机制,有直达式气象信息接受手段和有气象科普内容”标准,建设乡村气象服务站,先进行试点工作,后全面推开。5)重视农气联合会商。今年我局与县农林局分别于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等主要农事前召开了三次“农气会商”会议,并不定期的进行电话联系,互通信息。会商结果及时通过乡村led及农网发布。服务中心,加强了对“三员”的管理及专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紫甘兰种殖、西沪港海水养殖的气象专业服务探索研究。

6)注重探索总结,努力提高航线预报服务的准确性及针对性 去年4月份开始在市气象台的指导下开展航线预报,航线预报在保护航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航次,促进了象山海上观广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今年,根据用户的要求,在节假日前主动延长预报时效,以利于提前安排航班,进一步提高航运效率。7)重视电视气象节目制作,提高节目质量

由市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录制、主持人出镜的电视气象节目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播,不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与实际更加贴近的气象信息,还有重要天气及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温馨提示。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气象台克服人员紧张的困难,在信息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编导稿的编写质量,向广大象山人民提供预报准确、形式生动的电视天气预报。

8)加快乡村气象服务站及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建设完成了11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相关应急认证工作,完成了2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200个乡村气象服务站建设工作也即将完成。

9)继续加强乡村气象预警显示终端建设

今年乡村气象预警显示屏已增加到334块,进一步增加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发布终端及业务平台也在正在进一步改进完善中,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减灾防灾工作。六.服务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年预报服务,基本上做到了有明显转折天气和较大降水过程就有预报服务内参。全年共发布各类气象预报内参167期,春运专题服务8期,开渔节专题服务11期,早稻春播及夏收、秋收冬种专题天气服务多期。对于重要转折性天气和严重影响天气都进行短信服务,年内共发天气服务短信200多条,受众达100多万人次。服务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加强了为农服务,每周发布《农用天气》预报材料,积极开展农气会商,热心服务于种粮及其它种养殖大户,受到普遍好评。全年虽然多气候事件,气象台本着“重大天气不放过,一般天气不放松”的服务理念,对每一次重要的天气过程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尽早发布气象信息,对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依据,对专业用户能合理安排生产,及时采取措施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气象保障。特别是春运服务、海钓节、开渔节期间天气服务以及“菲特”台风的风力预报都比较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七.气象服务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气象预报产品正在努力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公众对预报准确度的要求。特别是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和台风路径及强度预报,这一方面有待数值预报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待于预报员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能力的提高。另外今年新开展的航线预报,精细化要求极高,预报风险大,而气象台不管是在人员方面还是在技术方面都有所欠缺。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服务产品的针对性要求也越来起高,要求我们提供更准确、更精细化预报产品,目前的服务新产品尚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只能从服务技巧上来适当弥补。八.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措施

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篇3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城市积涝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篇4

关键词:城市积涝,气象预报,仿真模型

0 引言

近年来,强降水造成的城市积涝灾害日益突出,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这种现象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面积扩张,市区房屋建筑密集,混凝土铺盖的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雨水渗透减少,与此同时坑塘、湖泊水面面积也在不断减少,使得城市对雨水调蓄的功能下降。另外,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也不断增加,这些变化也使城市已有的排涝系统承受的负荷超过其设计承受能力。强降水引发的积涝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社会对城市的积涝监测预警服务有很迫切的需求。2003年6月23日~25日南昌市出现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强降水,致使城区交通阻塞、房屋进水,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积涝灾害,损失惨重。本文利用气象部门的自动雨量监测资料,采用了现代天气预报、雷达探测降水估算技术以及城市暴雨积涝数学模拟技术,建立了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专业数据库,以GIS为支撑平台,依托降水监测预报业务,研究出暴雨积涝数学模型和业务服务系统,为暴雨积涝灾害的模拟、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业务平台。

1 系统总体思路

根据南昌市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市政部门提供的排水管网数据,按照同一网格内地表性质基本一致的原则,把南昌市划分为645个结构不规则的网格(计算控制单元),用GIS工具计算每个网格中排水管网的设计流量、网格平均高程等汇流参数。将各类实测和预测的降雨信息用二次曲面方法或泰森方法进行插值,计算各网格的面雨量(产流量)。依照不同网格的地形特征,分别采用二维非恒定流方程、一维非恒定流方程等,取一定的时间步长进行数值积分,计算每个网格的积水量。在Arcview GIS软件中把各个网格积水信息与城市街道的地理信息叠加显示,利用GIS软件提供的统计功能,可计算出每个街道积水范围、积水深度等参数。图一所示为系统的主界面,从图一中可看出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面雨量计算、仿真模型调试、模型前处理、模型后处理等功能。

2 系统构成

2.1 数据库建设及基础信息预处理系统

城市暴雨积涝预警系统需要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利用GIS管理上述基础空间信息,其优点是可以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数据,采用统一的地理坐标,在ArcView GIS软件环境下,可以清楚地展现上述各类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是ArcView GIS对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相对较低,不能承担复杂计算,所以本文的暴雨积水模拟过程以FORTRAN语言编制的程序为计算工具,将其嵌入Arc View GIS软件中。以ArcView的Avenue语言为开发平台,研制开发了基于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积涝预警模型参数自动生成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网格、节点、通道三者的拓扑关系,自动求算网格单元中包含的排水管道长度和管径,并求算独立管网网格之间的联系,具有网格单元检错、数据库资料与数学模型数据的转换、网格高程属性和通道高程属性信息自动生成等功能。网格单元的下垫面属性、面积修正值、通道类型、特殊通道节点高程、闸门泵站与通道的联系等需要人工整理修正。系统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基础信息数据转换成预警模型能够识别的数据,使建立模型的时间大大缩短,通常一周时间即可完成建模工作,这些功能使其易于推广应用。

2.2 城市暴雨积涝的数学模拟模型系统

数学模型以城市地表与明渠河道水流运动为主要模拟对象,基本控制方程以平面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为骨架,对小于离散网格尺度的排水渠涌或河道,采用一维明渠非恒定流方程的算法。传统的数值模式计算,通常采用规则矩形网格或三角形网格对计算区域进行剖分。但是城市局部地区地形复杂,街道、河流分布各异,各种建筑物,特别是各种防洪排涝工程措施在不同城市之间差异很大,对暴雨径流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暴雨径流的特点,模型应用有限体积法的思想,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将网格设计成多边形。取网格单元为控制体,计算网格中心处水位,在网格周边通道的中点处计算流量,水位和流量在时间上采取时间交错计算方式。

一般城市排水系统由排水管道、雨水井、明渠、河道、泵站、闸门等组成,排水管道纵横交错,通过雨水井承担接收地面来水。管道水的排出由泵、闸或淹没出流管道来实现,城市的一级、二级河道、明沟和坑塘、湖泊接纳泵站、闸门或淹没出流管道的来水。本文改进了河网处理方式,增加了景观水位和最高水位的处理,可以较好地模拟人工排水运作方式。地下排水管网内的水流,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方程计算。地下排水管网与含管网的单元水量交换,通过连续方程的源汇项控制。管道内的流量计算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方程计算,考虑了有压流、管道无压流、有压流到无压流过渡过程。模型参数的调试采用了实时动态校正技术,可通过计算与实况的误差实时调整部分模型参数,使得模拟和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

预警系统所需雨量信息包括自动雨量站监测的降水信息、多普勒雷达监测的一小时累积降水信息、数值模式预测的降水信息、主观预报的降水信息。各类降水信息细化为不同时间间隔的资料,如1小时、3小时、6小时等。对各类降雨信息采用二次曲面方法或泰森方法进行插值,转换成为无结构不规则网格的面雨量,以此作为预警系统的降雨边界条件。

2.3 暴雨积涝预报结果产品可视化处理

暴雨积涝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是一系列数据文件,为了能直观地反映城市暴雨造成的积水情况,本系统在Arcview GIS的基础上开发了积水信息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可以在地图上直观地看到暴雨积水的动态变化和最大积水深度,可以查询某一水深值在全市的覆盖范围,并显示该水深值在市区的坐落位置。为了满足服务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建立不同类型的重点区域数据库,如针对交通、仓储和居民生活等。在重点区域数据库中,可以设置区域名称、水深报警,还可以给出该区域的情况简介和对策方案。用户在选择降水过程后,通过点击图中的重点区域,系统将自动给出该区域的水深演变情况。当水深超过报警水位时,显示减灾对策方案;未超警戒水位,则给出区域情况简介。可以将城市区域积水深度的分布输出成JPG和WMF等格式的图形文件。

2.4 城市积涝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

系统综合应用自动雨量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利用数值预报、GIS、水文动力预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开发了南昌、番禺城市积涝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并预留了多种面雨量计算的接口。数学模型不仅可对各类降水监测资料、数值预报资料进行模拟,还可对历史资料进行验证,在计算过程中输出积水深度、面雨量分布、排水情况等。科学地划定暴雨积涝灾害等级和暴雨积涝的起报条件,实现了城市暴雨积涝积水监测、预报、服务的业务化。

3 系统设计

3.1 城市暴雨内涝预报数据库

主要包括气象信息、防涝调度信息、城市积水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内河道地理信息、工程设施信息、城市化信息等。

气象信息:降水监测信息、雨量估算信息、降水预信息等。

防涝调度信息:调度预案、运行规则等。

城市积水信息: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产生的积水情况、积水区范围等。

城市地理信息:地形高程、下垫面属性(山地、湖泊坑塘、河流、公园、绿地、街道等)、行政区域、地名、桥梁、铁路、高速公路等。

城市内河道地形信息:河道断面、河底高程、河道比降、河床质等。

工程设施信息:排水管道、泵站、闸门、坝、滞洪区、阻水桥梁、铁路、高速公路、导水涵洞等。

城市化信息:建筑物分布密度,通讯、交通等网络,重要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以及固定资产信息等。

3.2 主控程序

3.2.1 数据采集

系统可采集三类数据,自动雨量站数据、中尺度数值预报数据、雷达数据,用户可以点击选择这三类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软件界面选定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其中开始时间为仿真模型开始积分的时间,结束时间为仿真模型积分结束的时间,通常包含退水过程。用户可自行选择开始和结束时间,选择时间采用北京时。

3.2.2 面雨量计算

本项目提供两种面雨量计算方法,即曲面方法和泰森方法,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种,也可直接做下一步仿真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仿真模型直接取各类雨量数据,并采用泰森方法制作面雨量。

3.2.3 暴雨积水仿真模拟

提供仿真模拟、模型调试等功能,系统界面如图二所示。模拟运算过程中,若雨量较大,积分出现异常,可将“时间步长”值调小,再做模拟运算。图二左侧显示暴雨积水情况,右侧两小图分别为面雨量分布、排水情况分布,上方同步显示积分时间。积分完毕后,图二左侧大图显示最大积水分布情况。

4 讨论

(1)在对城市的计算区域进行无结构不规则网格剖分的基础上,应用水动力学方程研制了参数化的城市暴雨积涝预警模型。模型的运行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市政集排水管网信息数据的精细化程度,本系统采用了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对其进行插分,以与市政集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匹配,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失真。若能获取实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有效提高模型的运行效果。

(2)本文以ArcView GIS的二次开发语言Avenue为开发工具,研制开发了基于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积涝预警模型参数自动生成系统和基于GIS的城市积涝预警模型输出结果空间可视化系统,方便了整个系统的推广应用和用户使用。Avenue为嵌入式语言,需依附于ArcView GIS软件平台,制约了其推广范围。近几年来,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该软件系统提供了专用的二次开发模块,可开发出能独立运行的用户软件,今后本系统若能移植到ARCGIS软件平台下,将有效提高其可推广性。

(3)系统模型参数的调试采用实时动态校正技术,可通过积水计算与实况的误差来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拟和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模型参数的调试过程目前采用手动方式,使用者根据经验进行调整,调整效果与使用者的技术水平、经验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确定性高。今后若能研制出科学的自动校正技术,将有效地提高其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仇劲卫,李娜,程晓陶,夏祥鳌,等.天津市城区暴雨沥涝仿真模拟系统[J].水利学报,2000,11.

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论文 篇5

摘要:本文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切入点,概述公共气象服务内容,分析其重要性,切实探讨公共气象服务加强措施,更好的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加强;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通常来讲,公共气象服务可以向旅游业、种植业、畜牧业、交通业等诸多行业提供气象信息,这些行业的人们在生产生活都需要提前参考气象情况,良好的气象条件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有利条件,相反恶劣的气象条件也可以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更加全面的、精准的、细致的提供气象信息,监测出恶劣气象情况如台风、暴雨、冰雹等,对于各个行业的人们生产生活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做好预防措施,确保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有效实现气象防灾减灾,将恶劣气象条件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公共气象事业本身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故而,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对于气象事业及众多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有很多,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气象防灾减灾效果,为了更好的确保公共气象服务成为防灾减灾的先决条件,切实优化防灾减灾工作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以下是对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探讨。

3.1提高气象服务受众定位的服务效益

做好受众定位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正确的定位受众人群有利于集中精力强化气象信息传播力度,让更多需要了解气象信息的人及时接收到正确的气象信息,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果,更好的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在受众定位过程中,要综合分析不同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强化与多种媒体的合作,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已基本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让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象服务也可以充分结合网络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信息、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知识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传统气象服务途径的影响力,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电视对受众的文化层次没有限制,可实现声、画一体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故比较适用于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宣传。而重大灾害性气象信息的发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手机之类的新媒体因其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灾害预报发布到广大受众手中,为公众避险、安全转移等争取更多时间,降低灾害损失。故而善于将传统的服务与现代化的服务途径相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着服务作用。

3.2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农业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非常之大,气象灾害来临之时,很容易造成农田颗粒无收,农民颠沛流离的情况发生。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农业的顺利发展,要特别关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气象机构在处理气象信息时,要注意气象信息的细化与准确性,对监测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提高与农业生产的配合度。气象机构要加大与农业大户的沟通与联系,二者共建气象信息发布及获取渠道,保证气象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权威性。针对气候多变的季节要适当加大气象信息发布的频率,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主动性,不仅要提供气象信息,还要对气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辅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3.3建立特种气象监测系统,拓展气象预报服务

特种气象监测系统包括空气污染浓度监测、紫外线、花粉浓度、负离子、太阳辐射、粉尘、酸雨、土壤水分、泥石流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陆地生态、海洋气候、湿地气候、二氧化碳、太阳风等学科前沿的热点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的内容,利用气象卫生监测技术进行土壤湿度、植被、河流水域、生态环境、草原森林火灾、城市热岛效应等进行监测,并对泥石流滑坡、自然灾害、城市环境等进行遥感评估。

3.4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各类气象灾害是导致国家、人民群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因素,因此公众气象服务要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面要对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予以完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规定及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完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备应急处理方案;针对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其它类型灾难的自然灾害,则要特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选择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组成应急处理队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各类实训活动,丰富应急处理人员的实战经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提升抗击灾害及救灾的实际能力,比如滑坡、山洪等灾害就是其它灾害处理不当导致的,因此要提高灾难应急处理队伍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

4结束语

气象预报服务 篇6

摘 要 在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现状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大气环境监测对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气象预报服务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气象预报的现状及大气环境监测在气象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 环境监测;气象预报服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X831;TP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对即时气象信息获知的要求不断提高,表现在预报方面及对气候的评估以及针对自然灾害气候的防灾决策,气象预报内容也集预报天气、分析评价气候、突发气候状况的应急对策等于一体,气象预报中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气象预报的需求。

1 我国气象预报的现状

首先,气象服务在覆盖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气象服务部门虽然能够通过网络、电视和广播等做了及时播报,但还是在预报传输速度存在不足[1]。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没有给听众留下更多的应急处理时间;气象服务对气象灾害的防御知识宣传不够,公众自身缺乏防范应急能力,在面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时缺少科学的指导,直接影响气象预报服务效果。

其次,气象预报服务的基本设施配套不足,存在着抵御自然气象灾害风险的脆弱性问题,局部地区的监测站密度不够,对局部的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不够,造成灾害来临时,经济损失较大。若是增加监测站,准确地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减轻灾害损失;气象预警发布后许多地方政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没有及时采取预案来预防灾害。

最后,气象预报能力不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除了预报准确率的技术问题外,气象预报服务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缺乏科学的指导措施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服务,达不到服务效果[2]。目前,我国关于防御、减轻气象灾害的责任缺乏具体明晰的划分和相应的考核机制,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人们就理所当然地将责任归咎于气象预报和大自然。

2 大气环境监测在气象预报服务中的地位

我国气象中心完成静态测试,对气象预报服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便于各级气象部门对环境监测的应用工作的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自动气象监测网见图1。

第一,在为公众服务方面。随着大气污染的日益加剧和雾霾现象的频繁发生,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不在仅局限于某一范围内,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还提高了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为做好防范准备做了数据理论基础。

第二,加强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要想做好公共卫生气象预报服务就要建立高效的多方合作机制完善监测系统,增加气象信息的传输途径,完善城市气象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实时交通、能源、建设空气污染等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研究和动态监测,构建集气象服务与生态环境预测系统,提高城市工程气象的服务。

第三,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的应用。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经初步建立了负离子监测系统,开展不同下垫面,不同时空尺度,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过程的负离子浓度的分布特征研究,开展对负离子浓度的气象预报,不仅可为公众日常出行和休闲娱乐提供更为准确化、人性化的预报服务作为参考依据,还可为环保部门开展大气环境评价提供依据[3]。

3 大气环境监测在气象预报服务的作用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城市城镇已经是公众居住的主要场地,人们对居住气候条件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问题也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高楼可以降低风速、增强风流,柏油路使城市的含水量减少,外加受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加大了获得城市气象数据以及进一步研究气象的难度;然而大气环境监测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精确的大气环境的参数基础上,大气监测能在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发挥各方面作用。

首先,快速准确的做好城市以及周边的大气环境预报,成为满足气象预报服务需求中急需解决的数据监测问题,因为城市气象模式和监测污染物扩散预报模式是一个数值模式,兼容并优化了监测污染物扩散和预报城市气象;大气环境监测对拓展气象预报服务和监测服务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大气环境监测推动了各级气象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快速开展。

其次,提高城市气象与大气环境的质量监测,掌握城市区域中常规和特殊气象数据,结合数值模式满足城市大气环境的应急需求,是气象预报服务制作和防预工作开展的关键;大气环境监测应用于气象预报有利于研究气象及其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病理的机理影响,建立气象环境变化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业务系统,可以为突发的环境问题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应急处置的气象保障。

最后,大气环境监测应用与气象服务有利于改善我国气象服务的现状,增加监测密度可以提高对气象的预测能力,提高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满足多层次的公共需求;大气环境监测可以给公众的日常出行、旅游、生产活动提供精准的气象预告;大气环境监测解决了气象预报服务中存在的较多问题,缩小了公共气象的服务能力和满足社会基本气象服务需求的差距。

4 结语

大气环境监测应用在气象预报服务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气象预报服务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弥补了我国气象预报服务的缺点,包括覆盖面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大气环境监测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交通、气象等进行实时监测,方便了人们出行。同时,大气环境监测是科技进步的具体表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瑜.关于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

[2]李研实,齐昕晖.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措施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35).

[3]刘大鹏.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7).

气象预报服务 篇7

1 含义及二者关系

1.1 气象科技服务

气象科技服务是指以提供各类气象信息为主的气象服务, 它主要以利用各种气象产品、科技研究成果、气象资产等资源为手段, 在符合国家宪法及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但是由于气象科技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 具有盈利性的一面, 如何处理好盈利性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是气象科技服务的关键。

1.2 公共气象服务

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向政府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大众等提供的气象信息及科学技术服务的过程, 它主要以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为手段, 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1.3 二者关系

气象科技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气象科技服务是非公益性质的, 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公共气象服务体现出来;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发展, 气象科技为其提供技术保障。

2 气象科技服务在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

2.1 广度上, 扩大气象信息服务范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气象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从简单的防雷检测到服务功能多样化, 从单一的电台播报到电台、手机、互联网等多位一体, 气象科技正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气象信息随之走向了更广的范围。无论你身处何方, 只要有网络或手机信号的地方, 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气象信息。

2.2 深度上, 推动气象服务往更深处发展

我国的气象服务业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起初阶段, 气象服务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防雷预测以及向政府部门传递信息, 服务领域受到限制。随着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及社会各界对气象信息的极大需求, 气象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展, 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手机预报短信、声讯自动答询电话、电子大屏幕等多种手段不断推动气象服务领域的扩大化。防灾减灾应急措施、应对极端天气的策略、天气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等相关服务类节目兴起,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2.3 提高气象预测水平

气象科技的发展, 促进了相关设施的完善, 从而可以更精确地预测气象变化, 为社会公共提供更为准确的气象信息。例如, 对台风的预测, 可以让社会各界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禁止渔民出海、及时转移危险居民及产业、做好大风防范宣传策略等, 可以尽可能地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

3 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冲突

气象科技服务就其自身而言, 是非公益性的, 它以一定的科技手段为依托, 向社会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 这种服务是有偿的。但是气象科技服务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部分, 又要求它具有公益性。如何处理好公益性与盈利性的矛盾, 在保证气象科技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的盈利性是摆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面前的棘手问题。

3.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平台

尽管我国的气象科技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 气象信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走向了更广阔地区, 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东西差异、城乡差异较大,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东部地区,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气象服务发展较为落后;相对于城市地区, 农村地区的气象服务发展滞后。如何实现气象科技的平衡发展, 需要公众的共同谋划。同时, 虽然气象科技实现了在更广范围内覆盖, 但是不同地区的气象科技往往局限于本地区。

3.3 专业化人才缺乏

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气象预报, 并提供及时有效地公共服务成为了气象工作人员的难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及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 很多气象工作人员将为社会公众提供气象预报信息等同于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缺乏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

4 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4.1 加大投入, 为气象科技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处理好气象科技服务公益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 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加大国家对气象事业的财政投入。气象科技行业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 国家按照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来管理气象科技行业, 但是, 与其他事业单位不同的是, 气象科技行业具有双重性质, 它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益性是其盈利性的前提。在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要求气象科技行业以社会公益性为前提, 那么气象行业就没办法养活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 这样势必会造成气象科技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所以, 为了确保气象科技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确保气象行业以社会公益性为前提, 国家应相应地增加财政投入。

4.2 创建统一平台, 促进气象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统一平台的建设, 可以为气象科技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 不仅可以节约分散建设的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使得更多的群众相信气象信息, 为气象科技服务提供更为广泛的群众支持。除此之外,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 要求气象科技应不断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 只有不断创新的气象科技, 才能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4.3 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 提高服务水平

浅谈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 篇8

关键词:基层,气象服务

1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1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取得的成就

1.1.1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农业、林业、环境、交通等多个国民经济行业, 防雷减灾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日趋完善和成熟, 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1.1.2 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逐步扩大

信息服务方式和发布手段不断完善, 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 以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为主体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部分地区初步建成。

1.1.3 决策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始终坚持把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放在服务的首位, 在政府组织开展的自然灾害防御、事故灾难救助、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精细化无法满足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以预报代替服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包括信息处理、产品制作、效益评估在内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1.2.2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机构不健全, 人才匮乏, 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

1.2.3 基层气象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现代化程度不高, 急需加大投入扶持力度, 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业务观测系统、准确精细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及时高效的气象预警和防灾减灾系统。

1.2.4 气象科技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科技服务在机构、人员、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工作亟待规范, 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

2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人员状况无法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

目前, 基层台站人员编制都比较少,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还达不到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优秀人才非常短缺, 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2 预报预测准确率有待提高,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基层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增长需求不相适应, 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普及率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2.3 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撑保障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基层气象局是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基础力量, 气象科技服务的收入有效弥补了气象部门经费的不足, 支持了气象现代化建设, 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稳定了气象职工队伍。但同时,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也存在着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服务产品的科技内涵亟待进一步提高, 运营管理亟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 基层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 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关于优化基层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思考

3.1 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

3.1.1 强化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评估和灾害普查, 建立健全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 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 进一步强化灾情内部直报制度, 积极组织开展对气象灾情原因的调查分析评估, 制定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为政府科学指定预案、有效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3.1.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防御工作。 (1) 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基层气象部门除要重点加强对常规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外, 还应着重加强对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 (草原) 火灾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进一步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努力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2) 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要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 在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车站、码头等重点单位和场所确定1名联系人, 在乡镇确定1名协理员, 在各村设立1名气象信息员, 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和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 进一步强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督查并严格考核。

3.2 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

3.2.1 在积极配合做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同时, 完成对气候资料的探测、收集和整理, 开展县级气候变化的评估。

3.2.2 结合本地气候特征, 做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衍生灾害的影响评估分析和预警工作。

3.2.3 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和气候变化科普宣传, 积极配合政府开发利用好当地气候资源, 促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开发。

3.3 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

县级气象部门应及时准确提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积极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康、医疗等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 面向公众普及气象知识, 通过各种媒介并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气象信息。

3.4 面向“三农”气象服务

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趋势预测, 开展土壤墒情和农作物各生育期监测分析, 提供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治以及农作物产量分析, 积极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 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 全力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5 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水平

县级气象部门应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决策、公众、专业和专项气象服务。 (1) 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要围绕防灾减灾、重大活动、重要农事、地方关注的热点和新点, 牢牢把握服务的主动权, 通过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手段, 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服务信息送达决策层和领导者手中。 (2) 要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

3.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气象预报服务 篇9

本文通过分析惠州市近几年天气预报服务的实际工作, 总结出预报服务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一、天气预报预警存在的不足

(一) 预报产品的预报范围较大和局地性很强的强对流天气的矛盾

在我国, 目前各地的天气预报水平, 都在积极开展精细预报工作, 但难度确实很大。在华南地区, 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频发。由于强对流天气尺度小、时间短、强度强的特点, 它造成的天气灾害局部差别很大, 实际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而实际天气预报范围较大, 落点主要以区县为主, 远远大于强对流天气的尺度 (可能一个村或者几个村) 。在时间段上, 天气预报主要以24小时为一个预报时间段, 但实际降水的时间段只占一天时间极少一部分。

(二) 手机短信的速度颈瓶问题和降雨突发性强的矛盾

我国各地气象部门面对不断发生的各种灾害性天气, 主要是采用发布各种预警信号。操作步骤是按照实际灾害性天气所引起的实况, 根据气象预警信号意义和发布规范, 由当班人员利用软件发出预警信号, 省局接受到预警信号, 再经过省局的发射平台把相关内容发回广大市民。正是由于这样的操作, 用户接受到预警信号信息比值班员发布预警信号时间往往推后18分钟左右。在广东地区, 强对流天气 (特别在春夏季) 一般都是突发性很强, 短时雨势大, 灾害严重, 往往在半个小时内灾害基本结束。晚收到预警信号信息的情况就会给广大市民造成雨已经下大了或者雨停了, 气象部门才发布预警信号短信息。

(三) 农村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信息通道经常不是很畅通和本身的抗灾能力较差的问题

城市它的天气警报系统和防灾防洪设施远比农村完善, 实用性更好, 导致它接受不同灾害的信息和抵御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能力会更强。农村多为不坚固的建筑, 更没有城市那样的基础建设, 在大洪水、强对流天气 (比如雷雨大风、龙卷风) 和滑坡、泥石流面前, 极易被破坏, 甚至摧毁。气象预报预警灾害短信很难到达偏远农村里的每一个农民手中。很多地方所发的预警信号和预警信息主要涉及人口多的城镇, 很少考虑偏远农村。因此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能及时拿到最他们最需要的气象预警及气象灾害信息。

(四) 不连续性的地方影视 (晚上不开播) 和时效性强的气象信息的矛盾

目前通宵直播的市一级的电视台很少, 我市基本上都是11点25分后, 电视台转为自动播放。很多时候, 晚间的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又比较多, 夜间经常有气象台站在发布各种灾害预警信号、灾情和临近预报。由于电视台无人值班, 天气信息无法经过电视, 迅速传递给那些需要的人。

二、构建县 (区) 级预报预警气象服务平台

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 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个粗浅的想法:基于现有的预报水平没有明显的进步的现状, 我们应该构建县 (区) 一级安全气象服务平台———县 (区) 一级预报预警气象服务平台:利用固定电话和移动手机短信, 并有效结合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等, 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进行气象服务。

平台设计:

利用雷达资料的及时性和它对降水云系的正确定位, 利用自动站对雨量的实时监控, 把雷达反射率因子 (回波图) 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图 (最好能够分辨村的地图) 进行比对。经过判断其回波的移动速度, 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直接和当地政府的领导 (比如村长、镇长等) 联系, 再经由他们及时把气象灾害信息传递给广大村民, 并组织防御。

该服务平台针对灾害性天气做出的面向县区一种安全的天气预报及预警的工作服务平台, 需要当地气象局预报工作人员有充分的责任心, 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多普勒雷达的气象知识, 并对当地的人口、地理、地形地貌、村庄分布和经济情况都够了解。并且区域不应该大, 囊括的地理、人员的信息不能太多, 以避免增大预报员的压力, 不利于预报服务。一般做一个县 (区) 的预报服务是最合适的。

该系统的关键区 (红色区域) 应该在比较关注或经常受灾的城区、城镇、村庄、高速路段和工业区 (特别是怕雷击的工业区) 。引入风暴跟踪因子 (蓝线) , 采用强回波报警、中气旋报警和强速度报警, 判断强降水回波影响的区域的移动情况。一旦有可能经过我们设定的关键区, 系统将判断其影响情况和什么时间影响, 进行电话报警。

参考文献

[1]姜海如.关于实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战略任务的思考[G].气象软科学, 2004.

[2]刘英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3]肖伟军, 刘运策.暴雨预警信号发布策略与技巧初探[J].广东气象, 2004.

[4]李海鹰, 徐宁军.中山市预警信号发布初探[J].广东气象, 2004.

气象预报服务 篇10

1 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

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对气象的准确预报能力;防止灾害或者减少灾害的能力;对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对气象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实现, 主要的手段和途径是气象技术的发展, 而社会的需求会牵引气象技术的发展和气象公共服务能力的完善与提高。气象部门能否准确地预报或者提供气象的变化情况, 防止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发生, 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 也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主要目标。

2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

2.1 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在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制, 对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的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投入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建立暴雨、洪涝、高温、风雹、沙尘、雷暴、寒潮、冰冻、台风等各类典型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元, 形成有效的气象灾害防治的工作机制。

2.2 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减灾防灾责任意识

明确政府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责定位, 建立科学的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治责任制,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并将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一体化规划中, 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 并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对其开展科学有效的气象灾害的评估, 并在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气象服务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2.3 要不断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技术手段

利用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技术, 强化气象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为政府和社会大众提供准确、及时、形象以及不同需求的趋向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 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建设, 并且对自动雨量站和无人值守气象站要增加投入、建设力度, 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 改进气象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手段和方法。

2.4 要加强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的国际合作

共享科技成果,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国际化水准。在公共气象服务领域, 有诸多方面是需要借助于国际合作才能长效解决的问题, 比如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灾害防治、海洋风暴、全球气候观测、气象数据共享等方面。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中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涉及的地域广,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积极参与到世界气象组织的工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先进的科技成果、共同攻克气象难题,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 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

2.5 气象服务形式的创新

气象服务的形式应与时俱进。气象预报的传播从最初的电视, 报刊, 广播等方式, 已经扩展到手机短信, 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气象部门在努力尽量及时广泛地告知广大群众最新的气象信息。但是, 公众面对气象突发事件时的防范意识较差, 这些最新的气象信息不能取得公众的高度重视。在这方面, 需要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各种气象灾害带来的严重后果, 正确的应对措施。以台风为例, 东南沿海的居民由于经常受到台风的洗礼, 大概都是知道台风的危害。当气象部门公布台风预警信号的时候, 当地民众都会自觉提前备好物资, 撤离危险地段。如果当气象部门在每发布1次气象灾害信息的时候, 民众都能有这样的觉悟, 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3 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理论和数据的支持, 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卫星提供实况。但是因为气象发生和演变的外在因素太多, 未来天气预报准确率要达到100%也是不现实的。公共气象服务还很年轻, 我们需要给予它时间与支持。气象部门应该协同其他政府部门, 一起做好气象服务台。当气象灾害来临之前, 为政府和民众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挽回损失。

摘要:公共气象服务以气象的现代化为基础和依托, 主要的核心和目的是发展公共气象事业, 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并且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的综合能力。本文对于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指标量化下一篇:癫痫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