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2024-05-19

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精选6篇)

篇1: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浅谈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在1999年11月,经中央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从那时起,全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铺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十二年来,全国高校的后勤改革较好地辅助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高校后勤的改革之路。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后勤改革推进缓慢、学校管理队伍对后勤的发展与改革思路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学校后勤工作在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还有一些与后勤改革不相适应之处。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我们高校管理工作者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

本文将围绕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进行探索,旨在为高校后勤建设贡献新的理念和观点。

一、后勤的改革与发展

(一)什么是后勤的改革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又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就是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国家宏观调控、由高校职能部门监管、由行业自主自律管理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高校后勤改革,就是要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时代背景。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后勤改革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发展的实际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精髓是统筹协调,关键是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实质,以其作为统领高校后勤改革的全局,逐步完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时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员工利益最大化,建立一个和谐、高效、节约型的后勤,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师生的消费和服务需求。

(三)后勤改革的认识、经验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高校后勤改革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高校领域的成功实践,它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后勤改革,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够符合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与其他的后勤组织机构相比,高校后勤多了一份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这要求后勤工作者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人性化服务,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使被管理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还体现着对人的尊重,后勤工作者更应当注意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充分理解考虑师生的想法和需求,只有这样,后勤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解放思想是高校后勤改革的思想前提。解放思想更是当前后勤改革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了更好的适应和辅助高校育人建设,我们后勤工作者必须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紧随新形势新发展,放下思想包袱,在工作上开创新的局面。只有在思想上解放了,才能坚定的走高校后勤改革之路,才能鼓足干劲开拓性的展开工作,从而建立优质、高效、节约、和谐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原则战略目标一定要根据具体发展情况来制定,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目光短浅,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方向明确、思路清晰和切实可行的目标。当前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高校后勤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勤改革关系着广大师生和后勤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后勤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计划、有原则地逐步展开和运行,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能急于求成、好大喜功。

2.树立创新意识、重视体系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高校后勤改革的良好发展不仅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指导思想,也离不开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后勤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调整,而是必须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体系,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监督标准,健全完善后勤各项规章制度。任何企业单位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约束集团内部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就不能团结一切力量发展企业,最终导致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一席之地!

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后勤管理集团摸索并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后勤改革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完备的六项基本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岗位责任制。二是检查落实制度。三是奖惩制度。四是培训制度。五是劳动竞赛制度。六是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加强这六项制度建设,使后勤各部门的管理工作都有据可依、奖罚有了标准尺度,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制度、人人有约束,提高了后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要做好后勤工作,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就要坚持创新。为了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观发展需要,各级管理人员锐意创新、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型、专业型、和谐型和低碳型后勤。同时积极营造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努力发展品牌战略。因此,在后勤改革与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重责任、事事讲落实”的高效工作格局,努力营造一个新世纪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打造高校后勤的特色改革与发展。

二、后勤的管理与服务

(一)什么是后勤的管理与服务

管理就是管辖和治理。服务则是为集体或为他人工作,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的行动或工作。高校后勤的管理工作是围绕着如何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学习生活服务而展开。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其服务的主体是教学工作,其服务的对象是数量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组成的群体。后勤的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体现在制度建设和行政调控方面;后勤的服务则是一种非赢利型、福利型的活动,是在最基层、最直接的劳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体现着管理的效果。

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高校后勤工作肩负着服务与管理两种职能。后勤集团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履行着育人的职责。后勤既要努力搞好服务工作,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需要,又要严格的管理,提供高校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正常的公共秩序、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保证高校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也存在矛盾之处。后勤管理苛严会导致服务不到位,而没有原则的服务又会导致管理工作无规章可循。因此,要搞好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就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不动摇、始终把师生的日常生活照顾好、始终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尽量做到服务与管理的完美结合,使服务与管理并重。

(二)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目标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工作

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企业管理模式,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分三个阶段实施目标管理:制定目标、实现目标以及检查和评价目标。建立一个“岗位有责、管理有序、奖惩分明、考核有据、定期培训”的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标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后勤员工来说,目标管理就是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好。只要让每一位员工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才能确保后勤各项服务有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到整改迅速,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每个职工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形成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职工对集体的感情,从而增强了整个后勤团队的战斗凝聚力。

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然而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体制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做好后勤集团的规范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财务、采购、成本、资金和安全五大方面加强管理,有这样才能确保后勤管理工作不断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以人为本、继续完善“精细化”服务

后勤服务的好坏,历来是反映一所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没有优良的后勤服务,要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是难以实现的。高校后勤服务有着不同普通消费市场的区别性特征。后勤服务是围绕着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中心。不断满足高校育人、培养人的需要,提供公益性服务,保障高校稳定与发展是高校后勤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衡量后勤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师生是否满意。因此,后勤工作者,第一位要重视的就是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后勤工作者尊重师生的利益,多为师生着想,积极主动地为师生服务。在高校中,以人为本还体现在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广大师生需求和想法,善待广大师生意见和建议,更为重要的是让广大师生分享到后勤改革的各项成果,这是后勤发展的根本目的。

后勤一贯推进“精细化”服务目的就是为广大师生办好事、办实事,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师生满意。推行精细化服务就要建立规范严密的管理规章,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要确立严抓细管的管理思想。按照这个思路,要建立健全各部门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层次,落实管理责任,形成管理网络。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不断追求的以一流的爱心和微笑贯穿服务的后勤文化。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是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符合了“精细化”服务的重要特征。

3.提高干部员工素质,定期开展培训

作为一名后勤领导干部应该不断充实自我、严于律己,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本部门员工做好日常服务工作。首先,要重视学习。面对当前复杂的工作难题,后勤领导干部更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后勤干部形象。作为一名后勤领导更应当以身作则,以谦逊的态度为广大员工服务,遇事和大家商量,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大家的监督之下。第三,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提升自我。只有踏踏实实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发奋图强,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后勤领导干部。

要想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我们中心服务工作的需求,就要全面提高我们中心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不仅是一项维护我们中心员工学习权、发展权和精神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也是促进我们中心创新和发展的动力。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工作的员工,才会干劲十足,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一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氛围下,才能实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目的。其次,要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学习培训机会。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我们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传统培训方式,从内容上更注重后勤精神、后勤传统、后勤文化、后勤理念的挖掘和探讨。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使员工自身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得到充实。同时,员工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觉学习的观念,从思想深处、内心深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已经基本明确,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管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循序渐进,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一定能走向成功。

篇2: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2.细化服务标准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篇3: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机构改革精干高效

我校技术物资供应管理原由教学设备处负责, 下设供应科、维修科、实验室管理科、动物实验科等若干科室。其中供应科下面又有若干个仓库, 有仪器设备库、化学药品库、教学器材库和玻璃仪器库等, 我校有四个校区, 同样的仓库四个校区都有, 三个校区分散在南京市内, 另一个校区则在镇江, 这样人员大约有50多人。

我校从2000年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 撤消教学设备处、总务处和基建处, 成立了有管理职能的基建后勤处和服务功能的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其中技术物资的供应管理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 有管理职能的工作由基建后勤处和教务处的相关科室去完成, 有服务功能的工作由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去完成。

二、优化程序提高效率

基建后勤处的国有资产管理科按照《中国药科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做好管理工作, 办理仪器设备的入库出库手续, 处理仪器设备报废工作, 完成数据年报工作。教务处的实验室管理科, 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规定, 协助院部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布置拟定仪器设备配备方案并组织对其进行审查, 协助领导做好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运行经费的分配、检查和核实工作。

基建后勤处的国有资产管理科和教务处的实验室管理科掌握全校技术物资的分布和使用情况, 对院部提出的申请采购计划进行初步审核, 再报校领导进行批准。批准后的技术物资采购计划由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具体负责实施。这样分工明确, 精简机构, 高效保障, 满足了我校对技术物资的需求。

三、服务到位发挥效能

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通过服务后产生经济效益, 实行事业单位编制企业化运行模式, 其人员的聘用和解聘、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其自行解决。总公司下属的物资供应中心 (对外称公司) , 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从事技术物资的服务队伍。

仓库中的技术物资是保证教学和科研正常进行的一个物质基础, 保持一个合理的库存量, 一般品种一个月的使用量, 特殊品种不要库存, 而是随要随购, 这样既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又能减少库存占款金额, 加速资金的周转。

技术物资供应通过主动送货上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服务方式, 到教研室和实验室收集要货计划单或电话订货后送上门。下一步设想在江宁校区现有仓库的基础上, 办一个技术物资超市, 也就是说打破原有仓库的界限, 把教学器材、玻璃仪器和一些常用的仪器设备放在超市中开架自已选购。同时如果通过投标招标, 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实力的技术物资供货商, 保证及时补充货架上的货物, 这样能提高工作效力, 不增加投入而达到减员增效的作用, 同时也极大方便了教师和学生。

维修服务中心除继续做好上门维修服务外, 通过自制和加工教学仪器, 对内和对外加工等手段, 产生经济效益。

动物实验中心拓宽增收节支门路, 争取条件成立更多的大小动物实验室, 对外承接动物实验科研项目, 这样既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 又能争取到一些科研经费。

通过机构改革, 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有关技术物资服务部门的人员都在满负荷地工作, 单位工作日内的效益大大地提高了, 而且通过拓展校外市场, 产生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员工的收入。

四、结束语

高校技术物资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其涉及面更加广泛, 内容更多, 总的趋势是要减员增效, 减少冗员, 精减机构。技术物资管理部门成为一个务实高效精干的管理部门, 成为一个服务周到师生满意的服务部门,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摘要:随着高校投入力度的加大和重点实验室等建立, 技术物资的管理和服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本文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中国药科大学的技术物资工作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

篇4: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后勤 社会化改革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邓易元(1972- ),男,重庆人,重庆工学院后勤处副处长,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后勤教育管理研究工作。(重庆 40005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43-02

一、社会信息化要求高校后勤信息化

(一)信息化是新世纪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基本任务

在新世纪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和“数字地球”的概念,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①。面对信息革命这一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中国适时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十五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②。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在建设信息化社会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生产者成为知识性劳动者。生产向着智能化与网络化发展,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生产与用户相结合,实现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生产④。企业组织结构呈现网络化与灵活化的特点,创新、柔性、信息和知识生产型企业将是成功的企业。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知识与柔性管理。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发展。产品呈现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和市场周期短的特点。市场呈现全球化、网络化、无国界化与变化快的特点。产业结构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物质生产和服务业为辅。在就业方面,从事信息、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就业率高,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知识和信息,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人们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当前的问题不是人们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发展会引发许多新的变化,面对市场的全球化、国际化,面对中国加入WTO,在新的国际分工面前做出的新选择必然引发一个地区和企业的重新“洗牌”。

(三)信息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高校后勤工作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通过对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高校后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将高校后勤的服务逐步融入社会服务的体系中,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依托社会的力量,积极利用社会的资源,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从1999年至今,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基本建立起了新的服务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后勤向市场经济后勤过渡,基本走出了改革的最困难阶段⑤。下一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如何进行,是国家和许多高校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基本思路应该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新的后勤体制改革和不断探索出新的后勤模式,方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只有充分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方可跨越式提高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信息化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要求高校后勤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化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实现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跨越式发展。管理学家普遍认为:现代管理已经出现三大新动态:一是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二是管理风格的柔性化;三是管理手段的网络化⑥。计算机网络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原本独立且各自拥有部分资源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让资源作最有效的共享运用,实现集中管理和事务的分布处理,实施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科技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智能化后勤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后勤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后勤已经使用的比较成熟的智能化设施、设备很多,如:水、气、电费用的预付系统,食堂、超市等消费射频卡计费系统,变频衡压供水设备,电视监控报警系统,消防报警和自动防火系统,考勤系统,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空调、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等监控智能控制系统。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基本模型

(一)信息化组织的基本模式

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内涵。放在企业之中,即为企业信息化,放在政府之中,则为电子化政务,放在后勤之中,则为后勤信息化⑦。不同领域中的信息化有其个性之处,也有共性的地方。其共性表现在:

第一,信息化的主体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学校,都是某种类型的组织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以提高其核心能力。于政府是其执政能力,于企业是其核心竞争力,于学校是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然而信息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实践却并不容乐观,不少组织在进行信息技术变革时,往往收益很少,投入却不断增多。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Horold J·Leavitt教授提出的组织变革钻石模式(见图1)颇为瞩目。在钻石模式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技能需求、组织流程和组织结构是四项相互依存的整体。在实施信息化的变革中,其中任何一项保持不变,都会造成信息化的失败。

第二,信息系统的应用都要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其基本框架都可以用图2表示。因此,在任何一个组织的信息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应用系统主要是指依赖于基础设施,针对组织实际需求购买或者开发的各类应用软件,比如办公自动化(OA)、各类MIS系统等。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基本模式的特性

高校后勤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或者其他领域组织中的信息化相比,是为校园这样一个社区(有共同生活的人群——师生员工;有一定的地域界线——校园面积;有一定的规范——校规校纪;有自己的服务设施——食堂、商店、银行)提供服务的机构。而作为高校的一部分,学生在校的活动主要是生活和学习,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因此,除了提供生活上的功能外,它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运作,也承担了一定的教育方面的功能。其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后勤管理决策的智能化、网络化。在后勤管理中,采用信息技术,将物资、财务、餐饮、动力、宿管等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使后勤内部的管理做到科学化和最佳化。

2.实体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虚拟社区的组织管理。所谓实体社区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校园内生活的各项服务和设施,通过信息化建设过程强化学生和教师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所谓虚拟社区则是指因网络产生的诸如BBS或者其他类似虚拟空间等新的交往方式中,后勤单位应该参与到其中的建设中来,以更好地发挥服务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作用。

3.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在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和两类社区(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建设有成效的基础上,后勤涵盖的领域会形成一个有效的商业平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在此基础上,依托于社区的电子商务活动也必然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后勤信息化的建设过程,既要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共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人员、流程、组织四个方面的协调一致,不能陷入“IT黑洞”,在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开展应用建设。同时,建设要围绕后勤特有的管理决策、两类社区建设和商务活动三个方面展开。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策略

1.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尽力支持。实施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认真解决好后勤信息化的应用人才、管理人才短缺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这是当前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人才是关键,资金是难点。要解决关键和难点问题,需要主管后勤管理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教育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人才,增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2.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需要运用的新技术领域很多,每一个高校后勤管理的任务也有较大差别,人才配备和资金来源均有不同实情⑧。因此,各高校后勤管理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采用统一模式,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实情需求选择重点问题推进局部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后勤综合信息化工程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信息化建设任务,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3.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借用成熟的技术。后勤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一项高技术工程,需要信息化应用型和管理人才。但高校后勤的职工学历普遍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的现实限制了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而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是信息化技术人才的聚集地,信息化新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力量都比较雄厚。因此,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优势。同时,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技术在其他许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只要稍作改进和技术的迁移就可顺利地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有效运用。因此,在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借用相应领域成熟的新技术。

[注释]

①埃弗雷姆·特伯恩.电子商务管理新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50.

②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97-

09-15.

③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

11-10.

④⑥⑦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5,90,25.

⑤郑善学.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159.

篇5:1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双击自动滚屏 作者: 庄敏

后勤服务集团庄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是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后勤管理体制是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而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两个重要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管理体制又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决不可能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机制。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过了八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体制性的桎梏和深层次矛盾渐凸,目前改革的步伐已减缓,难度进一步增大。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速度有快有慢,有向前走的,也有走回头路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已成为一个突破点,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和现状

1999年前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多是单纯行政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中,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经营等高度集中。学校对后勤“统、管、包”,后勤对学校“等、靠、要”。后勤职工端着学校“铁饭碗”,吃着学校“大锅饭”,实行以任务和经费承包为主的目标责任管理,其主要表现方式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1999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在上海召开。2001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了改革的目的,确定了改革总体目标,规划了实施改革的步骤。几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告别了旧的后勤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朝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需求的新型管理运营模式迈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正积极稳步地实现后勤社会化的预期目标。虽然与最初规划设计的模式和进展速度不完全一致,但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食、宿条件,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基本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体制,实现了学校管后勤与办后勤由不分到分的转变,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由不分到分的转变;三是社会化手段和企业化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后勤实体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后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四是市场机制开始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从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看,大体上可归纳为小机关,大实体;甲乙方分开型;社会托管;注册资本、具有法人资格等几种类型。

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及解析

我校自2001年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沿用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学校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权力,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的方式委托给作为乙方的后勤实体承担,甲方对乙方的经

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乙方根据实际劳动和服务质量情况合理收费。本文着重就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大部分高校采用,具有广泛性)谈谈自己的观点。

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作为改革之初的过渡阶段是无可非议的,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是肯定的。但通过多年的实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鉴于其存在普遍性,应该引起重视。对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分而未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并未真正从学校这个母体上剥离出去。因此,学校领导还不能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另外,作为学校内设机构的乙方,因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因而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学校仍然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

2、领导环节复杂。一个学校领导主管两个后勤部门,增加了管理跨度;当甲、乙双方谈不拢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找自己的“婆婆”,祈求为己作主,“婆婆”考虑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少不了在双方之间进行协调和平衡。这样,既过多地牵涉了领导的精力,又增加了工作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

3、甲、乙方主体不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后勤管理部门是代表学校行使甲方权利,而作为乙方的后勤服务实体本身只是学校的一个内设机构,这种不对等的合同主体,形不成真正的契约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行政上下级关系。因为甲、乙方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

4、甲、乙方关系不顺畅。这主要表现在日常后勤服务收费和其他服务项目委托上。对服务收费来说,客观上,服务收费无据可依,要根据校情而定,可操作性不强,人为因素往往起支配作用;主观上,甲方要维护学校利益,力争使学校花较少的钱,得到较好的服务。乙方首先要保证员工的吃饭问题,再者是考虑维持实体正常运作的经济需求,最后还要考虑实体的发展壮大,迫切希望有较大的收益。就学校其他服务项目委托来说,甲方总担心交给乙方价格不好定(定高了没法给学校交代,定低了后勤服务实体有意见),质量没保证(员工素质低,专业技能差);乙方总认为肥水不能外流,学校应该多为后勤服务实体提供创收渠道和多为后勤服务实体培育经济增长点,有更多的其他后勤服务项目交给后勤实体干,才能锻炼后勤队伍,即便价格算高了,钱也没有让别人拿走。加之特殊的甲、乙方关系(机构同为学校设置,干部同为学校任命),甲方又不能抛开乙方,乙方也不能甩开甲方,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争争吵吵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为此,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配合欠默契,协调不到位,有的甚至关系很僵、矛盾很深。与此相伴一生的则是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和相互制肘。这种局面的出现,既影响感情,又影响工作。

总之,甲、乙方分开型后勤管理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肯定的,它所代表的责、权、利关系非常不清晰。甲、乙双方职能相互交叉,管理权与经营权发生混淆,直接影响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三、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后勤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管理体制的改革又是后勤社会化的核心问

题。教育部领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目前高校后勤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理,不利于后勤资源的优化配制。因此,构件科学的管理体制对于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但过程必须因校、因地制宜,就上述甲乙方分开型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或是后勤一体化管理体制值得探索。

1、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

建立新型的甲乙方关系,对促进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甲乙双方应从学校的发展与需要和后勤的发展为要务,切实做好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等各项服务工作。要正确认识甲乙方的现实存在,正确对待甲乙方的分工和职责,正确理解甲乙方目标的一致性。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规范的、顺畅的甲乙方关系务必做到: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是这样,需要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形势下,甲方要树立后勤实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为乙方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甲方还要树立为乙方服务的思想,在做好宏观规划、计划,目标管理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时,也要热心地为乙方做服务工作,要深入了解和体谅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乙方,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特殊市场的特殊企业,应树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优质服务占领学校市场和社会市场,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乙方应充分认识到,后勤实体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校内服务市场不断扩大,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发展;挑战是社会服务业竞争激烈和争占校内市场。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则就会被淘汰。

(2)甲方有权不越权

甲方代表学校,属于宏观管理,但不应包揽具体事务,避免陷于琐事杂务,更不能直接参与或成立小实体加入后勤生产经营活动。甲方应慎重用权,把握好政策尺度。甲乙方不是上下级关系,两者从职务上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甲方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督,跟踪上。

(3)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为了明确双方各自的职责,理顺相互间的关系,学校必须制定甲乙方各自的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签订后勤服务目标协议书,以合约的形式规范行为,明确服务内容、质量要求、费用标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减少和避免因口头约定而产生的矛盾。

(4)提高素质,强调相互理解和沟通

甲乙方的体制模式,从工作性质上就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如果双方缺少理解和沟通,不讲

究工作方式,就很容易产生矛盾,乃至激化矛盾,影响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作为甲方应该认识到乙方存在着资金不足,“养人”任务重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要为乙方创造较好的条件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作为乙方应该主动做好各项后勤服务工作,提高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让领导放心,这才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对甲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后勤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所谓一体化管理体制即:取消甲乙方,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实体合而为一,成立新的后勤管理处(下设若干中心)或后勤服务集团,就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向学校负责,而机构内部则按照“事企公开、两权分离”的原则,组建下属机构­­­——后勤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或后勤服务集团将学校后勤工作的经营、职能委托其属下的后勤实体承担。这种管理体制从表面上看是一分为二后,再合而为一,实际上它并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是探索中的一种选择。

后勤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可进可退。如果后勤服务实体能够做大做强,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注册为独立法人企业,实现与学校母体实质的剥离,融入社会市场,与其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后勤服务上,接受学校的选择;否则,随着后勤服务实体中员工的逐渐退休,特别是学校有意识地对后勤服务实体中员工的吸收消化,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弱化,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大门逐渐打开,当后勤服务实体弱化至极限时,学校同时也就实现了“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⑵指挥简捷高效。这种后勤管理体制,学校主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只需领导一个部门——后勤管理处或后勤服务集团,即领导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全部。再不用在两者之间搞协调、平衡。工作环节简化,领导成本降低,领导效率提高。

⑶后勤运行效率提高。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成了一家人,信息交流顺畅快捷,沟通协调方便有力,从体制上(下属服务部门只是后勤实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人之间不是原来的同级平等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消除了后勤管理监督与后勤经营服务之间的顶牛、摩擦、推诿、扯皮现象,矛盾少了,内耗小了,效率高了。

⑷管理成本降低。具有相同工作性质的后勤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实体的有机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明显的降低后勤管理成本。

篇6:浅谈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原来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完善。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充分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用和职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发挥后勤管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 三服务 两育人 后勤管理

后勤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高校后勤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高校后勤始终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创建一流的饮食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过程中,在为创办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中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工作。

一、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管理、服务理念

1.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做到诚实守信、坚守承诺。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先进典型,以点带面,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2.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集力量,鼓舞斗志,加速观念的转变,坚定改革方向和信心;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规范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后勤集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确保学校和谐安全稳定;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生存,不断推进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二、转变观念,追求服务质量水平的不断创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后勤始终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致力于构建和谐校园,而饮食服务中心作为后勤体系的重中之重,更是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创建一流的饮食服务保障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过程中,在为创办师生满意的饮食服务中有力地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发展工作。

三、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开放式的高等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吸收课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校期间的衣、食、住、行、学等无不和后勤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后勤工作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强化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势在必行。因此,在管理中必须从强调学生的需要、爱好、奋斗目标和个性出发,以学生的提高、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管理要时时体现学生这个主体,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后勤管理是一项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包含着如何通过管理去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目的。

四、加强管理和服务,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在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从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师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和后勤保障。高校后勤只有依托于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和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后勤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应以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出发点,以服务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寓服务于管理之中,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营造思想教育的浓郁氛围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教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管理上也越来越严,必须做到科学管理,如学校的建筑,无论是内在结构之独特,质量之高,还是外在形态之美、装饰、布置之相宜,与六十年代校园之简陋,平易相比,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管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喷泉、假山的设置、绿茵的点缀,使校园美化、亮化、净化于一体,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学习,不仅身心愉悦,同时审美能力也逐渐提高,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充分重视给学生创设整洁、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重视学校的绿化工作。

六、创新服务手段,致力构建和谐校园

服务贯穿于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后勤服务工作要始终抓好“三服务、两育人”的教育,将为学校和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高效服务作为集团首要工作目标,把师生的“满意度”作为优质服务的检验尺度。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切实发挥好后勤特有的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

搭建与学生交流平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新领域。要将食堂建成师生之家,成为学生的第二讲堂,以职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节约美德,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就餐习惯差、环境意识差、劳动观念差的现象。使广大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劳动观点。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教育,和谐社会将不够完善;失去了和谐校园的和谐社会,则将是不完整的和谐社会。而这也决定了后勤服务中心的工作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下,以坚持“三服务两育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通过不断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服务育人意识,营造管理育人机制,最终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使和谐校园的构建得到落实,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最大贡献。

和谐校园是全体师生员工美好的理想校园,我们要坚持服务的理念,以优质服务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秀柜组获奖感言范文下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 泉水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