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待学生

2024-06-30

教师对待学生(精选十篇)

教师对待学生 篇1

一、用鼓励和微笑面对学生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充满着热情、洋溢着活力的生命个体。他们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当他们走向社会时, 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并服务于社会。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 这个年龄段正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阶段。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永远有一颗真诚善良和宽容关爱的心, 永远有一双敏锐、公正的眼睛, 关注上进生, 关爱后进生。善于捕捉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及时进行调整, 让每一个孩子在心灵里都能享受到教师的阳光雨露, 让每一个学生能始终在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中愉悦地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应该承认, 人与人之间的确存在着差异。一个班上, 总有那么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知道他们后进的原因是多样的:或是基础差, 或是反应能力慢, 或是害怕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分别对待, 多给予表扬, 多给他们一份温馨和关爱。

一直以来, 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时候教师的一个赞赏或鼓励的目光会深深地保留在孩子美好的记忆中, 甚至影响和改变他的人生。同样, 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批评也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1995年我在一个镇上的小学任教时, 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课。这些孩子多数是在村小念完三年级后转到镇小学来的。小镇是一个苗、汉、布衣族杂居的地区, 一些学生连汉话都还说不准, 方言阻碍着他们的正常学习。我的语文教学面临着挑战。

为了鼓励学生学会普通话、学会作文, 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演讲和朗诵比赛, 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课堂上, 我发现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 每一次作文我都一字一句地认真批阅, 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写得好我都给予鼓励, 在评价中极尽赞赏。当学生的学习和作文有了一点进步时我都会在班上进行表扬。就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慢慢地提高, 作文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十几年过去了, 这些当年的学生如今大部分都参加了工作, 并且有的成了单位里的骨干, 有的走向了教育岗位, 还有的如今已是文坛上小有名气的诗人了。2008年春节, 有个学生专程从外地来看我, 并送给我两本他刚出版的诗集。他提到了他在小学的那次诗歌比赛:“李老师, 您知道吗, 我是在您鼓励的目光下走上讲台的, 当时我连汉话都说不好, 那是我第一次获奖呢, 我高兴了好几天。您给我修改的诗我一直都保存着。”可见,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中是多么重要, 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每到节假日, 我都会收到学生的短信和电话问候, 读着那些亲切的语言, 感受着学生的祝福, 每一次都能让我感动不已。其实我做的只是一个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可是却在他们的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象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继而他们又将这份美好的爱心往下传承, 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在教育工作中, 我始终认为爱是师德之魂, 也是为师之本。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会“信其道”。在教学中, 我认为只有爱心是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教师的, 教师爱学生就应该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注孩子的情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经验, 与时俱进, 探索教学方法, 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让学生走进生活, 感悟真情;激情鼓励, 享受成功。十几年来, 我所任的班级总能涌现出一些“小作家”“小诗人”。近年来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比赛活动中屡屡获奖, 他们在各种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不下几十篇。我个人也先后十余次获奖。

二、用宽容与关爱善待学生

爱是教育的永恒。教师爱学生, 学生也才会爱自己的教师。师生只有在爱与爱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中, 才能迸发出生命的火花。闲暇时, 我会经常想起我跟学生在一起的快乐, 他们的纯洁天真净化着我, 他们的朝气蓬勃感染着我, 他们的求知欲望鞭策着我, 他们的调皮和淘气时刻提醒着我, 他们是一本本个性独特的书, 值得我不断地去阅读、去欣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爱学生, 就应该连他们的缺点也一起爱。有时候, 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处罚更强烈。”2008年9月, 我担任了三 (1) 班的班主任。这是一群淘气的孩子, 他们聪明可爱, 而且大多数同学的家庭都很不错, 可是有一次, 一个孩子竟拿了别人一部漂亮的手机。

事情发生后, 一下午我都在班上进行开导和谈心, 希望拿了手机的同学能主动把东西还给别人。可是一直到放学, 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当时我真有些急了, 真想把我排查的几个“对象”叫到办公室里去。可是没有证据怎么办?我忽然想:不妨先用“宽柔战术”。凭着我对他们的了解, 这些孩子都不缺钱和手机呀, 可是为什么要拿别人的东西呢?于是我字斟句酌地给对方发了一条信息:“好孩子, 老师知道现在你正为你今天的行为感到后悔, 也许, 你在拿手机时只是想看一看是吗?人生的路很长很长, 一部手机的份量实在是太轻太轻, 如果因为这个手机而在你纯洁的心灵里留下一个不光彩的污点, 那真是太不值了。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老师期待着你。”说句实在话, 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底。

短信发出了, 第二天没有动静, 第三天仍然没有动静。在班上我缄口不提这件事。我一直在等, 我相信来自道德的力量。果然, 第三天晚上, 丢手机的同学给我来了电话:“李老师, 手机找到了!”当时我很高兴, 为这个同学的进步高兴, 他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我想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保护那个孩子的自尊, 我没有详细地寻问手机找到的过程, 也许这是个永远的秘密。我也无须去打听, 可是我看到了一个年幼灵魂的道德发现。我相信这个同学从此会迈上了一条光明、正确的人生之路。

对于这件事的处理, 让我再一次深深感悟到:教师要学会宽容学生, 特别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宽容学生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它在无言中让人感受到来自道德的约束。对孩子性格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 也要尽量避免用斥责和粗暴的态度去刺激他们, 毕竟他们都还是孩子, 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

原来以为, “教”是一种“给”, 后来才发现“教”也是一种“得”。课堂上,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字的丛林里, 感受着语言的精深妙曼, 体验着读书的乐趣;在“教”与“学”的互动中, 教师和学生一同懂得感激;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教师唤醒学生可贵的悟性与灵性。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让教师的爱在学生的手中传承下去, 让他们有一颗爱心。爱世界, 爱生活, 爱他人, 爱自己。让学生有一颗自强的心, 百折不挠, 锲而不舍;有一颗纯净的心, 荡涤污垢, 净化心灵。

回首曾经走过的岁月, 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无价, 真爱无言!是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成就感, 是教育使我的生命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也只有教育, 才能让人的生命之树常青!

有一首诗很让我感动: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

可是你却给了我一片海洋……

教师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篇2

理科组李学彦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他们同样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好评和尊重。同时也应该明确,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需要学校、家庭、“问题学生”等各方面的沟通,只有让学校与家庭齐心协力,让家长和孩子合作交流,让教师与“问题学生”携起手来,形成家校联动的教育机制,才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

首先,要重视家长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表率作用。

“问题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家庭的影响。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家长的人格、道德品德、言谈举止对培养孩子的人格、道德品德、言谈举止占主导地位。社会生活中不乏家庭纵容、引诱导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反面教训。事实充分说明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学校,应该定期召开“问题学生”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签订育人责任书,明确家长职责,要求家长在人格、道德品德、言谈举止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督促子女在校、在家、在社会多做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要发挥教师在“问题学生”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是什么样的说教都无法代替的。如何发挥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上的主体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相关的方法。比如可以采取“平等法”、“激励法”、“期待法”、“活动法”等方法来达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目的。

———平等法,就是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每一名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对优等生一个样、对“问题学生”一个样。有的教师对优等生“给面子”,教育方法是和风细雨式的,态度是宽容的;而对于“问题学生”的批评却是暴风骤雨式的,态度严厉,要求苛刻。这种偏心的教师焉能赢得“问题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呢?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更应将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一体,成为“问题学生”知己式的辅导员和朋友。

———激励法,就是激励“问题学生”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避短,诚心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习惯。经常性地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方法,不时肯定他们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能满足“问题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社会赞美的心理需要,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期望法,就是教师为“问题学生”制订一个整改目标,并真诚地期望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当然,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应循序渐进,注重量变。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

———活动法,就是开展各项活动,让“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露一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欢自我表现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问题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或班级集体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有意地安排他们完成某项任务,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为集体争得荣誉后的喜悦。相信通过各种方法的正确引导,“问题学生”必定会逐渐地走向正路,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教师对待学生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人格心声长处个性失误心灵进步能行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

现在有些教师埋怨当下的学生太难教,把责任推给家长和社会,但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深思过吗?难道我们都做好了吗?一点点责任也没有吗?我想,难教的原因不能排除家长和社会,但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从自身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找到教育学生的好方法,就会不再埋怨学生难教了。下面的一些方法,不妨一试:

一、尊重学生人格。俗话说得好,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怎么做人,怎么处事,怎么有爱心,怎么帮助别人,怎么尊重别人,就是说还要教学生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内心的爱走近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并不遗余力地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维护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的创造,相信学生一定有爱心、自信和尊严,也一定会反过来尊重每一个人,也一定会发自内心来发愤学习、端正品行,以最优的表现来赢得别人尊重。

二、倾听学生心声。个别学生在回答问题、说明解题思路、解释原因时一时表达不清,有些教师往往显得不耐烦、不认真甚至直接打断学生的说话,要么是对学生有偏见,要么是怕耽误自己的时间,要么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面前表达的少了,也不愿意在教师面前公开自己的想法,结果可能导致学生自自卑、自闭,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不便。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倾听学生心声的过程中领会他们的意图和解题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教师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服务学生。

三、赞美学生长处。赞美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不是恭维与纵容。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学生(儿童),都愿意听取赞美的语言。在赞美之下,人人会情不自禁地高兴,有人会溢于言表,有人会发自肺腑,他感到有人认可我,肯定我,尊重我,我是多么的聪明,我是多么的厉害,我是多么的伟大,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对于那些从未有人赞美过的学生来说,一次真诚的赞美,可以胜过一万次严厉的责备。有时,老师的鼓励与赞美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正是那一句话却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老师们,赞美学生吧!

四、发现学生个性。

1.发现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其巨大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把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当成优点来利用,借现成的资源(特点和个性)来教育和培养他们,定能开出更鲜更艳的花朵。

2.挖掘学生的优点。美国数学教师海伦.康尔斯拉说,无论在哪个方面,教师都要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给以肯定。“优点单”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一定能行。在学校很多成绩不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多少优点,没有自信心,自卑感很强,往往导致做事、学习、活动没有动力,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结果也不如人意,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破窗效应。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拥有自信、勇气、动力,以积极昂扬的心态和精神来做每一件事情。

3.捕捉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捕捉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

五、宽容学生失误。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从“错误”入手,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导致的后果、克服“错误”的好处,让学生明白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改正了错误,努力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肯定前途会一片大好。作为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好奇、冲动、失误,就一棍子打死,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用宽容之心去原谅,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改正错误的益处,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反思,真正意识到错误的危害,痛改前非,有所进步。

六、保护学生心灵。保护并不是袒护和庇护,这里的保护是指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心灵,维护学生的合理诉求,比如说给其安全感、消除过重的负担、避免精神伤害、体罚或变相体罚,剥夺上课的权利等等。要给学生一定的安全感,让学生知道和领略到教师与学生不是死对头,老师有时批评学生不是有意在捉弄自己和找茬子。学生有了创作成果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服务,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条件。绝不做“杀手”和绊脚石。

七、帮助学生进步。帮助是爱的体现,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生之间的帮助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有学生帮学生,学生帮教师,教师帮学生,这里说的主要是教师帮学生,它在教育活动中更能增强与师生感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学生得到教师的帮助,更能积极完成任务,更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表现自己,更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为此,教师在教育活动当中,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求真,帮助学生远离“坏情绪”。教师要放下架子,帮助学生打扫思想上的尘埃、解决疑难问题、做做心理疏导,这些小事肯定能产生与学生的共鸣,学生也能深受教育。一位优秀班主任告诉我说,他带班成功的一点是: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相互帮助,取得学生的真心。美国优秀小学教师马克西姆说过,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无私的、理智的爱.....没有无私的、理智的爱就不可能造就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自卑的心灵,更希望得到温暖和呵护。

八、相信学生能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信任可以培养学生的诚信,诚信是一切优点的基础……学生渴望被信任、被尊重,一旦我们相信了学生,他们就会尽其所能地不辜负我们的信任,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乃至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懂得了信任,就会以自己的全力来证明自己能行。

九、唤醒学生潜能。现在的学生做起事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似乎缺少点什么;现实的教育往往又以“成绩”来说明,似乎又缺少点什么。我觉得学生的缺失是教育和社会造成的,教育和社会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分数”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抓好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唤醒学生的潜能,比如励志、感恩、孝心,自强自立、勤奋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从分数、金钱、势力、人情、关系等低级趣味和庸俗世界当中走出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很好地教育学生,使学生知道我们的一切美好都是社会给我们的,我们需要回馈社会,回报父母、老师、亲人和所有对社会有付出有贡献的人,相信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时,教育就有了效果,社会就会一切美好。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做到爱心付出、因材施教,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教师对待学生 篇4

1.逞能型

这个类型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在学习上非常出色;有的虽然成绩平平, 但各种课外知识丰富而广泛, 善于言辞或社交。他们“轻视”教师的能力, 大多有与师长较量而取胜的先例。即使败下阵来, 心理也不服输, 总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一次讲授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 我让学生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话音刚落, 平时都被同学称为“老大”的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诗人离开家乡已有50多年, 他要是真爱家乡, 能50多年不回来看看吗?简直是假情假意, 我认为作者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家乡。”这个学生坐下去后, 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 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 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 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膜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 我灵机一动, 顺着那位学生的思路说:“这位同学很认真思考问题, 是呀, 诗人50多年才回一次家乡, 故乡人竟把自己当成了远客, 诗人此时有何感慨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这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课堂我没有贸然予以否定, 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的思维顿时被调动起来, 思路也打开了。

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可有四种办法: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获取广博的知识, 让学生难不倒老师。二是承认自己的失误, 马上改正。三是表扬“刁难”者认真听课、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对于一时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不能勉强应付, 待课后查找到正确答案后, 再告诉学生。这不但不会丧失教师的威信, 反而会得到全体学生更高的评价。四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授课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 可让学生待下课后再仔细给他解答。对于逞能型的学生, 教育者引导得法, 认真保护其积极性, 结果是非常乐观的。

2.好奇型

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 也是造成做错事的原因之一。极少数学生被好奇心所驱使, 对老师的内心世界产生好奇, 产生摸底、试探行动。这多发生在教师新接手一个班的时候, 一般是学业成绩中等且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为。其方式多种多样:有因一点小事尖声怪叫的, 有突然放声肯定或否定讲课中的内容的, 有不断打报告要小便的, 还有课外在你眼皮底下假装打斗的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装”, 装出一副无意、无知的样子, 实际上是有意制作混乱, 看看你这位新老师的能耐怎么样。

对学生的摸底行为, 教师不要放任不管、惊惶失措, 应把自己的底 (学识、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感情) 亮给学生看,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摸底行为就不会再发生了。所以, 有经验的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 很重视三个第一:即重视第一次见面 (形象亮相) , 重视第一句话 (感情亮相) , 重视第一堂课 (学识亮相) 。

3.好动型

这种学生到处惹是生非, 课内外不得安宁, 且次数比较多, 批评他, 他马上承认错误, 转眼间又违背纪律或恶作剧, 常令教师束手无策, 似乎难以管教。产生“刁难”行为的原因是: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明知故犯。

如, 有一学生叫李军, 脾气暴躁、冲动。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玩东西不专心听课, 为了警告一下他, 我突然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明知自己没有认真看书和听课而不能回答, 所以不愿站起。我很生气, 就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责问他:“为什么不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等待着李军的回答。按照经验, 一般学生都会惭愧地低下头, 或者小声给我一个解释。没想到李军却头一横, 眼一瞪, 大声说:“我不想站你怎么着!”听到这句话, 我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只感到血一阵一阵往脸上涌。此时的教室鸦雀无声, 所有的学生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来临。这尴尬的一分钟是如此漫长, 但我终于还是定了定神, 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发火。发了火又怎么样, 骂, 他嗓门比你大, 打, 你拖都拖不动他。他情绪反常, 必定有其他原因。”于是, 我用平静的语调对全班学生说:“李军可能今天心情不好, 这也许是不站的原因。没关系, 每个人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 老师也是。”李军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沉默片刻, 脸一下子涨红了。课后, 我找了李军长谈了一次, 了解原因。他不但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而且还很内疚, 自此以后, 他上课都很专心了。

其实, 这种学生是容易管教的, 其原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五官并用或各种感官交替兴奋。教师备课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系统完整, 更要重视学生如何用眼、耳、口、手进行练习, 重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类学生最怕安静, 最怕不让他想、不让他做、不让他动。教师若重视利用这点, 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 这一部分人的学业成绩肯定会迅速地提高。

4.不满型

不满型也可以叫做报复型。这种学生的刁难行为是由于老师的缺点或错误引起的。如, 有个学生说他对以前的班主任非常反感, 为什么呢?因为那班主任总是偏袒优生, 认为优生啥都优, 永远优;而他们这些差生啥都差, 永远差。连编排座位、发书、做游戏、提问等处处厚此薄彼, 就算犯同样的错误也只是批评我们这些差生, 老师是优生的保护伞。就为这原因, 那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刁难教师, 而教师呢?看到这个学生就不舒服, 于是他就对这个教师产生了厌烦, 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学生对处事不公且言辞粗暴的老师, 常常采取公开的对抗或报复形式。产生的原因有二:首先是教师没用一分为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其次是教师处理问题简单粗暴, 缺少调查研究就把过错武断地强加于人, 造成部分学生的公开对抗或消极对抗。

其实, 不满型学生不但勇敢, 而且机智。他们选择的对抗办法, 既能使教师出洋相, 受打击, 又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教师很难找到严厉惩处的借口。对待这种学生唯一的方法是教师改正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而接管班级的教师也常遇到这种不满型的学生, 他们由于不满原任教师, 而把对抗迁移到现任新教师身上。我认为新教师的绝妙对策是反其道而行之:你恨我、怨我, 与我作对, 希望我丧失自制能力而出丑, 我却和颜悦色地表扬你聪明、正直、机智, 使学生措手不及, 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反而觉得在感情上突然欠了老师一笔债, 对抗心理就会自然消失了。

5.依托型

这类型的学生, 主要是家长有钱、有势, 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一旦出了事, 就用钱去开路, 用势去压人, 使孩子产生了金钱万能的观点, 再加上个别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袒护这些学生, 养成了孩子撒娇、任性、目空一切的性格和产生金钱万能的观点。他们做事往往不经过深思熟虑, “刁难”教师的行为往往是爆发性的, 也没有忍耐能力, 还自认为有理。

要转化这些学生, 首先在于转变家长有钱有势就万能的观点。其次, 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成长中经历一定的困难和挫折, 不要处处帮助他们, 要成长为勇敢正直、有本领的一代新人。

浅谈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 篇5

洛阳市吉利区第三初级中学

耿利召

(邮箱Genglizhao@sohu.com

联系电话***)

摘要:在处理中学生早恋、引导学生避免早恋问题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早恋、正常交往、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异性交往日益增多,较之十年前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早熟,早熟导致了中学生早恋现象日益增多,这给学校的教师们在管理学生上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早恋是每一个教师无法回避和必须研究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的早恋,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情况,正确引导

对于处于朦胧状态,情窦初开,对异性充满向往和好感的学生,我们不能盲目的定论为“早恋”,更不能批评训斥,首先肯定他们之间美好的情感,然后采取旁敲侧击、正确引导的办法予以处理。

我所教的班级有一个男生,主动申请和一名女生同桌,我同意了,但不久我就发现了异常,男生在给女生讲题时总是带着一脸柔情,有次我看到了男生轻轻抚弄女生的头发,而女生一副浑然不觉察的样子,我知道,这里面出了问题。我分别找这两个同学谈话,我首先找到了男生,询问他两人之间的情况,他告诉我,他就是喜欢和这个女孩在一起,他们的交往也就是在教室里,讨论问题和聊天,我首先严厉批评了他的不端行为,向他指出,作为一个男孩子,要有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和前途负责,为自己喜欢的人的学习和前途负责,遇事首先为对方考虑,自己这样做,能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吗?真正的友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真正的友谊是长久的、积极向上的。男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我承诺,他会端正学习态度,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目光长远,和女孩在学习上相互鼓励,帮助,不再胡思乱想,也不再有非份的举动了; 我又找女生谈心,告诉她,虽然男生和她之间互有好感,但把这份美好的情感放在心间,现在学习上相互促进,到心智成熟时再打开不是更好吗?通过教 育,我发现,这两个学生比以前更刻苦用功了,而且女生主动申请和男生座位调开,他们在上课时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作业也非常认真,课间,我看到他俩和其他同学开心的玩笑,我知道,他俩度过了这道关。

在这里,这两个学生已经是早恋,但我首先肯定了友谊的可贵,让他们明白了人生的目标,让他们学会长远的看问题,既让他们认识到早恋的严重危害性,起到了旁敲侧击的作用,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不动声色地纠正了错误,引入了正确的轨道。

二、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引导。

对于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频繁约会的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们化爱情的力量为学习的动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要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引导,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自制力差,即便是明白道理,要真正的去做,还得经历一番内心的挣扎,因此,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我发现班上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经常放学晚走,单独留在教室里,有时同时外出,估计他们是在约会,总想批评教育他们,但没有依据,无法启齿。于是我发动学生写日记,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于是这个女生在日记中写到:阳春三月的月圆之夜是多么的美好,我们漫步在月光下的柳树林里,任晚风吹拂着我的青丝,我的情有如如烟的柳丝一样,在春风中激荡;我的心飞上了蓝天,飞上了月亮,我在同月宫的玉兔捉迷藏。我们看着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成双成对的追逐,我的心是那样的滚烫。我主动的拉着他的手,扑到他的怀里,紧紧的拥抱,狂热的接吻,似乎整个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一样。那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好。突然,手机响了,妈妈在催我快快回家,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分开,回到家,我和他又互相发短信,互吐思念之情。我在批阅日记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分别找来他们二人,首先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引导,然后分别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他们知道,这是青春期孩子们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家长的不能一味的指责,更主要的是要以朋友口气,以长者的阅历引导,鼓励孩子,使孩子从幼稚的爱情中走出来,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教师和家长共同肯定他们交异性朋友是对的,接着引导他们换位思考,想一想:你的朋友喜欢你的原因是什么?他(她)最盼望你的是什么?你怎样才能使对方不失望,使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让他们都明白要化爱情的力量为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和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和性心理的教育,使孩子对性不再感到神秘,认识到“早性”的极大危害,提高他们分辨性问题的是非、美丑、好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性道德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劝导他们克服不正当的交往,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通过一段时间的疏导,这两个学生逐渐清醒和冷静下来,在学习上,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逐渐的他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和家长结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青春期的教育,发现端倪,及早处理,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全面发展,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酿成大错。

三、分析原因,摸清情况。

初恋的高峰年龄段在13—16岁。早恋的学生一部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因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异性,容易引起异性的注意和追求;另一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及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学习不好心理压力大,容易移情于两性交往;家庭不健全的缺乏父亲或母爱,感情饥渴,易寻求同龄人的关怀。

分析起来,中学生早恋有以下特点:一是朦胧性,对两性间的爱慕似懂非懂,不知何为爱。二是单纯性,只觉得和对方在一起很愉快,缺乏成年人谈恋爱对家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理智考虑。三是差异性,表现为女生有早恋的较早、较多,可能与女生发育较早有关。四是不稳定性,两个人随着各方面的不断成熟,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引起爱情的变化。五是冲动性,缺乏理智,往往遇事突发奇想,莽撞行事。

青少年早恋一般经历四个阶段:

1、确定目标。开始关注某个异性,默默思念,这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

2、有所行动。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同时可能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

3、频繁约会。可能公开化,似乎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

4、发生性关系。虽属少数,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其实学生异性交往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的,我们应当极力避免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种种误解!

四、追根究源,制定方案。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清除“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青春期教育应以性教育为核心内容,性教育要注重性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通过性教育使学生通晓某些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以使其能正确对待随着自己身体发育而出现的来潮和遗精,预防有害的习惯和过早地性心理上的觉醒,帮助他们减轻与性成熟有关联的各种体验,避免由于出血和遗精而带来的惊恐、不安和害羞。

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根据青少年学生头脑兴奋性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精力充沛等特点,进行青春理想前途教育,“五自”教育(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应利用青春这一有利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当今不 断发展的科技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开展活动,拓宽兴趣,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要多利用班会、团组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充沛的精力引导到正当高尚志趣和各种知识的探求上。要形成一种健康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使学生各种朦胧的感情得到约束和自制,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影响。一是开展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正常交往的教育;二是开展高尚情操教育,让青少年进行专心、勤奋地学习和经常参加健康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转移他们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他们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心贴心。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事件的萌芽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集体莫过于有一个充满朝气、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和班集体。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集体里面。他感受到充实,感到有意义,处处感到温暖。全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局面,提倡男女同学间发展一种兄弟姐妹般的纯真友谊,学生们在生活上互帮互助,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

5、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中学生的“早恋”大多是秘密进行的。但任何事情在发生前,都会有兆头,都会流露出蛛丝马迹。因此,教师应细致地观察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遵循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认识“早恋”的危害,自觉矫正“早恋”的行为。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困生” 篇6

一、融洽情感,关心“学困生”

积极进取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学困生”同样具有较强烈的进取心。由于这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情绪沮丧,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阻碍了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困生”不是本来就差,而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对转化他们应抱有信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爱他们。课堂上,教师注视“学困生”的目光要多一点温柔、亲切,不要老是显得不满意。平时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例如,看到学生头发脏了,教师应悄悄地提醒他:“该洗头了。”天冷了,应提醒他“多加件衣服。”天气不好,应告诉他“不要忘了带伞”……对“学困生”来说,老师的爱就意味着老师的重视、关怀、鼓励和期待。因此,激发起爱老师的意向和情感,学生就会因爱老师而乐意听教师的教导和喜欢上老师的课。教学实践表明,师爱是学生愿学、乐学的催化剂,对转化“学困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让“学困生”少一点挫折感,多一点成功感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快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思维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学困生”作业的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不对就打“×”,应观察其运算顺序和列式的思路是否正确。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部分,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打满分,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正确评价“学困生”的进步

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是使“学困生”进步的绊脚石。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要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和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35分,这次得了40分,就应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诺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升高,让他们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使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教师对待学生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顾虑

一、学生的提问行为, 是否会耽误教学时间

学生提问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想法是不准确的, 如果教师引导的好, 学生提问积极踊跃且水平较高, 课堂充满了生成的精彩, 不但不会完不成教学任务, 相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 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没有讲全, 整堂课都几乎都被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垄断”了, 甚至不少老师还会出现拖堂的现象, 教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该讲的内容讲不完, 由此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性和依赖性, 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 即使花再多的时间, 学习效果恐怕也不会太好。

评判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关键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知识, 而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能力有多大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提问行为的课堂,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学生的提问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想学习, 喜欢学习, 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内, 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提高。

二、学生的提问行为, 是否会破坏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绝不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怕”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从心底里的敬佩、喜爱和尊重之情上的。小学生生性好动, 不免顽皮, 这也是正常现象。面对学生课堂上幼稚可笑的提问与回答, 教师必须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和耐心, 把学生提问当作教学工作中最快乐的事情,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做到百问不厌, 学生把教师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看在眼里, 从心里更加敬佩和喜爱这样的教师, 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大大提高了。

其实, 当教师被学生的提问“难住”时, 教师也不必表现出难堪和难为情。

记得曾有一位教师在上课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教师一时没办法回答, 便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是很了解, 需要回去研究后再告诉他。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了学生们的理解, 学生觉得这位老师非常的诚实, 而且和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 反而和教师的距离更亲近了。这样的做法也使学生不再迷恋教师的权威, 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 增加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三、学生的提问行为, 是否会出现教学混乱

一些课堂秩序良好, 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学生很少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 然而课堂气氛却也死气沉沉, 毫无活力,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提问, 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 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赞扬他们提出高水平问题的创造力, 而不是动不动就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或异己之见当作扰乱课堂秩序的“罪犯”。教师要慎重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 也许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便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此, 究竟是学生故意捣乱还是学生思维的精华全在教师那一念之间。

同时, 学生提问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 使他们觉得学习是自主的过程, 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是为了自己学习, 而不是为了教师或家长学习, 这样的改变不但不会出现教学上的混乱, 反而相比原来的课堂学生们会更遵守纪律和规则, 只不过是轻松活跃的气氛取代了原有死板压抑的课堂。

四、学生的提问行为, 是否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给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永远也教不完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即掌握学习的方法,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对小学生来说, 不是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 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好, 相反, 零乱的、无序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问行为的培养, 反而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也或者使学生头脑处于假象的超饱和状态, 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阻碍学生学习的进步。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关键还是要让小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认识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 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并且用各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样, 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就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学生提问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得到充分激活的课堂, 是学生创造力得到有效发挥的课堂, 是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课堂, 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 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总之, 如果以上几重教师的顾虑不加以解决, 教师就会不自觉地走回“穿新鞋走老路”的道路上去, 当新的教学行为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 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又惯性地回到旧有的教学行为中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 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效果, 这种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信只要教师坚持下去, 就一定会看到学生可喜的变化, 体会到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佩玲, 关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思考[J].学周刊, 2012/16

[2]孙立新,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17

教师对待学生 篇8

一、教师对数学错误的认识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教师对学生数学错误的认识不够, 这与教师教育理念的匮乏息息相关。在对海拉尔区三所小学的师资力量进行调查后发现, 教师的教学理念受到知识背景、学历、教龄、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海拉尔区一所小学为例, 由于师资力量匮乏, 在8位数学教师中有6位教师的初始学历为大专起点, 占教师队伍的75% ,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教师数量的25% ,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知识背景相对局限, 对于数学专业的知识系统、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掌握还远远不够。其次, 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认识还受到跨学科教学的影响。在呼伦贝尔市, 小学低年级阶段往往采取由一位教师同时承担数学和语文两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方式, 而在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才采用分科教学, 即由两位老师分别担任数学和语文学科教学任务。由于不同学科教师分布不均匀, 语文教师所占比重要比数学教师大, 常常安排一、二年级的数学课由语文老师兼顾, 到三年级后, 才由科班出身的数学教师教授数学课程。第三, 教师对学生数学错误的认识还受教师教龄与教学经验的影响。相比而言, 教龄较长的教师, 教学经验丰富, 因此在面对学生的数学错误时, 更习惯于利用已有经验来应对而缺少研究、发现、鼓励的精神, 这样往往会错失发现学生数学思考过程的机会。最后, 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理念与学校的整体理念也息息相关。在学校日益重视教师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结果、学校的社会声誉理念的背景下, 教师逐渐成为公开课的表演者、学生分数的评判者和家长信任的明星, 这导致部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整齐划一, 答案的唯一确定, 而忽视对数学教学尤其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数学错误的研究。在这个理念的驱动下, 教师自然地会以学生少出错或不出错为要求而进行教学。

二、教师对待数学错误的情感

教学过程本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因此, 数学课堂更多的该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式教学应追求真实自然, 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然而在现实的课堂实践中, 往往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课堂出现的错误, 往往被忽略了。有些是由于教师对正确答案的过分期待使他对错误“视而不见”; 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上用宝贵的时间来处理, 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 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 教师常常不能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等, 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最后未做处理, 被遗忘掉了。所以, 从情感上说, 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是以消极为主的。这导致课堂内外存在因学生出现数学错误而引起的教师不公平对待的现象。例如, 笔者在一所小学听课期间发现, 教师对待学生的数学错误态度从教师课堂言语中可以流露出来。在一次二年级利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的数学课上, 有这样一道题目: 学校要带32个小朋友乘坐汽车去郊游, 请你算一算汽车的座位够所有小朋友坐吗? 出示如图1所示的汽车座位图片。

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方法“6×4 +2×4 +1 =33”, 教师并没有问其列式背后的想法, 而是回应“不够简便, 只能想出这么麻烦的方法了吗”,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继续询问其他的学生。显然, 教师认为学生的算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这位同学的方法虽然不够简便, 却有自己的想法 ( 见图2) , 学生之所以没有用8×4 +1 =33, 是因为他将每四个座位分为一组, 分完六组后, 再分剩下的九个座位列出2×4 +1 =9的式子。比较8×4 +1 =33的列式, 这位同学多了一步思考的过程, 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教师却用“麻烦的方法”来回应, 这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多样化的解题思路。

这种消极的思想直接会导致对学生的错误原因分析失误。例如, 在学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五千零五写作 ( ) , 全班52人, 有25%的学生写“5050”, 其中也有平时学习靠前的学生。在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在解决这个错误时, 认为出错是因为粗心。但仔细研究此题, 是考查学生万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在这节教学中, 难点是中间数位上有1个0或连续出现2个0的数的读法与写法, 而这里就是数位中间连续出现2个0的写法, 也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学生按照读法写这个数的时候, 因为只读了一个零, 也就只写1个0。可发现如果这样写就会变成“505”, 于是很自然地就在数的最后再添上1个0, 变成“5050”。

除此之外,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谁来帮帮他”、“谁能够补充完整”等语句, 都是对学生课堂回答的否定, 而非去采用问“为什么”的方式来挖掘错误答案背后的想法。

三、教师对待数学错误的行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的评价建议强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评价和分析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来发现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而在调查中发现, 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定的标准, 较少关注到结果背后的思维过程。

如下图3, 两道计算题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但是却被教师判为错误, 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运用简便计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而是采用按照正常运算顺序, 先计算括号里的数, 再计算括号外的运算。这种方法在教师讲授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后, 被教师认为是不简便的, 因此判为是错误的。

仔细分析简便计算和按照正常顺序计算的思维过程, 实际上对学生来说简便计算并不简单。现将两种计算的思维过程呈现如下, 以便于对比, 如图4。

由此不难发现, 学生在进行所谓的简便计算时, 要计算两次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的乘法以及一次减法, 才能得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检查是否是括号内的两个数分别乘括号外的125, 以及确保两次乘法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而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学生很容易得出80 -8的结果, 再计算一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可以得到结果。相比之下, 学生更喜欢采用思维过程相对简单的方法, 而放弃看似简单实际要思考得更多的简便算法。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能够鼓励不同的算法, 尊重学生喜欢的数学方法, 会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和鼓励有关, 教师对待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教师的教育理念急需转变, 将错误当成一种资源, 一种有用的教学财富, 针对不同的错误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 其二, 各种教育力量应该为教师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背后的过程, 弱化对成绩的重视程度。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素质, 转变对学生数学错误的态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55.

[2]刘莹, 郜舒竹.例谈学生数学错误的辨别标准[J].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06, (2) .

[3]温攀登.小学生数学学习常见错误分析[J].新课程, 2011, (2) .

论语文教师如何对待网络语言 篇9

一.网络语言的成因

网络的出现使得网络用语迅速流行起来, “网络用语”, 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 也有象形字词, 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网民们为了快捷、省钱以及一些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等原因, 网络用语深受年轻人的热捧。深入到语言发展的历史成因看一看, 可以得出结论:网络语言其实还只是某一种社会成员内部的一种语言, 正因为它的局部性, 它至少目前尚不能成为一种属于社会的、共同的语言。它是一种正在成熟、正在发展的语言现象, 能不能真正成熟起来, 发展为一种语言, 尚待社会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它。

二.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不可否认, 网络的普及, 网络语言的确使中学生的语言素质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 随意改变语言的基本组合, 随意使用错字、别字、怪字等等做法, 冲击着学生的头脑, 学生很难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庄重与美感, 写字能力差, 错别字多, 词汇贫乏, 说话和作文辞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很普遍。

三.正确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有着独特的魅力。众多语言专家也不再认为网络语言全是垃圾。如果在校园里一律禁用网络语言, 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们应着力教导学生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修炼, 帮学生去粗取精, 走出网络语言的误区。我们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接纳它, 同时, 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研究, 分清楚哪些属于语言健康发展和丰富的成果, 哪些是不健康成分。学校、家庭应该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 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因为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 教学生鉴别网络信息。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效地在网上获得有用的信息, 教师首先应该教学生在搜索信息之前先确定合理的关键词, 然后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入相应的网站搜集相关的信息。对于一些可用作学习的资源网站, 可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或收藏, 以便以后再用或查询。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获取强硬的网络知识, 平时多关注、了解各网站的资源, 对网络语言进行筛选, 分清健康与不健康的语言, 正面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并学会判断粗俗、不健康、不合规范的网络用语, 不盲目随从网络语言, 发扬传统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在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的形势下, 中学语文教育者应加强语言实践方面的教学,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以培养其语感, 提高语言的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

2. 上好语文课, 激发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 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修养的主渠道,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对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基本的言语、书写能力, 还应该逐步提高语言能力的层级。比如, 对于文字, 不仅限于认识了解, 还应该更加注重规范化, 更加注重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语言, 应该更加注重他们的口语能力和艺术化表达;对于汉字书写, 应该更加重视美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往往过多地侧重于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训练, 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学生进入社会后, 恰恰用得最多的是听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走向全面发展。

同时, 语文不仅是基础工具学科, 而且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因此, 它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还要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3. 开展丰富的相关活动, 认识文字背后的魅力。

中国汉字已走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它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汉字的结构, 给予人们的是一种稳重, 端庄的整体感, 这在于汉字的左右、上下都处在相互平衡、相互对立统一的状态中。汉字的构造和形成往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即我们的祖先在造汉字时把自己的文化心态熔铸到汉字的形状、结构里。这些特质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汉语、汉字的认识, 教师可以开设语言文字专题讲座, 对一些语言文字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题讲解。很多时候, 学生对一个东西的兴趣和情感来自于对它的认知程度。很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可和亲近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熟悉程度。因此, 开设一些专题的讲座是很有效果的。

从“汉字的演变”中, 我们知道了古汉字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汉字。如“美”字, 不少人以为它由“羊”与“大”两个字构成, 因为古人认为羊大为美。其实不然, 甲骨文中“美”是站立的人, 头戴羽毛头饰的形状, 甲骨文写作戴羽毛头饰的妇女, 在古代两个字都是表示漂亮, 好看的意思。鲁迅先生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 也就是此意。可见, 一个字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想象, 让我们感受到数千年前我们祖先的智慧, 而且这种智慧一直传承到今天。此外, 还可以就“汉字与民俗”、“汉字与生肖”、“汉字与绘画”、“汉字的构造”等内容, 都可以开设专题讲座。

4. 深入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通过诵读亲近、熟悉经典, 理解、热爱经典, 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修养和人文素质, 进而把握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不仅有利于提高公民语言文化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应该大力提倡, 积极推进。

古人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关键在于怎样读。我以为, 有些传统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略读和精读应该并举, 不可偏废。略读求其广, 精读求其深。一般人欠缺的是精读。韩愈《进学解》说的“沉浸浓郁, 含英咀华”, 也是这个意思。特别是优美的短篇诗文, 不宜匆忙读过, 而要从容涵泳, 含在嘴里慢慢咀嚼玩味, 要品出味道来。有些一时不懂、懂不透的, 也可以先囫囵吞枣地背诵下来, 像牛吃草似的, 以后慢慢反刍。可能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 真正领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层含义或艺术上的高妙之处。读经典作品, 还需要有联想和想像,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 可以生发出自己独特的体会, 不一定和作者的意愿相符。如果精读熟读的作品积累比较多了, 自己写文章时就不必机械地模仿别人的写法, 搬用别人的辞藻, 而自然会有佳词妙句络绎奔集到笔下。可见, 对于经典的反复诵读是理解、欣赏、感悟语言之美的重要方法。

经典诵读现在在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开展了, 学校应该将这种有益形式认真实施, 广泛地、深入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悟人生哲理, 陶冶情操, 砥砺心志, 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经典诵读应该不仅仅只限于大的活动和表演类的形式, 应该在每天的晨读、课堂教学等各种场合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活动真正起到实效。

5. 通过课本剧、辩论、演讲、讲

故事等活动形式, 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当代语言学的研究与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的过程, 也是模仿和创造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学生需要在形式多样的、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真实的言语实践中, 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运用语言来建构和丰富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锤炼语言、用活语言、发展语言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 具体有课本剧、辩论、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形式。比如课本剧的表演, 它是对课本语言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一方面,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的课本教学使书本语言烂读于心, 另一方面, 学生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语言, 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

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特殊岗位上, 想方设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让每一个青年学生有着儒雅的言语, 进而为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不懈努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 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能力,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 更何况我们的传统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相信在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努力下, 大力弘扬传统语言, 对网络用语因势利导, 一定会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网络语言。

刘晶, 广东清远市清城中学教师。

摘要:如今网络深入我们的生活, 随之产生网络用语。简洁、新奇、幽默的网络语言成为中学生的常用语言。对此种现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语文教师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语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提出建议。

教师应正确对待初中生的解题错误 篇10

一、教师对待初中生解题错误的态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对错误采取严厉指责的态度。在这种害怕心理的支配下,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而不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害怕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长此以往,学生只接受了正确的知识,对错误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知道自己出错就会紧张、情绪低落,甚至丧失信心。

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将对待错误的惧怕心理和严厉斥责态度转变为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不断提出假设、修正假设,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接近成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不过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某个阶段的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此外,正是这些假设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解释错误是为了最后消灭错误,我们所说的承受与宽容也是相对于这一过程而言的。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尝试、修正的过程,是与学生独立解题的过程相吻合的。因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而且领略了探索、调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承受心理和宽容态度,才会耐心寻找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作出适当的处理。

二、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方法

学生不能顺利、正确地解题,解题出现错误,表明他在解题过程中受到干扰。而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方法是预防和排除干扰。为此,要抓好课前、课内、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准备要有预见性。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讲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预见到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产生的错误,就能够在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科书正文中的防错文字、例题后的“注意”、小结与复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同时还要揣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过程,授业解惑,使学生预先知道容易出错之处,防患于未然。

2.课内讲解要有针对性。在课内讲解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教师要给学生教授、排除错误的方法,使学生会识别错误、改正错误;要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分析原因,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利用反面知识巩固正面知识。

上一篇:传统和现代的完美融合下一篇: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