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2024-06-28

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通用8篇)

篇1: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德育论文

如何对待学生迷恋“网游”现象

网络环境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和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之而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网络游戏在一些家长和老师的眼中是将孩子引入深渊的魔鬼,是暴力、色情的源头,而孩子们对此却痴迷不已。造成很多父子或师生关系紧张甚至网上时有报道因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造成的年轻生命的陨落。在我所带的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今年新接手的班级中就有五名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而且经常一起活动,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呢?

我通过网络和《班主任》等书籍杂志学习其他老师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认识到网络游戏并非魔鬼,网络游戏“妖魔化”的背后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对网络游戏的陌生,使我们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视而不见”。要帮助学生摆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要弄清这几个问题:网络游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是偶然的原因,而是多方面共同原因的结果,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何在?如何结合具体学生特点,拟定摆脱网络游戏的方案?

一、网络游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网络游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主要是游戏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网络游戏取材广泛。大多游戏设计题材广泛新颖,有科幻类的,有畅销小说类的,更多的是惊险刺激的比赛和暴力恐怖的搏杀。其次,在制作上,有电脑技术的支持,制作水平大大提高。从画面上看,更加抽象,浪漫,逼真,震撼人心。参与者能够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的震 1

撼效果。再次,网络游戏的随意发挥性。网络游戏是以角色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网络游戏中角色参与的是玩家本身。他们在游戏设定的故事环境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于每个玩家的思维方式不同,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是千百万化,只要玩家不中断网络游戏他们就可以一直玩下去,这样玩家就容易获取成就感。最后,网络游戏还有社交的特性。

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学生迷恋网络基本可以肯定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因为他们许多正常的需要,在家里、学校,特别是班级内得不到满足。根据研究心理学理论和与学生沟通发现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常见的有如下心理:

1、自尊心受到伤害。现在的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当听到同学或朋友在一起交流玩网络游戏的体会的时候,他们自己一无所知,好像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就有一种失落感,认为自己又落后在同学后面了,觉得这样很没有面子。

2、好奇心的驱使。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发现某种新事物,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要动手去试一试。对于网络游戏亦是如此。

3、生活中孤独或者没有成就感。这些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大都比较敏感,喜欢独处,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学校的规范。这些心理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即网络游戏才是他们真正的玩伴,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认为在此过程中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训练了他们反映的灵敏度和反应能力等。

三、有助于学生摆脱网络游戏的几点做法

1、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并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的分析,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并从中摸清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定位为以为心理辅导老师,而不是班主任的角色,恰当的引导学生吐

露自己的心声并要耐心的倾听。然后再提出你的建议。比如,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中去寻找自己的成就感。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分析这种依托于网络游戏取得成就感的狭隘思想,并在行动上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以此来找回他们的自信心和建立正确的成就感基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实学习上做出一道题,也正像砍死一只怪兽一样,成绩出现了进步就像是升了一级一样,而且成绩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而在虚幻的游戏生活中得到的升级只是虚幻的,对人生无任何益处。

2、让家长参与配合教育。从上网学生的家庭情况来分析约有70%的学生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父母不和睦的。所以应与家长联系,让他们也了解网络游戏,学会如何关爱孩子,真正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个别心理承受力强,网瘾很深的学生可以演双簧,逼孩子自省。如以前我班有一个叫陈某某的男生非常迷恋网络游戏,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将钱用于上网,而且经常夜不归宿去包夜,我和家长一起多次教育不见效果,最后和德育主任一起合演一出双簧:德育处假装按学校有关规定勒令回家反省,并劝退,家长然后就是想种种办法让学生回到学校,其中的难堪之处让学生在场见证,然后班主任再找学生交流他父母的做法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对自己上网行为的反思,同时表现出班主任对学生前途的真正关心,然后家长就以班主任做突破口,希望班主任向学校进言希望留住这个学生,班主任就表示要看到学生的改过的诚意,家长再乘机“献计”,带着学生找各科老师写保证书,让老师同意重返课堂并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处处表现出为了孩子能上学而忍辱负重,孩子大受感动,后来该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再玩网游,中考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3、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自发形成是非观念。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同学在教室

就喜欢谈论游戏内容:如何打怪、在哪里升级快、做什么任务、副本、漂移、外挂、外挂什么的,导致很多没玩过的男生觉得很丢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玩过网络游戏的男生达到一半以上,而没玩过的学生也计划在暑假期间玩一玩。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如何做呢?班主任既要通过常规的教育教学,又要通过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还要通过学生集体产生的相互影响在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后者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能从内心长远的影响学生。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力和自制力,如果让学生们看清游戏的本质与弊端,他们会自觉地从根本上建立一道思想防线。我在班会课召开了《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会。首先抛出辩题“初中阶段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后让班委组织,学生自由分组,推出自己的辩手,收集材料开展辩论。甲方观点:玩游戏能劳逸结合,有助于学习;有些游戏有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增长知识;游戏可以成为共同的话题,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乙方观点: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强玩网络游戏很容易上瘾,难以自控,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玩游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学习。通过辩论学生对游戏的认识趋于全面,但终究利小弊大。同学们认识到游戏对其伤害之重。然后班委乘机与同学商定将初中阶段禁止玩任何的网络游戏作为一项班规。

4、家校联手,让学生假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而远离网络游戏。孤独的学生容易沉迷网络,因为他们需要在虚拟的世界寻找归属感。因此首先帮助那些爱玩游戏的学生构建真正的朋友圈。第二指导家庭教育,防止网瘾产生。家长与学生要加强沟通,设法使家庭生活充满亲情感且不单调。第三创建多元的假期休闲文化。学生们去玩游戏除了无聊、好奇、同伴相邀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假期生活如何过。因此引导学生建立如何渡过假期生活很重要。除了

每天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外,创建多元的假期休闲文化比如师生共读一本书并坚持写读书心得,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父母做家务等等都是让学生有事可做的好办法。一旦多彩的现实生活占据了学生们的假期,他们就不会再沉迷于网络了。

篇2: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偏科现象的影响力,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累积,对高考成绩的影响有的时候是致命的。

那么面对高中生当中频频出现的偏科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

要从根源分析,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

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偏差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比如说一次考试意外或者是一段知识学习的好与坏;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此时,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

在发现真性偏科时,要认真分析造成偏科的原因。

第一种情况,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某些方面的能力长期未得到培养,形成了相对先天弱势,在面对新增的或者是难度增加的科目时,就表现出力不从心,迟迟不得徘徊在学科之外。

再次

针对上述的所描述的偏科现象,我们要端正态度,摆好心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尤其是针对真性偏科的现象,更要制定长期规划,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将弱势科目转变为自己的优势科目。

然后,在这里针对高中偏科现象提出几种应对方法,供家长参考。

第一、防止偏科更深一步的发展,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

备考资料

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其实每个人的成功和能力都是在经过努力得到的,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家长尤其要避免说“自己有过类似经历啊“之类的话,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暗示。相反,家长要细心发现孩子取得每一点进步,并要多加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兴趣和自信。

第二、笨鸟先飞。

高中的理论学习是一个掌握规律和方法的过程,主要是在学习人类长期积累并以文字形式表达的经验。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从基础做起,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学习,知识就是通过不断的量得累积,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质变的。例如:长期坚持预习,在预习中就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知识点在课堂上得到巩固和归纳。

第三、循环记忆,针对偏文科类科目的学习,在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循环记忆的好习惯。

例如,每周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遵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一个学习的计划,长期坚持的话,不但能够提高学习记忆力,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第四、积极引导,考虑VIP教育。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鼓励孩子积极提问。若遇到因为孩子对老师喜好的原因导致的偏科时,建议家长及早给出应对策略,避免事后后悔。

第五、若孩子因为相对先天弱势的原因导致的偏科,这不仅仅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更要找到相应的老师对学生有一个方法和思路上的指导。

最后

篇3:小学生偏科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小学生偏科的原因

1. 学生因素

第一, 智力差异。研究者将智力定义为: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能可能分为八种, 每种智能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思考方式, 而且各种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这八种智能方面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现象。第二,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 如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虽然这些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 但是却能够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 影响学生的学习。“减负”口号提出后, 小学生课余时间增多,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 小学生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科, 则很少学习。长此以往, 各学科之间形成差距。另外, 有些学生认为一些学科不必要学, 更加不愿意学习这些科目。

2. 教师因素

第一, 师生关系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 良好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古代主张尊师重道, 要保证教师的权威。在近现代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素质教育是围绕“人”的综合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更透彻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对自己的学习疑问可以与老师交流解决;不良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有不懂的题目不敢请教老师, 面对老师紧张, 师生之间产生隔阂, 并逐渐失去该科目学习的兴趣。第二, 教师的教学方式。每个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 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两个人。同样, 学生也是各有差异的, 老师教的方式不可能迎合所有的学生。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使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去适应不同的学生。适当的教学方式必然促进该学科的学习, 反之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则会阻碍该学科的学习, 长期出现偏科现象。第三, 教师的期待。期待效应理论其实就是暗示心理,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喜欢的人的暗示, 向所暗示的方向不断发展, 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 老师喜欢的或者是关注比较多的学生对于该教师所教科目会比较有兴趣, 有动力去学习;相反老师讨厌的或者是歧视的学生, 则表现出对该老师所教科目的厌烦、没兴趣等负面的情绪。

3. 学科因素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征, 在小学阶段有的学科比较难, 如数学;有的学科比较枯燥;有的学科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这些同样也会导致学生偏科。学生对于难的学科没有信心, 对这门科目长期经受挫折, 久而久之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小学生需要外部的因素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枯燥的学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 家庭因素

父母的遗传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家长的职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偏科也有影响。有的家长在读书期间对理科比较感兴趣, 学生往往也会偏爱理科;有的家长爱好阅读写作, 学生也会偏向于语文的学习。据调查发现, 家长是数学老师的, 孩子在数学方面比较突出;家长是舞蹈老师的, 孩子以后也会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

二小学生偏科的应对策略

小学生在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 意志力比较薄弱, 所以解决小学生偏科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偏科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1. 树立自信, 锻炼意志

苏格拉底说过, 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他是否有成就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成功与否与自信心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在薄弱的学科上表现出不自信, 对该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时候要调节自己的情绪, 进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够把这门科目学好, 其他科目不错说明我不笨,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等, 用这些话给自己暗示, 树立自信。小学生体会到自己通过努力后的成功, 幸福感增强。只要突破这个缺口, 再持之以恒, “弱科”就会变成“强科”。内因是发展的根本, 外部因素起辅助的作用, 因此, 学生树立自信是关键的。对于自己薄弱的科目, 小学生可以在薄弱科目教师的指导下定一个总目标, 再将这个目标进行分解, 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林格在《教育是没用的》一书中提到:从本质上说, 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感应到彼此的“心灵”。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和老师亲近、对老师产生信任, 会让学生更加能听进老师所说的话, 提高教学的效率。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教师要坚持公平原则, 平等对待学生, 要关心爱护学生, 不但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 还要关心学生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学生产生向师心理, 将自己对老师的喜欢逐渐迁移到对老师所教科目的学习。

3. 提高教师素养

林格曾说如果一个教师看学生不顺眼, 说明这个教师还没到一定的修养。这句话是现在老师的真实写照, 现在一些老师只喜欢和成绩好的学生或者自己顺眼的学生交流,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或者不顺眼的学生就忽视。我曾经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访谈, 这位学生性格暴躁, 在学校除了班主任的话, 谁的话都不听, 只有上班主任的课才会认真听讲, 课后也喜欢做班主任布置的作业。了解到这个情况, 我便对他做了简短的访谈:

Q:你最喜欢哪位老师?

A:班主任。

Q:为什么呢?

A:班主任对我最好, 她不会像其他老师, 犯错误只会批评我。

Q:那你的班主任会怎么做呢?

A:她会课后把我叫到办公室和我谈心, 反正不会批评我。

Q:那你为什么只听班主任的话, 不听其他老师的话呢?

A: (思考片刻) 可能是因为老师对我太好我不想辜负老师吧, 老师对我好, 所以要好好表现。

虽然是简短的访谈, 但是反映了实质的问题。老师不管是对于偏科学生还是问题学生都要平等对待, 认真和学生交谈, 让学生能够信任自己, 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

同样, 有研究表明,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及其各方面的行为也是息息相关的, 而且在年幼儿童的身上更能体现这种期望的预期效应。教师要转变自己对于偏科生的态度, 对这些学生抱有一定的期望, 老师的期望对教师、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表现好的行为要及时强化、反馈,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关注他的, 让学生产生附属内驱力, 带动学生的学习。

4. 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 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小学教学尤其要注重趣味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做游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实施不同的教法。如, 数学科目逻辑性比较强、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从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着手,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5. 家长激发学生对弱势科目的兴趣, 科学合理地分配课余时间

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在于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减负令实施以来, 小学生的时间增多, 家长就忙着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 在没有分析孩子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把自己的意愿强行加给自己的孩子。就算学生有自由的权利可以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 也只会把精力用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上, 而对于薄弱的科目则花费很少的时间。所以, 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 家长应该和教师交流, 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偏科问题。“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 才能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 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 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 只不过是一句口空话而已”, 陶行知的这句话启示家长分配课余时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 多与学生沟通。如果只在乎家长自身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想法, 不但效果不佳, 反而会带来反作用。有些家长或者教师根据“木桶原理”, 认为抓住“短板”是关键, 长期下去, 不仅“短板”变不了“长板”, “长板”反而会变成“短板”。家长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长处, 提高学生对弱势科目的兴趣, 尽量发挥小学生的强势, 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这样才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应该尽量让学生在擅长的领域熠熠生辉,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偏科现象, 不能只顾补短, 而不会“扬长避短”。偏科教育落脚点还应放在课堂上,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让学生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认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经常失败只会给学生带来沮丧, 反之成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 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

摘要:小学生偏科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不宜出现偏科现象。笔者根据学生偏科的原因, 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希望为解决小学生偏科问题提供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偏科,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希斌.关于小学生偏科现象的研究[J].新课程 (小学) , 2010 (10)

篇4: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关键词:语文;农村中学生;偏科;兴趣;自主学习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大部分学生均是留守学生,所任教的班级语文综合成绩都还不错,但还是有许多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科存在偏科现象。我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联系农村留守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现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提出自己的浅陋看法。

一、造成农村中学生偏科的原因

俗话说:“男女有别。”确实如此,现在农村中学许多男生擅长理科,偏文科,而女生又重文偏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语文科目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很反感,在反感抵触情绪的支配下,思想不能集中,从而使该科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受小学阶段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为了要成绩,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而对其他科目则不重视。还有些家长爱好语文,家庭文化氛围浓,则孩子往往偏爱语文;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还有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很少买名著、童话等课外书,导致阅读范围窄,语文素养欠缺,从而使语文偏科等。

二、偏科现象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合作中的处理方法

1.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语文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农村中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学习语文上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对各种书籍都有很大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同学喜欢大自然,喜欢探索,头脑反应迅速。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学生浓厚的兴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强烈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部分学生考察一下家乡各地的石拱桥数量、位置、形状、长度等,又让有美术基础的同学画一副石拱桥图画。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既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又丰富了语文知识。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都要和蔼可亲,使学生觉得教师爱自己,喜欢自己。平时教学中应该提倡多表扬、少批评,进行正面教育。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抓住他们可能出现的每一次进步,甚至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表扬。使他们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批评—同学不尊重—学习成绩更不好”这种恶性循环中转变为“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表扬—同学尊重—增加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良性循环。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更要从传统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

3.因材施教,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等)参差不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智力、性格等因素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故乡》时,我把整个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在上课前一周,分别让学生收集故乡的趣事、对联、风土人情、特产等。由于我们的故乡就是朱德故里,第一组同学则利用课余,在网上收集到故乡(朱德故里)的风土人情、特产等。另一组同学则亲自到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收集到许多对联、朱德小时候的故事等。第三组同学则收集到他们爷爷奶奶所讲的故乡的一些传说、趣事。第四组同学则收集到故乡经纬度、天气、气候等。在整个学习课文及写作《故乡》的文章中,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收集实践,因此,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收集及运用能力,又有素材可写,从而积累了语文经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矫治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加强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学科差异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良影响,尽量充分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不仅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而且促进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袁小武.中学生偏科现象调查及研究.当代教育论文:教学版,2008(11).

篇5:如何对待课堂吵闹现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有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不举手就大声地说出答案,不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机会(由于没有思考,很多时候说的又是错误的答案);或者有时老师说到同学感兴趣的话题,会引起下面的不必要的讨论;或者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些同学随便插话;或者在课堂讨论是学生会争论不休,教师难以把握……

遇到这些“吵闹”现象时,很多教师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干涉,轻则批评、警告,重则呵斥,惩罚。这样样做的后果是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课堂变成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端坐在作为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老师的“恩准”。教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得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有人把采用这种做法的教师称为“专制型”的教师。之所以“专制”,是以为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这种专制的方式下,教师是将其意念强加给学生,而不是从内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也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那面对课堂中的“吵闹”现象,做教师的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认真分析这些“吵闹”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些“吵闹”现象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比如: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体现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体现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和情感的流露,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等等。但有些“吵闹”也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比如:暴露出课堂纪律涣散的问题,某些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有些讨论是非学习活动甚至是捣乱行为等等。另外还有偶发事件的影响、个别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哗众取宠”等等。对于这种种“吵闹”,作为教师不能不加分析的粗暴干涉,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该制止的制止,该引导的引导,以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

其次,要更新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纪律。上海市沪新中学校长俞敦华说过这样一段话:“长期以来,在教师的眼光里,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或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个起来回答问题,众人认真听,认为是课堂纪律好。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的学生,则常常遭到批评、警告、呵斥和惩罚。在这样

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自然要求构建一个保证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教师调控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过程畅通无阻。”这段话中的教育思想是传统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统治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而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并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当然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青少年的胜利和心理发展特征,容纳他们的不同个性。

篇6: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而西方國家則主張建立一套良好的規範來約束政府官員的權利, 譬如美國, 美國的各級檢察機構在貪污受賄案件的調查和起訴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被認爲是美國最主要的反貪機構.美國的檢察體制具有“三級雙軌”的特點.檢察機構建立在聯邦,洲和市鎮三個層次上.不過這三個層次上的檢察機構都是相互獨立的.他們之間並無上下隸屬關係.所謂“雙軌” 則是說其檢察系統由聯邦和地方兩個子系統組成, 兩者幷行 互不幹擾.前者是從根源抓起 應該說治本 但從我國歷朝歷代的情况來看, 很明顯效果不佳..因爲人之本性 趨惡易 趨善難..而社會複雜多變,當你身處高位的時候,要想拒絕利益的誘惑,一般人很難做到.要從本源上達到目的不但需要花費巨大的毅力和時間,而且很容易功虧一簣..至于嚴刑峻法更是治標的一種特殊手段, 短期或者個別地區一時間能起到一定效果 但在人的貪慾下 這種效果顯得很有限.西方國家的方向看上去似乎好一些.但他們一樣存在弊端.所有制度和規範都存在缺陷和漏洞 在人的貪慾驅使下 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找出針對這些防範和約束性制度的手法 這會極大制約這些制度作用的發揮..而且制度越嚴密越規範越完善難免也會影響到政府辦事效率..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指出,厦门特大走私案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危害极其严重,揭露出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由此案引发的教训非常深刻。我们必须从关系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把党风廉

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要教育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警自律,筑牢拒腐

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严重失职的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厦门特大走私案,无论是其案值之高、偷逃税额之多,还是其作案手段的复杂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个经济犯罪案件。经查证,走私犯罪集团走私的商品包括成品油、植物油、香烟、汽车、化工原料、纺织原料、通信设备、电器、西药原料等数十种,案值高达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篇7: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文章以东阳二中高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为对象,用问卷调查兼跟踪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高中生偏科现象,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纠偏措施。

偏科在高中学生中为数不少。我们学校有个叫刘强的学生,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在刚刚结束的高二期中考试中,他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都考了全班前10名,但物理却只考了30分,列全班倒数第一。为此,班主任老师叹气、家长焦急,物理老师更是无奈:他与其他同学差得太远了,现在上课他几乎全在干别的事,因为即使听,他也听不懂。

偏科给当前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结果也证明,偏科已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它一方面使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已成为学生跨进高校大门的一道门槛,使得一些偏科学生,不能取得理想的总分,而被一大批学校和专业拒之门外。有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偏科现象呈阶段性增多的趋势。小学是15% 初中27%高中高达48%。

普通高中比重点高中多;男生比女生多;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高中学生的偏科现象令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都痛心不已。如何预防偏科、减少偏科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成材,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总是牵动着千家万户。如何找到偏科的根源,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减少偏科就有待我们研究。可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段的现实状况。为让人们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状况,我们于2002年12月12日对学校里高二年级12个班,来自城镇、农村的55位学生进行较全面的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年高二学生中,男生33名,女生22名。选取对象标准:年级前15名,年级后15名,中上10名,中下15名。其中文科占15名、理科40名。共发问卷55份,回收55份。具体情况如下:

高中学生偏科现象统计之一偏科情况统计科目男生女生合计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计算机

高中学生偏科现象统计之二原因调查结果 男生 女生 合计 个人因素 不感兴趣 对某门课特喜欢听不懂高考不考老师原因提问从不提到望而生畏 方法陈旧 没水平要求不严

被调查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收集更全面的信息。以下就是李强的物理老师谈话记录: 老师:今天找你来,我想了解一下,你数学、英语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我小孩今年读初一了,数学学不好。

李强:我爸是做买卖的,我小时他常带我到商铺去,有人来买东西时,爸就叫我算。当时我算得又快又准,连顾客都很奇怪,纷纷赞扬我。

老师:那后来呢?

李强:读小学时,数学老师发现我数学厉害,就叫我当课代表,我经常帮老师改作业,辅导差生,那时,老师经常表扬我。后来到初中,老师又把我送到课外兴趣小组,当组长。老师:那物理呢?

李强:别说了,初中有一堂课,我有个题目不懂去问老师,老师说:李强啊李强,你数学不错,物理这么这样差。看来,你不是学物理的料。老师都说不是料,我学它干嘛。

老师:走,我家的电灯不亮了,洗衣机也坏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就偏科现象看,学生偏得比较多的是政治、化学、英语、物理。其中女生多偏理、化,男生多偏语文、英语;来自农村学生偏英语多,城镇偏理化多。总分较高的多偏英语,总分较低的多偏数、理、化。就偏课原因看,个人因素偏重听不懂,不感兴趣。这其中有理科生高考不考科目,如政治。可见,学生目前学习带有功利性。老师原因以方法陈旧、没水平、要求不严为多,尤其是认为老师没水平是当前学生普遍现象。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偏科”现象、成因均比较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偏科学

生与任课老师的疏远、不信任或不喜欢有关。当前学校里老师组织教学中有哪些情况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学生偏科呢?有的教师上课提问时,点到的总是自己喜欢的几个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又不爱表现的学生往往比较忽视。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教了学生3年,一次也没有与学生交流过,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过少,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偏见。还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上课时照本宣科,陈词滥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学生难住,从而给学生“这个老师没水平”的感觉,这样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学生的欣赏。更为典型的是,如果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过正面冲突,如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好的印象,往往会不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从而出现偏科现象。

纠正偏科的措施

篇8:如何对待学生偏科现象

近年来, 一些女大学生被“包养”的事件时有报道。有的女大学生为了求得别人的包养竟然自拍宣传照, 坦胸露乳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难堪。下面便是一些案例:

案例1.2011年11月, 一位漂亮女大学生为求包养, 大胆自拍艳照上传网上, 该女生还在自己照片上附上了自己的名字、三围等信息, 引来公众诸多非议。

案例2.2007年12月19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19岁的大二女生张超, 和她的男朋友等人, 将包养她的当地大款木鸿章杀害、分尸, 并用DV全程拍摄下来。

……

一个个新闻报道, 一条条寻求包养的信息, 让大家看到了:当今大学校园里确实有一些女大学生, 贪图享乐, 好逸恶劳。她们不是在思考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是整日思量如何用自己的青春和姿色换取金钱, 以此来满足自己奢侈的物欲。

二、“被包养”事件背后的因素分析

面对媒体上不断流传关于女大学生被包养的新闻和帖子, 我们不能仅仅将它们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它们更应该引起所有教育者的深思。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 她们接受着高等教育, 拥有着知识与智慧, 她们应该更有追求。但是, 这个群体为什么会与“被包养”丑闻联系在一起呢?

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的原因很复杂, 它不仅涉及到经济上的原因和价值观上的原因, 也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

1、经济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 被包养的女大学生中, 来自贫困家庭的占多数。一些来自农村或城镇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 在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时, 其中一些意志薄弱者便走上了歧途。

据调查, 1997年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后, 我国大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平均学费为6236元, 由此估计, 每生每年学费加上各种费用总计大致在一万元左右, 完成本科阶段的教育费用约为四万元以上。而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2月19日发布的消息可知:我国农村家庭2002年的人均收入为2476元, 如果按每户4人来计算, 年收入不足万元, 一个农村家庭不做任何其它消费, 也不能维持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正常开支。因此, 对广大的农民及城市低收入者来说, 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已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同时有人估计, 贫困生在高校的平均比例已高达25%, 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300万人。

虽然国家在努力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目前也已初步建立以“奖、助、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但是,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贫困群体, 目前的助学机制还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尚未完善, 助学贷款未达到一定的规模,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贫困生, 申请助学贷款还非常困难。另外, 助学贷款还有比例、数额、次数等诸多限制。那么, 贷不到款的同学, 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就无法筹集。助学贷款的最高额度为6000元, 这个数目还不能解决许多特困生的经济困难, 当他们用助学贷款缴了学费和住宿费, 那么生活费、书本费等其他费用还是无法解决。而且许多学校由于经费有限, 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比例有限, 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

在重重困难面前, 许多贫困女大学生选择了外出寻找兼职, 以获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但是兼职工作难找、价格低廉且不稳定, 有些人便走了一条捷径——被大款包养。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了。

2、就业市场的歧视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促使高校连年扩招, 女大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9月1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2008年虽然稳中有升, 达到74%, 但其中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处于低迷状态, 同学历层次、同专业的应届女性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男性低出24个百分点。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与男大学生相比, 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原因, 在耐力、工作魄力和判断力等方面要逊色一些, 且不久就要面临结婚生子的人生必经阶段。这样会影响到其工作效率和进度, 雇佣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经营成本。因此, 同等学历下, 男生比女生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就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同时, 在中国的熟人体系里, 拥有丰富的个人关系网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重要因素。文东茅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 也得出结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 其家庭背景越好, 毕业时的落实率、和起薪就越高。因此, 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女大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 会遭遇性别和家庭背景的双重歧视。当面临这众多困难时, 所有的理想可能一下子被击碎了。部分女大学生, 由于经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 傍大款、找靠山便成了成就自己理想的一条捷径。

3、现代西方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西方的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涌入中国, 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物质欲望极度膨胀, 一切价值以金钱为标准、一切以享乐为目的。社会上流行的种种讲享乐的消费观念, 也正通过大众媒体影响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

如今大学生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饭, 睡好觉, 他们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了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特殊性:他们一方面经济实力薄弱, 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大学生不能安心读书的浮躁心态。有些女大学生片面追求外在美和物质享受, 大量购买高档服装和化妆品。但是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她们的消费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为了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 部分女大学生不惜以自己的肉体与尊严来换取消费资本。

同时,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人的性观念由于受到一些西方观念影响而变得日益开放。如今, 一夜情、婚外恋、未婚同居等性事件已见怪不怪。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 “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开放的口号提出来, 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而网络文化的普及, 加速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的裂变。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一些女大学生认为“被包养”不过是赚钱的方式而已, 所以她们心安理得地被包养着。

4、媒体的炒作

应该承认, 上面的这些有关于女大学生的负面事件确实是存在的, 但绝没有那么耸人听闻。浏览各大网站的论坛和博客, 关于女大学生的帖子此起彼伏, 有些网友甚至“义正词严”地发出这样的质问:“谁给了女大学生被包养的权利?”似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出了个大问题, 不是去做周末二奶了, 就是被包养了。人们很多时候没有怀疑这些新闻的真实性, 而是针对这些现象, 大呼如今的大学生素质怎么这么差, 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都是由于网络缺乏监控的缘故, 很多信息不经审核就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更多的读者, 都习惯了去评论, 去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却很少有人去深究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如2009年7月份, 网络上流传这样的一个帖子《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 在这份价格表中, 上海高校女生的包养年生活费从2万元到50万元不等, 一般学校排名越靠前, 价格也越高。当时在网络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 还有网友笑称, 看来这年头文凭还是管点用。后来经警方查证, 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并不属实, 而是某网友的恶搞。至此, 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的风波才真正的结束了。

从上面这个事件中, 可以看出, 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一些论坛、博客网为了自身的利益, 而将一些小事件或者根本不存在的事件进行炒作, 以获得高点击率。许多中国人都有从众心理, 他们喜欢凑热闹。当有女大学生被包养这种负面新闻时, 他们喜欢看、也喜欢讨论, 喜欢将这些事件夸大渲染并传播给另外一些人。部分媒体也正是看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 所以为了吸引眼球, 总是夸大宣传、刻意渲染, 甚至制造假新闻, 结果三人成虎。孰不知, 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女大学生阳光的形象, 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

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

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对女大学生的成长, 对高校德育工作,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 国家、社会、媒体、学校、家庭以及女大学生们都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落实助学政策, 完善助学体系

首先, 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助学系统, 改革拨款制度和方式, 不断提高拨款的力度和效率。如结合我国国情, 并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 实行教育券制度。教育券制度是美国教育改革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教育券制度将政府用于资助学生的经费, 以教育券的方式发放给学生及家长, 这样学生和家长就可以用教育券支付上学的费用。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助学经费的利用效率, 防止资金的流失。同时, 国家和政府应创造优惠条件来激励商业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其次, 国家应建立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 募集社会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 并使这部分助学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高等院校也应充分发挥作用, 大力推进国家的助学政策, 扩大奖、助、贷、补、减的覆盖面, 确保各项助学政策的落实, 使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得到贷款与补助, 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减轻心理上压力, 并能够安心地学习。

通过上述的种种措施, 切实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 尤其是贫困女大学生经济上的困难,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和减少女大学生被包养事件的发生。

2、多方合作,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 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首先, 国家要健全法律机制, 保障女性和弱势群体平等就业的权力。加强男女平等教育, 努力改变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 给女大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让她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拓展女大学生的就业面, 为她们提供更多适合她们发展的岗位。其次, 社会上要重视女大学生的价值, 改变对女性的陈旧观念, 平等对待男性和女性。学校也要重视女大学生的培养, 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 合理规划教学, 多进行就业指导, 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也要努力学习, 培养能力, 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谋求工作岗位。

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才能真正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时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给女大学生一个公平的环境, 使她们能够努力学习, 并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这样既可以发挥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又可以防止包养事件的出现。

3、加强价值观教育, 抵御不良思想侵蚀

女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思想和行为都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 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 高校应在德育中加入消费观教育, 设置相关的课程, 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引导, 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摒弃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高校辅导员应经常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 对那些出现异常现象的女大学生, 如夜不归宿、生活费高昂等, 应及时予以关注, 并加强日常管理。

其次, 高校应开设性教育课程, 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使她们树立起正确的性观念, 以抵御性开放等不良思想的侵蚀。

4、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社会舆论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十分突出, 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首先, 社会舆论, 对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应坚决支持, 大力弘扬;而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思想和行为, 应给予鞭挞。对丑陋的社会现象, 应给予客观评价, 避免炒作而形成误导。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对社会舆论进行监管和引导, 以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5、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使自己成人成才

在国家、学校和社会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同时, 女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不轻易屈服于困难与现实, 努力学习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明天。

摘要:一些女大学生被包养和求包养的事件频繁被媒体曝光, 引起公众诸多的非议。被包养事件潜在着诸多消极影响。它不仅对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负面效应, 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这类事件的出现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个人原因等。针对这些原因, 可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减少和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女大学生,包养事件,原因,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女大学生拍艳照求包养[EB/ON].上海热线新闻频道, 2011-11-16.

[2]被包养女大学生张超杀死大款碎尸并拍下全过程[N].南方都市报, 2008-1-8.

[3]孙琼如.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青年研究 (社会综合版) , 2008, (5) .

[4]王康平.高校学费与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00.

[5]刘若刚.高校新生中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 .

[6]张克俭, 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难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

[7]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7) .

[8]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65-66.

[9]上海女大学生包养价格表[EB/ON].商都社区, 2010-11-2.

上一篇:高中生物科学史汇总下一篇:军训——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