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分析

2024-06-04

成效分析(精选十篇)

成效分析 篇1

目前, 京津两市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双核心”, 已进入中心城市功能疏解、打造周边新城、建设都市圈、城市群的重要阶段, 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之一, 存在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 城市规模和发展实力很弱, 吸纳力不足等问题。因此, 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为研究重点, 对京津两市周边的新城建设成效进行分析, 发现影响新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新城功能、促进新城健康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按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的过程, 也正是区域产业整合和经济重构、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城及中小城市快速崛起的重要阶段。其中, 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主导、引领和核心作用, 新城是是承接中心城人口、产业及城市功能的重要发展空间。新城能否充分发挥上述作用, 其重要前提是新城本身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功能, 包括:一是产业支撑功能;二是吸纳人口和就业功能;三是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四是生态宜居功能等。这些功能之间在时序上相互协调, 在功能上相互支撑, 如果各功能之间不协调, 都会影响新城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作用方面的充分发挥。

本文对北京新城范围界定的依据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2020年) 》。该规划将昌平、大兴、怀柔、密云、门头沟、平谷、延庆、房山、顺义、通州和亦庄列为11个新城, 其中, 顺义、通州和亦庄为重点新城。对天津新城范围界定的依据是《天津城市总体规划 (2005年—2020年) 》。该规划将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列为11个新城。

二、对北京、天津新城建设成效的综合分析

(一) 新城成为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1.新城的人口规模呈增长态势, 已成为吸纳人口的重要城市载体。据统计, 北京新城常住人口从2005年的584.8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875.3万人, 从2012年开始, 北京新城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中心城。当然, 由于中心城集中了大量优势资源, 强烈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口和企业的聚集, 因此, 中心城常住人口规模仍在继续扩大, 从2005年的953.2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1276.3万人。天津中心城和新城在2007-2013年常住人口规模呈继续趋势, 中心城从2007年的408.59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490.91万人, 新城从2007年的512.98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834.14万人, 新城常住人口规模始终大于中心城区, 天津除了中心城在2010年出现了-2.1%增长的情况外, 天津中心城和新城常住人口均呈正增长。

2.新城对中心城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功能已开始显现, 但第三产业没有出现从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明显趋势。北京新城从2005年至2013年, 经过发展, 新城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2013年与2005年比较, 新城地区除门头沟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有下降;中心城各区第二产业占比全部下降, 新城中通州、昌平、怀柔、平谷、密云五个区县第二产业占比上升, 其他区县第二产业占比下降, 说明北京中心城第二产业已经向外转移, 新城的部分区县也已经发挥承接作用;中心城各区第三产业占比全部上升, 新城中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密云、延庆七个区县第三产业占比上升, 新城其他区县第三产业占比下降, 说明目前第三产业并没有形成从中心城区向新城地区转移的趋势。天津新城2005年至2013年, 新城各区县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下降最多的是宁河县, 其下降比例达到9.12%;除津南区和蓟县外, 第二产业的比重均有所上升;津南区、蓟县和宝坻区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特别是蓟县上升比例近30%;而中心城各区第二产业占比均下降, 第三产业占比均上升。天津中心城和新城产业结构的变化说明, 中心城的第二产业已经开始往外转移, 新城大部分区县已经发挥承接中心城第二产业的作用, 中心城各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好, 除河东区外, 占比均超过80%, 但第三产业并没有出现由中心城向新城转移的趋势。

(二) 新城成为阻隔外来人口、产业大量涌入中心城市的“反磁力”基地

1.从吸引外来人口的角度。2005-2013年, 北京中心城和新城外来人口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心城外来人口从231.2万人上升到467.5万人, 新城外来人口从126.1万人上升到306.3万人;户籍人口方面, 新城户籍人口从2005-2009年呈平稳上升态势, 2010年较2009年新城户籍人数有所下降, 2011年、2012年又开始小幅上升。这说明除中心城地区仍然是吸引外来人口的主要地区外, 新城地区已经成为吸纳外来常住人口的重要载体。

2.从吸引就业人口的角度。天津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2009-2013年, 天津的中心城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2009年的60.30%下降到2013年的28.30%, 同期新城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从2009年的39.70%上升到2013年的71.70%, 说明天津新城对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较好地起到了“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05-2013年北京和天津中心城与新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长数据显示, 北京中心城区仍然是就业人员主要聚集地, 占72%以上, 北京新城地区就业人员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上升幅度平缓, 说明北京新城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还不够强, “反磁力”基地的作用尚不明显。

3.从人口密度的角度。天津的新城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已经开始发挥“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07-2013年, 天津的中心城区和新城常住人口密度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从2010年开始, 新城地区人口密度增长率明显高于中心城地区, 说明新城地区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已经开始发挥“反磁力”基地的作用。2012年新城地区人口密度只占中心城人口密度的2.48%, 说明新城在吸引常住人口方面具有很大潜力。2005-2013年, 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密度逐年上升, 2005-2009年年均增长率在3%以上, 2010年人口密度出现了一个大幅的增长, 达到14.88%, 2011年和2012年, 人口密度继续增长, 但增长率趋缓;2005-2010年, 北京新城人口密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2011年上升较快。说明北京的新城“反磁力”基地作用尚不明显。

(三) 新城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天津新城甚至超过了中心城区

1.从新城经济实力来看。2004年以来, 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经济实力快速上升, 北京新城总体经济实力还弱于中心城区, 天津新城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中心城区。就北京而言, 新城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3.48%上升到2013年27.65%, 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5.15%上升到45.87%, 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0.41%上升到47.12%, 说明新城的经济实力正在快速上升, 但还未超过中心城区。就天津而言, 新城地区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1.25%上升到2013年54.61%, 从2009年财政收入的比重由60.71%上升到79.17%, 新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69.46%上升到93.60%。由以上分析说明天津新城经济实力正在快速增长, 而且已经超过中心城区。

2.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来看。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均低于中心城区, 与中心城比较, 新城的图书馆藏书量少, 体育场馆少, 基础教育供给不足,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缺乏, 高等教育及职业学校资源不足, 文化设施短缺。同时, 新城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2013年北京新城地区图书馆藏书只占到全市的13.21%, 天津新城的图书馆数量占到全市的46.15%, 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来看, 北京新城只有3.58张, 北京中心城区有7.32张, 天津新城只有3.2张, 天津中心城区有7.41张, 北京新城的体育场馆数量也只占到全市49.55%, 不到一半。

3.从生态、宜居环境来看。首先从绿化情况来看, 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的绿化率整体呈现逐年缓慢上升趋势。就北京而言, 特别其中生态涵养发展区林木绿化率2013年达到67.49%, 相比而言, 城市功能拓展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中心城区林木绿化率较低。天津新城除了2008年宝坻区、蓟县、武清区三区的林木覆盖率有所下降外, 其他各区县在2006-2013年林木覆盖率也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其次, 从空气质量情况来看, 北京2006-2013年全市和各区县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呈逐年增长趋势, 作为北京新城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空气质量好天数最多, 2011年达到292天, 作为中心城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空气质量好的天数每年均好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 这与核心区工业企业的数量、排污量有直接关系。2012年, 天津中心城区除了河东区环境质量指数上升外, 其他区县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指数均呈负增长, 特别是红桥区2012年下降达到27.16%。新城的区县中, 宝坻区、宁河县、蓟县和西青四区环境质量从2011年开始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特别是宁河县2011年比2010年环境质量指数增长了32.89%。

三、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新城的核心作用开始显现, 但作用发挥尚不充分

1.新城在承接中心城人口的作用尚不突出。北京和天津中心城人口规模呈现继续增长态势, 中心城区与新城的人口密度呈现小幅继续增长的趋势。北京新城地区的人口不断增长, 但其来源并非完全是中心城人口的迁移, 而主要是外来人口的聚集, 与新城疏解中心城人口的目标差距较大。

2.天津新城较好地起到了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就业的作用, 北京新城的作用不够突出。北京新城没有起到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新城就业的作用, 没有起到“反磁力”基地的作用, 而天津新城对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较好地起到了新城疏解中心城区就业人口的作用, 较好地起到了“反磁力”基地的作用。

3.北京新城、天津新城的产业结构都有所改善, 但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北京新城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发展较快, 对中心城第二产业起到了承接作用, 天津新城绝大部分区县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成为中心城第二产业的承接地;第三产业发展上, 新城与中心城相比, 新城发展速度较慢, 没有起到承接中心城第三产业的作用。

(二) 一些新城的基本功能尚不健全完备, 在发展时序上以及相互支持方面还有欠缺

1.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发展水平均低于中心城区。与中心城比较, 新城的图书馆藏书量少, 体育场馆少, 基础教育供给不足,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缺乏, 高等教育及职业学校资源不足, 文化设施短缺。同时, 新城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引入也未达到预期效果。

2.北京空气质量正在逐年好转, 但天津近年来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正在恶化。北京新城和天津新城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 每个新城都需要在区域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通过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作用, 完成其历史使命。

四、加快北京和天津新城建设的建议

要充分发挥新城作为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空间载体”、缓解中心城压力的“反磁力基地”和推动城市群优化提升的“新引擎”等作用, 必须从完善其城市功能入手, 增强其吸引力、集聚力和吸纳力。因此,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产城融合———以产业为载体, 集聚人口, 促进新城发展

1.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新城要想有更大的发展, 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定位。特别是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及其他新城的关系, 与前者要主动对接, 与后者要错位发展。如北京新城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重点新城, 是承担中心城人口居住, 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承接新兴产业和功能, 辐射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第二个层次是大兴、房山、昌平新城, 承接中心城人口居住、高等教育、研发、物流、基础设施廊道等城市功能,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是直接服务中心城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边缘新城;第三个层次是怀柔、平谷、密云、延庆、门头沟五个新城, 是承担北京市生态涵养、水源保护、旅游、会议、休闲度假功能的休闲城市。如天津新城重点要处理好与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的关系, 围绕天津的主导产业, 通过接受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专业化协作, 与中心城市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一个产业网络。

2.要培育和发展能支撑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据新城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 本着产业兴城、就业充足的要求, 选择并培育发展既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又有利于集聚高端人才的主导产业。吸引和集聚世界先进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落地。完善低端产业退出机制, 完善引导后续产业集聚的配套政策。

3.以优质产业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来吸引和集聚人口, 努力打造适于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通过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来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二) 生态宜居———生态环境优美, 公共服务完善, 文化多元包容

加快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北京新城的生态环境相比中心城有一定的优势, 加之地铁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中心城人口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 对新城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制约。因此, 一方面应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在新城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树木和草地, 使得环境更加美好, 通过宜居环境的建设, 增强新城对中心城人口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 治理新城的住房价格泡沫, 使其恢复正常的价格水平, 同时加快新城的公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使外来人口尽快融入新城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北京和天津在近年新城建设中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引导作用, 完成了大部分中心城和新城、新城与新城交通联络线的建设工作, 建设了医院、学校等主要的社会设施硬件, 但软件条件并没有同步发展, 如师资水平和医生医疗水平与中心城差距很大。在新城未来的发展中, 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 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上来。

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氛围。新城的活力在于它是一个适宜创业、适宜发展、充满机遇的城市, 是一个工作与生活完美结合、相互促进的城市, 是一个宜居、宜业、宜行的城市。宜居就是能提供生活质量和生活便利的居住环境;宜业就是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有高端职位和较多的发展机会;宜行就是能提供快捷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 新城还应具有较好的软环境, 包括法治环境、城市管理、政府服务、人文环境等。新城不仅要注重软硬环境建设, 还要注重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 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艺术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三) 功能协调———基本功能完备, 功能有序协调

新城作用的充分发挥, 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功能做支撑。如前分析, 新城需要具备产业支撑功能、吸纳人口和就业功能、提供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态宜居功能等, 而且这些城市功能之间在时序上要相互协调, 在功能上相互支撑。国外新城经验表明, 新城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建设时期和阶段, 但最终目标都是构筑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边缘城市”, 努力实现自身结构平衡, 以便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新城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人口规模及素质同步提高的现代化、城市化过程。

在发展时序上, 应该基础设施先行———产业跟进———人口聚集———公共服务配套———城市功能完善。在功能协调上, 应处理好与中心城的关系、与其他新城的关系以及城市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如果产业先行, 缺乏居住功能和配套的公共服务, 有可能导致夜间成为“空城”。如果城市定位不明确, 缺少综合功能做支撑, 会影响新城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等方面作用的充分发挥。新城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人口规模及素质同步提高的现代化、城市化过程。新城发展要经历不同的建设阶段, 但最终目标都是构筑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边缘城市”。只有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备和协调, 才能保持形成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阳.基于协同理论的社会服务到新模式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

[2]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血吸虫病防治成效分析 篇2

总结分析青白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成效和经验。方法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结果青白江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余万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近5年来反复灭螺1347万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化疗12153人次;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100%。2009年以来连续2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结论青白江区通过综合治理,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传播阻断;成效;经验

成都市青白江区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经科学和系统调查证实青白江区是四川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血吸虫病,血防工作取得巨大的进展和成绩。1988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国家标准。2010-11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的考核评估,青白江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现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防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青白江区于血吸虫病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资料,包含国土、气象、人口、农业、水利、林业、卫生和社发等部门的资料。收集整理青白江区1956-201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档案,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和报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文件和方案等。收集青白江区1956-2010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情况,包含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的卫生、农业、水利、林业、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情况。

1.2 分析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青白江区各个时期血防工作情况。结果

2.1青白江区基本情况 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平原和龙泉山系地区,面积378.56km2(上标),辖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5个社区,96个行政自然村,现有人口40.68万人。东南与金堂县、龙泉驿区,西与新都区、北与广汉市相邻,东西长约25km,南北约50km,海拨最高为964m,最低为462m。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主要灌渠是东风渠,毗河和青白江贯穿全区,水系复杂,毗河以北为平原,毗河以南为浅丘。青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6.60C,年总降水1080.8mm。农业种植以大米、小麦为主情况。青白江区是成都市最早的工业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工工业基地。

1956年,青白江区首次在大同公社一心村查见钉螺;1958年,大同公社确诊首例血吸虫病病例。经历年调查,全区共计血吸虫病流行乡镇11个,流行村96个,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493849㎡,历史累计病人48784人,历史晚血病人189人,现存活36人,历史累计病牛1265头。

2.2青白江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青白江区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患者以来,防治历程分为以下4个阶段。

2.2.1 调查摸底,制定规划阶段(1956-1962年)青白江区建立了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掀起了查灭螺高潮,发现和治愈了大部分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基本摸清了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2.2.2 全民动员,群防群控阶段(1963-1979年)青白江区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

开展查灭螺、查治病,以药物灭螺为主消灭复杂环境的钉螺。,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3 巩固成效,传播控制达标阶段(1980-1988年)青白江区提出了“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防治策略,全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查灭螺、查治病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我区螺情和病情,1988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2.2.4 科学防治、传播阻断达标阶段(1989-2010年)20世纪90年代青白江区执行了世行贷款控制血吸虫病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血防管理技术和理念。2006年来围绕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1,2],强化综合措施,2010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国家标准。

2.3 血吸虫病防治情况

2.3.1 部门协调,综合治理 青白江区整合部门资源,2006年全区共投入资金4885.16万元开展综合治理。水务局在钉螺孳生环境整治沟渠404.42km,掏修农毛渠道99.57km,建设人饮工程11处,解决了11.405万人的饮水安全。园林局在有螺环境,植树造林220hm2。农发局建沼气池8272口,大中型沼气池63座(约9200m2),下湿田改造253.33hm2,以机代牛推广微耕机221台。区交通局结合钉螺孳生环境清理边沟885000m,清除杂草25850m2,清掏淤泥1000m3。2006年以来,青白江区以“生态立区”为首要发展战略,将血防工作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先后实施了“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建设工程”等专项行动,植树造林8500566.67hm2,生态绿地建设419hm2。青白江区是四川省重要的工业区,建立四川化工厂和成都钢铁厂等大型企业,征用大量土地133.33hm2,消灭98103m2钉螺;建立西部物流中心等征用土地173.33hm2,消灭钉螺128443m2。

通过综合治理,青白江区的有螺面积逐年减少,全区共环境改造灭螺220 hm2,占历史钉螺面积的49.00 %,有力地推动了我区血吸虫病阻断达标工作。

2.3.2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

2006年以来各乡镇(街道)每年反复查螺800 hm2以上,每年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泥敷、稻田浸杀等多种方法反复巩固灭螺500 hm2以上;每年监测查病6万人以上;每年畜牧部门检查全部的耕牛。近5年来累计查螺3051 hm2,解剖钉螺9381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反复灭螺1347 hm2;累计查病382893人次,血阳12153人次,粪检15674人次,未发现血吸虫病人,血清学阳性者全部规范化治疗;开展耕牛监测查病,血清学阳性全部治疗并做病原学检查;畜牧部门累计检查耕牛血清学检查4775头次,血清学阳性35头,全部粪检,未发现血吸虫病牛,扩大治疗35头。加强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建立起不明原因发热排查制度,排查2万余人。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共救助34人。利用广播电视等开展血防知识宣传,近30万人次参加了血防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全民参与血防工作。

从青白江区血防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血防科研工作。①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有效控制通过耕牛交易输入血吸虫病传染源。②稻田灭螺试验:2006年以来稻田灭螺2355180m2。③血防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血防信息资料的管理是血防工作的重要组成,从血防工作的需要出发,组织血防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开发了基层血防信息管理软件,促进血防信息化工作进程,同时也在其他血防县推广应用。

2.4血吸虫病防治成效 青白江区血防与经济发展结合,钉螺面积逐年下降。2009年以来青白江区连续两年未查到钉螺;自2006年以来连续5年来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牛3,4,5];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达100%;收集和整理了历年原始资料,建立了全区11个乡镇96个行政村(社区)的血吸虫病情、螺情变化及监测巩固的完善系统资料,全部实现微机化管

理。2010年11月经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卫生、畜牧、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部门的专家对青白江区的钉螺情况、人群病情、家畜病情、血防资料和综合治理等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讨论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青白江区委和区政府就把血防作为当地重要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分析青白江区血防经验,提取出当地较有特色的经验。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青白江区成立了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领导小组,下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血防达标入目标管理。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血防达标工作例会,通报问题,限期整改;建立部门定点联系乡镇制度,区级61个部门定点联系96个流行村。

3.2 健全体系,强化管理 青白江区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区血吸虫病防治院为指导、乡镇公共卫生所为枢纽、村公共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成都市实现3个率先:一是率先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公共卫生所;二是在各公共卫生所率先建立血防专室,确定一名血防专管员和资料员专职从事血防工作;三是率先由政府在每个村聘任村公共卫生信息员从事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青白江区的三级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和“三各率先”保障了血防阻断达标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血防科研与现场防治相结合耕牛是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6],青白江区唐家寺耕牛市场是西南最大的耕牛交易场所,为有效控制耕牛血吸虫病传染源的输入,开展耕牛市场的血吸虫病调查和监测,制定市场交易耕牛血吸虫防治管理策略和措施。免耕等农业耕作新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也造成稻田钉螺增加,传播隐患加剧[7,8],青白江区开展稻田灭螺方法探索研究,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试验,总结出稻田浸杀灭螺技术,该法效果好,并在全区推广。

3.3 今后的思路与展望 青白江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血防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为了巩固青白江区的血防成果,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

3.2.1 依法防治,长抓不懈 血吸虫病阻断达标仅仅是青白江区防控工作的一个重要阶段,离血吸虫病的彻底消灭还有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要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贯彻《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继续保证血防经费,保留一只与血防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成效分析 篇3

关键词: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业成效

国家出版基金是为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形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事业而成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基金。自2007年设立以来,国家出版基金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公开公正遴选了一批学术价值高、视野开阔、针对性强的精品项目,启动了一批颇具紧迫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基金累计资助出版具有文化传承与积淀价值的图书1784项(含专项主题出版),结项验收成果836项,在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推动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其公信力越来越强、美誉度越来越高,业界和社會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以历年来已通过结项验收的成果为例,从成果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产出成效。

一、基金规模逐步扩大,项目成果不断推出

2009年,国家出版基金开始立项资助出版项目,并陆续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项目成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实行结项验收制度,现选取2009年至2014年期间问世的国家出版基金成果进行分析。

2009~2014年间,国家出版基金已结项验收836个项目,占同期全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成果总量的47%。同时基金资助规模初期是每年2亿元,2013年增加到3.5亿元,2014年规模达4.5亿元,累计投入达19亿元。基金资助规模的逐步加大,一方面显示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中央对“文化强国”的认知更加明确,对“文化强国”的推进更加重视。而基金资助规模的持续增加和扩大,让更多学术品质纯、思想性强、原创性高的成果得到及时出版和推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研究人员的学术热情,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保障了学术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

将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的增长与资助经费的增长相比较(见图1),可以看出,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增长趋势呈正相关关系。从投入来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金额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3.5倍,经费增长整体曲线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经费投入呈现出连续增长。从成果产出来看,每年产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从2009年的28项成果,增加到2013年的341项和2014年的227项。

据统计,自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经费投入逐渐提高之后,成果产出量明显增加。以经费增幅较大的2012年为例,该年经费投入比上一年增长50%,一年后~2013年,成果增长量为130%。从增长幅度来看,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量增长高于同期年度资助额增长。这—方面说明,立项项目一年后进入产出高峰期;另一方面说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加大对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文化繁荣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二、精品项目不断累积,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截至2014年12月,在基金办组织的年度(2009~2014)综合绩效考评中,836项已结项目实施情况总体良好,其中得分在90分(含)及以上,评为“优秀”的项目有246个,占29.43%;得分在80-89分之间,评为“良好”的项目有532个,占63.64%;得分在70~79分之间,评为“合格”的项目58个,占6.93%。优良率占比较高。此外,《星火燎原全集》《费孝通全集》等近50个项目获得了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和提名奖。《傣族英雄史诗》获素有印刷界奥斯卡之称的美国第63届印刷最高荣誉奖项——班尼奖。基金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促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发展,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丰富了精神资源,夯实了思想大厦,奠定了理论基础。

1.促进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发展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服务公共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出版基金等出版专项资金的设立,尤其是基金项目成果的不断推出,有效促进了新闻出版事业和公共文化的发展。

唱响主旋律,丰富服务内容。国家出版基金的各项成果政治性强、涵盖广泛、特色鲜明,尤其是近年启动的专项主题出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服务内容。2012年至2014年,基金共资助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阐释“中国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专项主题出版项目共383项,截至2014年年底,结项验收184项。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现实和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研究》等成果对于唱响主旋律,壮大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形式。历年来立项并推出成果的专项主题项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既有理论研究著作,也有深入浅出的通俗读物;既有适合成年人阅读的读物,又有面向青少年的普及读物;既有适合少数民族读者阅读的民文版读物,也有面向海外读者的读物。《我们家这十年》除了借助书市、校园等进行正常图书推介外,还运用线上“页面+微博+push”三线整合的推广思路,做了充分宣传。以出版社联合手机阅读官方微博、短信群发等方式做活动,手机阅读上的点击量达几十万人次。《丰碑》等一批优秀的音像电子出版物以鲜活影像记录真实,构成宣传党史国史、阐释“中国梦”的亮丽风景。

注重效果,拓宽服务渠道。国家出版基金的多项成果不仅注重社会效果,而且在拓宽服务渠道方面也作了有益探索。例如,为使《中共党史少数民族人物传》项目社会效益最大化,开拓除传统纸质图书以外的传播渠道,项目承担策划并实施了3项公益性数字解决方案。在消费主义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和信仰迷茫的现实背景下,学习和发扬“红岩精神”尤为重要,基于此,《红岩风骨》成果出来后,该书主编、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1,000多场相关主题演讲,听众反响热烈。与此同时,出版社趁热打铁,举行了系列赠送活动,使“红岩精神”深入人心,为社会主义杨心价值观输入了新的思想血液。

nlc202309051245

2.促进了各学科协调发展

国家出版基金每年都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出版项目纳入资助重点,一直积极鼓励和扶持具有较高水平的原创学术精品出版,从2010年至2014年,推出的多项相关基金成果促进了各学科领域的发展。

促进学科建设。历年出版的各学科领域成果涵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等26个大类,促进了各学科建设。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中有多个深度发掘和系统整理学术研究成果的项目。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系统、全面地呈现了中国近代思想大家百年学术成果,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则全面梳理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的名家、名作和精神历程,重新审视了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与文化根基,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评价为“足以体现出20世纪以来我们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反映最新成果。各项成果中,有不少反映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学者们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积极回应。《物联网在中国》系统反映了中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特色、水平和现状,包括中国物联网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新技术、标准和体系等最新技术和成果。《中華手术彩图全解》丛书由7位医学界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200余位外科专家历时7年编撰完成,以全媒体形式展示了我国外科手术学的最新成果。

展望学术前沿。有不少基金项目成果聚焦学术前沿、关注社会重大命题,努力打造理论服务实践的桥头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围绕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介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大飞机研制的进展阶段和信息诉求,推出了结构总论系列、适航系列、发机系列等成果,对大飞机研制、国内适航领域学术研究和专业拓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科技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典范。

3.促进了公益出版事业发展

基金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基金成果的推出对于特殊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益出版事业起到了良好作用。

扶持了民族地区出版事业。中国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充分发掘、整理和总结各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优秀元素,扶持民族地区出版事业,体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历年来,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内蒙古五个自治区共立98个项目,尤其是2014年,这五个自治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有27个项目获得资助,总资助额达3047万元,突出体现了国家出版基金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支持。截至2014年年底,五个自治区已有结项项目成果41个,

扶持公益事业。国家出版基金设立的宗旨之一就是繁荣发展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基金规模的逐步稳定增长标志着国家对公益性出版事业的长效投入机制已初步形成。“中国无障碍电影”和《新世纪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托起明天的太阳·快乐成长阶梯丛书(蒙、藏、维、哈、朝)》等多项项目成果,面向特殊人群、民族地区、基层农村等,具有鲜明的公益性质。

积极服务“三农”。多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积极服务“三农”既是政策的需要,更是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既接地气又具针对性。已结项目中还有不少成果积极服务“三农”。例如,《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修订增补了该书第二版出版以来植物保护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防控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水平、普及植保新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而《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立足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对现代农业理论研究、科技发展成果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三、引领行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与传播

随着基金成果不断推出,项目后续运行在提升出版基金社会及国际影响力方面作用较显著。这主要体现在项目成果对保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提升出版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保护文化多样性。多项成果致力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岭南民族源流史》介绍了岭南民族源流研究的缘起,回顾了岭南民族源流研究的文献,并且从史学与基因结合的角度对岭南民族源流史进行了详细论述,既使人们从文献的层面对岭南民族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又引入分子人类学的成果,使人们从基因的层面对岭南民族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综合运用民族志深描、历史文献、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各民族特定文化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展示西部多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和独特魅力。

填补研究空白。有多项成果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城市记忆——北京四合院普查成果与保护》对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四合院资料进行了首次集中编录,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依据,证明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填补了我国南海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在南海不安宁的严峻形势下,该成果的出版从历史渊源和法理上对中国在南海维权的“国家意志”进行了强有力的现实呼应和理论支撑。

推动可持续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对保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作用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第一、二辑)从我国上千种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该项目成果对于抢救和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从文化史的视角阐述中国古代地图史,打破了以往中国地图学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络、以地图测绘技术发展史为主线的叙述方式,采用专题图分类模式,以地图的绘制、运用、流传、谱系为主线,实现了学术、科学、观赏价值的统一。

2.提升出版基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获得广泛认可。多项项目成果获得国内外的各种奖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出版基金连续资助了四辑《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成果推出后,受到出版界和学术界一致好评,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并受到国际出版界的关注,其中部分精品学术专著的英文版版权输出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

传播中国声音。国家出版基金已有项目成果中,有多个项目内容为向国外读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出版项目。《微观西藏》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该书追求新媒体环境下的最佳阅读体验,用最短的文字,以中英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目中最真实的西藏,不仅给国内外真正热爱西藏的朋友传递了正能量,而且也有力地消解了极少数抹黑、歪曲西藏的嘈音。

展示中国文化。成果中有不少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项目。《北京文物建筑大系》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对于保护北京市的文化遗产,对于海内外建筑学界探讨东西方建筑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创新,都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丝绸艺术》的出版旨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丝绸文化,通过图书这种媒介把中国丝绸这一独特艺术展示给世界各地读者,该书自出版以来便在国内外频获各种重要奖项,并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其他国家时的礼品,被赠送给多国文化机构、外交部门等,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卓越贡献。2013年年初,《中国丝绸艺术》英文版Chinese Silks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度艺术书籍榜单,位列榜首。

从近年来国家出版基金成果产出成效分析得知,随着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和项目成果不断推出,国家出版基金在积累和传承文明、巩固和发展我国主流思想文化阵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广大申报者、评定者和管理者,都应全面把握、深刻领会中央精神,遴选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项目,为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运行”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篇4

黑河地调负责“大运行”体系建设, 对大运行体系建设进行了全过程的管控。体系建设根据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具体要求, 以“六到位”为目标, 精细编制方案、全过程安全管控。

1“大运行”体系建设情况

1.1 机构设置及人员到位

黑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正式更名成立, 设置调度控制组、方式计划组、综合技术组、继电保护组、自动化组5个管理组, 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4个班, 人员按实际编制全部到位, 满足“大运行”建设要求。

1.2 值班场所改造到位

调度大厅装修、休息室改造、机房装修于7月末完工。在整个装修过程中从设计、施工安全、装修材料质量、环保防火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监管。墙面和吊顶框架采用钢管、吊顶和消音板采用铝制、所有装修材料采用环保防火材料, 保证调度大厅装修质量。

1.3 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到位

北安、黑河集控中心通过省公司实用化验收, 接入27座变电站, 其中9座220KV变电站、14座110KV变电站、4座35KV变电站, 接入率100%。黑河集控站信号已接入调度大厅, 显示终端安装到位。

调度台已安装就位, 共6岛12席, 面向大屏幕中间为电网调度席、右侧电网监控席、左侧配电调度席。调度电话系统5套 (含新装2套) 10部电话安装就位。

新增调度UPS电源运行良好。机房精密空调3台, 调度大厅安装商用空调3台。调度大厅大屏幕运行良好。数据网建设一个主站27个分站, 全部贯通。

1.4 安全风险防控到位

为保证大运行体系安全顺利推进, 根据国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过程中安全风险辨识指南》我们编制了机构人员变更调整、工作界面和工作流程调整、技术系统建设改造切换、监控业务交接、值班场所改造等为重点的专项防控预案。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防控, 并在大运行体系建设过程中落实到人、措施到位。在大运行体系建设中未发生任何人为责任事件。

1.5 流程制度标准制定到位

根据省调度中心统一下发的流程制度标准, 制定和修编自己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规程制度共计72个, 流程41个。

1.6 人员培训到位

根据省调度中心关于调控人员的培训计划, 黑河调控中心结合本单位培训计划和大运行建设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完成了调控人员及自动化运维人员的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

2“大运行”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2.1大运行建设实现了“调度集控专业融合、调度结构优化调整”优化整合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 实现“调控一体化”;优化调度功能结构, 推进电网调度业务转型, 实施“标准化、一体化建设, 精益化、集约化管理”, 全面构建集中统一、权责明晰、工作协同、规范高效的黑河电网“大运行”体系, 提高驾驭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2.2通过“大运行”安全管控模式的实践, 公司调控安全管理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实现了电网集中管控的新突破。实现“调控一体化”调度新模式使专业管理更加集约化、扁平化。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调控一体化接入率达100%;人均监控变电站14座。电网运行人员用工效率整体提升。电网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20分钟缩短为9分钟。

2.3通过本次的大运行体系建设使黑河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自动化系统从OPEN2000调度自动化系统更新到OPEN3000调控一体化系统, 实现平台一体化、监视控制协调化、调度决策智能化、调度运行互备化、生产管理统一化和信息应用标准化, 满足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对电网调度、控制要求。

数据网的开通将使黑河自动化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方式由模拟全面走向数字化, 互联互通, 提高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4“大运行”体系建设提高了对电网安全管控的能力, 明晰了“大运行”调控业务和“大检修”运行维护业务在设备监控、缺陷管理以及事故处理等方面的职责界面, 消除了电网安全运行“管理盲区”。确保了黑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摘要:结合黑河供电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介绍了黑河供电公司“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 分析了电网调度机构从单一调度模式到“调控一体化”大运行体系转变取得的成效。

裸根苗木工程造林模式成效分析 篇5

摘 要:裸根苗木栽植具有方便、快捷、造林成本低的优点,工程造林中普遍采用;但也有苗木易失水的缺点。苗木质量、起苗运输以及保管和栽植管理等因素均可影响 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在中卫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因其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对裸根苗木工程造林又提高了质量标准和造林难度。因此,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造林模 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践探索,在沙坡头区总结出了效果较佳的裸根苗木工程造林模式。

关键词:裸根苗木;工程造林;造林模式;特点;原因;成效分析

中卫市所辖两县一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我国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带,常年干旱少雨,春夏多风沙天气,空气干燥,加之近几年宁夏春季气温偏高,在 这样高温、干旱的环境下进行裸根苗木工程造林,极易发生苗木失水现象。本人通过对近年来中卫市政府实施的几项重点工程造林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到区内外调 苗过程中对周边其它地区造林现状的观察和比较发现:采用不同的工程造林模式,苗木成活率各不相同。经过分析、研究、总结,采用造林苗木“供、栽、管”一条 龙的运行模式,是干旱地区裸根苗木工程造林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干旱地区裸根苗木工程造林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1 裸根树苗移植成活的原因和条件

可以采用裸根移栽的树种树苗大多属落叶类树种,其苗木根系发达,根径粗大,根系和枝干的木质化程度较高,新根萌发快。树苗移植中只需对根系和枝干采取适当 遮荫保湿处理即可,树苗一般失水较轻,或虽部分失水,但在移栽后,苗木在适宜水、土条件下可以 免费苗木求购信息 萌发新根,抽出新的枝叶。可是在移栽过程中,若不注意树苗质 量、尤其对树苗根部的保护,一旦造成失水,使其细胞组织不能再吸水还原复生,或因包装不当,气温过高,造成苗木受热,破坏其组织器官的生命力,导致树苗移 植不能成活。因此,裸根树苗移植,必须保护好树苗根部及树干,使其不失水、不受热。

由于裸根树苗在起苗时树苗的部分主根和侧根以及毛细根被切除,为使树上树下达到平衡,移栽时必须对移栽的树苗枝干进行适当的修剪,并用油漆等封闭伤口。

1.2 工程造林的特点和要求

工程造林是有政府规划设计,并有政府投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施的大型植树造林活动,具有占地面积大、栽植规划整齐、苗木用量大、质量和规格标准要求高、资 金和人力投入大的特点;同时还因苗木用量大,本地一般难以满足需要,大部分苗木需要到外地进行采购、调运。另外,工程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大小,不仅关系着项 目工程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社会效益的显现,还关系着政府的形象和声誉等问题。因此,工程造林要求承建单位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尽一切可 能,努力提高造林苗木成活率,加大树木管护,确保树木健康正常生长。

1.3 裸根苗木工程造林的优缺点

运用裸根苗木进行工程造林,具有苗木起运方便、快捷,对起苗者技术要求低,造林成本低等优点。但也有因工程造林苗木用量大、苗源地相对分散、苗木运输路程 遥远,需要投入的人力多等因素,工程建设单位难以实现对所有苗木的采购、运输、假植、栽植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控管理,给工程造林带来一定的难度。一旦调运 的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或在起苗、包装、运苗、假植和栽植及灌水等环节中,有一项防范措施不及时、不到位,都会造成苗木部分或全部失水,极大地影响造林成 活率。此类现象在中卫及周边区内外地区近几年的工程造林中时有发生。

1.4 干旱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对裸根苗木工程造林的限制性要求

中卫市乃至宁夏山川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雪,空气干燥,而且春秋两季多风沙天气。尤其香山地区一带,地处腾格里大沙漠东南边缘,是我国的中部干旱带。海拔1600m以上,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积温3720℃,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均降水量180mm左右,年 蒸发量1930~2172mm。春季土壤自然含水量较低,加之干燥的空气和频繁的风沙天气,不论是在起苗过程中,还是在挖坑栽树过程中,因水分蒸发快,土 壤和苗木都极易失水。且随着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的不利影响,中卫市近几年的气候也变化无常,出现冬夏干旱少雨雪,春季气温偏高等反常现象,如2009年3月 30日和4月22~23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

根据中卫市的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在造林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树苗的保护。树苗在起运和栽植前,不得将树苗尤其根系长时间裸漏和曝晒。在干旱的壤土地上,植树坑应比沙壤土地上的较大、较深;栽植后特别注意浇透定根水,且1周内补灌水1次,其后,视土壤水分情况约半月左右浇水1次,方可确保树苗栽植后不会因 缺水而死亡。其次,应尽可能选择大规格、木质化程度高的树苗。注意不能采用大肥大水培育的速生苗,因其木质化程度较低,在空气比较干燥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造林,苗木极易失水抽干死亡。各种工程造林模式效果差异的原因所在

苗木供应与栽植管护相分离的各类工程造林模式,因不能达到各相关单位及其参与人员齐心协力、共同负责,存在责任推诿扯皮现象。在中卫市2009~2010 年的一些造林工程中,执行造林栽植任务的部分部门单位和乡村,存在供苗商将树苗交来经有关人员验收、接受后,对当天不及时栽植或当天无法及时栽植的树苗,没有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将苗木进行假植,甚至有些地方的树苗栽植后因各种因素不能及时浇水;有些即使栽植后浇了点水,但更本没有浇透,检查树苗根部下面的土 壤还是干的。

造成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原因,除栽植管护者可能存在不负责任的因素外,还有些供苗商因只负责供苗,其在甲地验收不合格的苗木,再转手托关系交到乙地蒙混过 关,以次充好,影响造林成活率;也有些供苗商将根系已明显失水的苗木,与未失水的好树苗一同粘泥浆再交苗;有些供苗商将合同规定范围之外的南方速生树苗运 来交售,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而采用中标单位负责“供苗、栽植、保活”一体化的造林模式中,中标单位及其每一个相关人员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都会与项目建设单位齐心协力、共同负责,尽最大限度地高质量完成工程造林任务。2010年沙坡头区永大线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枣树栽植工程和中冶美利纸业采用小规格苗木营造速生林的工程效果就是最好 的例证,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因其造林成活率高,很少进行补植,不仅减少了二次投资,而且造林后林貌整齐。最佳造林模式

成效分析 篇6

摘 要 在来宾地区进行低产林进行抚育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改造后,植株株高、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明显,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改造当年、次年和第3年鲜果产量分别为2 045.07、3 547.34和4 720.65 kg/hm2,折算产油量分别达到130.88、227.03和302.12 kg/hm2,折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和24 169.6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关键词 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广西来宾地区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油茶(Camellia spp.),泛指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一类树种,原产于我国,其主要产品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被誉为“东方橄榄油”[1,2]。21世纪以来,我国进口油脂油料增长迅速,2010年达到2 088.9万t,已占我国植物食用油的63%,油茶等油脂作物的生产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油安全[3]。

来宾位于桂中区域,是广西油茶核心发展区,现有油茶林0.83万hm2,但现有油茶林中80%以上为低产林,茶油产量仅75 kg/hm2左右,经济效益极低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低产林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因茶油历史价格的低下导致的缺乏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在来宾金秀县头排镇进行低产林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分析,旨在为来宾地区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自然条件

低产林改造实施地点头排镇位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56 km,国道323线与省道307线成“T”字形交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北部属低山区,其余为平原和丘陵,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镇1月平均气温8.8 ℃,7月均沮24 ℃,年降雨量1 583 mm,无霜期330 d。

1.2 低产林基本情况

低产林位于头排镇南部,面积约4 hm2,红壤土。该油茶林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生苗造林,种子采自岑溪软枝油茶的优良林分,栽植密度140~180株/667 m2,常年茶油产量在100 kg/hm2左右。

1.3 低产林改造过程

经分析,该林分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植密度过大,缺乏管理,杂草丛生,且从未施肥,适用于抚育施肥的改造方法。2013年6月,对该林地的杂灌木进行了清除,并挖除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11月,结合采果进行了垦复;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2月进行施肥,667 m2施油茶专用肥100 kg,7月进行中耕除杂。

1.4 数据调查与分析

实施初期,林地内选择3片10 m×10 m具有代表性的样地,统计样地内平均植株数。分别于实施当年、次年及第3年10月测定植株的株高、地径和冠幅,调查单株结果数量、平均单果质量量,标准枝法调查花芽数量,依据测定面积推算每公顷的鲜果产量,依据《植物油料 含油量测定》(GB/T 14488.1-2008)对果实的含油率进行测定。分析3 a来实施低产林改造的各项投入,依据产量推算茶油产出。所有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将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疏伐后3片样地平均植株数量为22.33株。2013年调查植株高度、地径和冠幅分别为3.21 m、6.5 mm和4.13 m2,平均每株挂果42.4个,平均单果质量和花芽数分别为21.6g和1213粒,折算每公顷鲜果产量为2 045.07 kg。抚育改造第2年,植株的株高和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至4.48 m2,鲜果数量和单果质量分别达到67.6个和23.5 g,花芽数量大增长至2025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3 547.34 kg。抚育改造第3年,植株和地径增长不大,但植株冠幅、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较2014年又有明显增长,分别达到4.76 m2、89.2个、和23.7g和2 088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4 720.65 kg/hm2。可见,经过垦复和施肥后,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低产林2013年进行了砍杂、除草,并对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进行疏阀,投入劳力3 600元/hm2;2012、2013均进行了除草和施肥,投入劳力3 000元,油茶专用肥1 500 kg,按市场价2.4元/kg计算为3 600元,3年合计投入为16800元。抚育改造3 a期间,均从林地采摘鲜果进行含油率分析,分别为6.4%、6.6%和6.7%,折算2013、2014、2015年的产油分别为130.88、227.03、302.12 kg/hm2,按采摘当年当地茶油市场价格60、70、80元/kg计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24 169.60元/hm2。2014年和2015年产值分别增加了8 039.30和16 316.80元/hm2,合计产值增加24 356.10元/hm2,除去投入16 80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3 讨论与小结

本文对油茶低产林实施改造3年,每公顷实际增收为7 556.1元/hm2,增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改造后从第4年开始,有10~20 a的较高收益期,每年茶油产量均能维持或超过第3年的水平,即每年产值能增加16 316.80元/hm2,而每年的投入进在除杂和施肥投入6 600元/hm2,实际每年增收9 716.8元/hm2,为改造前收益提升了123.74%,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茶油中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东方橄榄油”[4,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油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统计表明,2009年广西茶油均价不足20元/kg,而2015年广西茶油的平均价格已增长至80元/kg。随着价格的增长,林农开始重视传统的油茶林,本文在来宾地区实施低产林改造,分析抚育改造成效,可为广大林农实施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提供借鉴。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实施抚育改造的油茶林种源为岑溪软枝油茶实生种,种源较好,种植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尚处于壮年期,因此实施抚育改造效果较好,而对于一些种源不好或是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则不适宜进行抚育改造,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进行改造,才能起到良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5.

[2]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3]王瑞元.国内外食用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油脂,2011,36(6):1-6.

[4]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5]张乃燕.广西油茶良种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广西林业科学,2003,31(4):211-213.

“营改增”试点成效及问题分析 篇7

关键词:“营改增”,成效,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2012年1月1日起, 国务院决定率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营改增”) 的试点工作, 并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将“营改增”的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营改增”的目的在于避免营业税的重复征税, 降低企业税负, 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海的试点结果看, 方案运行相对平稳成效显现, 但鉴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背景, 着眼于2013年税收整体运行趋势, 我们发现目前“营改增”试点方案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分析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全面深入推进2013年税制改革的重要工作, 是实现经济协调稳步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营改增”试点成效分析

(一) 降低企业税负, 促进企业发展

据统计, 截止2012年3月份, 纳入此次试点范围的企业共有12.9万户, 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约8.6万户, 一般纳税人4.3万户, 一般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增值税额比原来按照营业额计算的营业税税额减少了约4.05亿元, 其中约2.87万户企业税负下降, 小规模纳税人累计增值税为6.88亿元, 与原缴纳的营业税相比降幅大约为38.4%, 而且小规模纳税人受惠者中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 这将极大的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 完善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体现增值税中性原则

众所周知, 许多企业的货物生产伴随着劳务的消耗, 而劳务的提供过程也需要依托货物, 现行税法规定对货物征增值税, 而对与货物生产相关的劳务征营业税, 纳税人外购的这部分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不能抵扣, 这势必影响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也导致重复征税, 实行“营改增”后, 将原先被排除在增值税抵扣链条之外的部分产品与劳务纳入其中, 原先无法抵扣的税款随着抵扣链条的完善得以抵扣, 从而有效避免重复征税。

(三) 鼓励企业投资,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营改增”试点后, 扩大了行业进项税的抵扣范围, 随着进项税额抵扣的增加, 企业扩大投资, 加快设备更新换代的积极性随之增加,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 据统计:上海市2013年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 三大投资领域中,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7.35亿元, 增长16.5%;三大产业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0.3亿元, 增长2.7%;第二产业投资114.78亿元, 下降5.4%;第三产业投资521.04亿元, 增长16%。

三、“营改增”试点问题分析

(一) 税负低洼效应明显

从试点情况来看, 由于当前的“营改增”试点仅仅局限在少部分地区, 迁入试点地区的企业可以减少实际税收支出, 这一“制度性诱惑”使试点地区成为“税收洼地” (吴斌, 2012) , 吸引周边地区服务业资源要素的流入和聚集。从而造成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矛盾, 违背了税制公平的原则, 扰乱了增值税征管秩序, 扭曲了地区间资源配置机制, 这种由于税收洼地导致的资源无序流动和地区竞争, 将导致非试点地区企业竞争力下降, 人才流失,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 运输业、物流业等税负有所上升

“营改增”后行业税负整体下降, 但是部分行业有所上升,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上海服务业重点监测企业问卷调查报告》指出, 35.7%的企业反映“营改增”后税负有所增加。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91家试点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 逾四成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上海部分试点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的出现, 此结果与政策的初衷相背离。究其原因, 首先试点后增值税税率偏高, 税负有所增加;其次, 由于运输业、物流业外购交通工具较多, 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 因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 税负必然增加;另外, 这些行业进项税额的抵扣缺少可以用来抵扣的发票, 比如燃油、过路过桥费等, 上述因素都会导致行业税负上升。

(三) 地方政府预算压力增大, 矛盾加深

营业税收入在整个地方税收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约三成以上的地方税收收入来源于营业税, 2011年, “营改增”试点地区中, 北京, 天津, 上海的营业税收入占其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35.99%, 34.05%, 30.49%, 个别试点地区营业税收入比起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之和还要多。“营改增”后税款仍归试点地区, 表面上看对试点地区的财政收入不会带来影响, 但实际上由于试点地区整体税负的下降, 必然减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此“营改增”试点行业的税负调整要考虑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和预算平衡能力, 防止对地方政府造成新的预算压力。

四、完善“营改增”的建议

(一) 循序渐进的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

由于“营改增”税负低洼效应明显, 快速推进试点的扩大会导致地区之间矛盾加深和激化, 因此“营改增”试点范围应在总结上海市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扩大, 最终可以考虑在全国全行业中全面实施。

(二)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实现增值税彻底转型

现行征收营业税的行业中, 除建筑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较多, 其他行业可以抵扣的项目较少, 从而虚增了相关行业的增值率, 因此要实现行业税负相对公平, 应进一步扩大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标准及范围, 实现增值税的彻底转型, 以消除重复征税及税负不均的问题。

(三) 减少税率档次, 降低增值税税率

1. 为改变方案中税率档次过多, 造成多征少扣或者少征多扣的现象, 应逐步合并税率档次, 将税率档次简并为二档或三档, 而且税率档次过多, 也将增加计税的复杂程度, 增加征管难度, 增大征管成本, 不符合简化税制的原则。

2. 适当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交通运输业是关系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重要领域及民生工程, 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应适当降低现行税率, 可以考虑将原来13%的税率和试点方案中11%的税率下调至9%, 再将目前17%的基本税率下调至15%, 这符合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增值税中性制度的要求。

(四) 调整收入分配比例, 减轻地方政府预算压力

作为现时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营业税收入大致占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一半以上,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这几乎唯一的主体税种进入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行列了, 这将影响政府预算收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营改增”后收入分配的问题, 笔者建议增值税税收收入分配最好还是沿用中央和地方实行税收分成的制度安排, 不按照行业分享的制度, “营改增”行业的税收由国家税务部门征收, 所以增值税收入全部实行中央和地方共享, 但是在分成比例上, 应结合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能力适当向地方政府倾斜, 实行所以行业的增值税共享后, 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差距和不平衡, 再通过调整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制度予以平衡。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组成后, 随着“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增长”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2013年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和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加快, 在这一过程中, “营改增”的意义肯定会随之提升, 很可能引起一场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 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营改增”的历史使命[J].涉外税务, 2013, (1)

[2]吴斌.“营改增”试点要兼顾地方税源的稳定[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 (8)

[3]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释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3, (1)

[4]杨卫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与建议[J].税务研究, 2013, (1)

河南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成效分析 篇8

1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投入分析

1.1 R&D人员数逐步增加

从河南全省看, 2014年R&D人员达到13.43万人年, 较2010年增加5.97万人, 年均增长58.7%, 增速较快。而全国, 2014年R&D人员达到246.16万人年, 较2010年均增长45.3%。可见, 河南的研发人员投入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在全国位居第5位, 与广东省相比, 仅为其的31.6%, 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1.2 R&D经费投入较多

从全国看, 2014年R&D经费投入达到了9254亿元之多, 全国各省平均为299亿元;而河南R&D经费投入为40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0%, 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有11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R&D经费投入最大的为江苏, 达到1376亿元, 河南仅为其的24.5%, 江苏、广东等省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中部六省来看, R&D经费投入居第2位, 仅次于湖北 (362亿元) , 最小的为山西 (124亿元) 。河南的R&D经费投入很大, 但还是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

从投入的企业类型看, 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最大, 为301亿元, 占全部经费的75.3%, 而小微企业仅为0.7亿元,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计约48亿元, 因此, 河南的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

1.3 R&D经费占GDP比重分析

R&D经费占GDP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每年的GDP到底有多大比例用于研发,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企业等机构对研发的态度。河南省近几年R&D经费占GDP比重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2015河南统计年鉴整理加工而成

不难看出, 河南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不断上升, 在2012年首次突破1.04%, 2014年再次上升0.1个百分点。而201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2.05%, 因此, 河南GDP中用于研发的经费还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统计公报计算可知, 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个省市, 其中最高为江苏, 占12.7%;最低为上海, 占6.6%。河南与这8个省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1.4 财政拨款分析

财政拨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视程度。2014年, 全国R&D经费支出为7026亿元, 其中政府支出为1693亿元, 占比为24%, 政府拨款的力度较大, 反映了国家层面注重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投入。

近五年来, 河南财政科技拨款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从表2可以看出, 河南科技拨款额度每年绝对量在增长, 显示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但也很明显, 增加的幅度不是太多, 甚至在整个拨款额度中速度近期稳定在15%左右。从占R&D经费比重来看, 近5年基本稳定在21%左右, 与全国的占比24%还有一定差距, 这说明河南在战略创新驱动投入方面还需继续加大投入, 至少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 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出分析

2.1 专利申请情况和专利授权情况

专利是最直接体现创新驱动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而专利中的发明是全新的创造, 对社会经济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本文选取发明作为产出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合理的。从全国看, 2014年全国发明申请量为801135件, 全国发明授权量为162680件, 转化率为20.31%。尽管全国发明申请量很大, 但真正成为专利的数量不多。

河南省, 2014年发明申请量为19646件, 发明授权量为3493件, 转化率为17.78%, 这个转化率是比较低的。从占全国比重看, 发明申请量比例为2.45%, 发明授权量比例为2.14%, 河南在专利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 创新驱动实施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中部六省中, 湖北省2014年发明申请量为22536件, 发明授权量为4855件, 为中部六省之最, 比河南多1300多件, 而湖南省2014年发明申请量为14474件, 比河南少, 但发明授权量为4160件, 比河南多, 说明河南实际发明量有待提高。从整体看, 河南综合专利实力在中部六省中处于第三位, 但与其他发达省份, 如江苏2014年发明申请量为15万, 差距还是挺大的。

2.2 技术成交额分析

技术成交额是技术交易规模的直接体现,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技术市场应用化的能力, 也是河南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体现。2010~2014年间河南技术成交额的基本情况, 见图1。

图1显示从2010年~2014年河南技术成交额增长快, 五年间成交额翻了将近2倍, 2014年达到了407919万元, 这说明“十二五”以来, 河南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效果还是显著的。

尽管河南省2010年~2014年技术成交总额在增长, 但增速却不是很高。2014年河南技术成交总额仅为全国的0.48%, 成交总额不及全国平均 (2766832万元) 水平。在中部六省中, 2014年河南技术成交总额排在最后一位, 与位列第一的湖北相距甚远 (5806801万元) , 甚至落后于山西 (484549万元) 。究其原因有很多, 既有专利数偏少, 也有技术交易市场和服务市场不完善等原因。河南今后应该好好反思, 探究原因, 提高技术交易量, 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2.3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分析

高技术产品科技含量高, 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成效的有力体现。现在是开放经济,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南省的技术实力以及对外的影响力。

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年鉴, 2014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3030亿美元, 比2013年增长了2000多亿美元, 其中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2119亿美元, 占到了总出口总额的28.16%。说明我国出口总额中, 技术贸易占到了1/4强, 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逐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 在进出口总额中, 从2010年开始, 高技术出口总额超过了进口总额, 说明我国技术发展迅速, 不再是一个依靠技术进口的大国。

2014年, 河南省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有了显著提高, 达到了2387.6亿元, 比2013年增长了26.06%。而中部地区总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为4525.5亿元, 河南占了52.76%, 可见在中部地区河南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占据了半壁江山, 显示了河南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良好势头。

从全国看, 2014年, 31个地区的出口交货值合计为5.08万亿元, 同比增长3%。广东最多, 为1.71万亿元, 占总量比重为33.78%, 同比增长7.47%, 其后是江苏、上海和河南, 分别为1.19万亿元、4415.90亿元和2387.60亿元, 占总量比重分别为23.46%、8.70%和4.70%, 分别同比下降2.72%、下降1.95%和增长26.06%。不难看出, 在2014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总体下滑的趋势下, 河南却逆流而上, 甚至超越了江苏、上海,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3 结语

“十二五”以来, 在全国进行创新驱动的热潮下, 河南也不甘示弱, 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创新驱动, 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总体看, 无论是在R&D经费投入、人员投入或财经拨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在产出方面, 无论是专利、技术成交额或高技术出口额也有了显著提高, 这说明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有较好成效的。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发达省份, 河南发展的水平还是存在差距的。尽管河南R&D经费投入很大, 但人均R&D经费还是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而201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2.05%, 这个还是偏低的, 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河南专利申请量很大, 但授权量偏低, 尤其技术成交额较低,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令人欣慰的是, 河南2014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增速保持了较好的势头。总之, 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是显著的, 而且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其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摘要:“十二五”以来, 河南省进入了高速创新驱动发展时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创新驱动投入方面加大了力度, 也带来了专利、技术成交额或高技术出口额等方面的成果, 如2014年R&D人员全国名列第五、R&D经费投入中部六省排第二, 河南综合专利实力在中部六省中处于第三位, 高技术出口总额增速26.06%。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经费投入强度、专利授权量、技术成交额偏低等, 这都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提升。

关键词:创新驱动,R&,D,专利,技术成交额,高技,术出口

参考文献

[1]程北平, 鄢晓发, 张鹏, 孙维.“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和重点[J].财政科学, 2016 (02) .

[2]陈劲, 孙永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16 (01) .

[3]华振.创新驱动战略中的转型因素[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6 (01) .

[4]任保平, 郭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J].学术研究, 2013 (02) .

[5]陈勇星, 屠文娟, 季萍, 杨晶照.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0) .

农机作业服务模式与实例成效分析 篇9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测算,2014 年全国共完成农机化作业面积403986 千公顷,其中通过有偿服务方式来完成的作业面积约占2/3。目前,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主要包括农机户、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农机维修点、农机经销点和农机供油点等,其中农机户和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是农机作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目前,我国农机作业服务模式主要有跨区机收、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等3 种模式。

1.跨区机收

跨区机收是较成熟的一种服务模式,主要是指组织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跨越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进行机械化收获作业,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其中“走出去”主要是指联合收割机等农机拥有量多的农机户或农机服务组织,在农忙时除了可以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还可以组织到外省(市)开展农机作业,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引进来”主要是指在本地出现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短缺的时候,通过经纪人、中介组织到外地引进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来参与本地作业,从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据《徐州日报》2014 年11 月29 日报道,2014 年秋收秋种期间,徐州市共组建跨区机收作业服务队335 个,4578 台参加跨区机收水稻、玉米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完成跨区机收水稻、玉米作业面积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和5%,机收价格略有增长,秋季跨区作业共为全市农机手增收2.43 亿元。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跨区机收的模式已经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领域拓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跨区机收成为年度最重要的农机化生产服务活动。

据农业部统计,2015 年“三夏”期间,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56 万台,单日投入联合收割机最多达47.3 万台,日机收小麦面积最高达1641 千公顷,小麦机收水平达92.2%,其中,参加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就达30 万台。但是,由于全国联合收割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作业市场竞争加剧,单机作业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2.订单作业

订单作业一般是指农机户或服务组织通过提前考察作业市场,与农户通过签订服务项目协议或达成口头协议或签订作业合同,然后按照协议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接受服务的一方按合同规定付给提供服务者酬劳。订单作业是大多数农机合作社起步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服务模式,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机利用率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机投资回报率。

订单作业还可分为单一式订单和菜单式订单。单一式订单与跨区机收模式类似,仅提供机收、机耕等单项农机作业服务;菜单式订单是根据农户需要,提供多个环节的农机作业服务,如“收获—整地—播种”一条龙服务。如果对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则可称之为“托管式”或“保姆式”服务。订单作业是事先约定好服务项目,有明确服务对象,利益联结机制比较牢固;而跨区机收往往是服务对象不确定,服务价格随行就市,机具随走随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波动较大。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汇农农机合作社是集农机合作社运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规模化种植国家项目实施、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为一体的社会化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合作社长期开展订单作业,注重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优化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合作共赢,为周边农民提供机收、机播、机耕服务。今年该合作社共完成机耕8000亩,小麦联合收获7500 亩,玉米机械收获0.55 万亩,机播6200亩;服务农户2400 余户,实现作业收入126 万元,实现纯收入80余万元,社员户均收入3.6 万元。作业过程中合作社严把作业质量,合理收费,服务及时,得到农户一致的好评。

3.承包服务

承包服务一般是指农户将自己部分或是全部的土地承包给农机户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给予农户一定的承包费,拥有土地的相对经营权。农机作业服务主体无需向农户支付农机作业费,可在承包的土地上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服务,把分散的地块集中起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最终通过出售农产品盈利。

承包服务是农机合作社有了一定积累、机具配套齐全后,逐步开展起来的作业模式,关键是向规模经营要效益。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2009 年底组建,国家投资和7 个社员共投入1000 万元。营运之初,仅靠租赁1100 亩土地和代耕作业维持生存。由于土地不连片,大机械没能发挥作用,秋后算账亏损近187 万元。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痛定思痛,决定抓住土地这一农业生产核心要素,通过提供保底分红等措施,吸引村民带地入社,由合作社统一承包经营。2013 年合作社带地入社成员2436 户,规模经营的土地扩大到50159 亩, 共产生盈余5328.8 万元,入社土地每亩分红达到922 元。

成立于2008 年的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之前,周边六成以上的农户因为种植小麦费工费事,效益不高而只种一茬玉米,其他种植小麦的农户每年亩产仅有340 公斤,玉米亩产为500 公斤。通过引进小麦节水抗旱抗倒伏品种、农机农艺融合进行播种等一系列科学化管理措施,2014 年青饲玉米亩产量达到3350 公斤,由于比较干旱,比2013 年3500 公斤略少;2014年,示范区冬小麦亩产量达到430 公斤,比2013 年增长67 公斤,同比增长18.5%,亩效益提高134 元。

截至2014 年,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已以村集体为单位从当地分散经营的农户手中流转土地6300 亩。合作社粮食种植和农机作业总收入也已6740 万元,盈余480 万元,提取公积金150 万元,户均返还10577 元。入社社员与没有入社的农户比较,收入显著提高。以土地入股为例,土地入股前,分散经营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经营土地的收入较少。一户约8 亩地,需要一个长期的劳动力,正常的年份一年收入约10000 元。以土地入股后,社员在年底时,根据当年的粮食种植效益进行按比例分红,可得到8000-10000 元的收益。而且,从农业种植中解放出来的社员,通过从事二、三产业,到合作社或者企业上班,年收入除了土地入股分红,还有固定工资,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我国能源工业碳减排成效简要分析 篇10

关键词:能源工业,CDM,减排量

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 到2050年, 世界能源需求可能翻番甚至增加两倍[1]。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依赖于能源和碳循环。据预测, 我国2011年到2035年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为2.23%, 高于国际能源署 (IEA) 新政策情景下的1.9%;同期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为1.97%, 也高于IEA的1.4%[2]。可见, 未来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是很大的。

1 CDM

截至2014年10月31日, CDM批准的关于能源工业的方法学[2]如表1。

2 减排量

按减排方式的不同, 我国将CDM项目分为九类, 其中与能源工业有关的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截至2014年10月31日, 我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CDM项目为5, 048个, 估计年减排量780, 015, 578t CO2e;我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3, 798个, 估计年减排量626, 567, 260t CO2e;我国已获得EB签发的CDM项目1, 392个, 估计年减排量874, 357, 425t CO2e[3]。

3 结束语

从表1可以看出, CDM中针对能源工业的方法学很多, 涉及的项目类型齐全, 有助于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和申请。现实中可能技术层面尚存在难度, 但CDM项目作为一种市场机制的环保措施, 无疑在未来具有很强势的发展前景, 尽早介入项目将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

从表2看, 能源工业中,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类项目数和估计年减排量占据很大比重, 燃料替代项目很少。能源工业项目数占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总数、EB注册项目总数、EB签发项目总数的份额均较高, 其估计年减排总量占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EB注册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的份额也很高, 但是EB签发项目的估计年减排总量占相应项目年减排总量的份额相对较小, 原因为CDM项目申报到国家批准, 再到DOE核查核证, 全球公示, EB注册、签发, 都需要很长的过程。即使能源工程属于优先领域[4]的CDM项目, 也会造成前期国家批准项目多, 中期DOE审核慢、EB注册少, 后期EB签发更少的塔型格局。但随着项目的投产和时间的推移, 获得签发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总体上, 能源工程在我国CDM项目市场上占据优势, 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通过CDM项目引进国外的资金与先进技术,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从而优化能源工业消费结构, 降低单位GDP的能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改善我国部分能源工业的资金短缺和环保设施缺乏的现状, 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Foster, R&Ghassemi, M&Cota.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与环境[M].本书翻译组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7.

[2]世界能源中国展望课题组编.世界能源中国展望 (2013~2014)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2.

[3]http://cdm.unfcc.int/methodologies/documentation/meth_booklet.pdf.

[4]国家发改委员应对气候变化司.CDM项目数据库[EB/OL].[2014-11-01].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 http://cdm.ccchina.gov.cn.

上一篇:班主任的育人艺术下一篇:新规则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