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成效

2024-06-13

取得成效(精选十篇)

取得成效 篇1

2 0 0 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该政策被国内外媒体称为中国的“限塑令”。“限塑令”出台后,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拥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与“限塑令”实施前相比,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减少塑料消耗约2 7万吨,加上其他商品零售场所可减少塑料消耗4 0~5 0万吨,每年可节约石油2 4 0万吨~3 0 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60~960万吨。

“限塑令”颁布实施后,有关部门和各地积极贯彻落实,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及时修订产业政策,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为淘汰类产品,禁止在全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制定完善相关管理规定,为“限塑”创造政策环境。海南省制定颁布了《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限塑”要求。云南省进一步加大了“禁塑”力度,规定从2 0 0 9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切塑料购物袋。广大商家积极响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采购销售塑料购物袋,并在显著位置张贴告示,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实行有偿提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社会的“限塑”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重复使用耐用型塑料袋的可喜现象,形成了“少用塑料袋,共建绿色家园”的良好氛围。

环卫工作取得成效 篇2

一、环卫设施不断完善

加快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克服选址、资金等困难,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高标准规划设计,突出造景功能,建成了22座公厕和11座垃圾中转站,解决群众入厕难、垃圾清运难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督查、强化落实和倒排工期、分班交叉施工等措施,安排专人进驻工地,昼夜奋战,把公厕、垃圾中转站变成环境优美、小憩休闲的场所,形成了“一厕一景”、“一站一景”。卧龙区公厕建设受到了市长穆为民的充分肯定,特批示“总结卧龙区的好做法,以在全市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更多更好的方便人民群众,擦亮城市窗口”。该项工作作为市定重点项目,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并投入使用。

全面消除城市旱厕。区城管局会同街道办事处,改造了40座具备条件的旱厕,拆除了20座不具备条件的旱厕,于2012年8月提前6个月在全市率先完成旱厕改造任务。

配套建设垃圾收集设施。按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的标准,因地制宜,在小街小巷、城中村和居民楼院、出入市口新建封闭式垃圾池1830个,整修改造450多个,设置垃圾桶、果皮箱230个。

提高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购置大型环卫机械车辆8台,配备保洁三轮车120辆,添置新型扫地工具和工作服1000多套。

二、综合整治保障有力

开展市场道路综合整治。梅溪路、中心市场、杏树庄前街、红庙路和永安路等市场道路多年来违章搭建多,占道经营多,道路通行难,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出行。为彻底解决这些脏、乱、差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区城管局和有关部门对这些道路实施综合整治。其中,杏树庄前街地处“两站”核心区域,于2010年4月进行综合整治,3天内拆除违章建筑105处,占道经营摊点全部取缔;2011年12月,对梅溪路和中心市场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沿街违章门店725间,取缔占道经营摊点840个,实现了还路于民。

开展户外广告综合整治。针对城区违规广告多、粗制滥造多、随意设置多,设置杂乱,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组织开展户外广告整治行动,拆除辖区违规户外广告和有碍市容观瞻的门店招牌2000余块,使市容市貌得到了大幅改观。

集中清运城区积存垃圾。两年来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累计出动车辆2万多台次,人员6200余人次,彻底清理了城区积存垃圾18万立方米,使城区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全力服务农运会赛场卫生保洁。接到水上运动中心35万平方米卫生保障任务后,选调100名保洁人员,对水上运动中心道路、绿地、广场进行一天两扫、日常18小时滚动保洁,实现路面、广场没有零星垃圾。在钓鱼赛赛场和水上运动中心配套设置10座新型移动生态公厕,为农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管理机制常态运行

在市容秩序管理方面:一是实行路段分包。对辖区重点、难点、热点、乱点区域进行分包,实行领导包难点路、党员包难点岗的办法,带领一线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落实岗位责任。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真正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到人。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梳理重点难点路段17个,设置城管执法监督责任岗,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治后反弹”现象。四是实行错时管理。实施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高峰岗管理。

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 一是明确环卫作业标准。按照创卫标准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制订主次干道“八净八无”、小街小巷“五净五无”的作业标准,坚持一天两扫全天保洁的作业模式,定时洒水冲路,确保道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二是创新垃圾收集及环卫保洁制度。强力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将辖区主次干道保洁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半,景观道路实施24小时保洁,每天三次定时上门收集垃圾。组织环境卫生巡查队伍,专职对夜间乱倒垃圾行为进行查处,主次干道基本上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三是坚持开展“路见本色”行动。坚持每天对辖区主干道进行洗扫作业,冲刷道路路牙、道牙边、花坛边、快慢车道路面细灰,做到了路见本色。四是加强城市公厕的管理维护。为了方便市民生活,环卫部门向社会公示了公厕开放时间(夏季:早630至晚10:30;冬季:早700至晚930),并对沿街公厕进行内、外粉饰,及时修复被损设施,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公厕管理养护水平。

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区城管局充分发挥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协同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共同管理城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大城管”格局,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市容市貌提升。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社会参与”的原则,2011年9月市容市貌提升工作启动后,区城管局成立了市容市貌提升办公室,对辖区主次干道市容市貌进行提升打造,完成建筑立面粉饰约20万平方米,规范空调外机5402个,使辖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强力实施亮化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区城管局将亮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区级路长单位、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区直单位。共安装LED灯带79200米,洗墙灯3800米,护栏管等23200米,各类泛光灯1650盏,全面完成了辖区12条景观路406处临街单位的亮化任务,在市“两争一迎”指挥部亮化工作评比中名列前茅。

推进“五大延伸行动”。为进一步扩大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工作的覆盖面,从今年2月份起,在完善、巩固、提高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同时,研究出台了《卧龙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五大延伸行动”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全力实施“五大整治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50多次,组织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8次,督促辖区建立责任区保洁制度,实现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无缝隙,在全市五大延伸考评工作中争得第一。

国有林场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篇3

一、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改革前,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原因,江西省大部分国有林场发展陷入困境,并呈现出“五个多”的特点:

一是林场数量多。共有国有林场425个,约占全国的1/10,但平均经营面积仅为全国的1/4。

二是职工人数多。职工总数达到10.28万人(其中在职5.66万人),约占全国的1/6。

三是单位类型多。既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后两类约占85%。

四是负担负债多。负债总额高达47.95亿元(人均负债4.7万元),其中拖欠社保资金5.8亿元。

五是遗留问题多。未参加养老保险职工2.11万人,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47万人。

二、主要做法

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江西省坚持公益性为主、商品性为辅的改革方向,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增长、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和谐稳定的“三增一保”改革目标,重点抓好了八项工作:

一是抓重组。主要按照“精简效能、规模经营、管理科学”的原则,科学调整国有林场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国有林场整合重组,原则上改革后每个县林场个数不超过3个。全省国有林场由改革前的425个整合为216个,减少 209个,精简率达到49.2%。

二是抓定性。主要按照“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生态服務”的要求,将绝大多数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重新核定编制,并按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同时,将以商品林为主、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林场定性为商品经营型林场,按市场机制运作。共界定为生态公益型182个,占84.3%;商品经营型34个,占15.7%。

三是抓保障。重点解决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全覆盖,确保林场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结合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解决林场职工住房困难问题。截止目前,改革前拖欠的5亿多元社保费用基本偿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

四是抓减人。主要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通过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竞争上岗、自主择业等方式妥善分流安置在职职工,建立新型的劳动(聘用)关系。对解除劳动(聘用)关系的职工,采取现金补偿、林权补偿、社保补偿等方式给予补偿。截止目前,共分流安置在职职工4.56万名,占改革前在职职工的81%。

五是抓剥离。重点将原由国有林场所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单位等社会管理职能全部分离,实行属地管理。离休干部移交林场主管部门管理,实行财政供养。林场代管村组根据村民意愿剥离。截止目前,场办的83所义务教育学校、62所医疗单位和代管的村组63个已全部实现剥离。

六是抓转换。重点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活力。生态公益型林场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制度和“目标管理、绩效挂钩”的人事收入分配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截止目前,生态公益型林场全部重新进行了定岗定员定责,编制内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也全部纳入了同级财政预算。

七是抓安全。重点解决好联营山场的问题,保持国有山林经营权属稳定,不以变卖林场资源的方式筹集改革资金。加强国有林场改革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八是抓稳定。重点落实社会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和山林纠纷,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林场合法权益,创造和谐稳定的林区社会秩序。改革期间,全省没有出现一起群访等社会不稳定事件。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江西省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99个县(市、区)已全部通过了省级评估验收,并取得一些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营机制得到创新。一些林场立足实际,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及特色产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发展模式。贵溪市建立了职工承包经营、参股经营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发展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崇义、大余、全南等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林场产业链条得到延伸,林场发展后劲得到增强;永丰县官山林场依靠科技大力培育大径材等森林资源,大力引进非林业资源型工业企业,财税收入连年实现翻番,林场亩平蓄积达7立方米,全面解决了职工“五险一金”;星子县充分利用东牯山林场风光旖旎、森林植被茂盛、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等特点,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在中央改革补助资金19.73亿元的基础上,省财政还配套安排补助资金4.8613亿元,市县财政安排改革资金约8亿元,较好地解决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和职工分流经济补偿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同时,市县政府按照事权,采取资源折抵经济补偿、代缴社保费折抵经济补偿等方式,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承担改革资金兜底责任。比如,上高、铜鼓等县除预留足额养老保险资金外,还采取财政贴息贷款助保的方式,解决困难职工和改制职工缴费困难问题。

三是森林资源得到保护。每年对10个以上的县(市、区)林政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管理不力的采取“一约谈、四暂停”措施。开展严厉打击“三乱一非”、绿盾和天网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省林区和谐稳定,没有出现变卖森林资源搞改革的现象,没有发生违法侵占国有林场林地林木和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

四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省累计安排林场危旧房改造任务61576户,安排林区公路建设任务523.5公里,下拨卫星直播设备12762套。此外,通过国有贫困林场扶贫项目资金实施林区公路新建、改造458.8公里,通过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搬迁进城等方式,基本解决了国有林场“水电路气房”等问题。

全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 篇4

2008年四季度以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冲击, 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措施, 取得了新的成效, 2009年第一季度, 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89%, 降幅同比增加0.27个百分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2.严格控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3.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4.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5.加强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篇5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2016-11-20 12:12 新浪财经

摘要: 宋汉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新浪财经讯 11月20日消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主办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宁波峰会”今日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享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之路”。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宋汉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姚博士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了新常态,同时总结了浙江金改的经验。另外也提出了什么叫银行家,我觉得很有创新意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面我从微观的角度跟大家汇报一下,宁波在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共享金融”概念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对普惠金融要义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了金融发展的公平性。2015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率先在全国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在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是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理念的革新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作为宁波普惠金融试点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始终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在支付、信贷、征信等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化普惠工程,践行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第一,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高度融合。宁波顺应时代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并于201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移动金融的创新为我们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金融人才,形成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利民”的行动战略,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在数字化支付方面,宁波采用金融IC卡标准的市民卡,一卡即可在辖区城乡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医院、校园、菜场等领域通用,并吸引了工会、医疗、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推广,扩大用户覆盖面,这也成为国内银行卡整合行业应用的典范。今年1-9月,仅大交通领域交易就达4000万笔,近三年年均增长近350%。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打造以移动金融为有效载体、线上线下互动(O2O)创新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新模式,并重点发展诸如线上购买服务,将服务凭证写入手机的安全芯片中,然后线下可直接体验的移动金融新应用,提升消费安全性与便捷度,目前已有超过15项O2O应用在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涵盖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电商平台等领域。我们还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载体,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工具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咨询,着力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全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规模扩展迅速,今年1-9月交易金额增长52.6%。以市级普惠金融示范点宁海县长街镇为例,2015年该镇手机银行交易量达34万笔,远远超过银行网点的22万笔和助农金融服务点的17万笔。而且,手机银行、银行网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的笔均交易金额分别为1770元/笔、3000元/笔和720元/笔,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支付供给体系。在数字化信贷方面,我们在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基于硬件数字证书的手机信贷产品,任何时间都能通过手机安全地完成贷款申办、还款和转账,实际用款成本较传统渠道节省30%,深受长年出海作业、只能利用手机办理业务的渔民以及贷款需求频繁、资金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主欢迎。今年1-9月用于支农支小的手机信贷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增长86%。又如,辖区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移动工具在农村拓展信贷业务,其中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开发的“渔民小贷”产品,为象山195户渔民远程发放贷款,占象山石浦港渔船数量的1/6。在数字化征信方面,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用信息更新维护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基于移动金融标准的宁波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移动APP。广大农民借助安全移动终端,就可以自行申报、查询和更新信用档案,并且还可以通过消保平台进行异议处理。另外,农户也可以查看银行产品信息、提出融资请求等,实现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农户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今年6月30日,该APP已成功上线试运行,并逐步在辖内3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点先行试点推广,这一“农户+征信+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第二,我们十分注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十分关注风险防范,这是人总行在试点之初就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在试点中也始终坚持推进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通过完善机制,守住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如对助农金融服务点运营管理,从制度、流程等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并注重加强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工作人员的金融业务培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风险,以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差异化的管控措施进行防范;对于金融服务对象,坚持精准教育、精准保护与精准服务同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操作知识和风险意识。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我们严格遵循人总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以国家级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中心,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移动金融安全生态体系:一是平台相关APP在实名认证、支付等关键环节均须读取实体银行卡智能芯片介质,信息被窃取及篡改的风险大大降低;二是平台及相关APP应用、芯片介质均通过国家认可的移动金融第三方检测认证,安全可控性实现双向验证,确保安全的应用运行在安全的手机上;三是平台基于银行卡账户收付资金,用户资金不存在被挪用的可能,有效利用了银行完善的账户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第三、我们有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在试点中,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以“一系统、三平台”为核心的开放式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吸纳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广泛参与。同时,我们始终尊重市场规律,构建了一套牵头机构组织建设、所有成员机构“有偿共享”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行业应用拓展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优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生态。首先,我们在全国率先将支付密码技术引入票据业务,实现资金传输和处理电子化,建成宁波市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一方面解决了票据验真难的问题,同时极大地加快了票据清算速度。该系统及衍生的付费通(公用事业缴费)、个人跨行通存通兑(跨行资金转移)业务所构建的“三个一体化”模式(城乡服务一体化、对公对私一体化和本外币服务一体化),有力支撑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和遍布城乡的2000余家银行网点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其次,我们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作为一卡多应用的基础设施,该平台为金融机构、第三方行业单位等部门提供基于金融IC卡应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在国际上首创多应用动态加载技术,实现银行卡作为金融服务工具与社会民生服务的高度整合;二是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和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一脉相承,顺应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趋势。平台上联国家移动金融平台,下接宁波市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背靠同城清算系统,整合为更便利、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渠道,为移动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三是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平台构建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推动信用信息在银行、政府、社会中的多元化应用,形成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政策扶持+金融创新”的模式。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整合,推进农户信用档案查询、更新和异议处理的移动化,完善“农户+评级+信贷”的金融惠农模式。第四,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应用中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有利于复制和推广,我们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十分注重标准化建设,希望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便于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模式。目前,宁波已有多项金融应用和创新上升为行业标准: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技术标准化。早在2008年宁波开展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时,就配合人民银行总行修订出台金融PBOC2.0(2010版)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人民银行总行于今年6月出台的《金融IC卡行业一卡多应用规范》,宁波金融IC卡多应用的实践经验也在全国推广。二是手机信贷应用技术标准化。在国际上首次融合金融IC卡芯片和移动通信技术,首创手机信贷产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支提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手机信贷规范也纳入到了中国金标委制定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中,这也推动了手机信贷产品在四川、新疆以及浙江其他地市的推广应用。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点标准化建设指南》立项,期望能为全国在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第五、我们定期监测评估数字普惠金融进展状况在试点中,我们十分重视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试点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G20杭州峰会公布升级版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后,我们立即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积极参与人总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探讨分析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落地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落地设想,比如以常规性统计代替调查,提高数据来源稳定性,兼顾数据可得性和指标全面性原则,取消部分指标或以近似指标替代等等。同时,重点监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比如人均数字支付账户数、企业数字支付渗透率、人均非现金交易笔数等,以期能更好地评估和监测辖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近期,我们用人总行正在研究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对宁波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做了初步测算,得出2014、2015、2016年全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87.3、100和117.9,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一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防风险,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这条路不仅行的通,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G20杭州峰会确立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要求,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鼓励和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力争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谢谢大家!

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6

近年来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一是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农家店约60万家,覆盖75%的行政村,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网络。城市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区、社区商业规范有序发展。累计培育了568家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支持1500多家社区菜市场建设改造。

二是产区市场、销区市场相互衔接。推动建立产销链条,整合产地、销地、集散地资源。累计支持了40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增交易面积400万平方米,建设改造检验、检测中心485个、加工配送中心320个、电子结算中心52个、冷库824座,新增库容340万吨,所支持的市场交易额占全国市场交易总额的60%。

三是有形市场、无形市场相互促进。201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有4940家,交易额达7.3万亿元。许多地方建立了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由一点对一点的分散交易向多点对多点的集中公开交易转变。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为无形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的快速发展。

四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相互联动。苏宁在境外通过收购建立了40个网点,诚通集团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贸中心项目,义乌市场在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并在海外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我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有力支撑。

规划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即将出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内贸发展专项规划。一些地方发布了本地内贸“十二五”规划。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均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四分之一的城市正在主动开展新一轮修编。县级市规划编制完成率已经达到60%。上海等地注重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手车、危险化学品等专项规划制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场制度环境逐步优化。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出台了一批部门规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已经公示。南京、无锡颁布了《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市场标准框架基本确立,重点标准陆续出台,发布了蕃茄流通技术规范等120多项农产品流通标准。

政策支持实现较大突破。财政部、商务部已累计安排57.9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国办发[2011]59号文件在财政、土地、税费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消费促进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已累计销售下乡产品2.48亿台,拉动消费近6000亿元,家电企业已经在农村建立了20万个销售网点。通过实施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累计淘汰老旧汽车94.6万辆,拉动新车消费近千亿元;累计支持258家二手车交易市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改善了汽车消费环境,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我们市场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商品市场布局不尽合理、商品市场功能不够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法规标准工作滞后、市场监管比较薄弱等问题。

行业信用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篇7

1. 行业内诚信宣传教育不断加强

广大商会协会在行业内大力宣传诚信理念, 引导企业诚实守信经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组织开展公开诚信合作承诺、发布诚信企业光荣榜等诚信典型示范活动, 有300家企业主动申请参与。中国烹饪协会举办了“2009年中国餐饮精英峰会”, 100余家大型餐饮企业倡导诚信经营、发出诚信倡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借助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 组织了以“诚信兴茶”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 制作行业信用建设宣传海报和宣传单, 利用会刊和相关行业媒体开展信用建设专题报道。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诚信联盟举办了“首届电子商务文化节”, 通过内容丰富的论坛和网络购销洽谈会等活动, 联合近1 000家电子商务企业和网络购物上下游相关企业, 积极倡导以诚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文化理念,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 行规行约成为规范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

很多商会协会把推动行业自律、制定行规行约列为协会重点工作, 在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在电信、电力、铁路装备和水泥等领域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 维护行业秩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制定《煤炭行业自律公约》, 并将其作为行业信用评价的重要指标, 引导企业遵守自律规定;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组织行业企业深入开展《家用电器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 指导企业合理、合法收费, 规范价格行为。据统计, 消费者因不满家电维修服务价格的投诉逐年下降, 2007、2008和2009年的投诉率分别为25%、20%和16%;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家居委员会组织会员企业签订了“中国家居服务行业公约”和“中国家居服务市场规范通则”;中国保健协会的300多家企业联合发布了“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倡议书。

3. 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有序展开, 守法守信企业的市场机遇得以扩大

行业信用评价工作从2006年启动以来, 得到了广大商会协会的积极响应, 成为了他们开展行业自律和为会员企业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截至2010年5月, 共有122家全国性的商会协会参与行业信用评价工作, 评出AAA级信用企业3 024家, AA级信用企业714家, A级信用企业125家, 覆盖了机械、电子、石化、电力、农业、水利、建筑、医药、食品和内外贸流通等大部分行业和领域。各商会协会设计充分反映行业特色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整体评估会员企业的信用状况并在全社会依法公示, 推动形成守信践诺的激励机制, 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加强动态管理, 确保评价质量。中国建筑业协会责成地方协会跟踪、了解信用企业的不良行为信息, 并根据《建筑业企业不良行为记分标准》和实际情况, 对信用企业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理。2009年,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对135家信用企业认真进行年审复评, 根据协会文件中关于企业失信的处理规定, 对其中10家企业做了降级处理。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专门印发《全国电力勘测设计行业信用评价动态管理办法》, 进行信用动态跟踪, 巩固评价结果。

(2) 培养信用专业人才, 建立专家库, 开展课题研究, 为信用评价工作奠定基础。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利用会员代表大会、行业内研讨会等多种机会, 请专家讲授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评价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企业对信用评价工作的认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还积极借助外脑来协助评价工作, 组建纺织服装企业信用评价专家库, 目前有专家60余名, 包含了纺织服装行业管理、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和质量管理、信用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士;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展了“商业信用征信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为评价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推动评价结果推广应用。商务部和国资委在《中国商务年鉴》、《WTO经济导刊》和《中小企业投融资》等报刊杂志上刊登信用评价结果, 宣传评价工作, 并在《国际商报》开设“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备案公告”专栏, 免费刊登所有备案信用企业信息。联合印制《中国行业信用评价A级以上企业名录》, 向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驻华使馆、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及社会公众宣传、发放;中国蜂产品协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 为协会参评会员提供包括买方资信调查、政策性信用保险、商账追收以及保险项下融资等后续服务;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将信用企业资料制作成中英文对照的光盘和手册, 在国内外展览和境外考察中广泛宣传, 并在广交会和国外知名展览中对高信用等级企业提供摊位分配的政策倾斜;中国机电产品流通协会在组织信用评价之初就与广发银行、北京银行及天津银行初步达成协议, 对信用企业降低信贷门槛, 提高贷款数额;铁道部主动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联系, 规定近些年从事火车站装修的单位必须从协会评出的A级以上行业信用企业中招标选择。

4. 探索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取得初步成效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不少商会协会积极组织部署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在促进行业自律和有效为会员服务方面, 进行了新的探索。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研究制定了国内制造业首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一大批国际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并发布了一大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积极组织督促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书, 目前已有神华、开滦等10多家煤炭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指南》, 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举办社会责任研讨会, 评选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等。

5. 行业协会职能不断丰富完善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深化, 商会协会在自律、服务、沟通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不断丰富完善, 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信用服务等方面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 各商会协会普遍建立了行业信用建设组织领导推进机制, 由主要领导同志负责, 成立专门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 使商会协会的工作领域和范围得以拓展, 成为了商会协会履行自律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抓手。

江苏省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篇8

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江苏省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科普人员队伍持续增长。全省共有各类科普工作人员9.39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0.96万人,科普兼职人员8.43万人;共有高、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4.54万人,占科普人员总数的48.4%。二是科普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08年全省科普经费投入4.52亿元,其中,以政府各级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为主,分别为3.24亿元和1.04亿元,二者合计约占总投入的94.6%,社会捐赠和其他投入分别是0.03亿元、0.21亿元。三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科普场馆64个,展区面积13.6万m2,全年参观人数近440万人次,其中,专业科技馆13个,科学技术博物馆20个,此外,非场馆类科普场地共1947个,展区面积1177.11万m2,全年参观人数1583.45万人次。

我省实施“农场示范工程”取得成效 篇9

一、完善技术体系, 推进标准化生产

项目场均建立了基地专家技术顾问组, 聘请了科研院、校的技术专家组成示范基地常年技术顾问, 具体指导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推广应用。2008年, 在专家组指导下, 编制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15套, 培训职工及农民3万余人次, 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余份, 输出技能型人才100人。同时, 农场还派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现场, 按照示范基地建设的各项标准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二、完善推广模式, 带动产业发展

项目场引导建立养殖业合作社2个, 种植业合作社12个。实施“合作社+基地”的运作模式, 减少了流通环节, 降低了销售成本, 分享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利润, 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单家独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问题。专合组织的发展还促进了以示范场为中心的粮食、水果、蔬菜、蚕桑等优势产业带的形成。

三、完善质控体系,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长汀县就业工作取得成效 篇10

长订县就业工作取得成效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3+2” (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稀土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旅游) 产业用工需求量大的实际, 长汀县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与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紧密结合起来, 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大企业用工服务力度, 千方百计引导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闯出了一条山区县发展经济, 促进就业的新路子,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劳动者得实惠。据2013年人力资源普查显示, 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5.98万人, 其中就近就地转移就业7.5万人, 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3.3万人, 改变了昔日"十万劳务外出务工”的就业格局。去年园区农民工平均收入达37825元, 每年可增加农村经济收入28.3亿元, 县内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产业得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既促进了城乡统筹就业, 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加快了主导产业发展步伐。目前, 长汀县有三个开发区, 吸纳就业4万多人, 落户企业达321家, 亿元企业34家, 规模以上企业104家, 2013年, 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2.7亿元。龙岩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汀产业园区入选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 福建 (龙岩) 稀土工业园为省级工业园区, 晋江 (长汀) 工业园被确认为福建省第一批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三是政府得民心。城乡居民安居乐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10年的丨IH'::4°/。水平下降到现在的2.0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县城人口由2010年的9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6万多人;财政收入突破了10亿元。长汀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发展山区经济的做法被省委、省政府肯定为"长汀现象‘’。长汀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全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长汀县引导农民“洗脚上岸”, 吸引“南飞燕返巢"的典型经验既得到上级党政的肯定, 也引起党报、党刊、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关注。 (长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一篇:城建投资公司下一篇:建筑土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