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2024-07-01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精选8篇)

篇1: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一、元至5月份,全县共有到位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35%。

二、元至5月份,共有签约项目6个,协议引进资金5.3亿元,同比增长18%。已开工项目3个,准备开工项目3个,到位资金5000万元。

1、三赢兴电子科技项目,投资人刘传禄,协议引进资金1亿元。

2、湖北杭瑞陶瓷项目,投资人张名旗,协议引进资金3亿元。

3、金通管业项目,投资人孔凡祥,协议引进资金4000万元。

4、湖北天地新型建材项目,投资人皮高超,协议引进资金3000万元。

5、**县**健身俱乐部项目,投资人吴秀龙,协议引进资金3000万元。

6、予太半导体科技材料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投资人夏品军,协议引进资金3000万元。

元至5月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规模项目明显增多。元至5月份,我县共有到位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35%。签约项目6个,协议引进资金5.3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分别是:三赢兴电子科技项目、杭瑞陶瓷项目。同时,我们与台湾统一集团、和诚集团进行了洽谈,就我县的陶瓷、旅游、台湾工业园等项目达成了意向协议。

二、项目向高科技发展。为了提高项目引进质量,我县加大了对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县领导亲自带队率领招商有关人员,多次与**市三赢兴电子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于3月10日成功签约,引进湖北三赢兴电子科技项目。该项目的签约是我县继瀛通电子项目投产、**研磨项目落地、川流发电机项目洽谈基本就绪之后,引进的又一个过亿元的外资高新科技电子项目,为县委、县政府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开门红”。

三、项目与传统产业接轨。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陶瓷资源,不断扩大我县的陶瓷产业,大力推进陶瓷产业园建设。于4月9日成功签约,引进了湖北杭瑞陶瓷项目。该项目首期投资1.2亿元,用地180亩。目前,前期规划设计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等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基本完工,计划6月上旬进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将为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再注新的活力,对振兴**的传统陶瓷产业、打造“鄂南小瓷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篇2: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一、规模项目明显增多。元至5月份,我县共有到位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35%。签约项目6个,协议引进资金5.3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2个,分别是:三赢兴电子科技项目、杭瑞陶瓷项目。同时,我们与台湾统一集团、和诚集团进行了洽谈,就我县的陶瓷、旅游、台湾工业园等项目达成了意向协议。

二、项目向高科技发展。为了提高项目引进质量,我县加大了对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县领导亲自带队率领招商有关人员,多次与**市三赢兴电子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于3月10日成功签约,引进湖北三赢兴电子科技项目。该项目的签约是我县继瀛通电子项目投产、**研磨项目落地、川流发电机项目洽谈基本就绪之后,引进的又一个过亿元的外资高新科技电子项目,为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开门红”。

三、项目与传统产业接轨。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陶瓷资源,不断扩大我县的陶瓷产业,大力推进陶瓷产业园建设。于4月9日成功签约,引进了湖北杭瑞陶瓷项目。该项目首期投资1.2亿元,用地180亩。目前,前期规划设计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等已完成,土地平整工作基本完工,计划6月上旬进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将为我县的工业经济发展再注新的活力,对振兴**的传统陶瓷产业、打造“鄂南小瓷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篇3: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根据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 该项目总共用地300亩, 总投资10亿元, 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用地200亩, 投资6亿元以上, 2015年9月份开工, 2016年12月建成投产, 建设厂房及办公楼15万平方米;二期用地100亩, 2018年1月开工建设, 12月底建成投产, 投资4亿元。项目建成后第3年起, 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

为促进江西农机化工作的协调发展, 振兴江西农机工业, 提升江西农机产业市场竞争力, 江西省农机局、新余市、渝水区政府依托江西省农机产业园,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式, 加大农机工业招商引资力度。2014年起, 江西省农机局负责人与新余市政府、渝水区政府多次到全国知名品牌农机生产企业考察和洽谈,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悉, 将陆续有2~3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来江西洽谈投资事宜。

篇4:老区宣传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加强力度,抓好重点报道

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大庆典,省老促会及早提出工作要求。《源流》和老区网认真谋划,分别精心组织了系列专题宣传报道。《源流》从去年第9期开始,到今年的第10期,以重篇幅、多图片、多期数,先后进行了《粤中纵队》、《烽火南路》、《珠江纵队》、《东江纵队》等典型报道。广东老区网组织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文专题,设置了“东江纵队抗战图集”、“回忆·述评”、“《父辈的抗战往事》在线阅读”、“南粤抗战故事”等栏目视窗,再现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

同时,围绕国家、省层面有关老区的重大政策出台和重要部署,以及省老促会重点工作,切实组织好宣传。《源流》加大力度抓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出台前后的报道,近三年来,宣传广东原中央苏区县和争取划为中央苏区县的专题有16个。今年以来,《源流》先后策划了《抓住机遇促进广东老区加快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的重要讲话》、《努力为老区争取更多政策》、《全力以赴推动扶贫工作实现新突破》、《要做好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的修复和管护》、《搞好对接增创效益—广东省老促会领导深入原中央苏区调查(规划)落实情况》、《思源反哺助解医疗困境》等一系列特稿和关注。广东老区网上线一年多来,认真办好有本会特色的《专题关注》、《老促会工作专稿》、《老促会园地》等栏目,登载了“广东原中央苏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以及省老促会各次主题调研活动和重要会议等自办专题,以及一批各地老促会新鲜事。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将来自各方与老区相关的资源,通过“超链接”方式及时报道。以丰富的图文,搭建起省老促会对内对外宣传的网络平台,成为社会了解老区了解老促会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汇编印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革命老区建设发展重要论述的宣传册子,制作了老区宣传展板,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开展活动,扩大宣传效应

紧密配合省老促会开展的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放大老区的声音,把社会关注的目光吸引到老区来,就营造了“热爱老区、建设老区、支持老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省老促会坚持深入开展调研活动,言之有据地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因而被引起重视,成为领导决策依据,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老区工作。如今年6、7月份开展的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实地察看了近200处革命遗址。综合调研报告得到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的批示,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专程到省老促会座谈,共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8月中旬,省老促会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广东老区网专题发布会,省老促会与邀请参加的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和抗战老将士后人代表,共同缅怀抗战先辈和老区抗战的历史贡献,弘扬老区抗战精神传统,营造了热烈氛围。为配合全国和我省“1017”扶贫日活动的开展,省老促会和老区基金会举办了“思源反哺老区,助解医疗困境”书画作品专场义卖会,共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省老促会还与省本草药业集团签订了帮扶老区长期合作的战略协议。省老促会这些重要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和相关网站同步发布,扩大了影响面,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应。

努力创新,发挥阵地作用

省老促会坚持“共有共办”的方针,组织抓好《源流》杂志的订阅工作,确保稳中有升。《源流》弘扬创新精神,在办刊质量和订阅数量上下功夫。一方面,坚持开门办刊努力提高办刊质量。今年以来,不断充实采编队伍,积极提高采编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不断加强通联工作,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为办刊提供了大量的稿件和采访线索。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掘订阅资源,开拓各个层面的订阅渠道,切实抓好刊物发行。在各市、县老促会的积极配合下,2015年,《源流》每期发行总数为19130份,比去年增加了8%。其中,升幅较大的地级市单位有惠州、阳江、梅州市老促会;升幅较大的县级市单位有惠城区、阳春市、阳东县、阳西县老促会;订数在1000份以上的有韶关市老促会、肇庆市老促会、阳江市老促会、清远市老促会、汕尾市老促会、云浮市老促会等。广东老区网加强维护、快捷更新。据南方新闻网统计,2015年1月至10月,广东老区网的总体流量较去年呈翻倍增长,其中点击量和页面浏览量的增长幅度达170%,全网点击量为145万,页面浏览量为43万,呈节节上升趋势。为探索老区宣传新途径,今年11月,省老促会正式开通了官方微信—《广东老区建设》公众平台。充分发挥手机平台的作用,为我省老区工作者提供便捷及时的老区信息服务。

篇5:科技进步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县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红原县是川西北地区唯一的纯畜牧业县,全县辖9乡两镇,36个行政村,全县3.8933万人,其中2.9992万农牧民,藏民族占总人口的78.5%。畜牧业是红原县的支柱产业,“麦洼牦牛”、“藏绵羊”、“河曲马”是全县农牧民经营的优势畜种。红原县农牧民群众在旧时过着追逐水草的游牧民生活,长期居无定所,严冬入山沟背风向阳处,住在以简易木棚搭建的冬房内,夏季住在牛毛编织的黑色帐篷里,居住地随牛群的迁移而迁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草原牧区的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的能力十分低下,正是由于畜牧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牲畜的出栏率、畜产品的质量和商品率水平都很低,为此,红原县自建县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部门意识到了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增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和缩小东西差距是当前首要任务,一系列牧区开发工程相继出台,并得到了国家、省、自治州的大力支持与扶持。首先是草场承包到户,使广大牧民群众彻底摆脱了近千年的游牧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放牧草场,生产和生活也固定下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其次是一大批惠农惠牧工程的实施,如:红原县牧区社会经济综合示范工程、四川省优质牦牛生产繁育体系建设既红原县“麦洼牦牛”项目建设、牦牛杂交改良配套技术项目建设、半细毛羊改良藏绵羊项目建设、安曲乡和瓦切乡社会事业综合配套集镇建设、人草畜三配套定居点建设、家庭牧场优化模式项目建设、希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建设、通村公路及牧民奶源路建设、联户牧场建设、贫困农牧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防灾抗灾围栏基地建设、四川省沙化草地治理项目建设、四川省退化草原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建设等等,使红原县畜牧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牧民逐步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部分农牧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三通,人有住房、畜有棚圈(弱畜越冬有暖棚)、有防灾基地、冬草有贮备四有及医疗、卫生、教育、通信、广播电视五配套。一部分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国家退耕还林和退牧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县境内的沙化草地、退化草地、荒漠化草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通过“麦洼牦牛”、“藏绵羊”品种改良、“麦洼牦牛”的品种选育与提高、冷冻精液人工输精改良、“麦洼牦牛”工程等项目的有效实施,使“藏绵羊”、“麦洼牦牛”的综合生产效益和广大的农牧民群众的畜牧业经营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和退牧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牲畜对草场的压力,草原植被退化甚至沙化对畜牧业生产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畜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到2006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出栏89584头/只,出栏率22.7%,牛出栏77089头,出栏率23.5%;羊出栏12208只,出栏率18.5%;全县共存栏428249混合头,其中牦牛368715头,与去年同比增长3.7%;羊41239只, 与去年同比增长8.4%;马18079匹,与去年同比增长1.5%。牧民人均纯收入2624元, 红原县境内的藏绵羊、麦洼牦牛的鲜奶与各类肉制品产量分别达到了21975吨和6703吨,年产值达到了17017万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48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3.1%,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8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实施现增加值2344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644万元,全年生产乳制品123.7 吨,鲜冻畜肉1811.4吨。,年产值达到了17017万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48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3.1%。

二、近三年来承担各级科技、农业等部门科技项目情况 红原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县级各相关部门多年来从事科技项目申报、实施、管理工作,促进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结合,在工作中,县中心一班人开拓进取,敢于谋大事,善于抓实事,积极申报科技项目近年来共争取科技项目30余项,其中省重点项目1项(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州重点项目3项(联户牧场建设、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与科研院所合作项目近10项,县重点工程14项,协助红原县乳业责任有限公司、红原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及个体工商户成功申报专利6项;近年来全县具体实施的重大项目如下:

“人草畜”三配套建设示范工程 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牧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 草原灌溉工程

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 乡村牧道建设

联户牧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公益林建设 退耕还林工程

“麦洼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红原县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反季节蔬菜低温食用菌种植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牧民适用技术培训 草原鼠虫害治理 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 草原资源遥感与定点临测 种草贮草建设

“希望之光”人才培训计划 普通牛冻精改良牦牛 四川省沙化草地治理

四川省贫困牧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 四川省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建设 牦牛弱畜越冬补饲、育肥暨集约化经营模式示范工程 藏香猪养殖基地项目建设 高原生态药谷建设

高原生猪育肥异地育肥基地建设 鼠虫害草场治理工程 科技大骨节病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重点项目工程 牦牛健康养殖及快速育肥示范基地建设 红原县刷经寺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培训工程 牦牛骨的综合利用技术应用与推广 牦牛血综合利用开发 红原县中药产业“210”工程

三、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与履行职能情况

红原县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健全,红原县科学技术局为独立政府部门,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3名(科技局下属事业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设有局长职位一个,副局长职位两个,主任科员1个,副主任科员1个、中级职位1个。科技局内设行政办公室、综合业务股、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局业务科室配臵合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能认真履行科技管理各项工作。

1、加强班子自身及队伍建设,确保政令畅通

一是抓班子建设,增强班子在中心工作中的凝聚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根据各股室的业务特点和局领导班子的变动,及时调整股室干部并根据班子成员的业务专长,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明确分工。为使局班子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尽快地进入角色,注重人才培训,组织职工参加省科技局局长、省科协主席、统计报表、知识产权、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学习。通过各类培训,让班子成员及时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理清了工作思路,树立了爱岗敬业思想,班子成员也较快的进入了工作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三创”工作。局班子将创“四好”班子、创文明单位、创先进党支部,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每年都将创“四好”班子、创先进党支部这两项工作作为思想建设的重任并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年底在各种评议中对照创建任务进行自查、总结,努力找出差距,纠正不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支部由2名党员发展到5名,党员在各项工作中都是主力。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作用、表率作用得到明显地提高。

三是好全局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全局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局领导班子为了切实提高全局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每年都将此项工作纳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局长担任组长的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积极开展了创建“三心一保持”活动和“创建四好领导班子”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四是理顺关系,合理分工,创造良好工作氛围。每年年初,局班子都要将工作目标细化,任务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在岗、人人有责,逐年修订并完善局内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汇报,事后有考核。

2、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工作条件,规范工作促发展。A、制度建设是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红原县科技局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达到以制度管人的目的。制定了廉政建设制度、工作制度、考勤制度、财务管理等制度,对领导班子成员要求做到“四个坚持”。为进一步加强单位内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了妇代小组、工会等组织。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B、2005年,多方争取资金,对局办公室进行装修,更新一些办公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

3、大力实施“保障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这几年来,红原县科技局充分抓住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及全面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的契机,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通过努力,县科技局、县科协及下层的学会、协会都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和完整的工作人中员队伍。科技三项费已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科普经费得到了兑现,从而使科技工作从领导上、经费上正常有序开展得到了保证。

4、获得的荣誉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科技职能部门,多年来我局准确、积极地按照县委书记、县长抓第一生产力的意图和目的,在各个领域广泛宣传、树立科技示范户、进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同时也积极为“一把手”提供前沿科技信息。使科技兴县战略,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科学技术应用于全县各行各业,许多部门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改进了工作思路,应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益。

在2005—2006,红原县科技局获得的主要荣誉有2005全州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阿坝州2005科技工作目标考核二等奖,2005年、2006年全县目标考核三等奖等。

四、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具体的考核细则,把“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作为各地经济发展质量和考核“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依据.在全县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统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具体抓,其他领导积极配合主动抓,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抓科技工作的组织实施体系。县委政府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指导,年终严格按目标管理进行考核,对被评为优秀的进行奖励,对个别不够理想的责令其限期整改。经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使我县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教兴县规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在接受上级考核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中年年都得到了肯定,均被定为合格。

五、科技进步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落实情况

红原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四川盆地西北,县城内有长江,黄河分水岭,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县城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各类法规、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先后出台了“红原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红原县关于加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红原县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工作制度”、“红原县人才工作既知识分子工作制度”、“红原县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科技兴县的意见”,“红原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地方法规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结合相关制度,县政府每年都要次年年初举办一次科技进步奖励大会,对上一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作落实到位并做出优异成绩、有杰出贡献的部门和乡镇给予表彰,同时在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全年目标考核三等奖以上的部门和乡镇和各行各业获得省、州级以上的奖励的同志,也予以了表彰。为进一步促进各类科技政策、措施的实施,到2006年末,我县针对科技进步,共成立了“县人才工作既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县农村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县川西北家庭牧场优化模式希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县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县科技扶贫既综合防治大骨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5个专门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领导小组的成立,有效的监督和促进了科技进步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落实,使我县在建立一个制度的同时,便形成一个监督体制,从而杜绝了制度健全,落实不力的不作为局面。

六、加强人才工作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及落实情况

县委、政府近几年努力为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每年都对县内科技人才、使用状况、技术水平、研发创新能力、社会需求量等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县委、县政府吸纳、用活、留住、引进人才有了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县科技管理部门还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固”的新理念,进一步加强了同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省草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州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的联系,有机高效地用好、用活县境内省、州属科技人才资源,充分调动了县境内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完善工作,使全县人才不断队伍壮大且层次高、结构合理。两年中,全县专业技术人才稳中有升,年平均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41人,达到215人/万人的较高水平,较上一个考核增加了11年百分点。

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红原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自2004上年底成立以来,中心技术人员在县科技管理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以“创新跨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红原”为目标,明晰工作思路,围绕地方产业布局发展,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一个资源,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两年的工作之中,承前启后,在县内分别建立了以红原牦牛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宇分药业公司两个民营科技企业为项目实施主体、以四川中医药研究院为技术创新主体、以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为技术服务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实现科研院所与企业优势互补。

八、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我县坚持把实施科技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科技工作的“示范工程”来抓,在科技工作中,院、地合作项目极为丰富:与省草原研究院合作实施建设的“青藏高原牦牛标准化基地建设”、“四川牦牛原种场建设”项目;与四川大学合作实施的“川西北退化草地治理技术试验示范及应用推广”项目;与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实施的“播娘蒿的综合利用与开发”、“高原牦牛多肽骨素的研制与开发”项目,与四川省草原科学技术研究院、县委组织部门合作的“希望之光”和“科技明白人”人才培训项目,与四川中医药研究院、州藏医院、若尔盖藏医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实施红原县中药产业“210”工程等。近年来,红原县科技管理部门积极寻求地方个体资金投入,逐步引导民营个体企业逐步向民营科技企业靠拢。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发展的二家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为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逐年提高,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九、科普工作情况

红原县科技管理部门以“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实用易懂”的方针,长期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在一年一度的“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宣讲”等活动,由县科技局牵头,各部门抽出专人和列出专项科普经费、场地,支持科技活动周各项活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作为地方科技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采取得力措施,调动司法、安监、文体、质监、计生、畜牧兽医、卫生、农业、气象等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活动立足实际,注意节俭,讲求实效,热烈有序地进行。在2005、2006两年中,现场为牧民群众感兴趣的畜牧实用技术、医疗保健、科普热线的使用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10场次,共组织发放科普读物12,000余册、科普宣传光盘500份,放映科普知识类电影10余部30场次。在日常的科普宣传工作中,还充分利用橱窗、标语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平均每年办橱窗20期以上。2006,在开展科技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工作中,组织全县17个各学会、协会开展为全县的15个中小学校送“科普读物”活动,共捐赠各类“科普读物”达2000余册。为全面提高我县农牧民群众农牧业生产适用技术与农牧业经营管理技术,两年中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12班次,培训生产一线能手1000人次,推广科技明白人250人/次,培训乡村干部150人/次。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和信息现代的客观要求,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适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弥补农牧业科技普及推广机制的缺陷,加快我县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红原县科技管理部门还建立了红原科技信息“110”信息服务平台,两年中共为基层农牧民群众提供信息咨询100余次,电话解答种养殖技术难题200余次。2006年,由红原县科技局牵头与阿坝电信公司红原分公司合作,全面启动了阿坝农业科普热线千村免费服务站建设工作,到年底共为农牧民安装“科普热线”电话80部,建成免费服务站80个。

十、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及产生成效情况 在2005和2006,我县主要在中药产业和畜牧产业两大产业开发两个方面,产学研合作成效大,科技成果转化突出,应用高新技术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产业增加值:

1、中药产业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及产生成效情况 按照阿坝州中药产业“210”工程实施总体规范要求,红原县科技局以“一个资源,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中药材GAP要求科学规范运作,与各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在物种选择、标准设立、科研应用、质量控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建立健全了科研及转化、质量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管理体系,使红原县中药产业“210”工程实施和运作有较高的定位和起点,特别是在科研和应用上深度开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的产品、响亮的品牌去占领国内外中药材市场,打造阿坝高原独有的世界品牌,形成基地——产品研发——市场的产业链。

红原县中药产业“210”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采用以企业为产业化建设主体、科研单位为技术创新主体、政府管理部门为项目服务主体,以“公司+协会+农牧户”的应用模式,已按GMP标准设计在红原县建设完成一家藏药厂,建成刷经寺“高原生态药谷”的种植基地一个,建立并完善了大黄和红毛五加两个种植协会,申请专利20件、发明专利13件,获得授权专利6件,高新技术为企业创造180万元的产业增加值。

2、畜牧产业开发重点项目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及产生成效情况

在畜牧产业化开发方面,于2006年初申报与实施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推进行动 “畜牧业产业化——牦牛骨综合利用开发重点项目。本项目由红原县科学技术局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牦牛骨综合利用开发重点项目”的服务主体,在县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为项目提供科技支撑、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协调产学研各方在地方的项目实施;为主体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协助计划管理与监督实施,监管资金规范使用,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由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作为“牦牛骨综合利用开发重点项目”的创新主体,以阿坝州特色资源牦牛的屠宰副产物——牦牛骨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资源的增值加工。针对牦牛骨的特殊结构,结合阿坝州当地实际生产条件,确定制取牦牛骨多肽骨素产品及规模化生产的工艺路线,为项目的实施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由红原牦牛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牦牛骨综合利用开发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建设主体,采用复合酶解技术和骨渣的粉碎技术等多项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牦牛骨的增值加工。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良好,企业完成了牦牛多肽骨素产品中试生产线建设并顺利投产,两年中,共申请专利8件、发明专利3件,高新技术为企业创造25万元的产业增加值。

十一、本地区科技进步工作特色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情况

1、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特色及成绩

随着科技成果在我县全方位在转化使用推广,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加,尤其是在畜牧业生产和畜附产品精深加工行业贡献率最高。红原县是一个纯牧业县,其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很大成份上决定着红原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决定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大计,每年都投入近百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畜种改良工程。在全县十一个乡镇22个自然村大力开展黑白花冻精改良、三元杂交和本品种选育工作。二年中,共引进优良的黄、西〃黄、黑〃黄种公牛4000头实施杂交改良,组织2万支细管冻精实施黑白花冻精改良工程,此项工作3—4年后预计将为全县增产牛奶5000吨,为县内乳制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的奶源,也将为农牧民群众创造1200万元/年的社会收益。在畜产品精深加工中,利用废弃的牦牛骨,采用复合酶解技术和骨渣的粉碎技术等多项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牦牛骨的增值加工,生产“高原牦牛多肽骨素”、“牦牛骨髓运动蛋白粉”。1吨鲜骨市场价仅为1300元,按本工艺可加工成优质牦牛骨蛋白骨素182Kg(市场价55元/Kg),骨油100kg(市场价10元/Kg),骨渣粉700Kg(市场价3元/Kg),销售后可得利131000元,提高了牦牛骨附加值10倍。2006年,该技术创新为红原牦牛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增加工业产值54万元,为企业带来25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中药产业开发方面,依靠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610万元,每年为企业增加产值220万元。在特色生化制品加工方面,应用新技术为企业提高甘松精制油的产量和品质,为红原县天然产物有限责任公司第年增加15万元的产值。从2005年初至2006年末,高技术科技年创增加值达到900万元/年,占全县GDP总量的3%,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4%,较上一个考核周期增长近6倍产值,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显著,科技进步为社会的贡献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科技进步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特色及绩效

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全县科技进步应用广泛,到2006年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89元,九年义务教育人品覆盖率有显著的提高,到2006年末达到87.72%的较高水平,万人拥有医护人员数42人,人均邮电业务量为287元。专利发明与专利申请数也逐年增加,在达到了

3、科技进步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特色效益

红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生环境保护工作,为了改变畜牧业基础脆弱,草业基本建设起步晚,投入少,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管理粗放,草畜矛盾十分突出的不利局面,长期以来,大力实施牧区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不断加强畜牧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畜牧业高新技术运用推广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畜牧兽防科技推广体系,以保证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在继续抓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的同时,筹措了6000余万元资金用于草地沙化综合治理、牦牛良种工程建设、联户牧场基础设施建设、牧区县通乡公路建设、人畜引水工程建设、草原鼠虫害治理、四川省退化草地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建设等草地畜牧业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第一步以“稳牛、增羊、减马”的畜种结构调整原则和实施“牦改、黄改”畜种改良工程,逐步引导农牧民群众降低牲畜存栏数,依靠科学养畜以减轻草场压力。第二步通过增加对牧区经济基础设施投入和对草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修建牧道 82公里,建暖棚2.98万平方米、草料库1.4万平方米,修建牧区人畜饮水4处、防疫巷道圈37个,为51900亩联户干旱草场进行灌溉,建设人工草地100万亩,在项目区新增鲜草168万吨,使项目区内的200万亩退化草地得到改良,10万亩沙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580万亩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篇6:环卫工作取得成效

一、环卫设施不断完善

加快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克服选址、资金等困难,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高标准规划设计,突出造景功能,建成了22座公厕和11座垃圾中转站,解决群众入厕难、垃圾清运难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督查、强化落实和倒排工期、分班交叉施工等措施,安排专人进驻工地,昼夜奋战,把公厕、垃圾中转站变成环境优美、小憩休闲的场所,形成了“一厕一景”、“一站一景”。卧龙区公厕建设受到了市长穆为民的充分肯定,特批示“总结卧龙区的好做法,以在全市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更多更好的方便人民群众,擦亮城市窗口”。该项工作作为市定重点项目,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并投入使用。

全面消除城市旱厕。区城管局会同街道办事处,改造了40座具备条件的旱厕,拆除了20座不具备条件的旱厕,于2012年8月提前6个月在全市率先完成旱厕改造任务。

配套建设垃圾收集设施。按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的标准,因地制宜,在小街小巷、城中村和居民楼院、出入市口新建封闭式垃圾池1830个,整修改造450多个,设置垃圾桶、果皮箱230个。

提高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购置大型环卫机械车辆8台,配备保洁三轮车120辆,添置新型扫地工具和工作服1000多套。

二、综合整治保障有力

开展市场道路综合整治。梅溪路、中心市场、杏树庄前街、红庙路和永安路等市场道路多年来违章搭建多,占道经营多,道路通行难,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出行。为彻底解决这些脏、乱、差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区城管局和有关部门对这些道路实施综合整治。其中,杏树庄前街地处“两站”核心区域,于2010年4月进行综合整治,3天内拆除违章建筑105处,占道经营摊点全部取缔;2011年12月,对梅溪路和中心市场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沿街违章门店725间,取缔占道经营摊点840个,实现了还路于民。

开展户外广告综合整治。针对城区违规广告多、粗制滥造多、随意设置多,设置杂乱,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组织开展户外广告整治行动,拆除辖区违规户外广告和有碍市容观瞻的门店招牌2000余块,使市容市貌得到了大幅改观。

集中清运城区积存垃圾。两年来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累计出动车辆2万多台次,人员6200余人次,彻底清理了城区积存垃圾18万立方米,使城区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全力服务农运会赛场卫生保洁。接到水上运动中心35万平方米卫生保障任务后,选调100名保洁人员,对水上运动中心道路、绿地、广场进行一天两扫、日常18小时滚动保洁,实现路面、广场没有零星垃圾。在钓鱼赛赛场和水上运动中心配套设置10座新型移动生态公厕,为农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管理机制常态运行

在市容秩序管理方面:一是实行路段分包。对辖区重点、难点、热点、乱点区域进行分包,实行领导包难点路、党员包难点岗的办法,带领一线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落实岗位责任。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真正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到人。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梳理重点难点路段17个,设置城管执法监督责任岗,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治后反弹”现象。四是实行错时管理。实施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高峰岗管理。

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 一是明确环卫作业标准。按照创卫标准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制订主次干道“八净八无”、小街小巷“五净五无”的作业标准,坚持一天两扫全天保洁的作业模式,定时洒水冲路,确保道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二是创新垃圾收集及环卫保洁制度。强力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将辖区主次干道保洁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半,景观道路实施24小时保洁,每天三次定时上门收集垃圾。组织环境卫生巡查队伍,专职对夜间乱倒垃圾行为进行查处,主次干道基本上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三是坚持开展“路见本色”行动。坚持每天对辖区主干道进行洗扫作业,冲刷道路路牙、道牙边、花坛边、快慢车道路面细灰,做到了路见本色。四是加强城市公厕的管理维护。为了方便市民生活,环卫部门向社会公示了公厕开放时间(夏季:早630至晚10:30;冬季:早700至晚930),并对沿街公厕进行内、外粉饰,及时修复被损设施,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公厕管理养护水平。

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区城管局充分发挥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协同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共同管理城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大城管”格局,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市容市貌提升。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社会参与”的原则,2011年9月市容市貌提升工作启动后,区城管局成立了市容市貌提升办公室,对辖区主次干道市容市貌进行提升打造,完成建筑立面粉饰约20万平方米,规范空调外机5402个,使辖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强力实施亮化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区城管局将亮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区级路长单位、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区直单位。共安装LED灯带79200米,洗墙灯3800米,护栏管等23200米,各类泛光灯1650盏,全面完成了辖区12条景观路406处临街单位的亮化任务,在市“两争一迎”指挥部亮化工作评比中名列前茅。

推进“五大延伸行动”。为进一步扩大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工作的覆盖面,从今年2月份起,在完善、巩固、提高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同时,研究出台了《卧龙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五大延伸行动”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全力实施“五大整治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50多次,组织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8次,督促辖区建立责任区保洁制度,实现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无缝隙,在全市五大延伸考评工作中争得第一。

篇7:民情日记助推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党委为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好创先争优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以开展“查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日记活动。以记“民情日记”活动为抓手,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家庭,服务**群众,让阵阵“民情风”吹拂着**群众的心田,架起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近两年来,尤其是*******后,***。

一、开展“民情日记”活动的主要方法

1、推行“民情大走访”,密切干群关系。一是机关干部通过“下基层、知民情、送服务、解难题”活动,进一步抓好挂钩单位和挂钩贫困户工作,把服务送到各单位,送到**群众家中。理清思路,建立相应工作和服务机制,帮助破解单位(**)难题1—2个。全**干部建立帮扶对象,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干部以“四家工作法”为基础,以记好“民情日记”为载体,深入**群众家庭,帮助**群众解危解困。三是社区以“四知四清四掌握”为载体,掌握好社情民意,抓好社区管理。四是教育卫生等单位以“双学双比”为载体,优化服务质量,转变工作态度。以抓好“五项活动”为重点,以“五项制度”建设为举措,开展大走访活动,攻艰克难破解难题,形成长效机制。

2、开展“五访五问”,了解民情民意。机关干部到**,都深入开展“五访五问”入户活动,即:访小康户、种养大户,问致富经验;访离退休干部,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问事情原委;访困难户、低保户,问衣食冷暖;访少数民族户,问惠民政策。同时,还要了解掌握在**场产业结构调整、香料产业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群众的愿望和意见建议收集上来,真正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3、整合社会资源,化解矛盾纠纷。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时,基层党组织是解决主体,挂钩部门全力帮助。在排查解决问题中切实发挥好“三个联合”的作用,即一个**的所有挂钩部门、单位联合发挥作用,合力解决问题;**领导协调相关单位联合解决突出矛盾,突出矛盾涉及到哪些部门就协调该部门解决问题;**、连、**群众小组三级调解组织联合发挥调解作用,依法调解处理问题。

二、实行“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三步工作法

在全**范围内创新开展了“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实践活动,把**群众困难及矛盾纠纷解决在单位,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和杜绝了“难点”“热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群体上访事件。一是大走访做到全覆盖。各单位干部在大走访中,做到了“连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事”。详细了解**群众家庭基本情况,存在哪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在家庭、邻里、生产经营等有无矛盾纠纷,切实为困难户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大排查做到全方位。在走访中,突出排查**场“热点”、“难点”矛盾;突出排查疑难积案;突出排查群体矛盾纠纷;突出排查可能引发的各类案件苗头。做到社情动态底数清;热点难点、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底数清;群体上访事件底数清;上访重点户情况底数清。三是大化解做到全彻底。针对走访中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分析研判、风险评估,专题调解疑难重大问题。单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书面上报**党委,**党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得到了**群众的满意。

三、民情日记,架起党员干部密切**群众的连心桥

为防止“民情日记”流于形式、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每名干部入户走访真实和民情日记书写规范,**党委制定了《****党员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实施办法》和《****干部走访日志书写标准》,要求干部在日记中必须反映走访户基本情况,要以实例说明,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内容,并由户主签字认可。为了检查干部走访和民情日记的真实性,**按季度到基层以入户走访和电话形式抽查干部走访情况,使干部走访工作不流于形式,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我**从2008年起采取干部分片走访的办法,一年四次入户走访,全**140多名党员干部年走访**家庭达8100多户次,平均每名干部撰写“民情日记”120多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700余件。

我们坚持做到哪里有了不稳定因素,哪里就有下访、谈心、办事的党员干部;哪里有了突发性事件,哪里就有办实事、帮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党员干部。2011年5月18日一场罕见的雹灾致使我**95%农作物受灾,全**作物几乎100%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804万元。**机关干部分成8个工作组深入受灾一线,实地查看灾情,和**干部一同深入各受灾户家中,及时做好**群众安抚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竭尽全力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民情日记架起了干部和**的连心桥。干部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深受**群众的欢迎。此项活动通过四年的实践,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提升了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

****

篇8: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情况

哈密林场位于天山山脉最东端, 隶属于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 始建于1950年12月, 1998年开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以下简称天保工程) 试点, 2000年正式实施天保工程。

哈密林场经营管理的天然林资源分布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境内山地中, 全部区划界定为生态公益林, 是哈密地区森林质量最优、生产力最高、生态系统最稳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林区, 蓄积量占哈密地区的90%以上, 全地区的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这里, 是名符其实的绿色天然水库和绿色生命线。因此, 保护好山区天然林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天保一期工程进展成效

自1998年开始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以来, 哈密林场的天保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工程实施前的天然林商品木材采伐区如今已经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原来以采伐木材为主的伐木工人转变为天然林管护人员, 天保工程区已成为新疆天山最东部一道天然绿色屏障。天保工程的实施, 为改善生态环境、维护新疆和哈密地区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为哈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建设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 哈密林场成立了森林管护机构, 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完善了森林管护责任制, 加强工程宣传力度, 健全规章制度, 强化管护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后续产业, 严格资金收支管理, 截至2010年底, 取得了连续5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一期工程建设期内, 没有发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全部达标, 没有发生较大的偷砍盗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 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1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实施天保工程后, 根据自治区批复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开始逐年调减木材产量, 2005年根据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决定,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哈密林场林业用地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初的50 249 hm2提高到84 941 hm2, 有林地面积由39 620 hm2提高到41 456 hm2, 活立木总蓄积由1997年的647万m3增加到2010年的748万m2。木材产量由工程试点前的6 000 m3/a减少到正式实施后 (2002—2003年) 的2 000 m3/a, 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

2.2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经过1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由于管理严格, 责任到位, 资源保护力度加大, 使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200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各类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长, 森林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 生物多样更加丰富, 取得了连续5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指标全部达标, 没有发生重大盗伐、滥伐、毁林、非法占用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案件和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增强。新疆落叶松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落叶松基地, 落叶松和云杉种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为林业的未来发展贮存了生物基因和种质资源[1,2]。

2.3 调整林区经济结构, 增加职工收入, 改善民生

天保工程的实施, 加快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推动了森林生态旅游、种植养殖、商贸流通等后续产业项目的发展, 加快了多元化森林生态经济发展的步伐, 改变了天保工程实施前林业以“木头产业”为主的局面。以管护所、站为基础的所站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天保工程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是影响天保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发展后续产业所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弥补了天保资金缺口, 提高了职工收入水平, 同时后续产业发展也是检验天保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天保工程的实施, 加快了林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推动了森林旅游、种植养殖、商贸流通等后续产业项目的发展, 利用位于哈密市区繁华地段的职工住宅区土地, 建起了哈密市第一个专业、规范的建材市场, 为哈密市建材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每年通过市区和山区的自有房屋出租也有一定的租金收入, 完成了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利用位于市区八一路的8 hm2土地, 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联合进行房地产开发, 结合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 解决了120户职工的住房问题, 使职工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积极支持以管护所、站为平台发展所、站经济也成为哈密林场多元发展、提高管护职工收入的另一个途径。根据自治区林业厅、天东局关于后续产业项目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要求, 积极推进后续产业项目的股份制改造, 采取职工入股方式, 将火石泉农场12.67 hm2土地种植大枣, 今后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同时, 正在积极制订绿洲建材市场、国家森林公园、八一路住宅小区门面房的股份制改造方案。通过后续产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保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 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职工年均工资收入由1997年的2 563元、1999年的3 763元增加到2010年的3.7万元, 分别是1997、1999年的14.44、9.83倍。

2.4 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实施天保工程后, 工作重心开始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森林管护为主转变。原来从事森林采伐、木材加工、运输、销售、多种经营的富余人员通过从事森林管护、种苗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一次性安置等渠道进行了妥善的分流安置, 工程区职工人数由工程实施之初的347人减少到2010年底的111人 (不含林区派出所8人) ;2001—2006年共计一次性安置富余人员169名, 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了自治区级养老保险范围, 建立了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四项”保险, 实现了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解除了在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

2.5 社会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 林区自然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逐年调减木材产量直至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使森林休养生息, 由于认真落实了森林管护责任制, 将森林管护责任层层分解, 落实到林班、小班和山头地块, 实行了严格的管护制度, 森林植被得到了显著的恢复, 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3,4]。天保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参与, 哈密林场始终把天保工程宣传作为第一道工序和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 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会议、宣传车等宣传形式, 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已在林区主要位置、省道沿线醒目地段、各管护所设置天然林保护工程固定标志牌和林业宣传标语牌59块, 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 天保工程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 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场领导经常与地区、各县市、乡镇、农场的领导沟通, 取得他们对天保工程的理解和支持, 已成为哈密林场做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的一个重要法宝。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 原来一些生活贫困、生存条件差、冬季取暖主要靠林区木材的乡村, 由政府给村民补贴煤炭, 如今从林区拉运烧柴的现象大大减少, 使当地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林场每年都参加哈密地区举办的林业宣传活动, 森林管护人员深入护区农、牧民家中开展谈心宣教, 累计散发林业新政策、新法规宣传材料10万余份, 而且积极支持基层管护所、站参与当地政府、乡村和部队开展的活动, 使天然林保护工程深入人心, 形成全社会关注生态和支持天保工程的良好氛围。

2.6 工程资金管理严格规范, 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严格“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程建设九字方针。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一直专户存储, 单独核算, 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工程经费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进行核算, 资金的支付严格执行“一支笔”制度, 付款除有严格的内部牵制外, 林场每年都对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进行自查,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 确保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正确、安全运行。

2.7 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天保工程区在当地形象提升

加强天保工程管护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管护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使管护人员安心管护工作, 是场领导十分重视的问题。在天保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管护所站建设,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 按照“外观新颖、功能齐全、居住舒适”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管护所站。目前, 部分管护所站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提升了天保工程区在当地的形象, 给所有的管护所站更新和配备了生活、娱乐设施。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哈密林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2001—2003年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还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表彰奖励。多次受到自治区林业厅、天东局、哈密地区、哈密市的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张再芳.以天保工程促伊宁林场健康发展——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及二期工程建设对策[J].中国林业, 2011 (24) :58.

[2]何雅毅, 曾继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推动林场快速发展[J].陕西林业, 2011 (3) :20.

[3]姚建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推动哈密林区发展[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27 (3) :183-185.

上一篇:煤矿材料节约措施下一篇:鱼的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