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2024-06-30

管理队伍取得成效(共11篇)

篇1: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我市“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12月11日至14日,市委政法委采取听、看、查、考、问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从检查情况来看,我市“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部署严密、措施扎实、成效显著,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一是领导重视,行动迅速。各部门领导将“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看成全年队伍建设和全局工作的主线,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迅速采取行动,加大了工作力度,提高了工作标准,狠抓了工作落实。年初,在市委政法委进行集中动员、下发开展“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意见、方案的基础上,各部门相应成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从部门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方案和配档表,做到了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依据。有的政法部门领导亲自撰写授课教材、带头学习整改、深入联系点调研,为广大政法干警做出了表率,从而推动我市的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开展起来,并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经常化。二是部署严密,措施扎实。为确保“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市委政法委紧密结合各阶段主题、紧密结合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配档表,组织开展了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案卷评比、明查暗访等20多项具体的配套活动。政法各部门从部门职能和队伍实际出发,对市委政法委下发配档表进行了进一步充实,并采取扩大参与范围、提高评比标准、增强活动吸引力、提高活动的公开透明度等得力措施,激发了干警的参与热情。三是狠抓落实,步步为营。在加强全面指导的同时,市委政法委做到了一月一检查、一阶段一调度、一阶段一总结,做好了面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确保了各阶段工作深入扎实、阶段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市政法各部门做到了新阶段开始有动员发动、阶段中有检查评比和配套活动促进、重要阶段结束有总结讲评,在总体上实现了逐步推进、步步为营。基层政法单位负责人和广大政法干警以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狠抓查摆整改、自觉改进作风,使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在基层单位和政法干警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一是抓学习打基础,政法干警的思想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各部门坚持把学习教育工作摆在基础位置来抓,为每名干警配备了统一的笔记本和心得体会本,并狠抓了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尤其是采取集体学习、领导辅导、以考促学、专家授课等多种方式,组织干警深入学习了胡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十七大精神等重要内容,使政法干警在更高的层次上弄清了为谁撑权、为谁服务、如何用权等根本性问题,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确立,法治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学习中,广大政法干警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主动克服工学矛盾、积极投身教育活动,人均书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达两万字以上,并自觉以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做到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为整个作风建设年活动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3名政法干警被青岛市委政法委授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二是查问题抓整改,队伍中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在问题查摆阶段,各部门围绕作风建设的五个方面和胡总书记强调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求普遍开展了“十查十看”活动,通过“照镜子”、“列单子”、“找根子”、“定位子”、“出点子”和严把“五关”,实现了将问题查准、查实、查透的预期目标,政法队伍中存在的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证据意识不强等20多个问题浮出了水面。在紧跟其后的整改工作中,各部门、单位和广大政法干警瞄准问题定措施、抓整改,做到了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了整改的具体时限和目标要求。通过集中整改,服务态度不好、吃请受礼等群众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和老大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三是树品牌搞服务,干警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提高。市委政法委结合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了“服务经济建设”品牌创建工作。确立了“警校共建平安校园”等10大品牌,并重点抓好了“阳光执行”、“亲和调解”、“诚信律师”、“警民共建和谐家园”四大品牌的推进工作。每个服务品牌安都排了一名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并指定了相关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权、奖、惩事项,调动了干警的工作热情,使人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市公安局在“警民共建和谐家园”品牌创建中加强了宣传和执法办案工作力度,如期破获了30起命案,实现了命案必破的要求,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公安工作群众满意率由87.9%提高到了96.5%。市法院在“阳光执行”工作中推出了当事人选择执行法官等新举措,将执结率与法官个人工作绩效挂钩,案件执行力度明显加大,10余起执行难案件得以执结,强化了法律的权威性。市检察院在开展的“情系民生”活动中,围绕服务民生这一主题做到了“六线交错”,形成服务监督工作的“天网”,得到了人民群众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市司法局开通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案件优先办理、减免费用,提供法律援助47次,挽回经济损失31.9万元。四是建规章固成效,部门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为巩固和扩大“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政法各部门紧跟形势发展变化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了增、删、改、建,其中新建立规章制度达47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按制度运转的良好局面,用规章制度巩固和扩大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市法院围绕诉讼制度和审判管理机制、便民服务长效机制、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三大长效机制框架,及时制定了《信息化管理办法》、《关于创新执行机制加强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通知》等10多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堵塞了漏洞,提高了司法规范化、正规化建设水平。市公安局制定了《领导干部管理标准》、《民警“八小时外”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了覆盖思想、学习、工作、领导、生活等各个层面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市检察院、司法局及时修定了《机关人员以责任目标计分考核办法》、《公正复核制度》等部门规章,有效扼制了吃拿卡要、冷硬横推等问题的发生。

三、思路清析,着眼长远

市委政法委通过这次“政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摸清了政法队伍的思想脉搏,理清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围绕规范执法行为、端正执法理念、改进执法作风做到一以贯之、长抓紧不懈。政法各部门普遍开展了“回头看”工作,查找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做到了责任、人员、时限、标准“四确定”。同时,各部门依据政法委的总体工作思路对新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借鉴作风建设年的成功经验,就有关具体工作事宜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新工作开好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把“遵章守纪、合规经营、规范操作”和“制度执行年”活动,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行、*行合规管理年动员大会后,*行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行务会议,研究制定具体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认真系统地学习了合规管理年的有关文件,提高职工的合规意识,防范风险意识,教育职工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做好合规管理年的执行者。

二、加强领导。为了把合规管理年活动能切实地抓出成效,成立了以**为组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合规管理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安排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具体抓好落实,确保合规管理年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

三、制定方案。根据*、*行合规管理年的工作方案,结合*行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合规管理年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集中学习和自学内容,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做到了有计划、有笔记、有内容、有检查、有阶段总结、有效果。同时,支行领导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编写合规管理年讲义,亲自给职工授课,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篇3: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根据工信部《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和《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有关标准,统计数据显示,在不考虑可比性的情况下,2011年云南省水泥综合生产企业单位水泥熟料的平均综合煤耗、电耗、能耗分别为122.89千克标煤/t、74.61kW·h/t、131.80千克标煤/t,单位水泥的平均综合电耗、能耗分别为97.92 kW·h/t、104.53千克标煤/t。

2011年,腾越水泥公司通过扎实开展能源对标管理,单位水泥熟料的平均综合煤耗、电耗、能耗分别为105.43千克标煤/t、66.27 kW·h/t和113.58千克标煤/t,单位水泥的平均综合电耗、能耗分别为106.45kW·h/t、92.58千克标煤/t。其中,单位水泥综合能耗完成情况在云南省保山、德宏、大理三地区的18户水泥企业中排名第三。

篇4: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但是,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增加能源消耗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相对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加剧了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繁重。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强化法治、全民参与,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发展道路。

经过20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电力需求侧管理已成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降低社会用电成本的有效措施,对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立足电力生产与消费实际,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建章立制,积极完善政策,推进项目示范,强化宣传培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化解电力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有力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还处于加快推进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是今后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两个重要特征。这决定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在中国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据专家预测,通过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十一五”期间,中国可累计节约1500亿千瓦时左右的电量,相当于节约7500万吨原煤,对完成“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继续下更大的力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是中国根据基本国情确定的能源发展方针。相对于新增供应侧发电能力来说,加强需求侧节约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满足电力需求过程中,要切实落实节约优先的理念,统筹考虑需求侧与供应侧,强化综合资源规划。无论在电力供需形势相对偏紧的时候,还是比较宽松的时候,都要把需求侧管理放到重要的位置,优先从需求侧出发平衡电力供需,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财税、金融、价格和政府投入等经济杠杆的引导作用,鼓励电力企业、电力用户、中介组织、科研机构以及设备制造企业,积极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坚持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建设的强制性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耗标准,建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制度,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产品。建立大型用户用电监管制度,强化用电监管。

三是抓好示范项目。鼓励和支持一些地区开展能效电厂试点,以电力需求侧管理为平台,强化用电负荷管理,推动这些地区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选择一些用电量大、负荷特性突出的用电企业,进行用电方案的优化和关键工艺、设备的改造,降低单位产品的电耗水平。通过项目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

四是完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加快制订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专门法规;另一方面,在制订和修改能源开发、供应和消费等相关法律法规时,要体现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明确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篇5: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围绕市、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部署,团区委把志愿服务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着力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新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新网络、打造志愿服务工作新平台、开发志愿服务项目新载体,不断做优做强“江东志愿者”服务品牌,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共青团》、《浙江青年工作信息》、《宁波日报》等中央、省、市刊物曾多次报道我区志愿服务工作。

一、建立管理新机制,强化集成式管理

一是健全志工委自上而下的领导机制,强化间接管理。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亲自挂帅的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整合“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的对口管理部门,将全区36个部门、7个街道的300多家志愿服务组织有序纳入志愿服务工作整体序列,基本实现对“体制内”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全调控。二是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登记备案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出台《江东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对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以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机构等的内部组织,实行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统一登记备案制度,逐步实现对志愿服务组织日常工作、经费使用、活动开展的动态管理。三是完善志愿者注册招募机制,强化智慧管理。出台《江东区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启用江东志愿者官方网站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实现志愿者个人注册、项目参与、转移退出等在线操作,初步形成纸质与网站注册招募互为补充的活动机制。7月份该系统正式启用以来,已有1.45万名志愿者顺利完成注册。四是完善志

愿服务活动场所创建评定机制,强化标准管理。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志愿者招募基地规范化建设。志愿服务基地应按照“专人负责、专门岗位、专业培训、专项管理、综合保障”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每年进行申报评定;志愿者招募基地则必须达到有场所、有电脑、有电话的“三个有”标准。

二、完善组织新网络,促进差异化发展

一是完善三级链式指导体系,促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发展。建立“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街道(部门)志愿服务站—社区志愿者之家”三级指导体系,将区志愿者工作指导实体化中心建成开放的一站式服务窗口,全力提供志愿服务组织从“出生”到“成长”的全过程指导服务。二是完善重点条块组织体系,促志愿服务力量集聚发展。依托社区新老居民共建促进会、企业党工团等载体,培育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外来雷锋团”、“阳光服务队”等一批直接由外来人员担纲“主角”的服务组织初具规模。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转接”,与爱心联盟、百川公益等较为成熟的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志愿活动10余次。三是完善品牌组织交互体系,促志愿服务组织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区志愿者协会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集聚优势,吸纳“快乐城管义工”、“红蚂蚁”、“阳光大使”等品牌组织入会。选派组织骨干兼任协会领导成员,强化协会在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中枢功能,不断提升“再组织化”程度。四是完善社会合作体系,促志愿服务立体发展。团区委与宁波都市生活广播(FM102.9)、宁波19楼论坛合作培育了“爱在路上”、“爱心蒲公英”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驿站”长期输送志愿者,并开通了“江东志

愿服务青春微博”,凝聚了800多名本地爱心人士。区工商联和区青年联合会拟联合发起成立全市首家企业家志愿俱乐部,调动企业“硬”资源和企业家“软”资源参与志愿服务。

三、搭建志愿新平台,畅通立体式通道

一是建设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平台。联合百丈街道创建新型政社合作互动机制,引进“公益孵化器”运作模式,建设园区化的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百•和”社会创新基地),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场地设备、能力建设和小额补贴等资源支持。已经吸引新宁波人网、天音心理咨询室、宁波同城会等多家致力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入驻。二是打造窗口型志愿服务组织活动平台。在火车东站广场设立志愿服务常态化活动站点——“志愿驿站”,发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不间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其打造成“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通道”。至今已吸引3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260多小时。三是培育集散式志愿服务组织归口基地。积极开展“阵地+项目+组织”三维互动的志愿服务规范化建设,以阵地培育项目、以项目链接组织、以组织对接阵地,推动13家综合性志愿服务基地与56个志愿服务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设计项目载体23项。四是建立集约型志愿服务阵地。深入推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在白鹤街道周宿渡社区建立了全市唯一的“阳光假日小屋”,采取志愿服务组织结对帮扶的形式,集中优势力量、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关爱行动。6月以来,共开展服务活动10余次,受益青少年达200多人次。

四、开发项目新载体,实现多样化选择

一是夯实城市文明类项目。以“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

篇6:整改措施取得成效

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大力加强法庭队伍建设,要让全体干警思想政治觉悟有新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有新提高,司法作风形象有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提高。其中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一)宗旨意识方面。

全体同志特别是党员同志,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是我们干警思想观念要有较大改观,宗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二)特权思想方面。

大家近年来始终没有放松政治思想学习,不断加强对干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教育,让每名干警都能够理解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这个看似肤浅,但内涵深刻的道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以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原则,教育干警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来指导审判工作,深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明确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做到慎用权力、用好权力。

大家在审判工作中,都能够自觉消除特权思想,增强“公仆意识”,履行好、维护好法官的崇高职业,自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清正廉洁的法官形象。

(三)执法规范化方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以提高法官的审判技能为起点,努力提升法官的执法规范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紧紧围绕“确保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这一工作主题开展工作,并努力做到10各规范,即:立案规范、送达规范、调解规范、庭审规范、审限规范、报批规范、文书规范、卷宗规范、语言规范、着装规范。此外,出台和重新修订了11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法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执行。

(四)司法文书规范化。

为了规范文书制作,全面树立法院的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要继续实施“三级阶梯式校对把关”制度。即:

在此基础上,司法文书规范化要进一步增强,文书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全面杜绝低级错误的出现,真正让当事人看清文书、读懂文书。

(五)司法为民方面。

(1)大力开展巡回办案工作。法官定期到各站点巡回办案,参与指导人民调解。

(2)加强立案阶段便民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次性告知;为农民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上门立案及格式化诉状,开通立案预约专线、法律咨询热线;对涉及拖欠民工工资,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案件,采取优先接待、优先立案、优先办理财产保全等措施,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对缴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减、缓、免交诉讼费,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起诉权;同时,设立“假日接待”制度,在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指派专人负责接待和立案。

(3)建立联络长效机制。确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司法所、人大代表和相关村民代表参加的信息通报会,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呼声,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意见作为改进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同时,开展法官五进活动,进乡村、进矿区、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开展专项调研,举办法制讲座,召开座谈交流会,深入了解辖区各方面的司法需求及合理化建议。

(4)加强小额诉讼案件速裁机制。对简单民事纠纷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节约诉讼成本。

篇7:宣传工作取得成效

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工作开展以来,榆林市高交三大队以“五进”宣传为平台,以专项整治为契机,积极抽调专人组成宣传组深入辖区沿线村镇、企业、家庭、学校和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珍爱生命 拒绝三超一疲劳”主题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宣传组除了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资料、组织驾驶人及乘客观看展板之外,还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信息网络等多种传煤资源进行宣传,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收到良好效果。

据统计,宣传活动共散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张贴宣传挂画100份;发放《告驾驶人的一封信》5000份;悬挂宣传横幅36条;巡回展出宣传图板和事故典型案例展板10余次;播放交通安全广播5余次,受教育人数达6万人次。

“三超一疲劳”整治成效显著

篇8: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2012年三明市职工医保控费管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医疗费用增长趋势总体得到控制。全市城镇职工在定点医院住院就医的总费用从管控前的同比平均增长22.62%降至0.02%;全市城镇职工住院率、平均每一患者出院医疗费用等控费指标同比均呈下降趋势。二是医疗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现象得到扭转。2011年全市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当期赤字-7552.59万元, 2012年实现结余2632万元, 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由3.71亿元增加到4.86亿元, 增幅为31.07%。

篇9:管理队伍取得成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提高全行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及执行政策水平

蛟河市农发行在各项制度建设方面,做到严字当头,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好全行各项工作。一是以规避信贷风险为核心,认真执行上级行政策来开展各项工作,并按上级行要求,组织全行各专业完善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使人人都在制度规则下开展工作。二是以全行的内部管理为核心,建立内部控制机构,制定内控制度,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按照市行布置要求,行长与副行长及中层干部分别签字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四无”创建、安全保卫、党风廉政建设、保密等工作责任书和承诺书,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在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方面,蛟河市农发行始终坚持抓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业务理论,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干部职工适应了工作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干部职工的思想有较大提高,一年来,在全行集中组织开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深入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学习,并结合总行开展的银行业内控和案防制度执行年活动,以及省行开展的合规经营年活动,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并认真写出学习体会,使全体职工能够通过学习并结合实际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履行好业务操作流程,有效提高全部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及执行政策能力水平。

二、认真执行政策,巩固客户营销,促进业务有效发展

认真执行上级行各项信贷政策,积极审慎地发展信贷业务。在当前正视业务发展面临的困境,注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工作中既不因畏惧风险而恐贷拒贷,也不为追求发展而盲目扩张贷款规模,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面对政策性贷款大幅度减少的不利形势,把握业务发展的良好时机,加大准政策性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投放力度,实现了业务科学发展。一是巩固和维护好已有粮油购销优质客户,保持粮食收购贷款在业务格局的主体地位,遵照政策维护贷款投放力度,加强金融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大力支持具有区域优势的商业性贷款项目。有效利用当地农副产品丰富的有利资源,积极发展产品质量好,销路广泛的优质客户进行营销,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选择优质客户做为贷款支持对象。三是积极开拓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业务领域,立足于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宗旨,向蛟河市新城区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有效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防控信贷风险,有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蛟河市农发行在积极探索经营运行模式,大力加强业务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及各类资金运营科学配置的同时,更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控信贷风险。一是加强企业有效资产抵押担保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开展企业有效资产的抵押担保,全行商业性贷款全额抵押担保,准政策性贷款应抵尽抵,做到了操作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确保抵押担保的合法有效,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信贷风险,从根本上维护了我行的债权。二是加强风险排查工作。坚持按月召开风险分析例会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将信贷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三是为做好粮食销售工作,组织信贷人员深入企业宣传农发行政策,并定期召开银企座谈会,了解并掌握企业营销情况及粮食市场行情,督促企业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销售,做到年度内所发放粮食收购贷款能够及时回笼归行,并按期收回全部贷款本息,全年购销比实现100%。四是强化动产质押工作。在认真学习关于动产质押与第三方监管视频培训和相关手续和操作流程后,进一步认识到动产质押是农发行进一步健全贷款风险防控措施、强化贷后管理手段、维护农发行债权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大力推行动产质押工作,有效地加强了对贷款形成物资的控制,最大限度保障第一还款来源,达到了防控信贷风险的目的。

四、强化财务基础工作和内控制度落实,提高结算服务和监管水平,促进会计工作全面提升

篇10: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成效

2016-11-20 12:12 新浪财经

摘要: 宋汉光: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图为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新浪财经讯 11月20日消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主办的“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宁波峰会”今日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享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之路”。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行长宋汉光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宋汉光: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刚才姚博士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了新常态,同时总结了浙江金改的经验。另外也提出了什么叫银行家,我觉得很有创新意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面我从微观的角度跟大家汇报一下,宁波在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方面的工作。大家知道,“共享金融”概念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对普惠金融要义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了金融发展的公平性。2015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宁波率先在全国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在宁波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试点,是希望通过自下而上理念的革新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作为宁波普惠金融试点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始终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在支付、信贷、征信等金融服务领域大力推进数字化普惠工程,践行着《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第一,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高度融合。宁波顺应时代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移动金融应用创新,并于2015年1月获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移动金融的创新为我们在依托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集聚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金融人才,形成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大力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出台的多项涉及普惠金融发展的措施中都突出强调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我们就明确提出了“科技利民”的行动战略,并在数字支付、数字征信、数字信贷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创新。在数字化支付方面,宁波采用金融IC卡标准的市民卡,一卡即可在辖区城乡公交、地铁、公共自行车、停车场、医院、校园、菜场等领域通用,并吸引了工会、医疗、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推广,扩大用户覆盖面,这也成为国内银行卡整合行业应用的典范。今年1-9月,仅大交通领域交易就达4000万笔,近三年年均增长近350%。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打造以移动金融为有效载体、线上线下互动(O2O)创新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新模式,并重点发展诸如线上购买服务,将服务凭证写入手机的安全芯片中,然后线下可直接体验的移动金融新应用,提升消费安全性与便捷度,目前已有超过15项O2O应用在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涵盖金融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消费、电商平台等领域。我们还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以助农金融服务点为载体,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工具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咨询,着力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全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规模扩展迅速,今年1-9月交易金额增长52.6%。以市级普惠金融示范点宁海县长街镇为例,2015年该镇手机银行交易量达34万笔,远远超过银行网点的22万笔和助农金融服务点的17万笔。而且,手机银行、银行网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的笔均交易金额分别为1770元/笔、3000元/笔和720元/笔,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普惠金融支付供给体系。在数字化信贷方面,我们在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大力推广基于硬件数字证书的手机信贷产品,任何时间都能通过手机安全地完成贷款申办、还款和转账,实际用款成本较传统渠道节省30%,深受长年出海作业、只能利用手机办理业务的渔民以及贷款需求频繁、资金成本敏感的小微企业主欢迎。今年1-9月用于支农支小的手机信贷交易金额达19.8亿元,增长86%。又如,辖区的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移动工具在农村拓展信贷业务,其中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开发的“渔民小贷”产品,为象山195户渔民远程发放贷款,占象山石浦港渔船数量的1/6。在数字化征信方面,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户信用信息更新维护难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基于移动金融标准的宁波市农户信用档案信息移动APP。广大农民借助安全移动终端,就可以自行申报、查询和更新信用档案,并且还可以通过消保平台进行异议处理。另外,农户也可以查看银行产品信息、提出融资请求等,实现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双向互动,强化了农户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度。今年6月30日,该APP已成功上线试运行,并逐步在辖内3个普惠金融综合示范点先行试点推广,这一“农户+征信+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也受到当地农民的广泛欢迎。第二,我们十分注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十分关注风险防范,这是人总行在试点之初就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在试点中也始终坚持推进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通过完善机制,守住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底线。如对助农金融服务点运营管理,从制度、流程等方面加强风险防控,并注重加强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工作人员的金融业务培训;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风险,以高标准的技术手段和差异化的管控措施进行防范;对于金融服务对象,坚持精准教育、精准保护与精准服务同步,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操作知识和风险意识。以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我们严格遵循人总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以国家级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MTPS)为中心,构建了行业领先的移动金融安全生态体系:一是平台相关APP在实名认证、支付等关键环节均须读取实体银行卡智能芯片介质,信息被窃取及篡改的风险大大降低;二是平台及相关APP应用、芯片介质均通过国家认可的移动金融第三方检测认证,安全可控性实现双向验证,确保安全的应用运行在安全的手机上;三是平台基于银行卡账户收付资金,用户资金不存在被挪用的可能,有效利用了银行完善的账户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第三、我们有效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在试点中,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以“一系统、三平台”为核心的开放式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吸纳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广泛参与。同时,我们始终尊重市场规律,构建了一套牵头机构组织建设、所有成员机构“有偿共享”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新机制,有效解决了行业应用拓展中各参与方的利益分配问题,优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市场生态。首先,我们在全国率先将支付密码技术引入票据业务,实现资金传输和处理电子化,建成宁波市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一方面解决了票据验真难的问题,同时极大地加快了票据清算速度。该系统及衍生的付费通(公用事业缴费)、个人跨行通存通兑(跨行资金转移)业务所构建的“三个一体化”模式(城乡服务一体化、对公对私一体化和本外币服务一体化),有力支撑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和遍布城乡的2000余家银行网点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其次,我们搭建了三大平台: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作为一卡多应用的基础设施,该平台为金融机构、第三方行业单位等部门提供基于金融IC卡应用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平台在国际上首创多应用动态加载技术,实现银行卡作为金融服务工具与社会民生服务的高度整合;二是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和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一脉相承,顺应了金融服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趋势。平台上联国家移动金融平台,下接宁波市金融IC卡多应用平台,背靠同城清算系统,整合为更便利、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渠道,为移动金融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三是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平台构建多元化信息收集渠道,推动信用信息在银行、政府、社会中的多元化应用,形成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信用评价+政策扶持+金融创新”的模式。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整合,推进农户信用档案查询、更新和异议处理的移动化,完善“农户+评级+信贷”的金融惠农模式。第四,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应用中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有利于复制和推广,我们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中十分注重标准化建设,希望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便于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模式。目前,宁波已有多项金融应用和创新上升为行业标准:一是金融IC卡多应用技术标准化。早在2008年宁波开展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时,就配合人民银行总行修订出台金融PBOC2.0(2010版)标准,在此基础上,参与制定了人民银行总行于今年6月出台的《金融IC卡行业一卡多应用规范》,宁波金融IC卡多应用的实践经验也在全国推广。二是手机信贷应用技术标准化。在国际上首次融合金融IC卡芯片和移动通信技术,首创手机信贷产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宁波市中支提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制定的手机信贷规范也纳入到了中国金标委制定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中,这也推动了手机信贷产品在四川、新疆以及浙江其他地市的推广应用。另外,我们也正在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点标准化建设指南》立项,期望能为全国在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做法。第五、我们定期监测评估数字普惠金融进展状况在试点中,我们十分重视对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监测,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试点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G20杭州峰会公布升级版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后,我们立即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积极参与人总行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探讨分析指标体系在中国的落地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落地设想,比如以常规性统计代替调查,提高数据来源稳定性,兼顾数据可得性和指标全面性原则,取消部分指标或以近似指标替代等等。同时,重点监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指标,比如人均数字支付账户数、企业数字支付渗透率、人均非现金交易笔数等,以期能更好地评估和监测辖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近期,我们用人总行正在研究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对宁波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做了初步测算,得出2014、2015、2016年全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为87.3、100和117.9,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一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搭平台、建机制、防风险,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这条路不仅行的通,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G20杭州峰会确立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要求,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牢牢抓住数字普惠这一关键,鼓励和推动辖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宁波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力争为其他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谢谢大家!

篇11: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卫生部高度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了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今年,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进一步发展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与200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护士的比例提高19.7个百分点,中专护士的比例下降了14.4个百分点,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方向发展,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2005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对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专科领域的护士进行专科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加强。

三、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士的工作内涵包括了对患者的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士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并在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

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医院要做到:一是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置,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二是改革临床护理患者的服务模式,安排每个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即每个患者都有责任护士对其负责。三是责任护士要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服务。四是医院要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一年多来,全国卫生系统积极行动,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通过努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收到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近期对全国77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了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得分平均为88.97分(满分100分),其中30所医院满意度得分达到90分以上;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都分别超过了9.2分(满分10分)。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病房受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明显增多,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北京市所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自聘护工比例下降了30-5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三是护士责任感明显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共有1309所三级医院和3765所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中,516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中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全部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优质护理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经各地考核和复核,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确定并公布了在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秀医院76所、优秀病房361个、优秀个人694名,并提出表扬。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50%的三级医院达到30%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2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

上一篇:沐浴在阳光下的花儿作文下一篇:向老挝学习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