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4-06-06

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精选8篇)

篇1: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个方面晒晒成绩单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本报记者 田海军

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是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政法队伍建设作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指示,阐明了新形势下政法队伍建设一系列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改,一手抓长效机制建设,政法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纪律作风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推动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成绩1 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重要举措】

举办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

组织开展“增强党性、严守纪律、廉洁从政”专题教育,努力净化政治生态。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提振政法队伍精气神。

切实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警先锋模范作用。

成绩2 履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重要举措】

举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提高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岗位练兵、实战实训、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了业务素质和实战本领。

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履行职责的能力。

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帮助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增强本领,努力建设学习型队伍。

成绩3 管理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重要举措】

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正在形成,优秀人员向办案一线流动趋势明显,办案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开展执法勤务警员职务序列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试点,实施人民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完善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符合公安机关性质特点的公安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成绩4 职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要举措】

制定实施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及配套工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研究制定法官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职务序列及配套工资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完善人民警察工资待遇保障体系,为建立符合政法职业特点的职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

建立伤残特困政法干警救助制度,完善政法干警抚恤优待政策,努力解除政法干警的后顾之忧。

推动完善政法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健全政法经费全额保障、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成绩5 纪律作风发生可喜变化

【重要举措】

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作风建设。

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完善铁规禁令、行为规范,符合政法队伍特点的纪律条令体系正在形成。

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出台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依法纠正冤假错案。

开展违法违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久押不决等专项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

深化执法司法公开,改革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执法司法渠道。

依法依规查处、集中通报政法干警违纪违法问题,形成从严治警氛围。

成绩6 执法司法环境逐步改善

【重要举措】

制定实施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记录、通报和问责制度,出台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创造良好环境。

深入开展政法宣传舆论引导工作,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职营造良好氛围。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篇2: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王黎)记者19日从中央组织部了解到,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机关干部653.7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含兼任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人员)52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774.5万人(不含非公有制单位,下同)。

干部队伍发展目前呈现3个特点:一是干部队伍总规 模缩小,结构有所改善。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总量比2002年减少33.3万人。其中,机关干部减少0.8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增加27.4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减少59.9万人。从结构和素质方面看,“三支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比2002年上升0.5个百分点,45岁以下的上升0.2个百分点,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上升4.1个百分点。

二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基本形成了梯次年龄结构。省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3.5岁。其中,60岁左右的占21.4%,55岁左右的占35.3%,45岁左右的占8.6%。市(地)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9.1岁。其中,50岁左右的占39.4%,45岁左右的占24.1%,40岁左右的占12.5%。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1岁。其中,45岁左右的占29.8%, 40岁左右的占37.4%, 35岁左右的占14.1%。

三是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公开选拔地厅司局级以下干部3877人。其中,地厅司局级领导干部143人,县处级领导干部1304人。全年机关干部竞争上岗5.7万人。其中,地厅司局级干部91人,县处级干部7631人。全年交流机关干部26.3万人。其中,地厅司局级干部2307人,县处级干部2.9万人。

篇3: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上下结合,强力推动。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协助单位、经费和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新区司法局多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部署,狠抓《实施方案》的细化落实,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及完成时限。

二是建好平台,整合资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00平方米办公用房于6月底装修改造完成。服务接待大厅设立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妇女儿童心理疏导、投诉受理等7类8个接待席位。塘沽公证处、塘沽法律援助中心已入驻区级中心。全区19个街镇和382个符合条件的村(居)已落实律师服务值班场所并参与值班。

三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依据新区《实施方案》和市局《指导手册》,制定下发了《滨海新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管理办法(试行)》等5项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了7类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制度,为公共法律服务运行提供制度保证。

四是加强协调,搞好督查。新区司法局组织了5轮集中推动活动,抽调有关处室干部百余人次到街(镇)、村居现场对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所需场所、法律服务人员、装备设备等事项,就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推动,收到明显成效。

五是注重创新,彰显特色。将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妇女儿童心理疏导等单位导入区级中心,推行从咨询到服务、从前台到后方的一站式法律服务工作机制。发挥律师服务创新示范基地作用,推进“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分析”,构建律师服务O2O服务平台。在开发区探索建立职工公共法律服务体验中心,筹划指导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建立“企业法律体检体验中心”。

篇4: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来源:省安监局发布时间: 2011-06-01

为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自身建设,着力塑造一支人员高素质、工作高效率、作风高标准、执法高水平的安监队伍,台州市安监局不断深化认识和强化各项措施,多措并举力求安监队伍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力求在学习教育和理论武装上取得新进展。该局按照“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建设,促使广大安监干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没有安全稳定,就没有一切工作主动权” 的意识。在大讨论活动中,大力弘扬“敢”字当头、“防”字在先、“严”字把关、“实”字为本的精神,不断加深安全生产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科学认清安全监管工作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二是力求在优化环境和服务创业上取得新进展。该局紧紧围绕“优化政务环境、促进科学监管与文明执法”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政务环境。依法依规为创业者积极提供快捷的安全生产行政审批、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可靠的安全技术指导以及政策咨询等服务,促使安监系统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监管和服务质量明显改进。三是力求在转变职能和改进作风上取得新进展。该局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机制,严格落实精简行政审批决定,对承诺的审批时限,不变相延期;对作出的服务承诺,不变相打折扣。努力做到审批程序最简,标准条件不变;审批时间最短,规范流程不缺;审批效率最高,审批质量不减。同时,进一步加强信访和督办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机关效能、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投诉,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篇5: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围绕“怎么干”,着力在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坚持“外学先进、追赶超越、内找问题、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法治先行、制度化推进”的思路,聚焦破解“三最”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强化顶层设计,重点解决“怎么干”问题。配合省人大审议修改《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是全国第四部省级优化营商环境地方专项立法,也是我省第一部提交省“两会”审议、协商通过的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解决了依法优化营商环境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中央依法治国办以简报形式充分肯定了我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做法。出台《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塑营商新环境的意见》,围绕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营商新环境保障体系、营造良好氛围等7个方面制定了50项推进措施,并明确了每项措施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解决了优化营商环境“怎么干”“谁来干”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优化营商环境“领唱”“合唱”“独唱”关系,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格局。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工作融入全省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总体布局中,纳入市(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及省直党政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

在全省范围内,设立监督测评站(点)和聘请特邀社会监督员,构建起优化营商环境“党委领导、政府主责、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大格局。

二、突出“干什么”,着力在确定重点任务上下功夫

深入贯彻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依照《条例》和《意见》的规定要求,紧扣“一个中心、两项职能、三个体系”的职能定位,紧盯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研究谋划重点工作,确定目标任务,狠抓推进落实。在营商环境便利化方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将与群众和市场主体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高频事项作为重点,组织开展不动产登记、投资审批、商事登记以及人力社保和公安管理等重点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制定印发了《复制推广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实施方案》。开展“权责清单”“实施清单”“监管清单”梳理,实现“按单用权、按图行权”。统筹推进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省市两级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上线,加强省级电子政务云建设,用科技化手段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方面,建立了考核评价机制。依据第三方评价报告,充分发挥“大体检”作用,知短板补短板、明弱项强弱项。对各市(地)和省直单位开展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倒逼政府落实责任。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注重发挥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的决策把关作用,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工作要点》《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工作事宜。在从严查处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方面,围绕“三最”突出问题,强化专项监督,狠抓典型投诉,严肃处理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截至目前,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558项,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交办的重要案件13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对亚布力、雪乡冬季旅游项目开展专项执法监督,对城市公共停车场进行明查暗访,并在省台公开曝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形成了有力震慑。制定印发《黑龙江省“清赖行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清赖行动”专项整治,聚焦政府不守信践诺、新官不理旧账、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问题进行强力攻坚。在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方面,指导支持哈尔滨新区推出“1+4”服务套餐模式,即树立“融转服”工作理念,推进“承诺即开工”“办照即营业”“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四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通过推行“承诺即开工”改革,企业投资项目落户新区后已实现拿地后9个自然日即可开工,比国家规定的120个工作日减少100多天,审批时间的缩短,有效解决了我省冬季时间长、施工期短的瓶颈问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省项目建设投资的区位劣势。

三、推动“持续干”,着力在加强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坚持强化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注重发挥品牌效应,围绕品牌建设扎实做好系列文章。推进“办事不求人”特色品牌建设,制定《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省公安厅等示范单位制定实施方案,推出“看病不求人”“落户口、办护照、上车牌不求人”等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让服务更贴心。目前,全省13个市(地)和40个中省直单位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部门特点的“办事不求人”措施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强化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建设,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龙江营商环境的重要品牌,进一步擦亮叫响。以夯实信用基础建设为中心,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归集法人和自然人信息近39.2亿条。将信用信息查询和联合奖惩措施应用嵌入到省政务服务网和省、市、县各部门行政权力行使等业务流程中。共对38万户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和1.6万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19.2万市场主体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实施失信惩戒,因受到惩戒主动履行法律义务9.4万人。做好品牌建设的舆论引导工作,根据品牌建设和工作需要,发挥新闻宣传的主阵地作用,既宣传优化营商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敢于揭短亮丑,曝光反面典型。与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营在龙江”节目已播出42期;

央视新闻报道我省营商环境相关工作动态3次,省台新闻联播播报9次;

篇6:队伍建设 过硬政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唐建维副研究员承担的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项目“热带山地立体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示范”, 经过历时5年 (2004-2008) 的试验示范研究, 取得了可喜进展。

该项目根据热带山地的特点及不同经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以橡胶为主, 并选择经济植物茶叶, 药用植物大黄藤、萝芙木以及药用和固氮植物大叶千斤拔进行合理搭配、组合, 组建了橡胶—茶叶—大叶千斤拔, 橡胶—萝芙木—大叶千斤拔, 橡胶—大叶千斤拔, 橡胶—山黄麻—大黄藤4个以橡胶为主的立体农业生态系统模式, 并同时组建了单一的橡胶林为对照, 定期对植物的生长动态、土壤水分和养分动态及土壤容重等方面进行了观测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与单一的橡胶林相比, 组建的橡胶—萝芙木—大叶千斤拔, 橡胶—大叶千斤拔和橡胶—茶叶—大叶千斤拔群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也达到了以短养长的目的。组建的4种模式在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方面都要优于单一的橡胶林, 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在组建模式中的橡胶不论是高度生长还是粗度生长都要快于单一种植的橡胶, 比单一种植的橡胶至少可提前1-2年投产。同时该项目首次将固氮、药用植物大叶千斤拔及珍稀药用植物大黄藤种植在橡胶林下, 为改变单一的橡胶种植格局以及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组建的橡胶—萝芙木—大叶千斤拔、橡胶—大叶千斤拔和橡胶—茶叶—大叶千斤拔3个模式可在橡胶种植区域进行推广种植。该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目前橡胶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

篇7:湖北城建档案事业取得新进展

据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杨世元介绍,去年,各地高度重视机构建设和馆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了城建档案管理体系。全省17个市州中已有15个成立了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应设城建档案机构的85个县市区中,已有68个成立了城建档案馆(室),现有在编工作人员近600人。截至去年底,全省城建档案馆馆房及办公面积已达到4.5万多平方米。

各城建档案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业务标准的制定,规范了城建档案管理。开展了文明执法、依法治档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声像、档案信息理论等各种形式的城建档案培训班;加大对开发区城建档案、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声像档案、村镇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力度。与此同时,他们主动拓展城建档案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利用档案及声像档案资料的二次开发,围绕服务城乡建设中心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城建档案资料、信息简报,拍摄了不同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图片展览。各城建档案馆全年共接待查阅档案、资料人数1.95万余人次,提供档案、资料3.7万余卷(册),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篇8: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据此, 教育部提出要把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提出“学有所教”, 给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任务。这里涉及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 涉及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涉及终身教育问题、涉及育人模式的重大转换以及要变“教有所学”为“学有所教”等问题, 实际上也涉及到特色发展、特色教育的问题。学有所教、特色发展都是人民向往的, 都应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教有所学”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 “学有所教”是我学什么你教什么。而现在的实际状况却大体上是:他考什么, 我教什么, 你学什么。这种千校一律、万人一面的模式化、同质化现象, 正是制约学校特色发展, 制约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重要原因, 也正是当前提高教育质量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择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英才教育体制, 属“教有所学”的范畴, 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有所教”相去甚远。一句话, 是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不是学生选择适合需要的教育。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的进展, 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我们的党是服务于人民的党, 我们的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政府, 我们的教育当然应当是服务于人民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上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设计, 以实现幼有所学、长有所学、壮有所学、老有所学、工有所学、农有所学、商有所学、兵有所学、官有所学、民有所学等目标, 而所有这些目标都应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做到“以人为本”、“学有所教”。

要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 就必须下大力气推进教育体制的综合改革。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要把公民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落实到教育过程之中;要改变基础教育过度的“应试”倾向;要激励和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把办教育办学的权力更多地交给校长和教师。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但关键是要突出高考入学制度和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这两个重点。只有抓住这两个重点深化改革, 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高考入学制度, 一要完善, 二要创新。

完善, 是在保持原体制优点的同时去除其负面影响, 在把知识分数作为大学入学条件的同时, 把品格、情操、学习力、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要素纳入入学资格考察范围;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实现高考多样化、多层次化, 创造条件实施因校制宜的考试;转变命题思想, 少一些学了之后多数人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难题, 多一点应知、应会、应当面对、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 由注重考察解题能力, 转换为注重考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创新, 对于创新者改革者来说, 是要勇敢地探索新的路径,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说, 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及社会环境, 对改革者、创新者针对现存制度缺陷所作出的挑战, 不但要容许, 而且要支持和鼓励, 让他们按一定程序坚持进行改革实验。比如高校入学制度, 既要容许对高考体制内入学这种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也要容许对高考体制外入学的多种模式进行探索 (包括承认其学历学位) 。

目前, 高考考生数逐年下降。考生录取率已达70%以上, 一些省市甚至已高达80%至90%, 探索高校多种模式入学已具备较好基础。择优保送、校长推荐等高考体制外入学模式正在试验。不少家长不惜重金、甘冒背井离乡的风险, 让还在中学的子女绕开国内高考, 直接申请到国外留学, 人数逐年增多。考虑到这种趋势, 遵循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要求, 在国内开展一些高考体制外入学的试验, 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可喜的是, 江苏、上海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进行这种免试注册入学的实验探索了, 从统招统考到注册入学, 到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 改变的不仅是高校招生办法, 而且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是高校办学活力的新开掘新激发。历史经验证明,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改革探索, 我们在开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并举的新局面是一件大好事上取得了共识。我相信在开创高考体制内入学, 与高考体制外入学并举的新局面同样是一件大好事上也一定会取得共识。

改革中小学教育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 虽然至今仍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素质教育在步履艰难之中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前面的一缕希望之光。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 我的愿望或者说呼吁是:第一, 国家应当在加快走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同时, 加速缩小城乡、工农、体脑、贫富差别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缓解因过度激烈的就业竞争而带来的升学压力, 使教育不要过多地承担种种社会压力。第二, 要重新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教育, 改革我们的教和学的模式, 改变育人模式。为了每一个公民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素质教育进行到底。第三, 把学生、教师、校长从升学竞争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第四, 我们的教育厅 (局) 长们、校长们要和师生们一起投身到教改实践的大潮中去。

在这里, 我想具体谈谈如何把学生解放出来。要把学生解放出来必须把教师解放出来, 要把教师解放出来必须把校长解放出来。没有校长和教师的解放, 学生也就很难解放。现在我们是用一个统一的高考制度把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都捆绑在一辆战车上,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 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我想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做一些呼吁。

第一, 至关重要的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解放出来。应当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 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应当放在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现在是九年, 多数地方应尽可能实施初中与小学同校或者联校的九年一贯制, 以发挥九年一贯的各种优势。如果这九年时间素质教育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 就能够为我国国民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打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则可以分两种类型:一是升学预备教育, 二是就业预备教育。无论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就业预备教育, 都应该有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要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

第二, 制订义务教育学校评估法规。制定这个评估法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明确规定不许向义务教育学校提出升学率、高分率等指标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只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负责, 只对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负责。

第三, 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大力精减各种名目的考试, 加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锻炼, 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 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 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 应当追求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追求“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学生个性的差异作为丰富而重要的教育资源进行精心研究和深入开发。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吗?如果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标准件, 杰出人才从哪里产生?教育的个性化、因材施教、学有所教, 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 当前“以人为本”、“人才培养多样化”、“教育个性化”、“绿色评价”和“生态教育”等进步理念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多种教改实验正在进行。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深化教育改革, 我们国家的人才摇篮里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状态。

上一篇:抗菌药物管理整改下一篇: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